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的历史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实行,关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新课程标准也已全面渗透。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教育部门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发展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目标以及要求的含义,才能够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教学目标,并同教学方式相联系,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其核心任务在于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传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能力。而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时代的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对历史基础教育方针进行全面把握,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加强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其中包括因果关系、古今对比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也应将目前主流的见解向学生进行介绍,从而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以及认识历史的能力保持与时代同步。
良好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在坚持基本原则以及思想不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应利用身边的便利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也必不可少,教师既能够借助课外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把握原则
(1)树立正确的思想目标。历史学科包含在人文社会学科之内,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正确的观点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对历史有着清楚的认识。鉴于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树立正确的思想,将精神文明建设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并向学生进行传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程度的感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进行授课,是新课堂标准的首要要求。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挖掘出历史课程的意义。
(2)注重历史基础教育。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得初中学生对社会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对其进行社会方面的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是其中的必修课程,可以看出历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拥有的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注重历史课程的性质以及作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在课堂教学期间出现内容繁多、索然无味、探讨过于深入等问题的出现,保证历史课程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其具体分为以下两点:其一,在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安排时,教师应着重选择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应引用目前相关研究工作者的成果,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进行讲解。对于难度相对较大的内容,教师可酌情删除。其二,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对其中的重点进行讲解,对于非重点问题可一带而过。例如,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简单交代一下事情发生的背景,对其中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详述,并对历史教训进行深入总结,使得学生能够从该历史事件中有所收获,警钟长鸣,以史为鉴。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同时也把当前的生活时事加入进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3)改革历史教学的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发出符合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使得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幅提升。然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并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情况加以修改,从而能够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模式,强调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探究。例如,在讲到“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有: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的作用和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的看法。这样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有着清楚的要求以及定位。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历史的教学难度。历史教师应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为历史教学的改革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为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贲新文.把握课标新变化迎接教学新春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其教学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2(9).
一、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尽快转变教学观
认真钻研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就不难发现,它们与原大纲和教材的主要区别:一是,三条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即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和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点教育。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了重大的改革和突破,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三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要求更加落实,对教学、评价、考核等问题提出了较合理、明确的建议。四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
大纲、教材的变革,不但首先要求教师去适应,而且要尽快地缩短这个适应的过程,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要适应,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要由教师讲为主变成学生学为主,要充分利用初中历史教材,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也就是说,要把”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教学生,学“。过去那种”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分离,现在应提倡的是”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变了一个标点符呈,但它都意味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读书、读图,勾画要点;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学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如何科学、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如何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训练和检测,检验学习的效果,等等。
二、重建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指导学生活动
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即”组、复、新、巩、布“而进行的。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当然地也给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才能与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象、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纲、读、动、讲、练、评“几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几个基本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纲、讲、评“以教师的”教“为主,”读、动、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纲”是指教师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的提纲等。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读”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象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载体。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引言、章、节、目和大事年表,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及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阅读课本正文,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划”三个字。读,就是了解本节教材的大意、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和词句上做记号。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增强形象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下面的注释,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正文的理解。总之,要“俯而读、仰而思”,“读”要到角到边,“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要重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多与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意义。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勇于提出疑问,并且能够和同学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使用探究学习法的学习习惯、独自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要将新课标的实施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并需要教师改变从前的教学模式,重新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并设定教学目标,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得到全面优化,在教会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来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在以前的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背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历史,学生慢慢会对历史失去了学习兴趣,并觉得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地被动,而通过了新课标的改革,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要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汉朝的建立的时候,学生从教材上得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劝谏,只尊崇儒家思想,学生要对这一举措进行深入的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讨论中,培养了学生提出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外还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符合逻辑的都要给予细心的、认真的并耐心地进行讲解和肯定,如果遇到回答问题不是很全面或者不是很正确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如果遇到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适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大国,但是初中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知道,历史都是野蛮的、荒凉的、破旧不堪的。因此对初中历史课本的一些比较美好的元素进行发掘是很重要的。如,教师在讲解古代历史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许多古代历史文物的实物彩图,让学生从这些充满古人们智慧和灵魂的文物中体会到美感。要是教师去参观过文化古迹,可以给学生讲述游览的经历,还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与文物建筑的相片。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中参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博大精深和美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能力、学生的解决能力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评价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创新。如,教师在讲到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对现代生活的启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改革开放等一些事件上讨论,并且要给学生中肯的评价。
四、课堂教学的方式由传统变创新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学生也因此改变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的基础是源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决定教学方法,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对知识的需求来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生能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知识体系,最后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可以帮助师生之间顺利沟通、互相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五、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缩小,是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看到历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教师在讲到八国联军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给学生观看圆明园原来的样子和烧抢后的荒凉,通过进行比较,让学生触景生情,体会到历史责任感。
六、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根据教材对问题进行认真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对课本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重点和答案的关键点,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能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总结:
通过新课标的改革,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以前的教学方法中总结一些好的方法并与新的方法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后的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更形象地给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实践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丰宪.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9)
[2]刘秀萍.谈新课程3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大观周刊,2011(2)
开发利用作用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特别强调了对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乡土史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了解的、看得到、摸得着的资源,因而成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比较浓厚的情感。江苏省海门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为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可以为初中历史课堂增添生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初中历史乡土史课程资源呢?
