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落实,是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角度,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改革当前的教学工作,革新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推动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使核心素养充分融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中,核心素养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措施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英语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具备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效率较低,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在高中英语课堂之中,教师要围绕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创新当前的教学工作。教师要认识到英语的学习并不枯燥,要基于高中英语教材,增强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鼓励学生多使用英语进行对话,并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听英语、读英语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听英语、读英语。在听英语和读英语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英语单词与词汇的写法和用法,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此外高中英语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为了能够扎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为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创造条件。将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其他核心素养的基础。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学生的“自习课”,而是师生充分互动、共同参与的高效课堂。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更多能够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将这些教学方法与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法主张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验与情感体验,而不是只关注学生通过一节课学习和掌握了多少知识。推动探究式教学法与高中英语课堂的融合,就是要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目标化,先是创设一个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探究活动中。然后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探究目标的主要内容,明确探究的任务。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去完成探究目标。在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增多,其关注的焦点在于英语学习之上,学生的思考活动大大增多。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开始增多,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将会理解所学内容,其语言能力、思维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在课堂展示环节,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展示给其他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甚至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组织课堂活动,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3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1.开展教育改革的意义
以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努力进行德育新模式改革,使学校的德育特色得以巩固与升华,同时对其他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对于建立三观与强化明辨是非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阶段,既可以培养学习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对情感和三观的建立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并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2.开展教育改革的目的
2.1强化改革理念
强化对立德树人理念、核心素养内涵的宣传和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生活中,借助少年军校这个载体,充分运用“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强化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逐渐成长为学习勤奋、意志坚强、个性鲜明的学生。
2.2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推进小学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真正将提高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素质能力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方面开展活动,努力将单向的“满堂灌”模式改变为多层面、双向的互动模式。各类特色学校应砥砺自身教育的特色,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少年军校可以邀请部队教官讲解国防知识、解放军建军史等,开展国防知识图片展,定期举行军校体验活动。同时也融入具体学科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中增加军事体育游戏;在音乐课中增加爱国爱军歌曲学习等。
3.研究过程
3.1界定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查阅有关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籍、论文、资料及文献,界定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生阶段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总结推进开展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作用。确认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调查分析“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现状
搜集少年军校有关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制度、文件等,分析本校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等在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影响学校德育效果和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方便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3.3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本校教学改革现状的实践调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4.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4.1加强课程内容融合
我校的艺术科组的老师通过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感悟,对课程进行了提升改革,整合合唱队、舞蹈队、行进打击乐队,成立了少年军校艺术团,把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少年军校的课程相融合,在军校的步操基础上加入音乐艺术。教师们在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意识,以生为本,学生自己记录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把训练日记本变成了训练字典,在动作不到位的时候找出问题根源,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解决问题。以上措施极大地发扬了军校砥砺精神,丰厚了军校文化底蕴,提升了军校育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了拼搏、奋进、团结、进取的思想。
4.2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除此之外,还着力以少年军校为切入点,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促进少年军校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3以学生为中心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各行业的创新能力,构筑了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在互联网成为新兴媒介的基础上,教育行业也将在互联网的助推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背景下,由徐道平、王凤娇、赵卫红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一书,将互联网时代和英语教学相结合,主要探讨英语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以高校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互联网时代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探索未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该书以“高校英语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
该书共有八个章节,整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该书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内涵,细致分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在各方面产生的价值,同时在第三章又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相关理论和依据,点明了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后续问题的分析和探索做了强有力的铺垫。其次,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深刻剖析了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现存问题,客观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时代背景、课堂教学模式两方面出发,系统化介绍了互联网对高校英语教学的促进方式和策略。该书层次鲜明、由内而外地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依据问题分析法阐述当下高校英语教学的不足,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的教学方式。1)主题明确,把握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英语教学的核心。该书明确了核心素养为教学中的主要命脉,高校中课堂教学为提升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并以互联网对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根基逐步向外拓展,使教学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形成由主干到分支的“树状”教学理念,即以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思想,不断探索新时代创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等。