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2 09:20: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

篇(1)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从我校高职学生来看,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在改革时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高职学生的共性。从我校录取的高职学生的成绩看,有的学生高考总分360~370分,而英语成绩100多分,或者语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绩只有40~50分。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学习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与中学基础密切相关的公共课程,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高职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3.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高职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4.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高职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专科院校,而同学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着这种心态去想自己的未来,往往又表现出焦虑、急躁的情绪,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

5.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薄弱的文化基础给他们大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厌恶学习;(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于在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学校听从老师,形成了一种较强的依赖性。他们一旦离开亲人进入大学,往往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3)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较浓;(4)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院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几个学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一点恰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构成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框架,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4.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1)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一二·九诗歌朗诵赛、讲课大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形象设计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依托专业为背景,在各学部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学生社团。比如:英语剧团、营销协会、会计协会、健康协会、营销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等。通过这些协会,可以广泛地组织科技竞赛、科研知识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形式的科技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发明与科学实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一般学生社团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学生社团,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有序的校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一般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强化专科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等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年轻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加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流通性和独特性;在加强对高职学生在校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校书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

6.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开展珠算和点钞大赛,也可参与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可举行翻译大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举行软件设计大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制图大赛等等。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7.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种表彰的机会,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8.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定位不准这一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无前途”的这种传统观念的误区。让高职学生能重新认识眼前,能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摒弃那种消极的行为和思想状态。树立一种自信、积极进取的思想状况,尽自己所能,各尽其才,让每一位高职学生能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即育德强调道德素质的养成,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体现在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属“成人”式教育,即属于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从目前来看,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时效性还比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学部、任课教师、班级导师等有效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载体,让同学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峰,边久民.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6(3).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03-01

初中化学既是启蒙教学,又为高一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初中化学的教学不容忽视,初中化学教学要不断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紧抓教材的基础上,让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体现着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人文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转变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改大纲将素质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化学教学应注重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生产实际、现代化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把握大纲要求,从以往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化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寻找最佳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体。教师要找出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学习成绩本来就优秀的学生,要保证他们正常发展的同时,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千万不能“放任自由”;对于那些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一定要鼓励他们向优秀的学生看齐,让他们的争取再上一层楼;对于一些后进生,教师一定不能放弃,首先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要知道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好,首先是学习的态度不好。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1】

二、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要以自身师德素质的提高带动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大纲,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以新教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精神指导,努力创造出适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的教学方法。其次,在平时生活中,化学教师要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细心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例如,教师平时应该积极关注国家在化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以自身学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学生学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最后,就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保持着对化学强烈的热情。例如,教师要学会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用新奇有趣的化学实验带动学生的求知欲;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

总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最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现代化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三、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师不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抛弃一些落后的教育手段。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走: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道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2】

四、注重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化学实验需要学生自己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想象的科学精神,从而大幅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其次,化学实验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细节,处理问题面面俱到。最后,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实验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自己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必然会有显著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化学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潜力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五、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义务教育的本质出发,在教学中积极提高自身素养,转变观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教学相结合,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最终在提高教学成果的同时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为祖国现代化科技事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拥军,浅谈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02):39

【2】赵华志,如何有效落实初中化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群文天地,2012,(04):183

【3】杨秀军,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6,(14):104-105

篇(3)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每一课时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要忠实于课标,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和能级要求;要知、情、意、行兼顾,全面把握与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隐性目标,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原则。还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年龄阶段特点制定目标。比如在教学“电磁感应”这一节时,可以这样制定:

德育目标:渗透“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对学生进行科学真理的探索,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打开真理大门的教育:

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换;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只有把目标确定之后,教师才可以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二、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十个手指有长短,每个作用不一样”。人的个体先天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后天主观努力的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我们不能再强求学生都朝着某一个模式发展,不能再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也要使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发展。不但学到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指出的那样:“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摘自《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优秀生的培养,还要注意后进生的转化。要大力抓两头,用心促中间。不要轻视、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物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我们必须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智慧、潜能、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活动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你在尊重他,关心他,鼓励他,理解他,他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真正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自身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教”向“导”转化,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各方面的帮助,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和辅导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其次,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讲授向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转化。

四、教会学生学习

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造。这些都离不开方法的掌握,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实践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进行方法教育的具体操作要点是:

