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畜牧业风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技术风险的形成是由于畜牧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方面不够完善而导致的,这也是畜牧养殖专业户普遍面临的风险。一方面体现在养殖品种的引入方面,引入良种是促进畜牧养殖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但是养殖技术的落后使得引进的良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由于技术缺失、管理不善而造成效益的亏损;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动物疾病的控制方面,畜牧业的商品流通十分频繁,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危险,受到知识水平的影响,有些养殖户只对动物进行疫苗注射,但是在其他的疾病控制方面却缺乏相关的措施,一旦疫苗失效,就会造成动物疾病的大面积暴发。
1.2其他风险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风险,畜牧养殖专业户也会面临政策风险,国家政策对于养殖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不能在土地资源、资金扶持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就会形成政策风险;另外也存在资金风险,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得养殖不能顺利的开展,形成风险。
2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管理措施
2.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畜牧养殖户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增强风险管理的水平。从目前畜牧养殖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养殖户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很多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损失也没有得到客观的分析和总结,这对于养殖专业户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养殖户必须要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在养殖和经营过程中注重风险的防范,同时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增强自身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使更多的从业者也能够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风险管理渗透到养殖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显著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2.2做好风险预测与分析
通过对风险有效的预测与分析,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依据,可以有效的增强风险管理的效率。畜牧养殖产业风险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因此在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方面,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加强关于风险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形成科学的风险识别系统,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预测。同时,管理者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风险的预测与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而是要依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风险管理技能,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具备风险管理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2.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
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开展风险预测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畜牧养殖企业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相应的领导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负责相应的工作,并且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每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为畜牧养殖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4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各级政府在地方畜牧养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给予养殖户一定的引导,使他们可以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效的规避风险。在传统的畜牧养殖产业中,分散的养殖户各自为政,在风险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方面十分零散,相比之下,政府拥有更多集中的风险信息和资源,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政策引导,为养殖户提供更多集中的信息沟通与风险机制,增强养殖户的风险管理水平。
1养殖专业户风险的成因及特
分析养殖专业户风险的成因不外内部因素、外部因素2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养殖专业户自身的技术水平;外部因素则包括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及政策因素等,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及政策因素等。所谓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条件导致的养殖风险。畜牧生产包括了畜禽生活习惯、适应能力、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体现出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养殖的生产经营过程对生物环境、自然环境均有特殊的依赖性,比如洪涝灾害、雨雪天气等,因此养殖专业户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自然因素的风险,比如做好畜禽的防暑降温、通风保暖,做好防涝、防疫措施等。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供需不均衡。市场是一个资源调节的杠杆,如供过于求,市场就会萎缩,反之会增强,因此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畜禽产品的流通范围也不断扩大。以延安为例,10a前延安的畜禽产品流通范围多在方圆300~500km,但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现在延安的畜禽产品流通范围扩大了整整一倍,市场的扩大必然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市场风险也更加突出。政策风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虽然以市场为基础,但是宏观调控在经济调节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针对农村各个产业出台了诸多鼓励政策、补贴政策,资金向农村流入,养殖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政府的政策会通过用地批准、小区建设、资金扶持等各个方面影响养殖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风险。
1.2内在风险
养殖专业户最主要的内在风险即技术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畜禽良种的引进。养殖专业户要具备专业的眼光、技术能力确保引进优良品种,为后续良好的生产能力打下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品种的引进是决定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疾病的控制。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之畜禽产品的流通范围不断加大,畜禽的疾病控制越来越重要。但是养殖专业户受自身生产条件、技术能力的限制,往往只能采取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接种疫苗控制措施,导致畜禽疾病控制效果不佳,增加了养殖生产的风险。技术措施。现在我国的养殖专业户多采用分散管理的模式,即在一个小范围内由多个养殖户共同饲养,但各个养殖户之间又互相独立,无法保证一些科学的养殖措施全面落实,也会导致养殖风险增加。
2养殖专业户风险控制策略
2.1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模式
目前适用于养殖的风险管理模式包括回避风险、分散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等多种模式,在实际的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专业户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中回避式风险模式是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比如不从疫区引进畜禽品种、采用成熟的技术成果等。分散风险则是将风险进行分离或分散,避免风险集中,比如实行多项目经营、多地点投资、与他人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等。控制风险则是在风险尚未形成或初见征兆时即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比如严把疫苗质量关、消毒、环境控制、发生重大疫情后紧急隔离等。转移风险则是将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至他人,比如为畜禽养殖投保、向政府申请补助、与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个人合作、关键技术承包等。
2.2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养殖专业户要对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及预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及预防措施,以保证风险规避的有效性。对于养殖专业户而言,养殖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持续性的特点,因此要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不同的风险均做出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在风险发生之前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损失,保证养殖效益。
2.3建立抗风险应急机制
理论上讲养殖产业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当风险来临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抗风险应急机制,在风险产生的特定时期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市场变化、疾病传播方面,完善的抗风险应急机制十分必要。比如在发生流行性禽畜疾病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紧急注射疫苗,可有效避免更多的畜禽感染疾病,减少损失。科学的抗风险应急机制可以使养殖户在面临风险时保持理性,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3结语
