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今大学生在面对风云变幻、观念混杂的时代,他们的心理结构和心里定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调整和适应。据国家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报告证实,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现象者所占比率达到被调查人群总数的20.23%,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休学或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比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30%递增到现在的54.4%,占据休、退学诸因素的首位。相关的调查表明,有25%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有6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问题,有79.2%的学生产生过性困惑,有54.1%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在患神经衰弱的大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低年级高于高年级,理工科多于文科;女生易患抑郁症,男生易患焦虑症;临近毕业分配时大学生的焦虑症、抑郁症明显升高。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我意识强,自制能力不足
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中期,生理上发育很快,但是心理的发展却是缓慢的。他们要求社会将自己当成人看待,而成人对他们的独立行为又不理解,在交流中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诸如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高校规定要出早操、晚自习、宿舍卫生清洁标准等,而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了,不希望别人来约束,当教师或其他管理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二)情感世界丰富,但经不起挫折,情绪和行为易极端化
学生时代往往很珍惜友谊,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扩大了,乐于向朋友吐露内心体验,愿意为朋友分担喜忧。但是有的同学尤其是新生缺少生活阅历和交友经验,常为一点小事闹矛盾,又不善于采取行动和解,因而陷入了无端的苦闷中,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还有的同学唯老乡为亲,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明显的排他性,致使部分同学感到人际关系很难相处、没人关心、生活冷漠、不被理解等。苦闷与烦恼总是纠缠他们,使他们不开心。
(三)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但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时往往产生心理困惑
当代大学生理想丰富,思维能力较强。但面对紧张的学习、严格的制度及不理想的专业,这些都非自己所向往的大学生活时,有的同学感觉在高中时那佼佼者的头衔现在已不属于自己,在心理上承受不了,于是灰心丧气,感到许多幻想都破灭了。
三、高校体育教学过程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校体育教学是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利器。
(一)高校体育教学是开放性活动空间宽松的氛围能使人思想解放,消除闭锁心理,彼此间容易沟通,为结交朋友营造良好的环境。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使得每一个参与者的个性都得到展现机会,从而促进了交往人群的相互了解。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其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人性格开朗、乐观、充满朝气。
(三)体育活动能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心理疲劳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疲劳现象,是由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心理压力沉重等原因所致。事实证明,从事体育活动是改善和消除心理疲劳的最佳方法之一。
(四)体育活动有益于改善大脑功能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不仅在运动动作的感知、判断和反应方面能加快大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能促进大脑细胞的树突长出新的分支,使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联系更为广泛、周密和协调,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实施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往往成为潜在的致病因素,诸如愤怒、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虽然这只是适应千变万化环境的一种反应,但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看,如果这些消极情绪与心理障碍是超长刺激强度的,或者是接踵而来反复出现,并且未能及时加以疏导和宣泄的话,势必要导致大脑皮层调节功能的紊乱,进而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诱发身心性疾病。我国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由此可见,人的情绪与思维过度的兴奋和紧张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如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实践表明,在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重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训练
1.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勇于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认识自己个性特征的一面镜子并学会对照这面镜子矫正自己个性的方法。由于体育活动,尤其是具有竞技色彩的体育活动充满了挫折与失败的情境,对大学生体验失败与挫折,进而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提高心理应激水平,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2.经常采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因为在竞赛或游戏活动中参与者不是用语言做媒介,而且用互相的动作去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经常参与这类活动,能使心态冷漠、性情冷僻、沉默寡言、妄自菲薄的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集体协调观念,使他们的个性发生积极的变化,并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加强心理保健知识教育
1.使学生完全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与健康的关系;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掌握自身的人体生物钟和科学用脑的卫生知识,做到作息有序,并有效地改进学习方法,从多方面改善大脑皮层对生理机能的调节功能。
2.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治与疏导的方法,及时排除在遇到挫折与冲突时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采用宣泄法、同情法和移情法。宣泄法:将烦恼、忧愁通过一定形式(多数体育项目都可以作为宣泄的形式)宣泄出来,不要积压、郁积在心中。同情法:被别人触怒时,先设身处地去体谅对方的心境,理解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以此来降低或消除自己的愤怒情绪。移情法:心中的困惑难以解开,可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并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3.教育学生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交际时以诚相待,容人之过,学会忍让克制的态度,力求做到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之间最协调的心理相容。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参与社会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当代大学生的单纯性、自私性等因素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第二是情绪起伏问题,大学生时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心智未必成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处事经验不足、以及对人生和理想的认识较为肤浅,再加之青春期特有的任性和困惑使得极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从而产生一系例的学习、生活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学业无法完成。第三是学业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否关系到人成长、成才以及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同样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及发挥自身智力与水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必须从依赖父母中走出来,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学会做人处事,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分享。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感受到别人的热情,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人的心理素质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展以团体活动为载体的各项活动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训练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分享一下本人在开展以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做法和体会。
(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计划与方案。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和综合分析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部分症状的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团体活动并通过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使学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就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增强学习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同样也离不开学生自我的学习和理解,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在学生中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应充分依据教育规律并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和塑造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这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开展更为深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 虽然该课程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要求有序开展, 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 针对性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针对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把握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懂得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结果。同时, 也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在规范大学生行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此, 针对性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问题提供思想引导, 并为其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针对性教育能够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 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恶果。
(二) 社会实践体验缺乏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着重课堂教学, 而缺少社会实践体验。[1]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优点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本学科的主要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便于学生们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帮助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调节方法, 也不能帮助学生们客观体验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恶果后的感受。对此,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其本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掌握心理学实用技能。同时,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采用社会视角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矫正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三) 学科交叉式教学缺失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而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式教学。[2]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导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对于学生们的偏激心理和异常行为也多采取疏导和缓解的方式。由于其劝导力和约束力不强, 因而不能对心理异常并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的学生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弥补。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们懂得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范围, 了解自身行为的合理边界, 知晓错误行为可能遭受的惩罚后果, 从而理性地调整思想意识并规范自身行为。因此, 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社会变化日益加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并已超出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范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已经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所能独立解决和应对的。为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思维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理性思维
