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荷花亦称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它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夏秋时节,人乏蝉鸣,桃李无言,亭亭荷莲在一汪碧水中散发着沁人清香,此情此景曾引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它的赞赏:唐朝诗人李白用“清水出芙蓉”来赞颂荷花的秀美。宋杨万里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周敦颐著《爱莲说》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对黑龙江省宁安渤海莲花泡有这样的描述:“夏秋之交,荷花红敷数十里,灿若云锦……真东京美景也。宁古胜概,此为第一。”济南大明湖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对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广为传诵。荷花又是一种药用和食用的植物,全身是宝,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即有莲子、莲子心、莲蕊须、莲花、莲房、荷叶及蒂、藕、藕节等都可入药的记载。莲子和藕还可以食用。现代医学对荷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如莲子心含莲心碱、异莲心碱、荷叶碱、芸香甙、黄酮类等。有降压作用和强心、抗心率不齐作用。荷叶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荷叶碱、柠檬酸、苹果酸、葡萄酸、草酸、琥珀酸及其他碱性成分,具有清热、抑菌、解痉等功效。莲子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较好的营养作用。荷花还有利于生态保护。我国栽培荷花历史久远,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而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北疆,也有多处荷花分布,值得进行研究、开发和保护。
一、黑龙江省荷花分布概况
黑龙江省荷花分布广泛,可分为三个区:三江平原区、牡丹江流域和松嫩平原区。已知有21个市县的主要荷花产地29处。
(一)三江平原区
分布于:(1)抚远县乌苏镇附近华夏东极风景名胜区;(2)抚远县海青乡;(3)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十里莲花泡生态旅游区;(4)同江市街津口莲花河风景区;(5)萝北县宝泉岭尚志公园;(6)桦川县东北荷花池;(7)双鸭山市北秀公园;(8)饶河县小南山;(9)饶河县红旗岭农场五星湖、南湖;(10)宝清县东升湿地自然保护区;(11)虎林市虎头镇月牙湖;(12)密山市白泡子乡莲花泡风景区。
(二)牡丹江流域
分布于:(1)牡丹江市下乜河莲花泡;(2)林口县莲花镇莲花泡风景区;(3)海林市水库莲花湖风景区;(4)宁安市渤海镇莲花泡;(5)宁安市渤海镇紫菱湖;(6)宁安市小北湖。
(三)松嫩平原
分布于:(1)绥棱县绥棱农场金斗湾诺敏湖i(2)哈尔滨市金河湾湿地植物园;(3)哈尔滨市白鱼泡湿地公园;(4)呼兰区石人镇兴农村荷塘;(5)方正县荷花湖景区;(6)五常市月牙湖风景名胜区;(7)大庆市大庆水库;(8)林甸县南岗村鹤鸣湖生态旅游度假村;(9)林甸县亚渤海生态度假村;(10)肇源县二站莲花湖;(11)齐齐哈尔市明月岛。
由上可见黑龙江省荷花产地北界三江平原在抚远、萝北县南部。牡丹江流域在林口,松嫩平原在绥棱县南部。
三、黑龙江省荷花湖的成因
(一)荷花湖成因
黑龙江省的荷花湖。常称为莲花湖、莲花泡。按其成因可分为河成湖、堰塞湖和人工湖三类。大部分是河成湖,系河流改道后形成,有的呈牛轭状。如虎林月牙湖位乌苏里江左岸。其次是堰塞湖,如宁安小北湖为火山堰塞湖,系镜泊火山群地下森林火山喷溢的熔岩,堵塞大柳树河河道形成。密山莲花泡,为兴凯湖湖水退缩被大湖岗阻断形成的堰塞湖。再次为人工湖,如莲花水库、大庆水库以及城市公园内的人工湖。
(二)野生荷花与人工栽培荷花
《辞源》上说:荷“性喜温暖湿润。原产印度。我国中部和南部浅水塘泊栽种较多”。但在黑龙江省的边远地区。古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如抚远、同江、饶河、虎林等地。已发现野生荷花多处,显然古来就有,并非引进。据研究,荷花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早在白垩纪(大约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地层中就发现过它的花粉。一般的种子在常温下有效寿命为2~3,而莲子在地层里经过上千年的时间仍能发芽成长。这是由于莲子的果皮特别坚韧,富含几丁质,阻止了空气和水分的进入。种子能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休眠状态,古莲子便成为当今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种子。因此有人把它和水杉称为“中国两种绝妙植物。”亦有人称荷花为“生物界的活化石”。我国早在明朝时代,古莲子(称石莲子)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明代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记闻》中写道:“赵州宁晋县有石莲子,皆埋土中,不知年代。居民掘土,往往得之数斛者,状如铁石,肉芳香不枯,投水中即生莲。食之令人轻身延年,止泻、痢诸证。”1923年日本学者大贺一郎在我国辽宁省新金县普兰店一带进行地质调查时,在泥炭层中采到古莲子并使它发了芽。此泥炭层时间大约在500至2000年以上。解放后我国科学工作者也对古莲子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使古莲子发芽率达90%以上。还对普兰店西泡子出土的古莲子进行了C年代测定,结果为940±85年。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测得的1040±210年基本相符。可见古莲子能保持千年的寿命,因此就有“奇异的种子”、“长命的种子”称号。
黑龙江省荷花大部分为野生荷花。至于水库及城市公园的荷花。则为近年人工栽植。另据报导。哈尔滨市呼兰区石人镇兴农村一处约22 000m2的人工荷塘内,经一退役老兵八年来的引进和照料。20余万株荷花、睡莲竟相绽放,引来远近游人观赏。
三、黑龙江省荷花的生态环境
荷花为水生宿根植物,喜阳光,忌阴;喜水,忌干,水过深对荷花生长不利:好生肥沃、富含腐植质的偏酸性黏土:畏寒,枝叶枯萎,地下茎可越冬。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即存在着荷花生长的生态环境,分述于下:
(一)气候条件
