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金融创新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农村土地流转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像城市转换必不可少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中各种民生、文化建设,是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单靠政府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并且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与长期的经济效益,因而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较小,更多的需要金融部门的支持。这些都体现了金融创新在其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会向城市流动,并且完成向城镇居民的转换。
在多样化的现代金融服务条件下,如若甘肃省可以使农村居民逐步接触、接受、学习和运用各种现代金融服务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能力,使其逐步增强在城市生存生活的能力,使得甘肃省农村居民在生活意识上转换,增加甘肃省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过渡。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离不开金融系统社会资源再分配功能的持续推动。由于甘肃省经济底子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在创新的过程中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控,保障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平稳推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金融创新发展概述
20世纪70年代,世界金融业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创新浪潮,金融创新这个词语应运而生。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也开始了真正的发展,上世纪末,金融创新方法也流入国内,相关学者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金融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还是一种可以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方法。金融创新方法可以通过对金融融资渠道的拓宽,以及金融工具的变革,完善当地的金融体系,陈东平1等(2006年)提出,西部地区应当利用金融创新方法变革现有的金融工具和投融资方式,打通城市化建设资金供给和长期资金需求之间的通道。金融创新在西部地区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甘肃省运用金融创新的观念,于2012年7月10日,建立了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两支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以武威市和定西市为主要投资地域,运用股权投资形式,重点培育一些具有上市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此项举措将金融创新和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发展紧密的联系了起来,为“多规合一”这项政策在甘肃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金融创新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创新人才缺失,缺乏创新资源
在金融行业各机构之间竞争力不断加强的现在,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素质型的人才,提高从业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甘肃省的金融行业整体还未快速发展起来,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均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据统计,2006年甘肃省金融从业人员占全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的1.58%,2013年甘肃省金融从业人员与全国金融从业人员的比值为1.69%,甘肃省2006年-2013年,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甘肃省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较低。金融人才的缺失,致使甘肃省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低于经济发达的省份,金融创新也只能模仿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能力弱。
(二)金融体系缺乏灵活性,市场主体之间竞争力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日渐突出,在以银行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力日渐下降,市场主体创新意识缺失导致金融体系的灵活性不足。
目前甘肃省的金融体系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且重点为国有商业银行,这种市场无形中成就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整个市场缺乏竞争性,例如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的总贷款余额高达1100亿元,兰州银行的贷款余额却只有186.52亿元,只占有的17%,却已是甘肃省私人商业银行的佼佼者。甘肃省银行业的综合实力在不断的增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与全国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金融体系灵活度缺乏,市场主体缺乏创新意识。
(三)金融融资管制严格,创新渠道难以实施
众所周知,大部分的金融管制均是出于为了躲避金融管制而产生的,例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它便是产生与美国政府的利率管制。但是对于甘肃省来讲,金融融资管制的过于严格,并没有促进金融创新,在主要原因是因为甘肃省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在融资渠道的拓宽与发展上设立了太多壁垒。
(四)金融创新产品复制性强,无针对性
目前甘肃省的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仍处在复制发达地区的层次上,与本地区农村实际需求的独创性金融产品较少,无针对性,未形成有甘肃省地方特色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产品的营销周期本身较短,易复制,例如手机银行,2000年2月14日,中国银行与中国移动正式协议开发手机银行服务,成为手机银行在中国应用的开端,此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等相继效仿推出。各金融机构虽都具有该项便捷业务,但未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缺乏特色。在每个不同的地域,金融创新产品缺乏地域性,不具有当地特色,缺乏针对性。
四、金融创新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对策
(一)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项目
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推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是促进甘肃金融创新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金融人才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较大,高校毕业的部分金融人才“用非所学”比较突出,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经受不住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金融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长效机制。虽要分层培养,仍需尊重个人的选择与才能,配合学员学习适合自己的技能。
(二)灵活变通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机构,让市场发挥导向性作用
甘肃省的金融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导向的,因此使整个金融市场缺乏活跃性,龙头老大一定,小的私人机构只能争取不到20%的市场份额,因此缺乏竞争性,使得金融创新的浪潮不那么激烈。如若甘肃省政府可以扶持私人的金融机构,增加甘肃省小微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便可以使整个金融市场活跃起来,金融创新也能够随之发展,针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金融创新产品也会日渐繁多起来。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一是要明确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大胆探索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服务全面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三)借助“大数据”完备征信系统,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特殊的信贷群体,农户和农村企业收入不稳定,缺乏信用衡量标准,难以提供可作为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财产,建立一个特殊的征信系统,针对农村用户,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融资难问题。在这个“大数据”横行的时代,如若银行对于农民的信用评级可以通过指标来确认,则比担保更加便易。如:蚂蚁金融贷款的依据便是支付宝用户的“芝麻信用”积分,当芝麻信用积分超过750时,该用户便可在十分钟之内,收到自己蚂蚁金融提供的小额贷款。芝麻信用的评级,主要通过五个方面,即合同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信用历史,人脉关系和行为偏好组成一个五维雷达图,综合测评用户的信用等级。那如若商业银行可以运用这种通过对需贷款农民的信用通过“大数据”调查,即相似的信用行为的调查,来确认他的信用等级,就可以免去农民必须通过担保的模式进行贷款的尴尬局面。且更具有安全性,可以更加直接的解决掉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四)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增强创新能动性
增强甘肃省金融行业的竞争性,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相对严格的奖惩机制,完善本身的管理制度,监管机构监管到位,促使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执行政策,发展与当地经济相符的金融产业和创新性产品,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引导和监管机制。成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因此可以由政府组织兴办涉农贷款担保机构,由政府财政、现代农业企业、私营业主等各方共同出资,建立农村互助担保基金,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缓解农民担保难的矛盾,帮助甘肃省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贷款难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甘肃省金融行业的繁荣,进而推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的发展。
注释
