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学的本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88-03
Discussion on the Serum Proteomics Applied to Research Essence of TCM Syndromes
ZHAO Haiyan 1,GUO Yong2
(1.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2.The First Clinical Medicin Schoo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Abstract:Differential markers of TCM syndromes presented as specific proteins in TCM syndromes. Serum proteomics was one important part of systems biology. In 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study of TCM syndromes with the technology of serum proteomics, we proposed our own viewpoints as follows: the markers and the essence of TCM syndromes could be found out by studying in animal model of TCM, TCM clinical syndromes, and, application of prescription-syndrome.
Key words:serum proteomics, essence of TCM syndrome, markers of TCM syndromes
中医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与整体观,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的指导核心,是论治的前提与基础;治疗讲究“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处方用药随证而定,随证而变。中医的不同证候间表象差异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1]。蛋白质组是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动态变化着的整体[2],这和中医的整体观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从蛋白质组学角度研究中医证本质已成为中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 背景
证候是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各方面情况病理概括。中医证本质的含义是指证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着证的发生发展之动态变化过程,是在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群[3]。
证本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发现某些检测指标可重复性差,与临床证候相关性并不明显,对中医临床辨证的价值十分有限[4]。因此有许多学者认识到从探讨整体功能关系失调方面入手可能是中医证本质研究的最佳途径[5]。蛋白质组学的兴起,为这种整体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检测手段。
蛋白质组的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ns等[6]于1994年提出,指“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则是在蛋白质组整体水平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策略有表达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由于功能蛋白质组学是将疾病的整个过程视为一个黑箱而只着眼于与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7-8],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血清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选定的目标血清中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在建立正常蛋白质表达图谱(protein expression map,PEM)的基础上,寻找其差异蛋白质点,鉴定疾病相关蛋白质,进而研究其结构和功能,为研究重大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药物作用靶点等开辟新的途径[9]。
血清蛋白质具有独特的性质(蛋白质组成、结构形式极端复杂而且蛋白丰度差异巨大)、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及研究意义[10],被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列为首批实施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1]。目前,Chan等[12]一共识别了1444种蛋白质,并构建了共用的人类血清蛋白质数据库。
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流程大体可分为分离、鉴定、分析三步。质谱技术是蛋白质鉴定的核心技术。二维凝胶电泳结合质谱技术(22DE2MS) 是目前疾病相关血清蛋白质组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技术[13]。经过质谱分离后,对获得的差异蛋白质组可以利用数据库检索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及功能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中医证本质研究最终目的是寻找证候标志物,它的升高或减少能显著地提示相应证候的出现或消失。疾病标志物常常是在疾病过程中由机体分泌到血浆/血清中的低丰度蛋白质[14]。因此在中医临床辨证的前提下,可以借鉴血清蛋白质组学对疾病标志物的研究来找到证候标志物。
2 血清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应用方面,中医证候模型是利用动物的某些生物体表特征来模拟人体证候特征的一类生物表征模型,以此来诠释中医理论和评价中药疗效[15]。许多专家在此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钟小兰等[16]以束缚制动法制备肝郁证大鼠模型,发现具有明显表达差异的蛋白质6个。颜永平等[17]分析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与正常大鼠下丘脑的差异蛋白质,有18个蛋白点的表达随着造模后时间的延长有向正常水平恢复的趋势。苗兰等[18]发现气滞血瘀证大鼠血清与正常大鼠相比有1个蛋白质下调,5个蛋白质上调,1个蛋白表达缺失,推测气滞血瘀证的形成可能与这些差异蛋白点相关。
