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政治分析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015年7月,教育部和联合制定并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可见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诸如“我爸爸是李刚”、“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新闻在反映出大学生随性妄为的同时,则又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位。面对新常态下的新一代青年学生,如何创新性地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并取得实效,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切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为此,笔者于2015年6月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展开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5年6月,对北方某综合性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97名学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理工类专业,如机械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文史类专业,如哲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年级涉及到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学生群体较为真实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开展状况。本次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回收率达98.5%。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100%。有效问卷中理工类学生144人,文史类学生53人,分别占有效问卷总数的73.1%和26.9%。其中,大一学生31人,大二学生52人,大三学生70人,大四学生44人,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15.7%、26.4%、35.6%、22.3%。另外,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知,本次调查问卷同时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独生子女等不同情况的个体进行了差异比较。本次调查中,学生党员3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6.8%。学生干部67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4%。独生子女9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2%。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调查问卷的编制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情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情况两个方面入手,并采取封闭式题目的设计方式,共23道单选题目。同时,为及时了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求,笔者还设计了3道多选题和1道开放式题目。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信息收集的限制,调查过程中还特意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同时,为了保证此次调查的真实性,还与这些学生的公共课教师、专业教师进行了座谈,以保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
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笔者分别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三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了解,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深,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
在调查“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有关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吗”问题时,认为没有的只有7.1%,认为“有很多”或“有一些时的”占92.9%。而在涉及“您所在的高校有过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吗”,回答“我所在学校开展了此方面教育”的仅占38.6%。针对两道题目回答的迥然不同,笔者在对以后的访谈中了解到,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调查问卷的同学并不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对社会责任感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也说明了学校在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并没有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取得实效。另外,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本身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认真听讲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吗”问题时,持肯定态度的仅占34.5%。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这一事实。
2.知易行难,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社会责任担当不足
在涉及到“您觉得社会责任感对个人或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否重要”时,72%的同学表示“很重要,社会责任感是担当,公民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这反映出了大部分学生在对国家的发展上有较为强烈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比较强烈,能够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而与社会责任感认知相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重要性,但是在真正需要价值抉择的时候却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出现了人生抉择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在问到“如果国家需要有人自愿去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竟然有1/4强的大学生表示虽然自己不想去,但是希望他人能支持国家政策的态度,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将不想去的原因归结为对家里亲人割舍不下,这显然是搪塞之词。
3.双重标准,在社会责任感评价上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在涉及到“您觉得您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吗”这一问题时,93.9%的同学认为自己“肯定是”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强烈”这一问题时,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仅占24.4%;另一方面,承认自己“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同学只占到6.1%,但认为“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现在的人关心自己比较多”的却占到48.7%。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评判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对内和对外的差别,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大家又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担当产生的强烈的期盼或不满,对他人的要求高于对自身的要求,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参与调查问卷的93名独生子女中,这一倾向更加的明显。例如,认为自己有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的同学在这一群体中扩大到了94.6%,高于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而批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比例却扩大到了55.9%,高于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起着主流阵地的作用,面对高校学生在社会责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教育内容方面在涉及到“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39.1%的同学认为“内容枯燥,没意思”,占比最高。这一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空洞、没有实例的现象,一方面没能对社会责任感进行很好地诠释,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
2.教育方法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方法吸引人吗?”这一问题时,表示“非常吸引我”的学生仅占25.4%。在进一步了解学生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或者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时,有近七成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或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仅限于“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按书本内容传授”,结合上表的统计数据,说明这种灌输式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在涉及到“您觉得您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有实际效果吗”这一问题时,只有25.89%的同学认为有效果,而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这只是在走形式,甚至有将近20.3%的同学认为“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这与笔者对该校的了解到的情况并不一致。以上调查表明,在教育方法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授课方法老套古板,不能与时俱进;
二是灌输式授课方法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是存在着新瓶装老酒的浅层次创新问题,只在形式上被动改变,但并未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不能真正吸引学生。
3.考核评价方面在涉及到“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考试成绩高低体现不了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这说明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现并不科学,一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完全认可。
4.教育者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吗?”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同学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只有2.54%的学生认为不负责任,说明教育者在职责的履行上是到位的,是认真的,但在随后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征求问题中,有16%的同学希望教育者能够多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5.教育环境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认为是家庭因素的占14.21%,认为是社会因素的占57.87%,认为是个人因素的占22.34%,认为是学校因素的仅占5.58%。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是“社会上没有责任感的人较多,并且也没有什么负面评价”。可见,正是由于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社会上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并未得到应有惩罚,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不负责任的投机心理。这也与后面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的访谈结果不谋而合。在征求学生对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中,一大部分学生表达了社会责任感教育没有用、走形式,社会上吃不开,一部分学生觉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产生巨大差异,导致无所适从。由此可见,社会教育环境的恶化,已经使一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对道德规范到法律规范均产生了质疑。
(三)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
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笔者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还对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进行了调查:
1.教育内容要生动活泼、切合实际为了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育内容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对高校学生期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包括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查(见表1所示)。调查表明,公民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希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予以突出。而基本原理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生态教育、人生目的教育、时事教育等还应当改善内容,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价值引导。
