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10-05 10:18: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篇(1)

陈列作为语言来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人们开始注意到了分析的理论化和科学化。而就陈列语言最终的全面定位却尚未作出一个明晰而科学的论述。对于其中陈列文字说明的认识及理解则又是一度沉陷在窠臼故垒之中。本文仅就陈列语言中文字说明的意义及特点发表一点个人的观点。

1 陈列语言与文字说明的关系、文字说明在陈列语言中的意义

陈列是一门综合艺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将陈列作为语言来研究,也就是把陈列作为了一种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任何艺术都有其表现自身的特定语言。绘画是以线条、色彩为要素的造型艺术语言;音乐是以节奏、旋律为要素的韵律艺术语言。

“陈列语言”一词最早见诸于1962年8月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关于博物馆和文物工作几点意见》(草案)中:“……博物馆的陈列要以它特有的语言向观众说话”。这里对“特有的语言”作出一定的解释,它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形象化的展示,是按照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多种形式生动地组合实物展品,这就是陈列语言。199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ICOFOM)瑞士年会的中心议题就是“陈列语言”。这次会议上,陈列语言被定义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这种语言是博物馆传递信息的最富有特色的媒介。

概括来讲,“陈列语言”就是通过展品与观众交流思想的工具,兼有绘画、建筑、文学、音乐等的艺术特征,以造型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实物作为材料,经过陈列创作者的逻辑思维、艺术创造组成能使观众产生与之适应的共鸣的形式。

陈列本身是内容和形式的综合体,陈列语言的构成自然也要从这两方面考虑。综合多家之言,笔者认为陈列语言应该主要包括实物展品、辅助陈列品、陈列措施以及文字说明四大要素。实物展品包括文物及非文物性陈列品,是陈列语言的核心,是陈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表现陈列主题的实物例证。辅助陈列品是指模型、图画、照片、雕塑等正式展品以外的展示辅助用品,是构成陈列语言的纽带,用以弥补实物展品在反映陈列主题上的局限性。陈列措施包括陈列设备、方式、道具等的运用,是组合陈列语言的技术手段,对陈列起着烘托和渲染艺术效果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陈列语言的表现力。最后是我们要着重谈及的文字说明。凡是陈列中所运用的文字,都应属于文字说明的范畴,是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元素。在陈列中,4个要素围绕同一个主题,分饰不同角色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相辅相成,巧妙结合,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出巨大的感染力。

作为陈列语言中唯一的书面语言,与其他三要素相比,文字说明是无形象化、无感官化的要素,因而也是最容易被观众乃至设计者本身所不为重视的环节。有人曾一度认为:实物“说话”是博物馆所特有的、而且是唯一的陈列语言,陈列不需要文字说明,应该让文物自己“说话”;或者说文字说明会分散观众注意力,减弱展品本身的光彩。的确,文物是博物馆的根本,展品也是陈列的生命。正是如此,山西博物院主体陈列《晋魂》以几千件闺中珍品首次全方位亮相予世,揭开几千年晋史辉煌而悠久的神秘面纱,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多国要人慕名而至。有些文物本身,特别是一些精美之器,其艺术价值能够较为直观地展露出来,无需文字说明也能吸引千上万的游客,但是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却是以文字说明为唯一载体。而对于那些诸如史前打制石器、熔铁坩埚等外表粗糙却有着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的实物,文字说明便显得尤为重要。透过展窗我们细数一件件文物,如同阅读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朵浪花。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却担负着叙说千百年、百万年历史进程的重大任务。文物之于历史的阐释作用必然存在很多局限性,文字说明便凸显出链接的作用、媒介的作用,将孤立的文物有机地连成整体,弥补文物难以表达的思想内容,明确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 陈列文字说明的内容、运用及特点

2.1 主要内容、基本运用及重要特点

陈列文字说明包括展览的标题、前言、单元、组、要点的标题和说明、展品说明及结束语等。陈列的文字功能不同于教科书、产品说明书,有其独特的内容要求和运用方式。各部分所承担的角色是明晰确定、无法互相取代的。