1、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既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除了注重常用的学法指导外,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讲做笔记,怎样复习、总结,怎样收集学习资料等。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必须以学生学的方法为依据,并有意识地将好的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如学习物理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答物理问题时的思路和技巧有哪些,怎样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等等。只有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2、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物理学充满着物理方法,而且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发展其它自然科学,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所以,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理理论建立(也就是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一一分析、处理、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一一应用。在学习物理理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二是物理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普遍应用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推理、概括法等等。

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首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指提高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方面和知识就很多,所以我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挖掘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包括:

1、历史传统教育,成就教育和国情教育。

篇(4)

中学的地理素质教育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为培养地理专业人才服务,而是要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各科科学文化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并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开发和培养。教师要彻底改变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或不重视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做法,要把培养学生的智能,帮助学生树立地理方法和地理价值观念摆在突出地位,使学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能力,真正具备迎接2l世纪挑战的地理素质。

二、巩固地理知识教学

中学地理基础知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主体,也是其它地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在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点,明确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层关键作用及其在整个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层次教学和整体教学,提高知识的结构化程度,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不堆砌知识,不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抓住核心和难点,按照知识结构进行整体记忆,建立正确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三、培养地理能力素质

地理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地理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生存环境,时空广大、复杂,绝大部分内容无法亲身体察,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尤其要教给学生运用以地图为载体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使其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观念,具备利用地图进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和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突出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适宜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另一方面要少一点包办代替,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抽象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因为独立思考和探索本身使学生有创新的可能。教师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个性化,让博大精深的地理科学为学生提供发挥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从而使学生的地理能力逐步提高。

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也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环境,主要指课堂气氛。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欣赏带进课堂,营造民主、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氛围,真正做到和谐教育、愉快教育。

2.优化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全面”是指地理知识能力素质应达到的总体水平,“层次”是指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依据其差异提供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尽可能地贴近其“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易于获得成功,发挥其最大潜能。

3.优化教学过程,使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编排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师应把握地理学科

特点,避免单纯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推理论证,而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思考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在实质上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4.优化教学评价,改变单纯依靠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教师应建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地理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将口试与笔试、操作与技能、讨论与竞赛、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淡化考试意识与分数意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和对地理教学的改进功能。

五、加强地理实践活动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62-02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图书馆管理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广泛应用,更是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使各个高校图书馆都迫切地需要加强对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加强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为何要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图书馆员的学习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具体来说,加强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是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作为决定和主导社会发展因素的信息素质已经成为人类需要获取的一种必要的意识与能力。而图书馆员作为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就必须要加强信息素质的教育。

2.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现在的信息载体形式逐步由书籍向着电子发展,而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更是不单单以纸质出版物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聚集地,必然要求图书馆员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判断,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同时图书馆作为从事信息服务的产业,必然要针对心理、能力与习惯采用各种的服务方式,这就需要图书馆服务要多样化、个性化与智能化,这就需要图书馆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由此不难看出,图书馆在现代社会形势下想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强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

3.加强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要求。我们要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让图书馆员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和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我们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要求图书馆员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二、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内容

1.图书馆员的信息道德教育。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就是图书馆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一定要高,这也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员职能的根本保证。高校图书馆员要努力学习各项前沿政治理论,并培养自己踏实进取、爱岗敬业、不断创新、全心全意为学院学生服务的理念。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要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信息传播、使用和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违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或传播一些违法信息行为,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内容。

2.图书馆员的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和现象等从信息角度进行理解、感受和评价的能力。我们要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能力素质,就要使其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事网上信息的阅读、检索、加工和传送等工作。笔者认为,对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要求的关键就是提高其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员是信息的教育者和传播者,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要能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要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为广大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3.图书馆员创新素质教育。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为了更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一定要培养图书馆员的创新素质教育,锻炼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其在工作中能不断地开拓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知识,动脑筋,勤思考,不断地学习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应对动态而多变的现代社会,把高校图书馆建设做强做大。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粗取精,建立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技术和途径,让用户使用各种必要的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源,分析研究信息的成果评价,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传递。

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1.我们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方面是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对图书馆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之全面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信息意识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快高校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创新,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图书管理团队的建设打下基础。

2.我们要举办多种文献检索的专题讲座。开展文献检索的专题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与步骤,适应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学生提供信息,也能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我们要对信息馆员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对不同层次的图书馆员提供不同的培训,对于一些中级业务骨干,我们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其创造参加各类学校研讨的机会,不断地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对于一些刚步入图书馆员行业的员工,我们要对其开办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应用和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其真正地担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

