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简述茶文化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7 09:59:13

简述茶文化的概念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呈现迅速壮大的态势,而旅游者对购买旅游产品对象的价值判断也日益由重视外在的功能价值向内在的精神满足逐渐过渡。传统层面理解的旅游产品是从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眼的,主要包括沿线的旅游景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和服务。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更重视内心精神世界满足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在茶禅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不是简单的表层开发,或是文化形式的粗糙堆砌,必须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然而学术界对于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的概念、内容界定模糊不清,已经严重阻碍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只有对其概念有正确与全面的理解,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对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概念的界定与明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茶禅文化概念辨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美德、法律、习俗和习惯的综合整体。茶禅文化,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契合,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既道出了茶与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士大夫对于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控。

但是目前学术界在“茶禅文化”及其代表理念 “茶禅一味”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和混乱性,对茶禅文化存在诸多误解,在茶与禅宗历史关系、茶禅与禅茶等名称区别问题的阐述上的混乱。一些学者把“茶禅文化”片面地归结为“坐禅”之需,有的学者研究内涵则往往只讲茶符合佛教之德、禅茶的不解之缘,再举上一些佛教兴茶事迹;还有的学者甚至将佛、禅简单地混同,变“茶禅文化”为“佛茶文化”。更鲜少有学者对茶禅文化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目前来看,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中国茶学辞典》列入“茶禅”条:佛教提倡饮茶坐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日本茶道宗师千宗旦的著作《茶禅同一味》的第一卷标题即为“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潘林荣详细的考证了茶禅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流变,认为是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类同构的现象,所以禅境是茶饮之道的最高理想所在,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蔡镇楚认为,茶禅就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的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释泽道认为,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与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同时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杨惠南提出茶与禅的融合,最终归结到“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上。韩金科等认为茶文化和佛教结合的内在原因在于共同承认个人的“修养”“克己”“俭约”“精勤”是成佛为圣的必由之路。赖功欧认为,茶成为禅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原因在是茶有天生的亲和力,其静、定、清、淡、雅的茶性与人性有着相通之处。梁子认为“茶禅一味”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空谷道人认为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后,通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即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而茶禅文化更多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丁以寿认为茶禅文化概念内涵是关于如何饮茶而习禅,通过茶艺、茶礼而修禅道。

然而,学术界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茶禅”的叫法本来就不太准确。葛兆光认为茶禅不过古时大德嗜茶者多,说公案,斗机锋,在“茶”与“禅”两边各拈一些花絮,凑合成几则茶不茶、禅不禅的话头,再在题内说几句题外的闲言语。在第二届禅茶文化论坛的会议记录中,诸多学者也质疑了禅茶的概念。但这种观点存在较少,一般学者还是认同“茶禅/禅茶”及“茶禅文化”的表达方法和其中内涵。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认为“茶禅文化”是以禅文化和茶文化作为基础,以“茶禅一味”作为核心理念,以茶来传达禅的内涵和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参考文化的定义,创造性的认为:

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中,“茶禅”与“禅茶”意同。

三、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

由于不同学科或学者对旅游产品考察角度不同,学术界对旅游产品概念存在着不同理解和认识。从需求角度来看,林南枝从旅游者出发,认为旅游产品指旅游者花费一定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杨森林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原处的全部经历。英国学者密德尔顿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从离家到回家这段时间的完整经历。另一位英国学者霍洛韦在其著作中认为旅游产品是任何一种能满足市场欲望或需要的东西。这类定义的主要观点即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的一次旅游经历。这个概念强调了旅游产品的整体性,将旅游者在此过程中的旅游活动以经历或体验的形式展开,而这种经历或体验正是旅游产品的消费形式、消费过程和具体用途,不能等同于产品本身。

从供给角度来看,林南枝、陶汉军认为,从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这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混合体,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魏小安认为,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其典型和传统的市场形象表现为旅游线路。谢彦君认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和劳务的总和。申葆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品是旅游服务诸行业为旅游者满足游程中生活和旅游目的需要所提供各类服务的总称。这类旅游产品的定义更强调了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旅游经营者的重要性,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即总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不同角度的定义都有其利弊,很难为旅游产品界定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概念。基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的旅游产品定义忽视了旅游经营者在其中的贡献,更强调一种经历或体验,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定义旅游产品,结合上文定义的茶禅文化,即认为: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

四、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与特征

(一)产品内容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内容广博,广义上,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旅游经营者需要向旅游市场提供的产品类型十分多样,而狭义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的某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

考虑茶禅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狭义的旅游产品内容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认为,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一种组合型产品,他包括以下几种:

1、环境要素: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禅”之一词,属于宗教范畴,是最先发端于寺庙的,这样一种环境正是孕育茶禅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寺的实体建筑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此外,光有佛寺不可,还须茶田,两者共同组成茶禅文化旅游的环境要素,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

2、服务要素:通过物化劳动来为茶禅文化旅游者服务,提供效用或产生新的效用。这一类产品有茶艺表演,茶禅演出、茶禅歌谣、炒茶、制茶等体验性、文化性产品。这类旅游产品通过具体的服务展示了茶禅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体验。

3、商品要素:提供非茶禅旅游部门生产的旅游商品,这一类产品有自营或外包的成品茶叶,各类茶具、茶宴所用到的用具及其他展示茶禅文化的旅游商品。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能帮助游客回味在旅游产品中所获得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也是可带走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欣赏性。

4、知识要素:提供茶禅文化的专业知识,通过翻译与导游对茶禅文化进行系统而清晰的介绍,还包括茶禅文化讲坛,茶禅文化展示馆等方式,为游客还原茶禅文化的真实风貌。

(二)产品特征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有别于一般旅游产品的特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化创造、传承与赋予。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所表现与蕴含的茶禅文化具有独特性,历史悠久韵味悠长。这一类旅游产品正是表现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传承与赋予。

2、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茶禅文化旅游产品较之其他的旅游产品,可表现的方式十分多样。不仅可以欣赏茶禅的演出,体验茶园与禅堂,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去领悟其内在的涵义。

3、境界的追求。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通常传达了其内涵和境界,这类产品在参与或体验前,首先需要游客先脱离原本存在的社会,心定下来,再去品味茶禅的滋味。茶禅的本质是破执,即无念无执,追求内心的领悟,这种感受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再通过仪式来形成精神上、心情上的升华和转化。相较其他旅游产品。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为一个境界的追求。

4、庄严性与趣味性并存。茶禅文化本身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也具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即庄严性。寺庙等宗教圣地要求游客在面对此类旅游产品是保持一种敬畏与尊重的态度;而茶禅文化又与茶文化相生相依,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五、小结

篇(2)

茶学:园艺学的分支学科。研究茶树的栽培、繁育、制茶,茶叶质量及其审评、检验方法,茶销售、流通学等经济活动以及茶文化[1]。

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着茶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茶文化的概念虽然笼统却一揽无遗。茶学概念在“园艺学的分支学科”的定性上,毫无疑问比茶文化概念要狭窄得多,如果从概念范畴的大小出发排序,茶文化理所应该凌驾在茶学之上。但是,茶学概念在定性之后,又用例举的办法将概念具体化,而例举出来的相关研究方向远远超出了园艺学范畴。如果将这些研究方向分别放入所属学科分类里,对于茶叶经济活动的研究恐怕要列入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中,更何况最后还加上了茶文化,关于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问题再次埋下了伏笔。

文化概念有多重含义,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以及使用文化概念时很容易产生歧义。对于文化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张文化包含人类所有文明成果,也就是上面茶文化概念所依据的大文化观。第二个层面将文化限定在精神成果上,而第三个层面则进一步缩小到文学、艺术、音乐等范围,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使用第三层面来理解文化。从茶学定义的行文上看,最后所提到的茶文化与自然科学、甚至与社会科学也是并列关系,可见是指茶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最高雅的精神成果,是最狭义的理解方式。如果理解例举方法不可能周全的局限性,“茶学是关于茶叶的学问”,茶学与茶文化就成了完全同等的概念,只不过,前者以研究对象的茶统合所使用的理论与方法,后者以各种理论与方法研究同一个对象——茶。

茶学与茶文化的重叠冲突有一个过程,主要反映在茶学概念的出现及迅速扩张上。在使用茶学概念之前,主要使用茶业的说法,王泽农[2]阐述其定义:茶业是为获得饮料茶叶而进行栽茶、制茶、茶叶销售等经济活动的农业生产分支部门之一。为了发展茶叶生产,获得高产优质的原料和制品,需要研究培育茶树优良品种、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措施,还要研究茶树生物学、茶叶生物化学、茶树病虫害防治和采茶、制茶技术及茶业机械,研究、制订茶叶审评和检验方法。对茶业政策和销售、消费等经济问题的探讨,兴办茶业教育培养茶业专业人员,都是发展茶业不可缺少的工作。

上述茶业的定义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相距十来年后的茶学定义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茶文化的内容。这十来年,正是茶文化宣传活动最欣欣向荣的时期,结果之一就是引起了茶学的关注,呈现出统合茶文化的强烈意欲。可是新兴的茶学一方面明确学科性质为园艺学,另一方面却将学科范围扩大到整个围绕着茶叶而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不仅超出农学的范畴,甚至连自然科学也无法涵盖。茶学概念的这种矛盾表面看来是茶学界尚不明确自己的研究范围,根本的原因是茶学是一个横向应用型学科,本来就具有在研究与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基础理论学科与其它应用学科的特点。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提出不同的课题,茶学的范围逐渐扩大,主导学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序位变化或更迭,已经被普遍承认是茶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茶业机械、茶业经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现在又想收编茶文化。

