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9-02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如何去把握阅读教学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1 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2 注重生活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挖荠菜》、《七根火柴》等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也远离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3 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如《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4 注重略读、精读
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收得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了理解文本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人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徊的诵,文要周回的默读,小说要耐心的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有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则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强弱的具体标准。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和感情支撑。
民主性,首先表现为人格的平等。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意见及情感都应受到相互尊重,包括不盲从老师,也不迁就学生,彻底打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的框框。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次,学业上要宽容,要允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老师意见不一致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二、落实阅读的具体任务
有的学生阅读文章容易流于形式,收获甚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每次对学生都作具体要求,布置任务和目标,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做好记录,老师定期检查。如在每周的晨读课上,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在课堂笔记上做好记载,老师抽查。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生字新词;再让学生自由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最后同桌一起研究文章中写景的层次和结构。每一遍阅读都规定具体的阅读任务,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深入细致地完成阅读任务,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规定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七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八年级学生除了继续阅读有关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外,还可以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等;九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中外名著。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落实了具体任务,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从阅读中得到收获。
三、激发学生全员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是平等的,老师对每位学生都应引起重视。课堂上,老师不能只关注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后进生的能力更需要提请高,因此地,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了,阅读教学才会体现出其革命性的意义。如在阅读文言短文《两小儿辨日》时,我分别提出要求:A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写出寓意,结合实际谈出感受,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个生动的故事。B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说出寓意,说出自己的体会。C组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原文大意,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理解寓意。结果,B、C两组的学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争着完成其他组的作业。这样做,使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阅读能力也得到解决了提高,使阅读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另外,老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会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来,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寓阅读教学于活动中,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促进学生的阅读交流。在教学中我们定期组织的名著阅读交流“读书会”、“古诗吟诵”表演、“古诗词背诵擂台赛”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读课文是教学中最常见、最关键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总是引得多、导得细,甚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现在,有些阅读课似乎又走进了另一个“死胡同”,在课堂的自读环节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读,还美其名曰“自读自悟”,结果课堂呈现出一种“消极”状态:有些学生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有些学生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学生装模作样,无所用心……因此,我认为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自读”,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学习方法,积极地进行自主读书,也就是读得“有板有眼”。
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板有眼”呢?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让学生自读文本时,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导读提纲”,让学生读有方向、读有方法。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我利用“导读提纲”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导读提纲”如下:1.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文中描写牛郎对待老牛的词,你发现这是怎样的牛郎呢?想象牛郎还会怎样照看那头老牛?再找出文中描写老牛对待牛郎的词,你又发现这是怎样的一头老牛?想象老牛还会怎样与牛郎亲密无间?2.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这是怎样的一头老牛(体会老牛诀别时的感情)?3.读课文第8至第10节,想想王母娘娘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一些词和细节来支撑你的答案。这个“导读提纲”切准了故事教学的特点,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会文,读出人物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从而走进“有板有眼”自读之态。
二、交流——见仁见智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能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愉悦情感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得到不断开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因此,这样的课堂气氛必须是活跃的、宽松的、和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表达独自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会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有较多时间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会比较多。这个环节很重要,在于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和互助。因此,交流环节更应该体现它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尽情说、尽情辩,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得到真正的释放。
一、培养读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爱读书的名人的例子,进行榜样教学。为了让他们真正喜欢读书,我就给他们介绍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和名著等。八年级的学生英语词汇量还很少,让他们读太难得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让他们先读一些简本的外国名著,并带有汉语翻译的,然后在慢慢读一些全英的故事小说等。
二、培养学生怎样读书
英语课本内的阅读材料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扩大他们的视野,必须加大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但是课外阅读书籍的利,类不同,文章的内容也深浅不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高低的区别,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且要根据不同的书籍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有些故事型文章篇幅比较长,旨在了解大概意思,这样的适合快读,也叫浏览(look through)。有些优美的文章,我们要细读,精读,掌握它的写作风格,可以一句一句地去读,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停下来做上记号。一边查阅工具书或者是向老师请教。在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时,应该指导学生怎样选书,怎样积累词汇。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词汇积累本,让学生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然后查阅字典,记住词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大大增加,为以后的阅读减少生词的障碍。
