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子信息工程基础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0 引言
从目前看来,对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来说,培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创新型人才是其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随着当前计算机水平的大幅度攀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过硬的计算机技能,才能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融入社会。不可否认的是,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是推动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恒动力。正因为如此,如何培育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困扰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引人深思。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不容置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和注重的是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第一,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大幅度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力争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有所突破性成绩,从而进一步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高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第二,系统、全面地学习和了解电子、计算机和通信学科的基础知识,深入学习和掌握信息系统和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注重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第三,注重和强调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训练,具备相关方面领域的设计研发能力。第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求知精神和创新精神,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更进一步说,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一系列专门系统的培养之后,既能选择继续深造求学,又能选择在电子科学、电子信息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从事相应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2 培养方案的设计
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较为细致地探讨和解析之后,接下来,我们针对培养方案的设计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希望能够进一步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目标,希望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作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对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合理地调整和改进,只有对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系统、有序的修订,才能最大限度地完善和改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才能进一步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应该及时、系统、全面地梳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重构。这个顺序依次是: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群,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章节。一般来说,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断进行强化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巩固。
3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面探讨和解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我们对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接下来,我们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意见,注重和强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三个角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化地改革,希望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第一,教学内容改革。毫无疑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性和现实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应用型高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是采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培养应用型高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主要体现在:注重和强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大幅度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及时了解前沿理论知识;不断增加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构建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等等。第二,教学方法改革。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和明确电子信息技术的整体结构和框架,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第三,教学手段改革。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充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在展现教学课件的基础上,制作动感十足的电子教案,才能将电子信息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4 结语
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看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知识体系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更新。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雷同的比较多,没有进一步明确区分具体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笼统的进行教学,无法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体系。本文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探讨之后,对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地阐述,接着,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看法,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等等,希望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鹏飞,李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硬件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2012(02).
1、了解专业发展的历史
要较好的完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首先要对该专业的历史或者说是发展历程有所了解,该专业是从最早的研究电视机、收音机等家电设备开始,到后来数字电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再到现在的单片机、ARM、EDA等技术的融入。可以说课程的广度越来越宽,深度也在不断加深。如何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深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的发展,有利于决定具体课程的取舍的选择,有利于教师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
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其深广度的把握
在专业建设方面应该以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建设为主。按照电子专业的应用方向,一般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分为三个方向:路、信号、场。路指的是电路,电路方面应以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信号方面则应该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基础。场方面则应以大学物理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为基础。对于三个方向的基础课是教师要重点深入的介绍。
也就是说以上提到的都为基础课,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这些专业基础课也就是很多高校在专业建设当中提到的专业基础平台的建设。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例如:电路方面可以继续学习单片机、EDA、嵌入式系统设计等,信号方面可以继续学习语音及图像信号处理等,场方面则可以继续学习微波通信、射频识别等。在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可以做成选修课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到底是深入学习电路、信号处理还是场方向的课程。
另外各个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相应的特色专业课程或基础课程,例如农业类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开设植物或蔬菜的种植方面的课程,动物生长类的课程。然后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让学生可以将智能电路及控制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动植物的生长方面。陶瓷类院校,可以开设陶艺及其加工、艺术类课程,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则可以把智能灯光控制和艺术品展示相结合或者是用电子设备来控制或改善加工的工艺之类的。
