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2 10:31: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

篇(1)

当前,金融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两年来银行业信息和数据逻辑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又一重要隐患。近年来银行业爆发的一系列与信息科技有关的风险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2006年4月,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瘫痪6小时,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所有银行的ATM终端无法进行跨行操作,以日均量估算,“停刷”阻断交易量246.6万笔,金额1287.7亿元,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际损失和由此造成的声誉损失令人痛心。再例如,2007年1月1日,北京工行所有网点系统瘫痪90分钟,2007年5月23日,工行网站出现故障120分钟后恢复,8月15日,工行网银及客服电话大面积故障及拥塞约8个小时。这几起银行业的信息科技事故表明,如果银行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IT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显得十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重上档次、轻视风险,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加快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清晰认识,抓紧建立统一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树立和培养信息科技风险意识,规划落实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与农村信用社IT治理成效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全面理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信用社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防止创新产品轻而易举地被竞争对手抄袭,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才能避免被直接和简单地复制。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有自身的风险管理的重点,都需要迅速敏捷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一个能够充分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需要的信息科技运营体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需要。现在,IT系统是整个业务的操作平台和运转中枢,一旦出现事故,已经基本上很难恢复到传统的靠手工运转的模式上去。同时信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加快了农村信用社与同业机构和外部市场的风险传导,极大地放大了科技风险的影响范围,一旦农村信用社出现信息科技问题,很可能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

1.逐步建立完善的IT治理结构,合理的IT架构及各项规划。

IT治理是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的概念,可以指导农村信用社合理利用IT技术,平衡IT技术与流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因此,逐步引入IT治理的各项内容,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大势所趋。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去学习、借鉴国内一线、二线大型银行在IT治理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专门研究、部署、规划对IT风险的分析、定位、评估和治理。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更深远的思路和更大的投入来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2.将信息科技风险、业务风险有效整合,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 。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采取省级联社-市级联社-县级联社的“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多,作为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具有一定的资产业务决策权,省级联社对县级联社控制力不足,从而导致银行战略意图从上向下的传导不够通畅。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大多实施的是风险的分散管理,即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信用卡风险由信用卡中心负责,网上银行风险由电子银行部门负责等。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管理要求将业务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方式,实现全社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工具,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金融案件呈现出由传统作案向高科技作案转变的特征。传统作案手法技术含量低,而高科技作案则通过诸如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达到作案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追踪技术及管理的最新发展,使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断符合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抽取、集成、转换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的监控和有效管理,这也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信息分析和风险管理决策采用的主流技术。

篇(2)

中图分类号: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2-0033-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07

一、我国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困难

(一)缺乏专业的科技人才

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专业科技人才和外部科技专家,导致对科技企业和投资项目了解不足,这已成为发放科技贷款的主要困难之一。由于科技型企业分布行业广泛、专业性强,银行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周期、企业特点、专利技术价值、项目前景了解很少。银行自身培养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通才难度很大,而且科技人才也不可能对各行业技术都具有充分了解,因此仅靠银行自身力量突破人才瓶颈难度很大,必须协同有关部门构建外部脑库为银行提供专业人才。

(二)尚未形成完备的风险补偿机制

科技型企业大多是轻资产、高技术含量、产品研发投入高、投入和产出在企业初期不成比例,但高科技产品的附加值极高,企业一旦获得市场认同会产生极高回报。银行发放科技贷款承担风险高于传统产业,却无法分享企业成长的高收益。目前,虽然国家政策导向要求各级科技部门和高新园区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但风险补偿基金尚未形成规模、其他补贴和风险补偿政策覆盖面不足,导致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投入产出不匹配,影响了银行发放科技贷款的积极性。

(三)产品创新的宏微观配套措施相对滞后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融资、股权质押贷款是比较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但产品创新离开宏微观配套措施的跟进是难以推广的,相关宏微观配套亟需跟进。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首先需要形成对知识产权系统化、规范化的评估体系,其次需要健全知识产权交易体系,便于发生风险时银行能够及时将知识产权变现。同时,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知识产权质押登记。

(四)尚未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1]。人行企业基本信用信息报告中,仅有大型企业的信用评级描述,而对中小企业的评级信息很少,银行难以便捷、有效地获取企业信息。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特性,评级要素也会有别于大企业,需充分考虑其科技创新能力、独立知识产权等非财务信息。单现在有政府机构、科技部门、银行、评级公司多方参与构建的、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信息共享平台,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必然造成过于强调抵押以确保贷款安全的现状。

二、美国硅谷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验借鉴

硅谷银行一直处于硅谷科技创业活动的中心,是支撑美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力量①。自1983年成立以来,硅谷银行已为3万余家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美国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的计算机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企业超过三分之一都是硅谷银行的客户[2]。硅谷银行隶属于美国SVB金融集团(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硅谷银行金融集团下设硅谷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私人银行机构、咨询公司四家机构,其中硅谷银行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各种VC(风险投资基金)和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私人银行机构专门为科技企业、VC、PE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金融服务,咨询公司主要通过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评估高科技企业客户的价值。硅谷银行提出“技术创新的中心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的口号,55家参控股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一)高度专业化的市场定位

硅谷银行的目标市场为高科技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高科技企业客户,硅谷银行为其提供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金融服务,并把自身丰富的风投资源介绍给企业,帮助高科技企业获得更多融资。对VC和PE客户,硅谷银行为其提供存贷款业务,并通过SVB金融集团的资产管理机构与各种基金开展全面合作。2013年,硅谷银行的贷款客户中,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行业的高科技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二,VC和PE行业客户占比近四分之一。硅谷银行高度专注于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高科技企业客户,降低贷款风险,拓宽收益来源。

(二)独特的盈利模式

1.存贷款利差远高于普通商业银行。硅谷银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风险较高,融资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一方面对贷款利率不敏感,另一方面,这类企业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从风险投资机构获得投资后通常在硅谷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存款大多为不付利息的活期存款。硅谷银行的风险投资机构客户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也比较高,在寻找投资目标时资金通常也存在硅谷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而风险投资机构业务的特性也使硅谷银行对风投贷款收取高额利息。利息收入是硅谷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2012年硅谷银行的利息收入7.3亿美元,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存贷款高利差造就了硅谷银行的优良业绩,自1993年以来,硅谷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达17.5%,而同期美国银行业平均回报率仅为12.5%。

