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7 09:59: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60-02

新课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四大逻辑框架之一,学习领域之一。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个性心理品质,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以性格为核心。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要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发展得很快,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新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及其关键的环节。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以良好性格的培养为核心,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体会和尝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

1.善于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瑞士的一位心理学家曾对人的性格类型进行了多年研究,并把人在生活中与人交往中的性格特点进行分类。他发现:相同性格的人更容易相互交往,不同性格的人则能够相互补充、通力合作,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优点和缺点,如果扬长避短,就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如果一个人了解了自己的性格属于哪一种类型,就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同时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性格加以改造,使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这样,将有助于改善亲情、朋友及同学关系,使学习和生活更加愉快。但由于性格类型的分类方法不同,目前世界上有很多种分类方法,给人们了解性格特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采用目前世界上用得最多的内曼和科尔斯太特制定的"内外向性格调查表"作为了解性格特点的主要依据,在表的50个问题中,如果你不能确定"是"和"否",可以不答。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情况符合于提问内容,就在"是"上划圈;如果不符合就在"否"上划圈。

内外向性格调查表:

(1)能独断专行 (是、否)

(2)快乐主义的人生观 (是、否)

(3)喜静安闲 (是、否)

(4)对人十分信任 (是)否)

(5)筹思5年后的事 (是、否)

(6)遇有集体活动愿在家,不参加 (是、否)

(7)能在大庭广众中工作 (是、否)

(8)常做同样的工作 (是、否)

(9)觉得集会乐趣与个别交际无异 (是、否)

(10)三思而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是、否)

(11)不愿别人提出,而愿别出心裁 (是、否)

2.善于学习塑造良好性格的方法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之后,就会急于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塑造良好的性格了。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向学生说明其实质性的问题:

2.1 扬长避短。①人们性格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相对而言的。②扬长,就是要善于发挥自己性格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它在日常行为活动中的作用。③避短,就是要努力克服自己性格内向的弱点。要克服自己性格内向的弱点。首先,要正视自己的性格弱点,承认它就是为了克服它和改变它。其次,克服性格的弱点重在行动。再次,克服性格的弱点要有韧劲,要有足够的毅力。有了这几条,塑造良好性格是可以做到的。

2.2 在日常活动中要积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得好"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从改变习惯到改变性格,是培养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径,塑造良好性格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

2.3 在日常活动中要积极要加强自我教育。自身努力是塑造自己良好性格的内因,教师、家长培养是外因,内因与外因要紧密结合。但主要是学会自我克服,运用自身的力量,约束和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

2.4 在日常活动中要把自己置身于集体的监督之中,接受集体、他人的帮助、监督,是塑造自己良好性格不可缺少的必然条件。

3.要制订与实施塑造计划

教师为了更好地鼓励、督促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扬长避短,进行自我教育,笔者引导学生拟定一份塑造自己性格计划表,并落实于行动中,附表如下:

篇(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开始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在中国的中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逐渐开展起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构成上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因为这门课程多侧重于教育学的形式和方法,并没有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个社会的认可度并不很高。本文试图将心理领域的团体心理辅导恰当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以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1、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和特征

1.1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有很多,最普遍认可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刘勇老师所下定义,他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针对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由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各种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和训练技术,给成员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指导的咨询活动。

1.2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除了具有优于个别心理辅导的高效性、经济性之外,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1.2.1 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同时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要会用并能用好相对的专业知识。

1.2.2 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中可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方法、团体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1.2.3 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1.2.4 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和作用

2.1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另外,辅导的过程也是成员主动学习、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些有利于团体成员的自我教育。

(2)发展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预防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性行为,并加以纠正。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

(4)治疗性功能。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2.2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Capuzzi和Corey在他们的《20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展望》一书中,描述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在团体中发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二,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第三,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索人生的哲学;第四,能容任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第五,学会问题解决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第六,能敏锐的感知他人的需要;第七,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第八,学会将团体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3、团体游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3.1 促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1.1 促进同伴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3.1.2 促进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解救人质

