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文化差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中国平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中国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一)旅游理念
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中国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平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中国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中国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中国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三、我国旅游业概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仍较大,旅游活动尚属于较高收入人群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事业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对旅游的欲望较低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使国人认识到旅游的意义是能更好的体会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旅游行业建立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适合不同旅游资金计划人群的人进行选择,不让旅游成为人们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国旅游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外国人对国人有所歧视,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国人的权利,降低办理出境的门槛,当然,旅行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出国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能为中国丢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可适当加大发展力度,相关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特别是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古迹的保存。
四、结语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发现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导游可根据游客的文化修养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引导游客观赏,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经济效益,更加满足了游客切实旅游欲望。旅游景区事先考虑主要的游客群体,针对他们的审美要求建立景区或优化景区,更吸引适合的游客群体,是景区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旅游英语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旅游是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是有密切关系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很大。而文化与语言又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即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学习旅游英语的目的是有利于作导游,方便和游客进行交流,解决游客提出的问题,有利于与游客在观念及行为上的互动。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游客和导游容易形成沟通障碍,因此必须注意旅游英语中文化差异的体系所在。
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旅游也不例外。如,汉语环境下常说“不用谢”,但是英语环境下则可以是“You are welcome,I’m glad to be of help”,如果导游或接待方向游客表示“no It’s my duly”或“Never mind”则可能让游客觉得没有受到尊重。还有如,英语环境下受到称赞后常说“Thanks”,但是如果照搬汉语环境下的“哪里哪里”就变成了“just so so”则可能让对方不知所措。又如,most翻译后是“必须”,但是英文环境下它包含“建议”,或“试探”,汉语环境下说“慢走”、“请留步”,英语环境下则是“goodbye”,再加一些祝福的的话,如“I wish you a pleasant trip”等。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在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在介绍旅游景点时,汉民族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俱佳,达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在描述旅游时,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整体上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等方面的纯信息传递,并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旅游英语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因而翻译时必须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注意内外有别。倘若翻译时一味按汉语的习惯行文用字势必与英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格格不入。
二、对文化及文化教学的思考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后来一些社会学家把这一定义修正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总的来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部合。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不同民族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制度、历史、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的不 ,其文化也各有特点。
教师在精读课堂上对目标语言文化背景介绍时,应当注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可能遇到的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应当有意识地设法在介绍目标语言文化知识时,在学生熟悉和不熟悉的两种文化背景间搭起桥梁,缓解学生在学习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时的困惑。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在精读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和师生交流。
三、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模式探索
在旅游中,两种文化的交流成为常态。旅游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的表达方式,英语的表现技巧来展示本来是汉语环境下的材料。以英汉互译过程为导向来培养能力。采用过程教学法,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了畅所欲言、积极交流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贯穿了促进、引导学生对英汉互译过程的思考、回顾、解释,认识译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树立“译文无定本”的理念。
1.类比性翻译法,汉语环境下有很多特殊的历史文化,是外国游客不明白的,而这些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后,导游就不得不对其进行恰当的解释,此时类比的翻译方法非常重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按照常规的翻译方法,需要解释很多东西,但是如果用“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进行类比,简短的几个字就能让游客明白其含义,又如济公,用欧美人熟悉的“罗宾汉”进行类比等。
2.说明性翻译,这更多的用于历史人物、事件、地点等,特别是在一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境地。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历史事件,文化名城与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结合紧密,但外国游客对我国的历史及典故并不清楚,因此使用说明性的,解释性的翻译方法较好。如“HuBei province”,使用“north of the take”的解释性说明,会让游客了解“湖北”这个地名的由来,对它有更深的印象。如“清朝乾隆年间”,如果只说“清朝乾隆”多数中国人都能懂,但是只有加上年份之后,外国游客通过时间才能对旅游资源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宗教方面
