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重的挑战。在21世纪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过:“全球化意味着,创造一种全球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全世界的人们不仅能够在一种没有磨擦的方式下交流,面对面地分享经验,而且这种空间将使多样性的文化得以共同发展,所有人都可以创造、为知识,做出自己的贡献。全球化创造出更好的世界与和平的文化”。①
实际上,在21世纪经济论坛上,“全球化”更多地被描述为“双刃剑”:即经济的全球化启动了市场的全面开放,能够推动资金、技术、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由此给参与其中竞争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启动市场开放时又会带来强大的外来冲击力。优胜劣汰,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者就会淘汰出局。我国要加入WTO,就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就要市场经济发展,就要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定和利用。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句名言:市场不是万能的上帝,它既没有心脏也没有大脑:既无理智也无良心。因此,政府不应完全退出市场,而应该有效地加强市场管理。市场不是万能的上帝,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这句话对于的家和政府官员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知道,市场调节和计划管理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市场是交易场所,必须有完善的“游戏规则”,市场竞争才能公平合理和健康发展。市场信息是资源,同时也是商品。秘密信息法就是保护这种商品交易活动的。
市场信息具有两面性:一是建设性;二是破坏性。真实的信息,能够如实反映地区或企业的经济状况或综合实力,使政府或个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信息是资源,个人利用信息可以发家致富和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政府利用信息可以繁荣经济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虚假的信息,充满陷阱与危险,容易使人上当受骗。
财务信息(包括信息)是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户可分为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也可以分为过去用户、现在用户和潜在用户,它主要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研究人员等。有些财务信息往往与政府或个人投资决策有关。
当前,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其真正关心财务信息真实性的也是政府的各部门。因为政府是市场经济的管理者,要运用市场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审计信息进行宏观调控或投资决策。
审计是独立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是政府行使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所提供的审计信息比财政、税收、、会计更具权威。特别是经过审计鉴定的财务信息是政府、银行、税收、投资者进行宏观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破坏,将会给政府和各类投资者带来无穷的危害。
二、数字化对会计假设和审计真实性造成的冲击
数字化、信息化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今天,计算机网络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像电话、电视、汽车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网上政府、网上学校、网上商场、网上银行、网上图书馆等等,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服务正以惊人的速度构成一个全新的社会。数字化和信息化,使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
网络经济的兴起,信息瞬间传递使传统的会计假设受到严重冲击。会计假设也称会计公设,是会计的基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明确;持续经营不变;会计分期合理;货币计量准确。会计假设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否则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网上商场、网上银行、网上公司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电子商务,使会计假设理论受到严重冲击。
1、数字化使会计主体界限难以把握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的信息革命,使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和的速度大为加快,交易和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相结合,形成了“国际互联网络”。“网上公司”又称“无实体公司”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将成千上万的个体企业联合起来,统一以一个公司的名义作商品(包括技术、知识产权)交易。这种商品交易一旦业务完成,公司即可在数秒钟内解除协作关系。这些网上实体的出现和商品交易的形式,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巨大挑战。如何确定会计主体和正确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是新时期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
另外,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和以智力投资为主的高新经济。企业的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等信息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在经济,以企业为主体的三大财务报表基本上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三大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兼顾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责任,要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企业的社会责任加重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多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所以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和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源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企业并购、新生、破产将会更加频繁,会计主体的确定也会遇到新的挑战。
2、数字化使持续经营假设受到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竞争和并购愈演愈烈。企业经营决策稍有不慎,就有破产的危险。在美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的成功率只有10%~20%.另外,每年都有大批的企业产生和破产,生与死的企业数量基本持平。另外,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大企业纷纷联合,企业并购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扩展规模加快向企业制度转变。同时,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转移重心,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并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暂短性”和适时介入、退出转换的特点,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所以,传统的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受到巨大挑战。
3、数字化使货币计量假设受到质疑
货币计量假设的前提:必须是货币的币值稳定和使用同一个币种进行衡量。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知识经济的到来,使货币的本身缺陷暴露无遗。首先,货币稳定受到冲击。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特别是国际间有数百万亿美元的投机资本,使得金融投机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调集数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由于投资决策瞬间完成,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其次,知识经济使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近年来,人们十分重视信息的相关性,期望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非货币性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企业外部环境、地理环境、高新技术开发、战略管理等等。
4、数字化使会计分期假设遇到麻烦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必要补充。计算期间损益和定期编制报表是为了考核经营者的业绩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人为地划分经营区间并设置“待摊”、“预提”费用等科目,必然会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的不一致,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逐步建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必然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创新和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无形资产的购置与折旧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分期折旧,费用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遇到了不少麻烦。
三、数字化冲击审计真实性的客观原因
