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自媒体时代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移动互联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成了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媒介素养,如何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1 自媒体与媒介素养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他认为新闻媒体第一代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第二代是指新媒体,第三代就是自媒体(We Media)。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则首先阐释了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这一概念随后被广泛采用。自媒体简而言之就是自我的小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人类社会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在信息社会中,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自媒体运用的主要群体,自身的媒介素养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
根据CNNIC第35次报告,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85.8%,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46.6%。因此,大学生接触网络等媒介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生活内容,据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过分依赖以微博、博客、QQ、微信、贴吧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其传播主体的草根性、传播内容随意性和使用的低门槛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通过网络运用自媒体成为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主要平台和工具,但是中国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近年来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在我国才逐渐被重视起来。大学生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其媒介素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有49.2%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35.3%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不是很清楚,仅有15.8%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所了解,面对这一现实,加强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
3.1 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着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以校园自媒体为平台,让大学生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实实在在的身边媒体状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论坛、拒绝做“低头族”的倡议、微博撰写大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兴趣方向,针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获得启发和教育,并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所得所感通过各种自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自身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3.2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媒介素养课程教学与多元渗透教育相结合,建构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础
学校以公选课、必修课等方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列入学生必须接受和参与的通识教育内容,立足于媒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着重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多重能力,包括媒体的运用能力、制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海量信息的筛选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自我抵御能力等。同时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去,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从利用自媒体丰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形式入手,加强对大学生自媒体运用的引导和媒介素养知识积累,发挥媒介的工具性作用,为我所用。
3.3 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保证
学校可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在职培训、互派交流等多种途径,使教育工作者接触并接受自媒体环境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熟练运用大众媒介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全方位、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同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突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束缚,加强媒介舆论的引导,打造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保证。
3.4 注重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良好媒介素养的根本
在自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为有效避免患上“自媒体依赖症”、“手机依赖症”,必须正确认识手机与媒介的工具性,不要被工具所牵引,重视自我修养,注重自律意识的培养,积极主动地通过实践将媒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内化为一种行为,内化为一种意识,提升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自觉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起独立的批判精神,对媒体商业化的侵蚀保持清醒头脑,在运用自媒体时能够自觉践行,增强自律意识,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实现大学生媒介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既是高校教育的内容,又是培养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必要举措。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40-03
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与视觉传播
“个人日报(The Daily Me)”的理念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1995年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个人日报”应该是自媒体的最早形态。在名为“We-Media”的研究报告中,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提出“We-Media”的定义可以理解为“通过数字科技的应用,在连接了全球知识体系后,普通的大众为提供分享自身的事物以及自身新闻的途径”[1]这一概念强调了一个关键信息:媒介的主体由自媒体大众构成,这些大众完成了由单纯的媒体受众向媒介主体的转变。自媒体大众通过BBS、BLOG、QQ、SNS、WIKI等传播方式面向大多数人传输公开性质或即使是私人性质的信息,这些传播方式统称为自媒体。[2]自媒体传播的介质是比特(bit),它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具有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自媒体传播既可以同步传播也可以异步传播。也就是说自媒体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实现自我经营、信息的传播反馈。
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电脑以傲然的姿态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这一年的年度封面人物并不像以往那样采用任何实体名人的照片。作为互联网的所有者和信息内容的创作者,每一个“你”都是《时代周刊》所要评出的年度人物,每个“你”都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社会的公民,即作为每一个“你”的我们正身处人人即媒体的“自媒体”时代 !