作为佛教圣地的古代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修缮了很多庙宇道观,在寺院与名山的相互融合下,更是成为了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名山大川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寺庙的存在,这种自然美感与艺术美感的高度融合,更是为整个的旅游业带来了特有的神秘魅力。然而在这种状态下,外国友人急需从种种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的信仰有所了解,从而对中国宗教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例如为什么在庙宇的左右两侧都会有两个金刚把守、为什么每个寺庙上的观世音菩萨都在盘坐莲花?为什么十八罗汉各有法器?这些对于西方友人而言充满了神奇的历史文化,在整个的涉外旅游资料中进行英语翻译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民族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不仅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同?r也具有着不同的图腾禁忌,例如猫头鹰在中国被理解为一种极其不祥的动物,然而在西方的很多国家中猫头鹰则是被认为是智慧的使者。所以在整个的旅游英语翻译环节中,我们每一名翻译者都要下大功夫来做好这种历史的衔接工作,以此来避免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和不愉快。
(三)饮食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作为一个重视饮食的国度,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然而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更是让国外友人心旷神怡。然而中国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会为生活增加很多乐趣,例如喜欢对菜谱进行“命名”,可是很多名菜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却是大煞风景。例如“龙虎斗”这道菜,对于西方国家dragon是恶魔的化身,而tiger则是需要人们格外保护的动物,如果我们没有注意这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进行直接翻译,那么便会很容易在上菜、介绍的过程中让外国友人觉得没有了胃口。
(四)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可以说对于中西方文化产生分歧与差异的不仅仅是语言,很多情况下是不同生活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儿女喜欢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进行说明,而西方人则是喜欢开门见山的通过条理性与逻辑性来实现内心思想的表达,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友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难以理解的感觉。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手段
通过对上面几种常见的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的分析与总结,我们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翻译手段来进行处理,以此来提升西方国家游客对于中国旅游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增译法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为了让外国游客对一些与宗教有关的名词、人名、地名、朝代以及历史事件等进行对应的文化背景增加说明,对于一些宗教历史典故必须要通过导入相关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来让外国游客有所熟知。例如在进行秦国兵马俑展开旅游介绍的时候,相关介绍者必须要从秦始皇的身份进行了解,通过例如“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等相关的介绍来对秦始皇的一生与业绩进行描述,以此来让更多的外国游客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有所理解。
(二)类比法下的中西方旅游英语翻译手段
如果我们单纯的向外国友人讲解孙悟空、黑猫警长、王府井进行介绍,他们难免会一头雾水。可是如果我们每一名旅游讲解员都能够通过对比法来与西方游客喜闻乐见的一些形象加以比较,就会很容易的让游客们对中国的人物、事物有所共鸣。例如祝英台和梁山伯便是西方的“Juliet and Romeo”,中国的猪八戒和孙悟空知名度可与“Mickey Mouse Tang Laoya”媲美,而七夕节则是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
(三)释义法下的中西方英语翻译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又和艺术结缘,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开始追求养生保健、返璞归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时满足这三种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茶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茶文化旅游也应运而生。但目前国内对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涉及较少,而且人们过于从微观上关注某个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类型大都是从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动对旅游的影响,缺少从深层次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问题。
本文以茶文化形态的区别作为切入点,首先对城乡茶文化的形态分别进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础上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求城乡茶文化互补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旅游,是以茶叶资源为载体,以享受与茶叶资源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内容,以旅游为形式的一种文化专项旅游。茶叶资源多在农村,茶叶的消费多在城市,所以茶文化在乡村与城市都具有发展的条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即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开放性和感召力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激发茶文化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在城市。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和民俗性使得乡村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这种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在乡村。二者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茶文化发展的两种形态
(一)都市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的传统特色与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产茶地,但是因为都市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文人雅士、知识分子比较多,他们在品饮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把对茶的认识上升到精神境界。他们喝茶讲究的是以“舆论倡导”相关群体,影响着其他人们。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称“艺术型”茶文化,由此决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仅仅发展到“实用型”为止,还会继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可以这样说,茶资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的参与,才逐步形成一个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称的“雅文化”。
1 都市茶文化的特点
包容性与开放性。都市是各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各种茶文化的亲和力,无论是英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论是高雅的茶艺还是各少数民族茶俗,凡是先进的、优秀的、经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感召力与辐射力。都市是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区域甚至是全国、世界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力。感召力表现在无论是本土的、还是他国的文化都会争相汇集;辐射力体现在文化的影响上,它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甚至多个地区以及全国,全世界。我国的茶文化在历史上就已经走出国门,传向世界。如今上海少儿茶艺出访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引起轰动,精彩的表演令观众称绝,同时在全国各地演出影响深远,香港等地还派专人来沪学习取经加以推广。
创造性与多样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多样性与创造性的特质。都市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较快,不断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势必不断赋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内涵、新的理念。过去闻所未闻的各种新品名茶、茶饮料、保健茶、减肥茶……还有茶艺展示、少儿茶艺、家庭茶艺、茶席设计等这些新名词接踵而来,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体现。