一、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
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讲述的都是当地的人文历史。这些历史资源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有出入,但历史课程教学要追求真实性。进行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历史教师要把最真实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在对乡土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注重材料来源的真实性,如当时的文字、记录、图片等,要给学生传递正确的历史知识,少用或不用一些没有考证的习俗、典故等。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为例,一位教师为了配合本节的教W内容,在讲到“”时,说到了海门市的抗日历史,竟然把一些时期的图片和资料“编成”了海门市的抗日历史。这被一位学生发现了,当面提问:“老师,这些图片不是里面的吗?”那个教师马上脸红了。很显然,这位教师对材料的把控度不好,没有注意到材料的真实性,就把知识教给学生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信息。所以,在开发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时,材料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是上这一节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内容,我在上课前就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查阅了很多资料,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制作成PPT课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了解到海门的抗战历史;了解到岑云台、顾红星、陆冠邦、金元洪、张冲等抗战老干部的故事;知道了著名的叠石桥战斗、斜桥伏击战、汤团行动等,这样的教学活动,能给学生传递科学而真实的历史信息。
二、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材料的科学性
乡土史的形成来源于古代社会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料的内容有积极向上的,也有一些旧思想和旧习俗。这些落后思想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对学生成长不利的材料一律不选,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则可以保留。例如,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我进一步了解了海门市的古老风俗习惯,尝试上了一节《海门市风俗习惯介绍》的课程。在上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海门市历史文化悠久,有很多古老的风俗习惯,如过春节、奔丧、寄亲、搁三朝等。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习俗和习惯,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讲解时只是简单地介绍。对于能够体现文化传统的优良习俗我进行了仔细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此外,我还让学生自己找出不适宜的、落后的“传统文化”。我还曾上过《海门市传统文化介绍》的课程,在课上让学生讨论:“从现代观念来看,你们觉得我们海门市某些传统做法还合适吗?”有的学生说:“现在已经不流行包办婚姻了,自由恋爱才是王道。”有的学生说:“有的人办丧事搞封建迷信,有悖于精神文明建设,还铺张浪费,应该制止。”通过交流讨论,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保证了课程资源的科学性。
三、结合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提高学习动力
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进行初中历史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要注意材料来源的真实性、科学性外,还应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以往的初中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所以什么都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而不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源,因此,学生学得乏味,也失去了兴趣。教师应该懂得,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资源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结合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是很好的一种途径。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在讲述教材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海门著名的故事,如木行头战斗、朱家店战斗等。由于这些历史故事发生在海门,学生多少都会熟悉些,所以听得津津有味。我于是趁热打铁,向学生提问:“听完老师讲的这些故事,你们觉得我们的抗日战士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抗日战士太伟大了,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心感谢他们。”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很佩服抗日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有的学生说:“他们都不怕死,很高尚。”在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下,在你说我说的互动过程中,对抗日战士的敬佩之情已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给教学和学生都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要注意的是,开发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动力、知识面,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所以,不能本末倒置,偏离原本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四、以乡土史课程资源为载体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目前教育比较重视的能力之一。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乡土历史调查”板块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讲到了隋唐文化,在说到中国的石拱桥时,根据教材要求(学生看图分析并进行调查),我安排了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海门“桥”的资料。(2)你所知道的海门“桥”是什么样子的?(3)这些“桥”和教材上的“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对于这样的探究活动非常感兴趣,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小组成员能够分工合作,有的查询资料,有的写探究方案,有的写探究报告等。学生们热情地讨论着该如何去开展探究。等再次上课时,让学生展示,他们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介绍建在南黄海上的华夏第一桥“蛎岈山龙桥”的;有介绍具有浓重时代色彩已拆除重建的刘浩镇境内的“东方红大桥”的;有介绍造型美观的“包场大桥”的;有介绍家乡中有故事的小桥的;还有介绍拟规划建设的“崇海大桥”的。此外,我还开展了“寻找海门文化古迹”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整个探究过程由学生自己安排,探究收集到的资料全部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在教室的历史文化墙上。
可以说,以历史乡土史课程资源为载体的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展示的空间。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总之,历史教师应重视初中历史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要对学生负责;另一方面,要注重材料的科学性,对于一些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材料应及时去掉,保留精华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抓住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和自主探究能力,把乡土史课程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有效开发出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近年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主打方向,各门课程都在倡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通过这门课程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他们学会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结构。比如,问题意识的养成。一个只有真正懂得问为什么的学生才说明他真正地学会了知识。有胆量在课堂上提出质疑,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佼佼者。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也将让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发生转变,当他们在面对一个新鲜事物时,往往不是思考这个新事物的价值,而是思考这个新事物是如何来的,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本文所探究的是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从以下三点做出分析。