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为中温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适于荷花的生长。上述三区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情况如下:(1)三江平原9市县,其中8市县年平均气温2.2℃~3.9℃,仅萝北县1.57℃。因该县北部是山区,南部是平原,而荷花产地在南部。9市县年平均降水量476mm~591mm。以抚远县为例。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水量591mm。双鸭山市年平均气温3.2℃,年平均降水量523.4mm。(2)牡丹江流域4市县,年平均气温3.0℃~3.9℃,年平均降水量522mm~624.4mm。
以牡丹江市为例,年平均气温3.9℃,年平均降水量624,4mm。(3)松嫩平原8市县,其中7市县年平均气温2,8℃~4.9℃,仅绥棱县1.5℃。因该县东北部是山区。西南部是平原,而荷花产地在西南部。8市县中有4个年平均降水量487mm~606.4mm,另4个市县377.8mm~424.7mm,以哈尔滨市为例,年平均气温3,40C,年平均降水量487mm。大庆市年平均气温4.9℃。年平均降水量401mm。齐齐哈尔市年平均气温4.3℃,年平均降水量391mm。
由上可见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荷花产地年平均气温多在2℃以上,个别在1.5℃以上,都不在黑龙江省北部多年冻土区(年平均气温0℃±1℃)内。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属季节冻土区,但荷花根深2m以下,在季冻层以下,能抗过严寒。到来年夏季重新生长。七八月气温较高,据上述市县资料,七月平均气温21.0℃~23.3℃。至于降水量。大部分荷花产地在500mm以上,只黑龙江省西南部在400mm左右。而且雨热同季,夏季降水是全年60%左右。日照较充足。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年日照2400~2900小时。这些都适于荷花的生长。
(二)水文条件
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河流、湖泊和沼泽发育,河流附近小型湖泊中的湖水浅处且静水环境,有利于荷花的生长。黑龙江省荷花湖在湖泊中虽属小型,但其生长荷花的面积和南方比起来,并不逊色。如虎林月牙泡,面积400hm2,其中荷花面积超过66hm2。宁安小北湖,面积也有400hm2,西南部长有荷花。密山市莲花泡,总面积lOOhm2,其中10hm2产荷花30万株。塘中建有栈桥,设有游船、钓鱼台。此外面积在lOhm2以上的荷花湖还有宁安莲花泡、紫菱湖、方正莲花湖、五常月牙湖、大庆荷花池、肇源莲花湖等。当然荷花湖内并非全产荷花。如方正莲花湖,面积73hm2。有莲花面积30.5hm2,产莲花约500万株。有柳荫藏荷、紫燕嬉莲、碧叶红霞、荚蓉映月、菡萏接日五个景点。五常市月牙湖风景名胜区,湖面约35hm2,是郊游的好去处。大庆水库的荷花池,面积66hm2,培育荷花12万多株。开辟了水道,可乘船观赏荷花。肇源莲花湖,占地41hm2。还有林口县莲花泡风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级风景区。占地6.6hm2的荷花池。相传为渤海国王子所建。现建有水上长廊和藕香榭凉亭,是观赏荷花的好地方。
(三)土肥条件
荷花湖中的淤泥和黏土,有利于荷花根部的附着和发育。荷花湖和附近沼泽中还生长其它水生植物和鱼类,有水禽栖息,富含有机质,可满足荷花营养的需要。
四、加强黑龙江省荷花资源的开发及保护
(一)开展荷花资源的调查研究
黑龙江省的荷花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且以野生荷花为主,吸引了不少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应进一步系统地开展对荷花分布的调查研究,包括分布范围及规律、荷花品种、荷花的经济价值以及适于荷花栽培的水面等。为制定开发保护规划提供依据,并发现新的荷花产地。黑龙江省还有一些叫莲花泡(乡)的地方,值得注意。如萝北县有莲花乡、莲花泡等。
(二)开发荷花资源
荷花既是旅游资源,又是经济植物资源,要发挥黑龙江省荷花资源的潜力,制定开发规划。用荷花布置水景。重点对那些面积较大、交通较方便的荷(莲)花湖进行开发,并和周边其他景点结合起来,建荷花公园。有条件的荷花湖。可修建观荷花的栈道、亭台水榭,开通赏荷花的水道。方正县、肇源县每年都举办莲花节,还结合进行招商引资,是开展夏季旅游的一种好形式,可以推广。方正县从1996年至2010年的7月26至31日,已举办15届方正莲花节。2010年的莲花节以“赏天然莲花,聚商贾宾朋。建侨乡方正”为主题。肇源从1998年即开始举办7.18莲花节,提出“相约七月间,肇源可赏莲”。此外林甸县鹤鸣湖每年八月也举办赏莲节。可以在全省开辟若干处赏荷景点。在适宜栽培荷花的市县可以培育观赏荷花,如哈尔滨市白鱼泡湿地公园兴建万米荷花池。目前哈尔滨市正在开发湿地游,可以选择适宜地点栽培荷花,丰富湿地景观。至于采莲采藕,则在有条件地区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同时进行食用、药用产品的深加工。还可开发有关荷花的绘画和艺术品。
(三)保护荷花资源
荷花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尤其黑龙江省抗寒的野生荷花,更应做好保护工作。1985年朱有昌等就提出“扩大野生的莲花,保护利用这一珍贵的遗传基因资源”。可以建立荷花基因库。饶河县小南山有一处莲花泡。过去泡里长满荷花,后来由于人为因素破坏和自然因素干旱等,荷花已所剩无几。荷花种子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采取措施,完全可以恢复。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好荷花湖及附近沼泽的生态环境,使黑龙江省的荷花资源得到充分的、可持续的开发保护。同时莲藕地下茎能吸收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后的产物,因此发挥荷花净化水源的能力,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五、展望
黑龙江省地大物博,为了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土地上的每一种珍宝的作用。更好更快的发展黑龙江省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充分发挥荷花的旅游观赏、食用药用和生态保护作用,建设更多有我省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和莲藕生产区。让我们黑土地上“春季柳絮纷飞。小荷露尖;夏秋花叶亭亭,柳丝翠绿”,成为旅游的佳景胜地和莲藕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黑龙江100个值得去的地方[N].生活报,2009-9-3(11-19).
