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影像技术的出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及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是20世纪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当今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已经由单纯以形态学改变进行诊断转向以组织、器官的功能及代谢的改变进行诊断与治疗方向拓展,由过去单纯的辅助检查发展成为集检查、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临床学科,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临床对医学影像学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重,因此,对医学生的影像学教学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意义。
如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大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大夫特别是年轻大夫,缺乏医学人文知识及技能,缺乏沟通,缺少关爱、同情之心,不合理诊治,以利益为中心等一些社会现象无声地渗入校园,对医学生单纯的心灵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医学生誓言面前,大家是否还能保持一颗虔诚的心?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包括人文关怀,生命教育,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以文、史、哲、艺术、伦理等人文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性教育,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和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具有塑造人格品质、熏陶人文气质,培养德性、完善心智的作用。人文教育与德育具有内在统一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强化人文教育,并通过人文教育加强和促进大学生德育。
针对医学生,我们应该在医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技能。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欠缺表现在:对患者缺少关爱、同情之心,在医疗过程中未能体会患者的痛苦,未能努力做到减少患者的痛苦与损害。人文技能欠缺主要表现在:与患者沟通能力有限;治疗过程中发生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不能寻求法律途径进行诉讼、维权;等等。沟通交流技巧的欠缺,往往容易导致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在理解上的差异,是催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医学影像学医师。但是,我们还对非医学影像专业如生殖方向、法医方向、基础医学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教学。在影像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兼顾学生的基础学科如病理、生理、解剖等知识进行讲解,理解医学影像与人体病理、生理之间的联系,而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涉及X射线,如果大夫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不加分析地不合理应用涉及X射线的检查,就有可能导致X射线对人体产生不必要的损害,而产生医患纠纷。
我们既是医学影像学医师,又是医学院校的教师,作为“双师型”的我们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时,肩负着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医学影像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面对生命的责任感,同情心,奉献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人文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发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至职业生涯中。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内容上
精心制作高水平课件,利用VCD、实物图片及PACS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疾病,如何应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以达到有利于患者方便、快捷、经济而不重复检查,特别是对妇女、儿童的医学影像检查,能够避免使用涉及X线的检查,应当尽量避免,而选择无X射线的检查如核磁共振、超声等。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放射防护意识,重视自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例如,放射检查过程中,加强放射防护意识,影像学工作者应积极采用屏蔽防护及距离防护措施,正确进行放射操作,定期检测所接受的剂量。对患者而言,应对其选择恰当的放射检查,每次检查的照射次数不宜过多,除诊治需要外,也不宜在短期内作多次重复检查。在投照时,应当注意照射范围及照射条件,对照射野相邻的性腺,应用铅橡皮加以遮盖。
2.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自己优良的言行影响学生,起到情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尽量采用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保持学生的兴趣及课堂气氛活跃;适当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必要的笔记思维训练过程;适当提问、展开讨论,启发、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在讲解临床病例的时候,适时地穿插必要的医学人文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用实例进行教育,如有一位临床医生,病人找他看病,病人说全身痛,医生不仔细对病人体检,就开全身的CT及核磁共振等高级检查,既浪费病人的时间、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又浪费卫生资源。以此为例,教导学生一定要认真对待病人,仔细体检,掌握检查原则即方便、经济、简单,一切以病人利益最大化。
保持学生的兴趣。讲述一些影像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让故事启发学生。如放射的历史起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并命名了X射线,他将夫人别鲁塔的手放到照相底板上用“X线”照了一张照片,这是人类的第一张X线照片。X射线的发现是他为人类奉献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为人类利用X射线诊断与治疗疾病开拓了新途径,1901年他成为诺贝尔奖金第一位物理学奖金获得者。鼓励学生保持一颗不断专研科学的心,努力学习与探索,期待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引用生活事例。对影像学术语进行讲解时,生僻的术语往往让学生疲惫,联系生活事例的形象比喻,往往让学生牢记于心,如雨天老人滑倒,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多考虑股骨颈骨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老人上下楼梯或斜坡,能伸手搀扶一把,举手之劳,但是对老人,却是很温馨的关怀与帮助。
3.开展注重实践、回归社会的课外医学人文教育活动
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和技能。制定医学生课外医学人文教育计划、措施及适当考核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例如:
(1)学生每学期留一些时间参与义务护工,到社区,基层医院或乡村做义务护工,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2)见习期,跟随优秀老师认真了解几位病人的诊疗经过,了解病人因为病痛所受的折磨,感受老师为治病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树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意识;
(3)每学期写一份实践记录并做汇报,将对病人疾苦的感同身受升华为工作的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医学院教师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不断升华自己,让医学人文精神渗透于自己的言谈举止中,才能真正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进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并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并在职业生涯中真正履行医者仁心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白山,军斯汗,王红,彭丽.三结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3):407-409.
