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道路安全教育并没有达到应有效果,部分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法制意识淡薄,甚至有许多高中毕业生乃至大学生不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标识,看不懂交警手势信号,导致交通事故不断[1]。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有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有关,尤其是忽视了针对中小学生的交规教育。
近日,广东省一小学出台规定,要求小学生骑车上路通过考试、取得“准骑证”[2]。近年来,日本、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中小学也出台过相关政策[3,4],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美国部分学校将交通安全知识与课程相结合,英国从1970年起便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行动等[5]。广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堂交规教育,使其了解掌握交规的部分实质性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虑到今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仅考察市区、城郊中小学。以邹城市市区、城郊的十所中小学为例,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分析了中小学生交规安全教育现状,据此提出了对策。
一、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
1.外部因素
(1)上、放学均处于出行高峰时间段。中小学生上、放学时间基本与上班族上、下班时间一致,短时间内人流、车流大量涌向道路,容易造成交通混乱,给中小学生安全出行带来极大隐患。
(2)个别校园周围环境较复杂。中小学校园大都处于闹市区等繁华路段,车流量较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长接送,但也相应增加了安全风险。加之个别校园门口不乏流动商贩,违章情况时有发生,也相应增加了学生出行风险。
2.内部因素
(1)心智不够成熟。中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规避风险能力差,对危险感知能力差,在危险面前容易茫然失措。中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上、放学期间经常成群结队,不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相互追逐、骑车打闹。中小学生在违反交规上往往遵循“破窗理论”,一人违反,众人盲从。
(2)法制观念淡薄。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更侧重于文化课,中小学生无暇主动或被动接受道路交通法规知识。
二、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现状
近年来,由于重大交通事故频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等原因,往往导致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收不到较好效果。
1.注重升学率
现行教育体制下,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中小学所进行的智育不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主的智育,而是搞题海战术,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开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在安全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
2.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对孩子仅仅是口头上的教育,而不是“言传身教”,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后自己却在违反交通法规方面“身先士卒”,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孩子们的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地被家长改变了。
3.外部干预较少
通过调研表明,学生道路安全知识的获得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生活所学,交管职能部门的参与过少。基层交警任务繁忙、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等原因,导致交警等难以为在校中小学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
三、对策分析
1.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以身作则,时刻提醒自己遵守交通法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在带孩子出门的时候要注意对其进行现场教育,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准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规范学校周围环境
中小学生效仿能力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为有效贯彻交通法规,切实遵守交规,有必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规范整治。学校周围的十字路口要设立红绿灯,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上学放学期间,驻校民警要到学校门前马路上指挥交通,确保学生安全通行。
3.交通教育进课堂
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是保证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交规教育教材,对于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不懂得遵守交通法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相比大中城市而言,县级市的安全教育往往更加缺乏。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交规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让交规教育进入学校的核心课程,并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全面落实交通安全教学课时、教学活动安排和组织工作。
只有让遵守交规这一概念从小便深入学生内心,让安全这一概念根深蒂固,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交通伤亡事故率,最终达到人、车、路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谈太强.浅谈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15(2):95-96.
[2]学生骑车要考“驾照”爱得深还是管得宽[N].中国消费者报,2015-04-17.
当前,令人担忧的中小学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发生,呈现出上升趋势。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侵财型犯罪占据突出地位,据统计,在押未成年犯中盗窃犯占38.4%,抢劫犯占32.5%,二者合计占70.9%;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团伙化犯罪明显;文化程度偏低;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加剧。据调查,未成年人犯罪中,利用上述手段作案的占37%。
一、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一)自身的原因
未成年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的主要特点有: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喜欢运动和发泄;他们的神经系统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易于兴奋,表现为缺乏理智、容易冲动;好奇心强。他们对于社会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他们渴望以自己的视角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尝试;性的需求逐渐增加,他们渴求异性的理解、爱护,希望性的需求得到满足;需求与获得需求的方法矛盾,他们对于物质、安全、自尊等各种需求都显著增加,但他们获得上述需求的合法方法受到各种局限,导致上述需求处于一种饥渴状态。
(二)家庭影响的原因
家庭是未成年人生长和生活的最为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道德的沦落以及不完整家庭等也是未成年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因素。尤其当前离婚率不断上升,不完整家庭日益增多,这对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三)学校的原因
当前学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致使当前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了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个别教师素质差、品行不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了错误的引导作用;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学习跟不上,受到老师的斥责、辱骂甚至体罚,学生不堪重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人数增加,这些过早辍学的孩子走上社会以后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四)社会的原因
