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40-002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和探索一直在深入的进行之中,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整个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指明了方位,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达成的五个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与传统的三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又是达成教学目标反思的参照对象。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细化过程。

维度(Dimension)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分析的目标对象所采用的分析角度。维度的视角理论,维度是指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对象并不为了面临高考升学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有别于普通高中,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偏重于应用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教育方向。如何把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之间区别和联系,多维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可以使德智体美疏密适度、分合有度,避免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出现混乱。

教育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过:“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今天,德、智、体、美四育的维度中,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旧是智育与德育,体育与美育相辅佐也是不争的事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确立,为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毕竟不能脱离体育教学的实际,一些本不完全属于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重点目标,过于强加或挤占在体育课程教学之中,显然,这是不合适或是不科学的。能否准确把握体育课程设计的总体方向,使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满活泼而不是臃肿死板,在设计中兼顾德育、智育、美育的精华极为关键。要紧密衔接德、智、体、美四个维度综合要素,注重健康,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服务专业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体育教学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

2.体育的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育共性维度的认识

体育、德育、智育、美育是学校教育的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是相互支持、具有紧密逻辑关系。体育以育人为本,则强调育体育心。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存,在维度的理论上各自体现不同重点和难点,德育教育强调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化过程,而具体的行为表现上毕竟控制的空间和时间有限,如能将德育教育扩展在体育教育之中,将会更有效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智育教育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智育教育系统庞大涉足课程领域广,体育与智育融合并不矛盾,体育对智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够解决一些非智力因素对智育的影响。美育教育是培养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程,是实现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与美育的一些课程过去常常不被重视,而今素质教育已经将体育与美育的地位大大提升,体育与美育本身就有许多的融合点,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果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四个维度作为一体化来认识,不难看出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美育不好出赝品。因此,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德育、智育、美育多维度互补

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多维度的互补关系,四育的作用不能替代和抵消,体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体能体质;德育解决的是受教育者健康心理所要求具有的心理素质,提高品格、品味和品质;智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美育解决的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感受美的水平提高。

3.1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德育因素

寓德育教育与体育之中,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体育课程设计中,德育不仅仅是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事,体育教师也应承担共同使命和责任。体育课程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亚于其它学科课程,利用体育教育的教学手段对中职学生身心实施全面影响,必须建立思想认识或是学习态度之上,体育课程设计缺少德育因素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体育课就极有可能变为玩耍课、打闹课,尽管课中的形式热热闹闹,但课程实质有可能是空洞无味的。

3.2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智育因素

智育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化为智能的提升上,体育课程虽没有赋予开发智力的重大责任,可是智力因素仍然是学好、练好、掌握好体育教学中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关键。体育课程设计中智育因素的介入,能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练习效率。例如,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教学模板的使用,都能够全面实施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更新、更多的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

3.3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美育因素

美育独具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诱导启发、潜移默化等鲜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体育课程设计中,美育因素的体现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美感集中表现为教学中形态美、动作美、韵律美、动感美、静姿美,表现于外在与内在美的统一,审美能力提高体现在感受、欣赏、表达、创造,进而形成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4.体育课教学程设计中多维度层面的可操作性

4,1学情分析与说明

把握职业教育的根本,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德育及教育因素细化于体育课程之中,职业教育的文件与举措都围绕着最终培养目标上,即中职学校学生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情分析与说明到位与否不可忽视,遗漏课程设计这一环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模块的实施只会是一句空话。

4.2教学目标与任务

教学目标与任务是体育课程设计中指南针或方向舵,没有教学目标作为支撑,教学任务难以高质量的完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的组织建立在教学任务之上一一展开,学生通过体能的练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4.3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一直被视为体育课程设计中的难点与重点,也是考验教师基本功的重要环节。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同时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大为缩短,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引入、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课程新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不断尝试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对比其中教学效果,也是业务水平提高的集中表现。

4.4教学评价与反思

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德、智、体、美全面兼顾,单凭一两次课就能收到惊人的效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违背教育科学。没有人能够保证每次课程教学设计中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也没有人能够像药剂师那样课程教学设计中精确按德智体美维度处方进行配比量化。因此,留有余地是较为合理的设计思路,通过评价——反思——再评价——再反思的过程,找准德智体美四个维度的协调分量浮动区间。

5.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既保持体育本质又联系德、智、美

首先,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与各自课程目标重点不同,同样是育人为本,但目标有所侧重。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只有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关键点,才能将德育、智育、美育的精华融会贯通。

其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仍离不开特定的场地设备,实施教学易受客观条件所限,动态的组织教学难度较大,没有文化底蕴的教学,甚至忽视德育、智育、美育存在,也是会事半功倍。

再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巧妙地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运动方式,将规则与裁判、道德与品行、言谈与举止方面等等予以评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避免什么等社会适应能力所必须的要素,体现在真善美的尺度把握上。

最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是口号,不是修饰词,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产品。体育课程设计除了与德、智、美三育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叠关系外,体育教育中还包含了卫生安全教育、文化娱乐教育等,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本身也属于比较复杂的工作,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期必要工作。

6.结语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是为了使体育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促进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掌握,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储备必要的运动技能、保健知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

有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多维度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不等于就一下子解决了实际操作问题,从“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战略高度出发,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还应将德育、智育、美育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育人的方针。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全球的推广,经过十年来在我国的不断推进,该模式正逐步推向全国,深受我国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尝试着把英特尔未来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去,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效果十分明显,这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判定。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有关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1 评价导向要体现自主性和协作性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共同达到知识的建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创设情景,进行自主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与传统思政课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相比,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来说,学生的选择更具自主性和广泛性,这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根据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对学生的协作性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合作,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论,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导向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评价要有利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协作性。

1.2 评价载体是任务驱动学习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所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与组员进行交流与合作,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体会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三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3 评价目标是师生共建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式的知识传播方式。而在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互动,鼓励进行学生交流,学生还参与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实现了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是这一种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因此,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应是师生共建,促进教学相长。

1.4 评价指标科学和可行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对于目前无法实现或没有实效的,不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另外,评价指标应做到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语言简明和准确。

2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特色,可以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四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价和反思。