[2]秦自强,李孝华.高校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J].,2010,(5):252-254.
[作者简介]刘颖辉(1966- ),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设备教学、维修及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72-02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日益走向大众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进而需要引进、学习外来经验,需要大量人才,很多同学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以“学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为就读高职的目的;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深度培养,多数限于课堂思想政治课,缺乏社会实践;重视职业声望,忽略社会贡献;大量调查也表明一些教育单一化、流于表面。有调查报告:“在调查关于择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按先后顺序排位,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个人兴趣爱好因素,而将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的空间等因素排在了后面。可见,学生在择业观上表现出个人的主观性,主要注重的是物质条件,较多强调工资报酬等物质待遇,以薪金多少来判定职业好坏,倾向于一些眼前利益,并没有将个体的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缺少将社会需要和实现个人发展相统一。”①所以当前社会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且当务之急,国家也颁布了医学法令。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到:“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②高职高专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重专业、重技能,更应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变高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和个人本位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现代医学事业是一项复杂、精细的系统工程。经过专门的、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一个人就具备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基本条件,但还不能成为一名全面、合格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高尚的医德品质,不可能真正达到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医学目的。医学道德教育能帮助医学生或医务工作者认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意义,医务人员理想目标和服务宗旨是利于国家、集体,有利于病人,以此作为衡量的准则。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特别是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年青一代医务人员面临新形势,遇到新挑战,不但要继承老传统,而且要树立新的伦理道德观,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医学道德教育是培养医务人员高尚道德的重要条件。懂得必须以患者为中心,遵循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原则,协调好医院子系统间各类人员的关系,做到互尊互敬、互助互爱、团结协作、尽心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医德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的目的③。
2.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因为,医学面对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他们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精良的技术,而且需要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④。具有高尚的医学道德能提高学生对病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从而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实现技术与道德伦理的高度统一。从业人员要具备娴熟、高超的医学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正确的医学决策,才能充分发挥当今高科技术的作用和高端设备的潜力,维护正常的社会医德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当今社会,提高医疗质量是医学系统工程的根本目标,它的基本要素是精诚医德、精湛医术和精良医器。在学生走出大学课堂之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专业理论授课,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 使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期间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善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3.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科学发展医学的重要措施。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帮助从医后正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专业理论与技能教育学习中去,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本领,更应让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特需的、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⑤高职高专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道德培养为重要部分。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医学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众多高科技已经渗透到了医疗领域的各个层面。高端技术正确使用服务与社会,相反,如被滥用,将会有悖于社会。所以,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科学发展医学的重要措施:首先,医学道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为医学科学献身的高尚品质;其次,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知水平、判断能力、科学和发展审视世界,推动医学科学地、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尤应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更好、更科学地服务于社会。