信息通路的开阔使未成年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广阔资源,但同时也对未成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措施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教育专职工作者,因此学校教师绝不能轻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从我做起,把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作为学校思想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做到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持之以恒,面对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作为教师应品行端正,从我做起,用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烙印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长期起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关系到学生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做榜样教育学生”,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的示范作用,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良好的人格,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来教育学生。
(二)把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教育作为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发生地,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在学生中深入广泛地开展道德、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教师应当将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中小学生犯罪行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中小学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整体安排,分层次实施,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做到法制教育不断线。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中小学生进行其他形式的预防犯罪教育
毫无疑问,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课的实施,是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渠道。心理学家表明:中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和易接受感性知识等特点,预防犯罪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育。应结合课堂教育在必要时走出教育,走向广阔的社会。利用展览会、报告会、讲座、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道德宣传、法律宣传。通过同优秀人物接触、交流,让其获得真情实感,产生共鸣,产生亲切感和感召力。在接触一些优秀人物的同时,通过对一些反面人物的介绍,揭示他们身上的劣迹和丑恶的灵魂,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从情感上同坏人坏事保持距离,自觉的与不良行为作斗争,效仿一切好的行为,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59-02
现代生活离不开理财,理财能力应从小培养,并应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近几十年,中小学的教育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顾不上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仅有极少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理财教育课程,如我校的“家长进课堂”活动,就请相关家长给学生们讲合理消费,做他们的理财顾问。好在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涉及到金钱、消费等内容,虽然有些是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太紧密,但是如果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引领学生主动、独立地思考,并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去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明辨是非,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消费理财有了正确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自然地获得了理财知识、发展了理财技能,理财观念渐渐地形成,理财教育应有的水准也就慢慢地达到了。
下面笔者就以北京师范大学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第四单元“购物的学问”为例,初步谈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操作,自然渗透理财观念,从而形成健康的金钱观、消费观,在此基础上,逐渐掌握理财知识和理财技能。
一、明确定义,有的放矢地备课
理财教育的定义是什么?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金钱教育、财富教育、消费教育,它们貌似与理财教育相联系,其实各有侧重点。金钱教育侧重于对金钱本身的认识;财富教育侧重于形成创造财富的观念以及创造财富的技能;消费教育侧重于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与以上定义相比,理财教育涉及到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
小学生理财教育怎么定义呢?笔者阅读了一些资料,王卫东[1]认为“‘中小学生理财教育’要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由学校有目的地实施,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财富观、明确的理财意识、基础性的理财知识、初步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理财习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主体,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并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关颖[2]认为“未成年人的理财教育是为了提高人才的素质,从幼年开始的与‘钱’有关的教育活动。对未成年人的理财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应参与其中的教育”。乔晓丽[3]认为“理财教育是指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学校主导,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所进行的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促进中小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理财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理财习惯的影响活动,促进中小学生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上述几个定义大都认识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中小学生理财教育中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理财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生理财教育初步定义为:小学生理财教育是指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配合下,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自然地渗透理财意识、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技能,并与德育等其他教育同步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小学生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义明确了,备课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购物的学问”这一单元包括“价格的秘密”、“合理购物ABC”、“买卖中的道德”、“试试看”(模拟买和卖)、“货币天地”、“认识人民币”(还有有关外国货币和信用卡的内容)。“价格的秘密”、“合理购物ABC”、“买卖中的道德”可与德育结合,逐渐渗透理财观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原来在不同的场所购物,相同的商品价格可能是不同的,购物时要多比较、想清楚,确实需要再购买,尽量买实用的、性价比高的商品,形成健康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货币天地”、“认识人民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识别真币和假币,了解外国货币和信用卡,提升对货币的认识,有金钱的概念,获得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同时初步掌握一些理财知识。“试试看”可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买卖活动,学生从中体会到商家与顾客的不同心理,以亲身实践的方法感知“制作―销售―购买”的整个过程,自然地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商品常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逐渐实现理财技能的培养。
二、面对现状,有的放矢地实施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在理财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对金钱没概念、家长包办购物、攀比消费、无储蓄与节约意识、理财意识淡薄、理财行为缺失等。这些问题说明中小学迫切需要理财教育,也必须做好理财教育。
