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5 10:18: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妇女已婚女性妇科常见病患病率顺序依次为生殖道感染42.9%、月经紊乱34.5%(未绝经者)和痛经15.5%(未绝经者)、盆腔肿物3.9%、生殖器官畸形1.1%。由此可见,妇科生殖道感染的炎症是妇科第一大疾病。

2004年,妇科炎症用药市场规模约为52.8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了16.84%;2005年妇科炎症用药市场将比2004年增长11.70%,市场规模接近60亿元。慧聪网行业研究院医药研究所通过对以往市场规模的分析和预测,到2008年,预计中国妇科炎症用药市场规模将会高达77.55亿元,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90亿元。

妇科炎症用药主要为外用药,还有很少部分炎症用药为口服制剂。外用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市场上抢眼的品种。妇科外用药分为栓剂、洗液、阴道片、喷雾剂、软膏、湿巾、阴道胶囊等几大类,其中栓剂和洗液剂应用的较多,约占整体是市场的80%左右。洗液和栓剂成为外用药的两大核心剂型。

从销售渠道来看,中国妇科炎症用药市场中零售市场占妇科炎症用药市场的69%,医院市场所占比例为31%。对比来看,零售市场所占比例逐年增大,而这一渠道也将是妇科炎症用药的核心销售渠道。2006年,中国妇科炎症外用药零售市场再次稳步增长,市场容量上涨19.73%,销售额突破20亿大关,销量约为9789万盒。

市场竞争激烈

妇科炎症外用药品牌繁杂、众多,良莠不齐。其中洗剂类妇科产品的领导品牌主要有洁尔阴、肤阴洁,消费者的消费一般集中于这两个品牌;栓剂类妇科产品的领导品牌主要有达克宁栓剂、修正消糜栓。上述品牌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耗资上亿元,基本编织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同时拥有很强的广告支持能力和品牌知名度。2006年,中国妇科炎症外用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西安杨森制药、成都恩威制药均有30%左右的稳步增长。同时拜耳医药和广西源安堂药业也挤进销售前十企业。而吉林修正药业集团的销售额则出现11.42%的缩减。

篇(2)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作者:彭万泽 单位:昆明万泽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3)

一、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

在世界经济处在调整和低谷中,我国的经济仍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此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逐步进入到内需与外需相互平衡的阶段,以此国内的医药市场将随着刚性需求而进一步走向稳定发展,其从技术到资本转型等方面,都将进入到产业调整的实施阶段,总体的经济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医药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

2.刚性需求促进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条件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本身的医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却给医药经济创造了发展空间;同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医保流动性增加;医保支付水平的提高;城市医疗保健市场的多极化日趋细化,这些都给医药经济以巨大的推动力,让医药产业也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这些都是刚性需求所引发的医药产业大发展。

3.技术层面转型

我国的生物医药技术开展的较晚,以往的计划经济影响了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虽然改革开放促进了医药技术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明显。我国的医药产业的技术基础往往重于模仿和改进,缺乏创新和研发,因此进入WTO后此种模仿式的产业模式将受到打击,因此国内的医药企业不得不进入自主研发的技术转型阶段,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医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医药产业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在要研究医药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首先应关注的是医药市场的销售情况,因为医药市场的销售额所反应的是最直接的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因为不论是何种经营模式其最终的获利都将归结到其市场销售的业绩上,这是最为直观的了解一个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范围的指标。

从国际医药市场销售的总体情况分析,医药市场的销售额与国民经济的总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且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曲线基本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可以利用线性回归来进行分析。线性关系分析可以了解到,医药市场的销售额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关度可以到达95%以上,这样就可以证明医药市场的销售情况实际上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即医药市场的发展可以对国民经济总量产生影响。简单的举例说明,如果国民经济总量增加100元,则医药市场的销售额就会随之增加1元,可见医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医药产业在发展中如果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增长态势,则经济发展也会随之稳定提高。而随着医药产在前面提及的各种要素的推动下持续发展,则经济的发展也将趋于稳步,医药产业也将以一个近似直线的比率在经济按照中起到作用。

从我国的总体情况看,医药产业在市场上所产生的销售额还不能完全达到或者接近前面所提及的线性关系,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趋势,因此说明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还有发展的空间,也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还没有达到国际水平。在相关的研究中显示我国的医药市场销售在国民经济占有率上还没有达到前面提及的1%的平均水平,这表面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还没有完全释放其能量,空间广阔。

2.医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医药产业对虽然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线性关系,但是其发展是否就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即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也是研究医药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的发展在某个时期内是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曲线,如果经济发展稳定的使其不会形成剧烈的波动。但是经过研究医药产业的发展增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相对的指标指标,其可以敏感的反应出现经济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削弱短期波动的影响,并充分考虑经济增长与医药产业发展的时滞性,研究往往利用某个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对医药产业发展的增长率与经济指标进行相关性的分析,以此获得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

从医药产业的性质看,其与防治疾病有直接关系,是提供生活保障的一种必须品,从根本上看不会受到经济的波动而发生起伏。现实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药品的质量、品种、数量等都会有不断的高要求。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医药产业都是一个具有防御性和成长性双重性质的经济系统。从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看,因为医药产业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即收入提高将带动人们对医药产品的期望和实际消费水平,同时对价格则十分命敏感,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景气期,收入的增长可以拉动药品需求,而医药产业发展增速加大,当出现不景气期,药品的需求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这就是药品产业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规律。所以药品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增速没有必然的联系,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不会表现出忽高忽低的大幅度波动,而呈现出整体的平稳和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双重特征。

三、医药产业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思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我国的经济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不断的融入到全球经济环境中,导致国外进口药品的关税将逐步降低,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内部的医药产业环境。从前面的论述看,医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基础,尤其是对国家建立其完善的医药保障系统更是影响深重。因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医药产业对社会保障系统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而其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以此面对国际化的冲击和经济的国际化,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必须寻求自身发展的特殊模式,以此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和结果。

从医药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经济的发展,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因素中刚性需求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满足基本需求并保障医药价格合理将成为我国医药产业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同时广阔的市场空间也给产业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其次,技术的落后导致了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将在进入WTO后受到影响,以往的仿制模式将逐步推出历史舞台,因此高科技创新的医药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

综合的看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应当走内外结合,高低结合的发展模式。即在产业发展中利用合作模式将国外的先进管理和经营模式引入到国内,进而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医药企业,即利用的模式对国际市场中较为成熟的产品引入国内,首先确保其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占有市场,以此逐步确立自身的网络渠道维护效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优势组织进行技术研发,利用成熟的渠道将新产品推向市场以此从仿制中蜕变出来,实现内外结合。另一方面,医药产业应立足我国的国情,针对性的开展基础药品的开发和生产,即生产质优价廉的药品系列满足社会医疗保障系统的需求,利用本土和价格优势占有低端市场,以此稳定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进而获得资本积累。然后利用资本积累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进行产业技术升级,研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这样就实现了高低结合。

