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导员工作意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这个称号的由来,缘于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缘于社会本身的发展,也缘于本年代学子的特点。
一、内因的根深蒂固
当代毕业生,是“90后”一代,是被赋予特色的一代,个性化特点显著:不仅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而且容易接收新事物的到来。但是于此同时,个性化和自我意识却也更为彰显。这样的性格影响下,学生对事情的看法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牢固的自我认知意思: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认真学习掌握;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知识,会较为抗拒,容易造成本身综合素质能力较低。
二、外因的潜移默化
由于父辈的思想,90后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好好读大学,毕业后找到稳定、待遇好的工作,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及时的转变。大多数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多数高校中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相关所学专业技能适用程度较低,学生技能水平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在劳动力规模庞大、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相对竞争力明显不足。
三、网络、新型媒体的耳熏目染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新型媒体的不断发展,国家就业政策广为人知,但是对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议论纷纷,大家各抒己见,持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网络媒体对于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这样的形势下,正确把握形势、就业政策,不只是要依靠学生本人的辨别能力,还需要学校的正面引导、社会的积极宣传。
四、社会思潮的耳濡目染
继下海潮、离职潮后,国考潮、国企潮、考研潮等名词继而出现,通过这些大潮,我们明显能感觉到,现阶段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方向还是偏向于国企、政府部门和事业性单位,举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2014届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535名毕业生,其中,选择毕业后继续升学深造的人数有36人,占总人数6.7%;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人数有3人,占总人数0.5%。80名同学计划考取公务员,进入公务员机构,占总人数14.9%;有78名同学预选择事业单位工作,占总人数14.5%;有136名同学选择进入国有企业,占总人数25.4%;197名同学选择进入民营企业,占总人数36.8%,还有5名同学对于就业选择方向感不强。
针对本身具有的“90后”特点,以及现阶段社会的就业形势,如何更好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确实落实好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个人认为,要从以下五个突破点着手,以学生本身意识为本,政府、企业、教育事业工作人员为辅,全面携手,才能保证就业水平的稳定和提升。
五、提升“90后”大学生本身价值观意识
学校家长一条心,指引大学生客观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客观对待社会对于这一代的评价,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学生本身也要主动积极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参加校内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自主观看相关书籍,全方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工作、学习,于师长不断交流,及时积累工作经验。
六、政府部门落实监督管理职责
政府部门在不断完善就业相关制度和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宣传就业政策,加强监督管理作用的同时制定相关法规,严查严惩企业欺骗、不公正行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号召开展就业帮扶,帮助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群体;制定相应政策,扶持就业工作。
七、企业以身作则,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企业在招聘中应当确保就业公平性,做到招聘信息、过程、结果“三公开”,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民族、伤残等方面的歧视以及对学历的无理要求;尽自己有限资源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协助毕业生成长;协助学校商讨人才培养计划和方向;多途径企业招聘信息。
八、高校以学生为本,培养综合性人才
各高校应当依据国家就业政策,完善学校各项就业制度,在二级学院辅导员中设定专门就业负责人,输送就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利用一切资源,开设季度兼职、实习、工作招聘会,建立健全实践基地,开发更多岗位,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和基层就业,结合企业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当调整专业的设置,使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课程,利用校友资源,进行就业现身说法。有条件的高校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与各省市企业网络互联互通,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报告途径。
九、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用心、用情:作为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毕业生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指引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应当深入学生宿舍,进行面对面交流;开设咨询日,接待学生;通过电话、微信、QQ进行辅导;组织各种活动、讲座;一定要多形式,多层次进行,个体化和广泛性相结合。但是不管采用什么途径,都要结合所带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具体情况,换角度进行指导,真情感投入,认真落实好就业工作中的每个步骤。例如:在大学寒暑假前、大四课程结课前,致学生家长一封信或者一条短信,通知学生家长学生放假具体事项,希望家长鼓励学生实习、积极落实工作。
总理曾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在这样就业形势艰难的时代里,不管是政府,企业高校,还是辅导员及学生我想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尽心尽职,为就业工作的开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辅导员也要牢牢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严格按照医学教育培养的要求和医学生专业实习教育来
教育学生,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扎实以及良好的医风
医德。
一、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
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育,更要关注专业素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是每个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医学院校肩负培养人类健康守护神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学生工作中就要求教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们更应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就是医学院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理念,所以高等医学教育才将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放在教育目标的第一位。
2.注重课程体系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医术本是“仁术”,医学的本质就是培育具有高级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一个好的医生,绝不仅仅是医术的娴熟,更应体现一种医德的美好。正如人们对扁鹊、华佗的推崇一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神医级别的高技能医生,更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爱人的仁心,是一种医德的绽放。为此,我们更应注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要体现出一种医学的人文之光,要有规划、有系统地对在校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人文理念与医学机能的完美结合。
3.熟悉医学专业知识,适应医学课程设置的高强度压力
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其他类别的专业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专业性。医学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它要求学医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厚的人文底蕴,而求要具备相当功底的科学技能。此外,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医学知识呈爆炸性发展,因而,这就加重了医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学人文、学自然科学、更要学专业知识,以此来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医学视野,以便适应人们对未来医生的要求。
二、进行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辅导员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管理工作,必然会涉及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教育。医学专业是应用学科,从理论学习到运用理论,必须经过多次的专业实习,才可能在如此的往返学习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伴随医学教学实习中如影随形的专业化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多方面来着手进行。
1.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杜治政教授曾明确指出:“医学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而且还表现为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实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当出现误诊时,就意味着也许会出现生命的终结。所以,每个医生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唯有如此,才会尽心尽力地呵护生命、守护健康。作为医学生,更应明确这种敬畏的内涵,更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维护生命的尊严为天职。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有充分的理论阐述,而且在做各种具体的临床试验中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宗旨。我校的校训“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更是朴实地表达了这一敬畏思想、深化了敬畏的内涵。此外,对医学生及时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不仅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还会有效增进医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性。
2.培养医学生病患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1)培养医学生明确的医患沟通意识
现代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提倡对疾病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的全面关注,给患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一个医生如果人文素质较低,就不能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去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就不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绪、语言表述、心理反应运用不同的语言去进行疏导,使患者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和精神的慰藉。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通过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把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引导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包括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平等人格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形成人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较高修养,最终使他们形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
