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十四五农业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9 09:37: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十四五农业发展

篇(1)

二、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出动执法人员1227余人次,检查企业317个次,整顿市场1053个次,查处案件50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0万元。强化农业生产服务,指导抓好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狮子山”台风防控等关键环节,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农机深松、无人机植保、统防统冶等粮食增产技术应用面积1219万亩,同比增加200万亩,其中测土配方施肥210万亩,生物防螟440万亩、农田灭鼠160万亩。争取省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资金1637万元,作业面积65.5万亩。争取农机深松整地补贴资金1720万元,作业面积155万亩。预计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8.82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

三、园艺特产蓬勃发展。以棚室蔬菜园区、一村一品建设为重点,推动园艺特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迈进。推广应用熊蜂授粉技术、粘虫板粘虫技术、使用反光幕增温补光等棚室技术。申报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省级棚膜蔬菜产业项目、食用菌建设项目11个,可争取奖补资金365万元。新增棚室蔬菜面积2000亩、新建10个棚膜园区,完成改造面积3000亩、改造11个棚膜园区,超额完成年初任务。全市园艺特产业产值预计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10%。伊通县铠绎农牧业循环经济园区、铁东区惠丽智慧农场、双辽市华亿食用菌工厂加快建设完善,循环农业经济园区发展模式、光伏农业园区发展模式、文洛式日光温室发展模式、工厂化食用菌发展模式引领特产业发展。

四、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和产业联盟建设,全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鼓励屠宰加工企业自建或联建标准化牧业小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全市新建(扩建)标准化牧业小区150个,牧业小区总量达到250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6%。伊通温氏5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已全面投产运行。截至目前,全市猪、羊、禽发展到936万头、135万只和957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0.58%、2.95%和1.46%,牛发展到172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全市肉、蛋产量达到62.5万吨、28.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4%和9.06%。奶类产量6.5万吨,同比基本持平。畜牧业产值有望实现340亿元。

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延伸加工链,拓展价值链,做强粮食、畜禽、特产三大加工产业。纳入省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计划的15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2.3亿元,全部完成投资计划。新希望集团农畜科技产业园项目、吉春制药8万吨梅花鹿精深加工扩建项目,以及孙氏鹿业梅花鹿产业发展等项目进展良好,君乐宝乳业年产20万吨酸奶(乳酸菌饮料)生产线建设基本完工。预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40亿元,同比持平。精心培育休闲旅游农业。组织市级十佳旅游特色乡村和十佳旅游采摘园评选工作,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蔡家镇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发掘整理柳条边文化、新建关东农耕博物馆、柳条边工匠园,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农耕文化。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三农红E邮”、“指尖上的财富”等网络销售平台,伊通鹿产品、叶赫白蘑、双辽杂粮等大量四平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六、品牌农业持续发力。以推进农产品认证为重点,以创建绿色生产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品质同步提升。积极开展玉米、水稻、杂粮杂豆、蔬菜、食用菌五大绿色原料和绿色有机肥产业基地建设,创建梨树县10万亩玉米、辽河垦区10万亩水稻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双辽市、辽河垦区稻田养蟹、稻田养鳅,梨树县小宽等地开展水稻、玉米、蔬菜等绿色种植攻关,前景良好。新申报绿色食品109个,无公害农产品35个。以“绿色农业、生态四平”为主题,组织参展长春农博会、绿博会,展区规模、参展企业、参展产品、获奖产品、参观人数五项全省第一。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发展到374个,其中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各发展到113个、259个、2个。

七、科技平台创新发展。做强黑土地保护平台,依托“中国农大梨树综合体”“黑土地论坛”等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黑土地保护、绿色生产模式等方面联合攻关,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梨树黑土地分论坛在海南举行,以保护性耕作为代表的“非镰刀弯地区梨树模式”蛮声海内外。打造“中国农机城”,成功举办“国Ⅲ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现场演示会”“中国四平・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峰会”,加大农机装备制造推介力度,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提升农业机械全产业链价值。截止目前,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9亿元,已发放9828万元,购置各类机具3678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0万千瓦,持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0%。

篇(2)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将面临重大的变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多变,自身发展的要求将更加提高,支持的政策将更加有力。适应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稳粮增收为主线,保持农业稳定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增产,但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背景下,粮食供求平衡任务仍然艰巨。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我国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粮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时,加快推进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约、节约、高效用地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粮食收购价格提升幅度,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补贴。

