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航天工程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U4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王子红(1978 -),男,贵州晴隆人,本科,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在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工作。E-mail:。
0引言
本文在总结某新县城低能级强夯+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某公司30万吨/年合成氨技改项目场平地基强夯加固工程、某学院学生公寓C栋填土地基强夯加固工程、某世纪广场02-04、02-05地基强夯加固工程等山区填土地基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基础上,根据在施工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重点介绍某公路枢纽东客站主站房地基强夯加固工程在强夯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及处理措施,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归纳出来供今后类似工程借鉴。
1工程概况
某公路枢纽东客站主站房,建筑中间为一层大厅,两边为三层楼房,对称布置,最大高度16.0m,宽37.0m,长110.0m,框架结构,采用独立柱基,最大单柱荷载2700kN。
该场地为一在岩溶洼地内以土石为主无序抛填形成,其堆积时间短,尚处于早期自重固结过程阶段。通过对该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初步勘察后发现,难以利用新近填土层作建筑物浅基础持力层,若利用其下红粘土作深基础持力层承载力又不能满足要求,而以土层下较完整基岩作桩基础持力层则桩长过大、造价过高、且成孔(桩)过程尚具诸多不确定因素。鉴于此,初勘结论提出了采用强夯法进行填土地基加固的方案,利用加固后的填土层作建筑物浅基础持力层。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质环境条件
本场地位于一岩溶谷地东北边缘,原始地貌为一红粘土覆盖的岩溶洼地,地面总体坡度小于10°,为耕作梯土,后因作为城区弃土场使用回填而成,具体为由南到北抛填土石,主站房位置已全部填平,场地东侧相邻大片填土,西侧边缘为高约8.0m的干砌毛石挡土墙,距主站房边缘轴线最近约14.0m,填土面较平,高差小于1.0m。
场区及周边岩层出露稳定一致,产状322°∠41°,无断层构造发育,不具备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质条件。
2.2岩土构成
经初步勘察,主站房范围岩土由上至下可划分为人工填土、红粘土、基岩三类,现分述于下:
(1)人工填土(Qml):遍布整个场地,以褐色、黄褐色为主,少量黑灰色,主要成分为粘土夹碎块石,局部可见少量砖块、砼或煤渣等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总体上为素填土,当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增多时则成为杂填土。整个场地内的填土均为随意无序抛填堆积,其成分构成无明显规律性,结构松散,厚度较为均匀,一般厚度9.0~10.0m。
(2)红粘土(Qel+dl):黄、褐黄色,局部褐红色,可塑状态为主,偶见风化残余碎块,厚11.0~18.0m,顶部1.0m左右为原始地面表层的耕土。
(3)基岩(T2g3):场地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第三段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平均埋深23.80m。
3填土地基评价
该填土为沿同一高程即场地地面由南至北逐步抛填而成,未经分层碾压或夯实,除表层结成约1.0m厚的硬壳外,下部结构十分松散,填土层厚度较为均
匀,平均约10.0m,成分以粘土夹碎石为主,局部含少量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根据场地内10个重型动力触探孔测试,其N63.5在水平方向上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在垂直方向上却有显著变化,大致以6.0m深为界
收稿日期:2012–07–30
(所有标高均以建设方给定的控制点标高0.00m进行引测计算,下同),6.0m以上N63.5值较小,6.0m以下N63.5值明显增加。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进行统计计算,6.0m以上平均值N63.5=3.2,标准值N63.5=2.7,变异系数δ=0.28;6.0m以下平均值N63.5=5.4,标准值N63.5=5.1,变异系数δ=0.09。这种差异反映了抛填过程中受重力作用影响,弃土自由滚落分选形成上细下粗的一般特征,6.0m以下碎块石含量较高,粒径较大,承载力较高;而6.0m以上则碎块石含量较低,土粒含量增加,相应承载力也较低,根据N63.5值,6.0m以上填土层可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80.0kPa,压缩模量Es=3.0MPa。
4强夯试验
4.1强夯试验区的设置
根据对主站房场地的初步勘察,填土层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为9.8m,其成分除局部以建筑垃圾为主的杂填土外,其余主要为以粘土夹碎块石的素填土,因此,试验区选择主要从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考虑。该建筑物从结构上分为东、中、西共三部分,选取西栋楼东北角和东楼西南角为A、B两试夯区,A试夯区面积为342m2,B试夯区面积为110m2。此两区柱位密度、荷载、基础尺寸均较其余部位大,同时紧邻中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控制性。
4.2试夯参数的选定
主站房场区填土由于6.0m以上粘土含量较多,设计承载力要求为200kPa,因此,采用碎(块)石进行置换强夯,夯点按4.0m×4.0m方格网布置,夯击能为4000kN·m。
4.3单点夯试验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廊坊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2145
国内刊号:13-1276/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航空航天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掌握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技术创新、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是一个专门化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基础理论,掌握航空航天领域的多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数学、物理、动力学与控制、空气动力学、材料与结构、工程热力学、控制系统原理、飞行器总体设计、航空电子系统、飞行器制造工艺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飞行器总体、结构与系统设计分析的能力。
