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管理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就业是民生之奉,也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教育部部长岗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仁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转变办学理念,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可见,就业导向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推动学校管理创新的动力。德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埘学校的办学方向与育人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促进“就业导向”的立体式德育管理体系,进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一、就业导向下的职校德育管理定位
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点。就业导向指导下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帮助毕业生确立职业定向、了解人才市_场信息、培养其择业求职技巧以及良好的心调适能力等,更是从人的持续协调发展条件加以设汁的教育。因为,职校生的“就业”,无论是让大部份学生获得职业岗位,还是让另一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都是一种职业的选择行为,是职校生埘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行为,也是职校生人生价值规的重要体现。冈此,在教育要为社会发腱服务、也要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下,“就业导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授人以一拽之长、谋得一个功利性职业,而应是培育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就业导向)的有效途径。
任何管理活动必须耍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其实,职校生从入学起,基本上确定了其未来的专业(职业)方向,冈此,学校教育在给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认识自我与职业,培养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目标,特别是要让学生掌握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然而,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学习无动力、考大学无意识、行为无约束”的现象;在就业过程中,有部分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调“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而当今的社会和用人单位,己再满足于学生优秀的成绩单,而是更注重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往往把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放在首位。这不得不使我们重新考虑职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与目标。事实上,职校阶段是一个人由学生向职业生涯过渡的准备阶段,无论在专业学习还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都应为其适虑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基础,无论是日常行为表现、扦业观还是从业观都是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只体体现。因此,解读就业导向下的职业学校德育就是要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角度去理解,围绕着学生学习的积极陛、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择业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的培养,在德育管理的运行中,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职业生涯发展就是指以个人职业发展为核心的人生发展力程,它需要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职业单位发展目标之间的不断调和,需要对自身心理、知识、能力、信念的不断提升。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内核的职校德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促使学生认识职业与人生、认识自我与社会进步关系,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要通过职业教育的有效载体——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调整就业意愿,树立埘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差距,从而形成自觉提高自己的动力机制。 二、就业导向下的职校立体式德育管理体系构建
就业导向的教育是一项系统T程,应全面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始终。而学校的德育管理也是一个系统丁程,它以一定目标为导向,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汁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并有效利用德育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根据_系统论的观点,学校德育管理必须明确日标、研究对象、落实内容、制订措施,正是这些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学校德育管理的体系。
要使职校就业导向下的拯个德育过程成为有机、自如地发挥黎体功能的结构,必须建立“立体式”管理体系。所谓“立体式”德育管理体系,就是要让影响德育的冈素构成有机整体,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实现全方位管理和育人的目的。它是以过程管理为核心、以内容管理为参照、以全员参与为保障的一种管理体系。全员管理就是要发动一切可利用的人员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来;仝程管理就是强调学业过程、教学过程、活动过稗等全过程的管理:仝面管理就是要强调德育内容的仝向性、形式的多样性。在内容上,既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心理素质,也要强调就业创业素质等的培养:在形式上,既要强调制度等“理性”的育人冈素,也耍强调文化等“柔性”的管理环境,既要加强德育主干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要加强基础文化课和实习课的育人功能。
立体式德育管理体系这一概念是村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这一管理模式强调了德育管理统一性、协调性和系统性。既然学校德育是全方位的、全体教职工参与,就必须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指导思想、育目的,如果没有这四个统一,学校符职能部门就会形成各自为政,德育工作松散无力的局商。没有统一计划,德育工作必然处于占目、被动地位。同时,山于德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班级、部门之间的活动,又有全校性德育活动,这就要求协调好符职能部门的局部工作与全校性大活动之问的关系,人人都热心地投入学校德育活动。此外,立体式德育强调了德育系统性,而系统性决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避免占目、随意、杂乱无章的状况。山于学校的德育管理是来自学校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只有运用各种独特的于段,通过各种途径,从不同的角度来控制或影响德育,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管理刚。实践表明,建立这样的德育管理体系,能促进就业导向的职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目标的实现,能把学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内核的理念和行为上来,有利于德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也能处理好“育师与育人、智育与德育、德育主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德育层次化与序列化”等关系,强调了德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职校德育实效性。
一、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
德育管理是为德育的育人功能服务的.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对德育管理提出改革的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的、开放的、注重实践的德育管理系统,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管理体制。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员关注的德育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参与.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管理功能。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系统
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管理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在学生管理部门办公室配置计算机、建立互联网等现代管理设施,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世界各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便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三、建立素质优良的德育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德育管理队伍.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要把德育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与当前高校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管理队伍的合理流动。要有计划地抓好对德育管理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去钻研、去开拓。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管理队伍和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四、建立资源优化的德育运行机制
一、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
德育管理是为德育的育人功能服务的,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对德育管理提出改革的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的、开放的、注重实践的德育管理系统,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管理体制。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员关注的德育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参与,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管理功能。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系统