(二)以改革分配方式为手段,夯实发展基础

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改变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和底层的局面,建立有利于以劳动作为分配依据的社会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经济条件。加大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会收入方面的调控作用,实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要继续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三)以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完善有关政策,引导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促进提质增效

要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资金实力雄厚、企业责任心强、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进行合理的产能扩张或兼并收购,使农产品由数量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以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提升服务能力

要继续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农业农村服务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从事市场营销、农资采购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支持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并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或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有效机制,扶持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继续支持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开展技术服务、整合行业力量、提升谈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开展农业保险、组织实施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

(六)以对外开放为导向,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吸纳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业,又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开辟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新渠道,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宏观调控,规范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管理,建立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农业。

(七)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要彻底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拓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提高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有关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继续增加农业投入

加快出台《农业投入法》,依法保证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建议出台文件明确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的80%作为农业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把这部分资金集中到中央农业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农业,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的投资和经营。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使农业投入向农业科技研究、中小型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区建设等方面转变。

(二)完善各项补贴政策   坚持“补农民、补农业、补农村”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在稳定“四补贴”的基础上,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幅度提高对大豆、油菜籽等实行单一低关税且非常重要的敏感产品主产区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全面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下乡补贴政策,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适时开列新的补贴种类。

(三)加强农业支持保护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对我国重点农产品产业安全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加快建立统一的、权威的全国性大宗农产品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种子产业的管理,完善种子产业体系建设,确保种子质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对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着力加强,力争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加强对生物质能源相关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制定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转基因工程,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战略性技术的储备水平。

(五)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3)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的意见.(国发[2011]8号)[EB/OL].(2011-04-18)[2013-03-19]..

[3]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1]47号)[EB/OL].(2011-08-26)[2013-03-19]..

[5] 武汉市发改委、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EB/OL].(2012-08-21)[2013-03-19]..

[6] 张艾理.加快萧山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EB/OL].(2012-04-05)[2013-03-19]..

[7] 陈美岁.对加快推进闽北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J].种子科技,2011,29(11):7-8.

[8] 马志强,曹德华,潘利兵,等.美国种子管理及种业发展趋势[J].种子科技,2005,23(3):29-31.

篇(4)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同时,近几年来,其存贷款业务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效益得以逐年提升,实力得到空前提高,但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其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中间业务收益水平的质量相对低下。大力发掘中间业务,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别是地处城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对于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实践证明,发展中间业务对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业务收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有效应对经营风险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张和迅猛发展,新的投资渠道、新的投资方式不断涌现,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出现大量流失,同时也对贷款业务造成了极大地影响,致使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利息收益大大降低,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严峻挑战。为了积极适应存贷形势的变化,有效弥补利差收入的损失,确保银行业的分设发展,许多商业银行不得不着力谋求其他收入来源,为此,就逐步开展了既不直接运用银行自身资金,同时又能给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这样,在诸多不利因素下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在探索中获得了增加自身利润的一些途径和方式。但应当看到,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或非利差业务则更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其核心竞争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出现了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举,以至后者超过了前者,实现了传统的盈利模式向现代盈利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了其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张,以及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银行放贷业务受到较大冲击,如国内企业对直接融资的需求呈显相对比例快速上升的趋势,而对银行传统的间接融资需求却呈现相对比例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国家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要求更加规范和严格,比如要求银行必须按照8%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其贷款或者资产扩张规模。目前,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除了结算、银行卡、代收代付等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中间业务以外,另外还开发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保险等比较潮流的中间业务及电子银行渠道,以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为例,目前已有30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从而使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显著增长。但我们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间业务的发展与挖掘,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经营理念滞后

近年来,在中间业务的发展方面,应该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足够重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营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目前仍然存在着把存贷款业务始终作为经营重心的现象,没有真正从战略角度来考虑重点进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还有一种观念,视存贷款业务为“正业”,而把发展中间业务当成促进银行发展的“副业”,置于次要位置,可有可无,流于形式,缺乏长远、主动和多层次的经营规划与发展理念。

(二)创新能力不强

“立足三农、服务三农” 一直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宗旨,这就使得其营业网点大部分地处比较偏远的乡镇,绝大多数客户对高端金融服务知之甚微、需求很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品种一直也就以存贷款为主。但地处大中城市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比如在各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热火朝天的同时,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则对投资理财、托管、担保、咨询和财务顾问等虽有风险但含金量却较高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致使中间业务的品种单一,并且缺乏技术含量,收入当然较低下,更谈不上形成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的中间特色业务品种。