2.持有众多高科技公司的股权组合带来可观收益。硅谷银行为高科技公司提供信贷服务时,会提出一些附加条件以补偿贷款风险,如索取客户的少量期权(一般不超过总股本的1%),如果企业发展良好能够上市或者被收购,期权就能够为硅谷银行带来巨大收益。从历史数据来看,大约有30%左右的期权能够兑现收益。硅谷银行索取的企业期权由其母公司SVB集团代为持有。

(三)出色的风险管控能力

硅谷银行近20年来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低于1%, 拨备覆盖率均超过100%,主要得益于其出色的风险管控能力。

1.严格的客户筛选机制。硅谷银行在确定一家初创期的高科技公司成为其客户时,会与风险投资机构紧密合作,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硅谷银行规定所服务的初创期科技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获得风险投资支持。

2.以多种方式保证贷款安全。硅谷银行发放贷款前与客户签订协议,要求以技术专利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当企业产品投入市场后,采取应收账款融资替代知识产权质押,并时刻关注该企业客户是否还有风险投资继续投入,以风险投资投入资金作为衡量企业还贷能力的重要标志。获得贷款的初创期高科技企业客户只能在硅谷银行开立唯一账户,便于银行全面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同时,通过控制单户企业贷款规模减小风险,硅谷银行对单一科技企业的贷款最高限额为2000万美元。

3.与风险投资机构密切合作。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一直是硅谷银行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硅谷银行借助风险投资机构的专业水准筛选高科技企业客户, SVB金融集团是200多家风险投资基金的股东或合伙人,在硅谷银行内部也成立了风险投资咨询顾问委员会,设有专岗负责维护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关系,硅谷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共享信息,形成互助互补的合作体系,以便更好地规避风险。

三、提升商业银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组织架构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组织机构特点,积极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设立专门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团队。部分有条件的银行可以参照硅谷银行金融集团模式,推进中小企业专营机构与旗下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投资银行等全面合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二)创新科技贷款营销方式

由于科技贷款金额小、客户多、频率高,传统的营销模式难以满足银行对贷款投入产出的要求,必须创新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营销模式。银行可以通过科技主管部门、高科技园区、专业担保机构批量推荐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批量审批,提升效率。

(三)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产品

银行应结合科技企业特点,积极推进订单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科技企业互助担保等金融产品创新,拓展科技企业的融资方式。同时,商业银行应围绕当地科技产业外部市场环境、行业分布特征(如上海高科技企业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技术行业、高新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融资需求特点等,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科技企业需求特色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其他金融服务。

(四)内外结合弥补科技人才短缺

从目前来看,由于银行内部培养科技人才成本高、行业覆盖面窄,可通过与科委合作开发“专家库”、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共享专业人才等方式弥补科技人才短缺,但应对科技专家筛选机制、专家审贷责任界定、专家费用分摊机制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从长远来看,银行仍要加大内部培养、选拔科技人才的力度,优先培养行内高科技企业资源丰富的分支行科技专业力量,尝试在行内跨区域共享科技人才,建立一支符合本行科技企业行业特点的科技人才队伍。

(五)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但需要商业银行高度借鉴国际经验,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也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监管当局及其他市场中介机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可针对科技贷款设立相应的专项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建立担保保证金长效补充机制,健全担保体系,分担银行风险。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建立以政府资本为导向、民间资本为主体、多种渠道并存的风险资本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跟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产品配套措施。四是鼓励中资法人银行与地方政府、外部评级机构合作,搭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题数据库,借鉴标准普尔等国际机构经验,以数据库为基础尝试开发中小企业信用统计模型,预测不同行业中小企业客户的违约概率,提高银行的发放科技贷款的审批效率,更有效地防范信用风险。

篇(3)

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也日益加深。企业如何在经济大潮中,看准时机,并妥善处理好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败。企业自然需要明确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包括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同时了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只有看清形势,才能抓住痛点,一击而中。

一、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置身于全球化市场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承担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中所遇风险的一种,其具体含义是指,限定在企业中所发生的金融风险,是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企业金融风险事件涉及到三种,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它们分别指的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具体事件发生之前企业无法提前预知的金融变化。严格说来在这三类风险事件中,只有经济风险才能说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

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诱因会导致产生性质不同的风险类。以《企业风险管理》所明确划分的类型来看,可以把企业金融风险分成七种,其一,市场风险,这是指由于交易对象违约,不顾法律义务产生的风险;其二,流动性风险,即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紧缺情况,导致无法正常支付的风险;其三,结算风险,它是指一种因交易的商品或付款未按时收到导致的风险;此外,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违规风险、运行风险三种。至于各种不同的企业金融风险之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则需要一分为二,加以论述。首先,各种风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然而,在经济发展加快的作用下,各种风险逐步被动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发生一种风险衍生发展成其他另外风险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企业的声誉会受到所有其他风险的影响,而所有的风险都会受到运行错误的影响。

二、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一)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说到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首先需要谈到企业的汇率风险,它指的是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可能面临因汇率变动而引发波动的风险。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交易风险、转换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第二点,是利率风险,其含义指的是借贷双方在遇到利率升降变动剧烈的情况时,可能随之变动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社会的快速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已经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注意。越来越广泛的经营范围,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增加了发生金融风险事件的机会,给置身于其中的各个现代企业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决策的难度。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一)金融风险识别

企业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遇到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最能减少风险带来损失的措施就是加强风险识别。只有科学地辨别出了所受风险属于哪种具体形态,才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风险困难。

(二)金融风险衡量

经过前文所述的风险识别,便是据此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应该在决策前期,就对风险加以分析,判定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状态,并对比各类风险孰轻孰重,把握住最可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损失的风险类型,把握时机,优先控制解决。

(三)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要求首先了解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遇到的风险越较,且其波及的企业经营领域越广,就越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分析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条件。从分析企业内部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等方面入手,如果内部能力欠佳,可实行风险委托管理。第三点,考虑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判断金融衍生市场是否发达等。第四点,则是测算风险管理的成本,必须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本低于所获得的利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

