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注册会计师前景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4 15:32: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注册会计师前景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注册会计师前景分析

篇(1)

一、职业生涯规划之自我分析

1、 我的性格,兴趣

我的性格有些内向,但有时开朗、活泼。很积极向上,是乐观主义者,遇事都会从其好的一面观察,每天都会用微笑与别人打招呼。对事情大多抱有乐观态度。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强,对于成败看得很重,但大多数时候只是自己心里暗暗较劲。任何事情,只要我决定去做,就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业余时间喜欢听轻音乐。有时会与同学聊天,谈论一些稍有哲理性的问题,交流一下对问题的看法,或者讨教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有时会独自一人多躲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反思自己,哪些做对哪些做错,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开导自己,并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乐勿加于人。待人真诚,很体贴别人,喜欢帮助别人。

因为已打定主意考注册会计师,所以学习非常用功,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不太活跃,不主动参加积极性高的活动,不太喜欢喧闹的场面;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不善人际交往,在这方面对自己很缺乏自信;喜欢随遇而安,不喜欢领导,强制别人。

2、 我的能力

a、我现在拥有的能力

英语,计算机基础技能,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应的实验技能。

b、我的价值观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宗教信仰,是无神论者,坚信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价值观。但我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管别人如何,只是做自己觉得好的事情,喜欢帮助别人,乐在其中。

c、同学、老师对我的评价

学习刻苦、优秀,本性天真、单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脾气好,细心,做事细致,但考虑事情不周到,对事情的人是肤浅,不能看到事情的深层。

根据自身的情况,我觉得适合自己的岗位的有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会计行业。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前景分析:你知道谁可以合法地侦查经理的钱袋吗?———答案就是注册会计师了。"一般人看来,会计整天和钱打交道,是一份稳定且收入不俗的职业。不过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国内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带来极大冲击,一般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一项名为中国未来十年紧缺人才资源的调查中,会计师位居榜首,尤其是通晓专业技术知识和国际事务的会计人才更为抢手,毫无疑问,会计师行业将成为未来人气较高的"金领一族".

会计行业前景分析: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经贸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适应中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本专业力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会计,又懂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基础扎实和具有较强业务能力、有较强外语水平和具有创造品质的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可能会走上领导岗位,甚至于走上非常高的管理者岗位,在跨国公司里边,有相当多的管理人员,是有非常强的会计背景,都是也有一些在金融机构,在保险机构。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觉得我做会计比较适合,而注册会计师则不适合我。

适合做会计的原因:我做事认真细致,有耐性,这种性格比较适合做会计的。会计这个职业,越老越吃香,有了经验,不愁找不到工作,除了经济危机外。会计也有职称考试的,分别是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一般来说,本科毕业通过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是不太难的,只要付出努力,就有通过的可能。

不适合做注册会计师的原因:虽然这个行业比较吃香,但是我放弃选择它。首先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难度大,想通过七门的考试是非常的艰难的。其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较大,不慎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坐牢的。最后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比较繁多的,自己也不适合做审计。

四:五年的职业发展目标

1.能力目标:毕业后半年内学会做一套会计账;毕业后两年后参加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力争在两年内通过考试;

2.经济目标:工作的第一年要求月薪1500左右;第二年开始提高自己的标准,力争月薪2000元;等到拿到了中级会计师职称以后,力争月薪3500到400元。

3.职务目标:第一年工作主要到小企业工作,从基层做起;要求在五年内成为一间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或者会计负责人(前提是必须拿下中级会计职称)。

五:应对策略

毕业第一年:

1.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争取时间来学习和工作。

2.这个时期主要目标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务水平,努力赚取经验。在这段时期里,尽量去一些中小企业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就安定下来积极的做,主动的去了解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主要了解整个会计实务的操作原理。工资要求并不多,能保证吃住就行。这段时期我认为不适宜频繁跳槽,因为会计这一行经验是最重要的。

3.这段时期,还要不停的学习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金蝶,用友,税务会计方面等等与会计相关知识都要学习,为以后做会计主管打好基础。

毕业第二年:

1.这个时期一般都有了工作经验,对于会计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吗,所以这段时间我会提高自己的工资要求的。一是要求原单位加工资,二就是跳槽了。但不能频繁跳槽,这对于想做会计主管是不利的。选好一间公司就安定下来,专心工作。

2.这段时间要努力准备考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这个考试要考三门,所以得要提前一年时间来准备,以保证能够一次性通过三门。在毕业第一年的时候,努力养成早起的习惯,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学习备考

毕业第三,第四年:

这段时间要正式参加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了,力争一次性通过考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娱乐生活,集中一切物力财力精力来考试。

篇(2)

选择数学专业,最好能有同步自学的计划。先打好数学专业的基础,再从其他方向寻求发展,会更容易突破就业局限。毫无疑问,自学课程最好是经济、金融、管理、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主干课程。

面对就业问题,数学能力仍然停留在各类毕业生的软实力上。若想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就有必要培养一定的非数学的专业技能。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前景

一般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为:数学或相关科研院所;在科技、管理、经济、金融、证券、软件、通信、IT等行业以及国防科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决策、风险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等研究及应用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属于基础专业,无论是进行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还是从事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药、通信工程、建筑设计等行业工作,都离不开数学专业知识。可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从事技术专业工作的基础。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普及,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数学专业知识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据有关专家分析论证,我国未来人才就业的特点如下:

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形成的就业专业化和职业化(一辈子从事一种固定职业);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和社会需求变化带来的改行跳槽与职业再选择。而职业的变换只有以某种基础专业知识作为依托,才能有效地进行转换。有关专家对IT行业230名成功人士抽样调查表明,以数学专业或其相关专业为依托实现职业再选择的人数占87%。

随着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教师聘任制的全面推行,普通中学师资的来源正在打破行业地域界线。拓宽师资渠道,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已成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无疑为报考综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同时也表现在质量上的提升。

综合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资源优势。报考综合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仅有利于未来就业,也有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