茶学对于茶文化的吸收非常积极,上述茶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茶学研究者的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不仅表现在一些茶学学者研究茶文化课题上,而且更主要的方式是在农学或者说园艺学的学科平台上培养茶文化研究生。同时,茶文化研究者对于茶学却体现了比较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茶文化提起之初,王玲[3]就在《中国茶文化》中明确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种植、制作、化学成分、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就是说在拥有无所不包容的茶文化概念的同时,茶文化研究却是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范围内展开,这个矛盾或者说差异建立在文化概念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之上,而这个广狭兼具的思考方式也指导着茶文化研究者心态平稳地选择自然科学以外的课题。下面看一下《辞海》中的文化定义[4]: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狭义的茶文化除去了广义的前半部分,仅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围绕着茶叶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茶文化学者拥有这两个茶文化概念,分别应用于认识理念与研究实践两个不同的层面。茶学学者中同样也有两种主张与实践,或积极参与茶文化研究,或主张茶学不应该把茶文化纳入研究范围。在提出进一步的意见之前,先从文化的分类与结构理论出发探讨茶文化研究的基本属性。

2从文化的分类与结构理论看茶文化研究的属性

按照文化的分类与结构理论,文化由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等三个部分构成。落实到具体文化项目上面时,同样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这三类。拿茶文化来说,首先它是一种物质文化,种植加工技术是基础,同时,茶文化也拥有榷茶专卖、吃讲茶等制度行为文化和诗词歌赋、赵州吃茶等精神心理文化方面丰富的内容。广义的茶文化涵盖所有的人类围绕着茶而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也就是以上所说三个部分的文化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指的是后两个方面。茶文化的物质文化基本属性决定了它与其它以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为特征的文化项目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特征。这种文化结构与人类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分类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性。

传统茶学以茶树种植、茶叶加工、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为主,是中国现在唯一一个以单种作物命名的二级学科。广义茶文化中的物质生产文化的部分就是其研究范围,中国有着相对强大的科研、教学队伍。不过在一般所说的茶文化中不包括这一部分。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了各种风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的制度行为文化。茶叶的经济、经营、近期尤其成为热门话题的绿色壁垒等法律问题属于制度文化。而围绕着茶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应用方式则属于行为文化。中国在饮茶习俗形成之初,茶就是一种经济作物,并且迅速发展成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在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特色的中国,类似茶叶的商品并不多见。早在第一个高校的茶叶专业的复旦大学茶叶组,就把茶叶贸易列入主要课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各校茶叶系大多开有经济类甚至管理类课程,安徽农学院还设立了茶业经济贸易专修科,可见茶叶专业的学者拥有注重经济贸易的传统。但是学术背景是农学,相对缺乏经济学或管理学的系统修养,二十多年以来,对于中国茶业的发展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在这近二十年里,茶业的发展变化非常大,在餐饮、旅游等行业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既有的茶文化产品需要维护、提升,更需要开发量多质优的茶文化产品。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管理学等是相应基础学科,大多直接与茶文化产业相关。

制度文化有意识形态的基础,行为文化则有社会心理文化的根底,两者组成精神心理文化。哲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是相应基础学科。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了精神心理文化。精神心理文化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隐藏在文化的最底层,由于远离经济基础,无形无色,往往被人们忽视。但是,就是因为精神心理文化所处的位置,使得它成为人类文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文化产业的源泉就在这里。要想开发一个成功的茶文化产品,要想提升一个茶文化产品,不把精神心理文化作为其出发点,恐怕只能停留在空想的层面上,不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合格产品。在当今中国“科学主义”占绝对优势的时代,真正认识到精神心理文化重要性的学者屈指可数,最普遍的现象是抽象地肯定,具体地否定。毕竟是“文化人”,没有裸地否定文化的勇气。茶界更是以文化实用主义为理所当然的指针,把“文化为经济服务”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指导科研和教学。

从以上文化的分类与结构上可以看出,虽说是建立在狭义的文化概念之上,但是茶文化仍然包含了制度行为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两大部分,对于这些文化的研究涉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各种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茶文化学科的性质上看,可以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茶文化研究作为横向应用型研究,在理论上可能使用所有的基础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上则视课题性质和研究者所属学科而定。因此,无法用现在通行的一、二级学科的分类方法为茶文化定位。

3从严密分工回到学科协同

茶学是中国学科分类的产物,是中国教学、科研的传统。茶文化则从人类文明成果的角度审视茶叶,对于中国茶界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认识方法。茶学学者已经意识到文化在茶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尝试吸收这些内容。而茶文化研究也同样意识到茶学基础的不可或缺,于是在茶文化研究中也在理念上将茶的自然科学研究纳入自己的范畴。学科重组也好,学科内涵外延的扩展也罢,这些努力在理念上应该得到鼓励。然而,茶学与茶文化的学科基础完全不同,在学术分工日益细致化的今天,无论是研究机构还是研究者个人,想做这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不说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很困难的。因此,茶学可以在理念上包含茶文化,就像广义的茶文化包含茶学一样,在学术上关照茶文化,却不宜以现有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直接从事茶文化研究。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茶学的学科属性,把研究范围限定在自然科学范畴是明智的选择。这样一来,茶学与茶文化也就成为互补的关系。

同时,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茶学孕育了茶文化,因此第一批成绩卓著的茶文化研究者是茶学学者。“新学科在生长初期往往是寄生性的,其价值信念需要从其他较成熟学科领域里获取,并始终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学术自主性和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5]

茶学学者提出茶学不应该把茶文化作为研究方向,从正面看是对与茶文化研究的尊重与发展成果的肯定,觉得茶文化已经达到独立发展的程度,应该离开哺育他的茶学,因为他们的学科基础完全不同;从反面看是对与茶文化研究的批评与激励,茶文化研究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与茶学平等对话的程度,通过分离手术培养自主能力,促使茶文化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茶叶研究中专业的精细分工是茶叶研究成熟的标志,茶叶研究属于横向应用型研究,如前所述涉及大量的基础学科,在精细分工之后,各学科的研究将会出现更加迅猛的发展,进而产生学科协同效应,可能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种效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之间日益交叉、渗透、融合,即通过知识对流、模式组合、方法碰撞等,形成学科的协同共生效应。”[6]

茶学与茶文化的相互关照已经为产生协同效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原则上不存在观念上的隔阂,前提是茶文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学术化,尽快建设到能够与茶学对话的程度。教育学学者罗云把学科协同效应分为三种类型,最后从这三种学科协同效应展望茶叶研究的未来,尽管展望得太远了一点,就看作一种激励吧,以结束本文。

篇(3)

智能家具,是指具备了“传统式样、全新功能、智能操控”等特征的“既是家具,同时又是电子产品”的家什。

早在10年前,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但智能家具不等同于智能家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智能家居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实现电器、通讯、安防、控制开关等智能终端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而智能家具则强调单件家具在传统功能基础上的全新智能化升级换代。如上述的“智能茶几”,初看就是一个置有玻璃台板的普通茶几,但通电后,它既可作为平板电视收看电视节目,又可作为电脑进行各种操作的茶几。

据了解,该款“智能茶几”的设计制造者为上海国茂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参与AVS(“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英文简称)标准研发的核心企业,近年来不仅在规模化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成功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标准出口”的战略性跨越,而且还将研发触角延伸到民用产品的智能化创新。

据称,由于在“智能茶几”中内置了AVS编转码器,既可通过接收开放式的AVS地面数字信号未收看电视节目,也可在“智能茶几”上边泡茶品茗边上网聊天,悠哉乐哉。此外,还可将“智能茶几”作为整个家庭的智能控制中心来使用。

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虽然从目前来看,不少人听到智能家具概念后,基本上都与智能家居相混淆,然而,一旦看到产品并现场体验后,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购买的冲动。对此,相关专家认为,刚刚浮出水面的智能家具以其给人的新鲜感与实用性,很能吸引青年人的眼球,应该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上海一家房产公司的赵经理介绍说:“我们售楼处最近添置了一只‘智能茶几’,看房者大多对它感兴趣,不少人还会上前操作一下,还问哪里能够买到。有了这只茶几,我们与客户之间多了些话题,沟通似乎更容易了。”

上海某画廊老板孔先生谈起“智能茶几”更是滔滔不绝:“我们画廊陈列的展品较多,顾客把它看完,要花费较多时间,现在我们把所有的展品预先存入硬盘,顾客进店,先让他坐在‘智能茶几’旁边喝茶边浏览,然后再带顾客有目的地细看作品,如此一来,生意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

篇(4)

关键词:

绿色设计;茶包装;以物载物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代代相传的茶文化,让我们对茶从种植、做茶、运茶、售茶等各方面都很关注,在售茶时我们都讲究茶的包装问题,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场上的茶包装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包装材料有异味、未消毒、不透气、不可回收、不能降解等,这就造成了茶包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了茶的品质,也与茶文化有悖。在现代经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何让人们通过茶包装便可以感受到茶的气息,想象到茶的汤色和清香,这就要研究一下茶所承载的文化。设计师是茶包装的参与者,其有责任从专业角度去解决上述问题,包装设计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作活动,它需要设计者考虑茶文化、消费者、地域文化、包装原理、材料、造型设计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茶包装在绿色包装的同时体现出茶文化。

1绿色包装概述

传统的包装设计理念和绿色包装的设计理念在根本上是不同的,传统的包装设计是优先考虑人的利益,只要能够达到保护商品的作用即可,并没有考虑包装在使用过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并未考虑在使用的过程中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但绿色包装讲究的是在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传统包装的作用,绿色包装不仅考虑到了产品的产生和生产制造过程,也考虑到了包装使用过程、使用过后的回收及处理问题等。使其满足了国家对绿色包装的以下四点规定:第一是在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同时,实现包装使用量最小。第二是包装应可重复利用或者是可回收再生。第三是包装物在废弃后不会形成永久性的垃圾,对土壤造成伤害,第四是包装材料对人体及生物是无毒害的。绿色包装体现出了设计师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憧憬,体现了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达到了绿色包装与茶文化的遥相呼应。

