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浅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明理”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的重要环节。在“明理”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道德需求出发,利用学生的道德经验,使学生意识到道德问题的解决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此时,学生的需求就会转化为对道德问题探讨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认知因素中的品德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是进行道德认识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借助于道德认知因素,对教材中提供的道德现象、道德信息、道德榜样进行理解、体会和认识,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对其加工、内化,从而有效地学习与掌握蕴含其中的道德概念、道德观点。与这个过程相适应,学生将形成对社会道德需要、道德榜样自主自觉的追求,自我要达到的、所期望的新的道德水平,与原有助道德水平之间也将发生矛盾。这个矛盾的自我解决,促使学生把社会道德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自我教育能力能相应得到提高。
二、在培养道德情感中,激励自我教育
道德情感,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评价人们的言行、事件时产生的一种情感。它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是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允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果运用得当,则能促使学生的情感产生波动。当他们对其中的道德榜样具有好感时,道德原则和要求便触发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他们会从内心渴望模仿道德榜样,进行自我激励。
三、在指导道德行为中,强化自我教育
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自我意识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催化与调控作用。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时期,需要加以训练和培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指导道德行为中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是行之有效的。它可使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评价中,逐步用自身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去限制克服消极因素,自我教育意识自然会得到强化与发展。
四、在思品实践中提高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更加注重个人健康权和生命权的维护,因而,人们在使用越来越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来保障个人生命健康时,也更加关注影响生命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
尽管就目前的整体医务人员整体来看,大的发展方向仍是好的,大批有理想、有作为、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但是,也不排除部分问题,如有些医务人员被眼前的经济利益所诱惑,出现收受红包、接受请吃等,或者也可见到有些医务人员工作中不尽职尽责、工作懒散等现象,所有这些负面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或加重医患关系的恶化。作为医务人员主要输送地的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要重视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而作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即承担了这一重任。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医德教育可为医学生奠定职业道德的理论基础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时期,高校学生具有思想单纯,可塑性大的特点,普遍的心理状态表现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医德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可以使医学生在医德认识、医德信念、医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重视医德修养,有利于日后职业道德的形成,这对于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是一种必要的理论准备。
(二)医德教育可以预防和减少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健康,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通常在进行诊疗过程中,病人对医生的职责与义务也有更明确的认识,因而,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医疗事故的报道出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与医务人员医德水平低下有关,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工作马虎,因此,医德已经成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医德教育课程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医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可能会发生的医疗纠纷,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三)医德教育有助于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素质
医疗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医疗水平的高低,还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环境、服务水平等方面因素有关,医疗质量的高低还与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有关,其中医德水平是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后备人才,医学院校在注重医学生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使其既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又掌握了操作技能,同时还具备了高尚的医德品质、崇高的医学敬业精神。这样既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又能为提高医疗质量奠定基础。
二、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思修"课是医学生医德形成的思想导航
如今的大学生,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道德水平要求过高、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思想道德课堂教育等,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知行背离道德,无法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受教育阶段以及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可能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引发一系列后续反应,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则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正确而系统的思想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或道德意识的形成。
(二)"思修"课有助于医学生完善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实力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也正是因为这一目标定位,导致有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而忽视了学生文化修养培养,事实上,文化知识才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高校的灵魂。因此,高校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从而完善自我。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高素质人才也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文化素养可以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实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主要的一门文化修养课程,即具有这样的作用。
(三)"思修"课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荣誉观
所谓荣誉,指的是一个人履行了社会义务以后,得到社会上的赞许、表扬和奖励。荣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客观来说,指的是人们做出一定贡献之后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和褒奖;而主观方面则指的是自己对自己行为可能会产生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即良心中所包含的知耻和自尊的意思。重视自己的荣誉,并想要获得某种荣誉,可以鼓励人们自觉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医学道德荣誉,则是指医务人员履行了自己的社会义务以后,获得他人、集体或社会上的赞许、表扬和奖励,它也是医务人员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和自爱心的表现。思想道德修养课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荣誉观,进而敦促其医学道德荣誉观的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医学道德荣誉观的医生一定会是具有较高医德水平的人,因而,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医德修养的人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要重视的。
参考文献
一、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现
1.强烈的政治责任和合格的政治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是“以人为本”培育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完善的政治人格。辅导员作为陪伴学生一路成长的引导者,更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首先应该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使命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辅导员自己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责任,才能不断地武装和丰富大学生的头脑,才能在一些和大是大非面前,正确、果断地判断和处理。
2.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优良的师德师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为人之本,更是辅导员重要的精神魅力。高校辅导员外化的言谈举止乃至仪表都会对大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辅导员的工作复杂繁琐并且多样化,这就要求必须对职业充满热情,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其次,平等博爱和尊重学生,与学生友好真诚地相处,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关怀和信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严于律己和诚实守信。
