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

篇(1)

当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欣赏教学走进学生的学习,开始被逐步开发。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美术欣赏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过程,它需要学生学习、分析和赏析,这是一连串的动作,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生活中美的画面。因为,要想做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动脑筋去想象,去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作品中美的方面,才能参透美术作品的真谛,才能看到美术作品中打动人的美。因此,美术欣赏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情,欣赏是有学生自己去发觉,去开拓的。单纯地靠教师去讲解美术作品的美,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不发挥学生自己的鉴赏能力,是永远挖掘不出作品的美的。因此,美术欣赏教学非常重要,要对其格外注重。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学却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美术充满了兴趣,可是,到了初中,教师对美术课不再重视,因为美术课在考试中不占分数,学好学坏一个样,而是把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试课的学习中,因此,美术就被“悬挂”起来,就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因此对美术也就失去了兴趣。我国的教育中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安排比较多,一天一节或者两节,对于美术课堂的安排一星期只有一两节,而且这一两节课还得不到保障,往往是被别的教师所占用或者变成学生的自习课,这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课时开设少,学生对美术的接触和了解也就更少,而且美术课堂的设立最初目的也不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不重视这门课程的作用,出发点不对,要想取得效果也就更难。

二、如何做好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一)给出课题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以往教师的美术教学都是让学生看着一副画或者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描摹,这没办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出课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进行创作,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深山中的小屋”为题进行创作,不给任何要求与提示让学生进行创作,每个人的思维不同,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作品,有的学生可能会画出一座山,在远处添几缕炊烟,因为有炊烟的地方一定有人在居住,有人的地方肯定有小屋,有的学生可能会画一座山和茂密的树林,然后在树林中隐隐约约能看到屋顶,也很好地切合了“深山中的小屋”这一课题,还有的学生可能会画陡峭的山路,山路上有人提着水上山,因为山上有自己的家,这也有一定的道理,让学生自由创作教师会得到很多惊喜,每个人的想法和思路都不一样,创作出的作品也往往让人眼前一亮。通过给出课题让学生自由创作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学生对作品欣赏能力。

(二)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否定,让学生说出自己创造中的美感

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教师会看到很多好的有新意的作品,也可能会看到一些不是很满意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创作。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对作品提出批评并否定学生的创作,这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就拿“深山中的小屋”为例,教师能看到上文中提到过的很多有新意的优秀的作品,也有的学生只画一座深山,不画出小屋,而是通过月光的照射在地面投射出了影子。学生对美独特的感受,使他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更加得灵活多样。

(三)定时举办绘画展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要培养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没条件,也没兴趣去专门的展览馆去看画展,那些对他们来说也太过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些简单的画作,让学生从中分析作画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想表达的情感,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就通过明亮的色彩和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还有他的《星空》这副作品,他将黑夜看作是反思和沉思的时间。这是生活轮回的一种暗喻。他将黑夜和季节的改变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画作渐渐开始了解绘画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让他们爱上美术。

篇(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尖子生对数学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着较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点拨尖子生的同时,重点关注后进生的成长与发展。下面,笔者从降低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利用赏识教育树立自信、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三个方面,讨论转化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教学策略。

一、降低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

很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下,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惯式,这就使得他们在接受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后,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一批能够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好学生。有些学校甚至会根据学生考上重点高中的数量,决定教师的奖金份额。这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将教学重点与关注重心放在了数学尖子生的身上,他们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开发尖子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忽视了对后进生的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以尖子生的发展为主要依据,让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任务,使得很多后进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久而久之,后进生开始产生消极应对的心理,认为自己不管怎么学都学不好,最终选择放弃数学学习。为了转化后进生,首先要降低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让他们能够接受与自己认识水平相符的数学教育。如在《字母代表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回忆小学阶段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并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只让他们掌握新知识的概念与意义即可。

