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4-0034-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网络技术飞速更新,全球经济正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手段已经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正带动着其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共享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重视农业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唯一出路。而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发挥农业信息的资源优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信息农业之路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国际贸易地位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农业信息的重要性,各地政府都把农业信息化当做当地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例如甘肃省在2011年5月初,智能大棚公共服务平台(1.0)已顺利上线,温室监控终端已确定了最终的产品形态并投入批量生产,产品电信资费套餐已正式在省内各电信营业厅接受用户受理,该产品已具备全省广泛推广和应用的条件。目前,首批产品已在甘肃临洮三易花卉基地、临夏市、康乐县、和政县、民勤县三雷镇中陶村示范园区、金昌市等地市县销售500套实施和部署,计划2011年在全省销售5 000~10 000套产品。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方面是在全省推广温室大棚环境监测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物联网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结合物联网射频技术与电信通讯技术相结合,在永靖县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实施自动卷帘技术、温室水、电控制、土壤含量监测、视频监控等一系列温室智能控制的农业信息化基础应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以上事例表明,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既有利于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更快、更多地获得国内外各种农业信息和科技服务,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现代农业的信息化特征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最显著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信息资源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2]。在信息化社会,生产力已由注重物质和劳动密集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和信息密集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在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只要建立一个小型局域信息网,把生产单位的各个生产环节连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使农业经营管理运行、农业基础设施的运转和农业技术的操作通过网络传递,全面实现自动化调节和控制。
现代农业信息化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信息网络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有了信息网络就可以把农业与整个世界连接起来,更可以直接控制农业产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首先,建立适合区域农业实际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及时进行模拟决策;然后,通过进入乡、县、市和省乃至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生产和销售,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通过进入外部的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选择最适用的技术装备自己,大幅度提升生产力水平,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二是信息农业的中级阶段,包括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和自控化。例如,在农田灌溉工程中,水泵抽水和沟渠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量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在农产品仓储中,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内部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对畜禽的饲养环境进行自控式遥控等。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首先,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水稻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如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自动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然后,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化。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最后,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家禽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现家畜新陈代谢状况,判断家畜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料,实现科学饲养。还可以应用空中和地面定位3S系统(GPS、GIS、RS)控制农业系统的运行,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并呈现出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的明显特征,在未来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 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2.1 现代农业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型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信息科学和农业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着重研究农业系统中生物、土壤、气候、经济和社会等信息的综合管理和利用,通过建立智能化信息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单机决策或网络系统服务。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使得农业生产系统从定性理解到定量分析、概念模式到模拟模型、专家经验到优化决策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智能化农作管理。
2.2 现代农业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确化管理[3]
现代农业的信息化特征非常明显,这一新型农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更多地使用具有可重复使用、可发展、可传播、可共享等特性的信息来替代存量有限、可耗竭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农业增长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赖信息资源,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信息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标志是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其核心是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和利用,也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集成,准确、快速地获得农业生产中的动态和空间上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编辑、分析和显示,为农业生产和农业决策提供依据。例如,为了尽快使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甘肃省农业信息化中,甘肃万维公司在2010年初成立了CPS实验室,针对物联网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与甘肃省农牧厅、永靖县农业局积极合作,结合甘肃省当地的农业设施发展情况,与永靖县农业局相关领导及专家在永靖县、张掖农业示范基地、榆中县等农村地区的二代、三代大棚实地进行多次联合调研和论证,最终选择在永靖县罗川台、下故村建设五家示范农户大棚,进行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控的重点项目试点。经过几个月的实验,项目获得初步成效,农户对产品的使用积极性很高,通过试点对温室终端样品的最终产品形态进行了多次论证和定位,在此基础上万维研发团队根据日光温室的信息化应用特征和技术发展趋势快速研发出新一代智能大棚系列产品,产品采用物联网2.4G无线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结合电信CDMA通讯技术实现温室大棚温湿度智能监控。主要用于普通农户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控,温室大棚设备智能远程控制等功能,从而解决了在农村地区温室大棚温湿度自动化监测的广泛应用。
2.3 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互补共进、同步发展是广大农民实现有效增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可以说,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强调二者的阶段性关系,正是为了证明并非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前或信息化的推进必须在后。事实上,从世界经济发展看,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以现代化的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可以在继续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同时,着手信息化的发展。