中医临床证候方面,在以病统证的角度研究中,熊新贵等[19]研究发现其中的5个蛋白质可能与高血压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发病过程相关;在异病同证的方面,谭秦湘等[20]选取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按照辨证标准诊断为肝郁证患者各100例进行研究,发现12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spot73仅在正常组中表达,spot71仅在3个肝郁证疾病组中表达,另外的10个点均在3个肝郁组表达上调;单证方面,刘希成[21]等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了老年肾阳虚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样本,发现有10种在肾阳虚血清异表达,有6种在健康对照组异表达;在方证结合的应用方面,可将某一证候动物模型在相应方剂治疗下机体所发生的物质变化视为该证候的物质基础,因为正是该方剂在机体内发挥其药理作用过程中纠正这些物质后,才使该证候的临床症状得以缓解甚至完全消失[22]。苗兰等[23]用复合因素制作大鼠气滞血瘀证模型,发现模型组大鼠血清与正常组相比有1个蛋白质下调,5个蛋白质上调,1个蛋白表达缺失,而给予血府逐瘀汤后可改善这些改变及缺失的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3 展望
在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本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中医证候元素方面
证候元素是构成是中医证候的最基本单位,体现了不同证候的最基本证候组成,亦称单证或基本证候。复合证候是由证候元素组成的复合体。规范和统一证候的诊断标准首先要从中医证候元素入手研究血清蛋白质组学,能较容易产生证型血清蛋白质组学的标准化、定量化,再扩展到复合证候的标志物研究。
3.2 病证结合方面
要提倡病证结合,才能提高证候研究的客观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的重要观念,因此要研究不同疾病、相同证候的血清蛋白质组的共性和差异,也要研究相同疾病,不同证候的血清蛋白质组的共性和差异。
3.3 方证相应方面
应着力开展得到公认的一方一证尤其是名方一证的研究。方证相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环节,是指一个方剂的功效与方剂内的药味及配伍关系与其所对应的“证”之间存在高度的统一性和针对性。因此,可对方剂干预下的证候前后差异的蛋白质进行研究,以提取证候标志物。
3.4 建立数据库方面
广泛建立健康人群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血清蛋白质组学数据库。但同时动物模型存在难以避免的缺点[24],而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象取材于人的血液,易于搜集,可建立健康人群中医证候血清蛋白质组学数据库,创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3.5 系统生物学的整合
系统生物学的技术平台为组学,即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和计算机生物学等[25]。这与中医学整体观念极其统一,正如陈竺院士指出[26]:“系统生物学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厚积淀,为发展系统生物学,并将其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中医证候的研究上,整合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更有效的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密切结合中医学的特点,建立广泛的血清蛋白质组学中医证候数据库,有可能给中医证本质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Fields S. Proteomics in genomeland[J].Science.2001, 291(5507):1221-1224.
[2] Nowak R. Entering the postgenome era[J].Science.1995,270:368-369,371.
[3] 申维玺.论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 (6)∶410-414.
[4] 吴元胜,朱华宇,罗国维,等.证候研究是实验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中医药学刊, 2003, 12 (8) : 1296-1298.
[5] 李翠娟,烟建华.证本质研究的新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10(11):28-30.
[6] Wilins M.Government backs proteomic proposal[J]. Nature, 1995, 378:653.
[7] Hanash S. Disease proteomics[J]. Nature,2003, 422(6928): 226-232.
[8] Kraemer K H. From proteomics to disease[J]. Nat Genet, 2004, 36 (7): 677-678.
[9] 廖秋林,陈晓东,丁彦青.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及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24(2):402-407.
[10] Anderson NL, Anderson NG .The human plasma proteome: history, character, and diagnostic prospects[J]. Mol Cell Proteomics, 2002,1(11):845-867.
[11] Omenn GS. The 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Plasma Proteome Project pilot phase: reference specimens, technology platform comparisons, and standardized data submissions and analyses[J]. Proteomics, 2004, 4(5):1235-1244.
[12] Chan KC, Conrads TP, Hise D, et al. Analysis of the human serum proteomics[J]. Clinical Proteomics ,2004,1:101-226.
[13] Pieper R , Gatlin C L , Makusky A J , et al.The human serum proteome: Display of nearly 3700 chromatographically separated protein spots on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gels and identification of 325 distinct proteins[J].Proteomics , 2003 , 3 (7) : 1345-1364.
[14] Petricoin EF, Paweletz CP, Liotta LA.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proteomics pattern diagnostics[J]. Mammary Glung Biolneoplasia,2002,7:433-440.
[15] 田金洲,王永炎,时晶,等.证候模型研究的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1):18-21.
[16] 钟小兰,吕志平,钱令嘉,等.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21(7):399-401.
[17] 颜永平,易振佳,李炜,等.高血压大鼠肝阳上亢证的下丘脑双向凝胶电泳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6,8(3):330-333.
[18] 苗兰,潘映红,任建勋,等.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8,14(2):106-107.
[19] 熊新贵,梁清华,侯俊良.高血压脑出血肝阳化风证与肝阳上亢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07,14(6):1649-1652.