企业在处理其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如果对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恰当运用,无疑可以帮助解决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的五个性质,即杠杆性、融资性、高风险性、虚拟性、表外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只有严格遵守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避免一切的不适当运用,企业就能够克服由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引发的甚至是所有的各类金融风险,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使企业对套期保值能够顺利进行。五、结语综上所述,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遇到金融风险是兵家常事,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则是成败关键。因此,企业不可小瞧了金融风险,而是应该了解企业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金融风险管理,同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在把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基础上,明确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商业银行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负债,如此,其必存在着风险。而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所应作的是如何驾驭并管理金融风险。如何在承担风险带来收益的同时,使利润最大化,是管理风险的核心。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其他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相互交错,相互连锁。因错投海外次级债券,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使不少商业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要想打开海外金融市场的起了,这无疑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要想打开局面,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迫在眉睫[1,4,6]。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

信用风险无动态评级,缺乏有效的资金监控机制,未建立度相应的度量模型。

2、市场风险缺乏有戏控制

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增加及其复杂化,在计量方法、工具、系统方面缺乏对此风险的有效控制。

3、操作风险缺乏有效控制

在其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手段上,都存在着很大缺陷。

4、按揭贷款因其低风险,已成为了各方大力发展的主业务。但其中的问题也多多。其一,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整及完善。其二,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难以排除泡沫存在的可能,部分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其三,假按揭的存在于你其根本无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难以估量

5、呆坏账等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水平居高难下

尽管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在不断下降,但不良贷款比率仍大大高于10国际警戒线,此外,扭曲的融资结构,是长期存在于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向银行集中,同时,破产法的完善,也将使国有企业负债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不良贷款。不可否认的是,其仍隐藏着风险,容易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房地产业、制造业、通讯业及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发展的如火如荼,贷款资金也随产业而集中到这些行业。但由于其为新兴产业,弊端较多,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2]。

6、信贷投放过快极易触发金融风险

贷款总额的迅速增加,贷款的结构的改变,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缺乏长期债券市场,潜在的风险自然加在了银行系统中。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

7、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

由于信息的难获得、搜寻成本过高、信用制度不健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容易造成错误的局面。如个人信贷保障系统的不健全,缺乏提交的还款能力和信用情况信息,坏账风险加大。这种状况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频频发生的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的违约现象也使其风险增大[5]。

8、特殊国情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仍将长期存在

资金流动性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地下金融活动规模增大,有一定的金融冲击,而且这种风险又向银行集中的趋势,大大加大了银行风险,不得不加以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1、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尝试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

2、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注重信用风险管理的同时,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1]。

3、严把信贷闸门,加强信贷管理

加强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客户现金流的管理,关注客户第一、第二还款来源,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审查[5]。

4、了解并熟悉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情况

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外部资金大量流入、国内信贷快速增长、普遍的过度投资、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货币普遍被高估,以便借鉴、参考。

5、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重要途径

“短存长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贷款证券化的实施,如此,加快资金的回流,转为现金。

6、全面清理损失。对各种可能受到的影响做出整体预测,对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也要有足够的重视。

7、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风险机制

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预警、监测、转移、防范、补偿和转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对风险的各项指标争取做到量化管理,将风险指标作为制定经营策略时重要的参数,以避免责任的推脱、做到精细化管理。

8、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

强化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立足本职工作,以工作为落脚点,大胆开拓;现行法律有些规定相对宽松,改变后的法律环境风险点也相应的变化,面向现实,大胆创新,因时而变,以此为契机,对法律风险加以有效地规避;通过科技论坛、成果展示、创新标兵园区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广开言路,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个人真正的参与其中,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乐于献计献策,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9、运用科技进行经营

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及网络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迅速高效地收集并及时的分析、处理,为决策和管理政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其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积极引用并培训员工对这方面技术的及时掌握,将此作为目标和主要的进攻方向。

10、明确界定职责,将工作具体到人,并加强对工作人员技能和企业文化的培训等相应的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若职员操作权划定不明,势必会引发操作风险,使银行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利无法充分匹配。从而使其在一定的利益的驱动下,出现对工作的消极对待的情况,即引发不使用或少使用操作权,或 “反生产性”使用操作权,极力推卸责任。也可避免对权利的滥用。对于因为专业化程度欠缺的情况,通过定期培训,合理的考核,并建立相应的透明的有效的奖惩手段和完善的信息披露体制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以避免。

11、完善各项制度

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东大会及内部监督系统强化对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制约;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考察,避免因人误用、失察所导致的不必要的风险;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其指标要从实际出发,以长远经营目标为先导,既要强调经营业绩及其规模,同时又不可以其作为唯一目标,引起急功近利,破坏良好的内控环境;形成完善的奖惩体系并执此必严,以此形成责任追究机制,使各个工作人员提高责任心,不敢也不愿加以触犯;进一步加强稽核的独立性及其覆盖面,改善无效及剔除错误部分,联通稽核部门及管理部门,是信息充分流通,以其为核心,是各项有效并重要的措施得以彻底全面的贯彻;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对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的管理,对相关国家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的关注对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的密切关注,做好相应的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制度。

12、进军国外市场时,注意利率、汇率变化,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是我们身处国际金融这一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需特别加以注意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一旦出现危机,必然会引起利率和汇率的较大变化,市值变化会比较剧烈。同时低利率,会加大对银行外币债券投资市场风险控制的压力;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但若外资战略投资不善,损失将难以计数[3]。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金融危机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反省的动力。风险不可避免,如何有效的预防并加以控制,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有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而真正落实到每个细节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此才可不再重蹈覆辙,避免灾难再一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探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及其对策.省略/ Freepaper/Economicalpaper/financialpaper/201008/Freepaper_88553.html/2010-8-20

[2] 陈小敏王晓秋彭海燕著:《美国银行法》.法律出版社.

