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8 10:05: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临床科研课题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

篇(1)

[关键词] 科研设计

健康网讯: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 毅 研究员(610041)(六)盲法 盲法系指按研究方案的规定,尽量不让参与临床研究中的受试者、研究者、参与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医务人员、监视员、数据管理人员和统计分析人员知道病人所接受的是何种药物,即研究新药或对照药物,从而避免他们对研究结果的人为干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分为双盲和单盲两种临床研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双盲研究,尤其是在研究的主要指标是易受主观因素干扰的指标时更应采用双盲研究。若条件不完全具备时,也可采用单盲设计。确实难以实施者,也可不采用盲法。采用单盲或非盲法研究应在研究方案中申述理由。盲法研究时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安慰剂与阳性对照药 在双盲临床研究中,不论是安慰剂对照,还是阳性药物对照,需要具备药品检验部门的检定,同时要求研究简要剂型、外形等一致。若难以实现,可采用胶囊技术或双模拟技术,即为研究药与对照各准备一种安慰剂,以达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用药的外观与给药方法上的一致。 2. 应急信件与紧急揭盲 从医学伦理学方面考虑,双盲研究应为每一个编盲号设置一个应急信件,信件内容为该编号的受试者所分如的组别。应急信件是密封的,随相应编号的研究药物发往各临床研究中心,有该中心负责人保存,非必要时切勿拆阅。在发生紧急情况(如严重不良事件),或病人需要抢救)必须知道该别人教授的是何种处理时,由该中心负责人拆阅。一旦被拆阅,该编号病例就作为脱落处理,不计入疗效分析,但有不良反应时仍需计入安全性分析,应急信件的拆阅率超过20%时,意味着双盲研究的失败。所有应急信件在研究技术后随病例报告表一起收回.3. 单盲和非盲研究 单盲研究和非盲研究,尽可能按照双盲要求进行,即随机产生处理编码,每个编码封存于一个信封之中,并由各临床研究中心保存。只有当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并确定入组时,方可打开对应的编码信封,按编码入组。在单盲研究和非盲中,最好另请一位不知道处理编码的研究者协助观察,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性。4.多中心临床研究 多中心研究是指由一个或几个主要研究者总负责多个研究单位合作,按同一临床研究方案同时进行的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者所在的单位在我国俗称为组长单位或牵头单位. 多中心研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研究所需的病例数,且搜集的病例范围广,用药的临床条件广泛,研究的结果对将来的应用更具代表性。 多中心研究必须在统一组织领导下,按一个共同制定的研究设计方案,并依此指导整个研究。多中心研究要求各中心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目的,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前人员统一培训,研究过程要有监控措施。当主要指标易受主观影响时,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各中心实验室化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或参考值范围不同时,需采用措施取得一致的数值,如统一由中心实验室检验、进行检验方法和步骤的统一培训和一致性测定,直至使用虚拟中心实验室的方法。这对于实验室指标作为主要指标时尤为重要。各研究中心的研究组病例一般不少于20例,每组病例数的比例与总样本的比例大致相同,以保证各中心均衡可比,这可以采用按中心分层的随机化组方法实施。5. 双盲临床研究的操作步骤 双盲临床研究的原则应自始至终地贯彻于整个研究之中。从方案制定、产生随机数编制盲底(blind codes)、根据盲底分配药物、病人入组用药、研究者记录研究结果作出评价。监查员的检查、数据管理直至统计分析,都必须保持盲态。监查员必须自始至终地处于盲态。任何非规定情况所致的盲底泄露,称为破盲(breaking of blindness)。 双盲研究需要申办者、研究者、生物统计学家、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人员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为保障双盲临床研究的顺利实施,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处理编码的产生见随机化节。 (2) 药品准备 首先,由药品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在申办者所准备的药物中(研究组与安慰剂)进行随机抽样,这次药检对研究药和安慰剂作出药检报告。内容有①外观、形状、大小和颜色等是否一样;②鉴别两者的真伪;③检查崩解度、重量等两者有无差异;④测定是否含有有效成份等。然后,申办者需按研究方案(Protocol)准备每个受试者所使用的药物,一般根据流程表中患者就诊间隔时间准备药品,并多加2~3天的附加量,以备病人不慎将药片遗落毁损时之需,或者不能赶上下一次随访,据此可估计病人的依从性(Compliancy);多余药品需在下一次随访时收回,点数,并在临床试验病历记录表上作出记录。 (3) 标签与药盒准备 标签上面印制的内容主要有×××药物的临床研究用药;内含多少片,用法,批号,生产厂家,还需有编号一栏供编制处理编盲时填写。由于每个病人服药四瓶,所以每四瓶应有一个大包装(药盒),该药盒需有标签,内容同上。当有些临床研究中每次访视发药量有所变化时还需在药瓶标签上列上第几次访视时发放的字样。申办者需准备足够的标签及药盒。 (4) 应急信件的准备 由于这是一个双盲临床研究,从伦理学考虑为保证受试者的安全。申办者需为每个受试者准备一个应急信件。 信封: 信封用厚的牛皮纸制成,不透光,信封上印有×××药物的临床研究的应急信件,编号,编号填写时,必须由一个人完成,非必要时切勿拆阅,研究结束时随记录表一起收回,信封上还印有遇有下列情况由研究者决定是否拆阅①严重不良事件;②病人需紧急抢救。如果拆阅,需注明拆阅者,拆阅日期,原因等。 信纸:应急信封内密封有该受试者的所属组别(研究组与对照组),所以还需准备信纸,信纸上印有×××药物临床研究,编号供编盲者填写,已被分入某某组,由编盲者填写,并将信纸装入相应的信封后,密封随药物发往各个中心。以上应急信封,信纸的数量和受试者人数相同。 按处理编盲对药物进行包装:生物统计学家根据已形成的处理编码将药物分装入每个受试者所使用的药盒中,并写上相应的编号,药盒内的小瓶上也需写上该编号,当各次访视所发放药物不相同时,还需填上第几次访视时发放。 处理编码和药品分装的报告文件:全部药品编码过程应由专人书写成文件形式,作为该临床研究的文件之一,保存起来。该文件也可书写成编盲和研究药品分装的备忘录。其内容应包括有申办者药品的准备,药品的包装,用法,储存要求,药品发放办法,随机处理编码的产生,按每个受试者包装的药盒,应急信件,药品检验所对研究药与安慰剂的检验报告,盲底的保存,揭盲的规定和各个中心药盒分配的编号等。 包装好的