2.教育方法要加强互动,突出实践针对高校中存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笔者也在问卷中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一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占比最高,达到了67.5%,这一数据再一次显示了改变传统刻板的授课方式,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涉及到“您对您们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75名同学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其中近半数的同学希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从实践着手。而说得多做得少,成为了社会责任感教育虚化、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涉及到“您觉得下列哪种内容的社会实践最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时,选择“事迹报告会”的占17.26%,选择“参观工厂农村”的占30.46%,选择“到孤儿院或福利院做义工”的占51.78%,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选择被动接受要少于选择边走边看的,选择边走边看的要少于选择实际行动的,实践参与程度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成正相关。
3.考核方式要科学合理,令人信服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这一问题时,只有不到一成的同学选择闭卷考试,有40%的同学希望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还有24%的同学希望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另有26%的同学认为学生之间相互打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状况。
4.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身作则在涉及到“您觉得学校进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为何起不到实效”(多选)这一问题时,有69.04%的同学认为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60.41%的同学认为教育者“不懂学生心理,矮化学生的责任行为”,63.45%的同学觉得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照本宣科、观念陈旧”,还有58.37%的同学社会责任感教育起不到实效的原因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负责,教育者却不能为学生负责、考虑”。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感染力、号召力不够,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考评方式不科学、教育者示范作用不明显、教育环境复杂等问题,从而导致了现在学生中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社会责任担当不足,社会责任感评价双重标准等多重问题,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科学教学评价、提高教育者认识,进而达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主流阵地作用。总之,为了解决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国家培养、输出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会计职业领域的问题所在
1.会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低下。会计领域最直接的突出缺陷就是会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不达标。首先,很多会计从业人员没有拿到会计职业资格证就上岗工作,本身业务水平没有达到胜任的要求。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现象,导致信息失真等问题产生。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其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就会对工作态度不认真,投机取巧。更有甚者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利益点,做假账,制作虚假信息。除此之外,法制观念更为淡薄,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不尊重法律法规的大有人在。
2.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不科学。当今社会条件下,从业人员大多为自己私利考虑对待工作,那么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员工思想意识较低的情况下,索取个人利益、牺牲集体利益的思想成为了做事习惯。很多会计因为溜须拍马讨好领导,以便获得更多的升职加薪机会,协助领导做假账。领导大量使用公款吃喝玩乐,也就自然地在会计手中把信息神不知鬼不觉的隐藏了。与领导同流合污,就有了后台做支撑,这便使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越加扭曲,从而也助长了领导贪污受贿的不正之风,致使企业资金流失现象,严重损害企业员工集体利益。
3.针对会计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会计在企业中扮演着“管家”的身份,企业帐目在会计手中进行核算之后,没有相关的监管人员进行再次检查或是彻查不认真,只当做形式应付了事。这也就给会计动手脚的心理有了可乘之机。企业没有相对完备的管理机制进行约束会计工作行为,没有有效地落实会计工作评价体系,都会导致会计在松散的工作环境下忘记职业操守。再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会计行业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具有可行性,华而不实的条文规定,不适用于现实条件下的会计违法状况。惩处措施不够明确,没有在根本上处在“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轨道上来。这样一来。助长了企业和个人利用信息失真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
二、会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办法
1.提高会计的整体素质水平。解决会计行业中种种不良现象的必要潜在条件就是提高会计综合素质的水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对会计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诚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观念教育、能力水平教育等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岗位聘用时,注重思想道德考核标准,优先聘用言谈举止合乎礼貌标准的员工。定期开展会计专业培训,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方面进行思想再教育。随时帮助会计人员强化塑造政治观念,以便其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面对工作和生活。尤为重要的是加强业务知识教育,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会计人员在思想道政治道德上有缺陷的占据少数,所以对其知识的武装就是对道德的武装。加强员工的知识水平,对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多有帮助,也能够更为精准地反映企业状态信息的真实性。
2.加深会计自身对职业的热爱。身为工作人员,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除了考察你的知识水平之外,还要看是否热爱你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最好的引导者。自身对工作的热爱,也就对工作原则尤为尊重,更会认为职业操守神圣不可侵犯,坚持正确的岗位价值取向在工作中发光发热。所以,企业对加深会计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情培养非常重要。对会计这份职业热爱,就不会有不认真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马虎了事等现象发生,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引导职场人士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个人的梦想追求。会计通过自己对职业的努力上进,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
3.加大会计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在此条件下本人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会计法》惩处措施加以完善,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加大会计管理力度,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是每个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的责任。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力度。对违反职业道德的相关企业或个人进行查处并报道,以儆效尤。同时,对职业道德高尚,遵守职业操守的合格工作人员予以表彰奖励,为会计工作者树立榜样作用,激励会计从业人员更客观地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对会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会计能在自身职责范围内,按照职业操守摆正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稳步发展贡献力量,避免因会计工作上的信息失真,制作假账等不良现象制约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影响较大,马克思认为:“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每一次变化,其影响均会波及高校,在社会中流行的各种观念和思潮,也会渗透进学生的思想观念体系中。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多元思想频繁交锋,普世价值难以形成统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环境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社会多元价值观冲击校园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是广大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形成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并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学生的政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移位、道德失范、理想信念缺失。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想上政治信仰模糊,主张以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生活理想上追求物质享受,淡化艰苦奋斗;道德理想上提倡利己主义,重利益轻奉献,诚信意识淡薄;职业理想上更偏重经济和权利价值,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协作观念较差等等。
1.1 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实际运用存在不足
新媒体资源丰富、交流便捷,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微德育平台主题教育效果显著、特色鲜明、认可度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环境为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等新的内涵,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时性、效率性。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同时缺乏有力筛选与监管,网络暴力、错误思想及腐朽文化等信息造成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差等。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环境认识不到位,工作目标滞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要求,使得“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不能有效契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工作合力不能有效形成。
1.2 全社会重视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性,但高校施教水平不足、手段单一
党的十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据调查,截止2013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全面进入大众化稳定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随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在体制、风格、人员、技术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风格由防守应急转为积极主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结构单一转为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动态平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从无到有。
但由于部分高校教育资源困乏、施教水平不一等原因,普遍存在学科专业结构失调、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部分教师认识出现偏差,不关心国家大事;教书育人中“重才轻德”;工作缺乏主动性;缺乏事业心与责任感,重个人权威轻真情实感交流,造成师生间缺乏信任。加之部分高校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精神环境不够理想,缺乏文化底蕴和校园文化,学术氛围淡薄等等。以上因素都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环境优化措施
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进一步优化的机遇。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就必须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因素进行系统整合,对不利因素找准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2.1 政府主导,调控优化,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党和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大环境的调控,完善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社会大环境。
首先,注重社会公平,减轻高校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提出合理解决办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完善高校章程建设,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
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他们逐渐产生心理、情感的认同,进而内化成个人行为的道德自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挣脱各种负面价值观的羁绊,做一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立志成才”的优秀大学生。
2.2 加强新媒体等传播渠道的调控和运用,弘扬主旋律,规避不利影响
高校应有的放矢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内容上兼容包并,寓教于乐;形式上丰富多彩,集思广益;管理上监导并重,疏堵结合。建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微文化运营管理体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应用技术水平。