[2]巩杰生.黑龙江省山水风光旅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56-135.
[31黑龙江省旅游局.自然神奇黑龙江一黑龙江省优秀导游词精选[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46-446.
[4]孙晓谦.神奇的黑龙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0-52.
[5]徐柏胜,耿新.老兵引种八年苦,芙蓉披红满塘香[N].新晚报,2010,08,24.
[6]黎兴国.辽东半岛古莲子的年代谜[J].地理知识,1979,(7):11.
[7]杨先芬.花卉与花卉的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62-63.
[8]哈尔滨地图出版社.黑龙江省地图册[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44~253.
[9]黑龙江省测绘局.黑龙江省地图册[M].1980:5-64.
[10]黑龙江省经济年鉴编委会.黑龙江省经济年鉴[M].哈尔滨:学习与探索杂志社,1983:13.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国来说,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是一件需要实实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费层面上,国家应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培养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在产品制造层面上,要用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全程绿色生产,对绿色生产行为给予奖励,对黑色生产行为给予惩罚。国家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制造技术,建立更科学的运销体系,减少产品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促进报废产品的再循环。
的进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对经济产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工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副产品再循环。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生态工业园的企业以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为纽带,以掌握关键资源的企业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这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治污费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社会来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变小了;在农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提高单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出口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作好准备;规模化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大面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广;在第三产业领域,生态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绿色服务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绿色标识制度,激发公民的绿色消费热情;宣传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适度消费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视消费品的回收、交换,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第三产业管理生态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产业的融合,而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新兴的交叉产业的发展,交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产业。近年来,生态环保企业在世界上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已有数百万人为此工作,大量的环保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据估计目前每年起码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额,而中国的环保产品,估计年生产不过40-60亿美元。与国外比较,我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环保工业技术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环保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很不令人满意。大力扶植生态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规范环保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对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较,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产业。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生态化的状况。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
(二)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由于城市人口较为集中并且用地面积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园林进行有效发展则离不开垂直绿化工作的有效进行。众所周知垂直绿化的有效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并且这一增加并没有造成用地面积的增加,即通过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设施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整体绿化面积并且更好地增加了相应设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垂直绿化措施的有效应用还促使有害气体得到了合理吸收并且更为有效地对噪音进行了隔离与此同时起到了更好地降温作用并且缓解了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
二、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绿化的合理进行能够促使生产环境的有效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整体生产力。例如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流程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与此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在现今的许多城市中城市规划者与管理者都开始注重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理念的有效应用,即通过环境的有效改善与绿化的有效进行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从而更好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并且改善了居民整体生活环境。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在城市绿化的大潮流下主动进行绿色环境的有效改善,从而促使了楼盘整体质量和销量的有效提升并且实现了开发商与居住者的“双赢”。
三、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在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绿化管理法制化的进行与此同时更好地兼顾到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养护管理法制化、市场导向的有效进行等工作上。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绿线”的有效维持使促进绿化工作与环保工作合理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线”的有效维护是比“绿线”的合理划定更有难度并且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通常来说绿线的划定需要拆房建绿工作的有效进行而“绿线”的维护就需要法制、体制、道德等全面性工作的有效支持。除此之外,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严守规划并且坚持依法进行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绿线”维护工作严肃性和可靠性的不断增加。
(二)养护管理法制化养护管理法制化是绿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养护管理法制化工作的进行需要对城市中的一切绿地、树木进行系统化、法制化的养护管理,从而更好地促使其茁壮生长并且有效发挥绿化效益同时合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与此同时更好地巩固绿化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无故损坏树木或者侵蚀绿地,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与执行为绿化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坚实的法律屏障。另外,在养护管理法制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并且将绿化养护管理的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单位或者某个市民中去,与此同时更加有效地兴建绿化养护企业并且合理开发绿化养护市场与此同时有效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促进社会绿化养护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市场导向
在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确保城市绿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导向是相符合的。例如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于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发展进行的投资以及城市居民对于绿化的消费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和绿化、园林有关的企业都进入了市场并且促使这一市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其中包括了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技术、绿化施工、绿化材料生产、机具肥料药剂生产、绿化养护及游览服务等工作。无数的企业在这些环境中进行竞争与发展,从而在提升绿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生态浮岛构建技术是从在人工湿地的思路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结合了现代农艺和环境工程的浮水植物技术,通过在水面固定装置上种植水生植物,利用这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水体中氮、磷等元素的特点,起到净化水质作用。目前生态浮岛技术在河道、湖泊等水域净化方面已应用广泛,实践表明,这种原生态结合绿色科技的水质净化技术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具有美化景观、提供生物生息环境以及收获植物本体等价值,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生态浮岛的构建