在这样的一个自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捷,“日常生活”正是当今发生在全世界的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也有人称之为“文化转向”、“图像转向”、“视觉中心主义”),即景观社会取代商品社会;图像、空间、日常生活概念取代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政体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视觉经验构成了视觉传播的领域,因此,当代社会的主导性本身主要表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将那些并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visualizing),对它的诠释结构焦点集中在视觉传播上。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在视觉研究中,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把由视听媒介或者视听媒介传播信息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的传播看做是一种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这种视觉传播行为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的视觉媒介来传播信息的。那些只限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的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传播现象则属于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的范畴。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二、自媒体时代视觉传播的真实与虚拟
在自媒体时代,视觉传播中的有形的图像,即图画、雕塑、设计以及光学影像,通过先进的传播技术,更为便捷地被人们所感知,复制和传播,营造出一个由于科技的进步而带来的虚拟实景(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个时代对客观世界的模拟和再现,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清晰、完善。),然而我们却深陷这样的虚拟实景中无力辩解真假却无法自拔。
人们从子弹论的靶型目标受众转变成为主动的“编辑”“导演”“参与人”,每个人都可以设计、创办一份属于自己的及时上报身边新闻照片、稿件的“网络报纸”(博客)、张扬个性及拥有独立兴趣领域的个人电子杂志、或以从草根故事到精英文化全接纳为背景的“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人们自由随性地在自己的“媒体”上通过有形的视觉信息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话语,传递他们生活的悲欢离合,构建自己的交友网络,通过自媒体,人们创作、复制、传播的有形视觉形象来表现内心景象的阴晴圆缺,日常的生活,个人的评论及关注,然而这些有形的图像在人们心中引发的力量,并非图像或者符号本身,人们将自己的观念、价值与之相关联。人们给视觉传播的对象及内容赋予了“真实与虚假”的特性,经常把视觉传播中的对象及内容与人们认为的对象及内容混淆起来。
从自媒体的特性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以下的疑问需要解答:视觉传播主体身份的真实与虚拟的问题,以及自媒体中产生的角色的真实与虚拟的问题。视觉传播主体的身份例如传播主体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等,均无法确认其真实性,使我们徘徊在似是而非的边缘。身份角色的虚拟性(同一个人以不同马甲的形式出现,“张冠李戴”的形象照片),往往能使人联想“我非我,花非花”的命题。
三、自媒体时代视觉传播的互文性增强
互文性指文本的创作者“借用”先前文本之意。有时,这种借用是有意而为,但在多数情况之下,它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发生在有意借用行为的下层。俄罗斯媒体理论家M.M.巴赫金将文本借用过程描述:“每一个超艺术散文语篇――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朴素或辞藻华丽或精深学术――都必须基于”“已表述过的”、“已知的”和“共识的”等条件。[3](P10)互文在赋予图像心理共鸣和影响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图像发挥作用的方式很多,通过与已知的信息联系,激发大脑反应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传播理论,有称为反映弦理论,认为交流过程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已知的信息。正如托尼•施瓦茨在他的著作《反映弦》一书中所论述的那样:“许多与电子媒体相关的体验是按照被感知到的方式编码储存的。由于它们并没有经过符号转换,最初的体验在被回忆起时以较直接的方式发挥作用。当然,由于体验并非以符号的形式储存,符号线索是无法使之被回忆起来的。它必须以与储存信息编码相同的方式被激活。”
大脑的重要任务是设计刺激组合,这样它就可与脑中储存的已知信息产生共鸣,以产生预想的学习行为和行为效果。当听众或观众理解交流中输入的刺激时,共鸣就产生了。[3](P12)托尼•施瓦茨的理论认为,交流没有改编由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的信息,而是利用接收者脑中已储存的信息触动了其反映弦,确认大脑中的信息在发挥交流与产生共鸣上起着重要作用。
四、自媒体时代视觉传播的虚拟社会交往
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者对别人的行动做出回应,这种过程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主要部分,社会学将这样一种过程称为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4](p116-129)网络的兴起、媒体终端广泛应用的自媒体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互动方式――虚拟社会交往。正如,佐治亚大学教授帕特里克•麦基翁所说:“网络使我们进入了一种能和我们无法辨认的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时代。”这里的社会交往是一种不同以往存在于物理空间进行社会互动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会交往是虚拟的,是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社会互动。
互动性是自媒体最具魅力的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互动性建构新型的传受关系。受众通过自媒体进行评论、留言等互动交流形式参与到各项“事件”当中,同时浏览者的评论或者留言以及点击量等都将使原有的事件“增值”,从而成为其他人的“事件”。第二、自媒体与自媒体以及其他媒体的互动、联动。例如手机博客所发出的文章可能被其他人链接或者其他媒体转载。这样自媒体与其他媒体就处于互动的“场域”之中。特别是SNS社会网络技术在自媒体上的运用使其互动性的特点更加显著,互动方式多样化,效果更加显著。例如新浪空间中整合了博客、即时通讯等使互动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美国网络预言家约翰•佩里•巴络(John Perry Barlow)说:“我们目前正在创造一个空间 ,让全球民众可以有一种‘新的’沟通关系:我希望能够与试图和我沟通的心灵完全互动。”[5](P442)“自媒体们”正在通过网络所构建的“赛伯空间”(Cyberspace)――一个近似于“现实”的空间来实现这一个主观希望。在这个空间,自由交往的人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翱翔在“这里”或者“那里”,穿越于“此时”与“彼时”,将传统的时空界限远远地抛于身后。这样的“翱翔”与“穿越”挑战着传统的“空间场”理论。例如,由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 Edward. T. Hall)所提出的“空间场”理论,认为在个人空间里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是限定在实际接触到彼此相距 18 英寸(大约 45 厘米)的范围内的。但在虚拟社会交往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自媒体时代的各种视觉形象适时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塑造了一个五彩斑斓但是又简单快捷的交流环境,使得“在线上 ,大家有说有笑的,相谈甚欢”,“自媒体们”这样的虚拟交往给人们带来一种“天涯共此时”和“比邻若天涯”的感觉。
这一现象,我们能找到印证的例子很多。例如,在Facebook上,注册用户可以在自己的页面上发表博客、照片,上传头像、音乐、视频等,并可对页面进行个性化编辑,大量的视觉形象构成了虚拟的网络交往环境,同时Facebook社交平台上与好友联网的互动游戏和实用性应用程序也由各种颇有特色的视觉形象构成(如特别好友设置、给好友送校内虚拟礼物、成为名人用户的支持者等),极大地增强了社交网站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又如《开心农场》,这是一款以种植为主的社交游戏。用户可以扮演一个农场的农场主,在自己农场里开垦土地、种植各种蔬菜和水果。各种瓜菜水果、鲜花植物的视觉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各种动物形象也化身为活泼可爱的数码造型,而人们在装扮经营自己的农场的同时,以“偷菜”“施肥”“动一动对方”的方式与自己的好友进行着虚拟的社会交往,而这一切的过程也都是视觉化的,例如联网的手机这一类的自媒体们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往的愿望。由网络构成的人们的虚拟社会交往在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推动下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五、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是一种数字化的传播,具有门槛低、运作简单、平民化、个性化的特点,人们更方便、迅速地理解视觉形象以及对视觉形象的再创作,作为“海面下的冰山”的视觉传播中的真实与虚拟,应得到我们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处于视觉图像构建的环境当中,大量的视觉信息在改写了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交往方式,互文在赋予图像心理共鸣和影响上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浸蕴技术(翟振明语),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推动了虚拟的世界和实存的世界同在、同构、交融、互动。
[参考文献]
[1]Shayne Bowman & Chris Willis.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DB/OL].省略/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
[2]肖玉琴.自媒体环境下广告教师知识结构优化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0).
