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构架也发生了本质变化,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个人因素和企业因素两方面出发,提出了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基本成因
在经济结构视域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两个主体企业和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有两个主体之间达成一致,才能实现大学生就业。以下我们分别从两个主体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数量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一致,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基础,而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增多,与市场需要不符,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数量上讲,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的增加,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多于用人单位能提供的岗位的数量,因此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第二:从结构矛盾角度讲,大学生对工作环境以及待遇的要求与企业能提供的要求存在矛盾,造成职位空闲和失业同时存在,即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大学生不愿意留在偏远地区或小城市造成这些地区人才短缺,严重破坏了经济结构;从质量上讲,目前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等因素,另一方面大学课程的不合理设计以及实践设备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的毕业后不能顺利完成工作。
1.2企业因素
企业规模的大小,规模。形态决定了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企业需求与大学生的供给不能同步是造成就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工业的比重比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实际上第三产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能力最强的,所以第三产业比较不足造成吸纳能力小,而使就业率降低。
第二:私企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强,很多的私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他们会认为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没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不能直接进入工作,因此不愿意接纳刚毕业的大学生,导致大学生找工作比较难。
第三: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在我国偏远地区,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往往没有更多的经济实力来接纳大学毕业生,待遇不理想大学生也不愿意进入偏远地区,因此造成这些地区大学生资源缺乏和就业分布不均。
第四:隐性就业人员过多,简单的说就是目前社会上的兼职人员太多,这些兼职人员往往比正常情况下工资待遇低,效益高,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失业率。
第五:人才的分配不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之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过于死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2.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2.1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最根本方法就是提高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提高,使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增加,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者,我国的偏远的地区实际上是需要很多人才的。但是受环境和待遇的影响,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进入这些地区,如果生产力足够的高,工作环境优越,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这样的地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使各个地区均衡发展。
2.2缩小地区差距,提升就业空间
在我国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别,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穷,无法为大学生提高好的待遇从而会造成恶心循环,针对这样的问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成本,缩小地区差异,从而提高就业率。
2.3合理设置高校的专业
在现代大学中,专业设置不合理问题一直存在,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改变高校专业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规则,与市场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4加强对大学生的培训
首先是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训,很多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价值观或人生观出现偏差的情况,比如缺乏个人奉献精神以及敬业精神,而企业往往需要的就是大学生的这些优点,而很多学生将自己放在第一位,无法获得企业的亲睐,所以必须加强培训。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信心,改变大学生心理缺陷等问题。
2.5建立公平的市场机制
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所以,要求我们建立公平的人力资源市场体制,并对其加强监督,并健全机构,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的维系,提高就业率。最后是从根本上建立科学会和信息化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服务性的社会机制,建立完善的政策,使大学生就业率真正的提高。
3.结论
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严重,目前大学毕业设个比较多,就业问题比较严峻,在经济构架下,大学生的就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加强大学生本身素质的同时,建立健全我国的市场机制,大学生是否能够稳定工作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一、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现状
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数据显示, 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2005年毕业人数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 年为559 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 2011年为66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见图1)。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及相关部门完成的“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的人数仅为47.2%,不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摘要]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滞后,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渠道狭窄,职业定位存在偏差。我国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现行的政策存在系统性和规范性差、缺乏可操作性、优惠范围小、优惠险种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等问题。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税收政策,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建立长期和规范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引导相关产业合理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49-02
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困扰民生及普受社会关注的大问题。连续几年近700万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每年都会出台新的政策与措施。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找出这些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保证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利国利民之举。
当前,由于整体就业环境不太理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通过对不同区域(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及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校(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及重点院校)、不同学历(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就业难的原因各有不同。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我们经过梳理分析后认为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1 国家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们国家衡量人才的标准和用人标准还存在着十分陈腐的“官本位”观念,社会上的用工制度与政策也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1)官本位的观念与体制。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多把考上国家公务员作为就业首选。但不同地区、不同毕业学校、不同学历也有所差异,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对此已有所看淡,而高职生和普通本科生由于自身条件也较有自知之明,也只把考上公务员作为一种奢望。而北方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其中不乏重点院校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则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首选。这是跟我们用人的特殊管理体制直接相关的,是我们用人观念的问题。用人单位长期形成的统一标准就是看学历有多高,从哪个学校毕业,也就是当公务员的标准。这种官本位的体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固化。
(2)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整个就业市场的现状,不仅是总量上的供过于求,还有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由于在我国总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需求方面的不足是造成供给方面不太适应的主要原因。
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白领工作的岗位需求不足。一是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地位的底部,新增加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我国第三产业才占到全部GDP的38%左右,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可达到60%~70%)。使得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用人单位聘用政策有失公平。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一是选人学历化、名校化,无形中造成了就业竞争的加剧;二是存在性别歧视,过多的考虑女大学生工作与生活上的劣势;三是过分的看重工作经验(据调查有超过74%的用人单位倾向使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四是在招聘专业上设置了一些障碍,过分的强调毕业生的专业对口,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
(4)有些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
