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数量经济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8 15:14: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量经济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量经济学

篇(1)

数量经济学内涵

数量经济学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将研究重点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定性研究基础上,脱离了理论基础和数量分析,已经无法满足指导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将经济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表达出来。数量经济学应运而生。数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体系的学科,为其他经济类学科在研究过程中提供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体的方法。研究人员和政府利用数量经济学探讨和研究的量化关系,可以有效地指导现实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可靠计划和政策。

数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在我国,数量经济学由经济理论指导,以质的分析为基础,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数量经济学属于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数量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界大都将研究重点放在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具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质则是利益的分配和协调机制不同。由于利益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前提假设、具体研究方法等当面的不同。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我国数量经济学发展起源 。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学科雏形最早于改革开放后产生。1979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召集了各学科的学者参加“开展数量经济研究,成立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座谈会,大会中提出“经济数学方法”是可以成为研究领域名称的,然而并不适合作为学科名字。座谈会随即提出了十几项名称,最后于光远拍板命名为“数量经济学”,英文名叫“Quantitative Economics”。不久,乌家培为组长带队赴美国访问并学习,回国后他筹建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第一家数量经济学研究机构就这样诞生了。

1984年10月10日至16日,全国数量经济研究会在合肥召开第二届年会,会上决定将“全国数量经济研究会”改名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这一名称沿用至今。从此以后,数量经济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这个领域内出现了经济科学工作者同自然科学工作者相互结合的趋势。各类数量经济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国内各大高校都开始设立数量经济学专业或数量经济学研究方向,几乎所有的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或数量经济学专业课程,尤其是在硕士生和博士生,计量经济学更是成为必修的核心课程。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方兴未艾。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线路。在1979年至今的30多年里,数量经济学在我国按照两条线路发展。一是数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二是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

在理论方法研究中,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研究成果由早期的教科书和译著,转变为后期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且大多为经济计量学的内容;第二,从学术论文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数量经济学的研究由浅入深,技术含量由低到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有再版了多次的李子奈、潘文卿编著的《计量经济学》、赵国庆主编的《计量经济学》,译著则首推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作,如克莱因(L. R. Klein)独著或合著多本计量经济学的著作等。有代表性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包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量关于投入产出、线性规划、系统分析原理的著作,这时期的研究成果较多地带有前苏联经济学理论的色彩,不完全属于纯西方经济计量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数量经济理论方法研究日益向纵深向下发展,各种预测算法、组合模型理论等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典型的经济计量方法论。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另一条发展线路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这类研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数量经济学方法刚刚传入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多在以计量方法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如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定量分析、钢板消费量和工业储量探讨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面临着一些新的热点问题,如经济全球化、国有企业改制、经济体制改制等。进入21世纪后,计量模型和方法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呈现出较强学术性。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特点。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引进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还结合了我国的实际国情,将经济学分析的数理方法、计量工具和模拟技术统一在一起,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这一方法论的形成及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必要基础,也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加瓦。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将被拓宽。未来,通过对资源与需要、社会经济关系、理、经济信息以及价值判断等实际问题进行剖析,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将被拓宽。延伸范围包括数理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理论,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博弈模型参数的估计以及检验问题,以及模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非稳定变量的研究。

更加注重量化分析。量化分析就是将一些不具体、模糊的因素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从而达到比较分析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对经济的研究中将更加注重量化分析。在社会高需求的作用以及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趋势下,更高级数的数量经济学将会成为主流,更多的人才也有望涌入这一学科及领域。

篇(2)

经济数学,是近年来经济学概念研究中运用较为广泛的分析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运行发展的技术保证,具有其一定的经济学地位,对于物流经济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为我国的物流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物流的经济批量

物流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顾客所需的物品从供应的工厂,向顾客要求的地点,准确及时运到,这种门对门模式的服务形式流程。物流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应运而生的。这种传统的经济运输形式主要是由物品的运输、配送包装、装卸、加工等环节构成,有着保障生产流程,方便客户与商家交易和服务于商业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发达的今天,网络购物也越发的火爆,物流产业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商业部分。现代的物流的目标是造就以最小成本达到顾客最大的需求全过程。其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一方面,它和电子商务有着紧密联系,在其的运作过程中对信息、资金、和人才的需求都很大,是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现今需求最大的产业重点。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物流对商品的包装标准和物流针对的对象也有严格的要求。

另外,所说的经济批量又叫做经济订货批量,是指消耗最小成本的条件下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需求,即每批材料采购或产品的数量。因此,在此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采购费用和生产投入的费用和材料在运输和产品保管费。一般在采购物品中还需考虑相关的零件费用。总之,经济批量是物流最为有意义的部分。

所以,在物流管理中,加入经济批量的概念是一种较为有利的经济体系。这是现代物流使用较为平凡的运营方式,这种模式不但有利于物流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也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批量的基本条件,就是制造最小的运营成本,对于设置仓库保管费用和进出货物时的总量都实现了最有配比。这对于物流的运营过程,在进出货计划中进行优化。实现运营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目标。

二、经济数学

经济数学是高等数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通过细分,划分为微分学、线性代数、普通概率论和统计四个部分。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基础,并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理论基础。另外,对于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十分高,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后,能够很在好地金融证、投资、统计、保险等行业从事经济分析,建模设计等工作。经济数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主要课程,是必备的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和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地位。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例如,通过实际的经济问题,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的运行成果,分析经济模式的分析与修改。另外,也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建立相关程序,了解经济问题的核心原因。经济数学主要设有的课程包含很多,像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与统计等,在高职学校,一般要求学生修满相应学科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从事了。

三、物流经济批量中的经济数学

物流经济批量是一个需要进行规划和配置的过程,所以往往是需要科学计算和统计等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分析的。只有通过经济数学对其相关数据的分析,才能达到其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大效益的目的。其主要可以分为统计、分析、预测三个部分:

1.统计

在物流的运营过程中,会遇见许多的数据,对于如此庞大的数据,若是不能很好地今夕统计,往往会使得整个物流过程效率降低。同时,这些数据是物流单位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就可以很好地分析和预测物流市场的总体趋势和发展重心,从而及时地调整工作方向,造就收益。经济数学通过数学理论对数据信息通过整理后,便可以很好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使企业的预测更加精准,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另外,物流行业的货物进出量极大,且受季节的影响,而这些因数往往可以再统计结果中分析出来的。为了达到物流配置最优化这个目标,只有通过物流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这直接关系到了物流经济批量能否实现的关键。

2.分析

分析是指利用经济数学的知识,对统计好的数据进行分析,是物流研究过程中主要的部分,通过经济数学中的概率论和函数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分析出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律,为稍后的预测提供材料。其中,函数部分是指通过统计的数据,进行函数上的总结,会出相关的函数图形,得出数据运营的横向和纵向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规律和趋势,推测出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再加以概率论的知识,按比值最后确定出真正的结果。这样做是比较客观的,同时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数据的统筹,避免了人为因素和主观想法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于这种分析方式也较为认可,其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存在着它的经济学意义。

3.预测

经济预测是指与未来有关的经济活动,和市场变化通过经济学的分析,预测其走向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过去,仅凭借这直觉与经验的预测方式十分主观,往往会因为人的状态影响,何况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呢。只有通过科学客观分析出来的预测,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物流经济批量中利用的数学手段,就是极具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他不是主观臆断,不受个人思维的影响,而是建立在客观数据的基础和概率走向的科学走势,是现代最为科学的经济学预测方式。

四、总结

物流经济批量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经济上的手段,将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制造的成本降到最低,获取的收益放到最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经济学终究提出了建立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分析系统。而经济数学便可在这个系统中很好地起作用,有助于提高数据准确率,预测的可靠性。总而言之,在物流经济中运用经济数学的知识,可以很好地为企业造就收益,这是广大学生必须好好把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瑞春,陈占靖.经济批量博弈的凸性[J].河北北方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

[2]徐建腾,张庆普.多供应商的动态批量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4):22-23.

