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统计学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统计学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统计学教学

篇(1)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

。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方式,不断的反馈,使学生自己及时评价。同时,在学生成绩考试评定中,应采取了灵活的考试方式

,有笔试、有口试,也有设计方案和调查报告,笔试内容也应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以上探讨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统计学课堂教学方法,统计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相信当建构主义理论真正走进统计课堂教学时,统计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2)

一、《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则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在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上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地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得以推广与应用。《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另一方面更要学会利用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

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而且社会经济统计学又形成了许多分支。20世纪 80 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 。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增加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2、学习难度大

首先,《统计学》的课程概念多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学生来说,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决定了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扎实,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再次,《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

3、教学难度加大

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多数学校学生人数激增,班级专业增加,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直接导致教师教学工作量加大,负担加重,而且一个教师经常跨越不同专业授课。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三、《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

1、教学重点应从数学计算技巧转向数据分析

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统计计算技术,而是统计思想、统计应用。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的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授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在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问题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则让计算机去完成。

2、教与学要与参加统计实践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通过实践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用能力和社会能力。比如在同学们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学生就能亲身参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

3、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功能虽然强大,但是在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因此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是较好的选择。这是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极为普遍。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依据EXCEL的函数、电子表格和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在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那么还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

4、引入案例教学

篇(3)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

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晨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篇(4)

伴随着高校办学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迫切,部分地方院校专业的发展也进入了调整组合的新时期。目前部分地方高校依托传统的学科优势,结合日新月异的新学科发展,开设了一些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新专业,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诸如高校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和思考,围绕当前国内高校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关于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的前景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学界和同行。

1应用统计学开设的必要性

应用统计学发展的广袤前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不同学科的重构。这同样让传统统计学也开始走入到了“寻常百姓家”。从2014年11月29日至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首届“大数据与应用统计国际会议”上可以看出,大数据的到来引发了传统统计学的一次革命。目前在天文学、基因学、宇宙学、流行病学、经济金融学、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同时当前依托网络的金融创新工具也异军突起。而金融统计侧重于以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等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从该定义可以看出,金融统计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放在应用统计学的语境下,其特殊性是不言自明的。寻求二者之间的差异化,填补地方高校办学中的“红海”困境,构建高校办学的“蓝海”战略,是当前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应用统计专业(金融统计方向)的毕业生也得到了人才市场的认可,同时人才市场也反馈出了渴求的信号。据财经网“阿里云联合8高校开新专业3年培养5万数据工作者”报道,LinkedIn网站在全球调查得知,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能是2014年最受雇主喜欢的项技。[2]为此在目前高校办学竞争日趋加剧的环境下,部分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整合资源,办好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现实场域中的尴尬

1、跨学科教学的尴尬。担忧两层皮教学,顾此失彼。现实场景下,从教师维度来看,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来自于纯粹数学领域,要不来自于金融学学科,在教学中,缺乏跨学科、重实践的丰盈厚重的教学经验。授课过程中,较容易出现教学的顾此失彼现象。即要不过于偏重数学理论,而忽视了金融学领域;要不过于倚重或者强调金融知识,而弱化了统计学。从学生维度,研究显示,该专业的学生兴趣点偏向于金融方面,将统计和其他知识视为了金融的辅助。[3]在选取该专业的动机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世俗色彩与功利性动机。显然,这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不吻合的。

2、职称评审中的尴尬。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研究方向的聚焦,便于科研成果的涌现和爆发,也有助于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一些高校该专业的教学就存在如下的尴尬。由于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在授课老师的选取上,受到了一定局限。目前的授课教师,主要还是依托于传统数学学科的教师,该学科的教师在职称走向上,主要是数学领域。而金融学教师讲授该专业课程,就略微显得尴尬了。尤其在金融经济类职称的申报上就无形中受到了弱化边缘。现实情境造成了目前该专业教师队伍的单一或者“近亲化”现象,部分一线教师存在边讲边学的处境。这对于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优化发展是不利的。

3、学生未来发展的尴尬。担心就业力的下降,也构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尴尬。优质的学科专业未必是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市场所需求的学科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给予积极回应。由于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都是新专业。毕业生的届数不多,总体人数不多,就业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对于该专业缺乏信心。