四、结束语

医药产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产业,其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其发展不会完全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其发展却反作用与经济发展,对其有推动作用;一方面其发展的速度相对稳定,不会受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所以在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的医药产业要发展就影响从基础做起,利用刚性需求发展基础优势,进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崇利,王维刚.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与成长轨迹[J].经济研究导刊,2009,(15)

[2]李进.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02)

篇(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market in our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way of sold which is whole sale and retail has took place basic change ,agent and provide will become the main way in medicine circulates.The medicine supervises shoud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medicine market an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supervision;management;agencylink;medical market

2003年1月1日,我国将按照入世承诺,开放药品分销市场。医药流通领域经过10多年的市场竞争发展,已初步产生了因地域、经济圈和各地政府不同的政策而形成的大型医药集团,医药工业已经由政府主导下的整合即将进入完全市场主导型的行业竞争阶段,从而对医药运营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传统的批发零售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2002年在兰州举办的医药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加入WTO后,医药流通行业将出现十大趋势[2]:流通环节将越来越重要;流通企业的利润来源将由批零差价逐步转变为从医药生产企业得到的折扣和佣金;批发商将逐渐转变为商,配送制将成为医药流通的主要方式,医药流通毛利率将继续下降(目前约为8%),医药流通企业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小企业将通过破产、并购、重组等方式逐步消失,服务水平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败的关键因素,配送手段将越来越现代化,流通企业数量将大为减少,单个企业因品种齐全、价格合理、质量保证而使配送能力变得十分强大。医药产、供、用三方将结成紧密的联盟,人才竞争将越来越激烈[1]。因此,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准确掌握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及时抓好药品市场营销中环节监督管理,对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目前药品市场营销现状

1.1 全国总经销模式 即某一机构或个人在中国境内全权经销某制药企业的单一品种或数个品种。此时的制药企业充当的角色只是一个生产、供应而已,只生产国家规定的药品即可,销售过程概不过问。

1.2 区域总模式 俗称“大包”模式,在东北,大多数制药企业均采用这种模式。这种营销模式是指制药企业通过招商或加盟的形式将产品以供应底价的现款现货方式出售给组织或个人[3],组织或个人在购买一定批量的产品后,与供货方即制药企业达成区域总经销协议,从而获得该产品在某一特定区域的销售权,成为该区域的独家总商,代表制药企业在区域内从事产品在某一特定区域的销售权,成为该区域的独家总商,代表制药企业在区域内从事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工作。区域总模式可分为大区总、省级总、地级总、县级总等形式。

1.3 销售下设办事处—自己做终端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西安杨森、中美史克、上海施贵宝等制药企业纷纷开始组建自己的销售队伍,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一批专业的营销代表开始进入处方药市场的终端维护,随之国内其他制药企业也纷纷效仿。制药企业在注册自己的销售公司或营销中心后在全国几个主要城市设立驻外办事处,招聘相关人员来销售自己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有的企业甚至单独成立了OTC营销公司。

2 当前药品环节监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环节的混乱极易导致无证经营,造成药品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由于商在分销渠道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十分重视对药品销售形式的发展和运用。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选择商时,更多的是考虑该商销售货物能力的大小、数量的多少,而往往忽略对该商是否具有合法的经营手续,是否具备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仓储、养护、运输等条件,缺乏对商的考察资料并将有关合法手续相应予以备案,更谈不上对所本企业产品的质量跟踪与管理[4]。目前,在环节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销售有授权具有合法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作的,也有授权只具有药品零售资格的药品经营企业作的,甚至有授权不具有任何合法资质的企业或个人作的。环节的混乱极易导致部分药品经营企业超核准方式、超核准范围违规经营,甚至无证经营,造成药品经营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2.2 环节的混乱对药品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 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具备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符合药品性能要求的良好整洁的设施和设备,如仓库、营业场所、除湿控温设备等。没有符合标准的仓库,就不能保证药品储存的质量。如果商不具备合格的仓储、运输等条件,药品在仓储、运输过程中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质量相应会发生变化。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商甚至制假掺假,随意改变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宣传材料等。2002年3月,运城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在市场检查中,发现陕西某制药厂生产的甘草锌胶囊包装盒中增加了一贴“胃肠康宝贴剂”。经检查,“胃肠康宝贴剂”属于“三无”产品,无注册商标、无批准文号、无生产批号,是其产品商陕西咸阳某保健公司“为增加疗效,使甘草锌胶囊使用效果更佳”而自行加入的。震惊全国的“梅花K”黄柏胶囊假药案则更为典型。2000年9月,陕西杰事杰医药公司的程某以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咸阳办事处主任身份,总该厂生产的黄柏胶囊。为了使黄柏胶囊易记,他将黄柏胶囊改名为“梅花K”并擅自在药品说明书上扩大药品功能疗效和适应证,然后又在广告制作和外包装上极尽所能夸大其词。由于黄柏胶囊的疗效不明显,程某又要求厂家添加四环素成分,以便“增强”疗效和增加适应证。该药中含有的四环素降解产物远远超过了国家药品标准允许的安全范围,人服后会对人体的肝、肾造成损害,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肾小管功能障碍综合征。仅湖南株洲市就有100余人服药后中毒,71人住院治疗,6人严重致残。

2.3 环节的混乱是药品价格、药品广告无序的根源 “我们走进医院的敲门砖是回扣”,一位行贿的药品供应商如是说。“我们的‘杀手锏’就是暗扣”,某药品供应商这样说。药品商回扣引发的药品监管问题要比想象的复杂的多[4]。药品营销能否获得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广告投放的方式和力度。为了促销,厂家或商常常会不遗余力的大做广告。为了避免虚假广告,播放广告应经过层层把关。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关口往往形同虚设。各区域商之间的串货现象也是药品监管的一大难题。企业对商的考察一般都过于简单,人员较为复杂,商之间恶性竞争比较严重,市场推广复杂混乱,串伙现象难于管理,导致产品被假冒、替换的可能性大量存在。

2.4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对药品营销中环节的有力监管 目前,药品市场流通的监管依据主要是《药品管理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第二十四条虽然规定,进口药品的国内商必须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但缺乏对国产药品营销监督管理的具体规定,执法依据不足是管理不到位的主要原因[5]。对国产药品营销环节的管理则基本上由生产企业或营销公司(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其结果往往是企业或个人为获取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甚至于不惜以侵害公众利益为代价。利益因素是药品营销环节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3 当前药品环节监督管理的对策