总之,在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风险的管理控制是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更高的养殖效益。因此养殖专业户要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从源头上加以防范,降低风险的影响。
作者:李贤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分析
2.1技术风险
畜牧养殖业的技术风险是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畜禽品种的选择、养殖过程的疫病防治以及饲料的科学配置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例如,在畜牧业商品流通过程中,禽类流行性疫病的传播有了相应途径,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疫病控制,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2.2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降低或其他结果的出现。由于禽类和畜类在人工圈养的过程中,对于自然因素的抵抗力在不断下降,导致自然环境的大程度变化对其生存的影响十分密切。
2.3市场风险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开展惠民工程。交通运输和销售市场都得到巨大的进步,网络营销更是提供了巨大的交易平台。努力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加深市场各畜牧养殖专业户之间的竞争,从而导致市场作为风险影响畜牧养殖业专业户的经营和发展。
3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管理策略
3.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畜牧养殖专业户应当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学习。正确的利用理论知识的指导,构建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应对的具体风险类别,并根据自身情况的实际能力做出合理的决策。
3.2加强风险分析
对风险进行科学和全面的分析评估,由于风险具有隐匿性、突发性和持续性等特质,所以畜牧养殖专业户需要做好事前的风险规避、事中的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应急处理,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全面保障畜牧养殖专业户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分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信息,了解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多方求证通盘考虑,为做好风险规避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极力减少风险给畜牧养殖专业户带来的利润损失。
3.3政府积极引导
随着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不断增大,政府的调控措施和经济形势对畜牧养殖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畜牧养殖业的风险管理中,政府应当利用对于利率、补贴、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调控给予畜牧养殖业养殖专业户一定扶持,这样有利国家对于减小贫富差距计划的实现。
审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的选择,要通过增强风险意识,提高业务技能,严格执行项目程序,加强制度约束等方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这是审计职责所系。
(一)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的把握能力
1.强化员工思想教育,增强遵循审计项目程序的意识。一是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内部审计章程和审计准则,使审计人员认识到遵循审计项目程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二是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审计人员以职业化的态度对待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三是通过对违规行为及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警示和引导审计人员加强对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的研究和总结,用以指导审计实践。
2.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审计人员一要认真学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则、金融法律与法规、会计原理、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提高对执行审计项目程序的认知水平。二要注重审计技术与方法、写作与综合分析、计算机操作与外语运用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三要大力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优势,明确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四要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要。
(二)认真执行审计项目程序,依法实施审计工作
1.审计立项风险控制。一是科学立项。对审计客体认真进行风险评估,保证高风险的审计客体优先得到审计,适当兼顾审计频率,尽量使审计对象和业务产品得到相对均等的审计机会。二是适当增加新产品、新领域审计客体在审计计划中的比重,对单个审计机构无力承担的审计项目,上级审计机构要通过集中全辖审计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等方式完成。三是上级审计部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留有一定余地,保证下级审计机构能够完成审计追踪项目,自主安排一至两个审计项目,给审计人员留下必要的学习和培训时间等。
2.审计准备风险控制。一是充分收集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如审计对象的经营特点,经营环境与市场地位,组织结构与机构设置,管理人员的经营风格、审计期间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内部控制状况等情况,并对审计对象最近发生的变化和评价程度较低的事项予以关注。二是充分利用审计组全体成员的智慧,增强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尽量减少风险遗漏。三是增强具体审计方案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做到审计目标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步骤详尽,使具体审计方案成为名副其实的“施工图”。四是方案中要向审计人员提出严格执行审计步骤的要求,既不超出审计范围,又要保证审计范围内的事项得到有效审计。
3.审计取证风险控制。
(1)审计技术方法风险控制。一是加强非现场审计技术的研究,积极推广使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改进审计模式。二是建立审计信息共享系统。制定统一的格式和分类标准,建立审计信息库,通过设置使用权限,实现审计信息和审计方法的共享。三是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技术方法,推广使用函询、鉴定、调查等审计技术方法。另外,审计组还应当根据审计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由相关人员参加的总结分析会议,及时交流和改进审计技术方法。
(2)审计证据风险控制。一是要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和充分性。审计人员要及时搜集各方面的相关审计证据,以相互印证。二是保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支持力度。审计人员要搜集与审计事项之间有实质性联系、对审计发现和审计意见最有支持力的直接证据。三是保证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对于口头证据,要保证有两个以上审计人员在场,并形成记录,由当事人当面签字盖章予以确认。
(3)审计工作底稿风险控制。一要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底稿。只要有关资料经过审计,都要纳入审计工作底稿备查。二要全面、准确地记录审计组执行审计项目的主要程序、审计事项的测试过程和审计发现的问题,保证可供核实的审计轨迹。三是审计底稿的编制要符合准则要求。做到记录准确,措词精当,要素齐全,问题描述清晰,审计依据充分,结论明确,建议可行。四要实行三级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者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负有更多的责任,主审人和审计组长要认真履行复核职责,及时纠正错误或不当之处。
4.审计报告风险控制。一是重点突出。审计报告要简明扼要,将重大审计发现放到报告最显要的位置,以引起使用者的关注。二是格式规范。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规定的格式,做到内容完整,层次清晰,用语规范,分析透彻。三是总体评价要客观、明确。总体评价要做到事实充分,定性准确,不能含糊其辞,切忌相互矛盾。四是提高审计建议质量。审计建议既要有助于审计对象解决现实问题,促进降低风险,又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适合审计对象的经营活动,促使其可持续发展。五是提醒使用者重视审计报告,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问题的整改力度。审计人员要重视对以往审计报告的利用,对审计风险点要加强关注。六是实施审计报告质量负责制度和审计报告的审定机制。明确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质量负责,未经审计机构负责人审定的报告不得发出。
5.审计追踪风险控制。一是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审计追踪。审计追踪是审计项目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审计步骤,把审计追踪工作进行到合理的程度。二是要根据审计项目的风险性、审计发现的重要程度、审计对象管理层的整改态度、审计建议的采纳率、整改的效果等情况,选择恰当的审计追踪形式。三是合理确定审计追踪的时间。对审计发现少、性质不严重、整改时间短、整改效果明显的一般项目应尽快追踪,对大型审计项目的追踪,一般于审计意见书下发后的6个月内完成,对某些重大问题,审计机构应当从报告审计发现时就进行审计追踪。四是准确把握追踪的重点。对通过采纳审计建议整改的重大问题,要注意选择审计意见书下发后一段时期内同类样本进行延伸审计,以验证审计对象整改的实际效果。五是科学评估剩余风险。对于整改问题,要根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定性为主),从问题性质、重要性程度、整改成本估计、实际整改状况、未来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量化,制定分值标准,将剩余风险归入为“可接受”、“有条件接受”或“不可接受”。追踪过程中若发现新的违规问题,一定要向审计对象及时反馈并督促其尽快整改。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审计项目程序管理
