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学专业特色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2 09:20: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学专业特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学专业特色

篇(1)

通过我们多年来经验的积累和观察,特别是2012年9月对11级(高二)年级下发了第一份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中招成绩、兴趣爱好、入学前是否进行过专业学习、理想就业专业和目标大学。通过分析发现几乎学生中招成绩都在500分以下,且大部分在350-450分之间,有的只有200多分,而且几乎都没有专业基础。面对这样的学生,要在三年的时间里把他们培养成艺术院校所需要的合格生源难度可想而知。在专业爱好方面,大多数同学没有兴趣,有的喜爱上网、打游戏、听音乐;只有极个别学生在小学、初中参加过暑期美术班学习;对以后的就业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很多都没有填写,目标大学也大多填的是不着边际的美院、重点大学和自己熟知的几个省内院校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

影响学生升入优秀艺术院校及选择合适专业的表面因素归结起来有:(1)学生文化课素质普遍较差、没有任何专业基础;(2)没有进行专业方向的教育,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无理想就业目标;(3)自己没兴趣爱好、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动力;(4)缺乏自我约束力。

艺术与设计随着时代的科学技术、经济形态、文化观念、政治形态而变化。今天的艺术与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独立的批判思考能力、对综合信息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更要具备创造精神、创新意识。这一切都导致高校的招生政策、考试方法在不断发生改变,而专业教学方向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课堂教学还按部就班地只瞄准素描人物写生、素描静物写生等传统课程,有的老师甚至为了应试反复让学生临摹一两幅画作,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完全背离了创新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走进了死胡同。

二、探索美术专业教学方向革新及教学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

没有目标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只有树立正确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以高二(3)班为实验对象,在2012年9月开学伊始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对他们的高校专业方向及专业现状与发展做了详细解释说明。教师又利用课余与学生交流,把各个艺术高校的情况跟学生做了更深入具体的介绍,让学生对各专业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随后又下发了调查问卷,调查他们对未来专业方向的兴趣、目标及理想。这次同学们结合自身特点、能力,选择并确定1至3个目标,并针对目标专业和自己学业层次确定理想目标学校,针对目标专业、目标学校展开教学和学生关注自学。学生带着理想目标去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惊喜地发现,由于学生明晰了自己的专业目标,会从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关注自己选择的专业和理想院校的情况,提高了这方面信息查询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很强的学习动力,实验班级学生出现了互相聊专业、比学习的新局面,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过去老师整体灌输式的教为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分别解决。

2.因材施教,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选择因材施教地进行分组、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文化课情况、专业学习情况和学生的目标院校、目标专业分成美院绘画组、美院设计组、重点大学组、普通大学组、高职组等学习组别。经过这样的分组教学后实验班学生产生了很积极的反应,因为过去大家画的东西和要求都是一样的,老师教学又要照顾大多数,使优秀学生有时感觉吃不饱,后进生感觉差距太大,跟不上,慢慢地学习就更加没有兴趣。通过分组教学,不同的学生都能集中精力、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减少不必要的科目的学习时间,节省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实验,各层次学生专业课成绩都明显提高。

3.通过兴趣培养、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的美育素质教育

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如何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至关重要。

我们在实验班级探索进行了全面的课内外的兴趣培养教学。如:(1)定期带领学生外出进行风景写生,让学生走出校园增加学习的新鲜感;(2)带领学生观看画展,让学生开阔视野;(3)布置调研题目或带领学生在城市里考察美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情况,参观广告、装饰公司、调查大型商场及各类商业广告媒体等,让学生置身于实地实景感受了解美术的行业及就业情况;(4)鼓励学生组建、加入学校各种艺术社团和课外学习小组;(5)不定期地举办学生绘画、书法展览、摄影沙龙、文化衫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和兴趣培养。

4.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改革专业教学方向

篇(2)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52-03

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机能三学科实验课的整合、重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系统性的综合性学科[1-2]。近年来,本校在已经运行十余年且临床医学专业师生反映良好的机能实验学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改革,对以药理学为主的实验类型与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重新设计,打破了原来机能实验以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其他专业为辅、实验内容相对单一的体系。建立了以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密切联系制药企业,并与科研相结合,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学科内容互相融合的新型机能实验教学体系。

