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企业经营战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需求往往瞬息万变,这也推动着企业经营结构的变化,许多企业为了开拓新的利润来源或者规避经营单一所带来的市场风险而进入到其他领域发展,这一经营战略可以称为多元化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当前在很多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是很多企业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经营战略之一。当前,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尝试进行多元化经营,如海尔公司,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对建筑企业而言,随着建筑业竞争日益激烈,施工项目利润也非常微薄,企业发展存在着困难,因此多元化经营对建筑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建设部也将“经营多元化”作为发展振兴建筑业的基本方针。但事实上非常多企业多元化经营未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多建筑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往往是“利益投机”,缺乏长期的规划,必然导致规模比较小,而且层次比较低,这种短期投机行为自然无法实现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强大推动力。
1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类型
对多元化战略的分类存在着好几种方式,但比较主流的是按企业将要进入的领域与当前的经营领域的相关程度划分,按这种方式划分的多元化战略包括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元化以及混合多元化三种类型。
1.1 横向多元化 横向多元化是指企业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新产品与现有技术具有协同关系。横向多元化的特点是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与原来的产品的基本用途会不一样,但产品之间有较强的技术关联性,即协同关系。如建筑企业进入建筑材料领域等。
1.2 垂直多元化 与横向多元化相对应的是垂直多元化,垂直多元化按照发展方向的不同还划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其中前向一体化是企业沿着企业业务输出的方向延伸发展,即发展企业业务价值链的下游。如建筑企业进入房地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与前向一体化相对应的是后向一体化,即企业沿着企业业务输入的方向延伸发展,即发展企业业务价值链的上游。如建筑企业开办预制构件加工厂。
1.3 混合多元化 混合多元化也称为无关联多元化,是指企业进入与现有的产品、技术等毫无关联的领域,混合多元化经营需要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对于一般的建筑企业而言,不宜采用混合多元化经营战略。
2 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2.1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建筑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尤其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但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数目众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当前招投标中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的办法,导致当前建筑业企业利润率低下,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寻找与行业相关性比较强而利润空间又比较大的投资机会,如进入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房地产业等产业,为企业找到新的利润点,推动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2 降低企业金融风险 众所周知,建设项目产品相比一般的工业产品而言,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尤其是大型的工程项目,甚至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和数年的建设,虽然建设项目的资金并不用建筑企业提供,但作为买方市场的建筑业,业主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建筑企业往往需要为项目进行垫资,这为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风险和时间风险。但如果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之后,资金的来源也必将多元化,企业的资金会更稳定,使企业的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如建筑企业若在房地产业发展顺利,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使企业主营业务得到巨大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自然可期。 转贴于
2.3 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国有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也积累丰富的资源。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企业项目机构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在为各行各业的业主服务的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往往还需要与政府相关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都为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若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资源效用最大化。
3 实施多元化经营的途径
3.1 改革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机制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非常多的国有建筑企业来讲,还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市场条形分割的旧有思维,企业缺乏开拓思维,只考虑在本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排斥进入新的行业和市场。因此,国有建筑企业若要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为企业树立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改革,使之适应多元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如对培养和引进人才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行业以保持人才的多样化。此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财务、市场营销等制度体系,使企业建立起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样国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才有基本保障。
3.2 以技术为先导,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当前已有不少国有建筑企业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但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不但没有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反而对企业主营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总的来看,许多建筑企业往往存在着过度依附主业发展的思路,造成了多元化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最终又回归单一产业经营体制。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对企业本身进行可观详细的分析,以市场为先导,基于企业自身良好的技术条件,选择具有良好发展远景的领域发展。只有这样,多元化经营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真正提供支持。
3.3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元化和主业协调发展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国有建筑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主业为核心、多元化发展与主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因为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企业资金的投入和资源的大量分散,这也是许多规模一般的建筑企业贸然投入到其他行业而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多元化经营的核心仍然是主营产业,只有主业在本行业具备了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拥有多元化经营所要求的资源。而保证企业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企业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依托自身的核心能力向上、下游及横向产业渗透发展,等待时机成熟后,最终跨行业产业发展。海尔就是著名的例子,海尔集团首先在白色家电行业具备了其他公司无法抗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行业内建立起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集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继而向黑色家电、信息产业等行业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现在的全球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机遇总是与危机并存,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需要注意产业选择的层次性和关联度、新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问题,要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规避和转移潜在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孙玉萍.多元化战略的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5):110-111.
