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33-03
增随着信息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空间,逐渐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具有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思想预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一种获取学生当前还没有出现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思想信息的获取方式,正不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充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进行思想预测,对于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预测的含义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启发和教育,引导学生实践的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辨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入侵和影响,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热情、磨炼他们综合素质的耐力,努力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习得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人意识,又把个人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科技讯息向大学生的不断传递,就带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变革和快速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提供的先进手段和技术,由此也就更能突显思想预测的重要作用。思想预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密切相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需要在内容、方法、操作、机制等多个方面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思想预测进行相应的转变、革新、更新。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满足时代的需要,就需要思想预测的发展作为推动其发展的前提之一。思想预测是指教育者或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根据以往的和调查所得知的思想预测数据资料,选择科学、适用的预测方法,对人们的思想发展大致趋势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倾向作出判断,并将判断结果在预防教育中予以运用的思想信息方法。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预测也就是要事先对其思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学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思想走向和发展动态作出符合实际和规律的判断和预判,目的在于指导教育者的工作实际。
二、强化思想预测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对预测必要性的的一种经验式总结。在新时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态的转变,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相应的改变。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思想信息的预测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思想预测是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源于其主动性和预防性,符合实际的思想预测不仅能提供给教育者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为教育者赢得占据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强化预防教育的时机。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②在实践中,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能够正确预测学生的现实需求, 教与学不协调,效果不显著。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社会上的贫富分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断突出,这必然对一些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产生影响较大,极少数学生也容易产生悲观厌世、报复社会的心理。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超前性,强化思想预测,在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进行预防教育。
(二)思想预测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其对实效性的要求。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已经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发现和掌握不及时,更不能形成有效的预防和引导机制,再加上方法手段与大学生脱节,仅仅在问题出现和激化爆发后再去解决。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了事后的惩治和疏导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正确的预测则是为了在预见的前景的后果面前,采取正确的决策和合理的措施,一句话,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③重视思想预测,对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态势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可能导致意外出现的可预见部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高瞻远瞩,改变被动局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三)思想预测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新技术水平
要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们在方法和手段上进行自我提高,就需要以切合实际的思想预测向他们展示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思想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预测可采用当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可以给我们提供认识思想观念产生、变化、发展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理论,认识在社会环境变化中学生思想发展的方向、深度、层次和广度,从而掌握思想信息预测的内外规律。要做好思想预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并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
三、强化思想预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的途径
思想预测是具有复杂性的预测活动,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首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要使思想决策具有你针对性,进行思想预测时还要关注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思想预测的科学性也体现在它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思想预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是强化思想预测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学生思想进行预测,首先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更要进一步注意事物自身具有的否定因素,才能真正预测思想的未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法宝。要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预设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基础,来估测实现目标过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具体说,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党教育方针的要求,向他们提出毕业时政治思想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并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倾向进行提示和预防。在选择思想预测内容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并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思想预测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预测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目标,将更多的人性管理和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这样才能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真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达到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并能精准、及时狄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化解学生在思想上的文体和疑问。还应该具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进行工作方法和学生思想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要真正做到提高自身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运用到观察和思考问题之中,抓住问题的核心,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学习运用现代科技、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知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作个有心人,更加敏锐的观察和发现学生思想外显行为的特征,勤于思考,善于研究,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思想或行为上的问题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具有超前探索的能力,当问题尚处于萌芽阶段,就能及时发现,准确推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做出正确的思想预测。