统计学专业前景分析

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为:相关专业的相关科研院所;从事经济、金融、保险、生物技术、医药卫生、环境与工程、高校等单位的科研、管理、教学等工作。

考取相关的统计会计类证书也可以为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助一臂之力。各类证书包括以下几种:

1. 国际注册统计师

国际注册统计师分为一般统计专业和经济统计专业两类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出现国际注册统计师的初衷。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2. 国内的会计证书

目前国内的会计证书考试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二级是会计职称证书考试;第三级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根据国家规定,在我国所有欲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报考人员要符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自主报名参加考试的方式。依据财政部的规定,凡在2年内参加4门考试成绩合格者,考试结束3个月后可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单科合格成绩可保留1年。必须提醒的是,考试人员必须到财政部指定的报名地点报名。

(2)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获取助理会计师证)和中级资格考试(获取中级会计师证)。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会计职业2年的人,可申请初级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考生必须一次性通过2个科目,才可以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

(3)注册会计师考试(CPA):但凡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已取得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都有资格报考。考试科目包括审计、税法、会计、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共5科。依据相关规定,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包括学校及科研单位中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者),可以申请免试1门专长科目。考试实行滚动式,从第1门单科合格成绩取得之年限算起,5年内必须通过所有科目,才可获得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考生一次可报考5科,也可报考部分科目。同时,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港澳台地区居民及外籍公民专门安排。

篇(3)

随着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4年10月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并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

回顾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审计模式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以内部控制为核心,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仅通过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尤其是固有风险综合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便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基础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根据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

(三)审计方法不同

两种审计模式都采用抽样技术,但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将风险量化。因此,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来说,风险导向审计的抽样技术是更完全意义上的审计抽样,更注重利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两种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理论界把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将199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推行并逐渐被审计理论与实务界接受的,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模型为基础,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称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审计起点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审计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有必要测试内部控制,审计的起点则为会计报表项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此外,注册会计师容易全面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风险评估识别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中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其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分析性复核程序已成为现代风险审计方法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程序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惟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四)审计程序实施具有个性化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标准相同的审计程序,其缺陷是没有足够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或防范的措施,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由此评估客户的经营及审计风险,同时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

(六)扩充了内部控制要素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七)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其重心从会计、审计知识转向管理和行业知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结果主要依赖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各种分析方法要求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这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复合性人才,不但要掌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还要接受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训练。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通过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中注协也在2004年10日了修订后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不仅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会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理念、审计程序及审计责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然而,目前要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前提是成本能得到补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此外,还需要一定的投入来培训注册会计师,使他们掌握业务流程和行业知识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些成本得不到补偿,就会使一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无法生存。

(二)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以便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等。而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不够充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导致风险评估不准确。因此,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仅限于老客户,对新客户还是将大量时间用于实质性测试。

(三)审计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而不是仅仅注重企业会计处理的细节。

(四)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与完善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在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而且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相应的技术准备,在现阶段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能是一种愿望。

如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制约,尽管它有很多优越之处,但在我国还不能够普遍推行。当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主要是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从事小规模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基本上仍然在运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我们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即使在现行审计准则仍然主要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情况下,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础审计中,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将会为探索适合我国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

篇(4)

风险导向审计是为了适应特定环境,以制度导向审计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制度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而风险导向审计是制度导向审计的深化,由此看来,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导向审计的不同点表现为:

(一)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制度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仅根据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是一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而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外多种风险因素的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风险评估一般分成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控制风险的高低主要与重大错报的错误和员工舞弊有关,而固有风险的高低则关系到重大错报的管理层舞弊。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仅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而风险导向审计在评估控制风险的同时,评估重点是固有风险,以此来揭示财务报告的可信性。

(二)风险导向审计充分应用审计抽样 制度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都运用抽样审计技术,但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加以量化,相对于制度导向审计来说,风险导向审计中的抽样技术是完全遵循随机原则并根据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而实现的更完美意义上的审计抽样。当然在这样的审计抽样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的控制能力较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环境萧条,财务状况不佳以及抽样本身存在的技术局限性等。这些风险的控制和不确定因素都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正确的专业判断来加以解决。

(三)风险导向审计重视分析性测试方法 制度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都涉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不同的是,制度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依靠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决定实质性审查。风险导向审计则仅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了解,评估控制风险,而这只是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因素之一,还要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实质性审查的范围和重点。

对于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应当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中: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分析性复核程序帮助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的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及意外波动,以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分析性复核不仅仅是其他实质性测试的一种补充,也可能是审计中获取有关账户余额和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在审计报告阶段,分析性复核程序被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因此,在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严格控制报表分析,不是单单的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而是充分借鉴了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理念运用到分析性复核功能中去,常用的分析工具有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风险评估不再是单一的评估,而是综合性评估。

(四)风险导向审计关注内部控制以外的风险因素 制度导向审计的测试重点是内部控制制度,但它仅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风险导向审计除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外,对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均要进行测试,测试范围更为广泛、全面。在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主要有:

(1)经营风险。由于对持续经营的考虑,经营的失败也往往带来了审计的失败,这样的经营风险越高,产生的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从经营风险中去考察财务报表,更能有效的发现报表潜在的重大错误,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也就是说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另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2)证据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审计结论的得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依靠审计人员的主观来判断,从而产生了主观的偏差,这些都可能引起审计证据的不充足、不完全、不真实,进而产生一定的审计证据风险。