3、专业类课程提前、不间断
以往的经验证明,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专业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到了第三年尤其是第四年,伴随着考研、找工作等事情的干扰,学生基本无心学习。同时,专业课程在本科四年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不能间断,让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有个连贯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专业课程的整体前移和不间断的专业课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业课的开设方面应该整体前移,课程之间只要没有必然的前后联系,还是可以在较早学期开设的。比如说电路原理可以开设在第一学期,至于电路原理当中的一阶响应部分(需要有高等数学中的解微分方程知识),可以在后续课程信号与系统当中弥补,不一定要等到高等数学学完;数字电路课程没有必要等到模拟电路开完了再开设,虽然数字电路课程当中逻辑非门的引入需要一点三极管的知识,但可以不去提及这方面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后面的组合、时序逻辑电路时没有谁还去顾及非门是怎么来的。当然这部分知识可以在模拟电路课程当中由课程老师提及一下就可以了。按照这种做法,就可以将很多的专业基础课移到较早的学期开设,从而实现专业类课程的整体前移。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较早的进入专业领域的学习,从而使得学生在学校有更多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
而相应课程之间的协调工作应该是教研室或者在专业建设时就应标注说明的。做的好的话,在专业建设时应更多的考虑专业课程群的建设[1],提倡群内各课程老师的集体备课,或者一开始就应该构建依托课程群建设的教师团队。
4、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
基础实验是使学生加强电路基础、信号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内容应包括电路基础实验、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等。这些实验都是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理论平台相对应的。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建立扎实的实验操作、分析和设计能力。
专业实验模块是针对专业课程分方向设置的专业课实验实践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选择对应的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学习,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应用,确定今后研究的专业方向,增强自身的技能,提高实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加强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拓宽实训方式、完善实训机制。应该建立与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相配合,能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实训课程。向焊接实训、模拟电路综合实训、单片机实训等。最终可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具体课程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建设更好的发展。改革的效果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好更多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课程进行推旧出新,去除过时的不适用的,增加新的课程,并对课程进行分析及改进。2)在教学过程当中尝试EDA技术的引入,可以给学生提供另一种学习专业课程的方式。但注意不能冲淡课程的主题,不能替代实践的主体地位及作用。3)对过多的和不必要的数学课程进行弱化,强调课程的目标是借助数学工具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6、科研对专业建设的推动
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与教学有关的科研任务中去,同时利用科研成果更好的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专业。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TN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29-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迅速,在社会不同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
一、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产业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电子信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要商品的产业。该产业技术业务融合和产业链分化整合的趋势日渐明显,行业界限日益模糊,需要对基于产业链的大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从政府层面看,我国政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
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非常重视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实践过程出现较多问题,一定程序上阻碍着电子信息工程潜能的发挥。本文结合多年的电子信息工程经验,探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缺乏电子信息工程核心技术,一些重要技术基本从国外引进。同时,受其他因素影响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创新严重不足,且缺乏高技能专业人才支撑,因此,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不能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其次,从发展战略角度分析,很多企业发现了电子信息工程存在很大的商机,并增加了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投入,但受企业自身及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电子信息工程不能与企业达到良好的融合;最后,我国部分企业虽然成功的搭建了网络化、数字化平台,但耗费的人力、财力非常惊人。众所周知,企业实现良好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以及网络化平台的支撑,龙其在实现结构转型与升级方面理需融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不过在该方面上我国还未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三、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应对策略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我国加大了电子信息工程方面人力、财力投入,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电子商务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另外,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以电子信息工程为支撑,搭建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平台、促进了信息化产品的升级,极大的提升自身竞争力。但不可否认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距离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核心技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相关部分部门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入研究,为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根据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实现未来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应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1、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环境。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调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录和标准,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进一步发挥出信贷和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环境,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科技法规、政策的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运行中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协作,促进科技与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另外,积极引导和鼓励新兴产业研究,重视移动通信产业诸如软件信息服务,数字电视、数字城市等专业技术的研究,为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实践铺平道路。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
对电子信息产业而言,人才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均应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当做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为此应重点坚持了以下原则:
2.1 能力目标分解与保障机制配合原则
从电子信息领域技术需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对应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能力是否达到要求,以保障能力培养要求。
2.2 培养模式改革与管理模式改革同步协调原则 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与管理改革同步,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考虑管理上的可行性,管理措施跟不上,将影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模式改革的失败。
2.3 共性培养计划与个性培养计划整合兼顾原则 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共性学习要求,但也应适当照顾到具有某些学生的特殊学习要求,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发挥。
