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特色农业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特色农业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特色农业前景

篇(1)

党的十报告中重点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在当前看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转变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化的理念经营农业,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特色农业的概述

(一)特色农业的涵义

在某些设定的区域之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农业资源,获得高质量、高经济附加值以及具有绝对特色的农业产品,并且将这种特色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规模的高效农业现象称之为特色农业[1]。

(二)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具有下列几种特性:第一,特色农业能够将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特色、历史价值进行综合,并且将这些资源所能发挥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产品单价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使农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市场指向更加准确。

二、新时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农业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生产面积较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某些区域的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的存在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以及当地的资源,积极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基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稳定,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运用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

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实际的农业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所选择的优势产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特色兴,所选定的产业应当是以各种类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市场的基本需求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产业发展必须满足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强产业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分析,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特色农业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将会更加突出,因此相关的决策人员更应当充分把握特色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对特色农业做出更为准确的产品定位。只有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够将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的特色农业向着全新的方向去发展。

(二)进行特色农业融资方式的拓展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有基本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农民的培养和标准化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支撑。当前来说,资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以税收减免和特定项目投资补贴的形式激发民间资本进行特色农业投资的基本热情,如此一来,能够引进多方资金,使农业金融市场更为壮大;第三,促进各大型农业企业的交流和开发,并且以工商联盟的方式推动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上述办法能够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其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对于资金的基本需求将会是未来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建立健全化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们实际的经济效益渐渐提高,甚至超过了农业产品,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有完善的市场销售制度,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益。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市场买方也愈加发达,市场销售对于工业以及农业等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农业产品的销售额以及经济效益,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完善市场影响体系。首先,应该利用市场差异以及产品特性进行农产品高端市场开发。市场差异化能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特色产品应该具有市场差异性,符合特色市场销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进的产品技术从而开发更多绿色食品。其次,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然后在进行合适的价格定位。而特色农产品于其他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可替代性较小,因此市场其他跟随者很难效仿,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特征,对其进行价格定位时,可是适当采用高价化的方式,消费人群主要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2]。而市场销售的渠道也应该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场以及专卖店等大型服务场所进行销售。

(四)合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另一个快速发展的途径就是创造特色农业产品品牌,产品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是产品差异化的基本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如今多数特色农业发展为小户以及散户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市场销售体系,缺乏完善的市场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农产品长久稳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品品质已经符合市场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管理控制,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并且对特色农产品的长久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开发农产品特色市场,应该提升农产品特色品牌影响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从而在产品品牌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效益,进一步开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09-02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五位一体的县份。全县总面积3 43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50.3%[1]。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实有耕地只有47.7万余亩,农村剩余劳动力近9万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45%[2]。到2005年末,全县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2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4.5亿多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长阳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长阳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农业的直接补给政策和逐步取消农业税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调节城乡社会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于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3]。

作为 “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县”,长阳在劳动力大量外输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遇到了一些普遍较难解决的问题,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一致性、城乡房价悬殊大、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用工歧视现象等。

调查研究表明,长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到总人口的1/6左右,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3,很多景区景点的农民在旅游旺季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如住宿接待、餐饮、经营旅游纪念品商店、游船渡客等,而在旅游淡季时则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上述问题都不可避免。对于长阳这样一个有着优良旅游资源和广阔旅游发展前景的县城来说,发展旅游业是一条更好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道路。

二、长阳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长有发展旅游的有利资源条件

长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风光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流经长阳县城的清江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是画廊”之美誉。在长阳旅游业的发展探索中,其旅游产品以土家文化和清江自然山水风光相融合,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如武落钟离山(“土家族的发祥地”)、天柱山(“道教圣地中武当”)、巴王洞(“天下罕见奇洞”)、倒影峡(“鱼跃枝头鸟宿水”)等。

(二)旅游业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随着长阳旅游的发展、知名度的提高,利用清江的石头资源,建立了奇石村和奇石苑,另外,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建立了盆景村。这两个产业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实惠。由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这些地方特色产业,如奇石、盆景、根雕等发展,为长阳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带来一定的贡献,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业的发展无疑也会带动农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及文化娱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长阳特色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长阳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占人口的51%,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向旅游者展示出了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服饰、生产生活方式、婚丧嫁娶习俗等民风民俗。长阳是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土家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的三件宝,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撒叶尔荷已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而长阳巴山舞的广泛传播,更是增加了长阳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也将为长阳的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促进长阳旅游业和长阳经济的发展。

(四)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长阳“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拓展和培育农业的生态、旅游、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板块,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围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积极支持农民从事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大力发展以家庭手工业、运输业、家庭旅馆、农家乐休闲以及奇石、盆景、根艺等为重点的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生态旅游村镇,实现旅游增收[4]。

长阳的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针对长阳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可以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其对接和互动。

三、长阳农村劳动力向旅游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一)长阳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长阳县政府比较重视长阳旅游业的发展,并于早些年在政策上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是,旅游从业人员结构却一直存在令人困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缺乏专业人才;平均年龄高,缺乏后备力量;另外,有的人员旅游旺季从事旅游,旅游淡季从事农业或外出打工。这样的人员状况显然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长阳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长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基本上是中青年,年龄大约在20—35岁,基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在长阳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这些劳动力如果能向旅游业转移,一则可以提高长阳旅游的人员素质,二则可以为长阳旅游发展准备充足的力量,三则可以更好的传承长阳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可以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长阳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产业本身又是一个关联带动效应很强的产业,将会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无疑会为长阳的当地居民和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更好的解决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更好的实现农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增收。

四、长阳旅游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得益彰

长阳县政府一直以来将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放在并驾齐驱的位置,现实情况也证明旅游发展和当地的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旅游市场带动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长阳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境内山峦起伏,气候温暖湿润,呈亚热带气候特征,且受地势地形的影响,呈立体分布状况。独特的地理状况和地形分布,使得长阳的农业发展有别于湖北其他的县市,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红薯、柑桔、球白菜、碰柑、茶叶、银鱼、刁子鱼等经济作物。旅游业的发展为这些经济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很好的销路。“三峡苕酥”、“蔬菜果酒”、“长阳茶叶”、“高粱酒”、“干银鱼”、“干刁子鱼”等特色农产品成为了长阳有名的旅游产品,游客不仅可以在长阳尝到这些原滋原味的绿色食品,还可以带回家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品尝。长阳旅游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农产品的销路会随着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更好、更宽的发展趋势。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无疑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农产品市场带动旅游市场的扩大

