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 老年病人也不断增加, 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组织生理功能、形态、解剖上发生退行性变, 表现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 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 因而老年病人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 老年病人的发病率、住院治疗率比其他年龄组高, 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以下是我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1心理护理对于老年病人的重要性
老年病人由于受疾病折磨, 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怕孤独, 怕久病床前无亲人; 如退休病人感到自己不中用, 而自怜自弃, 丧偶或子女分居感到孤独悲伤, 常有性情固执, 怪癖任性, 一些琐事也大发脾气或抑郁落泪等, 除身体器官疾病外, 多伴心理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心态因素, 与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康复都有密切关系。由于老年病人的文化水平、个人性格、修养素质、经济条件、家庭环境、职业关系和人生经历都不一样, 导致老年病人的心态差异很大, 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不相同, 表现为对疾病恐惧和紧张、情绪低落、孤独、烦恼急燥、疑虑恐惧的心理, 拒绝服药的心理、悲观厌世的消极心理, 出现不配合治疗消极心理往往使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加重, 甚至不易康复[2]。以上各方面的因素都可以影响我们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病人对于自身治疗康复的信心。
2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主要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的措施
2.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3]。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待这种病人,首先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然后找出病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制订切合实际的措施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通常情况下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并可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对待这类病人,我们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尽可能多增加与患者接触机会,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患者交流,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患者,驱除其寂寞情绪,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就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最终达到心身护理最佳效果。
2.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怀,并盼望他们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2.4疑病:因为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原因,患病后极易往坏处想,一旦遇到久治不愈、疗程长情况,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整日提心吊胆。对此我们应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发病机理、短时间内查不出病变或不能治愈的原因,并佐以实例说明病人所患疾病为普通疾病,本院完全有能力、有保证治愈该病,使病人心情逐步舒畅起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5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2.6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4]。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
2.7其它: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的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3老年病人的护理体会
通过心理疏导, 进行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病人、家属能和医护人员愉快地合作, 对大手术、创伤的耐受基本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1)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我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 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
(2)帮助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3)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 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获得病人信赖,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愉快地接受治疗, 配合治疗, 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0(3):10-11
现代医学认为人是不断与其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和身体的复合体,人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高龄是当今发展趋势。全世界都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人口老年化已成为21世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1]。护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它将心理学与护理学基础理论结合起来,运用护理实践,改进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老年病人护理方面不只是打针服药等基础护理,还应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调整老年人的角色和情绪,帮助老年人增强应对应激源的能力,控制老年人的心身反应。
2分析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2.1忧虑恐惧型:不同疾病的老年人多数有忧虑、恐惧心理,他们怕病情恶化,对各种检查特别敏感,超出或低于正常值时非常忧虑,担心留后遗症,忧虑治疗效果不佳。由于自我调节功能不稳定,对疾病的转归失去信心。
2.2求治愿望迫切型:多数是突然发病老年人,平时健康,他们怕衰老、生病,对突然发病心理承受不了,求医心切,要求医生用药后病情能很快好转,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会产生悲观情绪,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疾病。
2.3悲观绝望型:如孤寡老人或因病突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易产生自卑感;无收入或无劳保者往往既渴望子女扶助,又担心成为累赘遭嫌弃,内心冲突剧烈。