3、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研读4年,毕业后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是一项难度高、规模大的综合性工程。神舟六号研制过程中,七大系统的成功运行,核心技术的自我创新,无不汇集着科技人员的心血,凝聚着广大航天人的智慧。奉献青春年华,奉献聪明才智,奉献热血汗水,正是广大航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托起了“神舟”系列的腾飞。
航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源于对伟大事业的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胸怀报效祖国之志,肩负载人航天重任,直接为之贡献力量的人员就有10万之众,而每个人的背后还有他们的亲人在默默地付出。飞天征途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和风险,投身这一事业需要数年如一日的付出,但航天工作者毫无怨言,义无反顾。“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这样的信念让广大航天人将自己的付出与奉献留在戈壁荒漠上,将祖国的骄傲和荣光写在浩瀚太空中。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由航天精神联想到的……》。
今天是“世界消除贫困日”,更是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日子,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经历了成功发射,到正常运行,于今天凌晨顺利返回地球。我们昆山籍航天员费俊龙和他的队友聂海胜已按计划完成了预定的空间飞行实验,并为开展下一步载人航天计划进行了初步技术验证,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数据。他们在太空中完成了许多的中国“第一”。也再次成为全球世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费俊龙和聂海胜都是典型的农家子弟,从小家境贫寒,他们的成功,与他们胸怀大志,不懈拚搏,能以顽强的毅力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极限挑战是分不开的。我们为费俊龙、聂海胜感到骄傲和自豪,更为日新月异的祖国航天事业感到骄傲和自豪。尽管我们的航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我们走过的路,却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一串串令世人为之惊叹的足迹!这次执行的神六飞行计划要比神五计划复杂得多,航天员要脱下他们身上重达10公斤的宇航服,在返回舱和活动舱之间来回行走,并进行一系列科学试验。“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试验,不仅凝聚着无数台前幕后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汗水,更昭示着一种令人奋发、催人奋进的“中国航天精神”!这无疑也是新的时代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在飞速前进的宇航时代,飞向浩淼太空,探索宇宙奥密,是世界每个民族光荣与梦想的载体。事实上,人类许多前进步伐和辉煌成就,往往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正如国人长达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不过,为了这一瞬间本质的飞跃,却凝聚了无数人长期的能量聚积和储存。
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作为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就包括7大系统,汇聚了全国数千个单位,仅参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就超过10万人。为了一个民族共同的飞天梦想,他们团结协作、密切协同,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托举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更广阔的太空进军。难怪美联社的评论说,“载人航天是一项提升中国国家声誉的航天项目,中国已经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把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的航天大国”。
说到第三,谈及航天精神,这里,我们不妨把视线由国家、民族、集体暂时收缩到我们这所学校——昆山市第一中学。本学年我校已明确提出了“两全”目标,那就是: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全力争创昆山市第三所优质高中;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这无疑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体师生形成强大的合力。我们如何实现“两全”目标?怎样再创一中辉煌?这是否也值得我们全体师生进一步共同思考和实践呢?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关键词:
通信工程;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应用价值
1引言
通信工程,也有人称之为弱电工程、电信工程和远距离的通信工程,它在电子工程中是一项重点工程,电子信息专业作为它的基础性学科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周知。其中,电子信息运用通信过程信号处理和信息传输应用等原理,在电子通信的领域里做设计、制造以及运营等工作,主要是通过了对通信网、通信技术以及通信系统知识进行学习。
2通信工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1在生产工作中的运用
近几年,邮箱作为一种曾被广泛使用的联系方式如今已经逐渐退出社会市场,相反,群众越来越喜欢通过微博、QQ或者脸书,特别是全中国聊天使用率最高的微信等社交软件来和亲朋好友聊天、联系或是在线支付等。最重要的是这是发挥了通信技术的生产作用,不仅在办公方面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进一步地提高了生产的质量,而且在办私方面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便捷化,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此外,在传统企业的办公会议中应用通信工程的技术,就将传统的会议模式转换成了网络信息会议模式,这样不仅降低了办公成本,而且也提高了企业办公的效率,符合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在生活当中的运用