数字化使人员摆脱了手写笔算的笨重劳动,纸质的帐目报表变成了无形的磁质载体。机操作既带来快速便捷,也带来一些麻烦。计算机操作必须严格按照计算机控制程序办事,如计算机操作管理不善或串通作弊,其隐蔽性和多变性必然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麻烦。计算机行业有一句名言,叫做垃圾进垃圾出。就是说,如果计算机有一个程序有,即使输入正确的数据,计算的结果也是错误的。
过去,会计人员作弊,可以查对笔迹,核对数字。从纸张、字迹、凭证、帐目中可以发现很多线索。现在,计算机处理数据,很难发现珠丝马迹。过去,会计人员作假帐,至多有2-3本帐。现在,会计人员作假帐,可以做到轻松愉快,随心所欲。如果是单位串通作弊,再加上地方保护,审计要想查清楚,就会十分困难。
信息是资源是财富是商品,伪造信息就是制造伪劣商品。传递虚假信息与出售伪劣商品性质基本相同。这种违法行为,必须受到谴责、制裁。财务信息失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更有背景。如长期以来,我国片面追求高速增长,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硬性规定国民增长比例指标;对省、地、县经济增长排列名次;政府限期扭亏增盈,否则就地罢官;厂长成本,经理利润等等作法,都是财务信息失真的历史原因或主观原因。上级指示,会计违心,财务信息,数字游戏。数字化的严肃性和会计的职能受到巨大挑战。一方面,数字化使会计假设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由于长官意志,群体利益,使制假者昌,护假者荣。这是财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同样,由于利益躯使和财务信息失真,审计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受到严重挑战。
四、对策思考
英特尔公司总裁格罗夫先生曾说:“在世界上,一切能做到的,终将做成!技术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无论人们在它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何种障碍,它仍然会继续。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表达;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传送;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储存。为此,数字化形式的创造以及信息的表达,均超过了人们工作场所和个人生活中其他形式的交流方式-电话、广播等。数字化形式的展示将会超过任何其他信息的储存方式-图书馆、专业记载、相片集等。我们现在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数字化信息必将永存!”这段话告诉我们,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表达、传递和储存。数字化信息和技术进步将为人类带来幸福和光明。
1、加强计算机法和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
加强计算机法的立法和执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技术。当前,国际互联发展神速,深远。但是网上侵权,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等,不断困扰人们对互联网络的信心。互联网络越普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越大。网络安全,至关重大。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计算机法主要是指保护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保护计算机硬件的法律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工业设计法、秘密信息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技术转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主要有版权法、秘密信息法、竞争法和技术转让法。二者不同的是计算机软件主要受版权法保护,商标法等其他法律可以辅助作用,但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尚存在诸多难题。计算机硬件主要受专利法保护,同时也受商标法、秘密信息法等法律保护。
商务立法也很重要。由于数字化对会计假设和审计真实性产生的巨大冲击,应该完善和补充《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特别要注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司法保护。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坚决打击网络犯罪活动。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几乎任何一个网上活动都可能是跨国的,这就带来一个管辖权问题。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凡是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侵入或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行为,我国都有管辖权。我国刑法第285条和第286条有关于“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存在问题是法律规定仅限于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现在,关于“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应该扩大到证券、商业企业局域网络;陆海空运输系统和个人计算机信息系统。凡是未经许可非法侵入,无论是对国家核心部门还是对普通公民的个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破坏的,均以“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定罪量刑。
2、加强会计、审计与实践
从数字化对会计假设和审计真实性造成的巨大冲击事实来看:在网络、数字化是历史发展趋势,人们一天也离不开互联网络。互联网络是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电子商务是客观现实,网络经济扑面而来,经济全球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我们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必须面对现实和挑战。加强理论和研究十分重要。从事财经、会计、审计工作的同志,必须加强对财政金融、会计、审计理论学习和研究,特别要重视对会计、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我们要积极探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审计原理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与学说,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大胆学习和借鉴。知识和信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要参与国际竞争和循环,就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会计审计理论研究,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掌握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发展趋势和动态;其次,要熟悉国际上学术研究的主要课题、进展、成就、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第三,要确定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主要任务、措施办法,力争少走弯路等。
3、设立专家鉴定委员会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信息和审计信息是多方面的,有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判断信息准确与否,要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对网络经济中的财务信息,仅依赖货币信息还不够,还必须对非货币信息进行研究,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这样,就需要设立专家鉴定委员会,分析判断财务信息和审计信息是否违纪、违规、违法。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时,要有原告、被告和陪审团。必要时,公开审理,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监督。
当前,我国有良好的会计基础,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会计人员有1200万,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审计事业发展迅猛,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正在深入人心,审计执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如何看待财务信息和审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既有现实问题,也有学术理论问题。如有的媒体说,某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审计出某上市公司漏报的32万元收入问题,就认为这个事务所如何如何。对于一般人来说,审计人员连32万元的隐瞒收入都发现不了,一定没有尽职尽责。实际上,该上市公司是个年收入达数亿元的大公司。根据会计重要性原则,32万元在数亿元中是一个很小的数字,是一滴水与海洋的关系。一个很小的数字,根本不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由于很多人不了解会计、审计的基本原理和准则,象这样的报导,就会引起社会公众的误解和影响审计的形象。严格地说,当事人应该追究上述报导者的法律责任,并要求被告赔偿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4、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市场不是万能的上帝,它既没有理智也没有良心。但参与市场竞争的人员,必须遵守市场“游戏规则”。政府要加强市场宏观调控,主要靠间接管理,如法律、制度和财政、金融、税收、会计、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等手段。各行业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和个体,行业内部要有制度、规则、办法、措施等。行业要带头遵守市场“游戏规则”,遵纪守法,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理权益。如会计师协会、审计师协会要有自己的行规和行为规范,要努力提高全体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违法乱纪者,要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取销执业资格。
5、建立会计承诺制和互联网络数据库
中国是否会因为降速而引发恐慌、进而开始新一轮的“4万亿计划”?4万亿2.0时代,对中国经济是“升级”还是“病毒入侵”?
8.1能得几分?