1 本校药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机能实验课程的现状

本校药学系成立于2005年9月,前身是临床药学分流专业。现有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等3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学、生物学、药学三大学科门类。其中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具有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及质量检测控制的基本能力,能在药物制剂及与制剂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和生产、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检测与控制、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药学专业培养能够从事药学教育、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药品管理及药品临床应用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

药学系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与临床医学专业有较大差异,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其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生理学,部分临床课程合并临床医学概论,相应增加药学主要专业课程。而机能实验课仅安排4~5个一般验证性药理学实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基本没涉及。对培养的学生知识不全面,不能满足药学专业毕业后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与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药品检验、合理用药、药物设计等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

2 优化机能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药学专业特色

为了满足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本课题组以《机能实验学教程》为依据,针对药学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时分配的差异,结合本校药学学生的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本校的机能实验内容进行再次优化组合,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3]。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数据的处理;②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目的是针对性锻炼药学学生掌握常用药物的监测方法与如何评价药物急性毒性;③药物的基本知识、处方学、药典与新药研究(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为学生进入药厂实习前增加药物的基本知识与新药临床前研究基本方法;④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4-5],训练药学学生对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6]。对以上实验内容实施1~2学年后,及时综合评价学生实验学习的效果,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学生与带教教师填写反馈意见表。在下一学年综合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调整部分实验内容,使其更突出药学专业特色。调整后的内容在下一届学生中实施,并再次测评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在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后,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药学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体系,编写药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修改相应机能实验学教学大纲,设计并制作网络课件。将实验内容等通过网络供其他专业学生参考与学习,以便将来优化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机能实验学课程。

3 科研、生产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各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实验时很难避免出现抄袭数据或拼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笔者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本课题组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药学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7]。近年来,本校药学学生参加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等多项课题,通过主动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其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药学系与临床药物评价中心联合开设新药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制药企业的项目。做实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实验内容和要求,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与在制药企业见习所学的实践经验,自己进行实验设计,把最新的药品生产信息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纳入实验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活动,激发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与思路,指导其撰写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开发性的实验。

4 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由于机能实验是由3门实验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但需要教师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熟悉另外两门学科知识。尤其是药学专业涉及很多药学知识,而机能实验带教教师多为临床专业毕业,所以教师必须相应补充一定有关药学知识,才能使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同时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与实验动物、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仪器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实验室的管理和药品、器材等教学保障工作是由技术人员完成的,故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同样是高质量实验课的必备条件[8-9]。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机能中心技术人员匮乏,尽管这几年本校不断补充了硕士研究生进入技术人员队伍中,但多数是由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专业技能单一。针对这一情况,本校重点抓好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①安排他们在本科班全程跟班听理论课教学,全面系统地掌握3门学课的理论知识;②同教研室人员一起讨论、制订实验计划,并负责实施:③由他们首先摸索新实验、新方法,实验课前与带课教员共同做预实验,实验前充分准备必需的实验动物、试剂药品,提前调试好所需仪器,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且必须对仪器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教学。由此可见,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是实验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机能实验教学的前提。

总之,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机能实验学突破了只注重具体学科专业知识灌输的传统医学教育,开设的实验课从验证、综合到设计,在经过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方法学和科研思路的培养,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刻苦认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院药学专业机能实验教学通过与科研、药品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和有效的科研实践,进一步优化了机能实验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达到了学用结合,突出了药学专业的特色,更好地发挥了机能实验学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 舒晖,羊牧.医学机能实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66-67,76.

[2] 丁伯平,黄帧桧,程慧珍.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新趋势[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739-741.

[3] 丁伯平.突出各医学专业特色 提高机能实验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31-132.

[4] 龙梅,王雪飞,孙湛,等.机能实验学开放性实验的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2,(15):244-245.

[5] 严钰锋,张惠琴,王见之,等.虚拟实验在功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3.

[6] 宋娟,田华,崔红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过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176-178.

[7] 杨静,王巧云,李金莲.我校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2,34(3):132-134.