通信工程技术不仅能运用在生产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的运用。通信工程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民生活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丰富度。而且,通信工程的技术使我们只需要通过手机就能够摘要:通信行业是当今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通信工程技术更是国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不仅是通信行业的核心技术还是电子技术工程类应用的重要方式。关键词:通信工程;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应用价值doi:10.3969/J.ISSN.1672-7274.2017.06.072中图分类号:TN91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码:1672-7274(2017)06-0161-02实现与远距离的人的沟通,即时通讯变成可能,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人们把通信工程技术的成果应用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当前市场中销售的通信终端产品都可以实现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的人们进行视频沟通,如:电脑、手机、IPAD绝大部分都安装有上网设备和摄像头,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距离。可想而知,在不久的将来通信工程技术必定实现更多的创新,得到更多完善,加上在生活中不断使用的的前提下,人民的生活一定日新月异。
2.3在航空领域中的运用
目前,通信技术系统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性最大、涉及面最广、技术最为先进、可靠性最高、最有效率、同步时间最为精度和应用前景最广阔乐观的通信系统。在载人航天、卫星等的项目中,通信技术主要是针对飞船、卫星和火箭等目标的飞行轨道和工作状态进行监控,对飞船、卫星和火箭等进行录制飞行实况景象,跟踪卫星、飞船等并接收和传送飞船与航天员部分科学实验数据等。利用网络的卫星通信、光纤传输电路等多种手段,使它不仅涵盖了整个国土和三大洋的通信网络,而且使通信技术先进性和运行效益等方面的测验达到最佳测试效果。为了不断满足未来载人航天和卫星工程的需要,载人航天工程通信技术将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实践的精神,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4在导航定位方面中的运用
通信工程技术也广泛应用在空间导航定位和远程监控等方面。GPS系统是它最突出的代表,它通过卫星和通信技术来实现综合性的应用系统。众人皆知,卫星和通信工程技术的结合可以高效地获得清晰而准确的地面信息,为导航、测量、控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为了获得逼真的立体画面让人更具体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势风貌、高山流水,城市景观,可以对GPS数据和卫星通信数据的进行加工,所有这些都是通信工程技术应用的结果。
2.5在国家安全方面提供保障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通信工程技术还运用在国家安全方面。这项技术通过卫星监测形式来实时监测我国领空、领土和领海等要害防护区、城市安全监控探头录像、城市道路交通、治安状况等,并且能随时随地地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在这些领域中有任何异常的情况,还可以通过通信传媒技术对全体民众进行通告。总的来说,应用通信工程的技术在国家安全保护中,不仅可以严格精确的监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而且还可以高效率的保障各个地区的安全,为国家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3通信工程行业的未来展望
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今后的通信发展中,第一,将会使用无线宽带的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以及云电技术等高新科技实现全城全国无线网络的覆盖的战略计划,最大限度地突破空间距离带来的交流沟通的障碍,从人们通信方式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第二,为了充分践行生态环保的理念,将最大效益的降低通信工程的消费以及环境保护的成本,并且与生态环保的科研成果和通信工程的技术成果进行结合,与国民经济中众多领域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最终建立起综合通信工程的技术类项目。通信工程还可以服务于当今社会,造福子子孙孙。
4结束语
虽然通信工程技术已经深入地运用在国民经济的各环节和各领域,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大大小小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想最大限度地将通信工程技术融入到实际产业生活发展中,发挥通信工程技术的核心作用,那就要使通信工程技术和各产业各领域做深入的融合,唯有这样才能发挥出通信工程技术的潜在核心价值。与此同时,还能在提高各行业的发展质量以实现通信工程技术,让通信工程技术展示出更大的价值潜力与作用。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不断努力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其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开发太空资源,人类现已研制和发射了两大类航天器――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人类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曾想到50多年后的今天卫星会有如此广泛的用途,它已成为当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为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这近60年的发展程度超越了过去几百年的发展。
航天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由于载人航天器可以由航天员直接操作,所以它可以开展复杂、多变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航天活动的效益,大大扩展航天器的功能和用途,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例如,利用人的敏锐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机动灵活能力,可更有效地进行“观天看地”活动,它远胜于遥感卫星的能力;利用人所具有的灵活操作能力,可完成航天器在空间的装配、拆卸、检测、维修、更换部件、实验操作和对接控制等复杂任务;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随机应变能力,可避免和减少航天器发生事故,排除故障,化险为夷;利用人的智能与高度思维能力,可在太空进行有效载荷的实验研究,无论是航天医学和生物学实验,还是生产、制造药物与器件,大都离不开人的照料与操作,并要求有人来随时观察、记录、分析与处理数据,修改程序,处理意外情况和进行样品的补给等。