2.4 加速发展以信息资源为主的现代信息农业不仅是国家发展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加强农业资源整合和农业信息共享对农业生产的引导,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地位,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政府做好统筹、协调、服务、监督等服务职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系统收集各类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决策、管理等手段,通过信息流动引导本地区农业生产者,根据本地区特点与优势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计划,使得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在时间、空间得到同步协调控制,农业资源被整合配置到农业产业的每一环节上,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提升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步伐。
3 总结
现代信息农业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农业信息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信息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历史性的变革,是一种创新性实践。目前,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深刻影响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信息化必将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48-02
0 引言
鲁西南,即山东的西南部,广义上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以菏泽市为主。地形东高西低,受自然环境影响,以平原农田旱地耕作为主,地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四季分明,但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划化经营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多数农民还凭经验施肥灌溉,缺乏科学指导,现代农业方面智能管理问题和困难,对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农业物联网在解决以上农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农业物联网应用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转变,网络信息化技术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网络信息化的步伐,利用“5S”技术(GPS、RS、GIS、ES、DSS)、环境监测系统、气象与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调控,有力地促进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正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21年前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们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思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网络经济,推进信息惠民。随着工业互联网迅速崛起,物联网3.0时代悄然来临,这给未来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标准化提供一个平台和发展空间。
物联网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农业物联网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一场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中国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耕作模式,开始用传感器与农作物进行“交流”,成为智慧农业时代的“新农人”。这就是“农业物联网”,一个几年前还略显陌生的事物,如今却给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
2 鲁西南地区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鲁西南地区农业现状
山东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而鲁西南地区以菏泽为例,菏泽是山东省传统的农业大市,粗放式农业耕作模式还处于主导地位,耕作方式受地理环境及天气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装备技术水平落后,抗自然灾害能力低下,资源不能科学利用,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大豆为例:大豆是鲁西南地区主要夏季播种物之一,种植规模每年都在百万亩以上,因自然灾害,据调查,2013年8月到9月,服务区域降水偏少,气温又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土壤含水量不足,导致大豆亩产减幅15.5%[1]。而2014年9月13日开始降雨,到16日降水量有地区高达96.9毫米,土壤水分含量极高,农民对土壤水分含量掌握很难达到精确。如果能做到科学种田,控旺防倒,土壤水分实时采集,土壤化肥营养元素,温度等信息农民及时获取并有效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将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过渡,必须依赖信息化,以农业信息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2.2 鲁西南地区农业存在的问题
农业的精细化要求:喜温植物不能长期忍受5度以下的低温,10度以下停止生长,如黄瓜,西葫芦,茄果类,菜豆等;耐热蔬菜生长温度要求在20至30度,要求昼夜温差不低于10度。但农民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主要依靠感官经验,而不是精确、可靠的量化数据,成功的种植经验不容易被总结和复制;完全依赖人工控制种植过程,无法对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尤其以科研机构和大型种植基地为例,温室的种植往往是聘请农民工,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使得难于对他们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
3 农业物联网应用下转型智慧农业的对策方案
3.1 方案目的及依据
借助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远程支持与远程服务平台上,建立智慧农业远程托管中心,实现远程栽培指导、远程故障诊断、远程信息监测、远程设备维护等。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土地资源、水资源、生产资料等)、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土壤、大气、水质、气象、灾害等)、生产过程管理(农业精耕细作、设备农业、健康养殖等)、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检测、远程诊断、服务调度等)等方面。植物生长环境(土壤、水、大气)、生命信息(生长、发育、营养、病变、胁迫等),利用农用传感器“感知”信息,托普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作物服务区内安装农业物联网监测设备,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生长环境信息,根据产生的智能监测信息对农作物进行精确管理,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对灌溉自动控制,完全实现自动化,以远程技术为服务手段,促进有机高效农业发展。
3.2 物联网技术下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平台建设方案
3.2.1 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从下到上分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次架构如图1所示。
感知层:传感器的选择,满足露天农田中土壤温湿度、土壤养分、光照、风向等数据的采集。
网络层: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做好节点的部署;移动互联的应用,满足大数据的传输。
应用层:动态实时监控,专家系统,手机APP的开发,食品溯源系统的建立。
3.2.2 系统实施方案
系统感知层的农用传感器等设备[2],检测环境中的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远程对生产环境监控。达到增产、改善品质、适应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建立无线网络传输层,通过PAN网络、LAN网络、WAN网络将感知层获得的农作物信息数据实时上传到控制监控平台,控制监控平台做出的控制反馈到感知层。
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机技术,监控平台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和控制。构建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对作物的生长环境等智能化监控,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达到规范化和网络化管理。
4 农业物联网鲁西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格局,这些不仅深刻影响着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商业模式等,也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以应用为导向、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从“互联网+”的视角考察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等,以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服务传统行业、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普及,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开始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社会交往、商业活动、社会治理等,变成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广泛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这些深刻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更快、运行方式更多元化、实用性和功能更加强大、自我防御和修复能力更完善等。
(一)计算机技术运行速度快。从运行速度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天气预报、用户数据分析、科学研究等活动都需要计算机拥有超级运算能力,这些对计算机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许多计算机公司都将计算速度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计算机运算能力研究的投入,比如我国就成立了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专门负责计算机运算速度研究工作。
