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10-08 10:13: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49-02

中国,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中国人,历代传承着古国所赋予的博大精深的文明。而文明是一种文化奠基,从古至今,不断更新。方才有了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以及不断进步的中国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作为在“礼仪之邦”美誉熏陶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应把“礼”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并且肩负起传承“礼”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礼”文化传统中,对于“礼”的定义不胜枚举。“礼”的内涵包括礼节、礼仪、礼貌以及礼宾。它们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礼节往往无形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的过程中,表现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问候、相互致意以及相互祝愿。礼节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外在面貌,更能突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其次,礼仪有形的存在于一切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它所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的)、行为表情、服饰器物是构成礼仪最基本的三大要素。礼仪不仅可以直接表现一个人的外在形态,更能间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再次,礼貌可以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礼貌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所传递的友善与尊重,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最后,礼宾大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接待服务中,礼宾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热情好客的积极态度,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了解了“礼”的概念以及其表现形式。可以看到“礼”文化涉及的范围广、产生作用大。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交交流的始终。中国传统的“礼”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礼”文化传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具有积极影响

朱平的《“礼”的再认识及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之要义》一文中提到了“礼”的教化问题。论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身体教育、行为教养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开端,人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是从最初的言谈举止、体态行为等“礼貌”培养走进人类文化生活的。”古有《弟子规》,“规”字即是准则,准则即是“礼”的教化。“冠必正、纽必结”,告诉我们衣冠必须整洁,纽扣必须系上。这是从“礼貌”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不仅体现着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态度,更能彰显出一个人所受的“礼”的教化。然而,不同的场合又要求穿着不同的衣服,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礼仪”。“步从容、立端正”,告诉我们走路步伐应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这是从体态行为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良好的体态行为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全方面发展,更能体现对他人所给予的尊重感。然而,对于长辈、晚辈以及同辈,我们又将表现不同的体态行为,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礼仪”。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学府如饥似渴的汲取着老师授予我们的知识,却逐渐对中国“礼”文化传统越来淡化。往往只懂其思想,而忽略其精髓。

二、大学生是中国“礼”文化传统的必然传承者

“礼仪之邦”这四个字,是每个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然而,它是否仅仅适用于三纲五常的古代社会?它是否仅仅是一纸空文?它是否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思想?王兰芳的《“明礼诚信”―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永恒主题》强调“礼”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该文主要讨论大学生应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还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礼”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它所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这种思想道德素质与我们自身的礼仪修养息息相关。修养,是从内而外所形成的。然而“礼仪”就是提升自我们修养的途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然而,这种传承需要从每个人的自身做起。从自我形象做起,从自我管理做起,从自我行为做起。当代大学生要主动肩负起传承中国“礼”文化的重任,让“礼仪之邦”这四个大字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学习传承“礼”文化传统对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现实作用

徐红的《知书亦须达礼――论开展大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大学生形象礼仪是增强个人竞争力的必备砝码。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就是自己的名片。它包括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3]而其中所提到的内在修养是与“礼”文化密不可分的。通过此观点可以得出,注重个人的礼仪修养,是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必备技能。由此可见,中国“礼”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礼仪修养以及个人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我们即将面临面试、求职的种种考验。重视自身的礼仪修养以及个人形象往往可以另我们出类拔萃。在面试中,“形象礼仪”往往可以影响我们求职的成功与否。(1)面试时所穿着的服装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大方得体,并且需要符合所面试的环境。倘若穿着生活装或者居家装,会显得稍显随便。同时,也会给面试官留下消极的印象。(2)面试时的体态行为同样有着一定的要求,正如《弟子规》中所提到的“立端正”,它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积极的精神面貌。倘若弓背、站立不正,则会为自己的礼仪形象大打折扣。(3)面试时需注意自己的言谈,既不能太过夸赞自己,也不能保持缄默。由此可见,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当代社会提升自我形象。另外,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社会交往的礼仪同样影响着我们的个人形象。步入社会,我们将会接触形形的人,而良好的礼仪修养的体现则是区别于他人的象征。然而,言谈举止则是个人礼仪修养的体现。我们应时刻把“文明”二字牢记于心、应把“礼”文化给予我们的要求牢记于心、应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牢记于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大学生,“礼”文化将使我们受益匪浅。首先,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规范我们的行为礼仪。其次,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升华我们的思想礼仪。最后,它影响我们的礼仪修养和个人形象,促进我们个人的发展。因此,良好的礼仪修养将会成为我们个人发展中的风帆,引导我们诠释个人的精彩。

中国,享有美誉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礼”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它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象征、作为一个人衡量其道德素质的标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礼仪修养将成为我们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垫脚石。反之,则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对于国家而言,传承“礼”文化是我们年青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

本文是南昌航空大学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从中国“礼”文化传统看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问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47-02

一、大学生礼仪的含义和特点

(一)什么是大学生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礼”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即要想完成中国优良文化的传承,就要深入了解“礼仪”,与时俱进地学习“礼仪”。那么,什么是“礼仪”呢?

礼仪是指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当代大学生是礼仪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综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和具体表现,大学生礼仪是指大学生在公共生活、学习、工作中应该掌握并遵守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礼仪的特点

大学生礼仪规范是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是每位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应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它具有以下特点。

1.传承性

“礼仪”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美德。“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在古人年少时就被要求学习、掌握。在今日,大学生礼仪更是学生入学的必修课。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是“中国梦”的实践者,他们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和发扬祖国优良文化的历史任务。因此,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礼仪,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去其糟粕,辩证地吸收、合理地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将其传承发展下去。

2.时代性

礼仪规范是一种发展的延续,具有时代性等特点,它不受某一特定事物的限制,不被国家、社会等其他事务所束缚。比如,在古代,表示尊敬、友好的形式可以是鞠躬或叩首,时至今日,人们通常是以握手、拥抱等形式来表达。当然,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古往今来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大学生的礼仪规范随着时间变迁,也有些许的改变,这是时代赋予它的新含义,也是礼仪规范时代性的一种体现。

3.多样性

大学生礼仪规范的表现形式各异,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总体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比如,在大学生礼仪中常见的致谢礼,在中国可以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表达,而日本或其他国家则会有所不同。此外,相同的礼仪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同样以致谢礼为例,中国的地区和中国其他地区的表达方式也略有不同。

