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发展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银行理财业务综述
1.1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
按银监会年颁布官方文件,银行理财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投资顾问等专业化服务,以及商业银行以特定目标客户或客户群为对象,推介销售投资产品、理财计划,并客户进行投资操作或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在业务层面,银行理财业务又可细分为两大类:一是,理财顾问服务,仅为客户提供理财、投资组合建议;二是,综合理财服务,主要是理财产品的设计与销售。而第二部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综合理财业务中,客户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参与服务,服务确立之后,银行就相当于接受了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产品合同约定的方案进行投资等相关业务活动;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由客户和银行按协议约定的方式承担,投资管理取得收益按协议分配给投资者,而银行则收取相应的管理费。从定义和规定来看,银行理财属于资产管理业务,而不是存贷款业务。
1.2 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银行理财业务开始于2004年,早期的银行理财业务资金主要投向银行间市场的高等级债券。所以,投资者通常会觉得银行理财几乎无风险,类似于货币基金。
其产生的背景是利率差,个人存款利率与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之间的差异。当时,个人存款利率受管制,利率水平较低;而与此同时银行间市场利率市场化,利率相对较高,但个人不能直接参与。差价的存在,导致了套利机会的出现,而工具就是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个人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然后再有基金头像银行间市场,赚钱中间的差价。起初只有公募基金可以从事此项业务,后来银行也放开。而且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的参与还有不同,按规定公募基金的管理者只能收取管理费,而银行理财的收益分配则可以通过双方协定,一般我们看到的就是,银行按约定给投资者一个固定的收益率,而余下的都属于银行的管理者。
但后来,银监会监管越来越严,2010年开始监管层不允许银行理财投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强周期过剩产能行业。为尽量摆脱监管束缚,部分银行开始通过把表内资产转移至理财产品,实现资产出表,从而实现规避监管。于是,就有了银行理财将非标准债券纳入了其投资范围,即市场俗称的“非标”,使得银行理财业务的性质进一步脱离了其本质的资产管理,逼近于存贷款业务。非标, 本质上是银行向企业发放的贷款,但不同于标准化的合约,贷款的条件由双方共同协商决定。但早期银行的理财资金被规定还是还严,投向有限,为了规避监管,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开启了银信合作模式。最先,有信托公司设立一个信托计划,向融资方放贷款,然后再有银行理财去购买这一信托计划,从而实现了银行理财资金的变向放贷,而信托在这一链条中充当了通道。当然,信托不仅仅可以把资金投向贷款,还可以投向资本市场,股市和债市等。而作为资金来源的银行理财,约定给投资者以高额收益,一般高于存款利息才会吸引投资者购买,在刚性兑付预期下,银行理财明显优于存款。综上,不难看出,银行理财本质上就是存贷款业务,虽然利差小于正规的存贷差,但表内转表外之后,暂时脱离了监管,可以在规模上膨胀,形成了典型的影子银行。
2012年券商的创新大会,又为银行理财提供了新的通道。证券公司资管、期货公司资管都可以成为银行理财的通道,运作模式和上述银信合作类似。后来监管层发现之后,开始转变监管,从总量入手,限制银行理财的投资比例。2013年,银监会8号文,规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不得超^理财规模的35%。
1.3银行理财业务的本质
前文说过,银行理财业务的本质是资产管理业务,而不是存贷款业务,这里做详细描述。为什么如此清晰的划分,会导致业务的交叉混淆,导致银行和监管层的不断博弈,吸引市场的强烈关注与讨论。
我们知道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存贷款业务和理财业务,它们从运作过程来看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投资者将资金交给银行,然后由银行找项目去投放;但它们之间也有本质的差异。
首先,我们最熟悉的银行存款贷款业务,就是所谓的表内业务。银行表内业务有两层意思:一是,储户将钱存入银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次关系中,银行要以自身信用担保,为储户提供约定固定的利息,同时保证储户资金可以随时支取或定时支取。而储户并不知道也不在意他们资金的具体投向。二是,银行将储户的存款形成的资金池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从而形成融资方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层运作中,银行留存一部分资金用于储户的流动性支取外,大部分则用于放贷。由于资金与贷款项目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银行能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配置,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在操作中,如果融资方出现还款困难,这信用风险由银行承担不得转嫁给储户,银行要用其利差收入覆盖业务坏账,储户有提现需求时,银行必须满足,自有资金不足,银行需要从金融市场或是央行借款。
其次,就是比较受关注的银行理财业务,是资产管理业务,属于表外业务。这一业务不是债权债务关系,而是一种委托关系。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银行资产管理者,并按约定支付管理费给管理者,管理费可以是固定约定也可以收益分成,而项目运作的收益扣除管理费之后的利润属于投资者。在这一委托关系中,资金的投向必须是按约定的一一对应,但和存贷款业务不同的是,管理者不需要承担信用风险也不需要承担协定之外的流动性风险。
二、扭曲的银行理财业务对市场的影响
2.1 银行理财业务的积极影响
首先,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直接融资服务。根据统计数据估计,剔除低风险稳定性的同业理财、现金保本类理财之后,投向其余项目的理财规模大约为14万亿。也就是说银行通过理财业务模式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这么大量的直接融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促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体量不断增大,政策指引很难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必然会有遗漏。比如,有些有竞争力有盈利前景的项目,需要融资,但这个行业暂时不在政策或资金扶持之内时,就会有聪明的资金在盈利的驱使下流向它,如果有监管,也会采取应对绕过监管。银行理财在某种意义上会弥补实体融资的需求。
2.2银行理财业务的消极影响
首先,银行理财的膨胀会提升整个经济的无风险收益率,导致整体融资成本的提升。因为,银行理财有部分是银行为规避监管主动将表内转表外的,所以,风险是由银行承担;同时理财为吸引资金承诺的收益高于存款利率,从而带动整个市场融资成本的上升,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其次,银行理财表内转表外脱离监管,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规模不断膨胀之后,会提升银行整体的系统性风险。
三、监管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首先,在监管的强制干预下,银行理财业务的收缩最先冲击的必然是银行的利润,银行的盈利会收到冲击,我们也注意到在监管文件出台之后,银行股大跌。
其次,银行理财的收缩,必然也导致原本能提供给实体的融资规模压缩,虽然整体体量不大,但还是会影响实体经济。
但也不得不承认,最近几年快速膨胀的银行理财,脱离监管,将资金引向风险高的项目,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定时炸弹,一旦风险引爆,会对整个银行和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在监管之下的收缩,有助于降低银行整体的风险,维护经济的稳定。
四、银行理财业务可能的发展方向
1、银行理财业务可能向资产管理业务本质回归。根据最近几年银行与监管层的反复博弈来看,监管层的意图很明显,遏制银行理财业务的肆意膨胀,严防系统风险。全局考虑,我们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业务会逐步向其资产管理业务本质回归。
2、银行理财业务可能成为银行内部独立部门。银行的主业是存贷款业务赚取息差,而银行理财业务是资产管理业务,但其主要投向仍是非标、债券,类似于贷款业务。因此,某N意义上,两者会存在利益冲突的可能。为了整体控制风险,剥离可能的风险波及,银行可设立专美的子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参考文献:
[1]易纲:《货币银行学》,格致出版社2013年版
[2]弗雷德里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股份制银行走的路会比较复杂,它们身处在发展为全国性银行,或者集中在市场聚焦的战略中,两者对于它们都有不少的吸引力,当然,如果能趁着未来几年国内银行还处于正开没开的机会下,能快速定出本身的市场定位,发展主打的品牌特色和产品平台,再在巩固本身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再以主打产品平台做主轴,发展相关产品,并在包袱较轻,执行电脑化的资料挖掘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势下,可以在发展为主题银行的情况下,走向全国性银行发展的路。