该书认为,中国的教育已经步入核心素养时代,课堂教育是教学中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导向下,改善课堂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该书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全书以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分析方式来分析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探索教学新模式下的创新发展之路。第一种方式,是将“互联网时代”和“高效英语教学”看作两个独立个体来介绍二者的相互作用;第二种方式,是将“互联网时代”和“高效英语教学”看作一个整体,并结合实际来进行分析。2)着眼实际,从实际出发再落脚于实际。该书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中,充分结合实际,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该书作者结合现实情况,说明当下高校英语教学课堂在互联网时代导向下,应以提升大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如书中所论述,基于教学本身的交叉性,实际教学应以理论为基础,以英语知识的思考应用为重要提升方向。而且,由于英语学科定位于文化学科范畴,学习中涉及思想、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正与该书作者坚持增加实践机会、增强教学实用性相契合,因此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另一种文化,使语言学习更加简单。另外,该书作者还指出了高校英语课堂的差异性和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和培育核心素质面临的干扰,并明确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实际意义,认为应当依托互联网来丰富教学、增设实践,并采用集体、小组、差别化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3)意义深远,旨在新时代背景下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该书作者认为,应以综合培育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作为重要支撑点,结合互联网发展高校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改革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入移动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模式与移动教学模式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此,学生也能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创新性思维,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正悄然改变着高校教学,“互联网+”模式也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该书结合时代背景,充分认清现状,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总结了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推动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与全面提升,为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提供发展策略。
作者:余建军 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一、研修主题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主要研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等。
二、研修需求分析
1、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笮化”,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思想方法、重结论轻过程。二是理论与实践脱离,会说的不少,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不多。三是教学方式陈旧,轻教学重训练,刷题仍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2、当前,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省、市、区都有“双减”文件与措施),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负提质是关键)。
3、很多教师有自己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提高自己,教师也有展示自己的要求,通过展示与同行同研共享,共同成长。
三、研修对象与时间
盛建武初中数学名师教师工作坊包括线上研修线下集中研修两部分,其中线上研修教师200人,根据线上研修考评情况选择100人参加线下集中研修。
工作坊线上研修时间:2021年8月20日至11月20日。集中线下研修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天):2021年10月29日至31日,报到时间:2021年10月28日14:00—18:00。第二阶段(2天):2021年11月1日至15日,分组进行自我研修与展示,按地域分5个组进行。
四、研修目标与任务
1、引导参培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方法,开发主题式教学内容,改变教师教数学教材的行为习惯,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率。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阅读一直都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随着目前核心素养关注度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能够有效地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其中,发挥出阅读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得到多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对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争取找到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推进,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在阅读课堂中的渗透,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一般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然后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样并不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理解,时间久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在很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觉得英语课堂非常的枯燥和无趣,自己的个性得不到释放,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动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核心素养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的,教师必须解决目前课堂中和学术沟通不畅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的机会,通过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
(二)英语教学方式有待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学生学习的需求,但是教师在教学的理念和手段上还是比较落后,所以就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无法及时创新,不能够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出更多的尝试,所以学生学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视野得不到拓展,这不仅不利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影响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另外就是教师在课堂氛围营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不能够有效地被调动参与到活动中,逐渐对英语课堂产生了疏离感,进而影响到了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征和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特征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具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很多的活动开展都是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所以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这样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就比较缓慢甚至片面。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相比,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和具体的目标。首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还是以提升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为主要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词汇量,理解一定的语法知识,这个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一致。但是第二个方面要求的是学生可以借助英语阅读教学实现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且可以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了解更多西方的文化,能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要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够获得一定的升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了新的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进行科学渗透和正确的疏导,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鉴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重新审视英语阅读课堂,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渗透到课堂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在目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各个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小学阶段更加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教学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些年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也提出了要进行核心素养内容的渗透,学校和教师也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因为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教学目的就是学生成绩的提升,就是升学率的问题。所以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目前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推广,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的教学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还是依照课本展开,这样并不能够很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发展,核心素养渗透一定会成为英语教学的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借助核心素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语言能力,有效地展开互动交流,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去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借助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1]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ItwasmybirthdayonSaturday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关于生日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因为这个话题和学生密切相关,他们比较的感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使用英文交流生日时间、生日希望得到的礼物等,从而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言应用的能力,让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借助网络手段,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习能力在英语核心素养下我们要求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自主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教学辅助。比如微课这种形式,可以在课前分享微视频给学生,学生完成自主观看和学习,借助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比如在开展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I'mgoingtovisitLondon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关于伦敦介绍的小视频让学生学习本单元涉及地的单词短语,借助视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有效的训练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式变革;物理课程标准;教材