4.强制性

大学生礼仪是大学生行为处事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比如,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求职者的言谈举止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试官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来进行判断。因此,在求职的过程中,有着较为严格的礼仪约束,如果求职者不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就很可能丧失就业良机。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出现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却出现的让人担忧的诸多现象。环顾校园内的大学生,有些学生穿衣打扮太过于个性化,有些年轻的小情侣在大庭广众之下举止亲密;在大学的课堂上,无故旷课的学生有之,上课交头接耳、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有之,对老师不尊敬者有之等等。此外,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者有之,不遵守排队秩序者有之,甚至一些同学还会堂而皇之地破坏公物,并以此为乐。以上种种行为,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知识十分缺乏,很多最基本的礼貌和道德都已经抛之脑后了,因此,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方面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多数已经是“90后”,甚至有些已经加入到“95后”的队伍中,这些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作为家庭中唯一的孩子被父母甚至是所有的亲人呵护着长大的,这就使他们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常常是个性张扬、不易管束,缺少尊老爱幼及尊敬师长的思想,有些甚至不懂得尊重为何物。相反,家长们由于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的逐渐好转,他们对孩子往往过度溺爱。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往往缺乏对孩子有关传统美德的正确引导。因此,如今的大学生对他人缺少仁爱之心,自私自利,很少为别人考虑。

2.学校教育方面

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是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够真正地实施,多数学校还是较看重升学率、就业率的,并依此为考核目标。因此,这就导致了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发展相当有限。与初中、高中的“应试”教育相比,大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的氛围都较之轻松很多,这使得很多高校放松了对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礼仪教育明显欠缺,且缺乏教育、管理的经验,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失。此外,大学校园又是大学生了解世界、树立正确思想观、价值观的前沿阵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如果这时,不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很容易会造成学生心态浮躁、价值观不明,最终形成错误的观念。

3.社会环境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这一基本需要,而是趋向于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一小部分人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被一些不良的生活习俗所困扰,影响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比如,在公共场合的大声喧哗,排队等车时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尊老爱幼等等。这些社会上普遍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给他们的言行举行产生了很坏的环境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为大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着重提高大学生礼仪道德教育,对提升全民素质,共建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方面

当代大学生已逐渐步入“90后”甚至是“95后”,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往往具有一些时代赋予的特点,比如他们追求个性解放,性格张扬、不受管束,且她们思想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等。当代大学生的这些自身的特点,使得他们思想呈多元化发展的形式,这对实际的教育工作产生了冲击,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当代的大学生群体,要改变思想,创新教育方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让他们从心理真正接受并自觉遵守礼仪行为规范。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弥补当代大学生礼仪的缺失

走进高校的大学生们,已经渐渐地褪去了青涩,从开始的稚嫩少年逐步走向成熟。在大学生礼仪教育方面,高校教师、辅导人员只需采取思想教育的方式,对其进行适时地疏导,讲清利害得失,并留给他们时间去消化吸收,就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此外,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礼仪修养是他们必备的素质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的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的选拔上,并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方面,而是将眼光放长远,更加注重了个人的品德素质修养。这样,就从客观上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礼仪方面的学习,礼仪修养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

当代大学的礼仪行为修养水平代表着我国未来公民素质的普遍水平,它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礼仪知识普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但是,纵观当今的大学校园中,许多不文明的、不道德的现象还存在,这集中反映出现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欠缺、个人素质不过硬。这种种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步伐。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礼仪道德修养是关乎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程度,是推行全面普及礼仪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保障。

(三)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代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一代,是富有希望的一代,同时他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在他们的身上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关系着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一个文明、健康的未来社会,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凝聚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代相传。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向世界展示其真正的魅力。因此,这项历史任务就决定了要对大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礼仪教育,以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一)加强大学生自身礼仪修养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系列礼仪道德缺失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学生自我修养不足。“行由心生”,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的种种不良行为表现,本质上是受由每个个体的思想控制的。换句话说,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程度和内在品质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实践。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状况,首要任务是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从自身做起,多学习多观察,同时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二)加强家庭礼仪修养教育

礼仪修养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长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礼仪道德修养,做孩子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灯塔。同时,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家长也应该努力做到遵守礼仪道德规范,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自觉养成遵守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此外,在家庭的日常教育中,家长及长辈们也要常与孩子们沟通,共同交流与分享礼仪规范的心得体会,时刻肩负起家庭礼仪教育的重任。

(三)加强高校礼仪修养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较长,因此,高校礼仪教育在大学阶段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做好高校礼仪修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在宣传上可以采用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还可以采用现今较为流行的微博、微信平台,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礼仪道德修养。此外,还可以在学校组织推广礼仪修养教育的讲座、评比、征文等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修养学习氛围。高校的礼仪教育工作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才能促使当代大学礼仪道德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篇(3)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用人单位都基于“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软素质高于硬技能”的观念来选拔人才。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高职大学生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将极大地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 然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高职院校又将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唐山4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其中一些数据所折射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1.礼仪素质滑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属于高招最后一个批次,成绩偏低。多数带有“失败者”的心态步入学校,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我们经常能在校园中看到:“迟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乱扔垃圾、课堂上吃早餐、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老师配合、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现象”。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礼让他人,不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波动;盲目追求“个性”,把行为不羁、言语粗俗、穿戴奇特,视为有“个性”的体现;甚至蔑视传统美德,把传统思想视为“守旧”、“落后”、“古板”的代名词,把追求时尚与继承传统完全对立起来的现象。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礼仪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养成礼仪习惯和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为此,笔者2011年对4所职业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认知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按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8份,有效问卷338份。在调查中被问到“你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时,回答非常了解的有12.2%;回答一般了解的有72%;回答不了解的有14.3%,没听说过的有1.5%。 可见,由于礼仪知识的相对匮乏,直接导致了对礼仪知识的“无知”。