3.1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严格按照GMP、GSP的要求 在确定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的基础上,认真对医药市场、医药产品、商品分销渠道、产品的推广销售进行认真研究[6],对商是否具有合法的经营手续,是否具备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仓储、养护、运输等条件,进行认真考察,并将有关合法手续相应予以备案。同时,在所签署的协议书中,要明确标明具体条款,并加强对其所本企业产品的质量跟踪与管理。

3.2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对销售的经营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实行备案制 备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本企业具备合法经营资质的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证照复印件;所公司的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证照复印件;所产品的批件、证书、质量标准、药品检验合格报告、数量、价格等;药品广告批文,并提供完整的药品广告方案,包括电视、报纸、广播宣传资料、路牌、灯箱宣传品等广告宣传样稿等;其他如授权委托书、增值税发票、质量保证书,联系人地址、电话等。

3.3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药品市场环节的监督管理 对商提供相关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一致性进行认真审核审查,对获取批复的商或企业名单在互联网上予以公布。同时,加大对药品环节中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窦武宇.浅谈我国药品零售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中国药师,2004,7:4-6.

2 马爱霞,黄艳 .中国医药流通方式政策方略.中国药事,2004,18:8-10.

3 林如辉.加强药品零售企业监督的建议.中国药事,2004,18:20-24.

篇(5)

医药行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行业,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作为医药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在该类产品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中药产业不断发展,栽培药材近200种,年产量30万吨,野生药材收购品种500多种,年收购量40万吨,全国中药材年收购总值160亿元人民币;中药制药业特别是中成药工业发展较快,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中药知识产业是以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总值2332亿元,其中中成药400亿元,占17.2%。

2.入世后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我国中药产业在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是现实而紧迫的,具体体现在:首先,从中药出口情况看,日韩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我国的中药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对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缺乏有效战略,经济效益不理想。其次,从中药进口情况看,“洋中药”生产工艺先进,质量标准与规范程度高,外观精美,而且定位明确,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二、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竞争对手的因素

(1)日韩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已经形成一些优势

目前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而中国大部分中药产品由于与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存在差距,虽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只占3%,而且大部分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其余份额为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并且我国中药进出口出现逆差。受中药产业发展前景的吸引,东南亚、韩国、日本等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抢占中草药国际市场。

(2)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天然药物,世界植物药公司大量涌现

天然药物的发展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世界上有170多家公司、40余个研究团体致力于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每年研究费用达110亿美元。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已被广泛应用,部分国家已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

(3)大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市场,一些进入国内中药市场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外医药企业大量涌入。由于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科研能力和管理经验,因而对国内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种天然药物已在我国注册,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就超过1亿美元。

(4)技术贸易壁垒

由于中药材在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我国历史上传统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国产中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这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稳定性难以控制;还有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量等问题,远远达不到欧美有关药品甚至食品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成为各国对我国中医药出口设置技术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

2.我国中药产业自身的原因

(1)中医药传统文化发展、传播的限制

中药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之一,其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医药一直未能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医药文化包括草药、按摩、针灸等中医疗法几乎不为西方所认知,1980年WHO宣布了43种病症为针灸适应症,促使针灸登上了世界医学舞台,虽然情况明显改善,世界人民对中医的了解和认同正在提高,但要被世界广泛认同还需要很长时间。

(2)中药的质量问题

主要表现在中成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研制、申报、质量控制标准。国内中药的临床研究不是在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安全性评价不是在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进行的,生产也不全是在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生产的。同时,又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规范的检验方法。此外,还有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量高、包装材料质量低等问题。

(3)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中药科研投入少,尚未形成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新药研发的机制,国家仍是新药研究的主体,在新药研究开发上,由国家招标立项并进行资金投入,研究单位是重点医药研究院、研究所及大专院校。面对WTO的挑战,我国的新药研发必须探求新型运营机制。

三、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已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6亿多美元。然而,我国中药企业数量虽多,但产品集中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少,在国际植物药市场约占5%的份额。如何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是我国中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制定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

1.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现代化发展道路

(1)突出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主业

中药行业上市公司拥有“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有7家,它们是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九芝堂、桐君阁、广州药业、中新药业。发挥品牌优势,已成为企业规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2)利用现代工艺,打造中药现代化

一些中药上市公司虽然没有“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却通过科技手段以及先进的工艺,在新药和特药上下功夫,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天士力集团的核心技术是在中药提取方面,应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等技术,首次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的定性、定量以及有效成分可控,填补了药典空白。主要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药品市场的主导产品之一。

(3)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竞争力

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升竞争力,也是一些中药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资源的竞争在中药行业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品,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中药企业的共识。

(4)通过并购、规模扩张,提升业绩水平。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对于中药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三九集团、华源制药、太极集团等上市公司正是通过并购,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升了业绩水平。

2.通过政府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1)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

政府对内在上市融资、兼并收购等方面,对外在市场开放、外资并购等方面,都应提供积极政策予以扶持,引导资金合理流入中药产业。特别应发挥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在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在中药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管理等方面应采取积极政策,抓住新一轮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佳机,在中外合资的中药产业投资基金方面首先取得突破。

(2)加大中药科研力度

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发新药,促进中药产品升级换代,优化中药产品结构,特别是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

(3)加强中药质量管理

提高质量标准,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应包括药品研发、药材栽培、采集加工、剂型开发、产品包装等全过程的管理。另外,在产品质量立法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打假保名牌等执法方面应加大力度。质量标准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药标准对于保证中药产品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可以制订既符合中药特点,又符合国际细分市场特点的标准,从而引导企业按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规范运作。

(4)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地的80%是香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及地区,只有20%左右出口到全球其他地区。为此,政府应从整个民族产业的角度组织推动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5)采取民族工业价格政策

政府目前的价格政策对于刚刚踏入现代化之路、还需要巨大投入的中药产业发展十分不利,至少应采取市场定价原则,特别是对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保护品种应予以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

(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护国宝

要研究学习利用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权等有力武器,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挖掘和保护好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使我们的民族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全面推动和发展中药产业体系

(1)中药种植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但是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和国外企业的低价掠夺,以及国内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一哄而上,连年无序的狂采乱挖,造成部分药用资源紧缺。另外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相当数量的种子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和消失。因此,合理利用、发展中药资源已刻不容缓。目前要加大中药材产业化栽培,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中药饮片