[20] 谭秦湘,吕志平,钟小兰,等.肝郁证辨证与相关蛋白关系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57-158.
[21] 刘希成,梁恒,田真,等.肾阳虚证候的人血清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7,23(7):592-599.
[22] 张杰.利用方证相应学说探寻中医证的物质基础[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3-5.
[23] 苗 兰,潘映红,任建勋,等.血府逐瘀汤对气滞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14(4):24-28.
论文摘要:每一种类的化学知识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贯穿于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 ”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 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 ”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 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33-02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地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现代化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灌输知识、认识知识以及感知知识,发展到思维的传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教育是什么,可以教或学习,或者通过学习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科学界定延误了教育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象征着信仰、价值观以及表现手段(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应用)。
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文化的学习来建立一种学习的文化,由此产生了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基础。对个人和社会行为来说,不接受教育是可怕的,他会使人进入无序化的生活状态,产生不可控的行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产生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规则孩子的个性形成以及调节自己的行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处理和传送离不开校园,尤其是高等教育。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只是应试教育,无法达到教育的深层次境界。高等教育可以使年轻人对未来复杂的工作做好完全的知识储备,教育的完成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和创造最大的价值。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中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改革传统高等教育象牙塔式的结构,实现教育结构类型的多样化。这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办学,除扩充原有的大学外,大力发展学制不同的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使各类高等学校并存,培养目标互异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可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走入了极端。一是以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以孩子成绩教育、全面发展孩子的特长为主的父母,这类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可用高标准、严要求来概括。他们把自己童年接受的不完整的教育全部强加于孩子身上,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就教孩子三字经、唐诗、成语,再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开始了全面的培养:跆拳道、书法、绘画、舞蹈、围棋、钢琴、英语等等的课外班和兴趣班,周末、晚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孩子加压,想要孩子发展成全方位、多才多艺的人才。殊不知小小年纪的孩子正是无忧无虑快快成长的阶段,如此重压孩子岂能消受的了?还有一类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认为他们只为孩子提供吃穿即可,而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对孩子放任不管,无序发展。
家庭教育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仅仅有智力和学习好还是很不够的。家庭教育在大目标上,除开发孩子智力外,还要注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孩子生活在家庭,父母的无意识教育能够从各个方面对孩子施加很好的影响。现代儿童教育专家研究认为,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父母担负着育人的特殊职能,要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才能进行全面教育。父母们不要等待,有的可能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是不正确的观点。有的可能想等到学校去教育吧,父母管养,不管教育,这同样也是不正确的。无数事实证明,人的成长和教育是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呢?第一,要让孩子有愉悦感和幸福感。只有在愉悦状态下,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是先教孩子做人,其次才是成才。第二要让孩子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孩子没有好奇心,不主动学习,仅仅靠家长逼迫,那只能是一时有用,长期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第三,要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的习惯比好成绩更重要。好的习惯能够在学习工作中帮助孩子事半功倍,而不好的呢,即使以后成了家,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给伴侣带来很多烦恼,也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害人又害己。第四,教育是长期行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生了孩子,不能光管他们吃喝,还要把握好教育。十年育人,百年育林。伴随着孩子成长道路上不断出现的新状况,家长也要不断调整偏离的方向。第五,教育是多方位的合力行成的。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社会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要多和老师、学校、同学积极沟通,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动态,只有各种力量一致,才会效果最大。第六,尽量让孩子全面成长。不能仅为了某一技能,而荒废其他。一个人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自立,这要求孩子有足够的智商、情商和自理能力。
四、人类教育在科学发展中的状态和意义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初级理解教育的本质是其影响的人、利益、需求和机会在其存在的问题及制度改进中的组织活动。科学不是外在于人的本质的东西,相反,它是与人相关的,可以这么说,它的本质主要是表达人的需求。
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分组织的和历史是有相关性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需求:生命(生物)需求、社会归属的需求和知识需求。认识其存在的意义和用途体现现有的文化价值观和通过知识来认识全新的未知的时代。的确,人类渴望学习规则和规律,了解周围世界的规定。非常重要的知识,不是由非生物和社会需求派生而来,而是从其起源,大家普遍固有的生活信息需求得知。如果不把追求知识作为人类基本需求,将会产生不同的效用――权力意志。满足需求和发展,使人类的知识综合、整体发展。科学创造理想世界,了解世界,从而形成具有一系列互补功能和个性的社会科学。在理想世界总体评价知识特别注重两方面:首先,指出参与学术活动,提高知识面的采纳。其次,科学数据作为评估其性能互补战略的社会资源,作为衡量国家财富指数,进行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体现,最重要的是人的思维及其智力的发展。这是科学从根本上促进形成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富集,使之更加精致和成熟。但是,人的本性并不局限于智力活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在他的情感和道德方面。因此,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的个性至少在他的精神世界能全方位发展。科学是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理解,因此,科学通常被确定为用于产生关于世界客观知识的高度组织化和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并且包括人类自己。然而,生产的知识在社会中是不能自给自足,它需要人类来维持和发展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一个年轻人必须怎么做,是在他所选择的人类活动领域的一个完整的生活知识的体现。年轻人应该充分展示知识及其基本素养。我国的未来发展只有通过维护和发展教育和建立新的先进技术,才能获得进步。社会需求日益丰富,社会中各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多样化,这就要求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取向需以人为本,要培养照旧全面发展的个人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李小鲁.教育本质新探[J].现代哲学,2007,(5).