时尚性与休闲性。结合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精粹于一体的茶,无疑是这个社会里最具吸引力的饮品。去茶馆喝茶成了时下都市人最喜欢也最惬意的休闲活动。茶馆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说,其中不乏商贾白领,在这里,滚滚红尘、功名利禄挥洒脑后,轻啜杯中香茗,个中妙趣难以言传。都市茶文化满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发展。
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广泛贴近日常生活的层面、茶文化艺术形态的层面、与都市内涵和茶科学相结合的层面。
其一,茶的生活层面。茶与服务行业的结合,有悠久的历史。如曲艺演出采用传统的形式:剧场有茶水供应,如解放前上海成都北路的沧州剧场、八仙桥附近的“雅庐”等等。平时主要供应茶水,有时兼有戏曲清唱或曲艺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诠释。茶艺馆与传统老茶馆的区别在于,除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扬茶文化为主要目的,以品茗、赏艺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难解释各种茶艺馆旅游线路何以得到大众的亲睐。都市不是产茶地,反而有多种名茶可供选择和消费。像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阁等处,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费。
其二,茶的艺术层面。都市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地,也是艺术型茶文化发展的根据地。其表现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机构、茶报刊杂志、茶文学创作、茶戏曲、茶电视剧等。如20世纪中期的《茶馆》,20世纪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颇受人们欢迎,随着茶文化艺术作品的问世,人们喝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其三,茶的科学层面。茶文化与人们的消费观相关,它呼唤茶人以现代营销理念和良好的经营素质,不断地为茶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以此来影响茶的经营环境和氛围。如现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饮料、各种加工再加工茶类、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企业开拓市场创新的做法对茶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对于茶文化旅游购物产品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茶文化
乡村茶文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茶乡丰富的茶叶资源。茶树喜温、喜湿,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雾的滋养才会形成优秀的自然品质。所以茶叶一般都长在深山之中;二是茶农与茶树同生同长,在长期的种植和品饮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比如过去在农村乡间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个供人小憩、喝茶、对山歌的路亭,这就是乡村茶文化。
1 乡村茶文化的特点
自然性与生态性。陆羽《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烂石”,“野者上,园者次。”所以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产茶区特别是名茶产区一般都处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雾之仙气,汲甘泉之灵性,因而,它得以成为天地间仙凡同享、雅俗共赏的灵物”。茶叶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环境赋予茶的一种审美属性。我国道家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与此不谋而合,给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觉。
原生性和民俗性。乡村茶文化内涵,尤其是茶与民俗、民风相结合的内容,由于很少受外来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态原始,很受游客欢迎,所以乡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也就是俗称的“俗文化”。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胼手胝足的农民为你沏上一杯茶,那种感动是在高档的茶馆里感受不到的。没有任何表演和修饰成分,有的只是劳动人民的淳朴和平实。
2 乡村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生态观光茶园。“片片茶园绿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园为湖光山色增添了诗意。茶树虽然是一种经济作物,但跟一般农作物相比又有点像观赏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的茶园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让人陶醉。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能写出“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如此美妙的诗句。这一切对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人们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茶乡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茶乡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异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盐茶、苗族虫茶,光是这些名字就已经勾起人的兴趣。而且这些民俗活动都有较强的民众参与性,游客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形成对生活、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达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遗址遗迹。茶乡劳动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为我国乃至世界流下了诸如茶事井泉、茶韵寺观、古老茶山、茶所遗址、纪茶碑刻等众多的茶文化遗迹。目前,现存于世,有较大影响,又在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遗迹有近百处之多。在这些遗迹中,既有2000年以前的名山黄茶院、邛崃文君井等;又有1000年以前的天台山葛玄炼丹名圃、长兴贡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树林、茶马古道等。茶文化遗迹,既是宝贵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转的茶历史资源,更是人类的价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遗产。大部分茶文化遗迹都散落在乡村,鲜为人知,这些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对茶研究者有着独特吸引力。
三、城乡茶文化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发展
(一)优势互补
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构成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要,满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可以把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经典茶文化旅游线路,如都市茶馆游和乡村生态茶园游相结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体会到茶文化的内涵。
(二)统筹互动
1 都市茶文化的带动作用
首先,提高茶叶资源知名度,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广而告之。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评比会等来打造名优茶的名气。上海茶文化节自1994年举办以来,累计吸引了来自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10多个国家的各界人士共140万人参加了历届文化节的系列活动,达到了“扩大影响、积聚人气、提升形象、体现实效”的效果。浙江新昌、开化、诸暨等地由于发展名优茶,在茶文化节亮相,并通过冠名活动、申请指定专用茶、与上海联合发展茶乡旅游等方式打响品牌知名度。2002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前夕,举行了“上海一新昌、上海一安吉茶乡旅游首发式”,上海市民纷纷报名参加茶乡旅游活动。茶文化节的开展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开辟了新的客源市场。
其次,复兴茶文化,激发人们对茶文化的旅游动机。都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还有茶博物馆、甚至茶小说、茶戏剧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饮茶和品味茶文化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都市茶文化也代表了茶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潜在客源,如何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把这些潜在客源变成现实的乡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们到茶乡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可以说,都市茶文化旅游打开了人们认识茶文化的窗口。