规范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和标准,应用现代技术建立生产中切实可行的饮片的质控方法和标准,保证饮片的真实度和优良度。目前国家药监局将配合中药种植的GAP标准,推出饮片的质控标准,并发以批准文号强制执行,未获得批准文号的饮片将停止生产。

(3)中药新药开发

由于中医开发中药有理论指导,有规律可寻,比西药开发简单得多,目前开发中药新药,要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针对国际需求来开发中药。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单位开发这六种中药:大川芎丸、冠心Ⅱ号颗粒、抗感泡腾颗粒剂、风湿平、大承气汤颗粒剂、参麦饮,分别按德、美、澳、日等国要求加以研究,争取有两、三种中药以处方药身份进入这些国家。从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在治疗癌症、艾滋病及心血管药物等方面对中药有期望,而西欧多希望用草药治疗慢性病,如神经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以及妇女病,特别是经前期综合症。

(4)中药生产

急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制备工艺、高新技术和装备。近30年来,中药提取工艺及设备基本没有明显的改革和突破,水提醇沉除杂的方法仍是主导工艺,致使我国的中药制药技术及装备技术已经落后国外先进水平近20年,尤其是中药提取、精制工艺不够科学,工艺条件客观化程度不高,制造工艺及装备缺乏集成化。此外,有必要以加速中药高技术产业为契机,实施大品种、大品牌战略,扩大中成药的生产规模。

(5)中药销售批发、零售

全面整顿医药商业企业,逐步消除我国医药商业多、小、散、乱、低的格局,实施医药商业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市场来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集团公司,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6)中药专利保护

目前,其他国家无偿占用我国中药方剂,还抢占了国际中成药市场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加强中药专利的保护已刻不容缓。而截止目前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规,除《专利法》外,还有1992年10月14日国务院的《中药保护条例》、1987年3月24日卫生部的《关于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的规定》。有关的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充实。如建议加快中药发明专利审批进度、加快专利侵权诉讼审理时间、提高侵权赔偿额度、成立中药领域的中介及仲裁机构。不断加强中药专利保护的战略研究和探讨,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由于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具体的路径问题时,应从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面入手,认真剖析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在对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和探索适合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洪政贵:WTO与中药产业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8期

[2]吉训超王祥:中药质量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刍议.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3年12月第11期

篇(6)

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全面形成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医药企业将开展积极的市场营销作为扩大本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医药市场特殊需求的医药市场营销队伍。为满足社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全国有40余所高等医药院校组建了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或相关专业)。

一、精细化人才培养的理念

精细化管理源于日本丰田公司,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 精是做精,求精,精心筛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准是准确、准时。 细是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及规律性。 严就是执行,主要体现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

精细化人才培养就是在正是体现在教学常规管理的情况下基于精益求精的文化思想,把于企业生产的一种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是基于精益求精的文化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把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细分量化和优化,运用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的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

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精细化人才培养具有优势

精细化教育是针对个人制定专门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下,办学单位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内涵建设,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继承并发展了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办学的层次和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精细化培养正是学校追求层次,实现卓越,提升内涵的重要过程。

(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应用型的医药营销高级人才。因此,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有两个鲜明特点,首先是综合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医药学的跨学科复合型特点;其次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征,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医药营销专业培养模式上主要面临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市场营销教学与医药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而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旨在推行教育模式、培养过程以及教师培养等各方面的精细化,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矛盾。

(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复杂性

医学营销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显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办学模式,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办学主体不同。既有公共卫生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主办,也有社会科学系主办等,如,泸州学院;②办学微观环境不同。药学院主办,如中国药科大学、广州药学院等;医学院主办,如湖北中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③培养规模不同。有的只培养本科生,有的既培养本科生又培养专科生。④办学方式不同。有的是单一办学;有的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不同的学校利用各自优势,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医药营销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从总体情况来看,医药营销专业本身在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上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完善。

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教学模式的精细化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主,以医药类课程为辅,在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营销”和“医药”教学内容之间实行7∶3或 6∶4的比例。高校本科人才应以专业知识传授与专门技能培养为主,只有专门领域的深入,才能实现面上的拓展。在传授一般营销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医药特色。以泸州医学院为例,自2003年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医药市场营销方向)以来,学院立足自身的特点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重在知识的集成性、能力的复合性、素养的全面性培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注意内容的多元化的配置,对于“营销”和“医药”教学要点之间实行70∶30 的比例,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对已经毕业的医药营销学生进行跟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 以上毕业生到医药企业从事营60%销工作,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课程设置的精细化

课程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同时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要凸显医药的特色,因此应建立能够彰显医药特色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医药学3个学科。在结构上要涵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训教学等 5大课程模块。

1.公共课模块

公共课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等 ;这部分课程确保作为一个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德、智、体、美和技能方面的素养。公共课由公共基础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组成。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强化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训练。以适应医药市场营销活动发展趋势的需要。

2.专业基础课模块

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西方经济学、医药国际贸易;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医药企业管理;基础化学、中医基础、药剂学等等;这部分课程保证作为一个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医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整合相关医学或药学课程,浓缩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与“概论性”教学。实行“能综合的综合,能压缩的压缩”,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盲目延伸。

3.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模块以一般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能够反映医药市场营销特点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市场营销学、医药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概论等等 ;这部分课程保证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

4.选修课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以扩展训练学生的医药市场营销技术与能力为主的课程构成,如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广告创意、商务沟通与谈判等。

5.实训教学模块

由实验室模拟训练和毕业实习两部分组成。精细化培训模式特别强调的是,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训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遵循由模拟参与到观察体验再到工作实践的过程。①实验室模拟训练。组建以专业课程为理论基础的模拟训练实验室,配备相关课程的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如医药营销教学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医药企业ERP教学软件等。训练学生将所学的有关市场营销知识在模拟的市场情景中加以实际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毕业实习。分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方向是医院,进行医院药剂科,公共关系科,营销科等相关科室,熟悉医院运作,另一个方面就学院毕业实习基地以医药企业(包括生产性企业和流通性企业)为主,将与市场营销有关的职能部门作为主要实习对象,兼顾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以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医药企业的营销实践相结合。同时,根据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确定实习时间,定期进行轮转,以便学生尽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

(三)培养机制的精细化

在培养机制创新方面,实施导师制与小班授课制。从大一开始,每位任课教师作为导师,为大学生的四年学习与生活提供帮助与指导,每位导师负责5-6名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品行,指导安排学习计划,进行定期的交流;在学生的一些关键时期,或面临诸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实习实践等重要任务时,提供重要指导意见;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导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小班授课制将课堂人数限定在2个班以内,便于教师从课堂交往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事实证明,导师制与小班授课制下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学习目标,更好地深化知识学习,获得学业进步,提升专业能力。

