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4 10:41: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篇(1)

教材的质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医儿科学》教材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经几易其版本,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急待改革[1]。为了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1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

1.1 中西混杂

1.1.1 目录混杂 大多数《中医儿科学》教材在“中医儿科学基础”部分的目录既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又有“小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等;在疾病目录上中医和西医的病名混杂出现较多,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使用“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而有的却用“肺脏病证”“肾脏病证”。例如“心肝病证”既有“惊风”“夜啼”“痫证”中医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病毒性心肌炎”西医的病名;同样“肾系病证”既有“遗尿”“小儿热淋”又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不胜枚举。这样造成了教与学的困惑,例如经常就有“肺系”和“肺脏”如何区别,“水肿”和“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有什么关系,“五迟、五软”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出现。

1.1.2 内容混杂 现行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具体疾病的阐述上也存在中西医混杂的情况。大多数把疾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或病因病理、诊断或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在这6个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杂的问题。例如论述“胎黄”,概述部分既有中医的定义,又有西医关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内容;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大多数从“外邪犯肺”“湿热内侵”“肺脾气虚”中医的理论进行阐述,而诊断却从西医“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更是混为一谈。

1.2 临床思辨条理不清 主要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辨证与辨病、治疗与临床上对疾病的处理等方面的临床思维的条理性有阐述不清甚至有失偏颇之处。尤其是用西医命名的疾病的论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势必给教学造成困难,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疑惑,使得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差距拉大而越不相适应。

1.3 医学术语不规范 不同版本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医学术语的使用不一致。例如主要论述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的用“肺系疾病”,有的却用“肺脏疾病”,传染病的章节名称有的为“时行疾病”,而有的却为“时令疾病”;再如对于“麻疹”的论述,在讲述“治疗原则”时,有的说“麻喜清凉”,有的又说“疹喜清凉”,在讲述“邪犯肺卫”的“治法”上,有的说“辛凉透表,清宣肺卫”,有的则言“辛凉发表,宣肺透疹”等等不胜枚举。

2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改革设想

2.1 西为我用

2.1.1 用西医的病名取代中医的疾病命名 对于中医和西医认识基本一致的小儿常见的疾病和时行疾病,可以直接使用西医的疾病命名。例如直接用“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破伤风”取代“胎黄”和“脐风”的命名,可以在概论中分别给出中、西医的定义;可以用“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取代“丹痧”“顿咳”“小儿暑温”。这样既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实际要求,因为中医儿科住院病历书写需要(入院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又有利于中医诊断的规范,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点。

2.1.2 临床诊断需要参照西医的诊断标准 可以把西医的诊断标准纳入教材中,在编写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内容之中,应该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疾病鉴别诊断”。例如“哮喘”的临床诊断,应该书写“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以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应该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异物”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好适应中医儿科临床的需要。

2.2 古为今用 可以选编已经被后人充分理解和达成共识的历代中医儿科医家的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儿科的学术思想和掌握中医儿科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特点。例如新生儿的“养护”的观念,小儿生理特点“纯阳”和“稚阴稚阳”等观点。在选择论述时,应“遵古”而不“泥古”,以“共识”为原则,对于众说纷纭的观点不能选用。

2.3 规范术语 在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时,不能各行其是,对于尚在研究探讨和个人的学术观点,一律不能编写进教材。应该使用规范统一的中医和西医医学术语,有利于中医儿科疾病和证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疾病的命名和证型的规范、治疗方法的规范论述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进。

2.4 突出特色 对于现代医学尚未清楚的而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的儿科疾病,应该保留中医疾病的命名。例如“夜啼”“夜惊”“夏季热”等。还应突出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因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医儿科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根据《辞海》对于教材的诠释“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写的材料”,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中医儿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编写,必须要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由卫生权力机构负责组织《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成员除了中医儿科专家、教授,还应该要有儿科临床一线的副高职以上职称的医生参加。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人力、物力等)和相当长的时间,广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务实搞好《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使之适应临床实际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中医儿科人才培养,也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上述观点纯属个人管窥之见,希望能够给有识之士和关心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同仁提供参考。

篇(2)

1.1 不能正确认识教学查房与护理查房 

部分带教老师不能区别实习生在病房的护理查房和教学查房,将其混为一谈。主要表现为缺乏计划目标、不深入分析探讨病历,不能形成双向教学;在查房过程中,带教老师仅给实习生分配简单的任务,不重视临床思维的培训,如医嘱执行、配制药物、打针发药等。 

1.2 讲座型教学查房 

带教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述病因、发病机制、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等,采用填鸭式教学,将本应在理论课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病房再次讲述[2]。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样缺乏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压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久之则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不能主动吸收知识。 

1.3 实习生差异问题 

儿科护理实习所包括的专科众多,如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等[3]。并且不同专科的实习生在儿科实习时间和实习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教学查房中带教老师需要面多不同专科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实习生实习期的差异也使其对医院环境、临床知识和操作熟悉程度有一定差异,故带教老师需采用差异性教学。 

1.4 学生参与教学查房的积极性较差 

由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的影响,很多实习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甚者出现不尊重教师、不遵守制度的情况,故导致教学查房质量较差。 

1.5 教学查房做不到因材施教 

实习生的层次存在差异,本科实习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缺乏动手能力,需要通过教学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专科及中专生一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临床教学查房则需要在问题的深度上有所侧重。但目前多数教学查房活动没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平平。 

2 儿科教学查房问题的解决方案 

2.1 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首先带教老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熟悉病人病历并做好查房计划,告知实习生提前做好准备。查房中由实习生先进行查体、辅助检查并提出问题,主查护师对问题进行补充,并对患者询问,之后对实习生进行提问。返回办公室后进行进一步讨论。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判断能力为首要目的,确立学生重视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促进学生从“理论型”向“素质型”转变。 

2.2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科的实习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对本专科的实习生在教学查房中区别教学侧重点,加大临床专业教学查房的深度,深入发掘典型疾病的教材内容之外的发展状况。而针对其他专科及初次实习暂未定科的实习生则采取以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为主的教学手段,使实习生了解儿科临床护理对今后工作中的要求,以方向导向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活跃讨论气氛 

充分调动实习生的讨论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分析能力,克服个人思维定势,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讨论要以保证病房秩序为根本,不能影响患儿的休息,在讨论中对于积极发言者提出鼓励,纠正错误思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问诊和体格检查的标准化 

教学查房应根据诊断学要求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在与患儿和家属交流中应避免使用医学术语,而师生交流则应降低口语使用频率。在体格检查中如何控制手法的力度和技巧,从而保证患儿配合检查是教学查房中应解决的问题。 

2.5 日常查房与教学查房结合 

在日常例行查房中,让实习生体验护士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作用,通过对患儿及家属提问,使实习生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家属掌握患儿的病情。教学查房存在时间较长、学生数量较多的特点,这就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查房的时间和带教老师,提前做好延时准备,避免因为时间冲突而影响其他工作。 

3 结语 

作为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儿科学临床教学查房还存在很多问题,涵盖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儿科学涉及到儿科多系统的疾病及儿童保健,包括内容及其丰富,只有带教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授课技巧不断提高,并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儿科护理学专业,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专科的操作技能,才能保证儿科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善存,陈以初,王斌.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的方式在内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04(13):367-368. 

[2]李绘.追踪方法学在临床教学查房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09):348-350. 