标题:陈列的名称,集中反映陈列的主题思想,是对陈列指导思想和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包括主题、副题,作为观众的向导。它应该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凝练概括,用最少的文字涵盖凝聚最多的内容。例如山西博物院主体陈列的总标题“晋魂”,精确而凝练,不仅对主题“山西地方通史陈列”作了深度概括,而且充分表达了汲纳山西历史精华之意向。

前言:陈列的开场白、引言。向观众介绍陈列内容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概括说明内容主题、特点及意义。其作用是让观众快速抓住展示中心。身临其境,切入主题。山西博物院2008年9月举办的临展《生命的印迹——古脊椎动物新成果展》在前言中这样开头:“生命的存在,成就了地球的生机无限。长达数十亿年的生物演化征程中,脊椎动物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门见山说明了本次展览的目的和任务。

单元、章节、组、要点标题:是陈列展览的骨架,各个标题是各个单元或部分重点事件和主要内容的概括。其表述和文字格式要注意保持一致。相互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构建整个陈列内容的前后联系。山西博物院《晋魂》陈列的历史专题分别以“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为题,串联成线,一气呵成,分别撷取山西历史各个阶段的亮点编符成曲。7个标题在文字格式上,呈平行关系;在反映内容上,又是呈先后承接关系,作为一条主线引导观众循序渐进地观看。

单元、章节、组及要点说明:对单元、章节、组、要点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其与其他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展品说明:负责介绍展品的基本性质情况,对展品作科学性和知识性简要说明,或揭示展品内涵的社会属性,以及它与主题的联系。

单元说明、展品说明是陈列文字说明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系整个陈列语言风格的重要表现环节。首先,它们应当帮助观众了解陈列的意义,启发观众学习的欲望。其次,既然作为简要说明,它们便不能像教科书一样滴水不漏,包罗万象,也不能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准确、鲜明、精炼、生动应作为其标准。科学性的保证、主题的鲜明、语言的生动精炼,全面打造一个成功的单元说明或展品说明。展品说明是直接吸引观众眼球的文字说明部分。

一个展览,前言、单元说明对于有些观众来讲也许是可一掠而过的部分,但展品说明却是每一位观众所直接关注的。因为展品本身是陈列的核心,所以观众会对它的性质、情况和社会意义抱有大于任何其他陈列语言的兴趣。传统陈列的展品说明一般只写名称和年代、类别、出土地点和出土时间。这种说明方式与库房文物登记牌基本一致,并未显示出任何陈列语言的特色。然而,不论怎样,展品说明与文物登记牌的作用是颇不相同的。库房文物登记牌记录的内容是为了便于查找、保存,而陈列展品说明则是面向观众介绍的一种讲解形式。展品说明在传统意义上都是采用说明性语言,对展品的类别、来源、时间、现状作一简单介绍。而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认识的提高,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应该只是介绍的一部分。观众对于展品情况的渴知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例如,山西博物院“夏商踪迹”展厅中展示了一件国宝级的文物——龙形觥,在它的说明牌上,观众只能看到诸如酒器、长、宽、高尺寸及其纹饰情况等内容,其出土背景、相关历史背景、社会属性均无从可知,致使国宝性质无法明确体现。观众走出博物馆,有心人也许只能说“山西博物院有一件形制特异的青铜酒器”,仅此而已。从这点来讲,几乎所有博物馆中均有类似现象,有待陈列文字工作者的进一步研讨。

结束语:是对陈列内容的归纳、总结或延伸,帮助观众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2.2 语言表述方式及特点