药盒的分发:分装好的药盒按随机确定的各中心使用编号,并与相应的应急信件一起运往各个中心,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 盲底的保存:全部处理编码所形成的盲底连同采用的随机数的初值,区组的长度,制作成一式两份,分别密封后交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带回分两处保存。 揭盲的规定:双盲临床研究常采用二次揭盲的方法,当病例报告表双份全部输入计算机,并经盲态审核(Blinding Review)后,数据将被锁定(Locked),这时保存全部盲底的试验监督管理部门行政人员将进行第一次揭盲,即将各病例号所对应的分成二组(如A组与B组)的盲底告知生物统计学家,以便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分析结束,总结报告完成时,再在临床研究总结会上作第二次揭盲,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宣布A、B两组中那一个为研究组。当双盲研究设计不是1:1时,例如研究组与对照组呈3:1的设计,这时只有一次揭盲。 紧急情况个别病例的揭盲规定:在临床研究方案中需明文规定在什么情况下,由什么人可以拆开应急信件,获知该用药编号接受的是何种处理。一般地说受试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死亡,或需紧急抢救时,可由该中心的负责研究者报告监查员及主要研究者,决定是否需拆开应急信件。应急信件一旦打开,该用药编号的受试者将被视作为脱落病例(Withdrawal或者drop out),不计入疗效,但如有不良反应应计入。必须指出一个应急信件的打开仅仅涉及到一个病例的揭盲。 双盲研究终止和失效的规定:在临床研究中还需规定什么情况下可以终止或宣布双盲研究失效。一般地说如果在临床研究进行过程中。全部盲底一旦泄密,或者应急信件拆阅率超过20%时,意味着双盲研究失效,需要重新按排另一个新的临床研究。(七)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在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中, 统计设计类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决定了研究样本含量的估计、研究过程及其质量控制。 因此,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的不同, 选择不同统计设计方案。 统计设计方案有多种, 但新药临床研究设计中常用以下四种。1.随机平行组对照设计 指将受试者随机地分配到研究的各组, 各组同时进行、平行推进。 可为研究药设置一个或多个对照组,研究药也可按若干剂量组。对照组的选择应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另外, 本设计的优点是由于贯彻随机化的原则, 有效地避免了非处理因素的影响, 增强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均衡可比性、控制了研究误差和偏性, 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统计学假设检验的要求。2.交叉设计 是一种特殊的自身对照设计, 将每个受试者随机地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接受指定的处理(研究药或对照药)。这种设计可以控制个体间的差异,减少受试者人数。最简单的交叉设计是2(2形式,对每个受试者安排二个研究阶段,分别接受两种药物处理,而第一阶段接受何种处理是随机确定的, 第二阶段必须接受与第二阶段不同的另一种处理。每个受试者需经历如下几个研究过程,即准备阶段,第一研究阶段,洗脱期,第二研究阶段。在两个研究阶段分别观察二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交叉设计资料分析时需检测延滞效应,即每个研究阶段的处理对后一阶段的延滞作用。每个研究阶段后需安排足够长的洗脱期,以消除该阶段对后一研究阶段处理的延滞效应。3.析因设计 析因设计是一种多因素的交叉分组研究,通过不同的组合,对两个或多个处理同时进行评价。它不仅可检验每个因素各水平间的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当交互作用存在时,表示各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因素的水平有改变时,另一个或几个因素的效应也相应有所改变;反之,如不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具有独立性。在临床研究中,评价联合用药效应时,可考虑用析因设计。 4.成组序贯设计 相对于固定样本的研究而言,成组序贯设计是每一批受试对象研究后,及时对主要指标(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一旦可以作出结论(无论是有显著性还是无显著性)即停止研究。因此既可避免盲目加大样本而造成浪费,又不致于因样本过小而得不到应有的结论。成组序贯设计常用于大型的,观察期较长的,或事先不能确定样本含量的临床研究。成组序贯设计的盲底要求一次产生,分批揭盲。每一批受试对象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例相同,每批例数不宜太少,以减少多次揭盲带来的信息损耗。应用成组序贯设计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要求所确定的Ⅰ型和Ⅱ型误差大小,主要指标的性质(定量或定性指标)、研究比较的两种处理是单向或双向、结束研究所需的最大样本数等条件,确定相应的成组序贯研究类型。5.合并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问题 临床合并治疗是出于对患者医疗的需要,原因多样,如为了协同增效,为了减少毒副作用,为了治疗合并症、并发症等,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作出决定。而中医的临床研究中,为了评价受试药物或方法的真实效应则不可以象一般临床那样随时根据病人个体情况选择合并治疗,合并治疗得到的疗效是多种干预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给受试药的疗效确认增加困难,缺乏必要规定的合并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混杂因素使受试药物的评价失去真实性。尽管如此,完全限制合并治疗,对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不现实的,科学处理合并治疗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八)几个具体问题1.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在临床研究设计中我们希望在治疗组只使用受试药,以便评价受试药的"纯净"效果。但在不少情况下,受试药的作用特点或临床实际不允许采用这种理想化的设计,为了客观评价受试药的真实效应,为了受试者医疗需要,研究中需要合并用药。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单用受试药物疗效有限,为证实如与现有的某些治疗药物或方案合用,可以提高现有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预期受试药只是在疾病某一环节上发挥药效,只能在该疾病综合治疗中考察受试药的这种作用;受试药只是一种辅助药;受试药在应用时需要一些辅助治疗等。此外尤其是在疗程较长的临床研究中,受试者可能合并一些与观察疾病无关的暂时性病症或不适,需要给予治疗。 研究目的、药物作用特点连带的伦理问题、受试者暂时性的病情变化均可带来临床研究中的合并治疗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合并治疗的临床设计问题,对于中医的临床研究具有实际意义。2.方案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在临床研究中如采用合并治疗,由于存在不止一种干预措施,对于干预措施之一 -受试药物的确切效应,只有通过具有均衡性的对照研究才能作出判断。这样组间合并治疗情况的均衡性就成了影响研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在有合并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中必须将控制合并治疗的组间均衡作为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尽量使合并治疗水平标准化,其中包括规定允许合并治疗的条件,如是合并使用药物的话,需明确允许使用的药物种类,使用的剂量、方法,使用的时间。 上述合并用药水平常会受到病情等条件的影响,导致预先的合并用药规定难以严格实施;此外,有时允许合并用药的种类也并非一种选择,这些情况容易使组间均衡性出现问题。因此在设计方案时可考虑在病例选择标准中对受试者的病情作出规定,并从临床需要出发,依据不同的合并用药情况,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加以处理。 在两组都采用标准治疗的合并用药的设计中,在没有伦理问题的前提下,采用安慰剂作为受试药的对照药通常更便于对受试药物的效应作出判断。 在合并用药的某些临床研究中,某些合并用药物的耗用量或使用频率可被用做评价受试药效应的有效指标。某些合并用药物已知不良反应在研究中出现的频率或严重程度的改变也可能被用来评价受试药。在方案设计选择观测指标时,上述情况应注意考虑。 对受试者合并用药情况必须及时、准确加以记录,以便事后进一步作出评估。 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合并一些与观察疾病无关的暂时性病症或不适,通常很难事前预料,但在不少情况下这些病症的处理对受试药物效应的评价可能并不产生大的影响,但这需要经过认真的评姑加以确认。一旦使用了明显影响受试药物效应评价的药物,该病例一般应予剔除。 为避免违背合并治疗规定,方案最好在不允许使用的药物或治疗方面作出必要说明。