相反,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的路却不太好走,未来几年的发展会比较重要。银行今后的发展会是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几年,在市场还将开未开的机遇中,是否好好把握了这几年的机会。否则,待市场完全开放,稳定下来后,银行要么能发展成为区域性银行,或者为本省市场开拓的聚焦战略为主的银行,而恶劣的情况是,被其它大集团吸收兼并,大集团不一定是本地银行集团,也可能是其它非银行金融集团,例如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以至在国内注册的外资金融法人等。
城市商业银行面对的难题,其实部分也是在其它国家,例如印度,意大利等的当地的地方银行面对的问题。在对银行报表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还有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银行要生存,一定要找到本身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演化为竞争优势。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它们的主要好处是人员较精简,结构可以较简单,因为它们的部门结构,主要是一级和二级法人两种,理论上对于市场的反应可以较快,因为跟客户的距离较短,信息沟通、决策、风险管理的速度应该可以更高;不过,随着优质客户的成长,他们对于银行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一个城市的一家营业点会慢慢满足不了这些中大客户的需求,银行也需要做出因应客户改变的改变。
城商行面临的困难
城市商业银行现在的困难,可能包括:
后勤平台较窄。如何减低每笔操作成本,利用靠近市场的优势,计划把那些量大的业务可以做二级开发,量少业务的网点可以用来搞大区合并,和采取自动化系统,减轻人手,相信对于成本压力有一定帮助。
快速在全国布局。要么跟其它商业银行组成联盟,要么同时跟外资银行行建立关系,利用彼等的网点,还有应该争取跨区布局,比如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板块先布局,建立全国的联网,虽然是名义上的。
网点需要重新设计。把对公网点集中到旗舰分行,并且把网点按地区重要性划分为对公支行,对私支行,公私互动支行等,一般的想法是:如果某某城市商业银行有30个网点,首先要看当地市场的规模,和竞争性,一般来说,对公旗舰支行大概有2-3个网点,对公支行大概有5个网点,其它可以设计成为对私支行,并且在重点商业区,商场,可以配置4+1共五个人1的网点支行,租金可以尽量节省,在现代银行管理当中,成本最大的是员工工资和场地租金,必须要投入的是:产品开发维护成本,风险管理成本,品牌推广成本等,从这个层面看,城市商业银行在对市场反应上可以更快。
在服务大型客户上,随着客户规模扩大,他们对银行的服务不会在满足于一城一市上,商业银行有必要在维护中大客户上,在网点布局上花心思。
利差业务一定要抓好,在利差业务上,再选择性开发非利差业务,在巩固本地的企业客户上,同时集中资源在对私业务,以至私人银行业务上,采取争取质量,而不是数量上的目标战略。
城商行面临的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优势在于:
城市商业银行本身都是一级法人,对市场需求可以做快速反应。
可以采取精简人员编制和网点规模的战略,开发特色网点等,锐意开发服务,加强资金部,产品开发部,企业传讯部等的职能。
在产品开发,品牌统一的力度上,比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可以更快更有效。
在人员培训上可以加大力度,利用人员编制较简单的优势,重点培训质量较优、较有干劲的员工,同时提供激励机制,把工资幅度放开,鼓励员工考取相关的专业资格,实行以专业取胜。
a). 22% of Shanghai people transacts insurance service through banks
b). 27% of Shanghai people transacts securities business through banks
c). 44% of Shanghai people uses the credit card and debit card service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increasing rate is above 50%)
d). 69% of Shanghai people gets salary through banks and 59% of Shanghai people pays the expense of public utilities through banks
However, only small percentage of Shanghai people uses the new services now:
a).1% of Shanghai people gets bank loan for car
b). 8% of Shanghai people uses loan of personal consumption to buy electric appliances
The average income of families has increased greatly, and a lot of Shanghai people have become the shareholders of stock banks.
Various and Captious Banking Needs-Future Banking Needs of the People in Shanghai
The future banking needs of the people in Shanghai will be more various and captious. The people would like to enjoy not only popular service but also customized service with high quality and high technology. No doubt, E-bank will be a potential direction of commercial banking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care about the security and secret of their information of bank information in online e-business. In a word, people in Shanghai will appeal to the combined service of commercial service, investment service, online e-service, personal bank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Bank Marketing-The only choice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Commercial banking
All the above bank needs require the commercial banks to develop bank marketing urgently, bank marketing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only choi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CS(Customer satisfaction) should be the principle of all the activities of commercial banking,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analyze the demands of customers from the angle of customers. Through CS, the commercial banks can set the demands of customers including potential demands as the goal of development, design the environment of service and improve service tools, and create the satisfactory carriers of service to satisfy customers, finally the commercial bank can reach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competitive capability.
Through bank marketing and the strategy of CS(customer satisfaction), the bank can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service and build credibility among custom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ducts and services of commercial banks can be easily accepted by customers and it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servic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Just because the basic idea of CS is to think based on the benefits of customers, it is quite easy to find the unreasonable processes during the daily operations and find prompt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 to these problems. Based on the Win-Win policy between banks and customers, commercial banks and customers can avoid the risks and share the benefits together.