事实上,8.1%的增长究竟该如何看待,空方和多方形成了严重的分歧。一些危言耸听的预判认为中国实体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要求放松调控,释放流动性,重启以房地产和汽车等为主导的“4万亿2.0”的刺激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但是,一季度8.1%的增速究竟代表了中国经济的稳健回落,还是经济状况真的一团糟,恐怕最终仍然要回到中国经济的现实中去寻找答案。
的确,从一个层面看,一季度中国宏观数据不可谓不惊险: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2%,一些地方新增房地产投资下滑明显,进出口增速更是回落到个位数,一季度投资的增速虽然保持在20%以上,但这个增速是2004年以来同期最慢的。但是,如果考虑到1季度中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形势,8.1%的增长绝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这个数字不仅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增速,也高于印度6.4%的增长,当然也高于今年7.5%的增长目标。在欧美经济依然没有起色的情况下,能够取得8.1%的增长,完全可以给中国经济的成绩打个“良好”。
解药:坚守寂寞
不可否认,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难以回避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为了快速增长造成的结构失衡,房地产泡沫严重导致的实体经济虚弱,政策向大企业倾斜导致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改革不到位导致内需难以提振,特别是发展模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面临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绿色会计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关系
(一)绿色会计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联系
1、二者目标一致。绿色会计(即环境会计),主要形式是以数字计量表现,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环境的污染成本、治理恢复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开发使用、保护所带来的效益进行数字化记录,并最终反映在会计报表中,通过会计报告将环境成本――效益进行有形的量化分析。最终达到优化资源利用,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使得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绿色会计作为居间调节工具,追求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平衡。而对于经济法来说,其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环境矛盾而产生的,早期不顾生态环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掠夺式发展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行的经济法也在随着不断出现的新经济、生态问题进行自我改革、完善,如将可持续发展归为经济法基本原则之一,保证达到经济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循环使用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二者服务对象相同。绿色会计很显然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和完善,其本质上还是通过核算、计量等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记录、报告,只不过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其弥补了传统会计对资源、环境等未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不足,将对资源、环境的使用、破坏、保护和收益不反应在会计的成本、收益体系中,单纯的忽视自然资源环境的价值、消耗,而进行看似无偿的使用,是传统会计核算的一大缺陷,而绿色会计将环境使用成本、破坏费用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亦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经济法的主要原则有协调经济原则、效率公平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每一个原则都不难看出经济法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协调经济的长远、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将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法的服务对象是经济法的使命,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是经济法孜孜追求的目标。
(二)绿色会计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区别
虽然绿色会计和经济法都是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服务,但二者亦有各自的不足之处,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区别。绿色会计很显然其主要是通过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进行确认、计量、报告、披露,这整个过程是一个化无形为有形,非量化到量化的过程,绿色会计为经济服务更为具体细致,其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到规范经济行为和考核经济绩效中去,使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使用不再“无偿化”,不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当中,而是切切实实的在会计报表中得以反映,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效益核算更完整。相较之下,经济法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其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服务就相对更概括化、非量化。经济法更关注于从宏观角度协调经济,追求效率公平、利益兼顾以及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为经济发展指引方向,进行科学指导,但是实行起来就较为空泛,实际实行过程中容易产生流于形式的现象。
三、将绿色会计引入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一)创新经济法机制
绿色会计的引入给经济法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为经济法服务经济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生态环境的改善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以及衰退阶段均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更是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制主要是以法律为依托,以经济发展为关注点,寻求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平衡,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政策,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但治标不治本,毕竟环境污染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污染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治理,而且治理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且这种先污染再治理的思维观念本身就是不可取的。
(二)量化环境成本、收益
经济法主要是从宏观上调控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而对于生态环境开发、使用、破坏、治理等成本和相对的收益却无法具体的用数字量化的表示。本身环境价值的牺牲、环境成本的产生、环境的收益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平衡,这就会使得人类为了看得见的经济利益而盲目发展经济,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而绿色会计视自然及社会环境为有价值并能计量的经济资源,把环境效益、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以及环境治理效应等作定量测定、分析和公布,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核算,从而衡量和解释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②绿色会计引入经济法基本原则可以促使经济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施行从无形转为有形,将长远的短期不可见的环境成本、效益分解成各个小段,数字的量化表示更是将环境成本的投入与收益的细微变化通过数字扩大化,更有利于政府、社会发挥监管功能,以弥补开发者、破坏者投机取巧,保护环境流于形式的不足。
四、小结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世界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由于人类进入工业化之后,盲目的发展经济,忽视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目前人类“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发挥经济法守护者的作用,通过对经济法去陈纳新,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有能力迎接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达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一、数字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
(一)数字经济概念及特征概览
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题为《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的著作。在书中泰普斯科特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尽管人们逐步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数字经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7年杭州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做出权威定义。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数字经济兴起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经济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数字经济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数字经济是新行业、新形式创新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举的经济形式。
(二)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发明的动力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联网技术正是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之下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基于军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联合的军事指挥方案:即为防止单个军事指挥点被破坏而导致军事指挥的中断,建立多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点,同时各个军事指挥点能够互相联通,以提高军事安全度,避免战略风险。于是,将这一构思交由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展开研究。1968年,拉里罗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张华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了实现计算机互相联结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各个分布的节点既可以独立运转,节点之间又能够信息交换。美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应用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网”。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投入应用。阿帕网的诞生被看作是互联网的起源。尽管阿帕网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国防的需要,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72亿人,应用普及率达55.8%。这一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能力和消费基础,为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创造可能性。
(三)数字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方式