3门诊老年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3.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理活动是在护理与病人之间实现的,影响护理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护士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以病人心目中的威信的高低为转移,护士给病人的第一印象对护士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它的形成是相互的,但是护士是主要方面[2]。因此,良好的第一印象源于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1减轻症状,调整情绪,解除忧虑:对老年病人的称呼应有尊敬之意,注意维护老年病人的尊严。如病人不堪忍受疼痛折磨,拒绝合作时,护士应耐心抚慰,消除其孤独与寂寞感;对丧偶或失去儿女的老人,护士应倍加关心与照顾,应与他们促膝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使老人在感知上形成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这对下一步治疗护理非常重要。
3.1.2对于粗暴、无理、固执的老人应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善于以静制怒,对病人在应激状态下出现某些丧失理智的行为,护士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切勿感情用事与病人争吵,伤害病人的自尊心。护士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心去感化病人,做病人的知心朋友,要以商量、讨论和提醒的方式加以指出或通过表扬、肯定方式,直至解除其心理症结。
3.1.3对健忘、耳聋和眼花的老年病人护士说话时要不怕麻烦,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要耐心一些、声音要稍大一些,要耐心地给老人讲述病情治疗的重要性,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处处关心和体贴病人,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之心情舒畅,更好地提高生存质量。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形态、功能都在发生退行性变。如身体的老化表现在白发、视力下降、听力减退,体力的减退,使行动迟缓。精神的老化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健忘、反应能力低下、懒散、毅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个体代谢功能减退,免疫平衡失调出现的营养吸收差,能量储备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等变化,使老年人容易患病。而且多种疾病并存,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甚至失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住院期间以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及保健指导。
1 心理分析及特殊要求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①性格孤独、固执、自尊心强;②消极、焦虑、绝望;③适应环境和自理能力低下;④猜疑、幼稚心理;⑤依赖性增强等。
(2)特殊要求,在安排病房时,要给予适当的照顾,一般3~4人为宜,病友过少不利于老年病人的情感交流,过多则环境嘈杂,病员变动大,探视人员多,易刺激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为老人营造一个清新、优雅、舒适的环境是每个病人渴望的心理要求,由于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活动的空间只限于疗区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措施,留出一个房间做为活动室,给那些生活自理者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规定病室被褥定期凉晒,使床铺干燥柔软,被褥如有污渍随时更换,病室每日通风2次,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周对不能自理的病人由护理员和护士给剪指甲,洗头各1次,保证热水的供应,从而使病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尽可能做到专人护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要求,帮助照料他们住院期间的生活,在与老年人的交谈中,尊重、理解老年病人的疾苦,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护患关系。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护士的行动、神色、语言中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消除不良情绪。
(4)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活动对病人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容忽视的。老年患者自尊心强,喜欢别人尊敬他们,不喜欢直呼其名,护士可根据患者的职业、职称、学识、经历、年龄给予尊称。努力创造与患者心灵沟通的条件,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做到勤观察、勤分析、勤交谈、多关心,细心观察病人的兴趣爱好,根据老年人不同心理特点,因人施护,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方法,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5)护士要有过硬的基本功,静脉注射一针见血。由于老年人住院治疗时间较长,注射较多,血管多数造成破坏,使静脉注射困难,只有做到一针见血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2 饮食护理
老年人往往因为牙齿松动脱落,消化能力差和对营养知识的缺乏,而引起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血脂过高、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不利于治疗和身体恢复。所以护士应多了解病人饮食问题,对不同种疾病应配给不同饮食,如血脂高病人,易食低胆固醇的食物。每天吃一杯半的燕麦,就可使“坏”胆固醇的吸收率降低5%。水果蔬菜易食:四季豆、苹果、桃子、瓜类、菇类、海带、黑白木耳、紫菜等。少食动物性油脂,多食植物油,如橄榄油可使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度降低25%,以花生油为主的饮食,也可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16%~20%。也可食玉米油、葵花子油、色拉油等。另外,多食豆制品对人体的健康和保健功能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综合症的病人。每天喝二杯豆奶,科学家研究显示男性得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70%,由此可见,向病人家属宣传合理饮食对防病治病起着重要作用。
3 睡眠护理
老年人大多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还会因为来到医院环境发生变化,加上进行的各种治疗因素,出现睡眠过多,睡眠不足和睡眠混乱,长期失眠,还会对失眠药形成依赖性。针对这个问题建立病房统一作息制度,一切治疗和检查尽量在日间进行,巡视病房时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保持床铺干净平整,病房内空气新鲜。被盖厚薄适宜,防止蚊虫叮咬,冬天注意室内保暖,夏天保持通风,室温20~23℃为宜。努力提高患者舒适度来促进病人入睡,如消除或减轻疼痛感,给予止痛剂和安眠药,安慰开导病人解除思想负担,经常失眠者,可废除白天小睡,做疗养体操。如入睡前搓热双手按压涌泉穴200下,鼓励病人白天参加中等程度的运动、睡前处于半饱状态、排空小便、放松裤腰带、温水浸泡双脚,这样有助于入睡。同时让病人认识到,每个人会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工作程度、思想负担不同,所需的睡眠时间不一样。一般以睡醒后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而不是以睡眠的时间来衡量。
4 康复的护理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在躯体和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障碍,我们应为其创造一些必备的康复措施。因为老年人实施康复的目标就是使其躯体和心理障碍得到改善,日常活动得到相对自理,晚年生存质量能高一些,消除或减轻老年人的身心障碍,从而能使老年人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24-0064-02