1.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责任制,明确划分审计职责。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立项的科学性、项目经理(审计组长)的指定、主审人的选用、总体审计方案的核准、审计资源的配置和审计项目工作指导等负责;项目经理(审计组长)对审计方案的组织编制、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重大审计问题的把握等负责;主审人要积极协助项目经理(审计组长)工作,对审计方案的具体实施、审计项目程序的过程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等负责;审计成员要对本人分工的审计质量、本人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分报告的质量等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即可根据职责范围界定相关责任。
2.科学实施绩效考评。一是要把审计人员对审计政策、准则和程序的遵循性程度作为首要考评要素。未执行相关审计项目程序或执行不到位的,无论是否造成风险,都要适当扣分。二是建立以关键绩效指标为核心的审计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全面实施绩效考评。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挑选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担任重要工作,努力增强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四是通过建立员工流动机制,及时优化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
3.完善审计风险责任认定制度,加强审计人员风险责任管理。逐步引入审计风险事项问责制,因随意减少审计程序、责任心不足、方法不当而未能发现的重大风险事项,要根据风险的金额、性质、影响程度等,制定相应的责任认定标准,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从制度上确保审计人员密切关注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
在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的防范与控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能以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的检查代替整个审计项目程序
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揭示的是审计项目程序中重要程度较高和极易产生风险的主要环节,目的是引起审计人员的重点关注,而审计项目程序中具体环节较多,不可能一一述及,有时多个不具有代表性和不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同时省去,就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审计风险。如果以审计风险点的检查代替整个审计项目程序,就违背了审计准则的规定和要求,审计风险就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二)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不能解决因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而带来的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业务水平和执行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同样重要。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越来越多,它们各有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且在不断变化之中,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即使存在风险,也会因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而无法识别出来。审计项目程序风险点不能解决审计实务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要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使企业摆脱风险的困扰,并以最小代价降低纯粹风险,在风险管理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有一个逻辑性的渐进步骤十分重要。截至2013年底,云南省558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畜牧业有109家,渔业有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7家。2013年规模以上(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渔牧业龙头企业有100家(渔业6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45家(渔业3家)。相对中东部地区来说云南省渔牧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对企业发展与经营中的风险管控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方法。通过调研,渔牧业龙头企业中,风险控制仅存在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有的企业没有风险管理的专业部门,或是仅把疫病防治、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管理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
虽然多数龙头企业都比较重视风险管理,样本企业中多数企业在内部拥有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和进行相关知识积累、具有部分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会不定期地接受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咨询,但其在进行具体的风险管理活动时基本上都是分部门、分块进行的,缺少从整个企业角度进行的整合的风险管理。采购部门会关注所购原料的质量风险、生产部门会关注所生产最终产品的质量、销售部门会关注销售风险。这种分部门、分块进行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消耗的人、财、物力比较大,另一方面不利于从整个企业角度来衡量和考虑风险容量。龙头企业具有中等程度的风险管理意识。
一、渔牧业龙头企业面临的风险
1、渔牧业龙头企业行业内共性风险识别
通过对多家云南省渔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相关市场进行调研,云南省渔牧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如下风险。
(1)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给龙头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农作物为饲料的畜禽渔类龙头企业因自然灾害将面临饲料不足或者成本上升的风险。干旱、水灾、地震、冰雹、台风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养殖场、其他设施或设备的重大损坏或灭失,导致牲畜存栏或出栏数的大量减少,进而给龙头企业的业务、收入及盈利造成不利影响。相对于牧业,自然灾害对渔业企业影响更大,水产品的生长和繁殖对自然条件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天气、水质甚至水温、盐度、养料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会对水产品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如遇异常天气,包括持续高温或持续低温,都会给渔业企业生产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对于渔牧业企业来说,生物资产较多,如若发生恶劣的自然灾害,极易造成企业财产损失。
近年来,云南省持续自然灾害,2008―2011年,全省持续干旱,造成2051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仅2010年草地受灾面积8420万亩;2011年低温冻害,全省死亡畜禽184500头/只,其中牛2383头,猪38438头,羊14200只,家禽103492只等,畜牧业经济损失达4.4亿元;全省水产品损失311吨,其中鱼种41吨,成鱼270吨,渔业经济损失达0.2亿元;2012年因全省不同程度的强降雨天气,截至2012年8月2日,全省死亡畜禽121644头/只,其中大牲畜1249头,猪45287头,羊8819只,家禽65676只,其他613头/只,畜牧业经济损失达15071万元;2013年冬季因持续低温,迪庆、昭通、曲靖等州市高寒山区有186.54万头猪、54.78万头牛、87.46万只羊受灾,受灾草山面积达116.33万亩。
(2)疫病风险。渔牧业牵涉到活体养殖,与传统制造业的风险特征大不相同。在传统的生产制造行业,一旦原材料验收入库,就不再需要过多的关注。而渔牧业需要持续性的关注、监控。疫病风险是指由于畜类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爆发的疫病导致企业经营的风险。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疯牛病”波及欧洲甚至世界很多国家,蔓延迅速,每年造成成千上万头牛因患这种病而死亡。虽然我国没有“疯牛病”疫情爆发的报道,但在哺乳动物间传染的疫病爆发如口蹄疫、炭疽、气肿疽及牛出血性败血症、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等,造成较大影响,家禽在饲养过程中可能受到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的侵扰。疫病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对于大规模集中畜牧饲养的龙头企业来说,疫病风险是致命的,一旦发生疫病可使饲养的牛羊猪鸡等在短期内大量死亡,给公司和养殖户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直接导致养殖失败,养殖成本上升。2010―2013年,因病害侵袭造成水产养殖的损失占养殖总产值的比重均为10%~12%,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分别为5.28亿元、5.97亿元、8.8亿元和9.2亿元。
一旦某个区域爆发疫病,将会导致出现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消费心理恐慌,降低相关产品的总需求量,直接影响公司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的产品带来滞销等问题。同时养殖户担心遭受疫病风险,影响饲养积极性。渔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滞销的产品作为生物性活体需要继续消耗饲料等,增加了产品成本,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我们调研的多数企业虽然近年来未发生过重大疫情,但生产经营却受到区域内疫情的重大影响。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带来的影响。市场风险包括:成本上升风险、原料不足风险、销售风险、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市场主体违约的风险等。例如肉牛养殖及屠宰加工行业的上游主要是粮食产业。肉牛主要以粗饲料饲养为主,但粗饲料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还需要补喂以粮食为主的精饲料。精饲料营养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到肉牛生长发育,特别是在肉牛育肥阶段还需要大量以粮食为主的精饲料。一般来讲,一头高档肉牛的平均每天的养殖饲料成本是30元左右,因此主要的粮食产品玉米、大麦、麸皮等的价格对肉牛育肥成本特别是高档肉牛的饲养成本影响较大。粮食价格的上涨,导致肉牛饲养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肉牛养殖的效益,特别是对广大的中小肉牛散养农户的影响最大;又如,生猪价格受到猪肉价格、饲料价格及生猪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尤其是猪肉的价格波动会对生猪销售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从2007―2014年国内生猪价格因各种因素已经历多轮上涨―下降―上涨的循环过程,尤其是2013年上半年持续下降至近年来行业低位,直至6月份才逐步呈现回升,从2014年开始,行业又开始持续大幅下降。周期性价格波动会对企业毛利水平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4)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因国家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发生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来的影响。国家对渔牧业发展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居民畜禽产品消费水平。国家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了渔牧业特殊的扶持。公司在产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国家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方面享受诸多的优惠政策。如果国家因宏观经济的变化而调整对畜牧业的扶持政策,以及相关财政、金融、税收优惠等的法律、法规、政策发生变化,有可能导致公司的净利润受到影响。渔牧业是关系民生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养殖的调控政策,包括肉储备、肉价格调控等具体措施,意图主要是为了加快渔牧业养殖方式向规模化养殖转变,促进渔牧业健康发展,提高产品质量,稳定产品价格,但如果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出问题,将对龙头企业造成重大影响。