篇(3)

不同级别的儿科医疗卫生机构在功能上重叠、资源上非良性竞争,体系层次不清晰:(1)全国除部分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拥有独立设置的儿童专科医院外,各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参差不齐;(2)各级儿科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重叠,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础卫生服务上相互竞争,仅仅只是医疗卫生机构间掌握卫生资源和提供多样服务多寡的区别。全国大部分儿童医院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点偏低(占地少、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短缺、人才严重匮乏、运营成本较高(投入少、收费低、消耗大、风险高)、儿童家庭经济承受力大(欠费、弃婴等)、儿科医疗收费项目无特殊倾斜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儿童专科医院发展的瓶颈。新医改方案要求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进一步严格控制药品比例,而绝大多数儿童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40%以上,医院收入结构彻底打破,主要收入渠道“断流”将影响医院长远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综合医院儿科呈现就诊患儿数量减少态势,其床位数由1995年的5万余张下降到2005年的4.2万张[1],极大地阻碍了儿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各级综合医院儿科因收费水平较低、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配置等人力资源成本普遍高于其它临床科室等原因,日益沦落为医院的“边缘”科室,床位配置逐步“萎缩”,部分被迫撤销。即使一些医院能按照卫生部规定设立儿科,也时常面临着病源、资金和人力的匮乏。数据显示[1],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32.92万人,而占人口总数17.32%的儿童,却只有占执业医师总数4.2%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2.1%的专业儿科医师。长期以来,儿科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儿科专业医师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与其他专业相比,儿科医生工作负担重、职业风险高、福利待遇低,导致绝大多数优秀的医学生毕业时都不选择儿科,原儿科专业人才也纷纷跳槽转行,最终形成总量减少、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难以完成正常门诊和病房诊疗工作。

儿科医学的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变、医疗技术的介入,儿童疾病谱每隔20年左右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卫生管理和计划免疫的改进,小儿急性传染病和肠胃病的发病比例明显减少,而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心脏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却跃居前位[2]。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性,地域、贫富、规模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基层医院缺少资金设备,吸引不到医技人才,老百姓只好跋山涉水到城市、大医院就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信息等求医条件改善,儿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独生子女和优生优育政策使得家长们愿意在孩子的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不同经济层面的人群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医疗需求,刺激更专业和更人性化的儿科诊治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产生。儿科号称“哑科”,患儿不会自己表述病情,也不能像成人一样检查和用药,主要靠症状和医生经验来判断病情,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事故;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医疗服务与患儿家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极易引发医患矛盾或医疗纠纷,既耗费医院人力、物力、财力,也会对医院声誉造成损失。

儿童就医除受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等医疗资源偏少的限制外,一定程度上还受儿科疾病季节性特点的影响。由于综合医院儿科“萎缩”而导致儿科总收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减少超过了儿童专科医院的诊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增长,因此,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合理重整综合医院儿科的现有医疗资源、组建更多的儿童专科医院和规范化的儿科病房,亟为迫切。儿科也是整个医疗急救体系里的重要环节,区域性儿童急救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大规模传染病接连爆发,汶川地震、三氯氰胺奶粉等天灾人祸不时发生,暴露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对儿童救治体系的忽略和区域性120及紧急救援中心对儿童救治能力的滞后,给儿童应急救治敲响了警钟。

新医改条件下对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4)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教改刻不容缓。为此,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在2007年提出建设50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体现了国家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也给未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提供给了一个很好建设方向。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及外语(通常为英语)两种语言授课,针对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单词、短句、长句、段落等表达方式,通过优秀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双语教学教材,优秀的管理理念这样的“五优”工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外语思维进行思考及交流,促进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一、双语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及必要性

神州九号和天宫的对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踏出了一大步,迈入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其它领域,如医疗技术、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必须以扎实的外语和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更是发挥着关键的“桥梁”作用。近些年,基础教育中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许多地区都是从娃娃抓起,掀起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但是总体上,大家实际运用能力还很差,专业英语词汇掌握得少,不够熟练,阅读专业的英语医学资料时往往很吃力,遇到外国专家交流讲学的好机会更是听不懂,也张不开嘴,导致获取先进医学进展的知识上落后国外。这和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属于灌输式教育,英语教学亦然,大家都重视笔头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学生从“过级式学习”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尤其是听说的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双语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及实践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反复锻炼,真正使英语活学活用起来。为提升学校层次、增强学校竞争力,提高医学生知识层次,促进全国医疗行业发展,在高等医药院校中推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著名医学家、教育家裘法祖先生曾说过:“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就多拥有了一把打开医学科学大门的钥匙”。医学双语教学就是要把英语转变为打开国外先进医学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双语的应用,使我国医疗行业拥有赶超世界先进的能力。所以,在作为后期临床“内外妇儿”四大课程之一的《儿科学》中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院儿科临床学院近些年来遵循国家教育部的精神,依据苏州大学建设精品课程要求,将《儿科学》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具体实施时将整个《儿科学》双语课程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论课教学及实践课教学,形成了教师讲授、学生质疑、双方讨论的良性循环,并且加强讨论和实践时应用双语的比重,做到双语并行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课程规划,重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国际接轨,强化教学内容及双语教材的积累,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扎实推进《儿科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

二、双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及内容

1.理论课讲授。双语教学在我国是要求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双语教学模式。(1)部分式双语教学: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保持母语教学或者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用外语教学。(2)完全式双语教学:仅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3)渐进式双语教学:由开始时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步转变为全部课程仅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目前我国的语言环境还是以中文为主,并不像新加坡或香港那样双语并重,而且我国的双语教学处于起始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当前及相当长的时间中仍必须采用汉语为主,英语渗透为辅的部分式双语教学及渐进式双语教学。医学知识多数较为复杂,在纯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都难以理解,另外,医学英语词汇大都生僻,专业性强,如果单纯使用英文讲解学生则如听天书,基于我院所教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亦采用这种部分式及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实际应用中反应良好。

总结起来,我们使用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点内容全英文讲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现场反应,花20~30分钟时间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全部使用英语进行讲授。讲课过程中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语速保持四级语速或更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领会和理解。例如在讲授“Neonatology”时,将总论部分内容用全英文讲解,让学生对基础内容,如“新生儿、足月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等重要名词有较深的理解。(2)复杂内容中英文混讲。对于某些较复杂的课程内容采用中英文混讲的方式:将重要的医学英语单词、短句或长句穿插于中文讲述的过程中,增加大家对其的理解。(3)常用内容中英文互动。对于经常要使用到的一些内容,我们要求师生采用对话的形式,穿插英文进行对话,让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讨论和回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采用单词、短句、长句或段落进行回答和讨论,如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这一章节时,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在回答中穿插“Jaundice、Hyperbilirubinemia、Phototherapy”等简单的专业英语词汇即可,而对于英语口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可让他们使用长句描述症状、治疗方法,甚至是胆红素代谢途径等复杂的过程,促使大家将英语学以致用。(4)教学课件全英文化。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被普遍采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也充分意识到了多媒体的重要性,所以要求双语理论教学中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评比促使老师加强这方面的准备。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全英文化率达到了100%,这样板书内容显得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内容与国外原版教材接轨,而在课堂讲解时则用单词或短句,遇到重点或难点的地方配合中文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理解重点、难点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水平,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2.实践课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在实际中往往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特别是在医学这样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中更是如此。考虑到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多,空间和组织形式相对自由,并且实践课时师生距离更短,更利于交流互动,所以我们在临床实践环节中灵活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双语互动内容。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理论课内容进行拾遗补缺,在实践中加深课程的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课前专业词汇准备。我们会提前公布实践环节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阅课程有关的重要英语单词和文献资料,预习我们会在上见习课可能用到的专业词汇,掌握在病患交谈中需要使用的一些句子,为现实交流做好充足的准备。(2)课时采用真实病人及模拟病人交替。现实中,真实病人能进行英语交流的不多,尤其是儿童医院,本身患儿年龄较小,甚至大多是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龄前儿童,双语教学必然不能是在学生和患者之间进行。所以面对真实患者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病人的主诉和体征当场使用英语进行描述。另外,我们在带教过程中,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模拟病人或者教师自行扮演标准化病人,通过两者之间的英语对话,将上课所学贯穿到实际应用中去。(3)课后进行书面英语练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双语儿科教学不能仅仅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写作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SCI论文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外杂志上发表文章,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英语写作。所以在我们的双语课程中,也安排了这样的实践环节。在课后让同学用英文对实践课中的疾病进行总结,并将临床病例翻译成英文。这样提高学生接触医学英语写作的频率,为将来医学文章的写作奠定基础。我们在实践环节中全面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医学英语的学习,所以学生医学英语专业知识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交谈中公共英语的表达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适合他们的需要。

三、双语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双语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师资队伍是否强大,因为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上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尤其是口语及听力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现实中,往往因为医学专业性强,知识量大,临床带教的老师本身还有着较繁重的临床工作要做,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英语备课上,尤其是临床医师英语口语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现在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直接使用英语进行对话和教学的能力,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中文交流及教学为主。教学师资不足是全国教学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定期请外教至我院进行专业英语培训。通过近几年的培训,我院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明显提高,进步巨大。(2)尽可能争取机会让医师出国进修,尤其是对带教医师出国进行各项政策上的倾斜,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到国外接受纯正英语的训练。(3)全面实行英语交班制。每天早交班全部用英语进行,给每位医生创造复习医学词汇和练习口语的机会。(4)在院内网中开辟医学英语学习专栏,定期挂出医学英语学习资料,以便临床带教医师学习和交流。