3.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工作技能。辅导员要想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从学生专业入手,找寻心理契合点,缩短彼此心灵的距离。要尽可能具备丰富的学识,做好学科建设,积极关注领域成果,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知识的不断累计和更新。在个人学习成长的同时,去伪存真,把新的知识和观念及时传达给学生。除了广博的知识积累,扎实的工作技能同样重要,提倡个性化和探索化工作思路,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各项技能。
4.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敏锐的应变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创新,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 需要时刻保持创新动力。高校辅导员必须不断学习,做到与时代同步,结合学生及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地创新工作思路,灵活多变的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
5.积极的处事态度和明确的职业方向。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在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忱,培养自己谦逊的处世风格。良好的性格和开朗的人生态度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心理催化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创造是指受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组织接受主导的政治思想,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辅导员对于高校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其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1.良好的人格魅力能够引领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行为的管理者,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等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力。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成型时期,塑造性大、模仿力强,在学生了解社会、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辅导员通过积极引导、契机诱发,将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融入价值引导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修养和人文情怀,从而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道德判断力,以最终实现自我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和完善。
2.良好的人格魅力能够彰显榜样力量,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考察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依据,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学生会将人格魅力高尚的辅导员作为自身学习的范本,辅导员的谈吐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榜样力量。
3.良好的人格魅力能够深化教育内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高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使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熏陶情操,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Allport GW.Personality:A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M].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1937:43-46
[2]杨玲,董军.高校辅导员考评要注重四方面的能力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249-25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44
1 中职生的特点分析
1.1 在自我目标定位方面
与其他学校相比,中职院校具有特殊性,主要是因为中职院校是对学生进行单一职业技术的教学,这就使中职生的自我目标定位具有了特殊性。所有学校都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中职院校更加注重“三观”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职生的职业技术和社会中工作岗位的价值取向相符,才能使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就业。
1.2 在心理素质方面
现如今,在大多数人们眼里,中职院校怎样也没有其它学校好,即使是很普通的学校也要比中职院校好。导致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了挫伤,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都是父母逼着来上学的,造成了中职生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变得更加叛逆。所以,这使中职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举步艰难。
1.3 在学生层次方面
目前,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可能是初中、高中毕业或没有毕业的等等。由于在同学、朋友之间比较,层次偏低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也就会造成他们对完成学业没有了自信。所以,中职院校应当鼓舞学生,使他们找回自信,认真、努力地完成学业。
1.4 社会认知度的不同
在社会职场中,对所在学校的知名度有偏见,尤其是对中职院校。这就给中职院校的发展造成不利因素,同样也会给中职生的自信带来打击。这是不可避免的,就连其他学校都不能避免。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有突出表现,让中职生能够正确认识中职院校,坚定信心,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2 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带动了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样也存在着危害。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学习,但同样会给学生带来危害。如:
2.1 网络具有虚拟性特点
可以使五湖四海的陌生人毫无顾忌地在一起交流。人们对网络都是存在着好奇感,中职生也不例外,一旦尝试就会使其深陷其中。中职生在虚拟网络中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感到轻松,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沉迷于虚拟网络游戏中,慢慢地与现实生活脱轨,背离实际,给中职生带来危害,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中职生犯罪,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
2.2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上信息千变万化,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假,中职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我国网络上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致使网络信息的质量大幅度下降,由此,思想道德教育遭到严重的削减。
3 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取向及思路
中职院校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中职生正确认识他们所在职业的价值,认清自己在社会中所在的价值。同样,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很好地帮助中职生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其中实践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中职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其中意义,才能真正将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慢慢习惯职业环境,并把这种习惯转化为职业道德素质。
3.1 更新观念
时代在进步,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也必须进步,进行更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更新,需要老师的观念更新,才能促进中职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更新。身为21世纪新青年,不再像以前的学生一样,只知道被动的接受,做一个知识、道德的容器,不懂得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所以,现在不能强求中职生接受限定的道德取向和规范,否则只能招来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在学生观上放弃容器观。
3.2 提倡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开放的精神
自古以来,我国是以老师为尊,老师说什么的都是对的,学生只能言听计从,不得违抗。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了,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不可能没有错误。新世纪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老师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以朋友的方式相处。这就是使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取向及思路偏向开放性。
4 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中职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中,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道德的主要因素,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给学生在生活中增加乐趣,还能促进思想道德的提高。因此,中职学院应当积极组织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4.2 学生干部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不可能一直跟着学生,但学生干部一直在学生身边,所以学生干部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使学生干部能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们的知心朋友,以更好地帮助老师加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5 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为我国的发展培养人才。中职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之一,思想道德素质是彰显一个人的品质,良好的品质是一个合格接班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已成为新世纪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燕,刘连俊.大学生素质现状及应对措施[J].经济师,2008,(2).