2.1 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评价

本层面评价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理念。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情况,以及完成项目后进行的反思是否体现了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2 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

本层面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精神。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能力学习,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后提出问题,提交一份学习报告或作品。可以从章节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情况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

2.3 学习的态度和情感

本层面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参与到项目学习中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出勤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评价。

2.4 作品评价

从这个角度进行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主要从作品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可实施性进行评价。

3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具体依据,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的形成。因此,设计出一套定位准确、系统完整、详细具体、科学可行、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到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检验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效果,该指标体系同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进行评价由思政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进行评价则有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的量化分值和过程评价参考构成。一级指标主要考量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设计能力、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二级指标主要考量框架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情况。(见下表)

篇(3)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能较好地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一体化教学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

下面笔者以技工院校《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中“空调制冷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这一章节为例,谈谈对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学什么

1.学习任务及地位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动手能力。本节所讲空调器(制冷系统)的故障检查与维修是该门课程最为重要的一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空调器故障检查与维修是对接就业岗位必须掌握得关键技能,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学习的对象为技校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较强的制冷专业基础,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具有团队意识。

图1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标准及学生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综合职业能力方面:

(1)检查并分析出“冷量不足” 故障产生的原因

(2)自主查询资料,制定排除“冷量不足”故障的计划

(3)遵守实训室相关管理规定,按工作规范,协同进行工作任务的实施

职业素养方面: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美的空调售后维修服务规范及服务理念。

二、如何学

1.教学环境的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设置会让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环境包含:教师任务演示区,学生学习讨论区,职场环境实习区,资料检索区,工具摆放区(如图1所示)。

2.教学流程

三、为什么这样学

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材和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采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感而发。不进入角色,学生始终认为这是理论的讲解,我只要在实训中学会操作就行了,所以放弃理论。角色扮演使得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他在这个岗位要承担的责任。

利用我校校企合作的平台,巧妙创设如下工作任务:美的华凌设备有限公司委托我校培养制冷售后维修的服务人才,要求严格根据美的空调服务规范和服务理念实施操作,实现校企人才无缝对接。

让学生分别扮演客户,客服,维修人员,校服作为工作服,校卡作为工作牌,客户跟客服描述空调故障,客服派工,维修人员填写派工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组织教学,温故知新

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和演示教学法,让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个理性的认识。知道故障,怎么排除,主要教师在演示教学,把空调运转冷量不足这一故障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排除的方法进行演示,该过程也是本次任务化解重难点的主要手段。

3.获取信息,制定计划

首先需要他们回顾教师演示内容及自主查询资料,填写工作任务书上的相关内容,如:空调器正常运转参数;空调器这一故障产生原因有什么;有什么排除方法;维修后要怎么测试。有了前面知识的积累,他们就可以制定了维修方案,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做什么,对于培养他们的维修思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根据工作任务书的指引,采用分组讨论,开放的教学方法,确保提供给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任务实施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能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安全文明生产。

5.质量跟踪,分组检测

采用的是分组检测的方式。

6.课堂总结,反馈提高

让学生自我发言小结,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成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7.任务拓展

除了对本节任务进行简单回顾,更重要的是对新的学习任务进行知识的迁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得怎样

学得怎样,体现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课堂总结时,教师主要根据三个评议的表格,分别是《个人评议反馈表》、《小组评议反馈表》,同时,《小组评议反馈表》又分为《小组评》和《教师评》。

《个人评议反馈表》中,自评占总评30%;小组评占总评30%;教师评占总评40%。

《小组评议反馈表》中,小组自评占总评40%;小组教师评占总评60%。

评价内容项的设计主要标准是要与之前的设立的教学目标相呼应,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教学反思

篇(4)

>> 标记在中小学行进间低手投篮教学中的运用 行进间投篮技术中运球与 跨步接球衔接动作的教学方法 对“行进间低手投篮”同课异构课的比较与感悟 逆进分解训练法在篮球行进间跑投篮的运用 中学生学习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方法研究与分析 对行进间单手投篮教学的尝试 行进间单手投篮脚步动作的教学设计 “导学式”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篮球“行进间投篮”教学设计 篮球行进间投篮教学反思 行进间投篮“逆向”教学法 篮球行进间投篮教学设计 浅谈篮球行进间投篮的教法 “导学式”教学法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初中男生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训练研究 篮球运动员行进间投篮跨步起跳能力的测量与分析 浅谈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分化教学 微课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三、实验设计

实验内容、步骤设计:1)实验班:前测A1(课前微课导学)课时1:学习行进g投篮(课后微课拓学)课时2:复习行进间投篮(课后微课纠学)课时3:复习行进间投篮(课后微课纠学)后测A2;2)对照班:前测B1课时1:学习行进间投篮课时2:复习行进间投篮课时2:复习行进间投篮后测B2。

四、研究结果

请相关专家对实验前后学生行进间投篮的相关技术动作进行技术评价(满分100分)赋分取均值分析,对命中率统计分析,相关结果见下图表:

由表1和图1分析得知:实验前实验、对照组学生行进间投篮技术动作相差不大,命中率均较低(图中A1、B1蓝色、橙色柱状均较低),实验后学生行进间投篮技评和命中率差别明显(图中A2蓝色、橙色柱状明显高于B2)。微课教学利于学生行进间投篮学习和提高。

五、结论和建议

微课在高校行进间投篮教学中的运用,利于促进大学生体育课堂参与,提升大学生的学练热情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行进间投篮技术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微课的设计即可以选取NBA、CBA、奥运会和世锦赛等重大篮球赛事相关赛事视频为基本素材,也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老师、学生为基本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生更感兴趣。微课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24-02

1 前言

游戏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这样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所要教授的知识以一种游戏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的状态下最好地吸收知识,又可以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乐趣横生,使教师、学生都受益匪浅。在小学足球这个重要课程的学习上,更应当提倡寓教于乐[1]。

2 小学足球游戏的教学特点

足球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年龄段大概是6~12岁,各项身体机能在不断持续快速生长中,但心理尚未成熟,尤其在心理特点方面,“贪玩儿”是最大的特征。因此,在小学足球教学中合理应用一些足球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知识。