1 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1.1 护理原则 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例1 男 55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他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2.1 护理原则 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2.2 例2 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 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3.1 护理原则 关心―支持―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3.2 例3 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4.1 护理原则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4.2 例4 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5 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5.1 护理原则 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5.2 例5 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整体护理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心理护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保障其安度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重视和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不仅能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而且能够促进患者身心的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笔者于2004年10月~2005年11月共护理老年病人60例,其中女38例,年龄60~94岁;男22例,年龄60~75岁;病种涉及内、外、妇科。护理工作除常规护理外,加强了心理卫生宣教、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卫生咨询及简单心理咨询等心理护理工作。
2 心理特点及护理
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年病人虽因个体差异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但有其共同的心理特征,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针对其心理特点,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焦虑、恐惧心理及护理:老年病人由于遭受疾病打击、环境变化、生活规律被打乱、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等因素影响,普遍易产生焦虑心理,少数病人会产生恐惧心理。病人表现为心事重重、情绪不高、食欲减退、失眠等。部分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再次发作患者及大出血休克病人往往会产生一种“濒临死亡”的恐惧感。我们在护理这类具有焦虑恐惧心理患者时,首先态度和蔼可亲、沉着镇静,从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做好心理疏导,同时告诫病人,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是导致发病和促使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对少数有恐惧心理的患者,注意随时给予其安全暗示和保证,并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消除或减轻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抚,保持心理平衡,促进病情恢复。
2.2 固执、急躁心理及护理:老年人一般都比较固执,不愿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较难适应新的环境。表现为顺从性差、固执己见;再则由于疾病的影响和疑虑心理等,显得心情烦躁,易激惹。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对于某些有特殊习惯的老年病人,只要无碍于健康及治疗,一般都给予满足,而不强行改变,使其保持心理舒畅。对于那些情绪激动、暴躁的病人,我们则保持冷静、平和、理解的心情,给予耐心的解释,使其情绪稳定,便于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
2.3 孤独、抑郁心理及护理:部分老年病人由于退休和社会职能的变化、家庭生活事件(如丧偶、家庭不和睦等)、衰老、疾病、经济困窘等易产生孤独、抑郁心理。护理这类病人时,我们应站在病人的角度上体谅其心态,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说话或耐心地倾听他(她)们诉说,工作中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能视护士如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自己在家庭、生活、疾病方面的烦恼和顾虑,解除他(她)们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注意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2.4 需要受尊敬心理及护理: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赞扬和陪伴,需要被人了解。在护理工作中,除了对老年病人表现出热情与同情,乐意帮助他(她)们外,对其称呼也须有尊敬之称,如“张老,您好”等。此外,还要让他(她)们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和护理情况,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于其治疗、护理的有效实施中,满足老年病人自尊与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2.5 需要安静心理及护理:老年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及生理机能的衰退,一般都比较喜欢安静,怕吵怕乱。工作中,我们尽可能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以利其休养的环境,为病人心理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使他(她)们能够安下心来,接受为其安排的医疗和护理。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随之增长,老年人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易患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并且疾病恢复速度慢,住院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如何做好针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护理措施,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人长期被疾病所折磨,身体各种功能下降,活动受限,因而易产生心理上烦躁和紧张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孤独寂寞、极度猜疑、忧愁联想、绝望、恐惧、强度自尊个人崇拜等不利于身体恢复等问题。
1.1 孤独寂寞的心理
老年人日常都是儿孙绕膝的生活,突然生病住院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会郁郁寡欢、少言寡语、情绪低落、彷徨无助感到孤独寂寞。
1.2 焦虑猜疑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眼耳不灵活、视力听力下降,弄不清别人说什么,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对自己病情不了解造成死亡恐惧、或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医院环境问题等,都会造成老年人巨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易怒、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思想高度紧张,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老年病人健康恢复。
1.3 自尊心和自责心过强的心理
老年人特别喜欢周围人尊重他、恭敬他、特别是有些老年人曾为党为国家做出过贡献,非常希望别人象以前那样爱戴他,承认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喜欢听到周围人的仰慕、赞美之词,一旦住院,处处“受人摆布’’,老年人的自尊心变得敏感甚至强烈,同时易受到伤害。
