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基础护理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4 10:29: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基础护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础护理措施

篇(1)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悄然走进教学课堂,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的展现给学生们,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些图片、动画、音频等,使得课程内容有意思、有吸引力,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吸痰法、导尿术等课程时,由于课程内容过于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加之教师讲授缺乏一定的艺术,从而显得枯燥乏味,且不易于理解,在课上有的学生玩手机、有的同学昏昏欲睡、有的同学想听却似懂非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引用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完全能够接受这些内容,理解起来也比较直观。此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打消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畏难情绪,将他们从手机游戏、睡梦中吸引到课堂上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安排课时,缩减理论课程的课时

作为护理专业教师,我们应该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熟悉教材内容,将教材进行合理的分解,不同章节对应不同的课时。有的章节内容过于简单,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即可,从而将空闲下来的课时安排到重点、难点上。将这重点、难点的内容精讲、细讲,让学生听懂、听透。由于课时的增加,教师和学生可以展开一定时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住课堂,同时也融洽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教学目的的达成。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却以理论教学为主,穿行实践教学,理论课程所占课时较多,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们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相对缩减课时。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教师演示法,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根据老师的步骤走,一般不会出现差池。然而这种演示法其实并不是学生自己在做实验,只是跟着教师过了一边实验过程,学生不会真正的掌握实验的内容和知识点。教师采取演示法去上实验课,大多是因为课时不足,不能真正地开展由学生做主导的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不明白的就要向老师、向学生讨教,无疑大大增加了实验的时间。面对这样问题,我们应该在做教学计划时,将课时更多地安排给实验课程。只有这样,学生在实验课堂中才能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后能够很快上岗工作,可大大缩短实习期。

3加强护理技术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础护理学》有着自身的实践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护理技术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将难点、重点细化开来,让学生看清楚、看明白,并强调这一技能的注意事项。随后学生要进行练习,练习时要追求正确,不必要求学生的速度,在学生练习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如出现错误,要随时给予指正。对于有难度的技术操作可以分解开来进行。例如,臀大肌注射法可以分解成药物抽取法、臀大肌定位法、进针手法,这样训练起来会更容易让学生快递的掌握。最后在模型人上进行综合操作。

学生在操作练习熟悉后,同学间可以相互模拟病人和护士,将内容进行实战,在实战的过程中,打消学生“怕”的心理,同时通过演习病人,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将来的护理工作。

同时,学校和老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主动去和有护理需求的机构去沟通协调,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现实的护理工作中去。让在学校的学习和工作的实践相互作用,彼此支撑,从而培养学生的护理技能,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技可施。

4考核办法及作业

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期末成绩的考核时代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基础护理学》对学生们的全面考核了,我们要改变这一考核办法,制定出一套新的考核制度,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考核。

经过讨论研究,我们采用:理论试卷考试、实验室技能考核、课堂出勤情况、平时作业成绩四者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它们分别占比如下:理论试卷考试成绩占35%、实验室技能考试成绩占35%、课堂出勤情况15%、平时作业成绩15%。

①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形式,由学校统一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为了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考试内容、题型争取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

②实验室技能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二者各占一半。有的同学平时不参加实验课程,到考试前才去实验室临时抱佛脚,在以往的考核机制下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现如今我们改变了考核办法,学生必将会高度重视平时的实验课程,否则将会出现挂科现象。

出勤情况的考核,这项工作由辅导员进行落实,根据这一学期的总课时,折算出一课时对应的分值,学期末将没有出勤的课时分值扣除。这种考核办法也大大保障了学生的出勤率,避免了教师上课期间,只有少量学生前来听课的现象。

平时作业成绩:是对学生一阶段学习情况的真实反映,也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听讲情况等。是考核办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8-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1 学校的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本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坚持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幻灯片、自编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和同步练习等教学资料。在长期的教学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交流、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学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 教学方法 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 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2.3 改革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新的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作业占5%;二是平时实践课考核占25%,三是期末实践考试成绩占70%。以必考项目和抽签考核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环节包括物品准备、学生沟通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与准确性、操作相关知识等。还将名片案例签应用到技能教学及考核当中。通过反思训练强化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技能考核成绩。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放实训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轮流辅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项目,随时到实训室练习,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室开放意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4.1 教材建设 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 教学资源 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5.1 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 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3 重视产学结合,加强与行业合作,密切关注临床动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护理发展,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创新性。

5.4 关注全国范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充分考虑护士执业的技能需要,强调“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5.5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71-02