作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技术与各个部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挥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连接与沟通特征,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通过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开展社交、休闲娱乐,人们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脉络,保持对实时资讯的敏感度。其次,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交易模式多样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应用得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数字经济通过激励探索,为实现技术的价值助力,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如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应用,开拓智慧型社会的发展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谋福利。
二、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
(一)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在传统经济中,厂家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导地位。消费者从已有商品中进行选择,相对厂家来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数字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变得重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首先,消费者能够在消费之前,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评价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商品;其次,在消费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洽谈,使定制化、个性化成为潮流和趋势;最后,消费者能够将使用体验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或分享给其他消费者,将商品信息、使用价值及效用进一步推广。在数字经济中,消费者是生产灵感的来源、生产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宣传的推广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经济形势犹如为市场主体提供表演的舞台。市场主体融入其中,在经济浪潮的变迁中拼搏、壮大,同时促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带动市场主体调整、改进,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氛围,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在降低,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经济中流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向矩阵型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
(三)数字商品形成促进交易模式改变
信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与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同等意义的作用。在互联网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数字进行表达、存储和传输。基于信息技术使得如在线音乐、视频、体育节目、网络直播等数字表现形式的产品构成数字经济中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时效和创新的数字商品对交易模式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商品,数字商品具有可复制、可传递、可重复消费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购买-消费模式,即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模式成为可能。在数字经济中,体验-支付-消费三环节的体验式消费模式成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厂商向消费者提供部分的数字产品免费试听、试用,消费者对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边产品支付以获取所有权或使用权模式。
(四)数字技能成为社会要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对人们进行生产与实践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满足现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适应各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既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原有经济形态的革新。经济中交易规则和运转方式发生转变,职业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更迭和转换。只有具备数字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已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广、渗透,提升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辨别和利用资讯的能力,避免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开启人们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数字技能成为人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数字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市场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波及全球,传统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与传统经济不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快速的增长,呈现出繁荣景象。数字经济正在从政策、投资和需求等方面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作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将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开拓的市场环境,能够给企业更大的前行动力。其次,数字经济建设带动投资的活跃,增加市场活力。在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如宽带高速网络、5G技术等的研发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将带动投资的增加,促进资本流动,为市场的繁荣增加活力。最后,更优的消费条件促进消费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更加碎片化,对消费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便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带动消费的增长。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新型的消费、娱乐、休闲模式的需求正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待开拓领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时空的阻隔,使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联结成为更大的市场。经济交流更加密切,经贸往来更加易行,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平台,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利、企业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搜索、点击鼠标便可畅享全球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囿于某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补市场空白,开发新的市场。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往往从大众化的观点出发向市场提供商品,这导致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中,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获得宝贵的市场份额。3.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首先,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异地办公等方式可以使企业能够大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次,组织结构变化使企业信息的送达和回馈通路畅通。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这样能够避免层级繁复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业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环节之间衔接流畅,能够使企业降低沟通与协调的管理成本。
(二)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面临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阵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这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作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分水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破”与“立”更替和变换的推手。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被替代的风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使传统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从当前来看,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态势,从长远来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特点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之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经济企业往往在相关领域探索拓展不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联网企业开发地图、导航、无人驾驶等新领域、新应用,使数字经济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复杂的信息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信息反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唯有通过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断环境的变化,来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数字经济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使信息环境变得更加神秘,这对企业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和信息可获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一点对多点式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点、多角度、多维度联结的特点,使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从前。这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虚假、失真的信息干扰,降低经济环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中,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由多种信息构成,这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失真、不实的信息。信息的扭曲与失真不仅不利于企业分析经营环境,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战略。最后,信息获取迟滞,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断信息为基础,立足于未来为发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经济社会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战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存在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3.权力与义务调整与改变。数字经济中,企业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护者转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能力和关注焦点的考验,更是对企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务提供内容和类型的转变,需要企业担负起监管和维护的责任。在互联网中,网络平台需要对产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在平台经济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业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为交易双方提供经济交易的桥梁。尽管平台企业不是最终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是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监管和维护责任。这对企业任务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肩负尽职保管信息、确保存储和使用安全的责任。在数字经济中,信息具有宝贵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享受便利的基础。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妥善保管、保护和维护,确保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滥用和被不当获取。