[3]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5)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的设立,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的开始,一方面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风险投资提供一条通过资本市场退出的渠道。我国的风险投资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对国内某些代表性区域或城市风险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很重要。由于深圳、上海、北京在高科技乃至风险投资上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分析三地风险投资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环境及其优化和培育环境的趋势,对理解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环境结构,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沪、深三地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深圳是最早吃“螃蟹”的城市之一:1990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南山创业投资基金;1993年就开始对深圳创建风险投资体系进行理论探讨;1997年开始着手创建深圳风险投资体系;近几年,深圳的风险投资业更是迅猛发展。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对本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北京、上海也纷纷利用自己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优化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并着手组建风险投资的市场体系。深圳、上海、北京在高科技乃至风险投资上竞争日趋白热化。

京、沪、深三地风险投资环境构建趋势分析

完善法规环境

三地都在采取措施建设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和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制环境。深圳有1998年颁布而在1999年修订的《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新22条”)及2000年10月颁布的《深圳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暂行规定》。据统计自90年代以来,深圳先后颁布了300多个有关高新技术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其中许多有关知识产权的条例,均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上海于1998年颁布,2000年修订《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即“新18条”)。而北京有关风险投资的法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积极完善政府支持环境

政府优惠政策。深圳市规定:创业投资机构可按当年总收益的3%―5%提取风险补偿金,用于补偿以前年度和当年投资性亏损。上海市规定:在上海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企业或政府支持的科技计划及产业化项目的资金,累计超过其对外投资总额70%的,可比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地方优惠政策。北京市规定:创业投资机构可以享受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同的待遇。政府的其他支持,包括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并对民间和国外从事风险投资事业给予鼓励。

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

一个地区人才的多少和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能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风险投资家首先考察的因素。深圳利用其特区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且绝大多数都在企业工作。上海和北京充分利用其固有的人才优势,通过改革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上海拥有两院院士100余人,9多万科技人才;北京科技人才密集,拥有两院院士900多人,科技人员65万人。

增强科技原创能力

三地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措施增强科技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深圳为例,深圳与上海、北京相比在人才和科研机构上有较大的差距,缺乏类似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和中关村附近的一流大学园,没有形成以基础研究为有力支撑、以知识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高智力区,这是深圳这个新兴工业城市的最大劣势。深圳在加大对现有两所高校层次的提升、以及原有中专院校的改造的同时,利用虚拟大学园、深圳大学城引进人才。所以,深圳在“避短”的同时,十分注意“扬长”,即利用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优良的民间创业环境来吸引外来人才。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落户深圳。北京、上海拥有全国高精尖人才和众多的一流院校,这些百年名校使它们在学术氛围、基础学科和国际交流上得天独厚,它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效率低的问题。

完善金融环境

风险投资机构作为新型的投融资机构,通常面临如何吸收民间的闲置资金和如何实现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的问题。而一个地区金融环境的优劣是风险投资家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三个城市都非常注重金融体系的完善。深圳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他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上海本来就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北京也具有完善的金融体系。注重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深圳现有金融从业人员5万多人,从业人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素质最高。上海金融从业人员10万余人。北京现有金融从业人员8万多人,拥有6所财经院校,拥有一大批专职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培养出大批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是全国金融人才教育、培训、开发和管理中心。

完善产业配套和城市功能环境

完善高科技产业配套体系方面。三个城市都科学规划自身的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相互促进的配套体系。深圳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深圳的投资环境十分优越。上海坚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方针,形成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格局。北京有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商品制造中心和屈指可数的贸易中心,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高等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大力完善与高科技和风险投资发展的城市配套设施。深圳在城市基础设施、对外交通设施、高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非常迅速,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美化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均公共绿地居全国之首。上海在城市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方面进展迅速,尤其浦东的6个开发小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科技园、金桥出口加工区及外高桥保税区,经过10年的发展,增长迅速。北京也集中力量加大城市建设、通讯交通等建设力度;尤其北京在高科技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风险投资发展为重心。

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完整的风险投资体系包括:风险投资的主体(风险资本的供给者、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的客体(活跃的项目市场)、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监督中介和服务中介)、风险投资的退出市场(各级股权市场)。三地都在采取措施完善自身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采取措施扩大风险资本的规模。增设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从机构数量来看,深圳有专业性创业投资公司及有关机构112家;上海拥有各类创业投资公司及管理公司40多家,北京拥有各类专业创业投资公司30家。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深圳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大部分为公司制;上海在国内的创投机构中主要也是公司制;北京创业投资公司可采取有限合伙形式;有限合伙人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资金管理者作为一般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创新管理运作模式。深圳的创投机构在初期大多采取的是直接控股型,目前大力发展的是基金管理型;上海的风险投资机构一开始就采取委托基金管理形式即采取招标选择专业投资公司的做法,委托数家投资公司进行选项和项目管理,但是投资决策权和股权管理仍由创业投资公司掌握;北京的风险投资活动起步较晚,开始也是直接控股模式,后向基金管理模式转变。在中介机构方面。深圳专业中介交易机构23家,专营担保机构2家,创业孵化中心8家,自律组织1家,同时有与国际接轨的、成熟运作的监督中介配套;上海有部分科技投资企业、中小业担保基金,证券公司,其他中外金融机构成熟运作的监督中介配套;拥有国内外知名会计、审计、法律事务所;北京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科技发展基金、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制度等。采取措施完善退出机制。三地都积极寻求在境外市场上市,并带来巨大的带动效应。同时也都在积极完善其他的退出通道。深圳建有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深圳产权交易所等;上海拥有境内外资本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北京拥有境内外资本市场,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等。

发展项目交易市场

对于风险投资家而言,提供优惠不如提供机会。最吸引他们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水平如何是决定该地区风险投资活动是否活跃的内在因素。深圳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其高新技术的市场交易体系逐步完善,市府先后组建了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技术市场信息中心、技术经济行、专利服务网、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形成了一个包含交易市场、中介机构、咨询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松涛,俞自由.风险投资发展的区域环境分析.中国科技产业,2000.8

2.陈玲.论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的环境因素.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

3.寸晓宏.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系统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0.4

4.陈柳钦.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剖析.环渤海经济望,2000.5

5.廖发达,童威.美国风险投资的机制环境及其启示.国际经贸,1999.5

篇(6)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29-02

科技型企业的关注点是市场竞争和科技发展决定的产品与创新上,为了实现企业战略计划,资金成为了公司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企业投资的风险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为科技型企业实现战略计划对企业金融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