So, commercial banks first should position their targeted customers and design the products that they can supply to clients based on their served markets, and in addition to the competitive price and superior servic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also give efficient promotion to targeted markets. Commercial bank should make market research, and strengthen the market communication with customers. Optimizing the resources of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s very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No bank can be a successful one without the suggestion of customers, “ask for commercial opportunities from customers” is the only solution to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future. The ideal commercial bank should give the combination of “commercial service, investment service, online e-service, personal bank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to clients.
关键词:银行监管;国有银行;改革;发展方向
正文1我国银行监管现状与问题在近20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金融监督管理职能,监管法律、机构设置等各方面都不断完善,银行监管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专司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职能,开启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新篇章。随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也相继出台,为保证银行监管独立性、提高监管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努力,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治理已基本具备了良好监管治理的形式,但仍需完善。
问题,社会诚信基础薄弱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社会的诚信基础薄弱,财务信息真实的前提条件远未充分具备,使银行监管机制效力在实践上很有限。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杜绝严重的会计作假和信息失真,实际上监管当局也是默然的被动的接受这一前提条件。
2银行监管的目标实现作为企业,银行监管的最主要目标,当然是客户利益的安全。然而,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中介,严格监管其对中央银行调节手段的及时准确传导和执行,是更为要紧的目标。具体目标分述如下。
2.1 保护金融秩序的安全 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而且一家银行或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一系银行和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所以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2.2 保护存款人和公众利益 银行是一种信用中介,它集中了借者,也集合了贷者。集中了社会各阶层、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和资本,贷给企业和公司,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十分广泛和密切 。银行在经营中如果出现问题 ,会直接涉及千千万万存款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因此,中央银行要把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作为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
2.3 维护银行业公平有效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保护先进、淘汰落后的一种有效机制。适度的竞争环境既可以经常保持银行经营活力,从而使企业公众获取廉价货币和优质服务,同时又不至于致于引起银行业经常失败破产倒闭,导致经济震动,为此,中央银行必要通过监管,创造一个公平、高效、有序竞争的环境。使银行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地运行。
2.4 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是当今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而中央银行是利用货币政策实施调控的主体。因此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必须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执行,使银行业及时准地确传导和执行中央银行的调节手段,顺利达到调控目的。
应当说,目前银监会的目标定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多目标的,但实质上保护存款人利益、增进市场信心、提高公众金融意识、减少金融犯罪等四个目标都统一于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这一最高目标,前者是基础与根本,后者则是其的具体化,四者共同构成我国银行监管目标的有机体系。
3构建中国特色有效银行监管框架的发展方向
3.1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步伐,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权制度为改革突破口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从根本上说,只有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级别,国有商业银行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只有改革商业银行的行政级别,才能真正实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活动。
3.2以法人监管为基础,改革银行监管运作模式,提高监管效率金融监管的重心和准则就是对存款人负责,预防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的冲击,这里的基本准则就是法人监管,其他的监管均为法人监管服务,所有信息都是为法人监管而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监管效率,也有利于节省人、物、财力。
3.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目前体制下,唯有组建存款保险公司,实施存款保险,可以使小金融机构在平等的条件和大型金融机构展开公平竞争,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困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5.4监管手段的改进与完善:存款利率控制和强化市场纪律一是将存款利率控制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辅助监管手段。二是强化市场约束,解决信息不对称性,保证信息的可靠性、透明度。
参考文献:
学分银行在广义上指以终身教育为背景,以学分为评价手段的,贯穿受教育个体整个教育经历的有效、公正的,评价、存储、汇兑学分的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据有关人士对学分银行的构想,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设计为五个子系统,分别是:课程标准子系统、学分累积子系统、学分互认子系统、学分兑换子系统、学分诚信子系统。(抄)课程标准子系统由国家职业(专业)目录、课程标准、各级各类教育街接课程标准等部分构成。通过建立国家职业(专业)目录、课程标准、各级各类教育街接课程标准来解决各级各类教育课程的街接问题国家标准课程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必修课程,约占各级各类教育课程的50%-60%左右,这样就能从总体上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买现,客观上也大大减少了课程互认的工作量。
学分累积子系统由学分的获得、学分的存储、学分的累积等部分构成。凡是通过国家认可的教育和培训课程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并写买记录在终生学习卡上。所有的学分从理论上来说都有可能成为兑换某类证书时的有效学分,但对于某一类、某一级教育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学分都能成为有效学分,是某一类、某一级教育的有效学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另一类、另一级教育的有效学分。
学分互认子系统由学分互认、学分折算、学分补偿等部分构成.主要有学分认定的机构、依据、程序、结论、费用和裁决等要点;标准课程学分、非标课程学分的互认等部分构成.通过借鉴国际上较为科学的知识点、技能点的课程比较方法,解决标准课程之间的互认问题.通过学分替代、折算、补偿等课程比较技术来解决非标准课程之间的互认,并逐步创造条件促成非标准课程向标准课程的转化。
学分兑换子系统由兑换汇率的设计、逐级兑换机制、累进兑换机制建立等部分构成。任何一个学分获得者都可根据自身学分隋效学分)的拥有状况去兑换相对应的证书,并在已有证书的基拙上,通过今后自身的不断努力,再增加若干学分(有效学幻去兑换高一层次的证书。
学分诚信子系统由学员自身的诚信、签发机构的诚信、认定机构的诚信等部分构成.学分诚信是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前提条件。
一、学分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学分银行”的国际发展情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是对作为经济增长加速器而设计的继续教育概念的重新考虑和扩充,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的增长而设计,还要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加以设计,即要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终身教育应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该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人时间和空间的优点。终身教育是进人21世纪的一把钥匙,是进人21世纪的关键所在.围绕着终身教育这个主题,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比较成功的有韩国学分累积制度,英国个人学分账户和美国的学分街接,等等。
韩国于1994年成立了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PCER ),该委员会于1995年提出了一项改革设想,即通过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来促进和发展开放的终身学习社会,学分累积制度((CB别就是该改革设想的重要内容,韩国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的这项提议于1997年1月13日得到韩国政府的批准,并于1998年3月开始正式买施.韩国学分累积制度((CB别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它认可在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各种不同的学习经历.当求学者积累的学分达到学分累积制度所规定的要求时,就可以申请相应的学位证书.学分累积制度的目的在于提供多种受教育机会,促进求学者终身学习.从近期看,学分累积制度致力于为中学毕业后有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求学者提供创新的、多样化的、最大化的教育机会;从长远看,学分累积制度将提高非正规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地位,使非正规教育成为促进教育自我发展、保证韩国在全球的综合竟争力的主要手段。