4.我们要进行探究式的管理,有效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能力。我们图书馆员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我们还要培养图书馆员获取信息的洞察力,强化信息的加工、传递、收集和传播能力。从而,真正地做到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能力、完善其信息素质,改善其信息意识,最终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好地为学院服务。

综上所述,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这对图书馆业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图书馆员一定要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其业务能力,使之具有网络时代的各项要求,同时也满足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6)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的革命,愈来愈多的期刊将会以电子载体形式出现,电子期刊在期刊收藏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最终将成为馆藏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期刊工作,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期刊业务工作一方面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整个期刊工作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我认为现代的期刊馆员正处在转型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素质和能力,朝着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等方向不断努力,以适应服务方式和信息开发方式的变化。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期刊馆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了解读者需求的规律,掌握读者需求变化的情况,并及时将有关读者阅读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一般了解读者需求的方法有:一是召开各阶层读者座谈会,了解读者对期刊的具体需求。二是发放对期刊需求和评价的调查表,请读者进行期刊推荐。三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走访、闲聊等方式了解读者对期刊信息的需求。

期刊馆员还承担着期刊的划到、催缺工作,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期刊变更情况,并将期刊变更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将缺期期刊的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通过期刊订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催缺,并对催缺进行跟踪记录。

信息反馈要做到灵敏、迅速、准确、全面,期刊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协调能力,能与读者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图书期刊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期刊馆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读者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期刊馆员要有终身学习的要求当好建立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期刊建设员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在有限的图书馆经费条件下,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比例结构正考验着期刊资源建设人员的智慧,也促使期刊建设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期刊利用率来进行经费分配。要做到“花最少的钱购置更多的资源”,期刊建设员就需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娴熟的信息检索技巧、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准确的数学分析能力,根据本馆的特色、纸质期刊利用率、全文数据库利用率等指标,建立纸质期刊与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OA期刊与网上免费期刊的订购模型,用来指导期刊购置经费的合理分配。

对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进行编目著录,应按照各自的著录规则进行。为了充分揭示其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著录时应达到标准化要求,同时采用详细级次著录。但目前还有很多图书馆尚未真正开展期刊的信息组织工作,而已实现计算机期刊编目的图书馆绝大多数采用简要级次或基本级次著录,距离标准化要求甚远。计算机应用到期刊编目工作中,对期刊信息组织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编目工作正朝着网络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以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基础,提供期刊编目数据下载,以实现联机合作编目。这就要求期刊信息组织员努力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和网络运用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期刊编目数据下载,熟记各字段的著录内容,并加入馆藏数据,从而规范本馆的期刊编目数据,以适应期刊资源编目数据共享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组织员也面临承担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工作,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主要技术依据是应用元数据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链接式的编目。例如,美国的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C元数据就是近几年应用于网络信息编目而逐渐被各国所采用的一种新的编目依据。期刊信息组织员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知识应具备敏锐观察、接受能力,这样有助于信息组织工作与外部先进技术的有效接轨。

三、信息素质的教育当好面向读者的信息导航员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快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为跟上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步伐,图书馆期刊馆员应直面网络环境给期刊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和技能,迅速成为一名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不但能在庞大的印刷期刊信息流中,而且能够在海量的电子期刊信息流中筛选和捕捉有用信息,生产和预见信息,从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信息专家。

参考文献:

[1] 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1:12-13

[2] 王育菁,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讨,2009,(11):84―85.

[3] 叶勤,图书馆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及其实施[J],现代情报,2007,(11):29―31.

篇(7)

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于人才素质的竞争,通过大量的调查、访谈和分析,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人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在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了素质教育,几十年来在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学校等多方努力与合作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效果比较显著,成为了我国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等单位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开设课程体系之一,多年来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成效。高等职业院校除传授基本知识技能、民航相关专业教学与技能训练、文化产业与管理、就业指导等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外,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在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以及适应社会最新发展的趋势各领域具有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和加大投入力度已刻不容缓。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观察法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查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书籍、论文、报刊等多篇;访问校内外专家、教师等数人;对2010年至2012年我院人文素质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观察和纪录。

(二)研究对象。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为研究对象。

二、我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已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此方面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院人文素质的教育改革在课程方案修订中要有特别的规定:“为进一步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学院设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详细规定一定的学分和听课次数与时间。”基于这一原则,各学院都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生课外课程内容之一,并与学分挂钩,规定一定的学分比重。

