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企业危机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危机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危机分析

篇(1)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高校为了解决教育经费,转化科技成果,走产学研道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数据,2003年底,全国609所普通高校共有4839个校办企业,2003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826.67亿元,比2002年度的收入总额720.08亿元增加了106.59亿元,增幅为14.80%,实现利润总额为42.98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占64.24%。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校办企业逐渐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新的经济运行体制的一些问题,不仅自身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还把学校牵连到巨大的风险之中。因此,结合高校校办企业的特点和经营环境,针对高校校办企业危机诱因分析,防范危机发生非常重要。

1战略层面的校办企业危机诱因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战略才能产生持久的竞争优势。高校校办企业也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那些有关企业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战略的失误与企业的失败紧密相连。目前,高校校办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危机诱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定位模糊。高校校办企业很多都是由80年代的校办实习工厂发展而来的,由最初的学生实验、实习的基地发展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科技技术水平的重要阵地。少数高校校办企业改制上市后迅速发展成为海内外的知名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和学校还是行政隶属关系,企业倒闭了职工仍然回到学校,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企业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受行政行为影响明显,短期行为过多,有时使企业在发展中蒙受重大损失,如果不能有效化解,甚至会使企业受到长期乃至永久的影响。

(2)战略执行不力。高校校办企业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企业做很好的进行分析和规划,很多企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都是为了例行公事,在客观上造成战略执行的困难。另外,在目前的情势下,校方也没有过多的插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造成监管上的真空,企业的发展战略执行不力,一些决策贯彻不下去也不了了之。战略的执行不力使得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反映迟钝,不仅容易错失发展的良机,也使得企业的危机刚刚出现时候不能及时应对,放任危机由小到大,最终酿成不能逆转的结果。

(3)战略评价实效。战略的实施不是在短期里就可以完成的,也就不可能在短期里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应该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评价。现在校办企业的战略评价过分注重强调短期的财务指标,如投资回报率、产值增长率等,忽视中长期发展的指标评价。战略评价不科学、不准确、不客观,反而弱化企业的发展战略,严重时会致使企业误入迷途。

(4)外部环境恶化。迄今为止,世界500强企业己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厂或者设立办事机构,这些企业一般都有专门的R&D机构,高校校办企业在科技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将逐渐改变。在国内市场里,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上更加灵活性。今年3月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的“两税合一”会降低民营企业的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因此未来一定时期里民营企业将更加活跃。而对于高校校办企业来说,原来享受的税收、汇率、土地等方面的优惠将不再延续,高校校办企业面临着国外和国内企业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高校校办企业来说,要运用战略管理分析的模型,了解企业所处的状态,充分挖掘竞争优势,克服不足,以避免危机的发生。

2运营层面的校办企业危机诱因

高校校办企业在运营层面主要涉及财务、内部管理、人力资源、企业形象、激励机制等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对已经存在隐患的问题视而不见,不引起重视,很可能诱使危机的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

(1)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本来应在管理中起到规范企业行为的作用,财务指标也能够反映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于企业调整和改进,以实现既定目标。但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很多高校企业存在财务监督、应收账款以及奖惩等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不严格等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经营。近年来,高校校办企业会计人员违法操作的事情时有发生,给企业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企业产权不清。高校校办企业的产权问题一直是各方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实践证明,处理不好引起危机是很自然的事情。高校校办企业成立之初,学校投入企业的资产并没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资产划转、审批手续,高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的权责利没有明确的规定,非经营性资产与企业的经营性资产混为一团,没有合理的界定,产权不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校办企业与其他经济实体发生经济纠纷时,高校要承担无限经济责任,出现校办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高校被告上法庭的事情。

(3)人力资源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办企业的职工都是学校分离出来的,有很多甚至是为了安排下岗分流的人员。另外,高校并未意识到培养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依靠事业单位的标准对管理人员进行任命、考核和评价,企业人员在学校还有行政职务,与企业利益相比,更关心自己的升迁。在这种人事体制下,管理者更关注任职期内眼前且现实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企业是否具有长远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资金链断裂。校办企业在成立时候,高校往往以固定资产和科技成果作为资本投入,缺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投入,即便有也是以贷,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另外,由于产权关系,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的短缺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银行开始收缩贷款规模,西安交通大学校开元集团的资金链突然断裂,而所有的资金都压在企业投资建成或在建的项目上,短期里难以收回,引起投资者恐慌,一时造成债主盈门,企业无法正常的经营运作。

(5)激励机制不全。高校校办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体制不顺,校办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从企业发展中享受到的待遇不成比例,高校仍然参照学校的标准定薪酬,发放奖金,这严重挫伤了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普通职工的积极性。内部激励机制缺乏,导致企业没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心理失衡,甚至违规操作,导致校有资产流失。

(6)公共关系危机。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都难以避免出现影响其自身发展甚至影响生存的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管理对于现代企业非常重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事情在企业经营中屡见不鲜。高校校办企业要重视公共关系的应用,应侧重在高校校办企业如何借助传播媒介张扬自身优势,消除公众误解、修正自身形象等方面。公共关系的应用,并不解决组织本身经营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但是处理不当却是可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高校校办企业不仅涉及企业的问题,出现问题还有学校的形象问题,处理得当,可以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则都会受到损伤。