一些民营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不愿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缺少社会福利,起薪低、升幅小,还有苛刻的罚款制度等现象。大学生觉得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模糊,不稳定、待遇差。担心民企不规范,加班没点、加薪没谱。缺乏安全感,社保、职称、档案管理等没有保障。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相比没有面子。这些都促使大学生不愿选择民营企业就业,无形中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5)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或少招人,甚至持续裁员。尤其是一些做外单加工的企业,受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外单的大量减少,不得不靠减员来维持企业的运转以应对危机,这也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显。
2 家庭及学生方面的原因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难在找不到高端工作。这既有学生及家长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其自身能力上的原因。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曾表示,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依然是求职大学生群体心态、期望值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1)就业观念不太适应市场。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家长们对待子女培养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子女能成龙成风。在子女的教育上都希望孩子从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直到考大学都在为此而博弈。大学毕业家长多希望孩子就业能够到大城市、大单位,当领导、做白领,而不愿到基层、小企业去工作。造成了愿望与现实的脱节,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2)期望过高和从众心里使然。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如流行“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观点。从众心理严重,就业没有主见,别人考公务员我也考,别人考研我也考研。缺少自主和自立意识,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3)急于求成或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有些人不想也不能吃苦,只想找工作轻松、报酬丰厚的工作,选择工作过于挑剔,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而有些人有急于求成的工作态度,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缺乏责任心,刚上岗就想从事管理工作,稍不如意就快速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就业。
(4)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
学生入学时没有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和教育类型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或所学的技能和企业需求有所脱节,求职时表现得又不够自信,过分紧张,缺乏一定的求职技巧,表现不出自己的真实能力,人为的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5)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如果不能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而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想选择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来降低就业的压力,但是自主创业却有更高的要求,其中目前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如果再缺少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条件,便很难在自主创业中站稳阵脚。
(6)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很少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其它知识与技能。还没具备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还不能让自己立足于社会。当毕业后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对里面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和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因素,还不能应付自如的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经常为一些琐事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的就业。
(7)大学生缺少明确目标及责任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职业倾向等,做好职业生涯
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在选择就业之前充分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而是乱投一通简历。在求职前也没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定位,上岗工作后也不能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动辄跳槽,不能对企业、对自己负责。缺少责任感与诚信度,不能为自己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8)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比例不合理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其中自主创业比例只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所以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突出原因。
(9)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布局不均衡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愿意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北、上、广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有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在某种空间上的相对过剩,这些都与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观念密切相关。
正是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的根源,才能真正的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依据。
3 结论
好的就业政策还要靠专业的机构和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去落实,社会大环境的改善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来促进,首先应该是教育机构就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次则是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储朝晖.官本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2] 苏海南.五大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3] 杨伟国.就业能力等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4] 黄敏.为何就业如此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43-01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关键而迫切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每年的就业率却仅保持在70%左右。
受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成僵硬局势,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下滑。09年610万新增大学生加上历年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共有700万以上大学生要求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前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指导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与不足。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已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然而就业能力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根据De Grip et al.的研究,早在1909年Beveridge就已经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但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Beveridge提出就业能力在于判别人们是否具有劳动能力,用以分辨失业人士是否具有就业能力。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在国外,Hillage和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C.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
在国内,就业能力又被一些学者称为可雇佣性。国内学者郑晓明比较早地倡导就业能力理念。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我国学者陈薇静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国内学者谢志远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3]。
二、就业能力的结构
国内外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英国教育和就业部认为可转化技能是就业的核心,包括:关键技能、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荷兰心理学家Hejide认为就业能力是通过胜任力不断实现、获得或创造工作,包括五个维度:职业专门知识、期望和最优化、个人的灵活性、联合的意义、平衡。Fuguate的研究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这种心理社会建构包括四个维度: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4]。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构建元素可分为:个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汪怿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三个部分。研究者邹齐清、乔向东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来讲,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例如经济状况、行业因素、经济环境的不透明性、对可利用资源的错误管理和认识、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等等。企业因素例如企业内部职业分类体系和报酬体系与劳动力市场关联性、流动性政策、个体职业生涯管理、战略性培训、企业可就业能力开发模式等等。个人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职业发展阶段、是否愿意采取预防措施、对外部信息的开放心态、职业层次等等。个人因素属于主观因素,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择业心理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减轻就业难度。不良的择业心理,如过高评价自我的自大心理、过低评价自己的自卑心理、盲目的从众心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等等,都会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政府应当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实施积极的机制干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地借鉴国外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策略,积极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不能只靠市场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生资源才不会浪费。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减少和消除对大学生个体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通过积极的干预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政府还应当出资,通过公共培训机构培训失业的大学生,转变大学生的技能结构,提升就业能力,使失业的大学生有能力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