{1}陈东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中国农业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苏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1]P.AGHION,R.BLUNDELL and 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 Relationship[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2]陈瑾瑞.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西北五省区金融创新能力研究――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4.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规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规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在实践中,现代农业规划成果在指导各地农业生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挖掘生产潜力、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推广先进技术和增产经验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任务,当前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推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规模化农业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做好现代农业规划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同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产业,应用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域基础,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2.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最大限度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
3.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许多专家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进而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和保障。
4.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现代农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规划是为农业发展指出发展前景,并进行广阔发展蓝图的描绘,它将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使农业发展有序、科学和合理,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建设,因此,现代农业规划必须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实施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农业进程。
1.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具体规划方案,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
2.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从宏观调控和微观细节实施上做好农业科学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重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与现状。加快农业技术引进一应用一再创新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队伍,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3.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资源
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提供保障,强化育种能力、健全生产加工与技术环节、打通市场营销网络、充分体现各方面的农业服务综合能力,构建一体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正确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与推广。
4.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
二、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1.农业现代化是指在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素质的发展过程。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用机械代替手工劳动,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途径,经营循环市场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绩效的高优化、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发展方式的集约化和劳动者的智能化,是机械化生产的必然发展。2.农业机械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它对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农业机械,这就反映出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还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1.农业生产规模小,需求能力弱,对于单一的家庭式作业模式,农业生产规模很小,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很小,产业形不成规模效应,农业产出效益低,制约着农业机械的使用。2.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很多,单一的家庭式作业方式,加上土地资源的限制,劳动力剩余的现象突出,没有形成产业转移方向,并且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3.农业机械的季节性强,功能单一,利用率低,很多农业机械只在农忙季节使用,其他时间大部分闲置,无法发挥其效益和功能,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如何推广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
1.继续推行国家农机购买补贴政策,鼓励农民普及农业机械化生产。2.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宣传,提高农民科学种植和养殖的技术水平,在推广培训工作中,做好农技服务工作,对于农机维修、新技术应用、常见问题的解决等,推行上门服务。3.政策导向引导农民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实行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对新型环保型农业机械和技术采取政策性支持,比如水稻、玉米薯类机械化联合生产技术,少耕、免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产地烘干及初加工技术,畜禽废弃物处理技术,农机节能技术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产学研结合,推广农机维修、研制、推广的工作,推行节能、高效、多功能联合农业机械,因地制宜,研制适合山区作业的特种小型机械和是和特殊功能的小型机械。
地方上的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经费匮乏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推广工作的发展。随着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对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也越来越强,不过投入到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的资金却很是缺乏。相关项目的工作开展很困难,也对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方上观念的不重视还造成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的资金被挪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对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严重的不足。
(二)推广工作的方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农机技术推广大多采取宣传示范的方式,而且其推广内容也大多集中在粮食作物的生产服务上。不过这样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必将会走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由投入型增长逐渐转变为效益型增长,而农业生产机械化将是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技术保障。所以当前新形势下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然会面临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必须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式与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人员素质能力达不到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在地方政府中不受重视,经费缺乏。所以在地方基层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中存在着人员不足、老龄化严重和素质偏低等问题,而在一线工作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效果和发展水平。所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广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机技术推广的效果。
(四)硬件设备不足
经费投入的不足自然会导致很多地方推广部门在工作时缺少检测设备与仪器等硬件,再加上很多设备都已经老化且陈旧落后等原因,已经严重影响到相关工作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正可以带动很多新技术和新装备应用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所以,技术装备的缺乏必将影响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长远的发展。
二、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和发展的措施
(一)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经费的投入,从思想观念上重视起来,要努力改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条件与环境,这样才能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扩大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域我国把农业现代化做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施行,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十分广阔,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级部门必须要转变观念并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而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也不应该还是只关注农业生产的产中环节,要向产前和产后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关领域推进,努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三)联系相关机构开展联合推广为了有效的促使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农机技术推广单位应该与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加强联系,以促使科学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最终要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首先就是要重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其次就是要为在职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条件,以充实和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水平。要加强管理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技术是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于机械制造来说,制造技术的水平如何对这一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自从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经过研究人员的努力和研究,现代制造技术也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而且在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机械制造业中。比如,农业机械制造作为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制造技术的辅助下,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现代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应用及其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现代制造技术概述