简言之,航天员在太空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为5个:飞行监控、装配维修、研究探索、太空生产、相互支持和照料。另外,航天器上有人,还可实现人与自动化的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这比单纯自动化在工作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会取得明显改善。
载人航天技术持续的开拓性和高度的综合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新颖,思路开阔,涉及学科、专业广泛,从而使它有高层次、多途径和全方位的渗透性,对各种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裂变反应”比比皆是。载人航天技术与其他科技互相渗透后又可产生不少新的交叉学科,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例如,形成了空间生物学、空间材料工艺学等新的边缘学科。其应用效益不能单纯以产品销售收益来衡量,而应主要体现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开拓出新技术、高效益产业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等方面。
所以,中国在航天技术、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于1992年9月21日正式开始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该工程对中国的国计民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因为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它已经成楹饬恳桓龉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现已先后把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一壮举也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拥有“两弹一星”一样,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注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带动了中国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因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集中体现国家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发展程度,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组织实施13次航天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推进了中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国航天科技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了上述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前期着重于高远位置资源的利用,各种人造卫星均是利用高远位置资源有效地为人类社会服务,而在微重力等其他太空资源的利用上考虑得不多。1992年开始发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主要是利用微重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改善地面生产工艺,为人类创造新的财富。中国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内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和地球观测等许多学科的研究,也能取得不少在地球上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获得的科研成果。
航天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遥远
16岁觅到一生的方向
1976年,魏俊华一家随当兵的父亲来到贵州。两年后,16岁的魏俊华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系录取。从中学起,魏俊华就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当年高考,我的化学可是最高分呢。”谈起往事,魏俊华颇有几分自豪。
当时从贵阳坐火车到哈尔滨要一个星期,父母怎么也不放心年少的他孤身到远方求学,都说“不要去读了”。魏俊华却坚持要去,由于路途太远,大学四年他只回过两次家。
大学毕业后,魏俊华就回到贵州,在梅岭化工厂扎下了根,一直干到现在。其中,1987年他又考上母校的研究生,可又在毕业后回来了。
1997年到1998年,是中国航天事业最困难的时期,整个行业不景气,很多同学都改行离开了航天领域。有一次,魏俊华在北京碰到一位老同学,对方说:“到我们公司来吧,给你十倍工资”。魏俊华只是笑笑……
“有很多次外出发展的机会,但我一直没走。”留住魏俊华的除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还有对(电)化学的喜爱。也许,当年这份喜爱只是源于一个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和神往;然而,经历了大学的学习和在梅岭化工厂的实践,魏俊华早将这份喜爱与祖国的航天电源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专业,更舍不得离开航天事业。
对魏俊华来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攻克技术难题,他戏称这是“搞技术人的通病”:“当你把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钻研出来时,那种快乐真是难以形容。”在魏俊华眼中,担任工厂总工程师的十年是他最满意的一段经历。
“干自己想干的事就不苦,反而是一种乐趣。”
从“神舟”到“嫦娥”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正式启动,梅岭化工厂承接了运载火箭和“神舟”飞船配套电池的研制任务。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曾说:“航天工程是一个链条,一个器件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系统塌陷。”专家把电源比作“航天飞行器的血液”,飞船返回舱的电源更被称为宇航员的“救命电池”。
作为技术负责人,魏俊华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保证了中国航天的“血液畅通”:
研制初期,魏俊华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次攻关,将电池的湿态搁置寿命由原来的90天提高到180天,重量则由40千克减少到22千克,大大提高了运载火箭的有效负荷;