从讲座形式看,我院基本是以临时人文素质讲座这种形式开展的,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从主讲教师队伍看,基本以校外专家和校内具有一定资格的教师担任讲授者,但校外专家占的比重较少且多是利用访问我院的机会临时组织开设讲座的;从学生对讲座的需求和兴趣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比如为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部件修理、航空地面设备维修等个别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讲座普遍偏少,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广度要求较高;从学生听讲座的课堂气氛看,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气氛比较沉闷,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研究,从学生源头上提高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真正让学生受益匪浅;从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控制与评价途径看,目前的方式、方法还不够完善和科学,由于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不够,导致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质量评价时不够及时、准确、科学和规范,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途径、方式势在必行。

但总体上看,我院人文素质开展逐渐走向完善,参与人数众多、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加强、听课质量有了一定改善,对学生起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为培养合格的专门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课外社会知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我院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院近三年人文素质开展的调查、观察等发现,目前,我院在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现状及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人文素质开设过程中,没能把我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专业科学知识及思想道德之间的关系紧密集合起来或者是三者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因此,如何将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主讲师资队伍力量需进一步加强和配备,目前,校外专家多采用随机开设的形式进行,而校内主讲教师由于要承担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因此,在为我院开设人文素质讲座投入的精力不够,个别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第三,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途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改善。现在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控制是通过学院职能部门组织、检查,系部配合评价、评分这一渠道;利用学生的学分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控制。这一点评价途径单一、方式不够灵活、方法有待创新。

四、提高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途径与对策

(一)建立一支有一定影响力、专业知识扎实的主讲教师队伍。主讲者的讲座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我院学生参加人文素质讲座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对演讲者的遴选是控制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因此,主管部门应对演讲者的学历、从教年限、专业知识影响力、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决定其能否开设人文素质讲座。目前,学院在这方面已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但规定比较宽松,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整体性。

(二)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相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有别于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思想道德的教育,它应该是三者之间的融合,紧密联系。要将传授体育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孕育在人文素质讲座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才能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文素质教育控制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套科学、规范的科学评价制度能有效地检验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督促学生参加人文素质讲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控制和调整人文素质的组织与管理的情况。根据有关规定,目前我院已经建立教务处、学院专家督导组和学生相结合的三级人文素质控制评价体系制度。因此,对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控制,除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一系列优秀的教材,一批高资历的教师队伍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外,建立一套检验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四)收集讲座资料,编撰人文素质教育读本。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在我院已开展多时,积累下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录像等多种资料,应该将这些有价值、有保存意义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行形成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门类、能作为相关专业补充学习的资料或读本,为不能参加讲座的学生或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形成一系列的读物资料供学生、教师随时查阅和学习。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明确的人文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体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2)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校内外、课内外知识结合不紧密,师资薄弱,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途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需及时矫正和完善。(3)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评价还存在不够全面、科学、系统等问题;对资料的收集、积累还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建议加强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制定、提炼人文素质、文化知识传授与思想文化道德相结合,适应新型社会实施素质教育趋势的人文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体系。在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主讲教师方面,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校外资历深的专家、教授、知名学者进行讲座;深入研究并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途径、方式、方法等管理方法。建立适合我院人文素质教育实际,能全面、有效、科学的反映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对其教育质量进行全程控制;利用现代化的录音笔、录像、光碟等多媒体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料进行整理、积累和保存。

参考文献:

[1]钟志贤,范才生.中国素质教育的使命素质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范秋明,龙鹤庚,鲁智勇.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第1版.

[3]黄泰岩.探求市场之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篇(8)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同时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当前高职素质教育研究大多具有局限性,对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没有更广阔全面的视角。本文打算从内容体系、实施途径、评价方法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来探索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厘清素质教育相关概念

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首先要对素质、素质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作出界定。

素质教育的含义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素质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并且经过后天的培养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其次,素质是理论知识的升华与凝练,知识是素质的源头,良好的素质和知识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第三,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在形成后持久地对人们产生影响;但素质并不会一成不变,素质对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也会因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上述三点表明,素质是以人先天生理为基础,经过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由知识转化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品质,它决定了主体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并且具有可塑性。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包含了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与人的专业相关,为人们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提供支撑。非专业素质则是人人必备的,能影响其终身发展的基本素质。在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仅研究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并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课外拓展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以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非专业素质教育。

与应试教育的侧重点不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提高青年学生敢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向未知领域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处理实践中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对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使人受益终生。

