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经济培训专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95-04
一、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资源背景
陈至立同志曾在1998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教育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及资源的开放、共享。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追求。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融入企业、贴近市场办学的根本举措。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纵深推进,必然要求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课程领域。校企合作不是单纯是学校的知识、信息、人才与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的依存合作,还应楔入到更为核心的课程领域,从人才培养源头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指出:“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本文结合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研究如何以因特网为平台,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有效、高效地的教研,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界定及机制
1.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研究校企合作双方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的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教学材料。一般包括: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题库、教材库、课件库、案例库等。二是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三是教学网站,主要指为教师或教学小组开设的网络空间。
2.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运作机制。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不能仅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合作,合作发展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利益对等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育人的任务,同时也必须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一定要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1]。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是必须深入企业内部的调研,以校方教学需求和企业方的培训需求出发,共同摸索出利益共享的课程和资源领域。
3.民航飞机维修,航材贸易等民航保障体系的大力大发展产生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据中国民航125规划,以航空运输需求为基础,支持增加宽体机、支线机和货机,到2015年,机队规模达到约2750 架;同时扩大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规划新增通用航空飞机1000 架以上。预计到2020年国内飞机总数将达到3000多架。
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2]中指出广州将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保障产业。包括飞机维修、航材供给等。在白云国际机场东北部区域筹划广州航空维修产业集群区,重点发展飞机维修、飞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制造业,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三大航空维修产业园区之一。
目前我国民航业每年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约5万人,而民航各类院校每年仅能培养近2万名毕业生,民航人才缺口较大。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建70余座、迁建16座、改(扩)建100余座机场。全行业将新增运输飞机1500架左右,新增通用飞机1000架左右。按照国内平均水平,每引进1架飞机需要150名各类专业人才。这意味着,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50-70万人。其中航材贸易与管理人才服务机维修的航材管理与供应随着飞机维修市场容量扩大而出现了较大人才供应的缺口。
因而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机务工程部、通用航空公司、航材贸易企业等航材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为保障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都有迫切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能从民航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通航及航材贸易企业对人才技能要求出发点找到校企合作利益对等数字化资源合作方式,长效合作的机制自然能水到渠成。
三、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及内容
1.构建校企三层递进金字塔资源库
从校企双方关注的利益点出发,学校利用企业拥有真实工作环境,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利用学校科研条件,理论、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共同开发共建共享的资源库。以学校课程资源和企业的技能资源为基本单元,实现学校“专业(方向)、岗位群、课程体系”,企业“职能部门、岗位群、技能体系”逐层提升的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开放资源管理,扩大共享资源覆盖面。对于资源库的维护管理保持三个宗旨不改变“校企合作不改变、资源开放不改变、持续更新不改变”。建设过程遵循科学建设秩序。先设计,后完善;先规范,后加工;先整理,后整合;完成模块建设集合整库[3]。
2.四大数字化资源库资源结构
数字化资源库平台分成四大部分:基础资源,扩展资源,社会服务资源和管理资源。如图2所示。
(1)共建共享的资源库基础平台资源
基础资源平台以课程建设或者专题建设为核心点,对学生群体开放进行网络教学,对企业员工开放进行专题企业网络培训。也可作为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平台将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成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网络教学平台。基于校企合作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源自企业实际,因而适合企业员工提升理论技能需要,进行专题的企业的网络培训,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不同对象与资源共享库之间的互动如图3所示。
如《航材供应链管理》《航材管理》等课程对航材管理的理论性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或者员工必须掌握理论体系,理解航材管理操作的原理和思路。《危险品运输》《合格航材》强调危险品和航材适航管理规则掌握,规则的更新与变化必须随时把握。基于企业对员工理论强化和考证的要求,和学校对学生掌握实操技能,深化理论学习的要求,可以搭建校企共建共享的网络教学培训平台。
(2)扩展资源部分包括培训课程和技能提高板块。
培训专题课程。如《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服务礼仪》这类实务类课程虽然理论要求不高,但是知识零碎,不容易成系统,需要整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平台可以提供更为实际的需求背景案例,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脉络,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给员工进行心理、礼仪专题专项的培训项目。
技能提高板块包括对企业模拟仿真教学,企业信息系统操作模块[4],数据分析模拟,国际采购询价模拟,网络营销实训,企业专家网络课程专题,专家讲座等板块。实现企业学校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
基于网络教学培训平台的教学培训需求,合编网络资源教程或公开出版教材。突出教材开放性,使其与网络数字化资源互动,是课堂讲授,网络教学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校企共建共享教材建设,是指基于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校企合编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套教材的编写,教材在技术性、实效性方面体现与岗位职业技能一体化、与职业行业标准一体化、与数字化资源的一体化的研究。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3.社会服务平台是指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打造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库,服务社会
在编写教材等基础工作外,应同步配套开发较为完整的相关教学资源[5]。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电子课件、授课教案、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以及模拟操作软件、视频录像、习题与案例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相互共享等,这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社会开放。
(1)专业教学标准库。建立专业职业能力要素构成、专业培养方案、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等资源。具体可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规范与标准。
(2)专业信息库。与大型航空企业、飞机维修企业、航材贸易企业、军工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合作,收录和整理相关信息资源和行业规范。
(3)互动资源库。包括小组协作学习,讨论版,常见问题在线和非在线解答。特设企业专家论坛和专家在线答疑。
(4)多媒体课件库。收录该专业所有课程的优秀多媒体课件。
(5)专业图片库。收录该专业的各类图片资源。包括实验、实习、比赛、培训、服务、新设备技术以及实验实训室介绍、专业介绍等相关资源,形成共享图片库。
(6)专业视频动画库。收录该专业以实训类为主的视频教材。
(7)试题库。建设专业综合试题库和专业课程试题库,并且能做到在线测试。
(8)航材贸易与管理案例库。提供以一些典型仓储企业管理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学习。
(9)学习评价库。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4.管理平台包括:校内资源管理、企业资源管理、账号管理平台、认证管理平台、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接口管理等模块
5.打造更具职业性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突出的特点[6]。利用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开设实习就业指导网络资源平台,实时公布实习和就业信息,指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开设以下栏目:形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实习实训指导等等,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方式打造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是基于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进行长效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在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对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尝试建立基于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长效合作的模式,达到通过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双方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2]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