陈列文字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概括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来讲,循循善诱的讲解式或者精准干练的说明式是陈列内容设计者最常用也是最善于运用的表述风格。前者似涓涓细流,引人渐入佳境;后者如一泓清泉,澄亮而明晰。在长期的陈列内容编写过程中,这两种文字表述方式饱受时间的考验,毫无疑问地成为陈列文字说明语言表述舞台上的领衔主演。随着陈列展示内容、种类的增多,观众对陈列文本叙述方式的要求逐渐提高,各式展览赋予其内容的语言表述方式也花样翻新。如近年来,受唯美主义的影响,很多文字编写工作者在散文文体的基础上大胆运用了美文的笔法,使受众观赏展品的同时得到语言文字上的熏陶,品读优美雅致的说明,置身于精美的展示之中,从而得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例:在山西博物院基础陈列中的晋国霸业展厅第三单元“时代先锋”的开篇:春秋五霸晋为先,战国七雄有其三,晋和三晋引领了一个时代,泥土刻的范,带着活泼的律动,刀笔间刻录着大型铸铜业的盛状,青铜铸的器。凝聚着晋人的创造,播向四方,传递着变革的信息,称为布的钱,薄小的身躯,竟拔动了商品经济的车轮,最早吟唱了货币统一的序曲,……,这里充满创造和神奇。

篇(2)

一、辨识说明文,建立文体意识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只明确提出《赵州桥》《太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说明性的课文。教材的编排又以专题组织单元,没有出现专门的说明文单元,因此辨识说明文也就成了第一要事。何谓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构造、类别、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文章,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关于科普的文章是不是都是说明文?写景的文章是不是?状物的文章有没有?它们属于哪个类型的说明文?反复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比较了借景抒情散文和写景说明文及借物抒情散文和状物说明文的异同,整理出了第二学段的说明文。

1.集中在“自然科技”专题单元里的

2.分散在其他专题单元里的

从分布来看,自然科技专题和其他专题的篇目差不多,它们在不同的单元里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从篇数来看,从三年级到四年级,说明文篇数增加了,这为第三学段学习说明好了铺垫,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有与自然科技有关的说明文,也有与写景、状物有关的说明文,各注重了理趣与情趣的结合,科学与文学的融合。从类别来看,事物说明文多于事理说明文,遵循了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领会编者意图,探寻文体特征

纵观教材,结合编者的意图,反映在第二学段的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如下:

1.说明有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顺序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颐和园》按照空间顺序,先写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花钟》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逻辑顺序说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电脑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可见,说明要有顺序已逐渐渗透在这一学段中。

2.说明结构较为典型

说明文就主体部分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在这一学段中,事物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多为并列式或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赵州桥》《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秦兵马俑》《电脑住宅》等,而事理说明文形式各为不同,《花钟》为递进式,《飞向蓝天的恐龙》为连贯式等。以总分式结构占多数的的安排,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明方法以渗透为主

第二学段学习说明方法并不突出,仅有两篇文章直接指出。《太阳》,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其他像《赵州桥》《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简单渗透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一切都为第三学段的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做好准备。

4.说明语言科学、准确、生动

说明文的语言特别关注科学性、准确性。《花钟》一文,“五点左右,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之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真切地反映了客观现实。

像这样科学准确的语言在其他文章里还可以找到,但在这一学段更多展现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在这学段的说明文中,除了略读课文外,只有《月球之谜》《蟋蟀的住宅》《长城》不要求背诵,只有《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长城》不要求抄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足可见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以文艺性说明文为主。

5.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视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每课都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有些还要求写下来。如《月球之谜》一文让学生写写你还知道的哪些未解之谜;《长城》一文学让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摘录下来。教材的编写如此重视资料的搜集,一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来关注说明文的延伸拓展,以培养学生搜集、加工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根据年段特点,实现教学价值

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依据文本中的说明文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其最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把握说明性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理清顺序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有这么一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可以帮助找到文章的写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如《电脑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电脑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填写表格,然后连起来说一说,以把握内容。

了解本学段以总分为主的结构,学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文:“赵州桥非常雄伟”是总起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到这两句,也就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像《雅鲁藏布大峡谷》《秦兵马俑》等此类课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达到到教一课、学一类的目标。

有些文章的结构不是总分式,也没有关键句,如何把握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来说说主要内容。如《果园机器人》一文,果园机器人怎样?请学生默读思考,在交流时,帮助概括出关键词:会干农活,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抓住语言特点,赏析迁移运用语言

第二学段的说明文,多为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教师要抓住其语言特点,结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玩味赏析语言文字,进行仿写迁移,凸显语用。

(1)多读多背多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课标提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师要抓住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的要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还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在抄写喜欢的内容时,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2)比较辨别赏词句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中的“一支、漫长”体现了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表明了变成鸟儿的恐龙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分支,演变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如何让学生领会?