2.双语授课教材缺乏。现阶段国内医学双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是通过将原来的中文课件翻译成英语后给学生授课。首先,这其中的翻译的准确性要打一个折扣,退而求其次,学生学到的可能也只是“ChineseEnglish”,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医学英语。“好马要配好鞍”,双语教学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好鞍,一本合适的原版英文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针对上述情况,我院通过购买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视频资料,并通过互联网联通医学院电子资源,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医学英语学习的资源,以便教学之用,运行的总体效果良好。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学生对教材评价良好,认为通过我院选用的教材,接触到了地道的英文,逐渐掌握了医学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习惯。

四、医学双语教学展望

与时俱进对于教育而言意义重大,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如此。为适应21世纪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高等院校医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不但要求我们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积累最新的教学内容,而且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和国际接轨。故创建双语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国际接轨至关重要。我院《儿科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抓的系统性工程,从院领导到各教研室主任乃至教学一线的医师,都充分重视其建设及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大家都能从战略高度和整体角度出发,着眼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把双语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从整体上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我院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不搞跨越,不喊口号。通过目标管理,克服双语教学人才、双语教学教材上面临的双重考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共同进入双语教学的情镜中。下一步,我们要以国家建设双语精品课程工程为契机,促进我院《儿科学》双语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的质量,为未来我国医师和国际的接轨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秀,王晓波,王淳.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保障措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68-69.

[2]张莲.汉英双语教学中语码转换与双语思维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2):68-70.

[3]季红,蒋犁,孙子林,等.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差距及改革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71-72.

[4]刘兴慧.医专学生“哑巴英语”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64-66.

[5]王军,王莹.双语教学模式的界定和实施原则[J].基础教育研究,2002,7(8):66-67.

[6]安燕芳,鄂云翔,张魁,等.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探讨[J].西部医学,2008,20(1):221-222.

[7]余琼琼,张玉珊,邱丹缨,等.多媒体教学课件构成要素对医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70-173.

[8]王卫.针灸学双语教学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16-17.

篇(5)

[Abstract] Wan An Fang is a prestigious medical book in Japan's Kamakura era. In all of 62 volumes, there are 11 volumes about pediatrics contents. In Wan An Fang pediatrics, 95 percents of the contents are reproduced in You You Xin Shu. There are three citation principles: firstly, excerpt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mmon multiple disease in author's era; secondly, the medicines contained in the prescriptions are easy to get at that time in Japan; thirdly,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by cutting out the superfluous. Each recorded disease has detailed classific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The readers can enrich the ideas of pediatric treatment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y reading.

[Key words] Wan An Fang; Pediatric literature; Application value

《万安方》全名《覆载万安方》[1],是日本著名的大型医学全书,由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年)的僧医|原性全所撰,完成于嘉历二年(1327年)。该书由作者征引辑录中国宋、元时期大量的医学文献,并加以整理分类而成。其中卷第三十九至卷第四十九共11卷为儿科部分,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引录了中国的医学文献100种,按病分门,门下列证,共记载了小儿惊痫、伤寒、咳喘、疳病、泄泻等近百种疾病的辨证、方药、相关治法及初生小儿养护法。

《万安方》儿科部分内容虽均摘录于中国医书,但所摘录的内容又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笔者从学术渊源、学术特色、学术价值三方面来探讨《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内容、特色及其价值:探究其渊源,分析其摘录诸医论方药的原则;总结其诊疗特色和处方用药特色;最后结合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内容,浅述其儿科部分的应用价值。

1 《万安方》儿科部分文献来源

《万安方》儿科部分所摘录的内容均标明了出处,可供整理归纳其文献来源及引用情况;在多处卷首或卷末均有“《幼幼新书》第几卷出之”的标注,经与《幼幼新书》相对照后发现,所摘录的内容虽出自100种医籍,但是大部分内容转引于《幼幼新书》,即从《幼幼新书》中摘录其所记载的历代医籍的内容;又考虑到尽管其文献来源十分广泛,但作者摘录各家文献时应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故今择其重点,通过考察被摘录较多的《幼幼新书》的引用情况,以此来总结作者撰写该书儿科部分的原则和规律。

1.1 儿科部分文献来源及引用情况

统计引用总次数达到20次以上的医籍,以及对各医籍医论、方药引用的次数;再将该书相关内容与《幼幼新书》的内容两相对照,统计引用各医籍原书和转引于《幼幼新书》的次数,得到数据见表1。由表1可知:《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医籍《太平圣惠方》《千金方》等大型综合医籍和《张涣》《吉氏家传》《茅先生方》等众多医家的医籍。其中儿科诸证候的症状、辨证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诸病源候论》《圣惠方》《千金方》《婴童宝鉴》;而所摘录的方药来源极广,有《圣惠方》《千金方》之类的综合医籍,也有各个医家的医籍、经验方、家传方等。但是,此部分所摘录的众多医籍的内容,仅有少量是从原书中摘录出来的,约95%的内容均转引于南宋刘P等所编撰的《幼幼新书》,由此可知,《幼幼新书》是《万安方》儿科部分最大的文献来源。

1.2 对《幼幼新书》摘录情况

经统计文献来源发现,《万安方》儿科部分大量内容均转引于《幼幼新书》。考虑到《幼幼新书》本身又是一部总结其以前的中医儿科学成就的大型医籍,故将《万安方》儿科部分从《幼幼新书》中转引的内容,与《幼幼新书》原书的内容两相对照,从中推断出作者引证文献的原则,有助于了解《万安方》儿科部分的编撰规律。

考察两书中论述小儿疳病的内容:《万安方》卷第四十五“小儿七”,论述了小儿诸疳病的辨证论治和方药;《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三至二十六载小儿疳病的内容[2]。将《万安方》与《幼幼新书》的相关内容对比后得到如下结果:

《万安方》小儿疳病部分所论述的门类不到《幼幼新书》诸疳中所列门类的二分之一,且考察具体内容发现,《万安方》对五疳、十二疳、二十四疳候的论述远不如《幼幼新书》详细。又根据《万安方》卷第四十五结语“以上诸疳,自《幼幼新书》第二十三卷至第二十六卷四个卷中出疳种类四十条。事繁证多,临于病家,卒难辨知之,是以今世常所现行,聊抄易识录之,广可见本方而已”[1]1183-1184。故可推断其摘录文献的原则之一是:选择日本当时常见的病证,摘录历代医籍文献中对这些病证的论述和方药,略去其他少见的病证,从而避免了繁琐的论述。 再考《万安方》小儿疳病部分第一节“诸疳”的内容,该节论述了五疳辨证。开头一段是对五疳病因病机和辨别的论述,辨证之后又列举了紫霜圆、黄耆饮子等五则方剂,通治五疳。这些内容转引于《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三的五疳论,而《幼幼新书》五疳论中仍有大量的方剂未被转引。作者|原性全在《万安方》该节的末尾阐述:“以上总治五疳良方如斯。凡各治一疳之药方,可见《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三卷。或牛黄、芦荟,或干蚵o、蟾蜍等,药材则难得,故不抄载之。疳病尤重,治疗亦难矣。”[1]1155由此可知,在《万安方》的儿科部分,作者是本着“方中药材在当时易得”的原则来抄录方药的。

以上两例分析了《万安方》小儿疳病部分征引《幼幼新书》的规律,具有这种摘录特点的内容,在该书儿科部分各卷均有分布,且在相应卷次或章节的末尾均有标明。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万安方》儿科部分对《幼幼新书》的引录原则主要有三个:第一,根据作者所处时代的治病所需,摘录常见多发病证的相关文献;第二,方剂所载药材在当时当地易得;第三,删繁就简,实用有效,略去相关门类中过于繁琐的内容。

2 《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学术特色

《万安方》的儿科部分,卷第三十九、四十为初生小儿将养之法;卷第四十一至四十七,每卷论述一种类型的疾病;卷第四十八、四十九为小儿杂病。其详论的病证类型并不多,如卷第四十至四十七分别对小儿惊痫、中风、伤寒、疮疹、发斑、咳喘、疟疾、温热诸病、骨蒸劳气、黄疸、寒疾、胃腹诸病、疳病、泄泻痢病、丹毒等做了详细的论述,每一病下分类繁多,广纳诸方,罗列各家之说,对诸证逐一进行全面阐述,然而其所摘录的各家医论观点相似,众多方剂涵盖该证候论治的各个方面。