[3]王晓文.关于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
1背景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人们习惯于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并且其已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文献载体的数字化和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对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固守传统的地方文献保存和利用方式,是不能适应时展需要的。地方文献是以地域为中心特征的一切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是人们了解和研究某一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历史和现状的主要信息来源。地方文献展现出了一个地域的历史、发展历程以及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发展缓慢,地方文献工作处于瓶颈期,没有实质性进展。
2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资源数字化建设意识淡薄
县级图书馆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责任感,工作模式及工作思路跟不上现代化图书馆发展步伐,服务内容单一且服务手段落后,同时在经费和技术上有困难,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是国家和省、市级图书馆的事情,所以县级图书馆基本上没有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
2.2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
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年龄偏大、新生力量不足、思想僵化、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完整、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不高等问题。县级图书馆缺乏既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致使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县级图书馆得不到有效应用。县级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低,没有能力进行数字化、网络导航的工作,很难开展数字化服务,难以适应“互联网+”及大数据环境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与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不相适应。
2.3资源建设和服务纵深不足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向着纸质文献资源、数字资源、虚拟资源三者并存的方向发展,但是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以及服务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地方文献资源仍是以纸质文献为主,所提供的服务也是纸质文献资源的借阅以及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检索、查找及简单的参考咨询等。其视听文献、电子出版物、网上信息资源的获取及加工整理和利用无从谈起,也没有将地方信息的网络资源纳入本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意识,更没有专人进行此项工作。目前,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没有向纵深发展,满足不了人们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深层次信息需求。
2.4网站建设滞后
县级图书馆网站是展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并且方便用户使用的一个平台,建立网站能够拓宽用户使用资源的途径。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公共图书馆网站推出了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内容,但是建立这些网站的大多都是省、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据笔者调研,其所在地区没有一家县级图书馆建有网站,这与时展极不相称。
3网络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对策
3.1树立特色资源网络共享观念
县级图书馆管理者要从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将促使文献信息环境发生重要的改变,也必将为地方文献建设带来重要、深刻的影响。其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服务意识,跟上时展的步伐,充分认识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及互联网技术在地方文献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特色地方文献的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基础,是进行数字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无时限、跨地域的广泛共享本地的优秀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
3.2强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是数字资源的管理者、传播者和导航者,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还要进行数字资源的服务,必须具备图书馆学的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服务能力[1]。因此,县级图书馆进行高水平的资源建设及培养专业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分期分批地派其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相关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计算机操作技能及网络信息检索技巧,从而加快县级数字图书馆建设能力和服务水平。
3.3加强地方文献资源收集
3.3.1创新地方文献收集方式。传统的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获取方式主要有订购、征集、复制、交换、索取、捐赠、呈缴等。县级图书馆按照传统方式收集地方文献困难,导致地方文献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收集:①呈缴本制度。由地方政府通过法令、规章制度等法律形式制定本地区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呈缴样本应成为收集地方文献的稳定来源。②行政部门发文。政府通过报纸、电视、微信、网站等媒介关于地方文献的征集函,号召各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向图书馆捐赠地方文献资料。③图书馆通过颁发捐赠证书、组织地方文献专题展览、座谈会等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建立良好的互动,鼓励其主动捐赠。如:满族著名作家赫连佳新的著作《关东秋叶》是一部关于关东大地和老北镇的故事,北镇市图书馆以作者亲自向图书馆赠书活动为契机,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等平台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地方文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更多的人捐赠所著所藏的地方文献。
3.3.2重视地方文献网络资源的收集。网络上的地方文献资源越来越多,类型也多种多样,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这些地方文献资源具有范围广、分散杂乱、信息重复的特点,有传统的纸质地方文献的数字化电子书刊,也有本地网站上有关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大多分布在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设立的网站上[2]。县级图书馆可以对地方文献的网络信息进行系统的挖掘、筛选,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地方文献数据库有用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把网络上丰富、流动的信息资源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转化为本馆的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使其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3.4加速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
地方文献数字化是县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信息基础,为县级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内容。假如我国各个地区的县级图书馆都能够把馆藏中具备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成为专题数据库,并且通过网站进行网络服务,能很大程度促进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县级图书馆要把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内容[3]。
3.4.1通过网站推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县级图书馆在自己的网站上推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是其数字化建设的信息基础,其越有特色就越有生命力,可以通过特色文献资源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后续力。县级图书馆在其网站上应重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推广,对地方文化及地方文献资源设置专栏进行宣传,并且将分布于各政府网站、地方旅游网站、网上论坛等的网络资源通过站点之间的相互链接统一集中在其网站平台上,进行网上资源的整合,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3.4.2完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书目数据库是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基础建设工作。目前,县级图书馆基本上都采用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大多数建立了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通过书目数据库揭示本馆的全部地方文献收藏情况,既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检索服务,又可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县级图书馆在对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录入过程中,要力求突出地方文献特点,如:对普通主题文献以地名为主标题著录607字段;增加660字段、661字段、314字段、334字段;在地方文献书目记录中增加690字段,并设专库。
3.4.3重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应根据经费、人力、设备等条件逐步推进,应先完善地方文献书目检索系统,再着手编制各种重要的地方文献专题索引、题录,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在书目数据的基础上,不仅要对地方文献的主题、分类等进行详细著录,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更好地揭示馆藏;对某些地方文献进行文摘或提要式录入,有的进行全文录入,加深文献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有能力的县级图书馆也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步骤地建设一些有较大利用价值的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以根据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下载或链接、分类、组织,建立相关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或者围绕一个或者几个有关本地的历史文化专题建设数据库,通过网站提供检索服务。如:本地区名人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等。