首先,重视利用新媒体密切关注大学生动态。通过新媒体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员”等,系统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弘扬社会主旋律。其次,重视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系列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将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教育的全过程。再次,重视通过新媒体开展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互动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完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互动平台的建设,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加强思想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妥善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化解矛盾,确保安全稳定。
2.3 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打造和谐校园内外育人环境
提高国民文化素养,而且要从根本上使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怀等人文素质得以提高,要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首先,加强校园周边社会环境整治,创建与大学育人理念协同发展、步调一致的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形成以政府指导落实、高校组织排查、校际完善紧密联系的齐抓共管模式,投入全社会力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其次,强化高校物质硬环境与文化软环境建设。教育家苏霍姆利安斯基曾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完善校园物质硬环境的同时要凸显文化软环境的人文关怀,做到实用性与育人作用的完美统一。
再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方案,积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结语
总之,社会环境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多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工作者要主动探寻学生特点,适应正在变革的社会大环境,充分认识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环境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和凝聚,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明确的指导意义,根据新时代的具体特征,不断丰富并且完善的基本内涵,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教育人民、武装全党,以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以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来鼓舞斗志。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能够推动人民群众自觉追求高尚的精神品质,则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方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模式与教育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良。
一、创新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不难发现,思想政治体系能够科学有效地对教育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从宏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是由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所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我党思想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法,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根据实践经验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任务,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能够体现出充分的创新性,突出本质要求,彰显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力量。(一)内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自于在我党长期领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成果,根本的创新手段是对历史的科学分析与归纳总结,所形成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原则是指导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标准。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首要任务,通过工作内容的创新,能够使新的工作内容体系与人类的发展规律保持一致,使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本质体现出充分的科学性,使人民群众对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二)内容创新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出了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律,并以为指导思想。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首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只有通过内容创新,才能够建构起体现时代要求与民族特征、以培育基本道德规范与共同理想为目标、以为指导的思政工作内容体系,将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充分体现出来,使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下的核心价值取向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根本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创新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所采用的创新手段一方面要与新时期下的工作需求相一致,另一方面要将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道德规范、价值原则与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统一,将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为表里的工作内容体系。(一)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认同感。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政治教育为核心,政治教育指明了思政工作的预期效果、工作方向与工作性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使人民群众了解新时期下我党各项工作所体现出来的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认同感。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需要向核心价值取向看齐,开展实践意义教育、实践主题教育与理论教育。彰显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政治教育,关键在于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教育人民、武装全党,深化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二)加强以共同理想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根据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来设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内容。在思想教育工作的推动下,能够使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方法论、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我党领导下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根据核心价值体系对教育内容进行设计,将以往的教育实践经验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掌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自、主动权与指导权,新形势下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以信念教育为重点。以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内容创新,使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抱持坚定不移的信念。深化信念教育需要突出改革的重要意义,引导人民群众了解改革对于新时期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使人民群众自觉提升创新意识、民主意识与竞争意识,形成工作进步、思想进步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要促使人民群众对当前国际社会的复杂性与斗争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观察,构筑思想防线,提升民众抵抗价值观渗透与腐朽思想的能力。(三)深化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以道德教育为基础,通过道德教育能够使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民众的生产生活行为。新形势下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上需要承接我国的传统美德、协调法律规范、适应市场经济,使人民群众了解应该抵制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健康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要尊重个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引导人民将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四)加强心理教育。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前提和基础,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相关的心理教育内容与心理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在当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加快、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众群众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各项生活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偏差也越来越明显,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段,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对于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人民群众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与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心理动态相适应,所制定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以维护稳定为基本前提,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能够体现出充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依照各项法律法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最大程度上缓解人民群众的心理问题,促进群众深化对于和谐社会的认识,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将缓解社会矛盾作为当前我国心理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对和谐理论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受教育群众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精神,通过和谐精神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进行指导,促进人民群众用和谐的思维来理解日常生活所所遇到的各种矛盾,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以一个宽容、豁达并且乐观的精神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以健康向上、理性平和以及自尊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工作。在人际关系方面,要使人民群众树立共同发展、合理竞争的处世心态,提倡使用精神与包容精神,形成见义勇为、互爱互助、尊老爱幼以及男女平等的社会风尚。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满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文学艺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为群众提供更多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时间与机会,对群众的心理与情感进行适当的调节,消除群众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所产生的失落感、孤独感与忧郁感。其次,要加强对于群众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对心理疏导机制与人文关怀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团结稳定与加强心理教育作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可以再出现其他方面的矛盾。心理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人民教育的心理需求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观察,从文化、政治以及物质三个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支持,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提升群众的成就感、自豪感与满足感。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思政工作的创新需要以以往的工作实践经验与理论为基础,结合新时代下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郑自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06(13):17-18.