(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律法规因素所引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控制的风险。受利益驱动,养殖户可能存在会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产品的行为;或在代养过程中,存在养殖户私自处理养殖生产资料、私卖产品违约风险的行为。这些都会引发一些法律风险。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基于行业的特殊性,企业为保障公司原材料的及时采购,并解决现金收款量大的难题,同时因公司开户银行核定的采购备用提取限额难以满足采购所需支付的现金,公司存在以收取的现金直接支付采购货款的情况。
(6)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的安全性属于食品的基础属性,关系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是食品相关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仍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诚信和道德水准仍有待提高,使得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食品消费结构升级逐步加快,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敏感度日益提高。渔牧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多数为食品,因其营养丰富、高蛋白的特性日益为消费者所喜爱,而相应的食品安全问题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三聚氰胺”、“瘦肉精”、“激素养殖”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打击了消费者对我国畜牧业和食品行业的信心,也暴露了我国渔牧行业的质量控制和产品安全问题,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和消费大众关注的焦点。
同时,网络、实时通讯软件等新媒体应用逐步普及,食品安全事件的消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影响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性均明显加强,关于食品安全的耸人听闻、以偏概全的不实谣言时有出现。在目前市场及舆论环境下,如行业内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甚至是出现短期内难以澄清的不实谣言,都有可能对整个行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云南省渔牧业龙头企业风险识别
(1)家族制经营个人决策的风险。课题组通过国家工商总局企业信息系统对109家畜牧业龙头企业按2013年销售收入排序取样,并对2013年销售收入前30名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省级以上7家渔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其中24家畜牧业龙头企业和5家渔业龙头企业(超过78%)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而且大部分为近亲属关系,或是夫妻关系,家族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可施予重大影响。若公司实际控制人利用其表决权以及对董事会的影响力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人事、财务等进行不当控制,可能会破坏公司的治理结构。而多数公司的三会治理机制及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运行不够健全,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依然起着较大作用。
(2)现金结算而导致的内控风险。多数的畜牧业龙头企业销售及采购环节存在较高比例的现金交易。在销售收款环节,销售产品均为初级农产品,主要经销商以自然人身份组织经营活动的居多,零售业务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终端消费每批采购量较小,且出于交易习惯,以现金结算,对大部分客户采取了“款到发货、货款两清”的销售政策。这些客观上导致公司销售收款采用现金结算较多。采购付款环节,由于公司主要原材料主要向养殖农户采购,多数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养殖协议合作养殖,云南的大部分养殖农户对银行转账结算认知度不高,倾向于现金交易,因此公司采购需要现金支付。财务部门仅根据经客户签字的发货单和出库单作为销售收入实现的凭证,或经农户签字的采购单作为采购成本的发生凭证,存在一定的内部控制风险。
表1为某企业样本销售环节现金结算情况。据调查,某企业2012年、2013年和2014年1―7月,公司销售环节的现金收款金额占销售金额比重分别为22.35%、58.96%和66.37%。
表2为某企业样本采购环节现金结算情况。据调查,某企业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1―7月现金采购的金额占采购总额比重分别为100.00%、90.15%和100.00%。
随着龙头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采购规模变大,如果继续采用现金结算方式,会给公司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现金管理成本。
二、云南省渔牧业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的分析,本文从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七个方面分析云南省渔牧业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多数企业具有中等风险管理意识
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整理,整体评价样本龙头企业具有中等程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对样本企业自评分值的均值进行比较,均值较小的两项为“已有风险管理人才”和“有风险管理培训”,均值最高为“接受风险管理咨询”,其次是“已有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见表3)。说明样本企业普遍拥有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并具有相关知识积累,具有部分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能够不定期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咨询,但定期组织针对工作业务性质的风险管理培训、风险管理意识培训相对欠缺。
2、企业重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整理,整体评价样本龙头企业重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调研的样本企业中,受访者对所在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评价较高,有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基本建立了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39.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基本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见表4),说明样本企业重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3、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流程缺失
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整理,整体评价样本龙头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流程缺失,问卷中对风险管理工作流程的分析主要是从“公司在风险管理工作方面建立了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管理改进的工作流程”,“已对主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潜在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高层管理者定期向员工通报风险管理状况”三个项目的得分进行评价的,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样本企业仅有13.2%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建立了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12.4%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已对主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潜在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9.9%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定期向员工通报风险管理状况。说明样本企业普遍尚未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不足,未实现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持续运转,风险管理常态化,对风险的可能性及潜在后果的评价不足。
4、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的不全面
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整理,发现整体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策略方面不尽完善,受访者对自己所在企业风险管理策略评价比较高的前三项是“公司对主要客户偏好变化、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公司对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公司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公司长期关注影响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评分结果排序后三项是“贵公司有明确的制度、政策和程序来指导具体风险管理工作”、“管理层明确知道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承担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公司已建立因内、外部欺诈、市场扭曲、人为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应急处理程序和制度”(见表5)。说明样本龙头企业较为关注竞争者、经济指数变化、法律风险,但普遍缺乏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层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企业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危机处理制度。从样本企业的自评分值判断,样本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战略及其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