尽管理财教育体系中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很多家长不认可理财教育,有些家长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与孩子无关,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有些家长意识到了理财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不知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也就忽略不提;还有些家长用自己错误的金钱观、消费观误导孩子,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理财能力的发展都产生了消极负面的影响。此时学校教育就要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了。
大多数的小学课堂是以授课为主,可理财是一种综合能力,师讲生听的授课形式不太适合,而且品德教育未纳入考试体系,难免会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对此无兴趣。这时教师就得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此感兴趣,从而自主学习。在课堂实践中,“价格的秘密”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等形式,制作一张商品价格调查表,学生亲自调查填表,揭示价格的秘密,之后小组讨论研究“商品的价格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展示总结之后引导学生利用“价格的秘密”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合理购物ABC”、“买卖中的道德”可将辩论、演讲、竞赛等形式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讲授“认识人民币”时,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水平,设立合理的目标,在课堂上开展理财规划大赛。讲授“试试看”时,安排角色扮演的活动,先引导学生设计出新颖独特的背心,然后举办一个“小小产品推介会”,让学生试着当老板,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这时学生们的兴趣倍增,有的忙着为自己的小组准备广告,宣传产品;有的精心设计广告词;有的根据产品的成本制定合理的价格……各组轮流推介完产品之后,再把教室变成服装超市,大家一起试试怎样当受欢迎的老板,合理赚钱,或者试试怎样当聪明的顾客,用合适的价格买到满意的商品。让学生在调查实践、自由买卖等活动中体验感悟顾客、老板的不同心理,学会买卖活动中的技巧,这样既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和生活性,又深化了学生对理财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学生对理财知识与理财实践的联系。
三、联系生活,有的放矢地实践理财
在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动员家庭教育的参与。家庭是中小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理财的最佳场所,因此要动员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支持。比如“居家生活讲节约”一课,课堂上先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节约?小组讨论后用多种形式进行汇报,比如漫画展示、动手实践、图片展示、实物展示等。学生在讨论、汇报中懂得: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并不难。此时趁热打铁,为学生设计一个可操作的表格,课后开展“争当勤俭小当家”的活动,建议家长让孩子当一周的小管家,通过自评、家长评、互评,每日争星,一周后争章。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学生自己学会了合理消费,节约与储蓄的意识也渐渐地形成了。
为了让孩子学会跟钱打交道,可推荐家长和孩子共读理财童话――《小狗钱钱》[4],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理财。《小狗钱钱》讲述了12岁的女孩吉娅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并给它取名钱钱。会说话的理财高手钱钱告诉我们,学会和钱打交道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书中还有钱钱语录:语录一:人们总会想要很多东西,可是你必须清楚自己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语录二:很多事情不能“实验”,你只有两个选择――做或者不做。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必须在72小时内完成,否则你很可能永远不会再做了。语录三:为自己的梦想准备储蓄罐――只有有一定的储蓄才能有能力去实现梦想。有的学生读完后还学着小主人公的样子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比如买航模、去看大海、遨游太空等,甚至还准备了储蓄罐,为实现愿望而坚持存钱。
钱钱不仅有许多经典的语录,还给了小主人诚恳的忠告,比如这一条:在自己的钱包上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真的有必要吗?”生活条件好了,大人孩子花钱都大手大脚,我觉得这些语录和忠告对我们很有帮助。孩子学着像吉娅一样正确地对待金钱,慢慢成长为既能帮助别人,又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富翁。如此,让理财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给孩子理财实践的机会,不就促进理财能力的发展了吗?
在理财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巧妙结合德育中的法制教育与理财教育。德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健康正确的理财观念,在理财过程中以道德自律,不要为了钱财损人利己、不择手段;而法制教育的作用是让学生在理财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除此之外,还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东,信力健.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认识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3,(7):91-95.
一、以教材为出发点,发挥德育功效
伴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意义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例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法律规范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初步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初步学会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收集资料和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或调查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自觉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振新中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教育应该以“德”为首,尤其是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是为形成今后良好的德育观铺设的基础阶段,而学校应该始终强调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必须纳入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体系之中。中小学校教师则通过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施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如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去团结、引导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用自身之长克服自身之短;要充分发挥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典型。坚持以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良好社会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终极目标来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一点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二、结合实际找好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由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蓝本,所以,中小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因而,我们在教学及学校德育工作中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中小学生在学到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智与德的教育同步进行,两手都要硬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以德为先,学校工作师生为先,德育工作,即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育人灵魂工程的主要手段,作为思想政治的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德育工作的探究工作中去,思考如何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学校的德育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鉴于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