二、利用赏识教育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

赏识教育就是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鼓励、表扬、肯定等积极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成功与进步的喜悦。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枯燥,也十分抽象,后进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他们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数学学习能力也很差,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数学学习任务时,常常感到自卑。在这种消极心理影响下,即使后进生想要学好数学,也无能为力,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心理学研究证明,在鼓励、赞美中成长的孩子,比在批评、责骂中成长的孩子的心理更健康、成长更快乐、性格更健全。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体、心智等逐渐发育成熟,这使得他们更加敏感,也更在乎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采用严厉责骂、冷漠对待等教学态度,不仅不会帮助他们学好数学,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肯定学生付出的每一滴汗水,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以更加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来学习数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做题正确率变高等细小进步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

三、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尖子生如“春风拂面”,对后进生如“狂风暴雨”,前者不管犯什么错都能得到教师的原谅,后者不管做什么都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可。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态度使得很多初中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信任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自然无法教育好后进生。因此,数学教师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尖子生犯e时不可姑息,后进生进步时要懂得赞美。只有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才可以让后进生自愿学习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转化后进生这一教学难题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数学教师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懂得换位思考,真正成为为学生考虑的好教师,潜移默化地转化后进生,使其自愿学习数学。教师要降低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让每个后进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数学;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感染后进生,让后进生懂得欣赏自己,重塑自信;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获取后进生的信任,使其依赖老师,相信老师,并且可以爱屋及乌,由爱老师延伸为爱数学。

篇(3)

习题训练是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提高成绩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习题训练能够有效的对于学生当前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进而为今后的强化方向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错题不可避免,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情况;在对于错题的认识上,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完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错题都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往往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推进学科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引导学生重点温习、攻克以往的错题,但随着学生错题量的庞大之后,学生便不能有效的对于庞大数量的错题信息整理,进而错题对于学生的实际成绩以及学习能力推动作用出现明显弱化。

错题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同时强化对于错题资源的科学利用也是强化数学学科教育的最佳措施。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烦恼:对反复练习的习题,学生仍会犯错,而且栽倒在同一个错误上,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怨言:题目做了这么多,做错的题目也及时订正了,但稍有变化还是不会做稍稍关注一下中考状元的学习经验,发现电子错题本是常用法宝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各学科的错题积累本,错题积累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作业教师会进行定期批阅,藉此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错题积累和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自己则借助软件,将平时教学和学生的各种作业练习及考试中等遇到的典型错题,按初中数学教材知识单元分别整理,按时间顺序积累,形成不同专题的错题集与学生普遍采用的手抄错题集相比,教师电子错题集。具有应用更便捷、易保存、易修改更系统等优点。

1.2研究问题

就本文的研究而言,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错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错题”类型的总结、原因的探究,可给教师如何规避出现类似错误提供帮助,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数学素养,发展教师的命题能力,提高教师评价素养,也有利于严肃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以变废为宝,可以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思维的批判性。其中初中数学电子错题集的应用实验为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初中数学测试题中“错题”及归因分析、错题订正的检测评价等等实验来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电子错题集的应用加以诠释。

篇(4)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篇(5)

[7] 李宝明.中国系统法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OL].(2003-10-27)[2013-5-29]..

[8]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2-04-13)[2013-05-27]..

[9]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10]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03-27)[2013-05-29]..

[12] 张国庆.系统企业学[EB/OL].(2013-5-21)[2013-5-29]..

[14]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M/OL].(2011-02-20)[2013-05-29]..

[15] 张国庆.新森林法必须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J/OL].(2009-05-10)[2013-05-29]..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2(11):245-246.

[19]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M/OL].(2012-05-25)[2013-05-29]..

[20]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3-05-29]..

[21] 张国庆.和谐林业的法律保障[EB/OL].(2007-08-23)[2013-05-29]..

篇(6)

一、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著名数学大师普罗克洛斯曾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他们对数学的美和无限的应用性不吝赞美之言。数学可谓是中学教育的重点之一,这一方面是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作为许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研究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中学生形成直观、高效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初中数学教师致力于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习惯以及具备基本的数学素质和能力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引入新型高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初中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1]