[3][美]阿瑟•阿萨•伯杰.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美]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十版)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美]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1.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We-media Time
MO Qian1,MOU Shu2
一、问题的提出
概念的产生:自媒体概念首先由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于2002年年底提出,并系统阐释于2003年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该文章指出,自媒体(We media)将成为信息传播流程中的主要一环,成为新时期的主流媒体。同时,美国新闻学会下属媒体中心也认同这一看法,在其2003年的“自媒体(We media)”研究报告中,其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过数字分析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的一种分享其本身事实与信息的新闻途径。”自媒体概念的提出,无疑是网络信息史上的又一大飞跃,人们从信息的受众,逐渐成为信息的受众,全球的信息交流,也更加处于一个互动的(interaction)平台之上。而网络技术刚刚起步时的关于世界信息化的预言,也将由这个时代来全面实现。
国内现状:对自媒体的研究,虽然我国依然处于起始阶段,但是在自媒体的应用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自媒体化程度,并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对比,表明当前经验主义的范式研究,可能并非适用于自媒体这个既新兴又贴近生活的概念中。以我国情况描述,在最早的自媒体载体中,博客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充实的信息内容与自由的、独特的信息视角成为人们广泛接受并切身使用的一种自媒体载体,而近年来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微博,社交网站等自媒体载体,更是以其巨大的信息传播量和超乎寻常的信息传播速度,收到了大众的更高评价与青睐。当前我国在对自媒体载体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将视角集中在了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主流媒体,传统中心媒体的冲击。其二,自媒体运行规范缺失及对策。其三,自媒体产生与发展,对于网络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动。
图1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前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中,社会大众平均每日接收到的信息已经比过去在中心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中要增加了十倍,而在这“信息汛期”中,自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远远不止传统媒体的危机与实践技术的发达。自媒体所带来的微妙变化,如同无数的触手,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本文将由我国公共经济视角,来分析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我们所面临之机遇与挑战。
二、被自媒体影响的经济秩序
对利益的渴求,对资本的追逐,是经济世界最基本的动力,不同的时代其经济秩序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被诸多因素所左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是影响经济秩序的重点因素之一。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大众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闭塞,方法单一,表现为树状的信息传播方式。这个时代,社会市场也较为平和,较为简单,人们研究的重点聚焦在市场经济主体与客体本身,或是静止地分析该时代的市场秩序。而在自媒体时代,社会大众由于分享信息速度加快,自主传播途径变广,整个社会群体对经济信息的收集与交流便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复杂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使得整个社会市场,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既焕发了新的活力,又暗藏着种种隐忧,以下是一个简要分析。
市场经济的微妙变化:其一,主体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中介机构,是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信息散播,正逐渐被一些自媒体的主体所淹没,从而使得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反而观之,一些新兴企业,或是并不具备规模的企业,甚至是个体私营业者,很好地分析和掌控了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从而站在了信息与影响力的前沿,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从这个主体中剥离出去。对于市场主体的变化,也使得自媒体时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市场经济,显得更自由,更开放。其二,营销方式的变化。从市场经济诞生以来,营销就在马不停蹄地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展着,在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方式,相对当前自媒体时代,显得相对单调,其手段主要依赖于中心媒体的平台,大家接受信息的方式相同,对于某件商品信息,社会大众容易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而在自媒体时代,大家接收到的商品信息,远远要比曾经的传统媒体时代丰富,不仅局限于曾经的“货比三家”、“货比十家”、“货比百家”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类情形,市场中的主体,就不得不改变营销策略,舍弃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宣传投入,而转投在自媒体这个全新的平台中,同时也促进了自媒体的扩增与发展。下表通过对营销过程中五个指数的简单分析,有力地展示了自媒体时代,不同营销模式的差异和差距(表1)。其三,信用度的价值变化。无疑,自媒体时代的市场,是一个信息空前膨胀的海洋,但是正是这膨胀的信息量,使得这些信息的信用度良莠不齐,遭到不实或无效信息误导的市场客体损失的案例日益增加,恶性经济行为的比例也远远超越了过去。故而,在自媒体时代,信用度成了一个日益珍贵的“奢侈品”,收到社会群体越来越高的重视。信用一词,最广泛应用与金融学,信用的狭义含义是针对借贷行为而言的,但是面向信息广阔而丰富的当代,信用在自媒体时代,必须解释为其广义定义,即为所有经济活动中,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表1
操作便捷 传播力度 互动程度 信息读取性 营销效果
新型媒体营销 A A A A A
传统媒体营销 A B C A B
常规模式营销 B C C B C
其中A为效果最佳;B为较佳;C为一般
另一种理性思维的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现,市场的不断进阶与外扩,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也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市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传统经济学中,以“经济人”假设而形成的传统经济理性,在自媒体时代也发生了一个不小的改变。曾经感性视域中的行为,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也逐渐成为一种理。这样的行为,是由于自媒体时代产生的“私信力”的日渐发达而造成的。“私信力”最早出现在古董交易市场,一件古玩的价值,往往没有一个合理的公论,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就需要有专门的专家,以其专业技能和专门知识加以其个人的信用度来鉴别真伪。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私信力”渐渐解脱出了其特定领域,开始成了大众市场的理性导向,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时代,名人效应如此轰动的原因。密尔在其著作《功利主义》中说道:人们常常会由于性格软弱而选择就近的善,尽管他们知道它的价值较低。自媒体时代的“私信力”,从形而上学的视角中看来,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可以为市场客体带来相对真实与稳定的信息。但是,未能形成责任承担的“私信力”只能视其为一种暂时的安定。当然,追逐“私信力”的经济理性,只是自媒体时代所产生的新理性的一部分。
相信随着自媒体的继续进化,经济世界中将出现更多与时代特征相符的理性思维。以下是随着自媒体时代信息质量影响经济理的分类模型图。
图2
在分类模型图中,由信息质量的高低我们可以得到:第一类(I)传统睿智型可以解释为精英理想型的经济理性模式。第二类(II)自媒体时代睿智型可以解释为符合时代特征的大众经济理性模式。第三类(III)传统平庸型可以解释为传统媒体时代中的大众经济理性模式。第四类(IV)自媒体时代平庸型可以解释为时代演进中的经济理性模式的不完全性。
不受信息质量影响的经济行为,并显示其高级的理性,虽然在任何时代都有存在,但是其只能显示为经济世界的沧海一粟;被信息质量影响而显示理性的经济行为,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与信息平台发展对经济理性影响最强的一个层面。综合以上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市场行为与经济秩序,虽然不断被增长的社会生产力与世界市场的交流与融汇所左右,但是信息世界依然是经济秩序的一支不可小觑的推动力量。在市场主体的微妙改变与市场客体的思维转换之后,中国公共经济职能的体现,就成了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极其令人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公共经济在自媒体时代的改变
