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政治哲学道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4 09:29: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政治哲学道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政治哲学道理

篇(1)

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哲学答题注意事项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哲学的答题技巧总结明晰设问,不仅有利于考生明确试题立意与正确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题。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识”“定题型”“定材料”来研读设问,把握设问主旨,清晰试题“用什么材料来考”“考什么知识”“出什么题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学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是对来自生活的时鲜素材的凝练,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通常用叙事方式进行描述。考生可通过“句读+分层+关键词”研读材料的句读,把握材料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明确“用什么(哪些)材料来考”,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阅读能力。

知识犹如粮食需要颗粒归仓、仓储到位,不能散乱一地、混杂一堆。考生可从宏观上照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的“目录体系法”进行纲举目张式的知识建模,明确知识条目所在的目录层级,把握内在关联,准确定位知识,灵活调取知识。从微观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W追问法”精读框(目)题及相应考点,精细仓储知识,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学的原理。

虽然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设问方式多样,总体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常见题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观题的“有理有据、理据对应、分点作答”答题普适套路的同时,还要注重图表题、措施类、关系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题型的一般思路的归纳与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的答题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抓住这几点,高中政治轻松学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篇(2)

高中政治由于知识点较为抽象,因此往往会被学生认定为是一门难度超纲的学科。纵观高中文科的考试,学生在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中所获得的分数往往会低于其他文科类学科,很多学生都因为政治的观念性强,而不愿意学习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理解不够透彻,其实不然,高中政治知识点虽然庞杂,但还是拥有一定的模块和规律性。除此之外,高中政治的考试题型相对固定,无非就是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考查点也大都集中在学生对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的理解,因此,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也存在一定的答题规律和技巧,只要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答题规律和技巧,就能够轻松获得高中政治学科的高分了。

 

一、熟悉高中政治课本,进行知识体系的归类总结

 

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组成一般可以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这些知识虽然庞杂,但是归类起来也是很轻松的。将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在最后的复习中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能够一针见血地找到自己的薄弱部分。并且列出基本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以后的复习工作十分有用。

 

首先,高中政治最初接触的部分是经济生活部分,主要内容是讲述我国的经济制度、对外贸易等一系列的经济体制,以及部分经济学的基础概念等。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 可以将每一章节的小标题标记出来,这些小标题往往都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总结性话语,同时,每当碰到概念性知识点时,学生需要着重记忆,这些概念往往会成为选择题的考查点。经济生活这部分知识由于概念性较强,的确不容易理解,学生学起来可能有抵触心理,这时候建立知识体系、整理知识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越往后知识点学习得越深,所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也就越多,因此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整理和复习习惯。

 

其次,对于学生接触的政治生活,学生需要对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记忆框架,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国家、人民和政府的理解。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分成国家、人民和政府三个小模块,在每个小模块中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知识体系的完善。

 

再者,是文化生活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文化这部分知识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这一方面,虽然这部分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稍微轻松一些,但是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最后,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是哲学生活这一部分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哲学部分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迷茫,觉得不能理解哲学史的内涵,甚至不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内容,概念理解起来困难,且知识点容易混淆。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理解,一点一点把握住哲学部分知识的主线,从而整理出哲学的知识脉络和体系。

 

二、注意细节,把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的考试题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选择题,一类是主观题。学生必须要明确,选择题的考查点往往集中在细节理解上,因此,学生除了要掌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之外,还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对细节的理解。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首先就是要阅读题干,抓住题干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词。每一道选择题往往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学生只有读懂题目,抓住题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下手进行思考。同时,找准关键词对于解答选择题也十分重要,不同的关键词往往代表了不同的考查方向,学生需要根据关键词来选择题目的答案。例如,题干中提到“本事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这个时候,学生就必须从哲学角度进行题目的分析,即使有的答案很有道理但是不属于哲学范畴,学生也不能够轻易选择。

 

