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测绘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景象,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测绘高新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普遍运用,使各界对测绘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国家对测绘工作高等重视,运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高职技术教育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在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以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为趋势,为增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了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加大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已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教育规模的高速增长,完全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按照经济发展,教育优先的国际趋势,我国计划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的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使教育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给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对高职院校评估中,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达到优秀标准的并不多,可以预见,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形测量、水准测量或GPS测量、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不动产测量与登记、地理国情调查;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遥感影像解译、空间数据处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些技能都是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
从本专业目前招的生源来看,进入本专业学生的高考分数线很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目前本专业采用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方法,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地是在学校,课程教学缺乏企业经验。上课的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的一线经验,很难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势在必行的。
一、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职业教育制度的重组。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合作育人的新机制。校企双方构建“双主体”育人平台,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落实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形成长效机制,为现代学徒制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为了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国土测绘与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需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在社会中有更大的竞争力。因此,在本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需要进行企业调研,真实了解企业的需求,并邀请企业的精英与学校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签订3-5家企业来共同承担半专业学生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优先输送到校企合作企业。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必须要到相关的岗位培养半年,这半年的实践时间,不能只交给企业的师傅,要求专业的老师必须全程跟踪,配合企业的师傅共同完成实践工作。
二、建立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就是培养适合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也不例外。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既能测又能绘,既能做外业也能做内业。
这样的人才如果只依靠课堂的教学是很难完成目标的。岗位-证书-课程一一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因此,经过企业调研,了解目前市场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就是测量和绘图。这些核心岗位所对应的证有GIS工程师和测量工程师。如果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能够取得这些岗位技能证,也就意味着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学生已经掌握,进入企业以后可以快速的进入工作角色。根据这些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为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ArcGIS应用和MapGIS应用,工程测量,土地调查与地籍测量。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趋向于与企业相结合,更注重学生的技能的发张,并能把岗位适应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标。
三、建立灵活的实习实训机制
高职院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扎实的技能就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但是传统的实习实训有固定的时间限制,束缚了专业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本专业相关的企业项目有时段性,当企业项目多的时候学生在学校出不去,当学生想出去的时候,企业的项目还没开始或已接近尾声。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制定一套根据市场需求可以灵活变动的实习实训机制是势在必行的。目前有2种方法可以改变本专业的实习实训状况。一是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跟着企业的项目走,在一年当中当企业项目多的时候把学生调配出去。二是将企业的项目“搬”到学校,让学生在学校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实施相关的项目。也就是把厂中校和校中厂的教学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建立规范的监管机制
一个专业要有好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要求的实践技能强,在建立机制时要着重考虑如何将实践技能考核体系纳入进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形势化片面化。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进行岗位调研,依据实际需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既要突出应用特色,又要突出实用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机制,达到监管加激励的双重目标。
五、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创新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模式中要敢于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本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培养出的人才才会快速的融入到社会中,顺应企业岗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和现代化发展都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要求,现有的土地调查所得的信息已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的需要,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迫切需要新的更准确的土地数据。
【参考文献】
[1] 谢新芳.初探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对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07.
[2]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97-103.