(三)重视网络获取信息方法为思想预测提供前提条件
思想信息获取是思想预测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当代大学生大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成长于我国互联网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一方面,大学生在身体上基本成熟,心理上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掌握先进技术;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则正处于初具规模技术逐步成熟阶段,最易于被人所接受,为人所掌握。这两方面原因都使得大学生与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良好结合,在客观上推动其思想信息表达方式的网络化。
当前大学生思想预测应该顺应并利用这一规律,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从而不断拓展网上获取大学生思想信息的网络工具。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④思想预测在网络技术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预测的理论研究应该抓住机遇,加大科研力度,主动建立和完善思想信息网络获取方法,为思想预测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对大学生思想信息网络获取方法在理论上的探索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网络获取方法在实践中发展。
(四)善于将把握规律与总结经验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预测,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经验的总结,还要关注受教者自身思想的变化规律。高校扩招以来,我们已经在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上获得一些新经验,也就是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总结。比如:当社会发生重大变迁时,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信任、信念、信心、信仰的危机;当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时,容易产生危机感、怀疑感和实用功利倾向;当外来文化盛行时,特别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冲突时,容易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当腐败现象频频发生时,容易产生政府信任危机,同时波及学生降低行为要求。
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教训。例如,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出现过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思想,促使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现代化进程同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解决。我国的现代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上述的某些现象却在重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善于将把握规律与总结经验相结合,才能在出现类似情况时驾轻就熟,做出科学的思想预测。
说过: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 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⑤这就说明,思想预测就是充当一个相对的动态的预测。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或者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测时,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多方影响不能做出精确的预判,预测结果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对准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思想预测不能因为情况多变发杂为停止,同时在预测时不能无视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以预测为行动指南夸大其作用,又不因为各种的不确定因素而放弃预测。
注 释:
①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③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强化对基层员工的教育引导,让先进的思想观念,理论政策在基层员工的头脑中形成“认知焦点”,使员工给自己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并触动员工内心最深处对人生、对社会、对企业以至对世界的正确解释和认识。
一、当前基层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现今基层的政治教育却存在众多的问题,致使基层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甚至于起到作用微乎其微。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教育内容不能联系实际,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现今基层所讲授的内容,跟不上员工的思想变化节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员工的思想变化也越来越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但现今有些干部,总是认为调门提得越高越好,讲理讲得越深越好,往往脱离了基层的思想实际,该小的道理讲大了,该实的道理讲空了,该近的道理讲远了,许多教育本该有血有肉,但有些人既不愿意去调查员工想听些什么,能听懂什么,更不愿意去调查研究,导致整堂课大话连篇,根本做不到深入浅出,析事明理。
(二)教育缺乏感染力,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现今有些基层干部理论功底欠缺,对知识的把握缺乏必要的广深度,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手段落后,主要采取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育,在面对政治教育时,往往敷衍应付,教育的内容始终一出不变,一本教案使用多年都没有改运过,这就必然导致了教育方式上习惯了“满堂灌”板起面孔说教,搞“一锅端”,不分层次搞教育。
(三)形式主义严重,教育变为一纸空谈。
在基层有这么一种现象,学习中上级强调了学一下,不强调了放一下,学不学习完全依靠心情好坏,以篇数、页数、字数应付学习,往往只将教育内容记到笔记本上,而没有记到人的心中,失去了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将理论学习只当作是一种任务,只知道去完成,而不知道去思考,一切将形式进行到底,不管你听进去或是学进去了多少,只在笔记本上见真章,只要每个人的本上都有统一的东西,就证明或是意味着对所属人员已进行了教育,对于已下发的理论已进行了学习,将所下达的任务已圆满的完成,这就好比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二、基层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将理论内容紧贴实际,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时俱进。
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尽量减少其中复生的东西,增强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教育内容,以及在员工成长进步阶段所要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将将的理论体系根植于员工的心中,从而起到引导的作用,注重扩充员工的知识面,培养员工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按照,突出根本的,吸纳最新的,充实发展的,剔除过时的原则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到对员工的政治教育中。
(二)提高教育的讲授水平,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政治理论教育中必须极富感染性和正义性,要以充满感染力、亲和力的情感吸引受教育者,要时刻以员工为本,一切从军队建设和员工需要出发,通过感情的结合使员工内部形成和谐的、顺畅的、正常的人际关系。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突出教育者言传身教的风范,给员工以最为直观的印象,指导他们的言行。
引 言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如何构建有效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化,而传统教育形态下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教育流于形式、内容滞后等问题,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造成影响。所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势在必行,应务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践行好真实教育,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一直是困恼其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有教育内容的滞后。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灌溉式教学、牵引式教学,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支配着教学的组织开展。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实质性的参与及实践。这种看似和谐而健康的教育形态,所培育的“乖学生”是不全面的,学生难以在主体地位的支配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教育过程,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体,势必将思想政治教育拖入尴尬的境地,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架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僵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利于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甚微,这也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强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实际的课堂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过于空洞、抽象,大讲道理,条条框框的教材内容,一股脑的灌输于学生。