产后出血指产妇在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超出500ml,其发病率在分娩总数量中占3%左右,是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与健康。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救治的1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90例,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增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护理应急预案,对照组90例,常规药物治疗同观察组,其余没有应急预案,比较两组的满意度,观察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救治的1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90例,患者的年龄在21-39岁,平均年龄为29.7±2.6岁;孕周在38-42周,平均孕周为39.5±0.4周。两组患者是随机抽取,所以年龄、孕周等方面资料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产前、产中、产后的应急预案:①产前:增强孕妇保健意识,对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妊娠期的高血压等高危孕妇,要告知其提前入院,在临产前做好急救用药、输液、备血等准备。②产中:第一产程助产士要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展情况,让家属陪伴在产妇身边,避免产程延长。第二产程严格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护理操作,指导产妇正确的使用腹压,当胎肩娩出后给予产妇肌注缩宫素,增强其子宫收缩,控制出血量[2]。第三产程在胎盘没有剥离前,不要过早的牵拉脐带,或者是挤压、按摩子宫,当胎盘剥离的征象出现以后,及时协助其娩出,检查胎盘的完整性,如果胎盘娩出不完整时,要采用手取或刮宫的方法给予清理[3],产妇如果有产道损伤症状时,要及时给予缝合处理。③产后:第一,产妇在留置产房监护24小时内,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子宫收缩、会阴伤口等变化情况,对高危因素的产妇,要注意静脉通路的畅通,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第二,指导产妇在产后6小时内排空膀胱,避免因其而影响子宫的收缩。第三,向产妇讲解早期给予新生儿哺乳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并减少产后出血量,鼓励并协助产妇给新生儿哺乳。

1.2.3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措施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产后大出血,抢救人员要立即到位,一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人员应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用留置针头,掌握好补液速度,避免过快过多而引发肺水肿,遵医嘱给予宫缩药,必要时给予适量镇静剂,注意保暖。及时给予患者氧气吸入,维持氧气流量4-6L/min,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氧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吸氧效果,如面色、口唇、甲床等是否变得红润,呼吸是否平稳。用手按摩宫底,使子宫收缩,以促进子宫壁血窦的闭合。协助医师查明出血原因,及时止血。为患者取平卧位,必要时给予头低足高位,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在抢救过程,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协助医师进行紧急处理。同时安慰患者,降低其紧张焦虑情绪,以取得其配合,协助抢救过程顺利进行。

1.3评价指标①产后出血评价标准:术后2小时内患者的出血量超过400ml或者术后24小时内患者出血量超过500ml。②测量方法:将产妇分娩后的辅料重量减分娩前的辅料重量,按血液的比重1ml=1.05g,计算其出血量[4]。③将院内自编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发放患者,由患者本人填写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调查表分五个项目: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5]。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处理,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产后出血会引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状,早期给予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在抢救过程中应用应急预案与有效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更为程序化、规范化,救护分工比较明确,共同配合,保证抢救顺利进行,降低了产妇死亡率,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产后大出血护理的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并止血,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苏群.36例产后大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03):217-218.

[2].产后大出血的护理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31):169-170.

篇(4)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就是产后出血,这是严重的并发症,并发率达到了的2-3%[1],最常见的早期产后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阴道、宫颈裂伤及胎盘滞留,其次为生殖道血肿、子宫破裂、胎盘植入及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宫缩乏力的危险因素有产程延长、胎盘及胎膜残留、先兆子痫、多胎妊娠、巨大胎儿、吸入性麻醉等。产后出血一旦发生,血流量高达300-800ml/分,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大量的失血危及生命,因此,必须识别原因及时作出有效的急救措施。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出血的原因及一些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1日――12月30日我院分娩255例患者,其中有13例产妇出现了产后出血的状况,其中凝血障碍导致的出血有1例,胎盘的因素导致的出血有6例,软产道裂伤导致的有6例,宫缩导致的有3例,初产妇占8例,经产妇5例,抢救成功率为100%。

1.2预防与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孕妇常因宫缩引起的腹痛,产妇这种较为浮躁的情绪变化,这种焦躁的情绪也会导致子宫收缩,所以我们要调整产妇的心理,提前做好心理方面的治疗和安抚,并且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

1.2.2产前护理评估产妇的全身情况,询问病史,了解孕期情况。预防是减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关键,应做好孕期保健知识,定期测量生命体征,对过去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凝血功能,提高住院分娩率。

1.2.3产时护理第一:认真的观察胎儿的心率状况,并且密切的关注产妇的宫缩的状况,及时的了解产妇的宫口的开的程度,及时的发现问题,做好术前的准备。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的变化,第二:注意胎心的变化,并且科学的指导产妇在分娩的时候正确的使用腹压,这样做可以降低软产道受损的概率,胎儿娩出羊水排清后立即将集血器至于产妇臀下收集血液,同时遵医嘱使用宫缩剂。第三:要协助胎盘的分娩,正确识别胎盘的脱落,然后仔细的检查胎膜完整度,并且要检查产妇是软产道是否有损伤,有裂伤应及时缝合。

1.2.4产后护理产妇分娩后留在产房监护,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小时,用产妇垫巾称重计量,如2小时内出血量超过200ml时,应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产妇回病房前鼓励其及时排空尿液,以防子宫收缩欠佳导致产后出血[2]。协助母婴皮肤接触,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流血。

1.3急救护理

1.3.1紧急护理一旦患者出现产后出血,抢救人员应立即到位,迅速止血,扩容,病人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暖。必要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交叉配血,并做好术前准备。

1.3.2心理护理适当的告诉产妇病情,使其对病情有所了解,增强信心及安全感。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给予心理支持。允许其丈夫陪伴产妇进入产房,以增加心理支持,减轻恐惧心理。