4.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精神文明。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不但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还要适应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其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也都呈现多样化、国际化,人们的思想也就呈现多样性。高职学生有理想、具有创新意识、为实现自我价值、发展意识,但同时模糊理想信念、多元多变的价值取向,所以高职院校的重担是加强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运用科学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传承并秉承医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实现自我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和提高诊治效果,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社会舆论作用。高职高专医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社会舆论的作用过程形成是一致的。弘扬积极向上主旋律,大力宣传学习恪守医学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提倡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风尚,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教育家布兰凯茨指出:“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学生必须接受一个特定的职业角色,并且认同这个角色,否则就不可能获得职业能力”。⑥随着经济、物质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择业、就业更多的是优先考虑物质利益、经济地位;偏离爱岗敬业和职业忠诚;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设定的同时重视德育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专业教学之中,成就德才兼备的社会医务工作人员,服务于社会。
2.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对具有自主性的高职学生而言,对其单纯进行课堂知识灌输,改变灵魂的方法不会奏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道德修养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医德培养,高职院校加强和重视社会实践,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而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它根据医学生大学所处阶段不同,进而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大学每个阶段要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实施医德教育必然成为实现教育目标,即职业道德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校园生活为医德情感培养阶段;临床实习阶段则是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医德的形成阶段;校园德育教育与临床实习阶段相辅相成,是将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相应的医德行为的必然阶段,在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模范感染下,形成自觉的社会医德习惯,完成医德教育既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全力提高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基本素养,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高职学生本身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主阵地、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但来自于社会、家庭、团队等多方面的合力支持也必不可少,全社会齐抓、共管,为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营造新时期、新社会、新科技环境下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德为医之先,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高超专业水平,从学校、医院、学生三方面入手, 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必须站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高度,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入,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无私奉献、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强烈的职业道德的新一代医务工作者。
[注释]
①潘向军.职业中专学生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与道德教育对策研究[EB/OL].http://.cn/Article/CDMD-10094-2007151418.htm,2007-01-05.
②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③曾翠清.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EB/OL].http://.cn/Article/CDMD-10394-2009096298.htm,2008-08-02.
④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
⑥赵志群.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认同感[J].交通职业教育,2009(3):32.
[参考文献]
[1]曹育南,常小勇.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2]杜治政.医患关系面临的课题:利益的冲突[J].医学与哲学,2002(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2-0117-005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cn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公立医院医患关系风险预警机制及应对体系研究”(14BGL14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公立医院医患关系风险管理(ERM)体系建构研究”(SK2013ZD04)