1.4 过分不信任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希望技术熟练的护士给他处置,业务水平高的医生为他诊治,生怕年轻的护士处置失败,年轻医生诊断没经验,有强烈不信任的感觉。
1.5 过分依赖心理
多数老年人在心理上和体力上表现依赖他人的行为,因老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开始对医护人员熟悉和信任,每天都由医护人员陪伴、产生依赖心理,怕回家后没有医护人员的监护、没有安全感。
2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2.1 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的措施
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薪一族,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左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走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室环境、责任护士、及其他病室的病友相互认识,帮助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定时安排值班人员对老年病人进行访谈安慰和疏导老年病人的情绪,委婉劝告病人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的道理,时时关心体贴他们,如端茶、喂饭、擦身、按摩、协助大小便等,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象在家一样,同时安排亲人探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重新拾起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的动力,消除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尽快使疾病得到良好治疗,身心健康恢复正常水平[2]。
2.2 消除焦虑猜疑的心理的措施
医护人员除了要细心的观察病人不良情况的原因外,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尽量帮助患者与家属取得联系,并给与妥善安排与处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和镇定从容、遇事不慌的态度,切忌在他们面前小声议论和交谈,任何时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2.3 针对老年人不信任的心理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诚恳地工作,需要理解老人,他们需要安全,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为他们诊治,业务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老年病人的全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关心、体贴老人,以消除其不愉快的心理反应。
在护理操作前以亲切的口吻、恰当地称呼对待他们,使病人感到温暖,产生良好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护理技术的实施不失败、高质量完成,倘若失败,要表示歉意,以得到老人谅解,不要嫌弃老年人嗦,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老人交谈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恢复,从而树立老年病人的自信心。
2.4 针对老年人过分依赖心理的护理措施
针对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过分依赖的问题,医护人员要同患者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一味顺从迁就,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非必要的帮助,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套适合他们的生活计划,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没老。
2.5 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医患关系对老年患者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尊心强、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老年人来讲,他们不一定要求奢华;但一定喜欢安静、整洁、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家的感觉,减少不良刺激,使其自尊心得以保护,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综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家属和医护人员我们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在护理老年病人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要受到我们医护人员极其家属的特殊待遇,时时、处处、事事给与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状态对健康恢复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共同做好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道德和适当有益活动对老年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治疗,从而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27-01
很多老年人随着年纪增长,会有孤单、消极的心理,特别是在患病之后心理会特别脆弱。作为子女或医护工作者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加强他们的心理疏导对疾病治疗起着辅助作用,可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得更快。
根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临床护理中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效果,为治疗工作提供最佳心理状态。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0%以上。现将我院内科对待老年病人开展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经验的实施,进行全面的概括与总结其临床护理心得。现将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2012年3月~2013年1月我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45位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和护理分析,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65~90岁,平均74岁。且研究的45例老年住院患者其病例特征、年龄及性别对其此次开展的护理经验交流及探讨无差异。
2 方法
医疗工作者对45例老年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对他们每个人的生理情况和心理活动做比较和分析。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将其分类并采取不同方法给予他们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心[1]。
2.1 孤单无助感
这种情绪的患者一般都是家人没有在身边,缺少安全感而感到孤单和寂寞。儿女经常只顾忙工作,却对父母缺少关心,让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产生消极情绪。护理方法:遇到这种患者,医护工作者要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和其他病人沟通,让他们也参与到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来,可让他们的心情更开朗而有利于身体恢复[2]。
2.2 焦虑烦躁
此情绪一般都出现在病情比较严重且入院时间不长,而对自己身体情况缺少了解的患者身上,且还会对睡眠质量、食欲等产生不良影响。护理方法:医护工作者先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清楚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减轻其心理负担。还可以鼓励他们做一些比较轻松的运动以放松紧张的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改善饮食和睡眠情况[3]。