(三)人才资源缺乏

近几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还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大型业务系统,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从而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大增。但由于受历史、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从而出现了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的弊端,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基础脆弱、电子化程度不高,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日趋突出,导致产品挖掘、研发能力不强,影响和制约着中间业务的腾跃发展。

(四)收费制约因素多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处在乡镇和农村,基本上属于社会低收入群体,其消费能力也相对低下。加之受金融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支付金融服务相应费用的抵触情绪,这样,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间业务的创新和服务转型。

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量的服务资源被部分政策性中间业务所占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能保本微利,甚至难以保本,形成较大的运营压力。

二、大中城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间业务背景

(一)政策环境因素

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利差缩小,更使各类风险增大,中间业务则可以推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2007年,国家首次提出利用5-10年时间,使大中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0%至50%。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其官方网站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具体措施包括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等措施,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未调整。大中城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更应潮头勇进。

(二)市场因素分析

目前,多元化、多层次、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许多银行证券交易、代销基金、保险等业务,还有理财、托管和等业务领域。随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化转型和经营重心下移、省市邮政储蓄银行组建、推进股份制银行到县域设点、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及推广,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全面竞争时代的来临,大中城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抢抓机遇,巩固和壮大先入为主优势。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因素

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劲步伐,有的地区构建了经济发展中心县(市、区),加之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中心县市区与中心城镇的发展,都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开发力度,力争为“三农”提供系列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实现现代金融企业的愿景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大中城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一)转变经营理念,高起点制定中间业务发展规划

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着眼于长远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中间业务与存、贷款业务并重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自身经营特点,科学市场定位,充分发挥服务优势,扬长避短,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愿景及中、短期发展目标。

(二)优质高效服务,不断创新丰富中间业务产品

一是要不断优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积极拓宽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网络和渠道,尤其要加大在城乡经济较活跃区域ATM、POS机等自助设备的投放。二是要充分利用点多面广的网点优势,加快开发广大农户喜爱的业务产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努力打造特色鲜明、颇具优势的品牌产品。三是要加强合作,尤其要加强银政、银企、银银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延伸各类业务领域和空间。

(三)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精尖人才队伍建设

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快计算机网络和业务系统的不断升级与改造,同时,还应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金融自助服务系统、电子银行系统功能,加快推行贷记卡步伐,不断推陈出新中间业务产品。要加大引进和选拔优秀人才力度,努力奠定适应中间业务科学、快速、腾跃发展的基础。

(四)强化内功,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必须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以及应急预案等内控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操作规范。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工程,建立人才选拔、贮备等机制,同时,还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结构合理、富于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营运质量、营销能力。要建立完善对中间业务的监督检查机制,不断提升执行力和落实质量,切实保证中间业务依法、合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中间业务考核激励机制,落实科学、合理的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赏罚分明,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严格管理,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针对中间业务收入审批、减免流程、冲正核算等风险点,科学制定中间业务管理风险点防控治理方案,不断完善中间业务收费、减免、冲正等环节制度。严格流程防控,细化收费防控环节,明确责任职责。规范事权划分的审批权限管理,强化收入减免授权管理,严格各中间业务冲正事项,杜绝越权审批。要严格按照中间业务收入会计科目设置来进行明细核算,对于办理不同业务收取的手续费都要严格纳入对应账户进行核算,确保会计报表中各科目都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该项业务所取得的收入。

篇(5)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08-2

0 前言

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自2007年6月以来,在全市实施了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选派85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各县(市区)和乡镇任科技副职,选派302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乡镇开展科技服务。两年来,选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部门和个人优势,在传播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实施项目的主要做法

1.1 领导重视,安排部署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各县(市、区)召开欢迎会和对接会,对项目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和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督查调度和考核管理工作。

1.2 搭建事业平台,创造宽松环境

项目工作开始时,组织部们对选派干部工作和生活做出安排,选派部门力所能及为选派干部解决实际困难,服务乡镇为选派干部履行任职手续和工作分工,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品,以便于选派干部开展工作。

1.3 定期调度,搞好督导

通过召开调度会、总结会,开展督查等形式,有效指导乡镇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全市共开展督查和检查187次,召开工作汇报和调度会148次,制定下发了《全市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成果统计表》,定期对项目工作进行调度,全面反映服务团队的工作成果。