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笔者从数学教学的三个要点入手,简述了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重视并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的效率。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关键”。数学的学习便是如此,初中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学习和熟练运用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很多学生平时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没有施以足够的重视,往往在考试中需要应用到公式时经常被一些细节的数学知识难倒,影响到整体成绩。比如说,许多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公式的掌握并不熟练,对于f(x)=ax2+bx+c的常考顶点式 和对称轴,即直线 的考查经常出现小错误,比如对于(X+3/2)这种题可能会错误地以为b=3.a=1.这是因为他们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掌握,或者是没有和教师一起经历二次函数的推导过程,而只是对公式死记硬背,所以在解题中应用到公式的时候存在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意识到改进理论教学的必要性,切实保障学生们扎实掌握了数学理论基础。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准备学案,以日常数学应用例子引入基础知识,注意在理论教学中掌控班级的学习进度和学生们的接受程度,以直观、精简的语言向学生们阐述数学知识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透过现象直击数学本质。教师要经常反思自我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总结教学优势和不足,向其他教师请教和学习其他优秀的理论教学反思,不断突破陈旧的数学教学模式,用最有效的授课技巧,帮助学生抓住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涵,在吃透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前提下,使自己的数学学习道路更加平坦、宽广。[2]

其次,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本身是一门极具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学科,许多学生都会被数学的严谨和美妙所吸引,从而爱上数学,养成自主学习数学的好习惯。教师要认识到数学对初中学生的吸引力,通过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们开展自主性的数学学习。比如说,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用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现象,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发言,对于学生们的创意思考和实践给予肯定,从而引导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新鲜提问和经历班级学生平等和谐的讨论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沉浸在班级热烈的数学学习氛围中。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花朵的图片,并且尝试一些发现花朵中的数学现象,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当学生们发现花朵中隐藏的数学现象,即花瓣的数量以单数递增,可以形成一个数列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推导出数列的计算公式。

最后,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具体体现在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考察。教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数学解题训练计划,及时在理论知识教学后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教学训练,通过习题训练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根基,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并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数学解题过程是一个集挑战与趣味一体的训练,教师经过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投入到数学习题训练中,学会在实践中探索数学学习的奥秘,提升数学能力。教师可以以例题为教学模板,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数学解题训练,包括题意解析、数学信息提取、提出解决方法和思路、完整解答题目等过程,并且要求学生们推陈出新、举一反三,研究出更为便利有效的解题方式,在不断的探索中使自己的脑子越用越灵,在解题训练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解题方式和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最终帮助学生们训练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数学解题思路,完善个人解题心得,慢慢使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步入正轨,争取成为班级的数学尖子。[3]

三、总结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对于奠定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根基、初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逻辑思维方式有重要意义。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从重视并提高理论知识教学效率、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为初中学生的未来打造更加平坦、宽广的数学学习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建业.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刍议[J]. 学周刊,2012,04:64.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20-03

1 研究的背景

早在17世纪,现代意义的学校从诞生时就产生了教学具,以后,教具便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到19世纪中期,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开展了自制教学具的指导评价研究,开始注意利用教具、学具来实现师生之间信息传输与转换,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很多国家都对随手取材的实验达成共识,把自制教具称为“廉价”的教具。

在我国,以前的教育一般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B,自制教具的开发与研究几乎是个空白,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自从课程改革以来,这种状况得到很大改变。1986年,第一届全国自制教具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刘忠德同志批示:“很同意开展此项活动。”自此,教具作为教师的一项教研成果,得到当时国家教委的承认和肯定,与会同志纷纷建议今后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全国性自制教具评选活动。

这次会议以后,我国教育界掀起自制教具的,教育部先后举办全国自制教具评选,各省市也纷纷响应,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涌现出多批次优秀自制教具作品,并得到推广和普及。

虽然自制教具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地区不平衡、学校不平衡以及城乡差异、年级差异、学科差异等不少问题。为此,根据本校实际,笔者提出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发展。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自制教具的概念 所谓自制教具,指教师和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材料,利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其中数学自制教具,就是师生为了方便数学教学而制作的辅助工具,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自制数学教具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开展各种数学实验活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创新能力。

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包括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理论。

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交织的状态,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一般容易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来认识,然后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要求给学生提供一种具体形象的事物,以加快学生的认识迅速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在“概率”的教学中,可以扑克、硬币、彩球等可感可知的具体事物,通过玩游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概率知识的形成,进而明确概率的意义。