其次,学生在解答选择题的时候可以采取“排除法”,排除法排除的对象也可以分为错误选项、无关选项、混乱选项。错误项指的就是这个选项本身就存在错误,例如,选项中出现“我国公民的权利大于义务”,这一类选项往往本身就存在很明显的错误,学生基本上一眼就可以将其排除。无关选项,顾名思义就是与题目无关的选项,这种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一段文字,但是与题目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无关。例如,题目询问“题干中所体现的经济学知识有哪些”,这个时候答案中往往会出现与经济学无关的选项,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题目的关键词入手,进行无关选项的排除。

 

混乱选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逻辑顺序不正确,或者前一句话是正确的,后一句话却是错误的。面对这一类选项,很多粗心大意的学生在看到前半句的时候觉得选项是正确的,后半句看都没看完就填到题目中,这样的失分是十分不值得的。如果学生遇到了实在不会解答的题目也不要慌,只要把握住一点考查方向,理清思路,排除绝对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大胆猜测,切忌慌乱。

 

三、理清思路,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的考试题中,由于主观题的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且所占分值最高,往往最令学生头疼。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总结了学生觉得主观题难的理由无非就是觉得自己知识点答不全,经常丢三落四,这个题落下一个知识点,另外一个题再落下一个知识点,这样丢三落四之后,最后的得分往往就会不尽如人意。

 

高中政治主观题往往可以分为几个题型,体现类、为什么类、依据类、启示类等等。其实无论是哪种问法,学生都不用慌乱,基本的套路就是首先要分析题干,归纳题目中的观点;然后就是要根据自己归纳出的观点,联想到课本中的知识点,分析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到底有哪些,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出来;再运用课本中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最后,学生往往需要加上自己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除此之外,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规范,一定要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答题,切忌运用网络用语等俗语。另外,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字迹工整,不能乱涂乱画,否则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阅卷老师在批阅题目的时候看不清字迹而丢失分数。

 

篇(3)

要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树立平等的观念意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即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环境基础。最后,教师应该要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以更好的综合素质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认真剖析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预案

高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要重新对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摸透每个知识模块,并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安排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等,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参与热情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不仅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无趣,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十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采用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新课程视野下,要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我国政府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如抗洪救灾的场景、保家卫国的战士坚守岗位的情景等。这些视频的播放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了解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另外,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法,通过深化学生实践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场景表演、模拟训练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再如在《生活处处有哲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反映了哪些哲学道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哲学概念有更加具象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通过感官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化的政治观点。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一般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有时会挂上一些图片,以增强感性认识,但手段上比较单一,往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本应生动活泼的政治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时代在前进,政治课教学手段应该不断发展创新。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片、投影、电视、电影等,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增强。

在学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节时,我播放了“刻舟求剑”的动画,生动逼真的画面配上故事介绍,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抽象的哲学道理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了哲学道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政治课教学,学生愿学、乐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政治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

二、打造高效课堂,需要设计新颖别致的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开讲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开讲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政治课与别的科目有些不同,学生或许已经把教材当故事看,当我们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学生此时最关注的可能是,老师会怎样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时老师不能通过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激发兴趣,则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例如,讲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则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份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1)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2)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三、打造高效课堂,需要点燃绽放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必须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1.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教师要做的是点燃它,而不是越俎代庖。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专家经过实验得出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5%,学生教别人90%。由此可见,课堂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始终以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发展为目的。在新高考制度下,学生学习政治的压力相对减轻了,而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实际又联系紧密,此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自己主动去思去悟,课堂高效必然实现。

2.绽放学生个性的光辉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只有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高中政治课关注学生生活实践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对待优等生,期待他有所进步,对中间生,期待他更加优秀,对优等生,期待他多方面的发展。这样,在学生的独学期间,他会更认真,对学时会有所互补,群学中有帮助、有进步。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高效课堂,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高效课堂。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2-01