法制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较强, 遇到问题时往往个人的主观感受会影响其理性的思维与判断, 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理性地处理问题。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宣传, 使大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时能够理性分析问题, 并借助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推测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 从而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 能够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加强行为规范
法制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有效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前, 大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也在逐渐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缺乏对国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之感。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理论体系的同时确立法律信仰,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行为准则。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知晓个人权利的边界, 和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义务范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权利, 也没有不受规范的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应当更好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个人的权利。
(三) 提升综合素养
法制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较大提高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当前, 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 学生们虽然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可能导致其对社会的贡献降低, 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尤其是当学生们错误地将学到的一技之长用于违法犯罪时, 不仅对其个人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对于社会来说也会造成较大的人才损失。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较大程度地将专业人才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通过强化法制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手段, 为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使学生们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达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育人方面各有侧重, 两者的交叉研究与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变化, 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思路,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 思想感悟与行为规则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则意识,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地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导和辅导。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方案, 从而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 从而在外界干预下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学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从内心深处进行思想的转变, 而不涉及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和改变。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能够在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则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法制思想的传播和法律规范的学习, 进而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规则。基于上述分析,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想健全和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
(二) 内在调节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想的内在调节, 而法制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的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寻影响心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进而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对于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但对其异常行为的约束力度则略显不足。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告诉学生们如何理性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即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 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警示和威慑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为。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们不仅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 还应重视对大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 自我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和个人发展, 而法制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行为规范和社会和谐, 两者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方法,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助下排除心理障碍, 重塑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大学生通常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够正确地面对和理解所遇到的问题或挫折,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良性发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健康发展, 而在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和规则方面略有不足。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则的确立, 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处事原则。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上, 大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整, 并在法律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 完全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外在行为, 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完美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应注重系统化和体系化, 在明确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内在衔接和外在配合, 最终实现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调一致。
(一) 教学理念和目标的重构
基于上文分析, 单纯地通过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出心理健康并且行为规范的人才。为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对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具体的讲, 就是在整体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构建方面强调由内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为教育, 同时将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与确立行为规则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只有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 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
为更好地贯彻新型教学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培养与法制思维培养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设计的教学体系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前期阶段讲授, 使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正确的心理意识下能够采取符合法律的行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问题也能够在法律思想和原则的要求下放弃实施异常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当然, 教学内容安排也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定。
(三) 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
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书本知识讲授永远是单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 才真正能够使学生们理解知识的含义和问题的重要性。[5]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们增添更多的具体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目标。在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上, 教学工作者应将心理健康体验和依法行事锻炼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 可将医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治疗诊所、法律咨询中心、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列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地方学习和锻炼, 应当能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够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违法事件给当事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在教学时间的设计方面, 教学工作者可在每一个重点章节讲完之后, 组织学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和调查。当然, 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安排实践体验和调查活动。
(四) 师资结构和配置的安排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由于其专业背景的局限性致使这种师资配置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书本知识,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专业知识, 使学生们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则的内涵。因此, 只有法律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知识, 解读法律规范的深意。所以, 在师资结构建设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人员进行科学搭配,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合理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更好地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将两者结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需要真正认识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将两个专业的书本知识简单地融合, 并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式的方法予以讲授。两者的整合应是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时, 两者的结合还应注意心理疏导与外在约束的配合, 使学生们由内而外地调整心理状态和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如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立成, 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3) :1-6.