课程目标: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得以进一步的了解,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座椅板凳若干,一块较大的挡帘,一打小卡纸。

活动程序:每十对亲子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家长与学生分别坐在挡帘两侧,挡帘完全把两侧隔开,不能看到对面。给每个家长十张标有序号的卡纸,告知每个家长卡纸序号即为家长序号并告知其不要发出声音。指导教师问家长他们孩子相关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你的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在卡纸上作答,并有指导教师把不同序号的卡纸答案念给学生,让学生猜出那个序号的家长是自己的家长。猜对的学生成功“解救”出自己的家长,没猜对的继续进行。最后,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进行亲子关系的论坛。

3.2 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2.1 完善自我概念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找到真实的我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2.2 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闪出我的小行星

课程目标:通过找到自己的长处,体验个人荣誉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间互相支持,从而勇敢面对更大的挑战。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桌椅板凳若干,塑料花一支,鼓。

活动程序: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来选出同学,让其发挥其特长来表演个节目,并让其它同学加以评价,教师对那些腼腆的学生进行鼓励。

3.3 促进中学生学生情绪控制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我的心事你来猜

课程目标:通过游戏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1)分组,每组排成一行第一个同学看提示板上的情绪描写,并用动作做出来,后面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表情,依次传递表情,最后一名同学回答提示板上所写的表情。在一定时间内看那组回答正确最多即获胜。(2)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讨论“什么事情会产生何种情绪,怎样控制此种情绪”等情绪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33-58

[2]刘勇,教师团体心理辅导[M]科学出版社,2008(1):6-11

[3]廖风池,蔡丽芬,严菩芸,陈贞等著,儿童咨询团体理念与方案[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7):21-22

[4]王振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6-304

[5]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

篇(3)

自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一定目标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自我正确认识、正确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心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是人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自信心是在周围人们的态度和评价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激发人的自尊自爱、自强之心,从而获得成功。反之,缺乏自信心,则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自卑、自贱、自弃等一系列的不良心理行为。居里夫人曾说:“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初一的新生刚入学时缺乏自信,愿意服从别人。在课堂上经过观察一班的某同学常常会神情不安、紧张,到新环境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么做”、“请你帮我”的语言是画画中经常出现的,或者用线断断续续、画面简单、形象小,涂料颜色轻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是最好的!”“老师相信你!”并同时和孩子建立目光联系,或靠近他坐,摸摸他的头,把手放在他肩上,拥抱他,用平静的声音提醒他别着急,消除他的紧张心理。其次,画画的题材多选择熟悉或喜欢的,特别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学生各阶段的智力发展和表现能力,避免他觉得太难,没有信心。再次,采用一些能够落笔大胆、肯定、表现粗犷风格的工具,让他使用自己的线和颜色。

在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时,让他多参加交流,评论他人的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让他觉得自己“行”,增强其成功感,认识到自己有价值,受人尊重,奠定自信的基础,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二 运用美育培养孩子的坚强个性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表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即为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而不良的个性则是心理疾病的内部原因,个性的优劣往往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在实际运用中还特指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指道德品质、精神境界的崇高还是低下。而个性往往更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特风格、气度、能力。美在本质上是多元的,美的生命力来自于审美对象的与众不同,来自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美育则是要告诉人们,美是非标准化的,越是与众不同,越是奇思妙想,越是富有创造性的现象、思想、作品,越是灿烂的美。在这样的氛围中,使学生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心理随之改变,教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之走向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 运用美育训练学生的自控力

初中生自控力差是正常的,但它却给学习带来了困难。如某同学“做事三分钟热度”,易受外界影响。因此,教学中首先要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学习过程中。在课堂多设“怎么样”、“为什么”的疑问,吸引他们的好奇心。学生在有刺激的、丰富的气氛中很容易找到感觉,从而就延长了注意力。另外要安排固定的自习、作息时间。学生自习时,不要让其他事情干扰他们的情绪,让其在安静的空间里自然进入学校状态,中途不要品头论足,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路。张××同学在自习课上时常出现浮躁、情绪不稳定、无事可做等现象,笔者耐心疏导,帮助他克服困难,多采取表扬的方法,让其自控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当然,学生的毅力、耐力、遇到困难的承受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日常的训练中得到培养。如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问同学、问老师去解决。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独立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使其身心健康得到发展,成为合格的初中生。