如在小学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世界级足球明星的比赛,并先讲授足球比赛的规则,让本来对足球感兴趣的学生更加感兴趣,让兴趣不大的学生也通过“偶像”教学法爱上足球这项运动。此外,教师还可收集学生喜欢的足球明星的精彩动作,让他们反复观看并学习偶像的特殊技能。学生的模仿力特别强,通过引导让学生模仿一些球星的技能,不失为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方式[2]。

足球游戏教学的对抗性和参与性 在足球游戏对抗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在学习足球的时候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对抗性练习上,不仅可以快速提高足球技能,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体会竞争和团队合作的意义,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除此之外,对抗性练习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的体力、耐力、注意力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在体力挥发的同时,他们会积极思考怎样的进攻、防守才能更好地取得效果。这个时候,学生不仅仅充分运用了体力,也积极动脑,在“做”的时候学会了“思考”。这一切就在简单的学习足球技能的基础上升华了,变成了更深层次的学习。

如教师在小学足球教学中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男生和女生两两分组,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队名,或者由教师指定某一队为“西班牙队”,某一队为“巴西队”。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足球技能虽说没有太大的作用,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教师分组后还要按照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进行个别训练,然后进行对抗训练,并尽量按照学生的分组组合方式布置一些目标任务。

足球游戏教学的协同性和教育性 因为足球游戏教学本身是一种以学生掌握足球技能为目的的手段,所以小学足球游戏本身的教育性就很强。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除了团队中的每个人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外,还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全力以赴、积极参与,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都不能“逞英雄之勇”,要顾及集体利益,要注重团队协作,更要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足球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不能过分注重团队集体观念的渗透,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足球技能的提高[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多人训练,并且尽量按照正规的比赛秩序和比赛规则来增强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意义。

3 游戏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提高小学生的足球技能 使用游戏教学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体现游戏的趣味性和“玩”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采用游戏教学方法,其教学设计本身由于教学对象就是小学生,因此,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具体实施工作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充满娱乐性、趣味性以及灵活性。

如低年级的小学生游戏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游戏,如固定的颠球比赛,比赛的结果就仅仅按照颠球数量的多少来决定。还有定点射门、运球绕杆等极具趣味性但难度很低的游戏。而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教学对象为高年级学生,那么相应的教学设计的内容也应该发生变化。其教学内容在游戏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地增加难度,如一些体力及耐力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绕球场踢球跑,在跑的时候设计一些场景,或者运球接力、踢远训练比赛等。总之,运用游戏式的足球教学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当教学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同时重新划定教学设计的内容[4]。

教学过程具有充分的选择性 在课程改革之后,各个学校为了达到教育部所规定学生要掌握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调整教学设计内容。如为达到小学生掌握点球技术的目的,可以进行的足球游戏有个人点球、双人点球等;若是为了达到小学生掌握传球的教学目的,可以对小学生进行的游戏训练包括不同距离之间的传球接球;在采用踢准游戏的时候,训练学生的射门技术等。总而言之,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式训练的是学生不同的足球技能,对学生来说具有充分的选择性,不至于枯燥乏味。

游戏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是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所以对小学生学习足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能够在提高小学生足球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足球的学习过程中懂得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得以加强[5]。

4 结语

足球运动作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一项体育运动,在我国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结合足球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智力并提高体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足球运动的各种技术和技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足球课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游戏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练,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足球运动的各种技术与技能,以实现增强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杰.足球游戏对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58-61.

[2]呙华峰.小足球游戏对肥胖儿童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08-110.

篇(6)

关键词 微课;体育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12-02

当今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就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提高国内现有水平下的教学质量。不仅是语数外等学科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需要运用信息化的方式来提高课堂质量。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平时的教学中来,笔者对此进行探讨。

1 微课的了解和制作

微课概念 微课是指为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开展微课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内容,消化吸收,学以致用。

微课教师作为资源的提供者,需要提供一些微视频、参考书籍以及相关的学习网站等素材,其中的微视频制作是资源准备的核心内容。一些视频软件的出现可以帮助教师很容易地将一些影像资料转换成适合PC端或手机端的视频形式。它的特点有:教学时间不长;资源内容较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创作,趣味创作;成果简化,易于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精选内容,设计与制作学生感兴趣的微课 微课视频课件的选择和设计在辅助教学中十分重要,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规划和课程安排来选用课件,对于微课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来作出。比如篮球的三步上篮教学,可以利用手机把三步上篮的分解动作拍摄下来:先是无球原地的三步上篮,之后是持球原地的三步上篮,最后是行进间的运球三步上篮。录制完后,先检查动作是否正确;然后找少数学生观看,看是否能看懂,是否感兴趣;最后在课堂上运用。

2 循序渐进,加强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

有了符合教学的微课件,还要恰当运用,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按照教学层次,大致可以按照以下环节有次序开展微课教学。

微课在课前的指导运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链接知识点制作好微课软件,发送给学生家长或家长邮箱,让家长和学生观看后,先了解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再根据微课来提前预习新内容。比如即将要学习篮球行进间运球,可以制作微课,先是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然后是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点。让学生看后,既可以复习学过的知识,还可以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

利用微课简化动作,抓住主题重点 课程以一个主题为主,生活思考、教学反思、重点强调、难点突破等,都是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研究问题的来源。比如要学习篮球的三步上篮,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先在场地内画上两个脚印,用卡通人物做动作示范,第一步右脚放在第一个脚印上,第二步左脚放在第二个脚印上,第三步高高跳起,把球投出去;第一步要大,第二步要小,第三步要高高跃起。并告诉学生有个口诀:一大二小三高跳。让学生在练习时口中喊出“一,二,三”。

利用微课讲解规则,分析战术 微课不仅可以教知识点,还可以用来讲解比赛规则,分析比赛战术。当要进行对一段时间学习的考核时,可以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足球,但是怎样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真正的比赛中去呢?毕竟学习到了技巧,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又不懂规则。这时就可以利用微课制作小视频剪辑,把有关的比赛规则结合比赛画面展现到学生的面前,让他们通过观看小视频,了解什么是“442”,什么是“531”,什么是越位,什么是点球,什么情况下是犯规,红黄牌,等等。