1.4 建章建制,规范管理

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汇报、工作考核、信息报送、人员管理、项目考勤等制度,使项目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5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在项目工作实施中,共开展电视宣传143次,广播宣传140次,报纸宣传397篇,上报信息368份,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发挥科技引导作用,有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各选派干部和科技服务团队立足本地实际,开展技术咨询,提供致富信息,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召开技术成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农民掌握各种适用新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共推广实用新技术266项,下发科技简报946期,宣传科技知识5670条,提供致富信息3344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684期,培训24.2万人次。

2.2 注重发展农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乡村,积极调研,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开发产业项目,帮助协调落实资金。新发展农村产业项目184项,培养农村种养加示范大户990户,带动周边农户12248户,帮助乡村协调落实资金9960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72890人。有力地助推了农村产业发展。

2.3 发挥协调联系作用,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选派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根据个人特长或派出单位的优势,为所在乡镇牵线搭桥,帮助乡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各服务团队共争取协调项目333个,项目资金4.3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92项,资金2.2亿元。

2.4 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选派干部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和物资帮助,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各选派干部共帮助乡村修建围墙10.9万延长米,修边沟9万延长米,修建沼气池1880个,修桥30座,修建水泥路201公里,共投入资金4532.2万元。

2.5 帮助农民组建协会,扎实做好民生工作

各选派干部根据本乡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帮助农民组建各类协会198个,入会户数10044户,有效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包保贫困户,制定帮扶计划,促使其尽快脱贫致富,为农民办好事实事754件,受惠人数67692人。

3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思考

3.1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在帮助农民解放思想、转换脑筋上有了新载体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帮助农民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一座金山不如教会淘金的本领。各科技服务团队充分发挥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多、素质高、技术新的优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向农民传播适用新技术,开展技术咨询,提供致富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组织现场交流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掌握一技之长。特别使农民摒弃传统农业旧观念束缚,树立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现代农业新理念。

3.2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在促进乡村发展经济、产业升级上有了新突破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当地资金、资产、资源及人力等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县乡科级副职和科技服务团队的注入,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引起化学反应,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选派干部到岗后在深入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提出发展对策,发展新产业,上新项目,或帮助原有项目做大做强,就可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3.3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必须选派好下派干部和组建好服务团队

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主体是选派干部和服务团队,选派干部和服务团队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农村需要的是能给地方带来实效的干部,不是有多高文化的专业人才来就行,而是能为地方带来好处,为百姓带来实惠才行。因此,只有从有实力的部门选拔有能力的后备干部才会使选派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各级组织部门要严格乡镇科技副职选派标准,经单位推荐,组织部门考核,把那些年富力强、思想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综合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乡镇科技副职的岗位上来,负责团队整体工作,利于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使项目工作取得实效。在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派上,严格按照《吉林省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专业技术人员选派工作方案》进行。坚持把懂专业、会技术、有特长的人员充实到服务团队中,提高团队实力,增强服务能力。

3.4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要取得选派部门和下派乡镇支持

篇(6)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92-2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已成为我市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而构建新型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植保防灾减灾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同时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减轻高毒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性农药中毒事故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我们植保工作今后的一项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

1 基本情况

吉林市常年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面积近950万亩,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近158万亩,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有317种之多,危害严重的有30余种;农田杂草204种,常见的有30余种;农田害鼠17种,优势鼠种为6个。年均农作物各类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到了1015万亩次,防治面积达2293万亩次。同时,灾变规律也有明显的变化,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发生面广、危害严重,新发现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一些次要病虫害已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常发性病虫害居高不下,危险性病虫发展速度加快,农田鼠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发周期。恶性杂草、抗性杂草以及阶段性干旱等因素造成的草荒现象也很严重,这些农业有害生物的频繁发生,对我市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农民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分散防治,无序用药或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及次数,不仅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水平差,而且还增加很多生产成本;另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当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幼、妇”人员,劳动强度日益突出,为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要求植保工作者要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引导、扶持与管理,推进基层植保服务组织和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以县级植保站为指导,以乡镇农技站和农药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为带动的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我市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水平。

2 专业化防治现状

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现有各类专业防治组织174个,其中注册组织123个,防治队员1560人,防治面积近30万亩次,占全市防治面积的1.4%。从现状看,我市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才刚刚起步,需要做大量的引导、扶持和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化防治组织及队伍。目前,我市专业化防治组织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植保专业化防治协会型