①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②从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交流,讨论。

经过比较辨别,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体会了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仿写迁移多运用

崔峦老师说: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叶圣陶说说明文适合“仿写”。仿写句段,迁移运用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就是实现“例”的增值。

《花钟》一文,运用多样的句式写出各种花的形态,语言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效果,体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这样做:

①读第一自然段写花的句子,你发现什么?(花开的样子不同)

②完成课后第三题: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

③读句子,比较:把第一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句子全换成“什么花开了”,你喜欢吗?为什么?

④边赏图片,边读课文,感受花各具形态的美。

⑤写法拓展,选择完成(二选一)。

学生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的生动写法后,可以选择利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围绕“春天,万物苏醒”来写一段话,也可以选择学习文中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花怎样开放”进行仿写,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凸显语用。

第二学段的学生不仅要仿写句子,更要进行段的仿写迁移。如学了《赵州桥》,可以写一写家乡的桥,学着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可以记一次游览活动,等等。

教师要准确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加强对说明文文体文本功能定位的研究,进行文体意识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文体的特点,在语文实践与理解、体验、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具体地说,应是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构造、类别、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文章。也就是说,它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问题的本源和实质为主,内容具有科学性,语言具有准确性。

1.内容的科学性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客观事实为依托,内容或来自科学研究资料,或来自作者亲身实践、调查、考察所得,不仅说明“怎么样”,也说明“为什么这样”,给人以正确无误的认识。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科学地阐明了事理,《太阳》从“远、大、热”三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及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每课都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有些还要求写下来。如《月球之谜》一文让学生写写还知道哪些未解之谜;《长城》一文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摘录下来。教材的编写如此重视资料的搜集,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关注说明文的延伸拓展,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增加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

2.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特别关注准确性,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它要求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程序等都准确无误,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如《花钟》一文中的“五点左右”“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的“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乌儿”。句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漫长的”都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保持了这类文体所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明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在说明文中,主要表现在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这四个方面。

1.说明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顺序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颐和园》按照空间顺序,先写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花钟》按照“归纳现象一揭示原因一实际运用”的逻辑顺序说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电脑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可见,说明要有顺序已逐渐渗透在这一学段中。

2.说明结构

说明文就主体部分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在这一学段中,事物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多为并列式或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赵州桥》《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秦兵马俑》《电脑住宅》《桂林山水》等。而事理说明文形式各为不同,《花钟》为递进式,《飞向蓝天的恐龙》为连贯式等。以总分式结构占多数的安排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明方法

第二学段了解说明方法的文章不多,仅有两篇文章在教学参考中直接指出。《太阳》: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其他像《赵州桥》《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花钟》简单渗透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一切都为第三学段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做好准备。

4.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要求科学、准确,但风格可以各异,可平实,可生动活泼。第二学段更多展现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在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中,除了略读课文外,只有《月球之谜》《蟋蟀的住宅》《长城》不要求背诵,只有《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长城》不要求抄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这些说明文多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利用生活感受,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使事物形象鲜明,讲究趣味性、文艺性。足见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以文艺性说明文为主。

三、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依据文本中的说明文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其最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把握说明性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理清顺序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有这么一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可以帮助找到文章的写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如《电脑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电脑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填写表格,然后连起来说一说,以把握文章内容,把握说明文的特征。

了解本学段以总分为主的结构,学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文,“赵州桥非常雄伟”是总起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到这两句,也就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像《雅鲁藏布大峡谷》《秦兵马俑》等此类课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达到教一课、学一类的目标。