[2]张元洪, 孔庆娜.论新形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陈新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52-15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Therapy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CHEN Li
(Library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Then,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the function of reading therapy,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healthy psychologic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reading therapy in the college libraries and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reading therapy.
Key words reading therapy; psychological health;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大学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工程。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竞争显著加剧,直接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日趋严格。学业的压力、人际敏感现象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等问题均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009年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中,大学生的精神问题最为严重,且以抑郁症最为常见。①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相应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所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如何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疗法逐渐受到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
1 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与一般青年相比,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值也相对较高,在现实社会中其面临的发展压力也相对较大。而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在面临新的学习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以及就业发展方面均不可避免地产生或遇到各种困惑,进而可能出现不同的负面心理反应,甚至有一些人因为过度的自卑、抑郁、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反应而中断学业,更严重者出现轻生现象。
阅读疗法也称“阅读治疗”“图书疗法”,于1916年由美国人赛缪·克罗色尔斯首次提出,并在医院、疗养院、监狱等机构中实施。其主要作用在于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②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阅读疗法认知的不断提升和改变,其逐渐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转变并应用到对“正常”人的阅读指导中,不仅注重于心理疾病的治疗,更侧重于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作用。③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阅读可以帮助读者从书中的内容中寻求不同程度的共鸣,或产生美的享受,激发读者不断提高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态度,改变处世观念,进而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增强读者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健康发展。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70%的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心理问题,这说明阅读疗法是大学生所认可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自身的不良情绪反应,增强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2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中心内容和具体步骤
2.1 建立有针对性的馆藏资源体系
高校图书馆拥有浩瀚的、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资源也是开展阅读疗法很好的“药源”。要想开展有效的阅读疗法,了解大学生最长求助的书目和期刊是首要任务,也是成功开展阅读疗法的前提之一。高校图书馆应通过调查、采访等手段,结合学校其他部门的指导意见,对大学生在应对心理困扰时选择的书刊进行调研,在确定阅读疗法的书目之后,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以广东药学院为例,图书馆采编部工作人员在采购图书前都会通过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对各学院老师、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步的了解,确定有关阅读疗法的具体书目,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各个部门的意见制定采购计划。
2.2 加强对阅读疗法的宣传,提高学生对阅读疗法的认识
多数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选择图书馆,通过阅读排遣心中的烦恼,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对阅读疗法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图书馆应采取多种形式来扩大广大学生尤其是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对阅读疗法的认知。比如说,图书馆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广播站、宣传栏等渠道加强学生对阅读疗法的认识和了解,积极鼓励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走进图书馆,帮助他们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物”来缓解和调节心理情绪反应,促使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地去选择阅读这种特殊的手段来排解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3 建立完善的阅读疗法导读机制
在实施阅读疗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图书馆书目众多,学生在求助时往往很难精确地对症下药,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完善的阅读疗法导读机制,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做好相应的导读工作,提高阅读治疗的总体效果。④首先,高校图书馆应组建专业的阅读疗法研究团队,培养专业的阅读疗法馆员。结合校区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对图书馆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和完善,由专业的阅读疗法研究人员或治疗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优点以及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书目和期刊;其次,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尽可能地从新生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普查,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与班级辅导员密切联系起来,对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其制定详细的、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并阶段性地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以便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最后,研究人员或校区心理咨询师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阅读质量或效果进行考核,并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综合测评,对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
3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3.1 开展阅读疗法活动应具有针对性
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困扰,对阅读的心理需求自然也不同。只有根据不同群体的读者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治疗,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以及新的人际关系出现等新情况是新生在入学初期必然面对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人员应和学生辅导员密切沟通,根据新入学学生出现的这些共性的心理变动特点,针对性地推荐一些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书籍,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构建阳光、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快速平稳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问题是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加的主要因素,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人员可以向毕业生推荐一些就业报刊、人才交流信息、就业政策等书籍,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几率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家庭困难的学生,阅读疗法研究人员则要向他们提供一些励志书籍,引导他们正视家庭的困境,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生存和学业的关系等。⑤
3.2 在阅读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有心理困扰,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自尊性、过度敏感或严重自卑心理等特点。对于这类学生,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人员或咨询馆员应为他们保守秘密。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范围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阅读治疗服务是一种影响大学生心灵健康的深层次服务,而高校图书馆恰好是提供这项服务的有力执行者。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不仅具有推广价值,而且对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王维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阅读疗法功能新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9(18):44-45.