综上,我们发现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和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篇(5)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让学生看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帮助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有价值观,在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过程之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教育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比如说,笔者在教导学生明礼诚信内容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学。通过互联网,笔者找到了《曾子杀猪》的相关视频,在上课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学生们观看这个视频。在开始观看视频之前笔者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才是诚信呢?在《曾子杀猪》这个故事里面,你觉得你学到了写什么呢?”在看完视频之后学生们都感慨良多,有的说父亲做得对,要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孩子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有的学生说这就是诚信,既然是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这是我们刚学的那个成语“一诺千金”的意思。古人说的好:“言必信,行必果。”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真诚待人。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之中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

环境对一个人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比较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营造好学积极的学风,重视校园内部教学环境的设置营造,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笔者在实际工作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发展其实和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联系,多使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明显比批评的方式取得的效果要好。笔者教学的时候更喜欢用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在上课之前笔者有意识抛弃传统的课堂导入,在上课之前通过小品、视频或者动画等进行导入。比如说有这样一个视频,两个朋友之间因为意见不合相互责备,最终意见不仅没有得到统一,同时还产生了很多新的矛盾。在看完这个视频之后笔者问学生们,“同学们,你觉得视频里面两个人做得对么?如果不对的话,那是为什么呢?如果你觉得是正确的话,那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认为两个人不应该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他们应该及时进行沟通,就意见不统一的地方相互探讨。相互责备对于问题的解决起不到一点促进的作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以团结和谐为主,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相互沟通和交流来解决问题。很明显,视频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学到了课本教材之中的内容。除了用视频、小品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外,笔者还会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就一些事情说说看自己的意见,即让学生自己说一件事情,同时加上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在学生说完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三、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还有认知等因素的限制,在其行为之中,情感仍然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感染。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之中有着很多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可以进一步帮助提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体会案例之中蕴藏的情感。

举个例子来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有《敬礼,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其主要内容是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一群小学生出国交流,他们都是少先队员。有一次他们出门要上车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我们的五星红旗,这个时候他们集体停了下来给国旗敬礼。这篇课文要教导学生的就是一定要热爱祖国,维护国家荣誉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之中的情感,就让学生在课前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比如图片、文字还有视频等,最后笔者发现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之中学生们对于国家和国旗的情感大大加深,在无形之中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 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 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 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 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 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 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7)

从1999年至今,国家教育部颁布多项政策与决定,明确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稳中有序地开展,且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各地区、各学校、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规模、方式、程度却大相径庭。据初步调查统计,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相较于内陆经济落后地区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中小学相较于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更充分、形式更多样。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方式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以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包括理论知识传授的固定课程、活动体验与心理讲座,讲授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积极正面的思想,还要教授学生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适应与发展,挖掘自身潜能,优化心理品质;另一条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为主,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咨询和治疗的对象主要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无法自行调节的少部分学生以及有共同辅导目标的团体。这两条主线在各个学校的实施程度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存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北师大教授裴娣娜在《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一文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建立也是如此。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并且需要顺应新课改的浪潮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然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通过文献综述与调查研究进行学段、地域与教学深度的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有如下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内容庞杂与随意性强,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多有重复与交叉,缺乏教学目标的合理划分以及主题之间的有序延展。有学者估计,目前仅公开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已多达300余种,许多教材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也将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忽略了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差异,例如,在经济落后地区,讲“攀比风我所见”、“什么是酷”、“怎样花钱”等就不太合适。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存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的独特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不能按照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的问题。已有研究证明少数民族学生在人格特质、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同其他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异。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考核而轻体验。有的老师机械地套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忽略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心理体验,反而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训练的提升。综上所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系统,即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学习生涯进行完整设计;不统一,即各地区与各学校使用的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标准参差不齐;不规范,即部分学校重视形式、忽略实效性。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上述困境,导致很多跨地域就读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知识脱节的现象。