[3] 邓霞.“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2015(17)13-1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095-01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8-2020年)》,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进一步落实这一规划,探索科学利用国土空间的有效途径,提供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保障,实现与我省“一区一带”土地制度改革研究更好地对接,为了更加形象生动的体现规划的主旨,特精心编制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土规划图集》。以下《图集》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土规划图集》简称。
地理概况:辽宁沿海经济带由辽宁省的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大连市、丹东市6个地级市组成,位于东北亚地区核心地带和我国沿海城镇带北端。
1 《图集》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1.1 图集规格
本图集为标准8开本,成品尺寸42.0×28.5(cm),内文彩页用
128克进口哑光铜版纸,锁线精装,封面为3 mm厚的进口工业纸板制作而成。
1.2 数学基础
由于辽宁地处中纬度地区,纬度范围跨度较大,比例尺为1∶150万,所以采用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主要参数为:中央经线122°30′,双标准纬线分别为北纬40°和北纬42°,保证地图变形最小,清楚明了。
1.3 资料的使用
《图集》的资料均采用权威部门资料,收集并整理好本项目所涉及的数据,参考民政部门界线、居民地名称或驻地变更情况、交通部门路网信息以及水利部门的水利信息等。
专题资料―由国土部门提供,专题要素经过编辑人员反复调研,核查,五易其稿才得以完成。
补充资料:― 说明图表30多个,约4000文字说明,均采用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
采用标准,
GB/T19996-2005公开版地图质量评定标准。
GB/T19996-2005公开版地图质量评定标注。
GB/T17941.1-2000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GB/T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
2 《图集》结构
《图集》分现状图7幅、规划图15幅、分析图22幅三部分组成,计44个页码。
3 《图集》的编制特点
《图集》利用专业的制图软件,采用先进的数字制图技术、地图数据库技术、数字地貌晕渲技术、CTP直接制版技术,实现了数字
地图、数字制版及自动化装订生产流程。
《图集》以地图为基础,结合大量专题要素信息,调查所获大量资料进行科学分类、归纳及统计,将地图、图表、文字说明、彩色图片等融为一体,以主题突出、色彩和谐,文字精练,图片精美,全书和谐统一为原则,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内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能源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海洋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专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目标。
《图集》专业要素设计:采用科学的制图表现方法,如:定位符号法、线状符号法、范围法、质底图、定位图表法、运动线法、分级统计图法、分区统计图表法等约10种制图方法。使专业要素内容以制图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4 结语
《图集》逻辑编排合理,内容协调统一,运用直观的地图语言,形象的图表设计、精美的彩色图片,生动的语言文字全面展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丰富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全面体现了“海陆互动与和谐发展”的规划主题。在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战略指导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土规划将会更加完善,各类用地需求将得到有效保障,国土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规划布局、经济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环境保护、投资开发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各界人士了解辽宁沿海经济带情况增添了崭新的窗口。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391-01
我国的领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可利用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人均土地占有面积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更为稀少,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有效利用现代测绘技术,提高国土测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我国的国土规划与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依据,保障国土规划与利用的合理性,已显现出极大的必要性。
一、现代测绘技术概述
现代测绘技术是一个系统性的测绘技术体系,包括一系列以先进科技为基础而形成的测绘技术与方法,其在国土测绘领域的各项工作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测绘技术大多应用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测绘设备与仪器,来实现测绘的目标,并获取精准的测绘数据信息,其在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城市土地规划、耕地保护以及地球环境研究等众多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目前较为常用的现代测绘技术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综合以上三种技术优势的3S集成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减轻了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测绘数据的精准度,结合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测绘数据以更加直观的二维图像及三维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数据库的建立,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了测绘结果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也为我国国土规划与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保障。
二、现代测绘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应用的意义
1、能够为我国国土绘制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
土地开发与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准确的国土绘制作为基础,准确的国土绘制需要明确的体现出土地的性质特征,这就要依靠准确的测绘数据提供支持,在国土测绘领域中应用现代测绘技术,通过现代化的测绘设备与仪器的应用,能够精准的获取目标区域土地的分部信息,准确的地理坐标以及土地的遥感影像,并通过高速化的网络传输功能,及时将所测得的数据回传至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与发送,测绘部门可以及时准确的从系统中获取到相应的测绘信息数据,也包括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的三维模型,这些都可作为国土绘制部门进行国土绘制的重要数据基础,以保障绘制的准确性。
2、有利于保障土地开发者与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土地权利与范围的明确是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为确保土地权利范围的明晰性,应要求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者参与到地籍测绘的过程中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土地纠纷,同时,通过现代测绘技术所获取的准确的地籍测绘数据信息,也能为未来土地纠纷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依据,这样也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土地开发者与使用者双方的合法权利不会受到损害。