5、常态化与制度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与职能缺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主要通过两个项目(见表6)进行分析。并在与管理层的访谈中了解到样本企业普遍没有设置专职机构负责风险管理工作,更没有在员工的职务说明书中明确风险管理职能。说明样本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能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甚至有少部分员工认为企业财务部门就是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只是高管的任务职责。
6、内部控制制度尚需完善
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整理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不尽完善,问卷主要通过“贵公司已经建立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员工熟悉其所负责的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和控制点,并清楚其所在的工作流程上各具体工作步骤的负责人”、“贵公司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有反映风险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三项指标对该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对样本企业受访者的问卷统计,受访者普遍评价比较积极的是“贵公司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有反映风险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45.4%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中具有该指标,但也有1/4至1/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现状仅有部分符合三项指标。说明企业在风险管理内控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7、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不均衡
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整理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不均衡。问卷主要通过“贵公司内部已经建立了覆盖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贵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里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模块,可以定期收集与报告风险管理信息”、“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对于风险管理的报告是准确有效的,能对潜在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对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评价,有16.5%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没有建立覆盖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20.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企业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模块,可以定期收集与报告风险管理信息,还有27.1%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对于风险管理的报告是准确有效的,能对潜在风险起到预警作用。说明样本企业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不均衡。
三、云南省渔牧业龙头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家族制经营个人决策风险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均可施予重大影响。公司实际控制人利用其表决权以及对董事会的影响力对公司进行不当控制,可能会破坏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等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三会一层”议事制度,明确“三会一层”的决策权限,适时引入职业经理人,并加强公司的规范治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规则等管理制度,降低家族制经营个人决策风险,这是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是上市融资的关键前提。
2、常设专职风险管理机构,逐渐实现风险管理常态化
公司设专职岗或专门机构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设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目标体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在风险管理工作方面建立风险辨识、评估、应对、监控、管理改进的工作流程,并在企业内部持续运转,使风险管理常态化;对主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潜在后果进行量化分析;管理层在进行风险决策时,通过分析不同决策产生的不同后果,制定最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并定期向员工通报风险管理状况。
3、将风险管控能力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董事会和管理层高度重视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积极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全员树立关于风险管理的共同理念,引导员工正确对待风险,把风险管理与考核体系、利益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将是否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作为选聘企业高管和企业高管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员工风险管理技能,使员工熟悉其所负责的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和控制点,并清楚其所在的工作流程上各具体工作步骤的负责人。在员工的职务说明书中明确风险管理职能,把风险管理技能的运用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建立核心技术员工的激励制度,防范人才流失的风险。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应对企业潜在风险
农业风险预警机制是指对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地质、病虫草害,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和市场行情以及国外政府的农业政策等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实施先兆预警,为政府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的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业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农业风险的源头防范和终端处理,及早对企业发出的风险信号做出反应,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防止危机的发生。把风险预警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让企业管理者、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的预警机构,预警机构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风险信息收集传递机制,保证预警所需的大量资料的系统分析;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确定预警指标临界点,一旦测评指标超过该值,就要启动应急计划或者预警预案;规范风险预警的操作流程,建立风险隐患的排除化解与事后应对机制。
5、尝试多样化金融产品,降低筹资结构不合理的风险
目前,农业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投资规模和资金需求量将加大,筹资不足和投资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通过调研发现,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存款,存在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限性,无法回避资本不足引致的发展机遇丧失或经营风险的加大。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主板、中小板和新三板上市融资或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等进行债权融资。通过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解决筹资不足和筹资结构不合理的风险,应对由于生物性资产存在合理生长期,先期投入较大与收益见效慢的矛盾。尝试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编号:SYSX201309)、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编号:JD13YB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 李辽宁: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风险与管理[J].管理世界,2012(5).
[3] 王东:企业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演进与趋势[J].金融发展研究,2012(6).
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因为畜牧业生产是畜禽生活习性、畜禽适应能力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这就决定了畜牧生产经营活动对生物和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要求其对于部分自然因素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带来的风险及其造成的损失。比如,新疆畜牧企业就需要做好畜禽饲养舍冬季防寒保温、夏季防暑降温工作,进行环境调控以防止或减少严寒、酷暑对畜禽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但对于诸如大面积的水灾、旱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为控制能力较小。