三、搞好读书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结合近几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体悟,笔者谈谈在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兴趣是搞好阅读教学的首要条件。
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常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自觉地投入,并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阅读教学来讲,阅读兴趣大多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故而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应拿出灵活多变的办法,不管是精彩的导语引入,或是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还是亲切精练幽默的语言,还是稍带点难度且伴着愉快的提问,都是为了给课堂中的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轻松、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阅读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事,一件值得自己开开心心去做的事。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教师还需要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简练、幽默,富有感染力,并适当辅之略带夸张的形体语言;对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甚至适当奖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并且感受到阅读学习中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这样,一堂课都充满了生机活力,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一堂课全由老师包办代替的阅读教学这种片面现象我们要克服,老师该讲的讲了,不该讲的也讲了,看起来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没想到,学生却成了旁观者,成了听众,一点主动性也没有调动,与今天的新课改理念完全相悖。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做适当的点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地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全来自主动学习,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了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过程。
三、阅读教学在利用教材时,应以“用教材”教学来代替“教教材”。
近几年,“教教材”的教师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另一种错误观点却在蔓延,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是“用教材”,而且教材文章也并不好,干脆课内范文略讲甚至不讲,阅读教学的重心便全放到了课外。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人没有读懂。叶老的那句话,不但在告诉我们不要把教材“神圣化”,死死抱住一本教材不放,把学生限制在窄窄的知识范围里,而且还告诉我们,再怎么样,“教材依旧是个例子”,而且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我们抛弃它,就走向了“教材虚无论”,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
四、利用逐步推行的班班通工程,尽可能让多媒体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可以辅助解决阅读教学的想象画面、人物形象塑造、创设情境等多方面起着形象直观的作用,更具吸引力。多媒体的介入为阅读教学打开新的空间,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知识宝库,再加上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为阅读教学创设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跳出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尴尬。
例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我们可以将阅读的中的情景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通过网络文章的形式欣赏同学们好的作品;建立一个班级QQ群,也可以增强师生、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数据、图片,等等这些都为阅读教学的更好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但是,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却不能滥用,有的需要学生自己想象、自己创造的阅读内容,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出示画面或结论,否则,将与真正的目的背道而驰。
五、要求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教师更应该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自身阅读素养。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小学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1.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而教材内容本身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这些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新课标强调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和理解,其目的也是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自我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
2.关注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标对中学的阅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可见,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这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阅读情境,为阅读教学提供有效的动力
创设阅读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如言语、体态或借助媒介、组织学生模拟等方法渲染一种气氛,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活场景或背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以期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作品内容。
创设情境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满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发、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唤醒或重现与作品内容有关的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从而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2.拓展课内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拓展课内阅读就是以课内阅读篇目为基点,向与课文有关的篇目拓展、延伸,通过作品之间的联系、比较,形成学生多维度、多层面的阅读。
首先,由节选作品向整部作品拓展。选入教材的作品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整部作品可以提供理解选文的重要背景。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可安排学生阅读《水浒》的有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当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从而理解这些好汉们为什么要掠取生辰纲,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主题。
其次,通过某篇作品,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这种方法是将作品与该作家的其他作品相联系,通过较系统地了解作家作品风格,从而从更高的视野去审视作品。如杜甫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那时唐王朝由盛而衰,作者感慨自身遭遇和时势环境,忧心不已。他同一时期的作品《忆昔》《登高》等在创作风格及思想上与《春望》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学时可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介绍课文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层面。如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悲愤和孤寂之情,可选择《鲁迅自传》中的相关片段作为课外辅助阅读材料。此外,还可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字批评,如讲到《水浒》,补充金圣叹批《水浒》;讲到《红楼梦》,则有刘心武批注《红楼梦》。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文本,才能从立体的视角建立对文本的把握。
3.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和规律,提高阅读水平
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其内在的特质及规律性。文学作品学得多了,这些知识和规律掌握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所读作品的文本特征和规律运用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去。因此,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对文学知识与文学规律的把握。教师需要传授学生一定的阅读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对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文体的基本范式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他们的有效阅读提供帮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高度自觉,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选入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每篇文章中都流淌着真善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发动学生用心感悟,就可以领悟到课文中豁达洒脱的情怀,坦荡高洁的君子之风和博大深沉的情感。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读书