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管理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在学生管理部门办公室配置计算机、建立互联网等现代管理设施,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世界各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便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三、建立素质优良的德育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德育管理队伍,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要把德育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与当前高校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管理队伍的合理流动。要有计划地抓好对德育管理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去钻研、去开拓。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管理队伍和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四、建立资源优化的德育运行机制
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整合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育人的力量,是适应并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德育资源配置,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德育格局。要着眼德育管理运行机制的转换,健全体制改革的配套管理。结合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研究和探索学分制与自主学习并轨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机制转换,把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德育管理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以宿舍为基础群体单位和管理基本环节的管理机制,改善学生宿舍的软硬环境,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政治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激活主体的深层次需求,形成丰富的、进步的、稳定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创新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
[作者简介]陈文艺(1970- ),男,广东和平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实践育人质量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404)和2012年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实践育人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12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33-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成为学生、家长、高等学校、政府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遵循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应用、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不断优化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基本原则的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坚持办学规模扩大与教学质量提高同步的原则,并以基于“四系统合力”的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并获得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赞誉。文章以我院为例,基于“四系统合力”的视界,对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作初步研究。
二、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
1.优化质量要素定位,是构建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我院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精神,遵循独立学院办学和教学规律,优化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要素定位,为构建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支撑。一是坚持独立学院民办大学定位。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发挥民办教育体制机制优势和独立学院“优”“独”“民”优势,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内涵发展模式,创新教学质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增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针对性,以确保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效。二是坚持教学型大学定位。我院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坚持能力为重,坚持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四是坚持服务广东区域定位。我院坚持以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是构建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我院充分利用民办高等学校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发挥独立学院“优”“独”“民”优势,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执行力为抓手,规范教学质量管理内容、程序和手段,减少教学质量管理要素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实效。一是通过构建申办方和投资方宏观调控,董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分管副院长直接负责,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部)等职能部门和各系(部)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完善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协同创新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整体效能。二是将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环节,并呈闭环状态,使整个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能够环环相扣,形成有机整体。同时,各个子系统功能相对独立,各司其职,自成体系,并能在运行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和调适,保证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协同运行。三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我院依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师进行督导评教、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综合测评,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有效保障教学效果。四是优化教师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我院坚持教育教学规律,围绕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将规范教学管理和倡导“教学自由”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激励与约束相对平衡的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教师主动教学和自主教学,热心实施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3.营造优良学风氛围,是构建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我院坚持以营造优良学风氛围为平台,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是以加强党建营造优良学风氛围。我院坚持把学习成绩优秀作为学生党员发展的重要标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入党校学习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为发展对象以及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等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均坚持把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作为重要的考察条件,坚持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优先发展,积极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在营造优良学风氛围中的导向作用。二是以完善岗位管理制度营造优良学风氛围。我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系(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构建“职能部门和系(部)共同抓,教师人人管,学生齐参与”的学风建设管理机制和模式,优化和规范营造优良学风的职责,有效提高了学风建设的效果。三是以开展校园文化学术活动营造优良学风氛围。我院围绕各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积极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术活动,如外国语系的英语话剧大赛、经济管理系的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通过开展以上校园文化学术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课外科技创新及学术活动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和学习氛围,对促进学风建设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证架构
1.人才培养方案子系统。其功能是科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教学决策咨询、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一是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组织构建了各专业适应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我院坚持知识与能力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对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除按常规组织基本实践教学外,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独立环节,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意识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三是调整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对大学英语类、计算机应用类和应用文写作等应用性强的基础课程,调整为以应用能力培养作为其质量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应用基础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学生可结合个人兴趣和就业创业意愿,依托工作室等实践平台和终身教育学院以及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2.教学决策咨询子系统。教学决策咨询子系统的功能是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理念及政策措施,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和质量实施宏观调控。教学决策咨询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董事会会议制度。董事会定期听取教学质量报告,并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教学方案、学生规模、质量提高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作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指导性意见。二是专家决策咨询制度。我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参与教学质量决策咨询的机构,定期对教学质量管理进行诊断、评估和研究,并提出实施性意见。三是学院例会制度。每周一次定期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和教学工作例会,研究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尤其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针对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决策性的改进意见。