3、能够提升国土测绘的水平,有利于国土测绘工作的深入开展
现代测绘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国土测绘的方法与思路,通过先进的测绘理念与测绘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国土测绘工作的水平,确保国土测绘的高精准度,减少测绘数据误差的出现,这也为国土测绘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运用现代测绘技术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的土地信息,也拓展了国土测绘数据的种类与内容范围,能够为国土测绘部门提供更加详尽的数据资料,这也为国土测绘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国土测绘领域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1、GIS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地里信息与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通过GIS在数据库管理方面的强大功能,能够为我国国土测绘工作的数据资料管理与使用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GI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管理功能是其应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国土测绘应用模型与模型管理技术,形成GIS模型库,从而为国土测绘各项工作提供直观准确的模型材料基础。而RS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国土测绘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通过RS技术获取的遥感影像,可以直接传输至GIS系统中进行运算与处理,对于国土资源动态信息的有效监测,以及数据模型的精准度的提高有着良好的效果。
2、3S集成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3S集成技术集合了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功能优势,其应用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对于国土测绘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土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3S测绘技术,可以将测绘到的全国各地的土地信息,录入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数据库中,为土地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和重要依据,也为土地执法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使土地开发管理更加科学,也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RTK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GPS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RTK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像控点测量。在待测区内的高等级控制点,架设相应的基准站,通过流动站对像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进行直接测量。对于不易设站的像控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间接测量。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不需要逐级布设控制点,还可以有效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次,RTK可以对界址点的坐标进行实时测量,从而确定土地使用的界限范围,对用地面积进行计算,可以有效提升测量的速度和精度;最后,其他方面的测量,如地形、水域、管线等,依靠少量的基准点,就可以直接实现测量目标,如果结合专业的测图软件,还可以实现数字化测图。
4、移动数据处理技术在土地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移动数据处理技术在土地测绘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为动态测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全球定位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而定位设备与系统也越来越趋近于便携化与小巧化,传感设备的应用也更为便利,土地测绘过程中,移动数据处理设备能够快捷高效的进行动态信息数据的获取,这也大大加强了动态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更加有利于在国土测绘工作中数据信息的实时交换与有效利用,同时也减少了测绘工作中受到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郊外测绘工作中也能够发挥出十分良好的效果。
总结:国土测绘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工作,其在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开发、管理及利用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测绘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国土测绘的效率与测绘数据的质量,为国土资源开发与管理其他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国土测绘工作的思路与模式,为我国国土测绘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且随着先进科技的不断融入,还将有力的推动我国国土测绘水平的不断提高。
30米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被认为是用于描述全球地表覆盖及其变化的最佳尺度。在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支持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十几家单位合作,从2010年初起,开展了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完成2000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30米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并构建了全球首个高分辨率地表覆盖信息服务平台。此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陈军介绍:“地表覆盖遥感数据覆盖及变化信息作为气候、资源、环境、生态等诸多领域的基础数据源,对于认知和监测全球自然资源环境、分析应对全球变化、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价值。”遥感技术应用广泛,作用明显。
一、遥感技术的概况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集市,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遥感技术由遥感器 、遥感平台 、信息 传输设备、接收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遥感器装在遥感平台 上,它是遥感系统的重要设备,它可以是照相机、多光谱扫描仪 、微波辐射计或合成孔径雷达 等。信息传输设备是飞行器和地面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图像处理设备(见遥感信息处理 )对地面接收到的遥感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几何校正、滤波等)以获取反映地物性质和状态的信息。
二、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地利用图更新