09.
[7]刘德平.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8]杜 英.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价值工程,2010,(09).
[9]王亚鹏,董 奇.脑科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2,(9).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对策
在新形势下,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大众性、虚拟性、多元性以及开放性。这些文化特性使得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在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较为西方化的意识形态,并且其网络道德和价值观念均可能向着较为消极的方向转变,进而导致其社会责任感的减弱。基于此种情况的考虑,我国各大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创设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网络主体意识,同时,还应该明确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影响及分析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多元性等特点。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特性,使得网络文化资源较为纷繁杂乱,且网络信息过于良莠不齐,这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相较于其他等级的教育学校,高等教育院校的开放性更强,其内部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容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和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例如,现阶段,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东方国家,在其不良文化的干扰下,大学生容易产生西化的意识形态,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立场产生动摇,进而造成价值观念的裂变。这种消极影响甚至会致使社会道德的失范,使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减弱,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1]。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及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已经逐步深入到社会的中心地带。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是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主要场所。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校园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其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其内涵和形式均难以控制,容易失去平衡。网络文化的特性使得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也导致大学生的三观随着网络文化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整体呈现出一种主体性缺失的状况[2]。
3网络文化影响下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对策
据目前情况来看,网络文化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也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爱因斯坦曾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合理地利用科学能够为人类创造幸福生活,而科学的错误使用也会带来灾难,科学的使用方式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如何使用它全凭人类自己的意识,与科学本身并无直接关系[3]。由爱因斯坦想法可以推出,网络文化本身并不具有威胁性和危害性,互联网的使用方式掌握在人类的手中,我们只有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才能使其优势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降低或直接消除其消极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严格把控网络文化内容,增强网络环境的监管,进而为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民族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提供重要前提。下面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进行探究。
3.1强化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监控和管理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国内各大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大学生道德教育保障机制。并且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开展和推广,加大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进而促进道德规范得到确立和完善,使德育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和运转得到充分的保障[4]。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应该创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网络道德教育团队,增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使其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能够轻松应对网络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挑战和困难。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知识和理念的传递者,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也要尽量多地接触网络信息,使得自身的教育理念得到创新和优化,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提供正确的指引,促使大学生以正确的观念来面对纷繁杂乱的网络信息,在培养其是非判断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其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强化。除此之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和手段促进网络监管能力的提升,使“信息海关”得以建立,并通过“信息海关”的检查以及审核对非法信息入侵进行防范和阻挡[5]。国内各大高校也应该通过有效手段对校园网络环境进行改善和净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上网环境。
3.2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自控和自制能力
据当前形势而言,约束网络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道德规范还不够健全和成熟,网络使用者只是根据自己对网络信息的需求来进行上网活动,这种缺乏约束力的行为对现实社会的主流道德规范产生较为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大大降低了现实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现阶段,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促使所有大学生均能依照网络道德规范来进行上网活动,有效避免了问题出现后的再矫正[6]。在大学校园中,所有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己上网行为的自控力和自制力,进而强化其政治敏感度,提升其对不良信息和违法行为的鉴别能力,促使其形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优越感,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还应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加强他们的道德观教育,从而促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在西方价值观、不良信息以及腐朽生活的影响下对是非进行正确判断,具有较强的诱惑抵制能力。