篇(2)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09-02

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设计要避免高分值掩盖下的缺项现象的发生。为此,我们采用了设置控制指标,只登记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指标间不能互补等措施。就控制指标而言,本指标体系科技实力评估设控制指标35项,上述控制指标的设置对参评单位的科研实力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学术论文、著作、成果的等级质量等作了相应限定,以防某些指标间可能发生的掩盖。保持原始资料数据可靠准确,没有准确数据的结果是不可信的结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确定各项参数的统计时间为3年。同时由于科研工作受创造性、探索性和效益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单位或个人的科技活动时涨时落。我们将统计数据取值的时间区间适当扩大,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项、篇),并全部采用了量化指标,如在46项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量化单位的指标38项,占指标总项数的82%,以相对数(百分比)作为量化单位的指标8项,占指标总数的17%。

1 科研实力评估定量数据统计指标评分标准

1.1 科研项目及交流的量化设计

科技活动的二级指标分为科研项目及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又分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军队省部级重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学术交流分为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学术交流。国家级重点项目包括科技攻关、“863”项目、“973”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人才、“1035”工程项目或国家创新药物基金,所有项目只计以课题负责人承担的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包括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青年课题、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课题、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国家级其它课题。军队、省部级重大项目包括重点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团队项目、军队重点课题及指令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基金课题、医学科研基金、军队面上及青年课题、其他军队省部级课题。国际交流指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国内交流指的是主持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

1.2 科研成果的量化设计

科研成果分理论成果、获奖成果、鉴定成果、专利成果。我们指的理论成果主要是论文、著作。考虑到目前工作中无论是科研排序还是评奖,一个成果的意义,更多的是其被引用次数来体现的,学校基础理论研究的实力更多的是以被美国四大检索收录次数来衡量。为此,我们采用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源来作为评价论文的标准。获奖成果三级指标的所有奖项不重复计算,只取最高级别的奖励进行统计,如某项成果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又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则只计国家级二等奖,不计省部级一等奖。

1.3 人才情况的量化设计

同一个人应就高不就低如某专家是院士又是长江学者,只计入院士。学术任职也以得分最高的级别为评分根据,任多个职务不重复评分。指标说明:国内外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外院士。杰出人才: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学名师、何梁何利基金奖励人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学术任职是指:全国学会常务理事、省(部)级学会正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全国学会理事长得分10,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得分为8,全国学会副理事长得分5,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省(部)级学会理事长得分为4,全国学会常务理事得分为3,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省(部)级学会副理事长得分为2。

1.4 科研经费的量化设计

经费投入按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及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计算,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每获得100万元计10分,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按每万元5分计算。

1.5 科研条件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分为硬件条件和科技情报。硬件条件分为国家级科研基地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是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每项20分,省部级科研基地每项10分。科技情报分为中外文期刊和馆藏图书,中外文期刊每100种5分,馆藏图书每万册3分。