3.基本的交往礼仪常识欠缺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走向成功的桥梁。

从高职大学生交往礼仪知识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介绍与他人相识,正确的顺序”时,有210人(62%)表示“先介绍上级”,有81人(24%)表示“先介绍下级”,有47人(14%)表示“随便”。问及“同等地位,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谁先伸手”时,有135人(40%)认为“女士先伸手”,有193人(57%)认为“男士先伸手”,有10人(3%)认为“谁先伸手无所谓”。 问及“接受名片,要用右手,然后装进上衣袋”时,有88人(61%)认为“正确”,有206人(26%)认为“错误”,有44人(13%)“不知正误”。由此推论,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介绍、握手、递接名片等日常交际礼仪的基本常识,就更谈不上对礼仪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欠缺的原因

1. 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往往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主”、“惟我独尊”的思想意识,这与礼仪文化的核心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质出现滑坡。

2.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

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素质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缺少着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

3. 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性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五育皆备,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只注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致使高职大学生知行不一,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用的背道而驰,这是造成礼仪修养欠佳的事实。

4.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对礼仪教育又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5. 学生对礼仪情感淡漠

高职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表现为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首先,表现在他们总把自己放在涉世不深的角色上,觉得不懂个人礼仪有情可原。其次,当他们不守礼仪或违反礼仪时会找借口,并没有认为知礼、守礼、行礼是重要的。第三,追求个性,在追求个性中表现出绝对“自我”,把礼仪规范看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在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较严重,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第四,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表现得冷漠、自私;在公共场合缺少自我约束,把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粗俗的东西当成“新潮”、“潇洒”。

6.个人礼仪践行能力欠佳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很多人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如遇人不知如何打招呼,会因与人交谈时找不到话题而尴尬,这就是“知礼”而不会“行礼”,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即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这就表现为个人有强烈的守礼仪愿望,但是缺乏了解与践行的有效渠道。

三、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事业的蒸蒸日上、个人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礼仪修养是当代高职大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找准高职大学生礼仪素质欠缺的“症结”,才能开“良方”加以治疗。这个良方就是将礼仪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到学生的举手投足间,才会真正让学生内外兼修,成为表里如一、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发挥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正所谓 “润物细无声”。礼仪也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一个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明白什么叫“礼仪”。因此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提高礼仪教学水平,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

2.开设礼仪必修课,激感意识

现在高校普遍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那么,礼仪则为第二门必修课。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把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合理安排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提高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有效时机。

3.改革礼仪学习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礼者,履也”。言下之意是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为了提高学生礼仪的运用能力,应充分重视礼仪课堂的实践性、示范性是增强礼仪运用本领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倡把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训练、课堂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增强实训感,以有限的课堂为平台,把静态的礼仪知识变动态的实用知识,使大学生乐学、善学。另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从而提高礼仪修养,推动校园文明建设,锻炼社会交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强化礼仪意识、提升自身礼仪运用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促进礼仪习惯养成

高职礼仪教育还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但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在环境方面可给学生提供充分详细的礼仪学习资料。如美化校园,提供完善公共设施。在校园内征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宣传标语,在公共场所醒目处贴标语警示,同时讲究美观。学校应举行礼仪知识大赛、和谐校园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制服,在重要的仪式场合教师要身体力行,符合仪式礼仪,体现对礼仪的重视。在教学大楼进出关键处安放镜子,让学生整理仪容仪表。物业、食堂、行政服务等窗口单位带头讲究仪表仪容,礼仪礼貌服务。

5.营造家庭育人环境,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礼仪内涵中的“仁、孝”。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家长的人文感情、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成为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交流会、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家长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老师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状况,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光谊.现代实用社交礼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 胡翔环.从礼仪需求现状探索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2009.1

篇(4)

(一)有助于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秘书人员的素质就是秘书人员个人的修养和个人的表现。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通过学礼仪、讲礼仪,会使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调整站位,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以他人为先,以社会为上,从国家和社会的大局考虑问题;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净化灵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恭敬谦让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使自己的思想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众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形成大多数是通过礼仪来传递的,并且直接影响着交往双方能否融洽相处以及交际的成败。不仅如此,一个个体或一个单位,想要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就要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最佳形象,而与社会公众交往的秘书礼仪形象是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所以,秘书人员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有利于传递信息,展示个人价值

良好的秘书礼仪可以更好地向对方展示自己和组织的长处和优势。所以在商务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信任,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只有组织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取得工作突破,作为组织一员的秘书人员,才能在工作中获得认可,提升个人水平,展示个人价值。

由于秘书的工作性质所致,秘书人员在组织机构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一方面在组织机构内部起到练习和沟通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着对外宣传组织机构文化和展示组织机构形象的窗口作用。而这些功能都需要经过秘书人员的具体行动、言谈举止体现出来,在举手投足之间会作为一种潜在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影响其他人对秘书人员所在的组织机构的评价,而在这些评判之间,能否遵守礼仪,能否按照礼仪规范行事无疑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对于秘书人员来说,遵守礼仪规范有着特别的意义。

秘书礼仪修养的特点

(一)等级性

秘书礼仪的等级性表现在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礼宾待遇的不同。在官方交往中,要确定官方礼宾次序,而确定官方礼宾次序的主要依据是担任公职或社会地位的高低。这种礼宾次序是现代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现,反映了各种人员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规范。

除此之外,等级性在社会交往中还表现为双向对等性,即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交往中,双方人员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要相近,业务性质要相似,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双方的交往还应当是一种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礼节上要有来有往、相互对等。

(二)差异性

秘书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受到时间、地点和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会因时间、地点或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同民族由于形成条件、历史因素、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地域差异、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各自具有不同的礼仪道德风范。秘书人员在从事秘书礼仪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民族差异性的存在,甚至需要了解不同民族在礼仪方面的要求和禁忌,这样在能够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不礼貌的行为,从而为组织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其次表现为个性差异。每个人因其地位、性格、资质、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同样的礼仪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在进行礼仪工作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情况展开工作。

(三)时代性

秘书礼仪的时代性表现在其时代变异性。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不同时期的秘书礼仪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总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因而会随着时展而产生差异。

秘书人员一直处于对外交流工作的最前沿,因而一直被称为“企业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秘书的礼仪是否规范反映着企业水平的高低。所以,秘书应该关注秘书礼仪的变化,不要以为礼仪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完全照搬以往的经验与做法,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要,反映时代精神,具备时代特征。