② 热衣汗古丽·买买提.开展阅读疗法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11(6):148.
近年来,随着教育生态的改善,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已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情绪化突出,人际关系不和谐,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能力,使大学生走出误区
首先,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构建较晚,许多学校虽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但因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存在将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淆等认知不全面、不客观的现象。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致使高校轻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质性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是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其次,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高校的教育环境正趋于复杂,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大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成立,是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的重要手段。
二、健全心理教育机构,完善心理教育体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学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建立大学生心理教育健康中心,完善人员配置,设立专业的实施和保障机构,负责资料收集、文档编辑、网络建设宣传等工作;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橱窗、校刊等媒介普及心理教育知识;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常驻本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通过心理健康热线、信箱、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手段,与大学生深入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提高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1]。
三、培养师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应分为专职和兼职。专职工作的知识性、专业化、技术性很强,需严格把关,选拔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学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具备专业化水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师,为专职队伍提供基本保证。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应选择综合素质良好、有担当、甘于奉献、热爱心理学和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的教师,使其与专职师资团队一起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组织心理学学术讨论,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心理学研究[2],制定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并以定期培训的方式使教师关注和把握大学生的心态,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
四、心理教育机构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首先要保证教育办公经费的投入,包括心理教育宣传活动、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教育网站建设与推广、学校期刊等印刷品的资金投入,并充分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出活跃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其次,要保证外聘专家和师资团队的经费与学术交流经费、专题经费的投入。最后,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资金投入[3]。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良好的学校环境、健全的硬件设施等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优秀的师资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正常开展的保证。
五、认真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做好监督
学校通过约束机制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提高工作成效,是实现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4]。检查、指导和监督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并在监督与反馈中提高教师团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生命力[5]。
六、结语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开发潜能,加强其社会适应力,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应对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素质教育正常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助力。
参考文献:
[1]卢杰,李秀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校园心理,2011,9(5):343-344.
[2]刘广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7(1):133-134.