(7)资本运作困难。资金投入不足是高校校办企业村在的普遍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大型的校办企业都先后选择上市融资,已经直接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达30多家,但是发展状态几家欢乐几家愁。缺乏监管、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是高校上市公司的通病,只不过公司出现亏空等重大问题时,有学校兜着,为了声誉,再大的窟窿也得填。这种边挖坑,边填坑的恶性循环现象成了高校上市公司致命的弱点。总之,资本运作困难是困扰校办企业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竞争压力加大,容易成为企业危机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借鉴

日本是一个危机频发的国家,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导致企业时常遭受危机。日本企业危机管理不断得到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时,危机管理理论也日渐完善和丰富。

一、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成因

1.日本多灾多难的历史背景

日本的多灾多难催生了抗争与上进的民族精神。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三大地震带之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其国土面积较小,各种资源的储备量极为匮乏。科技兴国成为日本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凸显了其国内企业的地位。企业时时将危机的预防与处理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已被全民族所接受。[1]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其经济受到进一步的挫折和打压,企业危机无处不在,施行危机管理机制也是日本企业的发展所需。

2.受日本民族文化所影响

日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存在极强的归属感。在日本文化中,强调“人和”的观念,个人的存在总是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保持一致。个人英雄主义往往遭到他们的排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日本的企业也保持一种和谐上进的状态。

3.传统的安全式管理存在明显的缺陷

日本的企业管理以企业的盈利为目的,企业的活动也围绕着企业利益展开。这种以利益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收益,但是也造成了企业文化的缺失,造成潜在的威胁。[2]

二、日本施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做法

1.以人为本的危机管理机制

我国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待提高。而日本则是在企业的发展目标与战略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日本某集团将“使员工引以为豪的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并坚持不懈地走全球性超一流的大集团路线,为企业员工打造积极工作的工作环境。这种目标凸显了企业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员工当作家人,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感觉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自己密切相关,是自己的任务,而不是企业的要求。以松下为代表的许多优秀企业都把员工的培养和成长作为企业的发展根基,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企业发展中必须所为的事情。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日本的企业很少发生解雇、辞职事件。在企业中体现以人为本,即以员工为本,日本的企业在企业定位中重视员工的作用,是其施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3]

2.将企业危机作为复杂问题来解决

企业危机的形成往往经过长久的累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突然爆发,而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将危机管理归类于安全生产的范畴,因而所制定的危机处理措施都是以突发性事件和生产事故为核心的。而日本的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危机无处不在。部分企业成立了综合相关的部门或者委员会,对危机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预判,并采取最为稳妥的应对机制,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种危机的综合性包括的层面极为广泛,有财务风险、决策风险、劳务风险、经营风险、海运风险、商品质量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灾害事故风险、公关风险等,这些都不得不考虑。日本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把危机当作复杂性问题去整合分析,不但提升了企业发展中的安全性,更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紧迫感,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形成。

3.企业普遍存在的“危”“、机”观

企业的危机管理是指危机发生后的危机处理,主要是重视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策略,是一种事后的行为。在这种危机观中,“危”占主体地位,出现危机情况之后再进行危机处理。这种管理方式并不能预防危机的发生,因而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局限性。而日本的危机管理机制更加注重危机处理中危情向机遇的转化,在企业面对危机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无疑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许多企业认为,危机是危险的、紧急的、可能为企业带来严重损失的情况,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及时合理的处理危机,不但能够使企业免受损失,更可能进一步为企业创造发展机遇,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取得“因祸得福”的效果。反之,若企业不能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将会造成危机不断,甚至导致企业的衰亡。例如,日本的雪印乳液公司在遭遇到了牛奶中毒事件后,遭受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这家公司一再拖延,行动迟缓,引起公众极大的不满,因而错失了由危转机的时机,使企业名声扫地。

三、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从源头开始,采取预防措施

危机管理并不应仅仅是事后的处理工作,要想企业安全、高效的发展,就必须施行全面的危机管理机制,即贯彻企业处处是危机的管理理念。日本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从查找危机源头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危机的排查,有力的提升了企业的安全性。全方位的查找风险,预防风险,将不断的消除危机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而我国企业目前普遍施行的是安全管理模式,采取死板的建立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约束,未在全企业形成危机意识,单一的践行自下而上的对接机制,影响了危机管理的效果。日本的企业以不断的发现风险,以削减风险为工作中心,对全过程的风险进行预判和预防,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2.以人为本,将员工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

日本众多企业采用终身聘用制,重视员工的能力。而我国在劳动力市场爆棚、岗位却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员工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要贯彻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施行全方位的危机查找与处理,就需要在每一个岗位环节上加强监控。而每一个岗位上最直接的责任人就是员工,凸显员工职能,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危机管理的效果。将每一位员工作为企业的责任人,提升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员工心中形成责任意识。同时以每一个员工为点形成危机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3.进一步加强对危机管理的宣传,强化企业危机意识

现实中,企业危机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角落。而危机管理机制核心内容就是不断的发现风险、消除风险,需要企业上下中每一个人的参与。现今,我国大多数企业包括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欠缺的现象。危机意识不足,也无法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施行,企业员工也因此得过且过,丧失责任感,造成企业危机频发的现象。日本施行危机管理的企业大多有悠久的历史,企业上下对危机管理的宣传做的很到位,使每一位员工参与其中,将其视为战略进行调整和完善。[4]鉴于我国企业目前危机管理意识普遍缺失,企业应在内部进一步宣传和践行危机管理机制,从企业整体范围内提升危机意识。具体可从员工培训入手,聘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培训。

