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标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了解地理学习基础
地理教学目标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预期结果,由于学习具有累积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的出现必须基于他们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因此,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必须以符合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为前提条件。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主要包括地理学习内在动力基础和认知基础两方面。
(1)了解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基础。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要指与地理学习活动紧密关联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兴趣越浓,学习期望就越高,而地理学习期望越高就要求地理教学目标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水准。
(2)了解地理学习的认知基础。认知基础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无论是认知结构,还是认知能力,都是地理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如果教师不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基础,那么他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有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高不可攀,也有可能低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成为“过去完成式”。在《旅游资源》这一节,学生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已经对本地的(如襄城县紫云山、平顶山市石人山等)和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资源(如长城、西湖等)有所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这一点。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目标的“物质材料”,由于“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并且相互间具有复杂的联系,所以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前必须理清“物质材料”。
(1)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分析地理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等级划分的依据。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地理教学内容不仅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同时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如学习各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学习我国南北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如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地理教师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的这种心理教育因素,使地理教学目标全面体现地理教学特点。[H01mm]
二、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
1.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全面性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同时,地理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还要坚持全体性原则,既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2.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层次性
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能力等多方面制订高低层次不同的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特点一般可预设几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课程目标),二是高层次目标(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目标层次越低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相反,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需要的时间较长,是逐步达成的。
地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因而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标一改过去那种把教师当做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的设计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同样,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为学习而教”的理念。如,“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意思就是说,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
4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
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而不能是地理学习过程。如“旅游资源的价值”这一知识,表示地理学习结果的目标为“学生学会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而“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则是设计地理学习过程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更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为内容,如不能以“讲述旅游资源的价值”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只是表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没有表示出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效果。
依据以上设计思路,《旅游资源》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
《旅游资源》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a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分类,知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
b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以及各种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B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b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c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要对学生有益,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此,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打造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模式,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给予革新,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对地理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自从颁布新课标之后,广大地理教师对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同时对“标准”认真实施,这些做法对地理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地理教学还是将重点放在对地理名词的记忆上,很多教师照本宣科,甚至将地理课作为自习课,教学内容单一,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地理课程设置的课时不够,无法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合,使课堂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方法不灵活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地理课堂知识不便于记忆,有些杂乱无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不合理
地理学习的基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而如果老师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无法真正感受。作为一项复杂的技术,教学设计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夯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师精心的指导。现在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差的自制力,但却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所以必须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与之特点相适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二、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开放的、动态的课堂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强调的是一种创新和探索的精神,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模式上,应结合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结合,多采用思考和启发的教学方法。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地理问题,而根据地理课堂现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关键的是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讲授法,它对于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显著的效果。其次,应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应用案例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3.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设计地理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步骤进行构建,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将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结果进行优化,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真正地融会贯通。
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合理设计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和趣味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要对学生有益,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此,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打造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模式,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给予革新,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对地理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自从颁布新课标之后,广大地理教师对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同时对“标准”认真实施,这些做法对地理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地理教学还是将重点放在对地理名词的记忆上,很多教师照本宣科,甚至将地理课作为自习课,教学内容单一,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地理课程设置的课时不够,无法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合,使课堂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方法不灵活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地理课堂知识不便于记忆,有些杂乱无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不合理
地理学习的基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而如果老师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无法真正感受。作为一项复杂的技术,教学设计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夯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师精心的指导。现在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差的自制力,但却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所以必须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与之特点相适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二、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开放的、动态的课堂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强调的是一种创新和探索的精神,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模式上,应结合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结合,多采用思考和启发的教学方法。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地理问题,而根据地理课堂现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关键的是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讲授法,它对于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显著的效果。其次,应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应用案例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3.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设计地理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步骤进行构建,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将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结果进行优化,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真正地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40-01