例如,卷第四十一“小儿三”,详细论述了小儿惊痫证候的辨证分类和方药。分为六节:惊候、急慢惊风、急惊风、慢惊风、天、诸痫。

“惊候”一节为总论,首先援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说,阐述惊痫的病因病机: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者掣缩变成痫[1]1042。接着征引《小儿形证论》《惠眼观证》之说,根据症状不同,将惊候又分为惊邪传入肝心脾肺肾的“五脏惊传候”。《小儿形证论》和《惠眼观证》两书之说虽大同小异,但作者将它们一一罗列出来,全面阐述了五脏惊传候的辨别。本节最后摘录了来自《圣惠方》《博济方》《刘氏家传》等书的十余首方剂,诸方主要围绕“心热发惊”的病机来论治,用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甘寒养阴与苦寒清热之品同用以清热解痉,如羚羊角、犀角、麦冬、玄参等配伍黄芩、龙胆草、山栀子等;②清心热开窍,用辰砂、龙脑等;③重镇安神,常用龙齿;④扶正安心神,用人参、阿胶、茯神等;⑤亦有用下法化痰利膈,引《博济方》金花散,用川大黄、朴硝、干葛、炙甘草。

在“急慢惊风、急惊风、慢惊风”三节,论述了小儿惊的两种类型――急惊风、慢惊风的辨别和方药。引《养生必用》《钱乙附方》《万全方》《圣惠方》《病源论》之说来论述急、慢惊风的病因、病机和鉴别。诸书之说大同小异,观点均为:急慢惊即是古医经方论所谓的阴阳痫,阳痫属腑,阴痫属脏,皆由内有积热、外感风邪而发,候有速迟,因而为名[1]1046。骤见壮热抽掣、痰壅口噤者,谓之急惊;心神不安、呕吐痰涎、睡中多惊、乍发乍静、荏苒经日者,谓之慢惊。末尾又摘录“汉东王先生论”部分内容,提出小儿惊风可医者11种,不可医者7种。每节又相应摘录数方,急惊风常从清热镇惊论治,多用青黛、辰砂、天竺黄等,亦有用泻下除邪之药,如牵牛子、巴豆霜等。慢惊风诸方则遵从“阴痫属脏,于痫方中用温药”的原则,在镇心惊开窍的基础上,用药偏温,多用温燥豁痰之品,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又用桂心、附子、干姜等温阳;且提出从“脾困”论治,用醒脾扶正之品,如白术、厚朴、草果子、人参、茯苓等;亦有解表之法,用麻黄、荆芥穗、防风等。

小儿天证,其症状与惊怔颇相似,故亦编入卷第四十一。“天”一节,首先引《幼幼新书》《太平圣惠方》《诸病源候论》《全婴集》之说,论述天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小儿天者,由脏腑风热,脾胃生涎,痰涎既生,心膈壅滞,邪热蕴积,不得宣通之所致也。”“其曰天吊()者,盖出于惊风之候也。以其手足搐搦,眼目上戴,如鱼之着钓,遂以为名。”[1]1055诸书之说互为补充。其后也摘录数方以及灸法,方中用药较为骏猛,其治多以开窍解痉为主,用麝香、辰砂、地龙、干蝎等,还常用峻下之品巴豆。

“诸痫”一节论述小儿三种痫――风痫、惊痫、食痫的辨证、鉴别及用药。引用《千金方》《诸病源候论》《秘要指迷方》之说,论述三种痫的辨证要点及论治原则,又本着“风痫可下之,惊痫不可下之,食痫早下则瘥”[1]1059的原则,分别摘录数方。风痫多热,方中主要从驱风清热为治:驱风用麻黄、防风、独活等,清热用黄芩、黄连、生干地黄、地骨皮、羚羊角等;惊痫多从豁痰除涎、镇惊开窍为治:用天南星、半夏、麝香、丹砂、犀角等;食痫则在镇心惊的基础上常用巴豆以攻下。

以上是卷第四十一惊痫有关证候的内容。

又如,第四十六卷“小儿八”,对小儿泄泻、痢疾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全卷共分为27节,根据其内容,又可分为两大板块:第一至第十五节,论述小儿泄泻证治分类;第十六至第二十七节,论述小儿诸痢证的辨证和方药。

泄泻一病中,第一节总论,首先论述泄泻的定义、分类、症状,引《养生必用论》和《茅先生方》之说。其后列举十余方,这些方剂并未明确注明治疗何种泄泻,且有数方标注“治小儿一切泄利”,说明该处作者意在列举诸泻利的通治之方。但是,究其用药,则诸方亦各有寒热补泻的侧重,经归纳总结,发现这些方剂主要包含了小儿泄泻治疗的四法:①调寒热:寒性泄泻方中入温热药,如干姜、附子、砂仁、草果等;热性泄泻方中,入黄连等;而大多泄泻是由寒热不调所致,故方中常常寒热并用,黄连与干姜配伍,或黄连与吴茱萸配伍。②收涩法:久泻不固者,需入收涩之品,如赤白石脂、龙骨、诃子、象斗子等。③通因通用法:方中入巴豆、大黄等。④补虚扶正法:方中入人参、白术、阿胶等。 此外所列举的《孔氏家传》“茯苓圆”提出了泻利用分利水道法,用白茯苓;《王氏手集》妙应散治肠虚受风泄泻,方中入风药木贼、荆芥等。

四十六卷第二节至第十五节分别论述了十种泻利――积泻、惊泻、伤泻、冷泻、热泻、洞泄、水谷泻、暴泻、曩泻、虫泻,和久泻后的变证――利久不止、利渴不止、下利羸瘦、利瘥后遍身肿。虽然分类极细,病证众多,但其辨证方法不外乎寒、热、虚、实,只是因症状的变化而定其名,例如,暴泻是由肠胃虚,暴为冷热之气所伤而卒利,故名暴泻;曩泻则是由秋夏晨朝中暴冷之气,热气在腹不得泄,冷热气相并,连滞不瘥,故名为曩泻[1]1196-1197。而诸泻利的治方,也不外乎总论中的“四法”,只是择药方面略有区别。

在痢证板块中,也是先总论痢证的分类、症状,主要引《幼幼新书》《茅先生方》、汉东王先生《家宝方》等的说法。痢证的分类众多,较于泄泻一证,其主要特点是所泻下之物: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间,或为脓血,或为纯血等等。其后又分别论述了八种痢――冷痢、热痢、冷热痢、白脓痢、纯血痢、脓血相杂痢、五色痢、休息痢以及脱肛证。而其治疗方药中,也包含了泄泻治疗的调寒热、收涩、通因通用、补虚扶正四法,只是方中又常常加入止血之品――炒槐花、炒地榆、炒艾叶等,此为其特点。

从上述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对所论述的每类证型,《万安方》作者所收集的资料极其丰富,证下分类详细,各家之说、诸家之方均有规律可循,虽然有一些相似、重复的地方,但作者仍一一列举,意在追求全面、完整的论述,以便于更加准确地指导儿科临床应用。这个规律在儿科部分各卷中均有所体现,这也是《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学术特色。

3 《万安方》儿科部分内容的应用价值

《万安方》儿科部分对小儿诸病辨证论治的论述,其中某些内容在现代对中医儿科仍有指导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有些内容则略显繁琐,且有少数无稽之说,应该摒弃。现通过举例来论述《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应用价值,并讨论如何应用的问题。

卷第四十“小儿二”,在第二十节和第二十一节分别论述了小儿龟胸、龟背的病因病机和方药。第二十节“龟胸”,首先引《圣惠方》之说阐述龟胸的病因:小儿龟胸者,缘肺热胀满,致使胸高如龟;多食热乳,亦能致此也。其次引张涣之论,提出了乳养小儿之法:凡乳母常捏其宿乳,常洗净乳,捏去热乳。若令儿饮热乳,损伤肺气,胸高胀满,令儿胸高如龟[1]1037-1038。最后列举治龟胸数方,均从清泻肺热、养阴润肺为治,清肺用桑白皮、甜葶苈、杏仁等,亦有以泻代清之法,用大黄、朴硝等,养阴用天门冬、百合等。

第二十一节“龟背”,首先引《圣惠方》、钱乙、张涣之说论述龟背的病因:由坐儿稍早,为客风吹著背骨,风气达于髓,使背高如龟脊之状也[1]1039。后列举数方,主要从温经、散寒、驱风为治,用桂心、独活、防风、麻黄等。