公共经济学又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其中所谓的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则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政府的行为。虽然政府与企业、家庭一起共同参与国民经济,但其行为方式和目的却是不同的。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在长久的经济学研究中,造就了许多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成果,其中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种,西方经济学中政府职能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政府经济职能这两部分。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大致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理论,其认为政府在自由市场中,只要提供对社会安全的保障、对交易公平的保证和对公共设施的提供即可,但在日后长久的实践与经济危机的磨难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阐述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中的代表理论则是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导思想的凯恩斯主义。仅由西方政府经济学的简要沿革我们便不难发现,政府经济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顺应社会的需求与社会现实发生改变,其灵活程度不亚于任何学说。此外,关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被认为起源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全部生产资料将由国家机器负责代言与管理,政府成了国家经济职能的主体,身兼生产者、指挥者、调节者及组织者等多项职责。该理论一度被许多国家采纳并奉为典范,但是由于过度的职能包揽,使得这种理论并未符合时代的需求,导致了经济停滞不前等不良后果。
我国的公共经济演变,也体现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如前文所述,政府在这一时期的经济职能繁多而冗杂,但也体现了当时集中型经济体制的需求。第二阶段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即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该时期的公共经济体现着一种承前启后的状态,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市场的限制,但是又掌握着对市场的控制与监督。最后第三阶段则是新时期,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该时期我国市场不断开放,与外界合理沟通,理性的市场思维日益增强,在该时期我国政府经济的主要职能则是提供一个更为良性的经济环境,更为公平的市场氛围并辅以完善的宏观调控。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理解,公共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其对社会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因素就在于其是否能够迎合时代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有言: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地配合时代的需要。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公共经济看作宏观世界中的一个个体,在信息泛滥的自媒体时代,公共经济将有怎样的变化,才能使这个信息时代运行地更平稳,更顺畅,值得我们的思考。首先,我们从自媒体时代的时代特点来看,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与信息真实性的鉴别难度,成了影响公共经济的主要问题。其次,我们再从公共经济的属性入手,公共经济具备公共性、实行性与动态性三大特点。公共性意味着公共经济学,是面向整个社会,将社会个体的行为凝聚起来,进行宏观行为的科学;实行性体现着落实与执行,其将公共经济烙上了一个强制性的附加标签,使其能够体现政府意志。最后,动态性,则是与时代密切关联,也是最能展现其与自媒体时代相关联的属性。那么,身兼公共性、实行性与动态性的公共经济学,面对自媒体时代,应当做出以下进阶:
传统的专业解读在自媒体江湖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识,因为漫天盖地的所谓解读,掩盖了专业文章的闪光点,以至于从浩瀚烟海中寻到真金的几率大大降低。
媒介有自己的特点,波兹曼《娱乐至死》书说的很清楚了,尽管他以电视作为娱乐至死的抨击工具,但是现在新媒体的哗众取宠现状,本质上也和波兹曼说的差不多。
其实,写一两篇文章发表出来还是蛮容易的,只要具备了基本的文字功底,漫天都是解读的东西,拼拼凑凑,取一个比较有噱头性质的标题,基本上都能获得一定的点击量。这就像一个教授,如果做电视节目的时候,说一些比较专业的东西,效果并不如意,因为娱乐效果太差,还不如在那故作深沉的表演,反倒能获得广泛的关注。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李普曼的《舆论学》、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等书籍,都对媒介的作用进行过经典阐述,对于实际操作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另外,再读些社会心理学之类的,例如《乌合之众》、《怪诞行为学》之类的,玩自媒体也大体上够应付了。互联网时代降低了公众参与科技评论的难度,因为拥有无限内涵和外延的科技概念,因为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将概念渗透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加之标准化的缺失,所以谁都能对其品头论足,怎么说怎么行,反正记不住。
自媒体刷出了存在感,但也仅仅是存在感而已
传统的媒介方式是物理形式的,例如一张报纸的面世要经过投稿、审核、编辑、印刷等数种工序,所以当然在版面安排上惜字如金。新媒介大多集中在数字技术领域,发表东西的成本根本就是一个后台更新,一点成本没有,充其量就是点员工工资。所以,所谓的如“发表”这样的词汇,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时代的发表文字所带来的自豪感,在新媒体时代将会慢慢降低。对于在传统媒体发表不了东西的人,自媒体提供了一个刷存在感的平台而已,但也仅仅是存在感。
自媒体是不是会成为一个软文江湖
在卷烟销售工作出现新的问题的同时,在逐渐被人熟知的自媒体领域则以近乎爆炸式的发展速度快速发展。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身处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设备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特别是数字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改变了整个媒体环境。尤其是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以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代表的博客、播客、社交网站、微博等各种网络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发展十分迅速,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更加助推了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的深入发展。
对于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卷烟营销而言,自媒体的到来和发展无疑是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在自媒体环境下,卷烟商业企业(卷烟销售公司、卷烟物流公司、烟叶公司等)可以积极尝试改变原有的卷烟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在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情况下,主动去适应新的媒体环境。而如何运用个性化与互动性强的自媒体成功的进行卷烟品牌营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二、国外研究情况
目前学术界针对自媒体所进行的研究较少,相关文献主要从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等几个学科为研究背景,并针对下列几个层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1.论坛、博客、播客、微博等各种自媒体形式的传播现象、特性、模式及意义;2.自媒体可能对主流媒体构成的冲击及其引发观念变革;3.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和危机公关中的舆论引导作用与相应对策;4.自媒体与网络文化;5.自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在国外对自媒体的相关研究中,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03年7月由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以及美国著名IT专栏作家Dan Gillmor的专著《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但关于这一概念尚无一个严谨科学的界定,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认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Dan Gillmor则认为“We Media”是指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
受不同国家法律不同的影响,目前尚未发现有关卷烟品牌营销向自媒体为媒介的方向发展的相关研究和文章。
三、国内研究情况
在我国,自媒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学术领域,以自媒体为主题或关键词的论文大都处于概念引进阶段,而且关于自媒体的概念、范畴界定说法不一。罗斌的硕士论文《网络自媒体研究》(2009)较全面的分析了自媒体的技术基础以及信息生产的方式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和未来发展方向。王嘉颖对自媒体传播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传播模式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阐述的其后现代主义特征:被模糊的信息生产者、“小叙事”的平民话语、大众文化的合集、欢愉的资讯消费者和被解构的价值体系。《自媒体发展及其文化问题――新世纪中国自媒体现象研究》(2011)―文首先分析了自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自媒体在中国的成长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博客为代表的话语权的争取阶段、播客破除影音霸权阶段和自媒体的全面扩张阶段;然后文章阐述了自媒体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对民主进程、媒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文章重点探讨了自媒体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并且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文章认为:“大众在话语权的释放中大肆狂欢,形成了自媒体特有的草根文化,媚俗成风、人云亦云、信息日趋碎片化等文化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2005)认为自媒体有以下特点:自主性越来越强、发展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侯义佳在其文章《浅析自媒体对营销变革的影响》(2009)研究了自媒体对营销的六个方面影响,他们认为:“随着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双向沟通、互动体验、口头传播、精准传达等各种新的营销策略层出不穷,营销变革也势在必行。”《“人人即媒体”与大众传播要素的质变》(2007)一文从传播主体复杂化、话语权释放和把关缺失三个方面比较了自媒体与传统媒介的区别,而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作为传播过程的核心因素,其改变已经使得人类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前景展望