2可持续茶叶绿色包装设计要点

为了了解茶包装的现状,笔者也走访了一些有关茶的场所,例如茶的种植地、茶的研究所、茶的销售场所--批发市场、专门店和超市,还查阅了与茶有关的书籍,通过分析,我认为茶包装在经济发展很快的今天,已经出现了商业化和工业化的特征。很多不同品牌的茶包装从材料的运用到包装图案的设计都存在雷同现象,致使品牌特色不明显,且包装很花哨,让人感受到了一浮躁的气息,无法传达不同种类茶的特性;消费者在购买茶产品时,首先看到的便是茶包装,这就使得其无法从包装上来感受茶的特性,也不能很好的判断茶的品质。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也在追求更精致的生活态度,因而在对茶的选取时,不仅仅只是满足于喝的需求,人们从购茶、包装、摆放等活动中体验着生活的乐趣。

2.1以物载物

可持续茶叶包装设计要求我们在设计包装时,要选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作为茶叶的包装材料。目前的绿色包装材料主要有可食用性的包装材料、可降解性包装材料、天然生物包装材料等。天然生物性包装材料是指木材、竹子、草类、纸类、麻类等,这些都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被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可食用的包装材料主要有淀粉、植物纤维和蛋白质等,这些材料通常用于药品和食品的包装。故茶叶包装要选择这类型的材料。据资料显示科技人员已经研制出一种以废弃茶渣为原料的新型材料,该材料制作工艺简洁,且不会产生有毒物质,而且该新型材料还保留着茶的清香气味。若是以此材料作为茶的包装材料,正好体现了以物载物的理念。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用茶渣压制而成的工艺茶罐,这种茶罐很好的诠释了绿色包装的概念,也暗合了以物载物的观念。我们除了关注绿色包装的选材之外,还应关注一下绿色包装设计结构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很多茶产品都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这样不但让消费者无法真正的去识别茶产品的品质,还增加了产品的体积和重量,对资源、环境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绿色包装讲究的是在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同时,实现包装使用量最小,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可拆卸式的包装结构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包装使用率的目的。比如可以设计一种包装材料,既可以组装起来做展示也可以组合成有茶文化的工艺品,以此来增加包装的趣味性和使用率,这样既体现了绿色理念,又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2.2以形解意

了解某个产品时,我们最先观察的便是其外观,对于茶产品亦是如此,所以茶包装的外观带给我们的视觉体验也是很重要的。大自然孕育出的自然形态也有规律可循,据研究表明大自然产生的图形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维度、对称的美感,于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将其对自然的理解应用到艺术方面。消费者在对茶产品进行选择时,首先看到的便是茶包装,其通过茶包装的设计来了解茶的特性,此外茶包装的图形、色彩也影响着消费者对茶的认识。当消费者在购买茶产品并对茶产品产生认同后,便会通过产品包装去领会产品的内涵,深入的了解其茶性,这便是以形解意。故在茶包装的视觉设计上应多加入茶文化的元素,可以以茶的生长变化形态作为一种设计的元素,创造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2.3简约设计

走访过很多的地方,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些当地有名的食品包装有极其的简约,但却让人无法忘怀,比如云南的竹筒饭菜、竹筒酒、笋叶包茶等,包装材料都是选用当地的竹子、笋叶等进行简单的加工,然后对食品进行包装,既简单又适用还透出一种浓浓的地域风情。竹筒饭菜用的竹筒就是竹子本身的形态,而笋叶包茶中笋叶也只是经过简单裁剪并折叠使用,为了牢固可以加上竹条捆绑。这些包装在选材上符合了环保的理念,而在形态上也显的别具一格,简约但不简单。这些美食的包装古老而经典,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茶的包装也可借鉴这些简约而质朴的包装方式,以突出其自然的特性。当然,要想达到包装设计的简约风格,是需要各项专业技术相融合,需要各个环节都做到位。比如之前提到的选材,可以使用以废弃茶渣为原料的材料来达到以物载物的理念,另外在外形和色彩上还要体现茶的形态和文化,在综合这两点的情况下达到简约的设计,这样的包装将让我们通过看似简约的形态感受到不同地域的茶文化。

3未来可持续茶叶包装设计发展趋势

3.1天然材料与技术的创新应用

在提倡绿色环保的现在社会,绿色包装材料也是茶包装发展的方向。茶产品的包装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选择具有地域特点的包装材料,这些天然的材料经过加工后还保留着其特有的清香、淳朴特点,这是其他材质制成的包装无法相比的,并且这些天然的包装材料在生产和使用的时候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另外,在茶种植地,每年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茶叶废料,我们可以利用技术的创新将这些废弃茶叶加以利用,将其制成可以用于进行包装的材料,这样,既达到了绿色包装的目的,也使得废弃的茶叶得到利用。这种天然的绿色包装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更是为人类的生产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2茶文化与包装材料的合二为一

文化作为人类发展千年的积淀,承载了多少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文化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品位,所以我们在对茶包装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在茶产品的包装中占据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茶文化不是一种单调的文化,我国地域辽阔,产茶地也不同,正是不同的地域差别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可以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过后去感受不同茶品所携带的不同的茶文化,让心灵得到升华。当然由于茶的地域性,也要求茶包装在设计时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去设计出具有地域特性的包装形象,让人们在看到茶包装时便可联想到此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达到茶虽未入口,但却先入心的效果。另外,茶包装还应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印刷字体,精准的反映文字的内容和表现出的基调,设计出针对目标人群气质的文字形象。在对产品进行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涵盖的内容包括:产品成分和配比、使用方法、使用范围、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产品规格等。这些说明性文字一般具有印刷正规,排列规范,阅读方便的特性。包装上一般还有广告性文字,这些文字常常用来为商品做宣传,烘托气氛。为了尽可能的消除消费者对包装上文字的抵触情绪,我们必须科学的安排品牌文字、广告文字和说明性文字的排版。比如说,若我们的产品只是在国内销售,便不要将英文说明作为首选,但若认为这种营销会对逐渐喜欢进口产品的国人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而去以此为目的使用英文说明,这可能存在销售者认为其以次充好而带来反感的风险。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市场竞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工艺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包装设计要提前考虑的。要实现茶叶的绿色包装就要在考虑实现包装的基本性能前提下,使用新材料并加入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设计,这将是一个体现设计师专业技能和对茶文化理解的一个考验,当然茶叶的绿色包装在新材料和茶文化的设计中也将传递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作者:许海 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韵字用到茶上,有的能感觉、可辩识,有的似乎太深奥了,无法领会,如“雅韵”,不知是味觉,或是形态,还是臆念之想象。

本人管窥之见,茶作为一种饮品,不该是“无味之味至味”的虚无东西。其化学因子是可用仪器测出的,其感观因子是用眼鼻口辨别的。如果其精华之“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疑给人一头雾水。

就讲敝人家乡的武夷岩茶的“岩韵”吧,当是从古时文人所云的“石乳”、“云石”、“岩骨”等引伸而来的。清朝乾隆帝在《冬夜烹茶》诗中赞赏武夷岩茶“气味清和兼骨鱼更”,这位品茗行家点出了一个“骨”字。

篇(6)

咋听起来,我们似乎不能接受这种感叹,但这的确是事实,而且还不是个案。如今的年轻人,很多人都认为去咖啡厅喝咖啡才叫时尚,才够品味,谁会学着“老人”去茶楼喝茶?

真的要去茶楼喝茶,也要扛着类似“考古”的大旗,历数喝茶的种种缘由,才可落落大方,欣然前往,否则,不少年轻人或多或少得背上一定的“思想包袱”。

“白茶娶妃”的系列创意,较大程度上与这种现象有关,但又不完全是,仍旧需要我们逐层剖析整个事件的策划历程。

品牌运作,有一种病叫“母强子弱”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茶叶这个词,都可以举出几个知名的区域茶叶品牌,或者称之为公用茶叶品牌、茶叶公共品牌,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霍山黄芽、信阳毛尖等,但是,中国却没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茶叶企业品牌。

人们喜欢提及的茶叶企业品牌,也大多是来自欧洲的立顿,这不是一个我们希望看到的现象。有的人感到遗憾,愤愤不平,怒曰:立顿怎能比得上中国茶叶;有的人则痛斥国人学习立顿,叹其忘祖,惊呼:立顿哪有可取之处?

但是,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立顿是一个成功的茶叶企业品牌。何况,不落实到具体企业的茶叶品牌,一定是利益和责任难以明辨的茶叶品牌,更是没有持续竞争力的茶叶品牌。

三人行,必有我师。面对中国茶叶的现状和趋势,任凭你找出一万个理由,我们也要真心认可立顿品牌的成功之处,并虚心学习立顿品牌的可取之处。

“师夷长技以制夷”,160多年前的清代思想家魏源尚且这么说,今天,中国茶叶行业进行品牌运作之时,则至少要拥有这种思维和胸怀。

品牌传播是茶叶品牌运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茶叶品牌传播而言,我们要借助热点,同时也要创造热点,二者缺一不可,最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把刀一起用,把品牌传播舞弄得虎虎生风,快速让茶叶品牌名扬天下。

茶企品牌更当如此。否则,大家都知道公用品牌,不了解茶企品牌,致使整个行业“母强子弱”现象泛滥。消费者在实际购买茶叶的时候,却不知道选择哪一家企业,消费者利益如何保障?茶叶企业的利益又如何保障?茶叶行业又如何健康持续发展?