教师对于当前社会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缺乏实质性的涉猎,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渴望回归现实的学习夙愿。同时,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发生转变,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出现,以及社会腐败、公共道德缺失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重点突出,而是一言而过或避而不谈,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多元化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学反差的存在,不仅让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心生疑虑,而且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反而形成制约教育发展的阻力。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当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于如何更好的改革教育方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可以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当前教学困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学方法创新关键在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多元化的教学,依托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态,更能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价值。(1)传统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在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互动式教学可以强化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2)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案例目标的作用下,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提高了教学的主观能动性;(3)在现代教学模式下,多媒体教学的得到广泛运用,并具有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依托其音声、动画兼备的特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运用网络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实现高质的课堂教学;(4)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完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落实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教学是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以生本理念为导向的教学,强调互动主客之间的良流。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思想意识上形成强烈的自主性,便于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同时,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基于坦诚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得到启迪,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有所收获,形成师生双向参与并实践的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程度突出,以灌溉式教学为主体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及实践。所以,构建“”的教育模式,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尴尬境地的重要出路口。该教育模式旨在将教育对象置于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和处理矛盾问题。同时,这种教育模式所形成的教育作用力是综合的,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掌握好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凌空于现实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也应推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实现“真实性”教育,这点对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其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而言,教育内容的真实性越强,其对学生所形成的吸引力越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呈现出其教育的真实面,让学生信服思想政治教育,而非教育的“一厢情愿”。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话、大话的传达地,而应坚持实事求是,让学生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的认识、剖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及现象,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鉴别能力和政治认识能力。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不再单一,而更多地是在教育中干预正视敏感的、热点的社会问题,拉近学生与现实的心理距离。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现实问题的讲解,教师不应一言而过或者回避,而应该更多地是正面引导,让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认识问题、剖析问题,敢于讲真话、实事求是。这样状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提高了教育的价值。并且,国家主流思想难以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教育的过程中,筑建了一道无形的墙,将真实与空洞性隔离。这也就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真实的生活,让正确的主流思想真正渗透到教育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仍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有效教育模式,旨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当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务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育方法、形成真实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志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09).
[2]李维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才智,2010(12).
一、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也称操作性条件反射论。该理论最早是俄国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巴甫洛夫创立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之后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华生的行为主义论和桑代克的尝试学习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对强化的解释不同于巴甫洛夫。斯金纳把强化看成是增强某种反应、某种行为概率的手段,是保持行为和塑造行为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所谓强化,是指某项行为的结果会增加或降低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斯金纳还对动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专门研究,其对人类行为的训练与学习、控制与调节、预防与矫正有重要的影响,于是也就有了这篇文章的思路,把强化理论应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
(二)强化理论的类型
斯金纳提出了四种类型,第一和第二种的类型是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使用某种有吸引力的评价或奖酬,如肯定、赞赏、增资、提升等,对某一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使之重视并加强这一行为。而负强化是使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有了改变时,减少了其不愉快的刺激,也就是说去除结果中的负面因素。第三种类型是惩罚。惩罚是为了降低一种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惩罚的前提是消极的行为,惩罚是为了强调目标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比如使用批评、降薪、降职、处分等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结果,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惩罚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它会使人产生一些负面效果。最后一种类型就是消退。对于一些行为如果不想采取惩罚的方式还有消退的方式。消退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这种行为的轻视,使之自然消退。二是对原来用正强化建立起来的好的行为,由于种种原因不再予以正强化,最终渐渐消失掉。比如,老师忽略学生成绩的提高与进步,逐渐地学生对待学习和工作就不再有积极的态度了。上述的四种类型中,正强化是影响行为发生的最有力的工具,通过强化可以获得某一行为、持续某一行为、消除或者改变某一行为。这种强化不是通过外部的惩罚和奖励就会产生作用,而是要把整体与部分、内部与外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正确思想和自我调节。因此,把强化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强化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较为复杂,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在全球化语境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度,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高校去积极探索了。而从斯金纳强化理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改造和控制,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把握强化的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满足大学生心理的内在需要