最后,改变农民的意识,增加开展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动机。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刺激农民的意识:没有种茶的地方茶叶都火了,种茶的地方茶叶还能不行?促使他们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都市人的特权,农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点,有适应农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也非都市的专利,农村照样可以搞旅游,在开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优势。近年来都市茶艺馆风风火火的开展,使得很多小镇和农村派专人去大城市的茶艺馆学艺、充电。他们也意识到,没有文化的内涵,旅游的生命力不会长久。
2 乡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归宿
一、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关系
1.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是广义的文化活动。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都与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体力和心力去参加旅游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满足了探奇求知的需求,探奇求知的核心是体验异地异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在参加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能看到一些过去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而且要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有关知识。有些可参与性的项目,游客总想自己动手动口去尝试一下。有些具有可取意义的东西,游客总想带点回去与亲友共享、慢慢回味。因此现代旅游项目,通常必需具备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获得性等多种属性。使游客通过了一次旅游活动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其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
2.茶文化的靓丽之处
旅游文化包括山水文化、聚落(城镇)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塑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花鸟虫鱼文化等。可以看出,茶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饪、诗书画、歌舞戏曲、工艺美术又有密切关系。丰富多彩的茶类,具有千姿百态的茶叶外形和色香味各异品质特点的名优茶对游客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茶区的山水风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茶书茶画茶诗词、茶歌茶舞、工艺精湛的各种茶具,以及茶马司、葛玄茗圃、贡茶焙、御茶园、皇茶院等茶文化遗迹等,都是茶文化的靓丽之处。因此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好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传统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无论是茶文化的专项旅游,或是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内容,如观赏茶艺表演、品名茶、观看茶歌茶舞、观赏选购茶具、品尝茶餐茶菜、自己动手学制茶学泡茶、参观和考察茶文化遗迹等等,都会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愉悦感,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探奇求知的目的。
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把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既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宣传和普及了茶文化知识,弘扬了茶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含义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技教育、经济贸易、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具体内容包括: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禅教、茶艺表演、茶与婚礼、茶事掌故、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祭祀、饮茶习俗、陶瓷茶具、茶馆茶楼、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茶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当代茶文化精神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旅游即旅行游览活动,泛指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产业,涉及到政经史地法等各个社会领域。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历时长,注重精神层面的人生体验;旅游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本来面目,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通过旅游得到充分的释怀,并成为一生永久而美好难忘的记忆。休闲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现代的旅游方式已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求新、求知、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相关文章:
1.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
2.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关键词:
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茶文化旅游
茶马古道是唐宋之后,就形成的一条重要民间贸易通道,其辐射了我国云南、、四川西南部的边疆地区,并且也涉及到了缅甸、印度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所以在这条茶马古道中,可以分出川藏道以及滇藏道。这条茶马古道将汉族、藏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彝族等众多民族联系在一起,对我国边疆事业的进步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在这样长期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中,茶马古道也形成了极具自身独特文化特点的民族文化,这一文化如今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而茶马古道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茶文化以及茶历史,所以当时茶产区的茶道主要是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到大理白族自治州之间的这段线路。如何将云南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遗产廊道进行挖掘与发扬,同时与茶文化旅游本身结合起来,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茶马古道遗产构建
1.1遗产廊道构建的概念
实际上,茶马古道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现状区域范围形式。所以人们在对其进行保护的时候,可以按照茶马古道所在线路串联起相应的历史文化遗产元素,进而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挖掘。首先,分析遗产廊道的概念。其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对区域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而我国定义遗产廊道,则可以简单理解为拥有者极其特殊文化资源与历史内涵的线性景观,其不仅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中心,同时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也相对丰富,老旧建筑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修建与再利用,从而将该地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变。所以我国在对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一原则与方法,并非对其进行局部或者点的保护,而是对整个滇藏茶马古道实现全方位的保护,从自然、文化以及经济等多个角度,对其形成的保护体系。