先进现代制造技术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政府将先进技术制造列入了国家重点扶持的研究项目之一。为了积极响应这一政策,美国众多研究者和学者根据本国的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当时全球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制造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且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制造技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赋予了先进制造技术全新的、严格的定义。所谓先进制造技术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结合材料、信息、能源、机械等其他领域的管理技术,来对产品进行生产、加工、管理的技术。当前,现代制造技术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和加工模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功能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升级和扩大,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电子、信息、通信、机械、能源、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相互融合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综合性技术。此外,现代制造技术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跨越的行业范围比较大,基本包括柔性制造体系、系统加工、自动化控制、特种加工、自动化检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2现代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1数控机床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虽然国内数控机床技术有比较迅猛的发展,但由于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仍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数控机床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深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数控机床技术的成本较高;②数控机床技术为单一的技术种类,与其他技术不能很好地结合。因此,很多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没有将这种技术引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虽然当前数控机床技术还没有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控机床技术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它将会更好地应用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此外,农业机械制造企业要在应用数控机床技术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根据机械设备的生产规模来选择合适的机床,确保加工的零件与机械设备相匹配;②提前编辑好符合要求数控机床编程,并输入到相关设备中,同时选择恰当的刀架对机械设备的零件进行加工。
2.2虚拟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目前,虚拟技术已经成为了农业机械制造业中一门非常重要且关键的技术。有不少农业机械设备企业在制造和生产设备的过程中,由于产品设计方案不完善、生产难度较大、操作失误、零件加工失败等各种原因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很多农业机械设备生产企业采用虚拟技术。通常企业将会利用虚拟技术模拟机械设备的生产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对实际生产所需要的数据以及工艺信息进行收集,从而减少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误差,保证机械设备生产的质量,提高机械设备制造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2.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农业机械制造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代制造技术,简称为CIMS技术。具体来说,这一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对机械制造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规模的要求,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应当结合本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逐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将CIMS技术融入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这样既能够促进企业加快传统生产模式的转换,也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与风险,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导致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现代制造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未来将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功能将会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将会明显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前言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长久以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于国内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个不争的事实。就此,随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这种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竞争力弱问题更为突出,大大制约着国内农业发展走向世界的脚步。为促进国内农业的高水平发展,非常有必要加快国内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良好的农业信息资源交流,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最优配置,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2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1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高科技发展产物,现如今的时代,信息技术与任何产业的结合,都将很好地助推本行业的倍增发展。同样,与农业产业结合,同样会起到意想不到增速效果。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发展,都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虽然农业劳动力成本较低,但是,同样管理、技术、经营等综合素质水平也不高。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注意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最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带动传统农业的飞速发展,将实现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
2.2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在经过的大量农业市场调查中,对本地市场中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不少农户不能适时地进行掌控和了解。农业信息上的闭塞,往往导致农业种植的盲目性,待本农产品上市收获时,往往不再有那么大的市场潜力,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极为惨重的,同样会浪费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在此,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只有充分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使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快捷准确的流通,使农民真正掌握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3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作一种产业来规划发展
由此,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另一方面我们洞悉到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此,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更是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
3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1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完善,同样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某种程度上来讲,信息化指标的高低,同样反映了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完善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则重点由如下几部分构成:1)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2)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3)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4)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3.2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保障地方粮食购销安全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信息的实时交流,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能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4结论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则体现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发展产物,能更好地带速传统农业倍增发展。二则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应该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其次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应该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预警粮食购销的潜在市场买家,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
参考文献
[1]林宝洁,谷永丽,魏晓军.呼伦贝尔市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6):114-116.