学生家庭结构的日益变化也不同程度导致学生性格缺陷,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开展德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家庭美德教育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便于家庭、学校之间相互了解,共同担当对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应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小学、中学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规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工作目标、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小学以培养“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五自”(自学、自理、自强、自护、自律)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及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初中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为重点;中学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法制观念和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大学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上的自律能力为重点,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学生和家庭共同构建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起来。
三、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挖掘德育教育教学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学校是培养人才、进行德育的主阵地。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摆正关系,要让二者协调显得十分必要,“生以成才为志,师以育人为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在信息化网络大潮中,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网瘾问题,非常重视利用网络规范管理来解决小学生的网瘾问题。经过分析,小学生的网瘾问题应该是小学生面临的网络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社会教育的缺失,这是综合性的解决,其中,小学生自主教育应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中进行重视,利用不同有效的网络教育保证实现小学生的自主能力的提升,这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1小学生网瘾的纠正中的自主教育
只有充分重视小学生对于网络的自主教育,结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对于网瘾问题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培养较强的网络自主教育能力,解决小学生的网瘾问题[1,2]。
第一,从防治网瘾的动力来分析,应该从小学生的内因和外因相互结合的角度来进行网瘾的防治处理。纵观当前的网瘾问题防治现状,较为缺失的则是关注于小学生自身内心的教育和培养,应该要求他们具有强大的内心,当前的教育组织形式中都没有重视如何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网络自主教育问题。
第二,结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通过教育形式的表现,应该重视在离开教育环境后小学生对于网络的表现,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教育意识。否则,这样的形式则不适合于小学生的网瘾防治工作,是一种无效的教育形式。
第三,从人性角度分析,应该学生的爱玩的天性,但是,应该通过积极手段和措施,对于这种贪玩的天性进行积极的引导,可以将网络作为小学生的游戏媒介之一,但是,应该注意,这绝不能是唯一。为了满足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应该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户外活动。经过统计,独生子女的小学生产生网瘾的问题较为严重,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从小比较孤独,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所致,这种环境下,往往只能求助于网络来寻找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交往。
2小学生网瘾纠正中的家庭教育
还应重视小学生的教育组织中的家庭教育,家庭一直在承担者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根据统计数据调查,超过60%的小学生在上学前就已经接触到了互联网,他们经常抱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放,有的家长也将电子游戏成为哄孩子的法宝。由此可见,小学生网瘾防治工作中,家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部分家长坚决反对孩子上网,杜绝一切上网的可能性;有的家长则是放任不管的态度。上述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因为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家长坚决不让上网,不说明孩子就不会上网,他们还可能去网吧,这样往往容易引发更大的问题。所以,应该避免家长走向极端式的网瘾防治教育[3]。
由此可见,家长应该采取“疏导”策略来指引小学生上网,而不是坚决的“防堵”措施。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上网公约,明确规定在家庭中的上网时间,每天不应超过半个小时,还可以对于上网内容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上网也应该遵从公约要求,做到“育行一致”,这样有利于对于小学生的言传身教。所以,家庭的网络利用与网瘾防治问题应该作为一个新的家庭教育课题予以必要重视,并能够在平时多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培训,寻找相关问题的处理经验,这样能有效解决家庭中的小学生网瘾问题。
3小学生网瘾纠正中的学校教育
另外,在小学生网瘾防治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保证能够通过学校的努力,不断保证小学生的网络自主意识得到提升,能够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能够积极利用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立良好的网络教育理念。转变小学生对于网络的错误认识,扭转那种上网的目的就是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的方式。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课堂引导不够、信息技术课时不够、专职教师缺乏等问题,这样就是使得计算机信息课程大打折扣,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查找,以便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一般的课程上机实践中,都是利用不联网的电脑进行绘图、打字等,不能激发学生兴趣[4]。同时,由于并没有列入成绩考核,小学生以及教师也没有重视信息技术课,这样就会造成网络教育的失败,这也是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花大力气解决上述问题,保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观念,这样才能实现网络自我控制能力,解决网瘾问题。
4小学生网瘾纠正中的社会教育
在进行小学生网瘾防治工作中,还应该重视社会教育。经过统计,在社会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网瘾防治问题,并没有提出有效的引导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问题的恶化,比如,社会上有很多追求经济效益的网吧业主,他们并不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于逃课的孩子依然提供网络上网服务,没有对于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劝解工作。所以,应该进一步保证积极挖掘社会教育的积极功能,可以结合国外先进的社会教育经验,不断总结,取长补短。当前我国的社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和成人化的特点,并没有有机结合家庭、学校等其他教育组织形式的介入,并没有保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操作平台。当前,部分社会人士组织提出了“绿色网吧”,旨在帮助小学生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环境,能摆脱对于网络游戏以及不健康因素的影响,提供正确的积极引导。从国家的层面来说,也应该落实具体的工作,比如,可以对于上述的民间机构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这样更能鼓励建立专门适合于小学生的学习网吧,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更好促进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之间的教育结合。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网络大潮中,我们的传统生活正在受到改变,针对小学生网瘾问题的纠正,应该重视其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充分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有机结合,保证提供有效防治小学生网瘾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宏艳.家庭应成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J].教育科学研究,2012,(1).