这两节对龟胸、龟背的病因阐述十分明确,所列数方的组方思路有规律可循,但在现今中医院校常用的《中医儿科学》中,将此二病归在“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3]当中,并没有对这两个病的详细论述,且分证论治中也只有脾肺气虚、脾虚肝旺、脾肾亏损的辨证论治,故《万安方》中这部分的内容值得中医儿科参考借鉴,其所论的病因病机可以启发开阔临床思路;但是,对于所列方剂,则应总结其基本组方思路和择药用药规律,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变化,并不一定要照搬原方。

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如《万安方》卷第四十五“小儿七”,论述小儿诸疳的辨证和方药,其中有五疳之说,后又根据症状的变化,分为十二疳以及二十四候,分类繁多,且每种疳所说症状繁杂,但考察其内容,均围绕疳病的病因――小儿肠胃细微、乳哺不和、寒温失宜、甘肥过度、损伤脾胃,致成疳疾等病因来展开,而五疳所述肝心脾肺肾之疳,基本涵盖其他各种分类的诸疳。这部分内容冗杂,不必完全继承其说,而应该抓住中心内容,才能真正便于临床应用。此外,在小儿无辜疳的论述中,作者摘录了“无辜鸟致病”的原因,言小儿无辜疳是由夜露儿衣于庭中,遇天上无辜鸟飞过,儿著此衣后致病。此属荒诞无稽之说,并无确切依据,应当摒弃。

笔者认为,《万安方》儿科部分相对于《中医儿科学》来说,前者不如后者全面、系统、简洁明确,故《万安方》儿科部分文献仅可作为中医儿科的一个补充,读者研读此部分内容,目的应在于寻求临床上更加丰富的思路。对于其中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应总结辨证思路,归纳处方用药规律;对于繁杂冗长和荒诞无稽之说,应当直接摒弃。

以上是对《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学术渊源、内容特色、应用价值三个方面的初步探讨。而中医文献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梳理各个医籍之间的继承关系,考证源流,并考察其学术特色,发掘对现代医学有应用价值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有目的、有选择地研读古医籍。笔者认为,《万安方》的儿科部分对儿科疾病的分门别类很详细,载方众多,某些内容仍然可以借鉴以开拓思维,在现代中医儿科临床中参考运用。但是,书中也不乏冗杂之处,少数方剂用药骏猛,或有毒性,也是必须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篇(6)

课堂教学是当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能否获得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理解医学理论的内在实质,主要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来体现。但是,在西医院校中学生学习中医前,往往已接受了两年正规的西医教育,而中医学与西医学观察人体的手段与角度有很大不同,所以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中医院校的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灵活而客观地重新调整教材,大胆取舍,不泥古,不离宗,使西医院校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中医知识,学到中医儿科的精华。

1 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引进科研新成就

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前往往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水准,而且中医学课时较少,往往要将中医院校几年的课堂讲授内容在短短的一学期内讲授完毕,又要考虑学生原来所学知识的差异等,教学困难较大。故要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中医药理论的系统性及全面性,又要考虑突出主干课程,讲授时应深入浅出,把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放在中心地位,主要阐述中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不仅要注意纵的方面,还要注意横的方面,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又要重点介绍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和病理,特别要向学生说明中医脏象学说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如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与胆相表里。这里,肝与胆、筋、目构成一个肝系统。可见,中医所说的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包括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分散在藏象学说的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要使学生理解中医藏象的思维模式,并借助该模式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以后学习脏腑辨证及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要在讲授中医课程中时常融进一些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现代医学的研究已进入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许多学者也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沈自尹等[1]重点进行“肾本质研究”,研究发现肾阳虚证患儿尿17羟类固醇值低下,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有特定的物质基础,补肾药能提高下丘脑与皮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mRNA表达水平。该研究结论可用于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长期应用激素者撤除激素、减轻激素副反应等。又如在讲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乐敏等[2]研究发现93.9%的肝炎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并随着病情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而加重,从而认为胃黏膜和食管静脉的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基础之一。这样可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他们关注科学新动向的习惯。

2 注重中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学好中医,基础是关键。教学中反复强调中医的特点,让学生在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中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特别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让学生知道中医学中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儿科重点,特别是中医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强调小儿“稚阴稚阳”与“纯阳之体”的特点,对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寒易热”“稚阴未长”“稚阳未充”的理论都一一阐述清楚,并且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3]。如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的生理特点,故小儿感冒发病急,传变快。对于一些急重热病,还常出现“逆传心包”的现象。小儿为纯阳之体,各种邪气易从阳化热,故临床上热证多且重,引起学生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视。再如讲到“脾常不足”这一理论时从中医对脾胃的认识谈到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大量列举临床病例,进一步阐述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临床上小儿多见积滞、呕吐、泄泻、厌食等证,对小儿消化系统病证中医多从脾胃治疗着手,使学生能在今后的临床中灵活运用中医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

3 创立“方药结合”,融会“中西贯通”

中医院校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中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西医院校中医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中药学与方剂学合为一体,讲药结合讲方,以药带方,提高学生兴趣,方便记忆,有利于实践。如在讲解桂枝时,先详细介绍其功效、适应证与用量、配伍禁忌等,再增加一些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的内容,再带出以其为君药的方剂(桂枝汤),介绍该方的组成、功效与主治,最后再介绍由桂枝汤演变而来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的组成和功效等。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学生反映较好,使得教学更加灵活。

西医院校学生有较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如果提高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学好更多的中医知识,他们将是一批非常有用的中西医结合之才。所以在讲授中医课程时适当融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常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中医辨证为肺气虚,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既能补益肺气又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常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又如讲授到补肾药时,从“肾主骨”这一理论展开,可使用现代生化、内分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从微观层次阐释“肾”这一系统与“骨”的内在联系,从而阐述补肾药不仅能补肾益精髓,而且能调整钙磷代谢等。故对佝偻病、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临床上运用中药补肾能获得可喜的效果,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4 注意讲课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讲课的系统性与书本的系统性一样要求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外,还特别要求重点突出,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及重点之间的内在联系[5]。如在讲解清热药时,重点讲授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既讲解它们的共性,又讲清它们的区别所在。在教学中笔者提倡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精选讲课内容、详略得当、以点带面,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讲解儿童肺系疾病时,在辨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时就系统、重点讲解咳、喘、哮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学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要从讲课中得到贯彻,所以在讲解到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治时常常举一些临床病例,和学生一起讨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方、药时,根据西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西医儿科临床工作的特点,着重介绍中医的辨证施治,讲解临床工作中中成药的辨证应用,如感冒,根据中医辨证有风寒、风热的不同,风寒患儿可用川芎茶调散,风热患儿可用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颗粒等,这样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地运用中成药,不会因辨证错误而用错药。

5 注意教具的多样性与讲课的艺术性

教具多样化是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具的多姿多彩,挂图、投影是常用的教具,不仅能帮助语言的表达,还可更好的体现讲课的中心。在讲到舌诊时制作了大量的生理与病理舌象幻灯,放映时学生反应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当场消化舌诊的内容;在八纲辨证与病因的教学中放映教学光盘,形象、生动、直观、鲜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

课堂讲授是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活动,讲课的语言要规范、简练、准确、生动,不能照本宣读,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注意要适当地运用生动的描述和比喻等[6]。有时在课堂中还可适当穿插讲述中医典故,如“坐堂医生”“杏林”,麻黄“发汗用茎,止汗用根”,大黄“不可轻用”,中药对联及谜语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总之,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儿科教学仍存较多困境。面对教育新形式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教师必须顺应潮流,“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不断积极探索、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培养,促进中医儿科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沈自尹,王文健,余瑾,等.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9495.

[2] 乐敏,陈建杰,赵钢.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的改变浅析“传脾”“实脾”在其治疗中的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2):8890.[3] 王素梅.中医儿科教学体会[J].中医教育,1999,18(4):5961.