3.4.4为其他网站提供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地方文献作为区域文化资源日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县级图书馆根据馆藏内容和读者需求编制各种专题资料,成为地方文献工作的首选。以北镇市图书馆为例,北镇市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北镇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北镇旅游官方网站“辽游网”,北镇市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其提供各种专题资料,展示北镇市的历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向游客全面推介“祈福灵境 养生宝地 辽宁北镇”,宣传北镇市的旅游产业,服务地方旅游经济。
3.5与省、市级图书馆合作,推动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县级图书馆可以将其收藏的珍贵地方文献送交上级图书馆,一方面其可以不用再购置专门设备,另一方面也不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保障数据的规范和数据库的安全,从而减少其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县级图书馆通过与上级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对馆员进行长、中、短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促进县级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省、市、县实现三级联动,积极引导和扶持县级图书馆,如:向县级图书馆读者提供登录账号,使县级图书馆读者能够享用网络图书馆资源,实现服务层级的扁平化及服务资源共享[4]。
4结语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64—0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数字化学习的浪潮随之到来,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东西部教育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扩大了区域间教育的差异。[1]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改革,而改革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
基于这一原因,笔者对我国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挖掘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大投入没有大产出”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解决方案,合理配置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调查概述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东部的徐州、西部的兰州高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挖掘影响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探究出优化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30日,随机抽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兰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9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徐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18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抽样过程中,研究者尽量考虑了被抽样学生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的平衡。调查的专业有:生物工程、电子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能化矿加、药学等,如表1所示。
3. 研究的代表性分析
研究选取兰州和徐州为个案分析,主要原因是:兰州位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西北地区及新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塞,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独特的地域、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第7,在西部12省中处于中等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西部各地区的平均状况。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大陆15个城市群中,排名第8的徐州城市群是唯一无省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因此,地处江苏北部的徐州,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代表东部11省的平均状况。故将西部的兰州和东部的徐州为个案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研究的信效度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根据研究问题及目标设计初稿,印制20份,对学生进行试调查,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问卷修改得出定稿,从而消除了研究者只依靠一次数据收集来源做研究可能形成的偏见,保证了研究的效度[2]。此外,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验证,问卷a信度系数为0.9163,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5.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共包含23个问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及态度;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③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评价及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识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否促进学习
调查显示,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37.9%,东部为52.8%;认为效果一般,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55.2%,东部为45.6%;西部高校有7%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效果,东部仅为1.7%。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有46.6%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较大,东部为59.4%;西部高校有48.5%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一般,东部为39.4%;西部高校有4.9%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兴趣,东部仅为1.1%。由此可知,东西部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较感兴趣,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西部高校。
2.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
由图1可知,西部高校有27.2%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26.3%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15.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21.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东部高校相应为26.8%、30%、14.4%、22.2%和6.1%。图1显示的两条曲线走向基本趋同,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同感基本一致。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上,东部高校有32.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下载,选择校园网占33.3%,选择网络课程占20%,选择教师研发的占6.7%,选择学校购买的占6.7%。西部高校则相应为44.7%、23.2%、12.8%、7.4%和8.9%(如图2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在校园网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东部好于西部,但东西部高校教师自己研发和学校购买的资源数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频率
(1)学生每周网上学习时间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东西部高校学生每周主要花费2-6小时进行网上学习,其次是6-10小时,超过15小时的学生都不超过10%。这说明,目前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需要积极引导。为此,笔者进一步挖掘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可利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太少(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26.8%,东部为6.1%),缺少数字化学习经验、没有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关培训(西部高校选择为37.8%,东部为11.1%),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西部选择为13.2%,东部为38.3%)。调查亦显示出东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较西部高校健全,资源较丰富,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深层次原因。
(2)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次序
调查可知,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西部高校学生依次排列为: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等;东部高校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教学专题网站、在线论坛、虚拟软件库等。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基本一致,普遍关注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仅7.4%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很好,认为效果不大的占31.1%,认为效果一般的占56.3%;东部高校则相应为:10.6%、19.4%和67.8%(如图3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东部略好于西部)。
为此,笔者从资源建设、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挖掘出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软件资源(西部高校占25.3%、东部占17.2%)、硬件资源(西部高校占16.3%,东部占7.2%)、技术支撑平台(西部高校占33.7%、东部占16.1%)、政策体系(西部高校占4.2%、东部占11.1%)和评价体系(西部高校占3.2%、东部占7.8%)。这些数据说明东部的资源建设较西部完善,这和教育投入有关。
三、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东西部高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存在着重实施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资金投入轻效果评估等现象。追根溯源,主要体现为:资源规划不协调、师生认识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政策体系不到位。