篇(3)

引言: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速,社会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实习,就业中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教学质量,使中职学生在浩瀚的就业大军中占有一席之地,毕业就能就业,这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1.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薄弱,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新入学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缺少良好的思维习惯,所具备的计算机素养差异性较大。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往往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如:QQ聊天,电子游戏,收发邮件等。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要求相距甚远,需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系统学习。

1.2教师任务繁重,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已成为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工程,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等,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开设。然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一位教师常常教几个班或几门课程。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教师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

1.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现在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忽视了实用性和前瞻性,又缺少相关行业规则了解,学生毕业后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差,不能立即进入职业岗位,即使就业也需要再次培训。显然,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脱节,学生毕业后就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1.4职业教育缺乏统筹管理,教学培养目标缺少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缺乏统筹管理,致使培养目标,专业设立,教学以及课程设置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同学校,甚至一间学校内部都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出现职业教育因地,因师而不同,差异较大。课程是教学的核心,而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常看到,许多学校的专业虽然课程名称一致,但是课程内容五花八门,课程对教材依赖度过大,往往根据教材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授课计划,而没有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情况。考核方式千出百态,考核标准因人而异;普遍存在自己教,自己出试卷,试卷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谈不上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了。由于考试肤浅,学生容易过关,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因而放松学习。整个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

2.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引入技能考证

2.1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突现专业特色

当今社会计算机论证考试多种多样,主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三,四级;该证主要衡量一个人的计算机素养,缺少专业特色与社会行业有脱节 。本文所谓的技能考证证书是指:国家人力资源部门颁布的各种职业资格认证书,有初级、中级、高级等,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有:办公软件,程序设计,图形图像,网页制作,电脑维修,网络维护,动画制作类。笔者曾多年参与计算机考证工作,对这类考试要求,考题情况比较熟悉。这类考试教学培养目标明确,试题质量高,考核实操性强,能比较真实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特色突出,与社会行业联系紧密。

2.2技能证书的权威性,实用性

在发达国家,由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和各行业资深专家、企业家、共同组成的行业理事会的组织和领导下,设计完成了不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并逐步在全国施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一个比较灵活,连贯并广泛被行业所接受,具有完备的评估体系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近年来,该体系正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确定了明确目标,使得职业教育和鉴定考核不再以传统的学术性,知识性内容为目标,而是以完全结合产业界需要,完全结合生产和技术实际的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为确保该体系的持久适用,与时俱进,反映技术的新发展和最新的市场需求,行业咨询委员会定期对能力标准说明进行更新,以配合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对课程标准进行更新,以保证开发的课程具有前瞻性,适合行业各种教育培训的需要。这个分布各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俗称技能证书。从它的发展由来,可见它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3.技能考证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和现实意义

3.1深化计算机专业教材改革,突出专业技能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由技能证书的产生,可见与之相配套的教材正好满足上述要求。

3.2 规范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入学后,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重点向学生介绍技能考证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一到二个技能证书作为自己学习的奋斗目标,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考证科目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技能考证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大纲要求,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精心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采用“任务驱动”,以探索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终生受益。学习中,及时利用先进的评价手段,及时反馈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并将期末考试改为技能考证等。教学实践表明:在专业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考证,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3获得技能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用人单位需要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如何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 ?权威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由证书的权威性,实用性可知该证书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专业学习,就业指导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工学结合,六层推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一边进行技能考证的学习,一边进行职业体验,最终获得证书,进入顶岗实习、就业阶段,开始个人职业生涯,实现毕业即就业,这样的证书必不可少。在以往的毕业生就业经历中,都有很好的证明。可见,获得技能证书,学生社会地位与就业竞争力都会大大增强。

3.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专业老师不得不及时更新知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使计算机教学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关键。

考证既是考学生,更是考老师。一个学校要申请认证考试,一定要先培训教师;教师要带领学生考证,教师必定会自觉地了解各种考试信息,调整教学方案,通过教学、辅导、带领学生考试,积累丰富考证经验,定会使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同时,教师本人也应参与到技能证书的考试行列中,获得高级技能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促进个人职业素养的提高。提升学生对教师执教水平的信任。