[3]郭丽虹.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9-13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现在的媒体传播快,方式广,使学生很容易接受一些心理上的负面消息。家庭是否和睦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就目前的数据表明,家庭和睦指数不断降低。在学校里,人际关系不再和初高中那样简单、大学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导致学生心理压抑,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高校教育亟须注重的一个环节。大学时期是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一个阶段。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各大新闻有关大学生轻生的案件不断,这些案件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正警示了家长和高校,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体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缺少身体活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国民疾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体育教育主要的一方面就是体现对学生健康的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时间相对是比较自由的,也很容易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这种惰性循环是非常可怕的。体育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点,坚持督促学生锻炼能培养学生的毅力,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健康指数。这也满足了大学生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学生只有在校期间有个好的身心,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去做更多他们想要做的事。
三、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路径
心理和身体是同一生命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现象不可分开的整体。身心发展是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不断得以实现的。体育从本质的角度来分析,是作用在人体生理结构的,使其机能有个很好的变化,我们再来看心理,心理是生理的一种功能形态,所以,对生理方面做一个调整肯定会促成心理的良好发展。也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身体的改造协同发展才可以让大学生身心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这非常符合身心共同发展的规律。
1.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的构思
学生体育有体育课、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是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的,可以有效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课堂体育协同起来。授予学生心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的心理问题。平时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工作。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搞一些体育知识抢答类似的项目,项目里穿插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体育竞技就是学生正式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在体育竞技时学生要学会心理暗示,自我调整。比如,高校的运动会,学校应当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哪怕只是参加学校的一个月训练也是有必要的。在训练以及参赛过程中是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与对手的合作与竞争、和团队的团结、自我突破等等各种问题。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把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体育素质和自我修养上都有个好的突破。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在主动锻炼中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自我鼓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2.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的实际操作
根据某高校大一学生体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取任意一个班为例做出三个阶段操作。第一个阶段:大一学生在军训期间,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告诉学生,心理问题要勇于面对,切勿害羞而忽视,只要关乎心理健康问题都可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教育渠道。第二阶段:给每位学生做心理测试,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合理建议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及体育项目,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同摆脱心理问题。第三阶段:有了前面的第一、第二阶段,可以保证学生有个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勇敢地去面对,在体育教育等方面找到合理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学校还要定期抽取部分学生到心理健康教育处对学生做个跟进式的了解。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是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效地把两者结合才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作为教育者应当把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份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中去。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但把两者协同起来,可以相互影响,起到正面的作用。学校应当加强引导,把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互相配合,形成有层次、有重点、高效率、高水平的协同式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曲光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才智,201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85-02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is still a far distanc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talent. Despite of 2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higher education is in a short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n the hope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du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China’ s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Problems
从几年前的“马加爵事件”再到最近的美国心理医生自杀事件,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发展不是很长。因此,还有部分高校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重视不够的现象。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途径的观点是远远不够的,应将其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理念。
心理健康对我们每个人都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比较落后,亟待提高。从总体上看,尽管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增强。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摆设,来应付上级的监督检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往往是迫于形势而临时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次,大学生自己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心理健康问题被当作一般的思想问题加以简单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它和我们常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联系也有区别,不遵循这种规律,完全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怎样才能改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呢?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也不能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等同于精神病患者,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各所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其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和急剧变革的重要保证。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的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把心理健康问题医学化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许多高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局限在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治疗,把心理障碍等同于心理疾病。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了绝路。这种以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为主的医学式诊疗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它不同于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
从目前大学生的发展状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健康的,学生的问题大多数是伴随着其成长的发展性问题,真正的障碍性问题只是少数。所以学校应尽快改变现状,突破医学式诊疗模式的限制,建立以预防性、发展性教育为主,矫正性、诊疗性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金、专业队伍匮乏
一项工作的开展,是需要有机构、经费、人员等多方面的配置。没有充足的经费、精良的团队,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据一项调查表明,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德育教研室、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23.4%挂靠在心理系、教育系等业务部门;6.6%挂靠在医院、医务中心等部门。[注1]一些名牌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也严重不足,最多的也就二三十万,有些学校甚至仅仅投入几万元。资金投入的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前进的步子。
同时,缺乏足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是制约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瓶颈之一。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欧美国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要求很高,必须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但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现在主要是一些德育教师、政工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并且他们大都是兼职,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缺乏心理学知识和临床心理实践经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存在心理问题归因不准、教育效果差等现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注2]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才能逐步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边缘化、体系缺失、科研之后的窘境。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辅导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注3]
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社会严重脱节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学校在“单兵作战”,而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是一个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方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心理成长历程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是传授知识和品格培养的主力,然而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事实上,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学长大成人了,又不愿管或者认为孩子不在身边想管也管不了等心态。甚至有的父母把大学神圣化,认为任何问题学校都能解决,因此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
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迅猛发展,但为什么在高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是那么多?显而易见,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问题。高校在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所以,说我们的学校应该建立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使学生家长们了解孩子的相关信息,进行适时的家庭的教育。同样学校和社会也是密切相连的,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会在学校得到反映。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就要封闭校园,让学生与世隔绝。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生存,最终都是要走上社会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全局性的社会问题,学校理应争取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尽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着若干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明天,心理健康教育必将为人们所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必将到来!