(3)环境风险。对环境风险进行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的优劣,如经济形势、行业情况以及客户所面临的风险和最高管理人员的品行、经营思想及经营作风带来的控制环境风险,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情况、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等带来的工作环境风险,都会影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4)管理风险。风险审计导向过程中也会涉及制度导向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进行测试,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是否对执行情况作出合理判断,并提出建议和要求其作出必要的修改,以及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被非法因素干扰等。管理层舞弊是审计人员最大的敌人,但缺少管理者的配合,审计工作将很难进行下去。因此了解管理当局是否有诚实正直的品质以及发动员工配合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5)法律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的目的就是缩小社会公众对审计作用的期望差距,规避审计风险,减少审计风险损失。理论上,只要当审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终止审计实施阶段并签发审计报告。因此,在法律风险是有限的前提下,就会产生注册会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当法律风险较高,可能引起较大的审计风险损失时,注册会计师可能执行更详细的审计程序来提高审计质量;当法律风险较小,不会引起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偷工减料,甚至对被审单位的违规问题视而不见。有限的法律风险极低会引起审计师道德风险问题,并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

(五)风险导向审计看重会计师的综合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对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很强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高的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并能够胜任咨询业务,针对不同的客户分析其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这样的咨询过程需要会计师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另外风险导向审计还要求会计师了解企业情况,如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导向和企业的深度广度,如企业所在的宏观环境、产业链结构、机器运作情况和员工上班情况,这些都可能是会计师风险评估和审计测试的范围,会计师不但要关注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而且要关注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这就要求会计师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合理利用整个社会的知识资源。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困难

虽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对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而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并且在我国已经逐步开始实行,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障碍。

(一)风险导向审计自身发展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自产生以来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其自身发展尚不完善。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和完善,即使是审计理论较为发达的国家或者国际机构都还未构建起一套成熟、完善的科学体系,而且这一理论尚需实践的证明。随着安然-安达信事件发生后,不断有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出质疑。所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自身还需继续发展完善,故而在中国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时机尚不成熟。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效益的问题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成本效益原则是其生存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成本能够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如果要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扩大其关注的范围,这必然导致审计时间和成本的增加,而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往往很难通过增加收费来弥补增加的成本。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其收益,就有可能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三)审计过程中信息系统建设和人员素质的问题 首先,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平。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模型。按照国际惯例,大多数程序是以数理统计的广泛应用为前提的。而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建模分析的能力,这必然妨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如果能大量开发和运用审计程序软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构建模型并由电脑自行检验核对,这样大大加快了审计速度,节约了一定的审计成本。而我国目前不仅不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全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不切实际。

(四)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的制约问题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而在我国,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在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常规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失败事故的检查处理中,这更是判断注册会计师有无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这种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势必制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全面实行。

三、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对策

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起步较晚,实施全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有计划有系统,逐步开展工作 风险导向审计自身发展时间不长,我国仍普遍使用着制度导向审计,并在逐步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我国的国情以及理论系统还不健全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制定一套关于在我国如何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计划,研究出适合我国推行的发展方案,先以一些典型的机构为示范单位,如银行、证券公司、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从小范围开始实行并不断完善,以此来提高全国的风险审计意识,逐渐带动风险导向审计的整体发展。切勿不切实际的、在全国范围内盲目开展。

(二)汲取先进方法,有效降低成本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上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方式,近年来竞争日益激烈,价格优势也成了竞争的优势。在节约成本方面可以向西方国家的事务所学习,如分析性复核最关注的是捕捉异常情况的迹象,从而为其设定必要的常规程序和抽取适当的样本量,而不是对所有报表项目余额都要经过常规审计程序。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审计任务量,进而降低审计成本。

(三)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审计软硬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更高,审计人员应当全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培训,开展定期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加强审计软件的投入学习以及审计硬件的更新换代,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四)改革审计制度,完善审计准则 虽然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在很多方面都考虑到了风险因素,但更多的仍是制度导向审计,所以应对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进行适当的修订,如进一步增加对审计风险评估的诠释,将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先进的分析技术纳入独立审计准则中,在考虑审计程序完整性时更多地关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等,以适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要求。

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制约。当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主要是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从事小规模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基本上仍然在运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因此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即使在现行审计准则仍然主要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情况下,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础审计中,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将会为探索适合我国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2]常郧、黄京菁:《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

[3]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4]钟卫:《国企内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第8期。

篇(5)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会计报表是市场上投资者获取企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反映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虚假会计报表错误地向投资者传递有关公司的信息,会导致投资者的决策错误,最终给投资者和企业甚至国家带来经济损失。所以,识别和防范虚假会计报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

阅读会计报表是了解一个企业财务状况、营运能力、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制作虚假会计报表的手法,不外乎三个目的:一是为了蒙骗投资者。企业为了获取投资者的奖励或者信任,往往含有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二是为了取得银行及商业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在发放信用时必然会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不愿向经营亏损严重、财产担保不强、资信状况差的企业提供信用。这样,经营状况不佳又急需资金的企业,就容易产生操纵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来获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的动机;三是为了减少纳税。企生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逃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的目的,企业就会去调整会计报表。

二、现有虚假会计报表的制作方法

(一)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按权责发生制及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的目的。

1、应收账款、特别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

2、在建工程长期挂账。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都会对外部分融入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竣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而不进行竣工决算,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二)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许多企业就借此做文章,通过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来进行利润操纵。

(三)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1、通过其他业务利润进行利润操纵。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

2、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利润操纵。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把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因此,投资通常是企业的部分资产转给其他单位使用,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创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三、如何识别虚假会计报表

(一)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是对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的财务报告部分进行分析,包括三项内容: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和会计报表。

1、进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时,首先阅读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等发表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两种)对于投资者而言是风险最大的。因为,如果是由被审计单位伪造的虚假凭证、账表而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或者干脆由注册会计师出于利益驱使直接参与造假,那么他们所出示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必然是最具风险的。

2、在分析会计报表之前,应先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它主要解释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列示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等。了解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这对于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3、财务分析。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根据会计报表的数据,计算各种财务指标。

(二)基本面分析方法。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现状和前景分析、公司在行业的位置、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公司的经营策略、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声望等。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严重脱离了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管理能力,那么会计报表严重脱离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管理能力之处,应该是调查分析重点。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会计报表是市场上投资者获取企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反映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虚假会计报表错误地向投资者传递有关公司的信息,会导致投资者的决策错误,最终给投资者和企业甚至国家带来经济损失。所以,识别和防范虚假会计报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