焦虑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心理状态。焦虑是人们最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之一,适度的焦虑是行动的催化剂,且一定的紧张度能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然而,在更多的时候,焦虑过度对人是一种危害。会对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威胁人的身心健康。可导致过度焦虑反应,焦虑性神经症等情绪和精神障碍。在现代社会,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帮助学生消除过度焦虑情绪,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及提高儿童对社会的适应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生过度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过度焦虑的外在表现有三,其一是情绪表现为忧虑,感到挥之不走的恐惧、不安。这时人常常烦乱不安、心事重重,无法放松自己。二是行为表现为紧张。儿童过度焦虑时,肌肉系统处于一种紧张的反应状态,往往表现出坐立不安,举止僵硬,说话变调、发颤,甚至全身发抖等等。三是生理表现为反常。儿童过度焦虑时,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人的肌体会产生一些相应的生理变化,如瞳孔放大、唾液分泌减少、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胃肠蠕动减慢、唇焦口干、吞咽困难等。过度焦虑的心理状态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如注学习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易怒、攻击、失眠、体质下降等等,甚至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与身体健康。由于过度焦虑是一种内向型心理行为问题,具有较高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和家长不能发现和重视存在的这些问题,往往误将长期处于过度焦虑心理状态的小学生认为是听话的,有些胆小,乖巧的孩子,因此许多问题儿童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矫治而产生严重后果。
造成小学儿童过度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教育行为,学校教育方式和教师教育行为以及儿童对环境的认知等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与焦虑情绪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孙永明等人的研究认为教育中惩罚和严厉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显著的增强作用,民主信任的教育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情感教育是指施教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为人处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只有把每个小学生看成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人,才能同他们建立起精神上的微妙关系,才能与小学生沟通心灵,了解小学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相处,和谐施教。这种做法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的根本所在。情感教育是促进小学儿童和谐发展,开发儿童潜能的灵验法宝。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教师和父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密切注意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和个人需要融为一体,为学习和智力发展提供社会心理条件,造成、确立和保持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这样一种内在心理状态,从而消除小学儿童的过度焦虑情绪,帮助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用情感教育帮助小学儿童消除过度焦虑
(一)开设情感教育课
开展情感教育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学校课程中开设情感教育课。通过开设情感教育课教会小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认知他人的情绪和轻松地处理人际关系。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情绪、情感的基本知识以及调节情绪的方法。让学生对喜爱、自豪、快乐、痛苦、恐惧、内疚等情绪有基本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寻找自我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这种情绪所产生的后果。一是让学生了解对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能否选择良好的反应,能否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情绪控制和调节的方法。二是培养健康的非焦虑心态。要克服焦虑心态,就应该用非焦虑的心态来驱赶。非焦虑的心态指的是勇气、放松、宽容、爱等等。其中利用培养勇气和使用放松技术来克服焦虑非常有效。第一,培养勇气。勇气是一种心态,有勇气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人,这种人能按自己的理性判断,直接面对害怕而不被害怕所控制。所以拿出勇气面对焦虑才是克服焦虑的最好办法。第二,有意放松。有意放松,也是预防和克服焦虑的一种有效办法。从短期的入静练习到正式系统的自我放松训练,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对内扰心理适时调节。凡是处于焦虑状态的学生,由于个体某一心理因素的超常运动从而造成心理功能的失衡,由此影响甚至阻碍了心理指向的力量。这种由主体内部发出的妨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成才的内在干扰就是内扰心理。因此,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内扰心理是克服学生焦虑心理的重要方面。内扰心理主要是学生自身的一些不合理想象过分刺激的结果,这是一种无端的悲剧化倾向。但是,内扰的形成也不是无源之本。基础差,学习盲目,孤立无援是这些学生共存的问题,他们总是在放大镜下审视问题的发展趋向。这样势必增添了精神负担。因而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内扰因素,缓解过重的内抗压力。课程中教师应及时地突破学生内扰定势,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引导他们进行适度的外宣泄或者内宣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学生都应全身心投入,确实达到转移兴奋点的目的。情感教育课程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还要设计和组织多种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交往的活动中感受情绪的调节和它的重要性,尝试着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消除过度焦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隔着讲台,没有情感,那是误人子弟,这是一种精神的摧残。他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成为照亮学生智力生活的一盏明灯。杨心德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中高焦虑者明显多于学习优秀生。除了开设情感教育课,情感教育要渗透到每一门课的教学中,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一是教师要开感的源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研究、探寻,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启动和调节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内在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的成长乐园,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使学生情感处于适中稳定状态,使学生也要了解自己和教师的情感,并明白情感情绪也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涵之一,是达到“学会学习”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去了解、体会教师的情绪,以良好的积极的情感回应教师,并努力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足够的精力去关心每个儿童,才能成为公正的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交流要发自内心,要捕捉孩子的疑惑、忧虑、痛苦、情讶等细微的情感。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来诱发和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与教师的情感互动。三是教师要进行适度的课堂检测和课堂的评价,有效缓解和消除学生的过度焦虑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设置疑问和设定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获得新知进行创新。教师进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并体会到学习的艰苦和乐趣,这些良好的感受和心境,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四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积极健康的班风、校风,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做可以排除诱发关系,限止内扰扩展,从而避免内患及焦虑心理产生。
(二)重视家庭的情感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行为是小学儿童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一些学者根据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把家庭教育大致划分为:民主型、放任型、冷漠型、粗暴型和混合型。其中冷漠型和粗暴型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易产生过度焦虑。而在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教育,使儿童在一个充满爱、温暖、鼓励、相互支持与亲密关系的良好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首先父母要把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治能力。儿童自理、自治能力提高,自信心就会随之增加,过度焦虑也会自然消退。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和奖励、惩罚等要比较恰当。过分保护、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和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会妨碍儿童正常学习、生活、成才的内在动力,导致焦虑情绪升高,反之儿童自尊增强,焦虑情绪降低。最重要的是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并能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使儿童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避免焦虑情绪的积累。总之,对子女实施情感教育是家长无可推卸的天职。
【参考文献】
[1]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吴江.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2).