篇(3)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化学需氧量属于对水质污染情况做出判断的关键指标。对其进行测定所依据的方式主要是高锰酸盐以及重铬酸钾氧化的指数法。第一种方式在对饮用水与水源水以及地面水测定方面更为适用。第二种方式则对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测定更为适用,即锰法主要用来监测地表及地下水的,而铬法主要是用于监测污水,因为监测值铬法大于锰法,六价铬氧化性大于高锰酸盐。

一、1 COD检测方法概述

COD检测是指在强酸并加热条件下,以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换算成氧的量来表示待测水样中有机物污染状况。作为常规水质监测项目之一,科研人员就COD检测技术方法进行了不断地研究摸索,形成众多的检测方法,整体上可以按照国标法、国标法的改进型、其它新兴技术、在线检测技术等划分。所谓国标法,即重铬酸钾回流法,在保持待测水样的强酸性介质环境下,加入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和催化剂硫酸银,在加热回流一定时间(2h),部分重铬酸钾被水样中具有氧化性质的污染物质还原,用硫酸亚铁铵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根据消耗重铬酸钾的量计算COD的值。该法具有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等优点,但要消耗大量浓硫酸和价格昂贵的硝酸银;为了消除氯离子干扰,还需加入毒性很大的汞盐,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操作时间长。因此,不适宜对样品的批量分析和水质的在线监测。

国标法改进型检测技术。在国标法的基础上,以下几种典型检测方法通过调整消解时间、引进相应仪器等手段进行COD检测,可以将下面系列方法暂定为“改进型”技术。比色法比色法即分光光度法,其测定原理为在国标法的基础上,引入分光光度计,利用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来确定被测水样中的COD。该法具有测试速度快、取样量少、操作方便等优点,从而在水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分光光度法具有测定结果准确度高、操作简单的优点,因此当前被人们普遍采用。电化学法。电化学法主要是库仑法和电位法。前者实验原理是消解15min后,用电解产生的亚铁离子对过量的重铬酸钾进行库仑滴定,根据电学定律,计算电解产生亚铁离子所消耗的电量来换算出COD;后者是根据氧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绘制工作曲线,按照曲线规律获得COD。流动注射法。流动注射法也称连续流动分析法,是通过改变实验药品和水样进入反应和检测系统的方式来实现实验的最优化,即用空气泡将每段溶液均匀地隔开,恒温持续加热,然后运用分光光度计的吸光度与浓度线性关系原理计算出水样的COD值。稀释法。对于水样中氯离子浓度较高的COD测定,可以采取稀释法,即将水样稀释至氯离子浓度低于1000mg/L,之后按照国标法或者采取密闭消解法进行测定均可达到测定该水样中化学需氧量的目的。例如冉敬文等在测定盐湖卤水中的COD实验中,采用稀释加沉淀的方法消除高盐、强干扰离子的影响,相应条件下测得的COD数据准确度能满足定量要求。同时此法测定范围较宽,不需回流,节水省电,测定效率也大大提高。COD检测其它方法。相关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即检验COD与易测水样某一测定指标数值(如TOC)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构建某一易测水样数据指标与化学需氧量之间的逻辑数量关系,进而达到间接测定COD的目的。若上述逻辑关系选择得当,该法可以简化测试环节,达成迂回测定目的。同时该法也存在逻辑公式适用范围有限等制约瓶颈,不能满足任意水样COD的测定。极谱法极谱法,其原理是在国标法的基础上,用示波极谱二次导数间接测定待测水样的COD数值。该法测定结果精度高,但由于所用仪器价格高昂等原因使得试验成本高,批量性检测受到制约等原因,经数据库检索发现该法一直以来未得到有效推广实践。快速消解法。由于不同的消解方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因此研究人员通过控制消解方式来调节消解时间,从而达到快速消解、优化实验效果的目的。常见的消解方式有:开管式消解、闭管式消解、超声波消解等。其中密封消解法是在恒温条件下,通过调整国标法中的闭管回流时间,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出水样的化学需氧量。COD自动监测系统基于流动注射检测技术的优势特点,COD在线自动检测仪器研制成功,实现了水质监测的跨越式技术发展,有利于即时、快速、准确地实现水样中有机物污染指标―――COD的测定。因此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如何整合COD各种检测技术、优化自动监测效果,将成为自动监测系统研究的努力方向。

二、标准法的改进

铬法需要使用的硫酸银价格高,成本贵。所以,要对其替代物实施研究,以有效减少分析的费用。比如用硫酸锰来替代经证实有可行性,不过其回流所用时间依然比较长。而Ce(SO4)2同过渡金属混起来后能有协同催化的较好作用,若用MnSO4-Ce(SO4)2的复合催化剂来替代Ag2SO4,则对废水的COD测定,既能减少测定的费用指出,也能减少溶液的酸度及分析的时间,同铬法没有明显不同。不过该方法需要耗费价格较贵的硫酸银及毒性很大的硫酸汞等材料,容易引起较重的二次污染。并且后一种方法加热消解用时较长,能耗较大,目前同我国的环保发展需要并不相适应,所以由各个方面实施了改进措施。

1、消解方法

选取可代替的催化剂等,而目前工作通常适用声化学或微波的消解法,包括光催化的氧化法在内均为新的技术。由于重铬酸钾的方法适用材料中硫酸银的费用昂贵,因此其分析的成本较高。所以对可替代硫酸银的其它催化剂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减少分析的费用支出,具有实用性。用硫酸锰替代硫酸银虽可行可回流用时仍较多长。使用硫酸铈同过渡金属的混合有着练好的协同催化效果,用硫酸锰硫酸铈的复合催化剂替代硫酸银进行废水的COD测定,既能减少经费支出,也能减少溶液的酸度与分析用时,同重铬酸钾法并没有明显不同。

2、微波消解法

这种方法并不需使用硫酸高汞及硫酸银才可检测出COD的数值。氧化铒为催化试剂的微波消解对生活污水的COD进行检测。而罗蒙等则用了聚焦微波进行加热,实现常压下的快速的COD数值测得。同标准回流法比较,微波消解用时减少至大约10min,而且消解时不用回流冷却水,能耗较低,试剂用量大幅减少,每次能完成对12个样品,因此降低了各类材料导致的再污染。

3、超声波消解法

超声波的消解十分便捷,试验说明超声波辐射标准的水样30min后,低频、适高声强对完全消解水样有益。

4、光催化氧化法

此法可在常温和常压中实施,并且氧化速度快,效率高,也不会产生再污染,所以其应用优势非常明显。近些年纳米材料的使用已经引起广泛重视。

5、分光光度法

在强酸溶液里借助重铬酸钾的氧化水还复原才可来实现COD的检测,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用分光光度计来进行六价铬或三价铬的测定,以测出COD数值。而Inaga等人用硫酸铈为氧化剂,经加热反应测出吸光度并算得COD的数值。Konno用自制比色计同计算机连接测出COD,目前国内外很多COD的快速测定仪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使用起来更加便捷迅速,成本较低。

6化学发光法

重铬酸钾消解废水之后,最终的还原产物Cr3+的浓度同COD的数值是成正比的,且处于碱性时,具有非常强的化学的发光原理,也有人建议使用光电的二极管来作为检测器对水体的COD进行测定的新方法。

7、紫外吸收光谱法

该法经对水样内的有机物紫外吸收光谱的测量直接测出COD。很多有机物处于紫外光谱区时吸收非常强,而基于某种条件COD同有机物吸光度之间具有相关性,利用相关性能直接测出COD。本法并不如COD和TOC法那么明确,可处特定水体时相关性非常高,也可真实反映出有机物的含量。而按照紫外吸收的原理对COD进行检测的仪器已经在产。通过以上各种不同方法的对比,能够明显看出各类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如分光光度法的特点是使用起来更加便捷迅速,成本较低。而电化学分析法检测限很高,并不适于对地表水或者轻度污染的水进行测定,另外化学发光法处于碱性时,具有非常强的化学的发光原理、紫外吸收光谱法不用添加试剂,不存在再污染,使用非常便捷,但是若要使用此法必须有个必然前提条件即水质的组成一定要有相对稳定性。

结束语

对COD进行测定的方式愈来愈简便快捷,越来越仪器化,而基于仪器性能的日益完善使用其进行测定具有明显优势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篇(4)

《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大辞典》关于“热钱”(Hot

Money)的定义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流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热钱(游资)”。可见,此权威定义突出热钱的两大特点:一是国际热钱的短期性,二是固定汇率制的背景。也就是说,国际资本预期一国或地区固定汇率无法持续时,通过做多或做空获取汇率大幅波动的收益;或者国际资本预期一国或地区固定汇率将保持不变(波幅很小)时,为了获取该国或地区的利差收益而投机。