4.加强监督,将危机管理的重点转为发现、寻找风险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还是将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事件爆发后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危机已经发生,为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逆的,造成的损失也很难得到弥补。学习日本危机管理机制的预防为主的观念意识,树立风险防范比危机处理更为重要的观念,在企业内部施行预防,对率先发现危机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预防的员工给予奖励,培养员工转化危机、预防危机的能力。同时,应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危机的查找,全面分析企业发展情况,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危机进行预判,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保证企业的发展稳步进行。

5.完善风险与危机处理的决策程序

我国企业的危机处理程序普遍存在繁琐复杂的问题,无疑会延误处理风险的最佳时机。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决策程序,建立危机的预防、发现、处理机制,并在整个过程中建立相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则,形成“查找风险,判断有限顺序,制定防范计划,执行计划,监督与评价”,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危机预警和处理能力,促进企业稳定、安全发展。

作者:潘文烨 王印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韩秀景.论日本企业的危机式管理[J].日本问题研究,1998(1):14-17.

篇(3)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等单位的调查,在SARA肆虐的2003年4月份,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等几个地区电子产品卖场的客流量减少了50%-60%,销售额下降30%-40%。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等大型百货商场客流量较去年同期下降70%-90%,营业额下降60%以上。一场SARS对我国众多的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企业损失比较严重。而国外的中国公司整体受“非典”的影响就小一些。这主要在于,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尽管也有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一些要素,但并没有制度化。企业管理科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早已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的一整套科学方法。凡事预则立,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多年海外实践建立起了一整套危机预防和应对的管理机制。风险管理与防范也是跨国公司日常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危机的认识,我国企业应该像美国咨询专家史蒂文・芬克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都应该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难以避免一样,必须为危机做好计划;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才能与命运周旋。”那么,在我国以全面开放WTO市场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如何加强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建设,以提高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其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摆正心态。现代社会面临危机是非常正常的,各行各业都有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在这种突然的危机面前,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经营者最忌讳惊慌失措和悲观失望,这样的心态不仅会使企业目前的状况一团糟,而且即使灾难很快过去,这些企业也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既然危机已经出现了,目前关键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应付它。对目前所面临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应当做出客观的分析,比如自己企业的业务在那些方面受到了影响,哪些方面没有受影响,各自受的影响有多大?然后是哪些产品受到了打击,哪些产品没有受到打击,在经过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考虑怎么办,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也就是要化解风险。

其次,要积极预测危机过后的市场需求和服务。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与产品服务布局。危机不仅仅表现在对既有产业及行业的冲击,也表现为可能会因此出现新的行业,甚至是新的资源配置体系。比如由“非典”产生的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对卫生的关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消费观念的变化等等,都将影响到今后的市场趋势,保健品、医疗领域等将面临全新的机会。通过分析预测,企业应整体把握危机过后所带来的本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便企业将来能及时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占得先机。

第三,利用危机时期进行内部整顿,练内功。把危机变为企业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一个良好时机。在做好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等工作的基础上,同时不断充实企业的货源和库存。特别是在危机期,更要利用好购买原材料价格便宜的机会。因为危机迟早要过去,任何危机不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所以企业必须保证在危机解除的时候,可以马上动工生产、经营。应当看到在需求持续下降一段时间过后,危机没有了,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就会猛增,也是把危险转变为机会的最佳切入点。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得到了一个新的提升,产品质量、员工素质都上升到新的平台,那么在危机过后,只要企业准备充分,启动的快,就有可能把损失补回来,并且会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篇(4)

企业食品安全危机更强调事先防范的预警管理,通过避免、减轻食品安全的危险,而进行的联合社会第三方的危机管理过程,它是一个集日常信息收集 分析、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动态调整、控制解决问题、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危机管理系统过程。

根据存在的形态,食品危机可以分为显性食品危机和隐性食品危机;根据产生危机的原因,食品危机可以分为不可预知食品危机和人为食品危机;根据损失性质,可以分为有形损失食品危机和无形损失食品危机。

2食品企业危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扶持下,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产品种类丰富,获得了可喜的发展,特别是在食品方面,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营养丰富,在食品进口出口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使国民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品尝全世界的美食。然而,在社会的发展下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下,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形态层出不穷,切实危害到人们的安全和利益,威胁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食品企业安全监管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体制不健全,我??的食品企业层次低、规模小、数量多、分散广,并且相对多数的食品从业人员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与此同时,市场的技术检测能力不足,设备和人手短缺,监管部门责任分布不明确,相互脱离,惩罚力度不足同时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责任不明,使得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2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

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食品企业也不例外。近期,在上海市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其中 469%的企业不认为企业应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报告表明,现在的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食品企业的发展中,大多数处于发展的初期或中期,企业注重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对于危机管理的概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认为危机管理并不是现在管理的中心,可以暂时搁置。其实要处理好企业突如其来的危机,需要的是全体员工的重视和责任,而不是简单的放任和搁置。