3.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的功能是依据教学决策咨询、教学信息管理子系统的指令和数据,组织制定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管理有效运行。首先,结合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以规范教学质量管理为抓手,构建了由申办方和投资方宏观调控,董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分管副院长直接负责,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部)等职能部门和各系(部)以及广大学生参与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其次,坚持“制度第一、院长第二”的顶层设计理念,按照规范管理与“教学自由”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制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员、领导、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教学投诉,考风考纪举报,教学事故处理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使教学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最后,坚持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重点,通过构建由学生、教研室主任、同行教师、督导专家、各级领导等参与的全员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式,增强全员质量管理意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4.教学信息管理子系统。教学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诊断、评价和反馈教学质量管理信息,为质量标准修正和决策咨询优化及质量监控改进提供依据。一是对教学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均以书面形式反馈到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学质量检查信息进行诊断和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后送主管院长和院长审定,然后由教务处督促执行。二是对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学士学位授权审核等外部质量评估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予以改正。三是基于平等、尊重、信任、包容的教学管理原则及《教学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沟通机制。学生可以向教师定期反映对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当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四是于每学期结束前两周安排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以文件形式向各系(部)、教学督导员、学院领导和教师反馈,作为教学决策咨询和教师评价及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
四、结语
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发展概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独立学院应当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文艺.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3).
[2]王佩国.构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1(11).
[3]陈文艺.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证评价与模式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1).
关键词: 军队院校;有效性;模糊评价;置信度
Key words: army colleges;validity;fuzzy integrated evaluation;confidence
0引言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使组织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产品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组织应当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质量管理体系达到所策划的结果的程度。比如: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要素,包括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是否合理、完善;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组织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及相关文件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平稳、是否具备自我改进机制以不断提高其适宜性等等[1]。
2001年,总装备部在等同采用国家标准GB/T19000~2000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军工产品的特殊要求,了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至此,广大军品承制单位包括部分军队院校都依据GJB9001A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认证。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有效性的评价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有效性的评价,可以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依据。GJB9001A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章节均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由于影响军队院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指标较多且相互关联,同时各单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不相容。近来,许多学者都运用了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1模糊综合评判法[2]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第一次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由此开创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模糊数学用隶属函数作为桥梁,将模糊性在形式上转化为确定性,从而可以利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模糊综合评价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具体的说,该方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的一种方法。
1.1 评价步骤
①建立评语等级,即V=V,V,V,V={好,较好,一般,差}。
②确定各评价因素的量值对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定性指标一般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隶属度;定量指标的隶属度可以看作是评价等级标准的函数。
③利用单因素评价结果Rj,选择合适的模糊合成算子,通过模糊变换Wj Rj,得到单级综合评价值。
④利用组成,再通过模糊变换W ,得到最终评价值。
1.2 模糊评判法存在的问题但是通过研究发现,模糊评价模型的判别准则――最大隶属度识别原则有时不适用。举两个例子:
①军队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等级分为5级C1,C2,C3,C4,C5,依次表示好、较好、一般、差、较差。设评价对象x的隶属度为(μ(C),μ(C),μ(C),μ(C),μ(C))=(0.1,0.4,0.2,0.2,0.1)其中0.4最大。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认为x属于“较好”。但是,x属于“一般”、“较差”和“差”的隶属度之和为0.5,占整个隶属度总和的一半,因此,认为x为“较好”是不合理的。
②若评价对象x的隶属度为(μ(C),μ(C),μ(C),μ(C),μ(C))=(0.226,0.226,0.226,0.161,0.161),此时若干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那么体系有效性的评价等级应属于什么呢?显然是没有办法确定的。
1.3 置信度准则[3]上文提到模糊综合评判法存在的问题――最大隶属度原则不适用,在此我们引入置信度准则辅助决策。
定义1:设(C1,C2,…,Ck)是评语空间F的一个有序分割类(即评价等级集),λ为置信度。若在C1>C2>…>Ck(即“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时
k=mink:μ(C)λ,1kK,
若在C1
k=maxk:μ(C)λ,1kK,
则认为x属于Ck0类。
上述准则是从“强”的角度考虑的,即认为越“强”越好,而且“强”的类应当占相当大的比例。λ为置信度,取值范围通常为0.5
2实例
首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根据军队院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特点,依据“PDCA循环”的方法,建立军队院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的前三列)。其中与分指标对应的括号内的数字是该指标的重要性权重。对于待评院校,当用统计专家打分法确定该院校的各底层指标在5个评语等级上的隶属度向量后(表1中最后一列向量),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指标体系可转化为如表1所示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计算步骤:以计算A1规划工作的隶属度为例:
①A1的评价矩阵R(A1)
R(A1)=0.20.30.20.300.10.40.30.1000.40.30.300.20.30.5 0 0,
②权重向量W(A1)
W(A1)=(0.2,0.3,0.35,0.15),
③A1的隶属度μ(A1)为
μ(A1)=W(A1)*R(A1)=(0.1,0.365,0.31,0.195,0)
同理:
μ(A2)=W(A2)*R(A2)=(0.198,0.377,0.327,0.098,0)
μ(A3)=W(A3)*R(A3)=(0.26,0.245,0.335,0.16,0)
μ(A4)=W(A4)*R(A4)=(0.294,0.326,0.298,0.082,0)
μ(A1)、μ(A2)、μ(A3)和μ(A4)一并构成有效性S的评价矩阵U(S)为:
U(S)=μ(A1)μ(A2)μ(A3)μ(A4)=0.1 0.3650.31 0.19500.1980.3770.3270.09800.26 0.245 0.3350.16 00.2940.3260.2980.0820
与前面步骤一样,可确定有效性S的隶属度向量为:
μ(S)=(0.2016,0.3426,0.3181,0.1299,0)
取置信度λ为0.65,因为0.2016+0.3426+0.3181=0.8623>0.65,所以认为该院校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定等级为“一般”。
3结语
研究有效性评价的模型和方法,对于推进军队院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军队院校科研管理水平,保证军队院校科技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模糊综合评价进行了改进,通过实例分析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有效地避免了最大隶属度准则不适用的情况,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志勤,刘兴武.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M].北京时代同方科技服务中心,2008:1-5.
[2]李洪兴,汪群,段钦治.工程模糊数学方法及应用[M].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1):23~3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较为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相比,我国仍处于落后的水平,体现在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管理方法仍遵循传统,循规蹈矩。我国主要还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惯例,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如此,落后的管理必将导致高校教育发展的改革受阻。在教育管理与改革上,不大胆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更是对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的、大量的需求,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新形势可谓背道而驰。
1.2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冗繁、办学主体单一、效率低下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上繁冗,十分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信息的及时传递, 所以,高校教育在管理形式上的时效性问题常常为众人所诟病。当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管理体系复杂,办公后勤人员过多的问题,管理方法及内容浮于形式的种种现象,如此将导致学校管理相对滞后,高校教育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突破,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提高。现阶段政府仍然是高校办学的主体,社会参与较少,相应竞争力不足,这种现状导致难以充分调动起高校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高投资低收益的局面。
1.3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
伴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新老价值观进行着碰撞与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取向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再加上空前开放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学校的德育权威面临重大挑战,动摇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促进了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对大学生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加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负担。此外,商业属性阻碍高校教育管理的变革,体现在部分高校为了达到扩招的目的,在设置专业科目和授课内容方面上,偏重结果,急功近利,忽视人文,轻视过程,欠缺人文气息,导致教育质量水平不升反降。同时,过分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愈发浓厚的教育管理行政作风,致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不到更好的激发,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得不到更好的提升。学生与学习工作时常发生冲突,不和谐的情况也屡有出现。
2 关于现代高校教育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分析
2.1 大胆创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新突破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相信“思想有多远,教育事业就能走多远”,不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就会多走弯路。高校教育要科学定位,要坚决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攀比。健全符合时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要从“人管人”改进为“制度管人”,制度建设要因地制宜,适合自身发展实际,可以借鉴优势,但绝不盲目照搬。
其次,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否则,只会使高校自身内部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纰漏,与外界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唯有在管理上进行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实事求是,方能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需求的(下转第19页)(上接第14页)合格人才,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最后,在管理方式方面推行民主,让学生与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坚持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兼容并包,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2.2 从高校内部深入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是一个集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于一身的学术机构和融合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基础服务机构。鉴于当前高校内部组织的复杂性、职能的多样性的特点,必须将行政管理纳入规范化,借助强有力的行政权力来进行管理,这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必要提前。因此,要协调好学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最大程度地提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执行效率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不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宏观地管理和引导学院的设置及其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分配校、院、系的权与责;实现权利下放,把行政管理权力和学术管理权力下放给学院,完成“虚权力”到“实权力”的转变。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学院管理团队,使学院达到可以独立做出一级决策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可以预见,这种改革带来的好处是,高校运营中的行政管理权力将逐步赋予学校的末端学术组织,这样不但可以削减冗杂的行政机构,而且十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有助于实现教育发展事业阶段上的飞跃。
2.3 促进和谐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建设
1前言
在体育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劳动的实践活动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者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对于二者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为体育的研究与开展增加了难度。本文将从体育与体力劳动的关系着手,在阐明体育与体力劳动联系的同时,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区别,以此为体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在阅读体育史、体育原理、体育概论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与本文研究的相关信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大量丰富而可靠的史料来源和理论依据。
2.2比较研究法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针对已归纳整理的资料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体育与体力劳动关系的相关内容,从而得出结论。
3劳动与体育的联系
3.1劳动是体育产生的重要源泉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主要依靠跑、跳、投掷、攀爬等身体活动来获取必需的能源以求得生存,而这些身体活动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在保留其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与相对应的社会生产相结合,经不断整理,社会化加工,不断从原始身体劳动中脱离出来,逐渐趋向独立与完善,在现代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仍可清晰看到劳动的痕迹,例如:标枪、铅球都是从原始社会投掷来获取猎物的身体活动中演化而来的,跨栏是早期人类为逃避野兽攻击或求得生存的一种身体活动形式等等。并且这些演化来的身体活动现阶段已成为强身健体,获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性文化活动。
3.2劳动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社会早期,体力和体能是人赖以生存的核心因素,二者关乎一个部落甚至一个群体或种族的兴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更新,人类对获取生存物质的体能、体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社会成员多元化的生存需求,逐渐产生了以提高体能、技能为目的的专门性活动,成为原始体育的萌芽,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体育逐渐脱离其原始形式并发生了质的变化,不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逐渐走向科学化道路。
3.3体育改善劳动行为
体育的参与过程使成员学习、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从而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参与者内心的孤独、压抑等不良因素也得以释放与排泄,使精神得以放松。从它的内外层面来看,体育保证了劳动个体积极、热情的工作状态,激发人最大的劳动力与创造力,大幅度提高其工作效率,有效地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发展。
4体育与劳动的区别
4.1参与意愿不同