我们平常读书一般是喜欢就去读,读了才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发和教育,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语文课堂上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但切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心灵感悟,压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见解,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不到张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敢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四、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地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五、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读书习惯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阅读教学为先导,由建国初期至今的教学大纲无一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大凡有一定教龄的语文老师都在阅读教学方面下足功夫,并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注重老师的引导、点拨、启发。而新课标关于阅读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 ,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仅 “自己”一词就出现九次: “拓展自己的视野 ”、 “有自己的心得 ”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 “作出自己的评价 ”、“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给学生 “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已是当务之急了。
简单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阅读指导,对学生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会感觉这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对一个学生而言,要具体到:若干时间内的阅读量多少,内容如何,怎样指导阅读等。
吕叔湘认为学生每天要读5000字才能形成起码的阅读能力。有起码的阅读积累,才会有语言的感知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对生活中复杂想象的理解,对微妙情感的体味。阅读之于写作更是如此,“阅读是写作的根,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约了写作能力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不要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而要保证学生阅读的自由,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阅读效果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以自觉的态度来阅读。要让学生把阅读任务逐渐变为自己的阅读需要。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阅读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彩,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品味这类情感,才有可能受到熏陶、感染,达到阅读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引导阅读方面,各人又有各人的做法。条件较好的学校设置了阅读课,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学生爱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另一种是让学生将课外书带到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看书,老师在讲台上看学生看书。事实上这两种都是 “放羊式”的阅读教学,鲜有教学的意味在其中,更不要提及阅读效果。古今中外,汗牛充栋的文化书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读什么,这是个问题。基于此,我认为阅读的书籍应该有益,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广阔的、深邃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科技与人文的,只要是“一切凝聚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
基于“阅读是一种综和性的活动”这一实质,我认为学生在阅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或精彩或粗陋的体验,引导学生把体验说出,利用“交流”这种形式是较可行的。同学和同学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体验碰撞,将使思想得到沟通,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再思考获得更精彩的体验。学生在阅读中,一个人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就获得两种以上的思想。美学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意义上,交流的读者比没有交流的读者,在单位时间里应该有双倍的收获。至于如何交流,采用的方式也可是多样的,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谈话式的交流
这种方式是现在电视上常用的一种,如“艺术人生”、“面对面”等节目。可由一位学生主持,几位同学针对同学近来所看的某些作品进行交谈,其他同学可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参与的学生面广,气氛也比较热烈,其不足之处是这种方式较费时。
2.沙龙式交谈
这种形式是将全班同学围坐成圈,谈谈自己近来所读及较大的收获。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内容多样;不足之处是没有重点,有漫无边际的感觉。
3.展览式交流
这种形式是将学生新近阅读的作品心得做成手抄报,而后张贴在教室墙壁上。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不足是少了一点气氛。
(一)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大部分英语教师对阅读的教学仅仅局限于对词汇和语法的传授,用“满堂灌”和“师生一问一答”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书面意思进行理解和掌握,而忽略了对文章结构和主旨的理解,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二)不够重视词汇和语言的教学
在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与仅仅局限于对词汇和语法传授的教师相反,这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导致学生一旦遇到生词就无法继续阅读,或者对一些较长、较复杂的句式翻译不够准确,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的速度以及对文章全面、正确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缺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部分英语教师缺少这样的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英语阅读文章中的生词词义掌握不准确或者是语法的运用不正确,教师就会马上纠正,并告诉学生正确的意思,学生并不能独立探究出正确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丰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手段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的新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将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师“填鸭式”知识传授的教学手段变为充分调动师生间平等合作和互动的教学方法,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对“My First Day Senior High”这篇英语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丰富英语阅读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个小组,教师先带领和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大体意思和一些生词、语法进行学习和练习,之后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翻译这篇文章,并进行组间的对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词汇量的提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而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词汇掌握量和巩固学生英语语法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对“ We’re getting ready for the Spring Fesival”这一授课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在了解文章意思,掌握文章中蕴含知识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对文章中存在的生词和语法进行掌握。教师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文章的翻译,让学生对自己不认识的生词进行独立的词典查找,对学生语法、词义的运用进行考察,提高学生词汇和语法的掌握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1、《新课标》对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是“读”与“写”。“读”要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自己需要的,“写”要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2、《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当前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不知道写什么,表达无序,更不会灵活布局谋篇。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弄清阅读和习作的关系,不知道阅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
4、习作和阅读的关系。阅读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大量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充分,表达才能丰满。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虽然说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求方法地在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储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存,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假如没有灰尘》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鲸》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4、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小平和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相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