这是我市开展专业化防治的主要形式。其工作方式是,植保技术人员下基层开展病虫害调查及时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并指导农民进行统防统治。植保专业协会由县植保站、乡镇农业站、机械防治人员组成,由协会指导专业队,实行三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将机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实行植保技术人员、专业防治队、机械防治人员分级负责,并明确三个层次的责、权,利,从而调动专业队员与农户的积极性。

2.2 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公司型

通过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采取股份制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农药定点销售和配送,把病虫害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目前全市共成立注册股份公司型组织190家,对促进专业化防治发挥较大的引导推动作用。

2.3 农药经销专业化防治型

一些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药经销商为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生存空间,自发购置机动喷雾器,开展农药销售病虫害防治一条龙服务,收取农药费和用工费,带动农药经销,也促进自身发展。为提高农药经销商的专业素质,我们每年都开展农资营销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资经销商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了开展专业化防治效果。

2.4 临时组建专业化防治型

许多农村出现了有几个人组成的病虫草害防治队伍,一般4-5人,最多的不超过5人,多为临时性的。一般拥有3-4台机动防治机械,属于带头人所有,实行自主管理、流动作业。经营方式为收取用工费和农药成本费,用工费一般在每亩3-4元,作业对象多为水稻病虫害、玉米化学除草等,每个队伍年防治面积在2000亩左右。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防治效果较差,甚至出现药害等严重后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财政投入不足,防治经费短缺

近几年国家在农作物种植上,进行了良种补贴、大型机械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唯独没有病虫草害防治补贴,各级财政对病虫草害防治的投入很少,影响了防治队伍以及防治体系的建设。也由于投入不足,防治机械更新换代较慢,机动机械存有量仅450多台,而又多为前几年开展统防统治项目补助时购置的机械,时下设备严重老化,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3.2 技术力量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市植保技术人员有306人,平均每人每年要承担约3.6万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很难满足防治要求,达到防治效果。有些上级行政机关借调技术人员现象较多、时间较长,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时常出现空挡。而具备本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82人,且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技术宣传、田间指导明显跟不上,很多工作无法开展下去。除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外,目前其他从事专业化防治队伍人员文化程度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在家多年务农的农民,年龄均在40岁以上,基本未接受过较正规系统的教育培训,仅凭多年的务农经验开展防治工作,很难满足科技含量很高的防治工作需要。

3.3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主要表现是,服务方式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收费标准五花八门,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同时缺乏高效施药机械,药械维修人员也少得可怜,服务体系明显滞后发展需求。

4 今后发展思路

4.1 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

进一步加大推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力度,积极探索专业化防治的新模式,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植保部门支持、农民自主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支持专业队伍发展壮大。同时加快制定出台各项管理章程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全面推进 “组织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淘汰体系”的建设。即组织体系建设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专业化防治服务网络为主,提高基层防治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责任体系建设应在主导产业中设立植保专家和专业化防治指导员,乡镇设立责任人员,并确保基层人员工资福利足额落实到位;培训体系,根据发展制订专业化防治人员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员综合能力;考核体系,建立专业化防治人员考核机制,将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淘汰体系,对不适应岗位需要的,服务对象不满意的人员进行及时通报或调整。

4.2 不断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既要有科技支撑,又要有资金保障。一方面要保障植保测报经费,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另一方面应积极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改善植保机械,增加植保机械的拥有量,实行项目带动、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不断发展壮大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4.3 加强专业队人才培养和培训

加强对专业化防治队人员的培训,植保部门要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对每位专业机械防治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在上岗工作前对本区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常发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技术等进行培训,提高专业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病虫害防治质量和效果。

篇(7)

(一)加快补齐粮食生产机械化短板。围绕水稻机械化插秧、玉米籽粒机收、马铃薯机播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等薄弱环节,分区域组织开展培训指导和示范推广活动。加快应用川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推广精量播种、高速移裁、深施肥、高效植保、低损收获、智能烘干、初加工、精深加工、存储及冷链物流等短板弱项装备。

(二)推进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减损提质。加强粮食机播、机收技术指导,严格落实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和操作规范。大力宣传和推进作业质量标准,督促企业改进播种、收获机械产品。开展粮食烘干能力建设调研,推进粮食产地烘干减损。

(三)加强机械化救灾防灾能力建设。根据我市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机械化救灾防灾行动方案。推动本地农业机械保有数量和类型结构满足本地区救灾防灾需要。加强农机手应急救灾防灾技能的培训、机械化救灾防灾工作调度和应急救灾防灾演练。