作者简介:何成森(1962-),安徽怀宁人,安徽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卫生与公共卫生管理。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要素,当前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纠纷频发乃至伤医命案发生,不利于社会进步及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本文从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医患关系的形成与变化
1.早期医患关系的形成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医患关系。在古希腊人“医学被认为是一种急切的需要,而不是一种崇高的活动。因此,医生没有其他的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没有其他的个人品德被要求”[1]。医生和铁匠、铜匠等其他手艺人一样,将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其社会地位并不高。而柏拉图认为“医生所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真正的医生是支配人体的,而不是赚钱的”[2]。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医生医疗技术知识能力并不一定比患者本人多,医学与巫术之间的联系使其具有某种神秘性,这使患者对医生职业保持信任,也是该职业极其主要的保护机制。[3]
(2)古代中国的医患关系状况。古代中国医生可分两类群体:一是享有政府俸禄的官医,医患之间是仆主关系[1];二是民间医生,“私人习医承技之机会因贵族工艺之家的流散而相对增加”[4],民间医生良莠不齐,可分为四类:良医(大医/明医)、名医、庸医和巫医。
儒家文化传统及其义利观使人们相信“医乃仁术”的观念,不认同医者重利的现象[5],既然病家要对医生付以报酬,病家就有理由对医生“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实践中降低了对医生职业和医生个人的信任,因而无论是官医或民间医生,没有特权、社会地位也不高。加之古代医疗技术本身的局限,在“传统的医患关系结构中,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择医求治”[6]。结果中国古代的医患关系状况是:没有信仰的病人和不需负责任的医生。[7]
2.近代医患关系的变化
(1)西方医患关系在近代的转变
近代是西方医学及医患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医学和医院机构的出现这三个因素。
医界职业反思的作用。《剑桥医学史》的作者罗伊・波特指出近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医生成为“科学人”,病人得到尊重。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医学的建立,使医学逐步成为科学,医生逐步成为“科学人”。随着医学科学对疾病原理揭示、医学界的精英阶层认识到传统医学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的错误和无能,治疗怀疑论成为19世纪40年代欧洲大陆医学界的潮流,漫延至美国。
治疗怀疑论是西方医学界对医学职业的第二次理性思考。第一次反省是以希波克拉底、胡弗兰德等为代表,提出“医生活着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决定的”等价值观念,没有为医学职业团体普遍认同。而近代医学发展中的治疗怀疑论是欧美医学界精英阶层集体对医学职业的理性反思,目的旨在提高医学的地位,获得社会对医学专业的肯定。医学界出现了“视病人为人的运动”,“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而伟大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教授奥斯勒把这种观念教授给他的医学生们。[8]尊重病人逐渐成为近现代欧美医学界的职业习惯,这是医患关系的进步。
医学职业专业化。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团体组织形式可以认为是医学职业专业化的源头[9],医学行会的组织形式对行会成员产生了作用,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依附于这个整体,与其休戚与共,用行动去报答它……这种对超出个体范围的事物的依附,对个体所属的群体利益的依附,是所有道德活动的源泉”。职业共同体利益意识与专业伦理规范的形成之间的互动,逐步使医生组织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特征的群体,提升了医学职业的社会地位,这是医学职业专业化的第一步。
使医学专业化的第二步得益于欧美国家正规的、专门化的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标准的确立。17世纪末和整个18世纪医学教育的中心在英国;19世纪中叶法国成为欧洲医学教育的中心;19世纪的最后20多年,德国承担了医学科学发展的领导角色,柏林成为外国学生特别是美国学生聚集的医学知识中心;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医学科学和教育的中心。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的医生比依靠传统师承或没有任何教育的医生更有能力开业、并很快成为职业中有威望的精英;医学教育和教育标准控制使医学具备了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外界对医学职业的判断权利减弱或失效了,医学职业自治成为其重要的职业特征;向医生颁发执照的管理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合格的医生排除在医疗职业之外,医学职业专业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专业化之后的医学职业声望为从业者带来了稳定的高收入,获得了许多特别权威,病人群体开始由医患关系中的强势群体逐步向弱势群体转变。医生所具有的权威及“视病人为人”的观念指导行为,使患者产生对医生角色的信任和顺从。近代西方医患关系的印象――“充满同情心的医生和对医生充满信任的病人”[10]175。
(2)近代中国医患关系的变化
16世纪之后西方医学的进入促使中国社会重新界定身体、疾病、卫生观念和行为,也改变了医患关系状态。首先“西医成为中医强劲的竞争对手”,20世纪初期中医地位岌岌可危,西医逐步主导医疗卫生工作,中国病人的就医对象由中医师换成了西医师,就医场所由家庭变为医院。随着西医(凭其现代技术)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其文化权威,中国人学会了如何扮演一个“现代病人”的角色。所谓现代病人要能忍耐并接受医院作为医疗的主要场地。习惯于在家庭中指挥医生的中国病人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权利关系”发生“大逆转”,开始默受了医生对疾病治疗的决定权,病人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信任医生。
经过中西医之争及“废止中医案”运动,增加了中国人对中医支持和认同[11],这种转变也许是民族情结的作用,而非中医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的提高。
3.现代医患关系状况
(1)欧美现代医患关系概况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医学及医疗保健服务行业,以经济为目的的行为动机愈发明显,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对各国卫生保障能力提出挑战。公众对医学界的怀疑态度越来越强烈。医学越来越像一项商业活动而非人道的事业,医生不似以前那样对待病人,医患关系中的某些特质在改变。