(四)职业指导的精细化

篇(7)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种聚合物材料,主要用于制造人体内脏、体外器官、药物剂型及医疗器械。按照来源的不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合成生物高分子材料2种。前者是自然界形成的高分子材料,如纤维素、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明胶及海藻酸钠等;后者主要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加以制备,常见的有合聚氨酯、硅橡胶、聚酯纤维、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乳酸、聚乙烯等。按照材料的性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非降解材料和降解材料。前者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芳香聚酯、聚硅氧烷等;后者包括聚乙烯亚胺—聚氨基酸共聚物、聚乙烯亚胺—聚乙二醇—聚(β-胺酯)共聚物、聚乙烯亚胺—聚碳酸酯共聚物等。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作为植入人体内的材料,必须满足人体内复杂的环境,因此对材料的性能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材料不能有毒性,不能造成畸形;其次,生物相容性比较好,不能与人体产生排异反应;第三,化学稳定性强,不容易分解;第四,具备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第五,比较容易加工;最后,性价比适宜。其中最关键的性能是生物相容性。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ISO)的解释,生物相容性是指非活性材料进入后,生命体组织对其产生反应的情况。当生物材料被植入人体后,生物材料和特定的生物组织环境相互产生影响和作用,这种作用会一直持续,直到达到平衡或者植入物被去除。生物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

人类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经过了漫长的阶段。根据记载,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用棉花纤维和马鬃缝合伤口,此后到19世纪中期,人类还主要停留在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阶段;随后到20世纪20年代,人类开始学会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使之符合生物医学的要求;再后来人类开始尝试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的普及。1949年,美国就率先发表了研究论文,在文中第1次阐述了将有机玻璃作为人的头盖骨、关节和股骨,将聚酰胺纤维作为手术缝合线的临床应用情况,对医用高分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被认为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端。

在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现有机硅聚合物功能多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致敏性和无刺激性),之后有机硅聚合物被大量用于器官替代和整容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生产出了热塑性聚氨酯,这种材料的耐屈挠疲劳性优于硅橡胶,因此在植入生物体的医用装置及人工器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后人工尿道、人工食道、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肺等器官先后问世。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也从此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前景和趋势

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制和生产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开始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也将日益旺盛。2015年1月28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单体药店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2013年度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06%。但是相比于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3326亿元)来说,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19还略低,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医疗器械仍然还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evaluateMedTech公司基于全球300家顶尖医疗器械生产商的公开数据而得出的报告《2015-2020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预测,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达到4775亿美元,2016-2020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1%。世界医疗器械格局的前6大领域包括:诊断、心血管、影像大型设备、骨科、眼科、内窥镜,其中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往的医学研究对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更多是选择一种替代品,实现原有组织和器官的部分功能。随着再生医学和干细胞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生物技术再生和重建器官、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已经成为趋势。因此传统的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需要模拟生物的结构,恢复和改进生物体组织与器官的功能,最终实现器官和组织的再生,这也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器械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工器官、医用塑料和医用高分子材料3个领域。

1.人工器官

人工器官指的是能植入人体或能与生物组织或生物流体相接触的材料;或者说是具有天然器官组织或部件功能的材料,如人工心瓣膜、人工血管、人工肾、人工关节、人工骨、人工肌腱等,通常被认为是植入性医疗器械。人工器官主要分为机械性人工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工器官、生物性人工器官3种。第1种是指用高分子材料仿造器官,通常不具有生物活性;第2种是指将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第3种是指用干细胞等纯生物的方法,人为“制造”出器官。目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主要应用在第1种人工器官中。

目前,植入性医疗器械中骨科占据约为38%的市场份额;随后是心血管领域的36%;伤口护理和整形外科分别为8%左右。人工重建骨骼在骨科产品市场中占据了超过31%的市场份额,主要产品是人工膝盖,人工髋关节以及骨骼生物活性材料等,主要应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密度聚乙烯、聚砜、聚左旋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液晶自增强聚乳酸、自增强聚乙醇酸等。心血管产品市场中支架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此外还有周边血管导管移植、血管通路装置和心跳节律器等。

目前各国都认识到了人工器官的重要价值,加大了研发力度,取得了一些进展。201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轻量级的柔性材料,并准备将其用于创建一个人工心脏。在我国,3D打印人工髋关节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注册批准,这也是我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

人工器官未来发展趋势是诱导被损坏的组织或器官再生的材料和植入器械。人工骨制备的发展趋势是将生物活性物质和基质物质组合到一起,促进生物活性物质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血管生物支架的发展趋势是聚合物共混技术,如海藻酸钠/壳聚糖、胶原/壳聚糖、胶原/琼脂糖、壳聚糖/明胶、壳聚糖/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乙二醇等体系。

2.医用塑料

医用塑料,主要用于输血输液用器具、注射器、心导管、中心静脉插管、腹膜透析管、膀胱造瘘管、医用粘合剂以及各种医用导管、医用膜、创伤包扎材料和各种手术、护理用品等。注塑产品是医用塑料制品当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与普通塑料相比,医用塑料要求比较高,严格限制了单体、低聚物、金属离子的残留,对于原材料的纯度要求很高,对加工设备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加工和改性过程中避免使用有毒助剂,通常具有表面亲水、抗凝血等特殊功能。常用医用塑料包括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四氟乙烯(PTFE)、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碳酸酯(PC)、聚酯(PET)等。

目前医用塑料市场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10%,并保持着每年7%~12%的年均增长率。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人每年在医用塑料领域消费额为300美元,而我国只有30元,由此可见医用塑料在我国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我国医用塑料制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纱布、绷带、医用导管、药棉、化纤制一次性或医用无纺布物服装、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和中低端诊断治疗器械等成为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大户。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医用塑料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医用塑料的原料门类不全、生产质量标准不规范、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能力薄弱,导致一些高端原料导致国内所需的高端产品原料还主要靠进口。

目前各国都认识到了医用塑料的重要价值,加大了研发力度,取得了一些进展。2015年,英国伦敦克莱蒙特诊所率先开展了塑胶晶状体移植手术,不仅可以治疗远视眼或近视眼,还可以恢复患有白内障和散光者的视力;住友德马格公司推出一种聚甲醛(POM)齿轮微注塑设备,在新型白内障手术器械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美利肯公司开发了一项技术,可使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塑料瓶的抗湿性和抗氧化性提高30%;MHT模具与热流道技术公司开发出了PET血液试管,质量不足4g,优于玻璃试管;Rollprint公司与TOPAS先进高分子材料公司合作,采用环烯烃共聚物作为聚丙烯腈树脂的替代品,以满足苛刻的医疗标准;美国化合物生产商特诺尔爱佩斯推出了一款硬质PVC,以取代透明医疗零部件中用到的PC材料,如连接器、止回阀、Y接头、套管、鲁尔接口配件、过滤器、滴注器和盖子,以及样本容器。