2.水稻精准种植技术的应用对连云港的环境影响。对于水稻精准种植技术的初期评价分析表明,进行精准种植农业能够充分地确保农业资源的有效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程度,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完善资源状况,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实施精准农业集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讯和网络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可以明显提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精准种植技术的农业经济效益是长期阶段的综合效益,在短时期以内精准种植农业技术实施的耕地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其长期阶段的经济效益可以直接体现在耕地区域的空间分布状况,合理使用相应的农药化肥,不断改善耕地区域的环境条件。
信息化的农业是未来阶段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科学技术是达到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方法,然而我国的信息化农业产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实施精准种植农业技术具有良好形式的市场发展前景,通过精准有效的农业技术和仪器设备,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智能化农业机械、农业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有关产业的实质发展。传统农业的效益有限,需要大量的耕地,这和连云港地区的当前情况不符。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连云港地区的可用耕地越来越少,而有限的耕地再不适合粗糙的传统种植方法,采用水稻精准种技术可以提高有限的耕地利用率。同时,传统的种植方法需要大量的化肥才能提高产量,使连云港地区的水质和土壤受到极大的污染,采用新的种植方法能极大的提高连云港地区的生态环境。
在农业中大力发展机械新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建设,采取更多的机械新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通过农业机械新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农村劳动力。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1计算机视觉技术
因为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农业经济效益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质量好坏,优质等级的农产品价格会更高。但是如果以人工方式对农产品进行分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而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主要是依靠图像处理、视觉模拟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依据来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分级检验。现如今,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在农业机械收割、播种等领域有所涉及,但目前还无法有效处理快速获取动态图形信息,为收割、播种这一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还需要相关人员继续进行研发[1]。
1.2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当前社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是最前沿的高科技之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传统的农业中是时展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如美国农业已经开始使用激光拖拉机,实现了人工智能操控拖拉机的方向、所在位置和工作动态,极大的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操作精准度,也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舒适省力,尤其适宜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1.3自动控制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还有很大的应用与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生产领域,依然还属于机械新技术。例如,在蔬菜大棚的农业生产中,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就可以自动对大棚内部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合理的实时调节,不但使调节后的温度湿度更加科学精准,更适宜蔬菜的生长,也大大减少了人力劳动工作量。
1.4联合耕作机械技术
所谓联合耕作,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械一起使用进行农业耕作。通过联合耕作,可以缩短农业生产时间,提高农业耕作效率。通过采取联合耕作机械技术,可以一边耕地一边播种,也可以一边采收农作物一边打碎秸秆。这样的耕作要比传统耕作更加高效省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液压机械技术
采取液压机械技术,不但能够节省大量的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还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其他因素影响其工作效果。这是因为与其他的农业机械相比,液压机械采取静液压转动技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转速,不但对机械本身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益处,也提高了农业机械生产的稳定性。另外,采取液压机械技术,最显著的优势除了节能环保以外,还在于其不会发生任何泄漏,所以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也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很关键的一点。
2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此形势下,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实践运用水平的提升[2]。
2.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扶持农业机械新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缩短城乡差距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当大力扶持新型高效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为农民负担一部分的购置机械费用,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2.2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
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农业大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生产,但是农业机械新技术在研发应用时往往只是先在一部分发达地区实施。而在偏远地区,人依然是最主要的劳动力,新的农业机械无法普及到这些地区,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新时期下还需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使更多的地区实现高科技的现代化机械生产。
2.3注重机械化生产的节能性
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与人工生产之间存在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工生产时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机械化生产有时则会造成生产原材料的浪费。例如在玉米的采收中,人工采收基本可以实现颗粒归仓。但是机械收割则有可能无法将倒在地面的玉米采收起来。这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使用农业机械新技术时,应该要注意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实现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双赢[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并且在很多领域都还有很多的可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积极研发更多更高效的农业机械技术,同时还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做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将人工劳动力解放出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芬.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南方农机,2016(11):22+28.