1.科技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一般而言,科技企业既是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在市场经济作用中拥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类企业,例如从事机械、电子、材料、能源及生物等等技术产业领域的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从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科技型企业对提供先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就业率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贡献。

在20世纪末期,我国实行科技体制改革,有两百多个国家级科研研究所和多数地方科研院所改组转化为企业,其中有一些改制组建的研究所已成为上市企业或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些有科研单位改制而来的科研型企业中,多数具有产品技术高、研发投入量大、技术人才多、市场占有率小,产品品种多样、产业规模小、转型后企业管理复杂但科研成果丰硕等特点。总而言之,科技型企业具有人才、技术、产品以及科研等优势,但仍缺乏有效的管理理念。我国自从2007年提出战略性发展新兴产业以来,科技型企业已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及其结构转型的载体和向导。管理是科技型企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发展能力,运行的稳定性,甚至决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价值和地位。

2.金融管理的思想与方法

自从金融管理思想创建以来,它的对象基本上集中在政府和银行等国家或地区性融资机构。金融的管理对象主要包括资本与风险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资金运用及其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从原先的生产经营管理逐渐向生产经营和其他资金运用发展,尤其是向金融投资方向发展,从而取得更加丰厚的利润回报。

科技型企业的金融管理,可理解为企业的金融活动,即从科技企业的角度,研究如快速且有效地筹集到低成本的资金以及闲置资金运用的最大化,为企业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服务等提供最大利润。例如在上世纪中期,日本丰田公司已经是一家大型科技跨国汽车公司,但受到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抵抗,限制日本汽车向美国出口,加之其它国家汽车工业的激烈竞争,丰田公司承受巨大的压力,此时为了挽回市场占有率,摆脱多面困扰,丰田公司就采用了金融战略,通过金融管理方法将本公司暂时闲置资金用于放贷或有价证券投资,且利用子公司做一些低价买进高价投出的金融投资,从而在总利润中扭亏为盈,保证了公司在市场不景气及多方竞争情况下公司呈现收益上升趋势。如今,科技型企业需要快速扩大规模,但缺少资金,常常向银行或其他地方机构贷款筹集资金,并通过利润形式归还债务,从而促进企业能够快速发展。这种负债经营形式虽然能暂时解决企业需求,但同时具有很大的风险,不仅因支出加债利息而提高成本,而且可能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窘境。在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情况下,科技企业的负债经营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技术产品的不断生产,科技型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改变经营方案,缩短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周期,制定市场定位决策,从而快速有效地占领市场。

科技企业的金融管理大体可分为对内的资金管理以及对外的金融投资,它们均是通过建立企业银行金融机构来实行的。相应的程序包括集中管理企业资金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投资证券与开展贷款和对外租赁以及对外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在早期,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就已经向顾客提供汽车贷款,并对贷款实行证券化,这样方式也给证券市场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3.科技企业金融管理的要点

科技型企业一般视产品为市场立足之本,通过市场导向对产品进行研发,而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注入,资金如同科技企业的血液,而金融管理就是要保证科技企业内血液的畅通和稳定。金融管理的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3.1 制定金融计划。制定金融计划是科技企业实行金融管理的首要任务,可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和企业内部产品生产、研发及销售和资金管理等运行情况,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资金源头、资金成本、资金构成、资金运用以及资金效益等信息,规划出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全面发展的多期金融目标。

3.2 制定金融决策。基于上述方法制定的金融目标,通过筹资、分配和运用等综合政策手段,对企业做出最佳的金融决策,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市场需求,同时满足社会发展趋势。

3.3 发挥金融优势。金融类似于企业生产运行、技术创新以及资金有效运用的方向杆或平衡杆,因此,金融管理在科技企业的运用中必须要发挥这个金融优势,给企业的指定方向并保证平衡,促进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科技企业中金融管理的运用

科技企业应用金融管理的前提是对该企业建立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一般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信用合作社、金融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债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例如当企业建立了银行机构,则该企业需要实行的金融管理包括银行账户管理,银行贷款管理、银行金融信托管理、租赁管理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其中每一项管理具有不同层次的划分。

4.1 科技企业账户管理可分为企业账户使用管理,即企业在银行开立账户后,就要通过银行账户办理有关资金收付情况;企业账户变化管理,即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搬迁、改名、合并以及破产等原因导致的账户变化;企业业务凭着管理,即企业与外界机构之间经济交易的资金收付凭证,也可分为有价结算凭证和空白结算凭证;企业票据挂失管理,即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导致重要票据丢失而产生的损失,管理企业因空头支票或贷款拖延等情况导致的信誉度下降的账户资金。科技企业银行贷款管理主要是因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因资金调用困难而向银行贷款情况下,管理企业的贷款类型,可分为借款合同管理、企业贷款利息管理、企业贷款期限管理等。

4.2 企业银行金融信托管理是一种为合作双方的信任委托建立起来的关系管理模式,它包括企业金融信托机构选择,即企业依据规划的项目要求的可实现性而对金融机构进行选择;企业金融信托的计划管理,因金融信托计划是国家信贷计划以及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手段之一,企业可通过金融信托计划实现贷款或投资,因此也产生了企业的金融信托核算、效益和资产管理。

篇(7)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提高,从而改变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这种改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信息化对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营模式、交易方式、经营形式和管理体制等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在使用会计电算化后,信息科技系统替代了银行会计业务的运转,人工操作变成了信息处理的上机操作,与此同时信息科技系统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这时银行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等新的风险形态尤其要注意。

一、商业银行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和趋势

正逐步向集约化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商业银行从建立模仿手工作业的单项会计业务应用系统开始经历了多项业务应用集成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是计算机处理开始代替手工操作生成电子数据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全国范围内计算机联网、业务管理、互联互通、大小额实现计算机处理的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的数据集中阶段;第三阶段是从现在开始的数据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是银行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环境进行金融创新,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开拓网络金融服务的时代。目前正处于数据集中部分完成、数据应用刚刚开始的阶段的商业银行正处于关键的时刻,对于未来的竞争起着重大的作用。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息服务的趋势是实现金融的信息服务化。通过完备的信息系统,给银行的业务重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管理模式的变革带来深层次的变革个才是真正金融信息服务化。要实现银行从提供单一业务转变为面向客户综合服务以及银行业形成产品化和服务化,商业银行需要具备既精通银行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家统筹信息化建设。