一直以来,长阳都是以农业作为自己的主要产业支柱,在政府实行旅游与农业并驾齐驱的情况下,也是把农业发展放在第一位,这也符合长阳的现实情况。目前,长阳农业发展形成了自己知名的品牌——高山球白菜,现已销往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国,扩大了长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另外,清江鱼在湖北市场上销售状况良好,每斤可卖到40多元,省内的很多客人从认识清江鱼开始知道长阳;长阳的奇石、盆栽产品销往全国各个地方,让省外的客人开始认识和了解长阳。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同时带来了旅游市场的开拓,推动了长阳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由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特色产业如奇石、盆景、根雕等的发展,为长阳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带来一定的贡献,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及文化娱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继续发展,将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也将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结语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是长阳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而作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村,长阳依托旅游业的发展来实现农民增收确实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谭徽在.一叶轻舟-漂-富一镇──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旅游业的调查[J].山区开发,2000,(2).

[2]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为农民增收献计出力[EB/OL].news.省略2006-08-30.

[3]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劳动保障局.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R].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06,(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income in Changyang county

ZHANG Rui-lin

(Wuchang branch campus,Middle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Farmers ' income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the key lies i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out. Wa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the tourism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transfer of labour, "into the factory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city, not leaving from the soil" path of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篇(3)

休闲农业旅游是指将农村田园风景、自然生态资源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并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当地特色文化和乡间生生活,提供给人们一个体验休闲生活状态的农业发展形式。由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晚,相关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不够成熟完善,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但休闲农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规划设计生态化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还能带动了农业的新一轮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1.1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比较分散

我国许多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目前乡村的休闲农业旅游以自发、分散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为主,这种原生态的经营模式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缺乏科学管理和整体营销的理念,很难形成品牌性的产业。这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2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由于国内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不明显,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发展观念。这导致农业旅游产业现有的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不能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稳健发展,还会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倒退。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大对农业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导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3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理念显得十分的陈旧和落后,无法给城市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乡村生活体验;且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百姓,不会通过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产业规划。许多农户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宣传力度也十分有限,没有形成系统规模化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休闲农业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发展策略

2.1发展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将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根据当地特色的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开展一系列的创意性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其次,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积累对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将文化底蕴和旅游产业业进行完美的融合;为了确保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加大对当地产业人力、物力相关的投入力度,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翻新,改善旅游区的生活环境。

2.2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应将休闲农业旅游领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好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为前提下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要规范休闲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将农业旅游进行品牌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推动当地农业更迅速的发展。

2.3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体验感

对于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来说,当地旅游业不仅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给旅游者行进消费的平台。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特色文化的喜好去进行消费购物,这需要我们将旅游产业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进行结合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科学的完美融合,实行生态化旅游产业,具体的设计方向应使旅游者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差异中获取美好的乡村风情体验。让旅游者全面享受乡间生活带来的惬意体验,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内容。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3总结

在当代,人们渴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休闲农业旅游迎合了人类亲近绿色环保生活的高品质心理特征。绿色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这是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产物,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模式。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可以在扩展旅游者休闲度假空间选择的同时,将乡村特有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发展农业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达到最大,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科普,实现了互赢互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23).

篇(4)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的过程。2008年,天津市农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并提出“百千万”建设工程,即用4年时间,建设200个特色旅游村(点),发展2 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实现30 000人就业[1]。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个特色旅游村(点),形式上既有观光农业园区,又有生态农业庄园,还有农家乐、渔家乐,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家,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根据2011年天津市农委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所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收集全市各区县统计资料汇总数据)。蓟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和塘沽诺恩渔业生态园被评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静海县西双塘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10个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之一。

1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

天津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4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区域,分别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县休闲农业区。

1.1 环城休闲农业区

包括东丽、西青、津南、北辰4区。该区在地理位置上紧紧围绕中心市区,交通路网发达,由最边缘地带到市中心的距离均不超过35 km,行车时间不超过1 h,对于吸引市区游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农业规模相对较小,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2%[2]。但农业产业类型多样,特色明显,已形成以花卉、观赏鱼、淡水鱼、果品、特色蔬菜以及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环城四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天嘉湖、东丽湖、鸭淀水库、永金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小站练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杨柳青年画、葛沽宝辇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众多农业园区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8个,类型以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庄园和花卉交易市场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依托花卉、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的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市民农园和休闲庄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2 滨海休闲农业区

包括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域,其核心区是与天津市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发展核心。该区地处东部沿海,战略地位显要,交通路网发达,最远端距离天津市中心约75 km,行车时间不足2 h。该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该区农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6%[2],但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特别是海域滩涂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区已形成以海水养殖、耐盐碱植物、葡萄、冬枣、蔬菜、食用菌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

滨海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海水养殖池塘、浅海滩涂、北大港水库、北塘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妈祖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冬枣、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4个,类型以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渔业园区、渔家乐型特色村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将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娱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钓、渔家餐饮、采摘观光、创意展示、科技示范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3 远郊休闲农业区

包括静海、武清、宝坻、宁河两区两县。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津、北京与河北省的交界处,虽距天津市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但对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目前已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距天津市中心最远约95 km,行车时间约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仅45 km,最东部距唐山市中心仅23 km,1 h车程即可抵达,对于吸引周边区域游客具有天然优势。该区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规模相对较大,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9%~12%[2],是天津地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粮食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体系。

该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黄堡、团泊洼为主的生态湿地资源,以港北森林公园、静海林海、青龙湾固沙林、青南万亩生态林等为主的生态林地资源,以宁河天尊阁、《红旗谱》影视基地、宝坻玉佛宫、秦城遗址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铺萝卜、金丝小枣、宝坻三辣、黄庄洼稻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9个,类型以特色旅游村、现代农业园区和温泉度假庄园为主,突出农业的产品供给、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体验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农事参与、生态观光、文化传承、农情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4 蓟县休闲农业区

