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城市文旅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4 10:42: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文旅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市文旅发展

篇(1)

随着旅游产品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批主题旅游城镇,如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为特色的江南古镇周庄,有独特魅力和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丽江古城,以及分别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旅游品牌的桂林的兴安、龙胜、阳朔等县,利用主题特色,形成了旅游竞争优势使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星。

主题旅游城镇及其旅游竞争力的界定

竞争力战略研究权威——美国的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战略就是“采取进攻性的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效益。”(迈克尔•波特,1980)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有关竞争的概念和理论引入中国,很快为各行业所接受并重视,其中也包括旅游业。S.Demars认为一个旅游度假地竞争能力由旅游市场、本身的开况、可进入性等决定。E.Canestrill等指出,旅游地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更要看它的发展潜力、旅游地承载力。国内许多学者也曾对如何提升我国的国际旅游竞争力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涉及如何提升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从主题旅游城镇和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入手,从旅游供需两方面来分析影响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进而对提升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主题旅游城镇的界定

主题旅游城镇是指利用当地的特有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塑造主题形象,并围绕该主题来发展旅游业的特色城镇。它建立在对旧有城镇的特别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改造上,保持城镇原生态和文化氛围,在符合原居民生活要求的同时,也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城镇同时因为原居民的居住而富有特别的活力。主题旅游城镇用旅游产品的形式将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表现出来,它注重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地区垄断性,文化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它能充分利用当地传统的文化资源,塑造独特的主题旅游形象;而且它要求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建筑风格还是民风民俗,都能体现城镇的特色和主题。

但由于规模、功能、资金和地位等条件的限制,约束了主题旅游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它只有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旅游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界定

旅游竞争力是指旅游地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胡冬梅、司继伟,2002)。所以,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是指主题旅游城镇为保持自身旅游持续发展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旅游竞争力是主题旅游城镇综合发展能力的体现,它能使该城镇旅游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为城镇旅游业创造经济收益的能力,而且还表现在: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优势,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为所在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

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影响旅游竞争力的要素有很多,本文尝试从旅游供需两方面来探讨影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要素。从旅游需求方面来看,是指游客对主题旅游城镇所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国际、国内游客的需求状况以及游客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成长速度;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是指旅游地如何从区位条件出发,树立形象、建立品牌去吸引游客,开拓客源市场,巩固并拓展市场规模,从而提升城镇旅游竞争力,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区位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旅游环境要素、形象要素和品牌要素。如图1所示。

需求要素分析

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状况主题旅游城镇提供的旅游产品映射出市场需求,其产品可从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美食文化、休闲度假等方面进行分类;同时,游客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来选择旅游产品,因此我们可以从国际、国内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来判断主题旅游城镇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形势。

游客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游客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成长速度直接关系该城镇旅游业的收益,因而是衡量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根据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来判断某一类型的主题旅游城镇的游客与潜在游客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以此来衡量该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及未来的竞争潜力。

供给要素分析

区位要素区位因素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是通过主题旅游城镇所在的位置、城镇的可进入性以及通讯状况等来反映的。区位优势及其所形成的潜在收益和特有属性,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和城镇的旅游收益,从而影响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因为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和游客,有利于与城镇外的信息进行沟通,更有利于开拓旅游新市场,为主题旅游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旅游环境要素旅游环境是指人们进行旅游活动,能产生美感,并获得精神与物质享受以及知识乐趣的环境(常凤池),其中包括旅游软环境和旅游硬环境。旅游环境要素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概念,它是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在良好的旅游环境下,旅游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镇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核心吸引物要素核心吸引物是指主题旅游城镇具有相当影响力且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品牌项目、一流的景点等,它能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能力,是区域间旅游竞争的基础。对于主题旅游城镇来讲,指当地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如周庄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桂林龙胜的少数民族风情。

城镇形象要素主题旅游城镇形象是指城镇的整体形状和特征,它是城镇景观形象、公众形象和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竞争领域的扩大,旅游业的竞争已上升到更高层次、更具挑战意义的层面,旅游地形象塑造和设计策划成为旅游地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主题旅游城镇形象竞争力主要通过政府形象、公众形象、城镇景观形象三个要素体现出来。

品牌要素它是在区位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以及形象要素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主题旅游城镇的特色主题优势所形成的辐射力、知名度和吸引力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不同的品牌效应,不断巩固并扩大旅游市场,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需求方面的两要素是游客选择主题旅游城镇产品的直接反映,也直接关系到其旅游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而是衡量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指标。供给方面的区位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核心吸引力要素、城镇形象要素以及品牌要素是主题旅游城镇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决定着城镇的相对优势,能增强旅游的主打吸引力,最终提高旅游竞争力。其中,品牌要素是旅游竞争力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因为品牌竞争力体现了主题旅游城镇吸引游客的能力,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主题旅游城镇形象的升华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总之,这七大要素共同决定了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他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虽然各因素的作用力有强有弱,但他们交互在一起共同推动城镇旅游的发展,所以要把握好各因素的不同作用力,发挥其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的特定作用。

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策略

根据上述影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本文试从内部形象提升策略和外部环境提升策略来分析如何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如图2所示。

准确的主题定位

准确的定位是建立形象和品牌的关键。旅游城镇只有在竞争市场上进行准确且独特的定位,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主题定位是指主题旅游城镇根据竞争状况和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从旅游资源禀赋、资源空间分布、辐射能力等方面进行把脉,最终确定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其目的是创造主题旅游形象,最终赢得市场客源。如桂林的兴安,其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建于秦代的灵渠,因而构成了兴安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旅游形象,而龙胜因为有苗、瑶、壮、侗等多个少数民族,便形成了民族风情主题旅游城镇。因此主题旅游城镇只有根植于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考虑游客、当地居民和周边旅游城镇对自身旅游形象的认同来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并不断地强化品牌形象,才能强化竞争优势并提升旅游竞争力。内容摘要:城市工业旅游拓展了工业旅游研究的主体、客体、形式、内容和意义,同时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赢,形成了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关键词:城市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新思考

城市工业旅游的内涵

对于工业旅游内涵的认识,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形式,如邓海云提出“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二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内容,如赵青提出“工业旅游是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学习,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三是侧重工业旅游的目的,如姚宏提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四是从供给和需求即市场的角度阐述工业旅游,如戴道平认为“工业旅游,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厦门大学王宝恒对工业旅游的综合性概括,如认为“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

可见,目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工业和旅游业的角度进行的,大多是把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特色产品或是工业企业的一个项目。

篇(2)

(一)运河古城

作为漕运枢纽,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个商贸重镇,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正是因为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使台儿庄呈多元化发展。比如,台儿庄是唯一拥有北方大院等建筑风格的城市,道观等七十二庙宇在城内交相辉映,足以展现当时的繁荣。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之一,台儿庄的运河段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东西方向的最大弯道,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湾”。这不仅是台儿庄的宝贵遗产,也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珍存。