二、商业银行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一)信息科技治理方面。

确保信息科技战略和目标与业务的策略一致是信息科技的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够使得信息科技更好地为商业银行提供服务和支持,使得信息科技资源得到最恰当的应用。其中的风险以及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战略风险以及信誉风险:错误的信息资源的分配以及对法律法规的违背;信息系统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信息科技战略无法与业务的发展需求相一致;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导致的低效率管理决策;较差的信息系统支持导致的市场竞争力低下。

第二,可能导致的问题:由低效率的信息科技资源配置所导致的项目延误;员工素质和技能达不到信息科技专业要求的水平;独立的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的缺乏;企业内部“风险文化”认知的缺乏;会计专业和信息科技人员等对技术风险存在很差的意识;信息科技人员存在着职责的冲突;高级管理层未参加到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信息科技项目发展与业务战略不一致;信息科技内控制度和措施缺乏定期检查和更新。

(二)安全管理方面。

确保关键信息系统和数据得到充分保护,使得非授权的进入和意外的中断能够得到避免是安全管理的目标。其中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和信誉风险:保密信息泄露;损失金融机构的重要资料;电脑病毒,蠕虫程序的爆发;不遵守监管规定;工作时间业务停运和数据损失;未经授权的金融交易。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恰当的个人存取权限设置;特权用户和紧急用户代码的使用;敏感信息存储未加密;客户敏感性信息由于较差的移动设备管理而泄露;定期安全监测的缺乏;末及时进行补丁升级导致电脑病毒感染爆发。

(三)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方面。

确保开发及维持高质量的信息科技系统.并充分配合及满足业务需求是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的目标。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信誉和法律风险:长时问的系统停运;泄露了保密信息;达不到银监会的管理要求;数据不完整;推出科技信息系统的时间受到延误;低质量的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业务发展要求;系统未经授权而导致风险增加。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测试环节直接使用业务数据;对系统变更和相关批准程序没有审计跟踪和记录;正式项目质量确认和生命周期规程评估程序的缺乏所导致的项目延误;缺乏全面测试和不协调的系统变更所导致的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系统停运。

(四)信息处理方面。

确保信息科技服务和信息处理的连续性是信息处理方面的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系统主要业务服务不发生中断。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系统无法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关键设备以及信息因非授权收取而影响;保密信息被泄露;系统长时闻停运。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缺乏对重要的环境控制的定期维护;缺乏对敏感的操作环节进行控制;系统中心机的物理安全和环境控制措施不足;容量无法达到业务增长的要求。

(五)通讯网络管理方面。

确保网络连接和服务的连续性是通讯网络管理的目标。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如“阻绝服务攻击”等的网络停运;保密信息因外部网络而泄露;网络连接未经过授权;网络瘫痪导致长时间业务停运;未遵守银监会的监管要求。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网络抗冲击性脆弱;缺乏对关键的组件的监测;缺乏对内部网络的远程的安全控制措施;对需要在外部通讯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未进行加密。

(六)技术服务提供商管理方面。

确保外包的信息科技服务能够获得有效和持续的管理是技术服务提供商管理的目标。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将核心程序设计外包或者直接采用专业公司套装软件,过度依赖外部服务供应商;缺乏对需求要求改变时的修改和维护能力;外包设计人员管理留下风险隐患和外包软件本身设计缺陷;系统因低质量的服务而中断。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外包管理不充分;数据隔离和区别不充分;服务水平协议不充分;缺乏对服务供应商经常性的服务状态评估;对外包的营运职能缺乏有效的应急方案和解除服务方案。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风险管理工作。

首先,要明确责任。科技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风险意识要加强,董事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都必须要对信息科技的风险负责,全系统由上到下的信息科技风险体系都应该是他们的责任。董事必须对于信息科技风险的战略规划、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目标进行层层负责,评价分析审计结果,督促和落实整改方案。监事会必须对全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充分有消息进行审计和评价,并调查董事会以及专职委员会以及高管人员的履职情况,以此同时质疑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听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汇报,亲自抓好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并且对于工作进行差距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然后将工作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充分向董事会和监事会反馈和沟通对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的建议和意见。

(二)设立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

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的任务是:对长期和短期信息科技战略规划进行制定和不断更新;提供日常的运行技术和科技服务支持,这个由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统一负责银行信息系统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和监控来实现;建立实施恰当职责分离的信息科技组架构,制定清晰的岗位职责;提供充分的培训给信息科技从业人员;协助会计业务部门以及信息科技部门严格执行建立的有效的会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内部控制规程;明确专门和独立的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并进行监督落实;对信息科技稽核审计部门配备适量地合格人员以及建立健全的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审核制度方便风险审核。

(三)制定系统开发和变更项目管理体系和规则。

对开发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则进行制定以及独立确认评价其中的主要技术相关项目。同时,隔离开发测试环境和实际使用环境,将用于测试的业务敏感数据进行删除,有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应对紧急变更,变更管理规程要有适当的措施。

(四)与客户资金、会计等业务部门签订服务水平协议。

制定正式的信息科技操作规程。制定充分地容量规划以适应本行的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性预防和矫正信息科技设施和装备;建立充分地咨询服务台和操作支持,及时检测和报告异常操作和事件。

(五)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强化网络性能监测。

隔离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与外部网络和办公管理网络;对控制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的接入边界;有效降低信息泄露以及外部攻击,这可以通过进行身份认证、内容过滤、防火墙、病毒防范、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实现;网络分析工具的使用要进行严格控制;对无线内部网络制定安全控制措施;网络设施有充分地抗冲击性;定期评估网络设施的安全设置;审计跟踪以及记录监察关键网络设施中的日常活动;

(六)有效管理信息的采集、存贮、传输、使用、备份、恢复、抽检、清理、销毁等环节。

严格按照授权优化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设置和使用;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以及存取不脱离会计综合业务。

(七)该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

要打破林立和由于数据内容缺乏应用形成的数据和资源的单独应用的情形。通过应用智能搜索引擎、建立目录索引指南、逐步搭建利用网格平台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开发网络资源,共享数据资源。