才可能是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真正的理解、同情、关
爱和尊重。今天的许多医患纠纷大多起源于医生对患者的地位不平等意识,我是施救者,你是被我施救者,你必须服从于我的施救。因此,患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和勒令式的嘱咐甚至斥责。
国外的医疗机构一般极为重视医患沟通,一方面是彻底了解病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取得患者理解支持的重要工作内容,毕竟一种相同的病会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身体机理反应,这是我们在医学生培养中要认真学习的内容。
(2)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争取提高患者对自己的信任
医学生刚开始实习时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怕说错话、做错事。这时带教老师应给医学生足够的尊重,尽早将医学生以“医生”的身份介绍给患者,使学生能够以医生的角色面对患者;鼓励学生多与患者接触、积极参与问诊,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平时在
患者面前多鼓励、肯定医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
(3)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到医患沟通的内容,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有些医学院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医患沟通课程,但一般只作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强,对医学生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大。因此,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增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如,《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也可以通过种种医学实践活动开展沟通的讲座与知识竞赛,选取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3.增强服务意识
医生是病人康复的健康天使,是坚守生命线的白衣战士,是为病人进行无微不至服务的守护神,这就要求医生始终都要有一种服务意识。医学院校的学生更应如此,因为今日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生,如果在学理论学知识的阶段仍没有打下一种坚实的服务理念,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心怀希望地求医问病呢?因而,我们的学生工作应该多多注重培育学生的服务理念,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总之,辅导员加强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引导他们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之成长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临床医师,是我国未来医疗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31-01
近年来,我国高校德育体系处于不断的深化改革的中,教育者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其中建构主义因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建构主义理论及学习观分析
1.1 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认为有效的学习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因此在学习方法方面,其强调学习者本身的认知主体作用。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者应该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习得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获取知识时应该用主动思考和建构所获信息的意义;第二,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涉及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第三,尽量将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和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建立内在逻辑联系,并使其成为自己更新了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非常重视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认为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育者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导其形成学习动机;第二,创设符合当前所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此来帮助其理解和把握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第三,为加强意义建构过程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其更积极地思索和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
1.2 师生关系定位方面的变化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是将外部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强调学生已有的社会人文经验和认知结构对理解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展开学习过程时是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对当前情境进行分析,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对当前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并形成对问题的积极理解。
(2)教育者在对学习者进行教育时不能强行从外部对其进行知识的灌注而忽略甚至无视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存在。正确的做法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当下来自外部的新信息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适合的部分相结合,形成新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内化和处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双方必须发挥协作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动良好的,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者的角色是学习者进行新的意义建构时的支持者。也就是说其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其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将当前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也就是形成意义新的建构。
(2)教育者应该设法激发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当前所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此来帮助其理解和把握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具体实践中,为提高学习效率,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3)学习者的角色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形成更积极的学习心理模式,进行更积极的学习,也就是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和认知加工策略,来主动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建构所获信息的意义时,必须采用发现法,主动分析所学知识的意义;积极主动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涉及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最后还必须尽量将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和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建立内在逻辑联系,并使其成为自己新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4)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应该是积极协作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经常针对当前内容展开探讨,交流经验和观点,双方协作,共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2 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大学辅导员如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2.1 改变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体验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应该对学生当前道德认知能力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所了解,在教育过程中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德育内容。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社会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是对新的道德认知体系的主动建构。当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极端情境和特殊情况下人的反应,这不利于发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体验的作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加强真实场景和内容的设置,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其自身体验。
2.2 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
当下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过分强调向学习者灌输道德经验和知识,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够。建构主义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强调知识内化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必须放弃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者的形象而是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话语权,允许学生保留质疑辅导员权威的权力,就疑惑之处与其展开交流和讨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所以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作用极为重要。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必须自身道德水平十分出色,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而且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已经成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口头的话,极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道德素质也无法提高,所以辅导员的素质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极为重要的。
2.4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它课程的配合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实现与其它课程的相配合,最终通过完整的教育体系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突破德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局限,而是实现与其它课程的配合,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而且也可以在其它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 结语
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应该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全面探讨和分析,研究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并与当代大学生的情况相结合,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