用“错误与遗漏项”估算热钱规模属无稽之说

估算热钱规模的最简单方法是看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如果该项为负,说明存在资本外逃,如果该项为正,说明存在热钱流入。

国际收支平衡表旨在记录一个国家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所有经济往来,理论上讲,该表收支永远应该是平衡的。但实际上由于统计资料来源、统计口径、各种货币换算产生差额等问题,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误差。为此,

专门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设计了一栏――误差与遗漏,

用这个平衡项目来进行调整。当收入数字大于支出数字时,

就将差额列入“误差与遗漏”项目的支出方面;

当收入数字小于支出数字时,

就将差额列入“误差与遗漏”项目的收入方面。这样,

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就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了。但是,

误差与遗漏必须是有限度的,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误差与遗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如果误差与遗漏超过了贸易总额的5%

,

人们就必须认真分析造成误差与遗漏项目过大的原因,

并采取必要措施,

防止其对本国宏观经济造成冲击。

误差与遗漏项=外汇储备变动额-(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统计数据显示用这种方法估算的中国热钱规模:2001年为49亿美元的热钱流出,2002~2004年分别出现78亿美元、184亿美元与27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2005~2006年分别出现168亿美元、129亿美元的热钱流出,而2007年的热钱流入为164亿美元。

运用错误和遗漏项来估计热钱的规模缺乏理论根据,因为该项目本来是为了实现国际收支账面平衡而设立的,与经常项、资本与金融项及储备资产项相比,错误和遗漏项是最不重要的。错误和遗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统计资料来源、统计口径、各种货币换算产生差额等问题所导致,它本身可以通过提高统计水平等手段而减少,但热钱则是为了盈利而流入的短期资本(理论上可以在资本和金融项中予以统计),两者并没有多少关联之处。

另外,错误和遗漏项在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占贸易总额比率通常不超过5%,否则就应当研究其形成的原因。中国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和遗漏项占贸易总额比例仅为0.6%,如果据此判断,中国热钱根本不足为虑。

以错误和遗漏项衡量中国热钱流入的数量结果也不可信,在2005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升值预期更加明显,而且预期升值幅度较大,尽管当时中美利差为负值,但2006年中国股市升幅居世界第一位,汇率升值与资产升值同时存在,对国际资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2005年、2006年的热钱流入不可能是负值。可见,以错误和遗漏项衡量国际热钱既没有任何理论根据,也不符合现实。

用“热钱=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FDI”估算热钱规模缺乏现实依据

估算热钱流入规模的最常用方法是用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FDI。差额为正表示热钱流入,为负则表示热钱流出。此方法假定贸易项和FDI中不包含热钱。

用这种方法估算的热钱流入规模为:2001年和2002年分别出现228亿美元和10亿美元的热钱流出;2003~2007年各年分别出现369亿美元、1141亿美元、470亿美元、5亿美元、1172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第1季度流入中国的热钱达到851亿美元,增幅令人侧目。

同样,2006年是中国A股市场高速成长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一年,热钱应该大规模涌入,但按这种方法计算的2006年热钱流入规模仅为5亿美元。这说明用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FDI之和的估算方法也存在严重问题:该方法假定贸易顺差和FDI中不包含热钱,这将明显低估热钱的数量。

对该方法另外两点批评是:第一,外汇储备资产是由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资产构成的,而外汇储备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额可能反映了欧元与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收益,而非贸易顺差和FDI带来的资金流入;第二,中国国内缺乏对FDI的统一数据,例如近年来商务部和外管局的FDI数据存在较大差异,FDI数据的不准确将会导致热钱估算结果失真。

在资本项未完全开放的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主要依赖于贸易顺差,如果认为贸易项不包含热钱,则中国就没有热钱存在,研究热钱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自相矛盾的长线投机资金说

唐旭等人是利用长线投机资金来衡量中国热钱的代表,但他们对热钱的定义和长线投机资金的定义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学术上表现了前后不一致性。他们将热钱定义为:“以获利为目标,

以投机交易为手段,

在国际间迅速流动的大额短期资金。热钱的特点鲜明:一是资金量极大,

且流动性高;二是可以一天24小时连续交易;三是热钱主要由对冲基金、投资基金和石油美元等投机性和流动性极强的资金组成;四是热钱的流动会造成东道国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

热钱的突然冲击是有些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坚持长线投资资金说者表示,由于中国对资本项目管制比较严格,

境外投机资本必须绕道而行,通过其他渠道流入中国,

其流动性会大大降低。由于缺乏最重要的短期流动性,

此类只具有投机性的资金不能被称为热钱,

可以称之为“长线投机资金”。

长线投机资金=(外资利润-收益汇出)+FDI折旧额+外资企业外债新增

长线投机资金说者认为长线投机资金由外资企业的利润存留、FDI折旧和外资企业外债三部分构成,该方法预测从1999年到2005年流入中国的长线投资资金总额不超过3000亿美元。由于外资企业利润存留、FDI折旧和外资企业外债的数据,政府部门并没有权威的统计,因此,由此得出的数据准确性值得怀疑。

另外,长线投机资金说把传统的外资企业利润存留、FDI折旧划为投机资金,缺乏理论和现实根据,也不符合国际上权威的热钱的范式,已经脱离了热钱的研究范围。

从长线投机资金说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热钱都是外资惹的祸,即使是FDI也不例外,这是典型的“阴谋论”在热钱研究中的应用。“阴谋论”认为中国所有的不利事件发生都是因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蓄谋已久的算计阴谋,包括对美国经济造成经济重创的次级债,也是美国为遏制中国而制造的。

其实中国主要热钱来源是贸易顺差,因为此项构成了外汇储备增加的绝对主力,而外资企业利润存留额只占贸易顺差很小的比例,以此来估计热钱,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没有实际意义。

热钱数量理论上具有不可测性

热钱的高流动性使所有统计的热钱数据失去时效性

根据权威(《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大辞典》)对热钱定义,热钱最主要的特征是短期投机,即高流动性,能够捕捉市场上转瞬即逝的无风险套利机会,在获利后能迅速变现逃逸。

由于中国资本项未完全开放,但贸易项已完全开放,因此,热钱极可能借道贸易项实现高流动性。对于高流动性的投机资本所有统计数据都会失去时效性,即使你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计算出了热钱的数量,但当你公布时,热钱的数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没有意义。理论上讲,对于资本项完全开放的国家来说,数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可能几天之内就会耗尽,甚至更短的时间。

对于资本项完全开放的国家来说,热钱可以自由出入,只要有套利机会它们就会蜂拥而至,获利后又迅速离去。这种全球范围的资金快速转移对统计提出了挑战,热钱数量的瞬息万变使热钱的统计失去意义。

缺乏严格的统计口径使热钱数量变得不可衡量

对于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只有经常项、资本与金融项、外汇储备资产项、错误和遗漏项,并没有专门的热钱项,理论上热钱应当反映在资本与金融项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中。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没有关于短期资本的统计,因此所有的热钱数量论都是通过其他渠道来估计热钱,因而基本上都不可靠。

资本是进行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主要取决于投资环境。当投资环境恶化,投资风险上升而收益下降时,原本进行长期投资的资本也会流出;相反当投资环境改善,投资风险下降,长期投资收益上升时,短期投机资本也会长期投资。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会出现巨额的资本外逃,主要原因就是该经济状况严重恶化,本币严重贬值,本币已经严重丧失了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贮藏的货币基本功能,大规模的货币替换发生变得不可避免。

因此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完善宏观经济制度,避免为国际资本提供制度套利机会,并加强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减少市场操纵和欺诈的存在。他们对热钱数量的研究并不热衷,因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于变幻莫测的热钱任何统计都只不过提供过时的历史数据罢了,根本无法据此作出决策。

热钱主要存在于实行固定汇率制(香港除外)的发展中国家,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大辞典的热钱定义的另一特征就是热钱问题伴随着固定汇率制或相对僵化的汇率制度。

防范热钱冲击重在制度完善而不是定量研究

根据经济学最基本的“铁三角”理论,一国只能在固定汇率制、资本项目开放和独立货币政策之间选择其二,三者永远不可兼得。香港坚定地推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那它的货币政策只能完全追随美国,美联储降息,香港金管局也立即降息,且降幅完全相同,几乎沦为美国的影子。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严格说人民币汇率仍在政府的可控之内),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项目的部分开放及经常项的完全开放,理论上讲中国并不违背经济学的“铁三角”理论,但实行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政策、资本项开放程度加大和贸易项的完全开放,意味着在为国际热钱提供无风险套利机会――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同时又为它们的退出拓展了更多的渠道,即提高了热钱的流动性。由于中国汇率市场是明显的无效市场,这种制度扭曲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价值,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这才是招惹国际热钱的根源。