二、有力推动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

(一)编制好“十四五”农机化发展规划。参与起草《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落实。

(二)推进“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争创行动。实施以“良机”为牵引,良田、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建设行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离田、化肥农药精施、残膜回收等绿色高效机械化技术装备,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选育一批“宜机化”作物品种,推广一批“宜机化”栽植方法,总结示范一套“宜机化”经营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机化改造典型案例和“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典型案例。

(三)做强农机化产业群产业链。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向上级推介典型案例。健全农机经营、农机维修及零配件供应、技术培训等供应链。

(四)加强农业机械化指标体系研究和行业发展监测。强化农机化发展统计管理工作指导,提高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农机作业成本效益动态监测,开展农机化形势分析。

(五)推进“机械化+数字化”发展。逐步推广应用手机App、人脸识别、补贴机具二维码管理和物联网监控等技术,尝试推行农机购置补贴全流程线上办理。

三、推动农机化发展重大政策落地

(一)进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高质量实施。及时制定本级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并农机购置补贴额一览表,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二)全面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落实《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全覆盖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落地,指导各地优先扶持粮食生产机具报废更新,加快老旧收获、插秧、植保、脱粒等机械淘汰升级。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

(一)持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全面达到“宜机作业”要求。支持丘陵山区开展机耕道路建设,提高农机作业通达度。鼓励各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粮食烘干、仓储加工、机械化育秧、机具库棚和机耕道等基础条件建设,推动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

篇(8)

【正文】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承接上级业务局和场站的业务指导工作,立足石梯镇农业发展实际,抓主责主业,按新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能职责定位要求,积极开展工作,有关业务及中心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政治思想和理论学习并重,业务学习与继续教育并重,实用技术与前瞻性技术相结合。

二、按区委、区政府和业务局的相关文件精神,提早谋划,并按年初工作计划抓落实,制定大春、晚秋、小春及冬闲田综合利用相关可行实施意见,目标任务细化到村(社区)和相关方面。

三、针对全镇农业发展实际,主抓粮油生产工作,确保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粮油播种面积,大春扩种荒芜耕地2000亩,狠抓再生稻生产10000亩,重点抓市级再生稻高产示范1000亩,油菜扩种4800亩,冬闲田综合利用(沿国道542两边100米)绿色示范片2400余亩,新规划沿国道542的三线建设770亩,累计国道542沿线三线建设常年综合利用面积达3200余亩。

四、夯实国家粮食调查点监测和技术指导工作,党委亲自过问,政府主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督促村上播种面积落实,农技办主动作为,从业务上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应种尽种,种满种尽,合理轮作、间套,提高复种指数,培肥地力,提升粮食调点质量,确保播种面积及农业综合效益。

五、充分调动农技办工作积极性,分工合作,抓好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购机补贴和重大技术推广补贴工作;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把农业的自然灾害等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开展水稻穗期病虫害“无人机”防治,向上争取绿色防控设备、设施,发展绿色高质高效农业。

六、主抓清产核资工作,负责系统数据录入、联合社成立及赋码工作,建立石梯镇镇级户档案,管理好资产、资源、资金,股权量化到人,监管各联合社规范成立,壮大村(社区)的集体经济组织并加强管理。

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规范土地农业用途,规范土地流转备案,引导业主合法土地流转,从农业项目申报、产业培育、技术指导等方面促使全镇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壮大,对全镇高素质农民经营管理和技术提升上派培训。

八、争创农业品牌建设,建成有机葡萄、蔬菜、西瓜基地,无公害食用菌品牌,达川贡米等品牌,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专利保护及科技项目申报实施工作。

九、科技兴农。对贫困村“5+2”农技员和非贫困村“3+2”技术巡回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定人定责,培育科技示范户,抓好“因户施策”,“一村一品”,为“一乡一业”提供技术支撑。

篇(9)

《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当代农业人才自身英语水平同国际化需求的差异,主要论述了当前社会农业人才英语培养的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知识,并据此深入探讨了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例如根据实际需求为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制定方案、为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农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提供助力等。该书理论阐述清晰明确、理论结构明朗科学,可作为高校农业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之良好借鉴书籍。目前,从农业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调查报告大数据来看,我国农业英语专业人才能力水平总体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很多人的英语水平局限于文字书写,无法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第一,国内英语教育是以分数产出的应试教育,农业工作者们大多不具备过硬英语翻译能力和素养,进入社会后脱离大学英语教育的语言环境,英语使用明显不太流畅,能实现汉、英流利转换的人屈指可数。第二,农业工作者本身不注重英语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应用。第三,我国农业改革速度虽快但时间不长,加强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理念还未形成深刻共识,故高校农业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并未充分重视人才英语翻译、运用能力素养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要想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必须要先完成四个前提。首先,生产国际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局限于本国生产,在全球各国间形成生产链,加强国际合作。