(二)古城建设

2008年,枣庄市政府抓住时机,采取“整体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政策,开始进行台儿庄古城建设。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三原则”,进行古城的规划与重建。在古城的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这使得整个古城风貌还原度极高,中国台湾地区的散文家郁化清在看到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时曾说:“我记忆中的台儿庄,就是这个样子。”一句话,足以说明台儿庄古城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古城建成,如果仅仅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游览,其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构成产业化力量,带动经济增长。台儿庄古城一方面通过专题博物馆等展示运河文化,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商业业态。不仅如此,政府正在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创意人才搭建工作、生活、技术、融资等平台,并筹建运河文化学院,引进品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台儿庄政府还力推市场营销,将古城全面推出。政府出资重点打造“枣庄二日游”运作模式,将台儿庄古城,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打包销售。宣传方面,每年以“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为主题词,打造品牌,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投放,同业广告全面覆盖,这极大地提升了台儿庄古城的旅游热度和知名程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缺乏亲切感

由于古城破坏过于严重,以至于现在的古城几乎是完全重建,更多地呈现出商业街区的特点,难以感受居民真正的生活。游客不仅难以体会到明清时期的生活气息,反而容易产生景区卖品的固有抵触情绪。

(二)文化资源缺乏新意与内容

古城创造性地把大量文化融合在一起,意在使游客在古城中体会多方位的文化,借机拉动更多的消费。但缺少新意,游客游览其间会有一切似曾相识的感觉,景点太多,过于冗杂,仅仅带来视觉上的古代感,而没有什么回忆。

(三)设施搭配不完善

台儿庄古城占地巨大,很多地方都被开发为景点和商业卖点,但是最基本的食、住等设施不足。对大部分游客来说,昂贵的价格让他们在古城内进餐及住宿时感到难以接受,极大影响了游览的心情。此外,因为多期开发的缘故,景区发展极为不协调,很容易出现一条街游客众多,而另一条街空荡无人的现象。

(四)品牌打造混乱

台儿庄古城原先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品牌,后来又有了“天下第一庄”,此外还有“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前后总共提出三个,并分别进行宣传。品牌打造不明确,容易引起混乱,浪费资源。

四、对历史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大胆创新

台儿庄古城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对旧城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文化资源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仅有照片及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重建古城。这使得台儿庄原本的城市气质并没有因为新的开发而改变,反而得到传承,确为可持续发展之举。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景区多元化发展

古城建成后并非用以往的博物馆形式展出,而是大力引进商业设施,娱乐建设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产业链,游客进行多元化消费。此外,将各种文化融为一身,台儿庄古城变得不再单调,而成为了游览、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区,这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

(三)力推市场营销,打出自身品牌

正所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台儿庄古城的营销手段更值得学习,广告打在了各种频道的黄金时期、报纸的主页、高铁站的醒目位置及枣庄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并动用体验营销,让游客先来免费体验消费,再利用口碑营销。新媒体上处处可见古城的身影。

篇(3)

一、当下文旅发展背景

(一)消费类型的转变。

我国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在当下城市化过程中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人们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下人们消费特点逐渐由发展资料型消费向享受资料型消费转变,人们越来越敢消费、想消费、能消费。外出旅游消费成为了当下很多中国人周末休闲度假的选择,这就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

(二)体验式消费兴起。

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发展的成长期,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居民,而且在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经济兴起,这产生了大量上班族。这些上班族平时坐在办公室,坐在电脑面前上班,周末或者假期习惯带上老人和孩子外出游玩,通过外出观光、体验、参与的方式转换思维,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和压力,对于孩子而言体验式消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可以沟通亲子关系、促进孩子智力发育、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因此体验式消费绝的兴起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三)朋友圈经济出现。

马茨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还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在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对各种各样压力需要发泄,需要表达。随着自媒体终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开始通过各种自媒体终端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朋友圈成为了当下很多人宣泄和表达的方式,也成为了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手段。有人通过朋友圈打起了广告,有人通过朋友圈做起了微商。据最新调查和研究显示,八成以上的年轻人会习惯在朋友圈自己的动态,九成以上的人会通过朋友圈晒自己的旅游动态,甚至很多时髦的年轻人为了在朋友圈晒美照而去很多景区拍照,朋友圈成为了个人、组织公关策划和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平台,朋友圈成为了刺激消费的重要平台,由此引发了独特的朋友圈经济现象。

(四)文化和经济交融。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在现代产业格局中,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作用越发突出,文化已经和经济相互交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五)文化和政治交融。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可以反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对内可以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当下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各种干部学院、红色教育基地等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因此红色资源的开发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还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六)逆城市化凸显。

逆城市化主要是指由于城市化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现象。近年来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的“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很多年轻人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逆城市化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回乡下养老或者短暂居住,这将为乡村发展提供机遇。

二、孟获城区位优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优势

劣势

 

 

 

 

 

 

 

 

自然因素

 

 

 

资源

一是具有独特成片的高山草甸园;二是具有红色石滩和独特的山石景观;三是具有中高山灌木林;四是具有一条小溪,且常年不断流;五是景区附近有个月亮湖,景色秀美。

一是景区旅游资源主要以高山草甸和灌木丛为主,旅游资源相对单一;二是景区红石滩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开发潜力小;三是溪水流量小,且径流量变化大,没有形成大型河道和河床,不好开发。四是月亮湖距离景区相对较远,且位于自然保护区,开发难度大。

生态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条件好;二是景区内无人居住,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开发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该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气候

一是以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候宜人;二是海拔在2000米左右,光照充足,多晴天,夏季十分凉爽;三是冬季雪天多,常有积雪,适合赏雪。

一是海拔较高,冬季公路结冰,影响通行;二是夏季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三是降水分干湿两季,冬季干燥,且枯叶多,容易发生火灾。

 

 

植被

一是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景区覆盖率在90%以上;二是地势起伏大导致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秋冬时节树叶变黄、变红,景观奇特,观赏性强,适合拍照。

一是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冬季草木枯萎;二是缺乏大型古树和奇特花卉。

 

 

 

 

 

 

 

 

 

 

 

社会因素

 

 

 

市场

一是靠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市场潜力大;二是自驾游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是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市场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二是景区距离省城成都将近300公里,距离市区雅安约170公里,距离县城石棉约50公里,市场的拓展受到一定限制。

 

 

 

政策

一是市委“1485”发展战略和县委“1237”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二是景区地处藏彝走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景区开发和管理,对景区建设和发展扶持力度大。三是景区所在地是贫困村,帮扶部门多,帮扶力度大,群众基础好。

    一是景区相对偏远,政策吸引力不是很强;二是景区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限制多,支持力度有限。

 

 

 