3.3通过网络资源优势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的飞速传播和发展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阻碍,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促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并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利用网络资源和环境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大容量、大口径输出,并强化了其传播效果,扩大了教育覆盖范围和区域。一方面,应该建设“绿色网站”,促进绿色健康网络环境的构建。十七大会议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加强“绿色网站”的构建。“绿色网站”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发挥网站开发对理论传播以及宣传教育的优势和功效[7]。针对国内各大高校而言,应该坚持网站建设的正确目的和舆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并维护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其把握大方向提出正确的指引,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扩大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学生宿舍。随着互联网走进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及其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普及,高校应该顺应这种形势,并对网络文化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战略意识和观念,进而在网络舆论环境中获取主导地位。同时,高校还应该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加强对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使校园网络环境得到充分的净化和建设,促进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除此之外,宿舍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例如,在宿舍周围或墙体表面设置一些宣传性的标语或宣传栏,促使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充分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较为繁琐且艰巨的工作。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网络信息时代所创造的资源和有利条件,并通过网络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进而促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利用网络文化的优越性和创新性进行开展和实施,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提供新的载体。
作者:甘陶陶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仝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14(21):43,46.
[2]顾永涛,朱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1):55.
[3]殷瑾,赵强.刍议网络文化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之间的关联性[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1):232-233.
[4]黄云峰.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思考[J].商,2014(51):190.
中职院校的学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我国中职学生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这部分学生多数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接受继续教育。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关系着国民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发展。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唯有如此,才能尽职尽责,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心理问题
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由于家庭条件差、学习能力不强等原因,失去了去普通高中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在初中时基本上不会受到老师的重视,其内心比较自卑,经常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当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在新环境中,能开始新的生活,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以及周围人的认可,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改正初中时的学习、生活习惯,依旧不喜欢课堂教学,新的学习生活并没有对其人生有丝毫的改变,自信心依然缺失,同时也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而影响到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
(二)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
学习目的模糊是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也导致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很多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同时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学与不学都一样”的错误思想;部分学生的家长觉得本科毕业都不容易找到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早些打工赚钱,从而放松了对子女的要求;部分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或者采取了极端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讨厌学校,上述原因都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三)网络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产、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有着信息含量大、使用方便、游戏逼真等特点,吸引了很多学生,其中不乏网络成瘾的学生。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很容易获得成就,这种成熟感在现实社会是很难被满足的,这就使很多学生都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个别学生为了上网,使用不正常的渠道获取钱财。同时还一部分学生,看到一些同学对网络成瘾,再加上新闻、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产生了厌恶性与恐惧感。网络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是前所未有的,针对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还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对策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院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是要明确主流的价值观,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手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使同学们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但是思想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德育工作者尽职尽责,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思想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同学的骨髓之中。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从小事着手,不能空谈道理,教师同样要身体力行,为学生们树立榜样。
(二)充分利用课堂,开展德育工作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为学生传播文化知识;“育人”就是为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必须要紧密围绕着国家的教育政策而展开教育工作,开设一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课程。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要懂得因材施教的真正涵义,要把课讲活,使同学们能够乐学、会学。同时,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单是德育老师自己的事情,它是所有人民教师的共同责任,各科老师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主动的渗透一些德育教育的内容,这就能使中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面展开。
(三)展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同学每天都会上网聊天、浏览网页、收发邮件以及观看视频等等,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好网络平台,建立QQ群、论坛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同时宣传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对那些对网络有着恐惧心理的同学进行辅导,因为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网络的社会,如果学生不能在学校期间掌握网络的使用方法,必然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站,设计提问栏,开发网络德育游戏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参与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最终增加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并且持续不断的坚持下去。虽然现阶段,中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的问题,同时还受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思想道德建设必然会翻开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一提起中国茶文化,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种类丰富的茶品种、精致的茶具、优美的茶艺表演等内容,但是除此之外,我国茶文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尤其是思想方面,中国茶文化与我国传统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以“礼、和、真、静”为基础的思想内核,长久以来对广大的饮茶者以及我们的国民性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大学生出现的种种思想道德问题,高校若是能够从中国茶文化中汲取营养,探索出一条合适管用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道,那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将大有裨益。