(四)传承性

秘书礼仪具有历史传承的特点,它伴随着秘书工作的产生而存在,随着秘书工作的演变而变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秘书礼仪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秘书人员的礼仪素质和礼仪能力的要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但是,无论这种变化多么广泛,多么深刻,礼仪工作始终是秘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五)规范性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演变、约定俗成、自觉遵守的规范。同样,秘书礼仪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这种规范性虽然并不具备强制性的标准,但是却是收到人们广泛认可的,需要秘书人员自觉遵守的,如果不遵守秘书礼仪规范,就有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影响到组织机构的形象。

 

秘书礼仪修养的作用有哪些相关文章:

1.秘书应具备的礼仪修养

篇(5)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接受着前沿的文化,感知着现代的文明,汲取着深邃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大学校园里迟到早退、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等现象比比皆是,大学课堂上吃东西、玩手机、打瞌睡等不尊师重教的行为屡见不鲜,出现了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归根到底是高等教育尚没有完成将礼仪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或精神深处的任务,而只是停留在宣传的表层阶段,因而对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及教育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少的原因分析

(一)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位

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礼仪习惯的社会化过程,包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礼仪习惯养成的启蒙阶段。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容易受到父母言谈举止、行为表现的影响。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礼仪习惯,使得孩子缺乏礼仪知识,缺少文明礼貌;另一方面,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过分关注子女的知识学习情况,忽视对其人格、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则是学生礼仪习惯培养和发展的最佳时期,但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校尤其是初高中这些培养学生礼仪习惯关键时期的学校没有引起对礼仪教育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教育未能认识到学生因缺乏足够的社会交流而未能表现出的礼仪修养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也未将礼仪教育看作为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自律精神的教育过程。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更加忽视了礼仪教育的作用,而是直接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及就业挂钩,授课停留在实用性的表层而忽视了礼仪教育的文化内涵。在社会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当前社会经济大潮的影响,社会的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逐渐弱化,社会的不文明、不道德、有失礼仪的现象丛生,给与社会有着初步接触的正处于各种观念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对礼仪感的无所适从和对社会伦理认同感的降低。

(二)外来礼仪文化的冲击

礼仪是一种文化,因此需要有传承和发展才能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但当前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潮流,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给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大学生是一个极易受到社会潮流影响的群体,在我国礼仪教育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对中国传统礼仪知识知之甚少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来新鲜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和接纳,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积极迎合的态度。大学生盲目热衷追求西方文化,而摒弃对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失去了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三)大学生自身礼仪修养的认同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生表现出对自身礼仪修养认同的严重缺失,这主要跟大学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因素有关。在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缺乏对礼仪修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在生活中也不注重使用礼仪的方式待人接物,不能正确认识人文礼仪课程和素养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忽视礼仪课程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的影响。在学校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理工农医分科的高校教育,使得高校只注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礼仪教育等人文素质的开展,终致大学生礼仪修养底子明显差薄。而社会因素方面,社会对大学生“实用技巧”的追求也终之学生对礼仪修养的忽视。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

(一)礼仪认识的缺失

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当前人们对礼仪的忽视,造成中华文化礼仪的缺失日益严重甚至出现蜕变。当代大学生对礼仪认识的不足,直接导致高校校园里一些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实用主义,讲求实际实效,追求金钱至上的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忽视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另一方面,将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看作是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封建糟粕,不理解中国礼仪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礼仪的盲目追逐,以拿刀叉为时尚,以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为现代文明。这些中华礼仪的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而且使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造成中华礼文化在现代青年中慢慢消逝。最后,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造就了许多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忽视了礼仪中的尊重、关爱他人的思想理念。

(二)礼仪意识淡漠

对礼仪认识的缺失必定造就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意识淡薄,导致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缺少谦敬和公德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更注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而忽视了礼仪的内在道德养成。缺乏公德意识,在校园生活中放任自流、随心所欲,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礼仪修养滑坡

大学生作为当代知识分子,本应具有就好的礼仪修养,落落大方,但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学生的言行举止都以个人为中心,自行降低礼仪实施的标准,言谈举止不文明,脏话连篇。在生活中不懂得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缺乏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自私自利,对他人缺少仁爱之心。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盲目追求社会潮流,以新奇怪异、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等仪表、仪态为美,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的知行不一

大学生礼仪的知行不一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大学礼仪知识的学习上,学校教育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的讲授上,学分的考核也只是用来强化教学的效果,而没有进行理论付诸实践的活动,久而久之学生接受的礼仪知识也就逐渐被淡忘了,自然也就谈不上在生活中能够做到遵守礼仪了。另外,由于大学生的自律性差和对最起码的礼仪常识的淡忘,即便有的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如不会鞠躬、微笑、握手以及问候,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关系,与陌生人交往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尊重长辈,不知道适当的场合穿着得体等等。这些知礼而不知行礼的现象,体现了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的脱节和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整体形象,也暴露了现代礼仪教育的缺失。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措施

(一)创建专门的礼仪课程

礼仪是人一生的必修课程,俗话说“人无礼而不生”。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礼仪教育仍处在德育边缘,因此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是良好的训练途径,可以在高校中依据不同的学科,传授给大学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规范大学生的礼仪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教会当代大学生怎样规范好自身行为,如何塑造好个人形象,有效的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当然,受过高等礼仪教育的人无论是在气质上还是在个人行为上都与没有经过礼仪训练的人不同,在我国台湾国立大学就对应开设了礼仪教学,从教学效果上看,接受过礼仪教育的大学生,言谈举止显得更为大方得体,气质端庄,这种综合性的素质教学不仅有利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整体提升社会文明起重要作用。

(二)深化大学生礼仪教育

当学校在举行重大典礼时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周年纪念日等,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式深化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入学典礼时,可以举行“拜师礼”,教会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的礼仪,大学生毕业时举行的毕业典礼时,可以教学大学生懂得感谢老师的礼节,毕业大学生向老师敬礼。以此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于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感恩于老师这么多年的细心栽培,感恩于老师的辛苦耕耘,并始终以母校为骄傲,努力学习和工作,为母校争光,通过如此隆重的毕业典礼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礼仪教育的深刻感悟,从而印在大学生的脑海里,并且不断地激励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热爱母校、尊敬师长的情感。