我们在运作安吉白茶行业领导品牌世外茗源时,就面临了“母强子弱”问题:提起安吉白茶,很多人都知道这一公用品牌,但是,人们能够联想到的茶企品牌却寥寥无几,近乎空白。

据白茶世界网baicha.org报道,安吉白茶源自一颗稀有茶树,宋徽宗《大观茶论》对之有明确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披上皇家外衣的安吉白茶自然是弥足珍贵。

安吉白茶也不负众望,仅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从中国茶界的无名小卒成长为茶叶新贵。目前,安吉白茶的种植面积已达9.35万亩,年产量800吨,产值7.8亿元,种植户5800户,产业链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8年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75元。2009年,安吉白茶品牌价值更是达到了17.11亿元。

但是,安吉白茶行业尚且没有产值过亿的茶企品牌,甚至产值千万元的茶企也是屈指可数,何谈强势茶企品牌?很多茶企品牌都是基础很好,知名度很低,急需突破现状。

例如,世外茗源安吉白茶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种植基地位于安吉境内的黄金山区,天目山北麓,坐南朝北,汇聚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加工基地位于重山环绕的安吉山区,远离城市污染,环境优美,气净、水净、土净,“三净”特色享誉天下。

而且,其种植基地类似个小盆地,中间有个天然水库,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十分罕见的生态环境,为安吉白茶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这一颇显珍贵的“盆地效应”又为其增添了一大特色。

可以说,世外茗源茶叶的内在品质堪称一流,但是,品牌和营销的世界里没有真相,只有“认知”。通俗地说,目标受众认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你很难有机会“申辩”。

“认知”比“事实”更接近消费者,更加重要。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对于茶叶品牌而言,其不仅要有高品质及美誉度,更要有高知名度。

因此,尽管世外茗源有着领先业界的品质基础,但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世外茗源必须拥有遥遥领先的知名度,一步步做到让消费者耳熟能详,才能为其品牌的健康发展夯实根基。

一言以蔽之,我们制定的系列品牌传播策略不仅要解决“母强子弱”的难题,而且要最终达到“母强子更强”的目标。

高效传播,有争议才有“免费大餐”

要提高茶企品牌知名度,将茶企的优势和特征宣传出去,就要做好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的“高效传播”。

为什么?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当前中国茶叶企业数量大规模小,资金普遍缺乏,抗风险能力整体偏弱,所以,茶企品牌传播一定要努力找到四两拨千斤的“以小博大”策略,以有效降低风险,缩短时间,增强效果,快速见效,促进茶叶品牌早日成功。安吉白茶行业亦是如此。

“四势法则”是品牌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原则之一,由远卓品牌策划机构首次提出,并在《品牌天机——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条黄金法则》一书中做了具体阐释。

“高效传播”必须遵守“四势”法则,处于品牌初级阶段的中国茶叶行业更当如此。“四势”,即顺应社会之势、行业之势、企业之势及消费者之势。

遵守“四势”法则,巧妙顺应“四势”,多角度展开传播运作,茶叶品牌就能像顺水行舟一样,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坐地“传播”八万里。

其一,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大趋势。茶叶行业属于农业,我们的茶叶品牌传播策略一定要对之有正面作用,能够促进茶叶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其二,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小处来看,安吉白茶行业需要继续提升,传播策略要有助于安吉白茶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大处来看,打造茶叶品牌,提升中国茶叶地位,促进中国茶叶的全面复兴,同样是大势所趋,亦是品牌传播策略必须顾及的重要元素之一。

其三,顺应企业发展的趋势。世外茗源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幅提高品牌知名度,所以,品牌传播策略在唤醒人们聚焦安吉白茶的同时,更要唤起了人们对行业领导品牌世外茗源的关注,促进安吉白茶公用品牌及世外茗源企业品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四,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趋势。茶叶是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用品,健康是消费者的真实心愿,传播策略必须紧扣这一大势,同时又要跳出“健康”的框框,想方设法引起消费者驻足观看、一探究竟的兴趣,从而制造行业热点,推动品牌传播。

但是,遵循“四势法则”还远远不够,品牌传播策略一定要广泛引起“争议”,吸引各路英雄好汉积极参与,“横刀立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仅让品牌传播目的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步实现,也要让参与者各有所获,心满意足,皆大欢喜,实现共赢。

换言之,品牌传播策略必须符合核链公关的要求。核链公关是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多年来极力倡导并广泛运用的品牌传播模式,在建筑钢结构行业、家具行业、珠宝行业、饰品行业等众多行业创造过传播奇迹。

核链公关,即通过制造中子——新闻事件,轰击铀核——核心媒体,引爆重核裂变般的媒体传播效果,从而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高效创建强势品牌。

核链公关有三个要素:其一:制造中子;其二:选择合适的铀核;其三:恰到好处地进行轰击,并在进展过程中控制核裂变的方向。

运用核链公关模式进行茶叶品牌传播,使新闻传播犹如火烧赤壁般吞并所有的连环战船,新闻如排山倒海之势顷刻间入侵人的大脑,使品牌知名度空前提升,扶摇直上九万里。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品牌传播模式,又是严格在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超低成本品牌运作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它将大幅削减地方政府及茶叶企业的宣传投入,让地方政府及茶叶企业渐渐告别巨额投入。

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中子”,一定是严格遵循“四势”法则条件下的“中子”,有伤社会风化、传播错误价值观的“中子”,我们必须果断杜绝,彻底远离。

于是,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带着种种“枷锁”,“紧闭”会议室门窗,跳起思维的“舞蹈”,反复进行脑力激荡,否定了一个又一个“中子”,只为寻找出符合“四势法则”的“中子”,创造出“高效传播”策略,帮助茶叶品牌享受“一战成名”的“免费大餐”。

概念突围,够锋利才能“所向披靡”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有回报。

在否定了100多个“中子”之后,远卓品牌策划机构终于找到一种初步可行的品牌传播思路:让茶叶与咖啡“打”起来!

为什么呢?原因一目了然:在国人眼中,茶叶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饮品,咖啡则是带着浓郁西方色彩的舶来饮品,二者都有自己的独到益处,都吸引了各自的“粉丝”。

例如,茶叶中有一种叫做“茶氨酸”的物质,这种茶氨酸在人体肝脏内分解为乙胺,而乙胺又能调动为“伽马—德耳塔T形细胞”的人体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能提高人体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亦即提高免疫力。

咖啡则可以促进代谢机能,活络消化器官,对便秘有很大功效。并且,含咖啡因的咖啡,能刺激胆囊收缩,并减少胆汁内容易形成胆结石的胆固醇,最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两到三杯咖啡的男性,得胆结石的机率低于40%。

由此可见,一旦茶叶与咖啡“开战”,辅以正确有效的引导,就会立即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赛事”,调动千千万万茶叶爱好者及咖啡爱好者的兴趣。

如何让二者“开战”呢?经过紧锣密鼓的调研之后,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发现,茶叶与咖啡“积怨”已久,这一点我们从一个传说中可以明显感知到:

据传,茶传入欧洲之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年代,社会上对茶的功用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茶是东方神液,富有益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茶与咖啡一样,久饮多饮会上瘾,对身体有害。

国王为了验证茶与咖啡的功效就决定用人来作试验,“导演”了一场茶叶咖啡之争。正巧有一对孪生兄弟犯有死罪关在牢里,国王便命哥哥每天饮五杯茶,弟弟每天饮五杯咖啡,直到病死,从而免去立即杀头之刑。结果哥哥饮茶活到87岁,弟弟喝咖啡活到83岁。

从此,饮茶之风在瑞典普及开来,推动了饮茶习俗在欧洲的风行。同时西方的咖啡也逐渐出现在东方人的餐桌上。当然,咖啡要打入茶的国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各方地盘上,茶叶和咖啡的较量并没有停止过。

当然,上述仅仅是传说,我们可以一笑置之,但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茶叶与咖啡作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各自孕育下的产物,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尤其重要的是,很多文献资料都表明,二者的的确确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于二者的主题书籍也日渐增多,如《上午咖啡下午茶》、《顶级:咖啡.茶》等等。

甚至可以说,二者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喝咖啡的人多了,喝茶的人就会相对少一些,喝茶的人多了,喝咖啡的人也会少一些。

但是,传播环境日新月异,找到思路还远远不够,单纯的“打斗”或“交战”已经不能满足“高效传播”的综合需求,更无法满足“一分钱做品牌”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为这次“交战”找到一个合适的传播概念。

一个好的传播概念敌得过1000万元的广告费!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对此深信不疑,更是屡创奇迹。

个中的道理也很容易明白:只有表达好茶叶与咖啡的关系,制造出耐人寻味的“崭新概念”,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重视。

换言之,我们必须在茶叶与咖啡“交战”的基础上,创造出简洁明快、富有魅力、杀伤力强的“锋利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吸引人之后,还要能够在瞬间激发他们“不吐不快”的冲动和激情,“催促”他们酣畅淋漓地谈出个人观点。

那么,什么样的概念才是“锋利概念”呢?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锋利概念”至少要满足四个要求。

其一,要合理,也要争议。概念要有合理的成分,让目标受众认为有这个可能或这个必要,同时,这一概念又要有不能实现的元素在内,能够快速调动目标受众的表现欲,激发他们指出概念的不合理成分,甚至严厉指出概念的“荒谬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争议。