欧美国家主要由政府、病人组织对医疗职业的越来越严厉地管理、控制,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利益强烈的追求,两个方面存在利益博弈。欧美大多数国家以第三方付费的方式承担医疗服务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患之间发生直接利益冲突的几率。
欧美国家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看似不明显,但是各群体利益冲突不断增加。如政府、医疗保险公司等第三方付费组织加大了对医学职业自治权的部分剥夺、管理和限制,医学职业通过专业化过程获得的权威与特权正被“意外地、有目的地和有针对性地”削弱,标志着医学“职业令人炫目的诸多特征的减弱”[10]206,去专业化趋势使医学职业的专业自治权受到削弱,并且使医学职业对患者群体的控制减少。政府对卫生保健领域的控制政策和医学职业中日益增长的利益趋向,导致医学职业中追求形式合理性(强调规则、法规和效率)而脱离实质合理性(强调为病人服务的理想)的做法,必将影响现代医患关系。
(2)中国(大陆)现代医患关系概况
中国现代医患关系可以分两个阶段: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现代医患关系平稳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每个人在事实上都进入了公费医疗体系之中,虽然每个人能够真正享受到的医疗服务的水平不高且有差异,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保持着较高的满意度。各群体缺少利益的诱导,加之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的医患关系此阶段保持了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城乡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基本上是熟人社会关系,这都是医患关系良好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将其推上追求经济利益之途。其次,患者因医务人员对利益的追求而产生不信任感,在近代医患关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医生权威遭遇新的危机。再次,一段时间内卫生体制设计中,没有为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群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医患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异化了当代中国医患关系。
二、当前医患关系状况
有学者在2013年的调查显示,认为医患矛盾是“医患沟通不到位”的占到75.2%,表现为医患双方不能准确、有效地交流传递诊疗信息;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医学的局限性”和基层医院合格医务工作人员缺、大型公立医院工作任务重的现状影响医患沟通。
有学者认为,中国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始于一种非契约的人际信任,即关系依赖。[12]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影响医患之间信任的因素,一是当前的医疗卫生政策因素,二是双方对医学技术理解的差异,医学的局限性易诱发医患关系紧张。[13]
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患关系主导方面在于医务人员,有学者揭示了当前存在的医生角色四种错位现象,变自致角色为先赋角色、变自觉角色为不自觉角色、变规定性角色为开放性角色、变表现性角色为营利性角色的错位。[14]
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充当着双重角色:在以诚信为基础的医患委托关系中,医生以病人利益人的身份向病人推荐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医生以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身份从病人身上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医务工作者需要极强的行业自律,极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当前医患关系似陷入“囚徒困境”,经济利益导向使冲突风险始终存在。
三、医患关系和谐的路径思考
现代医学为人类的生命保障发挥巨大作用,但发生在当下的医患矛盾表明,相当多公众对现代医疗机构战胜疾病和死亡的不力表现出不解和不满。我们亟须柔性疏解,合理的应对路径。
1.发挥依法治国和核心价值观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依法治国的决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理念,如此医患关系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推动现代医学,现代医学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公益性。以社会利益为导向,使医患矛盾和冲突控制在萌芽状态。[15]传统社会里,人际交往主要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展开,其特征为熟人信任。社会转型使这种信任保障模式逐渐失效,而当代社会的信任保障机制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全民教育,努力形成全社会一致的正确价值取向,着力建立完善的制度,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信任和谐的环境。我们在生死、疾苦这些人生母题面前,全社会都要培养钟爱、敬重的心境。寻求医患之间关于生命的共识。
2.全面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素养
医务人员的素质要努力达到哲学层面崇尚生命、道德层面忠诚患者、能力层面敬业精业、心理层面奉献博爱。患者“因为信任,所以性命相托”。患者认可的医生必然是一个亲和力强、可以打动患者及家属内心的医生。技术不能解决的,医生靠人格魅力去感动患者和家属。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教育必须系统化、终身化,从医学生入学教育开始。
美国学者佩,格利诺曾说:“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让人文精神为医学护航。
医生要掌握医患之间的沟通技能,要感知患者内心的患病感受。[16]医患沟通中把握患者的人格特征,医生在诊疗中要关注感官异常对思维、情感、行为等心理活动产生的影响。医疗纠纷中有80%是因为交流不好。医务人员仅关注专业方面,一些医务工作者人文底蕴欠缺、视野狭隘。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2012年对医学生入学考试内容进行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心理、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医患之间加强沟通而达成共识,预防和减少医患矛盾。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化建设是根本。医学生要严格的专业教育,有严格的执业资格准入和淘汰机制,提高临床处置的能力,提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急救的成功率,提高治愈率。[17]医学是终身学习的专业,持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养,精湛的医疗专业技术是医患关系和谐的保障。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全球视野下的医改周期与规律启示,经过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就要进行调整。