利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始于80年代末,当时全国航空摄影资料覆盖全国,为全国首次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全面开展土地调查提供了条件,采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详查与传统的测绘方法比较,不仅节省了调查时间,而且提高了调查成果的精度和质量。虽然当时调查所采用的航摄像片时相与调查时间不一致,相差几年和十多年,但农区土地利用变化还是很小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加快,原有的调查资料已不适应经济建设需要,需要应用更新、精度更高的遥感资料进行土地利用基础资料的不断更新。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为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原国家土地局从1996年开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开展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试验。到1999年国家正式立项“土地利用遥感监测”项目。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不断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技术方法和体系。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图像的分辨率的不断提高,扩大了遥感监测应用范围和领域。自1999年首次应用高分辨率(10米)卫星数据对全国66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了监测;2000年又开展了全国62个特大城市的监测以及对西部29个县(市)生态退耕调查的监测,并开展了应用更高分辨率(5米和1.0米)卫星数据应用研究和试验;2001年完成43个大城市中351个县、区、市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并辅助检查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复核了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数据。其成果在辅助开展土地变更调查、更新土地利用图,配合土地执法监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年计划在完成25个大城市土地利用监测基础上,还大范围应用更高分辨率(2.5米)卫星数据进行1:1万土地利用图更新,为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现实性强的基础成果资料。
三、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进入新世纪以来,遥感和遥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产品(2000年1.0米分辨率的IKOVOS、2002年2.5米分辨率的SPOT5和0.6米分辨率的“快鸟”卫星数据)进入我国市场,为卫星遥感的应用开创了一个斩新的领域。卫星遥感不只具有宏观的大面积观测优势,也可以进行小范围的微观监测,甚至可以用到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测中去。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日趋成熟,原来要几十万甚至上几百万的专用仪器才能完成的图像处理,现只需一台便携式电脑甚至掌上电脑就可完成,为测绘领域测制大比例图(1:1万和1:5千)提供斩新的技术方法。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利用调查、土地产权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需要上现实性强的土地利用图和数据,如采用常规的测量方法,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在经费投入上也是难以承受的。而应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就可在较短时间内投入较少的经费完成土地利用调查和图件更新、数据更新。不同分辨率和不同类型的卫星数据,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是广泛的,一般应根据成图比例尺大小选用不同分辨率的卫星数据,如用于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可用15-30米分辨率的美国陆地卫星TM和ETM数据,县域规划可选用SPOT卫星数据,乡级规划和1:1万土地利用调查可选用2.5米分辨率的SPOT5、1.0米分辨率的IKONOS卫星数据;1:5千土地调查可用0.61米分辨率的“快鸟”卫星数据。
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土地调查,及时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据具有时间周期短、投入资金少、现实性强、工作难度小的优势。80年代全面开展土地详查至今, 10多年来,土地利用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特别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重点地区发生的变化更大,虽然从1996年开始了年度变更调查,但由于技术手段落后,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差,逐年积累的问题较多,土地利用基础资料与实际差距较大,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影响了土地变更调查统计的准确性。因此,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列入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基础工作。国土资源部从2002年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应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更新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试点,不久将在经济发达地区全面开展该项工作。从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全面开展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到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更新土地利用图,将使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遥感技术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还将在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和监测、生态退耕、地质环境监测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确保国土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单楠,况明生,贺重媛. 遥感监测子系统在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9(01)
[2] 陈会明. 浅析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21)
典型用户:国家信息中心、中央档案馆、审计署、总参测绘信息中心、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华北电力设计院、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青海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安徽省测绘局、河北省测绘局、宁夏国土厅、安徽省国土厅、青海省国土厅、内蒙古国土厅、中国地质资料档案馆国土资源部。
成功案例
典型用户:国家信息中心、中央档案馆、审计署、总参测绘信息中心、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华北电力设计院、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青海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安徽省测绘局、河北省测绘局、宁夏国土厅、安徽省国土厅、青海省国土厅、内蒙古国土厅、中国地质资料档案馆国土资源部。
成功案例。
案例一:山东省某数据中心系统项目。
涉及产品:IBM P720、IBM X3650M4、IBM X3550M4、EMC VNX5100存储系统、博科BR-310光纤交换机、负载均衡CoyotePoint E450GX、FTC SANNAS存储系统、ARCGISGIS系统、Symantec NBU7.5等。
项目情况:山东省某数据中心信息系统,提供全省公路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数据信息资源的平台。本次建设的信息系统将支撑省级、地市、区县三级用户的访问,重点解决业务大规模应用和数据大集中的问题,采用了包括虚拟化技术、负载均衡技术。数据安全存储等,各种先进的技术,山东省交调数据中心信息系统在本行业中,成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示范项目。
案例二:金土工程广西某网上交易系统项目。
涉及产品:IBM X3650M4、天融信安全产品(审计系统、防火墙、WEB应用防护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绿盟 漏洞扫描、深信服 应用负载均衡、H3C交换机、NETAPP FAS2240存储系统。
项目情况:本项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厅的金土工程广西项目(一期三阶段)广西某网上交易系统专用设备采购项目。此网上交易系统通过互联网使更多的开发商、企业老板等意向用地单位和个人了解出让信息的平台,并参与到网上挂牌活动中来,使得某挂牌活动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鉴于核心数据为交易数据,因此本系统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是系统建设的重点。