蓟县地处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区县,南距天津市区110 km,西距北京65 km,东距唐山80 km,津蓟、蓟平高速以及即将启动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蓟县融入了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蓟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总面积的2/3为山区和库区,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同时,蓟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度假、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蓟县已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六大旅游景区以及丰富的山野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目前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28个,类型以农家乐为主,还包括民俗村、生态庄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农家乐、民俗村和生态农庄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库区,现代农业园区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突出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以休闲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品质,推进“一家一户”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景式乡村旅游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发展格局,开发主题农庄、乡村俱乐部、乡村营地、企业会所等休闲产品,撬动高端客源市场。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3]。主要有: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为休闲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施“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等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定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将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2.1 由资源低效利用向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通常以对资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为特征,由农户自发形成的以特色农产品、农家餐饮、农家住宿等为主要形式,对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经营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应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和初级利用,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基地等途径,将多种农业资源高度集中、统一规划、深度开发,通过挖掘农产品和资源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体验参与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内在关联,提升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从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价值提升等方面实现突破。

2.2 由初级休闲产品结构向发展创意产品体系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级休闲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休闲活动主要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几个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农业的产品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与升级,深度挖掘景区所属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创意的内容加入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中,培育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强的休闲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休闲农业产品体系[5]。

2.3 由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以农户自发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类型单一,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影响了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业化龙头组织,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在具体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探索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企业,鼓励农户成立休闲农业合作社,积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2.4 由单一功能开发向产业功能体系建设转变

休闲农业景点或项目在发展初期往往集中于开发某一单一功能,如餐饮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风景游览型等,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鲜感,从而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也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地区二、三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建设要素聚集和产业聚集的休闲农业园区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闲农业在特色产品供给、生态资源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康体养生医疗、度假接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功能,从而形成完善的由一产延伸至三产的产业功能体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转变

天津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服务于天津市区居民和极少数北京、河北省地区市民,市场潜力还未被完全开发。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与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随着其外向度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也应发生改变。“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网优势,以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去,通过与北京、河北等地的错位发展,以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边地区游客;以高端的服务和富有民族品味的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从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 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5):93-97.

篇(5)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主要突出“特”字,是和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

(二)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的区域性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较之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原因一是因为特色农产品对自然条件有着比传统农产品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市场需要的特色农产品是多种多样的,而任何一个区域(尤其是在县乡区域范围内)很难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

2•产品品质的优质性

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品质的优质性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精河县的枸杞不仅粒大、肉厚、色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药性强、品质居全国各产区之首。不仅大陆市场行情好,而且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额敏县红花籽亚油酸含量高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加州红花籽亚油酸含量为76%,北京的为78%,而额敏县的含量高达87%)。哈密瓜含糖多,但吃而不腻;巴旦木是世界四大著名干果之一,其营养价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居经济林果之首;红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多、脆而甜等等。

3•产品产量的经济优势性

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当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相对收益也就比较大。如:吐鲁番地区1999年产葡萄37•6万吨,产值近6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葡萄。精河县枸杞年产量近6000万元,全县3•3万农户中有1•8万户靠种枸札走上富裕之路,人均收入由70年代末的3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0元,其中托里乡富甲一方,县财政每年可以从中得到400万元的财政收入。

特色农业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关联的,缺一均不能形成特色农业。区域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它是特色农业能否存在的先决条件。产品品质的优劣与否是特色农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农产品吕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实现其市场价值。产量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充分条件。产品质量好,但产量低,则无法产生规棋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将难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特色农业也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优选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科学种植(或养殖),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产量,包括单产和总产。

二、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新疆太阳辐射量普遍较大,日照长,光质优越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农作物生长期积温大,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这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品质资源。例如: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二)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95%以上的人口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疆也同样如此。从全国来看(新疆亦如此),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据国家统计局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资料显示,我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830万吨;肉类由1980年的12•7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9•96万吨;禽蛋由1983年的3•1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3•34万吨;棉花由1980年的7•92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25万吨。与此同时,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0年的138•14kg下降为84•9kg;从1980年至1998年,城市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7•32kg增长到29•27kg;蛋类从0•85kg增长到6•98kg;水产品由3•12kg增长到3•90kg;鲜乳品由9•12kg增长到19•04kg。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26%降为44•65%。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它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政策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抓住市场机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新疆各级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措施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这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

(四)科学技术条件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色农业生物品种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同时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大批优良品种,使特色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保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贮存。前者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后者则使某些特色农产品(尤其是瓜果等)所固有的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的缺点得以克服。上述条件的改善为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特色农业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大体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农产品类型上看,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类型上看。

(一)从农产品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特色种植业

它是与传统种植业相对而言的。目前新疆特色种植业主要包括红花、彩色棉花、哈密瓜、番茄、香米等。其中红花主要分布于塔额盆地,尤其是额敏县。新疆红花种植面积、干花产量和种子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棉花生产是新疆的一个优势产业,其收益几乎占了新疆农业的半壁江山。但近些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已呈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国家已放开棉花价格,新疆棉花开始重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与此同时,彩色棉花在市场上则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天然彩色棉花已开发成功,这使新疆的棉花发展呈现新的广阔前景,其每亩收益可比普通棉花高300元。彩色棉花的种植范围较小,但前景看好。1999年全国彩色棉花种植面积仅一万亩,而阿瓦提县丰收一场就种了5000亩彩色棉。哈密瓜主要分布吐哈盆地,其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兵团农六师103团场哈密瓜种植异军突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番茄主要集中于昌吉州和巴州博湖县最为有名。

2•特色林果业

主要包括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库尔勒香利主要分布在新疆巴州,1998年全疆种植25万亩,产量近10万吨。枸杞主要分布于精河县,全疆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自1990年起,精河枸杞就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枸杞品质四个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葡萄主要在吐鲁番地区,其年产量近40万吨,居全国首位。大枣以哈密大枣(又称五堡大枣)最为有名,产品远销区内外。巴旦木主要分布于南疆喀什地区,目前其区域内共有100万株巴旦木,共中40万株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在60吨,石榴主要集中分布于和田地区,且以皮山县的皮亚勒玛石榴最为有名,该县石榴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1999年其石榴总产达540吨。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的苹果及大枣开始走俏乌鲁木齐市场。

3•特色养殖业

主要有农十师依靠乌伦古湖渔业而办的银狐养殖业,乌鲁木齐市水产养鱼业和塔里木农二师养鹿业。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农二师目前已形成集养殖、加工、研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生产模式,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打入了香港、台湾及韩国等地的市场。