四、新环境下企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
首先,扩大技术应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帮助企业进行各业务单元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其次,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宣传推广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应当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应用,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最后,增强企业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反应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竞争中,充分、完备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企业应当通过正式渠道获取官方信息,剔除杂音和干扰,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二)提高互联网应用的安全系数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信息采取分级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既将企业的信息分为:宣传信息/公开信息、保密信息和机密信息三个等级。对企业人员与外界进行联系时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级和内容具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保密意识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提高人员网络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从信息的源头进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的不当外泄。其次,企业应当加强网络接入设备安全性能的维护与监测。一方面,对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通过对设备安全措施的管理、维护和监测,确保网络接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设备维护、监测与保障人员,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修改与更正。从设备设置和应用维护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和干预接入设备的非法入侵,增加网络使用安全性。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网络运营环境的净化。尽管互联网环境是复杂的,企业难以进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过网络区分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的安全程度。企业可以严格区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建设、规划和使用权限。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要求规范网络访问的范围,对于机密的、核心的部分划分为内部网络,对需要经常外界联系的部分划分为外部网络。通过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的隔离机制。同时,严格限制内部网络的访问权限,禁止移动存储介质在内部网络的读取功能。通过网络隔离和访问权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使用空间。
(三)竞争优势的重塑
二、分享经济的发展概况
国外已经出现分享经济的巨无霸平台企业,如房屋分享Airbnb已经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0多个城市;Uber的全球市场估值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期,如互联网模式下的滴滴出行、易到用车、小猪短租以及WiFi万能钥匙,既节约了资源,又极大降低了消费成本,对于平台、使用者、出让者、社会都是多赢的结局,这也是为何“分享经济”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受到追捧的原因。
英国政府认为分享经济有助于城市以一种创新模式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同时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了正是分享经济模式将给英国经济发展带来红利,2015―2016年期间英国政府在利兹市和曼彻斯特市进行试点,来测试当地公众对公共交通,公共空间、卫生健康和社会保障等系统的分享意愿。在政策支持方面,英国政府在2015年《数字融合战略》,目标是到2016年将英国的数字排斥水平减少25%,以及此后每2年减少25%。通过实施《数字融合战略》,英国政府致力于确保每个在英国生活的人,不管他们是呆在家中与朋友和家人联系,或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都具有充分利用在线系统的数字化能力,而目前有20%的人口缺乏基本的数字技能。这意味着英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尽快消除人们利用数字化系统时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缺乏上网技能,无法接触网络,缺乏上网动机,以及缺乏对网络的信任。英国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致力于实施在《数字融合战略》提到的具体行动。政府人员正在努力识别某些机会,利用这些机会提高公民的数字化能力有可能改善现有分享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英国地方政府正在逐步效仿中央政府,将他们多余的办公空间与当地居民区、社区和企业分享。这既可以通过Space for Growth网站实现,也可以通过个人的在线应用来申请。这使得初创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慈善机构和社会企业在适宜情况下,临时免费使用政府拥有的闲置空间。《英国政府资产战略》(The Government Estates Strategy)中明确提出,对于多余的闲置办公空间,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快与企业分享。
最近的研究调查显示,技术分享经济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正在迅速赶上美国和英国。澳大利亚人秉承开放的理念,提供消费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经验分享,并且基于实际用途考虑,能够提供便利性和降低成本。根据2015年相关调查报告的研究结论,近几年在澳大利亚各地出现了人们能够分享和交流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分享经济平台。澳大利亚的新兴分享经济模式是基于云客户智能平台实现。2015年澳大利亚针对新兴分享经济的调查情况如下:(1)14%受访者听说过“分享经济”这个词。(2)43%的受访者涉及或了解分享经济行为,如拼车、房屋交换、集资、汽车共用和共用工作空间。(3)61%的受访者知道在澳大利亚有分享经济服务,其中有27%的人知道Uber公司提供分享经济平台;有20%的人知道Airbnb提供分享经济平台。(4)53%的受访者在去年参加了某种形式的分享经济行为。(5)63%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分享经济活动;其中36%的受访者有兴趣尝试分享交通和住宿服务。
三、我国发展分享经济的建议
2016年两会,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国内许多企业不断在分享经济领域发展壮大。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发展分享经济对我国现有的制度、政策和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我国涉足分享经济的诸多领域都处于发展初期,分享经济依存的互联网平台有待发展和完善,服务和产品的供应方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因此本文就我国发展分享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分享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体系对于分享经济的快速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消费者对网上交易的信任对分享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服务提供者还是服务使用者都普遍希望彻底消除由于不良身份认证而导致付出昂贵代价的欺诈行为。政府应该加快建设面向消费者的个人身份验证制度,并建设相应的身份验证系统,把这个系统开放给发展分享经济的企业。对于那些由数字鸿沟而无法通过网络获得分享经济所提供机会的人群,政府应该组建志愿者团队去帮助这类人群,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分享自有资产和服务活动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此外,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让这类人群通过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分享资源和服务。其次,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分享行为存在风险。如自己进入一个陌生人的房子,或者进入一个陌生人的汽车,而不知道他们的保险、驾驶许可证的状态,他们的职业背景等;让一个陌生人提供杂货并送到你没人的家中或者帮你遛狗。这些行为都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已经越来越多地蔓延到现实的分享经济世界。例如,曾经发生过住宅被用作窝点或团伙蜗居点;住宅被毁坏;顺风车司机殴打乘客或杀死行人。也有一些城市和整个国家因为缺乏预防风险和惩罚犯罪的法规制定,已经禁止此类分享经济服务。建立基于客观评估信用的系统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信任机制是分享经济快速增长不可或缺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超越当前的分享经济平台,发掘解决分享过程中信任和降低分享风险的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策略。第三,要改革税收制度。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税收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分享经济模式,税务部门应建立如何计算分享经济税收的指南,使得参与分享经济行动的人,可以更方便地了解他们的税收义务和向税务部门报告其收入。此外,建立相关的网站提供在线税收计算器来帮助分享经济用户很容易地计算出他们需要支付多少税。
(二)重构分享经济模式下的监管治理体系
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监管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用户必须协同治理和联合监管。政府要不断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并积极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治理。采用分享经济模式的企业既要加强企业内部治理,也要服从政府的监管。尤其是要在建设分享经济平台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准入制度、交易规则、质量与安全保障、风险控制、信用评价机制等自律监管体系。建议成立分享经济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与监管部门沟通,旨在促进协调沟通、资源共享、行业自律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创新快车“甩”下GDP
作为经济学界和媒体经常使用的经济绩效主要指标,GDP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实际上,这一妇孺皆知的名词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被发明,目的是以单一的一种方法衡量个人、公司、政府的经济产出。
时至今日,经济的性质与以往已大不相同。在其最近出版的新著《GDP:一部简短而深情的历史》中,英国财政部前顾问、经济学家戴安娜・科伊尔说,GDP面临当代经济带来的三大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GDP无法衡量创新及其带来的社会福利。比如,1998年,美国提供了185个电视频道、141种非处方止痛药、87个品牌的软饮料、400种电脑以及将近500万个网站。相较之下,1970年,美国仅有5个电视频道、5种止痛药和20种软饮料,在电脑和网站方面是零。通过不断创新所实现的丰富多彩应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然而,由于未能充分捕捉到经济体中产品日益增多的种类,GDP对这方面的创新基本没有体现。