未来医用塑料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可耐多种消毒方式的医用塑料,改善现有医用塑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开发新型的治疗、诊断、预防、保健用塑料制品等。

3.药用高分子材料,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现代药物制剂研发及生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改善药品质量和研发新型药物传输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主要包括2个方面:用于药品剂型的改善以及缓释和靶向作用,此外还可以合成新的药物。

药物缓释技术是指将衣物表面包裹一层医用高分子材料,使得药物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内不会被吸收,而是在流动到治疗区域后再溶解到血液中,这时药物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药物缓释技术主要有贮库型(膜控制型)、骨架型(基质型)、新型缓控释制剂(口服渗透泵控释系统、脉冲释放型释药系统、pH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

贮库型制剂是指在药物外包裹一层高分子膜,分为微孔膜控释系统、致密膜控释系统、肠溶性膜控释系统等,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丙烯酸树脂、聚乙二醇、羟丙基纤维素、聚维酮、醋酸纤维素等。骨架型制剂是指向药物分散到高分子材料形成的骨架中,分为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系统、溶蚀性骨架缓控释系统,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氧硅烷、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海藻酸钠、甲壳素、蜂蜡、硬脂酸丁酯等。

我国的高分子基础研究处于世界一流,但是药用高分子的应用发展相对滞后,品种不够多、规格不完整、质量不稳定,导致制剂研发能力与国际产生差距。国内市场规模前10大种类分别为明胶胶囊、蔗糖、淀粉、薄膜包衣粉、1,2-丙二醇、PV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微晶纤维素、HPC、乳糖。高端药用高分子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专业药用高分子企业则存在规模小、品种少、技术水平低、研发投入少的问题。

目前,药物剂型逐步走向定时、定位、定量的精准给药系统,考虑到医用高分子材料所具备的优异性能,将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未来发展趋势是开发生物活性物质(疫苗、蛋白、基因等)靶向控释载体。

四、结语

虽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出功能有局限、免疫性不好、有效时间不长等问题。如植入血管支架后,血管易出现再度狭窄的情况;人工关节有效期相对较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排异性。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隶属于医疗器械产业,其发展备受政策支持。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可以预见,在未来20~30年,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就会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奚廷斐.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5):1-4.

[2]张真,卢晓风.生物材料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现状与趋势[J].生物医学工程学,2002,19(1):117-121.

[3]董亮,何星.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复合医学,2015(4):340-342.

[4]奚廷斐.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8):1-5.

[5]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领域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34):186.

[6]胡帼颖,张志雄,温叶飞,等.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三)——组织工程用生物材料的研究[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9(3):9-27.

[7]张镇,王本力.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研究[J].新材料产业,2015(3):2-5.

[8]章俊,胡兴斌,李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8(1):30-35.

[9]梅建国,庄金秋,汤少伟,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表面改性技术[J].材料导报,2014,28(19):139-142.

[10]黄琼俭,徐益.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2):82-82.

[11]吴桐.浅谈几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9):52-52.

[12]王建营,朱治国,孙家跃,等.聚醚醚酮人造骨关节材料研究[J].化学世界,2004,45(1):53-54.

[13]高茜斐.生物塑料发展现状及前景[J].广东化工,2015,42(15):87-88.

[14]龙先鹏.浅析我国生物塑料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1(14):96-96.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5-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自1997年以来,随着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药品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保持稳定发展。因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课程传人我国后,国内各大学已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目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综合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财经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理工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和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各个模式特点各异。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开设课程除了经济管理类之外,还涉及医药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对医药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的医药行业营销人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医药营销方向,突出医药行业特色,但由于医药院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达到医药企业用人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医药企业营销及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要求从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但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准入条件较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个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科教育的交叉性不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医药产业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营销及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因此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0余万人,其中医药企业营销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人才。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制四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营销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医药卫生科学管理有关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医药企业管理有关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的能力。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在管理系,开设于2008年,属于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从长沙医学院背景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较晚,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调查。长沙医学院地处湖南省府长沙,因此,就业单位的调查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本论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对就业单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另一份是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两方面的调查对象,本调查分析对于他们都意义重大,保证了这两项调查的可行性。

2.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当今医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需要好的医药管理人员。因此,好的经济市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3.以“就业单位”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又对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严重的错位现象。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懂得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医药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4.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评价。在开展本次调查时,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为使制定的探索结果更加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的领导意见,然后对前期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三、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长沙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为代表填写问卷,本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然后收集调查资料并且严格按照统计原则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答卷的有效率为95%。

2.调查问卷的综合,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本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普通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在长沙市场上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多为2500~3500元,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医药卫生管理方面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湖南省内目前很少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通过对“医药企业对本科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尚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弊端。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药企业的很多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做市场营销完全靠经验的摸索,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医药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医药医学背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已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既可以满足医药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医药院校的持续发展。

总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着我国医药企业能否在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医药企业对既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营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学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耿冬梅,谭巍,汪晓凡.高等中医药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

[2]董圆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管理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3]潘金云.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刘振华.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刘颖,贺加.探讨医学本科教育开设管理课程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

[6]洪炎生,王春雷.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7]戎华刚.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6).

[8]岳海玉,商广喜.浅谈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战略”[EB/OL].中国医药营销网,2006.

[9]傅兰英,左玉华,林克明,朱小平.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10]陈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

篇(9)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三方医药物流含义及发展现状

医药物流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完善的网络管理、现代管理水平的医药物流企业正在出现,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医药物流业转变。与此同时,第三方现代医药物流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较为成功的企业。

2005年12月16日,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国药集团药业股份公司、美国安维世远东有限公司、台湾久裕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共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出资,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中国第一家第三方的专业医药物流公司。

总的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第三方物流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国内还很少,只在广州、杭州、海南等地有医药专业物流服务公司。这样一些专业物流公司由于注重市场定位、细分客户需求、具备完善高效的配送网络而受到了不少大中型医药企业的青睐。

二、医药物流发展需求分析

我国医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对现代医药物流巨大市场需求。医药物流领域和医药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零售药店或医疗机构,都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但由于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 国家对药品的管理以及仓储、运输方面要求都很严格,所以医药物流最好的发展模式即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医药企业分离出的物流部门,经改造成为独立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那么,这样做是否可行呢?下面我们就对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SWOT分析。