3现实场域困境的化解对策

1、凝练专业方向。其一,围绕该专业,应该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的梯队。以科研成果带动专业发展,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导下,建设数学与金融相融合、学缘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设置合理的评聘标准与要求,打通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教师的上升通道。采取引进海内外优秀金融统计人才和输送优秀青年教师外出进修等方式,拓宽学科教师的视野,筑牢学科教师的金融统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以科学合理的评聘为牵引,留住专业人才,争取走在金融统计教育教学的前列。其二,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可以引进案例分析法、讨论式参与法、科研项目的教学方式。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对学生的培育应着眼于业界发展的实践问题。基于此背景下,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培育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与深入分析,契合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如强化金融统计理论和微观金融统计业务的结合,运用Eviews,SPSS,Matlab等各种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凸显金融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或者以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相关联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及实践活动。三是也可以试行多导师制联合指导。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是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有数学学科背景,也要有金融的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契合紧密,关涉多个学科,单一的学科背景的教师指导难以统摄教学与实践,可以探索以数学教师为主导,金融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采用多导师制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4]多个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统计建模、数据挖掘等基础上,开展金融统计应用的实践,提升教学与实践的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2、搭建交流平台。教师要积极参与实践,提高专业素养。交流平台的搭建意在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形成与外界教学资源对接融合的生态格局。高校教师最好能够在相应公司学习实践,而相应的公司人员(比如电子商务与大数据分析机构等)可以走向教师讲台。这样该专业的传统视野下的封闭性,就有望得到解决。这旨在打通与外界交流渠道的阻滞,让高校一线教学与社会的具体应用尤其相应的公司机构有效衔接起来。笔者今年三月份学校组织参加了河南省金融工程学会会议,感受颇深。参会的人员有金融机构,也有咨询公司,同时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也很高。

3、规划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推出个性化的培育方案。学生的期待就是高校办学的动力之源。学生一入校,应该对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四年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个明晰的理解。可以以当前知名企业对于数据分析工程师的要求作为参照系。同时在职业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的研究中来。尤其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要充分运用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理论知识,运用建模思维,来解析金融问题,构成学生四年专业发展的主线。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有必要在依托“数学统计学”和“金融统计”基础性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本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实力,“引入学科前沿及互联网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实例,督促学生计算机实现和蒙特卡洛模拟分析(Monte?Carlo?method),养成统计与计算机融合的意识”。[5]打造与构建数学统计与金融统计想融通的优势学科,以推出更具个性化的金融统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相长,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当前勃兴的慕课或者翻转课堂,其实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启示。这些崭新教学形式的背后,体现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办学的挑战,昭示着传统和现代的转换。这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力,不应局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也应有所呈现。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特色一在跨界,二在应用。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办学宗旨。首先要培育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随着大统计的思想深入人心,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在实践中运用日益广泛,部分高校及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专科、本专业统计学教育教学中,仍保留与延续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有现实与实践意义的内容,譬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

对于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必需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好基础,其需要学习及掌握的内容将会更多。依托统计实验室,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科的认知和体悟中来,让纯粹的数学技巧转换为具有极强应用性的教学范式上来。同时对金融现象和问题的分析测量离不开数据收集和软件运用。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必须结合自身喜好选择性学习s-plus、R、SPASS以及Matlab等,其中R软件是免费软件,而且有很多资源免费获取,是可供选择的最优软件。显然,这些都离不开教学相长和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4结语

高校开办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惑。但是当前国家的战略发展和长久愿景已经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具参考的坐标。同时一个专业的发展、成熟和壮大,也需要几个、十几个的办学周期的滋养。为此,当下教学实践中,不能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和错觉。高校要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以服务学生成才为核心,重构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教育理念,加快专业教师梯队队伍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金融统计课程建设,必然能加快推进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与应用统计”研究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重构与创新———首届“大数据与应用统计国际会议”述评[J].统计研究,2015(2).

[2]张学新.大数据时代本科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3).

[3]管强,何冬泉.有效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方向)专业导论课的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4]祝丹,陈立双.大数据驱动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12).