由于中国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因此国际热钱进入和流出都需采取隐蔽的手段,甚至是非法的手段,即通过虚假贸易、“小注大投”、地下钱庄进入中国。对于规避法律、甚至违法手段流入的热钱永远也不可统计,也无法衡量,要衡量它需要支出巨大的成本。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是索罗斯对他冲击东南亚固定汇率制的辩护,尽管受到铺天盖地的批评,但反映出的制度缺陷是国际热钱冲击的重要原因,不要对国际投机家心存幻想,唯利是图是他们的生存法则。其实热钱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只是数量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制度套利机会存在时间越长,无风险套利收益越高,国际热钱涌入数量就会越大。因此,中国关键在于建立市场化的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降低市场对人民币的单边大幅升值预期,同时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才可有效防范国际热钱的冲击。

对中国热钱数量研究热的评介

国际热钱将大幅推高中国房价论不值一哂

美国次级债危机使美国房价大幅下挫,平均跌幅超过15%,两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濒临破产,世界经济增速下滑。而美国拥有永久产权的别墅(house)价格中位数仅16万美元,房价收入比不足5倍,但下跌之势未改。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房价收入比远超过20倍,其房价水平已经超过美国,除非国际热钱脑子坏了或出于其他非理性原因,才会坚定地炒中国的房子。作为拥有洋博士头衔回国发挥余热的徐滇庆教授将热钱与房价有效结合起来,并豪迈地预言房价每平方米会涨到3万,甚至更高,这真是最为大胆的创举。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关系重大,关乎GDP增速、银行坏账、政府收入、房地产商的存亡等等,因此短期内中国房价整体下跌的权威数据是不可得的。但由于中国房价高企,房地产的非标准性和非集合定价交易特性,其流动性低,交易成本高,因而房地产并不适合高流动性要求的热钱投资胃口,因此认为热钱会炒高房价纯属无稽之谈。

调查、衡量中国热钱数量将徒劳无益

由于热钱的高流动性和投机性,调查、衡量它们的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不可能的事件所有努力将是徒劳的,有价值的活动是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减少中国特色,增加国际接轨,尽早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是由发改委拍脑袋定价,在国际上树立市场经济大国的形象,而不是停留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过渡期内等待无尽的反倾销处罚。研究热钱数量就像研制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一样荒谬。市场机制迄今仍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法,有效的汇率机制是实现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也是人民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的前提。

即使通过调查估计出热钱的数量,又能如何呢?要处罚这些热钱必须准确找到它们,当热钱与贸易项顺差混在一起时,要区别他们显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确凿的证据和明确的法律规定才能处罚它们。否则,仅估计到数千亿热钱,又不知道具体是哪些资金,那么这些努力最终无实际意义。

混入热钱的巨额外汇储备已成中国负担

篇(5)

以建设优质(精品)课程为抓手,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数学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水平,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当前,一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跟踪“经济数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把前沿理论和学术成果纳入教学内容,采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相应重点教材,组织编写高水平的教学辅助教材,及时更新教案、讲稿,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跟踪国内外数学教学改革的前沿,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抓好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改革,具体讲就是要在数学基础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教学引入课程教学,在打牢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教学,加强应用性练习和实验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三是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程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是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试题库,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实现由重记忆、重继承向重运用、重创新的转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靠教育,而教师队伍是教育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教师的授课质量是构成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质量是构成教学质量的基础。一是全面加强教风建设。教风是学风的前导,引领学风的形成,没有好的教风,不可能有好的学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风建设,促使每位教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价值观念,培养为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甘为人梯”的良好教学风气。通过教风建设,促使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自觉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二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进,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努力钻研业务,进行教育创新,探索教学规律,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三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落实岗位练兵计划,全面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教学正规化建设,规范教学设计、教案、讲稿、集体备课、全程试讲、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外辅导、考试和分析等环节。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竞赛,开展经常性的评教评学活动,及时分析教学形势,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强调经济数学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数学就是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数学的应用也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要提示知识的产生背景,能使学生从前人的发明创造中获得思想方法,如微积分中的极限思想、微分法与积分法,概率论中的随机思想、数量化方法——对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还有代数学中的抽象化方法和变换方法等。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无疑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习经济数学,归根结底是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当今的经济问题。如不具备应用能力,那么只能在纯数学范围内平面式地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注重纯而又纯的数学知识教学,而应重视数学知识的经济应用。让经济数学名副其实地带上知识经济时代的烙印,如金融数学、保险数学等。当前,数学建模教学是值得肯定的一项教学改革,是强化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和数学结合起来,就不能说已经达到了一种完善的地步。所以说,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给未来的经济人员讲授数学,最有吸引力的是让他们了解数学中那些干巴巴的数字和公式对以后的经济活动有多大作用,要体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学为用”的教学理念。为解决好数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恰当时机,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出一些利用已学知识能够解决的经济活动中的课题,锻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比如,微分方程一章除了介绍课本中物理、几何等方面的应用题外,还可以插入经济增长模型等与经济领域相关的一些例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微分方程,并且求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逐步将数学与经济领域问题相结合的目的。

四、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主要工作,特别是高校教师,更应该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因为科研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服务教学,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围绕《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数学的相关学术研究,参与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努力拓宽研究领域,跟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主动寻找相关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扩大学术交流渠道,加强与兄弟院校、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横向合作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真正做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篇(6)

武运粳19号、武运粳23号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优新品种,全生育期158d左右。有效穗数315~34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36.0粒,结实率92%,千粒重27g左右,产量10.5t/hm2以上,产量潜力12 t/hm2。株高98cm左右,主茎17.5叶,6个伸长节间,分蘖力中等,叶色淡绿,叶片宽挺,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茎秆粗壮,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耐肥抗倒性强。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感穗颈瘟、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现将其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苗床制作

适合用作机插育秧的床土,一是菜园土和耕作熟化的旱地土;二是冬闲田耕翻后经冻融的稻田土。切忌在草荒地或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田中取土作营养土。移栽大田要备足过筛细土1 125kg/hm2。利用旱地土、稻田土作育秧床土的,要先粉碎后过筛(土粒粒径小于5mm),同时要拣去床土中稻根、草根、小石子等杂物,以免影响立苗及机插。培肥时间能早则早,一般要在播种前1个月培肥到位。使用壮秧剂培肥法,即用0.8kg壮秧剂均匀拌入75kg过筛细土中,然后起堆用农膜覆盖防雨淋,以防养分淋失及便于播种时床土铺设的操作。

机插稻育秧的苗床应相对集中,宜选择灌排通畅、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作苗床。机插稻育秧的秧大田比例按1∶100配置,移栽大田应备足有效苗床75m2/hm2。建立通气式苗床,秧田整地可采用干整水验平法或水轧水验平法,干整即在播种前20d进行,水做应在播种前1个月进行,并将建成后的秧板脱水露田硬板。大田用作秧田的应采用长田横做畦,秧板规格掌握畦宽140~150cm,畦沟宽30~40cm,畦沟深10cm,围沟深15cm;秧畦板面要求达到平、实、光、直、净。

2播前准备

利用塑盘育秧的移栽大田应备足机插育秧专用塑盘375张/hm2;采用地膜育秧的需备打孔地膜150cm×350cm(地膜打孔的孔径为2~3mm,孔间距为2~3cm)。选用优质种子37.5~45.0kg/hm2(发芽率90%以上),于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d。先用清水淘种,再用适量浸种药剂浸种(按植保情报要求),浸足60~72h,将种子起水后用清水淘洗一下,然后催芽至露白落谷。需备幅宽160cm的白色无纺布57m/hm2。采用地膜育秧需用20mm×20mm铁方管制作长方形框架(内径为200cm×120cm),以供铺设底土。