(三)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礼仪教学不仅是课堂上的言谈说教、规范礼仪,还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礼仪教学课堂应该挑选为审美能力强、形象好、富有人格魅力、语言表达风趣的教师为礼仪教师,这样更能准确地为学生学习礼仪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师范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更具有教学的说服力,学生能够以老师为榜样效仿,在校园内使学生处处感受礼的气息的存在,为学生的礼仪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大学生的校园要组织一些礼仪的宣传活动,提倡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校园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并且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与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弘扬文明礼貌之风,潜移默化地规范大学生的礼仪行为,营造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礼仪之花遍地开放。

篇(6)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问题

根据本人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走访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礼仪知识相当匾乏

从本人对本地区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很低,完全了解的仅占22.72%,一般了解的占30.28%,而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同学占总数的14.83%,可见大学生的礼仪知识相当匾乏。由以上数据可以推论,礼仪知识的匾乏,导致了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无知”。另外周悦娜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如何看待礼仪文化这一概念’仅有1.5%的同学从来没有考虑过,对礼仪不感兴趣。”

(二)部分大学生礼仪情感淡漠

从本人走访调查的情况发现:有60.55%的大学生“平时注意礼仪”,而“不注重礼仪”、对是否践行礼仪“无所谓”、“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遵守礼仪的大学生占39.45%,数据表明占主流的大学生都注重礼仪,但不能否认,占接近五分之二的大学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应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应该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在任何时候都彬彬有礼。通过走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的大三学生,了解到他们对自身行为是否规范不够重视,认为个人的学业是大学生活的重心,其他的事项均是“小事情”。

(三)大学生践行礼仪规范的自觉性、坚持性不够

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学生,在个人生活基本礼仪方面,三分以下的学生中,没有系统学习礼仪的学生占80%,在三分以上的学生中,还有20%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礼仪,由此可见,大学生中礼仪知识非常匾乏。另外,无论是个人生活基本礼仪、师生交往礼仪、日常交际礼仪还是社交礼仪,占三分及以下的几乎都要占一半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了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礼仪实践中没有自觉地坚持礼仪规范。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提升策略

(一)课堂教学渗透礼仪,注重大学生礼仪的引导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学科内在的的礼仪教育功能,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礼仪教育因素,贴合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礼仪教育,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目标和能力教育目标的同时,也要实现礼仪教育的目标。比如在学生参加集体讨论时,注重引导学生虚心向他人请教,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见解,树立正确的交往礼仪;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回复的习惯,不说粗话或者脏话,语言简洁得体;教师保持应有的教学礼仪,教学用语文明,行为得体,既要“传道”、“授业’夕、“解惑”,又要“为人师表”,做文明礼仪的典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教师高雅的谈吐和高尚的礼仪情怀。

(二)礼仪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礼仪教育要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结合各院系学生群体的思想、学习、生活、实践、心理等各种现状,启动文明修身工程。开展礼仪教育前,需要对学生做一个调查研究,在调查中总结大学生礼仪的缺失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比较关注哪些礼仪知识?大学生希望通过那些方式来学习礼仪知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文明修身工程开展的过程中,从礼仪修身计划的制定,到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到礼仪教育活动的反馈等等,要按照既定的计划,有步骤的开展。

(三)榜样示范,发挥表率作用

教师要以身示范,做文明礼仪标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源泉中产生出来。”作为高校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他们身上表现的人格力量、道德品质、学识风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做好表率,就必须做到:在课堂上应该严守教师职业道德,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谈吐、行为、举止、气质、风度、仪表、仪态,做到文明教授知识,举止行为得当;坚持“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礼仪习惯等等。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要重视和不断加强高等学校教师的礼仪修养,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学术渊博、职业操守高尚、能够适应现代化教学、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的师资队伍。

大力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从身边寻找一批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洛守礼仪的典范,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受到身边榜样的感染、熏陶,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学习中提高礼仪水平,在耳濡目染中提高礼仪修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人主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所在地区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实际进行走访调查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的建议,为优化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缺乏必要的深度,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思考、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历来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礼仪被世界所称颂。礼仪修养被代代相传,并不断地发扬光大。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礼仪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大学生是一个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年轻人又集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礼仪修养、礼仪素质不仅关系着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整个社会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为他们是国家较高层次、较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推动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应做弘扬中华民族礼仪的楷模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和睦谦和的风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在今天更焕发了新的巨大力量。

礼仪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的秩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内容有:尊老敬贤、待人接物、仪态言谈、庆典婚丧、交友择朋等。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就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准、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等的外在表现;就社会来讲,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拓展,交往的频率不断加快,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礼仪不周就会贻笑大方。而大学生的礼仪素质不仅影响在校时期的个人生活而且更关系到今后的择业,因为,才学、能力固然是重要条件,但因忽视礼节而丧失好职业的也不乏其人。

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恰如其分的礼仪,给人造成良好的印象,因此说,礼仪使人们在友好相处中获得尊重和被尊重。

二、目前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差异及表现形式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阶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者和建设者,他们应是中华民族礼仪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创造者。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程度受到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不同影响,加之大学生本身己初步完成了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日趋成熟和稳定,但他们受多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和特有青春期特征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他们的礼仪修养反映在现实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礼仪修养上表现优秀的有以下表现形式:

1. 懂礼貌,尊敬师长,关心同学,说话得体。

2. 讲礼节,在不同的场合下,采取恰到好处的礼节。

3. 重仪表,服饰得体、端庄、整洁、给人以活泼精干,潇洒、有风度、有气质的感觉。

4. 知仪式和礼俗,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场合都有其自己鲜明特色的仪式和礼俗。只有知仪式和礼俗,才能做到尊重他人,才能在语言举止上有礼貌,避免自己落得尴尬的境地,正是因为在大学生中有相当多数的同学文明程度高,注重礼仪修养,才使得大学校园生机活泼,正气上升,给人一种和谐、温暖、愉快又蓬勃向上的感觉。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大学校园中确实存在着与中华民族礼仪相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言语污秽、出口成“脏”者有之;(2)穿着不整、故作潇洒者有之;(3)乱涂乱画者有之,随意丢弃果皮纸屑有之;(4)酒后闹事,常弄得四邻不安者有之;(5)不尊敬师长,乱闯办公室,如入无人之境等,这些现象虽不成气候,但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如果不加以重视,不仅会影响学生本人的生活和事业,更污染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首先,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为人师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献身精神影响着学生,往往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和偶像,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为教师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就应发挥其表率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1)注重礼仪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2)教师应成为礼仪教育的典范,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的礼仪,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如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服饰整洁、举止大方、日常行为检点等,都能产生用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篇(8)