文化

    一是景区是当年先遣队的路经地,有文化可挖掘;二是景区地处孟获村,这里有大量的三国文化元素;三是这里先后放归了7只大熊猫,熊猫生态文化丰富;四是这里是彝族乡,这里的村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有很多独特的彝族文化。

一是缺乏一定的物质载体,文化开发难度大;二是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者和策划人才,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很多传统彝族文化逐渐被汉化,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压力。

 

 

 

管理

一是景区现由能司和腾龙甲公司开发和管理,管理不断规范。二是村上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管理日趋完善。三是地方政府参与景区的发展和管理,提高了管理能力。

一是景区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和运作还不够完善;二是产业链单一,产品附加值太低;三是发展定位不明确;四是缺乏必要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涵;五是缺乏专业公关团队,旅游形象不够好;六是品牌价值低,缺乏核心品牌竞争力。

 

投资

   一是有能司和腾龙甲等大型国企参与投资开发,投资增加;二是有政府的新村建设和投资。

    一是投资方式很单一,力度有限;二是景区发展因为投资大、见效慢、有风险等因素进一步限制了投资。

 

 

交通

一是雅西高速横穿景区,且有孟获城高速互通口,交通便捷;二是国道108县横贯景区,交通通达度好。三是有专门去景区森林公路,具有很强观赏价值和摄影价值。

一是雅西高速收费高,且景区距城区远,交通成本大;二是国道108县路况差,且多大型货车,驾驶条件不好。三是没有从县城和乡镇到景区的直达客运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通达度。

劳动力

一是乡村地区劳动力丰富;二是劳动力成本低。

一是劳动力素质不够高,需要一定的业务培训;二是劳动力专业技能差,缺乏专业性强的管理人才。

 

 

其它

一是附近有安顺场、冶勒湖、彝海等景区,具有一定产业连带效应;二是面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经济腹地广;三是景区附近主打生态农业,形成农旅融合发展道路,产业互补性强。

一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消费回头率低。二是经济腹地远,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措施和方向

(一)强化基础载体。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物质载体。孟获城景区建设只是单纯高山草甸风光,缺乏相应人文建筑,尽管这符合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审美情趣,但是不太符合人的传统审美情趣。不可否认中国园林,甚至中国美学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并不是强调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发挥主管能动性,在强调改造自然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此在孟获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方面既要保留自然风光,也要建设相应的人文建筑,不然人置身其中,在茫茫的草甸中会显得苍凉,缺乏生机。如果多点人文建筑,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精气神都会不一样。可以是几座亭台楼阁,可以是休息的廊道,也可以是书画篆刻作品,也可以是池塘和溪流,还可以是供游客拍照赏玩的花圃,也可以是供游客许愿的便签,也可以适当合理种移栽一些大树,种植一些鲜花,放养一些动物。

(二)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内化于心,外塑造于形,是一个景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在整个孟获城的开发和建设中几乎没有文化内涵,像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彝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很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完全是闲置浪费掉了。可以通过系列考察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一些文化载体,发掘这些优秀的文化,比如彝族刺绣和首饰,熊猫雕刻和文化廊道,打造路,彝族歌舞秀,三国文化方面书法、篆刻、雕塑、故事、工艺品等。在文化开发过程中既要体现乡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乡村记忆,又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从而使得乡村文明得以自然传承和发展。

(三)延长产业链。

“吃、住、行、游、购、娱”是当下文化旅游的基本元素,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就当下孟获城景区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化,旅游收入以每车20元的停车费和每人20元的观光车为主,民宿收入和餐饮收入较少,人均消费主要在30-50左右,产业链十分单一,产业效益和产业附加值极低,没有形成最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一是可以引导村民参与,发展各种健康、绿色、富有特色的餐饮业,特别是传统彝餐和特色小吃;二是可以加强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民宿的开发和管理,主要是开发具有彝族特色文化元素的住宿,加强帐篷营地的开发和管理,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住宿格局,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的管控,科学合理设置停车场,强化观光车的管理和运营;四是就要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增加体验式项目,比如骑马、真人CS、山地骑行、垂钓、摄影、射击、表白墙、许愿等项目;五是要建立小超市,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要,还可以卖点特色农产品、生态食品、彝族服饰、传统刺绣等商品。

(四)加强公关活动。

篇(4)

一、优化旅游资源,建立旅游品牌

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一切有形或无形资产总和的全部信息的浓缩,这一浓缩又可以特定“符号”来识别,文化支撑着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正定的实际特点,将正定的旅游资源确立为四大品牌分别是“三国子龙故里”,“佛教临济祖庭”,“京外名刹之首”,“乒乓冠军摇篮”。

(一)三国子龙故里

子龙的忠义仁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典范,以此来塑造“古今福地、常胜之乡”的正定形象,将子龙故里的旅游品牌变为文化经济的子龙品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1、营造子龙故里的氛围

在正定县城内建设以“子龙”为主要标志的基础设施,悬挂“古今福地、常胜之乡”等标语,开发子龙醉酒等子龙牌系列产品,并做好相关广告宣传工作。

2、将子龙品牌进行注册,认真管理,充分发挥子龙品牌效应,开发子龙文化系列产品,让品牌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利用子龙故里的品牌影响,与世界龙岗宗亲义总会联系充实子龙文化内涵载体,扩建赵云庙。

(二)佛教临济祖庭

临济宗是禅宗的主要宗派,在海内外享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应整修临济寺,以创建临济文化研究会为载体,策划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大法会,进而扩大祖庭影响,增强古城的佛教文化氛围。

(三)京外名刹之首

正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佛教文化是其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定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据史书记载,常山之地,汉代有僧侣,晋代寺庙兴盛,后经历展,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从唐代开始,正定佛学研究发达,高僧大德辈出。正定现存文物和建筑遗迹,几乎全部都是佛教文化遗产。因此应树立佛教文化品牌,深度挖掘佛教文化资源,突出佛教文化旅游主题,对佛教文物景点应挖掘整理,增加图片、文字和解说内容,让游客更多了解佛教的发展,寺院的建立以及相关佛教活动,突出佛教内涵,弥补景点的文化缺失。

(四)乒乓冠军摇篮

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从一个普通的体校发展成为了现今的闻名世界的冠军摇篮,要将其做为一种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来培育,除了扩建场馆,增加接待展示能力外,同时应利用有利条件来增添旅游的参与性。把乒乓球健身活动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一种形式开展,出台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励机制和办法,形成全民自愿参与的氛围,并申请国家旅游局,体育局验收命名为中国乒乓球之乡,这样冠军摇篮的品牌更加响亮,两者相得益彰。

围绕打造正定名城品牌,结合滨河新区建设,形成“古城古韵、新城新景”的风景线,正定以古城风貌为特色,滨河新区以现代化理念为亮点,从而使滨河新区建设在彰显石家庄城市发展新成就的同时,充实正定历史文化内涵,用常山古郡千年历史承续石家庄市百年历程,丰富石家庄的历史底蕴,让正定古城与滨河新区仿若两颗璀璨的明珠,为省会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广辟渠道推介宣传,增加名城影响力