一、当前高中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

1.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师生互动的开展

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两个因素,它所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也强调师生之间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教与学的最优结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1]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政治课的“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最主要体现就是教师在“唱独角戏”,针对某些知识点,教师只是一概的划重点,解释概念,要求学生做笔记,记住“考试点”忽略了对学生思维乃至于价值观导向的培养。许多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中政治课老师垄断化的教学非常明显。不少教师认为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会考、高考,只要能讲清楚教材内容就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在课堂中就习惯了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没有提问,学生也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教与学的活动是单一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师上课很累,同时学生的个性也被压抑。很显然这样的做法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的开展。

2.师生互动不平等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独一无二的个体,新课改强调师生之间要有互动,这些互动包括交流、对话以及合作。但是在调查后却发现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却往往很难做到。首先是班级的规模很大,师生的互动无法面对全体学生;其次,教师往往会比较倾向于与接受能力强或者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互动,这就导致了在互动对象上的差异化。很多教师为了确保课堂互动顺利进行,往往喜欢选择活跃、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这些学生得到的问答机会较多,他们就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反之,得到互动机会较少的学生则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对政治课堂的学习兴趣也就慢慢的淡化。除此之外,教室之中学生的座位分布也导致了师生互动的不平等,往往坐在角落里的学生得到的互动机会就很少。

3.课堂师生互动过于形式主义化

课堂上任何的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师生互动的目标不明确,那么课堂互动就会陷入流于形式的局面。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中就存在着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的现象。比如笔者在一节公开课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该老师在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时反复提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学生答“是”!“对”,教师还表扬学生“回答得好”!整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也很积极,但是,很显然这样的反复互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不仅是浪费时间,也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反倒是另外一个老师在上到这节课时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该老师在课堂中播放了《甄传》和《大长今》的几分钟片段,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剧中中韩文化的不同,包括服装、饮食、医疗等等,并且教师也积极参与到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肯定。这样的互动效果就好得多。

二、提高政治课堂师生互动效果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师生互动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多的是创造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教学

高中政治新课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该理论认为教师只对学生建构有帮助以及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教学《美好生活的向导》一课时,笔者就一改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始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教学,采用案例引导及小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学习方式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是展示了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分析案例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质与量的统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还有质变,化学元素也会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及时总结学生问答的结果;在案例分析之后,让学生分小组举例出一个蕴含有哲学原理,哲学服务生活的例子。然后让大家一起讨论,小组出示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要求,都含有哪些哲学知识点?这样的互动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知识的兴趣。

2.平等对待学生,推进师生互动的良好发展

过去的师生关系一直处于不平等状态,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利用政治成绩的好坏来评定学生,选定互动的对象,造成师生互动的不平等。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也包括师生之间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和理解。美国的教育家罗伯特・潘塔在对于关于师生有效互动的综合概括中提出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的双向性,教育性。而实现这些的基础就是尊重和平等。例如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时,笔者首先提问“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于是笔者让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XX回答,他根据课文的内容很快就做出了回答,笔者也及时给予了肯定。笔者又提问“短期内菠菜的价格突然比平时上升了2倍,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决定的?”由于有一定难度,笔者就让学习较好的学生XX进行了回答,也给予及时的肯定。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笔者并没有依据学生成绩的好坏选择互动的对象,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提问,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信心,使师生关系更融合,实现了师生互动的双向性,教育性。也进一步推进师生互动的良好发展。

3.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提高互动效果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技能两方面,高中政治课堂的互动效果与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教师,在教学中才会有高效的师生互动的效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强化自己的职业能力善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课堂互动效果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我们的中华文化》这一课时,笔者根据高中生好奇心、探究心强的特点,在上课时播放了介绍中华文化的相关课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笔者提问学生“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的互动气氛很好。由此说明,强化政治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欣.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启示[J].课程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青青.开展师生互动教学,优化高中政治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年02期

篇(6)