劳动是为谋求生存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主体的主观意愿也主要来自外界环境,参与过程也主要在附加的外部条件下进行;而就体育本身而言,是社会成员为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而主动参与的过程,是为改造自我,完善人类自身而展开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整个参与过程受主观参与主体的意愿支配,其参与活动多是积极主动的。
4.2实践目的不同
劳动是为满足社会成员需求而投入对现实生活的改造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改造客观世界。而体育则是人类所特有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身体机能发展、增强体质以获得运动技能、愉悦身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改造主观世界。
4.3运动机理不同
人类体力劳动过程中,主要是由肢体某一部分或机体大肌肉群参与活动,而缺乏身体各组织的协调参与,因此对机体的锻炼多是局部的、不全面的;体育运动中,锻炼肌群往往大肌群先于小肌群,并逐步实现对大小肌群的动员,调动全身器官、系统的共同参与,其过程呈现出规律性特征,而机体的锻炼则是科学的、全面的,身体组织得以协调发展。
4.4原则及潜在影响不同
劳动的本质是为获取生存的要素,由于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整个过程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现实需求性,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机制来消除劳动过程产生的负面效应,因而往往因长时间局部劳动而造成职业性缺陷或疾病,如腰肌劳损等疾病,威胁生命体健康;而体育的整个参与过程是在科学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有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的指导系统作为理论基础,在科学锻炼的同时,采取有效手段消除运动产生的潜在威胁,真正实现了体育健身效益的最大化。
5总结
体育与体力劳动都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有意识开展的社会活动。二者既有较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出本质性的差异,呈现多方面特征交叉性发展的趋势,要正确理解体育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以理论联系实际,深层剖析并把握二者的本质区别与联系,从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实现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沟通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1.1 了解客户需求及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需要。
通过外部沟通,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要求相应调整工作计划,有助于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1.2 项目经理成功领导的重要手段。
项目经理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与团队成员和其他项目相关人员的沟通上,无论这些成员和项目相关人员来自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有效的沟通能在各种各样的项目相关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具有不同文化和组织背景、不同技能水平及对项目执行或结果有不同观点和利益的干系人联系起来。
1.3 建立和改善人际关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组织及项目团队内部,充分、畅通的信息沟通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降低内耗,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在组织及项目团队外部,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 促进各方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
二、项目沟通信息需求
项目沟通需求是项目全部相关利益者在项目实现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需求总和,这包括项目业主/客户、项目团队、项目经理、供应商等沟通主体,沟通内容包括各主体对项目的工期、进度、成本、资源需求、预算控制等各种信息的需求。在所有这些项目沟通需求的确定中,对项目团队的信息需求要进行仔细、全面、客观地分析和确定,对项目业主/客户的信息需求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确定,以掌握他们的信息需求和动机。这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2.1 项目组织管理方面的需求
指有关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的上级组织和项目全部相关利益者关系等方面的组织信息需求。这包括有关组织结构、相互关系、干系人主要责任与权力、主要的规章制度、主要的人力资源情况等方面的信息需求。
2.2 项目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
指项目组织或团队在开展各种管理活动中所需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典型的项目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包括项目团队内部各种职能管理所需的信息、项目各种资源管理所需的信息、项目各种工作过程管理中所需的信息等。
2.3 项目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
指有关项目技术工作以及技术管理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这包括整个项目产出物的技术信息需求、项目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技术信息需求等。
2.4 项目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
项目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是有关整个项目全过程所需资源和预算的信息需求。这包括项目所需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信息,以及这些资源的配备时间要求和质量要求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实现项目的资源有效配置是必不可少的。
2.5 项目实施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
项目实施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包括项目工期进度计划安排及其完成情况方面的信息需求、项目产出物的质量和工作质量规定及其完成情况的信息需求、整个项目的资金与预算及其完成情况方面的信息需求等有关项目实施管理情况的信息需求。
三、项目沟通的方法
在项目沟通中不同的沟通需求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无论何种沟通方式或者方法都必须要保证信息或思想传递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3.1 口头沟通
口头沟通就是运用口头表达进行信息交流活动;口头沟通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通过会议的方式实现的,这是一种准确和 便捷的传递思想感情和获取信息的方法。这种沟通方式为讨论问题、澄清问题、相互理解和即刻反馈等沟通内容和环节提供了许多方便。口头沟通的一个缺点是容易产生语义上的障碍,当理解存在偏差时无法迅速发现;另一个缺点是无法留下书面证据,容易造成事后扯皮。
3.2 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项目正式沟通中最主要的方法,书面沟通就是指用书面形式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主要形式包括报告、报表、传真和信函等形式。书面沟通的优点主要是可以作为资料或证据长期保存。
四、施工项目管理中沟通管理的对策
1、施工项目的内部沟通。(1)以项目经理所领导的项目为组织核心。项目经理在沟通管理中的角色是非常关键的,相关研究表明,项目经理要要花70%―80%的精力用于沟通。虽然沟通并不能取代制定正确的计划和采用合适的项目管理技术,但能够与自己的项目组成员及项目干系人保持良好沟通的项目经理可以很容易地弥补在技能方面的缺陷,并且获得项目组成员和项目干系人的信任和支持,能使自己的理念、项目目标、项目状态报告可以与其进行准确而诚实的良好沟通,有助于工程项目更有效的实施。(2)建立成员间全通道式沟通工程项目的专业成员间需要相互联系,彼此了解。在项目团队内部建立全通道式的沟通模式,组织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信息沟通系统,使每个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项目团队成为一个信息畅通、协调融洽的组织。项目经理可以召开会议,每个成员说出相关人员需要提供的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项目经理也可以让每个项目成员以书面形式将自己的专业进展情况和需要配合的专业信息定期上交,进行归纳总结后分发给项目组成员,进行信息反馈。还可以座谈的形式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成员彼此畅所欲言,解决问题。(3)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项目沟通有多种沟通方式,施工项目团队要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或多方式综合运用。主要以会议形式与各负责人进行交流,制定计划方案,以会谈、电话等方式进行工作协调。采取上行沟通渠道,用会议、会谈方式向上级领导汇报进展情况;采取下行沟通方式对项目团队成员布置任务和交流信息,还可采用会议、坐谈、电话和非正式沟通方式进行。施工项目团队要变封闭式、防御性的沟通氛围为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氛围,使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项目经理之间、团队与项目相关方之间在鼓励性的氛围中,充分利用感情交流,进行开放式的沟通。
2、施工项目管理外部沟通。(1)建立施工管理外部网络项目沟通管理系统。当实际工程信息在承包商和业主方之间传递时,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损失量较大、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沟通的成本。项目中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以实际工程信息为依据的,因沟通过程中信息失真,对项目决策会有很大影响。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是项目沟通的目标,信息的不对称对工程造成的影响对项目沟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若要克服其带来的影响,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网上沟通系统。(2)建立网络项目沟通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内部,要建立起沟通的信息传递网络系统,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各类数据。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把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保证各行为主体决策正确进行。在网络项目沟通管理系统中,由承包商提供在建工程的人员状况、员工素质、工料消耗、材料价格、材料供应、形象进度等与工程有关的数据;由业主提供营造意图、建造需求、资金到位情况等信息;由第三方监理方负责信息共享报告制度和报告格式的制定,规定哪些信息可以不用共享、哪些信息必须共享,这些都由信息沟通系统实现。
“管理的中国理论”则是指,“对于那些寻求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的学者而言,他们不大会收稿日期:20120627介意其成果在中国情境以外是否具有通用性,而更关注能否以独特的中国套路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些理论是否具有超越中国情境的通用性,是那些致力于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的学者所不太关心的。”1 J同时,“这种理论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强调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通过研究中国独特的现象或者对中国有着独特意义的现象,这类理论将专注于给出只适用于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处方和社会处方。”1