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
一、当前国内建筑企业战略思维的失误
1.没弄清战略的实质
当前各大建企公布的战略十分相似,同质化严重:一般都是强调要维持与稳定主业,再搞多元化,搞房地产。战略同质化实际效果是这些企业没有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差异化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找到客户选择你的理由。企业想做什么往往不是战略,不做什么很可能就是好的战略,从这个意义讲,战略就是放弃。战略思维要从客户和市场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你能做什么不重要,客户将如何选择很重要。中国大型建企战略趋同导致市场无法选择,从而将陷入更严重的恶性竞争。
2.不是在规避风险而是在加大企业风险
很多建企因为近年的项目利润空间不断下降,房地产暴利诱惑难挡,转移资源进行多元化,进入上下游行列多元化。考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规避当前的建筑主业亏损风险。以为建筑业薄利或亏损换用其他产业块来补,这在逻辑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在企业一定阶段是一种优势战略,但是对大多数国内建企来讲时机尚未成熟,而规避风险作用更小。因此当前中国建企的多元化战略实质,不是在规避主业风险而只是在逃避企业发展战略内部变革的压力和困难。
3.战略焦点失误
大部分建企的战略思维的焦点是在外部,而不是聚焦企业内部找问题。对当前的经营困境,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提高标价。另一种主流方法,寻找行业外的暴利机会,哪里有暴利去哪里。这样将焦点聚焦在政府救援和外部暴利机会的抓取是战略上的典型机会主义,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无关,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
二、建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1.竞争型企业发展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发展战略。
2.稳定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3.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稳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企业发展战略。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企业发展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律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企业发展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三、培养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服务创新能力还意味着通过灵活的工作流程,保证迅速转型以开发新的市场。
1.勇于接受同行业的挑战
在建筑市场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也决定着投标企业中标率的高低,同时决定着承包价格的高低。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心理上要树立敢于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信心。要树立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有敢于打大仗的信心,也要有敢于接受失败的勇气和精神。
2.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在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阶梯状的人才梯队;在配置上形成部门间的侧重安排,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我用”。企业经营部门的人员配置应该是最强的。对强与弱检验的标准应该是能够适应当前和今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强与弱,笔者认为主要是指人员专业配备合理,既有建筑经济方面的人才、又有工程施工方面的人才;既有土建工程的人才,又有其他专业的人才。经营人员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即与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定、市场经营、社会公共关系、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建筑经济、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规定等等。面对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促使我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完善管理经营理念
(1)全面搜集信息。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我们要善于收集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要有处变不惊和随时应变的能力。而掌握的信息越多,企业的决策就越准确,企业的应对就越快速。因此,树立信息时代的正确经营观对企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及时把握机遇。及时发现工程发包的信息来源、及时报名参加投标活动、及时利用一切条件宣传自己企业的实力形象、及时总结自己的以及别人的中标和参与开标活动的资料,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不能放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
(3)学会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库的一般知识、预测分析的一般方法、电子信息搜集传输打印的应用技巧和网络技术运用。在管理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收集的信息,整合各部门的资源,提高效率和准确率以达到最佳状态。
(4)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要善于学习。加入WTO后,全新的经营理念、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冲击、陌生的竞争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接踵而至,要求企业要善于学习、消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全新的环境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善于及时总结经营经验,学习和掌握一般经营预测、决策、控制的方法。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内涵和发展潜力。在市场国际化的未来,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是理念之争、品牌之争。建筑企业品牌不只是一群产品,而是企业的精良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在市场上的公众认同形象。由于加入WTO之后,要与国际老牌劲旅在世界市场上比高低,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并将之转化为企业文化,转化为商机,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发展之路。总之,企业的生存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建筑企业需要不断地分析环境的变化,认清形势、认清自己,及时地把握机会,弥补不足,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变革,才能不断增强实力,把握未来。
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
一、当前国内建筑企业战略思维的失误
1.没弄清战略的实质
当前各大建企公布的战略十分相似,同质化严重:一般都是强调要维持与稳定主业,再搞多元化,搞房地产。战略同质化实际效果是这些企业没有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差异化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找到客户选择你的理由。企业想做什么往往不是战略,不做什么很可能就是好的战略,从这个意义讲,战略就是放弃。战略思维要从客户和市场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你能做什么不重要,客户将如何选择很重要。中国大型建企战略趋同导致市场无法选择,从而将陷入更严重的恶性竞争。
2.不是在规避风险而是在加大企业风险
很多建企因为近年的项目利润空间不断下降,房地产暴利诱惑难挡,转移资源进行多元化,进入上下游行列多元化。考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规避当前的建筑主业亏损风险。以为建筑业薄利或亏损换用其他产业块来补,这在逻辑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在企业一定阶段是一种优势战略,但是对大多数国内建企来讲时机尚未成熟,而规避风险作用更小。因此当前中国建企的多元化战略实质,不是在规避主业风险而只是在逃避企业发展战略内部变革的压力和困难。
3.战略焦点失误
大部分建企的战略思维的焦点是在外部,而不是聚焦企业内部找问题。对当前的经营困境,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提高标价。另一种主流方法,寻找行业外的暴利机会,哪里有暴利去哪里。这样将焦点聚焦在政府救援和外部暴利机会的抓取是战略上的典型机会主义,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无关,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
二、建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1.竞争型企业发展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发展战略。
2.稳定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3.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稳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企业发展战略。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企业发展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律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企业发展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三、培养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服务创新能力还意味着通过灵活的工作流程,保证迅速转型以开发新的市场。
1.勇于接受同行业的挑战
在建筑市场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也决定着投标企业中标率的高低,同时决定着承包价格的高低。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心理上要树立敢于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信心。要树立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有敢于打大仗的信心,也要有敢于接受失败的勇气和精神。
2.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在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阶梯状的人才梯队;在配置上形成部门间的侧重安排,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我用”。企业经营部门的人员配置应该是最强的。对强与弱检验的标准应该是能够适应当前和今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强与弱,笔者认为主要是指人员专业配备合理,既有建筑经济方面的人才、又有工程施工方面的人才;既有土建工程的人才,又有其他专业的人才。经营人员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即与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定、市场经营、社会公共关系、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建筑经济、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规定等等。面对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促使我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完善管理经营理念