利用微课拓展学生活动 可从学生中挑选一些技术动作和战术执行准确到位的学生,将他们的动作制作成微课在学生中示范。也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中,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运动录制成视频,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学生自己的微课也可以进行交流学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

3 授之以渔,利用微课培养学生运动情感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教会学生某种技巧再好,也不如培养他们对于体育的兴趣。一切练习锻炼都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一个人再有能力,也要建立在一个良好的身体之上。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不热爱运动,对体育课没有兴趣,那谈何锻炼身体,强身健体?可以利用微课制作某种体育项目的精彩视频集锦让学生观看,以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篮球运动,随着NBA、CBA等篮球赛事的广泛转播,许多知名球星被学生熟知,甚至当成偶像,这其中的褒贬暂且不论,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合理利用,帮助篮球教学,增强篮球情感。互联网上有很多球星的精彩集锦,可以从中节选一些制作成微课,来提升学生对篮球的热爱。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球星精彩集锦,在网上建立篮球课堂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上自由发挥对篮球比赛和球星表现的见解,产生更深层次的对篮球的认识、理解。

又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笔者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展示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教师在课堂上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多媒体独特的动画技术和音像剪辑、粘贴组合技术,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强烈的逼真情境中领悟动作要领,达到事半功倍。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微课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微课去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是顺应时展的。运用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为体育教学提供方便,有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可以使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教学改革正在全球兴起。微课程作为数字化教学的一种模式便应运而生,它可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研能力,让学生在数字化资源中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媒介,也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途径,更是先进理念下的先进教育的需求。它可以克服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些许弊端。

一、我眼里的中职体育教学之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体育教学中一直存在一种现象: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表示不仅我们的课堂结构、课程内容存在问题,而且我们的授课方式也值得反思。

1.课堂结构模式化,缺少活力

由于长期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目前大部分课堂结构为: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讲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这种模式往往活动的时间甚少,活动少,课堂就缺少活力。可体育教学主要就是通过身体练习,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课程,在中职学校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实现 “系统的了解”和“充分的练习”兼得,课上也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下,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与发展,甚至连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争取不到。导致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参与和配合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

2.课堂内容无新意,激不起兴趣

从小学到中学乃至中职,体育教材内容大部分一样,技术环节上区别不大,所以重复教学现象严重,课堂内容无新意,造成学生上课不感兴趣,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练习活动局限于枯燥的、单调的模仿,没有趣味性,激发不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其三体育教师本身的兴趣与特长也直接影响课堂内容,对其擅长的教学内容,他会讲解精炼、示范正确,教学效果会很好;反之则不然。尤其是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的能力在逐步下降,因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技术性强的动作,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授课方式传统单一,不利于学生发展

多少年来体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靠体育教师的一张嘴讲解,靠形体动作进行示范,虽然直观亲切,但也有很大的弊端,教师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过程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教师只能靠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来弥补,可这样一来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使学生产生了倦怠情绪。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而且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真正学“会”的不多,而“乐”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激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寻求可以调整课堂结构,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的策略势在必行,“微课程”便应运而生。

二、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人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给出的定义也不同,纵观他人观点我认为: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的、完整的教学活动。教学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5至10分钟不等,这样的时间控制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印象深刻,也更容易记住。学生可以在课前,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自主观看、学习,缓解课堂学习的紧张压抑。也可以在课后观看,查漏补缺,巩固强化知识。

(二)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1.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作用。

鉴于中职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缺乏,对体育课兴趣不大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做个简短的引入片段或制作精彩的比赛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微课在新课导入中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产生运动兴趣的作用。

另外体育课是技术教学,主要是用于身体实践。所以,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练习方法设计制作成微课,有了微课,学生可以课前了解相关知识,比如我在《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的微课中,向学生介绍了排球发球的重要性,排球发球的种类,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的基本要领、分解动作及注意事项,还配有不同角度的示范和练习方法。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拓宽了,对知识也有了全面、准确的掌握,在课前就明确自己的疑问在哪,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有的放矢,学习效果也会提升。

2.微课在阐释重难点方面的作用。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重点、难点用微课的形式设计出来,比如说: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的重点:抛球稳定,以肩为轴直臂摆动,难点:击球点准确和身体协调配合,制作成微课,课前发给学生观看学习。课堂上教师就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师范。只需解决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形成的疑问,课堂上学生就会有大量的时间练习,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指导纠正,更有时间开展与基本知识技能相关联的趣味游戏练习。这样课堂上就能在多样化的练习、游戏中更好的解决重难点问题,也有效克服课堂练习时间不足的弊端,也实现了“系统的了解“和”充分的练习“兼得,更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进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微课还可以解决一些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清晰完整的呈现技术动作,如跳高,教师虽然可以通过分解法将过杆时的动作呈现出来,但是教师无法向学生呈现起跳、过杆、落地时的空中姿态变化。又如投掷实心球,教师虽然可以将整套动作展现出来,但是速度太快,学生无法清晰的抓住动作的重难点。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微课,帮助教师将技术动作暂停或放慢,使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即便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也能学会,微课对体育教学的作用也正在于此。一段小小的视频,可以让学生把教师的动作定格、放缓,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跳高过杆时的空中姿态是怎样变化的,投掷实心球过程中是如何将蹬腿、摆腰、出手连起来的。学生脑海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稳定的动觉以后就不易产生错误动作,练习时才会事半功倍。这样即使是体育教师不擅长的、甚至是由于年岁问题无法完成标准动作的困扰就会迎刃而解。

3.微课在课后练习中的作用。

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观看重难点内容的微课,与自己反复对比,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还可以提供丰富有趣的练习方法微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方便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课外延伸提供了最好的载体。

篇(8)

寒假是学生们劳逸结合、自我学习的最佳时间。不少学生会利用寒假时间预习新课程,但是,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缺少老师的助力,又成为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就此,山东省莱西市教育体育局在今年初集中了辖区内9个学科100位教师精心制作了系列精品微课,尝试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们在预习新教材中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上传微课视频至莱西市教育网,学生登录后即可免费下载。初二学生金肖说,自上学以来,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这主要得益于她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每到寒暑假的时候,她都会自觉预习下学期新课程;但是,每每遇到问题,由于假期无法找老师咨询,家人又帮不上忙,无奈的她总会先将问题记录下来,等到开学以后听老师讲解。因为前边知识点有疙瘩没解开,后期自学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感到吃力,甚至无法继续。现在,有了微课的帮助,情况就大不相同。