和谐管理理论可以归人哪一种呢?它不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其关键的概念、逻辑推演方法、理论的核心问题都表明,它追求超越中国这个文化地理范畴的适用性;它是在批判继承既有组织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在理论原创性上做出卓绝的努力。因此,从其理论属性看,它属于“中国管理理论”的第3种类型。
席酉民等【2分析了时代变革(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大背景下组织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认为“传统科层组织中序列化的沟通和协调方式将没有足够的弹性和适应力来满足成本竞筝全球化、市场驱动或者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需要”,凶此,需要开发新的管理范式。这种范式是对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传统组织理论,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组织理论,巴纳德、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组织理论的扬弃,认为这些组织理论都未能解决“当缺乏客观衡量尺度时,人的自主选择活动的结果用什么来考核?”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学者重新回到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从组织系统、业务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行为、资源观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和谐管理理论还与“管理的中国理论”的探索、建构的路径有着显着区别。具体而言,“管理的中国理论”具有下述特点:
(l)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搜寻某些和现当代有些理论主张相一致的部分,以此论证中国管理理论有丰裕的理论源泉,甚至以此认定管理的中国理论源远流长,以强化理论自信心,并将国学作为构建适用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论的重要源泉。
(2)部分研究者在深入或者未深入研习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用中国古代某些认知模型和哲学(比如阴阳、五行等
)赋予部分管理理论的概念以中国元素,这种行为有利于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在理论原创方面乏善可陈。
(3)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组织(尤其是政府)运营中沉淀下来的各种心得、体悟,比如面子、关系、权术、帝王术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视为一种积极因素,在培训业大行其道。但历史上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对智力资本的独买、退出不自由、政府组织的非生产性等所沉积的类似今天的“职场智慧”、成功学等受到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拥
趸和发展者的广泛批评,如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系列。
(4)有一种理论依据古代哲学家的主张(典型如儒学)而不是当下中华文化圈内的管理实践的实然来构建理论,并对不符合其理论主张的管理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最终的解决之道,要么是对环境给予更多非微观层面的批评,要么主张管理者应该如何如何。
2 和谐管理理论体系
现代组织在日益复杂、快变、模糊性、不确定性( complexitv, change, ambiguity. uncertainty,CCAU)的环境里,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成为管理研究人员和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说在和谐管理理论的早期,还冠以“面向复杂性”的题旨,那么随着其理论的深化发展,则逐步过渡到“面向CCAU 的组织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6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103- 04
1 高校知识管理的界定
1.1 高校知识管理的含义
对于高校知识管理内涵的表述,国内外学者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学者重点阐述其研究对象。如丙国强、邱鸣(2001)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者对存在于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的管理与利用。[1]有些学者重点描述了高校知识管理的目的。如周九常(2002)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通过将各种知识和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目的的管理理念。[2]张维平、凌晨(2008)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对社会活动中的知识进行收集、保存、传播和应用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其拥有的内部知识和获取的外部知识通过知识管理,促使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以提高大学适应力和创新力。[3]有些学者着重从流程上在描述高校知识管理。如刘萌芽、李妮(2000)表示,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对知识识别、获取、存储、整理、加工、学习、开发、传授、转让、生产、创造过程。[4]米靖(2004)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就是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5]邓新荣、高务龙(2007)指出,高校知识管理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等技术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对高校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交流、创造和更新的过程。[6]还有些学者是重点从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系上来进行其概念的描述的。如英国学者詹妮佛·洛丽(2000)指出,高校知识管理应该包括创造知识储备、改善知识获取、强化知识环境、管理知识资产。比利时列文天主教大学校长澳斯特林克(2002)指出,知识创造、知识传递并向社会提供学术服务这些是一个现代大学的基本元素,作为大学应该建立一定的范畴、架构和过程,来对其知识进行管理,并优化产学合作。[7]
1.2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张旭(2007)认为高校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 积累和扩大知识资源; ② 建立有效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知识管理平台; ③ 培养知识共享和交流的组织文化; ④ 建立有效激励知识交流的机制; ⑤ 有效利用知识资源, 进行知识创新, 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8]方金认为知识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管理,着重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输入、知识处理、知识输出的管理;服务社会过程的知识管理,主体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联合开发知识、教育服务管理等。[9]汪怿(2005)认为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7]王楠(2007)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资源和知识过程两个方面的管理。[10]徐敏(2010)指出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知识和对人两个方面的管理,具体而言,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等管理过程,以及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11]邓新荣、高务龙(2007)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对高校知识、高校知识活动和高校知识工作者三方面内容的管理。[6]
2 高校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知识管理理念
高校是发现知识、传播知识、存储知识、应用和创新知识的重要场所,科学的知识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知识管理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但它更是管理思想和价值观的变革。目前高校的知识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存在缺失的现象,虽然高校管理中存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模块化的信息支持服务平台,但感觉这些服务内容是割裂的一个个模块,在使用上并未实现一体化,操作起来不够便利。各大高校也在进行教育技术的不断探索和革新,但是似乎不是在系统的知识管理思想指导下的技术体系的构建,因此无法实现信息的充分流动,也无法形成知识共享的模式,更无法实现广泛的知识范畴的合作。教师常常会感觉到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工作被条块分割,各个部门在进行着各自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创新工作,未能进行必要的知识共享和交流,这从本质上就背离了知识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2.2 组织结构体系与知识管理需要不相适应
管理组织是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载体,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需要在一定的组织平台上才能得以实现。高校的组织结构应该朝着扁平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弱化等级关系,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交流沟通热情,因为在这样的组织中,组织成员们相对平等,能够得到尊重、信任和关心;在扁平化的组织中有利于教师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他们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有更多创造的热情和意愿,这些都有利于知识的流动、交流和共享。因此,高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知识的流动、创新、应用、共享提供了新的动力。[12]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组织结构还是传统的组织结构,这不利于知识的流动、共享、应用与创新。
2.3 知识管理系统的流程缺失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在知识的获取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创造与更新方面流程缺失。
第一,在知识的获取与储存方面。教师作为需要大量吸收知识和生产知识的群体,知识获取很重要。就知识分类而言,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外部化、明晰化,能够用文字、文件、数据库等形成呈现,对于这部分知识,各高校有一定的获取途径,图书馆、档案室等部门专门负责显性知识的存储,但是在显性知识的存储深度和获取途径的优化方面还不尽完善。
第二,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方面。知识交流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有价值的知识得到充分的流动、分享,才能产生更多新的知识。高校在知识交流和共享方面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比如校内网的建立,但在知识交流氛围的营造方面不够积极,也未形成一定规模和层次的教师学习交流机制,这些都不利于知识共享的实现。