2.4 专业基本理论、基本能力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并重原则 专业培养体系保证德、体等素质培养外,必须保证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培养。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以满足现代电子信息领域对技术人才的要求
3、加强企业增长的培育
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强设备制造
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深化信息技术创新投入体系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和保障重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突破。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跟踪国际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
4、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增强保护意识,严格知识产权执法。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
1、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机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2、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发。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
4、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来源:文章屋网 )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信息化的崛起,电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并以日新月异的变化速度,不断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以及工业发展之中。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20世纪20~90年代,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飞速地发展,并在生活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是一个资金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 加上长期以来缺乏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体制机制,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这种瓶颈性的矛盾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远的发展, 必须要突破瓶颈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优化产品与服务, 使电子信息产业向智能化转型, 增强以电子信息工程为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使电子信息工程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更好的应用在生活以及工业发展之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及其现代化技术的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时代的推动者,对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及新产品技术的开发,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2.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到了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逐年增加,电子信息产品也朝着高附件值方向发展。然而,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因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涉及领域比较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矛盾也日益凸显。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信息工程和技术的发展体系,大部分的先进技术还是直接引进先进国家的成果,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上处于被动低位,而无创新性可言。这样就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譬如信息服务业与软件比重不平衡、数据库产业规模小及集成电路产业在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方面要远远低于国外企业。
2.2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很多技术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加上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市场中一些劣质或者盗版的电子信息产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这种恶性的竞争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明显后劲不足。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存在很多假冒伪劣的电子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盗版商品贩卖等一系列现象存在,在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下,正当商家尚且没有竞争力,缺少良好的市场环境。
2.3自主创新不足,技术人才医乏
我国长期以来,一些关键性的电子元件主要依靠进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严重影响了电子信息工程品牌的创建及创新能力的发挥,很多企业缺乏专利意识,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此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是一个资金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加上长期以来缺乏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体制机制,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这种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和深化。
3.电子信息化的现代化进程保证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对我国经济的带动,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在我们这一代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3.1增加国家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软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3.2 推进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下,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统筹资源、环保、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推陈出新才是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企业就应该加强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国内发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制造能力,以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
3.3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人才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发展的环境。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3.4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形式,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文化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非常之迅速,现在成为新世纪的人们进行交流和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方面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电子信息对于当今学生的日常交流影响非常大,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者们,还在仅限于单独的说教当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套用原来的教学形式,没有完全和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接轨。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学生的追求。没有做到以创新的理念通过教学方式去带领大学生们,对于今后的不断发展,专业素质的培养,做到更深的教与学的相互结合。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他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一、什么是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
该专业要求我们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包括生产实习和室内实验。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例如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一大批具有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能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必不可少的。
二、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途径
(一)不断扩大网络平台交流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利于人们网络交流。网上交友,工作、学习、生活越来越方便,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了科技工程信息作用。让世人进入网络世界。
(二)促进信息化建设
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电影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工程的开发,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电子信息经济增长点
