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工程的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②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过笔者对于学校毕业生工作岗位的特点分析,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有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与项目部各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特别是他们刚工作阶段,和建筑工人打交道多,还要以老工人、老师傅为师,这需要他们克服很多沟通障碍和由于价值观不同带来的思想冲撞。学生在刚开始如果不能和身边工作人员有效地沟通,就不容易融入企业集体,这也是一些学生刚工作就离职的主要原因。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有效沟通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品格基础。
③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社会国家责任心。建筑行业属于技术性强、责任重大、管理复杂、相关影响安全因素众多的高危行业,从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行业安全意识和社会国家责任心。同时,建筑行业作为国家的第二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无论是一些公共基础建设,还是民用住宅,不仅要保质保量,有时为了赶工期,还要加班加点,长期不能回家,这都需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专业教育中灌输奉献意识和精神。
④具有建筑工程节能减排意识。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该专业的毕业生要能把节能减排、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作为自己的己任。在工程建设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除了平时要开设相关的节能课程外,还要通过社会实习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节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方法能力
①制定工作计划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设置中,其中一项是在工程一线五年实践锻炼后能力突出者可胜任工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核心领导岗位。核心领导岗位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需要制定工程项目工作计划,计划能力是项目经理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是对制定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能力的考量,更是对制定者工程项目预定工作计划能力、全盘决策能力的考量。虽说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大多数属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的职位,能上升为核心领导岗位的毕竟只有少数,但这毕竟是我们这类毕业生以后发展的晋升之路。因此我们在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②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的工作岗位,建筑行业的工作往往具有“挑战性”,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中,在岗者要正确运用所学专业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各种类型的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过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③技术故障分析与处理能力。建筑施工项目由于具有施工场地固定、施工人员流动、建筑材料各异的特点,再加上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极易产生质量问题或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作为现场一线的技术负责人员,必须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对常见的质量问题事先加以预防;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能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该专业毕业生全备的处理事故的能力是保障国家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④终生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各个产业的多方变化,建筑行业也是如此,这要求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具有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校知识教育中,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正规教育、以多种培训为主的非正规教育和以信息网络、多种媒体以及工作经验等构成的不拘形式教育相互补充的格局。
⑤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学习的能力。建筑行业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的行业,国家为了协调整个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转,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法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不仅要熟练掌握建筑施工技术,还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具备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学习的能力,以建筑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建设行为,真正做到遵章守法、关爱生命,才能在建筑行业中更好的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⑥创业技能。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建筑专业的学子具有创业意愿的非常多,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很少,工作几年后创业成功的比例就很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在校学生综合素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应该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方法的讲授,指导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毕业生中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及经验,为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
出台于2012年6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在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开发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经过调查和研究,依据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责,结合我院从2011届实行的“2+1”人才培养模式,拟定了职业能力需求体系、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于建工专业学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对实现教学和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训课程构建的主导思想
合格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满足三大核心能力要求: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时,就通过紧抓“一个思想、两条主线、三个层次”来落实,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1.“一个思想”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两条主线”就是专题设置和感知实习,构成综合实训的教学核心
专题设置是中心,它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综合实训中的课程设计是结合所设置专题进行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个人开放性思维。
感知实习,就是除了组织学生在课内时间对我院安居工程及附近工地进行考察外,还要增设“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实践”和“寒暑假集中实践”。
3.“三个层次”就是达到高等技术人才专业素养目标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层次的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动手能力、专项技术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才能说综合实训实现了培养的最终目标。
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1.已经实行的综合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训课程是高职教学能力基本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及其真实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开发基于真实工作的综合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建的创新方向。[1]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2]和专业方向能力[2]的重要途径。我们针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资料员、机械员、劳务员等“员”)专业知识[2]的需求,再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制定了综合实训实施细则和指导任务书,以简易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和建筑结构图的识读、设计及绘制为任务,并在2011届150余名学生中作了教学实践,收效甚好。
专业知识是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的通用知识、基础知识和岗位知识。[2]通用知识即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与管理常识。要求学生在建设法规、工程材料、工程识图、施工工艺及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所掌握。[2]
基础知识即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而重点就是建筑构造、建设结构和建筑设备的设计内容。[2]
大家从表1、2、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要具备建筑施工图、结构图及设备图的识读能力。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该能力设置。我们以施工员所要具备专业知识为例,可看到在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待完善,以达到我们综合实训课程的最终目标。
2.有待补充的综合实训内容
施工员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协助项目经理,从事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2]
从表4、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岗位知识中关于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等知识在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性。所以针对这个情况,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完善还有待提高。
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通过对岗位知识的需求重要性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现提出三个方面的设想,希望使综合实训的内容更加完整,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意义更加深远。
1.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
我院于2011年实行了“2+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2年,顶岗实习1年,因此在课程整合方面有了很大改变,而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满足学院发展、满足学生“零距离”就业应运而生的。但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课程设置顺序缺少衔接,但结合建筑行业第一就业岗位(员)的需求,所以应增加关于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实训内容,现将相关专业课程的顺序作以调整(见表6),更加满足了综合实训“综合”的内容和意义。
2.综合实训的前期实践教学基地薄弱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现场学习)虽然占很大比重,但由于实践基地薄弱,企业安排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量大,工学多且复杂,建设周期长,短时间实习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了解全过程,也由于时间经费限制,一次实习也不太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进行,学生动手参加实践机会少。所以,建议每学期应该安排1-2周现场实训、参观和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如表6所示)。
3.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
我们现在选择的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是完成简单民用建筑设计及混凝土楼盖设计两个大项内容。根据戴士弘教授提出的课程整体设计的六项基本原则:[3]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为课程设计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做到以“能力本为、项目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使学生的能力目标更加明确,任务训练更细致,项目载体更加具体,使得本课程知识理论实践更加贴近。
结论
综合实训课程的构建,是我院 “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增加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按照实际工作为载体,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境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认知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深深地改变了以往课程的教学形式,即从模拟型向真实型转变,从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及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应该在每个需要发展的高职院校中开设。
参考文献:
[1]刘曙光.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3-46.