[3] 黄济.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4] 夏明珍.家庭教育ABC[J].学前教育,1994,(3).
[5]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6]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据调查,进入中职就读的大多数都是未经考试的初中生,大部分是农村的留守子女,他们大多在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都较差的环境下成长。这些学生不仅文化理论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学习兴趣
进入中职后,很多学生不爱学习,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兴趣不高。
2.缺乏信心,自卑感强
很多中职生认为优秀学生是升入普通高中进而上大学的,只有差生才会进入中职学校,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此外,中职生在毕业就业和待遇方面没有优势,学生对就读中职学校无信心。
3.思想波动大,意志力低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中职生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差。
4.不了解道德行为规范,责任感不强
一些中职生对集体和公共事物漠不关心,不懂得体谅别人,缺乏感恩意识,缺乏责任意识。
二、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中职学校要想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就得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情感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易受暗示性影响,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问候都会强烈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中职校园中,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1.有利于减少不良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
情感教育是一种激情励志教育,它能帮助学生过滤不良情感,避免对教育信息产生心理屏障、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找回自信。如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中,笔者所带班上的一个男生获得了第六名。看到他在舞台上的那种潇洒和自信,谁也没想到他原来是一个经常逃课、顶撞老师的调皮学生。原来的他因为学习能力不足、成绩差、老师提问常常答不来,总被其他同学嘲笑,为避免被提问,就经常逃课。了解到这一情况,笔者就鼓励他参加各项活动,慢慢地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了,最终勇敢地站在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魅力。
2.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必然能让学生的心情愉悦,情感得到激发,志向得到砥砺。教师爱学生必然会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和敬佩。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对他的课产生兴趣,学习效率就会高,因此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特别好。
3.有利于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和谐统一
传统教学方法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关怀。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提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他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学习。”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信心,努力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感受思维之趣和成功之乐。创设情境、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能树立信心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实现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的目标。
三、开展情感教育的培养方向及模式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学活动离不开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中职生身上的确有多重毛病,与教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这时候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用关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和实际的行动感召学生。对做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但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中职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思想不够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针对那些“问题”学生,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合理巧妙地解决各种问题。对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找出其违纪的原因;对不讲文明礼貌的学生,告知其文明礼仪的必要性;对不爱学习的学生,让其明白一技之长的重要性。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的不足,否则将会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失去自尊心,产生和教师作对的念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以生为本,发掘学生潜能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它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核心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把学生当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人。譬如班级管理,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性,鼓励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展现自我,感受自我的存在价值。如笔者所带班级中有位同学性格内向,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但他的体育成绩很好。了解情况后,笔者在班上推荐他做体育委员,结果运动会上,他积极报名,并为班级争了光。事后,他对笔者说:“老师,谢谢你对我的信任。”郭思乐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让学生忘我的课堂。”中职生主动学习意识淡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掌控者,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难度,真正做到教学的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能真真切切学到知识,并且能学以致用。
3.以身示范,运用情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34-02
从近些年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的质量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和各高中课程的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一个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课题和新课题。
1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当前,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高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人本主义教育体系理应成为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1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为高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树立标准和依据。因此,人本主义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的落实。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过程。在对此过程的人本主义中,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要通过人本主义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通过授课质量的提升,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注重征求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尊重广大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才和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指引高中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合理科学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促进高中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1.2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教育管理的日趋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在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中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高中政治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到一个高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高中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逐步加大。在高中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社会机构对高中政治教育已经广泛受到决策者和广大学生及全社会的关注,人本主义教育体系密切联系着高中未来的发展,影响着整个高中政治教育的运转。通过人本主义,高中要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和人民对高中发展的期望。从高中内部发展来看,高中政治教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能使高中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存在的现实困境