1.2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滇藏地区茶马古道,可以发现云南茶马古道的保护与遗产的构建是势在必行的,其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滇藏地区茶马古道的特点与遗产廊道所要保护的特征有着较强的相似性。正因为云南茶马古道呈现出线性特点,所以其与传统的遗产区域保护形成了本质的区别。之所以按照廊道形式对其进行保护,是因为其本身没有具体的尺度与标准,整个线性文化遗产区域都是值得保护的。在整个遗产廊道当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茶文化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休闲娱乐资源,这些丰富资源足以构成和突出云南茶马古道遗产资源的丰富历史内涵,也体现出该地区独特的经济价值与自然文化价值。云南茶马古道主要是在滇藏道部分,所以这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云南西双版纳有着众多的古老茶园,而这形成的茶文化本身兼具文化、经济、旅游等多重使命。其二,云南茶马古道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滇藏段茶马古道联系了我国众多民族,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和谐关系建立以及民族团结形成的见证。此外这些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都是通过茶马古道实现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其构成了众多地区、众多民族经济上的依赖性与依存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茶马古道更是将我国西部文化最为原生态的内容保留与体现了出来。所以茶马古道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其三,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云南茶马古道确实将西双版纳、临沧地区这类重要的茶叶种植区域、生产区域联系了起来。在这一线路当中融合了众多自然遗产与文化资源。该地区茶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茶马古道完成与实现的。所以最初的茶叶贸易往来与茶叶市场开拓都离不开茶马古道的存在。
1.3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的必要性
1.3.1有利于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并没有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这类大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所以这就足以看出我国对其的关注程度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重要性。故而针对这一现象对云南茶马古道进行保护与构建有利于填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的空白。
1.3.2实现云南茶马古道保护目标的合适之举
通过对茶马古道进行遗产构建,有利于滇藏茶马古道保护目标的实现。因为滇藏茶马古道沿线的所有地区,都因为城市化的加快,引发了茶马古道被破坏与消失。现代化交通方式的更新与建设更是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湮没。复古而对茶马古道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际上也是对茶马古道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重要举措。
1.3.3有利于保护茶马古道大量的线形文化景观
茶马古道线性文化景观包括沿线的区域自然以及文化景观,所以实际上对这条廊道进行整体的遗产构建,还可以对沿线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构建人文生态系统,弘扬并传承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推动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活力焕发,实现了该地区旅游事业的大进步与大发展。
2云南茶马古道遗产构建与茶文化旅游的结合
2.1茶树茶园以及制茶商号
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区,都是我国茶叶种植的主要园区,同时其本身有着较大面积的古老茶树和茶园。红河以及文山等地还有这众多的古茶树分布。所以云南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其不仅仅是茶叶文化发展的发源地,更是珍贵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尤其是西双版纳,其古茶园面积约为8万亩之多,同时也有较多的野生古茶树和后来栽培的老茶树。而普洱市也存在大量的古茶树,其分布于无量山以及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当中。所以近些年来,以西双版纳为代表的云南地区充分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西双版纳除了以热带雨林为主要旅游资源之外,更是将许多茶园进行开放,以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带动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正因为得益于茶马古道的存在,许多本想沿茶马古道探究旅游文化的游客,也会到云南地区之后,注重该地区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从而将茶马古道遗产与茶文化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2.2以滇藏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为中心辐射旅游资源开发
从宏观上需要对茶马古道的主要辐射范围进行把握,然后对其周围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由于茶马古道线路上存在许多节点,所以必须要在遗产廊道的构建上选择多个主题,这样才能以茶马古道为主要历史背景,对不同的廊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茶马古道遗产文化的挖掘,打造出最符合茶马古道实际文化内涵的资源开发形式。
2.3对遗产资源进行评估且设置文化遗产保护点
相关部门应该对该地区的遗产资源进行摸底,这样才能清楚了解云南茶马古道所拥有的实际资源。通过掌握遗产廊道的情况,将其中的历史文化元素挖掘出来,。然后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点、国家以及省级文物保护点、非物质文化保护等多种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界定,从而有选择地对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比如该地区的风俗习惯、茶文化发展、风情风俗等,都可以成为对茶马古道遗产资源评估的重要参数。
2.4注重滇藏茶马古道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
滇藏茶马古道的价值,可以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现代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茶马古道本身蕴含着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内容,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许多人来到茶马古道一探究竟,既是被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对茶马古道最初的茶文化有所体会和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云南等地进行茶文化的了解,并且以茶马古道作为依托,更是满足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需求。
2.5对茶马古道腹心区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
在对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对所有的地域进行保护,而是有选择地开展保护工作。茶马古道是线性景观,所以其蜿蜒于崇山峻岭以及河流峡谷当中,所以涉及到了许多行政区域。若一味进行保护,将使得每一地区都无法得到全方位的关注。故而应该对茶马古道腹心区进行重点保护,注重层次的划分。比如可以对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这类不仅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更是茶文化发源地的地区进行重点保护,从而围绕地区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放。
3结束语
云南茶马古道是我国重要的茶马古道,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而云南地区茶马古道除了具有独特的历史资源之外,更是有茶文化的最初形态,故而我国除了要建立对云南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构建,更应该将云南地区独特的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通过以茶马古道为依托,发展该地区的茶文化旅游经济,从而促进我国茶马古道在世界知名度的提升。既实现了对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将该地区的茶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高远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经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邓练(1977-),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礼仪课程教学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发展为当代中国人留下了大量旅游资源,不但有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而且还有具备浓郁民族风情的人文历史类景观,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国际游客前来游玩。然而,因为中西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难免会造成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从而为旅游活动带来了大量问题。在此情况下,通过恰当的旅游英语翻译,就能较好地消除中西文化之间的障碍。如今,我国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应当主要集中于跨文化视角下,妥善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1旅游英语翻译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1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风土人情。旅游英语不但在词汇和句法上有别于普通语言,而且还牵涉到独特的专业领域以及文化背景。依据一项调查,有26%的国际游客来华旅游是为了欣赏文化古迹,有56%的游客来华是为了体验异域风情。因此,旅游翻译要能够满足游客深入了解中国的需求,不可简单地采取直译的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我国所特有的人名、地名、美食以及节日,其中有许多是外国人极少接触的,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注意到异同之处。比如,“chick”这个词可以指女孩,“hotchick”用于形容漂亮女孩,在中国却是贬义。笔者曾经为本地公园翻译文化背景墙,内容为中国四大发明,如果将资料中的“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逐字翻译为“ChineseancientHanworkingpeople”,并不符合西方人的语言习惯,而应当简译为“HanChinese”,才便于西方人理解。