(二)从产业化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

1•龙头企业带动型

如精河县利用中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年产6000吨的枸杞为主导产业,以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疆万利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开发枸杞干果出口新、马、泰及港台地区,建立枸杞保健食品厂,开发出杞芸口服液、枸杞酒、枸杞茶和乐乐血等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年销售额10亿元,创利税2亿元。另外,额敏县现在也正在形成以万吨红花籽油加工厂为龙头企业的红花产业。

2•专业协会带动型

如盛产哈密瓜的鄯善县,成立了哈密瓜协会,为4个乡近1万户瓜农提供技术、物质和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并组织农民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在瓜协的带动下,鄯善县商品瓜生产、储运、加工、包装业迅速发展,瓜农年收入高达数万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主导产品带动型

如库尔勒沙依东园艺场,利用独具资源优势的香梨生产,实现资源优势转换,生产的香梨运销国内外市场,以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主导产品,带动香梨产业化经营。

4•科技示范带动型

如昌吉市园艺场,引进开发瓜果菜新品种,采用高新技术示范,带动瓜菜种子生产专业户,提高了种子质量和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市场带动型(消费中心带动型)

如米泉市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五个县6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50万亩,日上市量40吨以上,年成交额可达1•64亿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业和运销业等,不仅周围县市的蔬菜在这里集散,南北疆许多地方的蔬菜,水果也在这里销售,对外还辐射到甘、陕、川和鲁等省区。

四、新疆发展特色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使新疆特色农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形势看好,容易人为造成特色农业盲目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上规模,讲求规模经营,创规模效益,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要在详细调查,摸清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能不顾实际条件限制一哄而上。例如,新疆林果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建设名、优、特经济林生产基地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混农林业,在农田林网和防沙基干林带的建设中,适当安排一些经济林树种,把具有市场优势的核桃、巴旦木、红枣、杏仁、葡萄干等五大干果和香梨、石榴、优质杏、优质苹果等4大鲜果作为经济林的目标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目前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这导致一些已建瓜果商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地开发和挖掘,且良种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再加上经营者本身素质差,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制约了许多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改变新疆特色农业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特色农业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重视优选品种和科学栽培与养殖及科学管理。

(三)正确处理好特色农产品质与量的关系,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农产品生产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往往难以同时实现。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如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除了少数几个品种外,大多存在档次不高,外观不美,从而影响了销售。其次要依靠科技,尽量做到产品质与量同时提高。优质低量形不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要认真研究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战略

近几年,洋水果成了中国各大城市消费市场的新热点。洋水果进入中国,其关税,运费都不会低,它之所以能实现在中国的销售,不外乎在规模、质量、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如此,连内地省份的水果也在新疆水果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新疆要提高本地水果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对产品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1999年底)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在梨城库尔勒挂牌。该公司成立后,将通过万亩专业化果园基地的建设,以及股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果品供应市场的控制。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解决栽培、新品种开发、保鲜、绿色卫生、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确保香梨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加强对鲜果的保鲜贮藏,做到反季节销售;同时也要重视农产品的包装,要分级包装,提高农产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又如新疆军旅集团采用国际上最通行的“OEM”经营方式经营彩色棉花的科研、种植、纺纱、织布、制衣全过程,不仅人人降低成本,而且使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最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天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要始终重视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除少数实现初级加工外,许多仍然靠卖初级产品为主。为了使特色农产品能在新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我们要始终强调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变原料为初级、中级甚至高级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多次增值增利。与此同时形成以从事特色农业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为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篇(6)

1农业生态旅游内涵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近10种称谓[1-3]。农业生态旅游内涵界定为: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通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美学、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顺应这一形势推出了“华夏城乡游”的主题旅游,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了一项重要旅游内容。此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2-5],在农业生态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1)以观光、休闲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观赏成份较多,带有较少部分的参与性与体验性;2)与旅游业相结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区景点,依赖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3)农业生态旅游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及特色农业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是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对旅游区生态协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生态旅游管理不当、干扰程度超过系统本身所承受的阈值,均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系统总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1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于是盲目花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大规模地扩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添置卡拉ok和电子游戏机等。可惜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失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追求原生的乡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来的乡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拳头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环境保护。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旅游企业并不关心。某些旅游企业认为只要让旅游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更深层次的含义。

2.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已有20多年,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如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目前就有185个村建立了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且生产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经济效益不明显。

2.4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与农业生态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是执法不力;缺少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起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导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本来无乡村景点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2.6农业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伴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烟头、食品袋,经营者遗留下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游客的随意采摘都是破坏乡村旅游地植被的祸首。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同化;传统文化可能舞台化、商品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这些将从另一方面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7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而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及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最时髦的消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前景广阔。

3.1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种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的优良传统,加之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乡土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类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3.2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森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无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城市居民均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艺术、特色烹食风味和乡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3.3充足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

农业生态旅游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体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其身心的重要,乡村田园的泥土气息与瓜果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和纯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以及有趣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极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农业生态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4小结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产物,特点鲜明发展前景巨大。本章主要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着手,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7个问题,并指出从农业生态旅游自身基石、需求对象和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7(10):51-52.

篇(7)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47-03

坦洲镇位于珠江口西岸,磨刀门水道出口,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8°,北纬22.25°,地处中山市最南端,毗邻珠海经济特区,邻近香港、澳门,面积134 km2,全镇辖13个村(社区),现有农业用地4 333.33 hm2,其中水产养殖面积2 000 hm2,蔬菜常年种植面积1 133.33 hm2,水果种植面积1 200.00 hm2。2012年被广东省园艺学会授予“广东特色水果之乡”称号。

坦洲镇主要由平原和低山丘陵组成。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平原由第四纪海积、冲积层构成,为淤泥黏土质,有机质丰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成陆历史较短,一般在海拔2 m以下,利于植物生长。辖内西北处于低山丘陵,其余主要为冲积海积平原。土壤类型主要有赤红壤、水稻土及滨海盐渍沼泽土。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热带水果。坦洲镇属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太阳高度角大,辐射能量丰富,终年气温较高,全年境内均有2次太阳直射。总辐射量以7月最强,达到51 141.3 J/cm2;2月最少,达23 285.7 J/cm2。历年平均气温为21.8 ℃,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3 ℃,7月最高达28.4 ℃,极端最高气温36.7 ℃(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 -1.3 ℃(1995年1月12日)。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 748.3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秋冬季比较干燥。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霜期少或无。平原由于海积、冲积层构成,海拔低,成陆时间短,形成河网交错,水陆交通运输非常便利,是中山市的著名水乡。生产排灌条件以潮灌、潮排为主。上述这些自然条件为坦洲镇特色水果发展和“三高”农业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1 特色水果的生产现状