有些文章的结构不是总分式,找不到中心句,没有过渡句,找不到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如何把握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来说说主要内容。如《果园机器人》一文,果园机器人怎样?请学生默读思考,在交流时,帮助概括出关键词:会干农活,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了解说明方法,体味说明文体文法

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用等。在第二学段需要了解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等。教学说明文时,应让学生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进而体味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表达效果。

在本学段中,这些说明方法比较集中的是《太阳》一文,教学参考里也在本课直接指出需体会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太阳》一文里“……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和“因为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这两句话都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教材对此还安排了一个小泡泡“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小泡泡,引导学生认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让学生在体会这一句子的好处中,了解说明方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它可以使知识显得更具体、通俗、明了。接着让学生找找课文中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描写太阳的句子,读读想想,交流交流其好处。交流中结合《语文课堂作业本》第4题: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

3.抓住语言特点,赏析迁移运用语言

第二学段的说明文多为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教师要抓住其语言特点,结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玩味赏析语言文字,进行仿写迁移,凸显语用。

(1)多读多背多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是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师要抓住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的要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还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在抄写喜欢的内容时,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体昧说明文的情趣。

(2)比较辨别赏词句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乌儿”中的“一支、漫长”体现了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表明了变成乌儿的恐龙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分支,演变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如何让学生领会?

①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②从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交流,讨论。

经过比较辨别,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体会了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仿写迁移多运用

崔峦老师说: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叶圣陶说说明文适合“仿写”。仿写句段,迁移运用说明语言、说明方法,就是实现“例”的增值。

如《花钟》一文,运用多样的句式写出各种花的形态,语言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效果,体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这样做:

①读第一自然段写花的句子,你发现什么?(花开的样子不同)

②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

③读句子,比较:把第一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句子全换成“什么花开了”,你喜欢吗?为什么?

④边赏图片,边读课文,感受花各具形态的美。

⑤写法拓展,选择完成(二选一)。

学生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的生动写法后,可以选择利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围绕“春天,万物苏醒”来写一段话,也可以选择学习文中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花怎样开放”进行仿写,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凸显语用。

篇(4)

说明文是中考必考的一种重要文体。初中说明文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状况:学生对说明文有畏难情绪。少数的教师因为“应试教育”的观念,在教学中只顾生搬硬套。长此以往,说明文教学必将步入险境:学生怕学,教师忧教。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摸索出几点心得,愿能抛砖引玉。

一、温故而知新

1.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常见题型:以选择的形式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

对策: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到。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多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事理说明文应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对策: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上所述”等词语。

3.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如:①“××××”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应做到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解释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过于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二、答题的秘诀

初中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从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

三、解题的程序

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四、练中找技巧

重点文段赏析:

苏州园林栽种树木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由高到低 B.由内到外

C由具体到抽象 D.由总说到分说

2.对文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点”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讲究花草树木的高大挺拔,较少雷同

B.讲究花草树木的整齐划一,讲究对称

C.讲究花草树木的富丽堂皇,色彩斑斓

D.讲究花草树木的求其自然,各尽其妙

3.对文中苏州园林“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园林栽种和修剪在空间上注意高低错落,俯仰生姿

B.园林栽种和修剪注意造型奇特和花木的风韵

C.园林栽种和修剪在季节上注意树种相间,花期相间

D.园林栽种和修剪注意色彩搭配和游览者观感

解题思路:

1.这道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说明顺序。这段文字第一句是总写,下面扣住画意,从栽种和修剪两个方面来分说。所以选D。

篇(5)

语言赏析主要是指欣赏、品味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词句,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怎样进行语言赏析呢?