笔者多年从事职业学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工作,并参加了深圳市人力资源部门指定培训机构的“广告设计师”高级班的学习,通过了职业资格考核,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个工种级别的认证,主要用到Photoshop和AI这两种平面设计软件,设计的产品主要有:平面广告产品、包装,商标,书籍装帧,插图等。理论考核涉及面较广泛,主要有:广告学,广告法,美学,本行业相关规则等。主讲老师不仅是教授、高级技师、通过美国Adobe公司认证,更是本行业的资深专家,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评员。丰富的理论知识,新颖的教学方式,娴熟地软件使用技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本人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完成了培训任务,真有一种要到广告公司小试牛刀的冲动。

培训结束后,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到的过程与方法,灵活地渗透到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中,主动向学生介绍关于图形图象处理的计算机工种认证,带领学生们设计出各种标志图形、艺术像、班集宣传海报等,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证。学生们上交的作业,色彩斑斓,生动活泼,不仅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望着学生们一幅幅充满稚气,富有创意的作品,心中倍感欣慰,增强了专业教师上好数字艺术课程的信心。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能层出不穷,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电。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将不断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挑战,每一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应采取对策,积极尝试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全方位为学生服务,让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这条人生之路上,阔步前进。在多彩的人才大市场中,发出她们特有的光芒,彰显优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为培养出身心特别健康,品德特别高尚,技能特别过硬的中职学生而继续努力吧!

参考文献:

篇(4)

为加强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规范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鼓励科技人员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适时转化科技成果,促进学院产学研合作的真正落实,2004年河南中医学院出台了院行字[2004]关于《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信本办法适用于学院一切职务技术成果的技术转让(含专利申请权、专利权、专利实施许可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技术开发(包括纵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开发、横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委托开发、合作研究成果技术的开发等)、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活动。学院还拓宽服务范围,为非职务科技成果的转化广开渠道,如果成果完成人和学院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依法签订该科技成果有关合同约定,从其约定。对非职务技术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应参照职务技术成果转化的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优厚的分配原则办理。

同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给予明确的界定,对成果持有者应在主管部门(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的协助下,可采取以下合法有效方式适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可面向社会,以该技术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企业合作,共同实施转化;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学院内部自行实施转化;可自行投资进行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作为出资比例进行合作转化。

从政策上极大地鼓舞了学院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积极性。

五年来产学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作为省内唯一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河南中医学院承担着为河南省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的重任,并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振兴医药经济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3~2007年期间,学院充分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走出校门,与企业、药农联姻,开发新产品、引进新品种、开辟新资源、解决新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前景广阔的中医药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学院的科技服务、科技推广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新药研究,增强研发能力

2003~2007年期间,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中间作用,把学院新药研发作为工作的重点,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协调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研制新药。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最新研究进展,依(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研制、申报院内制剂,用于三家附属医院临床治疗;第二步,在院内制剂的基础上,就其效果好、毒性小的品种进行国家级新药Ⅱ、Ⅲ期临床申报工作,申批国药准字号产品,然后转让给企业。5年来累计研制出院内制剂266种,获经济效益达7165万元。

校企联合攻关,壮大医药产业

2003~2007年期间,为振兴河南医药经济,壮大中医药产业,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药厂“会诊”,听取汇报,查找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及时解决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新产品的初试、中试,开展新药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药效学实验、毒性实验等科研攻关,解决了企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同时学院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院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先后为众生药业、宛西制药、羚锐制药、济世药业、焦作怀庆药业等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2项,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推广中药规范化种植,加速农业结构调整

2002年,由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中药现代化专项研究”项目――连翘的规范化种植研究。在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以卢氏县官坡镇为基地,积极开展连翘规范化种植研究,建立了“卢氏连翘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SOP)”,制定了“卢氏连翘质量标准”。并多次组织专家现场指导,逐步将连翘的生产由野生状态改造为符合国家GAP标准的现代化生产模式,现已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000亩。并变废为宝,成功研制出“连翘叶茶”供应市场,深受社会好评。