中图分类号:{P2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自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启用以来,我们国土系统已经全面使用1980西安坐标系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土地征收、卫片检查、地灾防治等。但是因为存在着大量的原有的54坐标图形,现在仍然有单位或部门继续使用54坐标系,譬如规划部门,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54坐标系还不能立即退出历史舞台。实现54坐标到80坐标的转化成了各测绘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以下作者结合工作实际给出利用南方CASS和ARCGIS软件共同实现将54坐标图形转入80坐标系的方法。
1从北京54坐标系到西安80坐标系
1.1 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由原苏联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系传算而来,采用克拉索夫斯基耩球体。这个坐标系的建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有以下缺点:椭球参数误差较大,定位偏斜大(参考椭球面与我国大地水准面符合差值较大),定向不明确,没有进行整体平差。这使得它不能满足现代大地测量和有关科学发展的需要。
1.2 1980西安坐标系
在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的第十六届全体大会上,根据该会所属的“基本大地常数”专题组综合的十几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确定并提出了与1975年大地坐标系相对应的椭球(简称IAG一75椭球),并把该椭球推荐为国际椭球。1980西安坐标系即采用其椭球参数。lAG一75椭球参数精度较高,参考椭球面与我国大地水准面吻合较好。因此,1980西安坐标系比1954年北京坐标系更科学、更严密,更能满足科研和经济建设需要。
首先我们举例来说明,先选取张红线图,如下图,
坐标为54坐标,如下图:
我们已知道该地形底图由宿迁市规划测绘院有限公司测量,采用54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18度17分 。如何将其转化为80坐标系下的117度呢 。我们的思路是先使用南方CASS将坐标转入到中央子午线117度,然后再运用ARCGIS软件将54坐标转换成80坐标。
步骤一:使用南方CASS软件进行坐标换带,先在54坐标系下将中央子午线118度17分转换到117度。
输入中央子午线信息后,点击图形转换按钮,
如上图坐标显示,此时该图形坐标已转换为54坐标下,中央子午线为117度。
步骤二:使用FME Universal Translator将该CAD格式文件转换为.shp格式文件或者使用用ARCGIS9.3直接打开该红线图层。
步骤三:编辑该图层,并使用空间校正命令
(一)设置校正数据
(二)选定校正的输入数据,选定图层。
打开链接文件
该链接文件选取宿迁市部分54坐标下117度与80坐标下117度相对应关系的点,如上图。
(三)进行最后“校正”命令
在国土资源信息化高度增长的今天,国土信息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各地对于国土数据资源收集的程度不一致,各地当中对于国土资源业务管理的应用程度不一致,同时对于国土空间数据的共享程度不够高,存储和挖掘、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技术手段不一致等等。
数据所用的价值最大化在于应用是对政府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持。纵观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力量越来越突出。无论是依靠大城市的带动,还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土数据价值的挖掘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越来越积极。并且往往伴随着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力量的注入。因此不少城市都开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开端的国土资源数据管理工作,将零散的信息汇集起来,这一做法不单奠定了城市数据建设的基础,同时也为周边城市形成更统一的数据管理提供了保障。
湖南省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为启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湖南省地矿局于1984年前后组织湖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站(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前身)等有关单位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资料收集整理和摸底调查;1986年前后再次安排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开展全省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这两次调查,均以收集资料为主,初步获得了全省地质遗迹方面的一些资料。
“七五”期间,湖南拟建武陵源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并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1987-1988年完成了由地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立项的“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及科学考察报告”,这是湖南省第一次对一个区域(武陵源区)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地质遗迹调查和研究,这项调查成果也获得了当时地矿部评选的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参与湖南省政府组织的“湖南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工作,承担了“湖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旅游行业规划”两个子课题。这两个子课题均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但以收集资料为主 。
199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在湖南省计委主持的“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中,完成了“湖南省旅游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专题。该专题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以遥感解译为主。
2002年,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完成了湖南省科技厅立项的“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该课题对湖南省部分地质遗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侧重地质遗迹的地质背景和遗迹特征。
2003年,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通过资料收集的方法编辑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名录》。该名录收集地质遗迹655处,内容包含地质遗迹名称、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这是湖南省首部地质遗迹名录,尽管内容不够完善,但为湖南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管理以及科普、科研等,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基础资料。
自2000年申报与建设地质公园以来,湖南省已申报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有张家界1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有张家界、新宁山、郴州飞天山、凤凰、古丈红石林、攸县酒埠江、龙山乌龙山、涟源湄江、平江石牛寨、浏阳大围山等10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省级地质公园资格的则有13家。这些地质公园在编制申报材料时,都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调查评价,调查精度均较高。这些申报材料为最新的地质遗迹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前人研究的缺憾