223食品企业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

食品企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食品危机的发生也有自身的特点,食品危机发生具有爆发性、传递性和不可预见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国食品企业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此时的企业危机管理经验不足,并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危机即将出现的时的状况不能察觉,不能阻止危机的蔓延,面对突然大幅度出现的危机影响无所适从,缺乏应对的危机预案。事后处理成本比预防成本要高得多,不仅浪费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企业丧失处置危机事件的主动权,增加解决危机的难度,并且先入为主的负面新闻有可能将企业“置于死地”。

224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缺乏沟通

食品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大多数的食品企业选择明哲保身,选择回避,采取鸵鸟政策,面对消费者、政府监管人员、媒体,并没有主动的承认错误,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是在事态发展严重时,面对媒体才会被动的回应和道歉。危机应对成功的80%在与有效的沟通,缺乏与媒体、消费者等第三方的沟通,只会被动地处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会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225食品企业缺乏危机过后的信誉恢复

食品企业危机的发生及发展使企业度过一段紧张、不稳定的失衡状态,而且危机的处理也会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危机过后的重建和信誉恢复也变得尤为重要。好多的企业在应对危机过后,并未进行深刻的整改,只是口头上表述出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也没有找到深层次的原因。面对本次危机的受损失群体只是简单物质回馈,没有进行回访和反馈工作,没有及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食品企业危机的管理策略

3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首先,强化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和能力,并加强数据分析运用,推进监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隐患排查,切实解决“检不出、监不准”的问题。其次,针对标准缺失、过时、交叉等问题,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和监管标准体系,让社会大众共享食品信息,提高公众的食品防范意识,减少食品问题事件的发生。最后,要加大食品安全的惩治力度,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其违法企业必须依法严惩,同时也要清查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追究责任,双管齐下,杜绝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

32完善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逐步完善自身的危机管理体系,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在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时,要注重时机的运用,在“危机缩减”和“危机预警”阶段要注重当下同类型企业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做好数据分析和报告,比如,会议、问卷、走访等形式,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拟订危机管理计划,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危机反应”阶段,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并有扩大的趋势,此时的企业要及时运用技巧处理危机,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将危及事件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危机恢复”阶段,危机事件以后,企业要重视危机的总结和评估,吸取此次危机事件的教训,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形象的恢复,化危机为机遇。

33增强企业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食品企业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格把控食品的质量要求,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负责更是对自身的道德良心负责。食品企业要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实行制度化的管理,同时食品企业内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食品加工的流程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对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德育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34掌握良好的危机沟通技巧

篇(5)

一、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问题分析

1.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技术不成熟

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较晚,这也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技术不成熟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一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时间比较短,进而在应用中存在着较多的技术问题。例如,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常常出现系统故障,无法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实时监测,导致财务危机突然爆发,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又如,由于技术上的局限,使得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出现监测不准确问题,影响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效果,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财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有效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在正常发展的过程中,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财务工作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而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应用者,其应用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应用效率,也决定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就现阶段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很多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很多财务人员无法适应财务工作的发展及改革,导致无法有效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进而影响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使用水平,对企业的财务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

3.很多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不相容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实施的,然而,就现阶段一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上来看,一些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较为孤立,运行效率不高,而且由于时效性较差、准确性不高等原因,也将无法及时的发现企业的财务危机,对企业的财务安全也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警示功能较为单一

由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进而导致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警示功能非常的单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程序主要是包括对系统中的财务信息进行数据的监测,分析财务数据的异常,针对于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报警。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程序上来看,其主要是发现风险和预警风险,但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却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可见,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上看,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无法真正的将财务危机有效的控制,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技术水平

鉴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技术不成熟影响到企业财务质量的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不断的提高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技术水平,进而使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工作服务。首先,企业应该聘任专门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维护人员,要求维护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及时的发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漏洞及故障,通过及时的处理,能够确保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各项功能的发挥。其次,及时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进行更新,确保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各项硬件和软件都是市场上最先进的,这样才能够发挥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水平

在企业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过程中,存在着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无法有效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颇大。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对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水平,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应该对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调查,了解财务人员的整体情况,针对于财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其次,将现今最为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且指导财务人员有效的操作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培训中,要做到事无巨细,将财务人员在操作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问题一一解决,以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水平,促进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再次,应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了解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情况,并且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定,确保财务人员能够有效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3.确保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相容

企业在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过程中,应该确保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相容。具体应该将财务管理系统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来源,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目前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实施针对性的预警,进而实现良好的财务危机预警作用,促进企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50-02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特征、原因和诊断

企业财务危机一般来说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的积累性;二是突发性;三是多样性;四是灾难性。

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大致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企业过度扩张投资策略;二是企业偿债风险过高;三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高速发展或多元化。

企业的财务危机由萌生到恶化,会经历―个逐渐累积和转化的过程,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在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往往会出现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一是企业财务结构不断恶化;二是企业信誉持续降低,投资人不断减少;三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四是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降;五是企业受到关联企业倒闭的牵连。

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诊断企业是否潜伏着财务危机,以便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及早解决隐患能使企业有效防范财务危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安全等级法和财务综合法。

二、应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分析

企业要想避免财务危机,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就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控制和防范,但是危机一旦发生,就要积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手段,尽快地化解危机,渡过难关。

(一)危机的控制

1.定期进行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所谓财务综合分析,就是将各项财务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说明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效益的好坏。目的在于全面地、准确地、客观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经济效益优劣做出合理评价,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将那些可能会危及企业获利能力甚至生存的问题及早解决。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综合系数分析法。