再如,当前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正热。这给GDP带来的增幅将与任何其他种类汽车相近或略高,但GDP永远也无法捕捉到无人驾驶汽车对安全的贡献:无人驾驶汽车的推广将大大减少交通事故数量,这是一大福利。
此外,GDP也很难将未来“创客经济”(即利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等技术按顾客需求定制产品)的经济现实纳入统计。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从从最早的C2C(顾客对顾客)到B2C(商家对个人)、O2O(线上到线下),最终模式可能是C2B(顾客对商家),即生产状态是从消费者出发,需求发送到商家,再生产出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创客经济”的创新价值无法体现在GDP的统计中。
GDP作为经济衡量标准的第二个严重挑战是无法衡量当代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无形的、生产率难以度量的东西。比如计算搜索引擎、应用软件等纯数字产品,因为没市场价格而无法被GDP统计在内。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桑德斯开玩笑说:“信息时代的影响无处不在,但GDP统计数字不在其中。”
假设这些无形的数据或信息纳入统计范围,GDP的数字可能大为不同。经济学家迈克尔?曼德尔认为,数据或信息应当成为除商品和服务之外的第三类别。按此计算,2012年这个第三类别会给美国实际GDP增长率增加0.6个百分点。
从使用公共图书馆到乡间散步,免费而有价值的活动一直存在,现在与过去的不同点在于规模。网络大规模的“免费”商业模式让人意识到,GDP所衡量的东西与真实经济福利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GDP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没把经济增长是否以未来增长为代价充分计算在内。比如创新所需的研发成本,国际上最新的SNA2008标准将其当作投资而非经营成本。美国是认真践行SNA2008的第一个国家,2007年,由采用了这一新方法,美国GDP激增了2%以上。
“可持续性”更重要的含义是逐年的GDP增长消耗自然资源或以其他方式损害环境的程度,GDP中不仅需要计算机器和道路的折旧,更重要的是要统计“自然界的折旧”。
贸易赤字和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也存在与现实不符。以美中贸易为例。按WTO规则,每当一部iPhone手机从中国的富士康车间下线运到美国,就记作一次美国从中国进口,美中贸易赤字增加约200美元。实际上,每部iPhone手机价值中仅有10美元成为中国经济的最终所得。现行的贸易统计方法未能反映出实际的价值链分布,扭曲了对双边贸易关系的描述,使得中美双边贸易失衡被夸大。
经济统计进入大数据时代
针对GDP的不完美,一些人提出改进GDP的衡量方法,比如中国提出的绿色GDP,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马丁・威兹曼提出的净国民产值(NNP),甚至有人提出完全放弃GDP,采用国民幸福指数等新的衡量方法。
科伊尔认为,与其使GDP定义和完善越来越复杂,不如重新思考“经济”一词在21世纪的涵义。现在是利用数字技术的大好时机,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来重新考虑应该搜集什么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当今社会,大量活动在网上进行,使得以大数据技术来了解GDP数字所没有捕捉到的消费者福利成为可能。甚至不仅可展示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还可利用大数据来预测经济中将要发生的事情。
中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大国,我认为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中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同时还是世界工厂,它的经济发展在繁荣国民经济的同时使全世界都从中受益。因此,中国需要能源来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合情合理的。当我们回顾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历程时,发现他们当时也一样需要能源。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现在轮到中国发展了。
至于中国同行对此发出了不同声音,那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概念。但国际能源机构采用的是联合国认可的、国际通行的方法和概念。
不过,如果中国没在2009年底成为能源消费第一大国,根据中国能源消费方面的数据,它也应该在2010年初超过了美国。所以即使我们有差别,但这个大趋势不会改变。我想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应对中国能源需求剧增带来的挑战。
我个人认为,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还是相对准确的。因为不管用什么方法,如果不在中国,就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源;无论怎样估算,都只能得出一个估算的数字。所以,中国的能源消费数字,还是以中国自己的统计数字为准。但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和现在的消费数量巨大,我认为这是事实。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
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来看,中国实在没有必要过多地挑战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落到中国身上是早晚的事。为推迟那么几年掀起口水战有何意义?相反,如果中国现在坦然接过这一称号,倒有助于强化全社会能源危机的紧迫感,特别是警惕一味追求GDP的地方政府对落后产业的过分保护。
――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薛涌
在这样一种强势的舆论压力下,中国需要严防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转变,并且坚持立场,努力加大节能减排。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国际上有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之所以国家能源局极力澄清并积极表态,不仅是其对数据失真的维稳,也是防止发达国家企图利用舆论把中国推向节能减排第一阵营。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档案资源的管理,也称档案实体管理;二是对档案中所包含信息的管理,称档案信息组织。
二、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档案管理中相应的标准、规范欠缺
档案管理中中须制定一系列的规范、标准,这些是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管理规范包括电子档案相关要领定义、移交、整理、价值鉴定、存储、著录、安全性保证、原始性保证、检索途径、利用方式等;业务规范包括数字档案的术语标准、资源描述、数字档案的文件格式、元数据、对象数据格式标准等;技术规范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技术标准、存储压缩格式、数字水印、加密算法等。但是现如今我国的相应标准和规范相对来说比较缺乏不健全或者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因此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应积极制订和完善档案管理相关规范和标准。
(二)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如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对相关人员的能力也有极大的要求。档案管理所面对的用户将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实实在在的用户,对用户的管理要求较高,目前的管理情况还需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知识经济条件下全新的管理服务模式,虽然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及优点,但对于用户来说需要一段时间来理解并认可这新的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也要求用户掌握一定的技能,加强用户培训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在现阶段,库存档案数字化仍是电子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而庞大的库存档案数字化工作是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进行数字化扫描必须购置相应的扫描设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二是扫描档案信息的工作量大,要短时期完成数字化转换工作,人力需求量很大,人力、财力问题将成为档案信息数字化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知识经济下档案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对科学技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由档案管理人员来完成,在工作过程中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因此,为了提高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水平,不仅要加强对档案管理者的培训,同时也要注重科学知识技术的更新换代。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包括对网络档案查找与信息分布。档案管理者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潮流,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不断更新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
(二)注重档案设备配置的先进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设备的配置要求越来越高。实现档案设备配置不断地更新可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档案管理者应在注重档案设备配置先进性的同时,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还要加强档案事业的宣传,从而得到领导以及社会的广泛支持。
(三)加强对归档电子文件的研究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档案管理模式,主要是将档案信息转化为电子文件的信息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网上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应加强对归档电子文件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归档电子文件的深入研究,不仅保证了网上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网上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构建档案信息的组织模式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nggua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plane design this industry has brought chang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dongguan to the creation of independent brands and green environmental advocate of the plane design, the influence of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digital media and digital printing also makes the plane design art in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igital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东莞转型对平面设计行业的影响
东莞市人民政府在2011年的第82号文中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经济转型规划纲要》,抓住经济社会转型和科技发展跃升的战略机遇期,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由“东莞制造”转向“东莞创造”成功转型。东莞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尤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东莞的企业的自主品牌,让东莞真正的“走出去”,使东莞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这个过程中必然要体现自己的品牌,设计行业依附于品牌战略会有所发展。无论从初级产品到高档品牌的形成、企业形象的形成到新市场的开拓,设计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形象、环境设计、都起着影响甚至决定市场的关键作用。
二、东莞企业的品牌需要平面设计
东莞的企业需要品牌,就更突出了设计的竞争,设计是与经济和商业互动。在品牌竞争的白热化市场竞争中,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强化品牌意识,注重设计质量,注重形象包装。平面设计就成为了任何企业都必不可少的岗位,无论是企业的logo、标语、产品的包装、宣传广告的设计,都离不开平面设计。好的设计会为企业争得市场的招牌、主导新市场的开发。