同时,学院与河南君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豫西药业绿宝公司合作,在栾川、灵宝分别建立3000~5000亩的“连翘规范化种植研究示范基地”,为在全省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截至2007年,已与河南竹林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卢氏县建立连翘规范化种植基地30万亩,与河南君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豫西药业绿宝公司合作在栾川、灵宝分别建立3000~5000亩的连翘规范化种植研究示范基地,与焦作市喜佛铁棍山药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在焦作温县建立铁棍山药规范化种植基地1000亩,与河南济世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在济源建立“冬凌草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1万亩。

同时,学院的专家、教授深入到山区、农村,对药农进行技术指导、专业培训。先后主持承担了山茱萸、丹参、桔梗、板蓝根、杜仲、黄姜、百合、猫爪草等50余种药材种植的技术传播工程项目,药材种植面积20余万亩,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5)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渤海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为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艺术专业教学实践出发,笔者站在教学一线教师角度,特别关注了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这一具体问题,对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如何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现行的美院教学模式既有前苏联的影子,也有西方美术教学的影响,虽然属于现代美术的教学模式,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其现代性已不再突出,还有着模式化倾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个性化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创作、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是其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中国美术学院的李都金先生将其特点概括为:教学的“非理性化”感悟、传授方式的“非语言化”、教学成果呈现的“非文本化”、教学评价的“非量化”等四个具体方面。现代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美术人才必须遵循其规律。而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又有着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要求,因此,许多艺术院校尝试着实施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模式是一种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于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由德国人包豪斯始创,其理论传至我国以后一直受到艺术教育界的重视。艺术工作室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它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所以是一种最具实用价值的教学模式。在这次改革中,美术系就大胆地实施了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

其特点如下:其一,突出专业特点和教师个人能力,分别建立了以专业方向为主体的责任工作室和以教师名义开设的教师个人工作室,教师在工作室中称为导师;其二,以课题的研学形式实行分段教学,即工作室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研究方向及专长特长,将课题分为基础与研究两个层次,按初、中、高三个阶段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教学;其三,与学分制的选课制度接轨,学生可按照学分制选课原则自主选择课题,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导师有指导责任,学生有选择权利。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是首次实行,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还很不够完善,比如,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如何与学校现行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要求的协调问题;工作室日常工作的实时监控与教学质量的测评问题;教师工作时间与合理报酬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充分地挖掘了教师教学、科研的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对特色专业的建设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导师制早有先例,早期的英国牛津大学就在学生教学中实行导师制模式,导师与同学定期见面聊天,地点可以是教室、宿舍,甚至咖啡厅,氛围轻松和谐,在牛津大学有这样一句话:导师向学生喷烟,喷了四年,学生就成了个成熟的学者。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就在浙江大学实行过导师制,效果就很好。

篇(6)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0-02

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中具有吸引力的珍贵遗产之一,继承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民族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更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责任之一。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借民族文化之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首次在职业教育领域强调了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与此同时,国家也首次把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到“国家战略”这样的高层次地位上来,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保护传承传统技艺,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融入现当代生活”等目标,这些都必将对当前及以后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在多民族聚居的广西,主要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世居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绚丽、特色鲜明、技艺精湛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是广西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结晶,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凝结。

(一)结合民族特色工艺是设计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学院都十分重视传统工艺和地域文化的民族特色。如在英国著名的伍尔弗汉普顿学院艺术系,开设的玻璃艺术、陶艺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就围绕本民族传统特色工艺之一的玻璃工艺拓展并延伸,获得了很大的名声。而近年来在我国,各地的职业院校中也出现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院校就把本区域的国家级“非遗”民族特色工艺“湘绣”、“湘瓷”引入设计教学中,开设了“艺术设计―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订单班”。将旧有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与现代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采用了“企业订单式”的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即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做到了短短三年就能达到十年传统模式难以达到的水平。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需要。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公布了联合遴选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名单,首次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遴选百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旨在通过加强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专业建设,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符合民族文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可见,职业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更应该依托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坚持特色发展之路,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应用于设计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传统的民族特色工艺依靠的是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模式,因此,要实现把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校职业教育教学,首先就要选择适合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特点,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初步掌握民族特色工艺的基本技能要点,并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制定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实施以项目为引导、任务驱动的职业技能教学,实现拓展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特点,从而在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强调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突出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高等学府科研平台,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播和利用。