(二)计算机技术运行方式更加多元。从运行方式上看,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开始向小型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些智能终端不仅体积小、携带方便,而且功能强大,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上网需要。
(三)计算机技术基本功能更加实用。从基本功能上看,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电脑成了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社会交往、网络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平台,可以说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电脑,从而使计算机技术发展更加多元化,计算机性能更具有实用性,比如有些电商就以CRM系统实现了销售存储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极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四)计算机技术运行更加安全。从运行能力看,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计算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要求计算机操作简便、运行安全等,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技术有了长足发展,计算机可以通过相关设备监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极大提升了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工业信息化进程,将“互联网+”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技术与商业、国防、社会等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形成了许多计算机边缘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情况。从发展过程看,“互联网+”首先产生于商业领域,而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广开来。从总体上看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网络媒体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最广,并且推动了这些行业的繁荣发展,比如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有机结合,催生了许多重要的产业形态,推动了淘宝、京东、今日头条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的诞生。
(二)计算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计算机技术在能源、电力等领域也有许多应用,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发展。比如一些新能源电力系统经常受到恶劣天气的攻击,像雾霾天气、冰雪天气等往往会影响发电质量,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相关数据,就需要以计算机技术快速获取相关数据,以便在第一时间传输到相关人员手中。此外,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促进了工业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大大提升了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三)计算机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情况。计算机技术在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像雷达、无人机、导弹等尖端武器上都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无人机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联系,军事侦察、电子干扰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利用无人机精确打击各种战略目标,并能够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高偶然事件中完成供给任务。这些都说明计算机技术在国防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随着空天战、网络战的发展,卫星、网络等成为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这些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四)计算机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应用情况。“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商业模式、工业生产和现代战争,也给社会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比如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电子图书馆、网络大学、多媒体课堂、慕课、网络付费学习等有了长足发展,这些推动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发展。在社会管理活动中,信息管理及查询系统、指纹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有了广泛应用,这些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此外,计算机技术在精准医疗、健康体检等医疗活动中也有着广泛应用,医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精准了解病人的病情、成因等。
三、“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景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商业模式、工业生产、社会管理、教育医疗等,也深刻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因此应当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问题,把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各种新型计算机将不断涌现。1.光计算机。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传统计算机无法满足人们的运算需要,于是各种崭新的计算技术不断涌现,比如当前科学家就在考虑以光子代替电子和电流为载体,以纳米电浆子原件作为计算机的核心原件,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传统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以光内连技术、空间光调制器等为基础,具有运算速度极快、耗电量非常低、存取信息方便等特征,在天气预报、水文变化、资本市场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2.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业有计算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在理论上已经成熟,在实践上也处于实验室阶段。英特尔、IBM、华为等企业不仅在研发大规模集成电路,还在研发量子计算机,谷歌、微软就相继宣布研发了200秒内可以完成普通计算机1万年完成的计算任务的量子计算机。中国专家潘建伟、陆朝阳、汪喜林等也通过调控6给光子的偏振、路径等,实现了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中科院、浙大、背景计算科研中心等共同开发了量子芯片,在国际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3.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与传统电子元器件相比,纳米技术原件的体积远远小于普通电子原件,而且拥有导电性能超强、质地优良等特征,所以说纳米芯片成了当前硅基芯片的良好替代产品。当前纳米技术已从微电子方向向传感器方向发展,未来将成为传统计算机的重要替代方式之一。4.化学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化学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技术也都处于理论和实验阶段,化学计算机是以炭基制品代替硅基芯片,实现信息传输和存储,能够以较小体积实现快速运输;生物计算机是以生物传感器实现信息计算、传输和存储的计算机,它能够直接受人脑控制,不过这一计算机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二)计算机技术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1.计算机技术将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毫无疑问,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新知识、浏览新闻、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当时,也促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都将计算机等同于互联网,这些充分说明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融合程度。随着网络化的深入发展,计算机技术将会与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办公、电子商务等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3.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今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无人超市、工业机器人等在社会生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比如小米、华为、海尔等科技企业都在大力推动智能家居的发展,这些必然对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运行方式等提出更多要求,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的融合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将会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将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比如随着GIS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将被广泛用于农业资源规划、林业数据分析、土地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计算机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农业资源管理,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规划,对农业进行区域化管理,促进农业信息技术更加精细化。计算机技术可以用于林业发展中,通过对大量地理信息、林业数据的分析等,推动森林防火、林业资源开发等,提高林业管理的数字化程度。计算机技术可以用于土地资源信息采集和处理,促进土地信息资源整合,有效解决土地资源信息逐级上报、弄虚作假等问题,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计算机技术还将用于自然灾害预测、灾情评估、灾后救援等活动中,极大提高人力对自然灾害的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