2003年,离“神舟”五号发射只差一个月,从发射场传来消息:“神舟”五号的电池由于来回多次运输,超过了原定的设计指标!而为了保证“神舟”五号与“神舟”四号技术状态的一致性,其他批次的电池都不能用。紧急关头,魏俊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加班加点讨论方案、做试验,仅用一周时间就给出了“能使用”的结论,保证了“神舟”五号如期发射,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面对“神舟”六号对电源提出的更高要求,魏俊华要求职工从各方面对每台电池的技术状态、生产验收过程进行重新审查,并根据总体降低电压的要求进行了适应性的改进和试验;“严、慎、细、实”的航天工作作风,在梅岭化工厂被加了四个“更”字,成了“更严、更慎、更细、更实”,这一切保证了“神舟”六号电源万无一失;
不久前,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梅岭化工厂为其运载火箭提供了全部6种7块电池,确保了“嫦娥”顺利飞天……
自己培养的人
不比北大清华差
虽在群山沟壑之中,却为中国航天事业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个中甘苦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没占一条优势,起跑就慢了。人才都往北京、上海跑,谁愿意到我们这山沟来呢?”片刻之后,他的脸上又恢复了一如继往的阳光:“所以,我们着力自己培养人才,事实证明,我们培养出的人不比北大清华毕业生差。”
2007年,梅岭化工厂有35名职工报考重庆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并参加国家统考,32人通过;而这年全国报考重庆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有近100人,通过的一共只有50多人,梅岭化工厂的职工占了一大半。
当初考试成绩出来后,校领导大呼:“没想到”。魏俊华惊喜之余是感动:“真没想到大家考得这么好。说实话,我一直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工作繁重、忙碌,又要考数学和英语,可没一个人耽误工作、没一个人请假,真是太不容易了。”
作为基地最早的一批研究生导师之一,魏俊华现在还带着研究生。至今,他已培养出近1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2人已担任梅岭化工厂副总工程师,其余几人也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
魏俊华的一位师妹现在是上海某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有一次她打来电话:“师兄啊,你不能华山论剑――什么都靠自己一个人。”这话对魏俊华触动很大:“确实是这样,必须尽快把后面的人培养出来。”
主抓“例外管理”
“在梅岭化工厂,哪里有资金流动,哪里就有效能监察。”
魏俊华解开西服纽扣,让记者看里子上的商标:“我穿的是罗蒙西装,这是我们的厂服。这样一套衣服市场价1500多元,可你知道我们这套多少钱吗?”“700元。”他身上这件西服质料上乘,做工精细,又是名牌,确实值。
“这得力于我们的效能监察。”在梅岭化工厂,凡是2000元以上的项目,都必须进行招投标。例如厂服的购买,就由厂招投标小组公开招标,有意竞标的西服厂商都要到厂里展示商品,由职工们观看、选出最满意的厂服。即便是30元的劳保茶叶,也要进行招投标。
效能监察不仅得到了全场职工的好评,更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仅2006年一年,通过效能监察立项,梅岭化工厂在物资采购和基建工程等方面就节约资金216万元。
有很长一段时间,魏俊华在厂里“一肩挑三职”:同时担任党委书记、厂长和总工程师。三副重担集于一身,这在任何企业中都是极为少见的,然而魏俊华却游刃有余:“在抓好企业发展方向的同时,我把权力下放,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此外,我主抓‘例外管理’――在100件事中你做好了99件,只有一件事没做好,我就盯着这一件去管理。”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住军品不放松”;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以人为本,全面调动一切人的力量”;
“以制理事,以制管人”;
10――9――8――……1――
牵动――点火――起飞――
霎那间,搭载着“神舟二号”飞船的“-2F”火箭喷着橘红色的火焰,如利剑出鞘,横沙立土,排山倒海;似江声浪涌,重叠如山,发出剑鼓之声。
12秒钟后,船箭一体按预定计划转弯;120秒钟后,逃逸塔抛离;580秒钟后,火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神舟二号”无人飞船经过7天的轨道运行后,按照预定计划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着陆。它的试验成功,说明我国的载人航天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日子已为时不远。
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正在实现
中国人遨游太空,这一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付诸实践,仅经过七八年时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即将成为现实。
载人航天工程庞大,系统复杂,包括载人飞船、航天员、运载火箭、发射场、返回着陆场、测控通信和飞船应用等大系统,每个大系统又有若干个分系统。协作单位涉及到全国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
在载人航天器上,要创造一个适合航天员生活的小环境,并非易事。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温度、湿度、含氧量都非常适合,排泄出的粪便、尿液也很好处理。但是,在一个体积只有几立方米或几十立方米的载人航天器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必须解决其密封、环境温湿度控制、有害气体过滤、废物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还要解决超重和失重对航天员的影响。在地球上,人们已经习惯了重力加速度在1g的条件下生活,但航天员要进入太空和返回地球,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加速和减速过程。这时的加速度会大大超过1g,即出现超重现象。超重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影响很大,可使人体某些部位缺血,导致昏迷,甚至可造成某些组织坏死。当人在轨运行时,地球对人的引力和人对地球的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抵消了,航天员就会感觉不到重力的存在,即处于失重状态。人在失重时是完全“自由”的,没有重力的感觉,身体漂浮,行动古怪,定向不准,而且还会出现吃饭、喝水、睡觉和排泄等困难,真可谓吃喝拉撒睡都碰到了新问题。