一、引言
随着新时代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家明确提出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想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不在满足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教学方式变革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强调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课标中明确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从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代所要培养的人,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等来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学习要能将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物理观念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条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物理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达成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在适用于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只有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情境的创设,在学习物理概念上时需要创设物理情境,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并不是带着空白的脑袋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概念,有的前概念来自于初中的知识学习,有的前概念来自于学生对于生活现象的观察。但是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是正确的前概念有的是错误的前概念,因此,在进行新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建构物理概念,必需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加工,在诸多客观情境中概括出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出物体的本质特征,完成从经验性常识向物理概念的转变。例如,针对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为例,教师在讲解本节课的概念时,不能只是把概念抛出来,直接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课标强调要注重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苹果下落,树叶飘落发现,好像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也就是重快轻慢。针对这种错误的前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学习用品例如纸张来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请境产生认知冲突,认为下落的物体好像不再是学生原本认为的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之后再通过提出问题,那下落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来进行探究实验。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建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想要实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执行和灌输状态,而是在教的过程中,在注重教对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要达到教会学生学科知识,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不在是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枯燥的文字符号。
三、教学方式变革在教材中的体现
通过对比分析普通高中物理新版教材和旧版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普通高中物理新版教材在进行每一节的新课教学之前,都在开头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栏目,编者并不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而凭空提出来的一些问题,而是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入手,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大多数是来自于他们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和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例如以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摩擦力一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旧版教材在开篇直接给出了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从开篇就先直接给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新版教材在开篇并不是直接给出摩擦力的概念,而是通过基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提出了问题“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水平固定木板上的木块,使它做匀速运动,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改变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压力,摩擦力的大小也随之改变。”新版教材在开篇冗长的这一段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在初中的教材中发现,并且学生之前做过相应的探究性实验,也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粗糙面的接触程度有关,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定量因素呢?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他的问题是从学生对摩擦力的定性影响因素的认识过渡到学生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定量的探究。基于奥苏贝尔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充分体现了教学方式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教师主导到教师变为引导的过程。充分展现出新课程理论下,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普通物理课程标准和2019新版教材的编写中,都体现着教学方式的变革,这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息息相关,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受教育者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都注定了教学方式的变革,然而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教师的教的变化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物理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达成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在适用于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只有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前程,黄恕伯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彭前程,杜敏等.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课程实施契合核心素养
将核心素养的落实重点构筑于国家课程和日常教学。学校的课程建构和教学实施基于学生发展,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努力尝试对核心素养进行学科和校本化的表达,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服沼谘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国家课程之外,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阅读、体育活动、足球、习惯培养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课程,奠定学生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将习惯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关注学生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身习惯)是三帆中学本部和朝阳学校多年坚持的育人特色,为此,学校制定方案,明确了指标体系、评价要素和实施措施,并纳入学校必修校本课程体系。
强调课程的贯通、整合、衔接
首先,在国家课程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九年一贯的学制优势,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适度整合和优化,提升课程实施的效率。
其次,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价值追求,结合九年一贯的学制特点和学校师资、硬件、社区资源等因素,积极探索整体一贯的特色课程的开发。比如,定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九年一贯的阅读课程,开发设计不同年级段的阅读课程实施方案,编制阅读书目,研究教学实施,在低年级段开展绘本阅读和故事展演,中高年级段开展整本书阅读和单元主题阅读等活动。
第三,开发小初衔接课程。在适当整合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小学高年级人文社科、数理、科技、体艺等专题衔接课程,并将尝试“五四”学制的管理,将小学六年级整体纳入中学阶段管理。
强化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性
在国家和市区课程体系框架下,学校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努力增强实践性,突出课程的实践品格。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更加侧重综合实践。学校不仅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技教育等,还开设阅读、形体和舞蹈、体育活动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等。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体验探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做中学。在常态课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通过提高、拓展、体验、探究等形式,设计凸显学科特点的实践活动。例如,语文学科在阅读课上开展整本书阅读、诵读诗文大赛等相关活动。