第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而议论文的语言精练、缜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说的语言传神、富有个性化的魅力;戏剧的语言则围绕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做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

第二,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所起的作用。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语言都讲究“准确”,但是说明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突出观点的正确,论据的有力,使论证更符合逻辑。散文和诗歌的语言都讲究凝练,但是诗歌则要求更高,“添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且要求语言铿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色。

第三,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1.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2.抓主旨句。主旨句或点明中心,或总结全文,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悟,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抓修辞句。主要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4.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它们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第四,要掌握语言赏析的命题方式和语言赏析常用的术语。语言赏析类的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学生在文中自选。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另一种是指定语段、语句让考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

进行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复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的术语。

二、分析写作方法的技巧

写作方法是文章表情达意、陈述观点、说明事物的表现形式。中考中遇到考查分析写作方法这一类试题时,同学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篇(6)

中图分类号:H315.9

1.引言

本文将从牌示解说的布局格式、文体、语言使用特点等方面,以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旅游景点牌示解说的译文现状以及规范表述。

2. 博物馆牌示解说的规范表述

2.1制作布局格式

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37万余件,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主题为《陕西古代文明》的基本陈列馆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展览分三个展厅,采用年代分类的方式陈列。馆内中英文牌示解说系统主要包括景点全貌解说和具体实物解说。通过比对国际通用牌示解说惯例——景点全貌解说的牌示系统多包括标题、全景图和内容介绍;具体实物牌示解说系统多包括实物名称和与实物相关的内容介绍——发现该馆内

①全貌解说的牌示系统普遍缺失配备简短文字标注的全景图。冗长的文字介绍不能满足海内外游客清晰、直观获取有用信息的目的,从而,牌示解说的服务功能、使用功能被大大削弱。

②具体实物的牌示解说仅仅提供了出土文物的实物名称和年代。例如,一则先周时期出土文物的中英文牌示解说为:凤柱斝(ji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岐山县贺家村一号墓 Jia with Phoenix Pillar Late Shang Dynasty (13th -11th Century B.C.) Excavated from No. 1 tomb, Hejia village, Qishan County. 这里的牌示解说并没有把“斝”作为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的盛酒器或礼器的文化内涵解读出来,不能明示它在历史中的作用。缺少与实物相关内容介绍的牌示解说比比皆是。

2.2文体要求

在文体上,牌示解说应归类于说明文范畴。因此英文牌示解说的语言使用,也应符合英语说明文的要求。英语说明文在句法上,通常会“使用很多有be 作系动词的句子;会使用关系短语以及表示方位和方位移动的介词和副词词组;会经常使用there is/ there are 的句式,以及在描述形状、大小、颜色和数量时说明文里多运用形容词,” (2006,王,吕)等等。在涉及到制作步骤的说明文时,英语说明文还更多地使用被动语态和祈使句。

作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英文牌示解说在文体使用上力求规范,意图实现牌示解说的教育功能:

例:原文/译文:金饼也称饼金。共219枚,每枚重227.6—254.4克。总重量54116.1克,是迄今汉代金饼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绝大多数有戳记、戳印,部分兼有文字、符号等刻铭。非流通货币,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Gold Discs are also called Cake-shaped Gold. Altogether 219 discs, each weighs 227.6-254.4g, were excavated from a hoard, their numbers are the biggest among the unearthed gold discs of Han dynasty. Most of them bear characters, marks, or stamps or impressions. They were not the circulating currency, and were mainly used as rewards and gifts.

在这则关于出土文物金饼的英文解说中,首先,被动语态大量在文中使用,如,…are also called…,…were excavated from…,…were mainly used as…。,其次,系动词be也被使用,如,…are the biggest…,…were not the circulating currency…。此外,简单句和并列句扩展了内容,容纳了更多的信息。

2.3语言特点

篇(7)

说明文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以看出,中考说明文的阅读考查同记叙文和议论文一样,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和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要正确地解答说明文的阅读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值得学生重视的。

一、区分说明文和议论文

学生往往分不清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议论文,所以常常在解答“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的题时,解答为“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议论文的知识,因此,首先应该弄清文体。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基本的表达方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阐明事理的文章。而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作者的观点和看法的文章。

二、熟记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弄清说明文的对象,把握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题目,即“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有悠久的历史。