坦洲镇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 200 hm2,2013年挂果面积1 133.33 hm2,总产量5.4万t,总产值1.8亿元。大小果场星罗棋布,其中0.67 hm2以上果场65个,3.33 hm2以上果场26个,6.67 hm2以上果场16个,主要形式有个人私营、家庭经营、农业企业经营、专业合作社等。品种结构已逐步趋向名、特、稀、优,生产经营管理已逐步进入规范化、标准化,产品质量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逐步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方向发展,从单一生产逐步向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品尝农家饭、感受新鲜水果、亲近优美的水乡田园自然美景等都市型农业发展。据统计,全镇建立市级农业标准化园区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园区1个,省级新兴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2个,认定A级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9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其中水果生产合作社2个,并分别注册了番石榴、柑橙、番木瓜等商标。

坦洲镇主要种植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主要品种有香蕉、番石榴、火龙果、番木瓜、柑桔、荔枝、龙眼、杨桃、黄皮、莲雾、菠萝、树菠萝和葡萄等,主要分布在全镇13个村(居),其中以裕洲、新合和群联村为主,新前进村主要以荔枝、龙眼和火龙果为主。2000年,裕洲村主要种植柑橙,面积超过133.33 hm2,2010年柑橙遭受暴发性柑桔黄龙病危害后,全镇柑桔生产一落千丈,面积从近266.67 hm2降到目前不足66.67 hm2。

2 主要水果种类发展情况

2.1 香蕉

香蕉是坦洲镇果业生产的重要项目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改变了坦洲镇以粮食、甘蔗两大主产的布局,调整为粮食、甘蔗、香蕉三大主产的布局。发展到90年代以香蕉、水产、粮食为三大主产的布局,全镇香蕉种植面积达到最高峰,面积近1 333.33 hm2,占全镇耕地面积25%,产量达5万t以上,年产值超1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之一。近年由于香蕉黄叶病发生严重,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到目前为止,全镇种植面积保持在100 hm2左右,主要品种有巴西2号、广东香蕉2号、粉杂1号和广粉1号等。

2.2 珍珠番石榴

珍珠番石榴是20世纪90年代从台湾引进的新品种,坦洲镇于1998年开始种植,至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620 hm2以上,占全镇种植面积51%,总产达到2.8万t,产值7 812万元,成为了全镇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珍珠番石榴在坦洲镇表现为适应性广,生长发育快,抗逆性强,早结、优质、丰产,在高水平管理条件下,通过枝梢促控技术,一年四季均可开花结果,并取得当年种植,当年结果,第2年进入丰产期,产量可超75 t/hm2。其果实圆形或椭圆形,果棱纹明显,闭脐或露脐;单果重300~400 g,大的可达800~900 g,果皮玉绿色,较平滑润泽,果肉白色带绿,肉厚,肉质脆嫩,无渣,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5%~12.0%,总糖含量6.12%~10.40%,维生素C含量0.14%~0.17%。

2.3 火龙果

坦洲镇火龙果从1995年开始由台湾商人在坦州镇承包山地种植,以白肉火龙果为主,以后当地一些果农跟随承包山地种植,直至2005年开始引种红肉火龙果,由原来的丘陵山坡地发展到水田种植,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全镇100 hm2,且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年产量达4 500 t,产值达4 500万元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城市及港澳地区。

火龙果对土壤技术要求不高,容易管理,一般植后第2年便可结果,第4年进入丰产期,产期可达10~20年,坦洲镇的地理、土壤、气候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火龙果早结丰产,优质并成为中山市的名优果品,每年6—11月,吸引周边城市及港澳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摘果,体验农业生态,优美田园风光的乐趣。

2.4 柑橘

坦洲镇柑橘栽培主要品种有暗柳甜橙、皇帝柑和阳山桔等,暗柳甜橙享誉盛名,该品种主要在坦洲镇裕洲村、南村种植,而最早种植者姓谭,因此当地人又称其为裕洲橙、南村橙、谭氏橙,深受周边城市和港澳地区消费者青睐。2008年全镇种植面积达到246.67 hm2,年产量1.3万t,年产值3 800万元,平均产值超15万元/hm2。

该品种非常适宜在坦洲镇种植,表现为早结、丰产、优质、风味独特。一般植后3年可挂果,第4~5年进入丰产期,一般产量可达60 t/hm2,高产超75 t/hm2。该品种生势强,果型端正,长圆形,单果重120~150 g,果皮橙黄色至橙红色,果肉细嫩,汁多,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13.5%,成熟期在11月中旬至12月初,果实耐贮藏和运输。

2.5 番木瓜

坦洲镇番木瓜栽培历史悠久,目前种植面积20 hm2以上,主要是种植以鲜食为主的水果型品种。选用抗环斑花叶病的品种,有穗优2号、穗黄、白皮日星、华抗1号等。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组培苗,在坦洲镇表现为抗番木瓜环斑花叶病,挂果节位低,果型稳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香甜可口,耐贮运,能常年种植,全年供应市场,多年生栽培等。

2.6 莲雾

坦洲镇莲雾种植面积10 hm2,于2004年由台湾商人从台湾引入种植,植后第4年开始少量挂果,以正造果为主(6月),2010年开始采取修枝整形、控梢促花等技术,春、夏、秋季开花结果。品种为黑金刚,属热带常绿乔木,主干矮,树干多分枝,树冠自然圆头形,单叶对生,叶革质,果实着色靓,具有特殊芳香,清甜可口,经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21世纪高端水果品种之一。

2.7 其他水果

坦洲镇其他小水果如葡萄、黄皮、杨桃、台湾大青枣、菠萝等,种植面积超过66.67 hm2,对调节水果市场,休闲观光摘果,满足消费者的爱好,都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前景广阔。