2.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及不可预测的各种风险,随时都可能会受到财务危机的侵袭,任何企业任何时候均不可回避。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预警系统可对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及时发出危机警告,督促企业尽早做好预防和应对财务危机的准备。至于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选用适合的方法。常用的危机预警分析方法有单变量模型、多变量模型等,当然,企业也可通过其外在特征及财务特征进行预测。但是不论何种分析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应立足市场考虑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企业所在的地域特点及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企业自身特点、满足自身需求的方法和模型并随着实际运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才能达到实时监控,及早防范、避免财务危机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3.平衡企业扩张速度和稳健经营的关系

企业只有不断成长,充满生机,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都会逐渐地扩大规模,并有可能涉足不同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快速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否保持稳健经营。有时经营者为了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不顾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高速扩张,导致企业扩张过度,很容易使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如果亏损一直持续,会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陷入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境地。

企业更不应该只重视经营稳健而忽略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任何企业都无法永远避免危机,当危机降临时,企业规模越小,所面临的困境就会越严重,小企业在出现危机时很难获得市场的信任,当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度过难关时,在市场上找到强有力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在市场上也难以保持竞争力,最后也会不得不被迫退出市场。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只有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才是合理的。

4.抓好企业经营中的关键控制点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非常之多,而作为管理者无力,也无必要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细节进行监控。应选择若干关键敏感的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所选择的控制点应当可以反映出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当这些控制点一旦出现问题,说明企业经营中潜伏着引发危机的诱因,应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二)危机的防范

每一个企业都不希望财务危机降临到自己的身上,那么尽可能地做好防御工作就至关重要。

1.结合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企业适度发展的规模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实力,即企业的规模。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适度扩大自身的规模,这里所强调的是一定要“适度”,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一个“度”,超过了“度”的限制,很有可能会带来反效果,反而得不偿失。同样的,企业发展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它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在确定其发展的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能力,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2.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制机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工具,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3.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有着丰富的融资渠道,能在需要时获得宝贵的资金,使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得以维持,企业就会较轻松地渡过难关。因此尽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是防范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4。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高度分离开来的,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即经营者有可能不履行其受托责任而损害企业利益,因此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关键。

5.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篇(7)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一个企业从设立到经营,财务危机伴随着企业成长的每一过程。财务危机具有客观积累性、突发性、多样性、灾难性,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景。

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财务危机是企业因丧失偿付能力而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财务风险加剧的表现。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政府政策法规的变化是企业财务危机的大环境。如自然灾害、战争、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有些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同时,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工商管理政策、产业政策、证券监管政策等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影响企业最终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根据环境变化更改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2、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性、企业对产品销售价格的调整能力、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化、企业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以及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经营管理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表现在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减,并渗透到企业的筹资、投资、经营、销售等各个层面,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除了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外,更关键的往往是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决策层能力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发展的好与坏。

3、财务杠杆的影响。财务杠杆本身是一个“双刃剑”,在带来高额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高风险,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化,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相应变化。企业债务是中小企业操作财务杠杆的主要模式,由于是“双刃剑”,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的管理者和项目的投资前景相当重要,这是企业举债或融资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小企业的“面子工程”问题。当企业发展顺利时,则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使企业发展壮大,财务危机减小;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随之而来的将是财务危机的产生。因此,财务杠杆是中小企业无法逾越的一道门槛,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4、企业资本结构管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也就是用流动负债来购置流动资产,用自有资本来购置固定资产;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出现了红字,表明自有资本减少,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自有资本全部被亏掉,而且负债也被亏掉了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这种情况的出现。

资本结构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是资金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而资金如何合理利用又是企业合理现金流量问题,因为它是维持企业在一个适当的资本和财务结构下经营及运作的需要,也是维持企业在较强的流动性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日常经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盈利不错的企业也会走向破产。而中小企业现金流量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盈利质量、现金流量结构和支付能力等方面。当然,还存在该企业负债结构和资产占用期限搭配(即筹资政策)是否合理等问题。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面临的风险,采用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以有效应对企业风险,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5、道德风险的影响。道德风险主要指各种欺诈、违约、投机取巧等行为,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如,往来企业大量的赊销,使企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甚至导致呆账、死账,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的控制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被动的,也是比较难控制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为了生存或发展,往往需要赊销。因此,如何控制好这类风险又成为企业管理者个人能力展示的战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企业后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极广,各国为了对其进行应对,都加大了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力度。经过多年努力,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始到来。在新时代之下,整体经济体制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一些新型特征开始形成。企业想要在这一时代中得到更好地生存,切实对自身财务战略管理以及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首先就应对后金融时代特点以及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明确。

1后金融危机时代特点

1.1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在进行后金融时代之后,全球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我国已经改变了以往对于外国投资过度依赖的现状,且对外投资数额也已经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战略性调整,能够对企业资金存在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1]。同时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消费市场结构也在经历着改变,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新型经济增长内容,所以企业也应按照这一方向适当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调整。1.2中国影响力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度也保持着持续增强的态势,国内对外贸易公司在国际舞台中的竞争实力越来越强,国内外的经济交流机会也在不断增加之中,在国际舞台中更加主动。同时我国政府也加大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的支持力度,并开始加大新兴市场在国际舞台中的贸易占比,全球资源整合水平得到了切实提升。1.3国际贸易方面出于对本国经济以及对外贸易产业进行保护的目的,各国都制定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受保护主义的限制,使自身对外贸易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致使国内外贸企业发展受到了直接阻碍[2]。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经制定出了多项应对策略,目前该状况已经得到了有效缓解。