1.3.3预防感染的护理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干燥,经常更换会阴垫。每日2次会阴护理。保持环境清洁,室内勤通风。合理应用药物。

1.3.4饮食护理保证产妇充足的睡眠、营养,食含铁丰富的食物。鼓励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下床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做好母乳喂养宣教,告知产妇婴儿出生后30分钟内进行哺乳及其重要意义[3]。

2结果

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6例(46.15%)、胎盘因素3例(23.08%)、软产道损伤3例23.08%)、凝血功能障碍1例(7.69%)等。根据病因给予补充血容量等积极治疗,成功率为100%。

3讨论

3.1各种因素与产后出血的关系以上各种因素中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有:产妇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对分娩恐惧,多胎多产等,使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大。胎盘因素:胎盘滞留、残留多见,产妇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可以起产后切口及子宫血窦出血。软产道损伤:以宫颈裂伤多见,易继发子宫收缩乏力增加出血量,其次为会阴切口出血,会阴阴道壁裂伤,阴道血肿。故合理限制第2产程时间,正确处理第3产程是控制产后出血的关键[4]。

3.2产科护士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围产期保健及宣教,严密观察病情,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产妇交谈,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3.3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卫生保健意识,定期进行孕期检查。

3.4严格掌握缩宫素的使用指征,准确记录宫缩情况,确保产程安全,把产后出血的发病率降至最低,减少产妇死亡率。

总之,为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严格要求从婚前、孕前宣教,孕期保健,产时、产后观察处理等各个环节认真及时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郑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4-159.

篇(5)

[中图分类号] R722.1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09-01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变的一种形式,其本质上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该病发病突然、情况严重、恶化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对全身系统产生影响。要求医生在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时应该坚持“生命第一”的原则,在熟悉护理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护理措施,以保证良好的救治效果。现对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9例的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9例,均为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49~76岁,平均64.5±2.6岁。其中内囊出血29例,丘脑出血9例,脑室出血8例,小脑出血2例,桥脑出血1例。

1.2 急救措施

1.2.1 维持呼吸畅通:(1)卧床休息:保持患者头部抬高15°~30°,降低脑部的血流量,避免出现严重的脑水肿[1]。患者病发初期,需维持静止状态,不宜搬动患者,谨慎使用检查措施,一旦患者身体移动则会加重出血情况,影响病情。(2)维持呼吸:把昏迷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有效吸痰,需要时运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进行吸氧。

1.2.2 控制水肿:主要措施包括①头部降温。一般采用冰帽、冰垫等降低患者的脑部温度。②合理换气。在人工呼吸给氧过程中需要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适当控制。③脱水剂应用。使用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脉滴注,每天3次,或速尿20~40mg静脉推注,隔12h与甘露醇交换运用,防止甘露醇用量过大而造成肾功能受损。持续使用3~5d后,待颅内压得到显著改善时,再运用10%甘油果糖静脉滴注。

1.2.3 限制血压:在护理中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史、血压等不同指标采取护理措施,保证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通常,当患者的血压值控制在了180/105mmHg以内则可取消降压用药,若血压超过180/105mmHg则需结合情况采取降压药物,主要使用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若急性期后的血压依旧较高,需采取系统地口服降压药。

1.3 护理措施

1.3.1 关注病情变化:对处于急性期的患者需要实施动态观察策略,对生命体征及时关注,主要指标有:瞳孔、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并做好详细地观察记录。而对呼吸的观察指标主要有:频率、鼾声、呕吐、瞳孔等,以及相关的肢体功能,以保证患者维持正常状态。在所有指标中,较为重要的则是患者的呕吐物及大便颜色,这些需要严密观察。

1.3.2 昏迷患者的护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救治的准备。护理时需保证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以助于口腔内的分泌物往外引流,避免分泌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一般情况需进行口腔持续2~3次护理,张口呼吸患者需使用湿纱布将口鼻盖住,避免出现口腔感染。定期对患者的指甲修剪,避免自己抓伤而引起感染。若发现患者的昏迷时间长、出血量大时需及时采取气管切开术。

1.3.3 压疮预防处理:每隔2~3h 对患者翻身1次,骨隆突处垫软枕或海棉垫,维持床铺的整洁干净,防止残留渣屑。患者的受压位置应该使用酒精(浓度50%)进行局部按摩,对皮肤皱折处涂擦爽身粉[2]。若患者已经出现压疮,则需要使用呋喃西林消毒,然后选择榆膏外涂,且每天换药1次

1.3.4 饮食调理:若患者无法正常饮食,则需要采取鼻饲,患者在病发的2小时内禁止进食。若患者能够进食者,则护士要控制喂食速度及频率,以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后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对昏迷、难以进食的患者实施鼻饲流质,每天4~5次,每次控制在200ml,对胃管定时回抽,并观察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且维持口腔的干净。

1.3.5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期,护士需引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调理计划,防止情绪异常变化带来的异常影响。如:定期定量使用降压药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选择食物科学饮食等。在调养期间必须禁止烟酒,不吃刺激性食物,维持足够的休息时间等等。