1.资源规划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硬件”建设已有良好基础,“校校通”工程从2000年启动,各地域内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调研显示了西部高校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足的学生占35.8%,设备老化的占32.6%,设备基本不用的占15.3%;东部高校相应为29.4%、31.3%和6.1%。认为本校软件资源建设需完善的东西部高校学生分别为17.2%和25.3%,硬件资源方面分别为7.2%和16.3%,技术支撑平台方面分别为16.1%和33.7%。此外,调查还得知,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西部为97.9%、东部为91.2%),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些都说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着“重拥有轻应用”、“重硬轻软”、“车无精品”等现象,但在资源建设方面东部略好于西部。
诚然,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不均衡,有历史、区域文化观念差异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同引发的。东部高校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高;西部高校则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各种办学条件。因此,国家应对西部高校投入更多资金,缩小地区之间资源建设的差距。
2.师生认识不足
数字化学习资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应用效果,这和人的因素大有关系——教师和学生。调查得知,西部高校认为教师水平有限、需要提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占15.8%,教师没有积极利用或指导使用网络资源占14.2%;东部高校13.4%的学生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调查还显示出在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教师的指导情况不同:东部高校的教师积极使用的占12.8%,建议学生使用的占45.6%,没有指导、建议使用的仅占3.3%,西部高校则对应为15.8%、38.9%和14.2%。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教师对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态度不同,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西部教师收入不高,影响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优秀教师从西部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3]此外,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较保守,开放意识差,信息闭塞。因此,只有转变师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3.培训机制不健全
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是否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相关培训。调查显示,西部高校28.9%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字化学习相关培训,36.8%的学生认为培训很有必要、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培训,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不需要培训的学生占11.6%;东部高校则相应为21.1%、52.2%、1.1%和3.9%。由此可见,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经验不足,进而影响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调查还显示,东部高校学生希望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培训意识较西部高校学生强烈些,这源于东部学校地处发达地区,对各方面的要求较高造成。
4.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本校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评价体系基本完善的西部高校学生仅有29.5%,选较差的占14.2%;东部高校为41.1%和7.8%。调查还显示了应从软硬件结合的角度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62.6%),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应依据软件资源和硬件设备来评价(西部高校学生选择分别为23.7%和11.1%),认为与评价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关的西部高校学生占2.6%;东部高校则为53.3%、41.1%、5.6%和2.3%。这些数据说明,东部高校的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较西部高校好些。但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体评价系数都不高,评价标准不一。
5. 政策体系不到位
自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应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持。国家加大支持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力度,完全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4]调查显示,目前东西部高校学生(西部为4.2%、东部为11.1%)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完善政策体系,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呼声明显高于西部。这说明,国家在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不应忽略东部,应保持东部的领先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对西部高校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逊色于东部高校,这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发展专项”。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不能是扶贫式的,在观念与实际做法上必须有根本性转变。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东部略好于西部),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近十年来,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是西部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差距太大,导致“孔雀”纷纷东南飞。因此,国家必须制定适应的优惠和倾斜性政策,用差别化政策给西部教育“开小灶”,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工作。[5]只有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才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当然,在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东部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东西部“数字鸿沟”才能消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保障体系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缺少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各单位各自为政。[6]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国家宏观层面上应该统一制定测评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的兼顾、动态与静态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7]中观上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质量指标体系除了在办学指导思想等基本指标上保持一致性外,还应该建立不同的子指标体系(尤其应针对东西部高校的不同特色和学生特点适度调整),增强指标体系对不同评估对象的适应性。[8]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即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某一阶段(如时间、单元等)后进行的评价。
(2)健全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字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亦是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训除了事先设置的内容外,还应该能够方便灵活地添置新的教材、课件、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模拟演练、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结合培训对象、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一种或综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教师应具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型等手段,用可视化和动画界面为培训提供沟通方式的能力,能够直观、具体、无误的向受训人员表达培训内容中难以理解的场景和知识点。[9]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做各种各样的实训实验和演练。因此,东西部高校的师生必须转变观念,参与培训,唯如此,才能满足数字化生存的需要。
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调查显示出东西部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较差,这归结于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因此,要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必须优化配置资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形成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统筹的战略,全面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配置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此,教育部门应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10] 从高校层面来讲,要注重科学规划,上一级教育部门要整合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建的资源,形成一个资源汇聚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又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应用瓶颈,整合多方资源,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实现东西部地区不同学校间、学校内部间的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教育信息一体化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合作交流和对西部高校的支持