2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展展望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纵观本区域的农机发展历程,农业机械正以不可替代的趋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先进的作用,农业机械发展势头强劲,农机化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将逐步发展成一个优势的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农业装备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农村农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和壮大。随着农机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农村快速发展,农民扩大土地的经营数量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大量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组织会不断的涌现。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的形式把土地相对的集中,形成规模化经营。也可以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发展龙头企业加农户、基地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等多种模式,发挥优质品牌影响力,带动周边农民和周边地区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在国民经济现代化体系中,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变革,现处于关键的转型发展期,而农业机械化在这一关键期必将发挥其先进作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农机装备水平迅速提高。随着农机数量的大幅增加农机从业人员的增多,农机户、农机大户势必走联合发展之路,建立农机合作组织,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向多领域延伸势在拓展。如今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向各领域不断延伸,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装备也将不断有新的科学技术实施运用,如卫星定位、微机运用、远程操控、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用智能机器人或更多很难想象的科学技术必将走进农机的运用中,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表明我国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阶段。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是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的20~30年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1.2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把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和桥梁。新型的农业机械也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由于农业机械化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且精确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首先,从劳动力结构看,在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亿多人转移到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从事各种经营。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然要求机械化的替代;其次,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第三,从劳动者的观念看,随着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和作业成本的降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2.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但从发展阶段来看,已进入初级阶段后期,处于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有一个新的发展,必须弄清当前我国农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机配套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农机具多,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常规生产的农机具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二是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市场法制观念不强,农机产品质量差,并有假冒伪劣现象;三是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完善,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与农业机械相对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矛盾,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四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接受能力差,而且农机具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耕作较粗放;五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大多数农机科研生产部门都已转向,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3.当前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
3.1农机作业成本下降和农机服务收入增加,使得使用农机、购买农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近几年来,由于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促使农机作业收费下降,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许多农机作业成本已经低于雇工价格,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高涨。农忙季节屡屡出现农民在路上竞争揽雇农机的现象。另一方面,购买农机的农户,通过跨区作业增加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利用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已成为当前农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社会经济的进步,达到了农业使用机器的临界点,阻碍农业机械化的经济“闸门”已被冲开。
3.2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已经基本形成,大范围普及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 从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看,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正在加紧攻关,油菜、花生、牧草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技术已逐步试验应用。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粮食产后烘干等新型农机化技术的示范进一步扩大。农机化生产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这为农机具的研制、推广、普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相关管理体制创新。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中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1、片面强调城市化,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剧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小城镇建设在江浙一带取得了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为乡镇企业的广泛发展,使得部分农业开始转化为工业、部分农民转化为工人、部分乡村转化为工业化城镇,这种小城镇化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早期成功形态。自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西方旧有单向“两化”发展模式,片面强调资源、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忽略了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使得固有的“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两极化”的恶性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西方社会早期的“两化”进程,是在资本自由化状态下推动形成的。即,一方面由于资本在城市的高度集中,推动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工、商、服务业等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资本向农村的扩展侵袭,又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及失地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由此造成先进繁荣的城市与落后衰败的农村之间的对立和城市里贫富阶层之间的对立。