1.1生态浮岛的植物种类选择
生态浮岛植物选择要考虑不同季节和水域自然状况。浅水区的植物配置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主要为沼生植物和挺水植物群落,应用的沼生植物主要有慈姑、泽泻、芦苇、芦竹、海寿花、美人蕉、紫露草、千屈菜等,挺水植物主要有梭~草、水葱、香蒲、再力花、芦荻、斑茅、蒲苇等。深水区是许多水生观赏植物适宜生存的区域,如荷花、睡莲、萍蓬草、芡实等,一般以片植和群植为主,选择植物,应考虑与水体面积、空间效果的和谐,以及与岸边、浅水区植物的搭配。
1.2生态浮岛的填料选择
浮岛填充材料应选取没有污染、不容易腐烂,耐水侵,尤其是植物能够在材料上健康成长。当前树脂材料与耐腐泡沫板的应用相对较多。采用这些材料作为植物浮床材料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植物根系能够比较牢固地缠绕在材料上,不容易散落。将植物放进栽培基盘后,应当适当添加填充物确保植物的稳定性,例如大珍珠石、泥炭土、碎石等填充物。为了避免碎石外漏,可以在基盘底部垫上瓦片等稍大的物体。此外,假如无法采用任何填充物对植物进行固定,可以通过基盘附近的扣环,采用橡皮筋来固定植物
1.3 浮岛构建技术要点
生态浮岛的构建有一定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时间上具有耐久性:除考虑载体和填充材料外,且植物种类也要经过严格筛选;(2)空间上具有稳定性:应避免河道风浪对浮岛本体引起的移位或损坏,必要时用绳索固定;(3)景观上具有协调性:既能形成纯生态水环境氛围,也能充分与河岸周围的景观相协调;(4)预算上具有经济性:在达到水质净化和河道景观效果的同时,力求减少投资成本及运行费用。
2、生态浮岛的水质净化机理
生态浮岛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作用机理较为复杂,基本原理是浮岛上的植物通过根系部位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吸附作用,减少了轻度污染水体中的氮、磷及其它有机物,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生态浮岛在一定水域范围内恢复水生态环境,并通过收获植物农产品的方法移出植物本体,以减少水体污染物总量。所以植物的选择和存活率是浮岛技术的关键。其机理主要有:
2.1富集作用:水生植物根系发达拥有较大的表面积,是水体中悬浮态物质和微生物的自然载体。植物根系和浮床填充物具有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和对氮磷等营养盐的富集作用,这是生态浮岛能净化水质的主要原因。
2.2吸收作用:植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吸收和利用水体中的溶解性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将其分解,并同化使其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和浮岛植物的生物量、季节气候、水体污染程度均有一定的关系。
2.3降解作用:植物根系表面所附着的生物膜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可以分泌大量的酶,加速水体中大分子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使水质得到净化。通过处理技术将植物残渣转化为动物饲料和有机肥。
2.4控制藻类生长:浮岛植物具有化感作用及克藻效应,浮岛植物与浮游藻类在光能和营养的利用上相互竞争。植物个体大、生命周期长、吸收存储养分的能力强,比藻类更具有生长优势,因此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的生长。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19-01
在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断的兴盛,这样一来就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生态学,使得园林建设更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1、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等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稳定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物种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越强,其就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强调物种之间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当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就生态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介绍国内研究人员给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实际上和生态位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本身的综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们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两个物种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只有异同生活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二者是相互获利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强依赖关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种群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学当中,生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含义就是指生态系统在极其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协调的,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基本上没有非常大的悬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高的综合效益。在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规划和布局,要从整体上去控制,同时还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当中的生态平衡。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相乡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之间的交替以后对一个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总成。这些植物对环境和气候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同时使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种管理和维护的整体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完成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成为了当前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物种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视。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当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受到传统设计模式的限制,不过从当前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新的设计形式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场所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将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体现在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保证场所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这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态学的土壤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结语
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态学理论对园林设计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将会成为生态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生态系统;生态景观;水域保护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凡河是位于辽宁省铁岭市的一条自然河流, 是辽河的一级支流。凡河流域位于铁岭市东南部,流域全长102公里,流域面积1180.5平方公里。其上游,在距河源40.7km处有一座大型水库——榛子岭水库,下游有莲花湖湿地,已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凡河流域整个封闭的小流域背景相对简单,水环境可控性强。
1. 凡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现状分析与功能定位
结合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分,进行凡河重点功能区的水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开展流域气候、降水、水文、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特征、生物资源等调查,进行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分析功能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功能区管理目标进行凡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定位。
随着人口增加和污染等加剧,使凡河水生态系统总体生态质量趋于恶化,物种呈现逐渐消失危机,生物多样性降低,涵养水源功能削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湿地面积锐减,大部分湿地被开垦成耕地,导致河道平均宽度不足15米;②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人为干扰加大及人工开垦区域地带性物种被人工栽培物种取代,致使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并趋于单一性、简单化,危及区域生态安全;③生态功能下降,因地表林草植被被大量开垦成耕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湿地和水体成孤岛分布,沼泽地变成荒地,使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被人为分割,降低了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生态效能的发挥。
基于凡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将凡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如下:
1.1涵养水源
凡河流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增加土壤下渗、抑制蒸发、缓和地表径流和增加降水等。凡河湿地流域面积达1180.5平方公里,截留了大量的降水,流域内的森林在抑制蒸发、缓和地表经流和增加降水方面发挥着巨大功能。
1.2生物栖息地功能
凡河流域保护区内可以有效地保护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生境和繁衍空间,保护和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使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1.3气体调节
流域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气交换CO2和O2,从而对维持大气中CO2和O2的动态平衡和减少温室效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4生物多样性保护