2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1融资难度不断加大

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诸多大型企业都开始将自身的发展重点转向了国外,投资方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于国内市场的投资力度相对较小;一方面银行为降低放贷风险,都增加了放贷审批程序,借贷难度越来越大,也对企业融资造成了影响;另一个方面部分企业会通过私募借款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这样不仅会增加企业财务成本,同时还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2.2风险控制体系缺失

后金融时代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这时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对各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营。但目前部分企业还存在着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财务人员存在着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部分财务人员仍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财务管理部分,对于企业发展性战略思考相对不足,致使其风险控制意识也始终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产权制度制定存在问题,产权不明状况时有发生,会对经营者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

2.3投资收益水平较低

由于市场需求指标的不断降低,各企业想要获取生存,就需要对新型市场进行开拓,不仅包括国内市场,企业还需作出长远规划,向国际市场进军,这样就会增加外贸企业与非外贸企业的竞争程度。同时对外贸易企业向国内市场的战略转移,也会使其与国内经营企业产生行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可以会通过降低利润的方式,来对企业市场占有率进行提升,这就会企业投资收益产生影响,收益水平始终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3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方案

3.1完善资金管理体系,解决融资问题

为了应对后金融时代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各企业首先应对自身资金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以保证企业融资问题的顺利解决。企业一方面要对市场经济形势进行客观分析,要对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分析,加大对银行借贷条例的研究力度,并针对企业借贷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以保证银行的顺利放贷,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周转资金;一方面要对企业各项业务价值进行全面分析,找到优势项目,并对其进行大力发展,以保证企业资金收入的稳定性,同时要对该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以此来对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进行强化,保证企业可以获得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各项投资方案进行反复审核,要以稳步发展为原则,科学对企业投资策略进行制定,将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应按照业务回报期以及回报金额,合理地投资项目进行组合,保证企业经济来源,减少企业融资机率[3]。

3.2合理运用协同效应,强化企业资源控制

以往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多以为企业进行服务为主,会按照企业发展规划来对管理项目以及管理目标进行制定,对于企业业务发展规划以及发展方向了解有所欠缺,对于企业外部资源也有所忽视[4]。在新时代中,企业已经改变了以往单独发展模式,开始建立价值链实施合作式经营新模式,会共同对市场风险进行应对,这时协同效应的重要性就会更加突出。在进行协同财务战略模式进行制定时,一方面要实现企业内部业务协同性,确保财务业务管理统一化,以保证财务管理价值能够在内部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要对外部业务进行协同,保证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能够形成良好地协同机制,保证财务管理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体现,进而对企业利益进行有效保障,确保企业能够对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利润获取。

3.3完善成本管理,保证利润分配合理性

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企业不仅应对协同效应进行合理运用,使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协作的方式,来对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进行强化,同时还应对企业运营成本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利润分配的合理性[5]。财务部门应对企业成本控制问题进行审视,找到各项问题产生的本质,并要对产品成本构成进行仔细核算,且应以此为基础对各部门改进方式提出建议。同时要按照产品特点,制定出对产品功能进行提高且可以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案,有效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浪费情况;此外还应加大企业内部节俭意识宣传力度,要尽量避免非生产成本运用,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得到正确运用。并要对税后利润积累进行有效控制,切实对企业应急事件能力进行强化。

3.4优化财务预警机制,强化风险控制力

针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缺陷的问题,各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一方面加大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保证其能够真正认识到风险控制与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对企业发展规划的考虑力度,不断对自身财务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强化;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对产权归属进行明确,以保证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对财务预警机制进行优化,以达到对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强化的目的[6]。在进行预警机制完善时,财务人员应对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价值运行规律进行明确,要对财务收益重要影响项目进行明确,并要对其实施动态化监管,确保能够其变化情况进行及时掌握,以便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发出预警,保证财务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同时还应对企业常遇财务风险以及其他财务风险发生特点、整理方案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全面掌握,并要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防控系统,成功将各项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企业发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3.5完善财务管理软件,保证财务电算化水平

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是现代极为倡导的一种智能化管理模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电算化水平的切实提升,企业应对目前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进行完善。第一要对数据分析方式以及数据处理模式予以足够关注,应按照企业需要合理对管理软件功能进行开发与调整,保证软件对于财务数据的处理能力;第二要与软件供应商进行合作,要按照企业管理需要,对软件管理模式进行设置,去掉不必要的操作环节,保证软件使用效率,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第三面要实现企业内部数据联网,要改变以往财务只对资金进行管理的误区,使财务管理可以渗透到企业各个管理环节之中,真正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保证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落实,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7]。

4结语

鉴于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各企业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各项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出企业财务管理所受到的影响,并以此为基准制定出相应的财务管理战略模式,企业应通过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合理运用协同效应、优化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完善成本管理等手段,对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切实完善,保证新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进而切实提升企业风险对抗能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提升,使企业能够得到长久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浩.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战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张立岚.简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商,2015(37).