第三,在知识的创造与更新方面。高校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新陈代谢,淘汰失去使用价值的知识并创造出新的知识。高校的部分知识使用者会自动放弃失去价值的知识,但是在组织层面并未形成固定的制度来进行知识更新;而从知识创新的层面来看,也是知识使用者在形成既定成果后推动知识的创新,但组织缺乏激励创新的机制。
2.4 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及技术不完善
高校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这也是构造知识的交流网络。国内高校大多已经建立了支持内部知识管理活动开展的校园网和各种信息系统,但是还未建立校际间的知识共享网络,当然这也不是哪一所大学能完成的工作。另外,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校园的数字化与生动有效的活动载体相结合的工作也不够。[12]
3 改善高校知识管理的措施对策
3.1 构建知识管理的文化理念
知识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但知识管理绝不仅仅就等于信息技术,它更需要管理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转变与创新。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种开放、信任的文化,打破不愿共享知识的障碍,建立让知识在高校自由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文化平台。[13]
第一,高校领导应全面支持。任何组织中领导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决定和影响这个组织的某种策略的开展。学校领导支持有利于构建高校平等交流和民主决策的氛围;领导支持会加大知识管理的硬件、软件投入;如果领导带头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与人共享,这将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这些在高校的知识传播、共享中都将起到积极作用。[13-14]
第二,促进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建设。学习型组织适应知识管理的要求,这便是要求高校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原因。学习型学校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重视;教师自身是持续的学习者;教师间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学校是一个学习系统;学校领导是学习的领导者。要实现这一境界,需要的是宽松的人文环境,需要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等各类成员能建立互信、亲密的关系。如果高校能在文化和价值观层面达到这种状态和境界,将会很大程度上消除高校推进知识管理的障碍。[10]
第三,提倡团队合作,相互信任。能否实现知识的共享其实全赖于共享文化的建立和基于相互信任的价值观,只有建立了互信和坦诚的交流习惯和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和创新也只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才能跨学科、跨地域实现,知识管理也才有全面系统展开发展的可能。[15]
第四,推进学术批判、学术宽容,鼓励学术争鸣。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和技术都需要不断修正才能得以完善。高校应该鼓励学术争鸣,让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汇聚,打破等级观念,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尤其要鼓励学生在学术上的自我表现,鼓励其向学术权威提出挑战。[14]
3.2 重构高校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
3.2.1 组织结构重构
高校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激励不充分,制约了组织的知识创新。[13]适应高校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应该能够顺利地进行知识共享和沟通;能够推动知识创新;形成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15]
第一,建立柔性化、扁平化和网络化的学习型组织。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能在组织成员间建立平等与尊重的关系,建立开放的交流环境,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也利于成员间、部门间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最终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14]
第二,成立知识管理专职机构,设立知识主管。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来运作。高校应成立知识管理专职机构,该机构分为项目实施小组和指导委员会。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具体的执行性工作,指导委员会由高校的高层领导以及知识管理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要对知识管理系统负责。专业知识管理机构中要有专业的知识管理人员,并且应该设立知识主管(CKO)。知识主管是在组织中专门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的行政官员;他们要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对于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协调,对知识资源进行调配、整合,保障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要激励组织成员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创新。[13]
3.2.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构
要实现高校知识共享和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如何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第一,采用灵活的人事管理办法。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应该抛开传统的独占式人事管理制度,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为了实现这种交流,可以灵活地聘请一些高层次人才进行学术讲学、交流活动,甚至是采用虚拟管理的办法,让优秀教师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交流工具进行交流。
第二,人事的稳定性与流动性相结合。一方面,高校学术研究具有继承性,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高校学术研究具有创新性的需求,因此在用人制度上,既要稳定从而保证研究的延续性,同时也要保证有“新鲜血液”输入到组织中从而带来新的知识、技术和思路。
第三,建立教学内部流动机制。由于教师们所属学科、专业不同,学科交叉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和创新的火花,所以可以尝试打破专业、学科界限,在高校内部鼓励教师进行流动,从而带动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14]
3.2.3 知识管理的相关机制重建
第一,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高校要顺利实现知识管理,必须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学校就要把知识共享作为贡献与考评、晋升、评优、培训等奖励措施相联系,对于积极进行知识共享的高校员工和群体给予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比如,实施“知识贡献”分配制度,建立“知识积累贡献”奖励机制,奖励对于组织知识积累有贡献的教师和群体;还可以建立“能位匹配”的目标激励机制,以满足教师的创造欲、成就欲和尊重欲。[14]
第二,建立知识共享收益机制。要实现知识的共享,必须要让知识所有者在知识分享过程中受益。在确定利益分享的原则时,首先要对知识按用途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知识,共享收益的数量和获取渠道都不同。一般按照用途可以将知识分为理论前沿知识、实用知识、公益知识、稀缺知识。对于理论前沿知识的研究成果,由于其对社会发展起到奠定理论基础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点扶持。实用知识是那些为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实用技术和知识;实用类知识只有与社会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共享过程中要寻求社会的经济支持。公益知识是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包括德育知识、学校规章、机构设置、组织职能、办事程序、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这类知识在共享过程中学校要重点扶持。稀缺知识是我们生产、生活中需要但是却供给不足的那部分知识和技术,比如一些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术,稀缺知识应该通过市场去实现其共享价值。[14]
第三,建立限制知识垄断的机制。要实现高校知识的共享有时还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尤其是在共享文化还未形成之前。例如,通过行政命令打破知识垄断,实现知识共享。高校可以借鉴贝尔实验室的做法:当组织的一个部门需要新的知识时,决策者可以把知识需求传递给研发部门,由他们免费提供针对所需知识的研究成果;这种做法是将知识作为产品在组织内部进行生产,员工只是这个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收入和研究行为脱钩,知识的个人拥有没有意义,因此他们自然而然会进行知识共享,这就真正实现了隐性知识外部化和知识共享。[14]
第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高校还应该积极保护知识原创者的权益,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减少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校际间、校企间通过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知识成果的有效转化并通过明确知识产权避免知识和技术的重复开发。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使知识创新主体保持创新积极性,不断推进创新活动,使知识管理流程不断向前推进。[14]
3.3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流程重构
我们把学校的知识管理流程分为3个部分:知识的获取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创造与更新。
3.3.1 高校知识的获取与储存
高校知识的获取与储存是知识管理流程的起点。从知识获取和存储两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方面以人为主。即在知识的获取与储存机制设计方面考虑如何通过持续追踪与更新机制来保持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以系统为主。即在知识获取与储存机制的设计方面以校园网上的知识库为中心,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将教师的智慧、经验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显示的电子文件,并分类存储进入文件管理系统。[15]
3.3.2 高校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高校知识管理流程的核心。知识共享让学校每一个有意愿使用知识的教职工得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交流则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环节。然而,知识共享不是绝对自然产生的行为,因为自我保护是人的天性,为了不丧失竞争优势,我们会产生不愿分享知识的动机。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通过外部刺激来促进知识共享,比如高校的内部和外部网络建设,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流动。为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单位要成为微观的学习型组织,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建立开放性的网络学习和知识传播机制。因为知识经过高校知识管理平台大量传播后,才能产生极大的价值。[15]