在课程实施的组织方式上更加注重跨学科实践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参与,注重时间的延续性和学生的体验性。
聚焦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课程实施上,学校首先变革教师的教学观,使教师明晰不同学科、不同年级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哪些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其次,变革教学方式,努力实施对话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以有效教学理念为统领,整体贯通,低、中、高年级根据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努力提质减负。围绕学科育人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的解决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进步,如今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生学习是以将来的工作为目标的,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以后的工作,所以针对他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工作过程导向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创新开发。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内涵与思路
1.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的基本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指的是在中间环节进行工作分析活动,是以中间过程为核心进行科学的对工作流程进行分析。这是一个丰富的概念,不仅涵盖了作业方的要素,还要完善工作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要素。所以在对陈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就需要有着丰富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撑,基于工作过程就是在自身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在教学一体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核心能力。
1.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不同于传统思路的,对于传统课堂知识的传输教学方式是颠覆的,打破了教师在传统课堂上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进而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对课堂进行重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在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知识技能进行吸收,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此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编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技术为核心实施岗位与职业发展的课程知识观,受教育者不再单纯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是模拟自身真实工作环境与情景的状态下去学习,从简单的工作到复杂的任务一步一步的成长为陈设艺术设计的成熟工作人员。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对于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考虑到学生的工作过程导向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接受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的也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探索,也需要相关设施的配合。
2.1校企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营
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保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就要求大量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与工作环境中进行,对于陈设艺术设计来说就需要宽阔的工作场景与必要的工作材料,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满足不了的,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进行操作的教学环境,而与学校周边的相关企业合作是一种节约资金且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实训基地或者是在企业中进行实训教学,打造一个专门用于学生实践的实训环境,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基础。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对陈设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去讲授知识而学生单纯的去听去学,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而改革之后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职,帮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融汇知识与掌握技能。
2.3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过硬的教师团队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人才甚础。这样的改革下对于教师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改变了传统教师只掌握理论的状况,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基础下更要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然而如今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教师中能够满足要求的不多,这就需要对于这些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改革后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可以聘用企业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来教学,弥补现有师资力量的不足与缺陷。只有不断的完善师资队伍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
3.1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原则
对于陈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是预见性,陈设艺术设计的工作需要结合时下的流行因素,所以教师在教授时应该考虑到未来学生工作时的流行元素,这样学生在未来步入工作的时候能够减少适应的时间,也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次是多元性,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多方向的去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共同能力;最后是实践性,学校培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使用学习的知识去工作,这就要求学习的内容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性,应该能够在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存在与理论中。
3.2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创新要素
3.2.1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总体开发始终注意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就需要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核心转而以技术为核心,技术知识的构建能够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的目标,相关的知识也是学生能够在工作中使用的有效知识,这样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也可以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
一、核心素养对小学科学的意义
(一)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育人要求
小学新课标指出:“学习科学这门学科,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的形成,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自然观,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动手活动的乐趣,多方位发展学生性格。”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科学的教学就必须基于核心素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科学学习中的任务,得到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小学生的教育,核心素养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文化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基础知识体系,用自己的思维代替教师的表达,培养自身的学科逻辑思维;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对知识要有一定的拓展,不应满足于教师传输的知识,有能力将知识运用到生活或学习的实例中去;社会参与要求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响应社会活动[2]。核心素养提出的每一项要求标准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当代的小学科学教育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科学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三)提升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提升。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思想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势必会调整学习的态度,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科的学习质量。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开展策略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能稳定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发展思维,学会合作思考。高效课堂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学习任务。但当前的科学高效课堂体系还不够完整,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单一。下文将重点强调高效课堂的有效开展方式。
(一)创设环节,提出问题
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基于一定的教学氛围。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更愿意在充满讨论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应对课本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适合上课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积极响应课堂,配合教师的教学路线。以广东科技教育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光》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引入光的传播原理、小孔成像等有讨论性的问题,让各小组成员展开激烈讨论,并在讨论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