西方发达国家历经百年发展,这两种对立已趋于缓和。但是,在拉美及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单纯追求城市和工业发展的“两化”模式及其所酿成的两大对立仍在蔓延与发酵,并成为阻碍发展、生成动乱的主要温床。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在西部相对贫困的地区,这种单向“两化”模式所导致的“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在制造出大量“城市病”的同时,恶化了城乡关系,造成了走向繁荣的城市与日益贫瘠的农村的严重对立。
2、现行农村体制亟待改革
目前,我国农村体制的基本形式,仍为自80年代末期实行的“”。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与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农村深化发展的需求。
现行“”有两方面特点:第一,土地使用权归个体家庭所有。第二,土地管理权由县、乡(镇)、村等3级行政中心管理。这一体制对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的改革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无法按照市场要求统一组织大农业生产;
(2)使得农业的机械化、精细化、科技化、标准化难以大范围开展和普及推广;
(3)诸如水利实施大型农机农资无法有效规模利用;
(4)农村行政管理机构难以有效组织农业领域的规模生产经营;
(5)难以协调有效地推进三农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对于西部多数农业县长期存在的粗放式生产经营、品质及价值含量难以提高等等,其根本症结,应与农村体制相对滞后直接相关。
二、创新思维,探寻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路径
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科学发展观,汲取西方“两化”教训,因地制宜,就探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新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1、以农业资产“股份化”逐步深化土地使用权改革
参考国际与东部地区成功经验,在目前各地推进三农改造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种方案模式的基础上,建议参考珠三角九十年代以来的如下做法,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资源的资本化运作;
(1)“外来投资+土地使用权入股”。即由外来投资大型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持股,农户或农民以所占有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商定各自所占比例,组成股份制,果、农或种养殖类股份有限公司;享有股份与分红利益的农户人员,既可外出务工,亦可根据需要,成为股份公司内员工。
(2)“内联式+土地使用权入股”模式。即在具备有组成企业化生产经营基本条件的地方,由村、乡(镇)政权机构出面协调,由具备相应条件及资格的果、农或种养殖大户牵头,小散农户以各自所占有土地及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入股,协议组成特定生产经营性质的股份有限公司;享有股份与分红利益的农户人员,既可外出务工,亦可根据需要,成为股份公司内员工。
东部及国外的经验证明,这类农业资产的资本化股份化运作一是有利于更新旧有生产方式。即将旧有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分散粗放式的果业、种养殖或其它门类商品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为具有现代化基础性质的企业化模式,为向高科技、高品质、高价值含量、精细化生产经营方向迈进,奠定基础。二是有利于破解“二元化”难题。随着生产方式改变,农民除享有按所入股土地应占有股份外,则无论外出务工或就地在所入股企业就职,身份皆随之而市民化。同时,因为有股份分红及务工收入的双重保障,单向“两化”中所难以避免的农民被迫贫困化问题,可得到合理解决。另外,诸如医保、社保等政策的贯彻落实,也较易推行。
三是有利于招商引资。投资现代农业与工厂化种养殖业,已成为具有前瞻眼光的工商业企业的一大选择。实施上述农业资产的资本化股份化模式,则不仅有助于更为顺畅地吸引农业领域的外来投资,亦有利于在充分保障外来投资利益的同时,保障为其提供土地使用权农户的利益。
另外,对于适合使用入股形式的非农投资,可因前期购地成本的大幅减低,增大对其的吸引力;同时可避免“土地财政”带来的各种弊端,使地方政府通过新兴农业工业的规模运营获得财税收益。
2、探寻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逐步推进农业产权的资本化股份化的过程中,加强农村、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一大重要任务。通过农业资产的股份化和生产方式的集中化、工业化,积极探索和试行:
(1)农业村镇的社区化。对于具一定规模企业(特别是农场、种养殖场等农户入股类企业),以及偏僻落后、已不具备人居基本条件或发展前景的村落乡镇等,可以农业劳动者及其资产入股的大型农业或工商企业为中心,合并分散空穴化的村、镇,集中建设由县政府直管的大型社区,在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农民的工人化的同时,实现农村居民的市民化和农村的城镇化。
(2)创建“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撤并、减层、扩盘、分权”,改革传统行政区划与管理格局,撤除原村级政权管理,纳入县城及镇直管范围内,设置为社区,形成以县为基础、行政经济片区有机协同的“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系。
(3)逐步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级产业管理体系。以“农业村镇的社区化”和创建“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相协同,逐步探索试行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将部分产业性县级行政管理部门(局委办)逐步转型为对应的“农业产业协会”、“果业产业协会”、“交通运输业协会”、“县域工业协会”等市场性产业管理机构,将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分离,原有政府产业职能部门的部分职权责任下放至协会,使之有权有职有责,利益则与相应产业领域的运营效益挂钩,合理确定,形成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级产业管理体系。
(4)向“省直管县”和“省-县-社区”3级新体系过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渐次扩大管理区盘,调整财税管理体制,增大基层服务功能,试行建立“大县城+中心社区”的2级行政管理模式;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级,逐步为向“省直管县”和“省-县-社区”3级新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过渡奠定基础;
通过上述渐进慎重点探索试验改革,一是有利于三农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中国的农村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首要前提是现有土地使用权形式的变革,即在通过政府的引导与主导,逐步以现代企业化(科技化、精细化、市场化、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取代现有以农户为单位的粗放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原有村、乡(镇)区划及机构与管理方式也将发生变革,逐步形成“大县城+中心镇+社区” 乃至“大县城+中心社区”的管理格局,这对于三农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积极效果。二是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使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股份化集约化,不仅有利于土地的合理规划与有效使用,同时,有利于吸纳外部工商业资本用于大型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加速农业经济的工业化转型,也是招商引资工作中解决土地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三是有利于政务政治体制改革。上述改革,不仅可进一步有利于精兵简政,探索撤并后多余行政人员的合理分流与有效安排,深化地方政务体制改革,同时通过农业村镇的社区化、创建“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级产业管理体系,向“省直管县”和“省-县-社区”3级新体系过渡,为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政务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共同发展的创新型路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县域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系统模式,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农业建设,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