3 发展对策

根据坦洲镇的气候,农业资源条件和特色水果生产基础,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要,对今后坦洲镇特色水果的发展,建议在稳定现有水果发展优势的前提下,以“广东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做大做强和延伸坦洲镇特色水果产业链,拓展特色水果的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发展特色水果生态旅游。

3.1 标准化生产,提高珍珠番石榴市场竞争力

坦洲珍珠番石榴品质优良,已成为坦洲镇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在稳定现有620 hm2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果实品质的提升,通过果实品质的提升,提高珍珠番石榴市场的竞争力。一是按照中山市农业地方标准《珍珠番石榴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实施;二是建立珍珠番石榴标准化产业园区;三是建立珍珠番石榴育苗基地;四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五是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六是加强珍珠番石榴产业链建设;七是加强专业技术指导[1]。

3.2 培育健康脱毒苗木,重建裕洲橙生产区域优势

裕洲橙曾经是坦洲镇支柱产业,深受周边城市以及澳门地区消费者的青睐。由于遭受柑橘黄龙病重创,裕洲橙生产一落千丈。要恢复和发展这一水果品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从种苗质量做起,与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裕洲橙健康脱毒苗木基地,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健壮的苗木。二是建设裕洲橙高产、优质、安全配套技术示范园区。三是加强对示范园区技术指导,重建裕洲橙生产区域优势。

3.3 优化火龙果种植结构,积极稳妥发展莲雾生产规模

坦洲镇火龙果生产主要分布在新前进村和新合村,但在种植土壤类型上,存在着品质上比较明显差异,在水田种植丰产性能比丘陵山坡地高,但品质明显比丘陵山坡地差。建议在坦洲镇种植火龙果,应选择在新前进村的丘陵山坡地种植为好。

莲雾在坦洲有非常明显的发展优势。一是坦洲水田非常适宜莲雾生长。二是有10 hm2莲雾生产的成功经验。三是莲雾市场前景好。因此,条件成熟的,可积极稳妥发展扩大莲雾生产规模。

3.4 发挥示范农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优势,为坦洲镇特色水果可持续发展做好新品种储备

充分认识和利用镇示范农场的优势,继续与科研单位合作引进适宜发展的优质新品种,积极开展试验筛选,示范推广工作,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的立足点,坦洲镇是中山市目前最大的地方特色水果基地,在镇示范农场建立新品种引种示范基地和苗木繁育基地。通过不断引进具有技术创新性,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较高的水果新品种,通过引进种植筛选示范推广等程序,选育出适合本地推广发展的新品种。通过宣传、推广和技术指导,扩大坦洲名优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实行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2]。

3.5 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提高知名度,打造生态旅游农业

2012年5月30日,由广东省园艺学会组织专家对坦洲镇申请的“广东特色水果之乡”进行了论证,一致通过了中山市坦洲镇“广东特色水果之乡”论证,并授予坦洲镇“广东特色水果之乡”称号。建议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巩固特色水果之乡的成果,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擦亮特色水果之乡牌匾,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媒体和广告宣传,让更多人认识特色水果之乡,提高知名度。二是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好大做强坦洲特色水果的品牌。三是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加大对坦洲镇特色水果旅游园区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优良的生态旅游环境,让游客有宾至如归、流连忘返的感受。四是多举办大型的特色水果推介暨品评活动和坦洲特色水果节延续举办下去。五是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场和家庭农场进行农产品质量认定,通过认证,促进果品质量安全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新鲜、可口、安全绿色水果、有机水果。六是培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博览馆,让年轻一代认识农业、了解农业,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趣[3]。

3.6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目前农产品流通尚很不健全,一些中小种植户、分散种植户一有风吹草动,就相互杀价,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种植户缺乏市场信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农民种植不科学,盲目跟风,对市场前景无法准确判断,而较低的农业组织化程度则使得农民力量分散,无法联合起来对抗风险。破解产销地农产品价格悬殊“怪象”除了变革产业链,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作用,还需各级政府“有形之手”果断发力,大力推广农业订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缩短流通链条。要破解滞销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市场。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让农民产得出、卖得出,卖得好价,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利益[4]。

4 参考文献

[1] 黄美聪.连州市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7):38-40.

篇(8)

【养殖特色】所谓葵花鸡,因喂养的原料――葵花而得名。在广东番禺百万葵园,葵花鸡以新鲜的葵花盘、叶、秆等炮制而成的饲料喂养大。当葵花将凋谢时,人们把葵花盘割下来,与葵叶一起打碎,拌入饲料,为葵花鸡提供食物;再将葵花秆榨汁,作为鸡的饮用水。据介绍,葵花鸡的品种选择没有固定的要求,但一般选择有名的鸡种。葵花鸡一直生活在葵园里,鸡棚建在葵园一隅,内有可以控制温度、湿度的系统,鸡在架空的铁丝网上活动,从四面吹来的风,保证气流通畅。

【投资提示】

由于其养殖成本比市场上的鸡高出30%左右,“葵花鸡”的价格也比普通鸡高出一倍以上(在酒店,一份清蒸葵花鸡卖到100元)。目前,除了供应百万葵园的游客外,“葵花鸡”只供应给当地的高档宾馆和酒店。

投资者可借鉴百万葵园的经验,在城郊圈一块地,建一个集观光农业、特色养殖和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种养园,规模大小可视投资者资金实力而定。对于离城区太远,不具备搞观光农业条件的地区的投资者,也可借鉴其养殖方式,专搞特色养殖。

【投资规模】5万元左右可启动。

【适合人群】城郊农民或有意投资特色养殖者。

“黑美人”土豆

【新闻链接】2006年8月的一次展示会上,由兰州陇神航天育种研究所培育的“黑美人”土豆被北京某公司以8元,公斤的价格全部订购。

【品种特色】据了解,“黑美人”土豆是航天育种的结晶,采用杂交育种培育而成。其外形与普通土豆无异。特别之处在于它改变了土豆白色的“老面孔”,其秧苗是黑紫色,表皮呈黑色,内部也为黑紫色。与普通土豆相比,“黑美人”土豆营养价值更高,其蛋白质、淀粉、维生素C、钙、钾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均高于普通土豆。另外,“黑美人”土豆富含具有抗癌、美容功效的花青素。