高中地理课程的新课标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这一要求使得教师必须即时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以促进教学更好的完善与发展。而进行教学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回顾教学的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优化课堂,对教学进行有效改进并及时反馈沟通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促进自身的完善和教学的有效性。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以往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转变,是现今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加强对教学目的、教学行为的深入探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实践反思,转变长久养成的教育思想与行为。一切从学生出发,让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对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互动。积极对新课程的理念与标准进行新的学习,反思自身已形成的教学观念,并较深层次的促进自己的再发展,促进教学行为的更新与转变,只有教学观念成功的更新,才能保证教学实践的良好成效。
2.对地理教材的反思
新课标下的新课程教学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不同,文字简洁、趣味性更强了。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且形式多样。并且在学习中融入了很多自我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营造了一个趣味性很强问题性很强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不再注重概念性的知识输入而是变为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但这些能力的建设,基础是具有地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了解与基本技能的配备。如果基础无法夯实,那么能力的建设便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在进行教材反思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引导学生不能盲目的学习,应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出发、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与探究,让自身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再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从而达到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
3.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应体现在,在结束地理教学之后,其教学效果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是否能如预期般接受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教师课后的分析与反思,能促进未来课堂对学生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应在结束地理教学后,积极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比如说,在设计某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学方法的进行是否符合地理课程的学习;教学行为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原因在哪。从发现问题到改进问题,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思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对教师角色的反思
新课标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对自己所充当的角色进行反思,由被动施教者的角色向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进行有效转变。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掌握情况。让课堂不再是一个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过程,应塑造出一个很自由平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进行愉快的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给予学生,促进学生共同的发展,并关注重视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比如说,在课堂讨论时,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增长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因素进行不同的教学。从而保证不同类别学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5.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地理课程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教学方式则有很多的选择。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后,寻找适宜地理这一学科的教学方式、反思不同教学方式的利与弊,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课程是一个信息量很大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是很适宜的。多媒体技术具有多层次的表现能力,形式丰富,让地理学习更具动态性与吸引力。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但地理课的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也不可忽视。比如锻炼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必须夯实打牢这一能力,以及课堂中的设疑答问,可以有效测试学生的接受状况和学习情况。综合这样的一些教学方式,全方面的完善学生的地理学习,反思每一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才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军.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下), 2011,(11) .
教学设计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落实课程理念的基本条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当前更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三维”教学思想的提出,为目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研究定下一个基本的思路。经过10年不断的探索研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模式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需要高中地理老师继续研究。
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内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概念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和教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构建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办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概念的分析,我们看出其基本内涵强调的是:(1)教学设计的宗旨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酱油“领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同时强调服务的对象是所有学生,而仅仅是老师喜欢的学生;(2)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强调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教师必须通过系统的方法整体来考虑地理教学的设计,防止设计的遗漏;(3)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以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实现教学的优化;(4)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教学的整体思路定了,但在生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预设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二、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注意点
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大家已经相当熟悉,本文就不在多做论述,下面就本问认为重要的几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拟定全面、合适的教学目标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基本采用“三维”模式。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老师之间教学目标设计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及教学目标内容量二个方面。
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定位,要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目标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会产生挫败心理,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学习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所谓教学目标内容量,是指是否包括了“三维”教学模式所要求每一个部分,特别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部分的设计是否全面。
(二)协调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老师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有了预设也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产,所以,这种预设是不是需要还是个未知数。有这种看法,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预设的作用。预设的目的首先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为目标的生产服务的;其次,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并不是所以的预设都是教学必须进行内容,它建立在所以可能发生的基础上的,是保证教学过程始终处在预设的范围内,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的前提;最后,预设是确定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预设的内容不仅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更要预设学生的学,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进行预设。
(三) 重视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计划
(四)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性格爱好,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情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包括:探究性学习、实验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
(五) 加强老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一是老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老师的职业道德,三是老师的教学风格,四是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平时教学过程,地理老师就主动加强自己在这几方面上的培养。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角度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对其教学设计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芒.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中,最大的尴尬就是地理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而受到极大的忽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地理课堂分析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广大地理课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对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老套,甚至放任自流。