3适期播种

按秧龄15~20d适龄移栽来确定播种期,机插面积大的应分期分批落谷,金坛市单晚稻播种期掌握在5月20~28日为宜。将育秧塑盘或打孔地膜平铺于秧板上,铺放塑盘时要将相邻塑盘与塑盘的边相互重叠排放。定量上底土,每张塑盘(或等面积)中匀铺预先培制好的营养土2kg左右。底土铺设后播种前应进行造墒,实行沟灌洇墒法,切忌大水漫灌,以防冲散铺设床土,洇透底墒确保播种后出齐苗。适宜播种量的确定应按单位面积和种子千粒重来测算,以2.5粒/cm2为宜,并做到精播匀播。落谷后要及时加土盖籽,盖籽土用量约为1kg细土(厚3~5mm),以不露籽为宜。播种盖籽后用无纺布覆盖,覆盖后用泥块将无纺布四周压实,以防大风吹刮。

4秧苗期管理

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的可在移栽前1~2d揭盖炼苗,但在育秧过程中应在齐苗后将无纺布四周压实泥块移去,使无纺布覆盖物随秧苗的生长而松动自如,以免影响秧苗正常生长发育。

秧田期以湿为主,以保持“晴天平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沟无水”为原则,并使无纺布经常保持湿润,移栽前2~3d控水炼苗,掌握秧块含水量40%左右。看苗追施“断奶肥”和“送嫁肥”,床土没有培肥的为在一叶一心期适施断奶肥,施尿素1.25g/盘,“送嫁肥”宜在移栽前3~4d追施,施尿素2.5g/盘;追肥方法为将苗床建立2~3cm薄水层后进行追施。应用壮秧剂进行床土培肥的秧苗期不用追肥。切实做好秧苗期病虫害防治工作。应用无纺布全程覆盖的一般可不喷药或少喷药,若要喷药,应做到随揭布、随喷药、随覆盖,并在揭盖后移栽前做到带药移栽。

5大田准备

夏收后抢耕晒垡,耕翻深度10~12cm;推广麦草全量还田;耕翻田即先耕翻后施有机肥,而旋耕田即先施有机肥再旋耕,然后上水旋轧平田沉实1~2d,基施高含量复合肥(15-15-15或16-16-16,下同)225kg/hm2后再插秧。稻谷产量10.5t/hm2以上其肥料施用量分别为纯氮270~315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150kg/hm2。其中氮素运筹基蘖肥与穗粒肥之比按5∶5或6∶4运筹。

6适龄移栽

秧龄15~20d,叶龄3~4叶,苗高12~18cm适时移栽。起秧时小心将秧块卷起,运秧时秧块堆叠2~3层。地膜育秧的用定制切块机具按58cm×28cm标准分割切块,搬运过程做到随起、随运、随栽。栽插规格为行距30cm,株距12~13cm,插25.5万穴/hm2以上,3~5苗/穴,基本苗75~105万根/hm2。薄水浅插,插秧深度以“不漂不倒、越浅越好”为原则,一般以入泥0.5~1.0cm为宜。

7分蘖期管理

及时化除,适期分次追施分蘖肥,促进低位分蘖,适期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分蘖肥分2次施用,第1次于机插后5~10d结合化除施尿素150kg/hm2,第2次于机插20d后施高含量复合肥225kg/hm2;7月中旬结合搁田施单质钾肥112.5kg/hm2。浅湿灌溉,排灌结合,促进根系下扎(尤其是采用麦草全量还田的田块,要经常排水露田,促通透防僵苗),增强抗逆能力。适时搁田,掌握当总茎蘖苗数达预期穗数苗80%~90%时脱水搁田,并由轻到重分次进行,逐步到位,控制无效分蘖,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根据植保病虫情报,及时用药防治条纹叶枯病、稻蓟马、稻象甲、稻飞虱、螟虫类等病虫害。

8孕穗期管理

幼穗分化期田间保持水层,其后采用间歇湿润灌溉。坚持“两查两定”法,根据品种生长发育的特征特性,适时稳妥施用。穗肥采用重促轻保2次施用,促花肥(余叶龄3.5~4.0叶)施尿素112.5kg/hm2加高含量复合肥112.5~150.0kg/hm2,保花肥(余叶龄1.0~1.5叶)施尿素75.0~112.5kg/hm2加高含量复合肥75.0~112.5kg/hm2。密切注意病虫发生情况,选准药种,积极综防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其他螟虫类等病虫害。同时,在孕穗破口期及齐穗期时用苯甲丙环唑225mL/hm2各喷施1次,以提高防病效果,延缓和增强功能叶光合作用效率,提高稻米品质。

9成熟期管理

大力推广养老稻技术,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齐穗期干湿交替,以气养根,保叶增重,收割前7d断水,确保饱水绽谷。齐穗后可用兴欣肥力素、磷酸二氢钾等进行叶面喷施,以提高粒重。

10适期收获

待水稻籽粒黄熟后适期抢晴收脱,收脱后的谷粒应立即进行晾晒或烘干,使稻谷含水量达14.5%的标准,然后入仓贮藏。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3] 蒋祖明,李伟海,段云辉,等.武运粳19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9(5):69-70.

[4] 张洪明,嵇友权,赵加留,等.武运粳2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124.

篇(7)

(-0.197001(17.38652) R2=0.904 F=179.1906

R2=0.941 F=302.291Y=-433890.2+42152.90X3 Y=-20576.84+506.3540X4 (-4.845846)(5.517371)

(-2.495037)(10.40471) R2=0.616 F=30.44139

R2=0.851 F=108.2581从以上四个分析结果看出,Y用X2解释所得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最高(R2=0.941),因此选择第一个方程做为基准的回归模型。即Y=-775.9038+300.5676X2(方程4—1)。在此基础上,依次将其他解释变量加入方程4—1,通过比较相继添加进去的变量对原有模型拟合优度及显著性的影响,确定影响货物周转量的主要因素为X1、X2、X3,由于常数项c的t检验值并不显著,剔除常数c,最终确定方程具体表达式为:Y=21046.72X1+187.9258X2+-10671.47X3+μ。

二、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

(1)异方差的检验—White检验利用White检验法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由检验结果可知,Obs*R-square对应得P值为0.0272<0.05,因此拒绝原假设,此模型存在异方差。(2)异方差的修正—WLS运用WLS法对模型存在的异方差进行校正,选取权数w=1/resid2,得到回归估计结果,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有所增强,同时模型拟合度显著增加。4.序列相关性的检验与修正采用DW法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本文样本数n=21,解释变量k=3,查DW检验上下界表可得:dl=1.13,du=1.54,无自相关区域为1.54<DW<2.26。回归分析后,DW值为1.590150,因此模型已不存在序列相关性。5.模型最终分析通过上述模型检验与校正,最终确立模型为:Y=18436.09X1 + 201.3003X2 - 9268.358X3(93.58953) (316.1671) (-87.46429)R2=0.999999 DW=1.590150模型中X3的系数为负值,考虑到内河航道里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通航运输船舶及排筏的天然河流、湖泊水库、运河及通航渠道的长度。而且,本文模型被解释变量是货物周转量,衡量货物运输周转率的指标,水运货物在量上能够凸显其效用,但是在周转率上由于运输线路的特殊性,运输工具运转的复杂性,同时可能由于统计指标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原因,导致系数为负,但是同样可以看出水运对我国货物周转量有一定的影响。

三、总结及建议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不同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影响程度,通过OLS回归分析可得,对我国货物周转量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铁路运输,其次是公路运输;水运方式在α=0.05水平下对货物流通效率呈现负影响,因为本文被解释变量为货物周转量,衡量的是货物流通效率,而不是货物量,水运以其容积大,在货物量上的影响很显著,但由于其运输线路的特殊性以及运转的复杂性,所以水运方式呈现负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结论,对提高我国货物周转效率提出一些建议:

1.综合调度最佳的配送线路和运输方式

在流通配送中,要达到高效率流通,做到时间最少、距离最短、成本最低,必须综合调度最佳的配送线路和运输方式。只有合理完善调配运输线路与运输工具,才能不断加强产销衔接点,缩短运输线路,节省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2.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传统运输工具

由回归方程可知,对我国货物周转量影响最为显著的主要是铁路与公路运输方式,在一定的运输距离下,运输工具要充分快捷、迅速。因此建议要加大货物运输工具的投资力度,积极改善传统运输工具的装备配置,提高传统运输工具的运转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及运输风险。

篇(8)