1.紧扣主题,择选生活案例

简单的的理论知识讲授无法真正让学生深入到课堂教学其中进行学习,所学习的知识也往往是"应试"知识,难以让学生将其转化成为可以应用的重要能力。而通过案例应用的方式则可以改变此情况。生活案例的应用可以突出所教内容的主题,帮助学生更加生动的理解知识,进而更深刻的识记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体系。

比如,我在进行《多彩的消费》课程教学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知识点,便进行了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对"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予以复习和记忆。之后,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了几种不同的生活场景:普通白领小丽,每月收入为3000元,但是其消费观念十分超前,对于名牌追求强烈,名下的几张信用卡都用于透支其对物质的追求。大学生小美,其同样对美有着自己的追求,但是其并不追求名牌,而是追求"适合自己"的服装,并在日常生活中勤工俭学,将所挣的零花钱进行分配,做好计划支出。在展现了类似的场景之后,我让学生们对这些生活中真实案例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案例的引导,很多学生说出来自己对于"正确消费观"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我结合学生们的认识进行引导,逐渐让学生摒弃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借助生活化的实例展开政治教学,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情景进行学习,可以帮助其获得更加深刻地思考和认识,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让他们在学习政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真实对话,凸显生活张力

传统教学大多过分依赖课本和教师的经验进行教学,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予以高度重视,这就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教学鸿沟",教师激情昂意进行教学,可是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运用真实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而且可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生活张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进行《我们的中华文化》课程教学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便首先给学生们布置了"任务",那就是每一名同学通过课余时间的思考,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结合自己的创意想法,设计出最能够代表我国文化传统的作品。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了书法展示,自己书写了一副对联:伟大祖国,景象万千春似锦;英雄人民,奋发向上气如虹;有的同学则学习中国剪纸艺术,一把剪刀剪出来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我并没有止于此,而是让学生组成小组对这些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讨论。正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学生们认识到了每一个物品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和符合,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象征,其对于生活中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在政治课堂上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形成,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感受生活、感悟生活,能够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升华思想认知。

3.组织实践,呈现生活现实

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与生活相衔接的知识,才能够为学生们所牢记,也只有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能够体现知识的"有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兴趣点,通过实践应用到方式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点予以深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思想政治高度,不断提升其思想境界。

比如,我在进行《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时,为了让本班学生更容易了解生活实际,感受到现实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其明白深奥的哲学来源于生活的重要内涵,便开创了一个课外主题活动--寻找生活哲学。我让学生们化身成为"小记者",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并从事件中予以思索总结,感悟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并将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进行分享。通过学生们的"走访"、"采访",很多学生对于生活有了不同理解。有的同学看到了农民劳动的场景,认识到了机器的重要性,感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哲学道理;有的同学看到了树苗的成长,看到了万物的生根发芽,不仅感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有了生活做积淀,学生们的思想认知才会更具深度,其思想也在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蔓延。

通过组织生活实践或者活动,学生们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政治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包罗万象,能够达到更好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因此,教要注重对实践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因活动的参与而受益。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践行,是学生能力拓展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丰富多彩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在生活化教学之路上进行不断探索研究,不断进行反思创新,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回归,真正展现政治课堂育人价值,让学生获得更好成长。

篇(7)

【类别】智慧导入

【实录】

哲学源于生活,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处处涌动着哲学的智慧。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我并没有急于解释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而是先跟大家玩了个汉字接龙的游戏,我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一横和一撇,然后宣布游戏规则。

教师:请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加一笔笔画,使它变成另外一个字;下一位同学在新字的基础上再加笔画,使之又变成另一个字。听明白了吗?好,我们分两组同学上来写,看哪一组的同学写得又快又好!

两组学生非常踊跃,积极参与。

教师:我们的进展很顺利,游戏升级。请将这两个字重新组合,使之变成一个新字。Are you ready Go!

教师:哇,祖国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啊!同学们的反映非常灵敏。我们来总结下刚才的游戏:

教师:两组活动中的汉字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笔画的不断增加,结构的改变,使得一个汉字变成了另外一个字。

教师:这些变化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每个字形状的不同是微小的,而意义却截然不同,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不同特征。

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能否概括出何谓量变?何谓质变?