[3]孙永明.父母教育行为的结构及其与小学儿童焦虑情绪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
[4]杨心德.中小学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焦虑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就是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授。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国民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好坏决定整个素质教育水平,同时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提高。
一、核心概念阐述
心理学是最初兴起于美国的教育教学课程,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赛里格曼。而我国在实行心理学教育后,将该课程名称定义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控,发挥身心潜能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周遭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且其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形态都能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起源于英美国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尤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校和当地的教育组织,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从一定实际意义上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研究农村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功经验。但农村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生活,孩子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学校应试教育严重,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从老师的角度分析,老师希望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而家长抱怨孩子叛逆心理严重,不好管。
第三,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们学校有一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管教,往往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状况欠佳,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有统一征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校农村学生的实际,使用起来针对性不强。
三、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来说,合适的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实行统一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是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别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当或者直接不安排,教材使用率低,从而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做到:
(一)校本课程教材的拟选
首先,心理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選择与课程内容的拟定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充分了解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主要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结合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整合现阶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其次,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情景,编制适应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将教材有效印刷,发放给师生课堂使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要想实现农村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高效,要以学校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理念。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渠道,例如互联网等,安排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借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较低,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别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早的发现与干预。因此,加强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教育的形式性较强,而缺乏有效的教育实践。总体来看,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积极配合,先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起,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当前,农村部分家长素质偏低,其知识水平、教育能力都不能满足现行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也制约了教学工作的提高。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也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键所在。在工作中,我们落实了领导机构,制订了规章制度,确定了家长教师,研究了教学内容,又结合农村实际规划上课时间,无偿发放家长各类教材。几年来,我们做到了“七有”:有校牌、有教室、有教师、有教材、有学员、有档案、有纪录。整个家长学校的工作内容丰富,工作有序。使县关工委和教育局制订的《管理规定》落到了实处。家长学校在农村还有一件新鲜事,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群众的广泛参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还必须边学边教求提高,认真探讨求发展,认清农村家长学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好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为失足青少年进行预防
设立青少年维权办案小组,针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特殊预防和案件预防,为了从源头上正本清源,还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一般预防和普遍预防。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而且人员集中、可塑性较强的特点,法律知识讲解员结合发生在广大青少年身边人和事、典型案件,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们进行法制讲座,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还经常利用节假和休息日,深入到各校对师生们进行法制教育,释疑解惑,息诉止争。使用广大师生受益非浅。
三、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感
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长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我们还实行以村组为单位,建立起“留守儿童”档案,全程跟踪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村学校还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资助“留守儿童”,并动员社会知名人士主动帮扶“留守儿童”。为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我们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全体成员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当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上下联动,校内校外联动,用实际行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增强“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作感。
四、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有效开展各项活动
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为此侯岗乡中心学校不失时机地有效开展一些活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一是每年都要组织中小学生纪念革命烈士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利用媒体多方面报道,教育效果遍及社会;二是每学年至少开展两次法制教育,请有关领导、派出所干警等走进课堂,面对面地开展法制教育,有时我们还请学生家长一同参加上法制教育课,这种教育效果非常理想,所以至今侯岗乡各中小校学生无犯罪案件;三是每学期都组织中小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如打扫街道等,实施志愿行动,使他(她)们懂得奉献社会、关爱环境、讲究卫生等都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部署,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校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中小学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之必需。但是,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却有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而生命教育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呼唤生命教育。
一、中小学构建和谐校园的突出本质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其“和谐”则具体体现在人、物、环境和关系的和谐上。
“物”的和谐表现为教学、科研设施配置的和谐。教学、科研设施配置和谐与否,关键要体现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上,体现在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上,体现在有利于人人身心健康上。
“环境”的和谐是指校园内幽雅、舒适、安全、卫生,校园整体布局美观且大方,这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系”的和谐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保障性,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制度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谐校园应该是制度健全并完善的组织。只有制度完善,才能保证和谐校园的安定有序、协调发展;才能提高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和谐校园建设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人,是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有序发展。因而“人”的和谐是中小学校和谐校园的突出本质,其意就在于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人与各项规章制度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状态。教育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的自由与解放是教育本质的、应然的追求。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大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其养成关爱的情怀。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视角来审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学会生存”的教育,又是“学会关心”的教育。