一是做精宣传。主要是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时政宣传实现新突破。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今年我们根据全市经济工作重点,精心组织策划了《聚焦大项目,合力大发展》专题,集中宣传市委市政府“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及时报道全市大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为我市加速实施“五个三”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鼓劲助威。在此基础上,还开辟了《保持先进性,做时代先锋》、《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全力整治城乡大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专栏专题,使主题性、战役性宣传更系统、更纵深,在全市营造了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媒体特色实现新突破。按照频道抓特色、栏目创牌子的思路,着力增强媒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对本台自办的10多个栏目的片尾及署名做了统一规定,聘请专家对综合频道、影视频道以及《荣成新闻》、《社会了望》、《德与法》、《相约你我他》等固定栏目进行了全新改版设计包装,增强了电视媒体的亲和力和影响力,突出荣成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外宣工作实现新突破。坚持高密度供稿、全方位推进,把上大台、上头题作为外宣工作的重中之重,抽调业务能力强的新闻记者靠上去主抓外宣工作,今年以来共在中央台、省台、威海台发稿210多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多篇。
二是做大网络。主要是加大了三个工作力度。一是加大有线网络合资整合力度。我们与威海广电宽带网络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荣成广电宽带网络有限公司,依托威海广电的资金和市场优势,为我们进一步拓展网上增值业务、建立大网络大市场多功能高效益的有线电视网络搭建坚实平台。二是加大服务园区建设力度。积极配合城市发展和园区建设,做到了全市园区和重点工程建设与有线电视光缆铺设同步推进。先后完成了寻山至西龙家、阳光商贸城、黎明小区广场、八河水库至石岛湾段等地下管道工程的预算、设计、绘图工作,共建设地下管道32000多米,铺设光缆26000多米,今年以来无偿用于全市园区建设和重点工程资金投入达300多万元。三是加大数字电视宣传推广力度。我们克服技术、地理等困难,于今年春节期间为鸡鸣岛开通了数字电视,开创了我市数字电视开播的先河,并在张高丽书记来我市考察观摩期间顺利为石岛宾馆安装了数字电视,成为第一个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企事业单位。同时还根据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数字电视发展的意见》,力争使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数字电视全覆盖的县级市。
三是做活经营。主要是深挖两个潜力。一个是落实奖惩机制,挖掘外联记者的潜力。把完善奖惩机制、调动外联记者积极性作为广告增收的内在动力,出台了一系列奖惩激励措施,加大奖惩力度,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每天广告时段不断档,而且有效保证了广告收入的稳步增长。再一个是坚持多路并进,挖掘社会市场的潜力。针对医疗广告客户大幅度减少、广告收入锐减的客观形势,及时调整策略,注重加强与社会广告公司和知名企业的联手合作,通过开辟专栏集中推介和借水行舟共同参与等方式,实现企业宣传与广告创收双赢。
(二)采、编、制、播设备的全面更新升级,为我县广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条件。
(三)是推进网络覆盖,构建了一张覆盖九寨全境所有乡镇和100%行政村的有线(无线)网络,推动了有线(无线)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
二、办好我县广播电视台措施
(一)解放思想,积极进取。首先亟需解决的便是观念上的创新。要打破“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主动出击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实情,真实传达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正确反映社情民意,为党政决策提供翔实参考,发挥我台在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重要作用。
(二)努力提高县级电视台宣传质量
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为地方的发展服务,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从基层群众的利益出发,走本土化道路,使采编的新闻贴近群众,为百姓服务,以此带动专题、深度报道等其它节目质量的全面提高。
鼓励在项目学习设计中突出区域特色。项目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探究、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因此英特尔教育项目在管理和培训中强调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抓住问题化和情境化的前提,突出区域发展的特色,如区域历史特色、区域人文地理特色、区域经济特色、区域教育特色等各区域独有的内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区域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真实问题的探索和求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学会关注、思考更深层次的当地社区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社会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发挥在线教师社区的作用。项目提供的在线教师社区是英特尔教育项目在本地顺利实施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研究、交流、展示和分享的平台。定期和不定期的在线教学研讨,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点评为展示项目学习成果、鼓励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制。近年来我们把每年在全国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大赛中由项目学校教师取得的优秀成果及案例,在项目网站上充分展示,并邀请专家在教师社区结合教学研讨活动给予点评指导,提升了教师之间、区域之间互助互学的氛围。2013-2015年期间,我们举办了近10次在线教学研讨和网上论坛,专家和教师轮流解惑答疑,为项目学习的培训和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一、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一)布置各种宣传栏。图书馆利用公众的宣传栏,导读知识目录,传播文化知识,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科学知识,从而吸引人们的积极关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图书馆通过这种广而告之的宣传活动平台,达到了在公众中传播知识的目的。
(二)开展信息服务。考虑到读者阅读的特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图书馆应发挥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的枢纽作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从服务内容看,图书馆信息服务应该包括相当广泛的主题,主要有:社会信息;经济信息;生活信息。
(三)开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围绕一定的主题、专题或作家作品,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结合进行书刊文献的介绍评价,这种方式,既可以是学术报告,也可以是科普、音乐、美术或时事讲座。
(四)组织专题俱乐部,开辟文化交流服务项目。图书馆可组织各种专题俱乐部,如英语俱乐部、文学俱乐部、集邮俱乐部、园艺俱乐部等,读者可根据兴趣选择参加,自娱自乐,切磋交流,增进友谊。可通过开辟文化交流服务项目,建立各种学习型组织,如召开读者联谊会、阅读交流会,组织“图书馆之友”,“读者俱乐部”等社团,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的情感互动、信息互动、智慧互动,促进人们品德修养的发展,使图书馆成为大家的精神家园。
二、利用手机阅读,拓展图书馆阅读服务功能
手机阅读的兴起正在拓展和变革阅读领域,手机阅读服务的目标应该是作为纸质阅读的补充、网络阅读的延伸,是数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阅读为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新的元素,可使图书馆在保留传统阅读服务的同时,向读者提供增值的服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手机这个新媒体来拓展和创新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功能,实现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报纸、光盘、电子文献等信息的在线、实时阅读,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智能化服务,开辟一种全新阅读方式,使先进通讯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创立图书馆信息传递的新模式。
(一)建立手机阅读服务的内容在手机阅读服务内容的建设上,由于手机阅读大多是应急读,
内容不宜太长、太深,故以快餐性阅读、片段性阅读、休闲性阅读为主, 大都是“浅阅读”。关于阅读内容的建设,可以通过先进通讯技术自建“手机阅读库”,也可以适当采购部分手机出版的内容。图书馆不只拥有纸制图书、报纸、期刊和光盘、电子文献等信息,通过手机使读者不仅 可以即时获取服务指南、书目检索、文献到期提醒服务、预约服务、教育培训信息、参考咨询等基础项目,还可以通过手机在线阅读电 子书、电子报、电子期刊。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可使读者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借阅图书馆资源。
(二)图书馆可以数字图书馆的海量文献数据库为基础,借助传统图书馆拥有的专业人力资源、数字资源、技术资源,同时借鉴现有手机小说模式,开展读者手机借阅、阅读服务,深化
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三)图书馆可利用手机快捷的通信特性,为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构建起互动的平台。手机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中,可以为图书馆进行新书预告、到期提前通知、内容推送服务或者消息,
加强旅游信息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建立相对完备的旅游文献保障体系
塔里木大学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建立相对完整的文献保障体系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必须要有丰富的反映本地区旅游经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文献资源做保障,近年来,图书馆结合新疆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致力于新疆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建立了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和塔里木大学“学科性”的西域民族特色文献库。
目前,该书库纸质图书馆藏已有2万余册,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22个大类,主要包括新疆历史资料、新疆民族民俗资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资料、新疆各级统计部门出版的统计年鉴和统计资料、新疆各地包括地方特色产业、旅游业、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等地方文献、海内外学者探察研究新疆的相关资料以及历代贤达在新疆的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等等。但是,随着信息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图书馆还应不断的加大对该书库的投入,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积极与市政府史志办、档案局、旅游局等单位联系,更加广泛收集并加工整理反映该地区特点的文化遗产、文献古迹、文物古迹的相关各类图书,照片、影像等资料,再利用图书馆现代化技术设备优势,搜寻古籍、挖掘方志、传说等历史信息,追根溯源、形象地再现历史,引导游客在景区中走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隧道。