[摘要]目前多地三四线城市出现商品房滞销,房子越来越难卖的现象。本文以铜陵市为例,结合该市商品房销售情况,运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商品房滞销的影响因素。
[
关键词 ]三四线城市;商品房滞销 ;铜陵市 ;统计分析; 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20
1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背景
由于一线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导致土地价格也是一路攀升,而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土地价格也自然较低,于是开发商纷纷集中涌入三四线城市。与此同时,2010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国10条”,政府通过这一系列严厉的政策调控措施,有效地抑制了一线城市房价增长的速度,因此,不受限购调控的三四线城市就容易成为它们的出口,使得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将市场转向政策相对宽松的三四线城市。
2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现状
从各地政府公布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简报中不难看出,目前很多三四线城市存在新建商品房数量急剧上升、消化速度缓慢、商品房积压量较大的情况。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屋供应集中,随着商品房开发的越来越多,导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因此出现三四线城市商品房滞销甚至可能面临崩盘的危险也是市场发展过快的必然结果。
3铜陵市商品房销售情况
根据《铜陵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简报》中显示,2011年同比2010年全市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发放总面积增长92.91%,全市商品房销售总面积增长3.43%,全市商品房积压总面积增长4767.20%。由此可见,2010年国务院“国10条”的出台对铜陵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从表1中的数据不难看出,在之后的2012年,铜陵市商品房新建上市持续增长,虽然销售面积也与之有一定的增长幅度,但是积压面积仍然居于高位,见表1与图1。
4三四线城市商品房滞销影响因素
(1)开发商缺乏系统的市场调查。进入任何市场之前都离不开系统缜密的市场调查,房地产市场亦是如此。因此楼盘畅销依赖于大量真实准确的市场调研信息,而不是靠以往经验或者主观臆断。其次在对宏观的市场行情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分析竞争对手,比较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等。然而,近年来部分开发企业盲目主观,忽视中低档次,不考虑开发选址的合理性、方便性,往往不进行科学充分的市场调研,就盲目的进入市场。[1]
(2)地方政府过分放松政策。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财政收入也是极为有限的,缺乏支柱型产业。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于是在对房地产市场预期十分乐观的情况下,放松政策、积极鼓励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几年,各地城乡如雨后春笋般开发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房地产热”和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大家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蜂拥而上,盖了不少商品房。[2]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但是在这些城市中有限的客户需求、市场需求和相对无限的土地供应,构成了这些城市最大的风险。由于商品房大量积压,给新兴的房地产企业带来严重的困难和压力,同时这些资金基本上都是银行贷款,也造成银行资金严重沉淀。[2]于是地方政府不得不做出发放购房补贴等一系列“救市”政策。
(3)地方政府专注于城区扩张。注意留心不难发现,原来的城乡结合处,只要是土地稍微平整的地方基本都被开发变成了高楼,甚至更远的地方也被规划为新城区。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面对供给量大增的商品房市场,三四线城市仍然缺乏足够的消费者,购房主体依然是本地刚好需要购房的人群。在城市的迅速扩张过程中,商品房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因此导致商品房滞销也是情理之中的。
(4)外来人口少,城市人口外流。虽然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并且限购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曾经很有优势,以至于不少在大城市上班的人,都纷纷在邻近的小城市安家。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相对于一线城市而言,三四线城市的房屋需求量要少得多,即便需求群体包含了来自地级市本市市区原城市居民,乡下农民进城,但是带来的购房需求仍然是有限的,同时也不能排除三四线城市人口外流对需求量的影响。由于就业资源匮乏,无法吸引就业人口,大量商品房建成以后,只能成为“鬼城”,不仅不能创造财政资金,反而会成为财政的拖累。[3]
5结论
事实上,三四线城市商品房滞销危机,往往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如今严峻的形势下,开发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整合力量统一协调各方面影响因素,配合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救市”应适度,要更多倚重法律和市场手段调控楼市。以“消化存量、严控增量”为主要方向在未来一定可以改变目前的状态,使得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在思想方面融入产生的作用
在实践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让全体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思政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企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使企业发展的重心得到重视,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从而在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在制度方面融入产生的作用
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企业的管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使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得到规范化管理,对于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注重实效,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下,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且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让企业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使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三)在实践方面融入产生的作用
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和发展目标,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应用,对于提升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给企业工作不断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各种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企业工作氛围变得更好融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使企业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给企业员工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
二、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发展目标,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实践过程中,只有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认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才能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实际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在不断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的同时,企业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综合能力,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重心,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在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要有风险意识,以对不可预见的问题进行有效预测,根据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从而增强企业员工的综合业务能力,避免重大失误出现。
企业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工作技能,熟练运用和掌握先进设备、仪器,才能促进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从而保障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加大相关注定执行力度
在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执行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效应,不断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对企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等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以为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提供可靠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以将实际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坚决抵制表面化、形式化的工作作风,必须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以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控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在实践过程中,党提出的思想政治路线,需要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必须团结全体员工,注重员工意见的采纳,将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不断创新。
(三)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应用,不断总结、开拓和创新
一、企业文化与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两者相互联系却有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共性。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在指导思想上是存在一致的。在指导思想上都要遵循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的的基本思想的知道,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都是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都是存在着共性的,都是通过多媒体资源传输给企业员工。
2.差异。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领域是存在着差异的,企业文化是属于管理学的领域。而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政治学的领域。两者的主要探讨内容也存在着差异,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的演变发展的,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理念。政治思想教育是为了宣扬社会主义思想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意识。前者的文化适应于自身行业的企业,后者则适应所有企业。
二、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问题
1.我国企业思想教育方法陈旧,方式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进步越来越发达,在煤矿企业运用的技术设备越来越先进,但是思想教育方法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依然是开会、报告,老旧的一套使得企业职工对于思想教育的学习兴趣缺失,从而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和发展。随着社会的飞速,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能都获得最新的新闻资料、政府报告和煤矿企业的新闻事实,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着发生着转变,老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思想政治意识忽略
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将经济收益作为重点,而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重视程度上选择性忽略。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效益出现冲突的时候,往往都是抛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择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使得员工的思想政治意识淡薄。