开展自媒体营销方式,能够使卷烟品牌采取创新多样的即时互动形式,简单快捷的内容传播方式,使其拥有有序可循的受众群体与低廉的信息传播成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当前情况下,卷烟产品开展自媒体营销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卷烟品牌营销的自媒体传播模式尚未成熟,无序的卷烟品牌营销传播将削弱卷烟商业企业职能,盲目的通过自媒体传播卷烟品牌营销内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但是,只要能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积极拓展卷烟品牌营销的自媒体传播方式;规范操作行为,按职能分工进行卷烟品牌营销的自媒体传播;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坚决杜绝违法违规的自媒体传播形式出现。以自媒体为平台,使卷烟品牌营销开辟出一个新的高效的模式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黄慧.自媒体发展及其文化问题――新世纪中国自媒体现象研究.[J]山东经济学院论坛.2011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自媒体极强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方式,为全民皆信息传播者提供了可能性,这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得不应势而为,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关系,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自媒体概念及特征
1.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它是以微博、博客、博客、论坛、微信、QQ等新媒体形式为载体信息的个人媒体的总称。
2.自媒体的特点。首先,信息传播不受时空和职业身份限制。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只需借助一个手机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事发现场的实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发信息、晒实况,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其次,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自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群体参与感,能够在媒体平台上自由地参与讨论、分享,从而提升了受众地位。第三,信息传播零门槛、草根化。网络传播以“零门槛”的方式吸引了众多的用户,能够轻松让用户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制造者,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由专职身份的人来做这些事。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及其现状
电视民生新闻播报的是百姓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或是与百姓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热点政策,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了“民生民意民情”。其新闻采访制作是以调查、跟踪等多种方式为主,内容多是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事件并以百姓的立场来播报各种新闻信息,是一种价值丰富的电视新闻。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记者不再是主宰整个新闻事件的身份,而是更多地作为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去了解人民各个层面的需求。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电视民生新闻只是反映了新闻事件,但却没有像自媒体那样能够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评论,这就成为了其重要的短板。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冗杂、重复、琐碎化,而且过于娱乐性,对情节过于渲染、煽情,比较重视视觉冲击而缺乏人文性和责任心。
三、自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冲击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无疑给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媒体挑战着传统媒体的新闻话语权。2009年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最先火灾现场的不是主流媒体,而是一位恰巧路过的市民拍下并到网上的,成为了先于传统主流媒体消息的第一位。这条信息在半天的时间里就被访问了37万次,跟帖发表评论有1700多条。而主流媒体是在事件发生后一天才了这一消息。
第二,自媒体对敏感新闻具有很强的挖掘能力。“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这个事件最先是由社科院学者发帖在网络传播开来的,在受到关注后,一场“微博打拐”的互联网行动荡漾开来,在民众舆论呼声和关注极高的情况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才陆续报道了此事。
第三,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其姿态平民化,更能吸引广泛民众的参与。自媒体开创的公民新闻,全民皆记者,对民生新闻的切入视角更独特,用词简单质朴接地气,更能引起广泛的认同感,并吸引着众多的人参与评论、转发,从而使该新闻得到更广泛、更快速的传播。
四、自媒体的缺陷性又为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突破契机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缺陷和不足,而自媒体的这些缺陷和不足反而会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突破口。
第一,自媒体在传播新闻时是无序的、良莠参半的,而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却有着较好的公信力。自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虽快,但是呈碎片化传播形式,其真假性、客观与否都取决于用户的自律,者有可能造谣,转发者也仅是跟风,不会去考究其是否真实,因此一些造谣信息也随之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误导大众、失信于众的行为也就自然损害到自媒体的公信力。自媒体的这种缺失,就需要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为网传事件正名,还原事实、引导舆论,重新占领舆论制高点。
第二,自媒体仅限于对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并不会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读,这是远远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来龙去脉了解的需求的,这也是自媒体的致命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这方面却有着其优势。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会通过实地暗访走访、咨询专家或专业机构的专业意见、主持人的剖析解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矶韵喙厥录事实进行还原,这种专业的新闻素养和深刻纪实的报道风格成为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在以内容为王的媒体竞争中,专业、优质的新闻报道无疑成为了其制胜法宝。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制作是由专业设备、专业采编队伍来完成的,不管是对深度新闻的把握还是对常规新闻的追踪报道都是自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第三,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可以为传统电视媒体新闻传播服务。首先,自媒体可以成为原始新闻来源。纵观不少热点民生新闻事件,我们发现很多最先都是在微博、微信广泛传播的。比如2014年《机场如厕环境调查》这个民生新闻就来源于网友爆料,后经过专业采编、追踪、暗访,对新闻细节进行还原后才制作成完整详实的报道。其次,自媒体为增强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渠道。现在,不少民生新闻栏目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就为受众参与对事件的评论提供了平台,而且开设了二维码,方便手机用户参与实时新闻互动。庞大的微信、微博用户群在第一时间接收了解节目动态,因此有效提升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形象。
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已经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媒体传播形式,其以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的优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呈现出了区别于传统媒体与部分新媒体的新特征。因此,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制作团队要辩证地看待自媒体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关系,既要认识到自媒体的相对优势,又要善于抓住自媒体自身的缺陷,并以这些缺陷和不足为契机来寻找突破口,从而重拾失地,更好地发展,以图再现辉煌。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陈锐维.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3(01):36;