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

基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不禁让笔者开始反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应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而不是狭隘地把心理知识拼凑在一起,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知识的接纳程度与运用方式。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得到一些课程设计思路的启发。美国自我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由八个阶段组成。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危机,也有其普遍发展的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如果解决了每一个阶段的冲突,完成了阶段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反之则会形成消极的品质。而这八个阶段中有三个阶段(学龄期、青年期、成人早期)刚好与学校教育中的三个学段(小学、中学、大学)相重合,而这对于我们系统全面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八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即小学阶段,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即中学阶段,包含了初中和高中,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即大学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立足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探索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的重点分别如下所述。小学阶段,即学龄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体验能力的实现,那么这个阶段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围绕习惯养成、人际交往、情绪识别、学习方法、培养自信、挫折应对等基本能力的获得方面。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并且感受学习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会识别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自主、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使其具有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而小学阶段的授课方式应多结合游戏与活动,让学生更多通过课堂体验去内化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初中和高中阶段,即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与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那么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围绕自我意识与自我探索,挖掘自身潜能,并能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提升个人的抗逆力,塑造积极的人格,如道德感、乐观性、意志力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并且能有效地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这个阶段的授课方式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分组讨论、情境再现、案例分析、心理测量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学阶段,即成人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故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性心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心理方面,让大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会如何建立与维护亲密关系,为以后的婚姻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授课方式则应更灵活,可结合当下热点社会事件以及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点进行讲授、讨论与分析,也可以通过高校的社团活动、名师讲座、心理话剧、调查实践等方式来获得知识,以此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那么是不是每个学龄阶段的心理健康知识就应完全独立,不能有一点重复呢?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的阶段性变化,比如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辩证思维显然还不够成熟,如果用大把的时间去学习理论,势必本末倒置。心理知识的运用必须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事件,诸如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格塑造、压力应对、人际交往、学习心理这六个主题,无论对于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体验,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生涯,而这六个主题在不同的学龄阶段中又应细化为在小学阶段更注重对它们的初步体验与认识,并且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在中学阶段应结合案例或情境再现的方式深入地认知和探讨,给予方向上的引导与点评;在大学阶段则应将主题内容与社会文化进行关联,让大学生充分结合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

篇(8)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一、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2015年年初,笔者调查了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省内10所高师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另外,笔者于2014年年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10所中学(初中4所、高中6所)发放600份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调查数据来看,在558名中学生中,约24.73%的学生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其中仅有34.78%的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其余65.22%的学生选择了家长、同学、朋友或忍受;在48名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中,认为教师帮助有效的学生仅有6.25%,其余93.75%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当然,以上数据仅仅是从中学生的角度获得,可能并不客观全面,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省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不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无法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指导或帮助。

二、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陕西省所有高师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这说明高师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已经普遍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该课程在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出形式化、表面化、随机化的现象。

(一)课程定位不准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学生一年级时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总学时从十余节到二十余节不等,课时非常有限,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连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授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活动或训练。基于其选修课的性质,课程安排往往是合并多个教学班统一在阶梯教室上课,学生人数多达一两百人,上课时间也往往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会重视该课程,多数学生选修该课程只为打发时间凑个学分。

(二)课程内容欠缺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选修课,多数高师院校并不统一征订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专长或兴趣各自备课,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其他如案例分析、活动训练等内容。另外,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院校在学生三年级时开设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时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更少。

(三)教育方式单一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方式单一,清一色地使用了教师讲授的方式,个别院校偶尔举办相关的讲座。教师讲授、专家讲座的方式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打击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四)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决定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普遍缺乏针对该课程的合理评价机制,考核流于形式。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调查中发现,部分高师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选修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部分高师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混为一谈。

三、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一)准确定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其双重性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因为高师生未来将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还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高师生心理障碍,提高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师生心理机能,促进高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这个目标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应作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二是对高师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培养高师生将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及时发现或辨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给予问题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个目标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目标。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识普遍存在片面性,即重视基本目标忽视特殊目标。高师管理者只有认识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才能对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