2 科研实力评估定性评议指标计分标准

2.1 科研投入的量化设计

科研投入中的二级指标人力投入分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结构。职称结构的主要参考评价信息按专业技术职务(按实际聘任计算)结构是否合理(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务为1∶3∶5∶7),年龄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学校高职人员中中青年比重(%),知识层次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高职人员拥有博士学位者比重(%)。二级指标经费投入主要参考国家级科研经费占总经费的百分数,横向课题经费占课题总经费的百分数。

2.2 科研条件与环境定性指标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与环境的定性指标校局域网医学信息满足度的主要评价等级按能够满足,基本满足、部分满足、不能满足四个等级来评价,学术氛围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室按是否能加强人才队伍、提高专业水平,积极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学科环境及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评价等级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

2.3 科研管理的量化设计(表1)

3 结语

科研实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的规定是三级指标以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篇,项等),以总累计分值高低判定评估结果,控制指标是我们对参评对象的评估项目应具备或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所设置的基本指标限定。设控制指标的主要目的是防范部分指标互相掩盖或吃分现象的发生,保证和控制评估质量。这就是本指标体系有别于当前实行的达标评估的重要标志之一。达标评估是以达到标准者为合格;选优评估是以分值高低为依据,但这种依据必须建立在对参评对象全面考核的基础之上。因此,其指标选择、分值分布等必须严谨、科学,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起到平衡制约指标间内在关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多,李学志,刘文达,等.高校自然科学科研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1998,1:41-43.

篇(3)

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按学科分类设立,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三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实践培训,毕业后能够基本胜任临床药师的工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

1.1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临床药学的本科教育发展比较滞后,起步较晚。截至2014年,仅有39所院校具有开办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资格,招生数量较少,且大多数学制仅五年,临床药学知识的质量和结构亟待完善;药学本科在我国高校已有多年的办学历史,招生数额较大,作为最主流的药学类本科教育专业,其毕业生是目前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生源,生源质量总体欠佳。

1.2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

    药学类本科专业招生单位有医药院校,也有综合性大学甚至农学院等,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化学类、药学类课程和机能学课程群均有开设,但质量参差不齐。药学专业开设在医科院校的,化学类和药学类课程较为薄弱,但机能学课程群的开设可能较为齐全;而开设在综合性大学或药科大学的,则可能更倾向于药物研发相关的课程,对机能学课程群则重视不够。总体感觉是我国大多数药学生接受的是药学通识教育,课程很多很全面,但深度和精度严重不足,就业导向不明;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化学和药学类知识,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复杂,知识体系存在诸多缺陷。

1.3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尚未设立美国为代表的6—8年制的Pharm D培养模式,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则需要充当相对应的角色。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毕业生应能做到“懂医精药”,日后能与临床医生并肩战斗,在药物治疗领域发挥巨大作用,而不是仅仅辅助医生工作。因此,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和实践训练非常重要。学生应具备社会学类知识,更应具备药学和医学知识,并需要在临床实践至少2年时间。

根据目前国内医院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和实际情况,本校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必修课中除了开设临床药物治疗学,还开设了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殊人群用药、药物临床评价及药物合理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给药、药品资讯及文献评估、药物流行病学与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计量学、药学服务技巧等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其中的核心,其与医学课程密不可分、各有侧重。学生要掌握药物治疗学,必须有良好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仅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办学标准中设置有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和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这方面的内容在药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中很少涉及,而研究生阶段理论课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单独开设单纯的临床医学科目,对于四年制药学本科毕业的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基础很薄弱。如何在核心理论课程学习以及药物服务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从教学角度来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师也是极大的挑战。研究生应着重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

2PBL教学的优势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了PBL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套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教育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不同,PBL教学模式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学习,积极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主学习。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工作中,PBL教学主要是基于临床病例,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采取启发式教育,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分析、诊断能力。临床药学的教学与临床医学既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临床药学同样有很多临床案例可以进行分析、讨论。因此,可以将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比较成熟的PBL教学法引入到临床药学的教育之中。

PBL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自主性。其次,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和口头表达能力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取得结论。第三,它不仅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克服了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被动性和完全独立学习的片面性,使学生构建起自己全面的学习体系,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PBL教学优势显著,但也有其局限性。以临床问题为主导而取消了基础学科的教学,将导致部分临床推理能力及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同时小班教学方式也需要庞大的教师队伍。不过由于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少,比较适合小班教学,该问题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影响不大;同时,作为已经过大学四年学习的研究生来说,应该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些有利条件为临床药学核心课程引入PBL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基于PBL教学的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

作为未来的药物治疗专家,其核心能力在于药物的合理使用能力。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外到内分别为基础课程、药学课程、基础与临床衔接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和高级药学实践。最外围是基础课程,包括化学类课程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和机能学课程群(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第二层次为药学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等;第三层次多为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为目的,分社会科学与临床科学两个方面,社会科学包括药事管理学、药物经济学、人际交流与沟通、伦理学等课程,临床科学类包括临床药理学、特殊人群用药、药物临床评价及药物合理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给药、药品资讯及文献评估、药物流行病学与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计量学、药学服务技巧等课程。第四层次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和高级药学实践,以系统疾病为主线学习疾病的药物治疗,并在医院进行药学服务相关工作的实习。