3.思想政治教育不切合实际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文化环境发生着很大程度的转变,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不断上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受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是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陈旧机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无法引起员工的共鸣。
三、企业文化视角来看工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以人为本。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企业员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手想要做代以人为本,才能为工作的进行做好铺垫。满足员工的基本要求,才能使员工认真的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要贴合员工的实际情况,教育内容要从员工的实际水平出发,内容和员工的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
2.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区别开来
企业文化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的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企业文化无法上升达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无法具备指导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能力。
四、企业文化视角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加快物?|文化建设步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条件是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只有满足了员工的物质条件要求,才能够进行精神方面的需求。物质文化的建设包括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员工能够直接感受到整个企业的文化环境氛围。企业优秀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员工有充足的工作动力,从而主动的了解整个企业的文化,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开辟道路。
2.健全企业文化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就没有规矩可守,企业文化制度不健全会导致整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片面、单一,就像是一盘散沙。无法长久的生存下去。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能够创作良好有序的工作环境,企业工作人员能够严格遵守条例规定。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是长期的工作活动总结出来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宝贵经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营发展进步的保障。
3.开辟行为文化建设道路
企业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一样重要,是企业员工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文化活动。企业行为是企业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的活动,还有反应其余精神文明、价值观的宣传娱乐活动。企业文化活动是以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企业的精神文化融入到娱乐活动中,寓教于乐,让员工在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政治素养。
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对最适货币区域的分析” 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A·芒德尔(1932-)。芒德尔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大都完成于60年代:1961年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1962年的《适当运用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1963年的《资本流动与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的两部专著《国际经济学》和《货币理论》出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30多年来,芒德尔在理论上对国际金融学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的运行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亚洲走出金融危机开始复苏的时候,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殊荣授予芒德尔,其意义耐人寻味。
开放经济条件下,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汇率制度安排及财政货币政策选择问题也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芒德尔的学术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政策选择提供一个理论视角。
一、 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思考:
从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说起
(一) 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简介
1. 芒德尔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
“最适货币区域”分析理论是芒德尔走向诺贝尔奖台的关键。该理论是在围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争论中发展起来的。50年代,西方学者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以金德尔伯格为代表的学者推崇固定汇率,而以弗里德曼为首的学者鼓吹浮动汇率。一般认为,无论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各自均有其利益与成本,并且这两种汇率制度的利益与成本均依赖于经济社会的各种条件。芒德尔于1961年发表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论文,通过重新系统地阐述不同汇率制度下的优劣点问题而进一步提出,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世界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各区域内实行共同的货币或固定汇率制,不同区域之间实行浮动汇率制,那么就可以兼顾两种汇率制度的优点而克服两种汇率制度的弱点,这就是芒德尔最早提出的“最适货币区域”思想。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是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旨在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某一区域(若干国家或地区)实行固定汇率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是最佳的。
芒德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货币区域的标准。他定义的“最适货币区域”是:相互之间的移民倾向很高,足以保证当其中一个地区面临不对称冲击时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几个地区形成的区域。芒德尔认为,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转移。假定有A、B两个区域,原来对B地产品的需求现在转向对A地产品的需求,这样就有可能形成B地的失业率上升而A地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加。若A产品的生产者正巧是A国,B产品的生产者正巧是B国,则B国货币汇率的下跌将有助于减轻B国的失业,A国货币汇率的上升有助于降低A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但若A、B是同一国家内的两个区域,它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则汇率的任何变动都无助于同时解决A区的通胀和B区的失业,货币当局于是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怪圈:如果他们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贬值)直接处理B地的失业,那么,就会进一步恶化A地的通货膨胀;反过来说,如果他们通过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升值)努力解决A地的通货膨胀,他们就要冒进一步恶化B地失业问题的风险──被用来改善一个地区形势的货币政策会使另一地区的问题更加恶化,除非这两个区域使用各自的区域货币。芒德尔指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同一货币区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在芒德尔的分析中关键是统一货币区内的劳动流动程度。如前述,如果劳动力是充分流动的,那么我们将会发现B地失业工人会向A地迁移,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也许通过抑止A地工资上升甚至可能降低工资水平来缓和A地的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可同时缓解A地通胀和B地失业。因此,他认为:若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2. 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的确立
芒德尔逻辑性地把最适货币区的特征概括为“劳动力迁移的偏好足以确保充分就业”。其后,麦金农(1963年)和凯南(1969年)又对最适货币区域理论作了发展研究:
(1)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指出,应当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适货币区的一个标准。他认为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的两条理由是:首先,由于经济高度开放,市场汇率稍有波动,就会引起国内物价剧烈波动;其次,在一个进口占消费很大比重且高度开放的小国中,汇率波动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于封闭经济中的货币幻觉会消失,由此,汇率变动在纠正对外收支失衡方面失去作用。
(2)彼得·凯南在1969年提出以低程度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一个最适货币区的标准。凯南的建议同芒德尔一样,也是建立在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需求波动这一假设上的。他认为:一个产品相当多样化的国家,出口也将是多样化的。在固定汇率下,某一种出口商品的需求下跌了,由于它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而对国内就业影响也不会很大。相反,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曲线下降了,低程度产品多样化(因而出口产品种类也是不多的)的国家,势必要更大幅度地变动汇率,才能维持原来的就业水平。由于出口的多样化,外部动荡对内部经济的影响经过平均化后变小了,出口收益可以相当稳定。因此,产品多样化国家可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而产品非多样化的国家难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它们应当是一个采用灵活汇率的独立(最适度)的货币区。
一般认为,上述三位学者的思想构成了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框架,尽管70年代后,关于最适货币区标准问题在西方学者之间一直没有停止研究和争论,诸如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标准、政府政策一体化标准、通货膨胀率相似标准等。
(二)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
1. 各家最适货币区域理论对构成统一货币区的条件众说纷纭。这些讨论多围绕执行固定汇率的宏观成本,其中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各国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放弃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往往不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调节措施。尽管如此,但对进入货币区所带来的微观效率常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最佳货币区的形成能消除汇率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效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发展,加速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最佳货币区的主要运行机制,有利于成员国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最佳货币区的建立还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国际贸易中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正是这种不言而喻的微观效率是选择人民币固定汇率的主要理由,尽管按IMF的正式分类,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从1994年1月起,人民币汇率始终处于8.26—8.70范围内定住美元,可以认为其实质上采用的是某种较宽松的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冯用富,1999)。