凡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蕴藏了难以计数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信息的总和构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库。
1.5降解污染
凡河流域宽广湿地水域不仅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式对自身进行净化,而且还可以在辽河水污染时,放水稀释污染物。而大面积的森林通过吸收作用而减少空气中硫化物、氮化物、卤素、灰尘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净化空气,降解污染。
1.6调节气候
自然保护区调节气候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明显的冷湿效应。凡河湿地水域面积大,热容量大,消耗太阳能多,地表增温困难。而且,由于凡河湿地储水量大,湿地系统通过强烈蒸发和库区植物的蒸腾作用,把大量水分送回大气,导致近地层空气湿度增加,从而进一步使该区气温和湿度等气候条件得到改善,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增湿和增雨作用。凡河湿地的蒸发与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湿地产生的晨雾可减少周围土壤水分的丧失。湿地区域降雨次数、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明显高于相临地区;降低气温。湿地通过水平方向的热量与水分交换,使周围地区的气候比其它地方略显湿润。由于湿地的存在,凡河湿地地区气候比其它地区气候温度低,湿度大,沙尘少。
2. 凡河流域生态设计理念
针对凡河的现状,重点提出生态再造和创造崭新城市风貌这两方面作为建设凡河两岸滨河景观的设计依据。
(1)人工湿地营造,改善城市水环境
凡河城市段现状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城市污水、工业污水对整个城市水体的影响。从世界范围内对于老城市污水系统的治理经验来看,湿地治污这一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湿地治污是一个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完全依靠自然条件有效改善水质的先进生态治污方法。基于凡河上游水质较好以及现状两岸土地较为宽阔的基础,我们有条件在此建设人工湿地以部分解决现有的水质污染问题。
(2)优化植物覆盖,恢复河岸绿环境
从现状看,凡河城市段两岸的绿化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对于建设凡河滨河景观成为绿色廊道这一目标来说,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大范围的绿化植物种植,能够在凡河河岸两侧形成一条较宽的自然绿色通廊,以减少凡河现在的环境问题对城市的影响。
(3)现有植被保育,营造滨河绿空间
现有凡河河岸两侧,生长着很多有特色的植物。在局部河岸区域,形成一个个有特色的小型植物群落。在对凡河城市段两岸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现植被的价值,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城市滨河公园和滨河漫步道的建设,势必影响这些植物的生存,所以在后续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些植物的保留与在整个绿化系统中原生态的地位。
(4)营建多种林地,涵养水源
凡河流域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属于区域不完全缺水或季节性缺水。建设水源涵养林是解决区域季节性缺水的重要途径之一,水源涵养林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屏障,在保护水源、调控径流量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水源涵养林的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在森林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对降水的拦截和滞留作用。具体可以依据凡河水系分布、现有林地状况及防护效能、理水功能等因素特点建设不同种类涵养林。源头水源涵养林:在凡河源头、分水岭以下,结合自然地表形态,划出2—5公里长的汇水区,及其流域第一层分水岭内的范围,营建林地;河岸水源涵养林:据河流长度,在源头水源林地域以下沿河流两侧,营造林带;山脊水源涵养林:指分水岭或山脊两侧的林地,营造宽2公里的林带;库岸水源涵养林:在榛子岭水库周围沿岸及以山脊为界,面向水库的坡面或按水库大小,在最高水位线外2—5公里的范围,营建林地。
(5)城市生活营造,创造滨河空间
城市在凡河两岸选定的建设区块内,通过对建筑形态、城市绿化、道路交通管理等各个方而精协调控制营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滨河空间带,创造广个崭新的城市风貌这一界面不一光是高度绿化覆盖的界面,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休憩以及城市新形象的界面。
3.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的经验、项目与理论研究和
汲取之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生态景观系统建设理论,力求在多学科领域、大区域层面探寻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建设的一般规律与技术方法。大量引用国内外较为成功的案例,分析其中优点与历史局限性,从而逐渐总结出对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经验教训,总结为生态景观系统建设理论。
参考文献
[1]常禹,布仁仓,胡远满.景观边界研究概况[J].生态学杂志,2002 (21)
[2]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
[3]董建伟.环保型绿化混凝土护砌材料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水利,2002 (2)
[4]董建伟.多孔连续型绿化混凝土主要特性探究[J].中国水利,2003 (6A)
新时期形势,既给媒体行业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又给媒体行业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当前,媒体行业呈现激烈竞争的趋势,电视台新闻媒体亦不例外。编辑在电视台新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编辑是整个电视台的轴心,是新闻内容的把关人,是联系受众与电视台的桥梁。因此,编辑的编辑策划能力对提高电视台新闻质量、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加强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对提高电视台媒体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主要负责制定编辑方针、策划安排报道、组织稿件、选择稿件等任务[1]。由此可见,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电视台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优秀的电视台新闻编辑而言,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尤为重要。
(一)电视台新闻编辑应该具备洞察时事,紧抓社会热点的能力
国家政治方向会对新闻舆论方向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选取新闻素材的时候,编辑应以社会主义时事政治为出发点。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对整体局势有所把握,其次,须树立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与国家政策相符;须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切实为国家、人民利益着想;须与时俱进,确保思想、价值观适应时代潮流;须具备创造力,深入挖掘人民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件,进而丰富新闻内容。例如:山东平邑9•14纵火案新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舆论效应,电视台通过连续报道,为受众及时播报纵火案审查进展消息,满足受众对此事件的关注需求。在这则新闻中,就充分体现了编辑对社会热点、受众需求的关注。
(二)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注重满足受众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
新闻应贴近受众实际生活,并及时跟新消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群众对新闻的需求已开始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转变,这反映了人们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编辑在编辑策划新闻的时候应加大新闻的深度、宽度,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组稿、选稿的时,稿件不仅要满足受众需求、贴近受众生活,而且要引起强烈的舆论效应。与此同时,编辑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丰富报道方式,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平稳立足,提高电视台新闻质量,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尤为关键。众所周知,新闻事件具备时效性、真实性、简洁性等特点,事件发生较为突然,且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对于重大新闻事件须进行连续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2]。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题材的报道较为普遍,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很多电视台新闻编辑都将重心集中于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新时期背景下,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挣脱传统编辑理念的束缚,对报道形式大胆创新,形成独家新闻特色,进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社会热点,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优越的位置,为受众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在新时期环境中,编辑要有自主参与新闻报道的意识,与现场记者保持紧密联系,对新闻事件有个整体的把握。通过亲身参与,有利于编辑更好的编辑策划新闻,提升新闻质量。
三、加大电视台新闻宣传
电视台新闻在具备时效性、间接性等优点的同时,也要具备不易存储、极易消逝等缺点。因此,电视台新闻编辑应对新闻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采用集中宣传、反复宣传两种形式,营造特定的舆论氛围[3]。其中,集中宣传,即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内容进行集中宣传,旨在强化舆论氛围、扩大传播范围;反复宣传,即通过采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报道,从而达到丰富新闻内容的目的。由此可见,集中宣传与反复宣传存在很大的区别,集中宣传主要是为了扩大宣传面,而反复宣传则是为了让受众透彻、全面的理解新闻。电视台新闻编辑应高度重视集中宣传、反复宣传的实施,使新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升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的核心竞争力。结语综上所述,新时期下,为应对媒体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式,电视台新闻编辑应通过采取转变编辑策划理念,注重满足受众文化需求,增强编辑策划创造力,加大集中宣传与反复宣传力度等有效策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电视台新闻的质量,使电视台成为媒体行业的翘楚。
【参考文献】
[1]白国英.新时期提高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核心竞争力的策略[J].科技传播,2015,02.