(二)拓展教学内容,充实完善教材体系与加强实践教学。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有着资源丰富、题材多样的特征。尤其在工艺手法、造型元素、色彩运用、表现形式等方面特色鲜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拓宽知识面、拓展教学内容,把这些民族特色工艺中的视觉元素引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在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综合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价值,并贯穿在自己综合性的设计创意思维中。

例如,在进行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教学时,传统的这类基础教学目前面临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图案文化的陌生以及“重艺轻技”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原有的教学内容教条理论过多,临摹比重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状况,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入以本地区民族特色工艺(如壮锦、苗绣)为线索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以自己所生长的民族区域环境为背景,搜集自身感兴趣的传统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中的图案运用及其视觉元素,选择与图案文化内涵定位相同的材料、载体制作完成图案运用的成品设计。比如壮锦中的服饰图案,这些图案纹样内容丰富,涵盖了花鸟虫鱼、人间百态等各个方面。将这些具有广度和深度等特色意蕴的文化融入到教材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从完全脱离实际的“纸上设计“,走入到真正的实践动手应用环节,使学生对民族民间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并重,为后续的设计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性建立特色工艺大师工作室和“双向进入”机制。组建“高校教师+民间大师(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教学团队,创建、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职业院校的教师与民艺传承人分工合作、共同教学的方式,采取学院提供场所,引入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等建立特色工艺手工艺作坊、设计工作室等,并担任课程主讲人、兼职教师、设计导师等。为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专门筹备并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⒗成世、谭湘光三位为客座教授,建立坭兴陶技艺(李人#、贝雕(利成世)、壮锦技艺(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安排青年教师、学生进入工作室,从事民族特色工艺创作和制作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设计作品和工艺美术产品,并以一些政府主导的项目比赛(如文交会、创博会、旅游纪念品大赛)为课程设置的驱动引导,开展校企合作,精心设计典型“实例”(合作企业的真实产品),融产品设计、加工工艺设计等项目于一体,生产出合格产品(如坭兴陶),训练并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依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提高,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保护与传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拥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民族艺术实训中心,配置有专业制图室、陶艺制作实训室、雕刻制作实训室、民族织锦实训室、图形工作站、产品陈列室等,总面积400平方米。现与钦州市坭兴陶艺有限公司、钦州嘉华等当地七家最为著名的坭兴陶企业合作共建生产实训基地。聘请十位企业中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省级大师为实训基地带头人,与这些本区域、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产品制造企业开展产学研用一条龙合作。同时,加强工艺美术产品(主要为坭兴陶)陈列室建设和精品课程的相关数据库建设 ,已经基本建成体系,例如坭兴陶制作技艺,这几年学院都安排师生利用假期和专项调研机会,通过访问的形式,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坭兴陶手工艺进行工艺流程的记录、整理,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他相关民族特色工艺的建设工作也逐步有计划的展开实施,以推动广西民间工艺再生产保护的进程。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符号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理念的重要表现载体。将具备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而且也使得少数民族区域内的地方院校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开发利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创新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职业素质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达到了实现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区域经济文化、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珊珊,闭炳岸.广西传统手工艺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启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2]程浩.浅谈中国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11(6)

[3]张静淼.当代艺术设计中广西少数民族元素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20)

[4]陶雄军.民族元素融入设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

篇(7)

摘要:为适应中医学教育发展要求,提升办学层次,调整专业结构,结合三亚学院学科专业实际,调研论证了增设中医学专业的可行性

>> 中医学专业床边教学模式的探索 部分中医学专业介绍 从绩效五层次分析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改革探讨 中医文化作为综合性大学非医学专业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的可行性探析 浅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民办高校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规范中医学专业学生查房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责任伦理研究综述 中医学专业本科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基于深层学习理论的中医学专业教学策略改进研究 试论课程式CBI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研究 中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医英语ESP教学研究与实践 同城对调实习模式在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中的探索和实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2015-11-13)[2017-05-15].