如前所述,固定汇率的好处主要在于可减少由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所代表的风险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是有害的。在发达国家,这种风险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市场基本规避,所带来的仅是增加交易成本的问题。而在中国及类似的许多欠发达国家,由于金融活动深度不够,利率远未市场化,远期外汇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形成,一旦发生汇率不能预期的大幅波动,其所带来的风险对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2. 当今世界,对应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经济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均形成了自己的区域货币体系,似乎亚洲地区仍然是一盘散沙。但我们可以承认一个事实上松散的“亚洲美元区”的存在。与中国相类似的理由,尽管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安排各不相同,亚洲各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泰国等均或多或少地采取了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些国家(地区)与美国的双边汇率变动的标准差,甚至还小于欧元区内各货币间的标准差(1991年1月-1994年12月)。用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考虑,也可发现这些国家确实已具备构成统一货币区的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有类似的通胀率,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国或地区在1982-1996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8,标准差为3.67,而欧元区为6.1和4.11(郑辉,1999);再则,亚洲九国或地区均采取外向型的经济政策,均可视作开放小国或地区(除中国大陆人口基数偏大),采用固定汇率按麦金农的看法也是合意的。
3.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用商品和劳务的流动规模还是用资金的流动规模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外向态势已经形成,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对外经济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强、产品出口多样化必将是个趋势,采用固定汇率无论是按麦金农的“经济高度开放”标准,彼得·凯南的“产品多样化”标准,还是按芒德尔的“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标准来分析都有其合理性。
4. 如果说转型期我国金融活动深度不够,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表明现时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那么,芒德尔、麦金农或凯南的论述或多或少能为这种制度安排提供些可能性分析的框架和理论上的支托。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
1. 芒德尔在1963年发表的《资本流动与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一文及其他文章中,论述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大于财政政策,而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的作用大于货币政策。另一位多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研究部主任的经济学家马库斯·弗莱明(Marcus Fleming)也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类似分析。因此,这种分析称为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当然,就分析的广度与深度而言,芒德尔的贡献要大于弗莱明)。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中宏观稳定政策理论)奠定了芒德尔在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地位。
芒德尔把对外贸易与资本流动引入IS—LM模型(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的,用于分析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并说明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效应)。芒德尔的分析说明了稳定政策的效果与国际资本的流动程度密切相关。特别是证明了汇率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有力而财政政策无力;在固定汇率下,情况正好相反。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也可以概括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说单独的货币政策基本是无效的。
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活动(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有价证券)影响货币量,货币量影响利率,利率影响总需求和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国外与国内利率是完全一致的。(1)在固定汇率下,中央银行必须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干预,以满足公众对这一汇率的外汇需求。这样,中央银行就要根据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来调节货币量,而无法按货币政策的要求控制货币量。这样,利率与汇率总维持不变,货币政策无法发生作用。但由于利率不变,财政政策没有利率上升引起私人支出减少的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的效果最大。当一国面临国际金融和货币因素的冲击时,固定汇率是合意的。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国际资本的套利活动可以自发化解货币因素的外部冲击,并使财政政策纠正经济失衡效果达到最佳。(2)在浮动汇率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中央银行不进行干预。这时财政政策就无用了,因为政府支出增加(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当国内利率上升到高于国外利率时,资本流入,这就使汇率上升,从而净出口的减少抵消了政府支出的增加,总需求仍然不变。但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因为货币量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了国内利率,这不仅使国内总需求增加,而且会引起资本流出,使汇率下降,这又通过增加净出口而进一步扩大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见效。
2. 金融全球化是世纪之交全球金融格局演进的主流趋势。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从而中国入世的最大障碍业已排除,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之中。芒德尔—弗莱明模型作为开放经济中宏观稳定政策理论,理当可成为我们当前及今后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之一。
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从1998年5月增发1000亿国债算起),对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无效或收效甚微(例如从1996年5月的多次利率下调),理论界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尽管我们目前利率市场化仍在探索研究之中,资本的完全流动也尚需时日,无法因果性地套用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将固定汇率与当前积极财政政策联系起来,但至少这一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理论模型能为我们分析相关政策问题扩大了理论思考空间。
最后要说明的是,任何学术理论(模型)的成立都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所以对政策实践的意义都仅是指导性的。更何况,芒德尔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经济为背景,不可能为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提供直接的答案。这就要求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发展适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济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正是我们了解芒德尔理论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
参考资料:
〔1〕冯用富. 我国不宜选择浮动汇率制?N?. 经济学消息报,1999-12-31(2).
〔2〕郑 辉. 有关人民币汇率安排?J?. 上海经济研究,1999,(11).
〔3〕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美)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国际经济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Mundell,R.A.,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对最适货币区域的分析” 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A·芒德尔(1932-)。芒德尔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大都完成于60年代:1961年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1962年的《适当运用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1963年的《资本流动与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的两部专著《国际经济学》和《货币理论》出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30多年来,芒德尔在理论上对国际金融学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的运行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亚洲走出金融危机开始复苏的时候,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殊荣授予芒德尔,其意义耐人寻味。
开放经济条件下,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汇率制度安排及财政货币政策选择问题也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芒德尔的学术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政策选择提供一个理论视角。
一、 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思考:
从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说起
(一) 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简介
1. 芒德尔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
“最适货币区域”分析理论是芒德尔走向诺贝尔奖台的关键。该理论是在围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争论中发展起来的。50年代,西方学者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以金德尔伯格为代表的学者推崇固定汇率,而以弗里德曼为首的学者鼓吹浮动汇率。一般认为,无论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各自均有其利益与成本,并且这两种汇率制度的利益与成本均依赖于经济社会的各种条件。芒德尔于1961年发表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论文,通过重新系统地阐述不同汇率制度下的优劣点问题而进一步提出,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世界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各区域内实行共同的货币或固定汇率制,不同区域之间实行浮动汇率制,那么就可以兼顾两种汇率制度的优点而克服两种汇率制度的弱点,这就是芒德尔最早提出的“最适货币区域”思想。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是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旨在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某一区域(若干国家或地区)实行固定汇率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是最佳的。
芒德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货币区域的标准。他定义的“最适货币区域”是:相互之间的移民倾向很高,足以保证当其中一个地区面临不对称冲击时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几个地区形成的区域。芒德尔认为,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转移。假定有A、B两个区域,原来对B地产品的需求现在转向对A地产品的需求,这样就有可能形成B地的失业率上升而A地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加。若A产品的生产者正巧是A国,B产品的生产者正巧是B国,则B国货币汇率的下跌将有助于减轻B国的失业,A国货币汇率的上升有助于降低A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但若A、B是同一国家内的两个区域,它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则汇率的任何变动都无助于同时解决A区的通胀和B区的失业,货币当局于是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怪圈:如果他们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贬值)直接处理B地的失业,那么,就会进一步恶化A地的通货膨胀;反过来说,如果他们通过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升值)努力解决A地的通货膨胀,他们就要冒进一步恶化B地失业问题的风险──被用来改善一个地区形势的货币政策会使另一地区的问题更加恶化,除非这两个区域使用各自的区域货币。芒德尔指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同一货币区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在芒德尔的分析中关键是统一货币区内的劳动流动程度。如前述,如果劳动力是充分流动的,那么我们将会发现B地失业工人会向A地迁移,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也许通过抑止A地工资上升甚至可能降低工资水平来缓和A地的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可同时缓解A地通胀和B地失业。因此,他认为:若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2. 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的确立