英国于1998年发表了《学习时代》(The Learning Age)绿皮书,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成立产业大学、提高基本技能、进行资格改革、开展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地区合作等新举措;1999,年发表《学会成功》( Learning to Succeed)白皮书,计划建立一个全国、地区和地方的计划、组织和投资体制;设立一个投资16岁后教育与培训的全国学习和技能委员会,下辖47个地方学习和技能委员会;2000年政府颁布《学习与技能法》( Learningand Ski 11 s Act ),目的是积极推进终身学习,提升国家竟争力;2000年,月,个人学习账户(Inpidual Learning Accounts)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到2001年10月,已经有250万人在学习账户中心注册学习。
美国由于学分制度运用得较早,对学分制度的研究也较为深人,基本已解决了学分街接的问题。
(二)“学分银行”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自学分制引进我国之后,学分银行这个概念也在近年被提出,但现阶段,“学分银行”仅试行于我国的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学生参加技能培训、考证要算学分;先学专业课后学文化课,学完一门算一门学分,然后按每门课程学完应得学分累计;达到一定学历层次要求的学分数后,就给予相应学历。同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时间学习,像在银行存款一样,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此后可以继续学习,拿满学分即可毕业。普通高中毕业生需进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其文化课成绩可折算成相应学分予以承认。“学分银行”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需要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同时,“学分银行”为贫困学生半工半读创造了条件,为在职人员“间歇性”学习提供了便利。实行学分制后,中职校生源面宽了,除了面向应往届高中生,还面向社会青年、失业转岗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务工、在职人员可利用双休日、晚上的时间学习,累积学分,直到毕业。有关人士指出,学分制的出台为企业职工、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中职教育服务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制度。
2004年8月16日,在南京江宁召开的“首届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透露推广“学分银行”。
2004年8月27日,北京市秋季职教成教领导干部会议披露,按照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北京市职业学校将大力推行弹性教学制度改革,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鼓励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采取工学交替、学分积累等方式学习。时至2006年,教育部公布《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北京市已在190多所中职校全面推广弹性学习制度,建立灵活的“学分银行”制度,全国每个省份选择2-3所示范性职业院校作为试点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选修制,进行“学分银行”试点。
2007年4月24日,在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会上,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提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既有学历教育,又有职业培训,还有各类趣味盎然的休闲文化教育;市民参加各类学习获得学分可存人“学分银行”等等。到2010年,多样化、多层次、可及、开放的终身教育系统将在上海建成。突破“学分互认”等瓶颈,创新终身教育的制度建设。业大、社区学院可以探索单向承认普通高校、电视大学、高职院校进修的学分,逐步做到学分互认,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互为补充。探索建立本市“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建立“学分银行”。成人高校、社区学院试行“无障碍人学”,让具有高中阶段毕业学历者免试人学。
二、由“学分银行”看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应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技术与职业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深人审查,要为接受终身教育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有各种选择及人学和退学的灵活性,要有灵活的人学和毕业或休学时间,并使教育的模式、招生方式和招生标准多样化。我国教育部也多次强调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度和建立我国学分银行。所以,建立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制度看,要全面彻底地实行“学分银行”,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改革道路也将是全新的,艰辛的,漫长的。可以说学分银行是素质教育的全面而准确的提升。试想,受教育人体无论在德,智,体,美,劳哪方面取得了成绩,都将最终转化为学分,并积累至一定标准,兑取相应的学历证明,那么真正并且具有高实效的素质教育也将在我国开展,将真正地提升全民素质文化。
“学分银行”培养人才具体办法是构建中的“学分银行”,在吸取自学考试方式优点的基础上,是在国家、省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下,进一步组织有关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学分银行”体系来扩大社会开放度,增强人才培养的激励度,真正形成符合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分银行”体系其运行程序分两条主线。一条是学员运行程序线。学员向省(市)“学分银行”申请注册、在被认定的高等教育机构选择某个专业学习取得有关课程学分、向所注册的“学分银行”登录所得学分一积累学分达到规定标准,申请授予相关证书、授予相关证书。另一条是“学分银行”运行程序线。它又分两条支线:(n登录支线。“学分银行”接受学员申请注册、登录学员所得学分、对学分进行复查、认定、自第一次登录学分之日起每隔io年进行一次核对,并发放学分核对清单、清单反馈进行修正。(2)发证支线。“学分银行”接受学员获取证书申请弓对申请者的积累学分进行结算、复查、认定、每年进行1一2次发证申报、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审核--+发证部门批准、登记人册、授予相应学历证件。
构建中的“学分银行”,是由教育部和教育厅(局)、“学分银行”组织(包括系统办公室、学生信息管理组、教育机构鉴定组)、经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等组成的一个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柔性化的体系,也是向全社会开放的、提供终身教育的管理系统。其组织体系的主要职能是:(1)颁布“学分银行”政策、法规;(2)审批需要认证的高等教育和培训机构;(3)标准化课程;(’)组织被纳人“学分银行”体系的普通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经教育部或教育厅批准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和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具备成人高等教育功能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政府承认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或职业培训机构,以及非正式的高等教育资源通过认证纳人的机构参与“学分银行”人才培养终身化体系;(5)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为全社会具有高中水平的成员提供透明的、准确的信息服务;(6)为人学人员提供登记人学、学分登记、查询、接受学位申请、授予学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等,提高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获取学位,激励全民自觉学习、持续学习提供较好的组织保障体系。
1.开放性
开放性是“学分银行”运行的首要原则。它体现并落实于:建立无条件注册人学的人学制度;建立学习过程无年限限制;自主选择学习学校、学习时间和方式为内容的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体系内高等教育机构学分互认、等值制度;建立开放性的学分积累、开放性的申请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制度;建立自由选择学历证书、学位证书颁发机构(高校或自学考试委员会)的开放制度;建立有关面向全社会公开、透明、准确的信息公开制度等。
2终身性
提供终身教育,是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当“学分银行”体系为全社会具有学习经历的个体提供全开放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它将积极主动地引导、组织和激励每一个受教育人体进行终身学习,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扎下牢固的基础,乃是“学分银行”系统的最高目标和最后目的。因此,教育的终身性必定成为“学分银行”体系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并贯穿于“学分银行”运行的全过程之中。
3.服务性
“对于新设民营银行,受理权限已经下放给了各地银监局,已有12家进入论证阶段。”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银监会按照审慎积极原则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现已进入常态化审批程序。民营银行“第二军团”或将迅速扩容。
虽然民营银行的设立广受资本欢迎,但是其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有专家指出,当前银行“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赢得市场认可,既要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又要控制成本和风险。民营资本要实现“银行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中,众位业内人士围绕“民营银行:生不逢时还是生逢其时”的话题,对民营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刻探讨与交流。
银行债转股有法律障碍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反弹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要付出一些代价,没有哪个银行不良贷款只降不涨,关键是怎么对待。
债权转股权,我不在银行当行长,我不太关心。现在《商业银行法》没改,信贷资产不能成为资本金的来源,把银行贷款变为股权有法律障碍。