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下,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推陈出新才是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企业就应该加强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国内发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制造能力,以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
三、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领域
3.1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已经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且各类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说明。
目前造价行业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几个部分:以Internet/Intranet为内部、外部和内外通讯的网络平台,通过实施办公自动化和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采用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软件进行工程量和钢筋用量的计算,运用套价软件编制工程预决算;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指标收集和分析系统,用于已完工程的积累;利用信息网和获取信息,用于工程预决算的编制和造价管理。
3.2 电子信息工程在公路领域的应用
电子信息在公路领域主要可以用来分析高等级公路信息数据结构。通过分析可发现大量的信息是建立在相同数据库上的,不同的参建的人员对数据有不同的要求。建立在有纸办公的基础上的相同数据的查询、整理和使用不仅会造成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在管理中出现数据的更新不能及时反映到施工当中去。如公路工程中的计量支付,一些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工程计量中对工程进度、质量、费用的数据“描述”,还随时取算各种工程量数据书录指标,是工程信息管理的集中体现,计量数据的积累和还是工程信息管理的保证。计量时对照合同和工期,完成它对工程投资、进度的宏观调控功能。
3.3 电子信息工程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领域中,拖拉机与自走式农业机械电子化正向网络化、智能化、分布式控制技术方向发展。一台大型拖拉机和复杂农业机械,已装置了若干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它实际上已是一个带有独立处理信息与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终端,是针对农业机械使用环境专门设计的通用微型作业计算机,具有统一标准设计的接口,采用了控制局域网络(简称CAN)技术及其网络通信协议。
3.4 日常设备信息化
随着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渴求,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都或多或少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如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等等。而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日常设备中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四、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方便。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电子台历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计时工具,显示内容比较具体,包括:年、月、秒等,以其自身精确、使用方便等优势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电子台历使用过程中,能够在两个方面体现其特点,一方面,能够与软、硬件更新同步,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具有实时性特点;另一方面,结构简单,主要是将单片机作为基础,与LED显示电路等构成,而且在特殊环境影响下,能够进行实时调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2设计原理
电子台历软件主要包括程序初始化、按键检测等,硬件则为单片机,由于单片机芯片接口数量较多,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复杂。诚然,电子台历体积小,但是,其内部系统包含电源电路、时钟等部件,能够确保其稳定、正常运行,另外,在其设计中,台历前板显示屏幕是价格比较昂贵的数码管液晶显示器,能够有效突破传统仅能够显示一种字体的弊端,通过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有效节约成本,还能够提高电子台历市场占有率。目前,Proteus系统电子台历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2在电子信息中单片机电子台历的应用
2.1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创新潜能
传统教学主要采用标准模块,学生被动地在课前对相关实验进行预习,并将事先编好的程序录入系统中进行验证即可,在很大程度上写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而单片机教学不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以利用单片机软件进行创新设计,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能够深入挖掘创新潜能。另外,该技术自身结构简单、学生操作难度较低,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供支持,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热情。
2.2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范围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计算机应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影响下,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普及,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设计与运用,已经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单片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使得人们对电子信息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况下。因此,将单片机技术引入教学中成为未来主要趋势,在教学中渗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丰富知识范围,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单片机添加到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和掌握单片机知识,从而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3提供实验素材,培养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94-02
两院院士王越教授曾说过:“人类是否可以有统一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原因在于,教育效果的发挥是在‘未来’的时空中,而‘未来’是无法详细预测和提前采取行动措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只能不断讨论和不断永无止境地改革发展。”为了提高电信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做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储备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可以与市场直接接轨是目前各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模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教学文件[1]。因此,针对国内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电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加强与工程背景紧密结合的思想,开展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研究适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紧密接轨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高校电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1.国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外大都划分在电工类,也有归在计算机科学类当中。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电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可以分为电路、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及电磁场4大类。(1)电路类。电路类的体系结构以苏联和欧美体系最具代表性。其中,苏联体系注重理论基础,重视分析方法,授课内容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欧美体系注重课程的实验教学及其工程应用性。国外的电路类课程教学体系多,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教学安排具有层次性,强调实验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同时,注重电路的工程应用背景、注重计算机技术在电路中的应用、注重电路问题的电磁场基础。(2)电子线路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电路和电子学”、“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模拟电路”等课程及相关实验。英国剑桥大学通过本科前两年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在之后的专业课程设计中,更强调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开设了“电气和纳米材料”、“先进远程通信”、“电子传感器和检测”、“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图像处理和图像编码”等课程及相关实验。(3)信号与系统类。国外信号系统类课程的建设在注重数字技术发展对体系的影响的同时,注意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及时跟踪未来技术及其可能对课程产生的影响。(4)电磁场类。欧美大学的电磁学类课程的教学主要分为三步走: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核心课程教学阶段和扩展课程教学阶段。基础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现象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和特性;核心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扩展课程注重的是与工程实践的接口。