其二,要严肃,也要娱乐。概念的严肃性是品牌塑造的必然要求,不能伤风败俗,也不能误人子弟,但是,谁都不愿意看到一个人整天板着面孔,这就要求概念同时要具有娱乐性,能够带给目标受众轻松愉悦的享受。

其三,要新颖,也要“陈旧”。别人用过的概念,大多失去了新意,我们不能拾人牙慧,但是,一个概念又不能彻底颠覆目标受众的用词习惯,否则,就会增加目标受众理解的难度,无形之中就加大了传播难度,增加了传播费用,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空欢喜一场。所以,概念必须同时做到“标新立异”和“随波逐流”,借助一些“陈旧”的词语,进行巧妙的“二次组合”,让概念快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其四,要大雅,也要大俗。信息泛滥的今天,雅俗共赏已经成为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对概念的基本要求。太雅了,阳春白雪,高处不胜寒,感兴趣的人就少了;太俗了,下里巴人,泥沙俱下,有的人又会嗤之以鼻。所以,概念必须做到大俗大雅,让接触到的人都有兴趣探个究竟。

上述四个要求听起来似乎就是“四对矛盾”,但是,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成功的品牌策划必须做到:充满激情地带着枷锁和脚链跳舞。我们必须努力找到这样的“锋利概念”,否则,就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甚至会贻误时机。

茶啡战?茶代啡?茶咖之争?茶啡之争?茶啡之战?茶战啡?茶替啡……

概念一个又一个提出,又一次又一次被否定……

突然,一个词语让大家眼前一亮,心跳加速——

取啡?娶妃?!

对!大家不约而同地赞道!

“就叫‘白茶娶妃’!”大家一致认同,全票通过!

白茶娶妃,即“白茶取(代)(咖)啡”的谐音,由两个通俗的词语“白茶”与“娶妃”构成,但表达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白茶取代咖啡”。这一含义一目了然,但又颇具娱乐性,基本符合上述种种要求——

白茶,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茶叶品种,从发现到盛行才只有大约30年的时间,其真的有能力取代“咖啡”吗?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但是,白茶,对健康更有利,取代咖啡似乎很在理?

加之,这里的白茶主要是指安吉白茶,实属绿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等。那么,这里的“白茶娶妃”能够表达出“安吉白茶”与“咖啡”之间的关系吗?能准确宣传“安吉白茶”品牌吗?是不是在无偿为传统意义上的“福建白茶”做贡献呢?

娶妃?有没有搞错?难道茶叶也要“娶妻生子”,搞什么封建权贵思想?难道白茶在酝酿新的合作?娶妃?“取啡”吗?文字游戏而已?有何深度可言?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地方?

……

总之,“白茶娶妃”四个字中间蕴藏着太多的疑问、不解,甚至是“漏洞”,一百个人可能会给出一百零一个想法,但是,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正是由于这些极具争议性的元素,才使得“白茶娶妃”足够锋利,极具魅力,带领安吉白茶和世外茗源在日后的品牌传播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过程操控:整合资源是“硬道理”

品牌策划就是创造性的整合资源,品牌传播过程同样必须整合资源。任何企业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合资源是茶叶品牌运作的“硬道理”。

尤其重要的是,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茶叶品牌整合资源必须坚持“三立三跳”的原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更宽的广度上来整合多方资源,以实现更好的品牌传播效果。

其一,立足安吉白茶,跳出安吉白茶。整合资源必须要高屋建瓴,胸怀宽广,否则,必然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我们在整个“白茶娶妃”事件的运作过程中,不仅仅是立足于安吉白茶,而是选择时机,跳出了安吉白茶这一狭隘的茶叶品类,站在了整个中国茶叶乃至世界饮料产业的高度。

例如,部分新闻稿在提及“白茶娶妃”事件时,有着如下表述:

2009年11月初,安吉白茶行业领导品牌世外茗源以生态、绿色为后盾,不经意间抛出了一个观点:比之咖啡这样的饮料,不可否认,茶叶更加绿色、更加健康,相信越来越多渴望健康、渴望成功的人,会青睐茶叶,选择茶叶,甚至会出现茶叶战胜咖啡的局面。换言之,办公族将有可能用安吉白茶取代咖啡。

其二,立足生态特征,跳出生态特征。我们不仅要看到安吉白茶的生态特征,更要看到安吉白茶及安吉白茶背后整个中国茶叶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茶叶和咖啡的竞争,不只是生态特征的竞争,也不仅是健康属性的竞争,更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竞争。很多消费者喝咖啡,并不是喜欢咖啡的口味,也不是钟情于咖啡的功效,而是迷恋于咖啡的“国际感”和“时尚感”。

其三,立足安吉区域,跳出安吉区域。我们最终将品牌传播的核心概念命名为“白茶娶妃”,而不是“安吉白茶娶妃”,就是要从源头上跳出安吉区域。所以,人们可以联想到安吉白茶,联想到福建白茶,联想到福鼎白茶,联想到长兴白茶,联想到正安白茶,联想到黄山白茶,联想到天目湖白茶,联想到新安江白茶,而不仅仅是安吉白茶。

正是在“三立三跳”原则指导下,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在实战过程中创造了众多辅助概念,并借助这些辅助概念,多角度引导了“白茶娶妃”的进程,有效操控了整个过程,让“白茶娶妃”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横扫了整个茶叶界。

其一,“国茶娶妃”。一方面,安吉白茶及其他白茶毕竟是个小茶种,其目前在中国茶业界的地位也比较有限,另一方面,咖啡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也喜欢去星巴克、迪欧、上岛、两岸以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咖啡馆喝咖啡,并将之视为是一种生活品味,乃至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所以,“白茶娶妃”难度很大,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国茶娶妃”,倡导“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精神,鼓励中国茶叶在消费者渴望健康生活的今天,携起手来,精诚合作,将“白茶娶妃”升级为“国茶娶妃”!“国茶娶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白茶娶妃”的内涵,让“白茶娶妃”根基更深,寓意更远,同时也调动了其他茶叶品种的积极性,形成了更为雄厚和持久的“茶叶统一战线”。

其二,“以茶代酒”。全国范围内开展整治酒后驾驶专项行动后,往常餐桌上野蛮“劝喝酒的风气渐变,“以茶代酒”互敬渐成时尚。喝茶或喝咖啡都不影响驾驶,反而会让司机的精神兴奋起来,甚至可以说有助于开车。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迅速将“以茶代酒”整合在“白茶娶妃”的系列传播之中,并明确提出,为了减少降低酒后开车的几率,“以茶代酒”比“白茶娶妃”更迫切,并且主张“白茶娶妃”可以暂缓执行。

其三,“白茶取乐”。一份调查报告《可口可乐品牌文化何以影响中国年轻人?》指出:多喝可口可乐有害健康。特别对孩子、老人和中年女性,因为孩子更容易对咖啡因上瘾,同时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中年女性对肥胖和钙流失应更加关注,而老年人营养吸收能力下降,也需要控制可乐类营养素密度过低的饮料。

有鉴于此,我们择机提出了又一娱乐味十足的辅助概念:“白茶取乐”,迅速将可乐这一世界级的时尚饮料,一并整合到我们的品牌传播策划之中,进一步扩大了“白茶娶妃”的概念外延,提高了“白茶娶妃”的影响力。

其四,“娶妃时代”。中国茶叶要跳出“小农经济”的思想,站在行业的高度进行推广和运作,让整个茶叶行业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而不仅仅是做大一个茶叶企业品牌或茶叶品种品牌。水涨船高,喝茶的消费者多了,茶叶消费量大了,自然就会诞生出规模空前的茶叶企业品牌。

茶叶企业品牌不是一天长大的,其基础是茶叶行业的做大;茶叶行业也不是一天做大的,其基础是有着逾千年的中国茶文化积淀。所以,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消费者普遍重视健康的情况下,中国茶叶行业要激活茶文化,让茶文化与时俱进,就要学习咖啡、学习可乐,像咖啡、可乐一样善于塑造品牌,让茶叶快速时尚起来。

如此,紧紧抱团的中国茶叶一定可以稳步做大,甚至会逐步取代咖啡或可乐的市场领导地位。有鉴于此,我们审时度势,再次提出新的观点:2010年,中国茶叶开始进入“娶妃时代”,将“白茶娶妃”提升至新的历史高度。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四个辅助概念,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辅助概念还很多,如“茶叶咖啡之争”、“娶妃门”、“国妃”、“白抢门”等等。当然,必须指出,有的概念是参与者急中生智提出的,也有的是远卓品牌策划机构与时俱进提出的,但,不论是谁提出的,都是对“白茶娶妃”事件的推波助澜,都在推动“白茶娶妃”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从“白茶娶妃”的实际结果来看,在相对投入极低的情况下,火速赢得堪称“暴利”的传播效果,数百家线上及线下媒体予以了长时间、高密度地反复报道,国际茶商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安吉白茶公用品牌和世外茗源企业品牌都得到了快速有效提升,不仅生动体现了安吉白茶的生态性和时尚性,而且让中国茶叶乃至世界茶叶也拥有了时尚的光环,甚至连上海星巴克咖啡开始卖茶,也令人猜想其举措是不是受到了“白茶娶妃”的影响。

截至今日,“白茶娶妃”事件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2010年1月,有人将之抢注为茶叶商标,已获国家商标总局受理,且引出了“白抢门”事件;众多媒体和专家称之为“中国茶叶品牌运作的典范和标杆”,甚至赞其为“中国茶叶品牌第一案”,称其在中国茶叶品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是,必须指出,品牌定位是品牌传播的前提和根基,对于安吉白茶和世外茗源来说,“白茶娶妃”仅仅是品牌传播系列事件中的一个,之前的系列铺垫性品牌传播及其后的“0元首富茶”、安吉“茶画会”、“潘安卖茶”等一系列事件,都在严格遵循品牌定位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动力,持续推动着安吉白茶和世外茗源的品牌升级进程。