芒德尔逻辑性地把最适货币区的特征概括为“劳动力迁移的偏好足以确保充分就业”。其后,麦金农(1963年)和凯南(1969年)又对最适货币区域理论作了发展研究:
(1)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指出,应当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适货币区的一个标准。他认为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的两条理由是:首先,由于经济高度开放,市场汇率稍有波动,就会引起国内物价剧烈波动;其次,在一个进口占消费很大比重且高度开放的小国中,汇率波动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于封闭经济中的货币幻觉会消失,由此,汇率变动在纠正对外收支失衡方面失去作用。
(2)彼得·凯南在1969年提出以低程度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一个最适货币区的标准。凯南的建议同芒德尔一样,也是建立在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需求波动这一假设上的。他认为:一个产品相当多样化的国家,出口也将是多样化的。在固定汇率下,某一种出口商品的需求下跌了,由于它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而对国内就业影响也不会很大。相反,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曲线下降了,低程度产品多样化(因而出口产品种类也是不多的)的国家,势必要更大幅度地变动汇率,才能维持原来的就业水平。由于出口的多样化,外部动荡对内部经济的影响经过平均化后变小了,出口收益可以相当稳定。因此,产品多样化国家可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而产品非多样化的国家难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它们应当是一个采用灵活汇率的独立(最适度)的货币区。
一般认为,上述三位学者的思想构成了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框架,尽管70年代后,关于最适货币区标准问题在西方学者之间一直没有停止研究和争论,诸如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标准、政府政策一体化标准、通货膨胀率相似标准等。
(二)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
1. 各家最适货币区域理论对构成统一货币区的条件众说纷纭。这些讨论多围绕执行固定汇率的宏观成本,其中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各国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放弃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往往不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调节措施。尽管如此,但对进入货币区所带来的微观效率常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最佳货币区的形成能消除汇率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效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发展,加速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最佳货币区的主要运行机制,有利于成员国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最佳货币区的建立还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国际贸易中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正是这种不言而喻的微观效率是选择人民币固定汇率的主要理由,尽管按IMF的正式分类,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从1994年1月起,人民币汇率始终处于8.26—8.70范围内定住美元,可以认为其实质上采用的是某种较宽松的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冯用富,1999)。
如前所述,固定汇率的好处主要在于可减少由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所代表的风险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是有害的。在发达国家,这种风险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市场基本规避,所带来的仅是增加交易成本的问题。而在中国及类似的许多欠发达国家,由于金融活动深度不够,利率远未市场化,远期外汇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形成,一旦发生汇率不能预期的大幅波动,其所带来的风险对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2. 当今世界,对应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经济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均形成了自己的区域货币体系,似乎亚洲地区仍然是一盘散沙。但我们可以承认一个事实上松散的“亚洲美元区”的存在。与中国相类似的理由,尽管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安排各不相同,亚洲各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泰国等均或多或少地采取了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些国家(地区)与美国的双边汇率变动的标准差,甚至还小于欧元区内各货币间的标准差(1991年1月-1994年12月)。用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考虑,也可发现这些国家确实已具备构成统一货币区的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有类似的通胀率,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国或地区在1982-1996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8,标准差为3.67,而欧元区为6.1和4.11(郑辉,1999);再则,亚洲九国或地区均采取外向型的经济政策,均可视作开放小国或地区(除中国大陆人口基数偏大),采用固定汇率按麦金农的看法也是合意的。
3.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用商品和劳务的流动规模还是用资金的流动规模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外向态势已经形成,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对外经济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强、产品出口多样化必将是个趋势,采用固定汇率无论是按麦金农的“经济高度开放”标准,彼得·凯南的“产品多样化”标准,还是按芒德尔的“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标准来分析都有其合理性。
4. 如果说转型期我国金融活动深度不够,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表明现时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那么,芒德尔、麦金农或凯南的论述或多或少能为这种制度安排提供些可能性分析的框架和理论上的支托。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
1. 芒德尔在1963年发表的《资本流动与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一文及其他文章中,论述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大于财政政策,而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的作用大于货币政策。另一位多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研究部主任的经济学家马库斯·弗莱明(Marcus Fleming)也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类似分析。因此,这种分析称为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当然,就分析的广度与深度而言,芒德尔的贡献要大于弗莱明)。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中宏观稳定政策理论)奠定了芒德尔在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地位。
芒德尔把对外贸易与资本流动引入IS—LM模型(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的,用于分析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并说明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效应)。芒德尔的分析说明了稳定政策的效果与国际资本的流动程度密切相关。特别是证明了汇率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有力而财政政策无力;在固定汇率下,情况正好相反。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也可以概括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说单独的货币政策基本是无效的。
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活动(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有价证券)影响货币量,货币量影响利率,利率影响总需求和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国外与国内利率是完全一致的。(1)在固定汇率下,中央银行必须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干预,以满足公众对这一汇率的外汇需求。这样,中央银行就要根据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来调节货币量,而无法按货币政策的要求控制货币量。这样,利率与汇率总维持不变,货币政策无法发生作用。但由于利率不变,财政政策没有利率上升引起私人支出减少的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的效果最大。当一国面临国际金融和货币因素的冲击时,固定汇率是合意的。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国际资本的套利活动可以自发化解货币因素的外部冲击,并使财政政策纠正经济失衡效果达到最佳。(2)在浮动汇率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中央银行不进行干预。这时财政政策就无用了,因为政府支出增加(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当国内利率上升到高于国外利率时,资本流入,这就使汇率上升,从而净出口的减少抵消了政府支出的增加,总需求仍然不变。但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因为货币量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了国内利率,这不仅使国内总需求增加,而且会引起资本流出,使汇率下降,这又通过增加净出口而进一步扩大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见效。
2. 金融全球化是世纪之交全球金融格局演进的主流趋势。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从而中国入世的最大障碍业已排除,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之中。芒德尔—弗莱明模型作为开放经济中宏观稳定政策理论,理当可成为我们当前及今后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之一。
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从1998年5月增发1000亿国债算起),对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无效或收效甚微(例如从1996年5月的多次利率下调),理论界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尽管我们目前利率市场化仍在探索研究之中,资本的完全流动也尚需时日,无法因果性地套用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将固定汇率与当前积极财政政策联系起来,但至少这一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理论模型能为我们分析相关政策问题扩大了理论思考空间。
最后要说明的是,任何学术理论(模型)的成立都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所以对政策实践的意义都仅是指导性的。更何况,芒德尔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经济为背景,不可能为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提供直接的答案。这就要求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发展适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济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正是我们了解芒德尔理论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
参考资料:
〔1〕冯用富. 我国不宜选择浮动汇率制?N?. 经济学消息报,1999-12-31(2).