2)教育学理论。教育学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课程的接受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体验课程,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去创建课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因此,学习不能靠硬灌输,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产生矛盾,进而引起认识冲突,以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完成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需要教具的参与和辅助。

4)课程改革理论。新课标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自制教具,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

实践价值 自制教具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目前教学状况的迫切改进。目前的教学状况,表现在有些教师教学思想比较落后,怕影响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少,对自制教具的认识不足;还有不少教师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习惯于自己演示,让学生观看。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独立操作能力不强,教学效率低下。表1是学生调查情况统计分析表。

3 研究的目标

1)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通过自制教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3)通过自制教具,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动桓台县世纪中学数学教学发展。

4 研究的对象

桓台县世纪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

5 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制教具的应用情况,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了解学生对自制教具的兴趣和对数学教学的需求。

文献研究法 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和网上搜寻,了解国内外有关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关论文和著作,寻找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

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经常进行理论学习,不断对比、总结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具制作,做到研究、实践、推广同步进行,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

6 研究的成果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成为教学的核心。通过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动手自制教具,促进学生动手动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定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因为有其发生和形成的过程,所以如果空洞地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了解。通过自制教具,学生可在直观形象的操作中直观地体验到概念的变化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如果只口头上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学生既模糊,也不易理解。此时可让学生用几根小木棒拼一个三角形,拉一拉;再拼一个四边形,拉一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亲身体验到三角形是不容易拉动的,而四边形则容易拉动,由此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对三角形这个特性含义的理解也就深刻了。最后通过交流讨论,说出生活中一些三角形的物体,如单车支架、电线杆上的支架等,进一步明白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道理。

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学难点不但学生难以理解,就是教师讲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借助数学教具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使用教具之前,教师需要认真选用教具,使教具真正能发挥作用,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具,可通过自制教具来解决。如在教学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时候,教师可通过自制教具来解决,即让每个学生拿一张横格纸,先观察横线之间的关系(横线是互相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要求学生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观察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时再在横格纸上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学生经过计算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比值是相同的。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难点就容易突破了。

增加数学课堂容量 课程改革提倡情境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要创设情境,自制教具可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如在讲解“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木条自制教具,用三角板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自的关系,很快探究出“平行线的性质”。由于自制教具简单明了,对其研究的对象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因而能有效地把研究的现象清楚明白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吸引学生观察和思考,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加大课堂容量。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实验年级的学生与非实验年级学生相比,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经过追踪调查和分析比较,充满学习兴趣的学生由36%提高到56%,主犹嵛实挠33%提高到70%,主动自制教具的由12%提高到32%,课外时间自主探究学习的由36%提高到73%,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由55%提高到86%,家长关心支持的由56%提高到88%。表2是2016年初中三年级期末成绩对照表。

7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自制数学教具实验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锻炼和检验,虽然以前也搞过自制教具活动,但像这样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还是第一次,因而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努力改进。

1)树立研究意识,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自制教具,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教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树立学生意识,合理选择时间,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制教具,探究知识的发展过程,养成探究习惯。

3)作为一线教师,除了认真教学以外,还要加强读书,努力学习,开阔眼界。如在课题研究中明显感到理论知识的不足,这就是平时少于学习而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了多读书、多学习以外,还要及时做好笔记,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积累资料,以备后期使用,为以后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篇(8)

教学情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这是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消除数学课堂的枯燥感,增添新的教学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谈几点个人意见和见解。

一、提出合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应该围绕问题来设计。并且,我国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合理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参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以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心态去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如此,我们便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到古埃及人的金字塔,并让学生猜测一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状,“四边形”“正方形”……学生纷纷回答道,于是,我继续对学生说:“是正方形的形状。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了在建筑中应用直角的知识,那么你们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直角的吗?”此问题一出,便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我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了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我们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课题,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引进现代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工具,使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极其枯燥乏味,学生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对课本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与感知。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交互的教学特点,将它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课业负担的减轻,都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比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h课件,课件内容为一轮红日沿着海平面缓缓升起,观看时,要求学生仔细对红日上升的过程进行观察,如刚开始露出脑袋时、红日底端刚好落在海平面时、逐渐远离海平面时,然后通过这些画面,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进行讲解。这样,我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无论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还是高效化的课堂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实践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任何学科,最终目的并不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能够将其成功运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将教学范围一直局限在课本教材中,教学场所也不能始终固定在封闭式环境中,而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后,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创设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丰富多彩,消除对其的厌恶感和抵触感。