侧记:茶叶品牌“文盲营销”已经势在必行

茶叶品牌策划要有文化,但是又必须跳出文化的桎梏,所以,远卓品牌机构提出了“文盲营销”。

茶叶品牌的“文盲营销”绝对不是否定文化的重要性,更不是主张地方政府或茶叶企业,可以不研究中国文化,不研究茶文化,不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而是强调茶叶品牌的营销要与时俱进、深入浅出,简单化、通俗化、锋利化,直插目标受众心灵中最关键的那一块,直接拨动目标受众的心弦。

茶叶与咖啡之间的争议早已存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白茶娶妃”事件等于是借助并激化了存在已久的“茶叶咖啡之争”,不用做深入阐释,就能够让目标受众快速明白:“白茶娶妃”背后的两大饮料之争,同时又能多角度展示安吉白茶的种种益处,为紧随其后的市场扩张做准备。

篇(7)

随着我国茶叶贸易不断快速发展,茶包装已经从过去的纯粹地包裹、保护茶叶不受损坏、便于运输等常规的物理功能中发展出更多的附加功能。茶包装设计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广告的效应,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者挑选茶叶的重要因素。但是,现阶段茶包装设计在视觉上普遍缺乏创意思维,缺乏个性化、人情味以及较好的审美,而过去浮夸的茶包装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审美追求。因此,茶包装设计不仅需要通过创意思维传达茶叶信息,还需要实现情感、思想上的审美需求,体现人文情感。

1当代茶包装设计的基本审美内容

1.1豪华美

茶叶,是我国非常传统的健康文化饮品,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是最好的礼品选择。有鉴于此,很多设计人员在对茶包装设计风格上就不会过于朴素,而强调豪华美感。高档次茶叶结合豪华、大气、并且具有文化特色的茶包装,成为消费者选择茶包装的第一选择。

1.2简约美

由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大势所趋,在茶包装设计中,更为简洁、大方、环保、清新的包装设计更加得到消费者的喜爱与关注。简约美所体现的茶包装特征主要体现在“少就是多”,强调在色彩运用上实现“明快”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风格的风格上更加讲究简单、明确,非常看重简约的美感,由简约而衍生出一种典雅的格调。将简约美的特性结合至茶包装设计中,也更加契合茶叶的文化特性。

1.3意境美

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其心理更渴望除了在茶叶本身上外,获得茶包装设计艺术中的审美。而现代茶包装设计根本目的,旨在利用创意思维将美的形态更好的得以展示,进而提高整体的意境效果,在意境明确的基础上,使客户收获更为高级的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体验,也就是当前非常流行的“用户体验”。一直以来,由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丰富,我国茶包装设计也十分重视意境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茶叶的文化审美,以实现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最终实现目的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2当代茶包装设计存在的不足

2.1一味重视包装,放弃茶叶价值

部分设计人员往往只一味地滥用茶包装的材料,用尽一些可以用到的高科技的“材料”以及先进的“工艺”,最大限度上、单方面地利用外在的设计包装来激发客户的购买欲,以达到最大化的效应。随着工业设计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对高科技材料的复合使用,茶叶市场上已经涌入了各种形式的豪华茶叶包装。尤其,一些中低档的茶叶,在茶包装设计上也往高档的路线上走。茶包装在色彩搭配在美学上,不仅没有体现出起码的创意,而且非常混乱、杂乱无章,一味地强调表面上的华丽,形成买椟还珠的尴尬境地,和茶叶本身的价值属性与质量极不相符。由于匮乏设计的文化理念,茶包装设计一味地曲意迎合,最终破坏茶叶的价值。

2.2模仿痕迹明显

现阶段,茶叶市场中的茶包装设计对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没有规律可言,主要以鲜艳、夺人眼球的“大红”“大紫”来呈现。这也就进一步偏离了茶叶独有的清幽、安宁、典雅的文化风格。毫无疑问,这主要归咎于茶包装设计片面地仿照其他的销售包装。需要肯定的是,有许多出色的包装销售设计理念都是值得设计人员学习与借鉴的,然而,这也并非意味着可以完全去模仿、生搬硬杂。

2.3缺乏个性化设计意识

当前,茶叶包装设计,其设计的样式通常是大同小异,茶包装的图案、和文案描述都非常单一、僵化,并未针对茶叶特有的属性,而展开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包装,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心理。有些茶叶品牌会不假思索地复制其它茶包装图片,对于茶叶本身的品质宣传并没有着重介绍,因而在市场上缺乏一定的辨识度,尤其是在一些茶叶城中,随处可见的茶叶包装都大同小异,附加值不高,给用户造成一种“大众”、“流俗”的印象。

3当代茶包装设计中创意思维的应用

3.1茶包装设计的传统图案创新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设计资源。当代茶叶市场的创意思维包装设计也普遍追求一些非常传统、民族化风格非常强的效果。然而,不难看出,市场上的茶包装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基本上沿用的是传统图案、水墨山水、书法字体的结合。但是,在绝大多数的茶包装设计中,传统图案的选择非常陈旧,无法体现时代感,进而不能激发消费者基于审美兴趣的购买意识。在一些传统图案的运用中,不仅不能用到文化精髓,而且包装设计仍显俗气。在现代化创意思维推动下,各个民族不能避免暂时地丢弃传统文化而正视现代化,之后又重新审视自我,回归对传统的继承。在表达民族性的传统图案选择上,绝不可利用单一的传统符号进行盲目的堆砌。设计人员可以从一些传统图案中的纹样提取其精华,之后再充分运用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工艺与办法实施重新整合,再以非常新颖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极大地满足茶包装设计的文化性,也满足了消费者本身的个性化需求,使茶包装设计不仅具有典雅的气质,也拥有时代的特征。

3.2重视茶叶与茶文化的融合

整体来看,现代茶文化设计创意思维发展进程,是基于东方文化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进化为一种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茶文化。因此,在茶包装的设计环节上,一定要充分重视在文化的背景下实施具体设计。换句话说,设计人员无论是从创意思维上抑或是到实际的包装造型结构上,都需要一目了然地显示出茶叶这一传统商品的文化地位。有鉴于此,现代的茶叶市场上的包装,可以充分运用包装技术上的诸如造型、色彩、装饰等各个程序来设计具有文化意味的艺术设计。如上述所提,关注茶包装的意境之美,强化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审美属性。不仅如此,创意思维茶包装设计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属性,在表现手法上也需要做到不拘一格,以实现包装功能和意境传达的统一性、一致性,使得包装设计从最初单一的现实实用的需求,提高到一种比较深刻的文化需求。在确保物品价值不遭遇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提供消费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能更好地展示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大限度上体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创意思维与独特属性,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超越。

3.3重视生态美学的运用

设计师在对茶叶实施基于创意思维的茶包装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承茶叶原本所存在的“绿色”“生态”的气质,也需要充分展示茶叶的价值特色;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的每一个单元上最大限度上展示出物品本身具有的“绿色”的属性,即生态美学。优质的包装不仅具有很客观的珍藏价值,更可以借用包装重复使用,不仅极大地节约了包装成本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好地弘扬了茶文化。如今,随着环境危机的态势愈发严重,现代人已经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空前重视。在各个行业产业、各个领域的市场中,“绿色生态”的包装样式,早已经被市场证实能够获得购买者的青睐,在确立市场竞争地位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故而,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地学习“绿色”设计的技术,并恰如其分地复合到包装设计中,以此来更好地融入国内外茶叶消费的需求。创意思维的茶包装材料选择上,不仅要降低费用,也应当尽可能地降低包装产生的垃圾对环境的破坏,以更好地提升市场声誉、引导客户、满足客户对茶商品自身的价值需求与审美需求为重点。并且,对茶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境力求卫生、安全,以此为基础来开展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在保证包装材料防潮功能、隔绝空气、保鲜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在选材层面上应尽量择取部分可以被很好降解的、可以反复利用、并且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污染的复合型材料。例如,竹材料等。在茶包装设计中应当尽量选取一些适当的容器,并对其实施现代化科技处理,以消除在生产中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是民族属性非常明显的商品,充满文化元素。有鉴于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将自身的视域集中在我国的本土文化中,囊括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结合现代化的工艺予以辅助和实现这一设计。在茶包装设计上,设计人员还可以合理的运用美学的平衡,重视外在与价值的和谐统一,更加完美地契合不同消费者不同层面上的情感需求。强调风格化的设计,丰富设计魅力。在茶叶素材的择取上,例如体现这一茶叶产地风光,抑或是想要强调茶叶属性形态等都一定要紧密围绕在茶叶自身价值上展开设计定位,以此避免给消费者造成浮夸、表里不一的恶劣印象。惟其如此,方可使消费者对茶叶企业的商品以情感上的信任与肯定。

作者:刘文华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莎.符号学原理在药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4,25(12):124+196.

[2]万文瑞.基于中国绘画元素的茶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12(18):112-115.

篇(8)

[关键词]图形几何 导引策略 思维困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23

在“几何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思维混乱、混淆等情况,导致学习“几何与图形”成为难点。为此,我尝试分析“几何与图形”教学中学生思维混乱的成因,对“几何与图形”学习中典型的学生困惑进行了引导策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切实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关注学科知识系统,整体感知有效建构

小学生具有直观想象为主的特点,他们需要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知几何图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做等来把握几何图形的特征,从而使他们对几何图形产生稳定、清晰的空间观念。比如,三角形的高是指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这样的定义相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各种高的存在形式,并且出示不同的三角形物品,让学生画它们的高,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例1】“三角形的高”的教学片断

1.复习引入

(1)过A、B两点画一条直线;

(2)从直线AB外一点C,画出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提问:从直线AB外一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怎么画的?