Godley的分析方法十分重视对货币金融方面及存量流量关系的分析,其最新发展可归结为存量流量一致模型(stock-flowconsistentmodel,下文简称SFC模型)。简单地说,SFC模型的基本方法表现为:(1)建立宏观经济部门的资产负债矩阵和资金流量表,并保持存量和流量的核算一致性;(2)既考察实物资本、金融资产和负债等存量,也考察国民收人和金融交易等流量,并强调存量流量之间存在动态相互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建立各个宏观部门的行为方程和核算等式;(3)强调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包括历史时间、过程理性、货币金融方面的重要性和金融不稳定性等,反对主流宏观理论的逻辑时间、理性预期和两分法;(4)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经济实验。

 

SFC模型方法被认为起源于Copeland(1949)对资金流量账户的创设和分析,即使用四式记账体系(quadruple-entrysystem)试图回答“当国民产出的总支出增加时,这些钱从哪里融资”以及“当国民产出的总支出减少时,那些未花费的钱会去到哪里”等问题,并把经济中的实际流量(商品服务的买卖和转移流量)和金融流量(净借入或借出的资金)整合在一起,从而突破了原有的国民产出与收入核算的研究局限。此后,不少学者对资金流量分析以及存量流量关系进行了研究(Bain,1973;Davis,1987;Patterson&Stephenson,1988;Dawson,1996)。而实现存量流量核算一致性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的是Tobin(Backusetal,1980;Tobin,1982),正如Tobin(1982,p.172)指出的,希克斯的‘IS-LM’版本凯恩斯理论有许多缺陷,他希望描述一个替代框架,以修补IS-LM模型的缺陷。他所建议的框架与标准宏观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1)正确考虑时间;(2)追踪存量;(3)多种资产和资产收益率;(4)对金融和货币政策操作建模;(5)瓦尔拉斯法则以及加总约束。这些思想为SFC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基础,然而Tobin的模型仍存在不少问题。®SFC模型的真正发展应归功于英国新剑桥学派的Godley(Godley&-Cripps,1983;Godley&Lavoie,2007),®此外也包括一些来自剑桥大学、列维经济研究所(LevyInstituteofBardCollege)和社会研究新学院(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的非主流经济学家。以Godley为代表的这些经济学家在保持存流量核算一致性的基础上,引入许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比如历史时间、过程理性、货币和银行的关键作用、金融不稳定性等,其所发展的SFC模型,优点在于不仅避免了当前主流宏观经济模型缺乏考虑存量流量核算一致性的问题,同时还能对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要性、金融危机等被主流宏观经济理论所忽略或其无法容纳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经济世界的分析框架。

 

二、SFC模型的主要特征

 

本节将重点探讨SFC模型的基本方法,包括存量流量一致性的含义、宏观经济部门的行为假设、历史时间与过程理性的方法论以及对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视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并不打算对数量繁多的行为方程和核算方程进行详细分析,®而主要讨论SFC模型的一些主要的方法论和理论假设,以突出SFC模型与主流宏观经济模型在这些方法上的区别。

 

(―)存置与流置核算一致性

 

存量流量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模型中的存量和流量需保持会计核算上的一致性,即某个部门的资金流人必对应于其他部门的资金流出,亦即资金运用必对应着资金来源,而没有资金核算上的黑洞(blackholes);与此同时,流量会累积起来并影响存量,而存量变动将在随后影响流量,存量和流量之间存在着动态相互影响。存量流量一致性可以通过宏观经济部门的资产负债矩阵和资金流量表(包括国民收入和金融交易)来说明。本文把经济分为家庭、企业、银行和政府四个部门,只考虑封闭经济情形。为简化起见,假设:(1)央行合并到政府部门当中“2)政府债券价格固定为1;(3)居民是企业和银行的股东,因此企业和银行需要向居民分派股利;(4)固定资本没有折旧。此外,表中所有变量均为名义变量,表明的是货币量值的宏观变量。

 

而在企业部门内部,其资产是资本品PK,负债是贷款L,后者对应的是银行的资产;此外,政府部门的负债是政府债券和高能货币,其中政府债券发行总量为B,而央行以高能货币H购买政府债券Bcb。该表最后一行表示各个部门当期的净资产,其中最后一项表示整个经济体加总的净资产是有形固定资产PK。

 

描述的是各个宏观经济部门实物交易的资金流量,反映了国民生产活动中的收入分配(工资、税收、利息等)和支出(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其中,企业部门区分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以用于核算固定资产投资,即出售资本品的企业的经常账户获得收入PAK,而购买资本品的企业的资本账户则形成相应价值的新增固定资产,由于该项目是在企业部门内部进行交易,因此加总为零。企业和银行均向居民分配利润。政府部门的收人为税收T,而支出则包括政府支出G和债券利息rbt-1Bt-1。

 

反映了每个部门用各自的储蓄进行金融资产交易,比如家庭用储蓄投资于银行存款和股票;而企业则利用未分配利润和银行贷款为资本品生产进行融资。各部门的“加总”一项为零,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用于金融交易的预算约束。该表最后一行是每个部门期末的净资产,其考虑了存量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其中家庭的期末净资产即为当期储蓄加上因价格股票导致的股票存量价值变动;企业的净资产则是未分配利润加上资本品价值变动(ApKt-1),再减去因价格股票导致的股票存量价值变动(ApeEt-1);政府的净资产为SAVg;而银行净资产假设为零。最后一行的最后一项是一个核算等式,整个经济的期末的净资产变动量等于总储蓄最后一列各项为零,意味着每个部门的资金流入必对应于其他部门的资金流出。表2最后一行表示的是每个部门当期的储蓄(或负储蓄),其中企业的储蓄是未分配利润Fu。而为了简化,这里假定银行部门的储蓄为零(即净利润为零)。每个部门的列加总体现的是各个部门用于实物交易的预算约束。

 

篇(9)

一、引言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科教学活动中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多次强调与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相关的内容[1]。显然,在当前教育制度下,各种笔试仍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质量定量评价方式。试卷质量自然影响对教育质量的正确评价,因此,针对笔试试卷的质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试卷质量的分析一般是利用经典教育测量理论(CTT: Classical Test Theory)和项目反应理论(IRT:Item Response Theory)进行分析。

经典测量理论又称为真分数理论,假定观察分数X与真分数T线性相关,即CTT的数学模型为X=T+E,其中,随机误差E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该理论最重要的四个指标正是反应试卷是否真实可靠、准确有效、难易适中、鉴别力强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测验质量指标[2]。当然,由于其比较依赖样本、信度估计精度不高、难度和被试水平没有定义在同一参照系上,同时,无法回答总分相同的考生的真实能力有无差异等问题,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项目反应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非常严格,主要包括单维性假设和局部独立性假设[4]。主要方法是在利用参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项目特征曲线、试题信息函数进行探讨,同时利用EM算法,用边际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寻找项目参数的一致估计[5]。

本文主要利用南宁市某中学2013年秋季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在经典测量理论(CTT)范畴下探讨该次期末考试数学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和成绩分布情况。通过试卷“四度一分布”了解试卷质量,并反馈教学效果情况。

二、基于CTT的试卷质量情况分析

1.成绩分布情况

一般而言,一份好的试卷考试的成绩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考试成绩的正态性是考察试卷质量的一个首要指标。检验正态性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是利用直方图和卡方检验、K-S检验。从参加本次考试的872人中随机抽取387人的成绩进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成绩的直方图

正态分布的K-S统计量显著性概率P值为0.095>0.05,因此,这次考试学生成绩服从正态分布。

2.信度

中学试卷中,选择题分数可简化为0,1得分情况来解释,解答题和填空题可以看成非0,1记分的项目。因此,选择题信度主要采用折半信度[斯皮尔曼-布朗(Spearman-Brown)公式、卢隆(Rulon)公式、弗拉纳根(Flanagan)公式]和库德-理查逊(Kuder-Richardson)信度(K-R20、K-R21公式)进行分析[7]。填空题和解答题为非0、1记分的项目,采用克龙巴赫系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试卷信度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每种方法计算的选择题信度都接近0.7,信度系数处于尚可使用范围之内。研究表明,对于标准化的大型测试题目信度要求一般要在0.9以上,而学校期末考试的信度在0.6以上即可接受[1]。选择题、解答题的克龙巴赫系数为0.905,可以认为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信度非常好,综合考虑,试卷整体信度是可信的。

3.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准确性,即通过测验能够正确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的程度[5]。测量的效度的种类很多,其中基于专家和教师对试题与所涉及的范围进行符合性判断的逻辑判断法的内容效度使用较多。内容效度是指测验内容对所要测验的全部内容的代表性程度。但一次考试很难包含学生所学课程的所有内容,因此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考核,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8]。