虽然当前有一些学者在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一些高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高中政治教学机制不健全,人本主义教育不完善等问题。具体来看,当前,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还存在的以下的现实困境:
2.1存在过分看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的倾向
一直以来,在高中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大多高中都坚持政治至上、社会价值第一的功利主义倾向。在高中的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导致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缺乏关注,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最终导致对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忽视。
2.2存在过分看重当下结果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从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功能上来看,人本主义体系是为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高中在实施教育人本主义之后,往往只针对当时的情况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后,缺乏对高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的长远规划,高中在发展战略制定和设计中能注意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战略规划执行的过程中,容易执行不彻底,不能深层次的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根治。
2.3存在过分看重设施条件建设而忽视学生培养质量的倾向
在当前一些教育体系的设计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人本主义教学体系相关组织者既是组织中的裁判员,也是组织中的运动员。这一身份,导致人本主义教育过程中假象层出不穷。在人本主义教育内容的设定上,更容易看到的是高中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条件等外在的条件建设,而对高中在教育教学条件上的软实力没有充分的考量和人本主义,造成政治教学导向的日趋“物质化”。
3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文章提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如下:
3.1结合高中自身发展特点,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随着新世纪我国高中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日趋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相关的人本主义问题将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化趋势的深入、高中政治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发展,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体现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结合。各高中应该更加重视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为牵引,充分发挥高中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的满意度。
3.2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
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上,要进一步确立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标准和目标导向。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指标体系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该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几个大的维度着手,系统设计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标准。在宏观层面的指标设计上,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的定位来看,要注重从学校的特色出发,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找准学校的发展定位。内部层面的指标设计上,抓好高中的政治教学特色,确立分类指导,重心下移的原则,根据政治教学实际情况,以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建设标准、教学课程建设标准、学生社会实习标准、教师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能力素质标准、学生就业能力标准,最后形成系统的学生成才标准,达到国家社会需求的标准。
3.3建立高中教育质量信息系统,形成动态的信息高中政治教学反馈机制
“人本主义教育”要始终贯穿高中政治教学。探索构建与高中人才培养相符合的高中教育质量人本主义体系,就要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高中人本主义教育之中来。要以高中自身为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吸收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吸收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的人本主义意见,建立高中政治教学信息系统,对高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监控,并采集相关信息,形成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生、社会、家庭、用人单位的对学生培养质量、高中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的良性循环。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树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保持崇高的使命意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正确的人本主义路径,成为高中的内涵发展“牵引机”、高中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陈・巴特尔.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差异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孙孝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6).
[3]胡廷龙,张帆,王欢.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27).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及哲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导致了长期以来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呆板,普遍存在“满堂灌”、“注入式”等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现象。生本教育的春风,为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整个课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让政治课的课堂“活”了起来,并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高中政治课堂也可以这么轻松、快乐、高效。
生本教育的理念高度强调: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强调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的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科学理念。强调无论哪个学科,都要注意学习的前置安排,鼓励学生先做先学,上课小组交流(即:课前做准备,小组早交流)。所以学生前置作业的完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生本教育下课堂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无定法”,但应该肯定的是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也包含着“自学——认同——内化——运用”等共同的认知规律。笔者在遵循这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把生本教育下政治科的前置作业,设计为:“归纳整理知识点”、“共同探究”、“我的感悟”等这三个环节,并从这三方面来构建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归纳整理知识点
文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分布较散较细,高中政治科的知识点也比较繁琐,如果对课本的知识点不进行归纳和整理,基础知识就很难被落实到位。因此,笔者从政治科本身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在先学时,就要先归纳、整理出课本中的知识点,并形成文字表达。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各种学习资料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在这个过程中,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归纳整理出一、两个知识点;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归纳整理出四、五个知识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归纳整理课本中的全部知识点,甚至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等。这也符合生本教育中关于前置作业的设置必须符合“低入、简单、根本、开放”的特点。通过学生个人课前归纳整理后,在课堂上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成果。接下来就是由各学习小组上台展示成果。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具体要求做到:
1.1 全组成员上台展示,分工合理,即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组成员在展示过程中要指出重点、难点,并加以解释。
1.2 展示小组上台动作迅速、雷厉风行、声音响亮、逻辑清晰。
1.3 在展示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台下同学中途不得打断。在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注意找出与自己成果的不同之处,并记下记号,待展示小组展示完再进行提问或补充。
1.4 展示小组展示完本组成果后要说“展示完毕”。此时,台下同学如有疑问或补充的,可举手提问或补充,台上的展示小组负责回答或组织、主持其他同学解答等整个过程,并在解答后组织下一个展示小组上台展示,以此类推。
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和展示,学生对课本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基本达到了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目的。
2.共同探究