1.2风俗上存在差异性
中国人在介绍各种名胜古迹之时往往会从景点历史开始说,将历史上的名人和景点之间的关系加以结合,从而做到面面俱到。这十分符合国人的口味,让人感觉到景点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品位。但是,在使用英语进行介绍时则会让人觉得太过拖沓,无法抓住重点。相反采取简单的意译法更易于交流。比如,将端午节意译为“DragonBoatFestival”,比音译“DuanwuFestival”要更加形象生动。形容事情简单容易处理,中文通常会用小意思或小菜一碟表示,英文翻译为“Apieceofcake”而不是“aplateoffood”。红茶翻译为“blacktea”不是“redtea”。一些国家伞被用来挡雨不会用于遮阳,许多欧美人士享受日光浴,他们对中国人晴天打伞难以理解,这时你可以解释“ladywithwhiteskinisregardedasbeautyinchina”。
2针对旅游英语翻译不同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2.1景点名称及名人的翻译策略
在景点名称应当如何翻译的问题上,除依据汉语拼音或者字面含义进行翻译外,还应注重于体现出译文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识。译文应当符合所翻译的目标语的习惯,以切实提升国外游客在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这也是跨文化交际所提出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旅游景点为汉语名称的,可以直接用音译法,比如,天安门译为“TianAnMen”,丽江译为“Lijiang”。也可采用意译的方式,如颐和园译为“TheSummerPalace”,黄河译为“YellowRiver”,九寨沟译为“NineVillageValley”。如果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混合译法,就能更加完整地表达景点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如“MountHuangshan”,“ShaolinTemple”。将“八卦”仅译为“eightdiagrams”,外国游客可能无法理解其真实含义,此时应加上注解“eightcombinationsofthreewholeorbrokenlinesformerlyusedindivination”。混合译法不仅有利于深化别国游客对于我国文化的理解,而且运用更加全面的翻译,也能提升我国的知名度,从而拉近我国和别国之间的距离。
2.2历史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因为中西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国景点翻译之中往往会牵涉到历史名词、朝代、官名等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信息。在最大限度上消除冲突正是旅游翻译的目的。能够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相当多,包含了态度、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些均应当在翻译过程中予以化解。比如,南宋文天祥创作的诗歌《得儿女消息》之中有一句:“肮脏到头方是汉,婢停更欲向何人?”这里的“肮脏”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卑鄙下流的意思,而是表示不屈不挠。所以,在深入理解了原文含义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翻译:“ManlyUnyieldingisthewayouttome,forwhomshouldIbegraceful?”
2.3地域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
地域文化之产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民族往往会选择各自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述。例如狗在中国词语里经常用于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而在国外却多用于褒义,如爱屋及乌可以翻译为“Loveme,lovemydog”,幸运儿“luckydog”。我国往往赞赏东风,将其视为对事物发展十分有利的因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如此。与此相反,西方人觉得东风为刺骨的寒风,会带来寒冷,而西风则是暖风,是春天的象征。作家雪莱创作的《西风颂》就是歌颂西风的典型例子。有鉴于此,在对国际游客进行诗歌上的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到地域差异的因素,及时进行调整甚至调换。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旅游英语翻译实践中应当高度重视可表达性以及可执行性。这是由于其自身具备了跨文化的交际性。在实施翻译时不仅要运用好等效化原则,而且还应当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的习惯等进行机动灵活的处理,以确保信息最接近于对等。在旅游翻译过程中,不但要跨越语言上的阻碍,而且还需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准确而又系统化地揭示出中西不同文化内涵之间存在的差异之处。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103—09
1
引言
创意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约翰·霍金斯(JohnHawkins)在《创意经济》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约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兴起,文化创意旅游这一特殊的旅游发展形式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和欧盟旅行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旅游需求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机会。旅游需求是一种态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意愿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产品所需求的数量,不仅包括“需求多少”的问题,也包含“需求什么”的问题,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正在从被动消费者向自我构建者转变。旅游者需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旅游需求中的这一新兴趋势,以使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者更好地明晰旅游者的需求。
目前,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国内由于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的差异,多将文化创意旅游等同于创意旅游,在创意产业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化创意旅游加以探讨。理查德(Richards)认为,创意旅游包含旅游者的自我发展,是文化旅游的延伸和反作用力;随后,另外一些国外学者对旅游创意阶层、创意旅游体验、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等进行了探讨。国内研究者主要对创意旅游的内涵、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王慧敏明确指出,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与传统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它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载体。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研究多在宏观产业层面或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整合的某一环节进行定性研究,缺乏基于旅游者需求视角的微观层面进行量化的实证研究。本文着眼于旅游者需求中出现的这一最新态势,以上海世博会为例,研究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
2 世博会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世博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并在特定空间高度集聚而成的产物(图1)。世博会在文化底蕴深厚、创意含量丰富的特定空间内,依托文化创意构成旅游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体验需求为标准,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从而形成旅游园区、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空间和功能集聚区。世博会不仅涵盖旅游产业中的行业要素和核心的文化创意要素,而且带动了建筑设计、艺术创造、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旅游产业与科技、文化、艺术、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有机融合及空间和功能集聚。世博会始终贯穿“文化创意”的发展主线,寓含“未来”的思想: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造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展示的电视摄影机,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展示的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舱模型等。可以说,世博会已经成为一个泛文化意义的超大规模的文化创意活动的集合,不仅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集聚区,也是展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载体。