篇(5)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新晨

篇(6)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 其后运用于管理界, 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 在《统计学》授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 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 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 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 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角, 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 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 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 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 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 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学生味同嚼蜡, 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 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 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 学生会积极思考, 相互启发、讨论, 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 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 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 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 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 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 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 需要什么数据, 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 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 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 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 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 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 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要进行总结, 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 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 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 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Www.]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 经过近百年的探索, 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

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 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的原则, 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 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 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 但求质高, 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 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 如每逢年末, 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 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 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 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 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 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 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 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 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 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 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 教师起引导作用, 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 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 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 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 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 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 11.0%是通过听觉, 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 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 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 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 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 增大课堂信息量, 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篇(7)

统计学作为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共同的核心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统计学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复杂、不好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统计学这门核心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学的作用,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或者取得相应的学分为目的。第三,对文理兼收的专业,文科背景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式的排斥,缺乏学好统计学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

1 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2 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可以充分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也非常有利于演示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过程。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囫囵吞枣。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和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避免造成教与学的脱离。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统计教育规律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93-02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就是科学地设计试验,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达到减少试验次数、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试验方案或数学模型的作用。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该学科逐渐成为生物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是高等院校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科学研究中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

由于生物统计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学科,其包含的公式和抽象概念也较多,且需要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怎样提高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探索适合生物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的目标,其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学内容太过繁杂,无法体现重点难点和实用性,有些内容过于详细全面。第二,授课方式太传统。教师上课基本是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式地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三,缺乏教学实践内容。很少安排实践课程,即使有也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真正学到什么。第四,课程考查形式单一。一般以闭卷笔试为主,且考试内容全是书本上的理论,无法反映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师资队伍不够强大。教师的年龄比例和教学经验都有一定的不足,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教师也得加强专业学习。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尝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现代实用创新人才,积极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我们对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精简教材,优化内容

教材既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参考资料,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选择生物统计学教材时,不仅要考虑内容全面,更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试验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实例讲解等应用性强的内容。

生物统计学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试验设计和试验实施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试验设计才能保障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当前教学只注重基本原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忽略了试验设计的重要性。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优化:试验设计、试验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并重,尽量减少统计分析中原理和公式的详细讲解过程,重视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及对统计分析结果的合理解释。

(二)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反问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或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关键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程内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教学改革使各门课程学时数减少,但生物统计学的内容不减反增,而且该课程公式概念多、内容抽象、统计计算过程复杂。这使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发展需要。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超额的教学内容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完全丢掉,其特有的优越性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虽然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信息量,但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信息量过大易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加强上机和实践教学

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其重要性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加强上机操作和试验设计十分重要。理论课结束后进行上机操作,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统计软件进行操作练习。在学会了统计软件后,学生分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试验设计并按计划实施,再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资料和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专业知识给出合理解释,写出详细的试验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随着生物统计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提高科研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充实生物统计学教师队伍,为课程改革奠定师资基础。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直接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更能使学生理解。

(五)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当前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闭卷笔试,考核内容基本都是课本上的基本理论,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更客观准确地评定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对课程考核方式做了如下改革:平时成绩占20%、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占30%、笔试成绩占50%。笔试内容突出实用性和工具性,重在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结合生物工程专业来出一些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题。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使他们不仅学到试验设计和统计学知识,又能灵活地运用。

三、结语

生物统计学课程作为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工具课,对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以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及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十分重要。要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不仅要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必须紧跟时展步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学敏.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9):233-234.

[2] 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5.

[3] 王素平.《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132-133.

[4] 邓英毅.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2,(7):30.

篇(9)

1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2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可以充分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也非常有利于演示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过程。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囫囵吞枣。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和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避免造成教与学的脱离。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统计教育规律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方法在金融、管理、证券、营销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运用统计方法和进行数量分析。国家教育部将《统计学原理》课程列为高等财经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得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完全是作为方法论的身份出现,应该强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学校在统计教育上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因此,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目前的统计学原理教学目标,仍然强调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内容局限在概念、原理、公式推导以及数据计算等方面,不能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相结合,致使学生把统计学视同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大学的学生一直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因此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乏味且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更不知该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感觉统计学没什么用处。枯燥的内容、单调的形式,使得学生们厌学统计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这种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无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挂。近年来,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改进不多,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填鸭式”的单一灌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而且也使得教师缺乏授课积极性,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干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统计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笔试内容,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题型,这些题目大多偏重于对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和简单的公式计算。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上课时抄笔记(或考前复印别人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