一、中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虽然说近年来教育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即使在课堂中融入了素质教育,多半教师都会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这一环节。初中历史课堂,多半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的模式使得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十分枯燥,而有些时候教师利用一些历史小故事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但往往故事结束学生的兴趣亦停止,可以说历史课堂没有任何色彩而言。这种课堂很难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注重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认为这些问题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的消极思想就更使得历史课堂的问题意识培养很难被建立起来。
二、初中生问题意识相当薄弱的原因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就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思考能力,慢慢地只喜欢听教师讲课,课堂上不愿意多思考。(2)教师成为课堂中心,导致学生认为教师所说的全是真理,失去思考提问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点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的。以上这三点因素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不愿思考。
三、探索培养初中生历史课堂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
1.建立最佳的学习环境
所谓的建立最佳学习环境是指让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初中历史课本中,关于的这一课,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应刻意让学生记住其历史时间、地点以及影响。教师要逐渐地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且提出一些较为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2.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将这一思想融入每一节课堂中去,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转变。历史课堂并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反思。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难道只有负面影响,没有推动历史的意义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3.建立自由、和谐的课堂
自由、和谐的课堂是指学生与教师同样都有提问的自由权利,
同时学生与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很多学生其实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在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有些学生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碍于自己是学生,反对教师是相当不正确的做法,他们往往选择沉默,这就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被消磨,慢慢失去提问的兴趣。因此,自由、和谐的课堂很重要。
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使用机器的创新者,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我们在各门课程中都要融入素质教育。本文所探究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问题意识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会提问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因此,学生学会提问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新课程标准为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及理论。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也对教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教学实践,可以说是永远通用,浓厚的兴趣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乐此不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于历史学科的热爱。初中学生的低龄化特征,决定了初中生的“少年儿童特点”仍比较突出。初中阶段的学习仍属于启蒙教育,而启蒙教育可以从游戏开始,即在游戏中学习,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从游戏中开始历史教学活动。比如,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史明智”的重大意义,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即先说明游戏“规则”,再指导学生进入游戏过程。在游戏中,先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确保他(她)看不到任何东西,并让他(她)暂时原地不动,等待“指令”。与此同时,教师让其他同学悄悄地把一张桌子抬放在该同学的前面不远处。安排妥当后,教师发出“开步走”的“指令”。无疑,该同学在向前走的过程当中,撞到了那张桌子。这时,教师允许他(她)取下眼罩,并让其他同学记下这个“历史事件”:“某时某人在某地撞到桌子。”并向该同学发问:“从这个‘历史事件’所吸取的‘经验教训’,如果给你机会再走一遍,你会如何做?……”然后,根据该同学的个人意愿,重新走一遍,或者让其他同学来走一遍。这个游戏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过程充满了乐趣,并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学史明智”的含义:“学习历史,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而少走弯路。”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内容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罗列和讲解,势必引起初中学生的厌倦心理,并分散注意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据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做足准备,精选一些“方言版”音像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实时翻译”。结果可想而知,同学们对某些方言的表达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从而使学生在领略到各地方言的新奇感之余,对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优化了历史课堂教学。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却不能发挥其主动性,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心不在焉,教师口干舌燥,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枯燥,教师抱怨学生难教。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采取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低龄特点,巧妙借用教学辅助设备等予以具体实施。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一章节中的“北京人”这一块历史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北京人”的动作、台词和活动场景等,并组织同学们进行集体表演,以“真实再现北京人一天的生产、生活等”,促使同学们在表演情境中,增加感悟和体验,并有效凸现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成功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营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2012年秋季,仙游一中复办了中断十五年的初中部。我服从学校安排,来到七年级担任历史科教学。在这一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既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的艰辛,也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乐趣,真可谓酸甜苦乐,皆有感触。本人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有别于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初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感性分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当然,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亦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我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担任初中历史教学的。所以,当20多年后我重返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时,因为有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淀,我便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驾驭初中历史课堂。在此,本人想谈谈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应注意和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 思想性原则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本人来讲,可以为他今后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而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来讲,这就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了。初中历史教材中富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岳家军、戚家军战无不胜的纪律意识,学习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学习郑成功的爱国情怀,等等。