(1)全面搜集信息。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我们要善于收集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要有处变不惊和随时应变的能力。而掌握的信息越多,企业的决策就越准确,企业的应对就越快速。因此,树立信息时代的正确经营观对企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及时把握机遇。及时发现工程发包的信息来源、及时报名参加投标活动、及时利用一切条件宣传自己企业的实力形象、及时总结自己的以及别人的中标和参与开标活动的资料,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不能放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
(3)学会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库的一般知识、预测分析的一般方法、电子信息搜集传输打印的应用技巧和网络技术运用。在管理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收集的信息,整合各部门的资源,提高效率和准确率以达到最佳状态。
(4)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要善于学习。加入WTO后,全新的经营理念、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冲击、陌生的竞争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接踵而至,要求企业要善于学习、消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全新的环境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善于及时总结经营经验,学习和掌握一般经营预测、决策、控制的方法。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内涵和发展潜力。在市场国际化的未来,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是理念之争、品牌之争。建筑企业品牌不只是一群产品,而是企业的精良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在市场上的公众认同形象。由于加入WTO之后,要与国际老牌劲旅在世界市场上比高低,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并将之转化为企业文化,转化为商机,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发展之路。总之,企业的生存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建筑企业需要不断地分析环境的变化,认清形势、认清自己,及时地把握机会,弥补不足,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变革,才能不断增强实力,把握未来。
2、国家在建筑设计领域体制创新中所发挥的效能
我国的大部分建筑设计单位均属于国营性质,所以,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在建筑设计行业改革前期应该发挥助推器的功能。倘若不存在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给其编制出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那么,建筑设计领域的体制创新就没有基础性政策支撑,其将会艰难前行。然而,由于所有国有经营单位的体制改革均要应对很难处理的国营资产转购问题,政府和其下属部门在市场体制中作为一个普通经济实体角色是有其本应当持资本和利益的,此种地位和角色的长久效力发挥,必将导致对国营资本科学、公正评价的难以实施。此项特征在两千零一年前期的国有股份减持政策中即存在很明显的体现。至今,包括经济学领域及管理领域在内的所有专家学者都凝聚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企业内部产权分配体制系导致我们国家国营单位运营效益持续下滑的根本症结所在。没有完整、高效的产权体制作为基础,所有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均不是在本质上的彻底变革,只能算是形式上的走过场,甚至还可能延误改革上的绝好机会。实施产权体制变革一定要把原来的国营资本卖予本企业的管理者或感兴趣的外部经营者,将本经营单位的收益及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
3、产权体制变革及组织模式构建
建筑行业产权模式变革与组织构架建立是紧密而不可分的。建筑设计企业,作为一个业务含金量高、知识支撑性强的科技企业,它的产权构架和组织模式类型是比较丰富的,其产权构架的确定亦就注定了它的组织模式及个性特征的建立。所以,我们不能受体制变革后组织构架具体表现形态的约束,不管其以公司模式组建,还是合营形式或是别的构建模式,只需其做到产权分明的单独经济运营即已完整实现了产权体制改革过程。在国营建筑设计经营实体的产权变革过程中,其所拥有国家资产的评估定价过程要遵循如下规则:(1)市场规则,在同样情况下,单位内部职工具有从优的购买权利;(2)在不存在既定规则的条件下,要实施协商、约定处理过程,尽力达到双赢的目的,在本单位员工短时间实现不了购买下全部资产时,也允许运用租售的形式;(3)资源规则,购买产权过程必须是自觉愿意的行为表现,而且投资者必须获得相应股东的权利及义务;(4)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统一的规则,经营实体在更换法人代表之后,产权持有者享受本单位的全部产权且担负依法经营的职责和义务,行政部门享有接纳国家资产拍卖金及征缴税款的权利,而且在此基础上担负国家应给予的全部退休金、养老工资、基础社会医疗保险金等福利政策的实施;(5)因为无形资产是属于最难评定的,可通过依税前收益按相应比例提支的办法来实施,按利用十年期限完成的方式进行计算。
4、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
企业的经营战略就是给企业指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具体到产权体制改革后的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就是:如何在进入WTO之后的新的市场环境下,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弱势,从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以谋求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战略评价系统的构建
1.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加工后的作用有重大影响。来自企业内外的信息其各自存在形式分布不同,因此获取方式亦不同,下面我们对企业外部信息的取得和内部信息的取得分别加以讨论。企业外部信息的分布情况,企业无法控制其变化,要获取企业外部信息必须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监控。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应主要以市场信息为主。
2.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加工一方面指对已取得的信息进行趋势预测,另一方面指战略信息的评价。这些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战略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首先,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两个有关的可比较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它是评价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揭示客观存在的差距,发现问题;其次,因素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也称连环代替法。它是分析决定或影响事物变动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多因素影响某项指标的情况下,假定其他几个因素不变,依次变动一个因素,从而测定其变动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程度;再次,比率分析方法。比率是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相对数,比率分析法是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数,比较各种比率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结构比率法、趋势比例法和相关比率分析法三种。
二、企业战略评价的相关内容
1.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
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就是企业战略得以成立的理由。由于企业得以成立的理由是以企业内、外关键战略因素为基础,扬长避短为原则而取得的。因此,关键战略因素的审查即为企业战略根据的审查的实质。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战略因素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当这种变化使战略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企业战略的实施必将受挫,企业只有及时调整转换战略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或减少损失。
2.评价战略实施的表现。
企业战略是通过安排计划、制定目标来实施的,计划目标完成的情况又受许多变化的因素影响而有所偏差,因此高层管理者必须在实施中用一套指标来评价企业战略的实施情况。指标的数目要适当,要有主有次全面反映。有限的指标数目就要求指标要有重点,但重点指标在不同战略中各不相同,应很好把握。适当的指标数目也有利于评价和控制,减少控制评价过程的费用。
3.分析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处于企业任务环境中的许多利益相关者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绩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用各自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表现。
费瑞曼建议,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要求来全面测定企业表现,从而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1.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方式。
对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主要是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所谓平衡偏差原理,就是依靠平衡效益的实际值与所需的标准水平的偏差进行调节和控制,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基本手段。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反馈可分为前馈和后馈两种:前馈是指提前检测,提早获得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环节进行提前控制;后馈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被控对象进行检测,及时获得信息来实施调节控制。
首先,完善事前控制方式。事前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中某一事物,在其活动前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方式。如产品投产对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有关影响因素所进行的控制。它是利用前馈信息实行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事前决策和计划上,即行动之前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预测和环境资料等前馈信息,拟订出不同的可行方案,从中进行优选,然后依此控制