其次,高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努力做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社会,使学生学有所用,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
最后,大学生自身应当转变就业观念,这是我国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因素。同时,大学生还应当根据社会和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特长、禀赋,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广博的知识,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生还应当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确立自己发展的坐标,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从而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成功。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地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2.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二、深入发挥人才市场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为大学生提供深度和广度的就业需求信息。
从信息源的角度来看,人才市场做为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对接平台,大量的企业招聘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着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但目前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需求仅仅还是低层次和区域性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片面性、格式化往往很难反映出企业的真实招聘意愿,也让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招聘需求时,很难与自身的真实能力形成匹配。藉于此,人才市场可以从两个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平台,可以让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平台不仅可以获取本地招聘信息,还可以获得全国其它地区的招聘信息;二是人才市场要指导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以及招聘人才的信息广度和深度,让人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企业。
2.为大学生提供具有指导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平台作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汇集,能够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数据和信息报告,这些信息和数据最有可能发现和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把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提供给广大大学生朋友,指导大学生基于这些问题去调整和优化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3.为大学生构建自身职业规划提供最佳引导和帮助。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地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2.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二、深入发挥人才市场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为大学生提供深度和广度的就业需求信息。
从信息源的角度来看,人才市场做为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对接平台,大量的企业招聘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着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但目前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需求仅仅还是低层次和区域性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片面性、格式化往往很难反映出企业的真实招聘意愿,也让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招聘需求时,很难与自身的真实能力形成匹配。藉于此,人才市场可以从两个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平台,可以让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平台不仅可以获取本地招聘信息,还可以获得全国其它地区的招聘信息;二是人才市场要指导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以及招聘人才的信息广度和深度,让人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企业。
2.为大学生提供具有指导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平台作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汇集,能够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数据和信息报告,这些信息和数据最有可能发现和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把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提供给广大大学生朋友,指导大学生基于这些问题去调整和优化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3.为大学生构建自身职业规划提供最佳引导和帮助。
由于人才市场具有信息和数据的优势,而这些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更能理性和客观地反映出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目前职业规划的理念正逐渐深入大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引导和帮助。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知识以及对于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认识不足,使得大学生自我的职业规划不能为其创造较好的效果,而人才市场基于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所形成引导优势,却恰恰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大学生自身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是执行理念和创新技术的结合,只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用信息化路径,才能够解决现如今大学生就业严峻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教育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优秀人才。而评定一个学校教学质量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就是学生就业率。现如今,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社会,而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各高校只有找出传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问题的根源,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和整体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教师能力不够
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对就业指导课程关注较少,这也是导致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指导能力较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甚至一些兼职的大学生都可以进行就业指导。由于就业指导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导致大学生在上课时不能够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为日后的就业带来了一定阻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业型就业指导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观点过于陈旧,导致大学生将就业指导课当成自由活动的课程,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就业指导方式落后
就业指导方式落后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台上机械地重复、枯燥地授课,学生不得不应付性地听讲、记笔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很难得到提高,自然而然不会努力去学习、去听讲。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仅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还会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就业目标,产生迷茫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由此可见,对传统的指导方式进行新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信息收集力度不够
现如今,大部分就业信息的收集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但是学生的人脉和视野始终太小,收集到的就业信息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阻碍其就业进程。
三、信息化路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提升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
对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视是导致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效率和质量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想快速提高我国高校整体就业率,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适当地向企业寻求帮助,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未来发展前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就业指导教学方式
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就业指导教学方式的落后。落后、单一的指导方式,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最终影响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高校可以利用信息化路径,将一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就业指导中,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就业指导的中心思想。
(三)加强信息的准确度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对于一些就业信息的收集不够完善。所以,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可以利用信息化路径,使学生及时获得相关就业信息,从而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相关领导和民众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导致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只有将信息化路径应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并且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8):140-14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还是日趋严峻。2012年6月11日上午, 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蓝皮书指出,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上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这个报告是在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调查人数达到46万余人,共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2093所高校、1247个专业。