在进行初期的宣传时,应深度发掘正定的文化内涵树立正定作为旅游地的整体形象。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广告等来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介质,如宣传手册、光盘、明信片等便于保存、携带的介质来进行宣传;对不同的目标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内容与方式。

促销也是进行宣传和树立形象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促销,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使尽可能多的人熟悉正定,了解正定,在人们的观念中初步形成关于正定的旅游地形象。促销方式可以通过联票参观、节假日特价参观等方式。

如春节庙会的形式,既丰富省会人民文化生活,又扩大了景点的知名度,增加了旅游者的数量。在庙会期间可以举办民俗表演,更应该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可以安排与游客互动性较强的节目,增加游客的兴趣。同时对于相关景点不仅推出联票而且不再限定当日有效,增加游客的参观次数。

三、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发展购物旅游

石家庄市政府与正定县政府规划的正定国际小品市场已开业,在2008年4月26日至28日举办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以期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为商贸名城,这一规划为正定开发购物旅游开始打下基础,正定可以以国际小商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准备着手开发购物旅游,丰富正定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

中国・石家庄(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是由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主办、正定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大型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因于每年4月26日举办,故简称“4・26正博会”。“4・26正博会”以“融合商机、彰显魅力、协作发展、互动共赢”为宗旨,于每年4月26日至28日在正定国际小商品城隆重举办。

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商贸名城。厚重的人文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架构了正定商贸流通的壮阔发展平台。正定县市场建设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先后建成板材、蔬菜、禽蛋、农机、石材、汽车销售等专业市场。正定县领导以建设华北重要商贸城为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正定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正定国际小商品城为龙头,以正定恒山板材市场、中国北方茶城、正定家具城等专业市场为支撑,以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为重点,谋划建设了正定国际小商品城和市区批发市场集群,形成了沿107国道市场经济“聚集带”,成为了为华北重要商埠提速的“动车组”。其中正定国际小商品城堪称中国北方单体面积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正定恒山板材市场被誉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板材装饰材料市场之一;正定家具市场堪称中国北方品牌家具集散地;中国北方茶城集国际茶叶交易、茶艺培训、茶艺表演、茶叶价格指数、茶叶拍卖、茶叶仓储物流于一体,使正定以得天独厚的优势荣膺“中国商贸名城”的美誉。

“4・26正博会”办展特色鲜明,品牌化水平突出,信息功能强劲,服务体系完善,安全卫生保障到位,堪称中国北方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的日用消费品展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积淀厚重,文化充盈;中国商贸名城――正定,活力四射,商机勃勃,

四、利用城市发展良好契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旅游城市的形象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如环境卫生、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好客度等。在正定城内,整体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在正定城区的繁华地带。另外,居民也没有真正地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去,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对旅游业能带给他们或已带给他们的利益没有深切的体会。

虽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在先期的发展过程中兴建了星级宾馆等基础设施,使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设施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还不尽如人意。笔者走访了正定城区的主要街道,发现厕所破旧不堪,味道难闻,饭店门脸破旧卫生情况令人担忧。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后期名城的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配套设施的规模。具体措施如下:

篇(5)

消费者问卷设计的主要思想是从消费中心城市出发,探索深圳如何在吸引国内外消费者购物,同时期待探索消费者来深圳旅游消费的行为习惯,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入手,对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出建议。首先,针对本文研究的问题,设计消费者调研问卷,问卷经过小批量的测试及修正后,进行大批量的随机发放。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配合以访谈。调研对象为深圳的国内外游客及本地居民。问卷的调研时间为2012年6月。本次中文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98份,回收率为99.5%。最终进行分析的有效问卷为325份,有效问卷率为81.7%。在有效问卷的计算机录入中,问卷录入的准确率为100%。本次英文问卷共发放270份,回收242份,回收率为89.6%。其中有效问卷为186份,有效问卷率为76.9%。在有效问卷的计算机录入中,问卷录入的准确率为100%。全部中英文问卷共发放670份,回收640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594份,有效问卷率为80.0%。

调研结果

篇(6)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55-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各地的城市建设已经把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在分析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础上,结合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和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提出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以期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据测算,1hm2的树林每年可以吸收1000kg二氧化碳,产生750kg氧气。

2.2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里大片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沉降。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和石榴等都有吸收的SO2作用;绿色植物还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如侧柏分泌的杀菌素可以杀死白喉、结核、伤寒和痢疾杆菌。松、柏、丁香、天竹葵、悬铃木等,也能分泌杀菌物质。

2.3减弱噪声

噪音有损人体健康,已成为城市中重要的环境污染。植物的叶与枝条能吸收声波。

2.4保持水土

绿地有致密的地表覆盖层和地下树根、草根层,因而有良好的固土作用。草类覆盖区的土壤不易遭雨水冲刷,泥土流失量只有地区的1/4,且绿地可比土地多蓄水。

2.5改善城市小气候

树木的枝叶可直接遮挡太阳辐射热,阻隔来自地面、墙面或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绿树有强烈蒸腾作用,可消耗太阳辐射能量,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减少热岛效应。

2.6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配置,合理布局,科学、艺术地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形成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观赏价值,使人赏心悦目,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时候,要建设好城市园林绿化,特别要建设好生态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总的要求就是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与稳定,园林绿化特色越来越鲜明,人类与环境发展越来越和谐。

4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

通过对城市绿化发展的系统研究与科学分析,提出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园林绿化建设要以服务于人类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②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园林建设首先要突出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要注重维护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③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环境效益是园林绿化建设最直接的追求。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体现。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建设中要避免为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现象。让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快速发展。⑤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有超前意识。只有长远的规划,才能确保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均衡性,才能保证建设成果在较长的时间里不落后,不过时。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尽可能在原有的城市自然地形地貌和物种条件等基础上进行,以保护好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有利于保护生态和节约建设成本。

5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为早日实现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目标,在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方面主要围绕建设生态园林来展开。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5.1增加绿量,确保绿地面积

加强绿地建设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的最有效途径。扩大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绿化规划重点应从建成区绿化规划范围转向建成区各类绿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要把城郊的风景区、园林产业园区、苗圃、花圃、草圃、林场、水源涵养林、农场、园艺场等绿地资源以及江、湖、溪等水系纳入城市绿化总体规划加以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化面积和绿化总量,确保绿化用地有效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绿量的减少。在绿化管理上,对大量侵占绿地的建设项目的审批要严格把关和控制,对砍伐、移植树木以及临时占用绿地的审批项目实行严格控制依法加强绿化监察,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种侵占绿地、损毁绿地以及园林设施等违法行为。

5.2均衡发展,确保居民区附近有园林

实现市民普遍享受到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目前,市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园林绿化建设中,在资金投入、项目开发等方面有所倾向和侧重,以达到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合理。