2 结果

经积极救治及系统护理,其中37例康复(34例生活能自理,4例需要协助生活),11例好转,死亡1例。无一例伴有并发症。

3 讨论

对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控制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抢救成功创造有利条件。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科学判断脑出血患者的实际病情,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以对疾病情况给予控制。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时保持镇静,遇到异常情况时要迅速采取措施处理,让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安慰感,这对于医护工作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此外,护士还需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应急能力、观察护理能力,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有效降低死亡率。

篇(6)

1 临床资料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内科共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156例,发生肺部感染56例,占35.9%.感染时间住院3~14天有41例,占73.2%,14~21天占15例。感染时间为3~21天,高峰为3~14天。其中意识障碍40例,肌力0~3级35例, 吞咽障碍34例,从观察结果看急性脑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高峰时间为3~14天,其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77岁,梗塞后血10例,脑血46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根据《医院感染学》制定的医院感染标准,56例均符合院内感染肺部感染,符合下列3项:1、出现咳嗽、咳痰、胸痛、胸闷等呼吸系统症状;2、肺部闻及干湿罗音,呼吸音减弱或不同程度肺实变体征;3、体温升高大于或等于37.5℃,伴有白细胞大于或等于10×109/L;4、X线胸片呈炎性改变;5、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1.3 方法

对脑出血发生肺部感染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2 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后,56例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中,2周复发为2例,复发率为3.57%,治愈47例,治愈率为83.9%。

2.1 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因素

2.1.1 误吸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最主要的原因[1]。脑出血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及颅神经损伤,可有吞咽障碍,反射减弱以及鼻饲等因素,以及脑出血往往有颅内压增高,患者频繁呕吐,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其正常反射由于中枢受损出现减弱或消失,易造成误吸,而导致肺部感染。

2.1.2 脑出血多为老年患者,多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患,免疫功能低,机体抵抗力差,部分患者有肺部基础疾病,呼吸系统退化,肺部抵抗力较差,纤毛运动减弱,排痰困难,易于并发或加重肺部感染,在肺部基础疾病上并发肺部感染,更易出现呼吸衰竭。

2.1.3 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急性脑出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低下,痰液分泌物滞留气道内,造成气道阻塞,加之长期卧床,肺循环差导致肺部感染。

2.1.4 呼吸功能障碍,急性脑出血由于病情重,加之脑代偿能力低,短期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低,脑血流量减少,因脑缺血/缺氧而影响呼吸中枢,造成中枢性呼吸障碍,其正常反射由于中枢受损出现减弱或消失,而导致肺部感染。

2.1.5 侵入性护理操作

如吸痰、吸氧等,由于操作损伤鼻、咽部、气道等黏膜,加之脱水剂、抗菌素的使用,从而诱发或加重肺部感染。脱水剂的使用,使机体脱水,呼吸道干燥、纤毛运动减弱,痰液粘稠度升高,不易咳出。抗菌素使用,改变患者的正常菌群结构,耐药菌株的出项,下呼吸道感染率增高。

2.1.6 营养供给障碍

脑出血患者,大多有意识障碍,不能进食,机体所需营养供给不足,机体处于负氮平衡 ,抵抗力下降,易于引起感染。

2.2 护理干预措施

2.2.1 一般护理

急性脑出血患者 宜采取头稍高侧卧位或半卧位,避免口腔的分泌物流入气道,备吸痰器于床旁,及时清除气道的呕吐物及分泌物,定期清除口腔分泌物以减少误吸机会,注意吸痰器吸引管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通风,定时翻身,防褥疮发生,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减少感染的机会。

2.2.2 加强口腔护理

误吸是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的应做好口腔护理,减少误吸的机会,可定时清洗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留置胃管的患者进食时,必须抬高床头30至45度,注入流质0.5至1小时后平卧,并常规检查保证胃管位置适当,定期评价患者肠蠕动情况,当胃内容物潴留较多或腹部听诊听不见肠鸣音时停止鼻饲,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入气道。

2.2.3 呼吸道护理

吸氧可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减轻脑水肿。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定时翻身拍背,变换,注意操作要轻避免因搬动造成颅内再次血,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患者应鼓励咳嗽排痰及深呼吸,对痰液较多的不易咳出可用沐舒坦、2%碳酸氢钠进行气道雾。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的患者,呼吸道的清除及防御功能减弱,则气道内的分泌物和误吸入气道内的食物或异物不能及时清除咳出,所以护士必须定时观察,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及窒息。

2.2.4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饮食要做到营养均衡,食物鲜美、可口、清淡,多进食高纤维素、 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造成颅内压升高而引起脑再次血。对于排便困难的患者可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肠或使用轻泻剂。对昏迷、吞咽呛咳的患者应尽早插鼻饲管,采用间断鼻饲流质,避免过多、过快导致胃痉挛呕吐。

2.2.5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避免仪器的医源性污染,切实做好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吸痰器及各种管道的消毒管理工作。使用的湿化瓶及各种管道必须每天消毒,用毕终末消毒。

2.2.6 积极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脑出血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高,加之住院时间长、医药费用高等问题,因此往往患者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尽早给于患者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配合治疗,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尽可能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2.2.7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血氧饱和度低于90%,要考虑气道有阻塞的可能,早期使用抗菌素,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早期协助患者排痰,有利于患者康复。