受限于发展时期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前人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虽然开展时间不短,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成为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所要重点解决的。
首先是地质遗迹的调查范围不够广泛。湖南省虽然以前也进行过多次地质遗迹调查,但精度较高的调查多局限于某一局部地区,如1987-1988年开展的武陵源地质遗迹调查以及后来各地质公园内的调查。部分项目虽涉及全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内容,如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但这些项目获取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内容,基本上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全省范围的地质遗迹实地调查则从未开展。
其次,在于地质遗迹调查所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均不全面,大部分资料对所调查的地质遗迹大多是概念性的描述,多是简要描述地质遗迹的形态特征、美学价值等。即使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其内容也只涉及地质遗迹名称、行政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而地质遗迹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成因、科学意义、保护现状等重要内容均不太清楚。特别是以往调查的重要地质遗迹,大都没有组织专家鉴评,或进行科学的评价,因而大都没有确定评价等级或等级划分不合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着眼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的规划。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特别是乡镇一级土地利用规划由于缺乏应有的作用和约束力,被人们视为纸上谈兵的摆设。有人说,规划是猴皮筋,可以任意伸缩;主要原因是规划无力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按需定供、粗放利用的用地模式。完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并付之实施,使规划成为红线、高压线是十分必要的。
一、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弊端
(一)规划的权威性不够
有人说: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其实不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列入法律范畴的,一旦形成就应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土地利用计划不与规划配套,二者的指标往往不相吻合,没有遵守预测-规划-计划这样一个合理的过程,造成规划架空,难以落实。审批用地不按照规划进行,审批用地的过程中,未坚持在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审批用地,出现了规划跟着项目走,频繁进行规划局部调整的被动局面。
(二)规划基础数据和图件不实
基础数据和图件不实,影响了规划的合理性及其实施。如某城市统计的规划基期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与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相比有较大差距,但该市当时只认可统计面积,结果造成规划用地规模偏小,给目前的规划实施造成了很大困难。还有一个城市,4次调查4个结果,每次相差几万亩。可以说,一些地区规划基础数据不准对规划编制和实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规划内容刚性强,实施难度大
规划制定一些刚性指标是必要的,但实施过程中需要足够的弹性内容作为补充,这就要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在内容深度和具体程度上把握适当。上轮规划编制将所有的用地区都落实到具置,在规划图上每块地的用途都完全定死,但实际发展过程难以按照规划设想实施。
(四)现有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不当
由于我国的规划体系不够完善,规划编制时间、调整范围不统一,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规划等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规划在乡镇一级不衔接的问题比较突出。重城镇规划轻土地规划的倾向比较严重。虽然在理论上各项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但由于各项规划的侧重点不同,修编期限不同步,缺少统一的建设用地标准,操作起来协调性差,实施难度大。
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完善
(一)建立新的规划理念与理论
充分借鉴国际上的理性发展理念,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在确定规划的目标时,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这一中心议题,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在编制过程中应由上轮主要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定建设用地规模与速度向控制环境容量、开发时序、控制建设标准转变;并通过较大比例尺的地图确定城市合理发展边界,从而解决城市无序扩张、优质农地严重流失等问题;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和相邻学科(如城市规划、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的相关理论,特别是空间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协调土地利用与生产环境建设
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千差万别,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住宅周围乱搭乱建的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欢单门独院、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农民对于集中居住也不能完全接受。因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应尊重农民习惯与科学合理规划之间的关系,做好必要的新农村建设用地预留。过去,有些地方把建设用地指标高度集中在城市,以城市为重点层层预留指标,分到最后,农村这一块就没有多少指标了。这样,阻碍或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违法用地的大量产生。在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要做好必要的新农村建设用地预留。
(三)加强相关规划的衔接
当前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都在编制新农村建设的各类规划,比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农村经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这些规划都涉及用地。各类用地矛盾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来统筹协调,修编中应主动介入各类相关规划。
(四)加强公众参与,开放编制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涉及技术、行政、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又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认可和协作,公众参与能够集思广益,使规划更为科学。可以采取包括问卷调查、公开征询意见、社会听证、专家论证、公告公示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在规划修编阶段应设置专门的接待时间,进行规划实施的现场接待或建立规划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等,给公众满意的答复,这样既保障人民群众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开门、开放编制规划,又保证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五)提高规划技术含量