3.3.3 高校知识的创造与更新
高校持续的竞争力需要具备知识优势来支撑,为了实现这种知识优势,建立不断更新的知识库和虚拟知识社区是重要的手段。另外,基于虚拟网络的高校组织行为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行为(包括校外知识源)的引导和规范,并最终实现在知识交流与共享中创造与更新知识。作为知识管理重点的知识创新,一方面强调创造新的价值,使知识能够自生长;另一方面强调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淘汰掉那些旧的并失去使用价值的知识。高校的管理者们为了实现这种创新应该致力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即关注“改善”的过程;然后要学会真正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也就是要从自己的成功中开发下一代的应用;同时还需要学习将今天的创新作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随后,又使创新的流程重新开始。[15]
3.4 完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
从操作实施角度来看,高校知识管理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知识管理的实现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知识管理涉及知识的识别、获取、组织、存储、共享、应用等环节。这些环节必须以专门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
3.4.1 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
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先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交流的平台。其中校园网及其相关的数字化设备,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设施。要实现知识管理,首先要有一个高速、可靠、安全、宽带、有线与无线结合、遍布高校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接口,这样才能实现与外网的链接,这样才能更有效利用国内外的信息资源,真正实现知识的流动。
校园信息网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显性知识交流而言,由于显性知识可以信息化,并以图书、论文、报告、电子文件等形式存储于图书馆、数据库和信息库中,它们可以通过网络被人检索、查阅和利用。对于隐性知识而言,校园信息网络为学者、专家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平台,他们可以在网上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隐性知识会发挥作用,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共享。另外,专家们拥有大量的know-who类、检索类知识,因此他们对于知识的获取途径更了解,这也有助于不同类别知识的交流。
3.4.2 建立规范方便的知识共享操作方式
知识交流的便利性和规范性决定知识共享的程度,所以对于高校员工而言,如何能够方便、准确、快速地获取知识很重要。高校师生内部交流、知识的汇集与检索、学校与外界的信息系统的建立都需要规范、便利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和管理技术来支撑。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管理软件技术以及教学、科研、专利等高校知识管理制度。
3.4.3 发展校外知识网络
由于高校与外界边界的模糊化,高校原本就应该是思想开放的,对于外部的新的知识应该采取包容和欢迎的姿态,因此知识管理的重点应该是知识和人才的更新与互动,而不是独占。高校知识管理的实现也应该借助外部知识的力量,建立外部知识网络,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实现外部知识的内部化。这种内部化就是要考虑如何将存在于本校之外的知识吸收到本校的知识管理系统之内来,使其成为学校知识存量的一部分。[14]
3.4.4 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
知识管理的不同流程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流程设计需要来进行选择,如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与外联网、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查询与搜索引擎技术、检索技术、元数据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这些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和传递更加便利,它们使知识和信息的采集从速度和宽度上都被提升了;这些技术使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范围变宽了;同时这些技术使得知识和信息的分类、加工、处理等过程变得更加有序和规范;它们也能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又如传播技术、共享技术、群件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工作流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等技术的出现,这些技术使知识的交流、共享有了更有效的途径。数据库管理系统、文献管理技术、存贮结构技术为知识仓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些技术使信息和知识的存储、访问和传播更有效,信息和知识被编码后以某种方式储存,当相关人员需要时可进行访问,并按照某种形式传播出去。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知识和信息交流的手段,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因为,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于不同的知识产品进行保护,这样既使得知识能够被利用,同时也使知识拥有者获得正当的权益保护。此外,信息技术还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例如可以改进信息采集速度,加速数据处理效率,提高校内外沟通效率等。[16]
主要参考文献
[1] 丙国强,邱鸣. 大学知识管理中的观念创新[J]. 江苏高教,2001(5):25-27.
[2] 周九常. 试论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4.
[3] 张维平,凌晨. 大学知识管理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9-11.
[4] 刘萌芽,李妮. 论高校的“知识管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44-46.
[5] 米靖. 论大学知识管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47-53.
[6] 邓新荣,高务龙. 浅析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J]. 时代经贸,2007(5):59-60.
[7] 汪怿. 大学知识管理初探[J]. 辽宁教育研究,2005(3):27-29.
[8] 张旭. 论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策略[J]. 理论导刊,2007(10):112-113.
[9] 庄薇. 我国高校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8:4-6.
[10] 王楠. 高校知识管理与系统构建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11] 徐敏. 高校知识管理综合评价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2] 曹连众.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8-129.
[13] 李娜. 天津大学知识管理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4.
解析 由题意知,每份铁粉样品中含有0.4 g杂质,3.6 g不溶物为0.4 g杂质和3.2 g Cu的质量。
设每份铁样品中含铁的质量为x,
Fe + CuCl2 Cu + FeCl2
56 64
x 3.2 g
则有 56 : 64 = x : 3.2,解之得x = 2.8 g。进而知原样品中铁粉的质量为:2.8 g × 2 = 5.6 g。
例2 求生产160 t含杂质2%的生铁,所需含Fe2O3 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
解析 160 t生铁中铁的质量为:160 t × (1-2%) = 156.8 t。
设需要含Fe2O3 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为x ,
Fe2O3 + 3CO 2Fe + 3CO2
160 112
x × 80% 156.8 t
则有 160 : 112 = x×80% : 156.8,解之得x = 280 t。
例3 将一根铁棒放入CuSO4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将铁棒取出,洗净并烘干后称知铁棒的质量比原来增加了1.6 g。试计算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解析 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
Fe + CuSO4 Cu + FeSO4 铁棒增重
56 8
x 1.6 g
则有 56 : 8 = x : 1.6,解之得x = 11.2 g。
例4 FeSO4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某患者每天需补充1.12 g 铁元素,他每天服用的药物中含FeSO4的质量至少为多少?
解析 FeSO4中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00%=36.8%。
每天需补充1.12 g Fe元素的患者服用的药物中含FeSO4的质量至少为:=3.04g。
例5 现用Fe跟足量的稀硫酸制取足够还原8.0 g CuO所需的H2。如果有20%的H2被用来驱赶试管中的空气和冷却还原出来的Cu,那么完成这一实验至少需要多少克Fe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解析 设需要x g 铁,生成y g 氢气,(1 -20%)yg 氢气恰好能还原8.0 g 氧化铜,根据
Fe + H2SO4 FeSO4 + H2
56 2
x y
则有 56 : 2 = x : y,即=28。
H2 + CuO Cu + H2O
2 80
(1 - 20%)y 8.0 g
则有 2 : 80 = (1-20%)y : 8.0,解之得y = 0.25,进而可求得x = 7.0 g。
例6 向混有H2SO4和CuSO4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滤渣的质量与加入的铁粉的质量恰好相等。求溶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
解析 滤渣的质量等于加入的铁粉的质量,说明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相等,即Fe与H2SO4反应使溶液增重的质量等于Fe与CuSO4反应使溶液减轻的质量。
设H2SO4、CuSO4的质量分别为x、y,则
Fe + H2SO4 FeSO4 + H2 溶液增重
98 152 54
x
Fe + CuSO4 FeSO4 + Cu 溶液减轻
160 152 8
y 则有 = ,即=。
例7 已知铁元素在氧化物中通常只有+2价、+3价两种化合价。今测知铁的某种氧化物晶体的化学式为Fe23O25,其中Fe3+和Fe2+的粒子个数之比为多少?
解析 设Fe3+、Fe2+的粒子数分别为x和y,则有
+3) · x + (+2) · y + (-2) × 25 = 0x + y = 23
解之得x = 4、y = 19。据此可知Fe3+和Fe2+的粒子个数之比为4 : 19。
例8 已知反应Fe + 2FeCl3 3FeCl2。将足量的铁片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当反应进行到氯化铁和氯化亚铁的质量相同时,已参加反应的氯化铁和剩余的氯化铁的质量比为多少?
解析 设反应前FeCl3的总质量为m,参加反应的FeCl3的质量为x,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的FeCl2的质量为y,则据
Fe + 2FeCl3 3FeCl2
325 381
x y