Abstract: the flow sediment is city ecolog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flow sediment directly affect self-purification capability and overlying water. The integration of in situ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water and sediment in situ in the pollutants synchronous highly efficient and rapid degradation,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water ecological system. Adopted complex sediment cleanser, simple operation, low cost, no extra cost, is one of the "s" shape sediment alternative means, and able to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worth the promotion of technology.
Key words: the city river; Sediment; The integration of mud; bioremedia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对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治理城市黑臭河道。
河道原位生态修复是近年来兴起的污染治理技术,以其投资小、见效快、操作方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目前在生态修复方面重视水体修复、忽视底泥修复,原位治理措施效果持续性差。在水体-底泥体系中,底泥为各种污染物积累富集的比较稳定的场所。利锋等人通过动态模拟发现,污染程度较高的底泥对上覆水NH3-N、COD和TP浓度的贡献分别达0.65、4.25和0.067mg/l,占Ⅳ类水质标准值的43.3%、14.2%和22.3%,说明在外源污染被控制后,如未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底泥污染,很难使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目前我国底泥治理一般都采用物理与化学方法,如疏浚清淤、引水冲淤等市政工程手段,工程投资巨大;且疏浚污泥的处置成为另一难题;对水体来说,清淤留下的不稳定底泥仍然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清淤的同时也可能对河流态系统造成破坏。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水质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1 泥水一体化原位生态修复新技术
该技术在原位对污染水体和底泥进行同步高效、快速的降解,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开发该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河道治理中清淤和水体生态修复遇到的难题,作为传统清淤和恢复河道水体自净能力的替代技术。由于底泥的原位消减过程一般较长,有必要采用各种净化能力强的微生物如PSB、EM、LLMO菌。但这些菌剂在使用过程中因水体流动和稀释等原因容易流失,且无法直接作用到底泥而造成高效微生物迅速被选择而趋于消亡。虽然国内研究者也开发了将微生物菌剂直接注入底泥的靶向给药技术,但该技术操作极其困难。日本的“Bio-Kaken微生物开拓社”开发了“Bio-Colony”,其用沸石做成的微生物培养基,因其密度高等特点,撒播在水体中,微生物可以直接在底泥中定殖。但该产品价格昂贵,且主要针对有机污染。若要在底泥降解之后形成稳定、无害化的底泥层则仍须开发一些新技术。
2 复合底质净化剂的功能和制备
采用复合底质净化剂要同步实现几大功能:高效微生物的降解、底泥减量、钝化和覆盖。其作用是一种综合效应,彻底解决原位底泥净化的问题。而河道有机污染的降解和底泥减量是首要达到的目标,对因重金属、磷等构成的环境危害尚需要底泥的稳定化。钝化或覆盖是一个可选的目标。
2.1 原位钝化
污染底泥原位钝化技术是利用对污染物具有钝化作用的人工或自然物质作为钝化剂,在沉降过程中捕捉水体中的磷、重金属和颗粒物,使底泥中污染物惰性化,使之相对稳定于底泥中,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达到有效截断内源污染的作用。钝化层形成后可有效吸附并持留底泥中释放的磷和重金属,并可有效压实浮泥层,减少底泥的再悬浮。
底泥的钝化剂不能产生二次污染。
2.2 原位覆盖
原位覆盖技术是利用一些具有较好阻隔作用的材质覆盖于底泥上,将污染底泥与上层水体物理性阻隔开,大大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能力。覆盖作用可稳固污染底泥,防止其再悬浮或迁移;通过覆盖层中有机颗粒的吸附作用,有效削减污染底泥中污染物进入上层水体。
原位覆盖的技术要求尽可能薄的覆盖层,以免对河道防洪产生不利影响。
2.3 泥水一体化生物修复
采用一些功能性或优势微生物快速降解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物,达到污染的消减和底泥的减量。生物修复提高底泥的可生化性、加速底泥的矿化,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形成正向演替的生态系统,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泥水一体化生物修复有几个核心问题:优势菌的筛选、微生物的固定化、微生物生理环境条件的控制、底质净化剂投加的操作方式以及成本。
2.4 新型复合底质净化剂制备
新型复合底泥净化剂以沸石为微生物固定化主基质、并添加缓释增氧剂和电气石。
沸石先后经过热改性增大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有机改性提高对阴离子的吸附能力。沸石经改性后其架状结构内部充满了微孔和通道,能为微生物群落提供巨大的生物附着表面积,内部的孔结构还具有筛选分子的作用,并可以选择优势微生物种群和帮助它们繁衍。为了使底泥中存在微氧条件,采用缓释增氧剂过氧化钙。其有效含量80%,理论增氧量0.22O2mg/mg,并可产生1.38mg/mg碱度。电气石具有天然电极性,红外辐射特性,能够起到调节pH、ORP和催化作用,有利于富集培养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优势菌。电气石采用湿式搅拌磨超细粉碎工艺制备电气石微粉。沸石、过氧化钙、电气石三者的比例为4:1:2(重量比)。从本土底泥中进行菌株的筛选,富集扩大培养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反硝化细菌。复合底质净化剂制成沙状、含水率15%,平均密度密度2.6。
3 工程示范
3.1 工程简介
珠海高新区后环排洪渠长度约1100m,宽度6~7m,上游深度0.5~1m米,长约700m。下游深度2~2.5m。
该排洪渠接纳唐家社区大部分居民生活污水,水体黑臭、水质极差。底泥厚度达到1.5米,有黑色底泥上浮现象。其水质见下表所示:
将底质净化剂750g/m2,均匀撒播在河底。并设2台功率2.2Kw提水式曝气机,曝气机每天运转8小时。17天后水体消除黑臭现象,从上游至下游,呈现暗灰色-灰黄色-黄绿色的渐变过程,透明度从上游水体的12cm左右提高到下游处45cm左右,并且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步提高的趋势。30天后,上游出现大量黄褐色上浮污泥。60天后底泥降解了45cm,上游漂浮褐色污泥逐渐减少。此时在水陆交界处种植0.3~0.5米沉水和挺水植物带,并补充投加250g/m2底质净化剂后进入水质维护期。
3.3 实施效果
该工程运行9个月达到验收条件,由于上游为合流制排水,致使上游水质出现波动,但治理后下游水质仍能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Ⅳ类标准,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出现大量枝角类和桡足类动物和鱼类。植物生长良好。底泥表层形成了约15mm左右的灰黄层,底泥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水质和底泥相应指标详见下表:
本工程实施后相当于清除了550m3淤泥。投加底质净化剂共6.6吨,投资约12万。其处理成本与疏浚、处理、运输、处置等全过程大致相当,但该工程同时修复了水体,因此经济性较为明显。
4 结论
该技术特别适合于无法开展疏浚作业的场合。克服了费用昂贵、噪声过大、易散发臭味、难以处置问题等难题。
采用复合底质净化剂能够对重金属和磷起到一定稳定、无害的作用。如铬和磷均能作为沉积物转入底泥而减少对上覆水体的释放。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镇规划设计基于生态优先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优先就是在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不随意改变原有的生态结构、破坏生态环境。要把生态放在首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维护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都需要适应城市所处的环境,不能单凭构思,随意的把城市建造成想象的样子,而违背了生态环境。城镇都应该以自身所在的环境为基础,做到发展不离环境,构思不离生态,统筹兼顾,在环境之中,利用环境优势、环境特点来规划设计城镇。城镇规划设计者必须全力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城镇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保护绿地,河流,水源,植被,田地等,根据土地的性质加以利用。设计建筑时尽量节省土地,不占用农业用地。选择用地时,首先要对该地段生态环境加以分析研究,将周边的因素考虑在内,思考利弊关系,切忌滥用乱占。生态优先要求我们不破坏环境,需要我们维护环境,和环境融为一体。不为了一己私利破坏掉自然生态的和谐,违背自然规律。
二、城镇的生态规划
1、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
对于城市的规划设计主要想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绿地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就是要在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把人们锻炼的绿地区,道路两边的绿地区,靠近住宅的组团绿地区和屋顶花园,风格林地等植被覆盖区加以规划治理。不轻易占用、破坏已有的,可以发展成绿地的区域。开发新的公园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可供人们锻炼放松的绿地。鼓励屋顶种植植被,并加以规划,形成风景。加大对园林的保护力度,同时要全面协调,使城市绿地均衡化。避免在一座城市里出现森林和荒漠两种极端环境。要从整体出发,调控好绿地面积,调整好各种用地的占地比重。第二,对城市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城市占地面积最多的就是建筑用地,在城市人口激增的当下,住宅建筑的建造也加大了力度。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的智慧了。要注重住宅区的绿地规划,把住宅区与绿地规划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休息场所。各类的建筑用地需尽量节省土地的使用面积,可以通过加高楼层等方式达到目的。要规划各类建筑的位置,尽量同类相聚,鼓励公司企业共同建造一栋建筑办公。另外,要将住宅区于公园集中到一起,这样既可以节省住宅区的绿地使用面积,又可以达到给居民创造良好环境的效果。