加快旅游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会有更多的人将突破传统图书馆的时空和获取方式限制,选择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也应依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旅游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进程,形成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动态的、方便信息需求者使用的虚拟馆藏,巩固相对完备的旅游文献保障体系。具体措施:¹将拥有的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建设本馆旅游信息数据库、专题索引数据库等,使本馆特色和优势得以充分展示和利用;º将网络上分散的最具时效的国内外旅游资源动态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构建最优信息,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规划和营销策略;»建立地方旅游资源信息网站,不仅在对外宣传方面有积极作用,还可以帮助游客了解或者投资者了解地方旅游资源提供详实的文献依据;¼为了避免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一,图书馆可以与当地的各类信息机构联合,建立地区旅游资源信息开发中心,方便信息需求者获取所需信息。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局成立于2004年2月,2014年7月档案馆正式成立,在区档案局挂牌,局馆合一管理。2015年开发区档案馆被推荐为河北省数字档案馆试点单位,我们以此为契机,启动了开发区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突出区域性设计,在服务范围上为全区行政机关、驻区单位及其下属立档单位服务,定位为全区统一的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区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共享与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的一体化管理,能够满足区域数字档案馆“统一建设、按需服务、分别管理”的运行模式需要。
秦皇岛开发区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包括“两大平台、两个环境”。系统由开发区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和档案馆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两大平台组成。其中“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主要为区内各级部门的电子文件接收、归档、管理、利用、移交提供系统服务,其对区内电子文件进行统一存储备份,实现全区电子文件齐全归档、安全保管、有效利用和及时、可靠的归档移交提供保障;“档案馆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主要为区内各级档案室档案数字资源的接收、管理、保存、利用提供系统服务,亩实现全区档案数字资源齐全收集、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
开发区档案局通过数字档案馆系统运用,已经使其成为区域性档案数字资源综合管理的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建设,我们力争将开发区档案馆打造成为“六位一体”功能的数字档案馆,即传统档案辅助管理中心、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电子档案管理中心、区域档案数字资源存储备份中心、区域档案数字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区域档案IT(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中心。
一、加强学习与调研,制定“开发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可行性方案”
2014年,以开发区新档案馆建设为契机,开发区档案局超前定位,提早谋划,力争将新档案馆建设成为集馆藏、展示、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数字档馆。为此,我们分别考察调研了直辖市、市级、区级等三个代表性档案馆,主要就新档案馆整体设计、功能用房分区、档案数字化建设等方面问题与考察单位进行了座谈,通过交流学习,收获很大,并以此为基础,起草了《开发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可行性方案》,通过讨论,方案得到管委领导的认可,自此,开发区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式启动。
二、加强资源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全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档案原文数字化工作是基础,为全面开展全区档案数字化工作,规范标准,提高数字化工作质量,开发区档案局首先从做好标准的编制入手,先后完成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档案数字化著录规范》等系统制度的编制,并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有效地进行宣传贯彻。二是加强对相关单位的调研。及时、准确掌握全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整体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通过各方努力,使开发区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工作形成了目标明确、工作规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全面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夯实了基础。
开发区档案馆于2011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档案原文数字化工作,在“全面数字化”战略的引领下,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开发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实现机读文件级目录100%,文书档案原文数字化率100%,共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182025页,并实现全文检索。接收规划、公证、工商等电子档案约27.2 GB(万亿字节),档案数字资源总量近80 GB,
三、开发区数字档案馆基础建设情况
2015年9月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馆投入使用。总体投资6200万元(主体3600万元,展资1700万元,设备投资900万元),档案馆地上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为上下两层,其中展厅面积3414平方米、库房面积1275平方米、功能用房265平方米、办公用房92平方米、设备间及其它用房1200平方米,是集馆藏、展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档馆。现今已初步建成为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政府信息公开中心、档案利用服务中心和电子文件管理中心的“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档案馆。
一层作为开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展厅,先后已经举办过“逐梦之路建区30周年成果展”、“理想信念教育展”等专题展览,今后将发挥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要培育、宣传作用。二层是档案馆库区、办公区和对外服务区,投资近千万元,全馆安装中央空调,内、外网络wifi覆盖,实现门禁控制24小时监控,初步建成网络化、智能化的多功能数字档案馆。
(一)功能区与设备配置
1、库区:库区为独 立设置,分为库房一、二、三与综合库房,能够满足不同门类档案的分别存放要求,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库房安装密集架1200立方米,无线内网覆盖。档案库房从设计上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档案安全保护的管理技术要求,突出了档案库房档案安全保护的"八防"要求,采用高新技手段、智能化管理控制,安装了“档案库房安全保护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恒温恒湿控制、消毒灭菌、通风和电子巡更、自动防盗、库房灯光检测系统功能。库房内安装监控摄像机,共41台,全部为网络高清摄像机,采用24小时实时监控,统一存储,门禁认证管理。在防火方面采用高压细水雾消防设备来为档案保管提供安全保障。
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平台可以对库房的各项指标进行智能化设置与管理,定期灭菌,通风换气,根据外界自然环境变化自动调控库内温湿度,并自动统计工作报表和出入库登记表。
2、功能区:馆内设置整编室、机房与控制室、数字化采集室、荣誉室。
机房与控制室: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B级要求构建。在选址方面远离强电磁场,机房内铺设防静电地板、等电位铜排,配备不间断电源与专用空调设备;门禁管理;安装液晶拼接46×9大屏,时实显示全楼各点位监控图像;主机房配有专用立式机柜、三台服务器与一台在线存储设备,配有自动水喷淋灭火设备。
数字化采集室:采集室设有监控和手机信号屏蔽设备,配备4台计算机终端、2台扫描仪及卷盒打印设备,能够满足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
荣誉室:为馆内对外宣传、展示一个重要窗口。设计上将弘扬开发区文化的实物档案陈列、影音档案展示与业务培训功能相结合。配置了电教白板与短焦投影仪,能够满足20人以内的日常档案业务培训工作。
荣誉室内配备2个自助查档服务计算机终端设备,符合数字档案馆测评要求。
3、公共服务与办公区:档案馆主楼配备2台电梯、1台无障碍货梯。建有70平方米的接待大厅,安放多席位等侯椅,方便利用者休息等候。大厅安装10平方米LED电子屏,用于日常宣传及迎宾使用。大厅的一角还设置了图书资料架,方便利用者在查n之余进行浏览。
信息公开与查阅室:配备2个查阅工位,用于档案查阅利用,加装身份证认证与指纹登录设备。1台保密计算机用于专门隔离存放档案。
阅览室:为方便利用者查阅,馆内配备2间阅览室,可同时容纳20人利用。
办公区:办公用房占总馆面积的1%,本着核心管理、集中办公的原则设置。
(二)网络建设
在网络建设方面,网络主干采用光缆辅设,配核心交换机,全馆设置网络及电话信息点210个,全楼内网与外网全wifi覆盖,可扩展,可进行无线网办公。
馆内网络分为外网、内网、专网。内、外网络物理隔离,内网与专网采用逻辑隔离。内、外网络都有防火墙、漏洞扫描。2016年又投资30万元安装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可进行网络终端监管、安全审计等。有用户接入认证,非法用户不能接入,各系统有独立的管理密码。馆内专网配备10台专属计算机终端,用于档案数字化工作。
(三)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发区档案馆不断深化计算机网络为主干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整合全区档案资源。目前,开发区档案馆通过搭建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来对区内单位各类数字档案进行管理,已经基本实现了“三网二库二平台”的建设(外、内、专网,档案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电子档案管理平台、电子公文交换平台)。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包括部署在政务网的电子公文交换中心和部署在档案行政专网、政务内网的两个环境。其中电子公文交换中心部署在开发区信息化办公室,承载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主体功能。电子档案在线管理平台即虚拟档案室管理部署在开发区各部门档案室,为各职能局档案室管理档案数字资源以及开展室藏档案数字化加工等业务提供支撑。档案馆与区内各单位搭建档案行政内网,各级档案室通过内网向“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上传数据、查阅利用。档案馆通过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向各级档案室提供相应层级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共享服务,平台根据不同的权限服务对象,建立了7个层次的利用范围,系统能实现档案查询、资源、信息共享、开发利用、工作交流、统计分析、利用登记等功能,有利于实现各单位对本部门档案的自主与规范管理。
四、明确建设思路,纳入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3-03
一、北海市社区教育资源情况
1.教育资源。全市总人口为161.75万人,共有84个社区,2010年,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5所,教师1513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普通中学91所,教师5500人;小学411所,教师7361人;幼儿园(学前班)208所;工读学校1所;特殊学校2所。共有教职工19249人,专任教师14398人。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技能人才总量约10万人,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人员达到4.5万人,其中,高级工6700多人,技师、高级技师360人。全市经过认定的参与职业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共有26家,培训规模每年约20000多人。