其次,优化战略实施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中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战略执行活动及其过程的某一事物变换的现场控制方式。它是利用反馈信息来实行调节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对发生的行动效果及其形成过程的经常监督和调整上,即通过战略评价系统及时把被控对象的输出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提出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不断消除行动效果偏离既定标准的现象,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2.完善企业动态过程的控制。
战略控制既重要又难以捉摸,而能够仔细考虑保持战略有计划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个问题的公司则屈指可数。控制战略实施的确不容易:(1)紧迫的短期问题总是使人无法专心于战略。战略的期限假设有的话,似乎不如必须在下星期前完成的任务那样紧迫;(2)需要改变现行战略的信号往往易于忽略;(3)战略本身需要修改。这个流动目标使成功与失败模糊不清,而且这种无力的警告只能更加说明系统控制的必要。要实现有目的监督,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使这种监督脱离正轨才能坚持下去。 跟踪控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战略行动的实用办法。一般情况下有四种方式: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监视主要外部变化因素;在一个阶段或紧急情况下进行全面评审;最后是保持战略管理过程的完整性。这些措施一旦施行,既可以维持某种一致同意的进程,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该过程。没有这样的控制,战略行动就将错失良机。
首先,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战略实施的行动线分布在一系列具体的、局部的规划和活动中。每一项战略推进,都应分成几步,对于要长期执行的步骤,应制定详尽的规划;其次,监视关键的外部变化因素。各项战略都是根据假设(预计)的背景制定的,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有关未来需求、技术、价格、政府条令、竞争以及一系列其他外界变化因素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制定计划的前提,企业战略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些预计条件设计出来的;再次,进行全面评审。战略控制中的跟踪概念要求对新的条件具有适应性,这种动态调整是战略本质的一部分。因此控制系统必须有可能根据最新的发展重新估价计划的进展,阶段评审的目的就在于此。
总之,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企业战略管理者为企业选择了最佳战略,并且为战略的实施安排了周密的计划,将全局战略分解为各职能战略去具体实施。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日常管理指明方向和范围,日常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具体化,因此战略管理的实施只能通过日常管理来贯彻、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传莹.浅议企业经营战略[J].河南石油,1998年第6期.
一、企业战略评价系统的构建
1.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加工后的作用有重大影响。来自企业内外的信息其各自存在形式分布不同,因此获取方式亦不同,下面我们对企业外部信息的取得和内部信息的取得分别加以讨论。企业外部信息的分布情况,企业无法控制其变化,要获取企业外部信息必须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监控。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应主要以市场信息为主。
2.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加工一方面指对已取得的信息进行趋势预测,另一方面指战略信息的评价。这些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战略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首先,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两个有关的可比较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它是评价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揭示客观存在的差距,发现问题;其次,因素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也称连环代替法。它是分析决定或影响事物变动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多因素影响某项指标的情况下,假定其他几个因素不变,依次变动一个因素,从而测定其变动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程度;再次,比率分析方法。比率是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相对数,比率分析法是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数,比较各种比率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结构比率法、趋势比例法和相关比率分析法三种。
二、企业战略评价的相关内容
1.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
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就是企业战略得以成立的理由。由于企业得以成立的理由是以企业内、外关键战略因素为基础,扬长避短为原则而取得的。因此,关键战略因素的审查即为企业战略根据的审查的实质。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战略因素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当这种变化使战略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企业战略的实施必将受挫,企业只有及时调整转换战略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或减少损失。
2.评价战略实施的表现。
企业战略是通过安排计划、制定目标来实施的,计划目标完成的情况又受许多变化的因素影响而有所偏差,因此高层管理者必须在实施中用一套指标来评价企业战略的实施情况。指标的数目要适当,要有主有次全面反映。有限的指标数目就要求指标要有重点,但重点指标在不同战略中各不相同,应很好把握。适当的指标数目也有利于评价和控制,减少控制评价过程的费用。
3.分析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处于企业任务环境中的许多利益相关者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绩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用各自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表现。
费瑞曼建议,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要求来全面测定企业表现,从而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1.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方式。
对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主要是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所谓平衡偏差原理,就是依靠平衡效益的实际值与所需的标准水平的偏差进行调节和控制,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基本手段。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反馈可分为前馈和后馈两种:前馈是指提前检测,提早获得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环节进行提前控制;后馈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被控对象进行检测,及时获得信息来实施调节控制。
首先,完善事前控制方式。事前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中某一事物,在其活动前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方式。如产品投产对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有关影响因素所进行的控制。它是利用前馈信息实行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事前决策和计划上,即行动之前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预测和环境资料等前馈信息,拟订出不同的可行方案,从中进行优选,然后依此控制
其次,优化战略实施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中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战略执行活动及其过程的某一事物变换的现场控制方式。它是利用反馈信息来实行调节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对发生的行动效果及其形成过程的经常监督和调整上,即通过战略评价系统及时把被控对象的输出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提出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不断消除行动效果偏离既定标准的现象,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2.完善企业动态过程的控制。
战略控制既重要又难以捉摸,而能够仔细考虑保持战略有计划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个问题的公司则屈指可数。控制战略实施的确不容易:(1)紧迫的短期问题总是使人无法专心于战略。战略的期限假设有的话,似乎不如必须在下星期前完成的任务那样紧迫;(2)需要改变现行战略的信号往往易于忽略;(3)战略本身需要修改。这个流动目标使成功与失败模糊不清,而且这种无力的警告只能更加说明系统控制的必要。要实现有目的监督,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使这种监督脱离正轨才能坚持下去。 跟踪控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战略行动的实用办法。一般情况下有四种方式: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监视主要外部变化因素;在一个阶段或紧急情况下进行全面评审;最后是保持战略管理过程的完整性。这些措施一旦施行,既可以维持某种一致同意的进程,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该过程。没有这样的控制,战略行动就将错失良机。
首先,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战略实施的行动线分布在一系列具体的、局部的规划和活动中。每一项战略推进,都应分成几步,对于要长期执行的步骤,应制定详尽的规划;其次,监视关键的外部变化因素。各项战略都是根据假设(预计)的背景制定的,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有关未来需求、技术、价格、政府条令、竞争以及一系列其他外界变化因素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制定计划的前提,企业战略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些预计条件设计出来的;再次,进行全面评审。战略控制中的跟踪概念要求对新的条件具有适应性,这种动态调整是战略本质的一部分。因此控制系统必须有可能根据最新的发展重新估价计划的进展,阶段评审的目的就在于此。
总之,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企业战略管理者为企业选择了最佳战略,并且为战略的实施安排了周密的计划,将全局战略分解为各职能战略去具体实施。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日常管理指明方向和范围,日常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具体化,因此战略管理的实施只能通过日常管理来贯彻、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传莹.浅议企业经营战略[J].河南石油,1998年第6期.