3 讨论

脑出血有较高的死亡率及病残率,脑出血患者因有意识障碍、反射减弱,部分患者有明的显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出现呕心、呕吐等因素,均可误吸,增加肺部感染发生,部分患者年龄较大、往往有肺部基础疾病、免役力低,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而肺部感染往往造成患者死亡率增加,是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因此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在脑出血患者中有重要地位。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口腔护理,鼓励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道湿化,有利于痰液排除,减少误吸,可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对于昏迷患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粘膜。有颅内压升高,出现呕心、呕吐的患者,给予左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的食物,可减少误吸。护理中要注意操作轻,避免粗糙,因过于活动可加重血。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感染机会,对于已有肺部感染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体温明显升高的患者,给予头部物理降温,减少脑部耗氧量,有利于减轻脑水肿的发生。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脑出血患者因并发肺部感染的死亡率。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33~72岁,平均56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46例,脑室17例,脑干2例,脑叶6例,小脑4例。出血量10~40ml,发病时间2~24h。经精心护理,本组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1.2临床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头痛病史,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发病前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发麻等先驱症状,也可在原有基础上突然加重。发作时可伴有意识丧失,颜面潮红、呼吸快、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幕上病变者对侧肢体软瘫,两眼向出血侧偏斜。破入脑室或脑干出血则出现深昏迷、高热、去脑强直、双瞳孔缩小或扩大。

2护理措施及体会

高血压疾病是老年患者多见的慢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会导致脑出血的发生,但对于出血量较少的的患者,临床上较常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但是出血量多少为少量出血尚未明确一般按多田氏公式进行计算,单个血肿体积或出血量在30ml以内为少量出血。高血压脑出血一般为急性发病、病情发展较快,如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救治,会导致死亡的发生。

2.1环境护理: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对于脑出血患者的常用药应在抢救室内按照次序,摆放好,对抢救药物进行每天检查,替换掉已经过期的药物,及时补充使用缺少的药物。抢救床要设有安全装置,并设有专人看护,防止患者躁动跌落床下。

2.2急救护理: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首先建立全面急救体系,所进行急救的医护人员应有专业的医疗技术,及对工作高度的积极负责的态度。应先辅助主治医生进行早期的诊断,采用监护仪,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详细的监护及观察,对重要的体征及发生异常的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及时的告知主治医生。在进行生命体征监护的同时,应快速给予患者吸氧及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以便抢救药物的使用。

2.3药物使用:在执行医生医嘱时应,反复的查对药物,要对药物的药理药性熟知,对抢救药物应快速注射应动作迅速准确的推注,对要求缓慢注射的药物应按照标准进行注射。

2.4护理措施:应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及静脉通道的通畅,在进行治疗机护理的过程中,保持患者的头偏向右侧,以便预防患者发生呕吐时导致误吸,阻塞呼吸道影响呼吸功能。如发生误吸情况应及时的进行处理,较常采用气管切开的方法,同时采用吸痰器将误吸呕吐物或是痰液吸除干净。在发生患者出现高热时,应及时的给予降温处理。脑出血患者的头部应敷冰袋或是冰水袋,以便对患者的头部进行降温,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降低和缓解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

2.5并发症预防:①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患者,置患者卧于患侧,头部略抬高向后仰,使之保持呼吸道通畅。②保持患者大便通畅,脑溢血患者急性期大多数均有大便干结,其原因不外长期卧床、饮食少、肠蠕动减弱及神经系统反应迟钝等所致,防止大便时用力,适当采取有效通便措施。③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口腔清洁,及时给予吸痰,加强皮肤护理,应注意保暖,防止褥疮发生,应每日定时翻身,动作应轻柔,以免患者挣扎出血;对留置导尿者,要注意引流通畅,每日更换尿瓶,每周更改导尿管1次,保持尿道口清洁,如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或结晶,应行膀胱冲洗,防止泌尿系统感染,严格记录出入量,并应注意安全,防止摔伤。应用消毒药液棉球擦洗1~2次/d。

2.6恢复期护理:主要促进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可作按摩或被动运动,鼓励患者自主活动。失语患者应积极进行言语再训练,以促进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应避免引起血管痉挛、血压上升和血脂增高等因素,预防复发。

2.7书写医疗文献:对抢救记录单及患者的个人信息应详细、准确的记录集书写。以便于对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同样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医疗文献对我们解决纠纷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纠纷的解决也是有利的证据。

篇(8)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44-02

1 引言

手术在作为外科治疗重要手段的同时,也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急诊手术,由于病人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以及病人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等原因,对生死感受强烈,恐惧不安程度高。这些因素可能会加重病情,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并进一步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使病人以健康的心态接受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某医院2008年1月――12月425例普外科急诊手术病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其中男245例,女180例,平均年龄38岁,局麻120例,硬脊膜外麻醉305例。观察手术室护士的心理护理对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为手术室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 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分析

由于每位手术患者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位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2.1 紧张、恐惧心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是较强的刺激。患者意识到了这种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阈狭窄等;还有一些患者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2.2 焦虑心理