(八)改进信息流管理方式,主动适应经营模式的变化。

为了使管理会计以及账务核算的信息采集和系统设计内核全面转向以用户、客户为中心,必须要适应矩阵式管理架构和组织扁平化的发展。根据中后台集约以及前后台分离的新

运营模式,管控数据,非线性的信息流转得以实现,加速信息的共享和兼容。

(九)加强信息服务创新,统筹把握信息价值。

信息服务必须坚持用创新来从容应变。要注重积累、提炼和运用文本信息中的关键要素,懂得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量化分析预测分类分层业务,重点支持差别化的挖掘服务,真正结合电脑和人脑,真正做到满足用户的需求,努力使数据、信息、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

(十)加大信息科技资金投入。

加大对信息科技的资金投入是银行信息化系统服务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只有投入了充足的资金,才能够更好地建立起手段过硬、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体系。银行需要结合银行存在的声誉、法律以及操作、战略风险,以实现前瞻性防范为目标,通过关注信息服务体系风险的新动向,加强技术风险的防范工作。

(十一)加强对资源系统研发、运行、维护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技术文档资料和系统环境说明文件、以及重要数据的备份管理。

加强对应急处理机制以及信息通报机制的完善和安全监控的实行,演练、评审和修订应急预案;保留并异地存放副本,按照规定的年限保存,经过严格授权再调用;异地保存省域以下的数据,异地备份全国性的数据;通过提升信息服务系统的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证信息服务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对信息安全应急恢复系统的完善,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兴业银行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小燕,田小丹,周建民.构建流程银行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江苏商论,2008.2.

[2]张戚虎等.金融信息化建设与金融信息化教育.中国金融.2006.

[3] 尤川川.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信息化脱状与展望.统计与决策.2006(17).

篇(8)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金融市场、金融工程、项目投融资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在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科研管理》、《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了关于金融工程、金融市场、风险投资、期权博弈等方面的多篇论文,2006年5月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关于投融资方面专著一本。

三、主持项目

曹国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近三年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转换债券融资与项目柔性投资的互动机理研究(70571089)”(2005年获准,2008年底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期权博弈视角的西部风险投资发展研究(08BJY154)”(2008年获准,2011年6月结题)、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期权博弈基本理论及其在投融资领域的应用(NCET—07—0905)”(2007年获准,2010年底完成),并都顺利通过验收结题,三个项目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期权博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用期权博弈研究可转换债券,国家社科基金应用期权博弈研究西部风险投资,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则研究了期权博弈基本理论及其在投融资领域的应用。

四、主要研究成果

1、上市公司“庄股跳水”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第2期。

2、基于建设时间的企业投资期权博弈均衡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3、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科研管理》, 2007年第1期。

4、企业创新竞争的期权博弈行为分析,《财经科学》,2007年第1期。

5、国有企业委托问题的期权博弈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6、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动机的国外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7、联合投资在分阶段风险投资中的约束机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7期。

8、银校合作模式研究,《金融经济》,2007年第20期。

9、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司投资与分红的柔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8期。

10、美、印风险投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3期。

11、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的不对称双头垄断期权博弈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12、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双边匹配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5期。

13、技术不确定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分析,《管理学报》,2009年第12期。

14、股权资本结构变动与宏观经济增长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国进民退”隐忧的思考,《金融评论》,2010年第3期。

15、实物期权法在生态补偿额测定中的应用,《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16、基于期权博弈的西部风险投资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17、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非减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深交所上市公司为例,《软科学》,2010年第5期。

18、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国科技保险与风险投资的协同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9期。

19、基于rough集与BP神经网络的大非减持度预测研究,《软科学》,2010年第10期。

20、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与迎合理论——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1期。

21、我国股市对货币供应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2期。

篇(9)

[3]张来明.中小企业必须创新发展[N].经济日报,2015-6-18.

[4]闻岳春,王婧婷.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07-112.[5]任颖洁.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2,(5):105-108.

[6]张诚,王欢明,柯昌华.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的配对优化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6):34-38.

[7]徐力行,郭静.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155-160.

[8]Sudha Krishnaswami,Paul A.Spindt,Venkat Subramaniam“information asymmetry,monitoring and the placement structure of corporate debt”,Journal of Financial Fenoming,1999,Vol.51,No.3,407434.

[9]王立彦,刘应文.创业板公司上市前的债务融资模式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3,(5):9-15.

[10] Winton A.,Yerramilli V..Entrepreneurial Finance: Banks Versus Venture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8:51- 79.

[11]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理论综述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3):145-157.

[12]胡元木,纪端.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实现度”研究――基于融资优序理论对融资行为解析的新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20-125.

[13]龙勇,常青华.创新水平差异对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基于风险资本和银行债务资本的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0):202-206.

[14]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4-16.

[15]Jahja Hamdani,Christina Wirawan. Open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to Sustain Indonesian SMEs[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04):223-233.

[16]杨建东,李强,曾勇. 创业者个人特质、社会资本与风险投资[J].科研管理,2010,(11):65- 72.

[17]刘轶,张飞.基于社会资本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4-67.

[18]李嘉玲.社会资本、关系风险对担保能力影响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6):11-17.

[19]黄福广,李广,孙树智.创业者社会资本与新企业融资工具选择[J].当代财经,2012,(3):114-121.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52-01

1 目前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金融制度不完善

第一,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法律不完善,导致风险投资运作无法可依的问题。第二,贷款担保制度效率低下。这是许多中小企业高新技术的项目不能产业化的根本原因。第三,股票、债券发行的歧视性。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相当困难,这给风险投资的退出带来困难,也是风险投资不选择中小企业的直接原因。第四,不发达的风险投资制度。风险投资制度不发达,就不能在风险资本和高风险企业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抑制了风险投资的偏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风险企业大大降低了融取风险资本的机会。第五,融资渠道单一。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强调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服务,上市门槛太高,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高风险、高收益性质,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参与。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刚刚起步,总体规模偏小,还远远不能满足“孵化”中小型企业的作用。