发射载人飞船与一般意义上的发射卫星是有根本区别的。卫星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除返回式卫星外)是不回收的,任其在空间陨落烧毁,而飞船上的航天员是一定要返回地面的。另外,当载人航天器在发射升空后的任何时刻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问题时,都必须启动救生装置,实施应急救生。因此,发射飞船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我国的飞船命名为“神舟”号,由总书记亲自题写。“神舟”飞船采用三舱段结构,包括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运载火箭为“-2F”新型捆绑式火箭。该火箭是在“-2E”的基础上重新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推力更大,可靠性更高。
载人飞船发射场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载火箭和飞船在发射场采用了“三垂”模式,即在技术区进行垂直总装、垂直测试,然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对火箭、飞船实施远距离的测试和发射控制。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研制部门大力协同,研制人员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经过7年多的努力,研制出了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和“-2F”火箭,建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陆海基航天测控通信网、先进的航天指挥测控中心和一流的飞船发射场。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飞船发射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正常,与飞船按程序分离。“神舟一号”绕地球运行14圈后,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中部地区准确着陆回收。
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后的第10天,又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二号”,经过7天运行后,在我国内蒙古中部成功着陆。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共在轨运行162小时22分,绕地球飞行108圈540余万公里。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各种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圆满完成了预定试验任务。
“神舟二号”飞船上安装了由我国科学家自行研制的几十件实验设备,进行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文和空间环境等多项科学实验。
在宇宙空间,具有高真空、低温、强辐射、微重力和高洁净环境,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得到的,是十分宝贵的空间资源。例如,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开展材料科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材料物理过程本质的认识,指导改进地面材料的制造工艺。又比如,空间环境独特的微重力、强辐射、节律变化是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命科学中不可能在地面环境下获知的一些本质特征,有可能获取以至生产高纯、高效和高值的生物制品,发展新的空间生物工程技术。
这次在“神舟二号”飞船上开展的科学实验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以空间材料与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为主,其它内容还有空间天文观测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等。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航天人铺就的通天之路
“神舟二号”发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在惊喜、赞叹的同时,更想知道有关“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背后。
实际上,“神舟”号飞船的通天之路是无数中国航天人为它铺就的。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攻克了一个个科学技术难关,建成了一整套先进的研制、测试、发射、控制和回收系统和设备,为“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创造了条件。
最具现代化的发射塔架
它是发射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飞船和火箭组合体的功能检查、推进剂加注、航天员进舱、点火发射、航天员应急救生等工作。“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和“神舟二号”无人飞船都是从这里发射升空的。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航天员也会从这里起飞去遨游太空。
发射塔通体呈浅绿色,高达百余米,全部为钢架结构。上设固定平台和可升降的工作平台,可供科技人员对飞船、火箭进行发射前的最后测试和检查。夜间,几十支探照灯同时点亮,把雄伟的发射塔照得如同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官,环抱着箭船组合体这位高贵的“白马王子”,令人赏心悦目。
塔上飞船段的空气净化区,空气洁净度很高,在这里你可以真正领略到什么是一尘不染。发射塔设有普通和防爆电梯各一部,是为科技人员工作和应付突发事件而装备的。
发射塔上还设有航天员登舱通道、风淋室和逃逸滑道。在发射前夕,若出现紧急情况,航天员可迅速通过逃逸滑道进入地下安全掩体,化险为夷。新型发射工位的突出优点在于它能够同时满足塔上航天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紧急撤离的要求。这些设施均属国内首创。
世界上最宽的无缝铁路
离开发射塔,一条宽度达20米的“铁路”沿南北方向横卧在戈壁之上。它堪称目前我国最宽的铁路,在世界铁路史上也屈指可数。这条特殊铁路,连接着发射塔架和技术区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将技术区和发射区连为一体。
当飞船和火箭在技术区完成总装测试后,载着船箭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自行驱动,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出发,沿着铁轨驶向发射工位。
今年1月6日,清晨还乌云密布寒气逼人,中午便晴空万里暖洋洋的。载着“神舟二号”飞船和火箭组合体的活动平台开始启动,沿着通往发射塔架的铁路缓缓驶去,准确地停放在导流槽上面。高耸入云的船箭组合体在转运中没有一丝牵挂,运行十分平稳。前来观看转运的首长、专家以及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整个活动发射平台的重量达数百吨,船箭组合体高达数十米。“神舟二号”转运取得圆满成功,再一次证明,轨道设计和建设都是非常科学合理的,运行稳定性非常好。