1.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交际,而交际离不开礼仪。礼仪是人类交往活动的首要条件,也是人类相互交往的钥匙。社会越进步越文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在大学生活中,部分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对大学的生活环境能够快速适应,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时会有“没有朋友””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产生这样的问题,一般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大学生活属于集体生活,同学之间属于平等关系,而家庭中更多的是对父母血缘的无条件依赖。大学生需要从“依赖”的人变成“独立”的人,要学会通过同学之间的交际,建立友谊,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中新的人际环境。在大学阶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大学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部分大学生没有社会交际的经验,不能合理传达自身的想法和意愿,也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导致自己的交际受挫,交际圈越来越窄。长此以往,朋友就越来越少,自己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孤僻,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针对性地训练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生活中人们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社会环境或者生活中的某些礼仪习俗约束,礼仪是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大学生有着走向社会的强烈需要,但又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比如,在工作岗位上该怎么样和领导与同事交往,该怎么样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等。缺乏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在大型交际活动之前心理会忐忑不安,而在活动进行期间又会异常紧张,出现四肢颤抖等现象。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在交际活动中能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张,沉着应对,迅速实施合理的处置方案,主动出击,化险为夷。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不但可以促使大学生顺利地融入社会,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

1.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礼仪

大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礼仪主要体现在生活与交际方面,学生之间没有基本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同学没有足够的尊重,甚至见面不打招呼;遇到困难时,同学间很少伸出援助之手;做伤害同学自尊的事;在背后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品头论足;在寝室不遵守作息时间,打扰其他的同学学习或者休息;不注重个人卫生,更不主动打扫室内公共区域的卫生;不注意影响,情侣之间在校园内过于亲热。

2.对教师缺乏礼仪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礼仪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上课前“起立问好”的传统礼仪已成为稀奇事;大学课堂纪律已远不及一般的中小学课堂;大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发短信、看小说、接打手机、看电影、看电子书、吃早餐、抄作业等等现象经常出现;合班课堂上,学生讲话的声音甚至掩盖了教师的声音;大学生课堂上穿拖鞋、穿吊带装等,不重视仪容仪表;大学生课堂上无课本、无笔、无笔记本的“三无”情况也较多。

3.对家长缺乏礼仪

少数学生与家长间缺乏基本礼仪。主要表现为:与父母冷言相对;不关心父母,给父母打电话少,一般没钱用的时候才打电话;隐瞒父母进行一些不正当消费;对父母没有怀着感恩的心,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4.在公共场所缺乏礼仪

校园公共场所是大家生活、娱乐、学习的地方,部分学生不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图书馆书架上的书阅读后不放回原处,在食堂买饭插队,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在校园随口乱说脏话。

三、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原因

1.家庭与教育制度的影响

礼仪教育是由低到高、由外到内的递进过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从小重视礼仪教育。应试教育完全用分数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家长们会因为孩子考入重点大学而高兴,但完全忽略了孩子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是否也同样合格,也忽略了孩子的礼仪修养是否规范。

2.高校教育和管理因素的影响

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不重视对学生的礼仪修养的培养,当然学校也没制定培养礼仪修养的规章制度。而大学生刚开始大学生活时,恰恰刚开始步入他们的“轻松期”和“断奶期”。“轻松期”是指大学学习压力相对减小,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断奶期”是指离开父母,要开始相对独立自主的生活。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彻底进入了“轻松期”,他们不再想刻苦学习,他们更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可能就养成不良的习性。因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礼仪普及程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四、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对策

1.注重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起到表率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的表率作用和人格力量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懂得正人必先正己和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并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不断提高礼仪素质,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在无声中将礼仪传递出去。

2.开设礼仪课程,进行礼仪培训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置礼仪课程,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礼仪修养课。例如:为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开设社交礼仪等课程,为毕业班的学生开设求职礼仪、商务礼仪等课程,使礼仪教育能够跟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知礼,同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同时,高等学校应重视对学生日常言行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适时组织礼仪知识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学会用“礼”,并通过“礼”获得成功。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所谓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文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培育的主要手段,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必要条件之一。开展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迈入科学殿堂的大门,每天保证足够的课外活动时长,才能够发展成聪慧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与极少而又单调的课外活动是造成大学生们情绪郁闷的重要因素,这两大因素是互相制约的。

篇(9)

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代表着社会的文明水平.由于礼仪素养是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关键,大学生礼仪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礼仪调查问卷》,对赤峰学院的500名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和礼仪教育需求,旨在探讨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对策,以期对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及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礼仪修养;礼仪教育;大学生;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36-03

基金项目:“双改”模式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践—以《大学生礼仪》课程为例(JGXM201454)

中国自古尚礼,古代把礼仪作为安邦治国之本,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也因其礼仪之大,服章之美而称为华夏[1].礼仪是大学生个人良好形象的体现.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失和粗鄙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伦理道德淡薄、礼仪意识薄弱和礼仪知识匮乏等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明确大学生礼仪知识需求,探讨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大学生礼仪教育与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是非常必要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赤峰学院在校学生500名,涉及教育、文学、历史、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医学、生命科学等12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自设《大学生礼仪调查问卷》,问卷由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及言行举止满意程度、礼仪学习途径及学习内容要求、礼仪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等维度构成.问卷的KMO检验系数为0.672,说明样本量充足.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2份,收回问卷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98.4%.

1.3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Excel进行比重分析.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很低,掌握程度在不匮乏以上的比重只占到30.3%.这与姚礼平[2]等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言行举止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满意度在一般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比例为53.3%,非常不满意占到3.3%.这与卫以诺、杨虞娟[3]等的研究结果:90后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礼仪修养现状满意度喜忧参半,其中,对礼仪修养现状不满意的单项比例最高,高达35%,十分不满意的比例为4.4%,总体不满意程度达到四成基本上是一致的.