莱西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初中组主任史永军介绍说,2015年寒假,市教体局首次制作一系列精品微课,涵盖初中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和政治等学科,在寒假中给学生们提供有针对性的预习辅导。微课的出现,让学生们的问题可以提前得到解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浙江省丽水市二中,也在2015年寒假开通了自己的微课平台,成为目前市直学校里唯一一所开设微课的学校,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课程,实现在线学习。该校学生钱雪表示,开通微课平台不是增负,不管学生们是否上微课平台学习,开学后教师还是要按部就班讲解教材知识,可以这样认为,微课平台是给学生增加了一项选择。如果有学生愿意在假期中花一点时间提前了解今后的课程内容,那么开学后面对课程将更轻松。

教学新手段

2015年寒假前,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全校教师会上,校长陈龙烨给全体老师布置了一道“寒假作业”,要求每位老师利用寒假学习制作微课,每人完成一个作品,并在下学期开学初进行交流展示。

“寒假作业再也不是学生的专利。”老师们纷纷感概,“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教师们纷纷行动起来,利用寒假时间,通过手机微信观看“微课微培训教程”,在微信教师圈中交流制作心得。在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开发区,全区16所中小学校拟深入开展微课教学手段的应用。浙大附中成立了一个青年微课小组,这个小组制作的微课,成为学校一个大的资源库,用于课堂后的辅助教学。浙江传媒学院教师张彩虹介绍说,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的深度学习需求。由于微课可以使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摄像设备拍摄和录制,也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录制音频、视频,所以容易制作和传播。

资料显示,江苏省的5540所学校、22643名教师上传作品21484件,参与了2014年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2014年,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到西北边陲的新疆自治区,相继组织了中小学微课教学作品评选活动。微课正在走进各地中小学,教师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已成为新的教学手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学生参与了微课制作。出生于2000年后的学生们,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帮助教师讲解题目、制作视频,上手很快。东城中学教师郑立克说:“班上有位同学被称为微课能手,很多老师都是请教他。”很多教师认为,这位学生的微课,讲解深入浅出,不输于学科老师。

这位学生就是该校初中二年级学生赵炳亮。从2013年入学以来,几乎每次考试,他都是全年级第一名。不光学习好,主持、唱歌、话剧、社会调查等学校里大小活动,都有他的身影。如此优秀的学生,老师和同学对他评价最多的词却是善良和慷慨。平时只要他有空,晚上回家经常在朋友圈里给同学讲解难题。为什么要做微课?他这样说:“其实,开始我并不擅长做微课。有一次年级大会上,年级组长给我们布置任务。我好奇,觉得好玩,就动手做起来了。”也许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00”后的胃口,微课制作成为赵炳亮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记得有一次做科学的微课,为了不让其他人打扰,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架好手机,开始录制。当我录好,一回放才发现中间有一段声音太轻,于是又把这一段重录了一遍,之后还用‘会声会影’(一种视频编辑软件)剪辑好。”在赵炳亮口中,制作微课的过程,就像是自导自演一场电影一样。

2014年底,上海市闵行区的罗阳小学为学生提供了40多门校本课程,让孩子们高兴极了。这些课程中,既有车模,又有捏彩泥,还有更多五花八门的志趣课程。一年级学生季林喜欢的两门课都被安排在周一下午。微课平台让正在纠结选哪一门课的季林不必烦恼。通过校本课程平台,孩子们可以在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里选择两门,甚至多门自己喜爱的课程。如果上课时间有冲突,还可以选择线上学习,因为每一门课程都有老师精心制作的电子教材,以及录制的微视频。像捏彩泥这类易于操作、材料易备的课,孩子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边看微课,边动手操作。作品完成后,直接拍照上传,自己、同伴、老师都可以在线上给予评分。

像罗阳小学这样,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事例,在该区比比皆是。闵行二中数字化教学的基本设施都已到位。在课堂上,借助技术手段,教师可以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数码笔则大大方便了老师们录制微课。据学生反映,老师们制作的微课广受欢迎,特别是当自己对某个英语语法知识或者某道数学变式训练题疑惑不解时,只要点播微课,不管老师在不在身边,都能享受到一对一的答疑服务。

闵行中学化学教师戢军勇用了多年时间积累形成了“化学微图书馆”,访问量已过20万。这个“化学微图书馆”,既有网上资源的整合,又有原创的知识,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资源库:“基础化学”的课程视频、化学式大全、计算题分析,“食品化学”的添加剂、防腐剂研究,“史记化学”的科学家和科学发明,“拟人化学”以性别将金属与非金属拟人化……在闵行中学,更多教师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集聚在“毕博教学管理平台”上。目前,该校已建成视频课程共300多个,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专业网站助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28-03

体育展评课是指为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组织进行的以展示交流或评比择优为直接目的的体育课。由于教师执教的出发点不同,体育展评课的教学策略、模式和形态常有别于常态体育课。但它仍是各级各类体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为促进学校体育教研交流和教学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展评课的执教机会时,常出现消极、推脱和怯缩等畏惧现象;从而导致体育展评课的主要执教群体正逐步向年轻教师群体靠拢,而优秀的体育展评课则往往由一小部分精英教师群体所掌控。体育展评课正逐步脱离普通教师群体和常态课堂教学,这显然偏离了开设展评课的最初愿景。为此,针对教师执教展评课畏惧心理的分析和建议,对提升体育展评课的参与面和受众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体育教师畏惧执教展评课的现象分析

1.教师的教学素养一般,未能借助团队的力量

案例:初三年级的某老师是全校师生公认的好老师,连续多年任教初三年级,不但工作认真而且每年体育中考成绩都在区里名列前茅。然而他在参加区课堂教学评比时,赛前就有些手足无措的他最终空手而归,令人大跌眼镜。