就目前来看,中学地理课仍是“地点”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记忆地理名词。有的老师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照本宣科”,学生随意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老师却视若无睹。甚至有些老师把地理课作为自习课,或者干脆把地理课让给其他老师上“主课”。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单一有其历史原因,体现在教学手段单一和教育思想陈旧。而“放任自流”则反映了对地理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受到教育观念的制约,在我国部分地区,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学校经常存在挤占地理课的现象,导致上课课时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欠丰富,教学方法欠灵活,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课堂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目前,中学地理课教材知识点杂乱,不便记忆,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效果较差。这种情况,地理课教师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规范进行”,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讲授法、“满堂灌”,必然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
(三)教学设计欠妥,理论教学枯燥、乏味。
基本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懂一些基本理论才能更好学习有关地理知识,而且对地理知识融会贯通与记忆等方面都有帮助。然而,有的老师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基本理论,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仅感受不到地理课的魅力,还对地理课产生逆反情绪。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指导。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环境。
二、中学地理课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一)地理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在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被忽视。学校领导、老师将地理课改上其他文化课的现象也不少见,这样就使得不少学生忽视这门学科。也正是由于这门学科不涉及升学考试科目,并不影响其升学率,因此很多学校老师、领导及社会并不给予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新课标对中学地理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做出了强调和说明,把地理课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广大中学领导和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与新课标对地理课教学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为实现地理课教学改革做好思想准备。
(二)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
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地理课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地理课在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过程设计上,不能与文化课等同视之,而需根据地理课的目标任务进行选择。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当今,陈述性地理知识及地理信息都以海量形式出现。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无论哪一本教材都只能反映局部地区、一段时间内所呈现的地理资讯,单纯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本身意义已不大,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的理由所在。
学生总是较易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选择近期出现或发生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较明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因此,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使其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更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标理念是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针对中学课堂教学现状,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关键。
1.讲授法。讲授法是基本教学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效果显著。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适应地理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3.图示法。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
4.将杂乱、纷繁的教学内容与诗歌等形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将松散、难以记性的地理名词等相关知识改编成诗歌或者与诗歌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
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教师应根据中学生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自制力差的特点,因势利导,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五)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从某些方面来说,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对老师所教课程的态度。教师个人素质应该从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来提升。
1.重视教师的言行和个人修养。热爱学生,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内容;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刻苦钻研、虚心求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和重要的职业素质;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体现教师个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以丰富的内涵、谦逊的态度、善解人意的品格、开阔的胸襟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2.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是教师魅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田建文,刘春玲,赵旭阳等.石家庄县域地理教育状况探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小说里开篇的引子,如大型乐章开启时的前奏,课前导语虽然不是“正文”,作用不可低估,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切入教学设计的主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独具匠心的新课导入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境。避免呆板的导入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领制高点,开启思维的闸门,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去探究,因此,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性导入设计非常重要,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思考,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艺术,现归纳如下。
一、谜语谚语 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刻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谜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一份珍贵民间文化遗产,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导入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谜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地图的要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地图,运用这样的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这是什么呢?让学生来猜。通过猜谜导入新课的学习案例不胜枚举,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是言简意赅的知识概括。地理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课标提倡挖掘与生活接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用“过一冬,长一葱”引入“地球运动”教学中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白昼逐渐变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山区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二、生活体验 引人入胜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组织、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如“天气和气候”教学导入中,教师提问:“夏天同学们穿什么衣服?”“冬天同学们穿啥衣服?”“为什么冬夏两季穿衣不同?巧妙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新课学习中。同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岛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萨的旅游照片,让学生观察衣着的变化,思考衣着变化的因素,顺利导入新课,这些教学资源来源途径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去设计。
三、歌曲视频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神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着问题的发展和深入将学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如学习“埃及”一课时,播放视频资料“金字塔之谜”,课堂一开始学生就被引入到教师创设的神秘场景之中,学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国,课堂的导入轻松而愉悦。在学习“长江”一课时,教师选择播放歌曲《长江之歌》,随着高亢的歌声长江浩荡奔放的气势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词故事 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规律,描写山川风情的佳句颇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古诗词引用到地理教学中,既能赏析古诗词美妙的韵味,又能轻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秦岭淮河”一节内容时,教师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才能展现给学生,“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名句烙印到学生脑海里,让学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识的渊博。在学习“中国气候”一节中,引入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诗词,使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只要合理地摘选,精心设计,这种导入方式一定让教学增色添彩,让美的欣赏与知识的学习同行。
五、演示实验 新颖别致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促进教学的变革,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来源于知识内容本身,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教学中,教师对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的导入设计中,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步骤一: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沙子和水,5分钟后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示数。步骤二:熄灭酒精灯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分钟,再次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讨论结果:相同条件下沙子(代表陆地)吸热后升温快,放热后降温快;水(代表海洋)吸热后升温慢,放热后降温也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被引入课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新闻时政、影视资料、地理漫画、标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素材,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地理教育资源。总之,地理课的导入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目的性,要贴题而行,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变化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都应该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巧妙设计,只要做到构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艺术,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方可,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地理课堂的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鲁祥波.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4).