二、 人文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使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人文思维的理性的人。在这方面,历史教师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是开展探究课活动。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七年上册探究课一"破解彩陶之谜",向学生们展示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了解那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二是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石刻画",从中感受大禹率领民众,夜以继日,不畏劳苦,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内容。楷体字内容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好宋体字的内容。如讲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楷体字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孔子这一公平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不管什么人,只要肯下苦功都是可以成才的。又如讲到司马迁与《史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楷体字内容中总结出司马迁取得成功的几个原因:家庭熏陶、博览群书、注重实践、忍辱负重。另外,教材中的"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等也富含人文性,教师应充分予以利用。
三、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好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既可以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又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学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这么几个做法:一是举行课前三分钟历史小故事比赛,每次一位,让学生自己报名后事先认真准备,老师点评后,由全班学生投票,优秀讲演者在期中期末考时酌情给予奖励分。二是举行专题的历史故事会。我在介绍完三国鼎立的历史后,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故事会"。首先老师简要地绘声绘色地复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精心准备,然后推选代表上台,最后全班集体朗读老师自己创作的诗歌"说三国,道三国,三国故事人人说,三国故事人人爱,三国故事传四方,三国故事永流芳",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三是结合学校科技周活动,举行了"历史谜语有奖竞猜活动"。教师事先采集了初中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历史谜语,用小布条张贴悬挂在科学楼内,答对的同学老师奖励一个小礼品。
四、 兼容性原则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实际上,政史地亦不分家。这些道理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不管是高中历史教学还是初中历史教学都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在这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里介绍几个做法。一是渗透成语典故。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渗透一些成语典故。如讲到"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介绍成语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讲到"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介绍成语典故"老马识途","尊王攘夷","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学完七年历史上册后,我还组织学生举行一场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既可以增强学习历史的趣味性,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学好语文积累了有益的素材。二是渗透歇后语知识。歇后语也是祖国语言文化的宝贵遗产,学好歇后语,对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大有裨益。如"孔子佩腰刀-不文不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周瑜)谋荆洲---陪了夫人又折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等等。
五、 条理性原则
由小学到初中,初中学生正经历着由小学到中学学习方式的转型。一方面,学习的科目极大增加,另一方面,需要学生阅读的内容也急剧扩大。据我观察,许多刚上初中的同学,对于中学的学习方法是一头雾水一面茫然。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严重依赖老师到逐渐适应独立自主,逐渐做到自主学习。就历史老师来讲,可以通过课堂示范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思路让学生知晓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本人认为,历史老师最主要的就是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在尊重历史教材编写思路的前提下,对历史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在此基础上认真设计好每一课的板书,用科学规范条理清楚的板书引导学生,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作为课后复习的重要依据。如七年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教材编写比较乱,学生不易掌握。但通过条理性的板书设计,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一、金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二、北宋的灭亡(时间,标志);三、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四、宋金关系(宋金战争,宋金议和,金朝的汉化改革)。这样的板书设计,纲举目张,条理清楚,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是所有学生最初在课堂上认识并了解历史的机会,其理应受到重点关注,可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有关体制之下,有很多地区并未将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有关科目之中,因此导致了很多初中学校忽视历史教学,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开设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的整个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伴随着目前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一、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内容在性质上改变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下的相关课程标准具体规定的内容,相较于过去来说,其头绪更加清晰,缩减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有关内容以及过于繁杂的地名或者是人名,在最大限度上促使课本的内容简单易学;增加并完善了许多必修的在基础方面的知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切实消除有关“左”的影响,能够实事求是的进行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的评价;强化爱国主义以及名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历史书上面还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地图与插画,从而方便教师可以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章节也做出了调整,将少部分科学性的错误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课程改革对提升历史教学地位的关键、有利因素
(一)德与育的首要地位因素。
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学科必须要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育之中能够重视有关德育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并继承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国文化传统之中的高尚品德。这切实说明了目前新课程改革意识到了当今的实际情况,只有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达到统一才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最佳途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切实完成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学生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优势,所以,对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有关培养工作,历史学科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二)班主任管理的有利因素。