1.2 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环境问题

第一,国内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相对较松,中小企业更为突出。第二,项目源问题。中小企业的项目源存在专利少、高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少的现象。这样的项目使投入的资本大,资本回收期长且资本增长率低。在资本市场上,这样的企业也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1.3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第一,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包括生产运作管理、销售渠道管理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的管理。这些管理的效率不好,使风险投资需要付出更高的时间价值,并且减少了风险资金的边际效用。第二,中小企业的信用普遍不高,这使风险资本承受更高的风险。在同样风险收益的情况下,风险资本更偏好信用高的大型企业。第三,中小企业的资源缺乏。其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各渠道资源,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国外的资源相对很少。

2 针对问题的对策

第一,重组政府机构,整合政府职能。经济转轨包括政府机构及其职能的转轨。在中国经济漫长的转轨过程中,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仍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政府的机构及其职能进行相应转变。

第二,全面实施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①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②政府提供优惠,支持委托担保。③对中小企业的股票债券发行提供便利。④政府、银行和中介等机构和部门要提供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建立健全的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⑤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引导,逐步形成包括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在内的风险投资网络,只有这样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第三,创造有利风险投资和风险资本的政策环境:①加大政府对风险资本的投入支持。②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放宽投资领域准入限制。我们要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的可竞争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放开一切可以按市场原则进行运营的产业和子产业领域,包括道路、桥梁、污水、垃圾处理、电信、邮电等基础设施,乃至于文化、卫生和教育等“软产业”领域。

篇(11)

    (一)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是指科研开发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科研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科研开发项目失败、中止、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能性。科技风险由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应用风险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所构成,表现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包括关键设备的风险,关键研发人员的人身安全、流失等风险,研发中止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技术交易风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风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风险等。

    (二)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以上的科技风险而设置的保险,是对某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新技术产业化,以保险期内的失败为前提,以等待期内无成功事实出现为条件,以合同商议价为保险金额的给付保险。科技保险也可以理解为: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财产、人力资源、对第三方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创新活动的预期成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发生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造成投保人的损失时,由保险人根据约定给付保险金。科技保险与一般保险相比而言,具有政策性、创新性、集成性等特点。

    科技保险能使高投入、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及相关活动出现损失后获得补赔,能有效化解科技型企业出资人及研发人员的有关风险,成为进行科技风险有效规避与管理的金融工具之一。

    二、科技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

    科技保险的政策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供求失衡,对政府干预提出了客观上要求。因此,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建立政策和法律支撑保障体系和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与运作平台,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成为科技保险发展(特别是其发展初期)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保险工作正在稳步发展,政府在科技保险中的重要影响也是被我国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所证实的。

    (二)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的需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所面临的科技风险更大,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需求的必然性。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内外部环境、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保险的需求具有特殊性,进而从需求角度对科技保险的数量、结构、规模、质量和技术水平等提出要求,成为影响科技保险的根本性市场因素。

    在科技保险领域,科技型企业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支付科技保险保费,获得对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承保。科技型企业除对传统财险和寿险的一般需求外,随着创新活动的增多、创新地位的日益突出,对包括关键设备险、关键研发人员意外险、研发中止险、研发失败险、技术交易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险等科技保险的需求日益提高。

    (三)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给

    科技保险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产物,也是保险公司契合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科技保险的承保人即保险公司按照合同向科技型企业收取科技保险保费,对其科技创新活动承保,对承保范围内发生的科技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

    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具有创新性。由于科技型企业风险较高、专业性强,一般的保险产品无法保障科技企业的特殊风险;同时,科技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资金短缺,常规的市场化保险机制无法推动保险供给和需求的结合。因此,需要科技保险承保人强化保险产品创新及其经营机制创新。科技保险承保人应在科技保险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内容和业务模式,通过内外互动、总分联动、试点先行、全面推动的工作方式,为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机制。

    (四)中介组织对科技保险的组织实施推动

    中介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主体,一般承担着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的相关职能,它通过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沟通供需双方,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品的价值实现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科技保险的创新性、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仅依靠科技型企业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能力和信息,难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均衡。因此,拥有强大信息资源、渠道和配置能力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凸现出来。

    在我国,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衍生出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成为政府引导科技保险运行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保险市场分工专业化产物的保险中介(如保险经纪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需对接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全面的服务。

    (五)其他技术性因素

    科技保险作为科技金融创新的工具之一,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科技风险的评估测算、科技保险保费的厘定、科技保险标的和险种的设计、政府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的制定等等都需要计量统计和金融工程等定量分析技术和模型,所以相应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基础成为影响科技保险实际操作和运行的重要因素。

    三、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策性是科技保险的重要特征。在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运行中,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财税等工具来搭建科技保险体系,对科技保险政策性业务进行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也可以对规定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财税支持。

    根据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程度和方式,科技保险的运作模式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承担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由政府亲自或通过其辅助机构经营。

    在市场环境下,政府通过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或科技再保险公司,由政府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超额赔付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这样,政府既进行宏观干预,提供制度政策,又参与微观经营管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是政策性最强的一种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府参与运营,采取自行经营或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方式,会同保险公司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共同作为供给主体,并面向科技型企业具体组织实施。

    在运行过程中,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赔付比例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

    【关键词】模式,探析,运行,及其,保险,科技,

    (二)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提供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由政府提供保单和代办费用、委托有经营经验、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积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此过程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种模式政府承担所有风险,代办保险公司只收取代办费用,不享受其他任何利益。

    这样,政府进行科技保险的制度供给、产品设计与供给实现,但不参与微观经营管理,通过委托的形式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政策性居中。

    政府出台政策及制度,并承担补贴资金及代办费用,引导科技型企业参与投保,同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负责具体运行,如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盈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但政府同时也承担了所有风险。

    (三)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政府进行制度供给和险种设计,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支持,但保险产品的供给(如何供给以及供给多少)则由商业保险公司决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这样,“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中,政府行为离市场微观运行距离较远,主要起到设计和引导作用;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权利与责任实现有效匹配保证了保险公司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科技保险的供求对接与均衡,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通过契约合同和价格信号等市场手段,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

    在此基础上,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为依托,建立包括科技厅、保监局和财政厅等政府部门,以及科技型企业、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银行、风险投资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小组,以及由审计、财政、科技、保监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监管体系。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