一、我国摄影教育现状
最早的大学摄影教育伴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成熟在西方兴起已经超过140年。和国外摄影教育相比,中国的摄影教育兴起晚了100年。几十年间,我国各大专院校也开设了不少五花八门的摄影课程。但是我们的摄影教育几十年间并没有大的进步,远远没有形成西方成套的摄影教育体系。更多学校的非摄影专业的摄影课程做的基本是照相机使用技巧说明。摄影艺术的产生缘起于照相机的产生,但是发展至今,它的范畴远远已经超出了“照相机操作”这么个局限的概念。可想而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怎样一种人。我想无非是些懂得使用照相机的匠人、懂得跟随别人风格的跟随者。
二、时代需要怎样的摄影者
伴随着电脑技术和数码照相机技术的发展,能懂得如何正确使用照相机已经不是一个难事了,我们不再需要记住光圈和快门之间固定的数值搭配、不再需要胶片、不再需要懂得照片冲洗技术,胶片照相机时代需要一个学期才能讲授完的摄影技术4周时间足以讲完。
而另外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们需要用到照相机的时间大大增加,需要用到照片的时间大大增加。很多时候图片甚至超过了文字的重要性。而伴随着照相机的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更多的日常生活设备都能充当照相机的功能。似乎让人觉得摄影不再需要太多技术,进而认为摄影在没有经过太多培训的情况下人人都能做。不错的,目前我们的媒体行业已经进入到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一个媒体,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照片的创作者和者。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专业媒体摄影记者的素质要求不仅没有降低,而是提升了。他们需要懂得更多的不是对摄影器材操作的了解、技法的熟练,而是更多照片中的思想性。
三、目前摄影教育之弊病
一直以来中国高等院校摄影教育最大的隐患集中表现在传统重技术技巧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看重照片内容上的创造之间的碰撞。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数码时代还是网络时代或者是读图时代,全部从各个角度和侧面显示出摄影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自媒体时代下的摄影不管从造作工具上,还是从媒体记录、媒体传播上面全部产生了变化。这种完全的变化为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勾勒出了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全新面貌。数字时代的拍摄工具,记录媒体、多平台的传播途径、多重化的创作方法,使得中国高校摄影艺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观念改变对于自媒体时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至关重要,所谓观念先行是要求我们对于摄影艺术有一个全面的复合新时代精神的认识。观念上的浅显、对摄影艺术发展历史脉络的不清、美学观念认识上的肤浅以及人文意识的缺失,倒是新媒体时代下对摄影艺术认识的浅薄。
因此,现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的关键不在技术上,而在观念和理念意识上。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变得比以前更容易解决。但是观念的更新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它是一种以人为主的传播模式。现代摄影的发展和现代艺术一样,离不开现代社会科学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衍变,把摄影艺术知识系统化,将它放到摄影史、美术史、美学、哲学、社会文化等组成的思想坐标里,只有这样,我们对摄影艺术的认识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对自媒体时代等下高校摄影教育在观念上做出主动调整和引领。
四、高校摄影实验教学变革
在照相技术如此简单的时代,而对于照片需求量又如此大的社会现状下,我们的非专业摄影教育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何种素质的摄影国民?而我们的实验室摄影各种设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将发生何种变化?
摄影必将在未来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能成为摄影媒体的工具将越来越多;二是对于拍摄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思想性将在摄影创作中起重要作用。对于这种变化,仿佛摄影实验室在摄影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化。那么,我们的实验室教学将在整个自媒体时代下摄影教学中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想,应该有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增加摄影环境分析这一环节,在实验室内营造出实际拍摄中所能遇见的模拟场景。虽然拍摄的技术简单化了,但是拍摄者所面对的拍摄环境是不变的,增加摄影者对不同环境下摄影方法的控制能力是作为一个媒体人摄影过程中第一要面对的问题。第二,加强摄影方法和摄影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探讨,在以往的实验室教学中,基本只涉及到方式方法的使用,而未来摄影教学重点是内容的思想性,那么实验室能为学生起到的应该是基于不同方法和不同思想性表达中的一个桥梁作用,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在固有的摄影方法上尝试无穷的图片内容的表达。第三、增加对新生摄影媒体的了解。自媒体时代,新的拍摄器材日新月异,但是不同器材成像有优劣,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各种拍摄工具的情况下,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不同摄影器材的最优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固守成规。而摄影的实践,更是一个紧跟时代脉搏的科目。从一百多年前摄影技术发明至今,照相机的最初形态已发展得面目全非。作为高校摄影课程,只有紧跟技术的进步调整自己教育体系,才能让摄影教学蓬勃开展,对于人才培养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者简介:李开硕(1982―),男,汉族,籍贯:四川成都,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研究方向:文科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瑞1摄影教育中传统与数码的分歧点[N].中国摄影报,2005-04-2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69
1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002年《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首次提出了自媒体概念。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里面对自媒体做了严格界定:“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通俗地讲即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从自媒体出现后,它就具有了去中心化、核裂变化、交互性、草根性、碎片化等特征。普通大众常使用的QQ、微博、微信、帖吧、论坛等社区就是它的活动场所。
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他们是自媒体的“忠实粉丝”,他们热情奔放,自主独立,标榜个性,追求自由,标榜民主,肆意言论,标榜公正,随时喜爱利用朋友圈、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自己的心声,至于这些心声正确与否,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新兴事物的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利弊并存。一方面,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体现价值、促进自我认同,而且也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社交的需求,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与虚拟,使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网络,生活理想化,现实社交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精神家园贫瘠。同时,在这种人人都是播音站和记者的年代里,各种传播信息真假难辨,交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开放性之强,使当代大学生在三观判断和价值取向上困惑迷茫,也进一步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
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仍旧按部就班地按固有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2.1就教学方面来看
教学理念上,不能及时跟随时代,更新教学理念。殊不知现代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已经多元化了,老师的讲授只是其中一元而已。只要他愿意,互联网轻轻一敲,知识化、碎片化的知识就会铺天盖地而来。Υ耍作为教师就有必要想想如果有一天你被自媒体取代的话,你的职业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你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怎么样的教法才能使我们在与强大的自媒体比较重获得学生认可。教学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政性强,娱乐性小,学生虽耳濡目染,但心理排斥主动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是自上而下的单项管理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积极主动性缺乏动力,很难实现真正育人目标。
2.2管理方面来讲