民营银行要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前副主席蔡鄂生
民营银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纲要里明确提出来的。让你生出来就是补短板的,不是让你享受的。既然是补短板的,就看你怎么补,怎么做,这是主要的。
“十三五”规划讲的是全覆盖、特色化、多层次,所谓的民营银行要办到什么程度?是资本民营化还是管理层民营化?管理层民营化要按照现代企业方式去经营,而且股东和管理层有没有矛盾?这些在一般企业里出现的基本问题都会反映到民营银行里去。我不相信现在管理层和股东的意志完全一致。
另外,传统银行以物理网点为主,不会靠人来发展业务。民营银行就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自己营销。这都是民营银行在发展当中跟过去发展模式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它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民营银行带来鲇鱼效应
天津金城银行行长吴小平
民营银行有两个核心意义:一是纯民营资本的进入给行业带来鲇鱼效应;二是民营银行的成立,为银行界提供了成为职业经理人更多的通道。对金融改革和下一步金融发展非常有意义。
不可否认,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银行利差在收窄,不良资产在暴露,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民营银行又面临着大量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使得生存有更大压力,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
民营银行也可翻身作为鲨鱼
台湾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
台湾开放银行将近25年,当时有16家新的民营银行开放,到现在只存5家。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银行经过激烈竞争以后,一定会有一个整合期。假设新的民营银行自己体制好,找到真正好的利机,在某个区域发展得身强体壮,说不定市场整并的时候可以出来承担整合者的角色,那时候鲇鱼也可以翻身作为鲨鱼。
民营银行开放以后对公营银行的服务带来很大刺激,大陆的民营银行应该努力扮演好鲇鱼的角色。从小而美的银行出发,不见得要发展成国际性的银行,但鲇鱼也要有志成为鲨鱼。
民营银行的使命是创新而非复制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民营银行对于银行体系有一个是结构性弥补,大银行看到的都是富人,小银行看到的是中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这个可能大银行看不到。另外,必须创造和存量银行不同的模式和运行结构,这个要反复思考。
如果民营银行盈利模式、利润结构、运行平台和传统的完全一样,也走不远,因为旁边的庞然大物太多。民营银行的使命是探索和创新,应立足自己的使命。
一个好的金融市场需要大小银行相融共生
上海华瑞银行行长朱韬
民营银行有很多独有的优势,比如小、快、轻、灵,小是缺点,同时也是优点,会更容易贴近市场、快速决策、高效转型,内生积极创新。民营银行出生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促使其从一开始就能够树立起稳健的经营理念,差异化的经营思维,就能够把安全、风控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在人才的招募过程当中就会关注人才的多元化、综合化的组合方式。
二、信息系统审计(ISA)与信息技术审计(ITA)
信息系统审计(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简称ISA)是指以某个业务应用系统为中心的审计,即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运行环境、使用和维护、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它包括对新系统的开发审计和对现有系统的审计。而信息技术审计(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dit简称ITA)则是侧重于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审计,主要是对技术的安全性进行审计,重点在于网络安全和通讯安全。包括对防火墙的安全和公共密钥系统(PKI)的安全性的评价,以及对非法入侵进行检测等。在部分西方国家央行内部审计中,信息系统审计和信息技术审计有严格的区分,分别设置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审计机构,我国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处于起步阶段,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审计既包括对应用系统的审计,也包括对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审计,二者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三、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的发展方向
人民银行2000年开始提出信息技术审计的概念,在充分了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中央银行信息技术审计的基础上,2000年8月在贵阳首次召开了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座谈会,以此次会议为标志,人民银行正式将信息系统安全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信息系统专项审计。经过几年的探索,人民银行对信息技术审计有了明确的定位,信息技术审计逐步走向正规化、日常化。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虽然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受人员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审计层次较低,基本上侧重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基础设施的安全,离信息技术审计的定义相差较远,笔者认为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应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在审计策略上向参与式审计发展。西方内部审计理念的核心是,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并要将所提建议当作本部门的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积极推销,以大大提高审计的效果。而现代内部审计方式的精髓则是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与被审人员维持良好的关系,共同分析问题的实际情况及潜在,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
信息技术审计不仅仅是传统审计业务的简单扩展,它是在传统审计、信息系统管理理论、行为理论和计算机科学四个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所有审计工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西方国家信息技术审计普遍采用的做法是从外部咨询机构聘请信息技术专家、安全专家以及各种具体应用系统的专家参与审计。
参与式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4)向被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其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可以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参与式审计的基础是信任被审部门,而我国人民银行内审脱胎于原稽核部门,沿袭了传统审计的思路和模式,在审计中持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将自己放在了被审单位的对立面,这样既不便于内审工作的开展,也了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2、在审计对象上向安全审计。随着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人总行司的统一部署下,人民银行系统计算机网络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内联网为核心,纵向覆盖至县支行,横向与各机构、财政、税务及海关、外汇交易中心等单位相联的大型网络。在人民银行系统内同时存在内联网、外联网和国际互联网三套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成为人民银行业务系统运行、信息传输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资金安全和政务信息的安全。网络在加快信息传播、加大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也成为了人民银行系统内最大的潜在风险点。
目前人民银行系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共有二十多个,涉及支付结算,金融服务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起步阶段的信息技术审计以各个业务应用系统为中心有其合理性:一是审计人员对各业务系统缺乏了解,对各系统还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以系统为中心的审计有助于审计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业务系统的情况;二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的缺乏,使以安全性为中心目标的信息技术审计难以有效开展;三是目前对计算机业务应用系统的监督检查环节还很薄弱,对于保证控制的各项制度措施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合规性审计在一定时期内将是信息技术审计的主要。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审计工作的不断开展,审计人员经验的丰富和技术的提高,信息技术审计应该走出以系统为中心的审计,向以保证组织网络与信息的安全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审计技术性、专业性特点。
3、在审计内容上向系统开发审计发展。信息系统之所以风险较高,是因为它不仅涉及数据的安全和保护,而且涉及计算机网络的一致性和适用性,涉及系统建立和开发过程中的巨额资金流出。应用系统的开发不仅在开发阶段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对已经完成了的应用系统进行修改也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相对传统业务审计而言,对信息系统仅仅进行事后审计意义不大,所以,内审部门对系统开发应在项目计划阶段就要介入,对其开况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
对系统开况进行审计关键是要求内审人员“一开始就介入”。通过提前介入,内审部门对项目的概算、项目的必要性、招投标情况、建设工期执行情况、系统的“可审计性”等进行监督,保证系统的合理投资、合理设计开发和有效运行,及早发现系统在风险控制、质量保证和成本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避免走弯路,防止出现浪费和损失。同时,通过提前介入,也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购买、重大修改、委托运营、转让和退出使用等管理工作置于内审的有效监督之下。
在西方各国,一般要求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在进行系统开发、购买、转让、重大修改和退出使用时要通知内审部门,内审部门根据系统的重要性决定审计的方式,可以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也可以派人参与开发过程,对于大型系统一般成立由财务审计人员和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共同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进行新系统开发审计。目前人民银行正准备进行应用系统开发审计的尝试。