5.3 精心设计,怡人精致

园林景观不是自然生成的,是通过人工设计建造出来的。因地制宜,因场置景。园林造景时,应尽可能保持城市的地形地貌,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山体、河道、湖泊、植被等。植物造景,寓予深意。植物是园林空间构图的重要因素,它是以有生命的物质进行艺术创造,追求统一而多变,讲究对比、均衡和韵律。因此,园林绿化建设要在尊重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对树种、树形、高度、色彩、季相变化以及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予以精心构思,进行统一设计,才能获取整体艺术效果。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予花木以人性。比如松柏的坚贞高洁、翠竹的傲骨和气节、莲花的吉祥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等等。

5.4加强规划,突出生态园林特点

重视以生态学原理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突出生态特点。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园林,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美化和绿化,而且要强调和突出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中要注意引入“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以建设生态园林为目标,重视用人本位的设计理念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注重和加强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不断地完善和巩固城市生态系统,努力创造一种城市亲和力,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社会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5.5 园林要有中国文化意蕴

文化建园,坚持园林文化与民族、历史、地域文化相结合。中国是园林的创始国,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经过历代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大体系,创造了东方园林特有的风格。中华文化是园林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园林文化创作如果失去这些,就失去了母体,失去了根本。

篇(7)

二、研究进展

国外对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乘数理论(Archer,Fletcher);旅游主导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由Balaguer(2002)和Dritsakis(2004)分别通过对西班牙和希腊的实证分析得以证明,但Oh通过对韩国的研究得到了与假设不一致的结论;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Ghali和Tosun分别验证了入境旅游对菲律宾和土耳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一直以来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还是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论题,到底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制约,是双向作用还是单向作用,国际上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我国关于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10年起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文章数量有所增加,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纵观二十几年的研究历程,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如下特征:在研究内容方面,二者的互动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包括从供给角度对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王兆峰等,2009;查芳,2011;钟高峥等,2012)和从需求角度对旅游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张丽峰等,2009;孙虹乔等,2011);从旅游市场类型角度对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庞丽,2006;武春友,2010;黄伟力,2010;张晨,2009;蒋满元,2008;张丽峰,2008)、出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雷平,2008)和国内旅游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屠文雯,2008;赵磊,2011)。此外,还有单向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文章,通过测度旅游贡献率水平来衡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周四军,2006)。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于我国其他旅游问题的研究最初多集中于定性分析,我国的旅游与经济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其中VAR模型及相关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分析虽然2006年以后才逐渐被采用,但应用最为普遍(杨勇,2006;和红,2006;赵东喜,2007;黄伟力,2010;瞿华,2011;罗文斌,2012;张娜,2012;杨建明,2013)。其次是空间计量模型主要用来分析不同区域旅游与经济关系的差异问题(王良健,2010;向延平,2012),而早期的文章多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理论来说明旅游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陶金龙等,2004),此外还有查芳(2011)利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范围看,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分为国际层面(雷平等,2008)、国家层面(和红,2006;罗文斌,2012)、省级层面(刘长生等,2008;屠文雯,2008;张娜等,2013)、市级层面(陶金龙等,2004;刘桂玉,2008)四类,其中还包括对市辖区的比较分析,如麻学锋等(2012)研究了张家界两区两县及其与全区之间的旅游业与国民经济高增长之间的区域响应性和时间同步性。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就全国范围而言,得到了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而就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则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不同城市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原因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不同案例城市的进一步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已有的研究缺少从世界遗产地角度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曲阜是我国45处世界遗产地之一,选择其作为案例城市对拥有优势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二,现有研究案例选择的最小范围是地级市,缺乏对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的县级市这一级别城市的案例研究,曲阜作为这一行政级别的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等方面有自身的特征。第三,本文旨在回答拥有优势旅游资源和劣势经济环境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特征等问题,为世界遗产地曲阜如何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现提出以下假设并进行论证:①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③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旅游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而GDP是表征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1991-2013年曲阜市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组数据来样本来验证曲阜市旅游业与城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主要是《曲阜市统计年鉴》(1991-2013),数据的预处理分为两步:首先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旅游收入和GDP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对两指标数据取其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LnTOUR和LnGDP分别代表旅游总收入和GDP的对数,ΔLnTOUR和ΔLnGDP分别代表它们的一阶差分。

2、模型选定VAR

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把每一个外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主要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干扰项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利用VAR模型测度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单位根检验。在分析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对这两列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为涉及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回归,可能会形成结果看上去非常好的伪回归(Granger&Newbold,1974),但是,如果在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两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一起漂移”或同步现象,则可能没有伪回归问题。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Eviews提供了6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DF检验(Dickey-Fullertest)、ADF检验(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即增广的DF检验)和PP(Phillips-Perrontest)检验。本文将借助这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2)VAR模型估计。VAR模型由Sims于1980年提出并引入到经济学中,是用模型中的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通常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它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作为自回归模型的延伸VAR模型的分析重点在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的滞后结构。

(3)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一个内生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对待。它解决了变量x是否引起y的问题,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期是否使得解释程度提高。如果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4)脉冲响应函数。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某一变量受到冲击时,也就是说受到干扰产生波动时,不仅会影响该变量本身,也会经由VAR模型的动态(滞后)结构,将这种干扰传导至系统内其他的变量上,其中,冲击或干扰就被称为脉冲。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能够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效应。

(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将VAR模型中每个外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按其成分分解为和各个内生变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内生变量的冲击对用方差来度量的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内生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四、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世界遗产地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短期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曲阜城市经济也呈现增长态势,从相互贡献看,城市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增长较快,得出以下结论:

(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假设被拒绝。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滞后期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Granger原因,二者联系密切,假设?成立。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前四期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是正向的,而且促进作用快速增加,而旅游业对经济起到先下降再上升的负向阻碍作用,滞后4期以后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存在持续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作用较强,而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从方差分解结果得出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作用显著,但相对间接,所以影响反映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相对直接,影响反应迅速但贡献度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假设?被拒绝。

2、政策建议

曲阜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前提,旅游业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而城市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曲阜市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旅游的门票经济特征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未能实现良性循环。针对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高曲阜市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完善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曲阜市旅游业的关联效应、波及效应和乘数效应等。首先,“孔庙、孔林、孔府”是世界文化遗产,必须依赖强大的旅游解说系统才能让旅游者体验到儒家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同时加快寿丘大遗址、鲁故城大遗址、尼山大遗址等的规划开发。

第二,调整旅游接待业的行业结构,建设高星级接待设施满足高端客人的需要,引入知名饭店集团连锁经济档酒店品牌,打造“儒家文化”主题的私人客栈。再次,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旅游演艺娱乐活动,提升杏坛圣梦等的演出水平和影响力。最后,加快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围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支撑力。

篇(8)