应用地理信息(3S)技术,在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修订规划成果的主要载体,使规划修编与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土地规划从野外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处理、计算模拟、规划成图到监督实施全过程实现信息化。要特别重视将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引入土地规划,通过人-机交互系统,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与决策的科学性。
(六)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在规划修编时,由于一些地方对规划编制工作重视不够,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人员总体水平不高,成果质量参差不齐。规划模式,千人一面,甚至照搬照抄。只有加强对规划专业队伍的管理,加快基础调查和信息系统建设,才能为编制规划提供准确翔实的基础信息支持。
三、乡镇规划的调整与实施
(一)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
过去都说规划是蓝图,现在有专家提出规划是绿图,意思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允许进行修改和调整的。规划的本质是刚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经过审批,就有了法定效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规划就是执法,违反规划就是违法。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已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实施法律和规划的原则,对其加以调整和修改。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全部意义在于实施
人们常说:三分规划,七分实施。规划编制的过程是短暂的、一次性的,规划实施的过程是长期的。规划能否从纸上落到地上,取决于规划的实施效果。确保规划实施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在于管理。规划实施管理包括用地计划管理、用地预审管理、用地审批规划管理、土地出让规划管理、土地保护规划管理、土地开发复垦规划管理、监督管理等多方面内容。采用法律、行政、经济、社会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多管齐下,全面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保证规划实施。
1.结合土地整理。土地整理通过对沟、渠、坎、田块等进行工程治理,对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各类废弃地、闲散地进行复垦,一般能够增加15%左右的有效土地利用面积。在修编中先期介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将新农村建设用地做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及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服务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乡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建设缺乏统筹安排,布局散乱,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没有规划的建设就是盲目建设。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实际上都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落实。乡风文明也包括用地文明,规划用地就是一种文明用地;村容整洁更离不开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是基础的,也是关键性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控制。其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通过规划,把新农村建设必要的建设用地给予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赵小敏,郭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3(5):35-40.
[2]潘文灿.中外专家论国土规划[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第1版),2003.
[3]严金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陶志红,范树印.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0(3):23-26.
[5]王万茂.关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思路的新思考[J].中国土地,2002(6):21-23.
[6]张岩军,郭新华,韩多霞.如何运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测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6).
[7]徐洪彩.谈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6).
[8]郭新华,韩多霞,张岩军.关于地籍测量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7).
[9]张桂蓉,马玉宝,李红.高职院校“地籍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7).
[10]孔毅.学会科技期刊在落实行业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测绘,2012(06).
[11]郑蕊.论测绘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硅谷,2012(24).
[12]郑培.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J].硅谷,2013(02).
[13]曹国忠,杨喜明.测绘技术在现代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01).
[14]王炳雪.土地测量技术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
[15]罗强.浅谈测绘学以及测绘技术的发展及质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5).
[16]张岩军,郭新华,韩多霞.如何运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测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6).
[17]徐洪彩.谈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6).
[18]郭新华,韩多霞,张岩军.关于地籍测量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7)
[19]张桂蓉,马玉宝,李红.高职院校“地籍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7).
[20]孔毅.学会科技期刊在落实行业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测绘,2012(06).
[21]黄晓忠.城市数字地形图维护及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7(01).
[22]邓小川,吴尚科.论测绘产品质量控制对技术细节的要求[J].人民长江,2007(10).
[23]薛梦烨.浅谈日常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
[24]张迎春,徐敏.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J].吉林水利,2007(05).
[25]高帮胜.浅谈房地产测绘的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
[26]沙从术.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6(01).
[27]王家勇.浅析工程测量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06).
[28]王锦萍.数字线划地形图(DLG)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探析[J].城市勘测,2007(05).
[29]秦智慧.管线数据建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城市勘测,2008(02).
[30]李五夫,李宇新.浅谈哈尔滨市城管部件普查与项目管理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01).
[31]袁华.河南开通24小时国土资源热线[J].资源导刊,2007(08).
[32]王伟波.土地测绘技术及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
[33]曲德本.关于测绘技术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0(11).