2.3 消极悲观情绪
很多到了一定年纪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异常的敏感和脆弱,认为自己已没有存在的价值而不好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护理方法:医护工作者要让病人家属也相互配合,在生活细节上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家属要对他们进行耐心讲解以配合医生治疗,还要鼓励他们顽强地和疾病做斗争。还可适当地让他们看看喜剧、听听精彩相声,使他们保持乐观情绪,促进身体健康[4]。
2.4 多疑,情绪波动大
这类老人如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些不适,就会觉得自己患了什么疾病,而一旦患了病,就会过分夸大自己的病情。这种多疑的心态导致他们情绪不稳而需要发泄出来。护理方法:对这类老年患者,医护工作者要利用专业知识,说服并鼓励引导他们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使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提高和脏腑功能相互协调。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理解他们,包容他们[5]。
2.5 恐惧心理
过分依赖别人存在恐惧感的病人多数是病情比较严重或是癌症患者。这类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比较严重,害怕逝去生命,因此而产生恐惧心理,致使他们过分依赖他人,即使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想亲自动手,长期下来形成了懒惰个性,这样的心理状态不利于病人的身体健康。护理方法:医护人员对于患有比较严重或癌症患者要给予更大耐心,更多爱心,对病人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和他们交流要心平气和。对于容易产生依赖性的患者,要鼓励他们只要会做的事情要坚持自己动手,尽量不依赖于别人[5]。
3 结果
通过对患有内科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调查显示这45例患者和家属对这种方法的满意程度达97%。
4 讨论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护理意识也逐渐增强,传统的护理模式已被对心理护理等难度更高、更复杂化的现代护理模式所代替。通过实践证明,对内科疾病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整个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都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提出的要求在不影响他们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都尽量满足,如不能做到或是违背健康原则的要求,应向其解释清楚以防有太多偏激的想法。医护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护理知识学习,提高同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通过交流,全面掌握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活动,让他们更好地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用更多的爱心,文明的言谈举止,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及高度的责任感去感化老年患者,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护理工作能力,体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桂香.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165
[2] Gloria Hoffman Wold.老年病人基础护理第3版[M].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2
1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脑萎缩,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病人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病人讲话含糊,不能选择正确的词及合适的语言,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主要表现在:(1)运动反应时间延长;(2)记忆力减退但下降幅度不大;(3)思维衰退较晚;(4)人格改变是必然的,但是缓慢和微弱的;(5)老年人的情绪特点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2.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2.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2.4恐惧紧张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2.5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2.6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2.7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3心理护理
3.1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3.2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3.3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3.4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3.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3.6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3.7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1、心理特点尽管衰老是自然规律,但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不愿让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旦生病,就意味着对其健康有重大威胁,他们易产生较强烈心理反应。通常老年人对疾病诊治的态度是宁愿被动接受,不愿主动寻求,以致加重病情。老年患者一般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特点:
1.1紧张恐惧心理入院前对医护人员尤其是对主刀医生、责任护士不够信任,担心手术失败。当老人病情较重时,意识到死亡降临可能会出现,表现出怕死、恐惧、激惹,焦虑等情绪反应。
1.2忧虑多疑心理 有些老年患者害怕别人说自己年老体病,害怕遭家人嫌弃而拒绝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就医,尽管病痛在身,仍勉强操劳,以示自己无病。入院后,老年人一般较固执,喜欢他人恭顺服从,不愿听从他人指令,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的意见,有时甚至突然拒绝治疗护理,有时又争强好胜,做些力不能及的事情,如70多岁老人独自外出不拄拐杖且拒绝搀扶,食用油腻、坚硬食物等,极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如骨折、中风等。
1.3焦虑不安心理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改变、家庭地位下降及长期孤独寂寞,一旦生病,他们易产生悲观情绪,自觉在世已无多日,许多事想做却力不从心,更加重其悲观、自卑、无价值感。有的老年患者因家庭经济拮据,担心会拖累家庭而放弃治疗。有的老年患者常提难以实现的要求,情绪波动大,稍不顺心就与护士或患友发生冲突,自控力极差。有的老人则小病大养、不愿出院,过分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要他人帮助完成。
2、心理护理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
2.1老年患者对病情加重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较为普遍,我们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们住院,用亲切礼貌的语言详细介绍责任护士、负责医生、同室病友、饮食制度、探视制度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引导和协调患者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或发扬互帮精神。