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整堂课的主角,师生互动比较少,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新课程标准则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教学目的不再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
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创新一切教学方法的根本。以往的教学设计多是在教师的基础上进行的,侧重对知识点的分解与归纳,课堂互动设计所占比例较小。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为学生建立学情档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设定梯度问题,并且尝试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章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极昼是如何产生的?是由于地球自转吗?(难度较低)某地的日出时间是早晨7点,那么该地的昼长大约是多少?(中等难度)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问题由易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
2.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进师生交流
2.1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转变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创设有趣的、生活化的或者其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复习设问,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比较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在复习旧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挖掘旧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传授创造契机;充分运用故事、趣闻、诗歌、谜语、新闻等课外资料,比如在讲世界洋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生活在400多年前,曾经多次航海,甚至到过非洲,他每次航海都有一个特点,即冬季起航,夏季返回,其原因是什么呢?然后进行课堂教学,在课程结束时揭示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注意力集中,不仅增强了学习效果,而且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讲述沉积岩的形成与特点时,教师可以用双层夹心饼干进行演示,先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再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沉积岩正是如此层层叠加形成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沉积岩的形态及特点。
2.2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
由于高中的课程知识点多,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地理课堂普遍存在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拒绝自主思考,这对于新课标的实施非常不利。对此教师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相对运动时,可以请学生到课堂前表演地球、太阳和月球,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讲课时可以来回走动,与学生亲近,可以设置小规模的课堂辩论赛,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3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知识框架,条理清楚,极大地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对当前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比如在教学城市化的时候可以对民工潮进行分析,在讲解工厂选址问题时除了盛行风向图,还可以提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对工厂的影响,将热点考点融入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很难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问题,教师此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统计图、地图、动画等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锋面的形成过程中,只使用教材中的插图不能形象地展现锋面特点,教师可以采用flas演示锋面形成及冷暖风的相遇,由学生探索出冷峰峰前雨、暖锋峰后雨的特征。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不能一味地使用幻灯片,导致课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也不能节奏太慢,导致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只有真正深层次地触及乃至触动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进行新课标改革就是要转变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高于“传道授业解惑”,达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的境地。恰当的引入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掌握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首先要独立思考,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趣,地理学科学习中,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否能用地理学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地理现象及过程。另一方面描述的文字是否符合逻辑,前后是否一致等。把学生的生活观察应用到课堂,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讲到我国气候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观察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谈南北方的房屋结构差异,这时学生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让各组派代表分别从屋顶的形状、房屋的材料、房子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陈述,把各组的意见归纳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通风避雨;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透光保暖。让学生在这一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南北方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特点,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南方高温多雨而北方寒冷少雨。
贴近生活进行地理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给学生以生活的启迪,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设计。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找出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分为材料须老师精讲和略讲,要做到讲练结合。在精讲部分也要考虑讲深讲透,教学内容要条理分明,易于理解,要赋有启发性,做到深入浅出。
其次,要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而每个班级群体和每位学生的个体又具有差异性。因此,老师安排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难度的设计上,要根据教学对象的水平和特点,既不可盲目拔高,内容过难,超出学生的接触范围过多,也不能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体会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去感知教材和训练语言交际能力,准缺从教学的切人点和突破点,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和重点。或者我们把学生放在课堂主持人的地位,从学生角度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试模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的查漏补缺的机会。只有通过大量的考试模拟训练,高中地理教师才能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也只有通过每次考试模拟,才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从而明确复习重点,做到查漏补缺。
在练习了一定的习题量后,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考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下笔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
四、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个人素质,认真总结教学方法,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学生。