1.理清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一般情况下,时间、空间顺序都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如,表时间顺序的名词有:从前、如今(现在)、以后,或者直接用具体的×年×月×日等。表空间顺序的名词有: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等。如果没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一般可以判断成逻辑顺序。还有事物说明文多为时间、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多是逻辑顺序。

2.理清文章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应抓住中心句和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熟记常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作诠释等。

特别不要把“作比较”说成是“对比”,把“打比方”说成是“比喻”。同样一个句子,在说明方法的解题中,应叫“作比较”或“打比方”。而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的解题中,才答成“对比”或“比喻”。也就是答题时,应认真审题,切记不要答错了知识的归类范畴。

4.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准确周密,从语言的风格上还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之分。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说明文的阅读题,一般有以下八类:(1)找准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2)概括说明内容,提取相关信息。(3)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结构。(4)掌握说明方法以及作用。(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6)认识感悟。(7)分析列举。(8)归纳探究。

在这里,我不想一一去解说,我只想谈一下学生答题中的一些常见错误,教大家一点答题的技巧。

例如,在解答说明方法的题目中,有学生经常写错别字,把“举例子”写成“举列子”;把“列数据”,写成“例数字”。不要看只有一字之差,你写错了一个字,这一分你就没有了。“例(lì)”是可以做依据的事物的意思,是一个名词。而“列(liè)”是行列,排成的行等意思,是一个动词,怎么能混用呢?

还有,在解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会使用效果词,也会使得分大打折扣。现在我把常见说明方法的效果词总结如下:(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4)作比较,强调突出了……(5)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6)下定义,严密准确地说明

了……。

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专业 精读课 说明文教学 

 

一、引言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组织结构 

篇(9)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片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一、命题形式

上面这段话,如果从命题形式来看,可以作如下方面命题:

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或生动性特点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一句中的“次第”能否删去,为什么?

2.找出一个含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本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答题思路

1.根据句意仔细揣摩。例如上面提到的第一个例子,“各种花次第开放”是说春天来了,各种花会根据不同的温度等条件先后开放,而不是同时开放,所以只有用表示先后顺序的“次递”才能更准确。

2.根据语境仔细比较辨析。例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段话是说自然界的物候与农事的关系,三句话中的“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语本来是写人的,而在本句中作者用这三个词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他们似乎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拟人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答题格式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

这个方面的试题可按如下格式作答:先判断“能”或“不能”+词语的语境义(表估计、推测、范围、程度等)+词语去掉后的后果(删掉后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这与客观事实不符等)+总评(如“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言)。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方面。

这个方面的试题一般按如下格式答题:

篇(10)

2.按要求筛选文中信息。以简答形式要求概括全文或某个部分的内容,或以图表填空的形式来概括文章内容。

3.分析理解说明的顺序。要求指出文章的说明顺序,或问某些段落可否调换顺序。

4.辨识理解说明的方法。可以就画线句,也可以就某些段或全文,要求指出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分析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主要指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文章总领段、过渡段、总结段等,试题会直接问某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中引用的内容的作用。

7.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直接问某个词语的作用;或问某个限定性的词语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

中考真题在线

(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塘古镇

①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②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1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九龙捧珠”。

③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④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桥,桥上行人走,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的水乡美景。

⑤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圩。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曰: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联曰: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⑥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

⑦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临街房屋二楼常常有屋檐延伸,两两相对,形成了“一线天”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别致的古镇风貌。

⑧“巷”在吴语方言中是弄堂的意思,西塘的弄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水道密集,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还是民舍,房屋之间的距离总是被压缩到最小,西塘的弄堂总是长而深窄,其中又数石皮弄最具代表性。

⑨石皮弄因铺地的石板薄脆如皮而得名,位于西塘古镇下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上面用166块青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能使全弄雨天不积水,如此设计实在巧妙。

⑩今天,西塘的水道、街道基本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风貌。水道划分了古镇大的板块,街道上兴建的廊棚,进一步划分了空间区域,明确了使用功能。弄堂再连接各家屋舍,对室间进行细分和利用。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路在小农经济商贸活动中的作用。