一、建筑施工企业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1.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员工培训一方面可以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员工队伍,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满足了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了企业战斗力。要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则必须通过员工培训这个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
2.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客观需要
建筑企业的施工作业员工大约有3/4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其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高低不一,这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速度。企业只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让他们接受一些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和负责任的态度,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美国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企业创新的最佳投资比例是5:5,即“人本投资”和硬件投资各占50%。人本为主的软技术投资,作用于机械设备的硬技术投资后,产出的效益成倍增加,所以教育培训产业化也将会应运而生。事实证明,员工培训可以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变化、更加具备竞争优势,更加持续保持企业生命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员工培训的作用
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
首先,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培养大家的敬业精神、革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企业的科技人才将茁壮成长,企业经济实力将明显增强。
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是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建设一个学习型企业,就是打造一支优秀员工队伍,只有通过员工培训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员工培训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最佳手段。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企业职工培训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企业要想尽快建立学习型组织,除了有效开展各类培训外,更主要的是贯穿“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素质的培训思路,建立一个能够充分激发职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提高效率。
三、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不同职级员工采取的培训重点不一
1.普通员工的培训
1.1新员工上岗前培训。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公司其他各部门报培训计划,列培训讲义,负责具体实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企业文化培训、项目管理手册培训、安全管理手册培训、技术质量培训、商务合约培训、财务资金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训等。
1.2现场参观以及实际操作培训。新员工上岗前都会组织大家一起到项目部参观学习,降低心里落差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再分配到各自不同的项目部去工作,由导师对新员工进行实地指导,现场讲解,协助新员工顺利度过入职恐慌期,使其掌握工作技能。
1.3安全培训。
使其掌握操作技能和生产安全知识,能够驾驭设备,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物于物的关系,为安全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安全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真正懂得作业过程中自主保安和相互保安意识,从而规范自己的生产行为。因此,安全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2.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部分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上。
3.项目管理者的培训
在建筑企业中,项目管理者多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这类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综合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项目工程管理人员除需要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之外,还应该有选择性的参加以下学习内容:
3.1参加行业内相关管理性讲座的培训。
3.2参加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系统学习。
3.3参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考察和学习。
3.4参加优秀项目经理集训的培训。
4.企业决策者的培训
卓越的企业决策者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决策者们更需要接受培训。决策者的培训应着重对市场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决断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
4.1对行业内成功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优秀企业先进管理方法,拓展视野,总结经验,并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提示企业管理理念。
4.2参加MBA、EMBA等管理类课程班的学习,帮助管理骨干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一、引言
企业要得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取生存和发展,势必要对企业财务管理及经营策略进行精细化管理。而财务战略是企业为在市场上得以生存和发展筹集资本、组织管理、运用资本的策略。如上所述,企业制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客观性和紧迫性的要求。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特性
财务战略是战略管理理论在财务学上的应用,所以,它必须具备一般战略管理基本特征(全局性、长远性和相对稳定性)。同时,财务战略研究的对象是流动资金,因此,财务战略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动态支持性
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资金营运的全面分析后制定出的。财务战略动态性要求,当企业的财务战略环境和基础随宏观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时,企业的财务战略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必须支持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进而为企业整体战略提供财务保障。
2.全员性
企业财务战略涉及企业多方面的利益,不仅涉及企业整体还涉及财务资源在企业内的配置与整合。因此,企业财务战略与企业内各部门和各个人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3.综合导向性
财务战略不仅以价值尺度全面衡量企业战略期间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的总需求、使用方向、耗费水平以及企业生产经营预期产生的效果,而且还明确了战略期间企业重大财务活动预期实现的总目标和主要行动方案。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具有综合导向性。
4.风险性
由于企业的理财环境随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就给企业制定财务战略带来困难。如何使企业财务战略与不可控的理财环境相适应,是财务战略制定的难点之一。而解决这一难点企业主要是依靠财务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力。只有正确的财务战略,才能给整个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反之,则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财务战略管理影响因素
1.资本市场与财务战略
资本市场为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它不仅使企业筹集资本在数量上有保障,而且在效率和质量上也符合企业扩张的及时性安排和低成本意图。因而,资本市场是制定筹资战略首先必须考虑的前提。
2.管理者风险偏好与财务战略
由于每个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对风险都持有不同的态度,那么也就会在财务战略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表1所示。
3.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战略
公司治理与财务战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公司的内外部治理环境上。由于董事会和管理者存在权责划分的不同,则财务战略的选择的方式亦有所差异。
(三)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定位
科学系统的设置财务战略管理目标,有利于企业创造价值,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当前财务管理理论所运用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建筑企业有其自身的经营特殊性,所以本文认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短期财务战略目标;而涵盖利益相关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其长期财务战略目标。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内容
财务战略是以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为基础,把协调和平衡企业资金的合理流动为目标。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是:资金筹集战略、资金投放战略、资本收益分配战略等。
(一)资金筹集战略
资金筹集战略是在企业依据当前和未来宏观经济环境的科学判断下,对企业需要筹集资金的目标、结构、方式以及渠道等进行的系统长期的规划。旨在为企业战略实施和企业长期竞争力提供资金保证。
(二)资金投放战略
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被称为资金投放战略。资金投放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资金投放战略是在科学分析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后,对企业资金投放所制定的整体性和长远性战略部署,而资金投放战略必须在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资本收益分配战略
资本收益分配战略,是明确企业获利程度的战略目标。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本收益的管理、股份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等。