【种植提示】

1,“黑美人”土豆适宜于生长在海拔1800-2000米的冷凉地区,其他地区可以尝试反季节种植(该研究所已在兰州市永登县、庆阳市等地建立起了生产基地)。

2,“黑美人”土豆栽培管理比较方便,其平均亩产在2000~3000公斤,若采用大棚种植,一年两茬,产量可翻番。

3,由于价格较高,目前,该研究所把主要市场锁定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一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投资者可以参照所在城市及附近城市的消费水平,确定土豆的销售区域、种植规模及价位。

【投资规模】每亩1000元左右。

【适合人群】普通农民及农业投资者。

特色红薯

【汨罗有“薯”】2006年11月中旬,湖南岳阳汨罗市桃林寺镇南林村村民黄细和从地里挖出了一兜4个连体、重达44公斤的“红薯王”,其中一个单体重20公斤。在当地,像黄细和这样种红薯种出了名堂的薯农不计其数。他们种的红薯不但个头大,而且品种多,该市5万多亩红薯中既有工业用薯、鲜食薯,也有菜用薯和保健型薯,香喷喷的汨罗特色红薯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种植模式】

汨罗江两岸有种红薯的传统,近年来,当地政府选择桃林寺镇作为示范点,组织强有力的农业技术专家队伍帮助该镇薯农改良和引进品种,扩大种薯规模,红薯品种由原来单纯的“豫薯818”扩大到“湘辐一号”、“京薯6号”、“五彩薯”、“苹果王”等20多个品种。

桃林寺镇还专门成立了“老年科技志愿者协会”,并由协会牵头组建了红薯生产加工合作社,协会和合作社先后举办了10多期红薯科技培训班,从红薯贮种、育苗、栽插管理、施肥、杀毒到收获,帮助薯农提高科技意识,掌握实用技术。

红薯收获后销售给加工厂,加工后的红薯产品远销广东、河南、湖北等10多个省市。最近,该镇还引入茎块、叶、藤皆可食用的新薯种,昔日不起眼的红薯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篇(9)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休闲活动,接触大自然的需求快速增长,于是观光果园就成为了国内外水果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观光果园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观光果园效益发展前景

观光果园是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果品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业。生态果园主要以种植果树、蔬菜、花草等为主要景观,通过各种栽培品种的花期,花色,果品的颜色、形状、和成熟期不同,营造一个周年供应鲜花和鲜果的植物观赏园,吸引游客来参观,旅游,休闲,品尝鲜果。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有关果品生产的科学技术,大大推动了果品生产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一、观光果园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观光果园70年代始创于台湾[1],是集经济、生态、游憩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开发园。大陆的观光果园于80年代后期首先在北京兴起[2],采取以民俗旅游、采摘活动、农家乐以及高新农业示范园等模式,吸引广大市民前去参观、采摘;通过让游客在园中施肥、浇水、整枝修剪等活动,使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如何建设观光生态果园

目前,观光生态果园建设多以果品生产和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同时保证果园的生态效益。这就要求人们对各种栽培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非常了解,以利于协调观赏时期。

(一)果园的构造

首先,果园的选址要交通方便、周围环境好、通讯便利的近郊或适于发展的城镇;其次,在观光果园里要展示以果树为核心内容的景观,果园的外形要鲜亮醒目,果园的周围可以搭配些园林建筑小品(亭、廊、花架)和休闲娱乐设施;最主要的是对光能、热能、空间的合理利用,努力创造适于果树生长发育的小环境,使果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栽培种类选择

选择耐修剪、抗病性良好、具有矮化效益的丰产性优良树种。同时也要考虑,树种、品种的花期、花色、果实成熟期;树体管理,季节协调。可以按照立体农业布局,使草本水果(草莓、西瓜)、特色农作物(花生、萝卜)、灌木果树(无花果、石榴)和小乔木果树相结合;既延长了果园的观光时段,也解决了人们周年观光旅游的问题。

(三)发展和经营果园

观光生态果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发展势头很足,游客量逐年上升,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果农们只有从经营管理方面下手才能脱颖而出。首先,开发果园要得到政府的支持鼓励,丰富农业资源,彰显地方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形成规模经营。

发展品种要多元化,要求所种品种新颖,奇特,园内整年都有可以欣赏、品味的鲜果,同一季节至少有3种以上水果,并且应该是市场上少见的品种。

引用相关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来指导果品生产,园区的日常运营和旅游策划。

三、观光生态果园的前景

观光果园是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土地利用率高的综合立体生态性现代果园,是以现代果品为依托的一种新兴产业,是集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项目,是在果品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下提出的[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在观光生态果园迅速发展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多了就业岗位,也带动了花卉、餐饮、住宿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使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是建设观光生态果园的有效途径[4]。我国各地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各具特色的果树产业资源,伴随着各地果业结构和旅游业的发展,结合实际开发具有区域风情的特色观光果园,前景十分广阔[5]。

参考文献:

[1]张占耕. 都市农业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J ] . 上海综合经济.2004. ( 12) : 54- 55.

[2]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J] . 经济地理.2000.20( 2) : 119- 124.

篇(10)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1.3特色渔业方面不断突破

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冷水鱼养殖,并开发裂腹鱼、大鲵、棘腹娃等特色养殖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和东北等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猪腰枣、甜柿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带林果采摘园为补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2014年武隆县新增猪腰枣、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护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发展

2014年,武隆县实现畜牧业产值7.5亿元,草食性牲畜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全年牛出栏量2.9万头、山羊出栏量13.9万只。武隆县有规模畜禽养殖户8542户,畜禽养殖及加工、流通企业4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125个,专业从业人员598人。建成了仙女山县级草食牲畜示范带,双河乡木根山羊示范点;建成畜禽养殖示范园150余个。

2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武隆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底线”的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无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现状。基本无污染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多变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使得武隆县具备了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基础条件。

2.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武隆县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以双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天池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农业、扶贫、交通等政策和资金资源,通过实施内部路网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现已拥有“路通畅、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土肥沃”的标准化基础设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园、品种试验园、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出运不去的落后状况,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武隆县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了“突出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公园”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商品率高、比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础、易升级为旅游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重庆市“山羊之乡”、“枣柿之乡”、“冷水鱼”之乡等建设项目,狠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羊角猪腰枣”获“2012年中国枣业展销会金奖”,并入选201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仙女红”红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双河高山蔬菜”、“凤来鳅田稻”、“沧沟西瓜”、“文复甜柿”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优质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品牌优势。