2.国内高校。国内有442所高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中辽宁省有29所。主要开设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通信电路、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理论、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主干课13门。
二、我国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国内市场电子类发展方向主要有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型显示和数字电子及“三网融合”,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及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2014年1月,国内就业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占总需求人数5.7%左右,到2014年7月,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增长到总需求人数的1/5。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类人才,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且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基本定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将电子类和信息类紧密结合的宽口径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利用等技术,接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系统与网络的软硬件开发及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基于该基本定位,在制定大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建设了理论类与技术实践类两大课程群,在强化理论类课程的同时,依托工程背景,突出实践应用,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分析和综合并重的专业特色,具体做法是:厚基础――加大主要专业基础课学时,确保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扎实,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宽口径――加开“随机信号处理”、“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通信”、“DSP技术及应用”和“EDA技术及应用”、“卫星通信”等任选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应用――增加实验比例,特别是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同时将电子系统设计、创新项目等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及控制技术,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可在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培养大纲制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工程实践和应用的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确立了理论类和技术类两条专业课程主线。
1.理论类课程群建设。专业性和综合性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个发展,我们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也应该朝着专业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开展改革,也就是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我们的自身特点及优势,制定了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结构和实践类教学体系结构。理论类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信息与系统和信息与通信两大课程群。信号与系统课程群包括:电路原理(含实验)、信号与系统(含实验)、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含实验)和信号检测与处理;信息与通信课程群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含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含实验)及电磁场与电磁波。
2.技术类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确定了理论体系结构之后,我们又开展了技术与实践教学体系论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指向,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与理论体系结构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完成了计算机四年不断线计划,建立了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群包括: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高级语言编程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群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含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含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EDA技术及应用课程群包括:EDA技术及应用(含实验)和EDA技术课程设计;微机与单片机课程群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含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含实验)、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创新实践课程群包括:工程项目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机器人擂台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
五、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过多次调研、分析、修改完善及研讨,并经有关专家审核,最后形成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年的培养方案。其特点如下:
1.提出课程群建设的思想,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整个培养方案共分为两大类(理论类、技术类与实践类)、7小类(信息与系统、信息与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EDA技术及应用、微机与单片机、创新实践)课程群。课程群思想的提出使得电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变得十分清晰,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目了然,便于师生理解和执行。
2.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就业市场的直接接轨,必须对现有电信专业的技术实践类课程进行改革。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注重以工程背景为实践类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力求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电子系统综合设计、EDA技术、DSP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相关课程建设,采取稳扎稳打、稳步推进的原则。
3.计算机四年学习不断线。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还注意设计了四年计算机学习连续化,实现计算机四年不断线学习[2]。
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整个培养方案的修订贯彻人才战略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理论教学拓展,保持综合性、专业性的专业教学优势。坚持本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接轨的教育思想,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编写注重工程应用的教材,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实现分类施教、差异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系统观念、整体观念和分析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并且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目标
广东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包括了软件和集成电路、数字家庭以及高端消费类电子产品。本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应契合产业发展方向,针对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和智能安防领域,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此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调与产业的对接,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对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3.1培养学生的职业定位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研究型高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系统软硬件底层开发。硬件相关工作方面:学生通过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等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够从事相关基础元器件的研发工作。软件相关工作方面,学生通过操作系统、处理器内部体系结构和接口电路工作原理的学习,能够编写硬件的底层接口程序,从事一些基础的研究工作。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需要熟悉生产设备的工作过程,能够应用和操作设备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应用型高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层次处于上述两种类型学校学生的中间,必须要实现差异化培养,具有自身不同于研究型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色,在产业结构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样才能保证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应用型高校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应该熟悉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的工作原理,了解元器件的性能参数以及影响其工作的因素,能够根据客户提出的设备的性能指标和不同要求,“选择”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通过合理的组合连接,形成生产设备,或是能够测量某些物理参数的仪器和仪表,或者是智能家居中的控制系统、安防系统等等。该类型学生主要从事的是系统集成工作。从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结构来看,大部分企业还是生产型的,从事研发的企业和研发方面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较少,所以对从事底层设备研发的人才需求有限,而对系统集成人才需求较大。