学生:“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

【评析】

篇(8)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充分说明高中政治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课堂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面,如何才能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挖掘和整合教材中的生活素材。高中政治新教材在编写上增加了很多社会热点现象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使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这些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很好的素材,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但是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有些内容中的生活事例,要么远离学生实际生活,要么抽象、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适当加以整合和重新举例,将难以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最熟悉、最了解的篮球赛和班集体建设,这样学生不但更容易理解深奥的哲学知识,同时也更深刻地领悟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其次是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生活素材。课本知识主要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观点和原理等的表达,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寻找课本知识原形,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生活中学习和理解课本知识,这样肯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学习“价值决定价格”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如果你是养鸡厂的老板,你应该如何根据市场上鸡的数量来决策是扩大还是缩减你的养殖规模?这样就把课本上的商品价格变化以及供求关系等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富有趣味性的生活情境,肯定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生活体验中感悟课本抽象的道理。

2.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是由课堂导入、设置课堂教学情境等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是整个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在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和设计,最终都会在教学过程体现出来,教师要实现教学生活化,就应该把生活化的内容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导入新课如果枯燥无味,缺乏生活气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导入方法,因为现实生活与学生距离最近,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案例导入新课,引出课堂教学主题,使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必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拉近学生和课本知识的距离,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在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紧密联系学生普遍了解的 “物价上涨”“CPI上涨”等社会热点导入,因为这些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会极大地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到底价格变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教师随即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价格变动的影响。 又如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环节,因为在问题情境中,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养成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和方法,又可以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认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紧密结合,肯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学校足球队的队长,你会挑选怎样的球员?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和讨论,得出很多的选择标准,如身体素质好、能吃苦、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等等。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各种回答进行总结、分类和归纳,得出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案例来学习课本知识,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政治知识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亲切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实现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使用得当也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表演这样一个小品:假如张三过生日,他的几个好伙伴分别准备不同的礼物去庆祝他的生日。有的送蛋糕,有的送生日卡片……张三表示要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好伙伴美美地吃上一顿大餐。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对小品中各个人物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指出他们消费行为的合理和不当之处,然后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指出来。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提高了思想觉悟,理解了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正确的,达到了言传身教的结果,而且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又如, 在学习“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时,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把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的鬼神之说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你相信鬼神吗?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注定的对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和讨论,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和理解“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和简单的生活常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课本知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呼唤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和教学方法生活化是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篇(9)

以诗歌为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借助诗歌的意象理解哲学道理。哲学概念较为抽象,只做理论分析,学生会觉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上能背诵,但很容易遗忘。在习题训练时,遇到与抽象概念的相关知识不会运用。为此,我在讲解抽象难懂概念时,引用诗歌解释,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哲学之美。在讲解什么是物质时,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永恒的”,我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一首诗,“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来解释物质不灭的观点,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同时我列举出我国南北朝时期范缜的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是实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物质是客观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诗歌文学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一”与“多”的对比,从本质上来讲,正因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讲解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原理时,我引用了古代诗人王籍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以诗为镜,透人生哲理

德国诗人荷尔德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所谓诗意栖居,就是说人要懂得欣赏美。哲学,犹如通往诗意人生的道路,使我们的人生之花得到绽放。它又能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人生有滋有味。在学习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时,我引用明代诗人钱宰《拟古》这首诗:“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通过这首诗,我想要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同学们明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再给出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励学生们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挑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复习辩证法创新观时,我引用了《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要求社会不断变革图强,更新思想观念。

篇(10)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相比其他三本教材显得有些特殊,主要在于其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思辨性,高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选择题中往往有以独特的载体展现的漫画题。许多学生碰到哲学漫画题往往感到“难上加难”:漫画读不懂,哲理也体会不出来,胡乱判断,导致失分。但是漫画题年年高考都有涉及,且该类题灵活性强,师生们很难预测,难以把握。为了攻克哲学漫画题这一难关,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经验和思考,从众多高考真题和模拟入手,浅谈一下巧解哲学漫画题的好方法,旨在帮助文科考生们更有效地,更科学地备考。