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具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测量一些无法直接测量长度和高度的物体,如学校操场中的旗杆、马路两边的树木、办公楼、教学楼等,并要求学生将测量这些物体的过程记录下来,课堂上,对所记录、整理的材料进行汇报。这样,我通过开展这项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累了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为高质量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注入了一丝新的生机和活力,消除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身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积极研究各种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取得预期的数学教学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27-02

师生关系是数学教学无法避免的一个话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成败。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教学工作都必须依赖于优质、良性的师生关系,因为师生是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核心参与者。教学工作倘若失去了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协作,那么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更显得重要而棘手。对于教师来说,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复杂,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对于学生而言,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往往与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息息相关。无论从哪个维度衡量,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塑造和维护都至关重要,这也是相关研究的基础和意义所在。

一 坚持以数学课堂为基地,在教学中培育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

数学是初中教学的核心科目,对于每一位学生都至关重要。教育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质量。首先,当师生关系处于良性局面时,教师的教学会更加顺畅、轻松,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自如、愉悦;反之,当师生关系处于非融洽甚至僵化的局面时,整个教学工作将很难推进,整个教学工作缺乏活力与动力。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渴望培养与维持良好的关系,因为这样对双方都大有裨益。所以,在数学这门核心科目的教学中,教师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教学的方法与思路,更应该注重对师生关系塑造、维护的思索;学生们也不能总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应该更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们交流,成为老师的“好朋友”,这样也利于自身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例如,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解课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师生关系的塑造营造空间和时间。具体的,数学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讲解与师生交流直接的时间、任务安排,留出更多的时间作为“师生互动时间”。这个时间不必很长,但是要充满意义,要体现师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的精神。简言之,教师和学生可以为了一个数学难题共同思考、研究,最终解决难题。在解决与协作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关键的。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解答问题与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实践技巧的积累,而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恰恰可以满足这一点。因此,以数学课堂为基地,以师生互动与协作为抓手,最终可以塑造良性的师生关系,同时引领初中生不断取得数学学习的进步,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 将师生关系塑造与维护拓展到课外和课外,引发师生共鸣

显而易见的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绝不可能仅局限于课堂与教学过程中,而是应该更多地出现在课内和课外的各个层面。反之,倘若初中数学教学的师生互动仅仅发生在数学课堂的45分钟内,那么这样的互动是暂时的、临时的,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是难以长久维系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外和生活中的师生互动与关系的维持就更显其重要性了。教师与学生都要更加积极主动,努力与对方就学习、生活甚至社会中的各类话题开展交流。即使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对话,都可以使师生间的关系更上一个台阶。也就是在点点滴滴的沟通、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才能达成互信,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例如,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积极作用,主动在课下、生活中与学生们开展沟通、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诉求和情感变化,努力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不但要做他们的老师,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才是师生关系的最佳境界。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的推动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必然蒸蒸日上,学生们的进步也必然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如果将课内或者课堂看做是师生关系处理的“第一战场”,那么,课外或生活则是打造优质师生关系的“第二战场”,甚至是更重要的“战场”。初中数学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提升师生的良好关系,带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进步。

三 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带动师生的有效交流和互动

教育学理论研究认为,好的氛围或者气氛,是指一种基于教学环境、活动情境与心理基础的交流、沟通的“气场”,是教学中师生关系培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有了好的气氛和氛围,师生之间的交流便无阻碍,学生们会更加信任、尊重和依赖老师,老师们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引领学生们不断进步。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地位十分重要,而教师们的素质与修养又直接关系到学生们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作为师生关系培育过程中更为主动的一方,必须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能力和修养,将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坚持以数学教学为主导,以教学活动为依托,营造愉快、充满激情的师生交流氛围,让学生们轻装上阵,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与益处,并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互动的欲望。只有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师生关系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将学生们的激情调动起来。