三、建筑施工企业资金投放战略的制定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投放战略就是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指导下,依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状况及其趋势对企业拥有的资金所进行的整体性和长期性谋划,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战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资金投放战略原则
建筑施工企业制定资金投放的总体原则应该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系统权衡风险收益原则。建筑施工企业制定资金投放战略目标,首先要充分考虑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政策。其次,要科学分析和判断企业自身资金需求量、筹资难易程度、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等。再次,企业要对本行业的发展和市场总需求及成长性进行科学判断和预测。最后,要对目标行业中企业的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和营销渠道等进行综合评价。只有经过上述科学的分析判断之后,企业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的资金投放战略,才能避免企业在投资部署上的失误。
(二)资金投放战略选择
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是在建项目,而项目投资一般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额度大等特点。这就使得企业必须合理安排资金投放,以保证各个项目顺利完工。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合理运用自身的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优势,以实现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和短期经营目标。
1.一体化经营
建筑施工企业应着力发展自身的主营业务,加强“一体化经营”策略。建筑企业经营投资战略得以实现的首要重点是投资战略。借鉴国外建筑企业的发展经验,我国建筑企业目前可采取的“一体化经营”的投资战略的模式如下:
(1)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公司按照与业主的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与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负全责。
(2)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公司按照业主的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3)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公司根据合同关系、承包范围、风险划分、计价方式的不同,还存在多种工程总承包的变型。
2.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是建筑企业分散经营风险,整合内部资源优势,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当建筑施工企业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后,应在加强核心竞争力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同时,适时采取多元化经营的经营思路。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效应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如管理资源和财务资源),从而达到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目标。
3. 两化一聚
建筑施工企业应发展专业化投资和产品差异化战略,并采取聚焦战略。对于利润高、专业性强的大型工程(比如地下隧道工程、高墩大跨桥梁工程等)其内在要求投标的施工企业具有“专、特、精”的优势和能力。因此,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攻克行业技术制高点,提升企业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核心专业技术优势,实现企业主营业务标识化、专业化,从而形成企业产品差别化优势。而实施“两化一聚”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是技术创新。
四、资金投放战略实施和评价
(一)资金投放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中最耗时且最复杂的环节,为了使得战略实施顺利进行,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全面权衡管理活动的各方面,和企业组织内部的所有因素。其次,还要专门设立战略实施组织机构以确保战略成功实施。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将目标与收益结合起来考核,充分调动内部领导层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战略实施要点:
1. 构筑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体,资金短缺是其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在有限的资源中,企业如何才能求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高管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我国建筑企业普遍存在懂技术人员的不懂财务,懂财务人员的不懂技术,这就限制了企业战略决策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学财务,懂财务,用财务来分析和解决企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决策能力。
2. 树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理财观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同时也要协调好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方利益达到最佳平衡,以达到双赢。
3. 财务人员委派制度
财务管理人员委派制度是指母公司在各子、分公司和各项目部的财务人员应由母公司下派到各下属单位,以实行人员、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减少下属公司资金管理混乱的机会。
4. 强化成本控制,保持成本领先优势。
在市场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盈利,只有凭借自身的成本优势和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和高效率的经营观念。
(二)资金投放战略评价体系构建
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资金投放战略。企业必须利用战略评价体系对战略进行不断修正,以确保财务战略不偏离企业的战略目标。如图1所示。
建筑施工企业应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构建资金投放战略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为财务指标,企业选取的财务指标必须具备综合性,也就是说该指标要便于反映企业的营利能力、资金状况、变现能力和管理水平。
本人认为,由于建筑企业运营方式及其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应分别对母公司下属的子、分公司和项目部分别构建其评价体系。
1. 工程项目部执行财务战略的评价体系构建
对于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部应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并对其项目进行质量、成本和工程进度的进行控制。项目部必须以母公司下达的责任成本承包合同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的运作进行全面动态管理。项目部对项目目标成本应进行层层分解,层层签定经济风险承包合同,实行责任目标成本风险抵押承包,调动全项目工作人员参与目标成本管理、并调动全员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积极性。
成本控制和投入资本使用效率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的重要财务指标,因此,可以将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作为项目部的主要评价指标。
(1)成本费用利润率
(1.1)
成本费用总额=工程直接费用+工程间接费用+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2)
由上式可知: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越高,表明建筑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反之亦然。该指标便于不同的工程项目之间进行比较。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1.3)
由上式可以得出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建筑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越强,获利能力越强。不同的工程项目投入资本不同的情况下,该比率可以综合反映各项目的资金运用效率和盈利能力,便于各项目的横向比较。
2. 子、分公司执行财务战略的评价体系构建
母公司对其下属的子分公司施行资金投放战略后,为及时准确了解子分公司资本运作的效率和盈利能力,必须及时构建资金投放战略评价体系。评价子分公司资金投放效率的评价指标有:公司业绩财务评价指标和EVA评价指标。
(1)公司业绩财务评价指标。
①净收益。净收益是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剩余部分。作为业绩计量指标,净收益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收益。
净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1.4)
净收益指标反映了子公司工程施工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质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②投资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是公司收益与所使用资产的比值。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投资和收益由多种不同的解释。最常用的投资报酬衡量指标是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
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1.5)
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管理人员综合利用资产创造净利润的业绩,能综合描述公司整体的经营效率。
权益净利率=净利润÷股东权益(1.6)
该指标反映了每一元股东权益所赚取的净利润,可以衡量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
(2)EVA评价指标。EVA是经济增加值模型(Economic Value Added)的简称,是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的价值分析工具和业绩评价指标,EVA是基于剩余收益思想发展起来的新型价值模型。
该体系指标是全面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真正盈利或创造价值的一个指标或一种方法。附加经济价值是指从税后利润中扣除资本成本或资本费用后的余额,它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附加经济价值=税后利润-资本费用(1.7)
上式中的税后利润为营业利润减去所得税额。
资本费用=总资本×平均资本费用率(1.8)
其中:平均资本费用率=资本或股本费用率×资本构成率+负债费用率×负债构成率
五、结论与展望
我国建筑行业起步较晚,与世界一流建筑承包商相比,在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只有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与转变经营理念,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傅仁章.中国建筑业的兴起[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4.