1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合理规划实训基地。按照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训基地必须对应学生工作的岗位进行规划和建设,能模拟生产主要过程,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应能配合课程的教学,将复杂变简单,抽象变具体,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应由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认知模块包含建筑工程成果陈列室、典型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室、材料展示室、建筑构造展示室、结构模型展示室等;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包括以砌筑、抹灰、钢筋模板、脚手架测量、管道电焊等为代表的工种实训室,绘制与识读施工图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实训室等;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有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等;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可以结合学生工作环境成立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材料管理室等。
2科学设计,建多用途实训基地。建多用途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必由之路。单一功能的实训基地利用率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但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必须建立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等综合实训室可以按照企业布局合并建立;工种相关的实训项目可以就近设置;施工组织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都需要电脑,只是需要的软件系统不同也可以合并设置。
3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快速通道。单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受益面小,使用效率低,很难争取到足够的资金和场地支持,因此联合相近专业组建专业群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是解决资金问题和节约场地的重要方法,如果结合得好还能相互促进。比如在建筑施工实训场建设中,在设计中加入园林元素,不但有一场多用的效果,还能美化实训场的环境,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装饰、建筑工程测量、室内设计和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存在的很多相同或者相近的实训项目可以进行实训基地的共同建设,比如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工程制图室等。学生在多专业融合的实训基地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相关专业的内容。这些内容也能起到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丰富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在职业教育领域,随着人们对能力的认识不断发展,强调一种整合的能力观,就是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景结合起来,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特定仟务,能力是个体知识、技能、态度等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是完成具体操作仟务的基础。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职业情景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个体在完成特定职业仟务时才能表现出来。目前,“关键能力”一同成为与职业能力研究密切相关的关键同汇。“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orCoreCompetence)的概念于1972年由德国人梅藤斯(D.Mertens)提出,1974年他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作了系统论述,认为关键能力即组织和执行仟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仟感、承受能力。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木指导思想。“关键能力”是指具体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与单纯特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是在一定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提炼,与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重新融合提升而构成的综合职业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时,关键能力依然存在,并且可以在不同的专业岗位表现出来,已经成为劳动者自觉的素养,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能力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专业关键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如外语能力、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是通用的一种专业能力。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设计工作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新技术新方法的自觉学习接受、工作结果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方法关键能力还包括分析归纳、逻辑推理、抽象提炼、联想创造等,它是最基木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作为个人对从事执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包括社会责仟感、主动性、自信心、成功感、包容心、与人交流协商的能力、诚信度、乐于助人、环境意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不难发现,德国学者注重职业能力的心理学特征,也更重视职业能力与相关背景的不断发展创新,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能力的现在形式与未来内涵。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与德国职业教育界密切交流合作,各高等职院校派出了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赴德国学习交流,基于理性主义哲学、格式塔心理学、教学论三块思想基石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思想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主流思想。徐国庆、姜大源等人对职业能力内涵元素的阐释更是对以上种种职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准确地辨析,对职业能力的结构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至今为止,这是一种较为明晰的构成分析,从能力内容的横向角度看,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构成的纵深层面来看,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的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并能够对成果作出评价的能力,包括单项的及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它可以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对劳动资料的认识等。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职业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涉及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术的能力,能在给定工作仟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社会能力是经历和建构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仟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是与他人合作、交往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交流及解决冲突矛盾)、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仟。
三种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较强的方法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不同专业领域里的方法能力具有共通性,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素养。而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则为方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技术支持平台,有一个明确的施展对象,专业内在的各元素渗透进人方法能力的各个分支,为方法能力的提高提供营养。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更多是针对个体,而社会能力则是群体性的,离不开群体基础,是更高层面的宏观背景能力,是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基础上的综合抽象提升。从基木职业能力层面到关键能力层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内涵要求不断深化,专业能力从机械的模仿程式深化为过程优化、质量意识及合理化建议;方法能力从面对某一具体岗位工作的一般工作方法步骤提升到信息采集、全局综合分析决策,赋予了创造力的内涵;社会能力则提升到富有“人格魅力”的高度。