阅读会计报表是了解一个企业财务状况、营运能力、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制作虚假会计报表的手法,不外乎三个目的:一是为了蒙骗投资者。企业为了获取投资者的奖励或者信任,往往含有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二是为了取得银行及商业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在发放信用时必然会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不愿向经营亏损严重、财产担保不强、资信状况差的企业提供信用。这样,经营状况不佳又急需资金的企业,就容易产生操纵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来获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的动机;三是为了减少纳税。企生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逃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的目的,企业就会去调整会计报表。

二、现有虚假会计报表的制作方法

(一)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按权责发生制及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的目的。

1、应收账款、特别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

2、在建工程长期挂账。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都会对外部分融入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竣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而不进行竣工决算,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二)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许多企业就借此做文章,通过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来进行利润操纵。

(三)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1、通过其他业务利润进行利润操纵。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

2、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利润操纵。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把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因此,投资通常是企业的部分资产转给其他单位使用,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创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三、如何识别虚假会计报表

(一)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是对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的财务报告部分进行分析,包括三项内容: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和会计报表。

1、进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时,首先阅读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等发表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两种)对于投资者而言是风险最大的。因为,如果是由被审计单位伪造的虚假凭证、账表而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或者干脆由注册会计师出于利益驱使直接参与造假,那么他们所出示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必然是最具风险的。

2、在分析会计报表之前,应先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它主要解释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列示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等。了解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这对于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3、财务分析。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根据会计报表的数据,计算各种财务指标。

(二)基本面分析方法。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现状和前景分析、公司在行业的位置、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公司的经营策略、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声望等。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严重脱离了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管理能力,那么会计报表严重脱离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管理能力之处,应该是调查分析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2011年7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首次在中小企业划型中增加"微型企业"一类。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新增微型企业标准,有利于明确重点,出台更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扶持力度。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重庆市财政局联合,渝工商发〔2013〕15号,关于开展微型企业记账服务工作的通知:为推动微型企业建账建制,规范会计操作,降低经营成本、掌握经营状况,促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市级微企孵化园及市级鼓励类微型企业中推行记账服务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旋律,微型企业即将告别传统记账模式,一个新生的记账模式应运而生。

一、记账法定单位与内涵

1993年修改《会计法》时增加了"记账"规定,允许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或者配备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委托有关的会计服务机构进行记账,从而首次确立了我国记账业务的法律地位。财政部于1994年6月23日了《记账管理暂行办法》,对从事记账的条件、记账的程序以及委托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等作了具体规定。《注册会计师法》第十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 《会计法》第36条明确规定了记账的定义:"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记账是指将本企业的会计核算、记账、报税等一系列的会计工作全部委托给专业记账公司完成,本企业只设立出纳人员,负责日常货币收支业务和财产保管等工作。

二、微型企业传统记账的弊端

1、记账监管力度不够,监督作用缺失

由于政府对记账业务重视不够,缺乏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专门针对记账的法律、法规更少,虽然也出台了一些记账有关的规定,但仍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使记账缺乏合理的监管。另外企业老板为保持一定机密,不可能把全部票据、账单等资料交给记账公司,因此做出来的账务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信息。而记账人员为了能够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有时明知有问题也不过多地询问,导致监督作用缺失。

2、记账模式单一,缺乏社会认知度

人们普遍认为,记账就是帮企业记账、报税,对其它财务咨询服务和记账的优势知之甚少。机构只从事单一的记账,又由于机构自身人员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无序的管理状态,记账机构的信誉问题存在严重危机。导致对记账不信任,甚至产生排斥情绪,这些都给记账业务带来负面影响,乐刂圃剂似浞⒄埂

3、记账公司会计人员流动性大,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

许多记账公司由于受到待遇方面的限制,那些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以记账公司为跳板,进入薪酬条件、环境条件等好的单位。这对记账公司和微型企业极为不利,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使用。

三、微型企业记账O2O电商模式

1、O2O电商模式内涵

O2O这一概念是在2010年8月份被AlexRampell提出,但此种模式早年就有,2006年沃尔玛公司提出的SitetoStore的B2C战略,即通过B2C完成订单的汇总及在线支付,顾客到4000多家连锁店取货,大幅降低运营、物流成本和POS刷卡排队的时间,提升店内关联销售,该模式就是O2O的模型。

O2O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即是实体+互联网,完善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即线上到线下,其核心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也就是让用户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后,到线下去享受服务。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就可通称为O2O。

O2O电子商务即Online线上网店Offline线下消费,商家通过免费开网店将商家信息、商品信息等展现给消费者,o2o电子商务消费者通过线上筛选服务,线下比较、体验后有选择地消费,在线下进行支付。这样既能极大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也节省了消费者因在线支付而没有去消费的费用。商家通过网店信息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可以瞬间聚集强大的消费能力。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商家和消费者都通过O2O电子商务满足了双方的需要。O2O电子商务模式需具备五大要素:独立网上商城、国家级权威行业可信网站认证、在线网络广告营销推广、全面社交媒体与客户在线互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会员营销系统。

2、O2O电商模式的优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O2O电商模式,将会为记账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和变化。 相比传统的通过电话、报纸、网络等信息,寻找代账公司,O2O可以带给他们更丰富、全面的商家服务信息,能够让用户方便快捷地订购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还能够获得相对于线下直接消费更便宜的价格。而且在节约消费成本的同时,能将线下的服务优势更好发挥,具有体验营销的特色,进而提高信誉度和成交率。与传统记账相比,O2O电商模式大幅度提高客户购买过程的透明度。

目前的记账行业,完全注重于线下内容,忽视了线上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以及移动客户端来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也通过他们来进行支付等事宜。所有的微型企业,其所有的财务数据,运营数据,都可以通过手机端来访问和查询;其所有的发票和报税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移动端来查看;其碰到的所有财税问题,都可以通过移动端,第一时间得到回复和解决。因此,O2O电商模式,对于微型企业主而言,作用非常巨大。