1.生存意识教育
生存意识教育就是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和欣赏,并能积极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生存意识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的问题。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生命作为个体而存在,是人的其他价值创造、实现和评估的先决条件。脱离生命个体存在和延续的过程来实现生命价值,无疑是荒谬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可再得。所以对于每个人而言,维持生命存在是最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2.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教育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摆脱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它具体又包括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和责任教育。
人生是无法避免苦难的,苦难与人生共存,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所以,要培养中小学生挑战苦难,磨练人的生命意志。没有对苦难的挑战,也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多一份苦难、多一份磨练,便多一种体验,使人生更丰富、更坚定、更有意义。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在于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责任教育在于促进中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责任体现了一种社会必然性,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
3.和谐意识教育
和谐意识包括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和谐。与自我的和谐是指人格的统整及其情绪的良好调节;与他人的和谐是指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环境的和谐指能够适应环境,无论是学校的小环境还是社会的大环境。
4.发展生命的教育
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因此,发展是生命意义的标志。发展生命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三、中小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课堂。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及把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渗透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当中,使中小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内涵,接受生命教育的培育,为自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各类事件也层出不穷,已严重影响了极少数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讲,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力途径。因此,中小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向学生传授或提供各种缓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自己有能力来面对压力,防止他们采用错误、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此,生命教育可以让中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生命知识,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以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4.培养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推动生命教育的灵魂人物。然而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
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可借鉴台湾学校的做法,同时结合各学校的优势和特点对教师进行培训。使这些教师能透彻地了解和把握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在进行师资培训时,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影响力和感染力培养,生命教育不能以简单的说教方式来进行,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要以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应有成功的体验和创造的幸福。
5.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针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研究非常少,把生命教育作为专项的活动更是尚未开始,系统的理论研究也尚未启动。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起来,科研和实践两手抓,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有关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努力探索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模式,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
参考文献: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认为学习不再是第一要务,所以上课想睡就睡、想听就听、想逃就逃,他们根本不把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当做一回事,他们用玩耍、上网、谈恋爱等方式来虚度时光;另一部分大学生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兼职、社团等活动中,他们分不清主要和次要的任务;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嘴里天天喊着“无聊、郁闷、纠结、奔溃”,从这些口头禅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没有生命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而使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命力的发展,就必须要让生命教育走进校园[2]。
1.2大学生自杀现象急剧上升
在中国,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5月8日至5月17日短短10天间,北京就有5名高校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在哈尔滨仅5月,就有39人自杀,其中,超过10人是大学生[3]。另外,一项以国内媒体公开报道为依据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大学生自杀案例,自2002年起不停攀升,2002年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4],这种自杀死亡方式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
1.3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生活节奏急剧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代,许多大学生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出些了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而选择休学、退学甚至犯罪、自杀等一系列活动。据统计,目前全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约有1600万,其中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6%~25.4%,这样的大学生现在或者将来对自己以及他人都存在生命的威胁,所以我们呼吁加快对大学生生命教育。
2在我国现阶段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能途径
2.1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家庭教育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第一任教师,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的生命教育也都是终身的、最有效的,因为家庭是每个孩子人格形成的启蒙学校,家庭生活处处蕴藏着宝贵的生命教育因素。
2.2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独立生命教育课程安排如果专门生命教育课走进课堂,那么生命教育将会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生命教育的意义将会更加深远。综合课程生命教育内容的安排因为目前生命教育专门课程在内陆还没有普及,但是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所以在一些高校可以通过安排教师在其它综合课程中融合生命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校园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内容的安排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都会参加社团等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时安排生命教育课,结合一定情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
2.3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目前网络和电视等媒体对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的影响深远,所以通过媒体传播生命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大学生自觉摒弃那种不合理的物质享受,摒弃哪种不合理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死荣辱观和生命价值观,通过媒体的一些生命教育的精品活动和精品节目感染和鼓舞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创造一个良好的尊重生命的氛围。
3探索构建生命教育实践体系
3.1生命教育的政策法规
现在生命教育政策法规在我国内陆地区很少,也很不系统,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2004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辽宁省也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湖南省也于2005年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2生命教育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生命教育,让大学生明白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大学生明白生命的光辉在于乐于助人,奉献自己,照亮别人;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大学生明白珍惜生命,乐观进取,树立目标,努力奋斗。