(二)科学设置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体系,提高其实效性

1.明确课程性质。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鉴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笔者认为将其作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一样的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或教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课时、空间、师资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保证。这是高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运作的前提。

2.健全课程内容。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组织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编订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模块: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作为必修课开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健全人格、情绪健康与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挫折及危机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等。计划课时内完成不了的部分可以通过各种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等形式补充。二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内容应当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基本知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

3.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的高师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助于新生适应以及发现和预防新生的心理问题。在高师生储备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之后(一般在三年级),开设为时一个学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保证学习该课程的高师生能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真正具备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自为一体的实用型课程。陈晓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不是“传授、教导和训练,而应该是认知、感悟和建构”,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宜。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将讲授、案例讨论分析、心理影片评析、心理测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伴随着心理体验和心灵感悟,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开发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发挥其渗透性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深刻性、暗示性和非预期性等特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渗透在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推进作用的诸多因素。

1.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暗示性和渗透性,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训、校歌,教室里张贴的名言警句,甚至教学楼的名称都能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这些象征性符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充分调动高师心理学专业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建立心理学社团、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由专门教师指导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训练,如在每年的5月25日开展以“悦纳自我”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心理健康节、心理拓展训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或竞赛等。

3.积极发掘其他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如思想品德、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积极发掘各种校园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实践、迎新生、迎新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4.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板报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在校园网中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在校报、板报橱窗中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等。

(四)建立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与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其专业性

高师院校应当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学校应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包括提供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配备专业设备,如心理测评系统、放松椅、沙盘,以及安排各种相关讲座和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活动性等特征要求专门的评价机制,融合理论知识考核、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案例分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形式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该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五)加强对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培训,提升其教育性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校园里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培训应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担任,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二是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前者可以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甄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简单的心理困扰、利用班会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者不仅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还有益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晓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2008(8):86-87.

[2]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3]王兰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3):145-146.

[4]栗文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专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43-44.

篇(10)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当下,人们对高质量人才的渴望变得更加急迫,全面综合素质的养成才是制约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其中人们心理健康的程度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刻,大力推广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主人格,构建公正的竞争意识,不断适应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完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原则

1.1心理健康课程形神的统一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不安排考试,没有来自成绩分数上的压力,因此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在心理健康课的构建主体上凸显自由开放的原则,让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对自身的解放。但考虑到高中生所处的心理阶段,搭建的心理健康课堂的开发性应该是一种有限的开放。教师不应该将心理健康课定义为一种学生的自由,而是营造出一种“形散神不散”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娱乐活动应旨在为学生排解心理状况,而非让学生随心所欲的游戏,教师应该将每堂课的活动都安排出一个明显的线索,让学生可以顺着主线从中摸索出完整的经验,实现学生身心压力的排解。

1.2心理健康课程中立与干预的结合:心理健康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为主体,在课程活动的安排上充分坚持人文关怀,某些心理咨询领域的专家倡导价值中立,让学生自主的去领悟其中的价值观念,但对于价值中立的把握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角度上,在高中的课堂上充分坚持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统一,不能将高中心理健康课堂进行彻底的中立,对于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本质上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放任学生秉持错误的价值观,那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患将会是严重的。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可过渡干预,对于某些尚无定论的观点,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过渡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反而会给学生添加更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发展。

1.3心理健康课程充分坚持因人而异:高中生处于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之间心理状况差异,亲身考察问题学生所处的环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缓解建议。高中生之间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同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一样的影响,不同于数学等规则性强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心理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考量学生所处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提出针对性强的活动与内容。如果教师一味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干预与治疗,那么就会机械盲从的为学生造成困扰,这从本质上就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的原则。为了实现对学生正确的健康教育,就要求教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案。