(由C点向直线AB画垂直的线段,就是C点到直线AB的距离,并板书“垂直线段”)

(3)过直线外一点C画直线AB的平行线;

(4)在直线AB的平行线上任取两点,画出它们到直线AB的距离。

提问:在直线AB的平行线上任取两点,它到直线AB的距离如何,为什么?

(长度相同,因为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

2.引入课题

提问:如果用直的线连接AC、BC、AB,那么AC、BC、AB间的部分叫什么?连接后就形成了什么图形?(线段AC、BC、AB;连接后形成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高的画法:

(1)反思三角形高的形成

指着黑板中三角形ABC内的一条线段(即点C到直线AB的距离),问:该线段是怎么画出来的?

点C到AB边的距离,就是三角形ABC底边AB上的高。

课的开始,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线段及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等都是本节课新知识的生长点,其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线段的距离——点到三角形边的距离的揭示过程,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的形成过程(即过程目标),让数学知识构成网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有效建构。

二、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学会主动建模

学会数学思维首要的是先学会数学抽象,数学概念作为数学抽象的产物,其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在学生获得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本质意义,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参与概念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以便科学、简便地解决问题。

【例2】“三角形的概念”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根据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三角形与看到老师刚才画三角形的过程,来说一说下列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并说出理由。

(1)出示图6

学生一致认为不是三角形。理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应是直的线段,但在这个图形中有一条边是弯曲的。

师:同学们认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板书: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出示图7

学生集体认为该图形不是三角形,理由是三条线段头尾没有连接在一起。

师完整说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头尾相连围成的图形。(板书:头尾相连)

(3)出示图8

学生判断是三角形,理由是该图符合三角形的概念特征。

(4)出示图9

学生判定不是三角形。

师:“谁能想办法把它变成三角形吗?”

生:“缩短或延长其中一条线段,让三条线段头尾相连就可以了。”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数学化的一个过程。学生虽然不能完整描述三角形的概念,但是三角形的模型在他们的脑海中还是有一定印象的。此时教师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让其对三角形的模糊认识提升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象。因此,该环节当中利用三次辨析来让学生不断完善三角形的概念,使之在脑子中形成深刻的表象,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数学建模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数学抽象源于现实及人们的运作;第二,数学抽象又高于现实,它是一种建构的活动。

三、同化顺应改造提升,实现数学知识数学化

数学教学应该生活化、活动化,数学应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之一,但仅仅用“回归”是难以概括生活与数学的关系的。生活中获得的各种经历、体验不一定能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提供适宜的基础,甚至还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有着本质区别。正如皮亚杰所说,在此所发生的并不只是所谓的“同化”,而是如何将新的材料纳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使之获得一定的意义,而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如何对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做出必要的调整或重建。

【例3】“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片断

生1:“我发现有的三角形没有稳定性!”

师:“是吗?那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三角形的稳定性吧。请同桌之间相互拉一拉三角形的木架来进行感知。”

突然一位学生拿着三根小棒钉成的三角形木架叫道:“我发现有的三角形没有稳定性!”

学生手上的木架是三角形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学生手上的三角形木架却不稳定,为什么呢?

带着思考和疑问,我请教了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造成以上现象大致原因有二:一是将几何中“三角形”图形与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混为一谈;二是将生活中的“稳固”与三角形的“稳定性”混为一谈。

为解决上述学生的认知误区,我让学生在生活图片中感悟稳定性,在操作中初步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在思考中领悟稳定性的本质含义。

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但在活动化、生活化的同时,数学应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但在“生活化”“活动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与数学本质相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适时对学生的经验进行重组、改造和提升,以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数学教学的活动化、生活化的最终归宿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数学化。

四、克服实际困难,切实发展空间观念

视图和投影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第一个学段要求学生根据具体事物的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个学段要求学生能从不同方向来观察物体,知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图实际上是一个平面图,即从水平方向对物体所做的一个投影。

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发展空间观念,既包括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又包括对学生巧妙的帮助。

如图10,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得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如图11,找出李明、王宇、刘欣、赵爽对应看到的图像。

这一活动涉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方式。教学时一般采用立体图形作为观察对象,以避免非数学的信息给学生的表达交流带来不必要的障碍。教学中发现,学生正面观察没有太大问题,从侧面观察物体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这是因为教学时给学生观察的物体都比较小,学生又不明白怎样正对着一个面去观察,结果一观察就看到三个面,所以影响了学生的判断。

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茶壶,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完全相同。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学生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观察物体的方法,但生活经验使他们已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但从侧面观察能力较低,选择从侧面观察会看到茶壶的图片时,易产生困扰。

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策略。

第一,指导基本观察方法,实现观察有效性

到底要让学生看什么、怎样看,往往是教师忽略的问题,其实,这正是学生观察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将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当作首要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细致指导。如,在侧面观察物体时,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此时可引导他们经历“先猜想,先有目的地观察,再回想”。首先猜想从侧面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一些部位的相对位置是什么样子,比如茶壶把在茶壶的哪边;然后实际进行观察;整体观察后,再一个一个具体分析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并与刚才的猜想对比;最后闭上眼睛,回想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设计知识技能,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想得到”的能力。

另外,观察物体一般宜从观察大的物体入手,观察时要求眼睛与观察物体保持同一高度。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观察经验后,再指导学生去观察小的物体。

第二,循序渐进螺旋提升,避免观察形式化

在进行教学活动预设时,易采用递进式活动安排,引导学生逐步拓宽活动内容。

第一步,首先从正面观察,看到了什么?找出相对应的图片。轮换座位后再次观察,从正面看,茶壶的样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再次找到对应的图片。第三次轮换座位后,从左面观察,看到茶壶的什么?找出从左面观察得到的图片,随即请左面的同学帮助判读。第四次轮换座位后,分别从正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看到的茶壶有什么不同?找出相对应的茶壶图(如图11),分别请小组同学判断。这样设计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纠正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左侧观察到的茶壶也就是左侧同学观察到的茶壶。

篇(9)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10-01

1 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同时,千利休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2 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主要体现在茶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所做准备中;茶“道”即是茶人与饮茶人一步步领悟人生经验,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2.1 茶具与饰物

日本茶道技艺中的茶具、字画、插花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识。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村田珠光选择茶具时,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他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村田珠光认为正是这种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体会古朴的生活乐趣,以达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石灯笼等。茶室虽简陋朴素,茶人却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只有环境清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的最佳体验。千利休大师对于茶道的审美,也正是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2 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的自然美。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在整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只求自然简洁,触动人心,其所呈现的生命之美,要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与季节、画轴相呼应,真正贴近生命自然的本质。这也是日本人心中始终所贯穿的“与自然的和谐”信念之体现。《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与技艺中,重自然,轻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3 日本茶道精神

3.1 和敬清寂

16世纪末,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概括了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和敬”主要指和睦以及敬人与事心之心,切勿虚荣自大;“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

举办茶会之前,茶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来宾和季节的不同等进行选择。茶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以此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主人真诚的待客之道。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最后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他们渴望过隐居的生活,寻求心神上的安逸。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清寂”之美从此时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

3.2 禅茶之缘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一定规则程序来进行的喝茶活动。茶道的精神,正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日本茶道的繁文缛节,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要茶客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茶道里禅的内涵,就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

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日本茶道不只是单纯的趣味、娱乐活动,它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认真、无条件的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质已上升成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篇(10)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91-01

一、中国书画概述

中国书画艺术在传统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其水平与内涵是超越时代限制的。纵观中国书画发展史,中国画和书法不仅有着共同的起源,用笔技巧和基本思维方面有许多惊人的类似,而且在艺术意境的追求和审美要求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

二、中国书画艺术应用于茶包装设计的前提和条件

中国书画艺术历今数千年的发展,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且也包含了作者强烈的个性和对现实的态度,这同时也正是现代设计所感悟出的形式表现原则。中国画以儒、道、禅为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必然对现代包装设计的语言及风格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古人文徵明为茶作《品泉图》;郑板桥也因此感叹:“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受斗茶”;坡更是留下“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唱,可见茶早已具备文化的品位。包装设计与书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书画呈平面性的特征为包装设计的借鉴提供了前提。

其次,中国书画与茶包装设计画面的构成元素有相通之处。中国书画的画面由诗、书、画、印组成:而茶包装设计的基本元素为文字、标志、图形、色彩等。诗就是指画面中的文字说明;书指的是书法,是画面中字体的样式;画指的是绘画,也就是画面中所说的图形;印指的是印章,相当于画面中的标志。

第三,中国书画的构图理念与茶包装设计的版面设计原则具有共通性。中国画构图的特点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来组织画面。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露藏、繁简、疏密、虚实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画面。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而茶包装设计中的版面设计,同样需要处理好画面的宾主、疏密、虚实等关系。

三、中国书画在茶包装设计中的特殊效果

(一)笔墨效果的直接表现法

“直接表现”是对商品或品牌形象加以直截了当地表现,对那些富有形象特色或品牌个性的商品包装设计直接表现,直接表现并不是干涩的客观展现,而是在处理上辅助强化表现,使主体更富有生机。蒙顶茶的包装设计,运用与茶叶有关的相关景象相互错落和叠印,平淡中显示出一种视觉张力,强化了笔墨的玩赏性,并且赋予生活情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是中国画中用单一墨色表现影调的一种绘画技法,墨分五色强调的影调浓淡有五种,其实在实际应用中,只要加入不同的水就会调出很多不同的色阶来。