目前,基层体育课堂教学规范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教师长期只教体育中考、体质测试和个人喜好的内容,使得自身的教学广度和水准大打折扣;从而导致部分体育课出现教学计划制订和执行随意,以及教学策略落后、教学方法不当和教学手段偏低的问题。另外,这些教师往往还会忽视对课堂教学的执教反思和问题应对,在外部监督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必然会不断消退,使得他们在面对展评课时会心存畏惧。

同时在教学快速发展和信息高度交互的背景下,教师忽视团队力量而单纯依靠自身能力已难以满足执教展评课的现实需求。即便是教师为了保留教学个性和创新而坚持一定层面的教研独立也不会例外;因为大多数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资源时所能展开的教学活动往往相似,教学个性仅能停留在神情、语态和仪表等教师魅力层面。教学创新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另起炉灶,建立在成功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更符合价值趋向。为此,团队力量在展评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2.教师的心理预判过低,难以承受展评课评价

案例:某区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为能选拔优秀教师参加上级比赛,要求三十五周岁以下教师必须参赛。某八年教龄的教师看到通知后说:“我是真不想参加比赛!反正上好上坏都要被专家批评,就这样随便参与一下好了,而且参加上级比赛也不可能轮到我们普通教师。”

在一些教学评比活动中,名优教师参加上级比赛的优先权使得本级比赛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在这样近似内定的氛围下,名优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养的动机存在不足,同时也会因为缺少应有的评比热身而易导致状态失准,从而开始畏惧执教展评课。而对于普通教师来讲,则常常会因人选内定而导致其在报名和参赛过程中表现消极,即便他们因为自身问题致使评比落选也会颇多怨言地声明不再参加展评课。为此,消除教师不必要的心理预判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畏惧心理。

另外,评课早已成为展评课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是执教教师最怕的一环。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虽然常见报喜不报忧的表扬式评课,但更多的是直指教学问题的批判式评课。特别是忽略教学问题背景、情境和后效而对展评课进行全盘否定的评课,对执教教师来讲将是沉重的打击。为此,引导听课教师对展评课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的执教经验不足,无法把握展评课机会

案例:某教师是区名师,工作以来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和业务奖状,唯独缺课堂教学评比的奖项。由于近年来他参与学校管理和指导教师,虽然勉强通过了区级推评参加市级比赛,但在赛前半个月他就开始失眠了。加之比赛前赶上学校有创牌任务,最终教学评比因准备不足而失利。

很多教师在面临展评课时常因毫无头绪而手忙脚乱,甚至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加之平时的资源积累和教学经验不足,使得展评课的筹备效率低下。教师要么疲于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查找教学设计;要么就是独自漫无边际的胡乱假想,最终在设计环节就为后继教学埋下了隐患。而在磨课过程中,也常会出现教学设计因预估预判不足而无法执行,甚至连试教也会因为准备不足而取消。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展评课经验较少,尚未形成有效的应对模式造成的。

同时,团队力量在展评课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关乎到最终的成败。从教学设计、试教磨课到参评参赛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完全应对的。特别是在借班上课评比活动中,教师既要利用课间十分钟整备器材、布置场地、调试设备,还要对所教学生建立了解、传递信息和调动候课。此时,教师如果没有相关的协作经验和团队机制,必将因慌乱迤榷错失展评课的机会,从而更加畏惧展评课。

二、体育教师畏惧执教展评课的应对建议

1.注重常态课的自我完善和集体提升

(1)规范教学,不断反思,形成教师执教的自我完善机制。

首先,教师应规范自己的常态课教学行为。在开学前教师应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制订科学合理的学期工作计划,然后根据水平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单元教学规划,并围绕教学内容拟定可操控和执行的教学进度。开学后教师需严格按照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实施教学,特别对于各项教学的时间、内容和策略等不能随意更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态、口令、讲解、示范到交流互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例如,教师可通过制订教学计划的执行率目标来做自我约束,同时每周向学生公布本周的授课计划做外部监督。另外,每学期采取不记名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评价。

其次,教师还要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即便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完全覆盖课堂上的所有生成,而且过度的课前预设可能会束缚教学的有益生成。为此,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后的教学反思去修正和完善先前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同一课题的教学时,某教师在教过首个班级后就在教案上用红笔进行第一次的修改和补充;而在后继班级的教学后,教师再用蓝笔在教案上进行第二次完善和标注。在完成本课题教学后,最终在教案的教学反思栏里记录整个反思的过程、要点和心得。

(2)集体备课,网络拓展,形成教研团队的集体促进机制。

首先,要依靠学校体育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基层体育教研组在教学整备的常用模式,它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和提高备课时效。但由于受制于教研组规模和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往往集体备课时教师间的共性课题较少,为此集体备课常采用个人课前说课而其余组员提出意见和反馈的形式进行。即便如此这仍有助于教师提高个人教学设计能力,而且集体备课资源的积累将提高整个教研组的水平。例如,某校采用先教师专项主备再集体完善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积累,体育组初步建成了各项教材的校本资源库,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其次,要尝试借助网络教研团队进行业务提升。信息时代教师间的时空距离已不是彼此教学交流的障碍。目前网络上的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团队除了积极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研视频外,同时也乐于帮助一线教师成长。积极关注并尝试拓展网络学习资源,必将促进教师开拓视野和提升水平,为后继参加展评课打下团队协作基础。例如,某位新教师为了上好汇报课,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与某体育名师取得联系。在观看学习公众号的相关教学视频和文本资料的同时,还通过交流获取了当地近年市级教学评比的教学设计,为上好汇报课打下了基础。

2.强化展评课的客观评价和方向引领

(1)建立逐级推评制度,激发名优教师的动力。

首先,学校应将教师参与展评课的情况进行评价。规定教师每学年开设展评课的次数,并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展评课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推荐执教上级展评课的依据。名优教师如不参加校级展示或评比,不但在教师绩效考核中会失分,还会失去参加上一级活动的机会。可见建立体育展评课的逐级推评制度对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提升活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某校在教师绩效考核办法里明确规定,教师未经学校选拔推评的展示课不列入绩效考核范畴。