2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是可持续发展之本要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以生态园林为基础,发挥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造出稳定的人工群落,以达到最终的目的,人可以和自然共存。生态园林的3个特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第一点,生态园林遵循着生态位原则,即城市园林绿化要找到适合的植物,在植物的选择上必须要合理,这样才能避免植物之间的竞争。第二点,生态园林以多样性为主,建造城市园林主要就是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物种的多样性。第三点,生态园林的美观性,这就在不断地考验设计者的能力,做到既改善环境质量,又达到视觉上的美观,同时也体现园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2节约建绿是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节约建绿倡导“三节一环保”的健康发展之路:“三节”就是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资金;“一环保”就是追求生态环保、人居环境改善的节约型园林绿化。设计之初,就把这些考虑在内,能在最大的程度上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并减少资金的浪费。节约用地的措施:一是大力提倡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墙体绿化、见缝插绿等,二是保护好自然的植物群落和自然的痕迹,维护好原有的自然生态体系。节约用水的措施:一是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二是安装喷灌、滴灌等,三是利用河水、雨水、循环水等。节约资金的措施:一是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建设施工,二是采用新技术新措施。

2.3科技兴绿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现如今,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园林建设已经从原来的观赏性向综合生态性过度。加强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是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是园林绿化的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绿地的存活率,保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园林植物群落带来稳定性。相关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园林技术方面的研究,推广新的技术,加强绿化体系的建设,这是科技兴绿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保障。

3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其措施

3.1园林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园林从业人员是建造园林的执行者和设计者,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绿化的好坏。具体来讲:一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优秀的园林设计人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代的挑战,担当起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二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只有园林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才能提高他们的劳动价值。三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办知识讲座,定期增加专业人员,建立完善的奖罚体制,从而调动起从业人员对园林建造的积极性。

篇(9)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的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环境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绿化水平,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二、当前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的问题

城市绿化规划与布局不协调,造成资源浪费在许多城市规划中,由于对绿化与对应环境的考虑不是很周全,往往出现园林植物无法适应自己的生长环境。例如,将最不适宜植物生长的盐碱地、污染闲置地等作为植物生长区域,降低植物成活率,加大植物养护费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绿地布局应考虑其平衡性,绿地植物及配置与其生长环境的不符合,对于园林绿化来说不仅影响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发挥,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忽略生态效用

强调绿化的景观作用,忽略实际生态效益许多研究表明,当前园林绿化中几乎所有的城市绿地在起初规划设计阶段已将植物造景作为主要原则,但在规划和设计中只注重方案的构思和创意,对植物的生理周期不够重视,忽略了景观生态学的规律,长期以往势必会降低城市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造成对城市绿地资源的浪费。许多园林绿化单位在施工中不计成本地使用异地奇花异草、名目树种,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刺激和美感,不考虑其实际生态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了绿化成本,也降低了园林植物的实际生态效益,加重了城市财政赤字及滋生浪费现象。

(三)园林管理措施落后

加大养护费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园林管理队伍不断增加,但在这些队伍中存在诸如技术人员匮乏、管理措施落后等问题。许多绿化产生的废弃物被作为城市垃圾丢弃,其实许多园林树木修剪后的枝叶、草坪修剪后的碎草均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但在实际管理中对以上物质的遗弃,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对于有机质的浪费也很严重。在园林植物养护与保护方面也存在“重造轻管”、“重治轻防”的养护现象,这样粗犷的养护管理,势必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费用,造成养护资金的过度使用。

(四)园林设计流水化

园林植物材料化目前,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与水平相差很大,据园林设计市场调查发现,许多设计师抄袭模仿过多,导致城市绿化发展出现“雷同化”、“时装化”的风格。近年来,城市绿化速度加快,无论是街头绿地还是小区绿化,大多采用绿地“漫盖”形式,忽略了绿地的生态作用。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急功近利,忽视了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及景观生态效果,把园林植物当作建筑用材,不仅加大了工程投资,更造成了园林植物景观生态效果的无法表现,不利于园林绿化建设。

三、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对策

(一)健全园林绿化制度,加强政府协调管理

针对行业缺失的制度与规范,应不断的完善体制建设,加强相关行业的衡量和考评标准,建立健全监理规程、合同规范、植株检疫标准等,抓好绿化施工质量,避免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政府管理,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和投入,建立鼓励性规定,将园林绿化建设推向市场,促进行业正常、有序、竞争、优化发展,增强园林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城市长期统一规划

根据本地区的土质特征、地形地势、自然环境和城市文化、景观风貌制定城市长期整体规划,以本地的乡土树种为主,优先选用抗旱、节水、生命力强、易养护的植物,引进适宜的绿化植物,遵照生态学原理,合理调整城市绿地结构,充分利用周边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加长植株驯化期和适应期。确定长期规划目标,避免出现重复拆建行为,减少资源浪费。结合城市品位、历史积淀、文化风格、建筑特色形成和设计城市的园林建设风格,给城市印象和名片增加更多光彩,避免模仿、抄袭,和城市单一模式发展。对于重工业区或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应确定重点绿化调整区域,通过植株的抗污染、抗烟尘、净化空气的能力,缓解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三)加强园林绿化结构设计

设计应因地制宜、凸显城市文化底蕴,衬托人文和自然景观,优化绿化设计,充分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增强屋顶绿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在面积有限或已规划定型的老城区和人流量较为集中区,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加大立体和垂直绿地建设。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植株的颜色、生物、姿态、长势、生长期等特征,合理搭配,使城市绿化四季成景,并通过生物特性做到生态的自我调节。品种选择时应注意使用便于管理,治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的植株。充分设置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的结构和层次,合理搭配植株、水、生物、景观之间的关系,形成能量和物质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

组建专业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团队,定期对园林植株进行修缮、养护、定型,认真了解各品种的特性和养护方法,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和施肥浇灌管理,对林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植株生长动态,提高预防,做好养护的质量,增强园林队伍素质,推动全民养护管理水平。

(五)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重要保证,特别在当前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广泛开展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考核和评比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乱砍滥伐、侵占绿地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巩固和保护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体现了城市的品位和个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带给人类财富的同时,也出现许多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如资源缺乏、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惟一具有生态自净能力的系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园林工作者应分析这些问题,认识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不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长期以往城市才能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我们居住的环境才能更加舒适美好。

参考文献:

篇(10)

如今的大众旅游正在由纯粹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过渡。在满足基本物质消费的基础上,游客开始注重寻找更加具有文化特色的休闲方式。旅游消费活动的个性化发展,使文化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灵魂。没有了文化,旅游就没有了品位,没有了生命力。因此,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成发展,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旅游