3.2工作岗位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思路。智能化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未来的仪器设备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和算法运行,脱离人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基于此,确定培养的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定位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广东省电子行业发达,提供的相关产业岗位较多,95%以上的学生会在广东省内就业。就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调试和安装工作。作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就业之初可以做为企业研发部门的软件、硬件工程师,随着相关经验和技术的积累,以及自己本人的不断努力和学习,有部分优秀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可以成长为产品的项目工程师。如果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则可以成为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只要努力,职业提升空间较大。
3.3课程模块设置
学生要想在将来能够胜任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包括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号转换变换、总线接口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习的模块设置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产业对接模块。针对学生将来从事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作,要求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如下:基础模块包括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信号与系统、传感与检测、数字信号处理、虚拟仪器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提高模块包括了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嵌入式系统、微机与单片机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产业对接模块含有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和智能家居等课程。基础模块电子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分析方法,为提高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提高模块中的课程主要学习由8位,16位和32位处理器内部体系结构和编程方法和系统硬件描述语言,这些是智能电子产品的核心。而产业对接模块开设的课程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智能电子产品系统。
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框架
4.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该模块包括国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与技能课、体育和全校性公共任选课,总计57学分,1004学时。具体课程为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I-IV,含口语与写作)、大学计算机基础、健康与心理教育、大学语文(含应用写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体育(含选修),公共任选课。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法律和国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成为一个道德和人格上成熟的人。
4.2专业课程教育模块
该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总计105学分,1498学时。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学生必须了解的本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学科基础课电子类工科学生必须学习的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含30学分,总计548学时,主要课程有:大学物理及实验、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工程制图与AutoCAD、电子工艺训练、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分析基础实验。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是本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组合,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含18学分,总计287学时,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实验、通信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及见习。专业课程组合则是本专业的一些较为重要的课,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总计13学分,204学时。智能电子系统方向主要专业课程有智能电子系统方向、信号与系统、微机与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专业选修课是本专业的一些特色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18学分,28时,课程主要课程有: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技术、传感与检测、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专业任选课10学分,170学时,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印刷电路板设计、Matlab程序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等。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符合生产实际的能够实现一定功能的智能电子系统。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进行的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活动,相当于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均为8学分,8学时。
4.3职业教育模块
该模块均为选修课程,包括心理学2学分,32学时;教育学2学分,32学时;教师职业技能2学分,32学时;教育实习4学分,4周。学生可以在修完此模块后申请教师资格证,扩大就业面,从而拓宽就业途径。
5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内容
5.1调整专业方向,强调产业对接
紧密结合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内容和专业的发展方向,根据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将专业方向调整为智能电子系统方向。为实现专业调整和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最终摆脱学生所学知识与到企业工作后所需能力相脱节的现状,开设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近的课程,如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和智能家居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真正做到与企业生产实际的对接,让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可以尽快进入角色,找到自己在企业的一席之地。
5.2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核心地位
针对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主要从事智能电子系统设计相关技术的工作,专业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设置为: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及见习、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方向课中的核心课程设置为: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技术、传感与检测、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及见习。强化学生在智能电子系统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为学生将来在本行业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有较大程度的职业上升空间,使开设的专业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将来在专业技术方面的成长和发展。由于专业选修方向的调整,增加了相应课程,如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和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删除了理论性较强的相应课程,如信息论基础和数字图像处理。
5.3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特点,提出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工作的几项措施: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二是推进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三是加大经费投入,通过优化、整合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四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建设好大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五是实施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工程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