一、甩开选项,推测寓意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因此要表达特定的目的:或反映社会现实,或讽刺某种现象。相对于文字,它更具有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往往表达方式更加委婉,若想直接读出漫画含义并不容易。命题人在选材时,不会选择过于生僻或抽象的漫画,不过为了提升区分度,命题人往往会从选项上下功夫,如:

《超常发挥》(作者:盖桂保)

该漫画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要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

B.要满怀必胜信念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C.要善于通过量的积累去实现事物质的变化

D.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可以看到,本题中的A、B、C、D四个选项涉及哲学二,三,四单元的知识,知识点各不相同,对漫画的解释也各异。如果考生没有对漫画进行认真研读就直接看选项,很可能“误入歧途”,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漫画中的主人公反复练习射箭,最后终于百发百中,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于是选择了C项。这样思考就掉入命题人精心准备的陷阱了。而且如果这样理解,似乎A、B项也可说得通。这样本题就很难找出正确的思路。我们不妨甩开四个选项,重点单独研读一下漫画。漫画中的人射不中“靶子”,“稻草人”“苹果”,为什么最后却射中了呢?原来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漫画的最后一格:主人公射中的是一枚“铜钱”。原来主人公射中是因为“见钱眼开”,本题讽刺的是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因此该漫画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D项符合题意。如果注意不到这个细节,本题就无从下手。

因此笔者建议考生,切忌拿到题目直接跟读选项,因为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直接跟读很容易跟着命题人的思维跳入“陷阱”,被无关信息干扰,影响自己的正确判断。遇到哲学漫画题时,应先认真读漫画,获取图中的每一处有用信息,做到“三看”:看人,看物,看字。然后做出独立思考:题目中的漫画在说什么?它反映了什么现象?得出一定结论后再读选项,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合理判断。

二、生僻说法,翻译迁移

在大型考试中,不仅仅是漫画题,往往哲学部分的选择题中的选项说法都会出现考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生僻项”,由于其不直接来源于书本,许多考生会感到陌生,无法判断。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面对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

(漫画上的文字:过失是种奇怪的东西,在别人身上会放大,在自己身上就会缩小)

该漫画反映的哲学道理有()

①立场的不同会导致认识具有主体性差异②事物的复杂性会导致人们认识的片面性③矛盾双方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复写”通常意味着“改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本题的难点在于学生不理解④项,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复写”通常意味着“改写”这一说法,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如果仔细研读漫画,结合提示文字就可以读出,本漫画讽刺的是一些人只知道挑别人的错误,却不注重自我修养。图中拿放大镜的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了改写。如果能读出这一涵义,就能大致读出④的意思:“复写”和“改写”其实说的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和主动创造性。

可见,“生僻项”只不过是所学知识“摇身一变”而来的,考生如果对课本知识印象深刻,对哲学原理理解透彻,把“生僻项”正确“翻译”过来并不困难。遇到“生僻项”,考生应先单独对改项进行翻译解读,不要产生畏难心理,敬而远之。应由试卷向课本迁移,题干向知识迁移,做到“一清二白”。另外,一些说法虽显深奥,但经过逻辑判断可以找出其明显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例如: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符合人类自身利益需要(武汉市二月调考文综,22.)这一说法虽然没有见过,但是明显是片面的。这样也可以立即排除,拨云见日。

三、回归生活,联系实际

许多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考完后静下心来细读漫画,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在考场上往往心态紧张,脑袋发懵,导致错解。其根本原因是对基本的哲学原理理解不深不透。许多学生下了很多功夫,背记课本,能做到流利背诵知识点,但一看到漫画题依然感到心里发慌。如何把漫画哲理真正吃透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回归现实生活去感悟哲理。题目选的漫画均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也一定是反映某种现实现象的。例如以上两个例题,讽刺的就是现实中的拜金主义者和盲目挑刺者。但是如果学生完全不了解漫画的寓意,这样就无法做出选择。漫画题考察的是透视社会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关注显示和生活。