1、从“观光旅游”到“文化旅游”的过渡

观光旅游是指前往某些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以观赏为目的的旅游,是最低层次的旅游方式。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虽然我国观光旅游时代并没有过去,但游客对使人置身其外的旅游方式逐渐失去兴趣,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我国文化旅游市场消费能力还没有得到释放,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旅游产品设计中文化体验环节设置较少,对游客的人文关怀不够;文化气质和体验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和游客的精神交流,间接影响了消费投向和消费积极性;此外,服务、拥挤程度和景区维护等影响了游客对文化的感知和满意程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型产业来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序的价格竞争造成了游客不满与旅游企业盈利困难。由低成本运作为导向,旅游产品越来越把品质作为牺牲对象,使旅游业处在红海之中。而且目前孤立的景点已经很难吸引游客。旅游必须结合文化,为人们提供融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体验消费,把单纯的观光旅游上升到文化经历、文化体验和文化欣赏的高度。而创意产业的高智能性、高附加值生产特性为旅游业指出了有效的发展路径。

2、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结合方式

文化创意经济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以人的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的基础上,依托文化差异对经济发展进行支持与推动。而创意产业则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为根本、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要素、以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为目标的价值链高端的经济部门。

文化创意产业按照结构层次划分为核心部分、扩展部分和聚合部分。核心部分有视觉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等;扩展部分主要有传媒业、(广播电视与印刷出版)、唱片业、电影业、广告业,设计业等。聚合部分主要体现在文物博物(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品市场、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目前,文化创意作为经济动力,已然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和上海已经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大力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休闲旅游业也将和文化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其他门类一起,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但是,大多数地方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然是单枪匹马式的孤立发展,各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没有很好地规划和融合,协同效应弱,聚合形式的发展远远不够。因此,创意产业对旅游业的发展意义尚未得到充分显现。

二、文化旅游的集成模式探讨

旅游业应当积极吸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果,让文化元素充分“动起来”――生动起来(文化创意与旅游新产品开发)、流动起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配置)、互动起来(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1、文化创意与旅游新产品开发

使沉寂而伟大的历史能够重新鲜活起来,不是仅仅通过简单复古和再造就能实现的。重新恢复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容易,建人造景观公园也容易,难的是在重视载体的基础上,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并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做出特色,创造品牌,让来自异地的游客在短时间内能够认知和认同本地人文历史民俗习惯。

目前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误区与困难主要有:第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受观念制约,片面重视载体,认为维护就是翻新,不重视内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操作上的盲目、重复和低俗,不仅无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反而有可能毁掉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从而毁掉丰厚的资源优势。第二、旅游文化体验的真实性问题和开发与保持原貌的关系。如何实现建筑与历史的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加强管理与“原生态”的保护,如何让历史、让文化活起来,实现时间与空间同时再现。第三,本源文化被世俗文化所同化。未经有意识保护的原生态文化极有可能在未来失真;文化差异渐次衰减;文化魅力和吸引力降低。

在旅游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文化创意的介入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旅游业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形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文化创意必须实现通俗化、集中化、特色化和参与化。

2、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配置

(1)旅游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由于创意具有非排他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成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技术与信息的壁垒,保证旅游文化创意合理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的界定与有偿使用,保证旅游文化创意的使用范围。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旅游文化创意如果没有保护,模仿和重复建设就会继续,这对于走在创意前列的旅游企业是个沉重的打击,一方面先期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得不到有效回收,另一方面模仿和复制形成“创一个、死一个”的被动局面,这对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界定、交易和产权变动、诉讼等问题。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是旅游文化创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前提。

(2)旅游文化创意的市场配置

创意的商业化需要市场的效配置。由于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移情性风险高,也需要在敏捷创新的同时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实现敏捷获益,以回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的产权交易,让旅游资源寻找创意的有效途径。

目前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充分融合的方式有四种:一是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股权化经营;二是创意企业可以与旅游企业、资本运营企业、科研院所达成战略投资计划;三是文化创意通过信托、寄售等方式,或通过文化创意交易市场进行产权授权经营或转让;四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经营。

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创意的估价与市场价值的形成机制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企业、技术开发企业以及资本运营企业之间搭建交易平台的中介结构缺位问题;文化创意交易市场的形成与运行模式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担保融资和上市障碍问题。这些困难需要理论界和金融中介机构进行新的模式创新和机制摸索。

(3)协同创新

对旅游创意产业非常重要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创新。这需要研究机构、创意企业、旅游企业、生产企业共同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新的组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给予新的旅游价值链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整体产业的提升。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指导产业开发,使各种文化搭接与共生、资金资源充分流动,把无形的文化转变为有形的生产力。其中,文化是灵魂,创意是触媒,技术是手段,营销策划是条件,管理模式是重点。

目前主要存在的困难是:自主文化创意、自主技术手段、自主营销体系、自主管理品牌的缺位和相互间的割裂。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明,而科技与文化二者却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体制上的制约因素使该分的没分,该合的没合。如何开发创意与技术并行的旅游文化产品是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和政府宏观规划与调控提出的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要求。

3、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旅游卖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创意成为在一个低价社会中获得高价利润、在拥挤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方式,是旅游知识经济的密集反映,好的创意是价值源泉。旅游行业应跳出传统的发展模式,从外部文化创意市场寻求发展动力,依靠文化创意提升产业内涵和实现产品升级,依靠文化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跳出低成本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沿着共生、融合、集成发展的路径不断演化。在共生阶段,旅游产业和其它创意产业类型将互相伸出触角,谋求创造适合双方发展的共同空间;在融合阶段,双方将找到并致力于开拓共同的发展模式,此时互相促进,但矛盾与合作同在,处于磨合期;在集成阶段,双方在某种层次和战略上将合二为一,环境、资本、体制和谐,形成利益综合体,达到高级协同共生。

现在政府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聚集区内各企业各自为政,社会综合媒介和服务机构缺位,信息资源没有充分流动和互动,群体优势和协同优势还未显现出来,集成发展的模式还未有质的突破。

三、“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景区的规划建设、资源的开发等等都与创意密不可分,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旅游的结合有其必然性。对于旅游企业,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把扎根在游客心里的隐性文化认知通过一种活泼的体验方式外显出来,使之与旅游资源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价值再造,发挥整体产业的功能。

“文化深度旅游”的发展需要用文化创意挖掘主题与内涵。一方面在产业内部提升人文气质,另一方面在其他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间的共生与繁荣。此外,引导和培育游客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文化旅游偏好也是旅游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挖掘文化创意的主题与内涵

在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创意的内容种类非常丰富。在不同的地区,有各自的强势产业和特色文化底蕴。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路径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美国洛杉矶就是以电影业作为主导产业,协同音像、电视、印刷出版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形成环球影城、迪斯尼乐园等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为太平洋经济圈的著名娱乐都会。

在我国,可供挖掘的除了有、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古迹、节庆活动、传统技能、特色饮食等传统文化要素外,还可利用节庆文娱活动,积极利用影视、戏曲、绘画、建筑等不同表现手法,创新娱乐项目。用旅游带动休闲产业链条的完善,为未来产业升级做好前期准备。