3.2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水平较低、满意度差的原因

3.2.1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影响 礼仪修养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习得的.礼仪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受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教师的行为影响.父母、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传递正确的礼仪信息,没有成为学生践行礼仪的榜样,是造成该结果的重要原因.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4].当今社会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特点,传统的道德思想意识、社会伦理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交叉并存,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选择上感到无所适从,认知也受到影响[5].社会人群说脏话、随地吐痰、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欺骗,不讲诚信等恶习,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大学生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感.

3.2.2 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自古至今采取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完整人格的塑造,从而不注重礼仪修养的教育.由于晕轮作用的影响,家长、老师乃至社会都认为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坏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大多数学生希望成为家长、老师认可的佼佼者,专心学习考试知识,使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礼仪修养的提升,完美人格品质的塑造等重点被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学生状态压抑,追求完美人格的情感不能被充分激发.这是目前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的罪魁祸首.

3.2.3 传统礼仪教育的低效性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阵地,作为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基地,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6].传承礼仪文化逐渐被高校所重视,这种理念的更新已经让人感到欣喜,但是从观念的更新到找到有效的实施方法需要一个尝试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礼仪教育的有效性.

3.3 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

3.3.1 开设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近1/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礼仪课程是提高礼仪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既是“摇篮”,也是“熔炉”,知识教育体系可“成器”,精神与文化教育体系才能让大学生“成人”[7].大学生课程设置中精神与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不容忽视,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是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现在高校礼仪课程的开展已经非常普遍,但重要的是建设一门能切身满足学生需求,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将礼仪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现在接人待物的实践中,最终把礼仪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真正能够提升学生礼仪素养的礼仪课程.

3.3.2 创建积极践行礼仪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校园应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礼仪实践活动.25.6%的学生认为礼仪实践是学习礼仪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评比“文明之星”,“最佳文明示范班级”,“最佳文明示范院系”等活动,激励学生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在校园的宣传屏幕里播放礼仪示范视频,让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用餐排队,文明用餐,见到师、长要问好,节约水电等文明礼仪行为,在学生的思想里扎根,在学生的行为里发芽.

3.3.3 利用社会媒体的礼仪宣传资源 大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14.7%的学生是认可媒体宣传在礼仪教育中的作用的.礼仪教育可以从社会现实出发、从新闻视角出发、从时事形式出发,利用“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最美乡村医生”、“我的父亲母亲”等电视专题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礼仪教育[8].

3.3.4 发挥教师示范礼仪的作用 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得体的仪表、文明的言语、优雅的举止,乃至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9].教师礼仪修养的示范作用不容小视.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修饰得体的仪表,成为践行礼仪的正能量.

3.4 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的启发

3.4.1 引导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践行礼仪意识 虽然学生的礼仪素养有待提高,但有些礼仪知识学生是掌握的,但学习礼仪的目的不是掌握,而是去实践,在生活中去应用,有些学生觉得难为情、觉得做作,甚至不屑于去表现.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在礼仪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践行礼仪.

3.4.2 关注学生需求,建设大学生礼仪课程 本次研究对学生的礼仪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调查中显示排在学生需求前五位的教学内容依次是社交礼仪、仪容礼仪、服饰礼仪、求职礼仪、仪态礼仪,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应加大这些内容的教学设置,满足学生需求.

3.4.3 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同,综合比例占到70%左右,只有33%的学生选择传统的讲授法.所以在大学生礼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

3.4.4 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有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法、人体雕塑法、绘画、舞蹈、演示法、反示教法等受到学生欢迎,可见学生更喜欢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适应于礼仪教学,值得尝试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进,张力沣,芦军.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7):62-64.

〔2〕姚礼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素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1):69-74.

〔3〕卫以诺,杨虞娟,张晓欢.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5):195-196.

〔4〕方年根.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J].成功(教育),2007(12):8-9.

〔5〕于亚美.大学生礼仪现状及规范应用[J].科技视界,2011,8(24):85-86.

〔6〕周媛媛.大学生礼仪教育需求调查及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52-56.

篇(10)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水平是个人、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礼仪修养水平的代表。礼仪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面对当前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求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增强礼仪修养来提升求职竞争力就更加地重要。

一、礼仪与礼仪修养的内涵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礼仪的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从而形成一种境界和涵养。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1.对传统礼仪认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把“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流行时尚、礼仪的盲目追逐,以为就餐拿刀拿叉就是时尚,以为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现代文明。传统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正慢慢消逝。

2.礼仪文明意识淡薄

现在很多大学生缺少谦敬意识,不尊敬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重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如今,在大学校园里,这样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上课前老师在讲台上檫黑板,很多学生无动于衷;被点到回答问题时,部分学生不愿起立;在课堂上公然说话、睡觉、看小说、听音乐,更有甚者,在受到老师指责时恶意顶撞,动辄“拂袖离场”,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3.言谈举止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 在公共场合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异性勾肩搭背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4.求职应聘尽出洋相

部分大学生在招聘会现场因为拥挤而“出口成脏”;有的女学生涂着鲜红的口红,身穿吊带衫,光脚踩着凉鞋,脚趾上的指甲油鲜艳夺目去应聘;更多的学生连递求职材料的基本礼仪都不懂,用人单位表明此类现象在招聘会上已屡见不鲜,当前一些大学生亟须加强求职应聘礼仪学习,提高个人修养,为自己赢得良好“印象分”。

三、礼仪修养在大学生求职中的作用

1.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在求职过程中,面试官常常根据对方的外貌、举止、表情、谈吐、服饰及应对进退等表面特征,对对方做出初步的评价和形成第一印象,形成某种心理定位。因此,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仪修养毋宁是保证求职成功的一种角色重塑与形象自审的关键。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3.提高就职的竞争力

礼仪通常体现在我们举止投足间,面对越来越多高素质、高学历、高能力的求职者,招聘方总是于最细微处观察和认定他们的礼仪层次,进而推断他们的修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对个人能起到良好的自律和规范作用,防止在求职过程中因小节而误事。同样,在众多优秀的应聘者当中,可能就是因为你的某个小细节打动了考官,最终能在众多的优秀者中脱颖而出。