现在的大学生正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意识强烈的阶段,特别希望老师、同学、父母长辈等人对他的想法、行为予以认同和评价。他们渴望得到认可和关注的心理很明显。而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并未具备完全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有时会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眼高手低,但他们还不希望听取别人的说教和引导,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或许不现实的目标。但也并不能以偏概全,还有很多同学脚踏实地对自己的大学生生涯早早做出规划。而对于消极的同学而言,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要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同学提供平台,参与创业、规划项目,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心理。在课外实践活动上也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追求理想的动力和实现理想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避免他们产生消极思想。使得一部分积极的同学的行为通过激励的方式,去影响另外一部分消极的同学的行为。此外,还应注意外来思想文化、就业形势压力等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惑导致他们的负面心理情绪,教育者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一些负面心理情绪夸张夸大。那么通过强化理论中的正负两种强化就可以做到,对于积极的行为给予及时的正强化,同时消极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负强化。当然,这也要求高校教育者富有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三)规范大学生行为的现实需要
当前,中国大学生犯罪率在逐年上升。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各种不良诱惑和影响牵动着大学生的心理。他们太年轻太容易受外界的诱惑,他们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心智尚不成熟,在这个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他们的思维太容易被这些新鲜的主流活动所冲击。近些年,网络信息发展迅速,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会很大程度上受网络影响,一时间各种网络用语、网红等字眼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要经常召开班级会议和同学多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各大高校要遵循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生群体的培育要求,鼓励大学生积极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正确选择敏锐性。把强化理论运用其中,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强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一)把握好强化的渐进性
斯金纳指出:“人的行为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一个连续形成的过程”。强化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是需要有努力奋斗的目标,而且当人的行为出现以后要得到及时的强化。这样目标才得以逐步的实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地把握大学生每个阶段所处的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强化期望值。任何教育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而展开,教育者要帮助学生“量身制定”一个可能的能够实现范围内的目标,不要急于求成。其次,想要提高大学生实现整体目标的准确性,教育者要帮助他们使自己的整体目标具体化。最后,还要把握好目标的尺度,保证其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其能够完成,使其有条不紊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二)掌握好强化的实效性
如果掌握好强化的实效性就可以使被强化者及时意识到强化与目标行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们继续保持积极性。如果时过境迁再给予奖励,其激励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对于大学生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掌握好强化的实效性,要使强化物对受教育者作出的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在受教育者有好的表现之后及时给予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人们以鼓励和信心。鞭策他们继续努力前进。所以,要重视奖励的实际效果,不能搞形式主义、平均主义、福利主义。但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奖励如此,惩罚也要掌握实效性。
(三)坚持强化的科学性
首先,要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共同目的都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的存在满足了大学生的低级需求,精神奖励则帮助他们实现更加高级的需求。我们要在二者之间取长补短,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最大化,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们的需要,最终实现强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把正面奖励与负面奖励相结合。正面奖励是指对于那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相一致的行为表现的奖励,以增强这些有效行为的出现频率,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奖学金、助学金、赞赏等等。负面奖励就是处分、取消奖学金、通报批评等。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把正面与负面的奖励统一起来才可以树立威信。如果只奖不罚,会影响奖励的效果,还会使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不良风气滋长蔓延;如果只罚不奖,就难以激发学生们的进取心、荣誉感、信任感,也就达不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负面奖励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治病救人,改正错误,重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进步,才是最终目的。
由此看出,强化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性和积极的作用。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握好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科学地运用好强化理论,能够帮助同学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正确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对社会有一个良好的认知能力。同时,还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未来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进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在强化理论不仅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而且还应用和研究于高校的教师工作中以及各行各业各领域里。或许现在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还不够成熟,还处于初步的持续探索的阶段,但在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已初见成效了。
参考文献:
[1]吴爱明.组织行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邵秋男.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5年)》中明确指出了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地位与职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当前,我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密切,导致国内国外各种思潮激荡交织,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一新形势下,辅导员必须明确和不断强化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态度:化被动为主动
转变工作态度,是辅导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首要前提。辅导员应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充分认识到辅导员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创造岗位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将助力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光荣艰巨、意义深远的任务。要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有效路径,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在看似平凡的辅导员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日常琐碎繁杂的辅导员事务中百炼成钢。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变单向成双向