笔者通过对建筑行业长期坚持的调研及历届木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对岗位工作仟务进行深入细化、整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指导委员会组织多家建设类示范高职院校的参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建筑行业主要的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结构总体布局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2项专业综合能力是木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为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每项综合能力分解继续分解为专项能力,第三层分解为单项能力,具体的分解技术路线为:专业一岗位一综合能力一专项能力一单项能力。岗位群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从中提炼出12项专业综合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木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Ti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木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T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T种操作能力。其中,第2项综合能力分解为5项专项能力20项单项能力上。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实践
(一)专业能力评价手册的设计思路
在专业能力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保证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全面、客观地度量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的专业能力,在各专项与单项能力权重上进行适当调配,灵活掌握,确保被选择的指标具有持续性、导向性功能。同时,在基木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力求用较少的指标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减少评价的T作量,提高评价T作的效益。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量化评价的可行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尽量选用那些能够直接量化的定量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可以直接采集到的统计数据。
评价是结束点,也是出发点,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在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与教学相结合,采用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接受每一个学习仟务的同时,就相应有一份学习评价手册,这一仟务学习结束,评价也相应结束。这种适时评价而又总体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对老师的教学组织提出了很多要求,老师设计出大量的学习仟务表与学生各能力模块评价表,汇集成为评价手册。教学过程及时做出评价,然后调整。学生毕业的时候,对学生能力的判断,不再只是一张简单的成绩单,我们给用人单位提供出每一个学生各能力项目的学习考核结果,汇集为该同学的能力评价手册,该手册成为用人单位选材最重要的参考。
(二)能力评价手册案例
能力评价手册以单项能力评价为基木实施单元,内容有能力目标、项目工作仟务、考核环境、考核时间、评价方法、标准及记录几个方面,具体案例如下:(1)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工作仟务,熟练查阅相关规范,正确选择计算公式,正确查找各项材料力学指标。(2)考核项目(工作仟务):某结构构件的设计项目,确定应查阅的相关规范,确定需选用的资料(相关的手册、案例等)根据需计算的基木构件材料标号或级别,确定需要的各项材料力学指标。(3)考核环境:校内实训室或资料室;实训施工图纸;相关结构设计规范;相关标准图集。(4)考核时间:45分钟。(5)评价方法:以学生小组为评价对象,小组互检资料的正确性,穿插教师提问答辩。(6)评价标准及评价记录表。
(三)能力评价手册实践的成效
我们采取教师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相结合,通过对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9级、2010级部分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同学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学生之间交流活跃。对老师课前的组织准备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只是在讲台上讲授,老师更多成为组织者而不是演讲者。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企业对这种能力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给予了较高评价,并对其中部分能力构成要素提出了参考意见。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是以信息数据构建三维模型的工具。早在2002年就已引入建设行业,至今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中都已逐渐完善,并已在国内的建筑市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利用输入信息参数的方式绘制建筑构件,以三维模型为基础进行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模拟搭接建模,从而更形象地考察空间、模拟施工、检查碰撞。而在其使用上,无论是在可视化还是在逻辑性能,对于建筑师来说,BIM技术无疑是当今建筑行业的最有力、最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备工具。而根据建筑类不同专业以及工程进度的不同,BIM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下文将简要阐述主流建筑工程市场上BIM技术的应用。
一、方案的优化
由于BIM软件本身是进行的参数化三维建模,既可如同原始CAD制图般进行二维的呈现(包括平面、立面和剖面),又可进行三维可视化观察。而利用传统CAD在做方案设计绘制二维图纸的同时,又必须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因此,相对于传统CAD软件而言,在方案设计中利用BIM技术可以使传统的工作进行合并。而本身建筑师的思维应该从空间着手进行设计,平、立、剖面图无非是在建筑空间上各个面上的映射图形。在这一点上,BIM完全切合建筑师的思考逻辑,在绘制各个平面的同时可以对三维空间进行实时的分析和考察,既提高了设计的准确度,也提高了效率。
用原始CAD在整个建筑设计图纸的绘制过程中,立面设计、平面设计与剖面设计无法对应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利用BIM技术绘制,建筑师可根据实际的绘制情况对草图和工程图纸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思考和更改。既可以反思设计,又可以指导设计。总之,三维可视化信息模型和二维图形彼此对应生成是BIM技术的一大优势,也方便模型的一步深化,为施工图的绘制与碰撞的检测提供基础信息模型,减少翻模的工作量。
二、碰撞的检测
一直以来,因图纸错误导致的设计变更或者返工造成的进度与成本的浪费与损失是行业内的一大弊端。据统计在2010年《中国商业地产BIM应用研究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发现,77%的设计企业遭遇因图纸不清或混乱而造成项目或投资损失,其中有10%的企业认为该损失可达项目建造投资的10%以上,43%的施工企业遭遇过招标图纸中存在重大错误,改正成本超过100万元。
建筑业高达57%的浪费与消耗,使低碳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其中BIM也是成本控制和降低消耗的时代利器。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总结BIM技术价值时发现,使用BIM技术可以消除40%的预算外变更,通过及早发现和解决冲突可降低10%合同价格。消除变更与返工的主要工具就是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模拟建造的过程,并且进行碰撞检查。
碰撞检查是指在施工设计阶段对各种专业技术图纸(包括给排水、暖通、结构等)综合检查其合理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避免在设计中因专业间缺乏沟通而导致在施工中出现的结构与各种管线的碰撞打架以及建筑与结构之间的碰撞打架所造成设计变更。碰撞分硬碰撞和软碰撞(间隙碰撞)两种,硬碰撞指实体与实体之间交叉碰撞,软碰撞指实体间实际并没有碰撞,但间距和空间无法满足相关施工要求。例如,空间中两根管道并排架设时,因为要考虑到安装、保温等要求,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距,如果这个间距不够,即使两者未直接碰撞,但其设计是不合理的。再如,设计图纸中挑梁悬挑过少而造成两个梁间距太近无法施工等。目前BIM的碰撞检查应用主要集中在硬碰撞。通常碰撞问题出现最多的是安装工程中各专业设备管线之间的碰撞、管线与建筑结构部分的碰撞以及建筑结构与建筑本身的碰撞。
利用BIM模型的碰撞检查服务是指利用Revit,ArchiCAD等BIM软件建立BIM模型,通过碰撞检查系统整合各专业模型并自动查找出模型中的碰撞点,可获得需要的碰撞检查的报告。而利用BIM进行碰撞检测的意义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成本,把控施工进度,减少设计中的变更;而且也是对施工过程的一次三维模拟,提高各专业间的对接和对设计成果的认知度。
三、BIM协同
建筑项目工程涉及到建筑、结构、水暖、电气等众多专业的配合和信息的交流,在传统的作图工作流中,各个专业在设计期间往往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够,不可避免地出现碰撞等各种施工不合理现象,所以碰撞z查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工程人员在传统的效验核对工作中难免会发生一定的疏漏和错误,而且效率不高,若是在审核过程中疏漏了工程上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工程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延误;而BIM的协同工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信息即时共享和BIM协同管理任务分配,并提高对接,是BIM协同的核心意义。
以ArchiCAD的BIM协同处理单项工程为例,在协同工作前需要对设计人员的管理级别进行设定。管理级别的权限越大,所能更改和协调管理的范围和能力越强,管理级别最低的只可对上一级发包的任务进行设计和更改,而对同级别的其他任务没有更改权限;但若发现有碰撞或有类似不合理现象出现,即可及时发送问题至上一级别的管理,或要求对问题有更改权限或发送问题至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协同更改,但对于同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人进行更改,他人既无法更改也不能删除,所以协同工作的重点是在前期任务的分配和对工程量的把控上。