本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建立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运用已经归纳整理出的知识点,针对资料中的练习或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再次小组讨论。通过讨论,要求各小组找出“三最”(即小组内认为最有价值的、最容易做错的、最难做的题目)题目和大家一起交流、探索、分享。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表格,如:
注释:G-小组;A-最有价值的题目;B-最容易出错的题目;C-最难的题目。
学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在黑板上对应本小组的空格内,填上讨论结果。填写完表格后,最有价值、最易错、最难做的题目集中在那些题号上,老师和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接下来,大家就找出出现频率高的一些题目,让认为它有价值的小组说说它的价值体现在哪?让认为它易错的小组说说它为什么易错,易错点在哪?通过对表格的简单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些题目是多数小组认为最难的或不能解决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让懂得做该题的小组来解答。此外,老师也给机会做错题的学生,让他们讲讲当时为什么会做错该题,找出原因并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分享错误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以后少犯、甚至不犯同类错误。
若遇到合适的章节、内容,可以安排或穿插一些表演环节,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安排一些开放式的题型,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理论知识对社会实际进行探究等。通过这些讨论、交流、表演等探究方式,增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这能力。
3.我的感悟
生本教育下的政治课堂结构为小组讨论、展示,再讨论、再展示的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这相对于传统的“师本”课堂教学来说,显得热闹、显得“乱”。文科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如果一堂课下来,不给点时间学生真正消化、总结,学生就会觉得心里空虚,不知道自己究竟从这“热闹”、“乱”的课堂里学到了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觉得心里不踏实,甚至可能从内心里排斥“生本”课堂。因此,一节课下来,总结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课堂构建的第三个环节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开展的。
“我的感悟”,这个环节主要给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对自己的组员说说自己通过这一节课,到底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收获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让自己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并把自己的收获和同学们分享(学生在相互诉说、分享的过程,也是再次记忆、加深记忆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找到一种学习的喜悦和满足感、自豪感,这也是学生自我总结提升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构建中,提倡老师不现自我,但这并不是要求老师从头到尾,一堂课下来都不出现、都不发言、都无所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或赞美),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所以,在学生讨论时、在学生遇到疑问、难题,解决不了时,老师应当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给学生及时注入不断前进的动力,真正发挥合作伙伴的作用,这对提高课堂效率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面对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和新的课堂理念,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健康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取得实效、高效。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 钟海清、戚业国《走向高效能的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 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9.9
很显然,当前德育课堂改革要取得突破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来引领,当前,大家公认的新课改理念有:①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②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③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④实现学习、训练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理念是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 什么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由学生本人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老师应该起到的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支持者,通过设计合理恰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把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引向更高的区域,以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 德育课堂如何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4.1 作为教师必须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渗透到每节的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新的设计,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采用新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及德育教育的功能。
4.2 实践探索。在这个阶段,让我感到最为困惑的就是怎样把先进的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完美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为此不断学习、借鉴、思索、尝试,逐步形成以下思路,我把教学设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尝试:
4.2.1 第一阶段:教学分析阶段。
4.2.1.1 教学目标分析。对整章内容及每节内容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知识内容,也就是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立体目标。
4.2.1.2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必须了解学习者。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即初始能力)及其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即学习者特征),为了下阶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学习者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性别差别、学习者风格、学习者动机水平等几个方面。这些分析过程正好突出体现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4.2.1.3 教学媒体分析。媒体条件分析的任务是了解哪些教学媒体适用于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以及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是什么,且这种特征在哪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得到体现。针对德育学科,主要媒体方式:教学案例、网络信息、探究讨论、视频资料等。
4.2.2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现状出发,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4.2.2.1 情景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于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确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创设恰当的情景,才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顺利通过最邻近发展区,到达更高区域。对德育学科来讲,要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2.2.2 教学策略设计。①教学媒体选择:即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习者的。②学生活动设计:是指集体授课、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同时也是完成三维立体目标的载体。③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成为我在这个课题中研究的重点。
4.2.3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具体操作,记下实施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4.2.4 第四阶段:课后反思阶段。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了以学为主,课堂具体实施情况如何,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反思,如有同行听课,还应认真记录同行点评,为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
5 实际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以学为主,恐怕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问题。
Han Peng
(Duck Creek Middle School, Zibo, Zunyi City, Guizhou Province, Zunyi, Guizhou 563108, China)
【Abstract】This circle geometry was originally familiar to us in our daily life. It could even be said to be a common pattern. Students should have some perceptual knowledge. Although they are commonplace, they are used to study in mathematics because Its perfection and complexity of nature, many students will still feel difficult to learn, this paper aims at the symmetry of the circle, put forward a teaching design for peer encouragement.