[2]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1.多元化经营的定义
任何企业经营的意义就在于追求利润,而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固定的空间局限性,就建筑企业来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逐渐加大,为了控制利润、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不得不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措施,以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其次,企业为了避免因行业瓶颈而给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很多企业采取的方式就是除了主页之外,还要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以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增长点,以起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开创更多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2.多元化经营分类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其多元化经营有很多类型,一些研究学者将其分为战略管理学派以及产业组织学派,实际上战略管理学派是目前我们研究较多的一种,它包括Ansoff分类、Wrigley与Rumenlt分类等。发展至今年,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测度多元化水平的方式分为行业或产品数目法、专业化比率法、赫芬达尔指数法、熵指标测度法四种。
3.财务绩效的定义
所谓绩效就是业绩和效果的总称,就理论上来说对于财务绩效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而大多数人认为财务绩效就是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盈利、资产质量以及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而要将这四个因素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量化后,用一定的财务数据体现出来。财务绩效的而评价内容主要有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几部分组成,尽管其侧重点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就我国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财政绩效评价方法来看,多使用的 是平衡积分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以及经济增加值、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等几种方法。因出发的角度不同,不同的企业对于财务绩效指标、考核以及评价的因素和方法也不同,因此可能结果不同的情况,但其目标和意义都是相同的。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分析
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应对这次危机全球各个领域的企业都进行了很多宏观和围观调控来降低风险。此后,很多企业为了避免财务风险和金融危机开始进行除了主业意外的其他经营活动,这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实施上,就建筑企业来讲,除了自身铁路、公路、房屋等建筑外,很多企业都开始了一些水利、市政等业务,甚至还会涉及到建筑材料、施工器械的经营。总的来说,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主要是为了控制风险、增强盈利能力,并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具体来说,因建筑企业在城建工程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建筑周期也较长,这无疑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为了避免这样的风险会给企业带来算是,企业有必要具备一些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和抗风险能力,如果在可控的范围内实施多元化的战略,就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或者分散风险,从而实现降低企业少损失的目的。其次,面对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有较强的实力,而时间证明,多元化的经营者含量给企业带来更多盈利的同时,更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为提升市场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还是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优化资源和服务,从企业多方面入手,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得企业服务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与财务绩效实施对策
1.选择科学的发展经营模式
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不是说要盲目的进行多项经营活动,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因紧抓建筑企业的实力,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立足在自身现状和发展上选择经营模式。因我国建筑行业处于基于发展的阶段,这也给多元化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很多企业甚至放弃了专业化的脚步,纷纷效仿相关企业走向多元化经营的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切企业得到了巨大的成功而另一些企业则面临破产。所以,在实际的多元化经营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建筑企业自身的情况,立足在自身的发展现状上,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方案,以充分发挥多元化经营的优势。而考虑到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发展的好坏也影响到民生经济,因此,在选择经营模式是,一定要根据实际出发,切记盲目的跟风。
2.以主业为依托促进相关多元化发展
众所周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促进企业盈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要实施多元化的经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做好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通过共享企业管理经验、经营模式以及销售渠道和服务渠道等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成本,从而达到提升竞争力,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另外,因市场的开拓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也无疑为建筑企业的投资形成了一定的风险,要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必须首先在建筑主导实力上站稳脚步,才能在相关多元化领域中取得一定的进步。
3.重视多元化经营的整合
因优势和资源的限制,建筑企业的经营产业数目也是有限的,就传统的多元化经营来看,如果多元化的经营领域过多,建筑企业可能造成无法符合反而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实施的程度。除此之外,要想是的多元化的经营取得成功,就要做好实施全过程的工作。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过程的资源整合问题,也就是说,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前,应进行详细的计划。但建筑市场的不确定使得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往往会有很多变化,所以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必须侧重于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整合管理。
4.坚持专业化的道路,以增强竞争力
一、建筑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内涵
财务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及业务预算管理为基础,由财务人员依据企业发展规划、预测期间资金流向等,合理统筹安排、预测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收支等,具体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财务预算是在项目工程预算、各项决策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对企业未来一定期间内的资金运作、经营成果、利润分配等的预测安排。建筑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联系各个施工环节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纽带,其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并以财务预算的形式将企业发展目标加以量化,一定程度上利于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加强,从而降低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同时,建筑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也是具有战略性的管理机制,能够提高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各预算编制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企业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考评,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能力。
二、建筑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建筑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其组织实施与企业经营战略、内部控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对建筑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建筑企业各项资源的配置必须紧密围绕企业战略进行,同时要以各项控制措施来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财务预算管理就是建筑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所采取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现金流量等,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其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有助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财务预算是项目管理者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对工程项目进行的预测,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靠性。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进行列支,不得随意增加成本、费用的支出,以实现项目工程效益最大化。最后,财务预算管理是对项目管理者进行考核的重要方式。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中,成本、费用均以实际发生来确认,缺乏总体预算,而管理者对此也未采取合理的奖惩措施。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通过财务预算管理来预测和控制未来一段期间的成本、费用支出、资金使用等,并结合绩效考核,以此来降低施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可以使各项目部门明确分工及职责,鼓励全体员工将项目成本控制作为自己的职责。