其次我们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病情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消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
2.2遇到焦虑不安心理的老年患者我们要有极大的同情心,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针对经济困难的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与手术之间的关系。手术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手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你不再为疾病而担忧,生活能自理,这样可以减轻家庭或单位负担。通过解释和安慰,消除老年患者焦虑不安心理。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忽视对家属和所在单位方面的工作,主动向他们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使他们愿意出钱支持患者手术。鼓励家属合理安排好工作,关心照顾好患者,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体会心理护理对于疾病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年心理护理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尊敬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是需要受重视和尊敬的,因此护士称呼老年患者要有尊敬之意,言谈举止要考虑老年人的感受,耐心地与之沟通,老年患者喜欢谈及往事,切忌生硬打断,要耐心倾听,切不可奚落、挖苦粉刺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转贴于
3.2关心老年患者关心老年患者需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已习惯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因此老年患者更需要得到护士的细心关照。护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还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
3.3调节老人情绪安排老人参加些集体运动,如室外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起到调节老人情绪、克服孤独感之功效。对老年患者独特的不良行为如易忘事、刻板、古怪等,可在短期内有所改变的,应积极给予帮助,如帮助老人制定日常生活时刻表,按时提醒,以保持其日常生活的计划性;不易在短期内改变的,只要不影响其他患友和疾病诊治,则应避免过度关注,可通过赞扬、肯定等方式使其强化积极行为,忽视消极行为,切忌生硬强迫老人改变日久形成的癖好。
3.4加强社会联系老年人独居缺乏照顾,往往会造成老年人性情孤僻、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社会联系,避免孤独尤为重要。要鼓励组织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关心公益,积极参加有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鼓励其老友、老同事及单位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亲人、朋友、同事的探访有时仅几分钟,对老人却是莫大安慰。但护士需提醒探望老人者切莫谈论强刺激性话题,以免他们因过于激动发生意外。
3.5努力做到“三心”
3.5.1要专心
老年人的认识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不集中,常常不能很好地遵守医嘱,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因此,在一些重要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方面,我们必须忠于职守,专心于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认识和体谅他们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3.5.2要耐心老年人一般都有情绪稳定性降低,对自身情感、行为控制力减弱。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年患者的这些特点,要耐心、恒心,要不厌其烦地劝解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听从手术治疗的需要。
3.5.3要关心 老年人他们的子女大都成家并且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不能始终陪伴在身边,这时特别需要护理人员给予热情的关怀,细心的照顾。生活上的关心,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会给老年患者增加手术治疗的信心。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老龄人口比例的逐渐上升,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正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而心理护理正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有精通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为老年患者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
参 考 文 献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结构发生变性,功能衰退。由于年老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还可能形成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状态,这些机体的衰退和健康的心理因素都是造成老年人容易患病的主要原因。
1.1生理特点
1.1.1心血管系统心包脂肪增多心内膜进行性增厚,心肌内动脉血管内膜类脂质沉着,形成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另外,心脏的起搏与传导系统亦有变化导致心率变慢心排出量下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在应激情况下亦出现,心功能不全。这些变化都是老年人易患心脑病特别是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动脉硬化亦常累及脑动脉,以至发生脑血管意外,
1.1.2呼吸系统呼吸肌进行性衰退,肺组织生理性弹性减退,肺泡膨胀,毛细血管受损,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气管黏膜纤毛上皮细胞脱落,咳嗽反射功能迟缓,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加上免疫功能降低,因而及易发生继发感染,累及肺组织,甚至造成严重的呼吸衰竭。
1:1.3泌尿系统肾功能常由于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减少,造成肌酐清除率下降(正常值为120mL/rnin,85岁时降低至60mL/min-70mL/rnin)、血尿素氮增高。
1.1.4消化系统除对脂肪蛋白质糖类的代谢功能延缓外,各种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管的运动功能均有减弱,故老年人容易发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
1.1.5其他肌肉松弛,骨质疏松容易引起骨折和关节炎。因营养吸收障碍造成贫血。内分泌代谢紊乱,容易造成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细胞上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能力降低,常伴有外周组织对胰岛素反应降低,造成血糖升高,容易诱发糖尿病。免疫监视功能减弱,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也会受到破坏,这可能是老年人癌症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2心理特点