手术患者焦虑心理来自多方面,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怕麻醉、疼痛,怕术中、术后出现意外,担心手术人员技术是否过硬,对自己术后病情难以预料,缺乏思想准备,手术后又需要较长时间休养及怕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不能配合手术。

3 患者心理及护理措施

3.1 手术前日访视患者

术前一日手术室护士首先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医疗设备、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技术力量、以往此类手术的成功率、麻醉方式以及本次手术周密的准备情况等,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以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来更好地配合次日手术。另外,介绍同病区同种手术的成功病例,鼓励其相互交流,增强其信心和勇气。

3.2 术前心理及护理措施

护士到病室看望病人,说明自己是负责其手术的护士,仔细倾听其对病痛的陈述,应用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病人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明手术时的及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受术者逐渐对于所要进行的手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到坦然镇静。

3.3 术中心理及护理措施

在核对、检查各项术前准备时,态度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各项技术操作稳、准、轻、快、干净利落,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如有疼痛或不适发出要予以理解和安慰,如为病人轻轻擦去头上的汗珠,告诉患者如有不适可以说出来,但是身体不能动,以免移动影响医生开刀,使病人很好地配合手术。术中医生和护士都应注意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医生之间要全神贯注、紧密合作,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惊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3.4 术后心理及护理措施

术后绝大多数病人由于病情明显好转,心理愉快,但也会出现新的心理动态,如有的病人怀疑、担心自己是否能恢复正常活动的能力,下床活动会不会造成不良影响,或因怕痛而放弃锻炼,有的病人有自强心理,不认真执行休养中注意的问题,不甘心躺在病床上,这些心理都对术后康复不利。因此,对怀疑心理的病人应以关心、鼓励功能锻炼,对有自强心理的病人则说明卧硬床休息的重要性。

4 讨论

在对425例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过程中,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形成了一个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业务为主体的工作关系,把手术效果、病情的整体康复作为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系统化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对术中、术后疼痛的耐受性明显提高,自觉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了术后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使病人得到了安抚和激励,在情绪上由焦虑、不安变为安定,在意志上由懦弱变得坚强,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有信心,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对待治疗的态度上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探索及心理护理是病人尽快接受手术,病情有效恢复重要手段之一。贴切的心理分析,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特殊的技术、精细的艺术,可使病人以最佳心身状态接受手术,对手术顺利进行和手术后恢复健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了手术病人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的重要。

篇(9)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3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是临床常见急症,大量出血不仅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还对患者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特征,做好心理护理是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出血量和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本科对2008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的6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了真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男52例,女11例,年龄23~82岁,平均55.6岁。入院时情况:呕血12例,黑便26例,呕血+黑便25例,伴休克41例。其中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18例,消化道溃疡出血17例,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2例,消化道肿瘤6例。住院最长17 d,最短5 d,平均9.8 d。

1.2 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变化复杂,对疾病的转归不利。本组患者由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出血量的不同,对待自身疾病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

1.2.1 惊慌恐惧心理 消化道出血患者特别是初次出血者,看到自己大量呕血或便血,直接感官刺激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对疾病缺乏认识,担心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救治无望,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不安,多疑烦躁,情绪不稳,反复询问病情[1]。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病情解释和心理疏导,要保持镇静不惊慌,以和平的心态、良好的情绪去影响患者,及时清理呕吐物和排泄物,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有序,操作处置要稳、准、快[2],忙而不乱,创造轻松气氛,让患者放松紧张情绪,感到安全舒适。

1.2.2 忧郁沉闷心理 多见于中年男性或反复住院治疗及经济困难的患者,因住院失去经济来源,担心医疗费用,思想压力大,沉默抑郁,少言寡语,忧心忡忡[3]。对此护理人员应详细解释每天的治疗护理措施和计费清单,告知新农合或医保优惠办法、报销比例以及也可先治疗后交费,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同时告知不良情绪是疾病发生和加重的诱因,使患者保持舒畅愉悦情绪。

1.2.3 悲观失望心理 多见于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呕血或伴有肝硬化及肿瘤的患者,因其对所患疾病认识不足,感觉止血不明显,治疗效果差,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情绪低落沮丧,精神萎靡不振,悲观厌世[1]。为此护理人员要把患者急于了解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及预后、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告诉患者,使其对所患疾病有所认识和了解,通过症状改善事实让患者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保持乐观情绪,利于配合治疗。

1.2.4 焦虑依赖心理 多见于老年患者,既担心影响到子女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又希望多得到医生护士及家人的关心照顾,想让子女陪护在其身边[4]。对此护理人员要勤巡视病房,多接触多交谈,多与患者沟通,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要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同时让家属子女陪护在身边,精心照顾,做好安慰,使患者放松心情,安心治疗。

1.2.5 轻视乐观心理 多见于平素消化道病史不详或症状不明显、出血程度不重、并能及时得到控制的患者,自感平素体健,病情不重,治疗效果好,有盲目乐观的侥幸心理,不遵医嘱,不配合治疗,不按要求进食或过早活动或急于出院。为此,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饮食休息对疾病转归的重要性,嘱其禁烟酒及咖啡、浓茶,忌食刺激性、粗硬食物,忌暴饮暴食,帮患者建立科学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1]。