2、乡镇的生态规划设计
随着乡镇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设施开设落户于乡间,这就面临着很多问题的出现。各种设施的建造都需要占地,而乡镇使用率最高的土地莫过于耕地、林地。大量设施、建筑的建造必然会对原本的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人们面临更多的就是原本的耕地林地被占用。乡镇的规划者往往面临着比城市规划者更大的挑战,乡镇的生态比城市的生态更加脆弱,而且不易恢复。被占用的耕地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自我修复。乡镇生态规划,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耕地林地面积,严格审批非农业用地,规划建造建筑物,尽量不破坏、改造原来的生态模式。以种植业为主,加大种植业投入力度;稳固畜牧业发展,鼓励养殖,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避免欠妥的土地变更,不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性质。要根据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发展其他行业。要做到物尽其用,同时把握好尺度。完善基础设施,兼顾发展,提高机器的使用率,这样既可以保持土地的使用率,又可以减轻人们的负担。
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景观设计
提到城市,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穿行不息的各种车辆,交叉循环的马路等等忙碌而又高级豪华的生活氛围。这美好景象的构建离不开规划者的努力与付出。对于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分成几个模块。模块一,创造新的形象。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模块二,城市绿地的设计。建议城市绿地面积不少于40%,而且要均衡化分布。建筑物周围要有适当的植被分布,道路两侧要有绿化带,河流,湖泊沿岸需有树木种植。人们的休闲场所,如公园等要进行园林美化。模块三,设计建筑物。根据城市具体状况,在建筑物楼顶建造屋顶花园。减少建筑物的滥占率,为节省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可采取加高建筑物这一措施来实现。集中同类办公楼,形成一条街文化。发展地域特色较鲜明的文化,设计突出本地特点,与水土环境相结合,优先发展生态产业,以工业等其他产业为辅。模块四,更改建筑物外观。根据当地风俗规划建筑物外观设计,采取天然原料,优化建筑物外观。使一座城市的感官舒适,同时不失特色。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将建筑物设计成不同风格。然而乡镇以耕作、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为主。耕地、林地面积比重较大,河流湖泊水库也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乡镇的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的观点更适用。乡镇的景观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土地性质,规划农作物等的种植,在适宜的情况下使植被覆盖变成景观。以粮食作物的为例,在适合作物的土地范围内,成片种植,或者根据作物种类分散种植,形成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划区种植果树或者林木,保护树木,打造生态林。乡镇的住宅、工厂等必须要与环境融为一体。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地要进行美化,在其周边增加植被种植量,花草等可以增加一定的美感。着重设计水库周边地区,修建凉亭、座椅等可供人们休息的场所。打造景观,与当地的景色连成一片,形成可以旅游观光的一条特色风景线。建成畜牧养殖区,与草地等绿色植物形成整体,打造新的风景。打造生态乡镇,种植绿色植物,不论发展什么产业,都要整体规划设计。
结语:在城镇发展迅猛,生态观念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城镇规划和设计的生态化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生态化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味,更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积极的影响。生活在一个生态优先的城镇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快乐。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当代的必然要求。现实告诉我们,生态优先是发展之道,是健康之基。城镇的规划发展融入生态的理念之后,发展更能适应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文山.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华建设,2008(10):33-3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Qianjiang how ecological advantages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Qianjiang; Ecological advantages; Economic advantage.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黔江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4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长期以来,绿色生态是黔江最大的财富和优势。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认识到,黔江是山区,工业污染少,生态保存完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经济自然条件,发展生态经济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更深刻的认识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和源泉,绝不能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只能做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篇大文章,走出一条生态优势促成经济发展的路子。
1. 借助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黔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拥有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1个,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AA级旅游区1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各1个。中国仅有、世界罕见的”深山明珠”、4A级景区小南海地震遗址,曾与梵净山、峨嵋山齐名的武陵山佛道教文化,独具魅力的阿蓬江峡谷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1整合黔江旅游资源,增强生态旅游发展内在动力。针对黔江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做好重点景区景点的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旅游宣传营销、旅游线路、特色旅游产品等专题规划,形成一个系统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专项规划,包括旅游主要景区景点建设的区块规划、旅游产品提升扩容的项目规划、旅游服务设施改善的行业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在落实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发展旅游业。在支持形式上,旅游业在享受同等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在规划、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扶持;在政策导向上,坚持政府引导,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形成有利于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推介等促进机制和支持政策,吸引企业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保护;充分整合各种政策资源,合理使用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旅游产品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景点。
1.2创建黔江生态旅游品牌,着力打造精品旅游。黔江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阿蓬江”、“武陵仙山”、“濯水古镇”等旅游品牌,但要把黔江旅游做大做强,必须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既要围绕“生态黔江”开发完善和推出一批在重庆及周边地区旅游市场上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以精品吸引市场;又要大力开发市场潜力大、适销对路的“一日游”、“二日游”、“农家乐”等大众化假日旅游产品,以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争取市场。