高科技含量极高的垂直总装厂房
铁路这端的垂直总装厂房与发射塔遥相呼应,是亚洲目前最高的单层建筑,总建筑面积达数万平方米。正对着发射塔的总装厂房大门由6块组成的,每块重量都达几十吨,堪称亚洲第一门。
楼体主色调为乳白色,嵌有淡蓝色捆绑式火箭巨幅图案,造型独特,外观十分漂亮。厂房设计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大大降低了造价,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特征。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是发射场的核心建筑,它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
这座巨大的垂直厂房将过去发射场中的技术厂房与勤务塔两项功能合二为一。置身其中,你会看到机房密布,技术设施健全而先进,足可以容纳千余人同时工作。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51-02
一、引言
目前诸多高校针对空间工程、飞行器系统与工程、导弹工程等多种航天专业设置的本科生课程,可划分为力学、航空宇航、电子、信息与控制等多个系列课程。同时,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内很多问题,其研究对象可能既是航天问题又是力学问题,具有与多学科多专业广泛交叉、相互渗透,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特点。基于上述原因,为了提高航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时计划内、在有限的课程数目内有效设计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随着高校内部增大学生的实践比重、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呼声日渐高涨,笔者所在的教学组借鉴了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MIT的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模式,在航天专业的固体力学系列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中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探索与教学实践,期望通过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正确引入与有效发展,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手段,增加课程实践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效率与积极性,为航天或力学专业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CDIO模式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结合途径
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开发与运用为背景,包含了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Conception,Design,Implementation,Operation,简称CDIO)4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它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考虑如下几个途径:
(一)CDIO模式的起源
CDIO是一种基于传授航天领域技术知识与培养预备工程师能力而起源产生的工程教育模式,其创始人是美国麻省理工MIT航空航天系Edward Crawley教授,其发展初期在2004年左右。可见,将CDIO模式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结合,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先天优势,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二)基于CDIO教育理念形成课程观
CDIO模式是基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将实践过程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结合该模式在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设计中可形成两种课程观:首先,是一种凸显了“社会需求”的课程观,即根据工程师的社会角色与责任,培养工科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工程能力与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并不是按照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而是强调基于社会现实需求来选择和编排;其次,亦是一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观,即学生的学习效果侧重于从学生的实践感知和实践经验出发来构件知识和能力,基于“做中学”强化学生探究兴趣和实践能力,从而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三)明确实践对象与执行方案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主要特点是深化技术知识基础和实际职业能力的二元学习经验模式,且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反复强化实践,因此CDIO模式的实践必须包括两个或者更多的设计与实施环节。具体来说,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体系的实践对象包括如下三类环节:第一个是突出导论性基础课程,即引导学生入门工程实践,领略工程技术的魅力;第二个是初级的实践环节,即针对核心基础课程《工程力学》开展课堂一线教学改革研究;第三个是高级的实践环节,即针对来源于科研任务的设计综合项目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三、CDIO模式下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的具体设计与教学实践
教学理念的转变最终体现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实践对象的改革。在我校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结合CDIO模式对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导论课程进行了具体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导论性课程的设置