2.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部分畜牧产业对技术的依赖造成,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部分畜牧业技术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尤其是一些物化技术, 一旦采用就难以改作它用。二是有些技术具有“外部性”,自己使用以后不易于保密,易于被人模仿,造成他人“搭便车”,竞争增加,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比如,良种牧草的引进与种植、畜禽良种的引进等。三是有一些畜牧业的技术措施具有内在风险,其应用结果可能表现为“不确定性”。比如,对畜禽新疫病的免疫往往可能失败等。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市场所为。自改革开发以来,综观我国畜牧企业市场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大、发展和竞争加剧的过程。就新疆畜牧业来讲,过去的市场基本上是“特定的市场”,其产品通常是就近定向供应周边的大、中城市。随着畜产品价格和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以及畜牧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产品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原先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进而面向全国市场,如新疆的羊肉向内地转销,甘肃的羊肉卖到新疆等。对于国家来说,畜产品市场正在从供给主导型转向需求主导型,从数量型扩张转向质量型扩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市场系统更是由“封闭”转向“开放”,还将融入全球市场,市场风险的程度必将进一步增大。
4.其它风险
此外,畜牧企业还有政策风险、制度风险、决策风险和资本风险等。但是,从近几年世界畜牧业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欧洲的“二恶英”、“疯牛病”和“口蹄疫”灾难,香港和澳门“禽流感”流行,以及国际贸易中我国畜产品出口难的状况来看,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也将是今后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风险。
二、新疆畜牧风险管理的对策
1.改善政府畜牧风险管理水平
要通过 3 个方面,提高牧户对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第一是建立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方法,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综合相关因子和信息,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制定新疆省级风险管理计划。第二是进行草地资源评估,改进家畜放牧利用草地的方式,进行畜群结构调整和畜种改良,改善县、乡、村三级级兽医站技术装备,通过改进草地放牧利用方式增加饲草贮备等措施改善过冬前的准备工作,建立提高风险防御能力的制度和技术措施。第三是通过参与式培训提高牧户风险防御和管理能力,在示范村建立牧民自救的经济合作组织,完善村一级和县一级越冬风险管理计划,提高和改善地、县、乡三级风险管理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培训、研讨会和参观学习等活动,提高和改善牧户和政府机构在风险管理规划的能力和协调机制。尤其是阿勒泰等地区的风险评估和防灾准备是新疆灾害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在阿勒泰地区防灾准备中应对灾害发生时的不可预见应对措施进行计划,制定灾害应对预案,明确不同层次利益群体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针对阿勒泰牧区风险管理牧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牧区村级灾害风险管理实施内容。在制定越冬管理计划时强调风险早期预警和牧户越冬准备计划的有效结合。牧区村级越冬准备计划综合了当地牧民和政府机构为越冬所做的措施,并得到当地牧民团体和兽医技术人员的监督。村级年度越冬准备计划作为年事活动在每年 9~11 月进行,越冬准备包含草地畜牧业风险预测预报。
2.草地资源监测评估
运用“草地资源评估系统”(RAPS) 软件进行草地动态趋势监测,由草地专家提出草地状况阶段性报告,早期发现并确定可能造成冬季灾害的因素。确定冬季饲草需求量,评估冬季急需饲草的阶段和需要量,确保冬季极端气候下家畜对饲草的需要。对牧区的冬季饲草需求量、冬季和夏季草场的平衡、饲草需求高峰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并建立模型。搜集有关牧区天然草地、家畜生产和饲草需要量的资料,了解牧民承包责任制后,评估草地畜牧业中防灾措施的效益。通过对基层草地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引进天然草地产草量快速测定技术,提高草地资源监测评估能力。
3.草地管理和饲草生产
提出草地资源季节性利用建议,不同季节不同利用,各个季节合理利用,保证牧草营养价值最大限度的利用;通过人工种植饲草,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开展优质饲草调制加工,增加高质量饲草生产,做好冬季饲草储备,在定居点周围建立和扩大以燕麦为主的圈窝子种草,开展青干草调制,减少饲草调制和贮藏过程中的营养损失,提高冬季饲草储备量;培训牧民使用农作物副产品,提供有关农作物副产品和精饲料市场和利用等方面的信息,有条件的牧户利用农作物副产品和精饲料补饲牲畜;进行草地饲草生产情况的评估,尤其是冬春时期饲草生产和储备状况的评估。对牧民和乡村技术员进行饲草生产加工储藏和利用知识的培训。
4.家畜生产风险
改进家畜放牧利用草地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家畜营养摄入量;继续开展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其适应性和生产能力,进行畜群结构调整,加大优良种牛及优良公羊的推广应用;向牧民宣传寄生虫防治的方法,改善牲畜健康状况;冬季修建暖棚,保护越冬牲畜,继续实施草原“四配套”建设;提高牲畜冬前出栏率,调控家畜繁殖时间,减少越冬家畜的数量,保证越冬畜的健康;针对牧民和基层技术员进行家畜生产方面的培训。
5.冬季灾害风险预警预报
提出阶段性家畜体况评估的标准方法和指标;进行草地饲草生产评估,尤其针对冬春草场生产力的评估;总结牧民评价草地资源,以及预测和应对冬季灾害的经验和方法;从当地获取气象数据和草地季节生产力数据,利用天气预报进行监测。用 RAPS 软件分析草地、家畜、天气数据,综合草地、家畜资源和气象资料,提出冬春风险管理减少灾害的建议,为牧民冬季防灾措施建议;与牧户一起制订村级风险管理计划方案。
2社会资本投资畜禽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龙头”企业生产规模不大,带动效应不强
除极少部分投资上亿元的“重量级”畜禽规模养殖企业外,绝大多数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属中、小型投资规模。这部分中小型企业投入,大的多在500万~3000万元之间,小的仅有几十万元左右,其生产规模和效应均难以达到理想“龙头”水平。
2.2投资存在较大的盲动性
目前,由于投资畜禽规模养殖经营的很大部分人员来自于返乡农民和工商经营户,这些人员对畜禽规模养殖了解少,掌握的畜禽养殖技术欠缺,对国家惠农政策理解不透;另有少部分人员是为了得到政府或部门优惠政策扶持而转移资金投资畜禽养殖。因此,他们投资盲动性较强,所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存在着规划差、缺乏科技含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无技术支撑等问题。
2.3投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由于大多数规模养殖企业仅限于畜禽养殖这一环节,而不注重种养循环利用和畜产品加工、经营与开发的投入,因此,他们难以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和推动其规模养殖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2.4政府支持政策不够完善
与工业企业一样,畜牧“龙头”企业的发展也有一个由小到大、逐步壮大的过程。目前许多畜牧“龙头”企业在建立之初可以享受政府或部门的各种优惠扶持,而企业建成投产后除极少数重点“龙头”企业可以继续得到政府或部门的“特殊关照”外,大多数畜禽规模养殖企业难以继续享受优惠待遇,政府或部门对畜牧“龙头企业”扶持不够完整,缺乏“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后续扶持政策。
2.5投资者考虑不周,准备不足
(1)畜禽规模养殖既要承担市场风险,又要受自然灾害的制约,一些畜禽规模养殖者对此缺乏了解。例如:2012年1月以来,因鸡蛋价格持续下滑,仅江津境内倒闭或关停中小型蛋鸡养殖场就达12个。又如:2012年7月23日,江津区因遭遇百年一遇洪灾,致使区内1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和3个蛋鸡养殖场因选址不当而导致圈舍被毁、所养畜禽被洪水冲走或被泥石流掩埋的事件发生。(2)流动资金准备不足。除基本建设和必需的设施设备投资外,流动资金是影响畜禽规模养殖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方面。而畜禽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上市时间的集中性,以及购买饲料必须付现的实际,要求畜禽规模养殖业主必须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目前,金融机构出于防范贷款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的考虑,对畜禽规模养殖特别是中、小型规模养殖户的贷款存有“戒心”。再加之目前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多是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因投资少规模小,故其土地、圈舍和畜禽等均不能用作银行抵押贷款,致使许多畜禽规模养殖户在流动资金短缺而需贷款时面临诸多困难,导致养殖企业生存困难。
2.6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养殖业的政策不兑现
政策“白条”现象影响了社会资金拥有者投资畜禽规模养殖业的积极性。
3建议
3.1以区县为单位成立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财政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种植业、养殖业等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定期向社会公布种植业、养殖业投资建设项目、投资所享受的优惠政策等基本情况,以利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资金拥有者筛选农业项目;组织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农业的专家,参与农业企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指导投资者搞好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业项目建设;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优势,为畜禽规模养殖企业提供跟踪服务,重点解决规模养殖企业供求、科技、政策等方面动态信息不灵的问题,引导社会资金正确进入畜禽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
3.2推进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
畜禽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正确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畜禽产品加工业,既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实现了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畜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又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方向和结构。建议政府每年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畜禽加工企业的发展。其别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和具有畜禽产品深精加工能力的“龙头”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
3.3以区县为单位,建立畜禽规模养殖金融风险基金