3、O2O电商模式发展前景分析

对微型企业来说,通过线上筛选服务,线下比较、体验后有选择地进行消费。O2O提供丰富、全面、及时的商家折扣、免费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并体验商品或服务。不仅满足了微型企业主个性化的需求,也节省了他们因在线支付而没有去消费的费用。还避免了定制类实体商品与消费者预定不符,一旦服务质量低于预期,甚至极为低劣,微型企业主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在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上,通过电商网站直接支付和购物,已经是大家日常的生活习惯之一。对于缺乏足够资源去寻找供应商的微型企业而言,同样的,通过O2O电商模式,确实是最好的采购商品以及采购服务的最好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深入人心,通过O2O电商模式购买记账服务,是广大微型企业的最好选择。可见O2O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O2O电商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思维和服务模式的改变,更对传统电商提出了新的挑战,运营者们要及时改变固有思维,利用自己已经积累网络资源,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充分实现移动互联网的便利,融合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实现完美对接,O2O电商模式才能得到理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符剀,丰蓉芳.关于农村小企业记账利弊的探析[J]. 会计之友,2012,(6)下.

篇(8)

一、财政报表分析的目的

财政报表是企业对外提供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它为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有多方面了解企业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提供信息或依据。

财务分析信息的需求者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经营决策者和政府等。不同主体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对财务分析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

企业所有者作为投资人,关心其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状况,因此较为重视企业盈利能力指示。

企业经营决策者必须对企业经营理财的各个方面,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全部信息予以详尽地了解和掌握。

政府兼具多重身份,即是宏观经济管理者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因此政府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关注点因所具有身份不同。综合起来,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可分以下主要三点:

1、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和净现金流量,揭示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驱动因素利益关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衡量企业现在的财务状况,评估资本质量和财务风险,实施更好的财务战略。

3、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获利能力增长率、创现能力增长率等综合因素进行成长性分析,以此来预见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

1、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结论先行,提数字游戏。

2、要全面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反对片面地看问题。

3、要注重事物的联系,坚持相互联系地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要注意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关系,报酬与风险的关系。

4、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要注意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5、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坚持定量为主。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其中,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包括数据缺乏可比性,缺乏可靠性和存在滞后性等。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表现在:

1、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

2、假设币值不变,不按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水平调整。

3、稳健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

4、按年度分期报告,只报告了短期信息,不能提供反映长期潜力的信息。

四、财政报表分析的基本类型

(一)、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安全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安全性分析中主要体现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即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企业的安全性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二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二者不可偏废。

财务负担分析: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这一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2)、速动比率(也被称为酸性比率),速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可以在当前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3)、负债比率,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

(4)、已获利息倍数(也称利息保障倍数),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该指标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

现金流量分析:

由于金融在近代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理财学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学科之一。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是:第一、提供本期现金流量的实际数据;第二、提供评价本期收益质量的信息;第三、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第四、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流动性。第五、用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

1、流动性分析

所谓流动性,是指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而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

(1)、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本期到期的债务。该指标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2)、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偿还流动债务的能力。

(3)、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债务总额。该比率越高,反映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2、获利现金能力分析

获利现金的能力可通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和投入资源的比值来反映,投入资源可以是销售收入,总资产、净营运资金、净资产或普通股股数等。

(1)、销售现金比率,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销售额,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净现金,期数值越大越好。

(2)、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企业最大的分派股利能力。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全部资产*100%。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

3、财务弹性分析

所谓财务弹性是指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的现金,适应性就强。因此,财务弹性的衡量是用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

(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

该比率越大、说明增加自给率越高。达到1时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扩充所需资金;若小于1时,则说明企业要靠外部融资来补充资金。

(2)、现金股利保障数

现金股利保障信数=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现金股利。该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

(二)获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理人员,都日益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指标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值报酬率。

(1)、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2)、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该指标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3)资产净利率分析,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该资产利润率是一个综合指标,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4)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该指标是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指标。

五、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长期的增长性,只有其利润能够稳定增长的企业才能有投资价值。资产的盈利能力与资产的真实价值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和投资价值。

篇(9)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环境成本核算;环境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是按照资源动因将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归集到作业成本池,再将作业成本池中的费用根据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个加工对象,以核算出各个加工对象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

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随着可持续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这样就要企业建立新的环境成本管理的体系,但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及其管理制度无法满足要求,这就需要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

1 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管理的作用

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传统成本法,不同之处首先就在于它们的特点,传统成本法不通过不同的作业分配,直通过一种分配方式直接分配到各个产品中,而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成本法的特点。

1.1 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相对于以产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法而言,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ABC)的特点主要有:

1.1.1成本计算分为两个阶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根据这一思想,作业成本法的两个阶段为:第一,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追溯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并根据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第二,根据第一阶段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产品所耗作业的数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有关产品。

1.1.2成本分配强调可追溯性

作业成本法认为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直接追溯、动因追溯和分摊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以直接追溯、动因追溯和分摊的方式计入产品成本。

1.1.3追溯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作业动因

作业成本法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把资源的消耗首先追溯到作业,然后使用单位水准动因、批次水准动因、产品水准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1.2 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环境管理的意义

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会大大提高企业成本管理决策的有效性,进一步促使企业采取减少环境影响的决策,这在环境意识高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形势下极其重要。

1.2.1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环境成本归集与分配信息

在传统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中,环境成本只有企业发生的直接环境成本这一项成本。这可能造成环境成本数额被低估、染产品成本被低估,由此清洁产品成本被高估。这是由于传统核算方法中,环境支出作为制造费用按产品工时为分配基础计入各个产品成本,而事实上产品的生产工时多,并不意味着污染物排放的多。而作业成本法将会弥补上述缺陷,因为在作业成本法中,环境成本包括直接环境成本、间接的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归集的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决策;而环境成本分配的是否正确,将会影响到产品成本的准确计算,也因此会影响污染产品和清洁产品的投资决策。