我国攻读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者的临床知识普遍较薄弱,如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完成课程和实践培训,尽快査遗补缺,能够基本胜任临床药师的工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选择最核心的临床药物治疗学作为切入点,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可以考虑推广到其他的次核心课程。具体实施路线如下:①以基于人体系统的药物治疗学为主线,围绕人体的系统,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均有一个由药理学教师、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组成的教师小组,负责选择合适的案例;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堂,要在课后完成阅读、思考和讨论等任务。②每个专题上课前两周,由教师抛出案例,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与此同时提供参考书目,方便学生系统地自主学习基础知识。③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出现某些学生“随大流”,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第二次上课前一周抽签决定分组(3—4人7组),并由导师指派其中一组准备PPT。④在第三次上课的课堂上,被指派的小组向其他人讲解应涉及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内容。讲解完后,小组成员接受其他学生和教师的提问。教师对该小组的表现做出评价,并进行总结、补充相关知识。进而教师提供一些新的相关临床用药案例,供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印象和推进学习。⑤第四次课为该专题的总结,由学生主导、教师引导进行。

4结语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成效有目共睹,优质高效的临床药学教育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规模和质量都有更迫切的愿望。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我国正在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药学专业硕士是我国药学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重大举措。但由于目前药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造成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存在临床知识较薄弱的问题,对培养质量有一定影响。

篇(4)

我国伦理委员会设立于医疗机构中,作为医院的附属角色,伦理委员会审查的公正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医院决策者权利和意志的影响,导致伦理委员会在组织和利益上缺乏独立性。伦理委员会成员多为医院的工作人员或专业负责人,乃至医院的部分领导,这样的现象可能会出现伦理委员会成员是课题的参与者或是课题负责人的关系,这种课题负责人、课题参与者、伦理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影响到个人履行职责,导致个人判断的客观性受到质疑从而影响伦理审查的公正性,从而无法保证公正、及时、有效的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1.2临床科研管理中的知情同意

通常知情同意书是在确定课题申报成功后开始撰写的。要求知情同意书充分告知研究的相关信息,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过程、获益与风险、退出的权利、数据保密等内容,其中就存在一些与伦理有关的问题。在研究背景中必定会交待此研究已获得某某国家部门批准立项,或者写到某专家牵头、经验疗法等,潜在受试者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低估或忽略研究风险,对是否参与研究的决定产生影响。然而,若不交待这些内容似乎在研究来源方面又没有什么可阐述的了。另外,知情同意书中告知潜在受试者关于研究的有效信息通常是不完全的。这种情况一部分是由于撰写者不了解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书写要求,更严重的是根本缺少相关数据造成的。因为科研评审要求中并未对临床前研究即药理毒理的动物实验研究,前期临床研究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成品检验等部分的必要性做出详细规定。所以,知情同意书上除了所谓的经验和评审专家的可行性决定,不存在其他可靠证据可以证明其研究干预措施是有利于受试者的,其安全性是可靠的。

1.3科研研究者的伦理意识

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资助下,针对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科研伦理现状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科研人员中尽管大部分认识到伦理的重要性,但在科研课题方案设计时能够全面考虑伦理问题的人员比例却相对较低,仅为23.51%,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伦理委员会对临床科研管理的难度。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临床研究生,这也是科研课题中对课题承担人员构成的要求,那么研究生对伦理的认识就变得十分重要。他们大部分为在校学生,并未接受过GCP及伦理培训,除了在校期间的《医学伦理学》学习外也没有临床试验的经验,但他们又是科研继续下去不可或缺的力量。一项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对3所医院的临床研究生进行关于科研人体试验的伦理审查状况调查研究表明,有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伦理审查有助于保护受试者权益,但不利于科研进行,没有实际意义或多此一举,对伦理审查有错误认识。在调查导师是否要求其研究生接受伦理审查的调查数据显示,仍有30%~40%的导师缺乏伦理意识,忽视伦理审查的必要性。导师作为课题组重要成员,不仅承担科研任务而且对研究生的科研行为具有指导义务。由此也可反射出科研研究者伦理意识的淡薄。此项调查说明,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成员对伦理的认识存在偏差,伦理意识不足。

2策略与建议

2.1加强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伦理意识

伦理委员会应加大伦理知识的宣传力度,组织讲座、培训等活动,使人们了解到伦理的本质,伦理并不是束缚科研发展、创新思维,也不是吹毛求疵,消除对伦理审查的抵触心理,在接受伦理的前提下进行科研活动,更有利于科研与伦理的结合。另外,根据GCP要求,参与临床研究的研究者必须经过相关的GCP培训,但针对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者没有严格要求。鉴于临床科研课题中涉及人类的临床试验也应对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进行保护,建议将GCP和伦理培训范围扩展至所有医务人员。只要涉及到人体临床试验的人员,都需要接受正规的GCP培训和伦理知识的培训,只有在取得资格认证后,才能够开展临床研究。更重要的是获得领导的重视,这是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应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方式、时间、经费以及培训工作的分配做出全面安排。及时收集参与培训者的反馈信息,对培训工作的不足做出合理的调整。

2.2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监管作用

首先,对申请伦理审查的科研材料做出规定:课题标书不能代替试验方案;课题任务书不能代替研究者履历。课题标书是申请课题时的框架式描述,侧重于研究的意义,方法学和可行性,不能详尽研究过程中的操作内容,并且缺乏对受试者权益保护、保密、严重不良事件管理等伦理方面问题的说明。课题任务书也存在相同问题,其中只有参研人员分工及简要信息。发挥伦理委员会审查作用。吸纳具有丰富临床科研课题申报经验的专家作为伦理委员会委员或独立顾问,从科研课题角度对其进行更专业地审查,尽可能排除作为课题负责人或研究者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必要时采取限制性措施,如:审查会议进入审查决定程序时,独立顾问及与研究项目存在利益冲突的委员回避,不参与投票;不允许有重大经济利益冲突的研究者参与招募受试者和获取知情同意等,使伦理委员会真正做到公正审查。扩大非隶属单位背景的伦理委员会委员的数量,尽可能降低所属关系对审查判断的影响。同时伦理委员会所属机构应保证支持伦理委员会工作,不妨碍伦理委员会审查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依据伦理规范和程序得出的伦理审查结果不给予行政或个人不恰当的压力。