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04年末以来,“民工荒”现象陆续出现在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现象有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和其他行业的迹象,我国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农民工日渐短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两种现象同时在一个时期存在,并都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这两个问题有过许多研究。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丁元竹(2003) 认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择业方式与现行用人制度不完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王远博(2005) 认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余桔云(2006) 则是结合了上述两者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造成大学生配置的扭曲、相关人事制度阻碍大学生的流动、教育改革跟不上市场化就业需求,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吴克明、孙百才(2005) 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也是一个原因,但他们同时指出,这种较高期望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学费大幅度上涨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在“民工荒”方面,李月(2007) 认为,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和企业的低工资,使得农民工供给减少,从而出现了“民工荒”;胡伟清、张宗益(2007)认为,收入增长缓慢、城市生活成本上升以及预期较高,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农民工的供给;曾湘泉、刘彩凤(2006) 认为,工资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造成城市出现农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以上研究都只是针对单个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并没有注意到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这两个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将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分析目前阶段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从而对这两种现象并存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解释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速接近10% ,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通常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增长。而且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通常被认为是粗放型的,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来实现。事实上,部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确实如此,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然而,我们又确实看到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的现象。这表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结构性矛盾。
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与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有关。我国二元经济趋向刘易斯拐点的过程,也正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由于开始时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村劳动力工资相对较低,我国(尤其是我国南方)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基建行业得到空前发展,对非熟练的、体力劳动者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也增加了对非熟练劳动者的需求。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以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使得我国这种产业结构更加趋于稳固。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需要劳动者有特别高的文化素质,基本上只需要劳动者有较好的体能,因此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旺盛,而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低。这种产业结构长期发展的积累效应就是,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达到刘易斯拐点时,就出现了“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可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同时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其他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的最根本和趋势性的因素。当然,除这个关键因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扩招。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48% ,其中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4万人扩大到159.7万人,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6万人,2001年为268.3万人,2002年为320.5万人,到2009年则达到629万人。从1999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率为14.7% 。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此同时也不断上升,至2008年秋季入学时已达23% ,比1993年高出l8个百分点。这样的扩招幅度实现了高等教育“平民化”,却大幅度削减了低端劳动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供给,增加了中端劳动力(即大学生)的供给,从而加速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
第二,专科教育落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自身,都对“专科生”存在一定的偏见。其结果是,专科学校不教专业技能而成为“专升本”的跳板。而从劳动力需求来看,当前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除了对农民工有需求以外,还对拥有熟练技术的专科生有较大需求。如果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有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科生,那么民工短缺可以由专科生来填补,而大学生过剩可以由专科生来分流。也就是说,在体力劳动者农民工和纯知识型大学生之间,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一定知识的专科生,这种多元化的人力资本结构,有利于解决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户籍制度限制。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得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成本很高。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各种福利、医疗、保险都得不到保障,这无疑降低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积极性。因此,在经济发展接近刘易斯拐点的时候,农民工短缺问题便会由于户籍制度而变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由于户口问题通常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各种福利、医疗、保险都跟户口有关。如果去小城市就业,则以后回到大城市的希望比较渺茫。这无疑加大了大学生初次就业选择的难度,出现大学生在大城市扎堆就业的现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三、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矛盾的根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和其他一些因素,如高等教育扩招、户籍制度限制等,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产生影响。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产业结构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产业结构所起的作用,即使是高等教育扩招,即使是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只会使劳动力市场在短期内出现大学生就业难,而不会出现大学生日趋过剩和农民工日趋短缺的现象。如果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即使高等教育没有按照现在的速度扩张,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不会很容易,农民工短缺也迟早会出现;即使户籍制度是松动的,总量上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最终仍会出现。因此,产业结构是根本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调整产业结构。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本质上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低和对农民工相对较高,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且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农民工出现短缺,劳动力资源禀赋也会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到时总会自然调整。因此,从自由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不应该对这种市场化的结果进行干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短缺,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相对于资源禀赋的变化可能会比较滞后和缓慢,而且从国家赶超战略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也都需要政府干预。因此,以政府适度干预的方式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当然,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还需要有一些辅的措施。第一,高等教育扩招与产业结构调整应协调发展。如果高等教育扩招速度远远大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只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而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越来越少。第二,促进专科教育的发展。专科教育要突出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放教育市场,把专科教育办成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对应届学生也包括广大农民工开展终身职业教育,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真正通过专科教育学到相应的专业技能。第三。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户籍制度取消或者松动,他们在初次选择工作时就不会一味追求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而会考虑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这样,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便会小很多。对于农民工来说,户籍制度的松动将使其更多地享有城市的各种福利、医疗、保险等保障,增加农民工到城市工作的意愿,使“民工荒”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总的来说,户籍制度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人力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必须尽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摆脱中端劳动力过剩、低端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相匹配的象征。如果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有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科生,那么民工短缺可以由专科生来填补,而大学生过剩也可以由专科生来分流。有了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就具备了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从而有可能摆脱这种困局。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3):3-6,28.