1.2.2有助于控制和管理环境成本

作业成本法方法的应用,是把环境成本和环境作业联系起来,把重点放在环境成本管理的手段上,通过直接监控内在原因,来间接控制环境成本。

正是由于作业成本法更加注重分析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所以它更适用于企业管理和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使企业污染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环境风险的前提之下,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优的水平,将环境成本降至相对较低,这样企业的效益也就越大。

1.2.3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环境投资决策

环境信息的不准确必然会导致环境管理决策的片面性。企业对环保投资是企业一笔数目很大的投资成本,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结构、环境投资的决策。投资决策应多方面考虑:首先是直接的环境成本,这部分环境成本可以直接归集到成本计算的各个对象中;其次是间接环境成本,如车间的办公费、折旧等。这些成本常包含在企业总的制造费用中,作业成本法对这些间接成本按作业动因进行分配后再计入各个产品的成本,而传统成本法下却忽略了这一部分;再次,潜在成本和无形成本。这些成本经常难以或者根本无法识别、归集与分配,但这些成本将会影响投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环境成本的分配原则一般来说会影响投资决策的结果,在投资评价中是否能准确分配环境成本将会影响对具体的工艺过程进行投资经济可行性。

2 作业成本法在环境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理论结合实际,所以,要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但是要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一方面要了解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程序;另一方面,在理解核算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实例分析及评价。

2.1 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成本,但是从环境角度考虑,可以把作业成本法定义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的消耗影响环境,由此,可以将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的核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2.1.1 环境成本认定和环境成本分配率的计算,这个阶段的成本计算工作可以分三个具体步骤进行。

(1)环境成本的认定

环境成本计算的首要步骤就是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也就是认定环境成本,而认定环境成本就是首先要判断发生的作业是否与环境有关;其次,环境成本是否符合可计量性,相关性,真实性,可靠性。

根据以上两个标准就可以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分别识别出来,并且对其加以认定,这样认定后,看上去很清晰明了。

(2)环境成本的分配

在对环境成本进行认定之后,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如何进行分配,关键就是要确定环境成本所耗的作业,将间接成本中从中分离出来加以计量,利用作业动因,将环境成本分配给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分配的顺序如下:

①分析各项环境耗费,确定环境耗费的作业,资源的消耗影响作业,如果环境成本可以直接归属于某个产品,则就应该直接计入该产品的成本,如果环境成本不能够直接归属于某个产品,则需通过分配计入到各个产品的成本。

②确定环境成本的动因,环境成本动因是导致环境成本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它作为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产品环境成本中去的标准。确定的标准是成本动因应与环境成本的发生相关性。

(3)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

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成本库实际发生的环境成本和作业的实际产出,计算单位作业产出的实际环境成本,即实际环境作业成本分配率;另外一种是根据预算环境成本库的成本和预算作业产出或正常作业产出计算预算环境成本分配率或正常环境成本分配率。

2.1.2将作业成本库的环境成本追溯到各产品,然后计算产品成本

对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的原材料、直接人工等的直接成本,将其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对于环境成本,是运用第一阶段计算出来的环境成本分配率和各产品所耗用的作业动因数量,将环境成本追溯到各产品。

(1)按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环境成本

(2)按预算(正常)环境成本分配率分配环境成本的过程稍微复杂一些,因为分配的结果不是实际成本,需要处理分配结果与实际环境成本之间的差额。

2.1.3将直接追溯到产品的直接成本和调整后的环境成本(即实际环境成本)加总,即可得出当期发生的成本费用。然后,再重新计算完工产品、在产品成本,以及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2.2 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的应用举例

通过一系列的核算程序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核算程序的三个步骤,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1)资料:某工厂生产的A、B两种产品需要经过三个生产步骤(成本中心1、成本中心2、成本中心3、成本中心4、成本中心5、成本中心6)。每经过一个生产步骤时都排放出废物,所有这些废物在厂区的一个焚化炉中集中处理。本例子主要说明焚化炉中的相关环境成本如何采用预算环境成本的分配率分配到产品上去。已知资料如下:

(2)分析及计算过程

焚烧废物的直接成本是由于焚烧废物的作业产生的,而废物在六个生产步骤中产生,因此,采用作业成本法,首先要把这部分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个生产步骤中去,再分配到两个产品上,由于废物是在六个生产步骤中产生出来的,也占用了生产资源,先分配作业成本,再转到各个产品中,具体计算步骤见表3。

这样,按照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环境成本的核算程序,可以确认A产品成本中心1的实际环境作业成本76800元(80000-3200),成本中心2、成本中心3、成本中心4、成本中心5、成本中心6的的实际环境作业成本分别为208600元、247500元、304000元、78000元、306000元,A产品的实际环境作业的总成本为元,依次类推,B产品的实际环境总成本为920500元。如果按照传统的成本法计算方法,直接环境成本很容易确认,其分配往往根据各个成本中心的机器工时或直接人工进行,与各个成本中心的作业的动因无直接联系,而间接环境成本则往往与其他非环境成本一起进行分配,看不到其与各个动因产生的关系,从而使决策者不能客观的意识到环境成本在其生产中的实际构成因素,影响决策。

2.3 分析及评价:作业成本法是核算环境成本的理想方法

从以上例题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如果使用传统成本法进行分配,成本的发生与费用分配标准之间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计算得出的结果往往导致成本信息的扭曲,企业各个管理层次人员可能根据传统成本法下的扭曲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这将使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面临的环境风险加大。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却是传统成本法扭曲成本信息这一缺点的补充,反而它能帮助企业了解与每种产品相关的经营活动过程,可以体现生产流程中哪里增加了价值,哪里减少了价值,从而使环境成本的信息更加准确更加真实,还能让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对各种产品的作业流程进行更进一步的跟踪记录,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定价、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产量计划等决策。作业成本法能反映成本动因的影响,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所以它是核算环境成本的一种理想方法。