4.创造就业机遇

一个优秀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应能够按照求职面试的礼仪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教养,使用人单位愿意与你交谈,有兴趣和耐心进一步了解你。而且一个具备良好礼仪修养的人能够做到敬人律己,真诚友善,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更多的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拓宽了就业渠道。

四、加强礼仪修养、提升求职竞争力

1.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说明环境对人的品格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展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健康的学习榜样,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介绍名人礼貌处世、严谨修身的轶事,发动全校师生查找不文明现象,弘扬文明礼貌之风,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2.礼仪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礼仪教学方面,关键是要出效果。要精选内容,不能让学生觉得礼仪是繁文缛节;要科学整合规则,便于学生掌握;要“授人以渔”,使学生真正理解礼仪的实质;要加强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组成团队到企业学习礼仪知识,比如走进星级酒店,向酒店服务员学习服务礼仪,到一些大型公司学习会议礼仪与公关礼仪,通过开展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以致用,同时还能够在活动中增强对礼仪知识的认识,提高自身礼仪素质修养。

3.多渠道增强大学生礼仪修养

学校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内容的训练,组织礼仪训练、模承办礼仪服务、公开展示礼仪学习的成效等,针对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可以组织开展拟求职面试活动,增强大学生应对求职的能力,提升求职信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使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4.注重礼仪、打开事业之门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应该学以致用,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礼仪,应聘前精心准备,深入了解招聘单位、应聘职位,做到知己知彼。大方得体、善于应对,言谈举止展现优雅的礼仪,为求职加分。

一名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只有两者都具备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仪表,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提升自身修养为求职增加筹码,以成功地叩开求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

[2]付德良.浅谈求职礼仪的重要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王晓梅.不可不知的1000个礼仪常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13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如何有效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 礼仪教育概述

简单地说,“礼”就是礼貌、礼节,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尊重;“仪”就是仪态、仪表仪容,同时也是一种将对他人的尊重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仪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的构建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塑造自我形象的功能、调节行为举止的功能、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等等。

2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道德、品格、修养,都起着引领和影响全国公民素质的作用。总体来说,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大学生礼仪素质相对较高。然而,根据笔者在大学从事礼仪课程教学过程的所看所闻,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大学生礼仪修养情况并不乐观。大学生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在思想方面不注重礼仪修养。在西方一些不良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认为中国的一些礼仪是传统陋习,不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对礼仪修养采取漠视甚至反感的态度。当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被教育和批评时,往往也不屑一顾。第二,大学生在行为方面出现与礼仪相悖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样一些情况:许多墙壁上的乱涂乱画,公共场所中的大声喧哗,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男生女生,讲粗话、大声骂人等行为已经司空见惯。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现象,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同时也危及大学的形象甚至影响中华民族下一代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礼仪缺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礼仪的遗失导致大学生礼仪缺失。长时间以来,我国对传统礼仪都没有做到很好的批判吸收,社会整体上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缺乏一种包容之心。

第二,低劣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礼仪缺失。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迎来了西方文化,而这种西方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泛滥,西方个人主义的倾向导致大学生们将礼仪规范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过分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这些现象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

第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做得不够。人的礼仪修养好坏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影响它的因素异常复杂,特别与人的教育密切有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造成了校园与社会的脱节。

第四,大学生缺乏系统的礼仪学习。在我国重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上面,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儿童良好礼仪行为的养成需要专门的一贯的教育,虽然大学生入学之前也受过一些礼仪教育,有了一定的礼仪基础知识,但他们都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致使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缺乏应有的根基。因此,大学生缺乏礼仪教育与高校缺乏系统的礼仪教育有关。

3 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路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即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高校是担负大学生教育重任的主要阵地,理应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当认真研究礼仪教育的对策,通过开展礼仪教育和培训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文明行为,使他们成为具有优雅风度和良好形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1 完善校园礼仪环境系统

礼仪教育是贯穿于学生各种生活和学习中的,环境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明建设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共同展开。

第一,布置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礼仪形成的学校环境。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创设对大学生良好礼仪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学校礼仪环境的布置不仅有理由让学生学习良好的礼仪行为,还可以防范不良的行为。

第二,学校制定礼仪规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将礼仪要求纳入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注重高校教职工队伍的礼仪修养。教职工也应该有适当的礼仪形象:对自己注重仪容、仪表的修饰;对学生,以礼相待,尊重为先。

第四,完善礼仪教育评价制度。目前,高校每年都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测评。从礼仪教育的特殊性来说,应当加大礼仪教育实践环节的比重,同时应更加明确礼仪素质的类别、标准和要求。

3.2 完善礼仪教学系统

课堂教育是高校礼仪教育的主渠道,各高校应把礼仪课设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礼仪教育:

第一,开设现代礼仪课程,完善礼仪教学课程设置。首先,学校要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结构,根据各类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相关课程。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言行的教育和管理,并适时地组织礼仪修养知识讲座,丰富礼仪教学的内容。

第二,把握课堂教学,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现代礼仪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言行举止、礼仪服饰、迎来送往等礼仪知识,其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当然,多元化的礼仪文化教育离不开丰富的教学环节和手段,要注重课堂的生动活泼。如可以边学习边操练,教师和学生一起创作编写一些礼仪小品,有条件的还可以自编自导制成录像,作为示范;也可以让学生用摄像机或照相机捕捉一些不当的和不规范的动作、场景,随后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时,还可将礼仪的教学融进学生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培训中,让学生在就业历程和职业生涯中去领略礼仪修养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第三,改革考试的方式和成绩评定的标准。礼仪课程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更注重的是学生礼仪行为的培养,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因此,礼仪课的考核评价不能仅用笔和纸的方式来进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效果比较理想,学生的礼仪成绩可由三个部分组成:卷面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考勤表现与作业成绩。笔者认为,礼仪教育实践成绩和平时的考勤表现的成绩比重,应该比卷面成绩有更高的比重。同时,卷面考试除了考核学生对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应当把礼仪考试当作学生再次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和提高应变能力的一个机会,实践成绩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实训项目的实践考核。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学生既温故了理论知识,又体验了场景实训的感受。

总之,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学科,加强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也是学生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技能和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现代公关礼仪[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艳波.大学生礼仪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