在研究开展阶段,应重视过程监管。科研课题一般由单位科研处或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就要求两个部门在课题的过程监管中协同合作,进行有效的沟通。作为伦理委员会,依据课题的危险程度制定跟踪审查的频率,进行定期跟踪审查。这种跟踪审查不应只停留在书面文件,应下到科室,医生和受试者之间获得实际情报。伦理委员会可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在研课题进行不定期的实地检查。采用实地检查这种方式更加客观地评估其课题的方案依从性。也可以从受试者角度,采用问卷调查等了解受试者获得试验信息的充分程度,接受知情同意的过程等,从而掌握课题执行的情况。同时,保证检查频率。检查频率应依据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进展程度,如纳入与排除标准、疗程、随访周期等确定,保证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检查1次。只有保证检查力度,才能保证临床研究的质量。

2.3完善相关管理办法

从根本上来说,需建立科研立项与伦理审查相结合的申报制度。在临床科研课题申报条件中提出符合伦理要求的规定。课题发起人在选题之初即可意识到符合伦理要求的问题,进而在课题设计过程中将伦理因素考虑在内,或通过向伦理委员会进行咨询解决其中的伦理难点。实行各申请单位在组织申报工作前,对科室上报的科研课题,按“学术论证-伦理审查-组织申报”3个阶段进行。对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凡是伦理审查否决的课题不能予以申报各级立项。这样在申报前就进行了伦理审查,可有效杜绝获批课题因为伦理问题而举步维艰的处境。

2.4向公众普及伦理知识

篇(5)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篇(6)

[中图分类号] G4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49-02

The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ZHOU Xuemei, HUANG Yunchao, SU Yan, XU Yuling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the Tumor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118,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thods which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focusing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articl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科学研究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高素质的临床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近年来由于扩招等原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相反有后退的迹象。

1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阶段,由于研究生扩招等原因,研究生数量剧增,但相应的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如图书、培养经费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增加。为完成培养计划,导师们需指导更多学生,很多导师力不从心。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数仅仅停留在1周数次课的讲授及期末的考试卷。此外,培养经费、学校与医院的图书、网络资源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研究生学习的需要,给研究生的自学带来了困难。

1.2 研究生缺乏创新思维,很少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

现代知识的更新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要求医生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实践者,还应是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授者,而且还要在医疗实践中不断验证与完善现有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可见创新与探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研究生把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少主动思考和尝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发现不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被动的学习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与导师的指导时间及精力有限有关,也反映了现在研究生学习的浮躁与粗浅。

1.3 研究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平台

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载体,科研课题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很少或没有承担科研课题,这样就不能对其学生进行系统而生动的科研指导,进而无法对其学生的科研能力给予培养。虽然有的研究生能够参加别人主持的课题做一些实验工作,但这不能构建起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他可能参加了好几个课题,但对科研的概念还很模糊,对课题设计、标书撰写、答辩准备、任务书签订这些程序不甚了解,更别提科研实践中的协调与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加之研究生自己独立承担课题的机会很少,很难对一个课题有贯穿始终、全面系统的把握。

2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

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大多数研究生都要到临床医院接受实习培训、有的还要参与完成研究课题。很多研究生承担了科研课题中主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像收集材料、整理资料、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这有助于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其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利用统计软件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尝试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训练,有利于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2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掌握本领域国外最新动态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除了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外,研究生要积极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及各类资料,接触本专业的高频词汇,掌握扎实的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听、说能力。导师应尽量提供研究生与外国专家交流的机会,让研究生在各种学术活动中锻炼其听、说能力与交流能力。在听、说、读、写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研究生就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检索、阅读、查新一定数量的相关外文文献,了解从事研究内容的历史、现状、未来及与临床医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

2.3 独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论文是研究生将学到的知识分析整理并归纳升华的主要形式,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打下基础。因此,要引导研究生在正式期刊上投稿。一次次的退稿、修改,不仅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还能锻炼研究生的科研品质,养成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还能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能够培养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心,为以后其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2.4 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

研究生应尽早参加导师或他人主持的有关课题,完成导师交给的有关研究任务,这样就能引导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通过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熟悉科学研究步骤,学到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撰写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的过程中,锻炼了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研究生将基础知识与科研方法相结合,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事实证明,科研课题已经成为培养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因为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限,无力申请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因此,学校应尽量为研究生提供专项科研课题。

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科研意识和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研究生学到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为以后的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科研情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医学院、附属医院等都要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谷俊朝,马涛,王宇.如何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4(4):244-245.

[2]杨春梅.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三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24-126.

[3]马麟麟.七年制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185-186.

[4]顾越桦.试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J].陕西教育,2009,(1):121.

[5]周蕴薇.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6):42-43.

篇(7)

关键词: 科研水平;矩阵;评估

1 临床科研水平评估表设计

临床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科研成果(论文)来体现的.科研成果(论文)的评估,属模糊模式识别问题.如说某科研成果质量高,效益大,应用广,这些都是模糊评价概念.在具体评估时,必须使这些概念定量化.为此,采用模糊定量评估的方法,设计了一个临床科研水平评估表,有3个大项目: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每个大项目都分了5个子项目,为便于定量化,每个子项目又分了A,B,C,D和E五级,并规定了具体的数值(表1).