篇(7)

工作经历艰苦拼搏

92年7月毕业后,×××同志分配到桑植县中医院内儿科,大家很快的就喜欢这个聪明能干、勤奋好学的小姑娘。她从不以大学生自据,她知道社会上很多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自己要象一个宝葫芦,吸收大家的精华。良好的科室环境,友善的工作氛围,使她一天一天地茁壮成长。94年在湘西州人民医院进修儿科,学识大长,专科技术学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95年进修期满回院专管儿科病人。都说“宁看十大人,不看一小孩”,往往十个病儿的费用不抵一个大人的费用,在工作中儿科医师比其他医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小儿科是“哑”科,这就考验医生多问多观察,通过对家属的有关询问,搜集一点一点的病情信息;对病儿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一点一点的病情变化。有一次,一个病儿发热四天,皮疹全身,诊断不明,阻碍用药。第五天发现病儿肌注部位的皮疹比其它部位的皮疹明显,意识到是临床一种少见疾病——川畸病,立即抽血检查得到验证,及时用药,很快治愈出院。每一位医生不仅需要具备强硬的医学素质,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96年8月一个7岁肾炎患儿,护士说尿已解出,血压测定是正常的,因下午很多病历书写,她自己没有去问,下班时还是不放心,随去病房查看,果然尿是解出来了,但12小时只有200ml,血压130/70mmHg,如果持续性高血压、尿少,患儿就可能因为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脑病造成生命危险。她心急如焚烧,赶紧给科室主任打电话,与科室主任一同处理,患儿得以转危为安。事后科室主任说:我们做医生的,对病人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事小心,时时小心,才能行得万年船。这种深刻教诲一直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医疗工作中,事必躬亲,亲力而为。98年儿科成立,朱桂芳担任科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学科带头人,一边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一边带动大家开展科室工作。从98年至今发展10年,医务人员从10人增加到26人,业务收入从20多万元每年增加到180多万元,每年参与抢救危重病人200多人次,成功率95以上,每年门诊5000多人次,每年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上街、下乡义诊宣教活动。20__年某校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全院收治1000多患儿,以儿科为救治中心,全力救治。第一天几乎整夜未眠,实在饿极了,就扒几口盒饭。她自己的孩子本来也在中毒之列,但无暇顾及,直到第5天,绝大多数患儿治愈出院,留院患儿病情稳定,她才回家好好洗漱一下,好好地睡上一觉。10多年来,不知抢救了多少危重患儿,不知治愈了多少患儿,家长们都称她为“中国的大长今”。

家庭生活和谐构建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经历磨难,劫后余生的喜悦更能珍惜眼前的每一天。95年成家,婚后才明白,结婚不单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及社会人群的结合,尝试着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待婆家比娘家更好。98年爱人所在企业破产,爱人外出打工,正值女儿刚满1岁,科室才成立,家庭和科室这两付担子落在她柔弱的肩膀上,白天在科室累了一天,晚上要给孩子喂奶把尿。科室经常要加班,来了危重病人只好用背篓把孩子背到办公室靠墙而立,用三把椅子围着,然后和值班医生抢救病人。有一次孩子等得不耐烦了从背篓里翻出来,眉心撞在椅角上,顿时鲜血涌出,撕心的哭声从办公室传来,她一把抱过女儿,压迫出血点,可痛楚和妈妈离开的恐惧让女儿仍然大哭不止。想到女儿因为自己的失职受痛、委曲,想到自己面对这么多纷杂事务而扰心,抱着女儿忍不住痛哭,分不清是谁的泪水、汗水……每每看到可爱的女儿眉心的疤痕,心里就一阵阵揪心地痛。女儿常常问:你疼别人的孩子为什么不疼自己的孩子?我是你生的呀,不是外婆生的!慢慢地女儿长大了,从学校回来,惊讶地问:为什么好多同学都认识你呀?然后又开心得意地说:你是他们的医生呀。

20__年孩子爷爷查出是胃癌,哥兄老弟家境差,且都在外打工,爱人在封闭式管理的私立学校方正中学教学,照顾老人、筹备医药费用,都落在她一人身上。买药、检查都是她的实习学生帮忙背着老人,跑前跑后,她非常感激,而她的学生却说:朱老师,你这个人太好了,是你感动了我。良好的后期治疗,老人没有受太大的痛苦辞世而去,生前逢人就说媳妇好,媳妇贤惠。

自己的母亲也已头发斑白,常常腰腿酸痛,父亲得了脑梗塞,已慢慢地发展为血管性痴呆。身为医生,身为女儿,不禁自责和内疚,平时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他们,而是他们照料女儿和家务,想到乌鸦亦能反哺,自己却不能尽职尽责,不禁潸然泪下。

爱人非常支持她的工作,有时间尽量操持家里的事,经常有病人找到家里来看病,家里的电话也常常是半夜里响起,有时候刚回家又要出门,有时候刚端起饭碗又要放下,有时候刚躺下又要起来,他都不嫌烦,总说:人总有难处的时候,人家是有难处才找你的。头5年,她整整瘦了38斤,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失眠,做梦还在处理病人,老公很心痛,做了很多营养品和熬中药,总算把头发保住,而体重只有98斤了,工作这么多年,家是她的坚强后盾。

思想觉悟快乐源泉

感悟一个人,不是华丽的外表、堂皇的语言,而是高尚的思想。常常辛勤地工作,虽为女人,她很少照镜子,很少上街,长年一个大妈头,穿着姐妹们给的几件衣服,额头上“

交通”发达,大眼镜老气横秋,常常被人误以为40多岁了。她想这样也好,老医生更让人相信,好开展工作。因为太忙,很少陪父母,很少陪亲朋好友,他们有时戏谑地问:是不是把你卖给医院了?给了多少钱?与在县人民医院、在深圳等医院工作的同学相比,她的工作强度难度高,收入福利低。有段时间也觉得心里难以平衡,彻夜难眠,可转念一想,比自己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多的是,为什么他们不离开家乡向外发展?外出打工只是钱多一些,但钱是买不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温馨。女儿的成长,爱人的失业,父母的多病,都是离不开的。还有就是很多病儿需要得到帮助,科室的发展壮大更是离不开的。笑是一生,哭也是一生,不如简单而快乐地生活。肥环瘦燕,最终也是黄土一冢;赤脚的德雷莎修女比起有几千双鞋子的伊梅尔达更能赢得世人的尊重。在这个社会,人们是分工合作的,有的是威武的雄狮,有的是负重的骆驼,有的是美丽的百灵……我既然选择了骆驼,何惧路途的遥远、沙漠的枯燥!朱桂芳想既然不能成为良相,那便成为良医。孩子们那清澈的双眼,无欲无求的笑容,洗涤了她心中尘俗杂念,溶化了脑里乱麻郁结。慢慢地练就快乐的本领,别人有什么事都会掏心窝地告诉她,她一一分析、点悟、解决,她不仅是一个好儿科医生,还是一个同事、朋友的好心理指导。科室建设以人为本

人之初,性本善,与社会接触多了,自然变劣。一个科室特别是女人堆积的地方,人管人,哪个服哪个?只有制度约束,纪律管制。刚建立科室,依照院方规定,制定严密的各项制度,然后分工,明确职责。朱桂芳知道这都只能因人而宜,各尽其能,想把科室管理好、建设好,不仅要自己积极带头,象管家一样管理科室,管孩子一样管理病儿,更要科室的每位职工配合。“火柴擦燃引在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业务上,仅靠自己一个是不行的,平时多授课、带教把自己的知识尽所能灌述,其他儿科医生分批有计划地进修。前五年,她是真正体会到儿多母苦、儿大娘老。为了让自己知识不能老化,每年争取外出短期培训、学习一次,请院外专家、教授讲解疑难病例,科室创造出以老带新、知识互补的学术梯队。

树分枝才发,科室分细才旺。从98年的儿科一个门诊、一个病区,至今已是三个门诊(儿科门诊、专家门诊、儿保门诊)、四个病区(新生儿病区、ICU病区、普通病区、儿保康复病区),业务收入98年20多万元,20__年增加到180多万元。住院人次达20__多每年,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寸耕耘,一份收获,科室的壮大与她带领同事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

学术造诣努力创造

作为儿科学科带头人,必然要练就一身硬功夫。看好普通病种外,对急、危、重、疑难病、少见病更要抓紧,碰上疑难病例,查阅资料、苦苦思考,寻求解答。实在不行就请教各位老师指点、探讨,慢慢积累丰富的经验。当时,刘梅同学5岁时收住儿科,有的医师认为是遗尿症,有的认为是喝饮料过多,但朱桂芳同志通过她在门诊的诊疗分析,确认是I型糖尿病,她把病因、治疗及愈后的情况,详细告知其父母,她父母根本不相信这个年青的医师,直到湘雅附一医院通过教授诊断确认。刘梅父母回到桑植非常激动,认定她非给刘梅的治疗不可,在刘梅成长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书山有路勤为径,朱桂芳的时间、精力全花在工作上,很少逛街,更不提打牌、玩游戏了。大家都嘲笑她是与时尚落伍的土包子,但她与医学知识不落伍,订阅《中华实用儿科学》、《新生儿杂志》、《儿科急救医学》等,不断充实武装自己。先后书写《马桑果中毒抢救体会》、《不典型川畸病26例的报道》、《654-2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临床分析》、《急危重小婴儿的病情观察》等论文,在国家、省内刊物上发表。多次赴北京儿童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等地参加新生儿高难度、高技术培训班,全国难治性哮喘进展班等,技术带回,活学活用。皮肤点刺原液没有,自己用生理盐水收集配制;储药罐没有,用饮料瓶裁剪,制做简易储药罐。新生儿胃管没有,用最柔软的尼龙针头代替……同事们都说:主任有创意,工作上只有重点,没有难点。