1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偏差
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受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以及移动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冲击,作为思想前沿阵地的高校校园,是最先被影响到的地方。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问题,同时一些高校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存在很多偏差,这些问题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和思考。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高校往往会将就业率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大学生入学一开始,便围绕四年后能否找到好工作为主要目标而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安排,以此来保证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但是也要看到,对就业率的过分重视,必然会导致高校忽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从现实中看,一些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普遍缺乏规划性、系统性,一方面是思想道德课程较少,又往往是一些没有严格要求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较为落后,教师多为照本宣科,没有创新,缺乏解读,导致课堂质量较低、形式枯燥,难以勾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关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很多高校在引进师资和提升教师能力时,最看重的是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往往会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缺乏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培育和管理措施。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这种现状的存在,就难免会通过教学等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有待健全。如何解决高校思想道德的偏差问题?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在现实中,我国一些高校在对教育的考评中,主要还是以专业分数和就业率为主要内容,在思想道德教育考评上,没有严格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即便是有考试,也大多为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书考试,只要抄满试卷,基本上都能及格。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体系上的缺陷,就难以激发出教师与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2茶性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茶亦如此。茶生于天地之间,长于青山绿水中,吸收日月精华而成,蕴藏着清净、幽雅、质朴、高洁等自然特质,这与我们民族文化所倡导的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道德十分契合。茶的自然特性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大有裨益。第一,我国的茶树多生长于一些偏远的山区之中,而一些名茶,往往产于山峰险峻之处,所以茶具有了远离喧嚣而亲近自然、坚韧不拔的性格。茶文化形成初期,正是我国儒家思想被推崇和发扬的重要时期,因此茶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碰撞,逐渐孕育了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内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理,并要求人们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种种苦难,并坚强不屈、用隐忍和努力去达到预期的目标。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小便在“温室”中长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缺乏足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受不得一点点委屈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当他们步入社会后,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时,很容易因为这种脆弱的抗压能力而遭遇种种不如意。因此,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茶性内涵,能够让大学生的心理变得更为强大,让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不惧困难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第二,茶所具有的清纯质朴精神,能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国古人把茶树称为嘉木,因为茶树的自然特征上具有质朴、幽静、高雅以及清纯的特点。茶树喜静,如高士般高雅;茶树吸收日月雨雪之精华,纯净而高洁;茶汤外观清澈晶莹,口感淡雅清香,让人头脑清晰且回味无穷,能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有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泥沙俱下,交织出现,而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沉迷于灯红酒绿,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把理想抱负当成一种笑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质朴的特质,能够让大学生内心平静下来,看清自己的来时之路,明白自己的未来方向,拥有清晰而明确的头脑以及清澈高洁的内心,进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3茶道在德育工作中的直接作用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茶道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环境、礼仪、形式等方面的内涵。首先来看茶道所注重的环境。中国的茶道对环境的选择和营造特别注重,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是自然环境,饮茶者多喜欢在有着竹林小溪的静谧环境中去追求“天人合一”的茶道境界。第二类是在室内,比如说一些寺院、道观和一些极具传统色彩的古典建筑内,能够让饮茶者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茶文化蕴含的这种茶道精神,能够让大学生充分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这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其次是茶道中的礼仪。这种礼仪一方面体现在茶具上,我国的茶文化对茶具十分讲究,煎茶饮茶,不能随便倒茶饮之,也不能如解渴一般大口而喝,而是要选择精致而合适的茶壶、茶杯去沏茶和倒茶,让茶具与茶叶本身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另一方面,是茶道中严格的程序和礼节。作为煎茶的主人,会通过友善而尊敬的举动、语言,来向客人表示出地主之谊。无论是对茶具的讲究,还是在礼节上的注重,都能体现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益求精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这种茶道内涵,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业上更加上进和勤奋,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友好待人、和善处世。第三,茶道博大精深的特点能够让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广阔、胸怀更加宽广。我国的茶道精神不仅体现在茶事活动的过程之中,更是与社会各个领域相互通融,充分融合,具有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特质。譬如说,茶文化与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及哲学观点相互碰撞交融,锤炼出一种对人生对世间万物独特的辩证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既有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入世精神,也有道教追求的回归本真、天人合一的出世精神,同时也囊括了佛教“禅茶一味”、“枯寂清净”的禅学内涵。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这些方面,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及淡泊明志的价值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以一种平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之路。另外,除了在哲学思想方面,茶道精神更是集美学、科学、文学艺术于一身,具体呈现在诗歌、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茶道的这些特点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能够使大学生的胸襟更为宽广,激发起他们对各类知识的学习欲望,这不仅会让他们的气质更加大气,同时也能使其知识面更加丰富,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融合的途经分析