表1 临床科研水平评估表 略

2 建立项目-水平关系矩阵

根据表1对每个临床医务人员建立一个项目-水平关系矩阵R3×5 ,其rij 表示该医务工作者在第i项目中第j个子项目的水平.s1 s2 s3 s4 s5R3×5 =r11 r12 r13 r14 r15 r21 r22 r23 r24 r25r31 r32 r33 r34 r

35 ω1 ω2 ω3按各大项目的不同重要性,分别给出一定权重,用专家经验,权重向量设计为:A1×3 =(0.30/ω1 ,0.40/ω2 ,0.30/ω3 );rij =μ Ω (sj /ωi )式中μ Ω (sj /ωi )表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Ω空间中的ωi 分量(大项目)中的sj 个子项目上的水平.Ω=(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s=(s1 ,s2 ,s3 ,s4 ,s5 ).对不同的ωi ,sj 的含义及赋值就不同(表1).

3 建立评估模型

按照公式bj =Σ3i=1 aj ・rij ,(j=1,2,3,4,5)定义的*(・,+)算符进行模糊矩阵合成,得输出向量B5 ,即B5 =A1×3 *RT3×5其中bj 表示在ωj 项目上的水平.评估结果为:p=Σ3i=1 bi /3根据评估内容,以优、良、中、差四级作出判决.规定一个阈值λ∈[0,1],当λ≥0.9,优;当0.8≤λ

4 讨论

此评估方法,不但能评估出个人的科研水平,还能评估一个科室整体的科研水平.但另一方面,此方法只是对临床医务人员科研水平的一个评估,而对于其临床医疗水平并没有评估,所以,不能用其来全面评价一个临床医务者整体水平的高低.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c)-138-02

Enhance nursing research in managem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science

TONG Xiufeng1, TONG Linyan2

1.Teaching Research of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2, China; 2.Features of Operating Room of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2, China

[Abstract] Nursing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ursing work,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science,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imary hospital, respectively,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en-chuan, nursing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research incentive mechanism; strengthen nursing research in four areas of records management nursing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tudy effective means of management of nursing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ursing research to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 Nursing research; Management; Discipline; Enhance; Promote

护理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1],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已是目前基层医院急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院与省属的各大医院及国外的医院相比相差甚远,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偏低,护理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信息量较少,护士只机械地执行医嘱治疗、护理患者,科研意识淡漠或缺乏科研意识,导致护理科研成果较少,影响着护理改革的推进和护理学的发展。因此加强护理科研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先题条件。

针对临床护士论文写作能力低,科研课题设计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等问题,笔者在护理管理上提出几项措施:

1 建立健全护理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科研和写作流程,内容包括:①制定科研目标和计划,要求各科室上报护理科研选题,科研设计,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③课题立项之后进行督促、指导以确保按时结题。④促进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体现出护理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院内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增加资金投入,并争取各级学会或企业的资助,尽量从多方面增加护理科研基金的来源。与临床医疗科研相比,护理科研可以利用的实验设备和经费远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使得临床护士的科研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院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工作中的大力支持是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潜力的至关因素。

2 做好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由于目前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仅占临床护士的3%~5%,科研力量严重不足[2],科研知识的匮乏是困扰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缺乏科研新信息的收集和有效利用,综合分析能力低,也是导致我国护理研究滞后的因素。在陈长香等[3]对“教学医院临床护理人员的科研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中认为选题困难者占63.6%,认为文献检索有困难者占50.6%,认为撰写论文有困难者占45.6%,认为统计学处理有困难者占56.9%。护理人员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应用。虽然现在的护理队伍里本科学历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但年龄偏大、低学历、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也不占少数。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虽然满腹经验,却无力将之总结成文,因此在护理管理中,要及时了解护理人员对知识点的需求,通过院里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培训班、自考及学习交流等形式完善其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对于高年资、高学历的护理人员则多些机会到科研能力强的医院学习,多多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到临床医学科研中,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及时提供新动态、新技能、新进展,培养护理队伍的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改善护理科研的现状,以保证护理队伍的不断前进。

3 科研奖励机制是护理科研管理的手段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基于护理科研人员个体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护理科研人员多数承担着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等的多重任务,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制定对应于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激励政策[4]。如奖励影响因子高的优秀论文、有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的,尤其是对获奖的科研成果加大奖励力度。职称评定中为科研课题参与者加分,通过外出学习和奖金等奖励措施让她们感受到周围的赞赏与认可,从而激励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

4 加强护理科研档案管理

护理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完整保存的护理科研档案为护理科研工作的评价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它包括历年来的护理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科研成果获奖情况、院外报奖的资料,科研学习及讲座的资料等。护理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完整保存的护理科研档案为护理科研工作的评价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对护理科研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总之,护理科研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

[参考文献]

[1]肖顺贞,沈宁.护理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

[2]吴蓓雯,曹伟新.护理科研论文撰写、发表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29-331.

[3]陈长香,吴庆文.教学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护理科研现状调查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53-255.