【Key words】Center of circle; Arc; Central angle; Chord
初中?笛е械脑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熟悉的几何图形,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圆这一部分又常常是初中各种考试中的难点,经常都得分率不是很高,学生不容易掌握,本文结合具体例子,谈谈圆的基本性质的复习,供同行参考,与同行共勉。
1 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2 确定圆的条件
由下列条件之一,可确定一个圆。
(1)已知圆心和半径;
(2)已知直径的位置和长度;
(3)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
3 圆的基本性质
(1)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
(2)圆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都是它的对称轴,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
(3)在同圆中,直径是最大的弦。
(4)在同圆或等圆中,弧(指劣孤)、圆心角、弦、弦心距之闻有下列关系:
i)如果弧相等,那末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并且弦心距也相等.如果两条孤不相等,那末大弧所对的圆心角较大,所对的弦较大,并且大弧所对的弦心距较小。
ii)如果弦相等.那末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弦心距相等,并且所对的弧相等.如果弦不等,那末大弦所对的圆心角较大,大弦的弦心距较小,并且大弦所对的弧较大。
(5)弦、弧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垂径定理)
i)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ii)过弦(不包括直径)的中点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例题1(弦长的计算) 已知;ΔABC中,∠C=90°,AC=6cm,BC=8cm,以C为圆心,CA长为半径画弧交斜边AB于D。求;月AD的长。
分析 AD是C的弦,作斜边AB的高CE,利用垂径定理。
答: 长为7.2cm。
例题2(弦、孤、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如图2,已知:P是O内的一点,AB、CD是过P点的弦,∠APO=∠CPO。
分析 作弦心距,利用弦、弧、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证明:分别作OEAB,OFCD,E, F为垂足。
附注 在有关弦的问题中,常添弦心距作辅助线.这样既能直接应用圆的基本性质,又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或矩形,便于与与直线形性质相联系.以上两例都表明了弦心距的这一作用,有时弦公距还是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中位线。
作为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简单归纳性地提一下:
4 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圳d?r(r――圆的半径,d――直线到圆心的距离)
(2)点在圆上?圳d=r
(3)点在圆外?圳d>r
4.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和圆相交?圳d?r(有两个公共点),(r――圆的半径,d――直线到圆心的距离)
(2)直线和圆相切?圳d=r(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和圆相离?圳d>r(无公共点)。
4.3 圆的切线
(1)定义 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做切点。
(2)性质
i)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ii)过切点(或圆心)并和切线垂直的直线必定过圆心(或切点)。
iii)从圆外一点向圆引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并且这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主要是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中职学生的学情开展教学,从而使之可以经过中职阶段的语文学习来满足中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立足于中职学生的接受程度实施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学,以此达到构建其健康价值观体系的目的。
一、“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践问题
(一)受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滞碍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滞碍。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一方面。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仍然是唱“独角戏”,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认为学生会完全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呈现正比例的关系,这一主观意识其实是错误的,其中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教师在没有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就设计出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
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学生接受的都是“单方面”的素质教育,所谓的单方面指的就是遵循“教师―学生”的单一流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往往会以考试标尺评价自己教学行为,学生也会以成绩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考试基于此而成为了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催化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就会形成相对于单一的为学习而学习的僵化思维,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就会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大障碍。
(三)中职教育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就目前的中职教育社会影响而言,中职教育往往不为家长所认可,家长们基于传统思想会认为中职学校劣于普通学校,在中职学校求学没有前途,诸多的错误思想意识会大大影响中职学校的招生,为解决生源紧张的问题,中职学校就会采取降低门槛、提前招生的策略,这就会出现不计生源质量而只是注重生源数量的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于此严重阻碍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改革,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无法落实。
二、提高“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对策
(一)构建起适合“以人为本”理念渗透的教学环境
一是强化教师对学情的认知。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因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问题的存在,才会使得教师不能够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每一位学生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在内容设计的时候有所依据。
二是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自己的平等交流的对象,而不是将自己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会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求得真知。