三、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SWOT分析

(一)优势 S

1、 第三方物流与传统医药企业自营物流在业务功能上有继承性

现阶段医药行业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仓储和运输,在其他增值服务方面的供求还不明显。由于我国传统医药企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因此,相当大数量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仓储设施和运输设备等,都在从事本企业的储运服务。这种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使得这种转化比进入一个陌生行业具有更低的门槛。我国其他行业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的成功都表明了这种业务功能继承性的巨大优势。

2、 传统医药企业具有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物资条件

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并非开始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高科技的物流,而是结合物流发展趋势和我国传统医药企业改造的现状,适合医药行业特征的物流。医药企业转型而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初始阶段应主要追求机制与管理的现代化,而不是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因此,近几十年来,我国医药企业积累下来的仓储、运输、包装等设施、设备基本上可以为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采用。因此,在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扩展服务业务,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节约投资成本。

3、传统医药企业具有适合我国医药行业特点的具体管理经验

传统医药企业的运作管理经验在现代物流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由于既不熟悉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又对医药产品的仓储、养护、运输等了解甚少,同时不了解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都使得纯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医药物流领域存在很多障碍。此外,目前国内的医药流通环境复杂,医和药没有分开,市场不成熟、不透明,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宏观管理不到位和企业自律性差等都对国际医药商业资本流入医药第三方物流市场形成了壁垒。因此,传统医药企业的运作管理经验将会使它们具备相对的学习成本优势。

4、其他行业中较为成熟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可供借鉴

第三方物流概念自引入中国以来,发展迅速。现有的相当大一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从传统行业中转化而来。如传统的仓储、运输、铁路等企业都纷纷转型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些家电企业如海尔、长虹、联想都将自己的物流部门脱离转化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一些转型的企业既有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壮大的企业,又有经营不善,无以为继的例子,但其他传统行业转型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都为我国医药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经验。

(二)劣势 W

1、服务功能单一,规模较小,成本偏高;

2、信息化水平低,专业医药物流人才缺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机会 O

1、国内医药企业现代物流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还需很长的时间

2、因为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国家对药品的管理以及仓储、运输方面要求都很严格,进入门坎较高,真正的第三方医药物流还没有完全形成。

3、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四)威胁 T

1、入世后,国家全面开放医药分销服务,国外拥有雄厚金实力、先进营销策略和成熟管理体制的企业加入竞争

2、企业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信息化建设不足

通过上面对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SWOT分析得出,尽管转型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优势明显,也就是说,传统医药企业转型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是可行的。

四、医药物流发展模式――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或自己建立物流公司

近几年,中国医药集团、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太极集团西部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等11 家医药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已获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 成为第八批国债技改贴息改造项目, 其投资都在4000万元到2.4亿元之间。除此之外, 安徽国泰、山西汇丰等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也已经成立。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 近17 000 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5 000 万元的企业不到5% , 前10 家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额的20%。在美国现有70 家医药公司, 其中前10 家的销售额占了全国的96%。今后物流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 物流市场的主角肯定是第三方物流企业, 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对药品的仓储、运输及配送有严格的质量检测要求, 所以医药物流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医药企业从自身分离出物流这一部分, 加以扩建改造, 成为独立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太极集团就将下属的子公司分离出去成为一个专业医药物流公司。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是典型的医药物流公司, 而它的前身是从太极集团的物流部门分离出来的。从医药企业分离出来的医药物流公司熟悉医药行业的特性, 在医药物流管理中会游刃有余。这些公司作为第三方物流, 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医药企业服务, 更有盈利空间及发展空间。我国医药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希望大型医药企业能够强强联合, 建立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共同做大医药物流市场, 抵御国外医药公司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冲击。

篇(10)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4

1导言

医疗器械行业是连接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经济部门,其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是我国的医药卫生系统中保障临床治疗活动有效、安全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政策导向之下,由于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措施陆续出台,加之医疗器械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多、小、散、乱”格局,政府干预不当和企业经营费用率高等问题,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分析范式对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改革建议。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2.1产业规模分析

根据Evaluate MedTech的统计,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规模从1200亿元增长到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而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速仅为1.9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生产和消费国,并已经成长为拉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图1所示。

2010年至今,在医疗器械销售领域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国医疗器械批发企业数量始终维持在1.3-1.6万家之间,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数量明显偏多,市场呈现出离散化竞争特点,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IMS Institute)。

2.2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分析

行业集中度指标CRn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情况,其公式为:

CRn=∑ni=1Xi/∑Ni=1Xi

经济学家贝恩(Joe S. Bain)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研究,依据行业集中度指标CR4和CR8,将产业结构类型分为寡占I型,寡占II型,寡占III型,寡占IV型,寡占V型和原子型(竞争型)6个等级。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指标CR3、CR4和CR8分别由21.64%、24.64%和3185%上升至28.59%、31.57%和37.78%,但全国市场整体上的原子型结构没有改变(如表1)。对照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的前3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3)明显偏低。

数据来源:商务部《医疗器械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0-2015)。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加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且地域广阔,医疗器械市场并非是全国统一。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及税收,为本地药品流通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视外地医疗器械企业为掠夺市场资源的“搅局者”。典型表现是在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要求中标企业必须选择当地经销商进行配送,一些地区甚至规定只有成立县级医药公司才能获得该地医疗器械的配送权。从全国范围来看医疗器械领域为完全竞争的原子型市场结构,但随着市场按照行政区域分割,本地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也随之增强,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了医疗器械行业资源整合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

2.3产品结构分析

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统计,从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均保持在40%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骨科及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如图3所示。而在占我国医疗器械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在绝大多数领域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外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4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为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产生原因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和法律规制等。医药行业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特性,即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前,对于单位产品(服务)将付出较高的平均成本。此外,依照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开办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两项行政许可,其中,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的新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均被称为“史上最严”,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软件、硬件方面要求大大提升,成为进入医疗器械行业最严格的政策法规壁垒。

2.5产业政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被确定《规划》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同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报资料编写指南》,在政策上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正在为医疗器械特别是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推进国产化进程,这无疑将χ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带来利好。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下,医疗器械将拥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国外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42%的份额来对比,国内医疗器械份额仅仅只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对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规模增速下降、市场集中度低、行业进入壁垒提高等情况。应针对上述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医疗器械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行业未来必然走向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因此,推进医疗器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应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入手,整合行业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淘汰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然而,由于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仅依靠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开展行业的兼并重组必定困难重重,必须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资源的整合。在“新医改”政策完善落实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利用医疗器械领域刚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整合后的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投资者关注。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谋求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企业做大做强,使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成为医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可借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资本,逐步形成企业融资-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成本节约-效益提升-吸引投资的良性发展循环。

应破除一切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应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性贷款,并通过实行市场化重组和企业破产等方式加速淘汰行业的落后产能供给。

参考文献

[1]李先国.药品供应链的整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77.