2 结果

经过治疗护理,治愈43例,好转18例,死亡2例,治愈好转率达96.83%。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有利于增强诊疗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发病急,症状变化快,病情较危重,患者突然面对疾病威胁时,会产生生理、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这些负性反应又会加重疾病的进程及病情,影响疾病的治疗[5]。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心理疏导、护患沟通、健康宣教,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在抢救治疗及护理康复过程中,患者就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的全过程,使病情恢复加快,病程缩短,延长了出血周期,减少了出血次数,取得满意效果。

3.2 富有同情心、加强护患沟通是关键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身心均受到打击和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富有同情心,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与隐私。对患者应态度热情、体贴,操作治疗应轻柔、精心,服务要周到、细致,沟通交流应耐心、温情,语言要和蔼、亲切,让患者全面了解所患疾病的轻重程度、治疗措施、预后转归、饮食宜忌等,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3.3 实施心理护理应及早、主动 患者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病状,心理和情绪就会出现障碍及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故护理人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心理分析,及时采取护理对策。而患者也希望在护患沟通中获得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以配合治疗,从护患沟通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6]。因此,应及早、主动地实施心理护理,用平稳宁静的心境和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和影响患者。通过主动与患者沟通,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的各种负性心理情绪,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7]。

总之,心理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对患者疾病的预后及康复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全程给予心理护理,通过主动与患者交流,分析判断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沟通、解惑、答疑、宽容、引导等方式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孙娜.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2):84-85.

[2] 杨淑英.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里护理[J].吉林医药,2010,31(28):5029.

[3] 管新兰,朱剑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及护理方法[J].中国民间疗法,2006,4(1):11.

[4] 禤玉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医学文选,2006,25(4):763.

[5] 赵丹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3.

篇(10)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门诊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共接受1254余人次静脉输液,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41例。

1.2 方法 对41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其中由环境因素引发2例,占4.8%;患儿病情及家长因素引发24例,占51.2%,由医嘱缺陷引发8例,占19.5%;由于药品质量等问题引发7例,占17.1%。

2 讨论

2.1 环境因素 发生2例。患儿就诊时陪护人员较多,个别家长不配合开窗通气、空气消毒,造成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加之无法严格按病种隔离治疗,易导致交叉感染。

2.2 患儿病情变化及家长因素 患儿有病时家长多愿意选择门诊治疗,但由于患儿机体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有病时多表现为发病急、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等,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常发生病情变化。其中急腹症9例,传染病5例,高热惊厥10例,均及时转入相应的科室。另外,患儿及家长对输液速度快慢意识不足,随意调整滴速也是一大隐患,据统计,有80%患者自行调快滴速[1]。

2.3 医嘱因素 正确的医嘱是安全输液的基础,本科一年内发生医嘱缺陷8例,分为两种情况:第一,药物剂量与幼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由于药物市场活跃,新药不断推出,名称繁多,存在多种制量、制剂,医生对新药的规格、用药剂量不熟悉。第二,不合理配伍用药。

新药配伍禁忌对照表没有公布,无法查找,造成两种药物接触后发生反应,如,先锋必加入葡萄糖液后出现沉淀;头孢曲松纳与含钙药物相遇后发生混浊;青霉素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中出现不溶微粒等。

2.4 药品质量及其他因素 共发生7例。有些药物外包装相似,容易造成视觉混淆,如,链霉素易被当成红霉素发放,地赛米松易被当成维生素B6发放等。另外,个别药物存在质量问题,如,注射液内有杂质,粉剂不能完全溶解等。

2.5 青霉素更换较频繁,在更新批号期间,新老批号用药容易混淆。

2.6 其他因素 小儿头皮剃毛损伤1例、小儿坠床等。

3 对策

3.1 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监督制度 采取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重点教育,使每一位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建立每周、月、年安全分析制度和奖惩制度;及时了解新上市药物常识,协助医生把好医嘱关。

3.2 细观察、勤巡视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严格掌握药物在有效时间内输入,确保治疗安全和疗效;提示患儿和家长不要随意调整滴速,输液期间不能离开输液区,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3.3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落实消毒隔离的制度;输液区内坚持定时开窗通气、喷洒过氧乙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不配合、不理解的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尽量按病种分室输液,减少交叉感染;使用剃头刀时,不要使用过于锋利的新刀片,用完后用酒精擦拭消毒。

3.4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 护士接到患儿家长递给的注射单和药物时,首先根据注射单核对药物、配伍禁忌、过敏试验的药物批号及结果,与上次使用的间隔时间等,特别是青霉素类药物等,将患儿的姓名、药名、剂量等详细注明在输液瓶上再行加药。然后由另一名护士核对无误后再次与患儿家长正事无误方可进行穿刺。药物发生投发错误时,护士要耐心解释,必要时先用科内储备药垫上,以免耽误患儿治疗及引起家长不满,事后主动帮助协调解决。