[2]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64-66.
[3]余桔云.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6(4):71-73.
[4]吴克明,孙百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52-55.
[5]李月.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11):25-27.
[6]胡伟清,张宗益.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的理论分析――“民工荒”的微观经济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7(4):77-79.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66-02
与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状况相比,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要相对少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成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和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和对策。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新疆经济欠发达、高校扩招、就业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等;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自身素质不高、汉语水平较低、计算机技术不熟练、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等。还有一些文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并且给出可行性建议,就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拿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1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研究综述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李爽、安晓琴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论证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不过关、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观念守旧;宋锋华、张玉玲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路径分析软件Amos60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性格特征、个人期望,并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以新疆大学为调查对象,从就业目的、就业愿望、就业环境认知等十个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李刚、张伟的《信息时代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调查和分析》(《电子商务》,2011年第11期)对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解决信息时代下就业难问题提出了要求;邢利伟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2-3期合刊)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加强引导,实现科学化,提高就业竞争力;帕孜来・马合木提、郭建伟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3期)对新疆少数民族工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就业观念、择业标准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綦群高、何建忠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年03期)一文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和历史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客观原因;吐尔逊娜依・赛买提、阿孜古丽・阿不都拉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期)认为在就业实践教学中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罗俊、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基于社会学视角,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阿不力克木・艾则孜、谭刚、麦买提・乌斯曼、阿力甫・那思尔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目前疆内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陷和指导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建议急需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工作机制。
2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的研究综述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改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少专家和学者积极撰文,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和措施,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政府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潘岩红的《新疆木垒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门路》(《中国人事报》,2003-08-12)建议目前经济滞后和就业压力大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政府,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舞台;库来惜・阿不都拉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压力与调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一文通过对毕业生需求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问题的分析,建议毕业生要通过自我内在调适和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的外在调适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择业压力;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6期)认为在目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田华的《新疆高校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新疆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当中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娜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及提出今后政府需要弥补的地方;陈小昆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2011年第3期)认为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应借助政府行政手段,实施民汉合校,建立失业救助制度,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22政府和市场双重主导下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贾友军、綦群高、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体制、机制;王志刚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详细阐明了政府和市场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居来提、苏来曼的《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探讨了以市场为导向现有就业模式,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和新探索;辛萌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7期)一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找出问题,从政府和市场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23政府、高校、毕业生自身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海米提、热西旦、贾成军的《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认为应以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从政府、高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刘会、刘艳的《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分析了就业和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更加重视,高校应积极联合企业进行就业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三管齐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孙磊的《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提出应从政府、新疆当地各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孙嫱、王向然、朱娜、殷继明、杨圣敏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在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个人几个不同层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3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就。结合高校、社会企业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分别给出了建议和对策。有的学者针对某一重点进行详细、透彻研究;有的学者则注重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积极性,建议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机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影响上海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调查