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是整个班级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于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及变革,构建一个有关班级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同学稳定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班级制度制定的有关过程之中,这也是一个将外在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内在需求的相关过程,它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行为上的自觉性以及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依照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对于自身的一些合理需求;要求学生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规范以及需求对自身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反省,并且根据实际的行为结果准确的把握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对于行动方向进行不断调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扩大,其自主进行学习的空间以及时间得到提高,并且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以及接触自然的机会和时间也更多,作为教师来说,无法再实现“全天候照料”。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管理制度制定和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自觉的承担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提升责任感。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环境之下,有关历史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体制方面得到了完善的以及全面的变革,对于初中历史相关教科书的编写不但要切实符合有关政策,同时还要确保教科书实际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市场,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大力鼓励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积极参与,并结合大众的意见观念,促使教材所具有的竞争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表现。其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不论是印刷质量、编写体量或者是实际的内容形式都非常的精满,使得整个教科书具有充足的活力,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课程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初中历史所具有的教学地位。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因素。
新课改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课程的相关评价内容以及方法多元化。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中着重强调了有关历史课程教学方面的评价一定要凭借科学有效的方法,从教学影响的有关因素、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相关评价方式,并且还要明确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之中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
(五)倡导教学方法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实际倡导的有关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当中的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情况,使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有关局面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着学生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勤于思考、主动参与以及积极探究有效的学习方式。实践说明改革之后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主要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有关作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方面的兴趣以及成果,进而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所具有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都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是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以及了解历史传统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与关注。新课程改革能够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具体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蒲惠 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你讲我听”的关系,在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历史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问题。长久以来的历史教学模式,一般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历史知识变成条条框框,让学生模仿,死记硬背。而很少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安排学习内容,忽视学生的感受和他们的需求。这样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别人的价值判断,容易认可既定的事实而不去挑战。教师经此长期的教学过程,也会麻痹,最后转变成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机械性的教给学生知识,生搬硬套,强迫学生记忆,对学生缺少真诚的鼓励和深入的理解。
1.2 导语设计与课程相脱离。近年来,随着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一些老师普遍注重课前启发,在导语上下功夫,力求创造出能让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这些做法我们很提倡。但是,有些老师过分重视导语上,追求奇异,东拉西扯胡乱联系,与实际教学发生冲突。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一些老师在运用导语方面存在误区。比如,教授一节课,老师课堂开始时拿出了地图,对地图上的城市详加分析,学生也很感兴趣,能了解一些知识。但正课给耽误了,这种设计与实际有些脱节,学生很难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就是通过考试。随着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不再是单一的考试方式。新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好的目标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履行达到预期的效果才可以。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开发的评价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学校只是刚刚接触,还没有理解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真正内涵及要求。特别是历史考试中采用开卷考试的方法,对历史课堂教学冲击很大,一些老师在历史课上,东拉西扯,讲授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完全注重课外知识,而忽略了对课堂知识的传授。
2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变
2.1 教学观念的转变。原来的课堂是“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老师要成为主导者。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国家教委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中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可见,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历史老师,要充分利用初中年级学生对中学生活和学习内容的好奇,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魅力,提高学习活动的吸引力;同时也发展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真正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初中年级历史课本中的活动课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在教学期间适当的穿插一些活动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第一,活动的主体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制定计划,选择活动的方式、时间、地点、伙伴。第二,活动的互动性。这种互动包括:学生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第三,活动的开放性。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有历史故事、人物、民间传说)相结合,以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笔者觉得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能发掘学生的潜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2.2 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很大,适用不当会对学生和老师产生反作用。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体系,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在对历史教学的评价中制定出切实合理的评价制度,重点是对学生的评价制度,既不能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通过评价,又不能让学生感觉历史可有可无。教师对教学评价也要参与,结合教学实际,与学校一起制定出可行的评价体系。