面对着这个强大的需求市场,平面设计师的设计风格除了考虑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外,更应该加上东莞地域本土化的设计需求。设计师若能立足于当前东莞经济的转型,创建出具有东莞本土文化的作品,更能突出本土品牌包含着东莞经济转型发展的文脉,也把对东莞的感情融入设计中,感召各地人们,就更能向珠三角,各省各地传达具有东莞特色的品牌企业,设计作品就会成为东莞经济转型的一张无形名片,同时也能感受东莞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绿色环保的提倡对平面设计方向的影响
在东莞经济转型的同时,政府会积极推广环境污染整治先进实用技术和清洁生产工业,开发新能源利用,开展绿色制造和再制造,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需靠广告、宣传、网络传播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中就要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这样,通过这种绿色设计传达了东莞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对环境的关注,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所属平面设计中的包装设计也趋向于绿色包装。绿色包装与环境保护是国际包装工业的热点问题。这也要求在包装设计时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在包装设计时,要考虑到当前包装材料和制品的制造工艺的发展,利用最新的环保的材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复合型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全面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等问题。
四、网络的发展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东莞市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强创新宣传。为了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必然用到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广告宣传模式。而这一切也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今的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无限,互联网将是平面设计者新的舞台,网络媒体的良好交互性,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利用网络的视觉艺术设计为网络的发展带来活力,提供了个性和生命力的舞台。平面设计在当前网络的发展下,可以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的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平面设计师将会利用Internet互联网这新的设计舞台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带给公众不一样的宣传效果。
五、数字化媒体对平面设计的挑战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平面设计也经受了这场改革的冲击和挑战,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虚拟空间为主要要素的数字艺术时代。制作技术、印刷方式的进步以及新媒体的出现,设计类软件的提升,这一切都使各类设计在形象传播、视觉冲击、和个性体现等都具有更大的空间和张力。当前信息化社会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解放了对设计形式的束缚。数字化设计将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 如同设计现代化标志为例,高科技技术可使标志从简单的几何形到复杂随机形的演变,动感十足的三维造型的广泛应用,质感的增强,各种电脑符号、绚丽多彩的色彩的使用,使得标志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数字化媒体的出现,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增添了各类设计的时间性和交互性。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相互分离的信息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这样,可使各种设计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与生命。数字化设计将成为现代设计的主流,丰富了标志视觉表现手段。
六、数据化印刷的发展也改变着平面设计
东莞经济的转型,科技的发展,这一切都要求印刷业跟着当今发展的趋势主动转型、采用新思路和新策略来迎合市场发展的新变化。跟随着人们生活水准及消费水准的提高,各种社会商业活动的逐渐增多。80后、90后都开始崇尚自我,各种个性化设计应运而出,对包装和印刷品消费都要求有个性化印刷。对于常见的产品如宣传单、账单、贺卡、请柬、直邮广告、博客书等印品,消费者需要的是能随时随地按需要的数量,价格便宜,这些需求刺激了数字化印刷的快速发展。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印刷,运用计算机流程管理及网络技术使企业进一步开源节流。
2011东莞(第六届)国际纺织品印花工业技术/国际纺织品数码印花技术的展览会在东莞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盛大举行。在本届展会上,新技术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环保产品应用更加广泛、数码印花渐成主流。这一切都说明着数字化印刷在不断的发展,这就要求作为东莞经济转型中能突颖而出的设计师就是懂编程又懂界面设计的复合性的人才,加紧学习,迅速了解各种媒体运作的基本技能,这就成为当代的平面设计师的自我增值的途径。平面设计由设计的背景如人文、社会和商业在发展与变化,新技术和媒介的产生都影响着设计。
参考文献:
一、网络经济含义
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二、网络经济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内容提出的要求更高
如何来理解网络经济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贸易关系上来认识。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一直签定合同再到支付等全部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互联网的出现给贸易双方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整个交易达到了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的作用。发生这种变异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过去财务管理上的拖沓性、机械性、生硬性给予了否定,给现代财务管理上提出了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的高标准。由于过去的财务管理是原始管理方法,没有条件通过网络在线办,这就很难适应现代新的财务管理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电子商务发展,是对旧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挑战。其二,网络经济的出现,给财务管理带来了无限生机,使财务管理这一领域以全新的面目出现。要求企业利用网络对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都是绝对的集中,集中处理财务数据,而且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那么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对分散的财管管理给予了彻底的的否定。再者,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彻底限制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导致了分散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不能及时的反馈监管信息、控制下属机构有相当大的难度、以致工作效率低,难以达到网络经济发展的需求。更不能适应新财务管理的要求。再者,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增大。之前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难以客观地衡量无形资产的作用,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的方法难以掌控。导致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网络经济时代,过去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完全没有办法适应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网络经济对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提出的要求更新
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当今网络时代,由于各项经济活动的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许多多新型的媒体空间,如虚拟银行、虚拟市场等等。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等方式。今后的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这样,企业的购销活动将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费用也更加低廉,对商品的量化监控也更加精确。
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因此,从管理方式上,要求财务管理能够达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的要求。从工作方式上,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的形式得以实施,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处理得以顺利进行。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内部网的财务软件,在线管理通过内部网实现,但是由于它不能彻底摆脱时空的控制,以此使企业财务管理日趋系统化、规范化。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是网络经济条件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网上办公的基本条件是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
四、网络经济给财务管理不定期带来新的风险安全问题
网络经济条件特别要求财务管理一定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TP协议,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即以广播的形式实施传播,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但是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预测到来自互联网的对安全的种种威胁,而是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特别是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秘密,一旦泄密,将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第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才能有方法解决财务管理出现的安全问题。第二,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背景下,双方在互联网上进行参与商业交易,双方没有见面的机会,这样要想完全保证在电子商务交易上的安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高科技手段来进行确认。但是,过去的方法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财务管理软件身份,在不同的客户中设置不同的口令。假使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人力和财力将大大增多,而且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互联网的财务管理绝对是不适合这种验证技术的。再者,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传统的财务管理。这种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总之,网络经济给传统的财务管理带来新的严峻的挑战,必须及时研究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策略。
经济法,顾名思义,是调整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现代民主政治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修正市场缺陷、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种市场主体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的急剧变化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转型期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社会中制约违法犯罪的机制,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规范的冲突。这使得人们无所适从甚或“无法无天”,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法律的合理预期,与此改变的还有市场经济中的各主体利益格局。面对数据和技术驱动的新经济形态给传统市场结构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作为一个舶来品的经济法该如何在探索在我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创新背景下刚柔并济优势地以发挥的策略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助力呢?