1.3大力提升黔江生态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网络、平面媒体等多种媒介宣传推广,提升黔江旅游形象。一是创意旅游项目。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注重创新,强化项目招商,重点策划、推介、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生态旅游项目。二是加快推进黔江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收集、挖掘具有黔江特色的旅游信息,不断丰富和提升网站内涵;三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画册、广告牌等各种传播媒体,加大宣传黔江生态旅游的力度;四是制作和印发宣传资料,组织旅游宣传团队,外出宣传或参加各种旅游促销宣传活动等,不断扩大黔江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五是结合黔江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适时在各景点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诚邀各地新闻媒体、著名文艺工作者、外地游客等参加,不断扩大宣传面,提高景区知名度。通过构筑精品旅游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创造宽松的旅游发展环境,运用现代旅游新理念,指导黔江生态旅游的发展。
1.4着力营造黔江生态旅游发展新环境。一是加强民众生态保护教育。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二是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加强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在管理人员的培训上,采取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专家等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班等。在一般工作人员培训上,坚持就地转化的原则,按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培训,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三是加强对黔江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切实抓好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市场管理、旅游星级饭店和景区(点)管理工作,促进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宗旨,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游交通、卫生、食品、消防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工作。
2.立足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农业
2.1 立足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农业。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是农业经济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一是依托生态优势确立主导特色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黔江境内生态环境良好,地理环境独特,气候条件优越,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最佳地域。黔江立足生态优势,重点扶持发展了蚕桑、生猪、烤烟三大特色生态农业。二是巩固生态优势强化城乡环境整治。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不断巩固提升生态优势。三是放大生态优势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广泛宣传发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造林热情,使广大林农“愿造林”。加大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扶持力度,使广大林农“大造林”。致力建设完善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坚持增绿与增收并重,封山与育林并举,绿化与美化同步,着力打造黔江林业支柱产业。
2.2围绕乡村旅游,打造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绿色朝阳特色产业。一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力求贴近农家生活,注重游客参与性,满足游客求变、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需求。二是以特色基地为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源头,是观光旅游壮大发展的重要基础。立足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增智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三是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农业观光园区既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内容,更是展示观光农业的有效载体。要利用当地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产业、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大力开展种、养、购、食、游、做、住等园区经营形式,积极完善园区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宣传、培训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和严重的发展问题,即只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现如今城市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而城市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于实现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继而提出了城市环境保护策略,并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以实现环境保护,还原生态的目的。以下在本文中,笔者首先指出了当前城市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论述了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园林建设的相关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1.2大气质量恶化严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垃圾成堆现象严重。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1.4噪声扰民现象严重。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统计,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为了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效益,还居民一个健康、绿色无污染的生活环境,就必须要对城市环境保护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力阻止城市建设的无序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发展,加大对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严格把关各种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禁止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开展实施。大力提倡绿色建筑,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从全面出发,努力打造健康、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城市。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城市环境的保护规划设计中,尤其应当注意实现以下几方面内容:
2.1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大气污染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3水污染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4固体废物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3、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4、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在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进行规划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环境、水文地质、污染状况、经济现状等各方面因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考虑,最终选用一个最佳的生态园林建设方案。生态园林建设可以根据设计中所选用的植物群落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种类。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4.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这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美学原则强调意与形的统一。如利用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等。
4.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这种植物大都属于绿化环境效果显著,生长较快,且适应性强的植物,如杨树、松树、柏树等。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当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较为常见的植物群落种植模式,对于快速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减少噪音污染等危害、促进局部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这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4.4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5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