一、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这是一个良机,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增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中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原则,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旅游资料,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文本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译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优秀的旅游译本能让祖国大好河山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悠远流长的历史故事沁入外国读者的心田,唤醒外国游客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深切向往,从而激发他们不辞万里的旅游行为。然而,目前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军和高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外国游客理解英译旅游文本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汉语旅游文本英译出现的错误有拼写、遗漏、语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累赘、文化误解等若干类型。因此,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亟待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根据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理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是一项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活动,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的道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使西方哲学保持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直面物体本质特点,再现事物原貌。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因此,中文旅游资料中极为主观,有关感受的描写,在英译时可以倾向于选择细节。
三、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汉英翻译的不对应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由观光为主到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体的旅游,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易武有着悠久的普洱茶文化历史,具有开发茶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普洱茶茶文化蕴涵,不断丰富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必将大大提升西双版纳州的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从而促进西双版纳州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易武开发茶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
(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
全乡拥有古茶树古茶园总面积1.4万亩(含部分矮化低改老茶园),树龄最高的落水洞栽培型大茶树,树龄约700年,古茶树茶种群体较纯,大都属普洱茶种,有少数为勐腊种。分布疏密不一,东、南、北三面分布多而西面少的特点,这与自然山势和人群聚居分布有关;树龄高的基本上都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植被较完好的古茶山。
(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易武,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又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中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
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为了便于骡队马帮的运输,清道光年间铺设了从思茅关至倚邦、易武240公里五市尺宽的青石路、贯穿于六大茶山。为扩大茶叶贸易,官府和茶商还联合开辟了一条从易武到老挝、转越南、走南洋的“茶马道”。茶商马队纷纷前来易武,终年驮铃回荡,商旅塞途,造就了易武历史上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的兴盛景象,今天的古道上,那一段段残破的青石板路仍清晰可见,房基、石道上残存的浮雕、石碑、匾牌和古茶庄遗址等,诉说着的是一个产业王国繁盛的篇章。
二、易武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掘
易武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不等于现成的旅游资源,还需在其基础上进行开发、挖掘,使其旅游吸引力得以充分显现出来。
(一)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易武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要深入挖掘,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将最能体现易武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文化旅游给予旅游者最美好的东西,是对异地文化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使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憧憬和追求的满足。这就要求易武文化旅游产品必须用典型、生动、形象的形式去展现文化,将最能体现易武旅游资源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研究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挖掘特色项目。
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从旅游行为角度来看,文化旅游就是旅游者涉足、接触、观赏、体验异地文化及其环境氛围的过程。这一行为过程的文化性质,是对异地文化及其环境氛围的憧憬、遐想等文化介入冲动所导致的文化需求的满足。
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如当今世界一部分人长年生活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因而生态旅游、农家乐、茶文化旅游等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时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外乎审美、求新、求乐、怀旧、偏爱、共鸣、从众等,要针对这些心理需求,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易武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一)古茶园景观观光
西双版纳是著名的风景区,易武古茶园掩映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已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身穿少数民族特色服装的妇女在古茶树上攀爬采茶,茶事活动与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完美结合,更是一幅独具特色、引人入胜的茶园风情画。
易武茶区古茶园、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园内生长着椿树、榕树、香樟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藤本植物繁茂,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古茶园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古茶园美景令人流连往返。
(二)观光茶马古镇易武――普洱茶圣地
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喜爱,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观赏。
易武普洱茶圣地,以盛产品质优良的普洱茶而闻名于世界,拥有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成为著名的小镇。游人观赏古镇古朴的风貌,感受其古韵氛围,将会获得完全不同的旅游感受和经历。
(三)体验农家生活、享受茶园风光。
易武茶园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各族人民不单耕种了土地,更是种植了风景,构成田园味极浓的农耕画面,可以勾起游人浓浓的怀旧感,使其沉浸于陶渊明般的回归感叹之中。易武茶叶生长在无污染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农家乐茶文化旅游区,对于日日挣扎于钢筋水泥环境,被快速生活节奏及职业竞争所累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处世外桃源。人们可以在紧张的城市工作之余,游憩于农家茶园,尽享浓浓的民风乡土之情;倘徉茶园,亲手采摘新鲜的茶叶,亲手制作普洱茶,与茶农分享收获的喜悦,尽情享受旅游带来的那份快乐。这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做农家事的旅游活动,可以为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各具特色的民族茶艺表演