[3]朱春霖.DRIL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时代金融,2014(11).

[4]李洁茹,钱威,贾俊梅.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06).

[5]路加惠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战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

篇(9)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带来的影响对各个行业都具有深远性。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显著。对外贸企业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增强自身发展实力,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是其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相关工作实施力度不足以及缺乏专业化的内部控制人才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增强其内部控制能力,提升外贸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

1.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依赖性较强,其主要以低端产品的出口为主,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但是其在内部控制方面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其难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来防范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其内部控制的理念相对陈旧,难以服务于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1.2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当前,我国外贸企业一般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商品的进出口方面,其对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一般都是由各级主管部门分工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当企业的发展遇到问题时,其各项处理工作显得杂乱无章,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得外贸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其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1.3内部控制工作实施力度不足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机制之后,必须要严格执行相关工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外贸企业没能严格实施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还要受到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威胁,因此其生存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对其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外贸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实施监督机制,其各项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力度,各部门难以按照既定的要求严格实施内部管理相关工作。

1.4缺乏专业化的内部控制人才

我国外贸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境地。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一方面是因为内部控制人才的培训和引进需要企业花费较大的成本,这使得外贸企业的发展成本不断加大,因此很多外贸企业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专业化人才目前还比较缺乏,从其培训到定岗实施需要较长的周期,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面临的生存和竞争环境日益多变,很多企业的生存周期较短,因此其内部控制人才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实施相关管理工作。

2.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2.1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不断加大,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外贸企业一方面要从其发展的现状出发,对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将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贯穿到整个内部控制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对管理层进行培训和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将风险防范意识作为其实施各项工作管理的指导性理念。

2.2完善内部控制

机制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保障。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要从内部出发充分完善其内部控制机制,积极借鉴大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经验,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愿景对其现有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再设计,使其能够充分迎合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同时要充分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来充分完善其内部控制机制,以此全面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3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如前所述,很多外贸企业难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因此其必须要在内部组建监督管理小组,对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促使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工作,依据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实施相关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对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进行完善,使其充分满足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

2.4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是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可以对其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增强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技能,逐渐走向内部控制管理岗位,严格实施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要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中引进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增强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有效性。

3.总结

对外贸企业而言,加强内部控制能力,以此提升整个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全球竞争力,是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取得发展的必要措施。鉴于目前外贸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必须要从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等角度出发增强内部控制能力,以此实现外贸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2012年全球总的经济形势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预料,2012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GDP增长率分别为2.4%和6.6%.实际上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仍然不够,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仍然是曲折迂回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中国的外贸发展还面对着大量动态的变幻莫测的因素。

1金融危机后我国外贸行业面临的现状分析

    第一,国际市场外需仍然不足,世界经济恢复的速度比较缓慢。美国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是2008财年的3.1倍,赤字率高达10%。德国和法国等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另外各国的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通常就业率的恢复落后于经济复苏,各主要经济体就业情况仍然很严峻,消费和投资的自主增长还是比较低迷,依靠技术进步形成经济增长的支点尚不稳固。因此,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全面复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二,西方一些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世界经济从衰退迈向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经济复苏速度不同,协调难度变大,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在国内压力下,主要经济体将首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不断颁布各种贸易保护措施。

    第三,出口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中国外贸出口行业竞争力下降。部分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提出要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将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国内贸易赤字的难题。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提高,可能还要通过本币贬值等方法抢夺市场份额。于是中国在高端产品领域和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都将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最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许会在高位徘徊,企业风险变大。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回升了很多,投机炒作和美元汇率走低等因素在超低利率和宽松货币的背景下,会让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金融危机对浙江小型外贸企业的具体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浙江省的外贸结构以一般贸易形式为主,出口比重位居全国首位。私营企业形式是一般贸易形式的主体。2001年开始,浙江省的一般贸易出口量一直是全国第一。2000年以后的六年间,浙江省的一般贸易出口一直维持比较快速的发展,在这其中私营企业是外贸高速发展的有力推动点。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私营企业的出口总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增长,由1997年的706万美元一跃增加到2006年的356亿美元。私营企业的比重也从13.66%增加到53.35%,整整上升 上升了近四十个百分点。

3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私营企业进出口下降的原因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私营企业出口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有:

 (1)人民币升值压力。浙江私营企业出口主要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人民币升值使其出口受阻。行业协会没有发挥贸易协商的作用,使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很低。很多民营企业为应对人民币升值,只有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但这样直接导致了出口利润下降以至亏损。

 (2)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廉价劳动力是民营企业出口的优势之一。近年国家大力扶持“三农”,浙江出现了农民工、技术工供不应求,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多重因素影响下民营企业出口增速必定会减缓。

 (3)民营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资产有限,多数银行不提供信贷。而且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愿意给大型企业提供信贷,民营企业融资就很困难。融资困难使一些民营企业资金缺乏,造成经营瓶颈,生产效益下降。

 (4)科技研发薄弱。民营企业出口主要以低科技含量商品为主。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有限等因素制约了对研发的投入,商品和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同时,民营企业难以吸引高技术性人才进行管理,部分民营企业是根据样品图纸代人加工生产出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5)贸易摩擦的影响。金融危机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盟、美国、同本等国家对玩具、化工等产品设置重重壁垒、或反倾销政策,大大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出口。