其次,各级教研展评活动应明确要求下级单位必须进行相应评比,方可推荐人选参加上级活动。这有利于节制以往可能存在的内定直推情况,对促进基层教学展评活动的交流与繁荣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很好发挥了名优教师的先进示范作用,还为其自身的水平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浙江省的所有省级体育教学评比均规定各地市必须经由组织本级相关比赛、评比选拔后方可推荐教师参加上一级比赛。同时,需提交本级比赛的比赛通知、活动报道和获奖公示等过程性证明材料。

(2)建立“评示结合”制度,缓解普通教师的压力。

首先,通过下发评课表格来限定评课的优缺点数量,以引导评课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谈优点或只讲缺点的评课都是不可取的,发现别人授课的优点其价值并不亚于发现别人的问题,只是后者更加直接和激烈而已。限定评课反馈的优缺点数量,既可以避免评课出现一股脑的表扬或否定,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评课机会留给他人。例如,某校给教师下发的听课笔记中明确规定,教师所听的每节课都必须提出三个亮点和三个不足之处。这虽有些武断,但也不失为一种折中策略。

其次,还可以尝试引入“评课+演示”的评课模式,即评课教师在指出授课教师问题后可通过模拟上课来现场演示改进办法,若条件具备还可让评课专家在授课教师上课后进行基于自己评课观点的改进课展示。这样的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对展评课进行慎重的评价,同时通过评课还能生成新的观点和思考。例如,近年来浙江中小学体育区域联盟的多次活动,就采用先由教师上研讨课,再由评课教师上示范课的模式开展活动,令人眼前一亮。

3.打造展评课的工作模式和保障体系

(1)按部就班,打造展评课的工作模式。

首先,体育展评课需建立以工作进度为轴的纵向质量提升模式。执教教师先要按照展评课的具体要求进行初始教学设计,然后借助集体备课形式进行主备说课。教研组要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理念偏差、方法不足和亮点缺失等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教师修改完善后进行教案初定。随后邀请专家观看教师的模拟上课或片段课,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执教教师在吸收意见后便可开始整合教学和适度磨课,做参加展评课前的最后准备。一般来讲,教师执教过展评课后要进行以教学反思为主的课后说课,总结和分享经验为后继教学做参考。

其次,体育展评课需拟定以执教行为为轴的横向教学实施细节。尽管我们不提倡过度的教学预设,但对展评课中必然进行的讲解示范、检查纠错和组织调动等教学基本元素仍需做充分准备。而客观来讲这些教学要素的执行,最终体现为教师的语言、动作、路线和方位等教学行为。为此,教师在课前将必要的教学信息转换为具体的教师行为,并制定以教师行为为轴的教学实施细节,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准的稳定发挥。例如,某位教师在参加区教学评比前,通过模拟上课后将自己的教学语言写成了讲话稿进行推敲完善,还结合教案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检查路线以及关注重点。

(2)团队协作,确立展评课的保障体系。

篇(10)

一、科学进行班级课程分配,增大场地使用效率

课程编排是一门极深学问,能否根据学科特征最大限度发挥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的作用,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校在体育课程编排上,充分考虑到体育场地小,班级较多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编排课程时,摒弃了传统的上午语数等“主科”,下午体育等“副科”的做法,将体育课分解到上午、下午穿行,同时,将高、中、低年级合理搭配,各体育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时充分考虑场地狭小,合理安排教学任务,错开各年级段的教学任务,使各年龄段学生都能充分利用适合自己的活动区域,都能在“小”的场地上开展体育课教学。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周密考虑整节课中的各个环节,并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在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分组的安排,队伍的调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场地的因素。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前后衔接环环紧扣,从而达到课堂气氛浓烈,秩序井然,条理清晰,效果良好。例如:队列队形变换根据场地、器材情况分组安排练习,以合理调动队伍。在准备部分,除根据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基本部分教学的需要,选择引导性练习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如集体徒手原地模仿练习“投掷垒球”等动作,使准备部分的内容和基本部分的内容紧密衔接,减少了队形变动,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教学密度的目的。二要抓住教师讲解示范的关键环节,做到讲解正确,层次清楚,语言精练,提高示范讲解的效应。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得放失地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语言组织教学,发挥示范教学激励、启发、教育、提示、反馈、评价的作用。如对低年级体操教材中的“前滚翻”可比喻象小皮球滚动,从而提示自己身体要象“球形”一样团起来滚动;又如高年级教材“双手正面垫球”动作,教师可边讲边示范,并提出“一插、二夹、三提”的精练术语来引导学生,使教师的动作要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统筹进行场地规划,最大限度发挥场地资源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鼓励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因素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所以在上体育课前,教师应仔细搞好场地规划,使有限的场地资源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在课堂教学时,如遇到同一课时有其他班级的体育活动,可互相了解活动内容,适时进行场地调换,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能顺利完成,又解决了因班级多而阻碍课堂活动正常开展的弊端;在进行一些带有危险性项目的训练时,如投实心球,教师应在课前划分好一定的练习区域,并用醒目标志物作为界线,时刻提醒学生在区域内练习,以此来约束越界行为,教师本人也应提高警惕;在组织学生进行短跑速度练习时,由于学校场地无法划出50米跑道,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短距离接力、做丢袋子等你追我赶类游戏,不但起到了锻炼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训练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徒手动作练习,也可以根据现有场地做原地跳跃,曲线跑动,沿着场地内的小树慢跑,对墙投掷,靠墙倒立,跑楼梯等来训练技能,做到小场多用,小场活用。同时使教学秩序活而不乱,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从而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巧妙使用体育器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趣

体育器材设备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要给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年龄、体能、技能、心理特征的器材设备,以增加学生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但是,有的器材在小场地上根本不能也不敢使用,例如:铅球、垒球等投掷练习。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变换体育器材,可借用沙包、皮球等轻物代替垒球掷远,也可让学生自己用旧报纸搓揉成垒球状来进行投掷练习。此外,我们还借用橡皮筋替代竹竿进行跳高练习;利用跳背代替山羊分腿腾越的练习等,即完成了教学内容,也节省了练习场地,又能使学生体验到实战的乐趣。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55-02

“依案施教”是指教师依据课前设计、编写好的教案去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可以理解为“备课”和“上课”,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笔者认为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此,尤其是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作为指导教师,我根据日常教学工作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结合他们的自身特点,针对他们发展和成长的不同阶段和情况,以“依案施教”为主线,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和发展。根据侧重点不同“依案施教”会有以下三种要求。