2.3 搭建辩论舞台,创设适度竞争的学习氛围。辩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辩论法如果应用得适当,不但可以对某些事实观点进行反思和测查,还可以复习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问题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看待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同学们为赢得比赛的胜利,积极上网查阅资料,认真组织材料等,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这比老师唱一言堂的课堂效果好得多。
一、关于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概述
(一)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内容,就是以人教版教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不断学习掌握和积累过程。使学生积少成多,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转变;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热爱历史课堂教学,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教学的方法上采用开放式、参与式、启发式、合作式、小组讨论式等新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进程。课程改革视阈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疲劳备战等方法割舍掉,改为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加强对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思路,使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课程改革视阈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将这一点牢牢的掌握,围绕这一点开展工作,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教学过程互动
新时期课程改革以来,运用人教版教学大纲,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主动的进行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中与历史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极大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的演变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推进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历史思维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人教版教学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加强提问的方式和水平,将问题设计的恰如其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课前和欲望,难度不要太大,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作答,具有发展研究的意义。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起到了开发学生想象思维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分辨是非的能力,拥有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凸显问题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以人教版教学大纲为中心展开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这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一致,鼓励学生多问、多想、多思。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思路,将问题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来,核心思想是以问题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在这个参与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增强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是认真贯彻和落实人教版的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有趣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正确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奠定基础。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策略后,初中历史学科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逐渐转变灌输学生一些纯粹历史学科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历史教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让学生可以利用历史空间观来更好的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养成较好的历史空间观念,才能够让学生将初中历史学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中考。
一、充分利用历史课本空间教学信息
在利用教材空间教学信息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的过程中,我们以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为例。一,可以用五代十国的前后期局势的分布图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程知识,利用地图深入的分析五代十国的前后期变化。二,把辽、西夏、北宋三国的并立形势图给学生展现出来,安排学生预习这三个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空间范围。三,以教材地图形式讲解重要的战役,比如采用1004年澶渊之盟的例子,分析、归纳这些战役在辽、西夏、北宋势力变化过程中的影响及意义。四,让学生阐述辽、西夏、北宋三国的势力形成过程,并准确的讲解重要历史转折事件,这些讲解过程在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培养过程中非常关键。
二、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灵感的诱发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应深刻地分析、理解历史地图、势力范围、战役战况等历史,这些与历史空间观往往密不可分,而灵感的出现通常会促进教学的突破与创新,灵感是在不断积累经验知识、实践中产生的且具备创造性的思路。初中老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应及时扑捉、诱发学生的灵感,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想法和构思。同时,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空间观的直觉、灵感,使学生可以迅速找到处理问题的切入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处理历史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让学生根据教材自编自导课本剧,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表现的欲望、学习的热情得到满足,还能够诱发学生自身的灵感,使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全部落到实处。教材课本剧的选择范围比较广,三足鼎立、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卧薪尝胆等都能够当作课本剧进行改编,而且汇集中国人的耻辱和苦痛,是中国人永不能忘的国耻,老师可安排学生根据该题材将其编排成课本剧,把中国人的勇敢、无畏形象和日本人丑恶、残暴搬上历史课堂,以此告诫学生应勿忘国耻、热爱中华,以便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老师在培养初中学生历史空间观的过程中,应对目前的一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讲课时应做到讲得好,讲得精,讲得少,应注意让学生发挥自主意识,但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不仅要求老师需根据教材知识、学生的具体水平出发,还要求老师深刻的理解教学目的与教材内容。同时,也要求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且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更进一步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才能够将主次区分清楚,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时,教材中要求对曹操的问题进行评价,部分学生认为因曹操做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所以他是奸雄;有的学生则认为曹操比较善于招纳贤士,是英雄。对于这样缺少历史定论的历史人物学生通常都比较热衷于讨论,老师可通过开展讨论课让学生尽情畅谈自身见解、想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不需要刻意支持学生的某一种想法,只需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这才便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必须加强培养历史空间观念的力度,要求通过历史空间观念让学生可以在时空条件影响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详细的考察。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培养历史空间观,以便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解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空间等要素。同时,应试教育教学也要求应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历史空间观,根据当下的情形看,中考考题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对初中历史的理解程度。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这样学生才可以掌握更多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