拓宽教育渠道,是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关键环节。渠道是辅导员与广大学生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实现心灵与心灵交流、思想与思想碰撞的道路。辅导员应积极拓宽交流渠道,变单向道为双向道,不仅要“上情下达”还要“下情上知”,不仅要“有去音”还要“有回声”,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来有往、有去有回的良好双向交流模式。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走形式、做样子、摆架子,在与广大学生进行实际交流时要切忌“一方谈”,要带着一颗“公心”、一对“耳朵”走近学生,走到他们之中,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爱、所需,力求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美好关系,双方开展有效的双向互动式交流。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灌输到“身范”
从灌输到示范,是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假大空”的教育内容和照本宣科的教育形式,早就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了。“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一点,要想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朴实、道德品质高尚、言行举止文明的优秀接班人,首先就要将自身打造成这样一个“样板”,广泛涉猎、勤学不辍、砥砺品性,提升人格魅力、加强道德品质、丰富学识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政治上的警戒线、道德上的教化者、心灵上的知心友,助其成长成才成功。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线下到“线上线下”
构建教育平台,是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重大策略。教育平台是辅导员展示教育内容、展现教育成果的重要阵地。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当今这个“无网不在”、“无处不网”的时代,辅导员要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抢先占领网络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构建起以信息手段为依托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育平台,借助微博、BBS、QQ、E-mail、微信等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及时与他们进行“一对多”或“一对一”式的密切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全面促进广大大学生健康成长。
201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对高校辅导员提出重大希望,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广大辅导员更有作为、更有担当”。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在新形势下,广大高校辅导员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深入研究、努力创造,通过转变工作态度、拓宽教育渠道、改革教育手段、构建教育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⒖嘉南祝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2]刘在洲.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历史溯源与现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
一、依法治国战略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现代法治社会,人们的思想觉悟伴随着社会政治的进步而不断提高,人们的各种需要和利益的冲突也在不断地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健全法治社会来共同参与法治教育活动就变得愈发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法治理念不求甚解
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因此,普及依法治国的理念,对于人们思想的统一、信心的坚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和途径。这些举措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环境变化并不断转型、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法治意识的相对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就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但也曾经受过践踏,并且使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了一片乌烟瘴气。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但是如何将它们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如何潜移默化地发挥熏陶作用,同时又不让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使他们融入一个法治世界中,让法律无时无刻地产生影响,这仍是我们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二、依法治国战略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依法战略的推进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不仅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作为保证。因此,依法治国战略是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后盾。
(一)落实依法治国,开展法律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法是国家制定并认可的,法律是人类对于自由、秩序等价值追求的结果;教育是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引导自我意识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政治文化、公民文化、道德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而且更是人生存、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活动方式”。
(二)落实依法治国,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依法治国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两个部分。在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而法治理念的内化,又会反过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三)落实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改革开放30多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和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与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导致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忽略与淡化。面对这种情况,打破旧有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它不是强制性的,不是为了限制和反对人性和自由,相反,它是希望人性和自由在思想意识中得以理解和尊重。
三、依法治国战略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的一个基本方略,更是国家不断建设和努力的目标。从我国当前的环境来看,依法治国的推进和普及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依法治国的理念,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在日常中遵纪守法,变得愈发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把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起来,这也是依法治国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
(一)依法治国战略下,要坚持把法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法治理念的继承,也是对其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全体公民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社会生活中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挥法治意识对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作用。
(二)依法治国战略下,要扩大法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覆盖面
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公民进行“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教育,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引导人们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用社会主义法治观指导自己的行为,把法律内化为自己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内心予以权威的认同。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任何法律都应该被遵守,任何法律都应该被规范,如果法律不被普遍所接受和尊重,那么它就变得毫无意义。
(三)依法治国战略下,要注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互进关系