畜牧业是弱势产业,而农村金融又具有交易高、风险大的特点,因此,政策性的金融是财政扶持畜牧业的重要方面。建立畜禽规模养殖金融风险基金,用少量的财政补贴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向畜禽规模养殖企业提高投放贷款的比例和规模。
3.4加强和完善养殖企业信用贷款担保机构建设
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加入,以解决中小型畜禽规模养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生产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情出发,确立并实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使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接近1.1亿亩,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水产养殖产量3622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1%,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传统渔业依赖天然渔业资源的经济结构,提供了稳定、充足、优质的水产品供应,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并带动了休闲观赏渔业、水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也是农业中的“三高”产业,即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水产品损失116万吨,受灾养殖面积129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2010年5月~8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袭击,水产养殖生产损失极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5个省(区、市)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00.2亿元(其中水产养殖业经济损失96亿元);养殖池塘受灾393.3万亩,湖泊、稻田等其他养殖水面受灾164万亩,毁坏网箱98.3万个,损失水产品83.7万吨。进入十月,海南省遭遇连续强降雨袭击,损毁养殖池塘18.7万亩、网箱近1.6万口,水产品损失7.3万吨,养殖经济损失达16.6亿元。虽然水产养殖业风险巨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美国、加拿大、挪威、日韩等水产养殖保障体系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配套保险服务体系非常滞后,养殖户基本上没有保险保障。养殖渔民“三年奔小康,一年赔精光”,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悲剧。在今年暴雨灾害中,湖北省孝感市闵集三合宫渔民专业合作社损失十分严重,其11户社员2300亩精养池塘因堤坝溃口全部被淹,养殖产品大多逃逸或死亡,导致鱼种、饲料等物资累计投入资金160多万元血本无归。无论是基层干部的呼吁,还是调研中广大水产养殖户的直接反映,水产养殖小区、养殖户普遍要求开展养殖保险。为保障广大水产养殖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其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渔区和谐稳定,应尽快开展水产养殖业保险,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业风险防范体系。
二、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特点及开展保险的难点
通过近些年水产养殖灾害统计以及各地的反映,水产养殖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淡水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洪涝灾害、冰冻灾害、干旱、病害、污染及人为破坏等;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为台风、风暴潮、热带风暴等风灾,以及赤潮、病害等。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9》的统计,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因台风、洪涝损失61.6亿元,因病害损失34.5亿元,因干旱损失17.7亿元,合计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的75%。农业保险是保险业务中的老大难问题,而养殖保险则是农业保险中的老大难问题,水产养殖业尤甚。一是水产养殖保险标的的多样性和养殖方式的多样性;二是水产养殖风险高、损失大,赔付率居高不下;三是水产养殖保险标的生活在水中,看不见、摸不着,在发生部分死亡或流失的情况下,很难直观准确地核定损失程度,定损比较困难;四是部分投保人的思想素质不高和保险人的技术防范手段不足,道德风险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在1982年到1995年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水产养殖保险的保费收入是112万美元,同期赔付220万美元,损失率高达197%。同时,困扰水产养殖业保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渔民群众的保费支付能力低。调研中了解到,渔民群众普遍参考政策性水稻保险,能承受的费率水平为1%左右。与之相矛盾的是,保证水产养殖保险正常运行的费率则高出很多。参考韩国《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实施令》,对风险最低的工厂化养殖牙鲆,在承保台风、海啸和因此发生的次生疾病等指定风险时,根据不同的风险区划,费率在3%~5%之间。从国内来看,开展水产养殖保险规模最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保险公司淡水养鱼保险,仅承保台风、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所致泛塘、溃塘和漫塘损失,费率为2%,附加恶劣气候泛塘、水质污染中毒、他人投毒损失责任的费率为10%。
三、水产养殖业保险具有可保性
正因为对开展水产养殖业保险的一些顾虑,如保险标的不好确定、勘查定损比较困难以及赔付率高等,导致商业性保险公司很少介入水产养殖保险业务。但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这些所谓的“难题”不全是水产养殖独有的,在种植业、畜牧业保险中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只要确立合理的原则和路径,水产养殖业具有可保性。一方面,养殖场地的租金投入、海域使用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苗种成本、饵料投入、人工费、水电费等成本投入客观存在。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个9m2的海水养殖网箱成本为2700元,加上固定网箱的锚要3000元左右;滩涂养殖修建围堰、水闸,内陆养殖池塘修建护坡、道路、进排水设施,每亩要投资5000多元。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养殖池塘流转租金1600元/亩,苗种投入为2000元/亩~3000元/亩。湖北省石首市池塘养殖早期清塘、投苗、饲料投入在3000元/亩左右。两省石斑鱼、龟鳖等特种养殖苗种投入都在10000元/亩左右。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投入,是要靠生产挣回来的,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对象。另一方面,目前各类水产养殖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化组织发展迅速,在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组织养殖户建立了生产台账、养殖日志,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在定损时有据可查,为发展水产养殖业保险提供了基础资料。而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养殖规模大,投入多风险大,投保意愿也比较强,可先组织他们参加养殖保险,以此带动其他分散养殖户参加保险。
四、发展水产养殖业保险的初步设想
(一)水产养殖保险以保成本为主水产养殖保险以保成本为主(包括标准化精养海水滩涂、淡水池塘设施投入、育苗投入等)。一是以成本为保险标的额,在发生损失后,通过保险理赔可以为养殖户提供基本的灾害补偿,让受灾户及时恢复再生产。二是可规避道德风险,并且简单易于操作,能够为拓展水产养殖保险长期发展空间积累基础。如果以养殖业产值为标的额,养殖户需要交纳较高的保险费,多数养殖户不愿承担;且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容易引发部分投保人恶意造成损失后向承保人索赔,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
近年来,市畜牧食品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一系列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紧紧把握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深化现代畜牧业试点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型机制,积极培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创新产业安全保障体系,财政部将我市列为“一县一特”试点市,国家农发办将我市列为财政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市,省政府将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生猪产业提质增效试点市。
(一)创新经营机制模式。注重发挥市场在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决定性作用,不断探索创新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和机制。一是创新“五统两金一保”实体化经营新模式。创新推广了以“五统一”为基础、以“两金”为保障的合作社“五统两金一保”实体化经营模式,找到了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培育现代畜牧业家庭牧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二是创新以企业为依托、农户为主体、合作社为平台的山羊产业“联养双赢”新模式。通过建圈公司补助、种羊公司配送、物资公司统购、技术公司服务、产品保底回购、获利二次返还,实现了产业发展、公司盈利、农户获益,基地建设由政府推动向企业主动转变。三是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共同参与的“资产入股、要素合作、公司经营、互利共赢”新模式。龙头企业以种猪、技术、品牌、管理等生产要素入股,合作社以资产、现金、劳动力等资源入股,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对等、管理高效的新型联合体,实行公司管理和按股分红。
(二)创新发展要素保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现代畜牧业发展,注重产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是创新金融支农机制。采取“财政引导、企业入股、多元投入、滚动发展”方式,在全省率先创建全国第一家达到银监会标准的农业担保实体,建立了“担保+反担保”的风险防范机制,创新了以合作社为承贷主体的金融支农方式,组建了会员制担保公司,搭建了银局协作的平台和机制。二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政策性养殖保险工作机制与无害化处理挂钩的理赔机制,推动了养殖保险由政府推动向农户主动投保转变。探索建立了“猪肉储备+产业风险金”市场风险防范体系,保障了产业稳健发展。三是创新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了“自愿申请、部门审核、目录采购、自主免疫、抗体监测、补贴挂钩”的规模养殖场疫苗现金直补模式和“集中处理、保险挂钩、封闭运行”生猪无害化处理机制,以及“干湿分离、高温发酵、集中加工、生产有机肥”猪粪资源化利用模式,为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改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探索了新路。