导论性课程是一个早期的基础工科课程,我院针对航天专业的大一新生设置了导论课程《空天工程导论》,要求选课学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即可。该课程内容主要介绍飞行简史、工程学简介、航空器飞行原理、结构与动力系统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通过它为入学新生搭建了航空航天器设计、构造、应用所需的知识框架。同时,课程还提供了一个初级的设计―实现的实践,让学员参与水火箭或LTA飞行器的设计与制作。
设置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快速引导学生了解航天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让学生参与入门的工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后期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我院30学时的《空天工程导论》课程已经成功申请为我校的精品视频课程,主讲教师的授课教案和讲义脚本已经完成,且授课视频录制已完成一半以上。
(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首先,调研了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工程力学》课程中的改革研究:例如,天津科技大学的李秋h在建构主义教学基础上建立“刨设问题情境”教学法[1],山东英才学院的来小丽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2],哈尔滨学院的张田梅探索了研究性教学法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上述内容从不同方法与形式来提高学生处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可作为低年级核心力学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
其次,调整了我院的《工程力学》教学内容:在静力学部分中重点介绍构件的受力分析、简化与平衡规律;在材料力学部分中以杆件的轴向拉压、扭转和弯曲三个基本变形为研究目标,以“内力分析―内力计算―应力应变计算”为逻辑分析主线,结合强度理论、稳定性分析或能量法来优化组织教学内容,并删除了图乘法和摩尔圆等内容。
然后,改革了我院的《工程力学》教学方法与成绩评定:理论讲授采用了习题讲解、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实验操作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按照2~3人合作或单人独立完成课程内13项实验内容,同时实验室采取了鼓励课外开放式实验的机制;成绩评定是将考核点分布于教学全过程中,即由平时成绩、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期末成绩等考核点综合评定最终成绩。
最后,给出《工程力学》课程近年内取得的成绩:2015年《工程力学》评为校优课程;2015年委托科学出版社再版了《工程力学》教材;2015年成功申报了36学时的MOOC课程《工程力学》,目前主讲人和授课内容已确定,2015年完成了省精品课程《工程力学》复核工作,并向湖南省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中心提交了课程教学视频、课件、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试题习题、文献资料、教学成果、软件工具等电子材料整理;2015年该课程主讲老师分别获得了学校教学质量新星奖和学校本科教学优秀个人一等奖;2015年实验室新增加了XL3418K互动式普及型材料力学实验装置,完成了12个虚拟实验的材料整理。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与本科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优化
CDIO模式将顶峰级实践体验作为本科教育的顶点。该实践环节往往侧重于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大三或大四年级中申请了综合项目实践,以团队或个人形式承担来源于科研项目的、更为复杂的实际任务。
我院高年级本科生顶峰级实践环节大多数包括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与本科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两类。例如,为了优化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笔者所在课题团队采取“双团队设计项目”的集成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实践工作:首先,成立了以航天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包括结构动力学与设计、振动控制、姿态控制、电子电路共5人组成的教师团队;将总体设计、主控分系统、姿控分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帆板振动分系统、星体结构设计等六个子项目形成课题任务书,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形成了自然分工、相互合作的学生团队;之后,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任务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两个或多个学期)逐步完成开题审查、中期检查、方案设计、理论推导与计算、设计制造、实验验证、撰写报告、项目验收或毕业答辩等步骤。
在课题团队的努力下,近年来取得了如下可喜的成绩:2015年课题团队成员指导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座椅弹性缓冲器等效刚度分析与实验研究》顺利验收,并且验收结论为优秀;课题团队指导了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非对称复合材料拉伸-扭转耦合结构设计》,目前为在研阶段;继续完善了学校级的基础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分中心、应用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分中心、力学与航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并且在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实验室2016年成功申请为国家级力学与航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四、结束语
对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进行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航天航空领域内很多问题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问题,应用CDIO教育理念中深化技术知识基础和实际职业能力的二元学习经验模式,对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感受鲜活的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创新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