“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就必须强化。”斯金纳基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强化是一个行为后的过程,对动物或人的某种行为增强起着重要作用,总之,任何有助于某种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刺激都是强化。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正强化是指紧随在操作行为之后,并使得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指为了使某种行为不断发生,减少或取消某种不期望的刺激。根据行为与强化间间隔时间来看,强化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连续强化就是每一正确反应作出后都予以强化;间歇强化则是每一正确反应作出后,按照一定的时间或比率给予强化。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科技的竞争,更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所谓,人才兴国。现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大学生被寄予殷切期望,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念、崇尚实干、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聚青春拼搏的正能量,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再仅限于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而是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普遍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可见,社会的发展,必须重视人的发展。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出现,为我国培养人才提供了新的视野,强调采取强化进行教育,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增强良好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所以,将斯金纳强化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使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层面向“积极”靠拢,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2.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较为复杂,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在全球化语境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多元化价值观使不同社会思想意识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巩固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的思想防线,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斯金纳强化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强化来改造和控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把握强化的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策略
1.把握强化的渐进性,有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行为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一个连续形成的过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强化的渐进性,首先体现在结合大学生行为实际设置强化期望值,任何教育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而展开,教育者采用强化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符合要求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但设置的期望值过高,不仅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没有达到,而且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此时的强化就缺少了激励作用。其次是有层次、有步骤的进行强化。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总是经过若干过程逐步完成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是从不稳定逐步到成熟,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且具有个别差异性,如此,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对强化所作出的反应情况来施行强化,也就是强化方式因人、因事有层、有步的进行,从而在有序的强化中促进良好行为的不断重复出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紧扣强化的时效性,有效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 以人为本在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能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要
在当前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在思想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为大学生在平时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内心的最真实的反应,所以对他们要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树立人本观念,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感受,从而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更加用心,在生活中能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
2.坚持以人为本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在我国以往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比较重视,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到了大学中学生出现思想问题的几率就比较大,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所以在当前的大学思想教育中学校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坚持以人为本能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当前社会形势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很多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不仅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观念也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从人本基础出发,适应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
4.有效解决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在当前大学的教育工作中,往往是教师说教,学生被动的接受,双方之间缺少沟通,教师对于学生的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学生在课外的生活以及思想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没有对学生的变化重视起来,对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没有全面的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内容陈旧,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之间互相脱节,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在大学生中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严重的影响,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1.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其成长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和性格。进行大学教育的目的除了增加他们的知识之外,还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追求个性解放,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意识,急切想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缺点,在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尽可能的扬长避短,教师在教育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学生以鼓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都充当其中的主角,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平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处在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教学环境的平等、宽松以及自由。
3.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在处理恋爱问题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各种偏激行为的发生。学校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让大学生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可以有地方解决。第二,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差异。第三,加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沟通,从心灵上引导学生。
4.拓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当前的社会中,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能充分利用网络,在学校中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更加及时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
参考文献:
一、背景简介