银行保险一般指寿险公司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 网络 和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对于银行来说,积极发展银保业务不仅可以丰富银行的服务 内容 ,拓展银行业务,降低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而且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客户,深挖保险公司拥有资源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而且可以借助银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资源拓展市场。正是由于银保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双赢”,银行保险在海外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2000年,欧洲保险佣金占银行总利润的比例高达10%,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500家大银行中接近一半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欧洲大多数国家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的比重为20%~35%,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这一比例达到50%~70%。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银行保险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也达到20%以上。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银行保险销售模式以来,银行保险发展迅速,成为寿险公司的重要销售渠道。2003年,银行保险占我国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26%。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减缓,2005年前10个月更是进入低迷状态。2005年末起银行保险一改近两年的颓势,出现迅猛上升的势头。2006年一季度,银保业务量占到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33.9%,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银保收入同比上升了121%,占到新单保费收入的40%。银行保险业务量的忽上忽下,表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还不够成熟,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牢固。
从保险公司角度看,随着保险公司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银行渠道成为稀缺资源,银行由于其优势地位而对合作保险公司手续费要价过高。据调查,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大体在3%~3.5%的水平,个别渠道甚至达到4%。除手续费外,保险公司还须向银保销售人员支付激励费用。此外,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会对合作保险公司提出购买基金产品等不同要求。
从银行角度看,各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结构单一,主要产品一般为期限较短的趸缴型分红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进而构成竞争。此外,保险公司还有滥用银行信誉之嫌。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银行保险误导销售问题仍十分突出。银行保险的宣传资料往往混淆了储蓄和保险的界限,有的销售人员夸大宣传银行保险产品的收益性,以错误的收益率 计算 方法 误导分红产品客户。另一方面,银行保险的售后服务也不到位。各银行机构保险大多为手工操作,保单流转缓慢,客户从投保到拿到保单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同时由于现行银行保险合作主要集中于柜台销售,其他方面的合作极少,大部分公司的查询、契约保全、保单贷款、保单更改及理赔等服务项目,还只能在保险公司操作,从而使客户感到十分不便。
进一步看,银行保险发展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银行尚未将银行保险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保险公司也只是简单地将银行保险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侧重利用银行的品牌效应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维护和产品创新。因此,银保合作只能在简单销售的低水平进行。在各公司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对银行网点资源的争夺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银行业务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争夺又主要体现在手续费的竞争上。银行保险产品销售成本的不断攀升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发展综合经营对银行保险业务的 影响
由于综合经营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和获得协同效应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和金融机构加速转型的环境下,通过稳步推进综合经营来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已在上下达成共识。特别是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内部治理的改善,商业银行正在重构盈利模式,将经营重点转向理财和零售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综合经营的内在要求更加迫切。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近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态势日趋明显。
综合经营的实质是通过调整和改进业务结构,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需求,将过去需要多家金融机构才能提供的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集中到一家机构提供,从而使得客户能够得到质量和效率更高、成本费用更低的服务。换言之,就是要使客户能从一个窗口购买更多的商品。因为 研究 表明,客户从同一个金融机构购买的商品种类越多,他离开这家机构转买别家金融商品的几率也就越低。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推进综合经营活动,不仅要加强与其他金融行业的业务与 经济 联系,更要调整金融机构的内部构造,改进运行机制,以适应经营方式的变动和有效控制风险。从 目前 金融机构的情况看,已经出现了以下一些调整动向:
一是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统筹规划各类业务,重估不同业务的价值,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同时整合、重组内部组织机构与管理流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提高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客户服务、风险管控、定价与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二是改进营销模式,使营销组织由分散向高度统一转变,营销渠道由简单的客户经理服务向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转变,营销方式由仅依靠自身渠道向各类金融机构联动、多渠道销售转变。
三是积极开发多样性产品,将多种产品和服务集成组装成多种“产品套餐”,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四是改进技术系统,依托 计算 机和 网络 系统的强大功能,实现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处理的高效化,以迅速感知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抢占市场和培养新客户群。
在上述调整的过程中,无论对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发生变化。过去银行保险对银行只是一项简单的业务,其手续费收入只是银行利润的一个渠道。今后银行会越来越重视银行保险对银行自身 发展 的作用,将之纳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格局,整合于银行的销售模式之中。过去银行保险对寿险公司只是销售产品、拓展市场的一个手段,未来保险公司将更加注重银行保险的产品开发和配套服务,借助银行巨大的客户资源,细分市场和寻找潜在客户,设计有特色的、对应于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逐步摆脱低水平价格竞争模式。更加注重通过发展银行保险,降低对传统人的依赖程度。更加注重与银行实现信息、网络等各项资源的共享,降低经营成本。
具体来看,今后银行保险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银保合作将由简单的初级方式转向深层合作
实践表明,简单的销售模式使得双方缺乏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难以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成为保险公司之间过度竞争的诱因。随着我国 金融 控股公司的发展,出于控股关系的银保联盟将产生和增加。银保之间的合作将由柜台销售深入到售后服务、配套服务、数据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目标客户群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销售方式。通过深层合作,不仅使合作双方的金融服务多元化、差异化、综合化,还要通过融资、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等业务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客户潜力,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拓展双方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二银行销售银保产品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
过去一家银行往往同 时代 理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个银行网点中多家保险公司营销员争夺客户甚至互相诋毁,使得客户无所适从,损害了银行和保险的信誉。随着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今后部分银行可能会从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关联保险公司的产品实行专营。即便是继续采取销售协议模式的银保合作,也有一部分会建立起排他性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 在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网点与保险公司建立“一对一”关系的情况。此外,过去10年中银行保险业务主要在五行一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行、邮政储蓄中展开,因为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相比,五行一邮具有无以比拟的网点优势。但是近年来股份制等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尤其在高端客户的理财业务方面已经占有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国外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正在成为银行的主流渠道,网点的重要性随之降低,因此保险公司与股份制等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之间的银行合作也会逐步得到发展。