2.公共文化资源。全市每百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80万册;订销报刊累计1159万份;广播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97.44%;电视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98.21%;数字电视入户数共计8.35万户,入户率为27.6%;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庭电脑63台;2006年以来,全市乡镇文化建设投入大大超过“十五”时期,兴建了村级文化广场、篮球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新建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市现有乡(镇)、村两级文化设施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发展活跃。
二、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社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社区教育长期被片面地看作是非正规教育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育资源往往存在总量不足、重复建设、投入分散、资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北海市也不例外,各社区和乡村虽然设有综合文化活动室,但图书资料极为有限,没有专项经费保证,只能靠社区企业、团体捐赠、赞助。多数社区只有少量办公电脑,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也不多。资源建设后续投入也是不足的,如北海市图书馆,每年增购书刊(含电子出版物)仅2万册。随着北海市经济社会的跨跃式发展,社区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课程资源多样性的需求与资源有限性、单一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单靠社区内部力量去解决,是非常困难的。
2.教育资源开放度低、共享度小。现有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使学校、公共文化部门的教育资源具有浓厚的专属性和封闭性,学校和公共文化部门缺乏允许社会成员利用其教育资源的共享意识和服务体制,作为事业单位,使用公共财政资金,却长期忽视事业公益性的一面。北海市内除了几大公园、图书馆免费开放外,博物馆、海洋馆等还是收费的,学校资源与设施还没有对社区居民开放。
3.管理体制比较混乱。现行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混乱,参与的部门多,具体实施的部门少;有财政补贴的培训项目抢着办,没财政补贴的少办或不办;基于尽职调查基础上的适应性项目少,笼统、类同的项目多;精心编排的教育资源少,应景性的教育资源多。例如:北海市农业局通过其下属的农广校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市扶贫办那边也有类似的培训,但他们几乎都没有教育资源,最后都以委培的形式由学校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负责实施。各部门平时横向联系较少,独立运作的多,沟通不够,极易造成几个部门做重复性的工作或工作中出现几个部门都不管的真空现象。
4.经济性与公益性的矛盾。这是指教育单位经济独立性与社区教育公益性的矛盾。并非所有的社区教育都能获得财政全额资助,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尽职调查后开办的适应性教育项目,无论是前期的调查还是规范的教学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对一个经济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来说,没能找到利益结合点,社区教育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2008年以来,建立了三个社区学习中心,三个中心租借教室场地、购置多媒体电脑、网络设备、投影机等分别投资了50万元、15万元和20多万元。除出口加工区学习中心学历教育有较好的效益外,其他两个学习中心所开展的培训、讲座,全是免费的公益活动。目前,想要进一步拓展教育面,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5.社区信息化程度低。在信息化时代,社区教育通过数字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手机、触摸屏、微机、数字电视、电话咨询中心、呼叫中心等多种手段实现,进而提高社区公共管理水平、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但数字化社区教育,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对于财政相对困难的西部地区来说,困难是相当大的。全市80多个社区,办事处、街道办基本上只有少量办公电脑,没有可供集中培训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还没有配备专职信息工作人员,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庭电脑数量较低。在乡村,大多数人意识还没有转变,认为上网、玩电脑是城里人的时尚,是年轻人、孩子的爱好,甚至还将它同等于游戏而加以限制。这一点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
三、促进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建设的几点构思
1.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要制度化。社区教育需要学校、公共文化部门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机构,无论这种学习属于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都应该得到它们的支持与帮助。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互动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共性、公益性,在更大范围内为社会成员所利用。公共文化部门也掌握了一大批可以向社会成员开放的资源,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应该在社区教育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开放方案。根据北京、上海等地经验,必须建立党政领导牵头的社区教育统筹、协调、领导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教育资源有序有效地向社区开放。
2.数字化社区教育切实可行。针对社会、财政投入不足,社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后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
①数字化教育效果更好。斯里兰卡的研究显示,数字化远程教育远比面授教育更具效益优势,前者是后者的4.5至6倍。在香港公开大学,每位毕业生的培养成本仅占普通高校的1/4。在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数字化远程教育培养学生的成本大约是传统大学的35%。
②建立分布式资源存储的网络服务体系。整合现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化社区教育对学习资源需求是大量的、多样的、响应是要快捷的,任何单个机构、学校都无力承担全部的任务,大家所碰到的共性难题是:多元的学习需求与资源提供单一的矛盾、知识的海量发展与更新速度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改变当前的单点生产集中储存资源的模式,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多节点分布式存储的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单位的、不同计算机上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网络开放系统,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建设终身教育资源中心,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各种需求。如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资源丰富,提供了1万多门课程,涵盖了学历、非学历、职业技能、心理、法律和生活常识等教育内容,适应学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培训等多样化的需求;北海职业学院购买了一批电子图书与电子刊物,如超星图书、中国知网;北海市图书馆有方正电子图书、圣典电子图书,一批地方文献已经电子化,还建立了一批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题资料库,如海洋养殖数据库、三农专题资料等。通过整合,将它们都连接到社区教育网站上来(如图一)。购买一部分成熟的社区教育资源。北京、广东、东部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较早,形成了一批成熟的、资源丰富的学习社区。他们按国家行业标准要求和具体规定加以运作,制作了一批规范性、标准性的公共课程,我们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如卫生健康、法律知识、文化教育、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等。通过广泛询价获悉:购买300门动画课件、1500门流媒体课件,大约需要45万元(含课件的学习平台)。整合后的社区大学学习平台,实行单点登录、统一认证。内容包括学习、管理、评价在内的六个方面:A.个人学习中心(学习通知、学习计划、我的课件、学习档案等)。B.学习资源中心(班级管理、作业评论、课件管理、学习资料等)。C.学习服务中心(热门推荐、学习工具、学习调查、学习评估等)。D.学习管理中心(人员管理、权限管理、学习资源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实时学习资源管理、考试管理、统计分析管理、教学管理)。E.学习信息中心(门户网站、典型经验、学员来信、学分排行等)。F.培训管理(学分设置、培训教育档案管理、培训档案查询管理、统计分析管理等)。
③设立资源整建部门。设立资源整建部,一是负责整合节点单位的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二是负责策划、开发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课件资源;负责网络教学平台设计、运行维护,联络各成员单位;负责管理课程,协助教师将其课程数字化,并在知识产权和版权方面把关。
④资源设置要有适应性和前瞻性。从当前已建立起来的大多数社区教育平台来看,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生活保健、休闲技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重复建设现象非常明显。这种设置多数是建立在广泛的需要调查基础上的,有它本身的合理性,但教育本身不仅仅是被动适应性教育,更应该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生活、消费、工作与技能等等有更多前瞻性、引导性的创设。教育的创新也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加大经费投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目前社区教育的公益性是比较突出的,从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看,办学单位的经济收益也要适当照顾。在美国,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的经费来源比例为:学员学费平均占44.7,政府提供的经费平均占53.3(其中地方政府占23.6%,州政府占25.4%,联邦政府占4.3%),私人团体的资助平均占2%。在我国,一些较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比较好的处理办学单位经济独立性与公益性的关系,使社区教育得以持久深入地发展(表一)。
为此,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筹措办学基金。政府财政每年固定拨一点,企业、团体捐一点,学习者个人出一点。这个基金足以补偿下列的各项开支:一是各节点单位整合入网的费用;二是建立和维护统一的社区终身学习网所需的软硬件费用和多媒体资料购置、制作费用;三是接入互联网的资讯费用;四是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
4.积淀无形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教学氛围,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居民的学习意识和团体意识,在实践中不断积淀无形教育资源。一是要通过网上教学交流论坛,积累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二是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让他们广泛参与到社区福利服务、环保宣传推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中;三是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对个性化学习有困难的居民,通过志愿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之间,志愿者之间的多边互动,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职成教司.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2000]14号)[Z].20010-04-27.