首先,提高业务理论水平。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其次,高中地理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提倡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因为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能集中注意力,而通过记笔记,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进行课堂学习,还有利于来帮助学生在复习时,按照课堂笔记来系统掌握每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再次,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思维,高中地理教师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和难题。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之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有效地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去,不断探讨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中,跟着时代步伐,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为提高教学水平继续努力,真正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只是笔者在新课改背景下采取的,事实证明也是高效的。此外的教学方法还有模型分析法、想象分析法、亲身体验法等。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要在新课标改革的指导精神之下,尽量采取适合学生心理并且符合客观规律的方式。教师应追求教学方法的直观生动,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高考试题的命题更加倾向于STS试题。这类试题题源范围广、选材灵活、情景新颖,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分析了2013~2015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发现STS试题的比重不断上升,预测今后的地理试题中STS试题将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对STS试题的研究和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STS试题最初的研究主要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理科性质的学科中。地理作为一门既有理科性质又有文科性质的学科,近年来,高考地理中也不断地出现STS试题。笔者选取了2013~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地理部分中的必修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对高考地理STS试题进行分析。全国新课标卷Ⅰ适用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和江西7个省份。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其中必修部分占90分,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分析论述题共2题,每题包括3~4个小题,每小题1~8分不等。
1.高考地理STS试题的统计分析
(1)STS试题的统计
地理STS试题就是根据地理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将地理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等问题的联系设计到试题中,通过设置情境,测试学生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GIS和RS技术应用的了解,从而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生活实践的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和见解。笔者统计了所有研究对象中高考地理试题的总量以及STS试题的数量,其中分析论述题以大题下的小题为单位进行统计。在3套试卷54道地理试题中,STS试题共有33道,占61.1%。STS试题的具体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2)STS试题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STS试题分值所占的比重来看,2013~2015年STS试题的分值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且均超过了50%,2015年更是高达75.6%。这一趋势反映出STS试题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备受重视,突出了新课改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从STS试题的素材来看,科学方面包括雨水花园、太阳能发电、热棒技术等;技术方面包括遥感影像、水文监测、风沙灾害的防治等;社会方面涉及交通、经济、人口等。
二、高考地理STS试题的特点分析
1.高考地理STS试题的选材分析
近年来,STS试题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STS试题的选材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注重学科融合。如2015年全国卷Ⅰ地理部分第37题,将青藏高原冻土和青藏铁路热棒新技术的应用作为题材,既关注热点又融合了物理学科的知识。2014年全国卷Ⅰ地理部分第10题和11题,将人口的迁移作为题材,同时结合数学分析方法来考查学生。
2.高考地理STS试题的命题特点分析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考题在始终坚持以能力立意为导向,全面体现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以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的热点为切入点,把书本知识渗透于社会知识之中,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预测今后高考的考查趋势仍以能力立意为主,与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地理技能。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新课标卷地理高考STS试题的取材新颖,设问角度独特,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轻知识的生搬硬套。考题对考生四个方面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分析STS试题时,要充分调动上述四种能力,要积极思考,同时地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其他科目的知识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涉猎范围广,尤其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若信息储备不足,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7、8题考查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以及2015年全国卷Ⅰ第1、2题考查雨水花园,这类题目对学生来说在平时的练习中是不常见的,学生须通过仔细阅读材料调动地理思维提取相关信息,从而找到切入点。
三、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启示
1.教学内容综合化
在教学内容上,有些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对旧教材的依赖比较大,而有些教师觉得新课改的地理知识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又将旧教材的知识补充进去,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但是它没有体现STS教育的开放性。STS教育涉及科学、技术和社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依赖旧教材,而是走在地理知识和理念的前沿,与时俱进,同时要注重地理知识和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的联系,将教学内容综合化,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及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2.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高考的大模式下,有些学校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形式化,主要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技能,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创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STS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实践性,是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如讲解热力环流和河流侵蚀地貌时,教师可以通过做小实验进行模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且提高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地理考察活动,如自然地理中河流、地貌、地形等方面的实地考察,人文地理中水污染的调查、工厂的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整合STS知识结构,增强STS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地理教学走出纯粹地理知识技能传授的误区,使学生在活生生的背景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3.教学理念时代化
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是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师要多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而且要多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应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使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能真正得到体现。同时,教师要重视自身地理技术技能的提高,包括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可以普及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地理学科在STS教育中技术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研究领域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高梅.浅析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