其次,商品国际化。中国农产品物资数不胜数且受许多国家青睐,让农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商品的国际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国际性流通,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人才国际化。农业人才承担的不只是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研究全球性农业产品融资,把握农业国际化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与国际社会快速接轨。

笔者在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WC-JG-2019A026)、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224)的资助下,结合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我国高校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际,对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略作探讨。

一、以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依据,切实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做好师生思想工作,提升师生对农业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激发师生参与农业英语翻译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加大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联动农业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等多个主体,积极构建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教学模式,不断切实调整、改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时代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教学

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向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要坚持以教学实践中的多种问题为导向,脚踏实地,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抓好”、“抓精”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农业英语翻译的核心是农业专业学科理论、技术知识,要想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整体素质能力水平,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专业学科基础理论、技术革新、前沿发展等知识,讲方法、讲技巧地开展农业英语翻译人才翻译素养、技能培养。同时鉴于农业英语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开辟更多实习、实训渠道,例如与农业国际博览会、交流会以及农业生产加工相关企业构建合作教学新模式,既为农业英语翻译教学体系理论提供行业发展第一手资讯,也为学生锻炼、强化农业英语翻译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篇(10)

1.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内容较为混乱

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采取的是较为笼统的处理方式,不能够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说明,教师不能够对高中历史内容进行系统性把握与充分的理解,因此无法领会到高中历史改革的精髓。片面化的理解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高中历史知识讲解,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切实对的指导作用。

2.教学课程零散,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

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设计上不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内容的设计过于老化,深层次的问题无法体现出来。中国史与全球史之间缺乏相对的认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链接,思路的构建上不够清晰,课程设计整体性缺失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专业性较差。

3.封闭程序化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的体现现代性,封闭程序化式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疲劳,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把握,效率较低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社会结构发展发生了变化,思想意识也正面临着多样化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时期受到挑战。学生受先进思想的影响会对历史内容产生批判性看法,无法对历史内容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教师对这种现象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认识,很容易出现主观判断,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效率。使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产生的影响较差。

二、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改进建议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并且高中课程设计要简单化发展这样才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理念,达到教学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要能够更加方便教师进行整体性把握,对历史课程的设计要依据教学改革总体思想为指导。将公民教育与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才是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重点内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构建相应的模块,吸收多元化的知识构建体系,对人文精神进行充分的阐释,引导学生简历正确的价值取向。高中历史必修2中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由最早的农业生产出现开始讲起,对农业发展过程,使用的农业工具等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展示相应的古代农业图片。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粗放型转变为现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反应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状况的集中反映。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设计较多,知识点连接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要保证设计环节上的相互连接,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构建学生的历史系统。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在十四五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的工商业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宗教进行反思,并且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对这种思想进行描述说明,这就导致了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郑和下西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庞大的船队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只有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进行连接,明确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历史系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高中历史学习。

篇(11)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人力劳动逐渐转变为机械自动化的生产。农业机械也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农机装备不断升级更新的形势下,如果专业技能人才跟不上,即使再好的机械,其作业效能也不能充分发挥,特别在粮食收获环节还容易造成损失。因此,有必要举办农业机械理论、驾驶操作和安全知识培训,通过普及机械理论、技术操作要点和安全作业知识,来提高驾驶员的机械操作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生产作业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

1农机培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农机的推广使用

近年来,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大量引进和应用新农机和新技术。新农机在日常操作、使用和维修上,与传统农机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发展观念的限制,农民接受新技术、新农机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就会对新技术、新农机的普及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农机培训,则是对农民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农机使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农机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新农机[1-2]。科学合理的农机培训也可以引导农民使用适合自己的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农机。一种新的技术和农机的出现,可能会为农民带来利益,但许多农民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因为不懂而不敢去尝试,这时,开展农机培训,可以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农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加强农机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知,促使广大农民接受新技术、购置新农机。同时,加强农机培训,也能提高农民使用和维护新农机的能力,使新技术和新农机的使用更加有效。