BIM协同实质是一种优秀的管理平台,是利用BIM进行设计和检测碰撞的基础,只有在协同优化后进行以后的工作也会在效率和人员使用率上有很好的把控。这种高效的管理模式使问题和一些碰撞解决在施工图的绘制中,从而减少了设计的变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分别对施工管理提出了“协同工作”和“消除信息孤岛”“建设协同工作平台”加强对施工的管控要求。由此说明,建筑行业协同工作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重要性,而若使用协同工作,也必须使用BIM技术。
四、结语
BIM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一套复杂的技术系统。除以上功能外,对算量提取、建筑节能计算等都有很好的应用。而以上真对建筑设计与施工图的设计部分的BIM应用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认知实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就非常重要。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调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对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对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2、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展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以培养专业技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为能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能力和较强的工程识图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选择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的能力;具有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3.1、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回访,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项目部安排的工作一般是施工员,由于工作经验的不丰富,该岗位工作内容最初是以抄平放线、试块制作、技术资料收集、一些简单工程量计算、施工日记记录等,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战,就可以从事现场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材料供应与检测岗位、工程质量检验岗位、施工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岗位、工程安全管理岗位及相关工种岗位测量员、试验员等。
3.2、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行动领域
表1 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3、整合课程内容
在提升实验教学训练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原来实训教学内容从附属于理论课程体系中抽取出来,独立设课,并进行整合整理,推陈出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不应再进行独立开设,而应考虑其与行业的核心联系,实训课程模块化,形成由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岗前技能训练、预顶岗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力,并在课程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3.3.1、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课程整合
按照传统教育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但这两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制图课程时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制图课以建筑构造为依托进行讲解更加贴近专业,构造课制作的各种模型可作为制图课的实体模型,且该课程将实体模型转化为平面图形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图,即实物图形制成平面图达到识图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平面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空间实物,学会对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3.3.2、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及测量课程整合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都要讲到,只是侧重点不同。测量是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测量课的知识在施工中只用到一部分,把这部分知识学到,能为施工服务就可以了,重点在测设工作而非测绘工作,目前的测量课重点在测绘上。
3.3.3、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课程整合
施工组织是设计如何组织施工,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施工设计也是对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设计,因此这两门课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用计算机编制的方法,整合后既有方法又有技术。
3.3.4、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和“平法”识图整合
传统教育中这几门课均单独开设,是这个层次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单独开始时每门课程均有70%~80%的不及格率,究其原因,学生的基础太差,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接受。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施工一线人员,这几门课开设的目标实际上仍是识图,要求具备能够看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力学讲授时以钢筋混凝土中具体构件为例进行,这样建立的力学概念就不会空洞。同时抗震课中的一些构造要求、计算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到。目前建筑结构施工图中钢筋均采用“平法”标注,在建筑结构课程讲授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讲解,达到识图目的
4、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4.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4.2、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到教师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参加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建造师等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再次,提高实践兼课教师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学,建设一支包含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校外兼课教师队伍,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3、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职业面向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尽可能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要求,将纸质教材与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及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材体系。再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体现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企业一线,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实训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行业、企业,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当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好建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学分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有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当立足于院校实际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考核目标、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手段、成绩评定、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互为补充,根据课程实践性要求确定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摆脱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促进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发展。