统计实践教学就是在课堂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利用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

(一)统计调查实践教学。统计调查是得到统计数据的实践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怎样确定调查目的;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怎样选择合适的调查项目,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表;什么是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如何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可以自行选题,或者老师命题学生选择,内容一般与学生有关,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方案设计、大学生生活费用收支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图书馆利用状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学生每周上网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等,锻炼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系统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补充,即可成为一份比较完善的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完毕后,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方案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由学生自行印制和发放问卷,调查信息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必须面对不同的被调查者,如何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与配合,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诚恳的态度和一定的调研技巧,更需要遇事不气馁的勇气和灵活的工作方法。通过实践,学生的调查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断统计实践教学。推断统计就是在搜集、整理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有关总体作出推断,主要有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单纯地背公式、计算数据没有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结合实践调查数据进行讲解,比如学习参数估计一章时,可以利用前文提到的“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取得的样本数据,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价格和每月话费支出总额进行区间估计,估计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拥有率、某种品牌的手机所占比重、短信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等等。学习假设检验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与大家相关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比如,判断某种罐装饮料的容量或某种洗涤剂的重量是否与标注相符,某品牌手机的待机时间是否达到标准等。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利用小样本进行抽样推断。这样做,可以将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实施与推断统计等一系列工作紧密衔接起来,各知识点的联系性与系统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统计学研究的是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适用于统计教学的计算机软件有SAS、SPSS、EXCEL等,前两种属于专业统计软件,需要使用者熟悉它们的语言,并进行专门的培训,这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不太适合。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EX-CEL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它的统计功能涵盖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如进行统计分组,编制变量数列,求平均数、标准差,绘制统计图表,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为时间数列配合趋势方程等。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项目时,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率。

比如。在学习相关与回归分析时,可以利用统计年鉴提供的某几个省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水平等数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并分析其实际意义。如果用手工计算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工作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做好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回归分析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结果、怎样与实际问题结合使用,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三、开展实践教学应注意的环节

(一)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课时都比较少,要同时完成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在课堂上主要是完成理论的学习及少量的讨论,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主要靠课余时间来完成,课堂教学与课余调查进度要衔接。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效果,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打破各章节的限制,将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安排,充分考虑实用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篇(11)

在目前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深入,统计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一提及统计,很多学生仅能联想到统计局、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很难将统计学与自己本身的专业联系起来,并且认为统计学与实际联系不大,无法学以致用,因此重视程度也仅停留在获得学分的层面上。加之学时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数理统计、探索性数据的挖掘、多元统计方法、西方统计制度等新的内容。

1.2课程内容不够规范

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但有的侧重于数理统计方法,在抽样推断上花大量的时间,而有的又侧重于传统统计方法,在其它章节上下较大的功夫。

1.3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而且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抽样误差等,但这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极为不利,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1.5文、理科学生的构成比例问题

目前大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是文、理科学生兼收的,同一个专业乃至同一个班级里面可能既有文科学生,又有理科学生。文、理学生的混合构成会给教学过程带来很大困扰,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方略。而统计学又是一门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微积分、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多门数学理论课程,尤其在抽样推断部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一般来说,文科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逻辑演绎思维较弱。如果文科学生比重太大,就会给教学带来很多障碍。

2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初探

2.1结合专业制定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设置

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能孤立地制定,而是要在明确学生文、理科出身及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统计学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制定满足专业需要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根据应用统计学学科特点,结合各专业统计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在统计学基本教学内容设置基础上,对统计基础理论、统计分布、统计推断、时间序列、统计评价决策和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中高级统计方法部分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介绍,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

2.2在课堂中适当的穿插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在模拟实验中接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我们知道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过程,反过来它又指导统计工作。统计案例教学作为统计实践过程的一种模拟,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晨

2.3在教学中适当地安排社会实践

在教学中,应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就一些学生关心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作市场调查。如可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就业问题、逃课问题、电脑使用情况等展开调查,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全部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锻炼了应用理论的能力。

2.4将课堂教学与统计分析软件相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