根据测量的目标与内容的双向细分表,经过该校7位一线数学教师(其中高级教师4位,中教一级2位,中教二级1位)不记名反馈信息来看,本次考试所设计的试题覆盖了所要测内容的主要方面,考查目标清晰明确,题型和分数结构合理恰当,总体符合考试大纲和教学要求。

4.难度

试题难度是反映考题难易程度的指标,一般而言是按照答对人数的百分比确定的,是衡量试卷质量的最主要的数量性指标,简单来说可以利用测验分数的分布情况和特征进行观测,例如考察测验分数的全距、零分、满分、众数、平均分数等相关指标进行定性的判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有关公示进行精确计算。

一般而言,难度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取值越大,难度越小。难度在0.7以上的为比较容易的题,在0.4-0.7为中等难度的题,在0.4以下的则为较难的题或是难题。在实际教学中试卷难度水平的选择,应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试题的形式。如果测验是用于区分学生水平,那么应该将试题或试卷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5左右,各试题难度值在0.2-0.8,同时各题平均难度值在0.5左右是比较适宜的[5]。

对于采用0,1记分的选择题,用通过率P、平衡猜测的校正公式CP和极端分组法计算各个试题的难度。

表2 选择题的难度

对于非0,1记分的填空题、解答题和总分,用难度系数和极端分组法计算各个项目的难度。

表3 填空题、解答题的难度

结果显示,就选择题而言,三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的难度差异不大,整体趋势较一致,从三种公式的难度均值看,第1、2、5、6、7、8、9属于难度较小的题目,3、4、10、11、12属于难度中等偏上的题目,其中第4题难度最大,10,11,12三题难度也较大,选择题总体难度为0.767,属于比较容易,从试题编排上看,除个别题目外,整体趋势是容易的题型放在前面,中等难度试题放在题型中间,较难试题放在题型后面,较合理。

对填空题和解答题而言,题目难度显然大于选择题,填空题总体难度均值为0.499,难度中等,解答题总体难度均值为0,472,属于中等偏难程度,8道解答题的难易程度也和题目顺序基本一致,越难的题目越在后面,符合数学试卷的一般规律。

从考试成绩来看,难度系数为0.548,综合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类型的难度均值,整张试卷难度均值为0.579,和总分难度系数接近,因此,可以判定该份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5.区分度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效用的一个主要参数,同时也是试题对考生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将不同层次的考生区分开来的统计量。若试题的测试结果是水平高的学生答对或者得高分,水平低的学生答错或者得低分,则认为试题的区分能力强。一般而言,区分度在0.4以上为最佳效果,在0.3~0.39为合格,修改会更好,在0.2~0.29为勉强,仍需耍修改,区分度在0.19以下为差,必须淘汰[6]。

对于0,1记分的选择题,利用极端分组法、点二列相关计算各个试题的区分度。

表4 选择题的区分度

对于连续记分的主观性试题填空题、解答题和总分,用极端分组法和相关法计算各个项目的区分度。

表5 填空题、解答题以及试卷的区分度

注:试卷区分度是将各题区分度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

结果显示,对于选择题而言,总体看来,整个选择题中大部分题目的区分度都在0.4以上。通过极端分组法和点二列相关系数计算的区分度在大部分题目中相差不大。极个别题目有明显差异,主要在于两种方法考虑的视角不一致,就第1题而言,极端分组法的区分度指标0.093,是利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差异进行计算的,两者差异很小,说明该题无论是高分组还是低分组都能完成,就区分能力而言属于应该淘汰的题目,但正是由于该题目在高低分组中完成率都较高,和总分的相关性自然就大,因此,点二列相关法计算出来该题的区分度较高。两种方法计算的试卷区分度均在0.6以上,说明该试卷区分能力强,区分效果佳。

三、有关结论

事实上,该次试卷为全市统一考试题目,从一定程度上说属于“较大的标准化”考试题目。从上述分析可知,本次考试成绩的分布直方图并未凸显畸形特征,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单峰,稍微右偏。就四度而言,填空题、解答题的信度很好,但选择题的信度适中。常见的提高测验信度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适当增加试题量;二是提高质量,试题难度要适中,区分度大;三是调整试题编排顺序,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测验的效度采用学科专家通过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的,根据测量的目标与内容的双向细分表,了解到试题覆盖了所要测内容的主要方面,考目标清晰明确,题型和分数结构合理恰当,总体符合考试大纲和教学要求。

试题的难度较合理,大部分选择题难度偏低,其中第4、10两题难度最大。而最后一道解答题的难度系数则过大。这和数学试卷利用最后一题作为压轴题有密切关系。

试题的区分度方面反应较好,但选择题第1、2题和解答题最后一道题在两种计算方法中差异很大。可能的原因在于第1、2题属于难度很低的送分题,因此区分度也不高,最后一道压轴题属于难度最大,很多学生放弃作答,因此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随着统计学及经济计量学边缘的不断扩张,对于教学结果的评价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评价技术方法中教育测量理论就是应用教育统计学方法实现的,成为测评学生能力、考核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利用SPSS测度考试的难易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指标,不仅可以直观、便捷分析考试结果,发现考试中的重要信息和规律,还可以为教学效果评估提供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模式。目前在教育教学及科研领域,人们采用科学的测评方法测度试卷科学性的尝试并不多,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考试,这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亦不利于考试学研究者开启新的研究视域。应该加强对试卷科学化测度的研究及实践,使考试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日益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通过试卷质量分析,不仅可以了解试卷情况,更可以利用试卷科学性测评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试题库、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等方式,提高试卷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注教育质量监测[N].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信息简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0,1.

[2]郭熙汉,何穗,赵东方.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杜洪飞.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6):15-17.

[4]Christine DeMars.Item Response 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5]何穗,吴慧萍.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中学数学试卷质量评价研究[J].考试与招生,2012(08):49-53.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产品质量又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随着人们质量意识的增强,质量战略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并纷纷把质量管理视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产品质量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概念,其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必然伴随质量管理从目标到内容的积极调整。因此,准确把握产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界定,又是企业实施质量战略的前提。