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内容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应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选人用人标准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为由思想道德素质、课外拓展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三大基本素质模块的同时,再将每一个基本模块分为若干子模块。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目标,选择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了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子模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侧重于解决学生在政治信仰、道德修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法律观念等方面认识问题。课外拓展素质包括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社会、科普知识、中外科技人物、最新科技动态等子模块等子模块。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名著,欣赏经典影视戏剧和音乐美术作品,举办讲座,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在艺术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由健康常识、生活学习习惯、运动知识与技能、安全与自我保护、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技巧与艺术等子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关爱自己的生命。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实施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举办系列讲座沙龙,课堂强化素质教育,组织读书月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和开展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

(一)举办系列讲座、沙龙,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举办多种内容的讲座。举办和开设100个课时左右的讲座,主题可包括时事热点、心理健康、科技创新、人文社科、安全常识等。可以将讲座列入教学计划中。按照不同的阶段层次,分年级进行讲座的安排。对于刚进学校,对校园仍不熟悉的新生,应加强基础性教育,主要举办以校规校纪、礼仪礼貌、安全法制、心理卫生等内容的讲座;在文化教育阶段应侧重于人文素质教育讲座,重点举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感恩、阅读指导、艺术鉴赏等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在学校专业知识的阶段,应当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因此举办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讲座会显得尤为重要;顶岗实习阶段,应学习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加强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讲座队伍的组建应专兼结合,注重稳定性。讲师队伍应以校内教师为主力军,同时聘请兼职教师,例如专家、学者、英模、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设置素质教育教研室,对人员和课程进行统一调配。

(二)利用课堂教学,集中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三种方式主动向同学输入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素质。拓展式渗透。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于其中的素质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围绕其进行组织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点拨式渗透。教师对于课堂上的学生行为进行适当点拨,引起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主动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身的行为素养。随机式渗透。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某个问题进行启发,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组织读书月活动,积淀深厚文化底蕴。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读书月的活动期间,按照素质教育的分类,并结合各专业特点,向学生推荐约100本书,要求学生读后开展一系列活动。也可将阅读课外书籍纳入教学体系。课外书籍的阅读可以分为必读和选读两大种类,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可以要求、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心得,以强化读书的效果。组织读书活动。可以通过举行征文比赛、书展、优秀读者评选、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营造学校内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丰富精神生活。

(四)打造多元的校园文化,陶冶高尚情操。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提高素质,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学生能时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文化的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校训、校风,使学生总能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加强自律、自我激励。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和舆论引导,搞好学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网站学校和宣传窗口等设施建设,传播先进文化,大力弘扬健康的氛围,创造一个积极、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要大力促进道德加强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人才、质量、教学、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四是倡导严谨、勤奋的学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五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是对校园活动区域进行总体规划,使之布局合理、和谐、美观、舒适、和谐,各种宣传标语、写真集与环境相配。其次要搞好校园环境绿化、净化、美化,体现学校特色和文化内涵,达到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还有就是室内装修应该显示又是个性化的办学特色无处不在。

(五) 开展社会实践,基本能力锻炼。

社会实践不仅是高职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和重要途径,还能有效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提升自己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目的,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用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并通过参观,访问、家庭教育、扶贫、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生在学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把服务学生和教育学生结合起来。其次,结合专业进行学生创业和社会服务活动。根据学校实际的需求和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和专业研究、社会服务新的方式相结合的创业就业。三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条件的现场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守法意识、社会适应性、研究所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对于建设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保障机制

保证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素质教育组织机构,成立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指导、检查和总结质量教育工作,解决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实施质量教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部门、检查、总结和评价。

(二)特别注意教育质量团队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聘请校外专家、优秀毕业生,加强素质教育团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三)提高教育基金投入,在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投资,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此作为重要指标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工作。

(四)健全素质教育系统发展。第一是要规范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系统。第二是发展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使教师从教授的导师,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者。三是开发激励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3.

篇(9)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可见,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人的天赋素质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对先天素质上的某些缺陷或不具备的方面,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后天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达到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七个方面。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这七种素质教育,全面地协调发展各种素质,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把青少年培养成跨世纪的人才,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使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二、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改进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在校时间的很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讲、准、讲、清、教、懂、教、会”八个字,今天,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完成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改进。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部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备课只注重备教材,不突出备学生;注重备知识的讲解过程,不注重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讲课则一讲到底,平铺直叙,重点难点不突出;练习上搞题海战术,层次不分,多多益善,加重学习负担;课堂中常常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表面热闹,外动内静,思维不够、不深,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学生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做到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2、强化德育工作,构建新的德育模式