一、前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的重点学科之一,与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建设联系紧密。就目前形势来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除了要打牢学生的基础、培养其专业素质之外,还需重点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相关技术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老师,要结合时代进步、专业独特性和学生实际状况,通过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不断修正和改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专业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为灌输式和说教式,它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促进学科和学生进步的要求,必须转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模式。
案例主要是重现、反思并探讨某个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案例,然后通过讲解、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步骤来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进行提升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
工程案例教学是对工程专业课程进行的案例教学。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其课程有很高度的综合性,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广,紧密联系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工程案例教学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可行性,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的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案例教学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1.案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1)工程案例教学改革与马克思关于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相吻合,对建筑工程技术的感性认识的起点在工程实践上,然后又经实践将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并反作用于工程实践,二者不断相互促进和发展。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在进行教学时不可避免的要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的经验和发生过的案例。
(3)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使用工程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思考、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建筑工程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有许多问题的出现并无预见,也并非只有一种解决的办法,案例教学可以更好的模拟场景,使学生更好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整合课程内容。内容的整合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相关的教学大纲,其中在课堂中讲解的相关内容和其中的重难点与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的内容庞大,而每学期相应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全部讲完,这就对教师在选择讲解的内容上提出了要求,老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授内容和重难点。老师还要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建筑工程技术相关进展,修正传授的知识和成果,让学生吸收和消化最新的建筑工程技术知识。
(2)构建案例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技术项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任务,设置不同的分部或者分项工程的单元和模块,相对应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将需要讲述的知识构建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版块,并根据所包含的知识和讲述内容的多寡,分成一个或者若干个相应的模块,并将不同的建筑工程技术案例一一引入相应的模块中。
(3)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和规划。在对教学内容一一确定好对应的案例之后,要对案例进行好设计规划,一般来说,每个建筑工程技术案例都应该包括案例涉及的建筑工程技术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相关的建筑工程技术目前的状况、案例涉及的工程问题、针对问题的理论解决方案、方案实施后取得的效果和进一步修正的措施等等。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环节
工程案例教学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形成感性认识。采用计算机视频的方式,进行一定时间工程现场的动画演示,演示的内容包括与基坑开挖和降水相关的工程、场地、器械、设备等,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
上述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计算机视频在短时间内展示相关专业的信息和工程发展的状况,让学生受到直观并且形象的冲击,快速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变得更加有生气,充分调动了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气氛,为成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出相应的问题。用文字和图形展示在实际工程中的场景和工程中的各个参数,对正在准备的工程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工程的基本情况、所处的地质环境、施工器械、工程施工图等等。
上述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实际的工程中所亟待处理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求知欲和责任心,为进一步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3)构建理论知识体系。结合相应的工程案例相关的知识点来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注意施工的现场和动态,分别用图片和flas进行演示讲解。对不同的知识点,要分清主次,采取重点讲解、一般讲解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放矢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经过上述的三个过程后,学生对相关工程的理论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基本上能形成相关的体系构架,同时可以解决一些不复杂的工程问题。
(4)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再次分析相应的工程问题,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并形成不同的报告,将这些报告对比分析其各自的优劣。通过上述阶段,使学生更加的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建筑工程技术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注意要点
1.案例选择应循序渐进
在编排和设计工程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内容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且最终能形成一个完成而严密的系统。案例涉及的知识要在复合教材框架的情况下从简单到复杂,呈层层递进或者螺旋上升的趋势。以混凝土结构教学为例,首先应介绍所用的材料,然后进入构件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工程结构分析工程中的案例,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建立相应的理论框架。
2.分析时注意培养学生兴趣
案例的讨论分析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其答案不是固定的,而兴趣可以帮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现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的转变。学生可能因为理论知识的枯燥和繁杂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在进行工程案例教学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结合和引导,提升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工程案例可以使学生感到所学习的建筑工程技术知识的使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充足的思想和经验上的准备。
3.注意案例分析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相结合
工程案例教学要能很好的配合大纲规定的内容。工程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老师能更好的传播知识,为理论教学提供支持和补充说明,它无法代替理论教学,但是它很灵活,教师可以根据理论内容安排,在不同阶段有相应的针对性工程案例,还可在其中反映后续内容,为学生下一阶段学习提供帮助。
五、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案例教学有很多好处,它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分清重点、表达意见观点、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对专业知识在现实工程中的应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工程案例教学能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行业应用人才,对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海龙. 建筑工程技术学科教学中宜注重工程案例教学[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2:122-123.