[5]江丰,张炳立,李玲玲.世界中医学专业教育标准研究概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3).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篇(9)

(1)在招生取向上,中医专业应招理科考生,还是文科考生?现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医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目前中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

(2)在课程设置上,应多设中医课程还是多设西医课程,两者各应占多大的比例?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西医课程比重偏大,中医课程课时不足,两者约为1:1,且中医课程仅总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200学时。中医教育西医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医院校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院校。中西医各有其宏大的理论体系,本科5年学好中医已经很难,何况两者都要学,结果是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成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特征。

(3)在教学流程上,入学后应先开中医基础课,还是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现在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课,违背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式相互抵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西医授课老师对初学者灌输中医不科学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医,甚至出现了学历层次越高,越不相信中医的反常现象。

2.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与教育的特殊性

中医药学植根并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植物等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并体现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其学科内涵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体,以调整生命状态为目的,具有多学科交叉,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重人文轻自然的显著特色,面对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等生命现象,中国历代医学家采用中国特有的人文形式进行描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成为构建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医学结束非系统的自发发展阶段,完成了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篇(10)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属性,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其特点导致中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阻力远超过其他专业。

(一)年龄差异大,生源构成复杂。

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介于18名6岁之间。以我校2012至2014级77名港澳台侨在校博士生为例(见表1)。这些学生入学前身份各异,从学籍表个人简历一栏可以看出,其中有应届硕士毕业生、中医师、西医师、国外中医学院校负责人、养生从业者(如:保健按摩师、健康咨询、保健药品研发、美容师等入音乐家、会计师、机械师等(见表2)他们出于对中医及中国文化的渴望与热爱,选择进入我国中医院校学习中医学。

    (二)中医文化底蕴匮乏。

中医文化融合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军事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是集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以2012至2014级博士研究生为例(见表3),我们的学生来自英国、马来西亚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十分熟悉,特别对中医文化难以理解。他们即便通过一到两年的汉语言学习,亦很难接受中医药理论知识。

(三)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由于中医文化底蕴的匮乏,留学生在几年的中医理论学习后,仍普遍呈现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而且,中医理论与常识性的西医认识常相互碰撞,令留学生们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影响了他们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以上问题将直接导致留学生临床技能学习与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目标各异。

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与不同行业的留学生构成了中医学习的不同需求。如应届毕业生,出于升学的需要,把中医学作为今后从业的方向;西医师,希望将中医方药糅合进平时的医疗救治工作中;养生从业者,希望深入学习中医养生理念及方法,并根据境外的需求及其工作体验加以完善,而向境外推广;另外,有一些留学生因为自身疾患而有中医求诊经历,在求诊过程中探寻中医的理论根源,希望能更好的为自己与家人提供保健方法,或就此转行。

二、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要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课程,培养出国际化通用人才。但是,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独特性,在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了诸多困难。

(一)培养目标难明确。

面对文化层次、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各异的培养对象,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国内尚未有关于培养目标的统一认识,来规范培养过程,这直接影响了培养过程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设置难合理。

1.中医经典课程。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其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加上语言方面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中医理论深奥难懂。但是,中医学经典是中医学的起源与精髓,对临床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是中医教育必要的传授内容。因此,如何在诸多中医经典著作中,挑选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切实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献;如何开展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活动,成为难点。

2.人文素养课程。医学作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重视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教育。境外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与国内不同的见解,同时,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点,如何设置这些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在境外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又能有助于中医文化的学习,成为难点。

3.西医类课程。国内的中医教育,有的存在中西医内容比例不当的弊端,缺失传统中医特色由于各国的卫生法规、政策的不同,中医在各国的执业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大多数的国家、地区,中医执业者不可从事与西医相关的活动,如西药处方,实验室检查等。但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中,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普遍应用于临床,西药的运用在医疗环境中亦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如何设置西医类课程,既避免通才教育的难以实施,又使学生在执业中不处于被动,成为难点。

(三)中医留学生教学师资队伍难打造。

开展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师是骨干。留学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求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既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又要求有一定的国际活动能力。中医界目前面临着学科术语国际语言标准化的问题。中医学中有大量富含哲理,寓意深刻的精炼论述,如何将这些知识用外语,通过符合境外文化内涵的表述,使留学生理解领悟中医精髓,成为难点。