首先,要真正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增加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比重。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不能再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科目,一方面要增加课程数量,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茶文化的比重,可以从历史、艺术、茶艺等多个方面,向学生讲解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精神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要针对不同院系大学生的专业实际,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比方说,对于中文系的大学生,要多从一些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入手,让学生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涵。而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而言,则可以向他们讲解茶文化对于我国古典建筑的影响,增加他们对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认知程度,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古典建筑所融入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大有裨益,更能让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这种精神。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机制。为什么一些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同虚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因此高校就要针对这一缺陷,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思想道德教育考核方式,将其与其它考试放到同等地位,并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机制,以此来增加学生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要看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对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与此相对的茶文化内容融入到考评当中,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带着兴趣学、带着热情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作者:王乾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58-58.
[2]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05):30-32.
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最新教育资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合学科自身特点,不拘形式,教学中生动巧妙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发挥了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体现了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思想。各学科教师合理、准确运用浩瀚无边的网络及其资源,拓展教学内容的空间,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拓展学科德育的空间,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2、培训学生网络管理员。
如今的学生对网络都颇为了解、熟悉,但对于网络中的善恶、是非的辩别能力却不强。因此,可以挑选了部分学生作为校园网络管理员,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有效而又尽责的管理这个既虚幻又无穷的空间。这部分管理员培训合格后,再教会其他同学,逐步扩大范围,大家轮流上岗,这样既深入地接触了网络,充分利用了网络,建立了健全的网络安全机制,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3、建立校园网络学生文学社。
为进一步加强与落实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正确利用,还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建立了 各类文学社,鼓励学生上网投稿,也欢迎学生在网络上沟通交流,一根细细的网线牵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编印了网络文学杂志,这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此行列中来。
4、实行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增强学生责任感。
每周选拔两名学生作为校长助理,参与校长本周的学校管理工作。这一措施,唤醒了学生对学校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他们对学校,对同学乃至对自己的强烈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能力。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这一行列并自信自觉地履行起他们的职责时,我们的责任感教育就走向了成功。校长助理在协助校长工作时,充分地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既从网络资源中学会了许多先进而又实用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加强全校各班级之间的联系,对其进行宏观管理调控。并且我们将打造网络投票平台,发挥学生民主监督作用,选出真正有责任、能力强的学生。
5、利用校园网络贴吧渗透德育教育。
校园贴吧已成为学生了解校园动态、老师了解学生动态的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是校园内最热门话题的集散中心。对此,学校加强对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针对贴吧上的一些不文明言论,可以最初采取的做法是在贴吧跟帖,进行批评教育。每天上网浏览贴吧,在贴吧里发现不健康帖子时,不再以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去品评,而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讨论,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友好的口吻建议发帖者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诉求。一段时间后,贴吧的舆论环境有了不小的改观,学生更加理性,氛围更加和谐。
6、召开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5-0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外来思想、网络文化、丰富的媒体信息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道德观念也会随着各种社会思潮发生潜移默化的变换,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很多大学生把握不住方向,感到很迷茫。如何做好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根据学生思想变换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新变化、新特点
改革开放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网络媒体的发展形成了区别于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化,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一)自我意识增强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宽松,优越的生长环境和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遇事能够坚持己见,但同时也使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团队意识淡薄,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个人主义膨胀,攀比心理和情绪化严重,遇事冲动,发生意外的机会增大,社会责任感降低,艰苦创业的精神也在减弱。
(二)追求实际利益、丧失理想和信仰
当代的大学生更加追求实际,讲求实效。随着思想的改变,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显示出踏实肯干的作风,积极探索高效的工作方式,提高效率。但是同时,实用主义也带来急功近利的弊端,很多大学生只是以个人利益、短期实际利益为出发点,丧志信仰,没有远大的理想和长远意识,肤浅地评判和认识社会问题并盲从,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减弱。
(三)传统道德观念淡漠
随着中国的国际化,中国与西方国际的交流日益紧密,西方文化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着巨大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思想的过程中融入了西方的部分文化理念,崇尚西方平等、自由、民主等现念,但西方思想也使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学习和继承,集体意识淡漠、没有尊老爱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责任心淡漠。