注 释
1 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8
2 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
3 王宏宇.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和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28~130
参考文献
1 黄 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策略浅析[J].教研探索,2008
2 牛 M、陈春萍.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
3 谢彦红、徐季红.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出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辅导不仅仅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有效的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继而会产生困扰和冲突,最终形成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所以从根本上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行为养成、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层面展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决定着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人帮助他们疏导和调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有针对性且定期的心理辅导计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观察法、谈话法或者跟其他学生或教师了解等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家庭、品德、性格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为心理辅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对存在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追踪辅导,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找出共性问题,制订小组辅导计划,进行团体辅导。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要了解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不同,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强度及灵活性也有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辅导员应做到因人而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一定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行。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把道德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
(四)正确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才会对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观、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尊重意味着理解、接纳和关怀,是温暖的代名词;尊重意味着平等,即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三、结语
工作在第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做好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沟通疏导教育工作,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引言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位于新疆和田市,1978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是一所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师范类专科学校。学校是由民汉学生共同组成的和谐大家庭。近年来学校落实双语教育即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学习,给学生的就业注入了活力,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南疆中小学教师,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就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现阶段的学习、生活及以后的工作状态,还将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指导人们能够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指明正确的方向,调动自己学习动力和认真工作的潜力,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最后达到自我完善的教育。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往往只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即重视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一是教会从事教师职业的老师知晓基本心理健康理论和进行简单心理疏导;二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同,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师生一起解决和处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更加自由幸福地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满足学生最直接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和田师专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学习效率不高、不会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恋爱方式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确定问题等。应该把解决学生心理出现的这些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进行系统、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调整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
3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1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目前在和田师专工作的重点主要让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迫切需要通过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例如:在大多数学生中,对恋爱的内涵知道的不多,即使懂得一些也是从阅读相关杂志和收听广播以及上网查到的一些内容,知识面非常狭窄,有的同学做了错事还浑然不觉,性成熟引起的身体冲动及恋爱道德所禁止行为成使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他们不了解青年时期生理的阶段性特征、青年心理特点,面对一些恋爱问题常使他们处于迷茫之中,在压力下对一些问题产生困惑。在校大学生物质生活水平比之前大学生提高不少,大学生更关注自己的身体饮食健康状况、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宿舍生活环境的好坏更为关注,由于他们离开了家乡和父母来到学校独自生活;要自己处理面对在学校期间产生的各种学习和生活压力,到了毕业的时候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也要自己处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应对各种压力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3.2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和田师专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未来的学校教师,他们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他们主要是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所以首先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平时表现良好、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着急用钱,又没人借给他,于是偷拿了班级同学的钱,事后自己的内心感到深深的自责,于是他主动找到班主任说明情况并承认了自己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但由于该教师处理方法不合理,他被大家看成是小偷,自己父母的责备、老师和同学的不理解,使他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该有的困惑,不但学习成绩退步了,而且变得害怕面对其他人,总是感觉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后来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而另一位学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在向老师说明缘由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埋怨而是理解和宽容,作为教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习好而且心理素质高。所以,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很重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黑暗面层出不穷,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显现出来,因为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心理产生的危害不是很快就能发现的,使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和方式的危害认识不足。和田师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当了教师以后与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影响着以后所教育的中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是长远的,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如果教师本人心理素质水平不高,将会对他的学生心理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一方面,目前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一旦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停留在讲授相关的理论课程上,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上去,并且学会应用各种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田师专的学生就业主要方向是南疆中小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在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掌握充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不仅能够健康的生活学习,为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来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工作的组成部分。据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中的有心理障碍的占到36.5%,有心理缺陷的学生有16.5%,心理异常的学生占到28.6%。这些数据从侧面说明了我国中小学学校中需要有一批教师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老师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并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4.1多渠道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来达到目的,而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应该组织心理专业相关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最新动态,发现学生有心理异常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各班班主任老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会干部共同参加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心理学专业课的教师参与进去,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此外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作用要发挥出来,因为作为班主任老师,通晓教育学相关理论,熟悉本班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4.2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计划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一的学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因为他们刚刚离开家乡,面对大学陌生的环境,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心理上需要有个适应过程,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环境,在这个时期是最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效率最高和最容易纠正问题的时期。大二的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困惑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他们都了解人际交往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地尝试着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由于平时和老师、同学接触的时间不多,有的同学又处于被动,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空间变窄,这一时期应该以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大三的学生由于面临毕业,压力主要来自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很在意自己以后的工作好坏,父母辛苦供养自己读书,毕业之际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合适或体面的工作,如果事与愿违,在心理就会失去平衡,积累多了,就容易产生心理焦虑症,此时学校应该及时进行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学生就业引起的压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4.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看似没有多大联系,但却是相互影响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和培养心理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正是对大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努力培养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和建设者。
4.4要做好与学生相关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家庭和社会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生,他们心态比其他同学会更积极乐观;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完善、和谐的社会环境,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是由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86.