2.4市场前景广阔良好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隆县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机红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采摘、菜品佳肴、旅游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形式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也为武隆县以绿色、有机、环保等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品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为武隆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升级成旅游产品等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广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地理环境差、生产条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积坡度在25度以上高达77.5%。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2市场激励机制尚未成熟,对特色效益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武隆县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羊角猪腰枣”等品牌,但大多数还处于出卖农产品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状况不稳定。

3.3有效劳动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难度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特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力严重匮乏。这不但削弱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劳动力投入,而且限制了农户参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能力。

3.4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特色效益农业还不突出

虽然近年来,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重庆主城区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点基地县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县,以羊、肉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猪型”种养结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特色效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还偏小,在农户增收中的贡献率不高。

4武隆县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

4.1规划为先导,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围绕“三化同步”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产业公园”为统揽,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弹子山区域重点布局高山蔬菜、有机茶叶基地,仙女山环线、白马山环线、石桥湖环线和万峰林海环线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乌江、大溪河河谷地带和局部拓展区重点布局猪腰枣、甜柿等特色林果,乌江、芙蓉江库区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以林(草)地资源富集的中高山区为重点,推进草食牲畜基地县建设。各乡镇要按照特色效益农业的内涵和各自区域的优势,根据产业定位,编制项目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4.2优化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武隆县耕地资源紧缺,要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突破农业产值低、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产业。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围绕渔业、林果、茶叶、草食牲畜和粮油等方向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4.3完善基础配套,增添发展后劲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紧紧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为重点,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并加快建设,推进田间机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设。

4.4培育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方式

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互相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增强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加工企业等到农村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网上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4.5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4.5.1加快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实施院地、校地合作计划,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现有院地合作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渔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每个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首席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

4.5.2强化基层农业服务

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

4.5.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中职学校和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深入推进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项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篇(11)

2010年上海世博会,惠东县奕达农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奕达康绿宝”牌马铃薯拿到了“通行证”,成为“世博菜”被端上了上海世博会的餐桌,供各国游客品尝。据了解,在世博期间,惠东先后输送6000多吨冬种马铃薯特供上海世博会,通过全国检测中心检测,确定100%无公害,绿色、生态、安全、放心。

“惠东,冬春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适宜冬种马铃薯。”县农业局副局长张爱均介绍说,惠东冬种马铃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平海外贸出口组引进尝试种植,获得成功后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区域由平海逐步扩大至全县。

近几年来,惠东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瞄准国际市场空档,坚持把发展冬种马铃薯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促进了马铃薯生产的长足发展。“惠东九华农贸有限公司和奕达农贸有限公司是目前较为活跃的两家马铃薯企业。”张爱均告诉记者,全县冬种马铃薯13万亩,其中九华公司就带动了铁涌、稔山种植马铃薯5万多亩。“仅马铃薯一项户均增收1.8万元,人均增收约3000多元。”

冬种马铃薯、甜玉米、甘薯、海水养殖……目前惠东县农业产业化亮点纷呈,山区生态资源型、沿江城郊型、沿海出口创汇型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9%,居全市第一位。惠东有9个镇、16个村获评“惠州市特色农产品种养专业镇村”,总数位居全市前列。

“我们要把惠东打造成珠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采访中,张爱均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基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向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打造特色镇专业村,推动规模化发展战略,引导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实施“三三三”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推进“三个万亩”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3千亩”标准化、企业化和科技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2千亩”节水、节地、高效与现代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目前,我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6家,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以上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张爱均介绍说,截止2012年9月,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已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4家。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现在在惠东,靠种植马铃薯、辣椒、甜玉米、甘薯等特色农产品而走上致富路的农民比比皆是,“马铃薯楼”、“甘薯楼”、“甜玉米楼”等在惠东各地拔地而起。

谈到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设想,张爱均表示,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区域特色,创新发展机制,加大扶贫力度,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县。“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以上。”

鞋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黄埠,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它是广东惠东县海边上的一个小镇,与闻名的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相邻。这里便是惠东鞋业的起点,名副其实的“黄金埠”。这里的潮汕人、客家人、台湾人、香港人、外来务工者和无数的商人见证了这座小镇从农田遍布到无数工厂崛起的巨变。如今,狭长的稔平半岛也因无数的制鞋厂和外来人群而变得热闹非凡。

时间追溯到32年前,惠东籍的港商李炳好先生回乡创业,在黄埠办起了惠东首家手工作坊式的来料加工鞋厂,吸收了60名当地青年就业。由于制鞋投资成本低,市场效益好,这批工人掌握了制鞋技术后先后离厂投资自办鞋厂,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精明的黄埠人纷纷仿效,家庭式鞋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向邻近的吉隆、平山、大岭等镇延伸,从而带动了惠东鞋业形成规模发展。紧邻黄埠的吉隆,成为惠东另外一个制鞋重地。在吉隆,街道两旁的店面鳞次节毗,虽装饰各异、名称有别,但招牌上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鞋”字,几乎所有摆卖的都是各种品牌的鞋和各种制鞋材料,在街上走上一遭,“鞋城”、“鞋乡”、“鞋都”之类的名词会一股脑地从你的脑子里冒出来。

“惠东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快,产品丰富,品牌比较多,发展也比较平衡。”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张宠华告诉记者,制鞋业是惠东民营经济的突出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惠东的鞋产品已经“走”向全国。2006年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和“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如今,鞋业已成为惠东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惠东科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黄埠、吉隆两镇65%以上鞋产品出口,远销欧洲、俄罗斯、美国、日本、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惠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在资金、用地和政策上给予制鞋业更多的优惠;引导企业抓创新、抓品牌创建和集团组建等;充分利用广交会、上海皮革展、马来西亚国际鞋业展和举办鞋文化节等机会,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从2002年开始,惠东每两年举办一次鞋文化节,这对提高鞋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鞋业的流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不久,惠东在市区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鞋文化节,有力提振了企业的信心、促进了企业市场开拓、宣扬了‘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品牌。”据县政府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吴祖瑜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导下,目前,惠东制鞋业发展到4888多家,年产鞋8亿双,鞋业总产值220亿元,鞋业从业人员26万人,拥有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8个惠州市名优产品、36件惠州市知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