(四)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混淆
网络媒体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各种思想交汇,现实的、网络的、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但是这些思想并不都是健康向上的积极理念,良莠混杂的各种思想道德观念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期的大学生造成误导,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陷入困惑、茫然的思想境地,混淆现实与虚拟环境,误入歧途。
二、针对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充分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动向
做好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思想现状、变化动向有充分的掌握,以此为依据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干预。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加强日常观察,定期与学生进行座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和苗头。
(二)深入分析产生的根源,研究探索教育方法
在充分掌握学生道德思想状况和动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校、社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思想状况和动向产生的根本原因,研究针对该问题的教育方法,将学生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在实践中观察效果并及时调整,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进行教育
大学生毕业后要走上社会,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机会。各高校都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会组织很多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比传统的说教更易被学生接受,效果更好。学生通过与社会的亲密接触,走出狭隘的思想局限,认识到学校与社会的区别,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区别,通过实践认识社会,增加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复杂的人生百态中将学校学到的单纯理论知识加以修正,增强对社会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锻炼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思想教育重点
人的思想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内心意识偏差以及外界的干扰都可能导致原有的良好思想道德防线崩溃,所以养成教育需要长期进行,需要根据学生思想情况随时变换、调整思想工作重点和方法。除了宏观的思想教育外,还应该关注细节教育,每一个细节只要坚持,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宿舍文明建设就是一项细小却有长远教育意义的方式,从小事做起可以改变大学生“知易行难”的陋习,加强行为的操练比口头的说教更有效果。在长期的实际行动锻炼中,实现思想和行动的一致。
(五)针对重点个体有侧重点的进行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思想意识偏差和不足方面均有不同,需要针对个体有目的的进行引导,需要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意识偏差,保证学生良好思想品格的养成。对于个别存在思想道德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加强重点关注,通过谈心、心理干预措施纠正其存在的问题,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引向正确方向。
(六)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网络飞速发展,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已离不开网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道德宣传,利用网站、微博等方式将好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从根本上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采取网上网下双管齐下的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立体化,形成新的教育格局。
(七)规范化思想道德教育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对于学校而言,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样才是其他科学教学工作进行的基础,才能产生现代化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心,教育工作要安排的合理有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耐心细致。建立必要的考核和奖惩制度,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道德意识。
结束语
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方向,这是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挑战。社会变化在不停地继续,随时有新的思想产生和融入,带来的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思想道德教育要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特点,适时改变教育方针和理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德育目标过于抽象。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个别老师认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又虚又空,没有实际意义;面对现实社会中一些消极东西对学生的影响,认为德育教育作用有限,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探讨,对思想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欠缺;追求表面化,出现问题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急于应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多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的思想道德教育必然是低效的。
3.小学德育的方法“成人化”倾向严重。小学德育内容有些“大、空”,没有从小学生实际年龄的特点着手,“成人化”倾向严重,对小学生的要求过于抽象,脱离小学生实际年龄能够接受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小学德育实际效果不好的影响;加上其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使得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德育自然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隔代看管、儿童留守、儿童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环节相当薄弱。
5.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生德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育人先育德,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出现了重“智力”轻“品德”、以“智”代“德”的现象。智育与德育虽然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还是有所侧重的。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知识与德育学科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教师自身要具有表率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主要是对教师道德品质方面的规范,所有教师都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的“教书之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精神之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
(2)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既要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积极渗透德育,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各学科教学时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有效结合。因此,我们更要强调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教育资源,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各学科课程各自的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切实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学科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能够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要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