三、建筑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对预算管理认识不足,全员素质参差不齐
受传统经济体制、区域经济发展等的影响,不少建筑企业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也持有怀疑的态度,即使被迫采用引入的先进预算管理模式,也对其缺乏深刻的理解,仅是形式上的生搬硬套。管理层的忽视使得企业内部员工对预算管理参与的积极性较低,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员工素质不一,使得预算管理效率低下。多数管理者出身于工程建筑、设计等相关专业,他们对项目管理、财务方面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而财务人员却未能真正参与项目管理全过程,使财务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二)建筑企业预算管理缺乏导向,编制方法不完善
建筑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目标导向,未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将战略思想融入预算编制目标当中,使得预算编制与战略目标相脱节。目前,多数建筑企业预算管理中以年度利润指标等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为了实现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战略目标,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往往忽视动态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不少建筑企业未建立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使得预算编制人员难以获得相关信息,且预算编制仍采用传统的静态预算编制方式,缺乏创新,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需求。
(三)预算管理重资金运用管理而轻资金成本管理
多数建筑企业编制财务预算仍以资本支出预算和业务预算为基础,但在重视投资项目资金支出和成本费用预算的同时,却忽视了资金占用的成本。这样做,一方面会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使得资金成本不断增高,必然会加重企业负担,加大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资金占用成本居高不下,也客观上反映出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不断降低,资金回报率不高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忽视资金成本管理,会使企业因预算安排提前而造成资金的闲置;也会因预算安排滞后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致使生产延误,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四)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建筑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考核机制尚不完善,对预算的执行也缺乏有效监督。主要表现为:一是只履行财务预算的编制,而不重视预算执行的考核,使得编制的财务预算仅仅是形式上的文件,缺乏实施的可行性。二是建筑企业各部门对财务预算不够重视,尤其是普通员工参与程度不够,未能竭尽全力完成预算目标。三是建筑企业对财务预算执行的考核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奖惩制度。在对具体责任部门或人员考核时,考核方往往掺杂着主观因素,而没有过多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必然会降低财务预算的指导作用。
企业成长需要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撑。专业化经营的选择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企业劣势和优势分析,确定企业目标,战略思想,以及各项策略、制度等等。企业竞争力实质是强调企业在坚持不断创新(在技术、管理和组织机构、体制上的创新)的基础上,才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近几年,结合专业化公司运作实际,谈谈推行专业化公司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对策。
1正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是实施专业化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目标
市场定位是根据企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确定企业核心产业、产品,进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高价值的竞争能力,是稀有的竞争能力和难以模仿和学习的竞争能力。选择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策划的前提,有了正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明确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实行专业化战略成功的基础。我们泰安天元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把目标市场定位为综掘机的制作、安撤、维修及矿山大型设备的安装撤除,努力打造自己专业化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实施项目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项目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体现了建筑企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化管理需要,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效益的源泉。可以说抓住了项目管理就抓住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牛鼻子”抓住了纲。结合天元安装公司实践看,项目管理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多年来公司的成绩和困境崛起都与项目管理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积极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等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把项目管理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来抓,作为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点来落实。
3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行业市场壁垒减少,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必然日趋激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来“僧多粥少”的工程建筑市场上,又进来了一批“本领极高”的“洋僧人”。国有大型设备安装及建筑企业面临的已不单单是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而是有民营的灵活机制,外企的品牌,国企的人才的集诸多优势于一身的新的竞争对象,因此国有大型设备安装及建筑企业必须走专业化战略。通过精干主业、分流辅业和辅业改制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精干主业,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就是要突出主业,精选经营重点,退出非主业领域,围绕主业打造“航空母舰”(企业集团)或“旗舰”(大型企业)。辅之在经营机制上全面推行“母子体制”或模拟母子体制(总分公司)运行。辅以三项用工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行“经营者年薪制”,“管理人员岗薪制”“生产工人技能工资制”,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好分离职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4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专有技术人才是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企业的人才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是企业实施专业化战略的根本保证。近几年,公司越来越重视技术管理人才,但现今技术管理人才在结构上也是以施工现场服务,围绕施工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居多,真正搞专业技术研究开发和市场经营的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经营预算管理人材更是短缺。所以要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使用是关键。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企业不仅要保证施工任务的完成,保证建筑产品质量,还要承担很多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为了推行专业化发展战略,为了面对未来的市场需求,人才的需求就要随之提高,必须尽可能提高职工的学习层次,调整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市场服务意识,技术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整体上提高职工队伍的知识技能水平。
5培育发展专有技术是实施专业化战略的根本核心
企业专业化发展战略实际就是在一个专业或领域内具有的智力、技术、产品、质量、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的体现,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技术开发领先和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的,在目前资金有限情况下,用下述四种方法来培育核心实现科技领先。
5.1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兴办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培育企业的专有技术,形成新施工技能。同时通过学习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创新运用多种施工工法,提高工程科技含量。
5.2开发新产品,培育核心产品。新产品包括新的施工机械,新的施工用具和新技术产品;核心产品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实际体现,因此,必须通过新产品开发不断创新产品,提高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
5.3培育核心技术,围绕核心技术大力应用尖端技术和实用技术开发,提高产品、产业的科技含量。
5.4向与专业技术相关联的技术方向发展,它包括与施工技术相关联的上游或下游方向技术,比如上游技术开发如规划、投资、咨询、计划、设计等方面;下游方向的技术开发有维修、检修、客户服务等方面。
6企业战略联盟是实施专业化战略的外部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