3.5 规范青霉素的使用 做青霉素试验前要详细询问患儿本人及父母药物过敏史,当患儿父母一方有青霉素过敏史时,要慎用;对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者,用红戳在门诊病历封面印上“青霉素皮试阳性”字样,以示醒目,并告知患儿及家长;当药房需要更换青霉素批号时,要提前1-2天通知科室,以便对正在使用青霉素的患儿做好宣传和重新做青霉素皮试的准备,防止差错;青霉素试验的结果和批号要记录在门诊病历本上,试敏结果要留在科室以便必要时核查。

3.6 做好安全防范宣传工作 输液前护士要对每个患儿及家长交代好输液当中的注意事项,以便家长即时了解;输液区内配有电视,以便满足部分患儿输液时希望,使其保持安静,配合治疗,减少由于躁动造成的脱针现象;室内各床配有护栏。

4 结论

篇(11)

颅脑损伤是由于创伤所致的脑部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可达40%-80%,许多作者均强调重在预防[1]如何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预防、周密治疗及合理营养等预见性护理,减少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外科护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92例,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护理,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92例,男45例,女47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61.6岁;患者均为受伤后24h内入院,经颅脑CT检查诊断证实,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14例,单纯脑挫裂伤15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16例;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硬膜外血肿22;硬膜下血肿11例;以上患者均不合并其他损伤。

1.2方法采用格拉斯哥(GCS)昏迷分级和计分方法将以上病例划分为:重型:3-8分;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胃肠减压、预防应用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早期肠内营养等护理措施。

1.3诊断标准[2]①若胃管中抽出咖啡色胃内容物,呕血及排柏油样便应考虑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②大失血等异常原因外,有出血性休克的表现,应视为消化道出血。

1.4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目前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或脑干、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胃泌素分泌增多,促使胃酸分泌增加,黏液分泌减少,粘液-HCO3-屏障受损,同时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增多大量释放,全身血管收缩,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胃黏膜血管强烈持续收缩,出现缺血缺氧,在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缺血缺氧的情况下致出现黏膜损害进一步加重,出现消化道出血。是颅脑损伤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此外中枢性高热、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血症、低血压、去大脑强直;颅脑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过量释放,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神经细胞的钙超载,导致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均可以引起应激溃疡。为降低颅内压防脑水肿,应用糖皮质可促进了胃酸的分泌,损伤或减弱胃黏膜屏障,诱发消化道出血。

2结果

92例患者通过护理,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例(8.70%),经治疗后好转,疗效满意。本组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相关报道。

3护理

3.1患者入院时详细询问病史,做好消化道出血危险评估,对于有长期酗酒吸烟史、慢性胃溃疡史、糖尿病史,或近期内无消化道疾病既往有无消化道出血史,是否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颅脑损伤后并发消化道出血常发生在多数发生于伤后5-7d或更长时间,因此早期护理人员应在重点时段内重点观察患者是否恶心、呕吐呼吸异常、呃逆等现象则应重点监护。在护理时应采取头高位,抬高头部30-45°,防止食管反流。如果患者感觉腹痛更应严密地护理观察。

3.2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床位、被单等干净,整洁、干燥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持续监测,对于术后患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行颅内压监测,通过颅内压监测值,调整甘露醇的用量,避免盲目应用激素类药物。要建立良好静脉通道,如果患者并发大出血,能够做到及时补液、输血。

3.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避免和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损害,可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高危患者伤后24h内早期留置胃管,胃管选择质量好,刺激小,型号适宜的硅胶管胃管,用石蜡油与利多卡因胶浆充分全管后轻柔插管,插管后妥善固定。每日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h引流总量,观察胃液颜色判断有无出血情况。询问患者是否大便以及大便的颜色性状。区分鼻衄、呕血,如果胃液呈现咖啡色,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则发生应激性反应。患者呕血时应立即吸出鼻腔内呕出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4患者常规应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采用静脉给予雷尼替丁、洛赛克、泮托拉唑等制酸剂,预防用药,因其特异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氢钠ATP酶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同时口服氢氧化铝凝胶,加强胃黏膜保护。

3.5早期肠内营养对于预防消化道出血有重要作用,采取少量多次给予营养液,肠内营养物质可中和胃酸,增强胃轴膜屏障功能,对于留置胃管早期进行营养支持,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可降低肠黏膜耗氧量,增加肠黏膜下的血流量,减轻肠黏膜再灌注损伤。对胃肠道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胃肠功能的恢复,起到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保持肠内正常菌群分布,为颅脑损伤的恢复建立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通过肠内营养可随时调配,以最大限度维持水、电解质和氮的平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热量摄入是危重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接受合理营养治疗可以避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度。肠内营养越接近目标值,越有好的临床结局[3];早期肠内营养可刺激肠蠕动,防止胃潴留、促进排气、排便,保持大便的通畅,减小腹压,避免引起颅脑出血。

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针对此并发症以预防为主。因为颅脑损伤患者年龄跨度大,有因外伤致病的青壮年,也有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本组8例患者均为老年人,格拉斯哥(GCS)昏迷分级和计分方法为4分,属于重型颅脑损伤,由于老年特殊性,患者血管硬化、基础疾病多、临床症状复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弱,应激反应下降,代偿能力差,修复功能减退,当出现重型颅脑损伤时,对高危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胃肠减压、预防应用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早期肠内营养等护理措施,本组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相关报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