一、“依案施教”要求之――会用别人的教案依案施教

这一要求主要侧重于培养青年教师对于多种教学资源的接受、理解、整合和运用的能力。这里提到的“别人的教案”根据其完整程度和来源不同有两类。具体做法如下:

1.听课后能“依案施教”上“模仿课”

“听课”是学校规定年轻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无论是“年度考评”还是“青蓝工程”等各种考核都把听课作为重要内容和指标来评价。可见“听课”是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听课的对象不仅可以是自己的指导教师或其他有经验的教师,也可以是其他青年教师;听课的形式可以是随堂听课,也可以听各种级别的公开课、评优课以及教研活动中的研讨课等。但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听课,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听为己用”,青年教师要将听课所得转化为自身的教学储备。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听过的课,青年教师会模仿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成相似的教学,即会上“模仿课”。这也是“依案施教”对指导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最低要求之一。虽然是最低要求,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虽然“模仿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是别人的、现成的,可以拿来就用,教学过程也已完整地呈现给他们了,但很多因素及生成性的问题会让青年教师在上模仿课时感到困难或疑惑。比如:教学中的技能示范会反映青年教师是否具有扎实、全面的体育技能能力;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材的选择与布置、队列队形的组织与调动可以看出青年教师能否根据现有的场地器材提前做好预设与安排;各项练习次数的要求和教学时间的把控则需要青年教师关注课中学生实际的练习状况,并能及时进行调整等。诸多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会使很多青年教师感觉到“上‘模仿课’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当然也正因为如此,让青年教师在听课后“依案施教”模仿上课会对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其实,要求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把听课的内容“依葫芦画瓢”地移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工作的好方法。对于初为人师的他们来说,如何上课是他们最应了解和熟悉的内容。通过上“模仿课”,青年教师很快会知道一节体育课的基本结构,以免初登讲台的他们会因为紧张或时间不够而忘记热身或放松环节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出现。给他们一个较为成熟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让他们在看完其他教师的现场教学后,通过自己的记忆和消化,模仿着进行教学,可以让他们快速适应课堂教学,并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观念、行为、习惯起到良好的帮助和引导作用。

2.会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整合成教案“依案施教”

当今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已离不开网络,很多地区、学校也为教师配备了计算机和互联网,让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教案、微课、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青年教师在使用网络方面是有其优势的,如何将这一优势变成他们成长的助推器,是值得指导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会要求青年教师按照指定的课题上网搜索相关教学视频和好的教学设计、教案等资源,并且“依案施教”。

他们的第一步是上网搜索。很多青年教师会觉得这样很轻松、很省事,但当他们亲身去做了以后便会知道其实这并不容易。原因是网络上的很多教学设计、教案、视频等资源都有其特殊性,有的过于简单和粗制滥造,无法真正付诸于实际教学;有的个性化明显,对于场地、器材、设备的要求很高,教学设计不易“复制和拷贝”;有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描述过于简单,青年教师不易理解,更别谈模仿了,所以真正能够拿来就用的资源其实并不是很多。“什么有用,什么可用,什么无用”是需要他们依据自己有限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去辨别和筛选的。其实这也就是对他们起到锻炼的价值所在,因为在搜索资源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带着明确的目的看了很多、想了很多。接下来就开始考查他们的个人能力了。

第二步,青年教师需要对自己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教学设计、教案、视频等相P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和个性化处理,找出其中有关联或可关联的内容、片断、方法(如各种各样的热身活动、放松活动方法,发展不同身体素质的游戏,各种教学组织的队形及调动方法等)。他们要根据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进行修改、组合、串联(例如根据教材涉及到的器材选择游戏,针对教材特点设计素质练习等),然后设计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或教案(我戏称之为“网络教案”和“网络设计”)。如果这么做下来,这些青年教师一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无论是时间还是阅读的信息量,都要远远大于一节正常备课的量,无形中他们对于课的思考也增加了很多。

第三步,是要求他们根据设计好的“网络教案”或“网络设计”去“依案施教”。这是让青年教师体验“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方法。由于受到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想象他们在将自己通过网络搜索得来的设计、教案付诸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当然也会有许多灵感、火花。譬如,设计的游戏由于组织方法欠妥、规则制定不详或方法介绍不清等原因导致准备时间过长甚至无法实施和结束;再如,辛苦编好的一套徒手操或器械操由于动作复杂、不易模仿或示范面、示范位置选择不当导致学生不能集体模仿或跟做等。而所有这些体验是他们在听课或上“模仿课”时所无法获得和感受到的。此时,作为指导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他们该如何改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他们学会调整心态和情绪,帮助和引领他们成长。

二、“依案施教”要求之――独立设计创编教案依案施教”

在这里“依案施教”侧重于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教学计划有学年、学期和单元计划之分。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历有限,教学经验不足,如果要求他们准确把握、合理安排每学年、每学期、每单元的教学计划,可能要求稍高了些。所以要求他们能“依案施教”可能更为合理一些,即“能够独立进行备课,并能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案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分解为“依案+施教”,也就是“独立备课+依案上课”。虽然这是对中小学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却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在每一学期的体育课教学中,涉及到的教材内容可能有4~5项甚至更多。而且每一个教材的教案也会因年级、学期和教学进度的不同在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方面有所侧重。所以独立设计和编写教案是需要青年教师静下心来去慢慢学习、摸索和积累的。当然,如果青年教师能够坚持多听课、多上模仿课,再结合指导教师的指点多看教案,独立设计出优秀的教案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青年教师能够独立完成教案的设计和编写,说明他对教学过程已经成竹于胸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付诸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验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选择的游戏能否操作,安排的练习是否合适,预设的练习次数、强度是否合理等,力求让自己的教案可行、可依。有了“可依”的教案,另外通过不断地上模仿课和教各种教材,让自己真正做到能够“依案施教”。并以此为起点,在“依案施教”的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最终实现由年青教师向成熟教师的蜕变。

三、“依案施教”要求之――能帮助他人依案施教

这一要求应该在青年教师能够达到前两个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主要侧重于“正确判断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处理生成性问题的科学性”等较高教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