我国政府必须保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为缓解医患关系矛盾提供物质基础。增进医疗卫生事业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社会福利性”[18]。改变医疗机构自主经营、自谋出路的现状,让医疗工作者的待遇与付出相对匹配。切断商业贿赂的源头,还医疗环境一片净土。[17]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在于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要逐步扩大医疗保险支付比例及政府投入;所谓节流,就是要解决医院的过度医疗问题及科学有效监管。
国际上医药分开,让医生更专业早成共识。医师价值回归的前提条件是革除“以药养医”的顽疾。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患关系存在利益的冲突。以药补医污化了人们的美好期望。医院成为被药物经济绑架的牺牲品。
过度医疗现象其实是医疗体制弊端的集中反映。只要公立医院背负着经济运营压力,不管是医务人员行为规范,还是临床路径管理,都很难消除各种过度医疗现象。一方面政府应该有合理持续的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彰显公益性。另一方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遵循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尊严。政府应强化对医院的管理考核,公立医院的所有者在人民,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者不是医院的所有者。要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医院管理队伍,建立符合公众和社会需要的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其提高效率,控制费用,优化服务。公立医院不应当追求高精尖的高成本运行状态,展现公立医院自然公益性和衍生公益性。
4.发挥当代先进科技的积极作用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广泛使用,从最初使用计算机记录病历和开处方,到PACS(医学影像系统)、LIS(检验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AI(医院管理系统)等相继进入,管理效率将极大提升。
移动互联医疗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这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病情[19],人工智能已经可设计阅读X光片和CT,便捷高效的结果提供,移动互联网将颠覆当前的医疗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云医院已现端倪。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信用电子档案记录系统,建立医生信用档案体系。人们更相信品牌老店而不是流动摊贩的启示,可以将医生与患者个体的一次性博弈变为与患者群体的重复性博弈,发挥信用体系的长期追踪效用。
日本2015年开始运用大数据分析,控制医疗费用。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在医保费用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
5.国外可借鉴的有效经验
美国大多数医疗纠纷由保险公司解决,避免发展为更大的医患矛盾。其医疗保健体系由保险公司、医院、医生、病人和政府五方构成,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医生面对患者必须“透明”,实行严格的“知情认同”制度,以降低不确定的危险性。医患双方民主、平等地依法建立了解、理解和信任关系。美国在解决和处理医患纠纷时,采用的是法律和调解“双管齐下”的办法。所有医院都须设立仲裁委员会,提倡法治之下的“以和为贵”来调解医患矛盾。设立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医疗评估机构,加大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每年进行评级。
德国的医生公信力在民众心目中普遍比较强,人们比较相信医生的医术和医德,遍布各地的诊所方便了病人,发达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杜绝了以药养医的情况;医患矛盾除在法院解决途径外,最多的是庭外当事人间协商,如协商无果,由医疗事故调解处处理,处理小组由法律人士和医师组成。
日本的医患关系比较和谐,医生的解释沟通水平很高,自觉地注意和病人间的交流沟通,主动沟通,并提供优质服务。政府成立医疗评估机构,评估结果公布于网络,以便患者进行选择。
当然,国外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我们需要继续分析、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天民,等.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54.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13.
[3]雅克・安德烈.古罗马的医生[M].杨洁,吴树农,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4]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生命与医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
[5]司马迁.货殖列传//史纪[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803.
[6]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91.
[7]雷祥麟.负责人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生命与医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465-502.
[8]罗伊・波特,等.剑桥医学史[M].张大庆,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33.
[9]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6.
[10]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S].杨辉,张拓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1]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98.
[12]杨同卫,苏永刚.患者对于医生之信任产生的机理:关系依赖与理性选择[J].医学与哲学.2012,33(2):19-20.
[13]思勤.探析医疗信任危机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管理观察,2013:128-130.
[14]谭宗梅,等.从医生的社会角色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2009,(27):515.
[15]马小华. 当前医患关系的社会学解读――以嵌入性为视角[J].天中学刊,2014,(4):64-66.
[16]朱淑婷.医患关系紧张引发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4,(7):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