茶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旅游中安排欣赏茶艺表演别有一番情趣。西双版纳是众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加之纵横交错的江河,山脉的阻隔和分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的饮茶文化,如傣族的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v尼族的土锅茶…..对游人充满诱惑力、吸引力。茶艺师通过茶艺表演把西双版纳各民族的饮茶文化展现给旅游者。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茶艺各有意境,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旅游者在品茗之中得到美的享受,紧绷的心灵得以松弛,代之逍遥与惬意,回味无穷。
一、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人性善,在中国社会里道德伦理相当的重要,梁漱溟先生就提到中国人是以道德代法律。在这样一种文化体系中,个人是通过他人,通过社会关系来定义和设计的,被当做血缘关系纽带、封建等级、名分差距中的一个符号。而那些不受伦理和集体关系定义的个体常常被视为不道德的个体。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在现在看来都是家天下,在经济上中国社会有父母在兄弟不分(主要指财产),这些都是伦理本位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都反映出这种伦理本位思想。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作为农耕民族,自给自足、邻里相助的村落共同体成为其社会载体,在这种社会载体之下,伦理本位就集中的表现为家族本位思想。由于这种对家庭关系的倚重,中国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团体生活,在公共观念、组织能力、法律精神等多方面都有所欠缺。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己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中国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个端。”
与传统中国相反,西方文化崇尚人的个性,追求个人对于家庭、集体、国家社会中的优先性,每一个人在西方社会开来都是平等的。在美国的《独立宣言》里明确提出:Allmenarecreatedequal.(人人生而平等)。在社会生活上表现就尤为明显了,即时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也要尊重孩子个人的权利,在西方社会中孩子的隐私权也是受到保护的。同时在我们的旅游行为中,西方人是不喜欢团体游不喜欢导游指指点点的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对于个人主义本身这个词在理解上,中西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词典里,个人主义被视为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从词义的理解上给自私的含义没有多大区别。在维基百科中是这样来定义个人主义的:“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立场,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个人主义者尊重个人目标和愿望,遵从独立和自给自足思想,同时反对社会、家庭和任何社会组织干预个人兴趣和个人发展”。应该说对于这个词在理解本身就有所差异。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是得到推崇的,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到:“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它主要强调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西方的个人主义个性自由有着其局限性,但是它塑造了西方人自主、自律、创造、奋斗的精神。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西方生在社会生活中喜欢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与众不同、敢于保持个性。
这种中西方文化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差异,反映在旅游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中西游客旅游组织形式的差异。
二、组织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伦理道德,群体意识比较强烈,中国人在选择旅游组织形式时多选择团队游。不管是出境游还有国内旅游,团队游都是很普遍的形式。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团队游可以互相照顾,如果出现什么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同时在旅游的闲暇之余不会有寂寞的感觉。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也是中国人选择团体游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选择团队游那么在旅游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旅行社都会解决,比如说交通、旅游线路、食宿语言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团体游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能有人认为这不是缺乏冒险精神而是随团旅游省心、省力、省麻烦,因为人们认为旅游就是放松和休息。其实这里暗藏畏惧心理,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这种问题一旦出现怎样解决,这就是一种畏惧,不敢冒险不敢面对。虽然说现散客游在中国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团体游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散客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去,而是几个好朋友或是同学自行组团而不通过旅行社的方式。
在西方许多国家,如英、法、德、美团队游不是很普遍的旅游组织形式,不是说西方就没有团体游,只是相对中国来说不那么普遍,而且西方团队游和中国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旅游组织形式和旅游目的地选择一脉相承,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点,既为了尽情享受属于个人的时间和生活方式,单独外出旅游的情况很普遍,对于西方人而言似乎结伴或是与家人同行会损害自己的旅游效益。当然很多西方人出国旅游也会考虑参加旅行社,这样做目的是为了省去订房和定机票的麻烦,所以一般喜欢“基本结构(订机票定房)+自由选择”的模式,当然目前中国的旅行社也有这种模式的组团形式,但这种模式还不普遍,对多数境外游客而言,参团旅游还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选择,西方游客对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颇有怨言,例如我有幸在昆明体验了一次九乡一日游,那次西方朋友参团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单位统一安排。刚出发就爆发了西方游客和导游小姐之间的冲突,西方游客认为导游小姐不应该在旅游车上不停的介绍云南其他地方,因为旅游车是游客和导游的共同空间,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而擅自宣传其他景点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完全没法理解,他们对景区游玩有时间限制,有特定的购物时间更不理解。旅游结束后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他永远也不会在中国参团旅游,更不会推荐朋友参团。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中西游客对旅游组织形式认同感差别极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是源于中西文传统文化的差异。
针对中西游客在旅游组织形式上的差异,我认为必须发展多样性的旅游组织形式,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三、发展多样性的旅游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以团体游为普遍的旅游组织形式,虽然近几年自助游逐渐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发展还不完善。对于大部分中国旅游来说,团体游是可以接受也是比较简单方便的旅游组织形式,这一方面源于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根源,另一方面源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但是在强调个人主义思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方游客来说,团体游是一种很难接受的旅游组织形式。
在这种情况之下,发展自助游就是中国旅游市场吸引国外游客比较有效的方式。我国自助游虽有发展,但管理不完善,旅途安全保障设施还需提高,同时与自助游相关的租车、自驾、导游等在专业程度上还有待完善。美国自驾游世界知名,著名小说《在路上》就是美国自驾旅游的真实写照,同时美国的汽车旅馆也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当然中国很多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制约着自驾游的发展,但通过当地居民的代驾,可以促进这一旅游形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