三银行保险产品范围进一步拓展
如前所述,目前银行保险的产品主要是短期趸缴型分红产品,险种单一、雷同且与银行储蓄产品相似,不仅对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几乎毫无帮助,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竞争关系,形成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两张皮”现象。下一步银行保险产品开发的核心将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开发银行主业关联业务产品,例如办理住房贷款时提供房屋保险、办理中小 企业 贷款时提供业主寿险、办理消费贷款提供信用保险、办理汽车贷款时提供汽车保险、办理汇兑业务时提供旅行或运输保险等。这类业务是银行自身业务的延伸,客户也存在实际需求,产品开发和营销的难度都不大。
二是开发全方位服务类产品,使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相融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个人财富管理服务。为达此目标,通常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需要共享客户资料,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甚至建立共同的产品库。
进入十二五期间,我国商业银行在继续发挥经济助推器的的同时,以往重规模、轻管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和机制也亟待转型,以有效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金融体系整合和监管体系的变革。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一)转变盈利模式,推进业务结构转型
面对当前银行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一切业务的出发点,必须紧紧围绕客户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经营策略,加快推进业务综合化经营,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最终形成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比例基本合理的多元化盈利格局,改变存贷利差收入占比偏重的传统盈利模式。
首先,负债业务应向效益主导方向转型。一是要扩大负债业务营销范围,合理搭配存款资源。要主动把握金融市场中资金供应主体不断增加的趋势,积极扩大营销范围,并合理搭配存款资源,争取负债业务的主动权。二是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建立科学的利率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精细化、富有弹性的利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相关定价系统的积极作用,在合理平衡收益和成本关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存款规模的扩大。
其次,资产业务应向综合经营方向转型。一是要推进大型客户由信贷产品为主向全产品营销转型。以综合收益率提升为核心目标,改变高度依赖贷款的盈利模式,严控综合带动能力低的大额信贷投放,将大客户业务逐步转向直接融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现金管理业务等非信贷、多元化金融服务,避免与同业在单一信贷产品上的低价竞争。二是优化规模使用投向和配置效率,信贷资源向中型客户、小企业客户倾斜,提高中、小型客户授信和收益占比。逐步下沉新模式下中小企业客户审批权限,继续完善中型客户差异化授信审批模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实现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增速远远高于大企业的信贷增速的目标。三是加强资产业务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定价水平,建立净息差管理模式,以客户综合贡献度为主要标准开展精细化定价管理,切实提升资产综合收益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实现分客户、分产品、分机构核算经济资本占用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等数据,科学合理的引导业务向收益高、占用少的资产业务发展。
第三,中间业务应向服务创新方向转型。在资产拉动型中间业务发展空间日益收窄的形势下,中间业务回归发展本源,以服务创造价值。一是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供应链金融、保理、类、结算类和同业资产收益权、同业偿付等轻资本占用型的中间业务产品。二是加强产品创新和推广应用。转型是对现行发展方式的重大改造,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革旧鼎新,为转型注入原动力。创新发展、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是突破中间业务发展瓶颈的唯一途径。要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做好原始创新、衍生创新和组合创新。
(二)转变营销模式,推进客户结构转型
在有所倚重大型客户的同时,要深挖中小客户潜力,全面推进客户结构由大型客户为主向大中小并重转型,实现综合收益最大化。大型授信客户实施以条线为主的营销管理模式,立足于做深,依托高端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的综合回报贡献;中型授信客户实施以二级分行为主的营销管理模式,立足于做强,依托授信审批模式的优化,提高客户数量和贡献度;小型授信客户实施以基层网点为主的营销管理模式,立足于做大,实施批量化拓展策略,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大幅提高利率定价水平,实现客户价值。
(三)降低信贷成本,推进风险管理转型
当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企业经营困难加剧,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上升,资产质量的波动对盈利水平影响很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监控工作,推进风险管理转型。
一是严控不良贷款新增,努力降低信贷成本。要深入研判经济金融形势及外部环境变化对我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继续加强对重点风险领域和高风险客户的贷后管理和预警防范,谨防个体风险向群体风险转化,单一风险向叠加风险转化,高风险产品向贸易融资、表外业务等低风险产品转化,从严控制新增不良。
二是深入推进操作风险管理精细化。以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托,对各类业务风险开展深度综合分析,做到风险早预警、问题早整改。同时结合规章制度建设、业务流程完善、易发风险点培训、检查和整改等多方面管理手段,准确预防和掌控实质性风险,及时优化内控管理措施,保障业务协调平稳发展。
三是推行全员风控管理理念,始终坚守合规发展的底线。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负责人,要带头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风控意识,同时强化各级机构各级人员对风险控制的认知,实现全员风控管理。要通过有效传导措施,提高各级机构和从业人员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和化解风险的实际水平,做到“业务办理要用心、业务审批要细心、业务管理要耐心”。
(四)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人才培养转型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是保障和提升银行业务发展质量的最必要条件,一是要推动专业序列队伍建设。完善各类专家人才库,以高质量的专业队伍支持公司金融业务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要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育用结合。结合业务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岗位、不同人员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把人才需求和人才培育有机结合,在稳定人员队伍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工作的螺旋式上升和良性健康循环。其次要培养和锻炼相结合。拓宽专业技术和中后台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建立多向交流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文化的双赢。(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安徽大学国际金融研修班)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各商业银行主要靠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取利。传统单一的获利方式,已经不适应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银行必须开拓新的利润源泉,改善盈利能力差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银行的各类客户对服务的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化,多业务综合化经营是成为银提高银行竞争力、争取优质客竞争发展的必然要求。
业务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由于兼并之举盛行,金融活动全球化和经营规模的巨型化,必然引起业务经营混合化和服务功能全能化。借助于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国际银行业早已渗透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大量的非传统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蓬勃发展,推动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朝综合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为银行业的利润提高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范围经济性
1 银行业的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
产生的经济。具体来说,它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对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效应指的是随着银行经营范围的多元化,即银行增加产品的种类或拓宽经营范围,单位经营成本是否呈下降趋势,或同样的投入是否能产生更多的产出。因而对于商业银行这种金融企业而言,范围经济的大小决定了其实现多元化经营以节约成本及提高效益的空间与机会。
2 范围经济与综合经营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很大层面上是与多元化经营即综合经营联系在一起的。实行综合经营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这是因为实行综合经营能够带来下列好处:
①进入成本与营销成本的节约。金融各行业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这主要是由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这一特征决定的。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服务更周全,提高了银行的企业形象,节约了广告成本。此外,范围经济还可以使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