3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从制造环境和决策有用性看,都需要作业成本制的企业,由于使用犯人成本过高而不得不放弃使用,因此,也可以这样说,目前有很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存在,限制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不可能全面推行,到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管理的层次进一步得到提高之后再推广使用作业成本法,这样的做法更加具有谨慎性。

3.1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环境管理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由于诸多原因的存在,大多数企业应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法来核算环境成本,在观念和制度上还没有接受作业成本法。可能原因在于作业成本法需要处理大量的资料,这对计算机系统的配合也随之加大,再加上企业经营规模、企业的内部管理的等原因的存在,表明作业成本法在现阶段还没有被企业普遍接受,其核算和管理环境成本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3.2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尽管目前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并没有得到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但是不意味着该方法没有借鉴价值,更加不意味着其在我国没有应用前景可言。

3.2.1 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

我国企业的竞争从国内走向国际,同样都是为了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和发展自动化生产技术,更要在各级管理层中和在企业的文化中树立新的管理观念,因而未来中国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正是适合作业成本法采用的环境。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下降,制造费用提高的现代企业制造系统。所以采用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是采用时间早晚的问题,这都要要取决于中国企业普遍达到高级制造环境所需的时间。

3.2.2 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角度分析

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作业成本法通过确立各个环境作业的中心,然后对各个中心的作业量进行计量,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各种环境作业的单位成本,从而对各作业中心进行考核,并且对作业成本进行管理,其应用范围就广泛多了。环境作业中心可以通过对作业活动和与其相关的作业成本进行控制,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作业成本法通过计算作业的成本,来确认并且据以评估包含环境成本的各个产品对环境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于此同时,通过作业价值分析,消除无附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因此,按作业计算成本过程和控制成本的原则,对各种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只是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但是并非每个企业都可以盲目的运用。

3.2.3 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是简单而通俗易懂的,但具体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如何划分作业,如何进行管理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也会相当的大。因此,企业在是否采用作业成本法时,须用成本—效益原则加以判断。如要用相当多人力和财力来运用作业成本法,而这些费用可能很昂贵,且不能保证一定能被采用作业成本法所带来的效益抵消,那么,就需要理智的考虑,至少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大于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52—482.

[2]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86 —91.

[3](日本)井上寿枝 西山久美子 清水彩子著,贾 新等译.《环境会计的结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7.

[4]龚光明,刘建英.《管理会计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9.

[5]甄国红.《基于作业管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08.5.财会月刊.

[6]李秉祥.《基于ABC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研究》

[7]邵金鹏.《小议作业成本法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2003.A7.财会月刊

[8]朱颂东 任智杰.《对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分析》.会计之友.2006.(11)

[9]张争华.《作业成本法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北京地质大学

[10]孙彦丛 柯大钢.《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1)

[11]唐艳.《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实施对策》2005.(9).财会通讯

篇(10)

一、会计舞弊模式

(一)确认不当的收入、费用

美国国会审计总署2002年10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在众多会计舞弊手法中,由收入和费用的确认金额、时间而引起的财务报告重复次数占总数的50%以上,而费用舞弊由于风险小、成本低、隐蔽性好,尤其得到造假者的青睐。

主要的舞弊手段及案例如下:

1.提前确认收入。上市公司将尚不符合收入确认准则的收入提前确认;或者是在12月份虚开发票,第二年在以质量不合格等原因退货冲回;较高明的做法是,借助于与第三方签订“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从而虚增本年利润。例如,2000年4月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桂林漓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协议转让价值1757.09万元的固定资产;在所有权尚未转移、货款尚未收到的情况下,确认该项资产实现销售收入1757.09万元,同时确认利润433.6万元。

2.递延确认收入。上市公司推迟确认经营较好年度的收入以平滑利润,也有公司把应确认的收入推迟到下一年以提高下一年度的利润。例如,东方锅炉1996—1998年连续将土年的销售收入推迟到下年确认,虚增利润以达到包装上市的目的;又如,某公司1998年底长期投资1.78亿元收益递延至1999年确认已实现1999年净利润10229万元的目标。

3.提前确认费用。上市公司将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以提高以后年度的盈利水平。例如,S*ST磁卡于2000年提前确认了成本费用。

4.递延确认费用。上市公司本期己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不确认以提高当期盈利水平。例如,渤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兼并济南火柴厂时产生的欠工行的债务问题,在“免二减三”政策未得到银行批准且与银行就此发生诉讼的情况卜,公司未计提1996—1998年的半年息,导致这三年年度财务报告存有虚假。1999年渤海集团补提了此笔贷款1996、1997、1998年三年的半年息,合计190.3万元。

(二)利用不恰当费用资本化

将当期费用支出作为资本支出不但隐蔽性好,而且可以得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既可以虚增利润、虚增资产,又可以让投资者以为该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例如,丰乐种业2002年以日常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虚构杂交水稻项目在建工程246万元,虚构棉花油菜项目在建土程306万元,总计虚增在建工程552万元。

(三)利用不计或少计已经发生的亏损。

当一些上市公司投资回报率不高、利润下降时,就有可能采用这种方法来调节利润。例如,数码测绘2001年对难以收回的长期不良资产未计提坏账,对已经损失的存货未计提必要的跌价准备,将已经发生的费用挂在其他应收款中,而未按规定计入损益,从而虚增当年利润。

(四)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

1.改变折旧政策。折旧政策包括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两个因素,其中折旧年限的确定需要人为估计,所以具有一定的弹性;折旧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但是实现方式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给企业舞弊提供了一定空间。例如,深纺织2003年在未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将原来对纺织类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由10年增至14年,使公司当年增加净利195.27万元。

2.合并政策的变更。上市公司通过在原合并范围的基础上减少亏损或盈利差的子公司,增加盈利能力强的子公司等方式提升合并利润,以达到舞弊的目的。同时还采用规避披露的政策,以避免被发现。