因此,旅游休闲业应依托地域文化氛围,分析地域文化特点和资源潜质,找准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创意的切入点。应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与内涵,挖掘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创意,形成区域主导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政府的引导和培育机制非常重要。同时,要构建旅游文化创意集成中心,将电影、电视广播、音像、出版和视觉艺术产业充分与旅游进行集成,实现文化创意的构想。

2、对内提升人文气质,对外延伸产业链条

旅游文化创意成果必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的双重特质。将山水、建筑与历史、人物、歌舞、传奇、风俗、习性寓于游览行为之中,用创新手法诠释人文历史,呼应游客心理期待,提高旅游质量,体现“文化创意”成果。

创意文化旅游是一个产业链极长、聚集度极高、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关联性产业,它覆盖了三大产业的许多领域。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延伸到休闲、度假、修学、探险、科考等方面,系统开发,将旅游单体整合为某一主题下形成品牌链,用历史文化价值串联社会经济价值,用创新旅游去重新审视旅游项目的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旅游文化创意成果可以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中任何一个环节以及旅游产业链的延伸部分。

3、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的共生与融合

旅游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和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体制创新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先导。遵循市场规则的企业化运作是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创意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旅游元素有限,文化创意无限,文化创意是人文精神具象化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我们以灵感和魅力,文化创意则是我们对历史的最佳回报。在具备消费能力的基础上,引导游客消费创意旅游产品的意识也非常重要。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将结出更丰硕的成果,旅游产品将从内涵和质量上得到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感知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尊重。

篇(11)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所谓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即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绿地规划、绿地功能、绿化事业等方面的管理。在具体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需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内容,科学地对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努力实现当地城市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现状

每个城市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居住环境都与园林绿化息息相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而且还具有社会效益。一方面,园林绿化可以保持土壤稳固,滞留空气中的灰尘,保护地下水源干净,减少城市噪音,调节空气温度等;另一方面,园林绿化还可以优化居住环境,使人们能更好的保持身心健康,缓解因各方面带来的压力,提高人们工作以及生活效率,充分展示一个城市的城市活力和精神风貌。因此在城市中要合理规划园林绿化带,合理布局城市周边的风景林、防护林以及森林公园,以提高城市的园林绿化覆盖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于自已居住城市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因而各种大大小小的园林绿化公司运育而生,且日益增多,园林绿化市场日益加大,造成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市场,使之步入正轨。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 重利益而轻美化。

现如今很多行业都市场化,园林绿化市场也不例外,园林绿化投资建设者们为了追逐最大利润,而忽视绿化质量,致使绿化工程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比如说现在的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化,有些开发商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在园林绿化方面压缩资金,就起用一些没资质的个体户,毫无科学规划设计,照搬照抄,杂乱无章,胡乱地种些树,铺些草来忽悠国家相关部门和老百姓。

2.园林绿化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难表现出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很多人都以为搞绿化不就是种种树,铺铺草,高利润,于是乎就有很多人都想分得绿化这一杯羹,脱离实际,照葫芦画瓢。却不知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者和施工者两者相辅相成,俗话说“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好的景观工程光有一个优秀的设计者是不够的,同样光有施工者也是不行的,必须二者共同完成。

3.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

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比如:各开发区、开发商,甚至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管理都是自成体系,完全丧失了“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毫无疑问,因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完善,难以发挥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以致于存在问题屡见不鲜,比如:侵占城市园林绿地、随意伐木毁绿等事件较多,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绿化环境,也不利于现代城市“新形象”的创建。

4.缺乏专业性的绿化监管部门。

由于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验收这一块强制性条款少,而一般往往绿化施工监理工作都是由建筑商自已担任,没有很好的责任心,只看到表面上的绿化景观效果而不去强调利于后期维护管理的一些细节。

5. 生态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园林绿地建设存在诸多生态问题,突出体现在无视环境敏感区、片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市树市花等方面。

(1)无视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往往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属生态脆弱地区。许多城市对环境敏感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的群落生境,包括含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盐碱地、沙地等脆弱地带。这些地带是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不当的开发会将城市的山水及人文地理文脉完全切断,势必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资源的耗竭,阻碍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片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市花市树

我们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加植物种类或景观类型,甚至盲目地从外地引进物种以试图丰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并不等同于物种丰富度,因为如果在城市的每一块绿地上都尽可能地增加植物种类,就整个城市范围来说,物种的总量并没有增多,而景观多样性反而减少了。物种多样性高也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稳定,景观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破碎化。市花市树是一个城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树种,它们往往观赏价值高,在本地区的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张家界市的市树为樟树,由于一味地栽种市花市树追求所谓乡土树种、地方特色的现象,结果导致樟树泛滥,城市绿化景观极其单调,反而因此缺乏生气和地方特色。

三、改善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议

1. 要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全面考虑园林绿化的生态和美化效益,统筹规划,加强管护,增加投入。国家提倡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进而进一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的社会地位及凝聚力,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对园林绿化建设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并提高园林绿化资金上的投入,正确认识园林绿化与投资环境二者关系,把利益和效应挂钩,坚持不懈地牢固绿化思想,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水平,提升一个档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2. 城市建设要有明确的整体规划,要考虑到一定的园林绿化面积,保证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越来越多的城市伴随着开发项目的增多,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要规划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以缓解因建设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3. 城市中的公园、住宅区内的园林绿化要做到清新、自然,园林景观设计独具特色,突出城市的品味和精神风貌,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各地城市都大力增加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也明显提高,城市也变漂亮了,但仔细看来,各园林景观、各城市小区无非就是相互间抄袭、模仿,没有自身特色,体现不出一个城市的品味和档次。因此城市建设要对城市的园林绿化作出整体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小区的园林绿化充分利用本地植物优势,独具匠心,建成一个合理化、多样化、优美化、独具化的园林城市。

4. 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加大法制意识的宣传力度。

随意破坏绿地、砍伐摘踩、盗窃花木等现象在各地都时有发生,人们的保护绿地意识不强,因此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引导和宣传教育的力度,成立管护管理小组,长期不懈的深入下去,可以散发小册子、竖标语、户外集中宣传、校园普及青少年学习,让大家清楚意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活中、国民经济建设中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地位。加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是公民应尽的责任的法制意识,是大家都来保护环境、爱护城市园林绿地。

5. 注重城市周边小城镇和郊区的园林绿化建设。

以小城镇和郊区的绿化来包围城市,重点保护城郊自然生态的城市湿地资源,打造国家级的城市湿地公园。

6.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建设

首先,创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责任机制,即在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建立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责任体系,合理划分管理责权,梳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的积极性,从而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责任制。其次,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即由政府统一规划,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统一性”与“规范化”。再次,建设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即要坚持“高效、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一项艰巨而多元化的城市建设工程,所以我们应当建造和利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生物工程系统,改善日益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园林城市、景观城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