②改善银行的内部资金结构,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银行盈利。实行综合经营,能极大地扩展银行的投资渠道,使银行内部的资金结构的匹配更合理,银行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③规模管理效应。范围经济扩大效率管理的覆盖面。若银行的管理者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扩展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加其金融业务,可以使管理者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且还不必增加新的投入。
④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综合经营能够改善银行的资金结构,使银行具有相对合理的资产组合,银行的资产质量提高,降低了经营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上文从范围经济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多业务综合化经营的重要性。因此,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商业银行适度综合经营,可以更好地利用范围经济带来的好处。
1 宏观发展战略
(1)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
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和实现自身发展是十分必需的。我国商业银行在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时要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积极拓展其他业务领域,在此过程中必须进行审慎的强项和弱项分析,避免仓促上阵,
(2)确定竞争优势,制定发展战略。
银行必须研究和掌握自己的资源优势,才能在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超过竞争对手的业务能力。出色的发展战略是银行应对激烈竞争的利器,即银行的资源如何让银行区别于多业务多领域的其他竞争对手,如何协调与控制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占有在某项业务中的领先地位。银行应注重把重要资源部署在对各项业务创造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地方。业务多元化的决策,不能只建立在对业务范围有宽泛了解的基础上,而必须通过对与竞争对手差距和自身优势进行的严谨而细致的分析,从而做出开展某一新业务的决策。
(3)合理部署优势资源,形成综合化优势。
银行在明确知道其具备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从而开发或引进所缺少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并在现有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基础上将它们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共生的、互相加强的整体。通过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部署,拓展多业务领域才更有把握获得成功。银行应该谋求在新业务领域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一时的获利能力。为了实现银行在新业务领域长期立足和领先,保持可持续增长,进行多业务综合化的银行必须创造一些独创性的产品。要成为最终的成功者,银行应塑造该行特有的反映其经营特色并对客户构成吸引力的能力,这是决定银行占有市场份额和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
2 具体的业务发展方向
(1)探索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允许适度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探索混业经营。在改革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的同时,适度发展混业经营。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特征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努力扩大表外业务和其它非主营业务,积极寻找恰当的分业与混业的交汇点,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探索分业条件下的业务交叉经营,为日后的混业经营做准备。
一、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分析
民营银行是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的,只要这个银行的产权为民间所有,由经理层独立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的,资产的所有者享有对净利润的分配权,这样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
1.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现代金融组织系统应该是包括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和民营机制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客观上要求发展民营银行等非国有金融机构。
2.推动金融体制的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民营银行的发展将对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民营银行完全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发展,彻底打破经营上受政府干预的障碍,从产权结构上和经营制度上充分保证银行的经营自主。民营银行的发展将有利于打破现有的金融垄断,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
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规范地下金融
中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在目前非国有企业对GDP的贡献已达到63%的情况下,却遭到“金融服务缺失”的待遇,仅得到信贷资源的30%,“地下钱庄”的存在是中小企业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具体反映。民营银行以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为主,它们分散各地,对各地的中小企业情况比较了解,取得信息的成本低,运做比较灵活,因此可以补充大银行留下的死角,为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并以此规范地下金融。
二、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从我国现实来看,目前银行业传统的大宗业务绝大部分仍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办理,而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心城市,确定了“大城市、大企业、大客户”的服务重点。因此,民营银行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应避开这两类银行,将地方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中小企业户多面广形式多样,对信贷的需求具有要得急、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要求民营银行为其提供高度灵活的专业化服务。
民营银行定位于中小企业是具有其自身优势的。在现在经济生活中,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融资(尤其是外部融资),但是随着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金融支持却远远落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境。所以,在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方面,民营银行更能显现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
三、民营银行发展的方向
1.打出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更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首先要使人们对自己的银行有一个清楚地了解,把民营银行的观念切实打入百姓的心里,使人们明确民营银行与私人银行的本质不同,民营银行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是一种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其自身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大量的配套工作,并允许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进入,并明确规定最大股东不得超过8%,以防止大额股东抽调资金,造成银行运营出现风险。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民营银行资金实力或信用方面的疑问,增加银行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2.全方位、多元化拓展业务范围
国际银行的发展趋势是混业经营,全能化定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以全新理念建立起来的民营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之初就应该走全能化发展的道路。积极拓展业务范围,把商业银行职能与投资银行职能相结合,在开展一般商业银行业务之外,开展资信调查、决策咨询、财务顾问、资本金融贸易等投资银行业务;开展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大力寻求业务创新、制度创新。
3.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与其他银行相比,民营银行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国家资金,不会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内部管理比较严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它的经营运作节奏较快,易于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吸收国外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技术。此外,民营银行还应该积极吸引大批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对于壮大民营银行队伍,促进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企业文化起到很好的作用,进而使民营银行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民营银行在中国顺利发展的关键。
4.最终应办成“上市商业银行”
上市对民营银行来讲可以迅速扩充资本金,增加市场的约束力,防止一股独大,完善期权激励机制。因为随着业务的拓展、资产的增加,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可能下降,上市及增发新股是筹集资本的有效途径,而且上市后的透明度要求将使得民营银行成为真正的“公众银行”。民营银行上市,投资者可以自由买卖股票,便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得股权适当的分散,有利于建立分权监督机制,防范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林江鹏 唐齐鸣: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框架研究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