3.3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理念就是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大学生提升生命质量,明白生命的意义,懂得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前提是呵护和爱护生命,欣赏和敬畏生命,提高生命境界,最后实现自我价值。
3.4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情感教育人从一出生就在父母的呵护中逐渐长大,就对父母等人建立依恋,建立情感,这是生命情感的初步体验,也是基础情感教育,但是大学生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生命成长过程中各种情感教育,例如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生死教育、感恩教育、幸福与成就观教育等。生命认知教育每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来到哪里去,而且这种认知时时刻刻映在自己大脑中,那么人们才能从生理的、社会的层面去认识把握和接纳自我,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最好把生命的发展历程讲诉清楚,让他们明白生命来自不易,生命里倾注了好多家长心血。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就是珍惜生命,树立目标,努力奋斗,充实自己,让自己能够为别人带来温暖,带来便利,也让大学生明白“何以为生”、“为何而生”,让大学生不仅有理性、有知识,还要有情感、有爱心、有人性。让大学生明白生活不是抱怨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追求一个目标,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过好每一天,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努力用爱去诠释生命的意义,用奋斗去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审美教育大学生生命审美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有审美的态度,要有超脱的眼光,要有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不足和缺失,才能认识生命过程中真正的真、善、美,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谛。生命意义教育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成功观、生命观,能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长度不可以改变,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含义,从而珍惜大学时期宝贵的时光,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精深的知识,丰富生命的底蕴,积极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提升生命的境界[5]。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提前注射安全疫苗,让大学生提前具有安全问题的免疫能力,让大学生接受生活中各个角度安全教育知识,例如:消防常识、地震常识、旅游常识、心理疾病预防常识等,从而能有效避免生命受到伤害,做到防患于未然。
引言: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实施了十年有余,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经常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愈发多元化。但是与其他语数外等重点学科相比,改革力度并不大,甚至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小学阶段根本就不用开展思想政治课程。
一、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在教学目标上,依旧以升学率为目标,注重学习成绩的考核,忽视综合素养的培育,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几乎是漠视的态度,甚至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很多教师在开展家长会时,往往注重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成绩,常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智力,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往往责怪学生不努力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见,经常要求学生家长督促学生认真的完成家庭作业,认真的学习、复习,一味的重视学生的成绩单,不考虑学生成绩下降背后的思想动态,不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价值观等,逐渐的使学生丧失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成绩差的学生,长期受到教师、同学、家长的嘲讽,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容易使得他们养成“破罐子破摔”的学习思想,这样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缺乏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忽视,在教育理念上,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臭手知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宽泛,是对人的思想、价值观的塑造,应当具有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大部分的小学思想政治教师往往是由语文老师担任,缺乏科学的、规范的教育理念体系,而且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难以认真的落实事项教育工作,且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较低,不足以支撑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面,面对思维活跃,天真好动的小学生,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具有不尊重学生个人想法发挥的嫌疑,往往导致学生厌学,课堂教育往往成为学生的聊天课或者发呆课,完全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也阻碍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
3、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小学生的心性思维比较发达,纯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小学思想纸质教材内容的设置往往过于成人化,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往往使得卡唐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单一古板的教学手段,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变得了无生机,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急需改革,增添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
二、新时期小学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建议
1、深入的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将素质教育推进人们的视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更加高效、优质的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实现智力培育与德育培养齐头并进,在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国家建设打造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充分的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生活中优秀的,启迪人心灵深处的“小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习习惯等,最终达到完善人格以及人生价值观的目的。并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均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成绩为中的教育观念,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及时的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找出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鼓励学生自主的完善人格素养,从而实现学习成绩与思想政治品德双赢。
2.创新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就需要对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重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崇高精神与心理品质,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整合教材,因材施教,转变“填鸭式”的一言堂,而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丰富、多元、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此外,重视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的培养,定期进行培训,激励教师创新实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家长做好示范、监督作用,与学校加强沟通合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小学生思想单纯、情绪波动大,家长需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并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与良好品德的培养。此外,家长应该严以律己,用自己的良好品格为孩子树立榜样,与学校加强沟通,并对孩子的思想健康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营造良好思想氛围,并且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多种思想的干扰,因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首先,各级政府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并制定相关措施,将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实行责任制。其次,加强互联网站的监管,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让小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最后推出精彩纷呈、健康向上的节目,创作内容健康有感染力的少儿作品等丰为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夯实基础。
三、结语:
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与时展相适应,关乎到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因而需要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监督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与小学生多沟通,不断创新探索出最合适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以推动新时期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峰.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