3结束语

   浙江小型外贸企业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成功渡过难关的中小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期会拥有全新的发展契机。

 宏观来看中小外贸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金融危机后的中小企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被市场淘汰.市场出现部分真空。随着传统市场的复苏和新市场的拓展,中国外贸的降幅逐步停止。在投资和内需的拉动下.使得部分外贸企业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国内市场。

参考文献:

篇(11)

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物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与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后备保障,只有物资管理到位,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物资管理在经营管理中可谓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物资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使用管理、库存物资管理、账物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制度建设等,只有加强物资管理,才能经济有效地保证生产物资的供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物资管理

1.危机控制的内涵。所谓危机控制,是指企业按照危机管理的原理,而主动采取的控制措施,旨在维护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将危机化为转机、避免或减少损失。在危机来临时摆脱危机,在危机发生后转化危机,从而实现对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目的,避免或减少危机引起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断造成的损失,并通过弥补漏洞来改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物资管理中的危机控制,遵循规避风险、经济采购、长远安全等三个原则,建立由决策、应急、总结、防范、改进等环节组成的管理系统,在危机潜伏期防范危机。

2.危机控制必要性。物资采购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大了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了物资供应的可靠性。所以,在物资供应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时,如果企业不给予高度重视,物资供应链条随时可能中断,因此,企业物资管理必须针对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有相应的改变和提高,在危机未能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之前有效防范,从而在危机发生后快速摆脱和化解危机。由于国家产业政策、运输运力紧张、供应商突发性事故、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对物资供应的可靠性形成潜在性的威胁,稍有不慎,潜在危机就会发展为现实危机,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是致命打击。成本中心的定位,对规避和降低物资采购风险、保证物资采购的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避风险、保证物资采购的经济性成为物资管理的双重任务。

二、企业物资管理内容

1.物资规划。物资规划是物资管理的第一步,是企业进行物资采购和内部供应的依据。如市场部门负责对物资市场进行监控,深入了解物资行情,掌握实时价格信息。在现今社会,不少企业均采用由各个分管部门对本部门内的信息进行小范围计划,再由物资部门进行总体规划的管理模式。财会部门负责提供资金信息,以流动资金量将物资计划控制在可行的范围内。生产部门则负责估算企业所需物资的数量、规格并提交物资清单。而物资部门负责处理各部门提交的信息,编写总体物资规划,统筹安排企业物资的储藏、采购和使用。

2.物资使用。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出适宜、方便、高效的物资配送计划,在保证生产量的基础上减少对物资的不合理消耗。物资使用是指对物资的配送和消耗,现代企业重点管理物资使用时配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对物资消耗量的控制。

三、企业物资管理对策

1.加强物资的计划管理。即加强采购物资的计划性,根据各生产单位上报的材料计划,认真及时编制月度材料计划,严格控制补充计划的上报次数,月末认真做好计划兑现率的考核,以确保月度材料计划的准确性,坚决杜绝盲目采购,无计划采购,需要多少采购多少,避免造成物资超储积压所带来的物资浪费。

2.加强物资的采购管理。规范物资采购审批权限,严把物资采购关,在物资采购中,推行阳光采购,积极对物资实行招标和比价采购,扩大物资采购招标比价范围,严格控制议价采购,增加物资采购的透明度。计划员要定期自查,采购科室领导要定期和向主管领导汇报物资采购和落实情况,实行全矿物资集中管理。同时坚持电子信息网调查与市场调查同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

3.加强物资的使用管理。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和资金限额。对于主要材料,要认真按定额领料,对于辅助材料,严格按资金限额领料。组织物资发放,做好物资核销工作,物资到货后,积极与使用单位联系,督促物资及时出库,保持所进物资收消平衡,避免造成新的物资积压。减少丢失浪费,引导和督促用料单位合理使用物资,科学管理物资,经常深入基层单位,掌握生产进度和物资消耗情况,对各单位闲置物资进行平衡调剂,积极组织废旧物资的回收复用,修旧利废,充分发挥废旧物资的效能,做到物尽其用。

4.加强物资的库存管理。对于在库物资,计划员与保管员要紧密结合,互相协作,经常沟通,计划员要虚心听取保管员对库存物资的处理意见,保管员对库存物资动态要及时向计划员汇报,共同管理好库存物资。结合矿山企业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库存控制制度和奖罚办法,按类别制定库存储备定额,责任落实到对应的计划员和保管员,最大限度降低材料库存储备,减少储备管理费用,减少企业流动资金占用,避免超储积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加强物资的账物管理及微机管理。对物资的账物管理,保管员的账务处理要做到日清月结,账、卡、物、资金四对口,确保国家财产的数量完整。利用ERP物资管理平台对物资实行微机管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物资实行全局联网,随时了解全局物资库存情况,对本矿物资的需求从计划订货、入库、出库、结算以及各项经济考核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

6.加强物资的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物资的动态信息,摸清资源,及时疏通各方面物资渠道,随时利用社会资源,满足矿山正常生产,以达到实现零库存的目的,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规范运作,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是基础,只有细化管理制度,增加其可操作性,才能提升物资管理水平。

四、结论

只有加强物资管理,保障供应,才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物资管理,规范物资采购审批权限,扩大招标比价物资采购范围,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物资管理,全面掌握现有库存,充分利用库存,降低储备资金占用,才能避免超储积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