例如,在数学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感受和需求,摆脱传统的滔滔不绝式讲述的模式,采取全新的师生互动的授课方法。具体的做法为:首先教师布置3~5个问题或任务,可以根据3W或5W的模式进行;其次,让学生们在授课之余仔细研读并探究这些问题、任务;再者,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授课方法,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们提问、交流,为师生互动和沟通创造时间。当师生为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或任务进行亲密互动、有效沟通的时候,整个数学课堂立刻就变得更加活跃,更具吸引力。类似这样的师生互动和沟通,是基于数学课堂气氛的活跃,也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坚持类似的师生关系培育方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不断拉近师生距离

要想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仅通过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各种教学活动的辅助与支撑。所谓数学教学活动,是指一切与初中数学教学有关的教学活动形式,如数学教学游戏、探究式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引领和激发下,广大初中生可以围拢在教师周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样的活动中,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虽然不多,但却饱含了情感与斗志,是师生关系塑造与维护的绝佳路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教师关系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默契,还能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使师生关系更进一步。

例如,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的进度和大纲要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们增长见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互动、交流,而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们的圈子中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师长的风范,无疑可以提升其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威望,同时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对维系长期、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有好处。

综上所述,由于师生关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处理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要坚持合理的思路和方法,师生关系的塑造与维护其实并不难,关键是两者都必须保持耐心、充满真诚。

参考文献

[1]朱新莲.论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11)

[2]吴巧红.浅析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4)

[3]刘德功、曹计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性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篇(10)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能够有效训练各种思维能力的学科。数学的学习关键在于“悟”,即让学生通过运用判断、演绎、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去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教师要想让学生有所顿“悟”,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然而,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有些教师通过大量异曲同工的例题大讲特讲某一知识点,有些教师通过海量殊途同归的习题反复巩固某一知识点,有些教师通过超量大相径庭的作业不断强化某一知识点……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灰飞烟灭!学生的思维被“捆绑”于无穷无尽的题海之中,“悟”从何谈起!有鉴于此,精简初中数学课堂,为学生的思维“松绑”是提高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简略论述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的一些提效策略。

一、呈现例题要具有典型性

数学教学是从讲解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例题入手,让学生从中“悟”出数学理论知识。那么,数学课堂中的例题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数学课堂中的例题必须要具有典型性,例题过于泛滥是数学课堂的大忌。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精挑细选几道富有典型性的例题题目。教师要力争通过精讲这几道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全面透彻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数学教材的“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这部分内容中直角三角形的识别的时候,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典型的例题: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该例}把直角三角形全等识别中的(HL)定理自然地呈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下,全神贯注地探究了教师精挑细选的例题题目。在学生全神贯注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深入挖掘,课堂教学效率也自然而然地得以提升。

二、设计习题要萃精取华

数学学习是从完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入手,让学生从中“悟”出数学解题方法。那么,数学学习中的习题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显然不是!数学课堂中的习题必须要具有代表性,习题过于繁多是数学学习的大忌。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萃精取华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题目。教师要尽量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灵活自如地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再以教学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些练习题目。(1)如图1,AB=DC,AC=DB,ABC≌DCB全等吗?为什么?(2)如图2,AD是ABC的中线,AB=AC。∠1与∠2相等吗?请说明理由。这两道习题让学生巩固(SSS)定理的应用,而且第二道习题又为(HL)定理的证明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后,再经过教师的层层点拨,会很快理解教师萃精取华筛选的习题,并真正掌握(SSS)定理。在学生一丝不苟地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也顺其自然地得以提升。

三、布置作业要富有实效

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是从完成一些具有实效性的作业入手,让学生从中“悟”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那么,数学巩固复习过程中作业是不是越多越好呢?肯定不是!数学复习巩固过程中的作业必须要具有实效性,作业过于庞杂是数学复习的大忌。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慧眼识珠地挑选一些富有实效性的作业题目。教师要尽力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些富有实效性的作业卓有成效地拓展延伸相关数学知识。仍然以教学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精心布置了如下作业:(1)如图3,AOD≌BOC,写出其中相等的角;(2)如图4,ABC≌A′B′C′,∠C=25°,BC=6cm,AC=4cm,求B′C′的长度;(3)如图5,ABC≌DEF,且A和D,B和E是对应顶点,则相等的边有____,相等的角有_____。教师精益求精地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他们的基础得到夯实,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挖掘,课堂教学效率也自然而然地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精简课堂,即精简例题、习题以及作业的数量。通过教师千方百计地精简课堂,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以全面“松绑”。当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再被“捆绑”,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全面提升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简言之,教师要精简课堂,为学生的思维“松绑”,为课堂的提效“奠基”。