1.2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农村开始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然而,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农机使用者都没有接受过机械、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专业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农机使用者的使用技术、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较差,从而引发了各种安全事故,给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农机培训,可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安全风险,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3-4]。

1.3有利于提升农户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主要是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正在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农民都希望可以利用先进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让自己能够从传统人力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近年来,在国家与各地方政府的研究和扶持下,农民对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正处于上升期,农机使用效果成为最好的宣传推广材料。加强农机培训,有助于农民更全面认识和理解新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民专业机械技术和操作能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机械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1.4有利于稳定农业市场,保障农民权益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市场迅速发展,服务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繁荣现状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的农机市场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健全等。由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被大量应用,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低价、劣质、有安全隐患的农机引入市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我国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容易引起农户和农机企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机培训,能提高农民对不合格农机的辨别能力,降低购买劣质农机的概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合格农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大量的农机维修机构,但许多机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只有极少数的机修人员通过了正规的训练,获得了上岗资格。这不仅会影响到农机的操作效果,还会危及到农户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培训,能够提高机修人员的技术素质,让他们通过正规的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为稳定农业机械市场和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渐提升该行业的人才水平。

1.5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水平

当前,有些乡镇逐步将基层农机管理站和其他站所合并,组建农机服务中心,这种管理方式让农机工作成为工作人员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管理人员对农机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农机专业知识,这种情况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5]。加强农机培训,可以使初级农机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职位带来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农民认识到先进农机需要有效应用与良好推广。为了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应重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农艺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技艺,农机是帮助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将农机与农艺进行良好融合,可以提升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在进行农机培训和推广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农艺的传授,就会导致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化农艺进行结合,单纯地进行农机推广工作并不能让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机的优势,无法高效发挥农机使用的价值。

2强化农机培训的策略

2.1强化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

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是农机培训的主体,其技术水平、服务意识、专业素质是影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有两个对策:一是注重引进优秀的技术人员。受工资、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通过提高工资待遇、优化工作条件、实行轮岗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到基层农机站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教育。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速,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可以对新农机的使用技术有更多的了解,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的灵活性,使农户能够更好地掌握训练的实际应用。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方法在加强农业机械训练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借助实物、模型示教盘、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可以激发农户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效。同时,利用农忙时间,还可以安排技术人员和农机培训教师深入农村、农户、田地中,主动为农民创建农机使用维护档案,手把手地教给农民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农机操作方法,解决农户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6-7]。

2.2开设专业的技术培训学校

很多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短缺,仅依靠农机部门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力量非常薄弱。农机培训既是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兴农工作的根本。因此,有关部门对这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扶持,为农机培训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农机培训机构要积极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方法,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农机培训激励机制,并聘请技术过硬、热爱农机事业、职业道德良好的农机培训教师组成农机技术培训队伍。此外,在农机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培训教材,以推动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培训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而教师又是农机培训的灵魂。没有好的师资,就像没有好的农机具,也就无法使办学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基石。要加强农机专业师资的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农机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定期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学习,着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邀请权威专家授课,以达到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只有如此,农机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一批懂管理、懂理论、会操作、会维修的农机培训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留住和稳定师资,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较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先进的教学仪器、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一所农机培训机构的靓丽名片,这样的机构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机培训机构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范围。本着“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原则,达到“共赢”的目的,促进农机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8]。

2.3加大农机宣传推广力度

要想切实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工作效果,就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了解农机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设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科学可靠的推广方案,提升宣传工作的工作效果,使农民可以清晰地明白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加强对于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不仅因为其拥有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更是因为其高技术农业生产人员充沛,农民对于各类机械化技术的掌握水平较高,农机培训体系完备。要对农机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将农机推广工作作为日常重要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工作小组,对农机推广工作和农机市场进行监管和指导,保障推广工作的相关内容可以落地。此外,还要对农机市场进行科学化管理,对于不规范和不达标的农机站进行处理,保障农机设备的质量,维护农民的权益,进而激发农民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9-10]。农机推广工作者可以先从农机大户入手,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户使用更加先进的农机设备,使大户可以产生模范带头作用,进而调动其他农户使用农机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农机推广部门还应丰富宣传推广方式,现在的农民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新观念和新思想,这就让农机推广工作拥有创新改进宣传推广方式的空间。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信息渠道开展农机推广工作,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利用多种渠道使农民正确认识农机,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观念深植现代农民的心中,让农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真正发挥出农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