现代社会当中突出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被提升到了更为突兀的地位,在两会上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和背景之下,如何尽可能的帮助大学生积极努力且尽可能好的就业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对于毕业生而言,就业指导过程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且非常重要的,主要是能够对大学生基本的择业观和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疏通,使得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和素质来选择合适的岗位。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简要分析
就业对于毕业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一生,但是在实际找工作的过程当中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其中,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对自身定位及评价的客观准确与否,都将对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和结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现在的经济条件之下,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学生又普遍存在着自身定位不科学、不全面、不客观的状况,严重脱离实际,导致大学生不能够准确认识自身优劣,从而阻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而在这样一种不顺利的就业过程当中大学生的挫败、焦虑等不良心理将进一步加剧,从而也更进一步的加大他们找工作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分析
金融危机的爆发毫无疑问是给大学生原本就景气的就业状况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是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也只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来尽可能的减小这样一种不良的阻力。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对其进行引导就是非常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能够起到的作用简要分析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其顺利就业的必要和基础保证;另一方面,现在就业越来越困难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都仍然将是主要趋势,科学的就业观能够让大学生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之上做出更合理的选择。正是因为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一定要弄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特点,包括自身性格、能力以及理想愿望等各个方面的具体特点,对于自己的正确评价是找到合适工作的重要前提;二是就业特点,即当前市场环境下就业市场内的实际缺口和需求,认清我们国家当前就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专业在市场当中的价值,从而帮助毕业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所在。总之,就是要在正确了解自身和市场的基础之上来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然,教育工作者在此过程当中也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指导,鼓励其到基础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因为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地方更容易让人认识自我并施展才华。
(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大学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过社会,因此在面对就业、学习和经济压力等一系列困难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困惑甚至是人机关系交往上的障碍,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是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巨大挑战,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疏通好引导就容易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就业指导在进行的过程当中,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形式可包括直接的心理辅导、间接的健康择业系列活动或者是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等,基于此来帮助大学生尽可能的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必要的诚信意识来,这样主要是希望能够提高其道德素质和认识,基于此来帮助大学生抵制在就业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不道德行为,尽可能的促进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道德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能够通过所学到的理念和方法来及时处理在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则主要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维护大学生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共同抵制在就业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不法行为。
(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育本质上还是希望以人为本,针对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还需要进一步的重视情感这样一个因素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情感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当中的生命线,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当中,首先就需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来,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高度密切的关注大声的情感理想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过程,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及时的处理问题,最后还需要充分发挥出就业指导本身就应当存在的服务功能,也就是及时而主动的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使得大学生能够心无旁骛的就业,避免大学生在离校之后的后顾之忧,为其顺利就业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障。
四、结语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关系到我们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和形态。在新形势之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关键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可能积极向上的面对现实生活,引导毕业生在认识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发挥优势,最终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获得理想人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85-02
引言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毒胶囊”这三个触目惊心的字眼,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再次震惊了国人。此次事件与当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分别被看作是关及民生的药品和食品两大领域里的标志性事件。
“毒胶囊”事件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但造成人们对药品领域的信任危机,同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监管部门的社会形象。时至今日,“毒胶囊”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从生产到销售再到监管,从成本到管理再到检测,从道德到法治再到赔偿……人们心中仍有太多的疑问。而审视整个事件乃至事件发生的大环境,还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毒胶囊”出现的真正根源在哪里?如何运用各类手段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针对药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人认为要解决药品安全问题就要从企业和政府入手,提高企业的社会公德意识,加强政府职能的落实,却很少有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来探讨药品安全的解决方案。企业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的树立与加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府为人民服务意识与职能意识的加强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们的维权意识、监督意识、法制意识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坚强的后盾。因此,药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层面入手,积极探索解决药品领域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保障公众对药品领域的知情权,为公民的服药安全作出一定贡献。
一、我国药品安全环境现状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对维护公众的生命和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产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十年来,中国的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齐二药事件”、“石四药事件”、“鱼腥草事件”、“毒胶囊事件”等等药品安全事故,较大程度上表明我国的药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接踵而来的的药品安全问题不得不让公众对药品安全背后的监督、管理等问题引起重视。