(一)样本基本情况1、样本企业行业分布。由于中小企业的划分较为复杂,每个行业的划分标准不一样,因此我们在问卷的设计中对调查对象所属的行业进行了设定,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中小企业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制造业,这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的基本国情相符。2、样本企业2014营业收入分布。根据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标准划分,各个行业的营业收入额都不一样,但大多数行业将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视为中小企业。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的占到了71.91%,这与研究所需的样本相符。3、企业性质。调查显示,60%以上的样本为非股份制企业,另外,有限责任公司在样本中的比重在40%以下,这种分布与我国中小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的现实相符。4、企业的运营时间。中小企业的运营时间占比重最大的是6-10年,达到48.31%,其次是运营1-5年的中小企业,再次是11-20年的企业。5、企业从业人数。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相对比较多,一般都在50人以上,从业者在50-100人之间的企业比例最高,其次是员工规模在5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6、企业的科技属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小企业中,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占到了70%以上,这一结果与我国中小企业科技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相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86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YAO Yud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ncreased gradually. As job resources are very limited, can not meet the employment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employment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greatly reduced, which is the current state, society, the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ause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blem,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difficult employment;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国家、社会、高校都非常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很想拥有一份能发挥自身所学知识的工作,能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带来有利的影响、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这是所有大学生的完美梦想。但是在现今社会中,却很难找到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工作岗位。我们要先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根据相关问题来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率。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不断增加。据有关新闻报道,近几年是大学生毕业人数最多的几年,已经达到了市场饱和状态,导致很多就业岗位竞争非常激烈。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或是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还有很多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却没有成为单位的正式员工,只是签署了临时合同,欠缺长期保障。还有少数大学生是因为性别、地域、户籍等条件被有关单位拒之门外。例如,在一次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上,应聘大学生人数非常多,但是招聘岗位的数量却非常少,在场大学生都积极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积极展示自身所长与专业素养,但是最后符合应征要求的人数却寥寥无几。有的是因为所学专业与应聘专业不符,有的是因为户籍所在地不在本地而被有关单位拒之门外,有的则由于专业能力不足而没有被录取。这次招聘会被录取的人数非常少,而招聘单位也没有招到相应的人才。
2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1 市场资源需求因素
有很多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工作之后对当下工作不满意而自愿失业。有的是因为工作后发现不符合自身需求,觉得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想要谋求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有的是因为自己的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对薪资报酬方面不满意,想要去薪资较高的工作单位。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现今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还有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我国企业在不断快速发展中,会引进更高端、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这样就需要很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企业运作结构的改变,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失业。
2.2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出自大学生自身。其一,大学院校招生数量比较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太高,有些高校整体教学水平比较低,再加上大学生欠缺良好的学习能力,导致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知识储备量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而失去就业机会。其二,学生对自我的定位不明确,把就业目标定得过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会导致学生对工作单位不满意,失去就业机会。其三,很多大学生没有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总想着找到一份工作干一辈子,却不知应该先就业,先积累经验。再就是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导致学生就业比较艰难。
2.3 学校及社会因素
有些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导致大学生盲目就业。也有少部分大学生是因为性别、地域、户籍等问题无法顺利就业。随着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每年提供的岗位数量却非常有限,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学校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出良好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实现大学生全面就业的良好目标。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策略
3.1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就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要为大学生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环境,在竞争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全新见解。相关政府部门和有关地区也要调整产业的结构,建设自主创新企业,增加相应的就业岗位。并且要多鼓励大学生进入基层工作,从小事做起,不断磨练自己,为将来更好的就业机会奠定基础。我们更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改变传统就业理念,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例如,国家开始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很多大学生也走上了这个道路,他们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自主创业不仅提高了的就业率,还提供了一些工作岗位,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用人单位也要树立良好的用人观念,改变以往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观念,多培养相关专业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增强自身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规划,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做到合理有效的计划,要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积极参加社会组织活动,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例如,学生A和学生B是一同进入某所大学学习,学生A很明确自身的人生规划,通过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做好就业规划,并且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自身品德素质,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学生B则与学生A刚好相反,来到大学后并没有着急去学习,而是整天无所事事,有时根本不去听课只在寝室打游戏,白白浪费四年时光。待到他们毕业时期,学生A因为综合成绩好,专业技术能力强,被一家知名公司所录取。而学生B则是处处碰壁,由于欠缺专业知识,没有公司录用他。所以,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未来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高校教学内容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要设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监督和评估学生学习质量。高校要培养不同类型的专业型人才,并且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来改进自己。高校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要与相关企业多加联系,在大学生需要找工作时,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高校也可以与有关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为相关单位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还可以定期开展招聘会,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信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非常严峻,给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良好解决办法。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择业过程中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来提高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良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晓丽.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