(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学目标这一层面。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从而使其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一级学府, 但是中职语文教学则不同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培养语文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其基本技能,更要从中职语文教学的长远的目标着手,努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职业人,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使得学生产生极强的发展后劲,坚定自己从事自己未来职业的决心与毅力,并反作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从而就会在自己语文学习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语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面对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就应该“以人为本”,从构建起适合“以人为本”理念渗透的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等方面着力。
【参考文献】
[1]黄殿波.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学生个性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1(01)
[2]郑敏,董易享.体现职业特色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18)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另类文本 价值
语文教学中,不同的阅读文本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能够使学生得到积极的进步。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另类文本来说,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增长学生的阅读经验,从而能够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笔者主要针对于此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中另类文本价值的体现
(一)借助特殊的人生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这样比较独特的文本形式,能够给学生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积极地启发。例如,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文章的整体构架与写作都是从作者的摄像角度出发,并且向学生指出了“流浪感”属于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特征,而且将人生比喻成一场苦难的旅行。而这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精神是对学生人生观的突破,也是影响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有效工具。但是,人们在反复地阅读过程中,文章中的作者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能够对人身中的困难遭遇进行理性思考。而这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影响其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注重对自我感受的表现,而且他们存在着不太成熟的想法,感性认识大于理性思考。而这种另类的文章形式与内涵,能够给学生对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有良好的认识,还能通过一种理性的思考形式,对人生进行认识与探索,因此这篇文章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二)表达形式的另类,对学生阅读经验的积极完善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章形式,并且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了自己的阅读方式与经验。无论是从语言结构、写作技巧以及文本特征,学生都能大致地掌握。因此,这也使得学生形式自己的思维定式,不论对待什么样的文章作品都借助老师教给的阅读方式来进行。然而,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比较特别的文章,这样的方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例如,这样的文章《斑纹》,还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为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样的小说形式,具有比较简单的情节,而学生在阅读后常常是带有疑问。小说中,主要是主人公遭遇车祸,并且被送到临时医院中,而且被抬上“手术室”的刹那,自己恍惚看到了很多比较熟悉的画面。而学生的阅读后,常常感到不理解。为什么主人公在学校八年,但是回到学校后会不敢肯定?文章的题目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与意义?同样,同属于战争题材的作品《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篇文章学生在阅读时却没有同样的困惑。原因在于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尤其是叙事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后者的逻辑顺序比较清晰,而前者属于意识流小说,并且对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突破。因此,这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作品,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可以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提供积极的借鉴。
(三)阅读过程的痛苦性,使审美体验到达高峰
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到达一个高度。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有自身的生活经历,因此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并不能做到不将自己的感受与价值观等带入进去。如果作者的情感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彼此相融,能够达到情感共鸣;或者可以使学生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情有一定的追忆、感受与憧憬等。而对于比较另类的作品来说,主要在于思想高度与深度,读者无法企及,因此就会造成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痛苦感受。而对于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这些另类作品,能够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例如,《斑纹》这篇天马行空文笔下的作品,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比较困难,但是这也是为学生提供的一次珍贵的审美体验,能够审美阅读毕竟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中难以生存,但是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解概括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以此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提升。这种审美形式的阅读在当前的语文考试中少有涉及,语文考试通常以理解、概括、鉴赏和分析为主,这些元素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但是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式、个性化的审美形式,由于难以考评就被我们抛弃了。阅读审美教育已经被主流语文教学边缘化了,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另外,对于这类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能够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水平与素养的提升,以此更好地指导教学。
【结 语】
综上,高中语文教学中另类文本有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而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应该积极认识到另类文本的积极作用,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瑞芝.让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汩汩流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