管理方式简单化、粗糙化,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学生出现某种不合规范的行为时,给予简单粗暴地批评和惩罚,相反,从正面给予引导和教育,开展一对一贴心谈话的则比较少,这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学工部门和各行政职能部门往往只注重管理事实,不重视教化过程,由于这些部门不是教学第一线,对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不够深入,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只会一味地、机械地按照学生手册管理规定处理,并不考虑学生出现该种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所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也不会起到真正的教化效果。
2.3教育研究方面来讲
对于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思想规律、学习规律、交往规律、心理规律、网络行为规律等基本规律和大一至大三或大四的各阶段的阶段性规律研究掌握不透,教育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因而,针对性和实效性作用也就大大减弱。
凡此以上种种情况,均暴露了当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时代在变,思想在变,那么解决措施也得适时变化。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唯一来源,任何人的言论和任何媒体、动态的,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因此,针对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寻求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3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3.1两课教师要在主动研究自媒体、使用自媒体,充实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承担大学生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阵地意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实的信仰者”、“坚强的捍卫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首先,
作为教师应紧紧跟随时代步伐,积极研究探索自媒体,挖掘自媒体的正向引导功能,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同时注重观察调研学生对自媒体的利用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其次,做到认真思考,精心备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问题
意识,讲授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个案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完善线下自媒体运行平台,发挥它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QQ群,微信群和时事热点讨论专区,学生以匿名方式发表对事实问题的看法。教师进行线上的即时互动和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讨论中,辨明是非,决策行动。
3.2辅导员积极组建和掌握班级自媒体,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平台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与学生基本同吃、同住、同学习,对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特点比较熟悉,便于根据学生状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首先,利用自媒体开展一系列观点鲜明的主题班会是进行普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平台。其次,利用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和大量自媒体党史党情纪实片等做好党团专项活动(参观学习、专题讨论、民主座谈)是带有浓郁党性修养的教育实践延伸;再次,基础的心理谈话是引领学生思想转变的关键,这个环节上,基础谈话要做到长期的、动态地跟踪和管理;最后,进行适时的网络引导是补充。为了便于班级组织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留意,对大学生来说,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帖吧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
3.3增强教学辅助部门的全员育人理念,整合校内育人力量,构建自媒体教育大舞台
大学生成长成才,人人有责!在学校,除了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外,图书馆、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图书馆可以利用日常学生出入学习人数众多的便利条件,开展有现场奖竞猜和网上图书馆系统平台红色优秀图书、优秀视频资料免费借读活动;宣传部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开展一系列微校园活动,例如“您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寻找校园最美身影活动”等。就业处可以发起“最美简历大赛制作”评选活动等,以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知识和就业的提高;教务处在日常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的同时,可以通过自媒体形式宣传“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四六级考试规定”、“西北地区师范生技能大赛表彰”等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奋进。切勿违法校纪校规;学工部门在主抓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如“国家奖学金学生风采展”、“育人模范风采展”、“法律大讲堂”等自媒体活动。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扩展,最终必然会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共育人的效果,目前我校已经在自媒体育人上有了e极探索,先后出现了个人―班级―系级―院级自媒体网络平台,已经初步形成矩阵效应。自媒体成为了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3.4自觉开展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成效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媒体作为一种新事物,总有一个逐步被接受和推广的过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要比以往更加复杂。因此,积极的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开展无疑就是一支急行军和先锋队。这支队伍不怕困难,逆流而上,积极实践。例如,我院目前开展的“心理咨询进网络”、“资助管理进网络”、“就业信息进网络”等,都从不同方面为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打开了另一个通道,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这种形式的实践中,我们真正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综上所述,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道重远,广大教育工作者确实要积极正视,认真思考,适时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取育人成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7).
[2]郑继海.网络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
[3]张建彬.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戏剧之家,2014,(7).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他认为新闻媒体第一代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第二代是指新媒体,第三代就是自媒体(We Media)。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则首先阐释了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这一概念随后被广泛采用。在我国,学者阂大洪对自媒体所下的定义更具代表性,他认为,“自媒体是指大众利用简便的传播工具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互动交流彼此的观点,甚至串联集体的力量展开集体行动”。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是普通大众,传播手段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其核心是草根生产并分享信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传播主体平民化、个性化
自媒体作为草根媒体,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程序后,信息,表达自我观点,每个用户既是信息者也是信息接受者和整合者,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2、传播方式上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自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实现了互播,、评论、转发都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这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
3、传播方式的裂变性
具有传播内容的随意性、传播对象的不确定性、传播方式的裂变性等特点,决定了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的最为便捷的信息源,与学生交流的实用平台,成为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二、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自媒体应用的一个庞大群体,冲击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者的话语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