因此考生不妨透过试卷看生活,跳出题海观现实,透过漫画品哲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平时可以多关注时事,例如阅读《看天下》《环球时报》等,其上都有关于时政的漫画。不要把漫画当成出题的工具,而要当成现实的倒影。只有这样,学生政治学科的素养与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和动态的知识观――而不仅仅是拘泥于课本,死记硬背。

最后希望考生能根据以上三点方法勇敢迎战哲学漫画题,考试时要放松心态,暗示自己:哲学漫画题是最贴近生活的,静下心来定能做对。而且,政治试卷中的哲学漫画题往往有一定区分度,如果能做对,就有了不小的优势。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相信考生一定可以战胜漫画题!

篇(11)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没有活生生的例子,再正确的理论也缺乏生长的土壤,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同样,没有生动活泼的事例,再严谨的课堂也缺乏生气,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也不能使课堂真正有效。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怎样巧妙运用案例,怎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空前高涨,创造自然课堂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自己教学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怎样巧用案例达到理想课堂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高中哲学教学使用案例的必要性

1.哲学本身的特点。哲学的智慧性、思辨性和逻辑性是其重要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而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讲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觉得枯燥和空洞,产生了一种哲学就是背诵条条框框的感觉。如何避免上述情况反复出现,怎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哲学的魅力,巧用案例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2.学生的需要。高中生热情、敏感、好奇,既怀着对新知识蓬勃的好奇心,又容易碰壁后止步不前。他们对哲学充满着好奇,又深感哲学晦涩难懂。怎样既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又避免其对知识的恐慌是我们高中政治教师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适当运用身边的事例,既能成功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学生对事例的分析达到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的理解,可谓事半功倍。

二、高中哲学教学巧用案例的几个原则

案例的使用虽然能解决高中哲学教学上的许多问题,但怎样做到巧用案例也是很重要的。案例用得好、用得适当,课堂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用得不合适,课堂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根据笔者自己的亲身体会,要想巧用案例,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时效性。政治科目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其社会性,它紧扣时代的脉搏,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正是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而当前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他们也在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所以用最新的、最具有时效性的案例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时刻关注时事,注意最新的热点问题,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能紧跟时展的步伐。

2.通俗性。我们运用案例的最大目的就是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分析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所以案例的选择最先考虑的就是它的通俗有趣性。如果忘记了这样的初衷而选用了一些较为深奥、冷僻的科学案例,一方面对于现在的高二学生来说,理解还有困难;另一方面课堂的氛围可能因为这样的案例而显得严肃、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3.针对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发现,可供我们使用的案例很多、很杂,但到底怎样从这么多的案例中挑选出能激发学生热情、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才是我们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挑选案例的过程中除了上面讲到的时效性、通俗性原则外,针对性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事件可以从很多方面分析,而我们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却是固定的,所以教师在甄别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挑选那些主题鲜明、问题突出、有针对性的案例。

三、巧用案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在运用案例的时候必须明确一个前提:案例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切莫喧宾夺主。为了更好地在高中哲学课堂运用案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忌多。现行的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本身对于课时的安排就比较紧凑,每一节课要承载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很多时候会出现一框体的知识要两个课时才能讲完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把课上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运用案例时一定要忌多,最好一节课用一个案例贯穿到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在对案例层层分析的时候,吃透教材知识点,并成功运用所学的原理分析材料。

2.忌杂。我们常说杂而不乱,但在运用案例的时候,如果一节课用的例子太多、太杂,很容易出现一锅粥的局面,学生容易被形形的例子吸引,而忽略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会出现例子没有用透、用全,这样就达不到我们所希望出现的高效课堂了。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辨别,从一节课的整体布局着眼,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