三、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改进目标与措施

留学生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国际化程度。为了增强中医院校的综合实力,实现“办学国际化、国际化办学”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一)确定“实基础、强临床、重经典、活应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从医生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七个领域提出了60项指标。在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从中医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的自身特点出发,又要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同时还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在此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境外学生学习中医明确的目的,即可独立进行医疗活动,确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国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

(二)制定“多中医、多引导、多见习、多实习”的教学计划。

中医教育要突出中医特色,要遵循中医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要立足于中医本身,增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的需要。对于一些西医基础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选择性的删除;对于一些西医临床课程,如:西医内科学、医学影像学,选择的削减课时。对于一些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重视其实训课的教学。

(三)打造具备双语能力,教学水平一流,国际活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按照“从基础到临床,从高级到低级”的学科层次及教学力量梯队来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式包括“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旨在将境外相关行业的人员借助“海外名师”、“引智计划”等平台,邀请至境内授课。“走出去”旨在为教师搭建更多诸如“公派出国”、“国内外英语授课培训”、“科研合作”等桥梁,将教师送至校外交流与学习。

四、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评价

篇(11)

以农村、基层客观需求为依据,对高专中医人才“能力”的内涵开展研究,准确定位能力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加符合中医学自身要求和发展规律,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性中医人才。

研究背景

中医高专既属高等职业教育,又有中医教育特点,这就要求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既应符合职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还要考虑能发挥中医药的学科特色,更要符合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毕业生能力的实际需求;既要按照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将能力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同时,又要着力训练其中医思维能力,体现中医学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维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专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旨在顺应时代需求、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中医人才成长缓慢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低等问题[1],对完善高等中医教育结构,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专中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人才“能力”的内涵研究

通过近年来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农村基层的实地走访,发现对主要以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城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就业面向的中医专科人才,其知识结构要求全科型,其能力要求依次为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能力、预防与养生保健能力、护理与康复治疗能力、急症重症处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疑难杂症的处理能力、从事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中药炮制、中药识别能力、心理治疗及常用护理技术等,在专科专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擅长则更受基层群众的欢迎。

中医人才“能力”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为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行业培养具备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应用能力以及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能适应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等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

能力目标: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具备运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以及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诊治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具备运用中医伤科学、社区急症与急救、外科操作技能等知识处理一般危重急症的应急处理能力;具备临床护理、药物配方、预防接种和卫生保健等一般知识和常用技能;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写、读、说、译能力,并能借助医学辞典阅读专业书刊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一般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相关知识,能适应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继续接受再教育的能力。

中医人才“能力”培养具体内容

基本专业能力:按照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学知识、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备对急、难、重症患者的初步诊断及处理的能力。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教学并重的基本思路,培养能中能西的现代中医人才。中医学专业是面向基层、社区培养人才,而在乡镇医院及村卫生所从事医疗工作的从业人员,在能中能西的同时,尚应具有预防防与养生保健能力、护理与康复治疗能力以及一定的中药炮制、鉴定能力等,对其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更趋全科型。

中医思维能力:中医学是医学和哲学的统一体,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与元气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维方式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维方法。在诊疗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对人体整体机能调节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其针对的是患病的人,而不局限于疾病本身,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整体思维、辨证论治思维、形象思维、“和”思维、抽象思维、司外揣内思维、经验再现思维、模糊判断思维、历代医家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法独取特色[2],是当今中医大学生在传承与弘扬祖国医学过程中,必备的思维品质。

中医文化素养:依托学校的人文优势,以传承与创新中医文化为切入点,营造科学严谨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中医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领略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体悟苍生大医的成长历程,传承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读懂医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继续学习能力: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会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期间不断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工作当中不断获取学科新知识、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要具备扎实的古汉语基础,能够熟练阅读古典医籍;具备熟练阅读医学专业外文资料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医学文献检索的能力;具有积极地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中医创新能力: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与实践。中医创新在面对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3],建立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体系,加强古医籍中的中医药知识、方法、技术的挖掘、整理与升华,加强民间单验方搜集与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善于抓着机遇,在传承的同时,不断推进中医创新。

讨 论

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对高专中医人才“能力”的内涵开展研究,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以期人才培养内容更符合中医学自身要求和发展规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