2高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三个方面

2.1课程开展前期准备阶段:同其他的学科一样,开展心理健康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课程前期的准备工作,鉴于心理健康课程“形散神聚”的教学特点,在前期一定要充分进行好教学内容的筛选、课堂活动形式的安排以及活动后的心理辅导。只有前期制定出完备的教学方案,才能在课堂上为同学进行丰富的讲授。此外,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充分的具有针对性,在课程开展的前期教师应深入学生中去,总结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考量学校所处区域的特点,在课程上制定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课堂现场教学开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该学科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搭建自由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释放自己,排解自身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但在总体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坚持一条主线,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充分围绕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散漫,浪费了心理缓解的机会。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来引发主题,让学生可以尽情的讨论与思考,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内心的舒缓,在学生对主题有一定的认知之后,在通过丰富的活动加强学生自身的体会,活动结束之后在对学生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学生自觉纠正心理问题。

2.3课下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在课下对心理健康教学成果的反思是尤为重要的,在每一堂课下教师都需要对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梳理,对于优点进行放大,对于不利于学生理解的部分在下节课进行删减,同时根据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反馈情况需要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及时修正,此外对于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疏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学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切实的去找寻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构建人文情怀,使学生可以更加轻松愉快的参与到心理健康的学习中来,使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活动中寓教于乐,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构建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

作者:刘洋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论坛.2005(5)

篇(11)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部门协作,

形成共同关注师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工作格局

区教育局各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局党委负责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借助党委党校培训校级干部,把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借助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深入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注重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普教科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督导、检查和评定,在每学期开学检查过程中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开学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各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教师、教材和工作计划,按要求建设心理辅导机构。教师工作科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把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教师进修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教育体系之中,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并实行学分登记。教科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和研究,培训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备课组核心团队,了解学校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要求及建议,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学校和教师则从操作的层面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相应的政策、法规变成具体的教育行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而是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

我区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除了专项培训外主要是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重点工作结合。2006年,我区启动了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我们把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与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按照分管局长对责任部门提出的“责任到人、对口指导、上门服务”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四轮下校活动方案。第一轮下校,检查、督促并指导学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规划,要求学校在年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第二轮下校,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并指导教研活动;第三轮下校,跟踪听课,参与并指导教研活动;第四轮下校,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二是与常规工作相结合。要求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管理之中,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开展教师心理维护主题活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和评价激励制度,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渗透到党员教育、教师教育、师德建设、教师绩效评价等工作中去。在每学期开学常规检查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等作为重点检查项目。利用教育简报、东西湖教育信息网、东西湖教研科研网等载体,及时报道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动态,进行网上交流活动。三是与岗位工作结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心理健康共同发展。

二、分类要求,分级培训,分层推进,

唤醒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2006年,我区启动了教师心理健康全员培训计划,在学校领导者团队、专业骨干团队和专任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区教育局党委党校负责学校领导者团队建设。制定了我区“十一五”教育干部培训规划,计划在2007年到2009年将所有校级干部轮训一遍。培训计划中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纳入了校级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其目标是让学校领导者熟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了解教师心理健康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程体现”的理念,懂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市、区专业骨干团队建设主要是通过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组织的培训来完成的。培训对象为本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和中心备课成员,其目标是让骨干教师深刻领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懂得教师心理、学生心理维护的专业技能,能对本校教师、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或问题趋向进行分析,能做个案辅导和分析,同时在全区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方面起到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

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科室共同制定培训计划,聘请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织实施,培训目标为让所有专任教师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维护的一般知识,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能自觉维护自己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能力

2006年9月,我区成立了第一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课组,13名成员主要是由区教科室、学校市级骨干教师和近年来在市、区两级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中获奖的教师组成。2008年,成员发展到20名。中心备课组活动主要围绕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和课程实施开展研讨,力求做到研究与培训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教授与学习相组合。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中心备课组成员通过同伴互助,不仅发展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实现了自我成长,如完善了对自己的认识,提高了耐挫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想问题,做到及时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心态等。

2007年,我们聘请高校、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一线知名教师为我区做包括教师心理健康及其自我维护在内的专题辅导20余场次,辅导时间80学时,受惠教师437人。专家引领使我区教师懂得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一般知识,掌握了自我维护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