在建筑工程专业中,分包模式是工程建设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承包模式,完成了建筑工程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分包模式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其不断的发展和应用中,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工程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工程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下,加强质量控制管理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概述
1.1 分包模式概述
建筑工程分包模式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建筑承包模式,具体来说,分包模式分为专业工程分包和劳务作业分包两种。专业工程分包主要是指建筑工程总承包商将其所承包的工程分包给其他建筑工程企业。而劳务作业分包主要是指建筑工程总承包商将其承包的建筑工程分包给劳务分包企业。就目前来说,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分包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对于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来说,工程分包模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促进的作用,对于工程管理的优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建筑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我国的建筑工程分包模式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需要进行探索。因此,加强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的研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质量控制基本理论
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完成。就建筑工程质量来说,它主要是指工程在满足业主需求、合同规定、国家相关规范等综合方面的程度。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大部分工程,有其特有的属性。第一,建筑工程质量有其特有的适用性,即工程满足特定需求的各种功效和性能。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其适用性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的理化特性,比如隔绝声音和冷热、抗腐蚀氧化等特性,除此之外,还有建筑工程的结构特性以及使用寿命和外观特性。第二,建筑工程的耐久性。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或者工作需求来进行的,相对来说,耐久性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建筑工程的耐久性,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同时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安全性。建筑工程在施工完成后,保证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社会的整体稳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这一属性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之一,针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必须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衡量标准,保障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第四,建筑工程的经济性。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节约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环节安排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这四个特性相互影响,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明确认知其特有属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的质量控制分析
2.1 分包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对于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来说,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就内部影响因素来说,主要有工程的成本投入、施工计划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等,这些对于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运行。另外,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分包商的行为规范、二级市场的完善程度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分包工程的质量控制的实施。
2.2 分包工程内部控制机制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组织成员调动、工作效率和行为规范。对于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来说,其内部控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其质量管理力度。针对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管理控制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才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3 建筑工程专业分包模式下的质量控制策略
3.1 严格审查分包企业的资格
分包企业的选择对于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管理。对于分包企业的选择,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确定其分包资格,建立合同管理文档系统。同时还需要注意加强对分包企业的控制管理力度,对于其施工质量进行检测考核,避免分包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另外,对于分包信息的收集也不能忽视,比如分包合同信息、施工计划、施工图纸等信息,加强分包信息的审核管理,规范分包企业行为,确保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落到实处。
3.2 工作技术准备情况的控制
在分包工程施工之前,对于工作技术准备情况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施工之前,人力、力、财力的准备以及工作环境的考察,都属于工作技术的准备,加强这些方面的控制,有利于分包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工作的进行。加强工作技术准备情况的控制,首先应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于分包企业的控制管理。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于技术、设施等关键地方加强管理,对于不利因素加强防范,是分包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应该加强工作技术的步骤要有明确清晰的了解,详细掌握工作技术各方面的情况,对于工作技术准备情况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工作技术的详细信息包括施工规划方法、评估标准等,对于这些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这些信息详细制定工程的施工计划。
3.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建立合理的分包制度
对于工程项目施工来说,如果总承包商在专业知识不足或者相关技术人员欠缺,分包工程施工任由专业队伍自行施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控制,另一方面,尽量避免过分分包,降低自身的社会和经济风险。对于建筑工程分包模式来说,其不能仅仅依靠完工之后的质量验收来进行质量管理,对于施工现场的监督也非常重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同时规范施工的各个流程和各个环节,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达标,这样才可以使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另外,总承包商专业知识不足,加强现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对于施工现场信息及时反馈,加强管控,保证工程质量。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于施工进度的监督管理,由于分包工程的特殊性,对于工期的管理必须要重视起来。同时,由于总承包商专业知识不足,这种情况下应该避免过分分包。分包工程应该尽量避免过分的分包。建立合理的分包制度,避免由于选择分包企业不当,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失。另外,建立合理的分包制度,将风险和压力降到最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注意分包形式的专业化,这样进行质量控制管理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3.4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明确责任
一般来说,总承包商所承担的只是法律意义不允许分包的土建部分,其他专业工程,比如桩基、基坑支护、防水等等一般应用用分包模式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总承包商对分包工程质量也有责任,加强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对于总承包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必须明确各个阶层的责任,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将责任贯彻落实,有利于加强工程质量的管控,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责任不清晰造成的互相推诿情况的出现。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分包模式在建筑工程中也越来越常见。对于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认识到其重要性,建立健全的控制管理体系和分包机制,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管理以及工作技术的准备,加强分包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ing-study integration”,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superiorities of the model are elaborated, and som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develop the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ing-study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要求学生要专心于学习,学有所成后再论职业,这样一来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也就出现了偏差,对社会上的各行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就中职类院校“建筑工程施工”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来说,更是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职业”对他们来说,还是个非常遥远的词汇;并且,目前很多就业指导课开的很少,虽然学校会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虚”、“不实用”、“信息量小”、上课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或缺乏理论基础、就事论事,或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或是上课的老师本身就对该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这些弊端,导致作为学生自身只有迷茫、困惑、彷徨。同时学生对自我认知程度及个性气质了解不深刻,导致他们无法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当前情况,笔者认为若能很好的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运用至中职院校中,例如,从企业引入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进驻学校,将会改善专职教师经验不足的现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将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相关专业来说,也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重点就如何在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很好的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进行阐述与研究。