[34]李晓棠,黄彦军,黄拙.“二调”工作进行曲——田阳县国土资源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略记[J].南方国土资源,2010(05).
[35]郭顺江,梁博.一个电话“救”了十亩田[J].资源导刊,2010(10).
[36]林天冲,葛淑兰.建立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是测绘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访国家测绘局副局长喻沧同志[J].测绘通报,1984(03).
[37]周定银,杨占东,钟佩.3S技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9(S1).
第二条村民建房应坚持“服从规划,严格程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第三条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宅基地面积占用耕地的不得超过130平方米,占用非耕地的不得超过180平方米。
第四条村民申请或选择宅基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则、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五条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房的均应办理规划和国土手续,居住用地要充分利用符合规划的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荒坡地。
第六条严格控制年度总量。国土分局、城乡建设环境局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按年度下达宅基地计划,严格控制居住新增用地指标。
第七条统一划定的自选安置地鼓励村(社区)统一开发,走“集中征地、统建设施、分户出让”或土地承包户间协商置换的办法。
第八条鼓励村民购买商品房、安置房、廉租房、公租房,鼓励村民购买经规划的安置地,鼓励和提倡楼房向空中发展,鼓励村民购买公开招、拍、挂的居住用地。
第九条村民申请宅基地必须符合下例条件:
1、必须是本村(社区)户籍且无宅基地的村(居)民户。
2、属拆迁户按拆迁政策只享有一宗宅基地子女在两个以上(不含两个)且子女均已结婚,无房居住的。
3、本村(社区)户籍且唯一住房经权威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的。
4、本村(社区)户籍且子女在两个(不含两个)以上的结婚拥挤户,原宅基地面积又不足130平方米原址倒建确是困难的。
5、本村户籍但已外出做女婿或举家外出后要求回原籍落户在外居住又没有宅基地且申请经村(社区)、街道、开发区批准落户的。
6、灾毁房需要重建的。
7、纯女户的女均已婚外嫁,父母已丧失劳动能力需要赡养其中一女回原籍居住赡养老人住房困难的。
第十条申请宅基地有下例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1、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开发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
2、原拆迁户按拆迁政策,已享有两宗宅基地的。
3、城镇居民及户籍不属开发区的村民。
4、一户已有一处宅基地的或出租,出卖住房后或出卖因拆迁安置宅基地后再申请宅基地的。
5、外嫁女已婚常居地不在本辖区的要求回原籍居住的。
6、子女在两个以上已婚以户为单位人均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的。
7、子女未满18周岁与父母分居或结婚后夫妻分居的。
8、申请使用的宅基地有权属争议的。
9、拆迁补偿时宅基地已货币化补偿的。
10、开发区认定不宜安排宅基地的情形。
第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审批程序
1、申请人向村(社区)写出书面申请,说明建房理由。
2、村(社区)初审。
3、根据村(社区)初审意见街道办事处会同城乡建设环保局、国土分局工作人员实地查看并会商签出明确意见。
4、会商通过后村委要在所在组、村进行公示,公示不得少于七个工作日。
5、对公示期满群众无异议,无纠纷的,填写村民建房申请表及定点意见书。
6、由街道国土资源所,城乡建设安全生产服务站工作人员现场勘察测绘,村(社区)委员会签出意见。
7、城乡建设环保局核发《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核发《乡村用地规划许可证》。
8、国土分局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
9、在办理完规划、国土手续后,国土资源所、城乡建设管理站工作人员现场审查,放线。
第十二条审批有效期限。新建、改建、扩建审批手续自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两年,超过两年未建的批准手续作废,因不可抗力因素影响逾期的报原审批机关复审后延期,再建期时限不超过1年。
第十三条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国土、规划人员要做到“三到场”即: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第十四条对现有宅基地及房屋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测绘确权发证。
第十五条非开发区原村民,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和公职人员不准在开发区内以个人身份占用集体土地新建私人住宅,不准假借他人名义占地建房或购买村民住宅改扩建房,不准购买宅基地。
第十六条村民未经批准,骗取批准,批准手续不全或批此占彼,批少占多等非法占地建房及其他建筑物的,由国土规划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对违章建筑一律不予补偿,对违法违规占地建筑一律不予办证且必须严格处理。安置区内的建房办证,属拆迁安置户只能凭安置卡办证,宅基地不得转让和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