[2]孙乃强.医疗器械行业等待政策助力[J].中国卫生产业,2005,(10):3033.

篇(11)

2008年,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持续升温,具有迅速蔓延趋势,已由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在此金融危机的影响作用下,全球金融市场遭受巨大打击,美国道琼斯指数、中国A股等全球各大股市大幅下挫,巨大的恐慌心理和信心危机严重笼罩市场,虽然美国采取了积极的就是措施,但全球的恐慌心理仍然蔓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各主要金融机构市场已连续出现利润下滑和资产减少及信贷损失的状况。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由于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等原因,部分实体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深受影响,进而对整个消费市场产生制约作用。为有效抵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对国内外向型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珠三角地区企业订单持续减少,无订单企业越来越多;逐渐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从东部沿海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从经济层面向社会生活转变,典型例子是失业增加。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开展了一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保卫战。中央政府相继投入4万亿人民币以刺激经济发展,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公共交通、提高居民收入以及增加就业等十多项措施,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当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判断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如何深入分析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如何全面分析国内各行业发展现状等都是生物制药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那么,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生物制药企业又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此形势下生物制药企业如何寻求发展?制定什么样的应对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要面对,并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管理。

1.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生物制药属于高科技行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与传统医药产品相比,生物医药产品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对环境污染较少;二是对资源依赖性较小;三是对于疾病具有很好的靶向性、毒副作用小。但其又对及时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研发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成功将会带来较高的利润。中国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同时存在融资困难等各种不利因素,目前90%以上的生物制药企业是仿制国外产品为主,缺乏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在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发达国家占有绝对的优势,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到59%、19%、17%,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仅占5%。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较晚,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获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国家实施“863”、“973”高技术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来。在30多年的时间中,中国逐渐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买入发展的快车道。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部分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生物芯片研究、干细胞研究、功能基因组研究等。2006-2010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25%左右的快速增长趋势。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2010年福布斯公布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排行榜中(共200.家)就有29.家生物制药企业入围,详见表1。

虽然中国的制药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生物制药巨头相比,中国药企在资金、技术、人员、设备、产业结构等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用于医药的研发投入,2008.年全球前五强新药研发的资金总投入达到了310.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了416.亿美元;而中国在2008-2010.年对新特药的研发资金总投入则仅有27亿美元。

2.生物制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生物制药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外部环境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国际市场认识不足,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浪潮中深受其害。当前,国内制药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发薄弱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技术产品申报看似“活跃”,实际上完全属于自主创新的产品很少。据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9月-2004年9月,我国共有对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干扰素等108个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进行了补充申请。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受技术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生物技术市场交易不活跃。而生物技术新药研发的技术要求和资金投入均较高,所以单项生物技术新药的技术转让价格相对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技术实验室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但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当世界有20多种畅销生物药时,我国能生产10种;现在世界上已有140多种生物药,我国却只能生产十几种。同时,国内企业没有知识产权意识,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总是一味仿制或直接引进专利保护期外的技术。国内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意识不强,致使国内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资源外流。

(2)未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目前,国内共有200.多家各类生物医药公司,其中仅有15%左右的公司取得了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件批号,并且存在产量和产能很低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生物制药产品仅占世界医药市场很小的比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规模小而且分散,落后的生产技术、较低的生产水平、较高的生产成本,导致利润水平很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更无从谈起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国内企业还存在重复投资生产问题。重复生产使得企业集中在同一市场,企业为了生产就会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

(3)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导致出口不稳定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国内企业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给国内制药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美元标价不断上升,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美国次贷危机及之后的欧债危机,使得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减少,同时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医药产品出口难度逐渐加大,国内化学原料医药产品受此影响较大,出口减少明显,销售价格明显下滑,相关资料显示,湖北新生源生产的氨基酸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7%,企业的产量、销售和利润等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4)融资困难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产品市场需求减少,企业订单不足,产品积压,货款回收困难,企业资金链更加趋紧。生物制药企业本来就是高投入产业,而研发又存在风险,成本可能会在几年或十几年才能收回。企业为维持正常的生产和保持市场竞争势必向银行申请贷款。金融危机对金融部门的影响是显性的,银行为降低风险,势必会设置多种障碍,增加审批手续或需要企业提供必要的抵押。企业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或价值高的抵押物,使得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使有民间融资渠道,但一些企业承受不起较高的借贷成本,95%以上的破产企业是由于资金链断裂引起。

3.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策略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不仅看到了自身的差距,给医药产业带来挑战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国内医药产业的升级发展带来了机遇。国内企业如何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迎头赶上是当前医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缩小与国际差距的重要一步。主要应对措施由以下几点:

(1)增加出口,扩大内需

对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来说,出口退税是刺激出口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以价格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医药产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优势,使得产品价格也远低于西方国家。在增加出口的同时,还要扩大内需。国内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国家应鼓励企业扩大内需,积极创新,引导国内市场的发展,只有国内市场稳定才可免去后顾之忧,否则会有前有狼后有虎。

(2)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医药产业是高附加值产业,在高技术水平下,重要是要向纵深发展,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国际市场的需要。目前,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在国际医药行业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首先占领国内市场。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都向医疗产业进行了倾斜,优势资源向医疗产业集中,一大批重大医药创新专项和技术得到国家大力扶持。积极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技术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外包发展,强化市场意识,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

(3)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医药产业是高投资产业,投资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因此要积极拓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要开拓思路积极鼓励企业成为生物制药的投资主体,由此而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生物制药投资模式。政府要逐渐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相关投资机构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投入。要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支持生物制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另外,生物制药企业要积极寻求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寻求外部支持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政府要发挥公共服务的功能,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鼓励相关的金融机构或部门向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中小企业的融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要及时向关联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以吸收民间资本。只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才能进行高技术的研发,并开拓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才能提高。

(4)加快医药技术的成果转化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物制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势,充分整合社会各优质资源。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等相关财政支持的作用,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对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由于药品研发、临床试验、审批过程周期长,因而成果转化速度很慢。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缺乏临床方面的实力,在新药试验中耗费更多时日,对新药迅速投入市场发挥作用不利。被收购或技术转让后,可促进这些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产业化,从而造福更多的人,也给企业以新的机会和市场。

(5)进一步加强国家的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基地的公共服务条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的建设。金融危机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而药物研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国家新增贷款既要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也要投向那些融资遇到困难的生物医药企业。(作者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欢欢,张娥.浅谈湖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1):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