随着环境及新变异病毒的出现,哮喘患儿越来越多,去省城医治,患儿的家属将承受更多的经济包袱和精力耗费,为了这些特殊患儿,制定了哮喘患儿管理方案及阶梯治疗方案,辅以中药调配,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患儿的医疗费用。她想这可能是中西结合的优势吧。大家看到新生儿都是健康可爱的,谁会提到那些宫内缺氧所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的患儿,躺在温箱里曾奄奄一息的,为了抢救这些患儿,不分昼夜,沤心沥血,一个脑瘫患儿对社会对家庭都是多么大的负担,就是让患儿早日脱离危险,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20__年至20__年底,她做了桑植县新生儿出生调查,发现宫内感染所致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升高,这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如果通过妈妈学校,对孕妇各方面的保健知识及时掌握,那我县准妈妈的素质提高,育儿的经验增多,我县的新生儿质量就会上升。编制了一份《母婴保健手册》,发往各个乡镇,希望以后在各乡镇办理孕妇学校,提高全民素质从孕妇抓起,从娃娃抓起。

篇(8)

为了解肇庆地区近期小儿肺炎病原菌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对我院儿科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临床确诊支气管肺炎的住院832例肺炎患儿送检的痰标本1 072份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2例患儿均来自肇庆地区,由我院门诊收入院,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 537 例,女295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至13岁,平均(2.36±2.54)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曾口服抗生素或注射抗生素。

1.2 方法

入院后,在患儿禁食2 h后清洁患儿口腔,用一次性吸痰管负压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能咳痰者,嘱深吸气后用力咳出痰液,立即送检。痰标本于入院时用药前留取,个别重症患儿需于24、48 h留多次标本。

1.3 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将痰液接种在血平皿及培养嗜血杆菌的巧克力平皿上,35℃,5%~7%CO2孵育箱培养24 h,挑取血平皿及巧克力平血上可疑优势菌落,按照全国临床操作规程鉴定到种,以CLSI制定的标准, 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及结果判读,采用Microscan Walkaway 96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由SPSS16.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原菌检出结果

1 072份痰标本中,检出141株细菌,总检出率13.2%,革兰阴性(G-)菌83例,占58.9%,前4为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菌、大肠埃希菌及流感嗜血杆菌;革兰阳性(G+)菌58例,占41.1%,前2位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详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各种细菌检出结果

≤3岁组细菌检出率(22.5%)较,>3岁组细菌检出率(3.5%)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61,P

2.3 病原菌耐药情况

G-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低的是环丙氟哌酸,肺炎克雷白菌、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率最低的均是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 G+性菌耐药率最低是万古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详见表3、4。 第2期 何海燕,等.832例儿童细菌性肺炎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表1 141株细菌分布情况表2 不同年龄组菌株分布情况表3 G-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分析 (%) 表4 G+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据国内报道,细菌感染的阳性率40%~50%[2],本组细菌检出率为13.2%,较文献[3]报道低,推测与本组患儿入院前均在门诊使用过抗生素有关。其次,患儿依从性差,痰标本合格率低也是痰培养阳性率低的重要原因。本组数据显示,G-性菌检出率占58.9%,较G+性菌检出率高。文献报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是小儿常见病原菌[4],本文结果显示总体检出率由高到底依次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白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说明本地区近期菌种有所变化,肺炎链球菌仍为主要病原菌(占28.3%),铜绿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检出率为16.3%,有文献报道儿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有增高趋势[5],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⑴小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⑵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大量使用使细胞免疫功能和吞噬功能下降;⑶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正常菌群抑制,增加了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率下降可能与本地区广泛疫苗接种有关。

病原菌构成与年龄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3岁组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3岁组,推测与小婴儿幼儿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有关,而有文献报道3~6岁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较高[6],不同年龄段感染的病原体有所区别。

对G-性菌的药敏试验提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喹诺酮类的环丙氟哌酸、左旋氧氟沙星存在较低的耐药率,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第2、3代头孢药物耐药率偏高。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副作用较少,但价格昂贵,喹诺酮类在儿科存在一定的禁忌而限制了使用,所以目前由于滥用抗生素而耐药菌增加,加强细菌学及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的检查以指导临床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G+性菌总体对万古霉素、左旋氧氟沙星、氯霉素、亚胺培南耐药率低,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情况严重,这与大环内醋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93.8%,临床药物选择时应注意调整。

对与儿童细菌学肺炎的抗生素治疗,我们的体会是,有条件者应尽快作细菌学的检查,以指导临床用药。在此之前可予经验用药,若初始治疗72h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应考虑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或注意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41185.

[2] 杨锦红,李向阳,汪锋平.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调查[J]. 浙江临床医学,2006,8(6):562563.

[3] 陈宇锋,谭世繁,杨伟业,等.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检测[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4(8):399401.

篇(9)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及地区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患者的增多,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急切需要政府、社会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全科医学应运而生。全科医学主要面向社区与家庭,是融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等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1]。全科医学不仅是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是对疾病的病因预防、康复保健、人文关怀等一系列的研究。随着医学文化体系及医学模式的进一步发生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该模式不仅认识到病人因素,还考虑到病人的环境因素以及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对疾病的影响。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国内,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及三甲综合医院起步与发展[3]。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全国各地的基层医院对全科医生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全科医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全科医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发展,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模式为“5+3”,即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3年的全科规范化培训,还有基础医疗卫生人员通过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后获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等培养模式[4]。想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的经验,总结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之间的区别,提出不同的看法,为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区别

(一)教学的目的和对象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谁,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水平怎么样,我们将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等。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临床医学教育实用性强,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二级或三级的医院工作,这些医院的病人大多数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他们的病情有的危重,有的疑难,这要求临床医生的临床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学以致用,从容处理这些疑难危重病人。而全科医学的教学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全科医学生,无论是“5+3”教育模式,还是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方式,完成结业后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和家庭,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治疗的疾病多为一些常见病与慢性病。全科医学生要求掌握临床知识的广度,不要求其深度,整体上看全科医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度要求更高,对于一个全科医学教师来说,要求掌握临床医学知识更全、具备的教学能力更强,全科医学教师不仅要带动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员掌握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影响疾病的环境社会因素,才能全面地处置病人、合理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同

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包括内外妇儿等各门学科的知识点。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主要通过面授。临床医学教学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纵向知识,然后是学生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上的不同。全科医生培养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全科医学理论学习,主要内容为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争.浅谈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体会[J].青年时代,2016(21):173.

[2]汤志萍,黄婉霞,王富云.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53-155.

[3]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155-3158.

[4]王良君.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5-6.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4):84-89.

[6]齐殿君,张联红,王爽,等.“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18-420,424.

[7]陈英,赵磊.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全科医学基本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95-197.

[8]杨琳琳,谢军,王大明,等.全景式教学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7):847-851.

篇(10)

有一些拥有相同或相似关键词的高校,在学科构成方面也较为相似。这些关键词,多指向明确的行业,比如“财经”“外国语”“医药”“海洋”“农林”等。这类校名有相似关键词的大学,大多前身属于同一部委管理。接下来,我们就以校名中含有“医药”关键词的本科院校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

与“医药”这一关键词相近的的院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医科”命名的院校,第二类是以“中医药”命名的院校,第三类是“医”“药”命名的院校。这几类院校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由于这些院校大多针对某一领域,因此一般都“专而精”,学科覆盖面并不宽,专业设置数量也较少,如重庆医科大学开设有24个本科专业,天津医科大学15个本科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有31个本科专业。从学科设置来看,主体学科也较为相似,大部分学院、专业都围绕“医、药”展开,招生专业也多相似,比如临床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等。从许多专业的主干学科和课程来看也趋于一致,比如不同院校的临床医学都开设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从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就业领域集中在医院、制药、医疗器械、卫生服务等行业。

虽然相似性较大,但各高校之间还是存在优势、特色学科方面的差异。比如重庆医科大学的儿科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为国家重点学科,而天津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则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为了找出这细微的差别,考生可从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科研特色等方面入手。

相似关键词,学科特色大不同

看了第一类院校的总结和分析后,可能有一些考生和家长肯定会表示:看,相似或相同关键词的院校,学科构成和特色也相似嘛!但看了下面这一类相似关键词的分析后,您还会如此认为吗?