2.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引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优越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许上大学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之一,但并非唯一之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读书的机器,而是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富有个性,有独特见解和思想的人。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力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真正的人才标准应该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综合”。中职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既是向社会输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很强实践经验的高级“蓝领工人“。因此,我国中职类院校对学生的教学理念与一般院校不同,旨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例如:就该专业“建筑构造”课程分析,本门课知识点相当多,并且有时由于一些知识点之间并无太大联系,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笔者曾多年教授这门课程,就中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他们一是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一是该学生群体普遍年龄较小,社会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成人水平。许多课堂时间,若一味的对学生传授新知,可能不能完全接受。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凭空讲解,效果更是不佳。若学生进入实训工厂或工地,通过教师或引企入校高级技工现场讲解,学生能够迅速将某一建筑构件相关的文字、实物、框架、结构结合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正在进行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题研究,在所教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中作了一次对此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内容大致从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学生心理,以及学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理解等方面展开。通过调查学生的情况,笔者总结分析,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利益。现列举如下:
(1)能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中职院校中的开展,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了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将学生引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通过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后,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而且,选择此种教育模式的学校在就业教学率上也显著提高,其结果远高于未参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的学校。
因此,通过在中职类院校中引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必然对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建筑工程预算》在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较之其他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耐心、细致的心里素养。因此,要学好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其他专业课的有关知识,其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严、细、勤、实的良好学风。而现实情况是职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常积累的知识并不充分,而且,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教学中,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预算知识并进行操作是关键,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促其主动学习
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活跃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降低起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职校学生的基础普遍不如普高的学生,面对新的课程,他们有一种既想学,又怕学的心态,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并且充分讲解,采用慢镜头、小步子的手法,帮他们搭起思维的小台阶,让他们拾级而上。对于建筑工程预算,更要分步讲解,增加实例练习,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譬如在讲土建工程量计算时,先从简单的、直观的、贴近生活的计算内容开始,如计算教室的门窗的面积;计算教室某一道墙的体积等等。先让学生感知最基础计算并加以运用,由此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较复杂的计算,学习自然有信心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这时再配合施工图纸来让他们计算相应内容,就可以很容易办到。
2.增加问题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要尽量设计一个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任务,将他们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笔者在上第一堂建筑工程预算课时,先准备了一套图纸,让学生欣赏一番,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导入,这样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就能充分发挥学习潜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师生就能和谐地融为一体,进而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
3.注意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教师应注意语言的妙用,尽可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美国《时代周刊》曾刊登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曾经搜集万个学生来信,发现学生喜欢幽默型的教师,这足见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相声、喜剧中的幽默艺术引入课堂,不露声色地加以点拨,并使其具有善意的教育作用,从而令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激趣。即使发现学生有倦怠迹象,也不要马上加以指责,而应该使用幽默的语言调动他们的情绪。此外,教师在授课环节上还要注意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应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所提的问题要能够跟实际联系起来,如在讲砼工程量计算中,当我们讲柱子的工程量计算时,可以顺便让学生先说说柱子的施工工序,由此引出柱子工程量的计算,但不忙着解释,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在他们经过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作讲解,这样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就能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
4.运用启发式语言,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但不能硬牵着他们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过分施加压力;要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他们作出结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不能急于求成。如在计算砼基础工程量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理解起来较困难,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他们,不要为了赶教学进程只顾自己讲解,用算式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要多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以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
5.应用直观教学增强形象性和实体感
中职生大多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空间想象力很差,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利用身边现有的建筑物和教具来进行直观教学。比如讲面积计算时,可利用所在教室、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数的建筑物,将它们计算的区别讲解清楚。在讲梁、柱、板砼的工程量计算时,可将教室的梁板柱作为例题来讲解具体的应用问题。对于看不到的构件,可使用教具,或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这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是面向一线的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能够指导实践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去。在教学中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来讲解,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掌握,而且还会实际应用;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讲课本第六章一预算实例时,我给学生配一套很简单的与例题内容相近的图纸,每讲一部分内容,均给学生相应的练习。一方面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计算内容,另一方面又给学生一次独立识图的机会,提高了识图的能力,一举两得。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识图过渡到以后较复杂的识图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7-03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学者都对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面对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有质的区别。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必须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拟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分析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关联的要素。