一个人出生到成熟,以至衰老,他的心理活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随着脑的机能,特别是随着他所处的生活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是由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他们在青年和壮年期,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职位而感到空虚,又会因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生活规律和习惯而感到很不适应;在家庭中也可能因丧失配偶、好友或与子女分居,缺乏照顾而感到孤独悲伤,患病时忧虑及焦急心情特别明显,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常因一些日常小事而发脾气。在自我意识方面,老年人总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不中用了,自怜自弃,对年轻人既认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事业的接班人,但又对他们不服气总认为自己知识多、经验丰富。不能自制,性情固执、怪僻任性、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所下降。
3护理
3.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待老年病人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尊重他们,不要用床号代替姓名,不要勉强老年人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经常向他们讲解创建和谐社会奔小康中的成就,介绍报刊登载的关于社会上长寿老人的生活经验和防止衰老的措施,使他们既认识到衰老是一生中生理发展的必然过程,又懂得延长寿命的科学方法,从而对恢复健康树立信心。
3.2生活环境护理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应安排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舒适安全、安静、防止各种噪声生活环境。夜间睡眠时,室内最好保持有弱光,以防夜间病人起床时发生意外。病床应低些便于老年病人下床。地板应平坦、干燥、防滑处理、以防病人摔跤。病人床上被褥要轻,衣着鞋袜要适宜。
3.3个人清洁卫生老年人皮下脂肪减少,表面小动脉硬化,汗腺萎缩,分泌减少以致皮肤干燥、脆薄、有皮屑起皱纹,易于破损、干裂,而引起感染。故老年人每天应用中性肥皂擦洗皮肤,并给涂以油脂,受压局部给予按摩以增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对某些老年病人生活习惯较懒散,护理人员应协助和督促他们更换衣服、洗脚、剪指(趾)甲,注意个人卫生。
3.4营养与饮食护理牙齿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老年人常有牙齿脱落或有龋齿、咀嚼不便,应给予软食并应指导注意饮食的均衡。老年人基础代谢降低,运动量低于年轻人,每日的热量摄入应相应减少,蛋白质以豆、肉、鱼、蛋、牛奶等为主,脂肪供应以淀粉为主,并应多食含维生素、钾、钙、水果和蔬菜,钠盐入量每天不要超过10g。为增强肠腔运动机能,应给病人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食胀气的食物。在烹调方法上,要注意色、香、味,照顾到病人的口味,习惯和爱好。在进食时应指导病人细嚼慢咽,咀嚼时避免讲话,防止因空气进入而引起哽噎,每顿饭不要过饱,最好少食多餐。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老年人不利,嘱病人戒烟酒。
3,5适当活动老年病人因机体功能衰退,往往好静不好动,特别是住院时间较长的慢性病病人,在疾病恢复期,护理人员应劝导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宜根据病人的爱好,组织他们在室内外散步、下棋、打拳。并进行指导以增进其身心功能。对一些久病卧床的病人应经常给予被动运动,如更换卧位,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和肺部呼吸通畅及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3.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反应不敏感,对疾病的痛苦反应不明显,有时病理改变严重,自觉症状轻微、不典型,在出现两种以上的疾病时,一种疾病有可能被另一种疾病所掩盖。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善于观察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注意病情变化。在询问病史时,老年病人由于耳聋记忆力差,而回答病史含糊、主诉不明确,因此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病情,协助诊断。
高原地区低气压、缺氧、寒冷、干燥、大风及昼夜温差大等特殊环境条件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致使各器官功能减退, 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时,易引起功能障碍;并且由于机体衰老、疾病的困扰以及外环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逐步丧失自理能力,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生活渐失独立性,经济、人际关系及社会地位的改变,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心理调适不良者易出现各种情绪[1]。在十余年的护理工作中,我对高原地区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探讨,并提出了护理对策,现将这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悲观消极 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生活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容易产生一种夕阳西下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导致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有被抛弃感,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2]。
1.2 焦虑不安 老年疾病具有年龄高、病程长、残疾率高的特点,造成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老年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对病情估计较为悲观,容易产生烦恼、焦虑、抑郁情绪,加上对治疗费用的担忧,疾病迁移不愈给家人造成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致的内疚,对生命的恐惧,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3]。
1.3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4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1.5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1.6 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1.7 角色强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2 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体会
2.1 及时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视病人如亲人”,满腔热情对待病人,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心、体谅心,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早日康复[4]。
2.2 亲切与病人话聊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3 帮病人移情减压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护理中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5]。在新的护理模式中,在关注病人疾病,注重对疾病的康复功能护理的同时,更关注病人心理特点,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策略。从而得到最理想的康复,提高老年病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培元.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措施研究[M].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41-142.
[2] 吴霞,辛春丽,杨文静,等.浅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