参考文献:

篇(11)

“让学引思”,是全新的教学背景下所提出的创新性教学要求.所谓“让学”,就是将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由学生来承担,让他们获得真切感知知识内容的机会,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人.所^“引思”,则是要求教师们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引导启发为教学主法,运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自主感受所学,真正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这种教学意识十分适用.

一、差异性“让学”,各有侧重“引思”

既然“让学”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自然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然而,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能力基础是不尽相同的,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让学”效果,就要对不同能力现状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在对三角形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们的理解,我将函数的知识结合进来,设置了如下练习:

例1 如图1所示,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角板ABC放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中,并使其中的两个顶点分别靠在坐标轴上,点C坐标是(-1,0),点B是抛物线y=12x2-12x-2上的一点,横坐标是-3,过点B作BDx轴于点D.

(1)求证:BDC≌COA.

(2)BC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3)能否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到一个点P,使得ACP是以A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随着三个问题的层层递进,思维难度逐渐加大,知识的综合程度也逐渐加深.我请不同能力程度的学生分别思考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问题难度,在当前基础上有所提升.

对于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需要进行不同侧重的“让学”设计.对于知识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讲,夯实知识基础是首要任务;对于知识能力尚可的学生来讲,则要熟悉基础,并寻找规律方法;对于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进一步灵活开放思维则值得挑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们提出学习要求,会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收获.

二、开放性“让学”,拓展视野“引思”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显著的灵活性特征.因此,在“让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们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基础知识的范围之内,还要将知识内容积极开放起来,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不断扩展.

在学生们学习了概率的基本知识后,我为大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

例2 如图2是一个3×3的方格纸,顶点处分别有A、B、C、D、E、F六个点.

(1)从点A、D、E、F中任取一点,并以取出的点和B、C为顶点画三角形,那么,画出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

(2)从点A、D、E、F中任取两个点,并与B、C为顶点画出一个四边形,那么,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概率是多少?

与单一的概率计算问题相比,这道题目显然灵活了许多.无需教师多言,学生们的思维已经随之得到了拓展.

与基础性知识相比,带有开放性特征的内容往往会难度更大一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挑战也比较明显.为了打消学生心中的畏惧感,并让大家能够真正融入开放的思维环境当中,教师的巧妙引导与教学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实践性“让学”,回归生活“引思”

在“让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们除了要引导学生们将数学理论研究清楚,还要注意将理论知识向生活实践迁移,实现初中数学学习的全面、到位.

在完成了圆内容的教学后,请学生们试着解决如下问题:

例3 某个班级的学生集体为希望工程捐款,班长将大家的捐款数额整理成为如下统计图表.但一不小心把钢笔水滴到了上面,一些数据看不清了.

(1)通过分析图表,能否得知参加捐款的总人数?

(2)如果捐款数额在0-20元的人数在扇形图中

所占部分的圆心角是72°,那么,有多少学生捐款在21-40元呢?

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在这样的问题背景下进行思考,学生们的热情很高.

实践内容的灵活展现,也让大家对圆的相关知识体会更深了.从实践性原则出发,引导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回归生活,不仅是完整的数学教学之必需,更是更加理想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式.在实际生活的启发之下,学生们能够产生更高的思考热情,并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生动面貌.

“让学引思”理念的适用,需要遵循差异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原则进行.由上述阐释我们不难发现,教学开展的重点在于“让”和“引”.“让”要有度,要把握好学生所占据的教学主体地位的程度,既要让学生们拥有自主空间,又要保证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引”要巧妙,如何实现高效学习平台的打造,让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是教师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相信初中数学教学定能收获全新的高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