(二)外物衬托法

衬托是对主体表现的辅处理,使主体形象表现得更加充分,也使得整体更加丰富。衬托的形象可以是具象,也可是抽象的。诸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采用了反映市井民俗的书画形式图案进行包装,通过平常人、平常生活的景象使观者感受到亲切自然、朴实的生活氛围,予人好感。

(三)夸张形象法

中国书画中的“线”排斥对对象简单地模仿,而是以极大地自由去表达物象的体态和特征,具有高度地概括性。利用中国画“线”的造型手法,给人一种回归自然和单一纯美的感受。如第四届中国国际包装设计获得学生组铜奖的碧螺春的设计,中国画的力度美是一种活生生的、富有生命暗示的、阴阳相济的内力美,既状物又写情。让不少的年轻人为此倾心。

(四)留白守黑法

中国画的知白守黑,有两层含义:一是善于运用具有丰富内涵的留白;二是善于把握虚实,运黑为白。如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大赛获奖作品普洱茶和绿牡丹茶的包装设计,作者将空白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功阐释了“空白”的妙境,体现出虚实相生,无画皆成妙境的一种意境,给人流出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国画印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非常流行。

四、中国书画应用于茶包装设计的意义

篇(11)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56-03

新世纪,随着中日经济力量的变化、中日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等,导致了中日关系低迷。随之而来的是,日语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源减少,质量下降;有的学校的日语专业甚至面临停招;同时,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变大。因此,日语专业教学也应随着时事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日本概况课的课程定位依据

外指委指出①,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我们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认识更加清晰。今后,我们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作为人文教育的外语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外语教育”“语言与内容融合式教学”(或“内容依托式教学”)“思辨能力培养”“跨文化能力培养”“区域和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等重要命题,促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多元发展。②由此可知,今后日语人才培养的方向是要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思辨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区域和国别研究能力的培养。

另外,日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在2014年12月重新制定。与以往的国标不同,此次新制定的国标更重视人文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标中,日本概况课被定为专业核心课程。③日语核心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日语专业的底线、基础。我认为在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日本概况课之所以被设定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是因为从课程内容上看,日本概况课的教学,基本可以实现外指委、国标所提出的崭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预期目标与要求)。

日本概况的课程内容设置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日本的国土与自然:日本地理、日本行政区域划分、日本气候;(2)日本的社会:日本政治、日本教育、日本经济;(3)日本人的衣食住:和服、日本料理、日式房间;(4)日本人的风俗与习惯:一年中的风俗习惯、法定假日与休息日、婚礼与葬礼;(5)日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能、传统艺术、传统运动、日本宗教;(6)日本的历史:原始时代、古代、中世、近世、近代与现代。

首先,了解日本国情,如风俗习惯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的第一步,更是先决条件。其次,对日本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知识的丰富是培养区域和国别研究能力人才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后,才能做到用日语讲述日本,更能讲述中国,讲述世界。最后,他国的文化犹如一面镜子,只有了解他国的文化后,才能有所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此了解、思辨的过程乃是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

二、日本概况课的定位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日语专业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外指委、国标中提出的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方向,结合日本概况课的自身课程特点,可以将日本概况课在日语专业教学中的定位可概括为6个“以”,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定位;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导向;以建立丰富日本国情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区域、国别研究能力的人才为核心;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为重点。简而言之,在新制定的国标中,同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日语和高级日语课程,在日语专业教学中定位若是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的话,那么,日本概况课的定位则为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养成。这种综合人文素养,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懂得如何与日本人交流,作为一名社会人如何与他人交流;了解日本文化,而不盲从日本文化;可以从中国人的视角审视日本文化,审视世界;使学生成为一名被社会需要的、智慧的、有责任感的中国人。

三、日本概况课的构架

为了实现以上定位,日本概况课程必须重新架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就是将课程定位具体化、深入化。日本概况课的教学定位发生改变,教学目标也理应发生变化。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转化为以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性、具体性,而不能是形式化、机械化、盲目化。可以采取5w1h分析法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变得简单、明确、可操作。5w1h分析法,即what,教学任务是什么?why,为什么完成这项任务?where,在哪里完成?who,谁来参与任务的完成?when,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how,怎样完成这一任务?这里以日本的日式房间为例,来具体演示关于教学目标的改革。

根据教学大纲,日本概况课一节课一般为90分钟。由于条件的限制,现在大多日本概况课多在多媒体教室完成。关于日本日式房间的讲解基本上是大二下学期开设,所教授学生的日语平均水平在N3-N2④之间。这样关于时间与地点、参与教学对象水平基本确立。教学内容是:(1)关于日式房间的结构;(2)关于日式房间的陈设;(3)日式房间与日本人的生活。此内容的设定可以理解为5w1h分析法中的what。之所以会设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因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日本文化。这一点可以理解为why。为了实现以上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即how。(1)在向学生展示日式房间内部结构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独特内部构造。例如:传统的日式房屋中为什么会设置外走廊。⑤(2)让学生观察日式房间有的陈设,并与中式房间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中日房间的不同点和相似点。(3)通过文化体验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日式房间中的种种规矩。例如:如何在日式房间坐、立、行。如何礼貌地进入日式房间,等等。

综上所述,日式房间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日本概况课教学内容常常被诟病为抽象的日本百科全书。其原因在于,日本概况的内容过于丰富,并且比较抽象,无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层次复杂,缺乏关联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明确日本概况课的定位之后,重新审定教学内容,根据除旧加新、化繁为简、保留特色、中国视野、贴近生活的原则,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如下的删减、补充、更新。

(1)日本的国土与自然:日本地理、日本行政区域划分、日本气候;(2)日本的社会:日本政治、日本教育、日本经济、日本人口与社会保障、日本交通通信;(3)现代日本人的生活:日本人的衣食住、现代日本人生活、日本人的娱乐;(4)日本人的风俗与习惯:一年中的风俗习惯、法定假日与休息日、婚礼与葬礼、礼仪与人情往来;(5)日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能、传统艺术、传统运动、日本宗教;(6)中日交流史:原始时代、古代、中世、近世、近代与现代。

单从内容标题的罗列上看,改革后的日本概况课内容,在第二部分的日本社会中新增了日本人口与社会保障以及日本交通通信的两个章节。这是因为这两部分内容是最近日本社会的热门话题。根据贴近日本生活的原则,将第三部分做了巨大的调整,除了保留日本人的衣食住外,还新增了现代日本人的生活和日本人娱乐两个章节。根据培养学生中国视野的原则,将原有的日本历史一章,变更为中日交流史。虽然从下级小标题中,并没有看出太多的变化,但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教学重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

另外,根据日本概况课的新定位以及其内容设定的原则,在具体讲授概况课的过程中,其各个章节的内容也有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以日本的茶道为例。传统的日本茶道的教学内容大体包括:茶道的历史、茶道的流派、茶道的作法、茶道的美意识、茶道的精神。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摒弃了茶道历史、茶道流派、茶道美意识、茶道精神的灌输式的讲述,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日本茶道体验和中日茶道的比较认知上,并且通过比较认知,以中国人的视角审视日本茶道中的美意识、日本茶道中所包含的茶道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实现日本概况课的新定位的,日本概况课教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用讲授法教授学生,两周后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只剩下5%;用阅读法教授学生,学生可保留10%;用视听结合法教授学生,学生可以保留20%;用于演示法教授学生,学生可以保留30%;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可以记住50%的内容;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法,学生的记忆率可达到75%;用教给他人或直接应用的教学法,学生可记住90%。这一组理论的实验数据,为教学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

另外,在实践教学中以及对先行研究的研读可知,现行的日本概况课的教学法有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观摩、技能训练)、案例教学法、基于指导的自学法、基于项目教学法(包含基于问题教学)、混杂教学法(blended learning)。

笔者认为,虽然关于日本概况的教学法的改革,诸多教学前辈已经做出多种探索,但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要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而定。不能因为某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就不论教学目的与内容的盲目应用;也不能因为某种教学法是传统的教学法,而无原则地摒弃。总之,因内容而施法,方为上策。

(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与日本人的实际交流能力等综合素养培养不谈,身为概况课的一线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作为教授语言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要面临大量的新词,所以往往会使概况课的教学陷入到精读课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当中。因此,教学理念的改变至关重要,明确日本概况课的重点是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养成,而不是个别语言点、语法点的习得问题。

另外,需要担任日本概况课教学的教师注意的是,要安排符合人的记忆理解规律的教学。日本概况内容庞大,课时量又很少(一般每周一节,90分钟)。所以这种状况容易诱导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不给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空间。这样虽然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也违背了日本概况课的教学目的设置的初衷。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阶段性、适度性、科学性的原则。以讲解日本的行政划分为例。日本行政区被划分为1都,1道,2府,43个县。若想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记住以上47个行政区名称与位置,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笔者在讲授此内容时,只要求学生了解上面的内容,用游戏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1都,1道,2府和属于东北地方的6个县。其余的教学内容则以考试或游戏的形式,分别在以后的多堂教学中考察。总之,对于日本概况课的教学绝不可以本着一蹴而就的思想,而要灵活地运用教学资源与课时,甚至可以打破课节的限制,利用新媒体,最终完成教学目的。

最后,作为概况的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自身要有辩证地对待日本社会与日本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

注释:

①全称: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②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01):4.

③在国标中日本概况的被称为日本国家概况.

④N3是指日语能力考试3级;N2是指日语能力考试2级。上述考试通常用于评价学生的日语能力水平.

⑤外走廊用日语叫做F龋àà螭わ).

【参考文献】

[1]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01).

[2]王越.新编日本国家概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