1.根据文章内容,用“∥”将③~⑨段分成四个部分。(3分)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③④∥⑤∥⑥∥⑦⑧⑨ (考场得分:1分)

分析:本答案只是将介绍廊棚和街弄的部分切分开了,但没能从总体上读懂这几个段落之间的总分关系,缺乏划分的依据。

考生答案二:③∥④⑤∥⑥⑦∥⑧⑨ (考场得分:2分)

分析:本答案对语段的总分式结构理解准确,不足之处是对“分说”的三小层切分错了一层,所以扣去1分。

参考答案:③∥④⑤∥⑥∥⑦⑧⑨。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对文章主体部分行文思路及结构层次的梳理。解答行文思路及结构分析题,先要通读相关段落,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进行分类,把表达相同或相近意思的段落归为一个部分。

2.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考场得分:3分)

分析:该答案能从文中摘出关键词语概括对象的特点,但对古桥的特点概括少了“数量多”,因而扣去1分,概括廊棚的特点少了“规模大”“实用性强”两个要点,扣2分。

考生答案二: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廊棚: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考场得分:3分)

分析:本答案对古桥特点的概括少了一点,扣1分;将廊棚的特点概括为“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仅抓住了它实用性强的特点,而遗漏了另两个特点,所以扣2分。

参考答案:古桥:数量多,种类多,造型美。廊棚:规模大,造型古朴,实用性强。

【名师提醒】解答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题目,先要锁定与问题相关的答题区间,然后快速从这一区间中获取信息。要特别注意,对特点的概括要完整全面,不可因粗心而有遗漏。因为阅卷人是按点评分的。告诉同学们一个小技巧,我们在答题时不妨看看命题人给本题定的分数,如果是3分,那么你就不妨归纳出3条以上的理由。还有,筛选信息时,有的信息是现成的,我们直接从文中摘录就行。另外,有的信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概括。

3. 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2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作比较、下定义(考场得分:1分)

分析:画线的两个句子,前一句拿一般的江南古镇和西塘古镇对比,用的是作比较;后一句用的是作诠释。答案填对了一个空,只能得1分。

参考答案:作比较、作诠释。

【名师提醒】解答说明方法类考题,需要记准确几种常用说明方法的特征,能正确辨识。如作比较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分类别能使说明条理清楚,下定义能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等等。

4.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考场得分:1分)

篇(11)

为此,在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结合文本用各种语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学习氛围。

在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教学中,由于课文说明的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例如在“鸣沙现象”的教学活动中,我补充了一段视频材料,包括“鸣沙”的声音和原理解说。这一设计将视听与文字阅读相结合。弥补了文字的不足。增强学生对“鸣沙”这一奇怪现象的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扣住视频材料中对“鸣沙现象”原理的解说与课文中的文字解说进行比较,从而自然过渡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学习。

(二)利用小活动,创设运用情境。

针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事理说明的特点,我设计了“科普宣传显身手”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了文本信息呈现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现象。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对照图片,以讲解员身份,向同学们作介绍。这样,学生既能重视文本的解读,注意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又能增强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激发了探索事物奥秘的兴趣。

又如在说明建筑的课文《凡尔赛宫》的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之后,为了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教者设计了阅读表演的环节,提出问题:“假如此时有一个中国旅行团刚刚来到法国,想请你为他们作导游,参观凡尔赛宫。你该怎样为他们介绍呢?并出示要求: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凡尔赛宫全景、外壁、金碧辉煌的宫殿内部、镜廊、法兰西式大花园)。仔细研究课文内容,结合图片,写出解说词,推荐一人走上讲台当导游。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采用一定说明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导游的语言特点。

于是为了准确地进行“导游”,学生会主动再读课文,探究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顺序及方法:交流讨论过程中又可以使学生相互感染,产生共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导游”表演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展示出来,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

(三)利用综合实践。开阔更广视野。

说明文不能借文艺学的羽翼以获得新的飞翔,只有从自身寻求突破却可以与“生活语文”“大语文”等观念接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以获得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