〔2〕郑 辉. 有关人民币汇率安排?J?. 上海经济研究,1999,(11).
〔3〕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美)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国际经济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Mundell,R.A.,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面对以上种种现象,不但企业的组织建设部门,甚至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宣传部门、学校领导、社会团体等,都应充分认识到形势的紧迫,并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明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说,如何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环境,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持续做好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为社会幸福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保障,不管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党正是基于这种战略考量,在国家进入新世纪后,仍不断给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定位,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广阔空间。2000年6月,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明确了人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2003年12月,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进一步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工作、做人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永恒的主题,更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要论断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中图分类号:D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18-01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员工习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出现了企业效益差异、管理体制差异、分配利益差异、职业生涯差异、福利待遇差异和思想压力差异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员工的追求目标和价值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集碰撞,新的思想状况不断出现,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新的考验。
新的问题必须用新的方法来解决,传统的单向灌输与说教式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企业新的发展形势。只有通过逐级的思想动态分析工作,形成反映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反馈意见--落实跟踪等四个流程的闭环管理,将定期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才能在企业内部搭建良好的员工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才能为企业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一、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形成闭环管理模式
1、按照季度收集汇总员工思想动态信息,是做好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基础。
广泛收集员工思想动态信息,建立起员工反映、诉求问题的渠道,深入了解员工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是企业上下沟通、形成共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帮助员工通过宣泄来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
收集方式:层层收集,从党支部一级开始,到政工部再到企业党委,逐级上报,并以员工座谈会、平日访谈、专题调研以及书记信箱、电话热线等形式作为必要的补充。
收集内容:注重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确保真实性。包括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员工福利等各个方面,涵盖员工工作、生活和思想等各个维度。
2、认真研究解决员工思想动态中反映的问题,是做好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关键。
每季度,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牵头责任部门应组织召开“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会议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回顾上一季度《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议纪要》中反映问题的落实情况;通报企业在上季度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对本季度员工思想动态中所反映的带有共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一致的解决意见和宣传解释口径。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达到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效果,并区分普遍问题、个别现象,哪些问题可以帮助解决,哪些需要向员工做解释工作。
3、追踪各部门对企业研究意见的落实情况,是做好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保障。
每季度的《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议纪要》发出以后,政工部牵头制定责任分解表,以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对所涉及需落实改进的内容,在下一季度报送员工思想动态信息时,以书面形式向企业一并反映。在追踪落实的过程中,企业要经常以《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议纪要》为载体,通报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为各支部进行思想动态分析工作横向交流创造条件。在追踪落实过程中,党群部门应充分发挥督办协调的作用,推动各专业部室落实整改措施。
二、开展深度调研工作,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近年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好务,就必须更多地通过调研来了解和分析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客观、全面的事实参考。
本着服务员工和服务企业管理决策的目的,企业应将调研工作作为思想动态分析的重要职能,形成一套相对固化的流程和长效机制,即:根据员工思想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先由党群部门确定调研的主题和提纲,再和各党支部一道开展调查访谈,然后协同相关部室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研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交给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参考。
在开展深度调研工作中,企业应注重采用专题问卷调查和员工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专题问卷一般采取标准化的选择题目方式,便于量化统计,使调研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员工深度访谈优势主要是结合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注重员工的直观感应,在相对集中的主题下,彼此进行沟通,反映的问题能比较集中,针对性能比较强。
三、根据不同员工群体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不同员工群体内部(可根据学历、年龄划分,也可根据工种、职务划分等等),由于其组成人员自身特点的基本相近,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想动态分析工作要找到员工思想问题产生的普遍规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通过对不同员工群体思想状况的认真分析,找出每个群体自身具有的共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针对党员群体。党员自身反映的,党员的先进性应如何体现,先进性应如何与企业实际工作相联系的问题,企业应结合生产经营开展党员示范活动,例如:“党员先锋队”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强化党员的参与性,用实际行动和业绩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
针对青年员工群体。针对青年员工反映的,希望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积极拓宽自己职业发展通道的问题,企业应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青年员工在互动、快乐的团队活动中分享成长的经历,展现自己的才华,感受心灵的震撼,进一步坚定了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信心和决心。
针对基层员工群体。针对部分基层员工反映的,生产经营任务繁重、自身工作能力与企业发展要求相差太远等问题,企业应建立员工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并召开员工的座谈会,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企业发展的差距,并帮助他们重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结语
员工队伍思想动态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通过员工思想动态调研,反映出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当前员工思想动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员工在关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课和新挑战,企业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方法陈旧、手段滞后、活动方式单一、工作渠道狭窄、与企业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不能适应企业和员工队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等问题和不足,如何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充分地将软性、柔性、意识形态的管理渗透进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怎样才能做细、做深,走上与生产经营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轨道,对我们来说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