1、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监控缺失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手机与电脑的结合,用户呈现出广泛性和多元性,速度呈现出“裂变循环式”,社会效应迅速膨胀。作为信息共享者,某个网络集群成员具有一定意见和行为的趋同性,受“去个性化”、从众等多种心理的驱使,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用传统方法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加之媒体信息法制化管理尚不到位、信息把关者责任意识的缺失,强化了现象分析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对所获信息盲目依从与多向转发的几率。这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网络异化”现象严重,成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障碍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异化”现象普遍。在人际交往、学习行为、娱乐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90后”用户通过手机几乎可以轻松玩转衣食住行,大学生学生中六成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2]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长期身处这样的虚拟环境中容易精神迷茫困惑,道德认识模糊,法律意识淡化,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学业荒废。
3、工作手段滞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
在工作中,能否及时捕捉、科学分析信息,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必将影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当前,我们对利用自媒体平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足,对学生使用自媒体的心理与行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学生的言行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引导,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喜欢群聚的平台几乎成为我们工作的盲区。
4、资讯来源便捷化,价值观多元化,导致思想引领的难度加大
我国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态势,新时期思政工作者在传递主流价值观问题上面临更多考验。在自媒体时代,学生十分便捷地获得海量资讯,通过网络公开课程可收看世界各国知名教师的授课视频。正如知名主持人崔永元所说:“只有你知道,学生不知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建立在教育双方知识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优势格局被打破,教育者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教师必须通过个人的学识、个性与人格魅力等真正内在的修炼,赢得学生的尊敬。
三、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充分了解和利用自媒体,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创新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1、建设好大学生自媒体教育平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自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应对自媒体平台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建设校方自媒体平台,需要党、政、团的紧密配合,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建设和维护好校方自媒体平台的运营与日常管理,与学生加强互动,了解学生动态,将主流价值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出去,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2、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面对海量信息的筛选能力
良好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审美观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辨别能力,才能自主处理信息,能够对网络信息自觉整理、筛选和重组,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抵制不良资讯的侵蚀。
3、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不受组织的约束,在规则框架内独立表达,是自媒体的动力之源,使之呈现无可抑制的生长态势,但自由的同时也孕育了诸多乱象。这种草莽态势具备了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也绝对离不开管理部门积极的应对和自媒体本身的自律。只有同时兼具这两个因素,整个媒体生态才能正常有序地发展。
此番之前,罗辑思维带着papi酱搞了新媒体历史上第一次广告拍卖,打的旗号就是要颠覆央视的广告竞拍,背后透露出讯号:新媒体的广告价值将超越传统媒体。
自媒体发酵
从2014年开始,自媒体野蛮生长,相继多家自媒体平台拿到风投,开始了与传统媒体抗衡的自我运营模式。
这一年,自媒体几乎榨干了传统报媒最后一滴血,掌心阅读彻底取代报刊,随之而来的,是微信公众号一窝蜂似的抢占传媒市场,这其中不乏包括众多企业豪门追随者。
2015年,以微信公众号为首的自媒体平台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可以察觉,能将之做得风生水起的公众号,无疑于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传统媒体人的媒体属性不变;二是除了前两名能活得游刃有余,其余的即使生存,也只不过的是走马观花,继续烧钱而已。当然,这里不乏那些决心拿自媒体平台当饭碗的人。
追根溯源,“自媒体”(we media)概念的鼻祖是美国科技作家、评论员Dan Gillmor。他在2004年7月出版的著作《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中正式阐释了自媒体概念,认为“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草根”的特质,即“we”。
比起报纸、广播、电视乃至网站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自媒体的特征是去中心化和组织化,往往1~2人的内容制作就能引起大规模传播。这个模式也从最初的博客、微博开始发端,在微信时代得到爆发式的增长。
微信公众号的兴起更加剧了自媒体人用低成本发酵规模式传播。据腾讯财报显示,仅2014年,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亿,比2015年同期增长41%,这个用户数字远远超过了国内许多传统媒体的读者的总和。
资本青睐简单粗暴?
河南一家自媒体在资本领域有幸“中了个大奖”。专注餐饮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分享的公众号“餐饮老板内参”获得了深圳微玺投资的200万元人民币天使风投,后又获得吴晓波等基金支持,被估值一个亿。创始人秦朝、谭野均有传统媒体背景。随之而来,2015年获得自媒体投资大佬吴晓波2000万投资,成为自媒体获得千万级投资的少见案例。而今天,有投资人还在加码此号,创始人谭野透露,融资规模5000万。
依赖微信公众号简单而粗暴的方法,让许多以营销目的为主的微信公众号得以野蛮生长。瞄准主流受众的阅读喜好,许多自媒体另辟蹊径,得到企业广告主的青睐。
广告只是自媒体进行商业化的最初级阶段。自媒体的商业模式有三大发展方向可考虑:第一个是获取流量,赢得账户价值;其次考虑在自媒体做专属产品,增加收入;最关键的在于线上与线下密切融合,实现O2O的商业模式。
很显然,真正吸引资本的,是自媒体所在垂直领域的可扩展价值。
自媒体的内容只是吸引用户的第一步,这也是下一步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的基础。多数自媒体的运营者不乏许多原传统媒体人,他们本来就擅长内容生产,也精通传播之道。有专家表示,真正意义上的所谓自媒体必须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风格。没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自媒体”,其实只是一个媒体而已,谈不上“自媒体”。
丰富的媒体经历能够很快让自媒体人获得资本方的信任,内容做得好的自媒体人非常多,但是同时具备内容和管理能力的自媒体人却乏善可陈。鉴闻创始人沈锐说,“从传统媒体人转型过来的自媒体,归根结底还是有内容情怀吧。”
但媒体人强烈的个人品牌追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投资人担忧。真正需要获取投资,个人品牌或许只是一种工具。
商业路径何处寻?
前《金融时报》记者汤姆・福斯基提出,“所有公司都是媒体公司”,一时间,自媒体被国外新闻业视为洪水猛兽。在国内,几年前自媒体还是学界讨论的范畴。不过,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更多的企业如今开始主动尝试绕开传统媒体,自己生产宣传内容,直接面向消费者。
但企业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把领导讲话,或是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放上去充数,很多用户取消了关注,即便没取消的,也成了鲜有回应的“僵尸粉”。
的确,现实很骨感。有媒体此前通过对全国数千家企业自媒体研究发现,很多企业虽然开通了自媒体,但运营基本处在“不重视、投入少、缺人手”的状态,很多企业负责人甚至不知道对此怎么评价和考核。
相继采访河南自媒体投实、鉴闻、内参、旅行故事等后,我们总结发现,其中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囿于传统观念,对企业自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负责人仍然把它当作“内刊”,并没有深刻领悟到它和营销的关系。二是缺乏相关人才。自媒体运营门槛低、上手快,但是要真正建立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自媒体,还需要专业人士和成熟的运营理念。三是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手段不了解。如今已经是追求个性化的讲故事营销的时代,曾经的求转发、求点赞、求打赏等形式已经很难调动起用户的积极性了。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也归到两点上,一是人才,二是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