(三)创新良繁体系建设。一是推进院企合作。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院企合作、政策支持”的运行模式,等种业公司积极与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成功培育简州大耳羊为我国第二个肉羊新品种,乐至县黑山羊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被评为“中国黑山羊之乡”。二是推进政企合作。畜牧部门主动与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联合研究制定伍偟猪保种方案,积极组织种畜禽场、龙头企业参与伍偟猪保种工作。三是推进企企合作。简阳东湖牧业采取资产(要素)入股、资源共享、合作经营的方式与天兆集团新组建产权清晰、权责对等、独立核算的简阳天兆畜牧有限公司,形成了资产入股、合作经营、互利双赢的创新发展之路。
(四)创新经营主体培育。围绕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狠抓现代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是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提出以养殖机械化自动化建设为重点、以构建现代畜牧业新型产业体系和组织体系为核心的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思路,编制《推进现代生猪产业提质增效的试点方案》,得到了省政府肯定。二是规范发展专合组织。深入开展畜牧专业合作社“万人帮扶”行动,创新合作社项目资金“三个三分之一”拨付方式,完善合作社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全市畜牧专合社社员3万余户,占全市适度规模养殖户的80%以上,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2家,南堰猪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社。三是大力培育家庭牧场。大力发展适度规模、设施配套、种养平衡、效益突出的专业大户,培育了以雁江顺江、乐至王琼等为代表的专业大户3万余户,其中经工商注册的家庭牧场144户。
二、存在问题
牲畜保险缓慢推进
江西省崇仁县巴山镇刘渡村大学生村官周杰军2010年成立了江西东华养殖有限公司,发展养猪业,拥有种猪6头,能繁母猪50头,年出栏生猪近300头,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他为所有的种猪、能繁母猪投保了农业险,1头猪自己交12元保费,财政补贴48元,最高保额1000元。2011年,1头种猪突然死亡,他获得了1000元的保险补偿。“农业保险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周杰军说。
畜禽养殖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种形式,是以人工养殖的牲畜和家禽为保险对象的养殖保险。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和流通规模的迅速扩大,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复杂、发生风险上升,防控难度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隐患增大,养殖户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对牲畜、家禽等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07年,生猪价格大幅度波动,给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重挫养殖户积极性。为有效分担和转移养殖风险,财政部印发了《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由此开启了牲畜养殖保险工作的大幕,为全国成千上万个养殖户带来福音。
几年来,畜禽养殖保险有序推进,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保险在全国稳步推进,为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根据保监会的统计,2012年,我国畜牧业保险保费收入409318.96万元,其中能繁母猪186497.50万元,育肥猪85161.06万元,奶牛77340.13万元;畜牧业保费赔付支出250550.53万元,其中能繁母猪赔付109244.48万元,育肥猪赔付53591.18万元,奶牛赔付46888.09万元。
保险范围亟待拓展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养殖户投保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畜禽养殖保险在全国大面积推广难度很大。生猪保险推广早,力度大,即使这样,一些地方因为推广难度太大而暂时停办此项业务。
中国人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广饶支公司经理王新认为,生猪保险在一些地方出现暂时停办的主要原因:一是保险金额偏低,影响养殖户参保积极性。二是现行生猪保险中的保险责任主要包括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引起的生猪直接死亡,没有包括在实际饲养环节中遇到的某些大问题,不能满足生猪养殖的实际需求。三是理赔承保核实工作操作难度较大,极易产生纠纷。由于生猪耳标佩戴率不高,很难做到承保标的与理赔标的一一对应,存在“少保多赔”现象,滋生极大的道德风险隐患。四是监管不力导致被保险生猪死后未能及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容易引发疫病传播。五是基层动物诊疗机构出具诊断证明困难,有很多疾病基层不能进行确诊,如蓝耳病和口蹄疫需要国家级的诊断机构才能确诊。
据了解,畜禽养殖保险补贴范围日渐扩大,除了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保险外,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出牦牛养殖保险,青海试点推行禽类养殖保险。尽管如此,育肥牛、育肥羊等牲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禽还没有纳入农业保险补贴范围,远远不能满足养殖户的需求。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文军认为,目前我国畜禽保险远远落后于畜禽业发展,成为阻碍我国畜禽业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安全优势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稳步推进畜禽养殖保险,为畜禽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畜禽养殖保险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畜禽养殖存在畜禽疾病发生频率高、暴发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死亡率偏高等特点,同时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也是养殖业保险面临的主要挑战,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不大。从财政角度而言,畜禽保险金额大,给地方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地方政府推广的积极性也不高。
两种保险谁与争锋
畜禽养殖保险分为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种。纯商业保险在国内非常罕见,以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开展过纯商业保险业务,因为经营风险太大停办了。目前在全国各地试行的是政策性畜禽养殖保险。
山东广饶县今年试点推广奶牛养殖保险,保险标的范围限定在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山东东营市大地乳业公司成为当地第一家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司。大地乳业公司总经理杨晓勇告诉笔者,他们公司拥有近万头奶牛,公司为3000头成熟的奶牛投保,每头奶牛交300元保费,公司拿150元,政府补贴150元,最高保额6000元。“以前奶牛没有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想投保都不可能,有了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减少养殖风险,奶牛也可以作为生物资产抵押贷款,解决了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融资难题。”杨晓勇说。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目前国内生物资产不能直接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有了农业保险,养殖户就可以用生物资产作抵押物进行贷款,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推动了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机制的完善。
山东东营市澳亚现代牧场有限公司是新加坡澳亚集团投资控股的奶牛养殖场,拥有11000头奶牛。澳亚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成乙麟告诉笔者,他们公司为年龄超过3个月的奶牛投保了商业险,承保公司为英国怡和立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JLT),国内合作伙伴为太平洋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给了公司发展最基本的安全感,但是真正要把奶牛养殖风险降到最低,还是要加强奶牛养殖的科学管理。”成乙麟说,澳亚公司经过科学的管理,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理赔,保险费用逐年下降。
二、主要问题
(一)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政策性生猪保险的执行,是中央、国务院为广大养殖生产者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和确保养殖增收的一项惠民措施。其保险的措施办法,是由国家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等根据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而确定的。而在部分地方,由于对政策性生猪保险认识不足,存在生猪保险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对于农户,由于缺乏对保险的深刻理解,认为育肥猪保险是“挑肥捡瘦”、能繁母猪保险是“一发一收”。
(二)保险机制有待完善。育肥猪保险每年只能办理一次,保险期限为4个月,而农户养殖的生猪出栏时间一般都超过了4个月,剩下的8个月时间农户不能办理保险业务,因此,农户对此反映比较强烈。虽然国家在制定该项政策的时候,是根据生猪的生理特点和出栏周期制定的,但保险机制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业务职能存在混淆。畜牧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具体承担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工作。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指定的各乡镇代办员负责组织实施,畜牧部门并不直接参与保险工作。但由于部分乡镇畜牧站职工作为保险公司代办员,致使保险部门和畜牧部门业务存在混淆,往往给农户形成误导。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一是要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广泛宣传政策性生猪保险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要示范引导。在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用典型事例做榜样,使农户看到买保险的好处,然后逐步进行推广。三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基层畜牧、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挑选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代办员,做好解释、说服工作,主动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