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据调查,本行业的工作岗位缺口主要为一线施工技术人员岗位群,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等业务工作,主要的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
各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可概括归纳为:(1)职业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协作与团队精神;(2)专业素质要求。施工准备方面:能读懂施工图,掌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熟悉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及分工,熟悉基础、主体、屋面、装饰等几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能协助技术交底,能根据工程实际确定施工人员、材料、机械及现场等准备工作,能编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方面:能根据基础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能根据主体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并进行质量控制;施工组织方面:能编制指导实际施工的一般建筑施工组织方案等等。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对上述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按职业岗位需求,可得到以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置思路。即学校教师会同企业专家共同对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取舍、归纳,提炼并转化为专业岗位(群)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岗位主要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的新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岗位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序化,从而完成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要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
要体现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设置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设置的实训课程或一体化课程要保障主要职业能力获得的培养途径。要满足行业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既要满足就业岗位的直接需求,更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储备。
首先,要整合优化理论厚重的课程内容。建工专业学科体系下的建筑力学、结构设计等是理论知识较为深厚的课程,在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下,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剔除繁琐的推论,删去理论性强而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章节,突出适用性、适应性,强化定性分析。教师讲授的内容,应让学生感觉到有用而不难。通过工程实例的体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归并、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不能将课程体系片面理解成完全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而构建,要设置一定的知识理论支撑,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可使学生在具体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加强知识技能结构化,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为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
其次,要强化项目课程开发,突出工学结合理念。要加快项目课程开发,通过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所需要的知识与所体验的职业岗位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有效结合提供平台,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与人交往、独立思考、多元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并且可以逐步完善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智结构。
再次,要合理安排课内外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实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较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构成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关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课程可通过讲座、研修计划及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计划力、行动力、沟通能力和表现能力,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空间。
构建课程体系的多元模式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综合实务能力等;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政治思想及职业素质教学体系。
我院土木工程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实际工程项目对接的思路,形成三年“四台阶递进,跟工程定位”的能力递进培养的教学体系,其工程实践、一体化技能实训教学课时已超过总学时数的50%。此模式顺应了就业导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顶岗能力,适应了工作岗位的需要。(见图1)
(一)教学体系
第一个台阶: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语言文化素质,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制图与识图、建材、测量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掌握以工程图识读、工程测量为核心的职业基础能力。工程实践的认识实习在施工企业实境下开展,认识工作岗位,通过熟悉企业环境增加感性认识,解决对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机具等工作流程与设备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职业意识。
第二个台阶: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开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概预算、钢结构、建筑CAD等专业课程及相应的实训,使专业能力得到强化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实训、基础实训、预算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专项训练。每学期安排2~3周工程实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学生在实际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监理等岗位上转变学生身份,以职业徒工的角色直接参与工程生产,在施工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境化地进行技能训练。
第三个台阶:专业岗位能力强化阶段。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开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质量检验等课程,其中,施工技术课程分解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予以实施,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应知”要求,为顶岗创造理论条件。此阶段安排集中四周的工程实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就业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通过工程实例开展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训练。学生通过造价实训、施工实习、施工管理实训、结构设计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真实的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
第四个台阶:职业能力体验阶段。学生通过在预就业单位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企业准职工的身份见习工作岗位,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在实际岗位上,真题实做完成毕业设计,落实高职学生动态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教学
采用全程“跟工程定位”的行为导向模式,教学采用全程“跟工程四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充分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四定位”安排,即入学第1~5学期,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个工程现场“岗位”,选定一位工地指导师傅,并对应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工地“岗位”随着工程的进展是动态的,随之校外导师也可以是动态变更的。学生在参加校内理论、实训学习的同时,利用专门设置的“工程实践”课及课余时间,到工地直接参与实际工程的建造过程,即边学边干,强化工程实践锻炼。第6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边干边学,得到综合训练,获得“双证”,直到正式就业。
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融入规范要求。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各类课程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培养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这也成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以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伯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5).
[3]周向阳..高职建工专业全程“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