一、“产品质,”概念的形成与演进

产品质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应该说,自从有了商品生产,质量的概念也就随之出现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首先,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并且商品的价值实现是商品使用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因为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只有在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商品的惊险“跳跃”。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最终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就构成了商品质量的高低。依此为线索,不同学者对产品质量的定义作过积极探索。例如,美国学者曾认为,既然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或多种需要的特性,那么,产品质量就可界定为“产品满足特定用户要求的一切性能的总和”,即产品质量是其使用价值的体现。由于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用途,因此不同产品所固有的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特性,又称为质量特性。质量特性构成了产品质量的载体,反过来,产品质量又是质量特性的综合表现。如果将产品的质量特性以定性或定量的形式加以明确,便形成了产品的质量标准。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又可将产品质量狭义地定义为“产品的质量特性与其质量标准的符合程度”。对产品质量的上述理解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商品短缺阶段,对于生产者来说,只要他们生产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就会有较好的市场美誉度,其产品的社会认同度就会较高,此时,狭义的产品质量定义具有较广泛适用性。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由商品短缺阶段过渡到商品相对过剩阶段,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后,如果生产者不研究用户需求,就很难确立其产品的市场地位,更何况产品质量存在着相对性、滞后性和间接性的局限。故对产品质量的理解有必要加以深化、完善。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特性不仅要符合标准,更要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朱兰则更概括地将产品质量定义为:产品在使用中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即认为产品质量是其“适用性”的代名词。此外,日本学者十代天知男将产品的“适用性”进一步明确为两项基本要求:一是产品的各项特性应是消费者所要求的;二是产品的价格应便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前苏联学者进一步把产品质量定义为其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比值。通过对上述观点综合,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产品质量的定义是: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优劣程度。这一定义通常又被称为产品质量的广义定义,因为它包含了产品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的双重体现。同时,由于人们对同一产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对产品的要求也就体现在实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创新性和美学特性等诸多方面。在对产品质量界定的前提下,为适应发展的客观要求,综合性质量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综合性质量,是指质量的外延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内容。这是因为产品质量仅是对结果的评价,从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看,产品质量又是由工作质量决定的。而工作质量作为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评价,由企业素质所决定,它是企业人员、设备、原材料、方法、环境因素的实际水平以及稳定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作质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人又是最关键、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难控制的因素,需要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并且其他因素都是可以通过人的作用加以控制和改善的。由于产品质量是通过工作质量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抓住工作质量,才能控制产品质量,才能通过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达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服务质量是指企业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作为构成产品综合性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种附加属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因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在用户的使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产品的质量也只有经用户使用后才能得到检验。但由于企业与消费者间有关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生产者给予及时的售后服务支持。因此,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使用价值的发挥。随着消费者理性程度的提高,他们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已不再仅仅是对核心产品的购买,而是对产品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能否提供方便、周到、及时、热情的服务,也不仅仅是企业形象的体现,而且直接是其产品质量的重要体现。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企业间竞争的核心,也由过去单纯的产品竞争,越来越《工业技术经济》2(X)3年第4期总第128期多地转移到服务的竞争上来。综上所述,在当今条件下,质量作为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其中,产品质量是工作质量的反映,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而服务质量则是产品质量的延伸。总的来说,令人满意的产品质量是通过生产和服务的各个阶段的活动来实现的。 二、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概括而言,管理就是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手段与措施。因此,所谓质量管理,就是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环节的一切管理活动的统称。对于质量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机构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例如,费根堡姆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为了最经济地生产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组织与协调活动;与之相类似,日本工业标准 (儿)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为经济地制造出质量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的手段系统;日本学者谷津进则把质量管理定义为:向消费者和顾客提供满足需求、价格便宜、供应及时的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一项活动。具体地说,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体系中通过实施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质量目标的过程。质量管理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涵义: (l)为达到质量要求而采取的质量控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生产和提品或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消除可能产生不满意质量结果的原因,以取得预期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管理就是从消除不满意到追求满意的过程。 (2)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例如营销部门掌握顾客需求动向;开发设计部门策划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技术部门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合理设计生产流程;采购部门购进合适的原材料;制造部门能够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因此,更准确地说,质量管理应是全面质量管理(1’OtalQllalityControl厂IW)。 (3)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让顾客或消费者建立对产品或服务的信心。使他们确信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能够满足规定的要求。如果“质量要求”不能完全反映用户的需求,则质量保证亦不能取得充分的信任。 (4)质量管理必须考虑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争取销售额的增长,还要通过价格的调节获取更大的利润。为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在不断增加销售额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或者是通过实现质量与价格的合理配比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从质量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由过去的事后检验阶段,逐步演进为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三者的协调统一。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为主转变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二是把过去的以就事论事、分散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管理;三是把过去的以质量结果的管理为主转变为对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总之,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围绕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或优质的服务”,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

三、强化企业质t管理据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提高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的直接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充分竞争力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可能只是最低标准,所谓的国家标准可能也只不过是合格标准,而令消费者满意的市场标准才是最终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产品质量的裁判只有一个,那就是消费者。由于质量管理可抽象为从消除顾客不满意到追求顾客满意的过程,为提高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其提品应同时具备质量上乘、价格适宜、服务到位的质量特性。因此,顾客满意度可概括为质量Q(卿jty)、价格P(而cc)、服务S(统币ce)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数学表达式为: 顾客满意度二毕该公式表明,对于确定的顾客满意度,可有不同的因素组合:一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稍低但价格也便宜;另一种是价格稍高但产品或服务质量明显与众不同。此时,若想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可有四种不同的努力方向: 一是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价格;二是在不降低价格的前提下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在不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四是在不降低价格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如果把服务质量作为综合性质量的组成部分,那么,顾客满意度可以简化为产品质量与价格二者的关系。即同等质量的产品,如果以合适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就会得到满意的评价。如果以高于质量的价格向消费者提品,就会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相反,如果以低于质量的价格向消费者提品,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2.实现质量、价格与成本的和谐是质量管理的关键尽管顾客满意度与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成本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悖的关系。例如,在提高产品质量时,如果过分强调产品的完美无缺,而不是从提高顾客满意度人手,便会因不必要地提高产品质量而使产品成本上升,再加上产品的特色未加以改进,企业就会不得不因应付价格竞争,使企业难以实现利润目标。相反,如果在提高质量的同时,考虑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周仔么,即使因提高质量而使产品成本上升,上升的成本却可由消费者承受得起的价格的提高得到弥补。也就是说,尽管质量和成本相悖,但质量与价格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提供的较高价格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质量特色,同样可以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3.实施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虽然从局部利益上来说,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必然要投人和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增加交易费用,减少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产品质量得以有效控制和提高,反而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物化劳动、活劳动消耗的最大节约,而生产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才是效率的最大损失。因此,从整体上讲,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对企业效益增长的最有效、最有益的投人,也是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是因为从生产过程看,质量管理与控制可以通过减少返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对顾客的影响看,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提供的保证,可赢得较高的顾客满意度,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可通过顾客间的宜传和推荐,最有效的把潜在消费者转化为现实消费者,使企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篇(11)

片断1:引入本土化生活情景

美丽的大海边,住着两位渔夫,老张、老王、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出海捕鱼,老王工作3天休息一天,老张工作5天休息一天。老师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大家说说,有这么巧的日子吗?会帮老师将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1.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通过利用课前准备的日历,分工合作,纷纷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老王的休息日:4、8、12、16、24、28;

老张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这个情境生动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结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这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可以直接体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呈现出横向数学化的的盎然生机。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纯数学”的公式化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倍数——找公倍数——找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现实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形式化的、缺乏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虽然可以使学生形成概念,但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二是对数学“纯生活”的常识性教学。认为情境越多越好,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生活情境的创设之中,表面看来,整节课处处体现生活化,是重视了把数学问题置于生活的学习;实际上观察其课堂教学实际,却忽略了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行为,无疑丢弃了数学的“工具性”、思维的“哲理性”,使得数学教学过于“生活化”,这与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相悖。横向数学化的宗旨是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希望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情境必须要有数学的含量,如同去金矿淘金、到渔场捕鱼一样。

二、从“生活原型”建构“数学模型”

片断2:解决问题引出数学概念

师:读一读老王的休息日这些数,说说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都是自然数。

生2:这些数都是偶数。

生3:它们都是合数。

生4:每两个数中间隔了三个数。

……

生:这些数不仅都是偶数,而且都是4的倍数。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老王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用同样的方法,从“老张的休息日”引出“6的倍数”,并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老王、老张共同的休息日,12、24等这些数和4的倍数、6的倍数有什么关系?

生1: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生2:这些数是4和6共同的倍数。

生3:这些数是4和6公有的倍数。

生4:这些数是4和6的公倍数。

师:对了,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就把它叫做4和6的公倍数。(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就是4和6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最小公倍数,并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师: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出示集合图)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即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借助“休息日期”这一具有浓厚生活味的“数”,初步感知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策略,这是横向数学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把休息“日期”转换成“数”,逐步抽象出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形成概念的初步表象;再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正初步形成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纵向数学化的过程。

三、从“生活思考”提升“数学思考”

片断3:运用初步概念的“支架”理论,深化解决问题的“数学化”概念

师:下面再请同学们来解决一个问题:晋江汽车站,每过8分钟发一班车到安海,每过5分钟发一班车到金井,每天晨7:00同时发车后,至少再隔几分钟才能再次同时发车?请你们在图上画一画,找一找。(学生在数轴图上画一画,找一找,并根据找出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抽象出5和8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还有一条通往磁灶的班车车每10分钟发车一次。你能把通往金井、安海、磁灶这三条线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找出来吗?(学生继续在图上画一画,找一找。根据结果抽象出5、6、10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片断3中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横向、纵向数学化交错运行,互为补充,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部结构特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化概念的表象。同时,随着情景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两个数的情况拓展为三个数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理解。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式与关系的抽象表达,当学生缺乏对概念的理解时,教师需要紧紧地抓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生活思考提升到数学思考,从而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从“生活语言”提升“数学语言”

片断4:组织语言,通俗准确表达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找“同时发车时间”,我们分别求出了几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生1:共同的倍数叫公倍数。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3:我认为不仅是两个数,三个数也有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生4:既然两个数、三个数都可以,我想更多的数也可以吧。

师:说得有道理。所以我们可以把刚才这位同学(指生2)说的话改一改,把“两个数”改成“几个数”,这样更完整些。谁来再说一遍?

生: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对,这就是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引导学生和书上的结语相对照,读一读,说说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师:想一想上面找“共同的休息日”、找“同时发车时间”的过程,说一说可以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