[2]郑和钧.学校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12:156.
[3]郑雪,王玲.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4,(4):28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67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新世纪人才群的总体质量,更影响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与否,因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当前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上,由于立足点不同,其观点差异很大。目前主要流行以下四种:其一是以有计划、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论”;其二是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过程的“过程论”;其三是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健全个性,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维护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其四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上述的观点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做了阐述,但概念的界定过于模糊,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其次,体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经过近年的发展,高校师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均有提高,但仍存在着许多误区。各大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必须,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归属为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一些学校的心理引导中心,绝大多数的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没有充分发挥其实效;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弱,经常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在大多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归为一门学科,他们常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由于其枯燥的理论及不贴合实际的引导,往往事倍功半,而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
再次,体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严重。近些年,社会各界都不断呼吁重视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其表面上轰轰烈烈地进行,但实际上大都是有名无实。有关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都体现在文件里,没有真正落实到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配备等具体领域。经有关调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中,大多只是摆设,里面从业人员大都是兼职人员,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咨询室还会挪为他用,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见成效。
另外,体现在师资力量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其国内的师资力量存在着巨大的空缺,缺少足够多的受过良好训练的老师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于是,在大学只能通过大课讲座来传授、指导,很难形成面对面的个体引导交流。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虽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大都取得从业资格证,具备了从业资质,但由于心理咨询资格证的门槛较低,考核尚未完善,所以从业资格和上岗能力不是对等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其经验较少,滥用测验,缺乏对测验结果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读,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措施
首先,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飞速发展的21世纪,更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当代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其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才能积累和才干的发挥。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赖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观念转变,要改变只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的观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其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
其次,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各大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有的还将其列入必修课之一,但是由于教材版本的传统,其内容比较狭窄,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其教育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加大课程的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力度,真正的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协调好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这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相似之处。所以,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二是师资数量的严重不足。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定期对这些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掌握最新的咨询理论和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其次,要在教育行业开展一些心理教育的讲堂或培训,让参与教育工作的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学会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教学问题,更有利于和学生们的沟通,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也是新时代各大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理性地认清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使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通过有效改革和不断完善,更加规范、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给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就业等诸多方面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祖国的未来。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从现实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一些策略,冀图对改进和加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必要的投入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没有必要的资金和设施,心理健康教育便难以顺利开展。各高校领导应认真领会中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每年拨一定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地发展。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情,我们有一支较成熟的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各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这支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一支既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又精通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的工作队伍。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应优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编制、待遇和职称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还要逐步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努力建立庞大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范式
将过去以补救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将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引导,将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转变为侧重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将人格辅导、生活辅导拓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也必须不断拓宽,根据大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样的服务和指导,关注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完整,按照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大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于高校可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范式,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高校可充分利用心理学课堂、橱窗、广播、心理刊物等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咨询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广大师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施途径及重要意义,厘清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模糊认识。
4.凸显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地,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把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改变过去只重视分数、重视智力培养的、片面的人才培养观念。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易沟通性等优势,家长比教师更能观察孩子内心发展变化,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持久和长远,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其独立性,有利于孩子稳定情绪和开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子女心理状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对孩子有不同的教化方式,也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父母的教育对子女性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民主、平等、科学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子女形成健康、稳定和坚强的心理状况。因此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气氛,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形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因此,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平台”,大学生置身其中,可丰富心理体验,加深教育教学情境在身心结构中内化积淀的程度,从而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增强团体的活力和凝聚力。
6.构筑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协调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协调好、处理好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其中,高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外部条件,自我是根本,四者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如果没有高校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失去导向;如果没有家庭的积极参与配合,那么就会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如果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少良好的土壤;如果没有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乏后劲和动力,所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社会、高校、家长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参与与政策的支持、高校的努力探索、家长的密切配合,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只有各方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构筑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己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民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结语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协作,社会、高校和家庭,其中任何一方面没有做好都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各方面都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主题,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协调机构,以此为平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