[2]北海市文化局.北海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DB/OL].(2010-08-27)[2011-09-02].
?open=1.
[3]郑仁星,陈垄.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05):26-32.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62-02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作为开展教育、传播文化和提供信息的有力工具,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塑造社会灵魂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针对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图书馆资源的要求,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主要包括国家图书馆,省、直辖市、自治区图书馆,地区、市、州、盟等行政区图书馆,县(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内收藏图书学科广泛,数量众多,读者成份多样。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广泛,包括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和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公共图书馆具有向所有居民开放、经费来源于国家、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三个主要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和通讯工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通过国际互联网上网服务,供用户随时随地地查询,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与传统图书馆迥然不同的是,数字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静态书本式文献服务特征,实现了多媒体存取、远程网络传输、智能化检索、跨库无缝链接、超时空信息服务的新面貌。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将分散于各个国家、各种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机链接以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共享。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行业面临巨大的竞争环境与发展机遇。数字化为图书馆管理、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为传统文献资源的整理、加工、检索、借阅等方面,提供了功能强大、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数字资源以其海量存储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多种服务形式,为传统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拓展了服务范围,丰富了服务手段,有效缓解传统图书馆建设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网络化数字化使新型信息提供者对公共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发起了挑战,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多样化,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选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应注意转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更新陈旧的服务观念和藏书观念,完善管理模式,树立科学创新、以人为本的新型服务理念。公共图书馆应把握良机,创新服务、增强自身活力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创新服务是指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重新确定服务目标,选定服务对象,扩大服务内容和改善服务方式的新颖特别的服务。创新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创新促发展,也是公共图书馆生存价值的重要体现。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创新服务。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主要体现在创新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技能、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对象、创新服务内容等五个方面:
(一)创新服务意识
相对于社会上其他行业来说,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业务相对单一、单纯的公益行业,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敬业乐业,以人为本,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流程要围绕用户展开,强调读者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读者是图书馆的“上帝”,是图书馆的生命线,也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的主要对象。读者的流失不仅会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损失,更会弱化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淡化其社会教育的功能。因而,要全方位为读者服务,要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有以服务读者为荣、以服务读者为乐的服务理念。礼貌待人、勤奋好学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图书馆管理人员礼貌待人既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知识的尊重。彬彬有礼,热情待人既是图书馆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素质的体现。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应不断扩宽服务领域,将服务延伸到城市的各个基本层面、各种公众场合,摒弃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单一模式,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使阅读服务多元化,以各种形式推广阅读,规划丰富多彩的各项阅读活动,经常性地举办讲座、展览、影视播放、公益演出、教育培训、专业咨询、读者论坛等多种文化服务,并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吸引更多的欣赏者、阅读者和文化创造者,最终提高本区域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创新服务技能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有危机意识,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适应数字化阅读的趋势,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断加强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社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等一切新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水平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从而创新服务技能。拥有一支有创新意识、勇于开拓的人才队伍,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在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学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知识更新和专业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计算机能力、信息的管理与组织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和咨询能力。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既能为广大读者快速、准确地提供纸本资料,又能指导读者通过电脑快速、准确、灵活地检索资料,满足读者的需求,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博学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储、通信技术、数据库等现代高科技工作技能,努力成为复合型图书馆管理人才,从而提高服务技能、技巧和科研能力。
(三)创新服务方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利用图书馆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公共图书馆应努力改变原有的服务方式,变传统单一被动服务为主动开放式的多元化服务,如各地图书馆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为当地农业生产、科学种田、脱贫致富、企业信息管理等开展咨询服务,开展送书下乡服务或为老人、残疾人开展定期送书上门服务等。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数字化服务、联合在线咨询服务、自助借还图书、网上预约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手机短信服务和电话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
(四)创新服务对象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由于人们的职业与工作、身份与地位、所受教育与知识水平、兴趣与爱好、信息素质的不同,人们在信息需求和利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各项用户服务尤其是创新时,需要深入地了解调查和重视不同服务对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仅要面向一般普通读者,更要关注政府部门、企业及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开展创新服务。如乡镇基层图书馆服务主要针对面向农民的服务,要着眼于解决农民切身利益问题。城市公共图书馆和公共县级图书馆可以创新情报服务,为地方领导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等等。
(五)创新服务内容
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提供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体的外借、阅览服务,兼有一些参考咨询服务。而现代图书馆资源除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外,还收藏了电子型文献、特色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因此,服务内容不仅包括文献借阅服务,还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信息检索服务、网上书刊预约、文件Email传送、专题服务等服务,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利用馆藏资源。同时,依靠图书馆的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各种特色活动来创新服务,如举办专题讲座、专题沙龙以及各种活动节等。图书馆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充分利用馆藏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欲望与需求。公共图书馆应致力于开发文献资源,充分发挥本馆的文献优势,服务于工农业生产,拓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渠道,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及时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