德育立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之举。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的培养,关键对人的道德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鉴于这一认识,在学校的发展中,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之首。为此,要认真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四个转变,即德育目标从抽象的整合型转变为具体的层次性,体现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德育内容从单一型转变为综合性,实现内容的规范性;德育途径从封闭型的学校管理,转变为开放型的网络育人,做到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德育评价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强化德育评价的导向性。

3、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1)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

(2)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4、评价体系要多元化、多样化

篇(10)

生态文明时代的背景下,高校义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担。作为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又提出了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即自然也是有道德存在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纳入可以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实效。

1 学校德育的概念

本文认为,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对道德价值理解、道德品质素质体系建构和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促进德育对象个体素质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1】

2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对德育体系的影响

学校德育体系涉及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丰富,对德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得以重新建构。下面主要论述德育目标、方法和途径体系的重新建构。

2.1 德育目标体系的重新建构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确定德育目标,要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遵循受教育者对象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在生态文明社会背景下,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受教育者自身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来重新确定德育的目标。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也要遵循这一总目标,为社会培养包含生态道德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接班人。

而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又是分层次的,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每个阶段的德育都有各自的内容和目的。高校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又可以把德育的目标有所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使德育目标最终、一步步得到实现。

德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而且确立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更加全面,也更容易理解接受。那么在生态文明时代,新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所提高,更要确立其正确的自然观。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到德育体系之中,高校要积极挖掘利用自然界中有审美价值的德育资源,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美景、滋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的同时,获得大自然丰厚的道德滋润和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洗礼。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具有新的内容:使大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和环境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志,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并且能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自身实践行为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生态道德素养的人,最终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2.2 德育方法和途径体系的重新建构

德育途径体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以我国的国情和各级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提出的。学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通过高校公共政治课、学校工作、社团活动、结合家庭与社会德育等等。而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时期,德育的方法和途径需要创新。

德育的途径要对应德育的内容,且一个内容可以对应多个途径。对于生态科学知识教育,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通过高校公共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各科教学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校园广播宣传等途径,并且在此过程中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情感、信念、意志等,已达到内化的结果。而对于生态实践教育,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学校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家庭和社会德育相结合、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等途径来进行。

德育的途径要有重点,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重点在实践教育,让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摒弃过去的消费观念、有节约意识,最终将理论知识消化并内化,对此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了解。另外要与其他德育途径进行结合,重点有分工,对低年级学生适当地进行理论教育,而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在实践,最终实现分工协作,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作为生态道德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关键性环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识别“绿色标志”意识的养成教育,它既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教养。【2】

除此之外,对于德育内容,要在大学生原有的生态科学知识基础上,强化他们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支撑生命的基本系统,以及掌握认识、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懂得,世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是千丝万缕地联结在一起的,个人的幸福与整个地球的幸福密不可分的。【3】

总之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被纳入到高校德育之中,是顺应时展的结果,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路琳,康月磊. 论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中学校德育的走向[J].教育探索,2009,(1):106-108.

篇(11)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第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性质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舒展,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重在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

第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对象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人的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且有优劣之别。传统应试教育把重心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这是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实施途径上看是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较初中生有较大差别,初步形成了世界观。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超越课堂超越学校,多途径的实施,将素质教育的因素渗透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

第四、高中语文素质教从过程看是重方法讲效率的启发式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启发性,不能满堂灌,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

二、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的策略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遵循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原则,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学原则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师德修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忠诚事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以自身的形象和人格影响教育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向科研要教学质量,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四、改革教材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阅读教材与写作、说话教材分编。长期以来,写作、说话训练没有专门的教材,后来有一点训练材料,也只是附着在阅读教材的每个单元之后。这种编排的好处是便于读写结合,但应当看到,阅读、写作和听说各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和规律,各具相对的独立性,把三者机械地捏合在一起,难免顾此失彼,相互干扰。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分开编排,读写听说系列分明,易于体现各自训练的规律性,交相为用,互促互进,共同完成语文训练任务。

(2)阅读教材的编排,可以按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原则进行。高一学习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习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学习文化气息浓厚的议论文、科技说明文以及名家名作,主要培养研读文化论著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序列。这比现行教材单以文体为侧重点的编排更具层次感和渐进性。

(3)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写作实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行为、习惯为主体,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上期,在写作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一下期和高二,训练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三,在继续训练实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文科生、理科生和预备就业生各具特点的写作能力。

(4)说话训练,主要训练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七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可分为两个阶段:高一上期,培养口语单向表达能力,训练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口语单向表达和双向交际的技巧;高一下期和高二,培养口语双向交际的能力,训练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