3.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变更。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通常有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等,准则中规定不得随意变更其计提方法和比例,但是没对“随意”二字下具体定义,到底一年内变更一次叫“随意”还是一年内变更两次叫“随意”,而且坏账计提比例的确定也需要职业判断,因此给企业舞弊提供了一定空间。

二、经验识别法

(一)基本层面分析法

上市公司的基本层面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现状和前景分析、公司所在行业的位置、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声望、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理念、公司的经营策略、公司的组织结构等等,在新审计准则中也重点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极其环境了解的必要性。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与这些基本层面是息息相关的,当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对这些层面的分析结果相背离时,应该将其列为调查分析的重点。当公司发生舞弊行为时,它在这些层面会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本文第二部分已对舞弊方式已经进行了具体列示,在运用基本层面分析法时可以作为参考。

(二)审计意见分析法

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加以分析,也是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一个重要途径。分析审计报告时,应关注审计报告中所反映的意见类型,因为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直接反映了财务报告是否存在舞弊及其严重程度。截至2006年4月30日,1456家上市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意见1307家,占所审计上市公司的89.77%:非标意见149家,占所审计上市公司的10.23%。在非标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5家,保留审计意见35家,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29家。这表明在目前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十分严重。

(三)剔除法

1.不良资产剔除法。新会计准则下的不良资产除了包括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分”。

2.关联交易剔除法。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利润表中予以剔除,将从关联方所得的资产赠予事项产生的资本公积从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剔除。通过上述剔除,可以真实地了解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判断该公司的盈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从而判断其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等。

3.异常利润剔除法。新会计准则下的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上市公司的利润表中予以剔除,以分析和评价异常利润是否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过大,客观地判断和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和利润来源的稳定性,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业。当企业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手段调节利润,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告舞弊将特别有效。

三、数据挖掘方式识别

(一)数据挖掘方式的优势

数据挖掘技术就是针对日益庞大的电子数据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它一般采取排出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模式的活动。这些模式指隐藏在大型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大量信息存储中的知识。它是在对数据集全面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数据内在和本质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也是对数据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升华。所以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舞弊财务报告的识别很有必要也非常紧迫。

数据挖掘是一种集成的技术,融合了三个学科的技术,即数理统计、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使它具有单一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的技术方法多是先从经济含义上去构造指标或者是构造模型,然后再代入数据得出结果,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需要许多前提假设并且受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数据挖掘是用数据来产生模型,再用数据去检验模型,模型的构造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这就摆脱了前提假设的束缚和主观因素的干扰,其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二)应用数据挖掘识别舞弊的流程

1.数据抽样(Sample)。会计领域专家根据积累的经验从数据库中提炼出与舞弊识别相关的样本数据子集,而不是动用全部企业数据,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处理量,节省系统资源。

2.数据探索(Explore)。当我们拿到了样本数据以后,它是否达到我们原来设想的要求;其中有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和趋势;有没有出现从未设想过的数据状态;因素之间有什么相关性:可以区分成为怎样的一些类别等,这都是要数据探索的内容。

3.数据调整(Modify)。数据挖掘人员通过与专家的沟通,对所提炼数据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逐步分类、筛选,按照对整个数据挖掘过程的认一识组合或生成新的变量,以体现对状态的有效描述。

4.建立模型(Model)。数据挖掘人员建立挖掘模型,会计专家通过与数据挖掘人员的沟通来了解模型并加以确认。

篇(11)

1公允价值的定义

迄今为止,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各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完全一致。其中最常用的两个定义,一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Board,简称FASB)在第七辑概念公告中指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是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2引入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2.1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目前,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历史成本有较强的可靠性,但缺乏相关性;公允价值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可靠性不足。那么,相关性与可靠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哪个更为重要呢?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偏重于可靠性,因为在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下,由于社会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受托者有向资源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会计的目标是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在该观点下,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为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形成的信息是最可靠、最真实的,而且是可以稽查和审核的。但当会计目标的定位从“受托责任观”上升为“决策有用观”后,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使用者导向模式逐渐形成。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股权的分散化程度越来越高,委托和受托的关系逐渐被淡化,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更需要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信息,来应对物价变动、偶发事件的影响,这时公允价值的出现,就适应了这一需要。

2.2具有历史成本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获得时或者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而市场只有在资产转让或负债偿还时才反映其价格的变化,即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是格格不入的,并且,随着物价变动的现实,商誉、人力资本及衍生金融工具等虚拟资产的出现,再加上历史成本是面向过去,不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些都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纷纷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确保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力。

2.3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现行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半数以上的都应用了公允价值,且越是新近准则,应用的比例越大,这也证明了国际上对公允价值运用的一种认可。财政部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有利于我国会计国际化,也促进了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3引入公允价值的现实可能性

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这一问题的争论还未结束,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上也经历了从引入到取消再到重新引入的三个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也显示出人们理论认识水平的不断上升,还是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信心体现。3.1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环境已经初步形成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治理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广大证券投资者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有所加强。财政部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并且制定了相关法规加大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审计师的相关责任。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有关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也比较容易取得,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的提高,外国的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活跃,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3.2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以并存

由于公允价值具有计量上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主观性,因而其所形成的会计计量模式是让人觉得不可靠的,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主要来自于可靠性,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公允价值是具有可靠性的。

(1)估计和假设并不损害可靠性;

(2)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并存。

3.3国际上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专门准则已经出台

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为:如该资产存在活跃的市场,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如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决定;如该资产和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在多数情况下,都需要采用估计现值的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在现值的计量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的可能变动的预期、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报酬以及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这就使得现值的估计变得比较困难。FASB在第七辑概念公告中提出了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用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2003年,FASB重新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并将其中的“传统法”改称为“折现率调整法”,同时将“期望现金流量法”改称为“预期现值法”。

4公允价值发展的前景展望

通过对公允价值的有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计量模式是利大于弊的,在实务操作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的积极作用,反之,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有其他计量属性无法替代的优点,对公允价值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只有通过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准则和法律法规制定者等多方面人士的努力和相关理论方法的完善,才能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李俊.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科教文汇,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