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对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法律文化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和移植国外法律时,应充分考察本土资源,并进行一定的适当变通,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更加高效和适用。正如哈耶克所指出,在一个传统和惯例使人们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可预期的社会中,國家的强制力可以降到最低限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法的发展演变历史实际就是一个不断回应经济体制转变、回应政府与市场关系变化的过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数字经济,关于数字经济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界定。OECD认为“数字经济是一个涵盖性术语,被用来描述聚焦于数字技术一系列市场,包括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数字经济是以依赖分层技术通过独立的数据传输和应用得以运转的”。因此,经济法要想在数字经济时挥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本土国情和实际结合起来,积极去应对数字经济的冲击,并灵活的做出调整和改变。
其实,无论哪一种法律制度当中,始终都存在着一个努力协调法律的确定性与滞后性之间关系的制度机制,这个机制协调着社会的变化和法律确定性的矛盾,也正是法律的适应性机制,使得法律能够不断满足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需要,并成为法律生命力的源泉,经济法作为一个重要的部门法自然也不能例外。其实,立足于中国现实来看,一些在外国得以切实有效实行的经济法制度和一些出发点很好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施行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的尊重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法律传统,这就导致了中国老百姓的不适应乃至排斥,而这种抵触,有时甚至超过了法律里面的协调机制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因此,这就要求经济法在社会的不断调整和改变的过程中,立足中国实际,重视中国的法律传统,尊重法律文化的多元化,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在辽阔的中华大地的社会实践中获取经验。切实重视法律本土化进程,走出一条立足于本土的道路。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法存在着相关保护范围和力度的缺陷和不足,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可执行性和缺少本土化等不足。与此同时,在大数据经济的冲击下,本有的市场主体、市场结构、供给与需求关系又受到了冲击,使得原本就有缺陷的我国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实现其作用和发挥其本位价值。就我国而言,中国经济法的本位是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人文主义、结合民本精神的文化传统和其具有的社会性的属性。可以说,因经济法同时担负着规制市场失灵和匡正政府失灵的双重任务,有学者从经济法的适应性角度认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归根结底是法律失灵。对此,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例如为应对大数据时代在信息与技术层面带来的变化,我国还专门成立了有关经济法贯彻与执行的机构,并在实际贯彻施行中强调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举措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是不足以应对大数据时代及与之伴随而来的经济转型的挑战,就其实际效果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法仍有一定差距。
那么,我们要从哪些方面继续完善经济法,做好经济法的升级之路并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呢?在笔者看来,大数据时代,市场规制方式应更多地借助数据收集与分析得出结论,进而产生某种经济结构,从而决定该市场主体的行为的是否应当受到规制以及如何规制更为有效,这也会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是一致的。结合上述数字经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缺陷,可以结合我国实践中的具体的不同主体、不同情形、不同问题实现精准规制。而数据资源的丰富和信息成本的降低也为针对特定化规制提供了可能。具体看来:
一、通过市场与政府的结合,积极总结在中国大地上的实践经验,并对中国目前经济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和国外思想文化等的冲击并坚持社会主义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策,这就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协调性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等管治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结合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积极调整和缓和社会矛盾。
二、在尊重中国法律传统和法律多元化的基础上,重视本土实践,结合外国的既有制度和思想,对经济法的不足进行调整。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立法价值,从而可以在对外国经济法进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和实践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
三、针对既有的漏洞,进行积极的立法实践工作,与此同时,注重降低法治改革的“交易成本”,使其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经济法只有在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减少司法和商事活动中的不必要交易成本才能称得上是符合现实需求。这需要我们在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法律制度中有关于大数据等高科技方面和经济法施行完善等的实践经验并且结合一些经济学原理,使得法律可以更为高效的施行运转的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司法、守法和执法的成本。
四、经济法的完善过程中,注意保持经济法的稳定性,注重保护民众对于法律的合理预期。经济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事关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也事关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随意或任意变更。这需要不断地完善立法程序和审慎实行立法活动。虽然现在经济法在面對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变迁的冲击的同时需要通过立法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也应该注意保护人民的合理预期,配套多种宣传普法工作以维护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的稳定性。
最后,借用苏力教授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序言中的一段话:“就过去的一百年来说,中国无论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特别是前两个学科),都主要从外国、特别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借用了大量的知识,甚至连这些学科划分方式本身也是进口的——尽管它现在已成为我们无法摆脱、也不想摆脱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在借鉴了这一切外来的知识之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或之后,世界也许会发问:以理论、思想和学术表现出来的对于世界的解说,什么是你——中国——的贡献?”其实,现在我想说,我们正在路上,经济法及其他部门法律的中国本土化正是我们给世界的中国经验,我们正在走出一条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也希望我国法律人的努力能够为世界看到,能为世界的法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经济法教程》,顾功耘主编,第三版
刘怿,张梁.数字经济兴起下经济法的变与不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张莉莉.后危机时代虚拟经济与经济法的适应性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0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