篇(9)

检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操作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显得极为重要。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写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学术前沿、接触现代实验设备、培养科研能力的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环节的训练,可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里的研究前沿,搜集资料并提炼出研究观点,激发其研究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1]。我校检验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学制为4 年。在两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1 重视论文选题,拓展选题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比较2009 届和2010 届的毕业生的选题方向,2009 届毕业生所选择的题目多数都和临床微生物检验有关,其他方向诸如临床生化检验和临床血液学检验等很少涉及。而2010 届学生的选题范围就比较广泛,涉及了检验学的各个方向,有些选题方向甚至涉及了当今发展的前沿。另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中,让学生选取科研课题的小部分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科研能力。比如,2010 届就有2 名学生参加了其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

2 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提高教师素质

检验专业作为小专业,学生人数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实施了本科学生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由副高以上职称以及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临床教师担任,每名导师指导学生3~4 名。

从两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加强导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让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能力逐步提高,从而保证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快速提升。

3 院系合一的教学指导模式

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检验专业在硬件教学改革的同时,“软件”的改革也在同步的实施。根据检验学的特点,我专业采用了院系结合的教学指导模式,检验专业的教师将医院临床工作和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就有目的性的介绍相关专业的学术前沿,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从实习开始就定期的开展科研课题的讲座,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转贴于

4 规范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流程[2],由二级学院负责监督并保证流程规范严格执行。根据本科论文写作特点,对论文流程进行结构化设计,将具体流程划分为选题、开题、实验、论文书写、指导教师评阅、定稿、打印装订、答辩评审等阶段,并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具体的质量标准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

提高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以重视、提升大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为平台和突破口,是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3]。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其中毕业论文工作必须抓好。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从各方面进行努力,以推动我们的工作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科研素养;医学生;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38-02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1]。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2]。培养的大学生具有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能力,达到未来创造新成果、提出新方法、推出新观念的目的。实践教学是医学生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实践教学手段是医学生科研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载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高校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现有教学和实践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口腔专业共计700名3―5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学大学生进行科研及论文的认知情况和科研素养培训需求的情况开展调查。

3.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1软件,采用数据双录入确保录入质量,使用X2检验进行分析。

二、医学生参与科研情况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在校3―5年级医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问卷656份,有效率93.7%。其中临床医学484人(73.8%)、预防医学141人(21.5%)、口腔医学31人(4.7%);三年级210人(32.0%)、四年级356人(54.3%)、五年级90人(13.7%)。

2.医学生参与科研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37名学生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20.9%,有519名学生未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79.1%。参与科学研究人数中大三19人(9.0%)、大四84人(23.6%)、大五34人(37.8%);地病专业31人(33.63%)、预防19人(13.87%)、口腔5人(3.65%)、临床82人(59.85%)。

三、医学生科研素养现状及需求

1.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科研素养现状。440名(67.2%)学生不了解科研立项的基本步骤,519名(79.2%)学生不了解整理科研资料的方法,487名(74.2%)学生不了解分析科研资料的方法。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科研的基本步骤的知晓程度有差异(χ2=10.552,P

2.医学生科研素养培训需求。268名(40.9%)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可以提高科研能力,262名(39.9%)学生认为自学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社会实践、实验、课题研究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分别占75.6%、66.3%、72.1%。433名(66.0%)学生认为需要培养科研意识,451名(68.8%)学生认为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研读文献及论文,369名(56.3%)学生认为需要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399名(60.8%)学生认为需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四、讨论

总之,对研究对象的调查显示,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科研素养要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高年级的医学生的科研素养略高于低年级,科研培训的需求较多。原因主要是,目前存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形式单一,过程简单,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实践,削弱了实践过程在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过程发挥出的职能。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学习内容、修课进度和授课教师等方面赋予学生自不足[3],不利于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第二,个别院系的实验室在开放使用及利用率方面效率不高[4],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大学生在申报课题时没有基本的科研素养,无法进行科学问题的沉淀和提炼,显得无从下手。第四,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相互模仿,没有自我摸索的精神。第五,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模式化教学,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的实践精髓无法体现和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被深深埋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价值体现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

为此,培养医学生科研素养和提升科研能力,需要新的、开创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加大开放性实验室的使用[5]、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组建科研学术小组等多元化的模式,并建立科研奖励机制。青海大学于2004年设立了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通过项目申报和开展,培养科研素养、提供科研能力。该基金得设立取得了良好效果,申报学生人数大幅提高,自首届资助10项,到2011年34项,共有118名学生参加项目工作,37名教师参与指导项目,参加项目的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人数较以往校内项目均大幅增加。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带动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促进了老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此外,改变既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大学生科研“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师辅助”的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改变既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符合新形势下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等.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692-694.

[2]陈林飞,葛凡,吴玲.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若干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204.

篇(11)

1改革教学手段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新模式,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第二课堂”、“毕业专题实践”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有效载体。在本科阶段开设《文献检索》、《科研设计与指导》、《口腔专业外语》等基础课程,指导本科口腔医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和科研创新。

2灵活应用各种课程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闭卷考试,而是采取多种灵活的考核方式,例如撰写综述类文章、简单科研的设计、课堂讨论交流等方式考核。将学生的科研训练纳入培养方案。取消毕业理论闭卷考试,改为完成科研论文和进行论文答辩。

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参与和培养

1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给予适当经费鼓励口腔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鼓励和支持口腔医学本科生申请各级科研课题,并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开放实验中心,鼓励学生自带课题走进实验中心。

2制定科研导师负责制形成多个科研工作团队,让口腔医学本科生早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创新工作中。进行相关文献查阅,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综述,并尝试提出创新点和创新方式。培养其发散创新思维,大胆提出想法,借鉴其他学科经验,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最新科技前沿。参与科研工作的实验操作,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了解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形成理论学习-科研创新-理论学习的良性循环。共同参与科研创新工作的每次讨论,发挥众人的智慧。写出科研论文,并力争发表。

3更加积极参与和举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积极举办各类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具影响力的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4自主创办学术刊物,推广科研成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办学术刊物,对学生的学术论文先在该刊物上发表,广泛传阅修改后向正规出版学术期刊投稿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