我国目前药品环境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是存在违法无证生产经营假药现象。2006年安徽阜阳特大制售假药案就是典型例子。这起“史无前例”的假药案件中,造假品种达30多个,主要体现在原料造假、伪造包装,有的是利用国产原料伪造国外产品,有的是以次充好仿造国内知名品牌,更为恶劣的是,有的一假到底,药效为零。二是药品质量事故接二连三。“齐二药事件”、“石四药事件”“欣弗事件”、“毒胶囊事件”等药品质量事故表明,原因就是药厂在原料采购、药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存在违法行为,导致药品质量不合格,从而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三是存在非法购销药品情形。药品经营企业或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小医院和药店,存在从不具备合法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或个人购进药品或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将药品销售给无证者,特别是非法医疗机构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不仅扰乱了药品销售市场秩序,也给药品安全埋下了的极大隐患。四是药品使用不合理情况较多。由于临床用药缺乏有效监管,重复用药、过度用药、非适应症用药等错误发生率居高不下,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危害了患者生命安全。我国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比例达70%以上,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合理用药的指标,值得我们深思。五是虚假药品广告欺瞒消费者。在一些地方的电视报纸和网络上,未经审批擅自广告、处方药在大众媒体做宣传等违法药品广告比比皆是、屡禁不止。虚假广告对假药、劣药的销售有着直接的关系。六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前几年发生的“鱼腥草注射剂”事件、“欣弗”事件,就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典型。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监测,有些药品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胸闷、心悸、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引起死亡病例的报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高表明我国药品在上市前过敏反应实验严重不足。七是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漏洞。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职能转变不到位,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力监督,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另一方面,医疗卫生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督,一些医疗机构违法违规问题得不到纠正,腐败行为滋生,医疗服务市场亟待规范。
二、关于我国药品安全环境的思考
针对我国药品市场的现状和国情,中国的药品安全问题必须下猛药整治,否则各类“药品安全”事件难以堵截。首先,国家应当加大药品安全宣传,普及安全用药知识。组织医药专家编写用药指导,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医院、社区以及临床药师等途径,向公众普及药品安全知识,发放药品安全知识手册,提高公众安全用药的能力和意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药品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与此同时,应当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完善打击生产销售假药部际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部门打假协作机制,加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药品检验鉴定机制,提高假劣药品检验鉴定时效。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对制售假劣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依法撤销批准证明文件。
其次,强化企业在药品安全中的责任至关重要,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进厂、不合格药品进店的现象。要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抽查检验工作,在企业成品库中待出厂的药品,凡是经抽查检验达不到国家药品标准,复检后仍不合格的,应加大处罚力度和曝光力度。另外,加大药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管理。严厉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批药品,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退出制度。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动态监管,围绕药品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生产规范、检验技术、质量标准、用药规范以及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品生命周期的各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加快实施药品安全科技行动计划。
最后,完善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行政区域内发生药品安全事件,政府应立即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消除危害;同时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事态蔓延。严格实施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领导不力、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地区,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查找监管漏洞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进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工作,重点抓好药品审评审批、药品分类管理、医疗器械监督以及中药品种保护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加快制定《执业药师法》,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研究制订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
结语
药品安全的净化还需努力提升社会的道德良心水准,不为自身获利而去害人,这是最底线的道德标准,然而在利益至上的时代,道德底线总是被轻易放弃。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们显然更多强调市场的逐利性,而忽略了其道德性,很多时候,道德性的呼吁甚至被认为与市场的经济性格格不入,这不能不说是个认识上的偏差,急需改正,只有这样才能还公众一个安全和谐的用药环境。最后,期望监管部门以负责任的态度,给公众准确的答案,并拿出铁腕的打击力度,捍卫公众的健康。每一位公民也应该积极树立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的意识,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要积极利用法律为自己讨回公道,而不是听之任之。期待我国的药品环境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表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诚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更新,教材不再仅仅是具有学术性、权威性、本源性的传递知识的工具,还包括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种从教科书到教师再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而应该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和探究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也力图做到“求新、求实、求活,求新是现代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求实是理论联系实际,求活是使课本具有可读性、趣味性。
二、高中政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素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新课程要求教师有两种坚定的理念,一是民主的理念,一种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诚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此,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和自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在道德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的合作与交往,提高诚信道德的选择和评价能力,自己教育自己,不断提高诚信道德的境界和发展水平。思想政治课本身是一门心灵与心灵沟通、智慧与智慧碰撞、人格与人格激励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即在于对学生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和高尚人格的激励,使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念通过有组织的活动陶冶、领悟而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力、才干问题,没有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三、通过高中政治课深化学生诚信道德体验教育
诚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它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教师要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境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比较完整的感受到诚信道德的形成过程,认识诚信道德对成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主动的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他们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四、培育社会诚信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