前文所列举院校拥有的相似关键词指向的是某一类行业。针对性比较明显,但也有一些拥有相同关键词的院校,只是选择了一个普遍意义的名词,如“科技”“理工”等,这些可就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了。接下来,我们以“科技”这一关键词为例,看看以其入名的院校(以下表格仅统计本科院校,校名中包含除“科技”外还有另一关键词的院校,如电子科技、建筑科技等未统计),到底有着什么不同。

根据上表的统计,我们能发现,虽然关键词都是“科技”,但不同院校的学科领域和优势专业有着较大的区别,涉及到与科技相关的各个方面。

如果要找出其中的差异之处,其一是从历史沿革中去发现大学的优势学科,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前身为北京钢铁学院,隶属于当时的冶金部,这就不难理解学校的“科技”指的是钢铁、冶金领域。同样,由于学校鲜明的学科特色,使许多相关专业都与其相关,如北京科技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更侧重于矿山用车。太原科技大学在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前,曾用校名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太原重型机械学院都有浓浓的机械特色,而在发展中大连工学院、沈阳机电学院起重输送机械专业师生并入更是增加机械学科的实力,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其特色为装备制造学科。

其二是看学科构成,为了方便考生和家长快速定位大学的特色、优势,在学校简介中一般会将最有特色的部分先介绍出来。比如陕西科技大学在简介中标明“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简介中,六个特色学科中一半都与化工有关。

篇(11)

鲍一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儿内科教研室主任,儿童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哮喘诊治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

医疗专长:儿童哮喘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周四上午,周一晚上(18:00~20:00)

生活实例1

把医院当“娘家”派

我女儿从小体质比较弱,经常感冒,跑医院成了家常便饭。记得女儿第一次感冒是在不到百天的时候,家里人相继感冒,女儿也未能幸免。看着女儿发烧、流鼻涕、咳嗽、哭闹不安的样子,我们丝毫帮不上忙,只能去医院求助医生。医生说,可以选择口服药,也可以选择输液。当时因为孩子太小,喂药困难,主要也是我们“下不了手”,所以只能选择输液。输液治疗后,女儿的感冒很快就好了,虽然看着她被扎针很心疼,但别无良策。从那以后,女儿基本上两三个月就要感冒一次,如果不去医院输液,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好,只要一输液,三四天就差不多好了,发烧、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也要轻得多。

专家点评:感冒常为病毒引起,一般需要1周时间恢复,不是因为“输液”就恢复快了。所谓经常“感冒”的孩子,生病时应到正规医院请儿科医生诊断明确,看看是否存在过敏原因。因为有些“感冒”其实不是感冒,而是过敏性疾病,因其症状和感冒有些类似,家长很难区别,所以常常被当成普通感冒。而每次“感冒”都去医院输液显然是不恰当的。

生活实例2

“坚决不去医院”派

我孩子快3岁了,虽然体质不错,但一年三四次感冒也在所难免,特别是季节变换或家里有人感冒的时候。经常看到报刊杂志的宣传文章,说感冒大多是病毒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也不需要输液,只要多喝水、多休息。所以,为了避免滥用药物,我给孩子的备用药只有退烧药、抗病毒口服液和止咳药,后两种是中成药。这几种药都是在孩子四个月第一次感冒时去医院医生给开过的,当时还开了一种抗生素药粉,说如果感冒后期出现脓鼻涕或者脓痰,可以给孩子冲水喝,后来没用上。从那以后,孩子每次感冒,我都是在家仔细观察和护理,勤测体温,坚决不去医院。因为我担心万一去医院,医生要给孩子输液我没勇气拒绝。慢慢地,孩子感冒的症状越来越轻了,现在已经很少发高烧,不需要退烧药了,只要喝点抗病毒口服液,咳嗽厉害时喝点止咳药,就能减轻感冒症状。

专家点评:孩子感冒了,“继续用以前感冒时医生开的药”“坚决不去医院”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存在“经验主义”的错误。因为每次感冒的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应对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所以不能每次都使用相同的药物。而且,少数情况下,感冒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严重的合并症,因此感冒了必要时还是需要尽快就医的。此外,咳嗽是机体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异物等的正常过程,因此不应该随便吃止咳药。

生活实例3

万不得已才跑医院派

我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早产两个月,小时候体质很差。尤其是小的那个,支气管哮喘、肺炎、厌食,瘦得皮包骨。不过上托儿所后,情况就好多了,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家校联系册上记录的4年缺勤总数才11天。仔细想一想,只记得大的那个因感冒咳嗽两周不好,去过一次医院,拍了片子没事,也没输液;小的那个反而没有因为呼吸道感染上医院的经历。也许是学医出身并且久病成医吧,所以我心里有底,遇事不急:孩子们发烧了就休息,一般不吃药;除非烧到39.5℃以上,才吃退烧药,但也不轻易去医院。上医院易紧张、易交叉感染,反而多事。我的孩子先天这样不足,一般的孩子应该更能“扛”。那些青睐“输液”的家长,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其实用了不该用的药,不给孩子锻炼自身免疫力的机会,反而是害了孩子。

专家点评:这位家长有医学专业背景,所以当孩子感冒时心里有底不着急,先让孩子休息,并观察、护理,必要时才去医院。但是对于不懂医学知识的家长来说,还是需要从正规渠道获得医生的指导,才能在孩子感冒时科学应对,不过度治疗,也不忽视其他疾病或严重合并症的蛛丝马迹。

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无效

大众医学:从以上3个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看出,孩子感冒了,家长盲目带孩子去医院输液的有之,自己“当医生”坚决不去医院的有之,理性观察必要时就医的也有之。那么,孩子感冒了,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才科学呢?

鲍一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感冒。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简称,主要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主要症状有发热、咽痛、鼻塞、咳嗽等。由此可见,“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多数感冒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更不需要输液治疗,只有细菌引起的感冒(占10%~15%),必要时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且并不是一定要静脉给药(输液),口服药物更简单、更安全。一般地说,即使是轻度的肺炎,也不需要静脉给药。

对付孩子感冒,家长不能给孩子盲目吃药、打针、输液,也不能不当回事任由发展,科学的方法是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让孩子多喝水、多休息,必要的时候才需要用药。

感冒虽能自愈仍需及时就医

大众医学: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一般不治疗一周左右也能好。既然如此,为什么感冒了还需要及时就医呢?

鲍一笑:孩子感冒了需要及时去医院看病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需要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症状相似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咽炎等。第二个是排除合并症,少数儿童感冒会合并心肌炎、脑膜炎、阑尾炎等合并症,需要医生排除。排除其他原因、确诊为感冒以后,大部分孩子就可以回家休息、观察了,出现发热等情况适当对症处理,一般不需要输液。

目前,进行输液治疗的感冒患者中,药物的主要成分是抗生素。我国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比较严重,危害很大,特别是儿童,可能会导致过敏、肝肾功能障碍、哮喘、耐药等问题。而且,孩子输液的话,留在医院的时间较长,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因此,如果家长带孩子看感冒时,医生建议输液,家长应仔细问清理由,再决定是否执行。

感冒过程中要注意3个问题

大众医学:孩子感冒过程中,家长需要观察哪些情况、注意哪些问题呢?

鲍一笑:确定孩子感冒后,家长需要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和咳嗽深度,如果出现体温过高、发热时间过长、精神不佳、咳嗽越来越深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并对症处理,必要时及时就医。

1.体温过高 孩子感冒时常常伴有发热,而且体温升到39℃以上很常见。发热本身没什么坏处,反而有一定好处,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有利于机体恢复。一般地说,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可以给孩子吃点退热药,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物理降温,如多喝水、温水浴等。需要注意的是,退热药不能频繁使用,因为只要感染不去除,退热也没用。另外,一般孩子感冒发热会持续3~5天,如果超过5天,也需要及时就医,看是否存在其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